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产业结构

2022-07-27

第一篇:如何优化产业结构

如何优化教学结构

浅谈如何优化数学教学结构

【摘 要】课堂教学对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良好的教学过程对教学效果更加重要。教师要想有高效的课堂,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思考对策,总结经验,这样才能优化课堂。

【关键词】反思 优化教学 总结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行为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每一个老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很多教师都会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与失,通过写教后感、教学案例、教学心得来提高教学反思质量。

一、反思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应用性问题能调节人们的心理倾向,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追溯问题的背景和原型,使其思维发散、个性发展,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这是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解决数学应用性问题的过程是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分析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也是密切联系实际,从实际中建立数学概念、模型,形成数学思想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应用性问题的情境,展示这一过程。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认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形式使学生缩手缩脚,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二、反思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大环节的策化上,让过程的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课堂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转的格局,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着,鼓励主动探索,大胆质颖。在组织教材上,应根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学密度、广度、深度和速度的安排,不能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时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时间设置上,应研究一堂课的复习提问、新授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的时间,应当堂完成本节课教学计划,不能留尾巴。

三、反思师生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作 为一个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学习不是单纯的吸收。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让

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因此,数学教学不仅应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而且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强烈需求,要想方设法地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发展”,让学生享受成功,体会失败,释放喜怒哀乐,把学生视为生动而丰满的情绪流动过程。教中反思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发展上,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四、反思教学讨论

课堂上之所以要开展讨论,是因为教学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或疑惑,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通过讨论,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了疑惑,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分析,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彼此的成果。课堂讨论是教与学的深化过程,是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拓展的过程。不能把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时简单的问题根本不需讨论的问题为了形势而讨论,师生共议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讨论是组织教学的一种方法,如不能体现数学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讨论能激发思维,活跃气氛,更主要是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五、反思个体,优化学科素质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课后思”:一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记,这对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周后思”、“单元思”,就是一周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期中质量分析,这是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整合思考,也可一学期、一个学年教学的反思,教后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日月积累,进行反思,记录自己平时的所做、所思,是最有实用价值、最有效的自我教育。

六、解题的反思

反思解题思路。解题思路的形成就是把从题目中捕捉的有关信息与头脑中储存的有关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加工,重组与再生的过程,对思路的形成过程进行反思,就是在解题结束的回顾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重组与再生,长期坚持这样的反思,就可以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有利于自己思维监控能力的提高,更是一种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反思解决问题方法。很多数学题往往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会有多种解法,如果只满足于解出就行,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养成死记题目,不善于分析和思考。因此解完一道题后,不应满足已有解法,而应再审题思考,努力从另外角度或途径去寻求新解,寻找最佳解题方案。

总之,反思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教学的独到之处,都应及时记录下来,不断地加以充实和改进。突破旧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对以往的教学过程进行思考,优化理念,强化效果,从而有效实现课堂效率的不断提高

第二篇: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如何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范文

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GDP的实际增长率与政府消费性支出比率呈现显著负相关,但是政府投资性支出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必要环境。2008年,陈仲常以保罗·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证明了在支出既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优化政府支出结构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采取怎样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才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最优选择呢?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是一个复杂繁琐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冲突,在考虑如何优化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大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要重视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在“市场失灵”时,依靠法律和经济手段间接调控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要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取消对企业的各种补贴。同时,加大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支出比率,改善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另外,针对当前存在的财政支出责任不清晰,支出结构中存在“越位”、“缺位”现象。地方政府应当强化预算约束,建立效益评估体系,积极规范转移支付制度,以强化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

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要扩大医疗保险和事业保险的范围,使社会保险的范围可以涵盖每一位公民。不仅要关系关注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问题,同时还要留意他们的医疗救济,确保这些低收入者也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地方政府要着力提到当地的就业率,完善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降低失业率。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要提高行政效率。目前我国政府规模庞大,行政成本颇高。针对这一状况,地方政府应降低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水平,明确公共费用的支出范围,根据公共服务成本核算制度,明确哪些是由财政负担的,哪些不是;同时对政府机构实行人员精减,减少政府供养人员,节约财政支出,以减轻社会负担。

