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新天地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作文新天地范文

我的一片新天地(作文)

我的一片新天地

初一(2)班 尹佳欣

文学若是百花草,若是江满月,若是花溅泪。在初中生活中,我开启了一片新天地,开启了文学的天地。在这片新天地里,我感受着如初经雨露的嫩叶般成长的快乐,眺望着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伤感,亦惑是触摸着西北望射天狼那样宏壮的决心,开启了文学的天地后,忽有恍然如梦。

曾经,现在永远不一样的光彩,如约在课间拿着借书卡在书架旁徜徉,如约坐在没有改变的的窗户旁的位置上,翻开这本名叫《相思使觉海非深》的书,一种电击感触摸到了泛白的十指,眼泪不觉夺眶而出。

白乐天,白居易、元稹、湘灵.....重复着的名字,手指不断摸索着书页,这本记载着白乐天所有诗集的书,在那一刻触动着我的心灵。

白居易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他的诗清丽脱俗,不妖不媚,行云流水间的诗句淌入人的心尖,好似一汪清泉,多少次想梦回大唐走他走过的路,探他诗句中的情和哀怨曲折的故事,他随风归去的昔日感情,化作枕边的一滴清泪,是否就如同那场恨歌中的汉皇那样悲哀。

还记得长恨歌中那几句诗句,哀怨曲折,让人同侧心扉。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挠头。六军不敢前进,要求处死杨贵妃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君王掩面救不得,会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死了,死在汉黄面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

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在心间涌动,不禁想起了在这里的点点滴滴,双语,我们聚在一起九年了,九年回想起点点滴滴,那是你张开双臂迎接着我,这九年来,你教会我成长,把一个个勋章带上我的肩膀,让我能在梦想的路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终有一天双语,我也会离你而去,就像一叶不系之舟终将驶向大海,但我仍要感谢星辰和大地,让我能在这里,不再有亦得亦失的感觉,不再伤心的流下眼泪,只因为是你——双语!我的新天地!

评语:

讴歌母校伟大的文章已经车载斗量了,要写出感染力强的文章,就需要在构思上费番思量。文章巧思选材,扣住文学新世界,展现了双语的带给我全新 的感受。文章诗意的词风与作者的抒情水乳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结尾贴切的比喻,既提升了写作深度,又将那种热爱母校,为了母校又终将离开母校的复杂感情, 细细流淌出来,沁润着我们的心灵。

指导老师:尚春丽

第二篇:作文:敬畏天地,有所怕

敬畏天地,有所怕 陈经纶中学 高三年级 高毕轩

在天地之中,地球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我们唯有心中时刻怀有对天地的敬畏,方能在这大千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立身于天地之间。

老子《道德经》有云:“大衍之数五十,而大道独取其四十九。”我曾在心中揣想,若说大道无缺,可这大衍之一又究竟为何物?如今,再次回想起彼时的疑惑,心中不禁平添了几分感触:我们身处在这天地之中,唯有秉承对天地的敬畏,方能立身其间;而这大衍之一,或便是那大道之外的“天道”了。

千万年来,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时代,繁衍发展到了食物链的顶端。然而,人类似乎并不知足,竟妄图征服天地,唯我独尊。以秦二世为代表的封建帝王,尽管名为“天子”,但实为无法无天,以为皇权就是天权。视生命如草芥,尊一己为至圣。暴政暴行,逆天而动。当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哪怕他是帝王,又有谁能长久立身于天地之间呢?

作为这苍穹之中不过尔尔的我们,应该有所怕。这里的“怕”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胆怯和害怕,而是对世间万物都怀揣一份敬畏之心。

曾几何时,人类常常以万物之灵而自居,以为“人定胜天”,总想去改造自然,打破定律。解放之初,“敢叫天地换新颜”的口号传遍大江南北,移山填海,大炼钢铁,超英赶美„„违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做法数见不鲜,换来的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形态的畸形发展。

我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论者,但我同样也不是有神论者。我不相信有主宰人类的上帝之流的存在,我更认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自然之道。有人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所以,人类不要妄图用水滴来代替大海,只能将人类这滴水融入自然的大海之中,才能与天地共生存。

现如今,人们不但没有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似乎对天地的敬畏更加淡化了。掌握着高科技的人们,上天,入地,被无尽的贪欲裹挟着,乱砍乱伐,滥挖滥建,为追求GDP而大量生产,罔顾其对环境的危害,对天地的损伤。于是,我们呼吸着PM2.5,喝着超标的饮用水,„„这都是天地对我们的惩罚。

倘若你自认为天不怕地不怕,那才是最可怕的。生活在这广袤无垠的宇宙之中,我们就犹如一粒尘埃在这世间飘荡,唯有心怀对天地的敬畏,有所怕,方能于大道上有所体悟,立身于世间。那些自诩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你们可知何为大衍之其一吗?

点评:

定位准确,定义清晰,定论确凿。

本文作者没有纠缠在“怕”的多义性中,而是十分明确地将“怕”定义为“敬畏”,并且又限定为对“天地”的敬畏,这是一个很有时代性和时效性的话题,它直接指向了当下社会流行的“狂妄症”。

写作要合题。不仅要合乎命题,而且还要合乎作者自定的主题。本文在谈论古今之人与天地之关系时,抓住了人的“妄念”和“贪欲”等本质性的问题,列其行状,数其罪过,从反面证明“有所怕”之必要,话题紧凑,主题突出。

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将自己平时的学习和阅读,化作写作的亮点。源自《易经》《道德经》的“大衍之数”的典论,的确是引发“敬畏天地”的好素材。尽管后文几处例举略显简单,但作者竟没忘在文末以“你们可知何为大衍之其一吗”一句来个前呼后应,这也是于“扣题”大可圈点的。

