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2023-03-24

第一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云阳中学听课感言罗小耀

课改是一个旅程,对于刚刚启程的我来说,更是一个艰难和迷茫的旅程。“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老师该做些什么?”„„ 带着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5月11日,我们平水中学一行30多人,走进了株洲市课改样板校——茶陵县云阳中学。我们深入到云阳中学的课堂,领略了师生们的风采;我们聆听了云阳中学校长颜文祥同志的报告,了解了他们学校课改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

课堂----学生的“大讲堂”

一间教室,三面挂上了黑板;40多张小课桌,拼成六个“田”字;黑板前几名学生正在认真书写;其他同学或坐、或站、或蹲,簇拥在黑板前;老师则站在学生中间„„这就是云阳中学课堂教学的一幕。在他们学校,教鞭、粉笔、黑板已不再是老师的专利,讲台也不是老师的专属舞台。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们的“大讲堂”。

我听了谭辉芳老师八年级的一堂课地理复习课----《中国的河流和山脉》。课堂程序是这样的。首先,老师叫每一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出我国的山脉和长江、黄河的位置图;然后,老师叫本组另一个同学上台给本组同学纠错,接下来就是三个同学上黑板分别讲山脉名称、地形特点,说长江,道黄河,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我在现场看到,学生不再像“钉子”一样钉在自己座位上,可走近黑板看得更清楚,可走近老师问得更多,也可走近同学讨论得更热烈。在课堂50分钟里,老师讲解时间只占10多分钟,其余时间让学生参与。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不时地给予点拨或补充。

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在主宰。他们不管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是展示质疑,都是那么的积极主动,他们回答问题的语言是那样的精炼、流畅,他们善于质疑,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回答问题能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展开,„„我在佩服他们的同时,也深感我们的学生在课堂表现上的差距。

课后,我问了一位同学喜不喜欢上这样的课,那位同学一脸兴奋地说:“我很喜欢!”。他对我说:“从前,都是老师一个人不停地讲,我听不进了就打瞌睡。”现在同学们成了主角,大家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时都不想下课了,因为有的小组还没展示完呢!”

课外-----老师的“练功场”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不作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课堂的主动权、出彩权交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表述,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总结,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真正落实新课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云阳中学在这方面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第一,实行集智备课,精心编写导学案。同年级同学科,每位老师编写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导学案,然后由备课组长召集老师讨论、修改、定稿。这样既集中了大家的智慧,让大家共享教学资源,又节约了时间。当然,这也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在课外备课时,花更多的时间钻研大纲和文本;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导学案;要花更多的精力考虑问题的生成和预设。第

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越能难倒老师越好。云阳中学“三六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老师。以前老师备一个教案用几年,现在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后,每个班、每个学生问的问题都不一样,有的学生的问题涉及的知识很多、很难,可能是老师知识的盲点,这样

迫使老师在课前要做更多的准备,拓宽了自己的视野。现在的课堂,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具、素材,解答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会老师的创造力,也促使老师成为真正的学习型老师。

“我的孩子终于敢大胆的说话了!”“我的孩子原来粉笔字写得这么好!”“我的孩子俨然像个小老师。”这是颜校长在报告中转述的学生家长的话,是啊,有这样的课堂,有这样的舞台,何愁我们的学生不进步呢?何愁我们的学生不优秀呢?

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课改的症结在课堂,改革的点睛之笔在课堂。让我们学习他人先进课改经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让更多的困惑者走出“被改革”的困境,成为课改的得道者,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第二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金陆小学

王慧青

如何让语文课充满生命活力?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善教是学生乐学的基础。学生只有乐学,才能学得好,才能感受到语文的生命。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有效手段,积极创设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情境,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并在参与中获得成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从教育学的观点看,有兴趣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为使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思考、善于创新。激发学生好奇之心,是创设兴趣氛围的关键。换言之,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种让学生获取新知识具有的热情,并在这种热情兴趣的驱使下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欲望。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地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学习,并得到创新思维的发挥。如我以前在教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时,首先抛出趣味性浓的问题:“植物旅行靠的是啥办法呢?”接着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孩子们听,创设了良好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蒲公英妈妈对孩子们的关心喜爱。紧接着,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这些植物是怎样外出旅行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教学办法如下:①学生自由朗读。②自读自说,谈谈蒲公英外出旅行靠的啥办法?③教师指导朗读:为了让孩子顺利地出外旅行,蒲公英妈妈特意给孩子准备了降落伞。(指图)你觉得这位妈妈对孩子怎样?(关心、喜爱)④大家练习,比赛朗读,把妈妈对孩子的爱读出来。(要求配合表情,表演动作)