第三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性的产业,没有农业生产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繁荣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 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然途径。因此,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农业产业当然发展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优化措施和建议,最后对农业产业结构做了展望。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结构效率、结构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指静态的农业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而是指通过不断地对农、林、牧、副、渔等结构的调整,使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化的过程。综观世界农业发展进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农业产业结构效益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二是转换能力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对技术进步、社会资源供给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变化的适应能力的优化,包括传统农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能力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和比重不断降低的过程。 2 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2.1 农村“三个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协调不够

在“三个产业”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发展速度、水平不同,在劳动力分布、产值和投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并没有形成农村“三个产业”较好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其具体原因如下:(1)由于农业资源的局限;比较利益少,农产品价格低,抑制了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作物种植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过于狭小,效益低;原有基础设施老化且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不够;农业投资下降等原因造成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2)农村工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是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低。二是企业所需能源和原材料得不到有效持续供应。三是由于城乡工业规划不统一,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又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加剧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争夺。(3)农村第三产业仍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农村商业与农村产业结构不适应。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交通运输资源紧缺。三是农村技术服务状况不佳。

2.2 农村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副、渔各行业比例不够协调

在广义农业层次上,农业的产值比重高达53%,仍然占据第一的位置,林业、牧业和渔业发展仍显不足。在狭义农业内部,粮食生产又占据第一位。

2.3 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又占有很大比重 农村工业内部结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高;二是农村工业与农业的联系性很低;三是农村工业存在着许多自我制约因素;以粗放型经营为典型;“五小企业”(小炼铁,小炼焦,小化肥,小造纸,小煤窑)比重较大,等等。

2.4农村第三产业内部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不够健全

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了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主要的传统产业,但对与之相近的部门或行业则注意不够;二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如信息业在许多地方还是空白;三是产业或行业落后。

3 农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3.1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分看重眼前利益,一味追求短期效益,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加上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还处于手工劳动阶段,当前绝大多数农户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体制下的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农户经营呈多样化趋势。农户生产者和纯粹消费者的双重特性决定了其生产目标是:一方面其产品要满足自己家庭消费需要,另一方面又通过剩余产品的销售,获取尽可能多货币收入。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发育滞缓的情况下,农户在生产经营决策时无法准确地把握市场情况,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判断,从实际出发,进行小而全的生产,很难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专业化经营格局。

3.2农产品问题突出,信息不对称

首先,科技含量低,难以打开市场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公众符合科学素养条件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0.13 %,而欧盟为41.4%,美国为61.9%,说明了我国的人口素质偏低,特别是占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其素质可想而知。由于经济拮据,农技教育没有普及到村、屯等原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往往以劳动力投入来代替资金投入,凭经验、靠传统技术,进行粗放型经营,使得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最终导致农产品质量低劣,精品、名品不多,市场竞争力弱。其次,农户的农产品结构单一,造成农产品过剩。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受过份偏好产品生产影响,加上农业市场体系的不健全,致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户,只能根据上一周期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和价格来确定即期生产的产品。由于农户经营决策行为具有趋同性, 即他们在价格信号的刺激下往往会作出相同的反应,一哄而上生产价格高的产品,如果造成该种产品的市场供应量剧增,价格下铁,卖难问题严重,于是又相继纷纷下马。相反,出现产品短缺,抢购抬价,在暂时较高价格的误导下,农户又会掀起新一轮的一哄而上。

3.3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产品加工水平低,质量不高,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农业生产主要是在外延扩大再生产基础上的高消耗、高成本和低效益;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水平低,信息业、金融保险等新兴产业远不能适应农村第

一、二产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会有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释放出来,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容量有限,需要第三产业容纳大量的劳动力。