立一面明镜何妨 北京九中 高三年级 贾博宇

面对韩剧风潮之“星星”热,有的人欣然接受,有的人强烈抵制。莫言说,外来文化冲击亦有其价值,我十分认同。我认为,无论何事都是有对照才有进步,我们不妨将这个热潮看作中国文化事业发展所需的一面镜子。

立一面明镜又何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看自己有时未免不够客观,且总有一些看不到的地方。而立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则更容易发现问题,更益于改正与进步。大到国家文化也如是,同样需要明镜来帮助修正。这次的“星星”热作为一面镜子,反射出了中国年轻人、乃至大众的审美情趣与追求,这便是它的价值之一。民众的审美追求点燃了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热情,确定了其工作方向,使我们的文化工作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获得更好的收益或更佳的社会效果,真正准确有效地实现文化工作的意义。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星星热”这面“明镜”的另一个价值,便是呈现出中韩文化作品的差异与差距。王岐山同志为此对国内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多思考”的建议,想必也意在让他们看到这面明镜反射出的国内同类文艺作品在想象和技巧上的一些不足。对镜自照方得清明。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反射,中国作品尚存的不足之处也许没有那么容易找到,那么又谈何改正、发展呢?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星星”剧中呈现的一些我们没有的设计智慧和表现技巧,为我们的国内作品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生机。这样一面镜子,使我们不再盲目、主观,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可谓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这面明镜的重要意义。

于文化事业如此,于人生也是这样。当遇到新的、具有竞争力的事物,不要急于抵触,而应将它看作一面自己身前的明镜,助你寻不足、正衣冠,从而变得更加优秀。

立一面明镜——何妨?

点评:

能将认识转为形象,能用形象表明认识,说明对主题的把握已游刃有余。

本文从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引发的“星星热”谈起,就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发表自己的认识,提出在文化竞争中应该多学习、多借鉴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文章符合题目要求。

作为一篇说理文,本文在立意上可圈点。作者选择莫言对外来文化的看法,从而得出自己的认识“无论何事都是有对照才有进步”,“镜子”的比喻由此产生。文章主体部分,便从“镜子”的两个功能——照出大众需求和照出作品差距——切入,正面论及“星星热”给我国文化创作带来的思考与启示,眼光较为独到。文章结尾,作者又由文化事业上升到人生问题,将对镜自照的道理普适化,拓宽了文章的境界。

总体而言,这是一篇切题分明,说理清楚,有独立思想认识的文章。

承担,何须害怕

北京第九十四中学 高三年级 闫帅

害怕,人类最原始的感情,甚至说是一种反射。我们遇见困难会害怕,面对黑暗会害怕,但害怕并不是一种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无声的承担。

爷爷、奶奶叮嘱我说,要想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就一定要学会承担。小时候的我无法理解这句话蕴含的意义,暗自纳闷着:承担是什么?凭什么要我去做这个?老人们说等你长大了,终有一天会明白的。由此,我害怕长大,害怕肩膀上的担子变重了,压得我喘不过气。

一件事儿唤醒了我内心中对承担的渴望。老爸喝多了,踉跄地走进屋中,妈妈让我回到自己的屋里睡觉,脸上流露出一丝无奈和不安。躺在床上的我睡不着,老爸的吼叫,还有舌头都没捋直就说出来的话,让我害怕,我不敢去听,也害怕看见这一幕。我用被字蒙住了我的脑袋,掩饰着我的不安,眼泪不争气地下来了,枕头被润湿了。年龄还小的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哭,难道这就是害怕?是怕父亲生气的模样,还是害怕加重死寂一般的气氛?这些问题充斥着我的脑袋,就像一幅幅鬼脸一样吓唬着天真的我。不知过了多久,争吵停息了,我只记得当我走出房门时,看见妈妈哭了,她不愿意被我看见转过了身去。这一瞬间,我感觉很无力,心中责怪自己,因为我的害怕而没有守护住妈妈的眼泪。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应该去承担。

一天晚上,在学校的我接到了妈妈的电话,声调中略带一丝哭腔:“姥爷要走了,他想见见你”。我能感觉到妈妈说出这几个字时的痛苦和无助,我放下电话用我最快的速度跑去医院,因为我知道在这个声音背后是妈妈令人心疼的表情。当我到达病床前,姥爷已经再一次昏迷过去,我不知所措地握着他粗糙的大手,告诉他我会保护好妈妈。这时妈妈的眼泪下来了,这其中包含了太多,没有人不害怕失去家人的呵护,我搂住了她,用我最大的力气支撑着她,她哭得很伤心,就像个孩子,也就是这一瞬间,我体会到了包裹在她坚强的外表下的脆弱,体会到家能够给予她的温暖。更重要的是,我不再害怕,因为我还要守护我的家人,守护住妈妈的泪水,承担起我在家中那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今的我,终于明白了爷爷、奶奶当初说的那句话。在我的一生之中会害怕许多东西,因为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感情。但当我站在我爱的人面前,让他们依靠着我坚实的背膀时,一切的害怕都化为了我应尽的责任。这就是属于我的承担,何须害怕!

