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思品教案

2023-03-24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七年级思品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思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字体:小 中 大】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16616 更新时间: 2007-12-03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我们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和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

哪些进步”,养成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 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本课简要介绍了祖国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及南北,十分丰富。本课只是讲了三个典型: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

“北京人”是本课的重点。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这一子目从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艰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内容,全面而简要地勾画了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山顶洞人”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比北京人晚数十万年,已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山顶洞人”这一子目从体质形态、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使用骨针缝制衣服、结成氏族等方面,展现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反映出他们与北京人相比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学法指导:

1.观察配合课文的有关图画,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培养注意观察的优良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习历史要善于抓比较、抓联系。本课中的“活动与探究”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对于比较能力很有助益,抓准对应的比点。可列表如下: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生产活动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约70万-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采集、狩猎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约18000年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 采集、狩猎 懂得爱美 氏族 复习巩固: 选择题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

A.会不会制造工具

B.会不会使用工具

C.会不会渔猎和采集

D.会不会用火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山顶洞人( ) A.懂得钻孔技术 B.懂得人工取火

C.会制作装饰品

D.开始使用天然火 4.我们已发现的人类,请你按时间的先后排列(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蓝田人④山顶洞人

A.①③②④

B. ①④③②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 5.我国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最早使用火的是( ) A.元谋人

B. 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6.在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黄河流域发掘的原始人类遗址(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7.下列各项不符合“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是( ) A.群居生活

B.人工取火

C.使用简单语言

D.制造使用简单工具

二、材料分析题

8.“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保存了几处较厚的灰烬堆,埋着烧裂的石头和兽骨……”

阅读材料回答:

(1)这则材料证明了什么?

(2)材料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这些概念和结论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原始居民 时间 地区业 原始农耕 原始家畜饲养业 原始手工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大汶口原始居民

2.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

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

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

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复习巩固: 选择题

1.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3.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 )

A.尧的部落联盟

B.禹的部落联盟

C.蚩尤的部落联盟

D.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 4.属于我国母系氏族时期的原始人类有( )

①大汶口原始文化早期居民②河姆渡居民③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居民④半坡原始居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

A.北京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

D.湖南玉蟾岩居民 6.在下列氏族公社人类遗址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 )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父系氏族公社遗址

7.下面几项表现了我国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用火把肉烧成熟食用

B.使用陶器器皿

C.穿着麻布缝的衣服

D.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

8.下面几个时期的氏族公社居民中,不属于氏族公社时期的居民是( )

A.大汶口氏族公社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二、材料分析题

9.“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通“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篇》

阅读材料回答: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

②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哪些史实?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学习目标

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朝建立的时间、国家机构。夏朝粮食等的生产。夏桀的暴政。商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统治区。商朝的繁荣: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奴隶的悲惨生活:“人牲”和“人殉”。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暴动,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通过的“商汤灭夏”的讲解,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对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对商朝奴隶制文明的介绍,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同时,还认识到奴隶社会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经济繁荣,它比原始杜会前进了一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发展的观点.

知识分析

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阶级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夏朝出现了国家机构。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指导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才稳定下来。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重点分析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第一个阶级社会。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因为商朝无论在农业,畜牧业还是在手工业方面都超过了前代.特别是商代的青铜器,从其铸造的精工、形状的繁多和花纹的精巧,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为全世界所有青铜器时代的文化所少见。 地位分析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他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开始了阶级社会。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讲解,是学生理解阶级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让学生能够把朝代的更迭放入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教法建议

重点突破:

首先指导学生识别图示代表都城的图标,其次根据图示在地图上找到都城所在地。夏的都城为阳城;商的都城为毫。

难点突破:

首先介绍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发展、繁荣和衰亡4个时期,使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历史阶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抓住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这一线索,说明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夏亡商兴的原因.主观即个人品德、对政事的态度;客观即人心向背,夏桀与商汤有何不同。从而教会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

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紧扣教材讲清"国家"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讲述商朝经济生产时,突出青铜器的制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师可适当补充些材料,讲清奴隶是怎样制造青铜器的,及青铜器工艺之高超、产品之多,使学生感受奴隶们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重点讲述司母戊鼎,教师需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充激情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文物的教育。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商朝奴隶制经济的繁荣。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的顶盛时期

教学难点: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学习方法:夏、商、西周的兴亡掌握三个朝代的起止时间、建立者,知道三个朝代是如何更替的,要能够讲出来。 练习:

1.填写下面的表格: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暴君 灭亡时间 夏 商 西周 2.选择题:

(1)夏朝的第一个国王是:A、禹B、启C、桀D、汤 (2)西周众多诸侯是通过( )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3)我国原始社会结束于 A.黄帝时期 B.尧时期 C.舜时期 D.禹时期

(4)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的这位有作为的君主是:A、汤B、桀C、盘庚D、纣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

3.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我们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我们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重点和难点 :