二、明确目标,进行创新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无论怎么创新,都要有利于读写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有利于认识能力的发展。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重要材料。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根据教材内容,积极创设各种情境,提供多种语言环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环境的创设要紧扣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完成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再通过思考、交流,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感悟文章的内涵。如,我在教《丑小鸭》一课时,故事的结尾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高兴极了!他扑扑翅膀,向家的方向飞去„„一路上,他会遇见谁,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准备)教师提醒学生按照课文前面的内容进行想象,学生的表达内容就符合生活实际。如:生1:他回到了家,见到了妈妈、哥哥、姐姐。生2:妈妈,我回来了!生3:你是„„生2:我是丑小鸭呀!生3:你变成一只天鹅了!妈妈真是太高兴了!你不在的日子,妈妈可想你了!生2:妈妈,我就是回来看您的!小时侯,大家都欺负我,不喜欢我,只有您疼爱我。生3:你遇到那么多困难都没有灰心,勇敢地活下来,妈妈真佩服你!

三、鼓励质疑,勇于创新

质疑问难是学生创新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应解放学生的嘴,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向老师质疑,向课本质疑,向同学质疑。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珍视每个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所感所悟,只要是不脱离文本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适时地以幽默的话语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这种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中,学生们自信地想,大胆地说;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从课文内容想到课外文物知识,课堂上闪现出即兴创造的火花。学生们在快乐中寻求自我,塑造自我。如:我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课时我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我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四、放飞想象,激活创新

想象是创造思维的翅膀。一切创造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最有价值的创造因素,它能激励人们勇敢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做出新的发现或发明。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情有景地学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课文边在头脑里浮出图画。这样,能利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培养了想象力。如:我在教《狼和小羊》一课时,最后留下了一个空白:小羊到底怎么样了?学到最后一段,学生体会到狼太不讲理了,太凶恶了,到这里嘎然而止,我对学生说:“课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学生便问:“小羊最后是生是死?”我反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小羊怎样了呢?”学生有的说肯定死了,也有的学生说这只小羊很聪明,反驳了老狼的借口,它动脑筋想了个办法逃了。我引导学生重温狼三次的借口,引导学生注意狼的语气和样子,最后,学生自己观图,根据每次对话前的提示语,得出结论,小羊难逃一死。更深刻的体会遇到像狼这样的坏人,一定要想办法对付它,不能讲理。

因此,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成功,体会学习语文的滋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身为老师,我们应该在课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题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因此,语文的学习就应该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

第三篇: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以生为本: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以生为本”是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它是推进课改的起点,好比是开关与电灯,只要打开总开关,就能点亮一大片。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课堂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交流合作少;记忆结论多,探索过程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完成任务多,体验过程少。这样的课堂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更谈不上品味生命的价值。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应该把《数学课程标准》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存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淡化自我,以学生的思维方式上课,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以学定教,以需选教,从自己的言行举止做起,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抚摸„„都要表现出善意的唤醒与鼓励,传递出真情的关爱与温情,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是启迪、激励和力量,使课堂更具生命力。

一、以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

1. 如今的课改为我们一线教师创造了参与教材改革的时空。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现实的学习内容决非等同于现实的教材内容,而应是基于学生生活现实而创造性处理现行教材的产物。假如教学陷入教材设置的固有篱笆而不能自拔,那么教学以生为本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应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眼光认识、改造、重组教材,以便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从而使教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数学标准实验教材有很多的事例只适合城市学生,农村教师在教学中也许体会到敢这一点。如一年级(下册)教材,学完单数、双数后第20页有一个练习:两个小朋友分别拿着10号、13号电影票不知从单号门进还是从双号门进,让学生为他们选择。这题的编排只适合城市学生,农村的学生根本没有拿着票进电影院的生活体验,而且农村的电影院根本不分单号门、双号门,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于是,我抛开教材,创造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出示两棵苹果树,让学生说说希望一棵树能结多少个果子,并把希望的这个数写在苹果卡片上,然后判断一下自己写的数,是双数的把它贴在左边苹果树上,是单数的把它贴在右边苹果树上。结果学生写出了很多两位数,还有三位数、四位数,并正确地判断

出了是双数还是单数,不仅达到了教材的编写目的,超出了本课教学目标,而且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欲。这样与学生换位思考,想学生所想,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改编教材,学习难点不攻自破。