3.4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制度保障乏力

当前,我国农业经营中明显存在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业产业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一环。然而,由于制度创新缓慢,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产品竞争

力的提高;农业产业素质低下,我国农业产业素质低下,从业人员素质、农产品质量、加工技术、运输手段和营销策略以及农业经济组织等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从市场准入到真正打入国际市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4 优化对策及建议

4.1 政府要在中央财政上对农业作出相应的倾斜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交通等);建立相应市场信息反馈机制,将农户、市场、商户、技术产品服务部门有效地链接起来,确保信息的快速传输和规避相应的风险;把大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来抓;把农产品价格补贴和农业保险立法,规定相应的究责条款,让真正属于农民的利益落到实处;在资金上,政府要扩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农村,放宽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部门尤其是对乡镇企业的贷款条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4.2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 实行科教兴农

能否实现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首先,要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农业的生产经营,把先应用而后成熟的工业经验适当地应用于农业;引进新技术、新思想,用先进的物质装备来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统一为一个整体,努力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其次,大力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息对生产经营活动是至关重要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尤其是要使广大农民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是顺利实现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能够给广大农民正确提供以价格信息为主的各类市场信息,是引导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产品结构等的重要信息,从根本上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国家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产品制作中心和网络服务系统,是利用现代化手段推广农业科技的有效途径。它将把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极为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科技咨询和农业教育。最后,要抓好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在农村信息网络向县和乡镇延伸的同时,要重点抓好组织网络的延伸。第一要充分发挥县、乡镇推广站、农经站的作用,联合其他涉农部门,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积极鼓励信息员与农户结对子,开设农民科技培训班,形成“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网络,彻底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第二要切实抓好从事信息服务人员及农村信息员的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各省要建立农村信息员登记、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制度,并编写信息服务工作手册及培训教材。

4.3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在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针对市场需求,种植业应从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发展成为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的多元化种植结构。当前关键要改变地区间农产品结构“资源型、趋同型、低级化”的劣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化加工,以满足市场的优质化、多样化、无公害的需求。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是适应农业

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积极主动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深加工业及其他优势产品产业,调整食品加工结构,发展方便食品、调味品、保健食品等,以满足食品消费市场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还应用高新技术开发新的领域,对农副产品进行多层次的系列加工和深加工。另外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凭借区域资源的优势,开发市场需求量大、品质优良、稳定,区域内特有的名、优、新产品,形成符合市场需求,有资源比较优势,产品科技含量高,生产能形成一定规模,产业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好且稳定的特色产业。我国辐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多样化,为发展农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如我国江苏、浙江一带的名特优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远渡重洋,畅销日本就是佐证。

4.4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结构

1)优质农产品加工转化。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业;磨刀不砍柴功,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新技术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鼓励和允许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到主产区建立基地,如南糖集团在各甘蔗主产区都设有加工厂,它们采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加工优质白砂糖,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2)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只有建立起严格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才能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很不完善,一些产品标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产品用途专门化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制定和修订,并认真贯彻实施。

3)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储藏、保鲜、运销业,实现多次增值增利。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1以上,而我国仅为0.51。我国的许多农产品,内在质量并不低,就是不在分级、包装、保鲜、储藏上下功夫,以致价值低,销售难。

4)要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放手发展价值高的经济作物,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 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优质名牌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你新我精,你精我特”, 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关键要积极培育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在发展城乡集市贸易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包括区域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和各类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对农产品的集散功能,平衡供求,有效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问题。形成覆盖全国各地的市场网络,并逐步实行统一的农产品等级标准,形成计算机联网拍卖或拍卖与议价相结合的交易方式,使之成为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成为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桥梁。

5 结论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观念已深入人心。中国加入WTO后,经过几年的发展, 已深深地融入了全球化这一趋势之中,农业也不例外。为顺应这一趋势和潮流,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主动权,我国农业应形成以高科技化为主导,以信息化为关键,以市场化为手段,以服务化为保障的农业产业格局,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何凤霞.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J].农村经济,2004,(10).

