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FACEBOOK爆吧行动分析

2022-12-21

一、李毅吧“爆吧”行动复盘

在新媒介技术为平民赋权的过程中, 草根化往往也是众声喧哗, 交流内核空心化的同义词。新媒介技术下, 人人都有了话语权, 针对某一特点事件很难形成统一的意见。同传统的意见公共领域不同, 参与交流的人并不必然是理性的, 经过讨论也未必能得出一个服众的真理性答案, 并不能指导公共政策的形成。话语权的分散带来的是众声嘈杂, 参与其中的人并不必然时刻理性, 参与讨论的目的也带有宣泄的倾向, 话语表达方式也带有娱乐化的倾向, 对公共政策的讨论有时甚至会演化成一场充满宣泄的无意义狂欢。

在此次爆吧事件中, 李毅吧展示了新媒介技术下强大的组织能力, 颠覆了以往原子化的参与方式。在行动以前, 吧里的意见领袖即吧主对组织方式, 行动规划进行了公布。参与者被分为两个总群以及一个“前线”群。每个总群分为6路, 第一路负责收集台独言论和图片, 第二路负责宣传, 在各大社交网站贴吧小组微博招人, 第三路负责制作反台独的图片和言论, 第四路负责对外交流工作, 海外用户对反台独的言论进行外语翻译。第五路负责举报, 并且对反对台独的言论点赞。整个行动具有极强的目的性, 即反台独。组织性也非常强, 通过群将参与者系统合理的组织起来。

二、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普遍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 是人类社会文化结构中必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对于主流文化, 青年一代的文化以其青春性、多变性和挑战性的特性有别于位居社会主体的成人文化;而相对于基本认同主流价值的青年文化, 青年亚文化则具有非主流、边缘性的“亚”文化或“次”文化特征。

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发端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美国的芝加哥学派, 但是两者的关注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

与文化研究学派相比, 芝加哥学派将注意力放在了移民、边缘者身上, 更多的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关注青年亚文化, 带有浓厚的功能主义色彩, 试图引导亚文化融入主流社会, 形成两者的良性对话。

而文化研究学派则强调了青年亚文化的两个关键词:“抵抗”与“收编”。迪克·赫伯迪格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中提出, 青年们用音乐, 装饰, 衣着, 行为方式等来表现自己与主流文化的区别, 并表明对主流文化的抵抗, 如无赖青年、光头仔、摩登派、朋克、嬉皮士、雅皮士、摇滚的一代、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

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 也继承了国外“抵抗”与“收编”的分析模式。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媒体尚未普及之时, 主流话语掌握所有话语权的时候, 这种分析模式尚有一定的意义, 在新世纪新媒介普及之际, 这种分析模式便不能充分的解释新的现象, 比如此次李毅吧刷爆FACEBOOK事件, 用传统的“抵抗”与“收编”的模式来解释就有些牵强。

三、现象剖析

整个行动过程中, 主体是李毅吧的吧员。李毅吧作为一个以青少年为主体的论坛, 在舆论场域中有着自身独特的形象。新媒介环境下获得赋权的草根们被戏称做“屌丝”, 而“屌丝”这一充满自嘲意味的草根化表述则直接来源于李毅吧, 李毅吧是草根们的聚集地。需要指出的是, 李毅吧作为一个网络亚文化社群, 整个行动正是在这个社群中酝酿, 产生的, 而这个论坛正是青年亚文化社群的代表。

在有关青年亚文化的以往研究中, 国内的学者多将新媒介的出现与普及作为青年亚文化转向的分界点, 在新媒介普及后, 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风格有所减弱, 代之以娱乐化色彩的加重。学者马中红认为, 新媒介时代的青年亚文化, 它们往往更长于表征似乎完全属于自我化或虚拟化的感性世界, 不是公然地“抵抗”现实间存在的成人文化形态, 更不愿意与父辈或权威文化发生正面的“冲突”。在许多学者的眼里, 网络媒介为青年亚文化的生成、发展提供了最为自由、宽松的逃避主流文化压抑的“庇护所”。

PS作为图片软件, 赋予了普通人以自由修改塑造图片的能力。所有的表情包都无疑带有拼贴, 戏仿的后现代风格, 带有一种戏谑调侃的浅幽默风格, 同时也充满了娱乐化的色彩。在表情包中, 包含了以下几种, 首先是由明星夸张的表情改编而成, 比如尔康、姚明、张学友、黄子韬等人的表情包。其次还有改革开放前的充满浓厚意识形态的宣传画, 或者模仿此类宣传画的动漫。在宣传画中往往加以充满现代调侃色彩的配文, 如“你可以瞧不起我, 但不能瞧不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劳资可是社会主义接班人, 你算个什么东西也敢在我面前装逼”, 以及“今天的你对我爱答不理, 明天的我让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起”等。这类表情包吸取了青年亚文化的独特表达方式来阐述中规中矩极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 有着更强的针对性, 宣传色彩也比较浓厚。

摘要:在李毅吧爆吧行动的整个过程中, 从缘起, 组织, 到对战, 都深受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而青年亚文化的形成与表述与新媒体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媒体塑造了青年亚文化, 同时也作为亚文化流动的工具得到了普及。对行动中的每个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对理解青年亚文化社群中媒介的使用状况、国内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李毅吧,青年亚文化,主流文化,新媒介

参考文献

[1] 邵蕾.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变迁[J].当代青年研究, 2012 (5) :16-22.

[2] 陈霖, 邢强.微视频的青年亚文化论析[J].国际新闻界, 2010 (03) :95-9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媒体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影响及对策下一篇: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导航模拟器设计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