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分析

2023-01-18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城市群, 它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空间组织形式, 城市群中通常会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大城市作为城市群的核心, 由最少三个主要城市组成基本单元, 通过经济联系以及基础网络设施集合而成一个城市群体。城市群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有着明显的地域集中特点, 不同级别的城市集聚到一起之后就会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核心的庞大城市集团, 它是一种城市的联合结构。受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城市群的作用愈发明显, 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城市群担当起了中国在国际化分工与全球竞争体系发展中的关键角色。我国著名学者方创琳于2012年编著了《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这部著作, 其在著作中指出: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现在已经位列到世界六大城市群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在推动我国长江流域经济群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要使用最新的理念, 重视绿色环保, 既要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 又要以不破坏生态为基础, 在开发的过程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习近平同志指出, 要通过硬性约束与明确的思路,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不可以因为经济的发展, 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 不同产业在升级优化的过程中都要以低碳环保为前提。

1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

在判断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时, 使用最为频繁的指标就是城市产业结构, 这项指标主要是站在整体的角度去判断城市发展过程中, 不同产业所占比例的情况。因为能够站在不同的层面分类城市的产业情况, 因此城市产业结构这项指标也有着很多项不同的内涵。在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 城市中第一产业的数量逐渐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数量不断上升的第二产业, 并且第二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了城市的主要产业。随后, 第二产业又逐渐被第三产业取代, 使城市变得更加繁华。因此可以知道, 当城市的第三产业达到一定的程度后, 城市就会进入到一个最新的发展阶段。

上个世纪90年代起, 受到我国政策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了沿海区域,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浦东新区建立完成后, 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 但是我国长江中、上游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却明显滞后于长三角区域。受到政策的影响, 21世纪之后我国中西部地区得到了大量的劳动力、技术、资金等, 经济发展速度后来居上。尽管依旧无法和东部地区相比不过, 经济增长速度却已经赶超了我国的长三角区域。我国经济增长以及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就是长江经济带, 它包括了我国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重庆市、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等11个省市, 其覆盖面积高达205万km2。长江经济带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纲要》对我国长江经济带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这一文件不但涉及到了我国重大的国家战略, 而且也是我国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依据, 文件中提到了我国长江经济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要以“一轴、两翼、三极、多点”为基础, 促进区域共荣。一轴是说要充分发挥出我国上海市、重庆市以及武汉市的带动作用, 将长江流域作为区域的轴线, 带动周边区域的绿色发展。两翼主要是指沪蓉以及沪瑞这两个主要的交通枢纽为依托, 充分发挥出交通的互联作用, 促进产业以及人口的聚集。三极主要是指我国长江流域的几个重要的城市群, 比如说长三角以及长江中游等城市群, 利用城市群的辐射效果, 以点带面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多点主要是说三个主要的城市群之外的城市, 也要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效果, 重视与核心城市的互动, 促进周边的共同繁荣。

在这份纲领性文件中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的内容, 比如说要推动我国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保护周边的生态, 推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 构建出立体全面的交通网络等。我国长三角地区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 是因为其具有技术以及资金等方面的优势, 不过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发展优势资源却是土地辽阔、劳动力丰富。我国相关部委针对长江经济带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以来, 以长江为轴线附近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 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

2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现在以我国长江流域为核心的城市群不同产业在发展过程中, 交通依托主要是长江航运, 其主导产业主要以汽车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为主。随着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实施, 沿江城市群的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而在城市群飞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 (1) 城市的布局不合理, 城市之间的分工不够明确城市中会出现人口集中, 水资源和电力资源短缺以及交通拥挤等问题; (2) 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多, 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日渐增多, 但是医疗保险以及社会保障却很难切实落实, 因此就对构建社会保障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3) 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大量的能源资源消费, 除此之外, 产业的聚集以及高速发展也带来了明显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点也应受到相关部门以及产业群体的重视。

3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推进市场一体化体系建设, 规范市场准入标准。通过放权简政、推动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的跨区域流动以及配置的优化, 使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更好的发展。 (2) 促进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加强省际之间沟通协调, 打造出有序合理的立体交通网络。不断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 利用不同方式提高物流的效率, 使物流成本得到降低。 (3) 促进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打造出新时期的创新示范企业, 吸引公多的人才, 发挥出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4) 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积极调整城镇化的布局, 利用城市群的带动作用, 以成渝城市群以及长江中游地区作为基础, 依托附近的小城镇以及中小城市, 构建出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结构合理、区域联动的新型城镇化格局。积极发挥出重庆、武汉以及上海市等城市和成都市、杭州市等主要城市的辐射效果, 共同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培育出更多具有特色以及发展优势的小镇。 (5) 重视区域交通网络的建设与优化工作, 合理规划布局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交通网络, 鼓励社会大众的绿色出行行为。 (6) 促进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创设出不同的农民落户城市的渠道, 统筹城乡发展, 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模式。 (7) 遵循城市群发育的科学规律, 在建设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过程中, 明确长江上、中、下游区域所有城市群的主要发展方向, 根据其特点确定开发的目标以及空间结构, 实现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 使我国长江流域实现经济共荣、江海联动、上下协同, 使其发展成为利益以及命运共同体。

4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意义

要大力促进我国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坚持绿色环保, 以生态为主的发展思想, 与黄金水道的优势创造出既符合当下, 又符合长远目标的利益;对于发掘长江中上游最大的内需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于优化长江流域城镇化布局以及产业结构, 推动我国由沿海到沿江、内陆的经济增长, 打破市场壁垒以及行政分割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推动区域经济与经济要素的合理发展;建设出以陆海为依托, 双向对外开放的格局, 构建协作互动中、下游优势互补格局, 降低我国中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差距;形成合作与竞争共同存在的新局面, 对于民族的复兴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勿庸置疑的重大价值。结束语

总而言之,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可持续发展问题愈加凸显, 而城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而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发展, 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即坚持以创新为核心思想, 促进我国长江流域不同城市群新产业形态、新技术的融合,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并重点促进区域市场化的发展以及一体化的进程, 打造出大量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区, 使其成为建设长江流域城市群繁荣发展的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可持续发展问题愈加凸显。城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的发展, 重视创新, 利用最新的技术以及产业形态等推动我国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产业转型。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建设的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 重点建设一批支撑长江流域经济群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区域。我国历届领导人都十分关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情况, 希望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 制定出既符合长远利益, 又能满足当前需要的决策。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产业结构,新型城镇化

参考文献

[1] 方创琳.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新格局及新趋向[J].地理科学, 31 (9) :1025-1034.Fang CL.2011.

[2]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

[3] 戢晓峰, 张玲, 陈方.物流一体化视角下城市群空间组织优化研究——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10-10.

[4] 张超, 王春杨, 吕永强, 沈体雁.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15-03-26.

[5] 王振波, 罗奎, 宋洁, 徐建斌.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城市职能结构演变特征及战略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 2015-11-26.

[6] 李嬛, 宁越敏, 魏也华, 陈斐然.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空间分布格局与联动机理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12-15.

[7] 张涛.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与发展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 2016-05-2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院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与利用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与创新方法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