本课的主题在于使我们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其他手工行业如陶瓷业、漆器制造业、玉器制造业及酿酒业的概况;又在第二个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农业及畜牧业繁荣的表现;最后,以“奴隶的悲惨生活”这一子目明确了自夏至西周奴隶制繁荣的基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在听这一重点问题时,除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还应适当了解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我们对夏至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我们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我们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了解。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了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学习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本课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如: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阶段特点;青铜器生产的特点及种类;其他手工业行业;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奴隶的悲惨境遇,等等。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2.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使我们掌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结论。 复习巩固:

1.下列最能反映商朝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的是( )

A、造酒业 B、玉石雕刻业 C、青铜铸造业 D、制陶业。 2.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古鼎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青铜面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我国最早出现瓷窑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4. 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 和造型奇特的 。

5.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文化。

6. 业、 业、 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的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我们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齐、争霸体现了大国争霸的政治、军事特点。两国都通过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齐国凭借政治威势,晋国凭借军事胜利,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由此,改革与强国的关系,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互动影响,对于理解和把握春秋战国的朝代特征,有重要意义。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决定战争胜负,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政治意味强烈。战国兼并战争,动辄几十万大军上阵,对阵双方攻守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战争的残酷性尽显。对比分析齐桓公称霸和秦赵长平之战,上述特点明显。教材弱化了对战国兼并战争历史作用的分析。但从教材“有些诸侯中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我们要分析理解。 学法指导:

1. 指导学生识读《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形成春秋争霸大国和战国七雄的时空观。在教师的提示下,尽可能由学生分析概括出春秋霸主先后相继。战国七雄并存的特点。

2. 吴越争霸,特别是舔尝苦胆的故事,学生较熟悉,可由学生自学或讲述。同时告诉学生,由于年代久远,在故事的流传过程中,也增添了许多虚构的成分。培养学生从传说和故事中探究历史真实的科学精神。

3.“围魏救赵”内容设计成学生活动。教师可提供与这场战事相关的政治、军事和地理方位因素,由学生分小组设计出多种救赵方案,介绍方案特点,评价优劣,在比较鉴别中认识国魏救赵战例的典型意义,认识军事谋略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参照附图)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2.晋楚争霸时,楚国势力最北达到( )

A.长江流域

B.渭水流域

C.淮河流域

D.黄河流域 3.下列典故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是( )

A.尊王攘夷

B.退避三舍

C.卧薪尝胆

D.纸上谈兵 4.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国家是( )

A.齐

B.晋

C.楚

D.燕

5.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①管仲改革 ②城濮之战③勾践灭吴④葵丘会盟(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6.下列历史事件或典故与成语“朝秦暮楚”有关的是( )

A.围魏救赵

B.纸上谈兵

C.卧薪尝胆

D.“合纵”“连横” 7.战国时期,都城分别在今湖北荆州和北京的是

①齐②楚③韩④燕⑤赵(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8.下列哪一战役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

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二、材料分析题

9.“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阅读材料回答:

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

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三、问答题

10.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我们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这一次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大改革。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理解这一历史转变是较困难的。课本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这样的交待,使学生感到很抽象,也不好理解。因此,这是本课的难点。 学法指导: 1.注意前后联系。学习本课时,应把“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两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注意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过程中从量到质的变化。

2.从现象入手,抓住本质。各国变法的内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是现象,但是只看到了现象还不能抓住本质。只有通过每一个具体措施或现象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质。例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就必须思考: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它有利于哪个阶级?对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或军队的战斗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增强整个国家的实力会产生怎样的作用?要指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以便抓住商鞅变法的本质。 3.综合归纳。在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之后,我们把“商鞅变法”“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著名的都江堰”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深化对变法的历史背景、战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4.人物评价。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评价他们的历史功过。在课堂活动和讨论时,要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们一起讨论。真理愈辩愈明。通过讨论,就会知道什么看法是对的,什么看法不对,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B.牛耕的推广

C.肥料的使用和适时耕种

D.大兴水利工程

2.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其地理位置处在战国时期的(

)

A.齐国

B.楚国

C.赵国

D.秦国 3.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

)

A.黄河流域

B.岷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辽河流域 4.战国时期,推动各国国君变法的直接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缓和阶级矛盾

D.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力量 5.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

B.限制商业活动

C.增强秦国实力

D.废除旧贵族特权

二、材料分析题

6.“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阅读材料回答:

① 上述内容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

②他在哪国实现了这一理论?有何历史影响?