[2] 唐萍, 刘健.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建议[J].农业经济, 2004, (03).

[3] 李锦生.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J].现代经济探讨, 2004,(03).

[4] 余鲁.21世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9).

[5] 张建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7).

[6] 郭琳,王华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04).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论文

题目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

班级买买提热夏提·肉孜

学号1039020302

产业经济学专业

2011年7月6日

第四篇: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

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但近几年经济势头开始放缓,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在全国明显后移,增长速度也在全国靠后,这与浙江的产业结构问题有很大关系。因此,需要正确认识浙江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其特点,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探讨当前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途径。

正文: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的核心和基础。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是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已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态势最好的省份之一。但近几年经济势头开始放缓,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在全国明显后移,增长速度也在全国靠后,这与浙江的产业结构问题有很大关系。然而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增长,以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当前仍然是制约浙江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

一、浙江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 浙江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

改革开放前浙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重在45%以上,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35%左右,产业结构呈“

一、

二、三”分布,从就业结构看,农业从业人员占85%以上。改革开放后,随着浙江农村工业化的勃兴,1977年第二产业比重迅速提高到41.5%,超过了第一产业,1978年提高到43.3%,产业结构调整为“

二、

一、三”,农村劳力开始大量向第二产业转移,1978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到73%。到1987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

二、

三、一”。到90年代中期,浙江人均GDP 超过1000美元,非农从业人员占50%以上,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5%左右,第二产业中技术和资本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兴起,第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到30%以上,标志着浙江由初步实现工业化向初步实现现代化迈进。与此同时,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得到强化,以人口城市化为标志,2000年,浙江城市化率为48.7%,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36.3%.

(二) 浙江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

浙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绩效的持续下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持续了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以后,支撑浙江经济增长的一些要素和资源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如果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可以预见,浙江经济增长的势头还会继续下滑.中国"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关键词之一是自主创新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浙江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通过需求结构的引导,企业的市场化自主选择和政府产业政策的推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轻、小、集、加”到重化工业,到服务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浙江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升级。虽然工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不断提高。三次产业之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悬殊。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传统产业仍然是构成浙江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第三产业规模扩张较快,第二产业以内涵增长为主。

二、 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思路

(一)从浙江产业特色出发调整结构

结构调整一定要从浙江实际和产业特色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结构效益。从浙江产业特色出发调整结构,需要对产业省情有正确的把握。浙江工业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初级阶段特征。初级阶段极其复杂的收

入分配结构,决定了消费需求极其复杂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浙江工业正是按照自身的资源条件、资金条件、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积极适应初级阶段的消费需求结构,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唯高(高级化)是从,只能唯市(市场导向)而从,这是浙江工业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从浙江产业特色出发调整结构,需要贯彻产业发展不平衡战略,重在发展优势产业。实行产业发展不平衡战略,就是要扬长避短,支持发展符合资源条件的优质产业,限制发展不符合资源条件 的劣势产业。要从效率和效益原则出发,而不是从完善工业体系出发,确定重点支持的优势产业。对优势产业的成长,在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和产业政策实施上倾斜支持,使其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并通过传导机制的作用,带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二)培育主导产业

工业发展需要带头产业的牵动和支撑。80年代,浙江纺织业和家电业迅速崛起,在工业增长中发挥了主导作用。90年代开始,非工业的建筑业成为拉动整个经济高涨的主导产业。随着纺织业比重大幅下降和家电业增速减缓,目前浙江工业缺乏起主导作用的带头产业,呈现非主导性的轻型化产业结构特征。浙江已确定把机械、电子、化工和医药作为工业主导产业来培育。

