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论文范文

2022-05-10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急救护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在急救护理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强调时间就是生命,体现急救意识;根据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打破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能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

第一篇:急救护理论文范文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护理干预价值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护理期间应用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优化的价值。方法:选取南宁急救医疗中心接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4例(2020年2月-2021年2月),随机均分患者,对照组(42例,应用常规护理流程),观察组(42例,应用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对比分析两组急救效率及昏迷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至本中心接受专业救护时间、院前延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昏迷程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可明显缩短患者急救时间,可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昏迷状况,利于患者预后,推广可行性较高。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流程;急性脑卒中;干预价值

在急性脑卒中救治中,院前急救极为重要。在急救护理期间,护理人员要在短时间内了解患者体征、病史等状况,积极协助医生开展抢救工作,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支持[1]。急性脑卒中患者均是骤然发病,无法确定发病场所,语言障碍、意识不清、头痛等均是该病临床表现,医护人员收集患者信息难度较大,存在较高的救治难度。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优化可提前完成准备工作,合理安排护理环节,保障急救工作顺利开展,缩短急救时间[2]。本次研究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优化的价值做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中心接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4例(2020年2月-2021年2月),随机均分患者,每组各4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5:17,年龄52-81(66.39±1.85)岁。观察组男女比例26:16,年龄49-82(66.43±1.74)岁。两组一般资料基本相同(P>0.05),可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

应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具体如下:接诊后,及时出车,人员抵达现场后,及时为患者构建静脉通道,为患者吸氧,并做好心电监护;收集患者病史,及时与接诊单位沟通,告知接诊医生患者具体情况,并尽快转运。

1.2.2觀察组

应用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具体如下:(1)组建小组:组建院前急救小组,组员包含数名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定期对组内成员展开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包含评估急性脑卒中病情、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护理技能等,保障组内成员具备高效、精准处理患者病情的能力。(2)流程护理:成员上班前准备好相关急救用品,接诊后要保证3min内出诊;与此同时,要实时保持与拨打120人员的通话,及时了解患者相关信息(体重、年龄、病史等)。抵达现场后,运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包含睁眼能力、运动能力、语言功能等,分值越低昏迷程度越轻,≥8分需及时送至医院救治,<8分需及时于现场施救(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并对患者呼吸道进行清理,吸氧,测患者血糖,展开降颅压、开放静脉通路、冰敷等对症措施,待患者体征平稳后送至医院救治)。(3)搬运:搬运期间,1人固定头部,由3个人固定患者臀部、胸部以及下肢,平行搬运至担架上,于楼梯上行走时,不宜斜度过大。(4)转运:快速将患者转至医院展开治疗,头部要位于车头方向,不宜过高,保障脑补血液灌注;将担架固定好,运用保护带保护患者。(5)优化交接流程:到达医院前,通过调度中心及时通知接诊单位,做好接诊准备。到达后做好交接工作,随后开展进一步救治。

1.3观察指标

(1)记录比较两组急救效率,包含本中心接受专业救护时间、院前延迟时间。

(2)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包含凝视、意识等15项,42分满分,分值越高,缺损越严重;运用GCS对两组昏迷程度进行评估,15分满分,分值越低,患者昏迷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分析,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效率

观察组接受本中心专业救护时间、院前延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昏迷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观察组昏迷程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引发急性脑卒中的因素众多,例如血管畸形、高血压血管破裂等,患者脑部大面积出血,会对患者神经功能产生影响,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危及患者生命[3]。急性脑卒中致残率较高,发病急、进展快,并且预后较差。所以在最佳时间救治患者是保障患者良好预后的关键[4]。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延伸,其所有环节均具备重要作用,高效、规范的院前急救可保障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效果[5]。

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接受本中心专业救护时间、院前延迟时间明显更短(P<0.05),说明应用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优化可缩短患者救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昏迷程度评分明显更高,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更低(P<0.05),说明应用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优化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昏迷状况。

综上,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效果理想,可缩短患者急救时间,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昏迷状况,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月季.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06):152-154.

[2]张伟峰.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02):216-217.

[3]魏俏平,文娟.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人人健康,2020(06):154.

[4]张雪,董琳.护理干预在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评估[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0):139+151.

[5]刘红军.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救治时间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8):260-261.