2.把生活带入课堂,完善活力课堂的内容。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剥离。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教师要尽量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同时,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吸取营养,得到发展。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老师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生活中圆的实际应用价值,使他们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悟数学课堂的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向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学生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我接着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都大声说:“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这时大家都“扑哧”一声笑了起来。有的说他也会讲了,有的说“重复了!循环了!”我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

二、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

要让学生主动地学,课堂上必须让他们来“主唱”。我们把儿童看作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如何激发调动这一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资源?先学后教,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就是调动资源简单易行的办法。

1.让学生“先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先学”,是预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课前让学生走向生活,进行调查实践,收集信息,课堂上交流、讨论;教师利用这些学生在先学中获得的资源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最近发展区,找到学生学习知识的障碍,随机调整教学方案。先学后教带来的一个效益就是“以学定教”。“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在学生先学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做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 如一年级(上册)“认钟表”教学时,虽然是一年级学生,但他们对钟表并不陌生。我先让学生回家跟妈妈学认钟表,课堂上再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知道了哪些。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多数学生对时针、分针分不清以及对12个数字的位置掌握不了。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改变了教材死板的说法,这样来介绍:针面上有兄弟两个人,哥哥最勤快,天天跑得快,长得又高又瘦,这根针我们把它叫做“分针”;弟弟最懒,天天跑得慢,长得又矮又胖,这根针我们把它叫做“时针”。这样学生在笑声中形象地记住了时针、分针。介绍12个数字的位置时,我也是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记忆。如介绍12,师:“中午12时太阳在哪儿?(生说在头顶。)所以12在最上面。下午6时太阳怎么样?(生:快落山了。)所以6在最下面。”学生记住这些后,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朋友,在一天当中你最喜欢几时,说说理由。你能拨出这个时刻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设定出许多时刻,并准确地读出了几时。

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找出了新知的生长点,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2.让“先知者”先行

由几十个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的班级,每次学习必然存在着时时变化的“先知者”。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先知”资源,以他们为领头雁去叩响其他学生的智慧大门;甚至教师让出“讲台”、“板书”,让这些小老师说起来、写起来,自己则在一旁把握方向,课后再让这些“先知”者去教学困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走向生本》中说:我们采取了生本的激发式,正像我们是用钥匙去打开汽车的马达一样,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导者,从知识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白领,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于是,学生学习的巨大能量被利用和发挥出来了。

3.让学生“先评”

评价是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的一条情感线,教师要真正地理解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发现自己的才能,激励自己,从而获得发展过程中不可少的内部动力,让学困生找回自信,让优秀生发挥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感、学习成效进行互评、自评:“你认为自己学得怎样?”“你认为谁表现得最好?好在哪儿?”„„教师利用学生的评价资源设计下一步的指导方案。如:有一次,几个学生板演后,我让其他学生当老师给这几个学生评“优秀”、“良好”,并说出理由。学生评得真、评得细:“他的3写歪了。”“他的等于号划得不一样长。”“他的8写得真漂亮!”„„被评价的学生也愿意听,下面的几个板演一个比一个写得认真,比老师的说教作用强多了。《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在学习中,还有什么比学生自己所认识到了的自身的行为与成就的美被周围世界所认同,更令他们感到欣慰的呢?

三、把探索带入课堂,充实活力课堂的形式

“送给学生一个信任,学生会还你一个奇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想象空间,表达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意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圆,学生在失败中积累经验,在交流中分享收获,掌握了画圆的要领,对圆的特征的学习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四、找回自己的“童心”,与学生溶于一体

数学本来就枯燥,如果教师再成人式地说教,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教师要深刻理解这一理念,把数学植根于对学生深厚的爱中,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数学的花园中。可喜的是,课标实验教科书为儿童提供了许多可爱的卡通形象,打开数学书,好像走进一个童话王国,教师要利用这些童话资源,创设童话般的氛围,与学生一起享受童趣。

在教学中,遇到学生喜欢的卡通时,教师一定要找回童心和学生一块欣赏,一块笑个够,否则,学生也无心做题。有一次,在教一年级(下册)第35页第3题时,很多学生在笑。我一看,这个卡通是可爱,小兔轻快地跳了23下,还在跳,

小猪挺着大肚子满头大汗只跳了2下就不跳了。于是我和学生一块笑,一块评论小兔的可爱、小猪的懒,想象着小兔可能对小猪说的话。说够了,笑够了,然后再做题,学生就专心思考了,而且愉快的氛围能使学生思维飞扬。

遇到没有卡通的题目,教师也设计游戏或应用儿童的语言来创设情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年级(上册)找规律填数的题目:

2、

4、

6、( )、( )、( )。学习这种找规律填数的题目,如果像对待高年级学生那样先找规律再填,多数学生听不懂,我这样教学,效果很好:师:我们一起来看2的后面谁藏起来啦?生:3藏起来了。师:4的后面谁藏起来了?6的后面呢?学生很快发现是写一个数、藏一个数。老师和学生做着动作,手向上抬起是写的数,手向下落是藏着的数,很快学生就把括号里的数找出来了。一个“藏”字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火花调动起来了,以后遇到这种题,学生不仅不感到枯燥,反而很投入地小手时而抬、时而落,而且正确率特高。又如:在练习计算题时,我常把枯燥的计算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如摘苹果、小兔拔萝卜、青蛙过河等等,或小组游戏,或全班游戏。总之,要始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调整形式,变着花样“哄”着学生学。

五、教师学会观察和倾听,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

1. 课堂上,教学重结论,更应重过程。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不只是按照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不断地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表现和声音,适时采取措施。教师要观察学生的目光和表情,是昂首挺胸还是低头垂肩,是跃跃欲试还是没精打采,目光是无忧无虑还是毫无希望,是充满自信还是软弱无力。如果学生是积极的,向上的,主动的一面,那么你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这时你的学生才敢于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意见。你才能与学生平等的参与教学活动。否则,你就要重新调整你的行为和语言,让学生真正的接纳你。如果一名学生无精打采,碰到老师的目光马上躲开,显得无所适从,教师感觉到这位学生需要帮助,就立刻走到他的面前给与启发和引导。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并给予必要的帮助。通过倾听来辨别学生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的内容是否清楚,是否具有条理性,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学生大胆思维时,教师及时捕捉“火花”。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倾听,从观察和倾听中获益。

2.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如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解决难度极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如学生完整,准确,精练的回答问题时,发表新颖独特的见解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都要及时的给与鼓励,并让其他同学一道分享成功的喜悦。还要注意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教师在祝贺同学的同时,实际也是祝贺自己从孩子们那里学到了方法。也就体现了师生间共同分享感情愉悦和快乐。

“以生为本”体现了教师宽阔的胸襟,是教育的崇高境界。形象地说,生本教育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思维方式上课,想学生之所想,长期体验,经常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这样才能使这一理念扎根,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

第四篇: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与相关艺术和文化的融合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然而,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了音乐教材的被动使用者和接受者,这种“唯教材而教材” 的思想观念逐步形成了封闭、狭隘的音乐教学格局,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降低了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压抑了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失去了音乐的“精神价值”。而现如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它不仅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潜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师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审美核心” 的活力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构筑音乐课堂教学,通过音乐作品的音乐美和视像美来完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情智互补的作用。如:欣赏《春天悄悄来临》时,我抓住了作品音乐美的特征,紧扣音乐主题展开教学,运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和情感体验将学生带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之中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情感体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水波荡漾似的分解和弦为背景贯穿全曲,主题充满歌唱性,乐曲旋律抒情柔美,似有春天来临,冰雪融化,万物复苏之感;中间部分,乐曲显得更为明亮,犹如春光明媚,婆婆起舞的柳丝和着春风在唱歌;最后一段,持续的分解和弦犹如春风给人以遐想。我和学生都沉浸在这美的音乐和画面中,流连忘返。学生也在乐曲的感染下说出了热爱音乐、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体验。

二、“和谐互动” 的活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通过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过程。《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和谐互动,“和谐”是师生之间互尊互爱,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用美妙的童心和赤诚的爱心,搭建起师生情感的桥梁,使学生以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互动” 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才会焕发活力。如我参加优质课比赛荣获一等奖的《春雨音乐会》一课,在课堂上我以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与学生一起围绕创设“春雨音乐会” 的艺术情景开展音乐活动,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大胆表达,善于交流,领略合作的愉快。通过赏春雨、画春雨、唱春雨、奏春雨、舞春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展示了学生的音乐才能,激发了学生对美的追求,达到了师生和谐共振、和谐互动。