点评:

先“怕”,后不“怕”,“承担”使由之。

立意鲜明,切合题意,感情真挚是本文的突出优点。文题中的四个“有人说”都围绕一个“怕”字展开。作者选择“不怕”的角度,并赋予其“承担”的内涵,化虚为实,立意十分鲜明;全文紧紧围绕“承担,何须害怕”叙说,由孩提时的“怕”,到长大后的“不怕”,即敢于承担——切题非常老练。

不得不说切题是考场写作的第一要素。写作若与题目若即若离会让读者产生判断的困惑。本文选取生活中两件有代表性的触动心灵的小事,从幼时看到老爸喝多了后自己的害怕,到长大后姥爷去世时主动安慰妈妈的承担,写出了一个孩子真实的成长过程与内心感悟,朴实真挚,打动人心。叙述、感悟始终不离题意;布局、构思更见立意匠心,堪称考场佳作。

时间都去哪儿了

北京第171中学 高三年级 彭乃大

早晨醒来,一边洗漱,一边听着电视里的新闻;上班途中,坐着拥挤的电车,仍不忘用手机玩玩小游戏;工作间歇,打开浏览器闲逛门户网站、各大论坛„„现代化的生活中,人们迈着最匆忙的步子,用着最琐碎的时间,做着最休闲的事情。当我们感慨我们多么抓紧时间时,我们突然懊恼地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当我们迈进信息时代,享用着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我们以为有了科技便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便可以过闲适自由的生活。是的,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沟通交流,可以畅通无阻地了解这个世界,但我们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了吗?没有。

我们生活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有科学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化意味着高效,意味着花更少的时间换来更多的成果。因此,我们有理由减少工作时间,更何况《劳动法》中有明确的条文保障我们的休息时间。然而,我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了吗?没有。

当人们在问“时间都去哪儿了”时,这往往会演变为对时代、对现代文明的痛斥。这个时代给予了我们最优越的条件,为我们增加休闲时间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当你在空余时间玩手机游戏,逛门户网站时,你怎能怪罪科技抢走了你的时间?当你本可以依照劳动合同在家休息时,你却依然去加班夜战,你又怎能痛斥现代社会抢走了你的时间?当你把“杀死时间”的罪名推给科技、社会时,为什么深夜里商业大厦彻夜不熄的灯光还如此刺眼?这不就是在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同时,又在痛斥着现代文明吗?

为什么我们打着利用时间的旗号,实质上却把时间消耗于无用之处?为什么我们要在休息时仍需为名利奔波?因为我们要得太多,我们太贪婪了:我们既想要休闲,又想要获得更多的利益。然而,这两者往往不能兼得。为了满足我们的贪婪,我们只好挤占休闲时间去实现我们的欲望。殊不知,人的贪欲是无法满足的,所以自然进入恶性循环中,自然会发出“时间都去哪儿了”之问。

像嵇康,放弃仕途的争斗,过弹琴打铁的生活;像好利来总裁罗红,放弃商业帝国,搞热爱的摄影。放弃对名利的追逐,把追逐名利的时间分给自己热爱的生活,时间便回来了。懂得放弃,不再贪婪,我们就拥有了时间。

时间都去哪儿了?放弃贪心,寻回时间。

点评:

最合适的方法即是最能表现主题的方法。

摆现象,析原因——这是文章合题、中心突出的有效方法。

文章围绕着“时间都去哪儿了”,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了三个方面,用三个段落写出现代人的生活现状:一是人们忙里偷闲“做着最休闲的事”时,才意识到时间不知都去哪儿了;二是科技高度发展让人们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人们却发现没有时间享受生活;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健全,但人们却用休闲时间加班。

这三种现象代表着现代人普遍的生活状态,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如何生活的思考:是想过休闲的生活,还是想过追名逐利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文章第四段自然转入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分析。在分析时作者用了驳论:先树了一个靶子,批的仍然是前三段写的生活现象,并用“当你„„时,你怎能„„”这种第二人称反问句,把读者带入作者提出的问题中,引起读者反观自身有无此类现象的思考。

第五段作者用“为什么”明确告诉读者,他对“时间都去哪儿了”有自己的看法,而“为什么”的内容仍然是前三段提出的生活现象。作者从人性角度分析出原因,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考深度。

第六段作者列举出两个例子告诉人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最后一段用设问,写出自己的观点:“放弃贪心,寻回时间”。

文章合题,中心突出。全文思路严谨,结构清晰:摆现象、析原因、怎么办、最后以自己的观点点题。

时间都去哪了

汇文中学 高三年级 董佳裕

东城区东花市大街52号,有一座静静的古代建筑,掩映在清明节后刚刚吐出嫩芽的新绿之中。灰色的墙宛若肃穆不愿开口的老人,矮了身子,在周围早已是高楼居民区的现代环境中,静静地吐纳呼吸。

建筑的大门上,挂了一方铁牌子,上面写着:袁崇焕祠。

袁崇焕当年被崇祯下令施以磔刑,支离破碎的身躯染红了明朝史册。袁崇焕的佘姓部下将袁崇焕的头颅埋在这座袁崇焕祠中,并下令自己的子孙要世代为这名披肝沥胆的英雄守墓。

风风雨雨,如今已经四百年。

你若问时间都去哪了,佘家最后一任守墓人佘幼之以75岁的高龄告诉这个世界,时间就在这一代又一代佘姓子孙坚守诺言的传承之中。战争年代,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挡时间的流逝;和平年代,他们用赤诚之心守护英雄长眠。四百个春夏秋冬,漫长如同古今,但是因为有了这份坚守与传承,便显得沉重而丰厚,把时间充实得满满的,再难容下其他东西。

佘幼之如今已有75岁,作为第18代守墓人,她最担心的是这传承要断了——她的独生儿子在40岁为守墓事业奔走时,出了车祸,佘幼之将儿子的骨灰埋在广州袁崇焕的衣冠冢旁,如今也过去了10余年。

你若问时间都去哪了,佘幼之儿子的亡灵会告诉这个世界,时间在母亲失去独子的痛苦中,在自己作为魂灵也要继续守墓的坚守中。就这样,时光悄悄地流逝,却又响彻古今。

如今,面对时光流逝,生命的空耗,我们或是慨叹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或是慨叹度日如年,漫长修远。但在这里,四百年的时光如一条长河,满载着坚定顽强的信念,滔滔不绝,长流不断!世世代代佘姓子孙,用精神的顽强,抵挡着时光的消逝。

如今,当我们在为生命的空疏而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时候,是不是除了感叹时间流逝的力量,还要想想那种抵抗时间流逝的精神力量?