三、问答题:

7.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我们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这三点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且影响至今。学生应重点掌握。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是本课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 1.注意梳理知识。本课内容琐碎,在课后根据三个子目按类别列表格归纳学习内容,也可打乱书上结构,按朝代时期总结这一阶段的文化成果。通过按类和顺时两次梳理加工知识,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

2.试作探索和研究的尝试。学习本课后,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探究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等等。总之,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的综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 类别 时间 主要成就 历史地位或影响

天文 夏朝 记录了我国最早的一次日食 古书记录的我国最早的一次日食 历法 商朝 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12月 是历法上最大的成就 战国时期 定出一年的24个节气 是历法上最大的成就

医学 春秋战国 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一直为中医沿用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字体:小 中 大】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16617 更新时间: 2007-12-03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下列哪个时期开始的(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竹书和帛书出现于( )

A.商朝

B.商周时期

C.西周晚期 D.战国时期 3.我国历史上最早记录的日食发生在( )

A.夏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4.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这个历史时期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5.下列哪一项史实不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

A.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记录的日食

B.定出一年中的24个节气

C.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D.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

6.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甲骨文已相当成熟

B.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C.竹帛书出现于春秋

D.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7.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商周是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

B.享誉中外的青铜艺术精品--四羊方尊是周朝人民的杰作

C.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制造的

D.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不断创新,出现“金银错”

二、材料分析题

1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阅读材料回答:

①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

②这一作品是谁创作的?

③我们应如何评价此人?

一、综合题

1.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民俗,相传是为了纪念谁?他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对后世影响深远。准确、详细了解孔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上的许多问题。另外,由于孔子是一个争论颇多的历史人物,通过实事求是地了解孔子,也有助于我们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

各位思想家的主张是本课的难点。思想史本身就很难,加之这一时期思想繁杂,理论抽象,更增加了我们学习的难度。 学法指导

1.学会联系。第一,学习本课文化史内容可与同一时期经济、政治特点联系;第二,注意不同时期同一学派观点的前后承袭关系;第三,注意同一时期不同学派观点的联系;第四,可以将课外知识与本课涉及到的内容结合起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2.注意总结、归纳知识。本课共学习了六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内容十分庞杂。但是有些人的活动和思想是十分接近的,可以通过比较,归纳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可以利用表格进行分类总结。这样将有助于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处理复杂学习内容的方法。

3.要加强理解,避免死记硬背。本课学习内容或涉及政治,或涉及哲学,如果不理解,将变得十分乏味,如同嚼蜡。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览表

流派 人物 历史时期 主要思想 代表作品及影响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仁的学说,爱人,为政以德;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言论收在《论语》中。

孟子 战国时期 民贵群轻,仁政,保护资源 言论收在《孟子》中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道家学派创始人,著《道德经》 庄子 战国时期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 著《庄子》 墨家 墨子 战国初期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 战国末期 反仁政、倡法治、中央集权 著《韩非子》

兵家 孙武 春秋晚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著《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

A《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孙子兵法》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3.提出“温故而知新”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4.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5.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一主张的古代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6.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7.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这一思想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8.试找出下列人物中不同类的一项(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9.庄子代表的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孔子提出了“仁政”学说

D.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11,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民贵君轻”的代表人物是( )

A.韩非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12.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频繁的争霸战争

B.学术繁荣

C.社会大变革

D.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13.下面四项内容中,表明墨子观点的一项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B.主张“兼爱”、“非攻”

C.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

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4.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15.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中,既是儒家代表人物,又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荀子

16.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主张改革,提倡法制的代表人物是( )

A.孙武

B.孙膑

C.孟子

D.韩非 17.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是( )

A.孙武

B.孙膑

C.孟子

D.管仲

二、材料分析题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阅读材料回答:

①上述内容是谁的名言?

②他在教育方面还有许多名言,试举两例。

③我们应怎样评价他?

三、问答题

19.试简述孔子在思想、文化及教育上的贡献。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提高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提高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重点和难点

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统一国家。因此,秦的统一及其作用是本课的重点。 秦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秦朝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不同统一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学好本课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将有极好的启迪。 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对我们来说,难以理解,易主观臆断。

此外,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因我们见识与阅历的因素,难以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学法指导

1.整体把握秦灭六国的原因,初步掌握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方法以及比较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阅读教材“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一目,并填写地图,使我们能够把历史材料和地图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建立正确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观念。

3.通过制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表,简单学会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便于我们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4.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学会压缩信息的记忆方法。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秦国在军事实力上对六国形成优势是( )

A.商鞅变法以后

B.战国中期以后

C.嬴政在公元前246年即位后D.长平之战以后 2.建议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是( )

A.李斯

B.蒙恬

C.赵括

D.淳于越 3.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圆形方孔钱 4.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临挑,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长平,东到临挑

D.西起临洮,东到长平 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

A.树立秦的形象

B.加强思想控制

C.限制人们的言论

D.禁止儒学传播 6.秦始皇派谁北伐匈奴( )

A.蒙恬

B.李斯

C.淳于越

D.赵括

7.为解决运输上的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开凿的灵渠把哪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

①长江②黄河③珠江④淮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8.秦始皇在南海等地设郡,还移迁50万人与当地什么族人杂居( )

A.匈奴

B.越族

C.回族

D.壮族

二、材料分析题

9.材料“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反映的内容在历史上称为什么?