作者:范宁

第二篇:基于急救意识养成的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在急救护理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强调时间就是生命,体现急救意识;根据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打破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能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在教学中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组合案例教学、仿真情境演练教学、床边与现场教学,将校内学习、演练、评价与岗位观看、感悟、参与相结合。

关键词:急救意识 急救护理 岗位任务 教学改革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发展,促进护理教育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合理调整护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根据实际服务需求,提高护理实践能力,推进学校教学与医院就业之间的有效衔接。

急救意识是现代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护士对病人特有的病情时刻保持警惕,对病人抢救时机的把握,即分秒必争。急救意识的养成必须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前提。一个优秀的救护者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从事应急处理,例如急救时的现场判断能力、现场把握能力、现场指挥能力、现场沟通能力等。在工作岗位上,都会有遇到突发事件的可能,因此,每一位护士都会随时成为“第一目击者”,其急救意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培养高职护生的急救意识——快速、尽职、准确,使其具备敏锐感和应变能力,改革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急救护理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理念

急救意识体现在护理工作的点滴中,如巡视病人、病情观察、病情变化、护理操作、转运病人、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因此,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急救意识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是将“工作情境”和“学习情境”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将临床的真实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学生经过实训教学,能够初步掌握急救护理的各个流程和环节,从而提高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急救意识养成的目标,让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

(二)课程目标

为实现急救意识养成培养的目标,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急救护理工作实际流程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经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外校、外院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特点,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养成系统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思维;掌握急、危、重症病人的评估、急救与监护知识;掌握常见危重症救护人文与法律知识。

2.能力目标

(1)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能及时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并对病情做出判断。

(2)具有急救护理工作所需的常用救护技术操作能力,能对常见急危重症进行紧急处理及配合医生抢救,培养快速有效的应急能力。

(3)具备参与灾难及意外伤害救护,对伤员正确地检伤分类及安全转运的能力,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有“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反应敏捷,行动迅速。

(2)具有同情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救死扶伤精神并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

(3)开朗稳重,乐观自信,具有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护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急危重症病人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救护,能从事院前救护、院内急诊室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工作。

二、基于急救意识养成的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具体做法

(一)根据急救护理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并选择课程内容

分析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分析救护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知识和素质, 教学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急救意识养成;打破原有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 序化课程内容, 以岗位任务为引领, 课程内容依据急救岗位需求整合。以急危重症病人发病到脱离危险,通常需经过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三个救治阶段,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 与教学基地开展合作, 践行医教结合, 学习项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见图1)。

图1 基于急救意识养成的急救护理课程改革思路

院前急救、急诊救护和重症监护三大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解如下表。

急救

护理

岗位 岗位任务 完成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

知识 能力 态度

院前急救 对伤病者进行症状性判断、生命支持和对症性处理以及安全转运 明确生命器官功能表现,知道生命支持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明确常用转送方式的特点 对病人进行危重症评估、初步检伤分类,能进行气道异物清除、现场心肺复苏、心脏电除颤、使用呼吸囊、气管插管 具有“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能够就地取材,具有整体性救护思维,行动敏捷,具有团队协作意识

急诊救护 负责对急诊就诊和院外转送到急诊科的危重病人进行接诊、分诊,参与急诊抢救 知道急诊科护理工作程序,明确常见危急症的原因、表现及判断要点、紧急处理及抢救配合要点 能进行接诊与分诊,能对休克、昏迷、急性大咯血与大呕血、呼吸困难、胸痛、急性中毒等常见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初步评估判断与紧急处理,能正确使用急诊科常用抢救设备如监护仪、洗胃机、呼吸机等,能主动配合医生对各类常见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抢救 具有“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具有良好的观察与判断能力,能与病人及其家属有效沟通,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重症监护 对病人进行常规护理,对重症监测指标进行观察与分析 明确ICU的特点,知道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方式,明确常用监测仪器的使用,知道常用监测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能初步进行感染管理和营养支持护理;会基本操作常用监测与治疗仪器,能进行监测指标的观察与初步分析 具有爱心、耐心和细心,注意保护病人隐私,具备非语言交流技巧

急救护理课程根据护士完成急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及工作过程知识,打破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了能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见图2)

图2 急救护理学习任务分解

(二)根据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学习任务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精心挑选、灵活应用各种真实案例,以案例引出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制定针对病例的救护方案,在老师引导下学习必备知识、训练相关技能,最后通过真实或仿真演练完成案例中的任务。这种方法首先把学生带入案例展示的救护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仿真情境演练

先进的仿真教学条件和真实医疗仪器设备的配合使用,综合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逼真地展示临床救护情境。在校内营造仿真的救护环境,学生分组进行救护演练,并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对心脏骤停的急救,将高仿真综合模拟人(ECS)设置为心脏骤停状态,学生对模拟人进行真实抢救,当抢救有效时,模拟人恢复心跳;当抢救失败时模拟人会“死亡”, 这种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养成急救意识、急救思维,培养了职业情感。

3.床边与现场教学

依托学院附属医院及市内教学基地,对于部分内容的学习,安排在床边或现场进行,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上看见真实、听见真实、产生真实感受,提高教学效果。如重症监护中任务的学习,在ICU病房进行,老师结合具体病例讲解重症监护措施,学生现场观摩,老师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

4.课堂延伸学习

通过组织急救知识竞赛、急救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急救知识、训练急救技能的热情。另外,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教师为社会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时,安排学生一起参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及时应用于社会实践。

5.顶岗实习教学

第三学年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时,分别在120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顶岗实习1个月,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上参与救护工作,全面提高岗位职业能力,树立急救意识。

三、课程改革的方向

1.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要不断加强校内急救实训基地建设,不断逼近医院急救的真实情况。

2.加强授课教师和医院兼职教师的交流合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3.不断从医院引进实训项目,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项目。

为了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急救意识,对急救护理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教学模式新颖,使护理专业高职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创新能力。急救护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应及时调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性人才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2013年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重点课题(ZD2013-06);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SC14380)

参考文献:

[1]高丽. 中职护理教育急救护理学课程模式探索[J]. 卫生职业教育,2012,(12).