匆匆而过时,请悄悄停下脚步,看看周围有没有踽踽独行的“守墓人”。向他们流逝的时间,鞠个躬。

点评:

妙取素材,以独到视角,宣示文章的主题。

这篇作文,题目大家都熟悉。现代社会,时间紧,节奏快,因此人人都在发问:“时间都去哪里了?”其实,这是现代人对生命主体丧失的无奈,是对把握不住时光的慨叹。然而本文作者却在这样的无奈与慨叹中,通过佘姓子孙四百年如一日坚守承诺,为民族英雄袁崇焕守墓的故事,看到了对这一发问的另一种回答:用精神的力量抵御时间的消逝,充实自己的生命——对大家熟知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这便是本文的独到之处。从对袁祠的描写看,作者似乎做过细致的观察,用心感受过袁祠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样,对这个守墓的故事才会有更深刻的见解。文章结尾,作者呼吁人们看看周围有没有这样的“守墓人”,“向他们流逝的时间,鞠个躬”。这就使文章主题由对佘姓子孙的赞颂,升华为引导人们思考怎样把握、度过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形象、委婉而又深刻。

对材料不轻易放过,也不轻易使用,而是在经过一番咀嚼、思考、消化之后,提炼出更深刻的主题,不仅看到大家都看到的,更能够看到大家没看到的,这样才能写出主题鲜明、思想深刻的文章。

时间都去哪儿了 北京二中 高三年级 吴蓁

今年春晚之后,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红遍大江南北。人们在歌声中感叹时间流逝,也纷纷扪心自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是啊,来无影去无踪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小时候,时间就蕴藏在我们不断变化的身高中。每长高一厘米,都是时间带来的惊喜。而长大后,当身高不再变化,时间就成为了我们思想的奠基石。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人生的境界也在不断提高——时间融到了我们的头脑,在思维之路上绽放朵朵鲜花。

赫尔岑说过:“时间是铺就思维之路的石板。”的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时间成为了我们成长的沉淀,化作了我们脚下的砖石,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时光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并未消逝,也没有流向什么人类无法探知的地方,它常常转化为生活里实实在在的历练,使人生境界不断“更上一层楼”。

民国著名学者辜鸿铭,正是让无形的时间转化为高效的积淀。他精通六门外语,成为将《左传》等国学经典译成外文的第一人。他翻译的文章“信、达、雅”,极富有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幽默。他的语言学习,正是在时间积累中不断获得提升。他学英语,花了两年时间,背诵、研读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他学德语,又花了两年时间,背诵、研读歌德的《浮士德》„„其他语种的学习也大都如此。在这里,分分秒秒的时间成为他品读每一门外语的切身体验,从而给予他丰厚的文化积淀,使他学贯中西,卓然成为一代语言大师。时间走进了他的知识库,成为他知识融合发酵的催化剂。

遥想西晋时期,两位热血青年祖逖、刘琨,更是让宝贵的时间跑去长久地陪伴闻鸡起舞的英姿,报效国家的壮举„„

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惜时如金,成为鞭策我们后人的楷模。

“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格言,我们从小听到大,却很难真正让寸寸光阴转化为坚持不解的行动。对于时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把它累积成进步的足迹。

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要去丰富我们的知识库,铺就我们的人生路。

点评:

抛得出去,收得回来,源于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

内容集中,符合题意,这是一篇正常文章的基本要求。

针对“时间都去哪儿了”这种疑问式作文题,要写成一篇议论文,审题难度不大,任何应对问题、合乎常情、言之成理的回答都可以作论点,然后围绕论点选材论证、布局谋篇就可以了。本文由春晚同名歌曲领起,略表感叹中回答了题目的问题:时间就蕴藏在身体和精神的成长中。然后引用赫尔岑名言,把议论重点放在“精神成长”方面,并顺手由近而远地拈来两则事例予以作证:辜鸿铭让时间化为高效积淀;祖逖、刘琨让时间陪伴闻鸡起舞。随后又巧借惜时格言,带出文末铿锵有力的回答:我们要把时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把它累积成进步的足迹;去丰富我们的知识库,铺就我们的人生路!

本文重点突出,论证有力,是一篇不错的考场作文。

时间都去哪了

景山学校 高三年级 张梦烜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似乎是人类从古至今永恒的话题。已记不清曾有多少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也不记得有多少人对着这个问题发出过叹息。我想,按照守恒定律来看,假如时间也有质量或能量,那么消逝了的时间究竟去了哪儿呢?虽然不清楚第四维度的时间是否也要遵守第三维度的法则,但如果按照能量守恒定律中动能转化为势能的公式,时间是不是也会转变为另一种形式而存在呢?如果可以如此假设,那时间又变成了什么东西呢?“记忆”,这便是我唯一能想到的“时间”存在形式了。

中国古人似乎很喜欢回顾历史,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就是人们对于过往时间的记录。或许我可以说,“历史”是时间的转变形式,这也许可以解释“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一疑惑。而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姑且认为这一论断是正确的——那无论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感叹,还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无奈,亦或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追忆,与其说是中国古人在回顾历史,不如说是他们对逝去时间的缅怀与回忆。

如果说“历史”是“集体记忆”的话,我们每个人的时间是否也将转化为每个人的个体记忆?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如果你还在为“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到困惑时,就去寻找自己的记忆吧。在那里,你将得到答案。你会发现,曾经欢乐的童年时光,充满朝气的青年时光,沉稳的成年时光,安逸的老年时光,都在那里以一个个的片段或连贯的序列存在着。于是,我们可以高声宣告:时间就在这里!

正如时间本身是抽象的一样,其转化而来的记忆也同样是抽象的。时间不仅属于人类,它也是世界万物乃至宇宙群星的普遍规则。所以,记忆也同样不仅属于人类,所有事物所经历的时间最终都会转化为其自身所拥有的记忆,这便是“世界记忆”!