②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危害性?

三、问答题

10.简述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封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比较战争性质。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亡,课文完全紧扣此问题展开。

秦末农民战争是本课的重点,教材首先从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谈起,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导致民怨载道。其次,介绍了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杀秦军,占县城,建政权,天下应,说明秦朝统治已失去了民心,推翻秦朝是人心所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后,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对此问题会有一些疑惑,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时间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 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02年 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 学法指导

1.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从图片和史料中感知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

3.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应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入手,进行较全面的分析。 4.要比较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争的目的,从而认识楚汉战争与此前进行的农民战争的本质区别,初步懂得判断战争性质的方法。 正确认识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九百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去戍守边境,在前往渔阳戍边业的途中,遇到大雨而误期,导致起义战争爆发。但这只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从当时社会现状来看,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秦的暴政既指秦始皇在位期间的残酷统治,也包括秦二世时的黑暗统治,这种暴政的主要表现是:(1)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2)繁重的赋税、徭役(农民要将收获的2/3上交国家)和兵役;(3)严酷的刑法(“族诛”和“连坐”);(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的途中,遇雨误期是偶然的,这只是战争爆发的表面因素,即使没有陈胜、吴广在渔阳遇雨误期,秦末农民战争也会爆发,只是时间迟早问题。所以,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 )

A.阶级矛盾尖锐

B.政局动荡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

D.生产力严重破坏 2.秦朝的严刑酷法有( )

①人祭②人殉③炮烙④族诛③连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3.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4.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楚汉之争

D.城濮之战 5.秦朝灭亡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前202年

二、材料分析题

6.秦始皇时,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阅读材料回答:

①此事发生在哪一年?具体地点在哪里?

②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③两位小队长是谁?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

三、问答题

7.秦末农民战争什么时候爆发?领导人物是谁?有何影响?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全课的重点子目。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也是课文前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本目的重点是写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课文中未作任何理论性的评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难点。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 的必然结果。 大一统 1.原因 {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措施 { 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 } 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

3.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学法指导

1.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本课通过三段史料的投影,旨在使我们接触几段简短易懂的古文史料,读懂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加深对有关课文的理解。

2.在本课重点子目学完后,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通过讨论和图示小结,分析历史问题要依据史实,“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西汉建立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02年

B.公元202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206年 2.西汉第一个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3.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

A.秦亡教训

B.文治天下

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 4.汉高祖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不包括( )

A.让士兵复员生产

B.发还逃亡者田宅

C.释放奴婢为平民

D.定田租三十税一 5.汉高祖时期的田租是( )

A.十税一

B.十五税一

C.三十税一

D.收获物的 2/3 6.连续12年全免田租的西汉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文帝

D.汉景帝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景之治的内容( )

A.定田租为三十税一

B.平定七国之乱

C.让士兵复员生产

D.主张以农为本

8.平定“七国之乱”,使汉朝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的统治者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二、材料分析题

9.(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阅读材料回答:

① 这段话反映了汉景帝的什么思想?

②汉景帝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种思想?

③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之为什么?

三、问答题

10.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我们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我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

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课文紧扣此题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首先,农业的进步,包括黄河的治理,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小麦、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种植。第二,手工业的新成就,包括丝织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提高。第三,商业的繁荣,包括交通的发达,钱币的铸造以及长安、洛阳的繁荣。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是本课的重点子目。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两汉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桑麻的种植等。两汉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在讲述这两个重点子目时,不要仅局限于讲述其具体表现,还应注意其内在联系,如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述经济发展的内容,不能就事论事,忽略它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这样就不容易讲深讲透。因此,在讲解时,既要深入分析本课课文的内容,又要跳出本课,结合前后篇目,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等,注意贯彻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农业的进步: 水利 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农具: 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耧车:播种工具

农作物: 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广泛种植 学法指导

1.本课导入框的提示、子目中间的小字、引用的史料原文、插图、插问及活动与探究部分是对正文的形象说明和补充,要有选择地阅读和思考,以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和认识。如利用导入框提示了解白渠的“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作用,以便对汉代水利兴修有一较全面的认识。又如阅读引自《后汉书》的描述水排功效的史料,有助于我们理解水排的发明给当时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再如观察《东汉市集画像砖》一图,有助于我们体会两汉商业的繁荣景象。 2.本课所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三位,对于汉武帝,通过前一课学习已了解其雄才大略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体现,为学完整个两汉历史后全面评价这一人物奠定基础。对于王景、杜诗两位人物,记住其功劳即可。

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可列表归纳掌握。 类别 成就

农业 兴修水利 汉武帝治理黄河,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生产工具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 ,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耕作技术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扛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 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桑麻的广泛种植 手工业 丝织 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冶铁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西汉时期实行的重要经济政策是( )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C.发展工商业