要培育主导产业时,首先按照需求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和关联效应基准,并且遵循产业更替规律,安排好主导行业和主导产品的发展序列,逐波推进。其次以产业技术进步作为培育基础。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加速科技成果推广运用,加快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以主导行业、主导产品为重点,推动产业主体技术大规模更新改造。再者冲破自求平衡、自成体系的区域经济窠臼。培育主导产业从区位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和重大项目的安排一定要慎重,看准了的要下决心实施。最后要把握好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关系。由于浙江工业总量已经达到较大的数量级,任何产业要成为主导产业,必须发展到相当的规模,非此不可能对整体工业产生足够的带动力。目前确定的主导产业总体上属重化工业,客观上是对浙江80年代初“轻纺工业优先”的产业发展战略的再调整。这对轻型产业结构将带来一定影响,需妥善处理好轻重工业发展的关系。

(三)、传统产业调整改造

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目前浙江的主体产业,在实现工业起飞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传统产业在市场容量和要素成本的双重约束下,发展困难较大。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传统产业对浙江工业增长仍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 产业升级:第一,提高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第二,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广泛运用新工

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提高加工工业水平。

2. 产品结构调整: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改造,还是主导产业的培育,都要把着力点放在产品结构调整和优

化上。浙江拥有绍兴黄酒、娃哈哈饮料、杉杉西服、金轮帘子布等一大批专类产品的巨人,还有一大批小而精、小而专的特定产品的小型巨人,这是浙江产品的优势。务必保持和发扬这一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低耗、高效、少污染的产品发展放在突出地位。要逐步调下高能耗的重加工产品。

3. 把传统产业调整与工业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出发,合

理引导产业空间分布,争取区位比较效益。一是以纺织业为重点,二是有规划有步骤地推进城区工业向郊外开发区转移,三是积极向内地拓展产业。从产业空间拓展和产品市场开发战略出发,引导企业采取资本经营、品牌经营、实行销地产以及产业扶贫等多种方式向广阔的内地进军,四是重视抓好煤炭、冶金等基础工业的布局调整和产业调整。

4. 调整要着眼于提高国际竞争力:浙江传统产业特别是轻纺工业的市场相当部分已延伸到国外。另一方

面,加大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实现浙江机电出口产品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转变,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四)、产业结构从工业化向现代化转型

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向现代化转型的产业结构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产业比较优势得到条件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通过内外贸易实现专业化分工,在分工中取得产业发展契机和比较效益。

发挥,比较优势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二是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十分明显,集中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的迅速提高,高新技术的广泛吸收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从浙江的实践看,正是由于通过广泛吸收适用技术,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高度化,使得浙江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面对现代化的结构转型,培厚产业技术基础,优先发展产业比较优势,推进城市化,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寻机突破。政府必须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 加快培育统一市场的步伐,在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扩大产业发展空间;根据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改善企业的供给结构;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 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进一

第五篇: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以及科技进步,交通运输的发达,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造成了原有的高产优势不能凸现,增产不能增收。对于以棉花生产为主导产业的乌苏市来讲,冲击力更大。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成了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机遇

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农业生产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我市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用水矛盾日益突出,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投入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体年年上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落后;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部分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因此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城乡差距加大,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成为当前尤为迫切的任务。

今年是中央连续第四年出台1号文件,市委提出全市各乡镇(场)按照“突出特色抓产业、围绕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创品牌、改善设施促增收”的思路,依托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产业基础,引导农牧民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以“四区一线”为主的区域化产业布局,从更高的层面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部署,惠农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整个农村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这为我市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村经济实力提供了政策机遇。在此,我就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见解。

二、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

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

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在农业生产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要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级党委、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把它纳入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产品品质、特色产品、绿色环保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这几年一些有进取心、有头脑、有知识的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一些农作物新品种及新畜种,但成功的少失败的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非常艰巨,关系到小康社会能否实现。如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对我们充分把握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适应农村经济的新变化,引导农村经济向健康文明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培植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分析发达地区重点产业发展,可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竞争力的高低除了要有特色产品以外,是否能增收增效,关键是产品产业链的长短;是否能实现品牌产品的深加工;是否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增值。因此我们必须走融合经济的路子,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市场整合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一定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把特色农产品、大宗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转化增值,形成经济优势,解决农牧民增产增收。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加工工业化。只有实施了工业化,农产品的保鲜增值,高效运输及深加工才有依托,才能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形成最终消费,增加国民经济总量,形式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产业链。