于是,对于“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一问题,我终于有了一个浅薄的认识——原来,时间哪儿也没有去,它始终在我们身边,只是换了一个另外的形式而已。

点评:

寻一条别样的思路,得一种独到的认识。

读这篇文章,就好像是看作者在解决一道数学题。作者先做假设,推测时间是否会“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存在”。顺着这个思路,作者认为“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就是人们对于过往时间的记录”,而古人那些优美的诗句就是对“逝去时间的缅怀与回忆”。而对于个体的人,“时间”也化作了个人的“历史”,在每个人的记忆里,保留了自己人生的点点滴滴。至此,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时间哪儿也没有去,它始终在我们身边,只是换了一个另外的形式而已。”

作者巧妙地把“时间”与“记忆”联系在一起,还把“记忆”分成了“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两类。在限定的写作时间内有这样清晰的思路确实难得。作者对“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样一个颇具思辨意味的命题,能够紧扣文题,层层深入,得出答案,显示出精于立意,善于破题的作文能力。

登山者的选择

北京八中 高三年级 甘达华

写作如登山。

多少登山者,他们踩着前人的脚步,流连于山中如火如荼的红叶胜景,臆想着坐拥广阔的市场,最后却于错综的红叶林中,于如织的游人中,迷失了自我,葬送了前程。然而,也还有一些登山者,他们拨开红叶林前的喧嚣与纷扰,向着心中的信仰之峰执着进发。

依我看,前者不过是为了活着而写作;而后者,将写作真正融入了生活。而恰恰是将写作真正融入生活,才遵从了写作的本意,才有价值成为登山者的选择。

要知道,写作的本意并不在于迎合,随流。一部作品的价值,区别于一件普通商品的价值,在于无需满足所谓的市场效应——何为所需,则所供为何。迎合与随流意识下的“前行者”,其“功绩”不止于在写作目的功利化、写作成果商品化上的推波助澜,甚至于会让一些初出茅庐的登山者误以为“生产”即“创作”,以至于让他们在内在涵养以及思考力度上面临可能无以复加的重创。

然而,有太多的写作者,面对文坛的种种所谓成功趋之若鹜。在这里,郭敬明和韩寒屡屡问鼎青春文学销量榜榜首,一批批“后起之秀”却在模仿中将自己原本多样鲜活的创作力丧失殆尽;在那里,莫言刚刚登顶世界文坛勇捧诺奖,一群群写作者就在“莫言培训班”里学的如痴如醉,忙的不亦乐乎。不管其中的“前行者”如何,这样的“后起之秀”与“莫言培训班”,都只能是红叶林中的一场场闹剧。究其实,冰也好、火也好,不在于欣赏者之多,而在于内心之炽烈,而在于其本身的意蕴与内涵。

原来,写作的本意就在于自我完善。如此看来,登山者只需追问自己的本心,不断寻找写作的本意,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满足。应该说,这是一种苦行僧似的试炼,其过程必然艰辛,其姿态必然孤孑。“布拉格之春”中囚于阴冷监狱的哈维尔,于无人的寂静中苦苦冥想,最终将自己对家国破败的感慨与哀愁,融入了话剧创作的血液;“十年流亡”、生死难卜的雨果,在破旧的木屋中独自一人,却能将对现实黑暗的批判,倾注于一行行墨迹。《狱中书简》所蕴含的文化积淀与现实意义,《惩罚集》所抱有的批判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无一不在表明它们已然成为了那样一个时代的高峰。

这样一些登山者,成全了自己,亦影响了其后的每一个时代。

只是有时,作品在云端,人们难以留意罢了。但他们,已经满足。

面对当初的选择以及所有为选择而作的付出,以情怀而论,他们当是无怨无悔。

惟其如此,我心以为——山巅,风景独好。

点评:

主题在“铺垫”和“勾连”中得以凸显。

命题方面给了简短的几句对话:

记者:如果将写作比作一种运动的话,你觉得它与哪个项目最相像?

作家:登山吧。不过有的登山者是去看如火如荼的红叶的,那里游人如织;有的登山者则要一睹险峻的冰峰,那里人迹罕至。

记者:这二者谁更可贵呢?你自己又属于哪一类?

作家:每个登山者都有自己认为更可贵的答案。我属于后一类人,也许各行各业都有像我这样的人。

写作要求是:表达考生自己的思考、想象。就命题材料来说,语境是开阔的,就像对话中的作家所言:每个登山者都有自己认为更可贵的答案。以此而言,“可贵”之处其实就在文章写作者的心里,是写作者内心思维品质的一种外显。

本文以“写作如登山”简洁铺垫,以对登山中所谓“前者”与“后者”的想象、描述紧相承接,并以其前的铺垫为基础来明确陈述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从阅读效果而言,这其中既有对文章写作语境的必要关照,又有以文字跟进从而正面深入立意的显著功效。

本文的可贵,还在于其能够注意到在对比中立意,不忘对所关涉双方的分析或批判。其中“这样的‘后起之秀’与‘莫言培训班’,都只能是红叶林中的一场场闹剧”的概括与分析,在尽显凌厉与深入的针砭风格的同时,也使正面引入哈维尔、雨果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生发。不仅如此,“登山”中的误区多反观自现实,而出路恰蕴藉于历史经典。这表明文章在例举的策略以及价值彰显的路径方面都有相当的考虑。在切题的背景之下,有效选择并运用材料,显示出作者在主旨表达上的驾驭与控制。