D.重商主义 2.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 )

A.反击匈奴

B.治理黄河

C.提倡节俭

D.弘扬佛法 3.汉武帝时期发明的新的播种工具是( )

A.犁壁

B.耧车

C.水排

D.提花机 4.下面几项重大发明,属于东汉时的是( )

A.温室栽培蔬菜

B.发明耧车

C.发明水排

D.在耕犁上安装犁壁 5.西汉时期,不是手工业技术的新成就是( )

A.冶铁用煤作燃料,用水排鼓风

B.发明使用耧车

C.纺织使用提花机

D.用植物纤维造纸

6.下列对两汉时期历史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汉高祖和汉明帝都曾大规模治理黄河

B. 西汉时,牛耕已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C.两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几乎家家种植桑树

D. 东汉时期,都城洛阳的人口总数多达百万以上

二、材料分析题

7.(公元三十年)诏曰:“令……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

阅读材料回答:

①根据材料判断这是哪一位皇帝下的诏书?

②该皇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三、问答题

8.简述两汉时期在农业上的新成就。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我们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重点和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学习这段历史,可使我们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学法指导

1. 本课引用的图片、诗句、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要求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略的表述。 3. 过讲述两汉与匈奴的“和”“战”,学会学生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

A.可汗

B.单于

C.赞普

D.大王 2.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

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

D.逐渐有了农耕 3.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打击了外族入侵 4.使匈奴不再能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 )

A.白登之国

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蒙恬出击匈奴

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5.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 )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 )

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二、材料分析题

7.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

③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问答题

8.简述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① 汉初,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才解围。②自登之围后,汉与匈奴"和亲"。③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政打匈奴,把匈奴赶到漠北,从此不再能与西汉抗衡。④汉元帝时,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执笔人

曹小丁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认识,培养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我们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这一主题集中地体现在张骞通西域这一重点问题上。张骞的出使西域,最初是以寻找盟友夹击匈奴为目的。因为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同时伴随着同年卫青、霍去病在军事上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张骞在西域的活动明显带有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的政治经济交往和联系的目的(从出使的规模即可看出)。此后,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日趋密切,终于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

“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也是本课的重点子目。丝绸之路有海陆之分。陆上“丝绸之路”是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它从首都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至张掖至酒泉,然后到达敦煌。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走昆仑山北麓,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称为南道;另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西向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学法指导

1.本课用的地理知识较多,可以通过指图说出西域的地理概念,并能标出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从空间上强化我们对丝绸之路的掌握。也可以把丝绸之路作出以下简单图示: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2.本课基本知识点较多,围绕与西域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填写作出以下表格,帮助梳理知识:

重要人物 时间 主要事迹 结果和意义 张骞

班超

3.通过对张骞、班超两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充分调动思维,启发和开阔视野,提高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

A.可汗

B.单于

C.赞普

D.大王 2.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

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

D.逐渐有了农耕 3.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打击了外族入侵 4.使匈奴不再能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 )

A.白登之国

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蒙恬出击匈奴

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5.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 )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 )

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7.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

A.发展同西域友好关系

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 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8.西域地区正式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管辖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辟

9.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开始于( ) A.秦

B.西汉

C.东汉

D.新朝

二、材料分析题

10.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

阅读材料回答:

① 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

为国忘私的高贵品质。

③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匈奴从此再不能与西汉抗衡。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我们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科技史的学习,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秦汉文化,而且是昌盛的秦汉文化,所谓“昌盛”,即兴旺、兴盛的意思,可见秦汉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本课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

本课的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使用纸之前,世界各地人们的书写材料各不相同,不是价钱太贵,就是很不方便,不适合于大量使用。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不仅解决了上述种种困难,而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2)地动仪。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东汉时候,地震更加频繁,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由于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科学地解释,以为是神灵主宰,造成人们的恐惧。张衡却不信鬼神,制造了地动仪。通过实际检测,告诉了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本课的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我们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学法指导

1.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内容,掌握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背景,懂得文化的繁荣同国家的统

一、经济的发展、对外的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就事论事地看待历史现象的毛病。

2.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归纳概括出本课所涉及的秦汉时期重要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可以设计成不同形式的表格,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出一期历史小报,在班级交流、展示。这既可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又可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类别 人物 著作或发明 时间 影响

造纸术 蔡伦 造纸术 105年 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 医学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东汉 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华佗 麻沸散 东汉 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天文 张衡 地动仪 132年 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105年,总结劳动人民经验,改进了造纸术的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黄帝

D.蔡伦 2.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疗专著是( )

A.《齐民要术》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3.下列哪一项是华佗的医学成就( )

A.望、闻、问、切四诊法

B.《唐本草》

C.《伤寒杂病论》

D.麻沸散

4.东汉时期,我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是( )

①造纸术②地动仪③麻沸散④水排⑤指南针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二、材料分析题

5.老师把五禽戏传授了他的弟子吴普,对他说:“人体应该经常活动,血脉才能流通,不会生病。你身体若有不适,就做做五禽戏,自然就会增加食欲,身体也就轻便了。”吴普照着老师的话去做,活到九十多岁,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的老师指的是谁?