由于我们新疆远离内地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和工业生产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少,人流物流都十分有限。因此应首先考虑将大宗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实现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培

育好龙头企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动一方生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它可有效地解决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同时又是顺应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种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的好形式。我认为,目前应把兴建龙头企业摆在与发展农牧业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外宣力度,把乌苏的资源优势宣传出去,让外界了解乌苏,为吸引资金奠定基础。其次,要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思想。尽可能地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出击吸引外地客商来乌苏建厂,从而推动我市产业化进程。

(三)向市场化农业、现代化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畜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农业增长方式、农民收入形式的转变,对于特色农产品要进行技术升级,质量升级和档次升级。对于大宗农产品要进行就地转化,进行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实现加工升值,形成持续发展或者转化为畜产品原料发展畜牧业。

我国加入世留组织后,畜产品迎来了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愈来愈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加入WTO后,价格优势更加明显,使我区畜产品具有较强的优势,从而保证了畜产品将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从一定角度看,畜牧业是种植业的后续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就必须扩大饲草料的种植面积,它将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杠杆,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四)加快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

强化为农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行业协会、产业协会,进行全方位服务,保护农牧民利益,加快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扶持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广开农民转移就业途径,使农民收入多元化。

在农村,通过一些有知识、有闯劲、能致富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改革过去那种离不开土地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意识,把增收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出门进城务工等方面,拓展收入来源。

(五)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抓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要抓好科技兴农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抓好农业基础建设,建立完善优良品种、农业科技推广、农民教育培训、市场信息、质量标准等服务体系,加快农业发展步伐。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种植作物品种繁多,而市场需求也各不相同,种什么,种多少不是一家一户农民所能了解和把握的,这就需要政府机构和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信息。乌苏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应该加大信息市场建设力度,搞好信息媒体和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政府可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供求信息、价格信息来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指导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六)搞好示范引导,创新农业科技,发展特色种植,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优化产业结构,探索新的种植领域,必须搞好示范引导。我认为:首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均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科技种植示范园。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进行规划,确定示范目标,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尽量避免农民在引种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其次,发挥科技示范户的作用,逐步创立和形成示范大户的带动机制。市乡两级要给示范户提供信息服务和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示范户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以他们的成功经验带动周边农民,形成乡、村、大户、普通农民的联运机制,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时应用推广新的科技成果,提高农牧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加生产效益,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第

一、发展优质农业。我们生产的棉花、小麦、水稻、玉米等大宗农产品和瓜果蔬菜等,质量不很高,竞争力不强,今后应在高效优质上做文章,真正实现人有我优的目标。第

二、建设生态农业。其一可发展绿色产业,筹建一批

绿色农产品基地,满足市场需求;其二利用我市的地域优势,吸引资金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第

三、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建设品牌农业。特色种植、养殖业以其巨大的潜力、较高的经济效益倍受农牧民青睐。我们应正确引导,大力扶持,力争培植出更多的特色产业。我市的种植、养殖业虽有一定规模,知名的却寥寥无几。它制约了我们的生产发展。棉花、枸杞都是如此。因此,要强化品牌意识,想方设法创名牌。第

四、实行规模化、专业化种植,既能上档次,出精品,增强市场竞争力,还便于经营、管理,应继续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使产业结构的调整更趋合理。

三、开展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办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更要努力造就现代农民。要把农民技能培训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全力推进。在农牧民中培养一批“懂技术、留得住”的农牧民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全市农牧民学科技、用科技水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面向市场需求的就业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抓住机遇,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鼓励发展私营经济,使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多建设几个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强、有品牌、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早日实现小康目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教版语文上古文下一篇:如何撰写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