当然,在肯定之余,如果文章给予“冰”与“火”的观照和分析能够稍微明确、深入一些,其立意的整体效果会更加突出。

第三篇: 我的另一片天地作文

我热爱丈学,热爱写作,对我而言,渗斯女神那伟大的文学股堂鱿是我的另一片天地

也许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年铃,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动。13岁,我第一次在一首稚嫩的小诗下工工整整地署上自己的大名,然后,掂着脚尖将心灵第一朵希望之花投进那妥绿色的大邮筒。年轻的心随若那寄出的信权向远方。我等待着,期盼着那朵希望之花能够绽放。然而,世事终难如人愿,花儿枯英了,希望终于变成了泡影。

我不甘心,不甘心我那个蓝色的文学梦就从此逝去,不甘心就这样被攀斯女神拒之门外。于是我一篇篇地写,一遮遮地寄,一天天地等,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忍受若令人难以吞咽的失效。痛苦与失望交织着,像一块千斤重石压得我途不过气来。我茫然了,就像在密林里穿行而迷失了方向,我不知何去何从。

心在剧烈地跳动着,灵魂在如抖着。我静静地思索着,想从每次失效中找到原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黑暗中我又寻到了光明:没有坚实的根结不出丰硕的果;没有夯实的丈学基础和丰厚的丈学底获,是决然叩不开文学股堂之门的。

于是我开始发奋读书,坚持写日记,勤练笔。课堂上少了我确跃的发言,操场上少了我奔跑的身姿,琴室里少了段《缺给爱翻斯》,而围书馆的一隅,多了个整天抄抄写写的小姑娘。

红色的硬皮笔记本是我最好的练兵场。那里记满了我13岁的梦幻,14岁的性憬,巧岁的希望。终于有一天,我再次鼓起勇气,拿起那枝曾给我带来无限痛苦的笔,故若泪与汗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字体,再次狱盆地把它投进了那绿色的邮筒,辛待看那也许是属于我的好消息。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不敢相信,那无数天的泪水与汗水,那无限的期盼与哥待,换来的依旧是对心灵的猛烈冲拴,我再一次失败了。泪水不禁汾过脸颊,我仰头呐喊:上天不公平! 即使这样的失效与重创,也没能改变我少年的初衷。文学、创作依然是我那个蓝色的梦,依然是我的另一片天地,尽管它给我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致。 16岁的天空,没有流沙,没有奴风,只有约烂的彩红。

第四篇:“学生天地杯”书画、作文大赛征稿启事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学生天地杯”书画、作文大赛征稿启事 作者:

来源:《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2013年第01期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广大书画爱好者和喜欢写作的同学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本刊特举办“学生天地杯”书画、作文大赛。

一、征稿时间:2013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

二、征稿对象:三至六年级在校学生。

三、征稿要求:

1.书画稿可以是原稿,也可以是照片(照片电子稿要求图像清晰)。

2.文字稿要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体裁不限。

3.来稿请注明“大赛征稿”字样,寄至:甘肃省兰州市雁宁路399号甘肃自考大厦《学生天地》编辑部延敏收,或者发送邮件至

tiandizhonggao@163.com

四、奖项设置:

1.分书画组和作文组,每组各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优秀奖若干名,并且设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导奖。

2.获奖者将获得相应的奖品和证书。

3.获奖作品将会陆续刊登在杂志和《学生天地》网站上。

第五篇:我的另一片天地作文(8篇)

篇一:我的另一片天地

在学习的天地里,到处都是书,教科书,课外书、习题书、辅导书一排排列在那里,等待我一本本去攻克,我攀书山,游题海,历览了许多美丽的风光。疲倦时,我就进入我的另一片天地——音乐的世界。

静静的,坐在窗前。轻轻地,啜饮一口清茶。打开MP3,戴上耳机,我与窗外清风,茶中馥香一道,享受精彩音乐。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生动的歌声,像流水一样在我的心头荡漾。顿时觉得特别轻松,好像肩上一个沉重的包袱被卸下来了。闭上眼睛,享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我最喜欢流行音乐了,它节奏快,感情充沛,激情燃烧,活力四射,常常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亮起一盏盏航灯。

曾记得,有一次我考试失利,放学回家后,泪如雨下,恨自己的粗心,悔自己的不认真。无精打采的躺在床上,打开MP3,让优美的旋律漫过心头,这时一首熟悉的歌曲在我耳边响起,是许美静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路上痛苦和喜忧,愿与你分担所有,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头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我心中不停的重复着那些歌词,耳边回响着高昂的旋律,信心和勇气又回到我到的身体里。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之上有晴空。我暗下决心,要勇于面对挑战,用智慧和汗水去创造那绚丽的彩虹。因为错过了太阳你流了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音乐,陶冶着我的情操,《我的中国心》,唤醒了我的爱国情操,《爱的奉献》使我明白爱的意义,《同一首歌》让我更加珍惜童年的快乐我在音乐的花园里徜徉,心灵得到了洗礼。

如果说学习是我的一个天地,让我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乘风破浪。那么音乐则是温馨的港湾,我可以在这里停泊疲倦的心灵,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休憩,而音乐就是这样一个让我得到休整和重新启航的地方。

我的另一片天地,是属于我自己一个人的,他将伴随我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他是一位老师,开阔了我的视野,还教我做人处世;他是一位朋友,分享我的喜怒哀乐,催我努力进取。

音乐,让心灵获得宁静,让人生得到启迪。我喜欢我的另一片天地——音乐。

篇二:我的另一片天地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我们可以尽情地释怀,放飞自己的梦想,做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我的另一片天地,就是在一周的紧张学习之余,周末回到家后,打开心爱的电脑,进入我可以自由驰骋的个人空间。

当我打开这熟悉的页面,优美动听的主题曲便骤然响起,这美妙的音乐声立刻让我陶醉其中,平时紧张的心情顿时得以放松。此时,再点开自己的音乐盒,选取喜欢的歌曲,悠闲地听着,静静地欣赏着。这美妙的音乐,无时无刻不在陶冶着我的情操。