②材料中提到的五禽戏指的什么?

③此人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是什么?

三、问答题

6.概述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

①西汉前期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②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③东汉华佗制成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7.纸的发明,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 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②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历史审美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我们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秦汉文化中有关宗教、思想和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是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难点是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材重点介绍了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佛教的传入是秦汉时期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带来的结果,道教则来源于我国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佛教和道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司马迁撰写《史记》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传统,到西汉时期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并为后世史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代表。司马迁修成《史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的繁荣与国力的强盛为他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司马迁的史学家传和个人的不懈努力是《史记》得以修成的直接原因。《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和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为研究西汉之前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成为后世历史研究的典范;同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更成为历代史学家修史所遵循的原则。此外,《史记》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反映了西汉时期传记文学的发展。鲁迅因此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课的内容,充分利用前几课所学过的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加深对教材中所介绍的文化现象的理解。

2.本课内容涉及比较多的学科,而且各子目涉及的知识相对独立,可以通过表格整理各部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整体结构。如下表:

宗教 思想 史学 艺术 秦

西汉

东汉

3.阅读教材中的小字补充内容,思考教材中所提出的问题,加深对教材正文内容的理解。如,阅读教材中对王充及其著作《论衡》的介绍,思考王充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深入理解宗教的兴起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4.运用本课中所学习的有关知识,与日常生活和影视作品中所见到的文化现象进行对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进而培养我们的文化素养。 复习巩固:

1.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倡导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

A.一些封建贵族信佛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封建国家统治有利

D.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道教之所以被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它( )

A.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C.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D.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是( )

A.司马迁

B.班固

C.司马光

D.孔子 4.下面对《史记》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C.《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史学名著

D.《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 5.《史记》叙述了( )

A.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

B.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历史 6.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刻作品是( )

A.马王堆汉墓画

B.秦始皇兵马俑

C.龙门石窟

D.敦煌莫高窟 7.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 )

A.龙门石窟

B.云冈石窟

C.敦煌莫高窟

D.秦始皇陵兵马俑 材料分析题:

8.秦始皇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件,陶马六百余匹,战车一万多辆。武士俑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

②这一时期雕塑艺术中的杰作是什么?

③该雕塑艺术品被誉为什么?

第18课 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与次要。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因素。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两幅“三国鼎立”图: 复习巩固:

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 )

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刘备和孙权 2.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

A.兵精粮足

B.战术得当

C.政治优势

D.取得民心 5.魏国的建立者是( )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孙权

二、材料分析题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阅读材料回答:

①此诗的作者是谁?②他的“壮心”是什么? 曹操。 完成统一大业。

③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 基本统一北方,因为有远大理想,并能采取正确策略。

④我们今天应如何评价此人?

曹操是我国古代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本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3世纪中叶到6世纪后期三百多年历史的简要脉络;一是各个时期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 简要脉络大约由三个时期构成:第一个时期是西晋兴亡,讲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和西晋的皇族纷争,连带简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在简略说明朝代的兴替之外,对十六国政权仅仅涉及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而着重讲述淝水之战。第三个时期是南朝,突出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问题。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关于“淝水之战”的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应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江南开发问题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结合课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能有直观的印象。 学法指导:

1.本课虽然头绪较多,但是着重要掌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两个问题。对于“淝水之战”应着重认识前秦失败的原因和对当时局势的影响。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是认识清楚江南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江南开发的成就以及江南开发的深远影响。2.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是学好本课的关键。可以通过以下的图示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线索: 复习巩固: 选择题

1.以下组合选项中,属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①马陵之战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氏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4.北朝末年时完成了黄河流域统一的是( )

A.东魏

B.西魏

C.北齐

D.北周

5.3~6世纪,黄河流域先后四次出现统一局面,其共同点是( )

A.都结束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

B.都是由少数民族政权完成的

C.都是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

D.都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6.“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语,改穿汉服。”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推行的改革措施?

②这些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③历史上是怎样评价这位统治者的?