[2]刘小琴.在职护士护校任教能有效提高护生的临床适应能力[J]. 内蒙古中医药,2012,(11).

作者:齐秀桂

第三篇:车祸伤病人急救护理

【摘 要】目的:探讨车祸伤病人急救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80例车祸伤病人(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50例(对照组),2012年2月到2013年1月收治30例(观察组)),我院在2012年2月开始实施新型的车祸伤急救护理措施,而2012年2月以前实施的为常规急救措施。结果:急救后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的死亡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病情稳定后进行调查,治疗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车祸伤病人在院前急救中进行快速病情评估与急救流程护理,有利于提高预后与急救满意度。

【关键词】车祸伤;急救护理;评估;流程

虽然车祸的发生是人们无法预知的,当车祸发生时,如何正确处理事故,对伤者进行急救是最重要的事情【1】。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车祸伤病人急救护理方法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车祸伤病人,其中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50例(对照组),2012年2月到2013年1月收治30例(观察组),两组都有急诊患者,两组观察对象的流行病学资料对比类似(P>0.05)。具体见表1。

1.2 急救护理

我院在2012年2月开始实施新型的车祸伤急救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 病情评估

急救人员达到现场后,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及时进行全身检查,对伤情做出估计,了解车祸情况和经过,根据评估确立院前急救的先后顺序。

1.2.2 急救流程

脱离危险环境: 抢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使车祸伤病人迅速安全的脱离危险环境,排除可以继续造成伤害的原因。搬运车祸伤病人时动作要轻稳,以免造成继发性损伤。解除呼吸道梗阻:呼吸道梗阻或窒息是车祸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要积极保持呼吸道通畅。抗休克:现场抗休克的主要措施为迅速的临时止血,输液扩容和应用抗休克裤。一旦伤者出现心脏骤停,都应立即将患者平放在木板床或平地上,紧急实施心前区捶击、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及心内注射0.1%肾上腺素等措施,以使心脏恢复跳动。开通静脉通快速输液:迅速建立与开通2-3条静脉通道,给予2000-3000ml的平衡盐静脉输注,以快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降低病死率。

1.2.3 综合干预

很多车祸伤病人情绪均较激动,往往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所以综合干预要贯穿在整个救治过程当中。护士应特别注意使用安慰性语言。注重非语言交流,在与患者交谈时注意力要集中,态度亲切诚恳,并不时加以点头和手势,使患者踏实与保持信心。

而2012年2月以前实施的为常规急救措施,给以普通的包扎与对症基础急救护理后进行转运。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急救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死亡情况。(2)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存活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并发症、死亡与满意度情况对比进行χ2与轶和检验,P< 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与死亡对比

经过观察,急救后治疗组的并发症(脑损伤、胸腹多脏器损伤、呼吸衰竭)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的死亡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见表2。

2.2 满意度情况

急救后待病情稳定后进行调查,治疗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车祸又称交通肇事,可引起各类骨折、软组织挫裂伤、脑外伤、各种内脏器官损伤、呼吸衰竭等,多为复合伤。

车祸伤为突然发病,多需要进行院前急救与护理,本文采用新型的车祸伤急救护理措施是一种跨学科、综合的护理模式【2】。在具体应用中,首先要检查的是意识及呼吸、脉搏的有无,不要随意扭曲伤者身体。对于出血患者尽速进行止血,可利用直接压迫法来防止大出血。应尽快检查头部有无外伤,是否处于危险状态,保证呼吸道畅通。受伤后如有脑脊液流出时,不要用纱布、脱脂棉等塞在鼻腔或外耳道内,因为这样容易引起感染。在实施救治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伤者的安全,此外要及时报警并报告交通管理部门【3】。同时我院急诊科医护人员也培养了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高度的责任感、团体协作的凝聚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实现全院上下联动,各科室及相关人员团结协作。本文急救后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的死亡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病情稳定后进行调查,治疗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对于车祸伤病人在院前急救中进行快速病情评估与急救流程护理,有利于提高预后与急救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陈淑芳,简华刚,杜淑兰.批量车祸车祸伤病人急救护理体会[J].重庆医学,2000年06期.

[2] 张文虎,费国忠.上海市灾害突發事故现场组织指挥和车祸伤病人分流原则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2年03期.

[3] 陈春梅,滕建国.128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转运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08期.

作者:施伟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vr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创作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