正当我融入悦耳的音乐时,留言板的窗口又跳动起来。啊,又有新的留言了!点开一看,原来是小学时的好朋友的真挚留言:空间办得不错啊,加油加油!希望下次我来时更好。快到期末了,预祝你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留言板上,光顾我空间的客人们,通常都会留给我几句话或图片。现在我的留言板里已经有许多了!这些图片有的是卡通人物,有的是小动物。它们个个都显得滑稽可爱,而那些留言句句都是同学之间相互的鼓励和祝福。

除此之外,在我的空间里,我还喜爱日志栏目。每当我有开心的事情,就会用心灵的语言把它描绘下来;当我伤心时我会把一切烦恼都写在日志里,在我的空间发表。有时,我还会把自己的好作文精心挑选出来,发表在我的空间上。我曾经发表过自己八天军训生活的军训感言,有许多好友曾点击查看过,并给我回了帖,以此来相互共勉。

在这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还有能够随心所欲布置自己房间的迷你屋,也有介绍自己的个人档。对迷你屋的精巧布置,使我学会了如何来美化生活;而个人档的设置又使我结识了许多学习的益友。

这就是属于我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这片天地里,任随我书写自己的心情,释放自己的精彩。

篇三:我的另一片天地

那另一片天地是什么?

它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永远不会下山。

它是我们心中的鲜花,永远不会凋谢。

它是我们心中的火焰,永远不会熄灭。

它便是我的课余生活!

我,一个初中生,枯燥无味的校园生活让我无法抗拒,而那一片天地让我向往至深。

这只仙鹤比谁的都飞得高,你看,你看!你看这只小蜜蜂,都快要赶上那只仙鹤了,这只小蜜蜂在飞高点啊!

哦!原来这是在比赛放风筝啊!星期六下午我们约了好几个同学一起出去玩,已到了清风湖我们就都变得活跃了起来,有的拉线,有的拿风筝,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把风筝放到天上,跟蓝天衬托着。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了一只非常显眼的粉色仙鹤,所有人都目不转睛的看着,看出了神,我们也赶快把自己的风筝放得更高,都在和那只仙鹤较量,都在围着仙鹤飞去,也许是被仙鹤的美丽吸引住了吧?

忽然,有一个同学说:那只小蜜蜂快赶上那只仙鹤了,这只小蜜蜂再飞高点啊!我急忙转过身去,向同学们指的方向看去,看见那只小蜜蜂在竭力的飞行,不禁赞叹道:多么高超的技术啊!

天空风筝渐渐多了,有被人仰慕的仙鹤,有被人赞赏的蜻蜓,更有在花丛间劳作的小蜜蜂也正是因为这些风筝点缀出了我的另一片天地

这时候没有了烦恼,没有了压力,没有痛苦,只有快乐,轻松,高兴

转眼间,昨天过去了,今天来了,看到繁华的广场上,孩子们在比赛放风筝,就会想起昔日的风光,昔日的欢笑,昔日的风筝,当摸一下风筝时,感觉到的便是简单快乐的日子,那另一片天地

篇四:我的另一片天地

我喜欢驾着一叶扁舟,在潺潺流水中漂游;在江南美景中,体味酥酥春雨的柔情,当然这些并不是我心中的另一片天和地,我的另一片天地是书的海洋。

高尔基说过:书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时候妈妈常给我讲《365》中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懂得更多的知识。上学后,我整天钻在书堆里,当然书呆子的称号自然就落在我身上了。在大家眼中我的年龄最小,所以‘脑容量’也小,但是一件事是他们改变了他们对我的看法。

那天,家里亲戚在一起聚餐,饭后大家坐在一起说说笑笑,一阵蒙蒙细雨打断了我们。无意中我和婶婶家的哥哥看到啦屋檐下的几串鲜花,这使我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让我和哥哥来赛一场,那句是夸花,哥哥也不吝赐教。

这话色彩艳丽,红中还带有淡淡的白,花瓣的花蕊被红色的瓣包着,透出清新,淡雅,如同花仙子一般。哥哥夸完了,我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娇嫩的花瓣中带着白色,丛中陪衬遮羞多嫩绿的叶子,花瓣上珍珠般的水珠晶莹剔透,真是‘飞花入檐数枝香,朱唇玉肤纤裙绿。’呀哥哥微微一惊,看得出他没有料到我的这番夸赞,其实这都是爱看书的好处。亲戚们都说好,在他们眼里,以前我是无知、幼稚,现在还真有点一鸣惊人呢!

读书不仅给我带来许多文学常识,还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数学测验,由于算错了两道计算题,这让我做什么都没劲,坐在座位上发呆。正巧班主任让我到办公室批卷。我带上了笔,见班主任不在,边认真的批起卷来,当批到自己的试卷时,心砰砰乱跳,到底是批对还是错?这是我看到老手桌子上有一本名为《诚信大于天》的书,我最爱看书了,于是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试卷,毫不犹豫的批错了计算题,我轻松了许多,真正懂得了是么是诚实,多亏了这书呀!

在我的世界中,每天是上学学习,放学看书,书也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天空及大地养育了我的生命,而书的天地养育了我的灵魂!

篇五:读书——我的另一片天地

天地何来之大,宇宙何来之广。人们在不断的开发出一片又一片的新天地。而我,却在书中找到了真正属于我的另一片天地。

读诗,使我饱尝古代离别欢喜之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之苦在人们看来实在是愁煞心头啊!而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和人比黄花瘦的凄凉又有谁知?你问我如何领悟?那我告诉你:在幽静的黄昏,泡一杯香气缭绕的香茶。伴着幽幽茶香,悄悄的翻开那有着千年古色古香的诗书。静静的聆听,那诗书所带给我们的来自古代独有的声音,体味中华瑰宝所给予我们的超然的感受。

世上唯有读书才能使人们具有无穷的智慧。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今中外的伟人在书中都能找到施展自己能力的空间。因此,他们是辉煌的,令人敬仰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类几千年的文明都在书中广为流传。读书,让我知道了过去的人情世故;读书,让我知道了未来的经济腾飞!因此,我在书中找到了我的另一片天地。它会使知识不断成为我成长的辅助力,更会是我的灵魂,精神和思想得以更高的升华!它会使我明白各种各样的人生百态。是的,我会因读书而感到骄傲,因读书而感到自豪!