三、问答题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我们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就是民族大融合,课文紧扣此问题展开:首先,简要地说明了自十六国以来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为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其次,比较全面地讲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采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调孝文帝改革对推进北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积极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全课的重点子目。孝文帝改革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除注意讲清具体的改革措施,还应该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迁都洛阳和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有机地联系起来,看到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是一个难点问题。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汉化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这在阶级社会的历史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只有到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以后很长的时期内才有实现的可能。目前学术界在论述古代的民族关系时,往往使用民族融合一词,一般指的是自然同化这一现象而言,本教材也是如此处理的。 做出北朝更替的简单图示: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学法指导:

1.通过对与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明确本课所要了解的主要知识。在此列出本课的基本知识,供参考:黄河流域的统

一、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要求依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略的表述。

2.做好本课的“活动与探究”,思考推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到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对于教科书的逻辑结构建立起这样的认识图式: 各民族人民的长期接触 民族融合的趋势 北魏政府的改革 改革措施 迁都洛阳

3.除了理解和接受教科书上的知识以外,还应注意提出或思考对孝文帝改革历史意义的认识和评价,进而认识民族融合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以下组合选项中,属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①马陵之战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氏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4.北朝末年时完成了黄河流域统一的是( )

A.东魏

B.西魏

C.北齐

D.北周

5.3~6世纪,黄河流域先后四次出现统一局面,其共同点是( )

A.都结束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

B.都是由少数民族政权完成的

C.都是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

D.都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6.“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语,改穿汉服。”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推行的改革措施?

②这些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③历史上是怎样评价这位统治者的?

三、问答题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我们的综合归纳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第21课、22课均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属姐妹篇。其中本课重点介绍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展现了本时期我国在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祖冲之是十分博学和深邃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过重要贡献。其中推算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是他最主要的贡献。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是本课的难点。认识祖冲之利用并发展了刘徽的“割圆术”,经过高位数字的极艰苦、繁琐的推算,终于取得光耀世界的先进成果。要充分利用发挥活动与探究1及“神奇的小棍”的作用。 学法指导:

1.回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大发展。引导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思考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与本课内容“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内在因果联系,使历史知识建立在科学系统之上。这一系统认识可概括为下述认识图式: 北方民族大融合 南方经济大发展 南北经济发展 科技文化繁荣

2.本课课文中介绍的古代科学家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治学和做人的品质,应从中吸取宝贵精神财富,提高自身的素质。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 )

A.刘歆

B.刘徽

C.何承天

D.祖冲之 2.《齐民要术》的内容不包括( )

A.农作物的选种、施肥方法

B.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方法

C.抓紧农时适行耕作

D.景色如画的塞外风光

二、材料分析题

3.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曾著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阅读材料回答:

①上述材料中的内容反映了哪位科学家的成就?

②这位科学家生活在什么朝代?此材料节选自他的什么著作?

③这部著作有何重要价值?

三、问答题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各有什么贡献?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与思想成就: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介绍,使学生认识: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使我国的书法升华为一种高级艺术形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顾恺之绘画艺术的介绍,了解他的人物画创作的特点和主要代表作。

通过对“辉煌的石窟艺术”的介绍,认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是闻名世界的古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字体:小 中 大】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16619 更新时间: 2007-12-03

代艺术宝库,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无比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我们的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本课是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第二课,侧重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这个时期是我国艺术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转化时期。

“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是本课的重点子目。其中王羲之的书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世称“唐诗、晋字、汉文章”。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伟大的艺术宝库。

“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又是本课的难点。由于缺乏书画艺术修养,分不清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等。这给本课学习带来难度。 学法指导:

1.事先预习,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概括提炼本课的基础知识。

2.手脑并用,“知动学习”。课前尽量搜集一份摹本王羲之字帖,结合课后“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动手临摹其中几个字,加深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和理解。

3.开展疑难问题的讨论。提出疑难问题,学会通过讨论方式,集思广益,纠正偏见,加深认识。如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均属北魏统治者为宣传佛教、加强统治而开凿,这些石窟还有现实意义吗?我们应怎样评价这种带宗教色彩的石窟?通过讨论,正确区分石窟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形成正确认识。

4.新课学完后,设计制作魏晋南北朝文化成就简表,以培养综合归纳能力。 类别 代表人物 朝代 代表作品

艺术 书法 王羲之 东晋 《兰亭序》

绘画 顾恺之 东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刻 南北朝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始于( )

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西晋时期 2.下列关于云冈石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位于山西大同市

B.主要开凿于北魏前期

C.第20窟露天大佛是代表作

D.以雕刻和壁画艺术为主 3.顾恺之生活在( )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北朝 4.下列关于石窟艺术表达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田园诗意境

B.包含外来艺术特色

C.不限于雕刻艺术

D.佛教盛行的结果

二、材料分析题

5.吸取前人精华,独创一家,其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反映的是什么人的艺术成就?

②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何美称?

③后人怎样尊称此人的?