三、“实践创造” 的活力

音乐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创造过程。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 同样,音乐实践创造了音乐美。人们通过音乐实践把来自于生活的音乐作品还原成活生生的音乐形象,给人们带来了艺术美。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创造美,获得审美体验。我在一次课改实验研讨活动中上了一节汇报课──《神奇小乐队》,我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物品中(如饮料瓶、小药瓶、鞋盒、杯子等)发掘音乐,动手制作各种“小乐器”。学生们通过观察、创造、动手实践,变废为宝。他们的实践创造能力真让我感到惊奇,制作的乐器可谓是“神奇之极”:有“小吉他”“小编钟”“小古筝”“小沙锤”“爵士鼓”等等。在课堂上,他们兴致勃勃地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得意之作”,交流了制作方法、演奏方法、音色,还兴趣盎然地敲出快乐的节奏。学生在实践创造的过程中产生了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体验到了创造的成功感。

四、“综合发展” 的活力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发展,是《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音乐教育理念,是使学生的人格向完整、和谐的方向发展。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以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如《五十六朵花》一课,综合了艺术之外的地理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了地理环境与民歌特征的关系、风土人情与民歌风格的关系、民族语言与民歌韵味的关系等。这不仅给了学生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对各民族的民歌有了了解,扩大了音乐视野,丰富了知识,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充分体现了音乐的价值,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结语

我们把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我们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音乐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真正的音乐圣殿。

第五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定稿)大全

理想的课堂是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对当前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什么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著名教育理论专家叶澜教授在她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活。通过参加我县实践课堂改革活动,观看杜朗台教学新模式视频,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我受到了很大启发并深深感到:真正理想的课堂是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理想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

和谐课堂是充分体现包容性与民主性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发展。师生、生生、师师之间要建立起民主和谐、尊重与理解、沟通与交流、互信与互爱的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用宽容与真诚去理解、欣赏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公正、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和谐课堂是为学生创设自由氛围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我们的教育总是在强调打基础,总是讲要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因此我们的课堂就总是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而没有给学生自由思考与探索的机会。和谐课堂要创造一个自 - 1 -

由宽松愉快的氛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让学生更多的体会思考与探索的乐趣,进而孜孜不倦,认真研究,全力探索,最终在反复的思考试验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堂的新鲜和生动,才能使课堂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如果总是由老师包揽一切的学习,无疑会阻止学生自由探索的冲动,也就无法体现生命的活力。

二、理想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符合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教学新理念,改变了原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式,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特别要注意:

1、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生自由组合等形式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我曾经看到过一段教学视频:课堂上老师只起指挥作用,精讲或不讲,以启发诱导教学为主,联系生活实际,分角色扮演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某些环节上,有的学生蹲着、有的学生站着、有的由于看不到前面学生的讲解而站在凳子上。一个班近50人,每节课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发言中,表面上看有些乱,但是核心都有一个十分清晰的目标在控制着每一位师生。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老师混杂于学生中间,时常很难辨认。只有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出现错误时,这时教师出来进行点拨、指导,教师的作用才显现出来。

受此启发,我意识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我对教室也重新进行了布臵,除了一块黑板外,两面白板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我把班级分为六个小组,孩子们给自己的小组起了许多很有个性的名字如:超越梦想队、开心苹果队、智慧组、快乐星球组合……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让课堂活跃起来,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让我欣喜、佩服和震惊,我从来也没有看到课堂上学生这样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一个学生都急于表现自我,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自信。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得到了充分和真实的体现。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学生的小组学习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要指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补充学习素材,而且要对每一组的学习情况予以恰当的评价和适时的点拨。同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协调好各学习小组间、同一组学生间的关系,控制好整个课堂结构。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会预习、会提问、会组织、会学法、会评价。

三、理想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

智慧课堂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生命的体验、一种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是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都能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要高度关注学习者的自身感受与个体学习,改变不利于

学习者发展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主探索,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成为放飞学生个性的殿堂。

1、智慧地导读。应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哲思引导学生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要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寻觅一个课文与学生经历的最佳结合点,语言经得起推敲,内容耐人寻味,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让学生在学习中度过美好的时光。

2、智慧地导记。我们的课堂应由“知者”间的对话变为“智者”间的交流,因为促进人成长的至关因素是智慧而不是知识。课堂不应该只是一个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的场所,它同时应该是教师、学生生命得以激扬的精神家园。学生是知识的直接探究者、构建者和发现者,而教师应是组织者、激励者和引导者,是学习活动中的共同研究者和首席发言人。

3、智慧地导问。“问”是反思性的探究活动。因“问”而“思”,因“思”而“问”,“问”是一个起点,也应是一个终点。智慧地导“问”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探究活动指明了方向,更体现在伴随结果出现而引发的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与产生的新问题,这将成为下一个学习活动的开始。智慧地导问“富有挑战性”,不仅是问题的覆盖面大、穿透力强,而且足以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力资源部年工作计划下一篇:人力资源部绩效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