相信,在若干年后的我可能在生活上平淡无奇,但却可能在思想上是无比辉煌的。所以,现在的我要不断寻觅,不断追求,不断创造,让我的生命因读书而变得更完美!开阔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篇六:我的另一片天地

学校,是我学习的天地;家庭,是我成长的天地!但我还有一个天地——属于我个人的另一片天地!

当我开心快乐时,她可以记录下我最天真烂漫的笑容,可以分享我最激动人心的故事,可以知道我那颗喜悦的心!

当我焦虑担心时,她可以看见我心急如焚的面孔,可以发觉我为何而忧心忡忡,可以感受到我那颗忧虑的心!

当我伤心哭泣时,它又可以让我尽情挥洒着泪水,可以分担着我心中的痛苦,可以明白我心中的悲伤!

而当我生气发怒时,它可以任我发泄心中的怒气,又可以帮我化解心中的仇恨,因为它总是能明白我内心的不满,它可以懂我那颗愤怒的心!

那片天地,能记叙我心中的痛苦和快乐;能看见我的哭脸或笑脸;能理解我的内心,读懂我的心灵;还可以分担我的忧愁,分享我的快乐;还能知道我每天心里微妙的变化;它一直看着我如何成长;能记录下我心中的点点滴滴!

它是我最佳伙伴,还是我的知心朋友,它就是我最爱不释手的日记本!

日记本——我的另一片天地!

篇七:我的另一片天地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我们可以尽情地释怀,放飞自己的梦想,做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我的另一片天地,就是在一周的紧张学习之余,周末回到家后,打开心爱的电脑,进入我可以自由驰骋的个人空间。

当我打开这熟悉的页面,优美动听的主题曲便骤然响起,这美妙的音乐声立刻让我陶醉其中,平时紧张的心情顿时得以放松。此时,再点开自己的音乐盒,选取喜欢的歌曲,悠闲地听着,静静地欣赏着。这美妙的音乐,无时无刻不在陶冶着我的情操。

正当我融入悦耳的音乐时,留言板的窗口又跳动起来。啊,又有新的留言了!点开一看,原来是小学时的好朋友的真挚留言:空间办得不错啊,加油加油!希望下次我来时更好。快到期末了,预祝你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留言板上,光顾我空间的客人们,通常都会留给我几句话或图片。现在我的留言板里已经有许多了!这些图片有的是卡通人物,有的是小动物。它们个个都显得滑稽可爱,而那些留言句句都是同学之间相互的鼓励和祝福。

除此之外,在我的空间里,我还喜爱日志栏目。每当我有开心的事情,就会用心灵的语言把它描绘下来;当我伤心时我会把一切烦恼都写在日志里,在我的空间发表。有时,我还会把自己的好作文精心挑选出来,发表在我的空间上。我曾经发表过自己八天军训生活的军训感言,有许多好友曾点击查看过,并给我回了帖,以此来相互共勉。

在这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还有能够随心所欲布置自己房间的迷你屋,也有介绍自己的个人档。对迷你屋的精巧布置,使我学会了如何来美化生活;而个人档的设置又使我结识了许多学习的益友。

这就是属于我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这片天地里,任随我书写自己的心情,释放自己的精彩!

篇八:我的另一片天地

音符朴素的花瓣敲打着我的脉膊。

节奏起伏的快意荡涤着我的灵魂。

——题记

当朝阳升起,一米阳光透过窗棂照耀在一屋子跳跃的灰尘上时,也照耀在了我心中的那一片天地——音乐上,于是,心绪之泉便从中汩汩流出,流淌出我与音乐的情缘。

尤记得第一次与她邂逅的经历。时光倒退,定格在7岁那年,那天是我的生日。分明感受到空气中也浮动着棉花糖的味道,父母为我购来生日蛋糕,吹蜡烛的刹那间,祝你生日快乐便悠然响起,于是,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祝我生日快乐,祝我生日快乐稚嫩而又清亮的声音在父母耳边回响,当他们竖起大拇指时,对于音乐这个东西,我也越来越好奇。

而后,每年班级元旦联欢会中总少不了我的加入,我很乐于唱歌,每当一曲完毕,同学们艳羡的目光便投来,从此,音乐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于是,闲暇之余,我总爱戴上mp3,或漫步于林间小荫,或躺于床上闭目聆听,徜徉于音乐的海洋,总有说不出的快意,与音乐的缱绻也无法分割。

如今,我已是名初二学生,课本、试卷、复习资料充斥着我的生活,乏味的时间转盘转动在三点一线的生活做着周期性的轮回,然而,尽管如此,生活中也

总有我的另一片天地,美好的体验、快乐的回忆,与音乐的缱绻,每日都能在脑海边放映。

有时钟情于阳光白雪,有时喜爱着下里巴人,有时陶醉于高山流水,有时痴迷着爵士摇滚;快意时我的未来不是梦;失意时成功总在风雨后,总而言之,在那片天地中,我可以尽情地抒写水木年华,尽情地放飞音乐梦想。

天边,太阳已迫近西山,一圈圈瑰丽的阳光如水般潆潆地荡漾开去,点染成一个个金色音符,久久蔽于树荫下,闭目凝神,聆听着耳旁的音乐,于是,构成了——我的另一片天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真心予教育范文下一篇:中西医筋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