一、问答题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和艺术上有哪些成就?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七下

我已经取得了教师资格证,这是备考期间用的资料。 我上传了一整套,从七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需要的话可以找找。(页眉页脚标注的很清楚了哦)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学会鉴赏探究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审美情趣。 教法分析:通过欣赏古今中外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来引导学生读懂作品想要传递的时代背景与人生观价值观,再举例论证艺术创作中选材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使学生知道艺术作品的题材来源于生活。

2、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体会艺术情境并了解“因材施艺”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图片并引发学生思考作品内容,探索作品创作背景。

2、举例说明艺术创作中选材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程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艺术作品的内容以及艺术家想要传达的艺术语言和情绪。 教学难点:深层次探讨作品意蕴的同时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播放一组京剧表演片段

教师:同学们,屏幕上播放的是哪一种表演方式啊? 学生:京剧。

教师:很好,这是我们国家的国粹京剧。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看思考一下京剧表演中的人物动作和语言表达与我们生活中的动作和语言表达方式一样么? 学生:不一样

教师:请学生A回答不一样在哪里? 学生:~~~~~ 点评学生回答,引入新知识,是的,不论是哪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它都取材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们又对它进行了艺术加工与提炼,使它展现的更加美丽和完善,说明艺术它虽然取材于生活,却远远高于生活。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也同样如此(板书课题)

2、 赏析作品: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开国大典)。

教师问:同学们,这两幅图片都记录了同一个场景,是我国近代史上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刻。图1是董希文大师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图2是记录开国大典的珍贵相片。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寻找这两张图片的不同之处。稍后请小组代表回答。 小组B:~~~ 点评并总结a、油画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突出主角。 b、油画中人群透视线与灯穗方向都指向毛主席,突出主角

c、主席台的菊花,表现了十一正值金秋季节(阴雨天气的改动表达天随人愿) d、蓝天、白云、红灯(顶天立地)、红柱,色彩鲜艳明快(富丽堂皇) e、减少远处廊柱,抬高灯笼,为了不影响主要人物。

f、抬高视平线,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热烈隆重的庆典气氛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教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幅开国大典向我们传达了喜悦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图2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同学们看到这张作品还会感觉到喜悦么?同学们小学时代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同名课文,哪位同学可以跟我介绍一下这幅作品的内容以及它的时代背景? 学生:~~ 图2为现实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作,画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交织在一起。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

七下

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 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履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画中列宾画了十一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坚韧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 试着让学生寻找两幅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与开国大典不同的是图2展现的完全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纤夫对于残酷命运的一种无奈和服从。 刚才我们欣赏的两幅画作都属于再现性的表现形式

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表现性艺术具有抽象的特点,那么抽象画也是源于生活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梵高的名作《向日葵》

《向日葵》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面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一团熊熊的烈火,那样的华丽,那团烈火似乎想要将每个观看过它的人的心燃烧,让每个观看过它的人震惊于梵高的想象力。 探究完梵高的《向日葵》,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幅画中的人物《呐喊》,爱德华蒙克

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因材施艺

教师:刚才我们欣赏的主要是绘画作品,其实美术的分支是非常广泛的,很多美术作品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塑造,各种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形态、色泽和质地,也具有不同的材料加工特性和审美特征。所谓“因材施艺”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物质材料自然属性的特质,进行巧妙的加工和制作,出现宛如天成般的独特的艺术效果。同学们联系一下自己的经历想一想除了绘画,我们在进行艺术表现的时候还会用到哪些物质材料呢? 学生A:~~~~~~~~ 教师:雕刻(竹雕、木雕、象牙雕、石雕、玉雕等等)、剪纸、泥人、瓷器、陶器、木版画。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张德华的木雕《向往》

取材于一枝原生木材的枝干部分,上面布满细长的树纹,犹如少女飞扬的发丝,作者充分利用木材的肌理,将它加工雕琢成飘动长发,木材一端雕刻出少女的头像,昂头眺望着远方,似是在期待着什么,能够感觉到她眼神中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蝉形歙砚:雕砚名家们一般都会因材琢砚,让纹彩尽量展现出自然纯朴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辉映。原材料扁平,一面呈凸起状,较为光滑,且布有细长的纹理。在艺术家的巧妙构思下,这台蝉形歙砚便制作完成了,它充分体现了艺术创作中的因材施艺的原理。

小结: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艺术大师的佳作,了解了原来一件优秀作品的完成需要付出这么多的努力,而且作品里还倾注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传达了它的时代背景。"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

七下

介,再现或表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同学们有没有自己所钟爱的艺术作品呢?老师布置一下今天的家庭作业——收集你最喜欢的一副作品的相关资料,在下次课程上向大家介绍你喜欢它的原因和这件作品的内在意蕴。下课

第一单元 第一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掌握独立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能够深层次探究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审美情趣。 教法分析:通过欣赏古今中外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来引导学生读懂作品,学会自主探索画中的情趣和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学会挖掘与体会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图片并引发学生思考作品内容,探索作品创作背景。

2、教会学生掌握独立鉴赏作品内在意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体验分析,欣赏评述丰富学生的生活和艺术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学会鉴别不同画作所传递的不同意境。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评述作品的优劣以及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静听诗朗诵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学生回答唐诗出处并点评。

这首诗从诗面上看,仅是描述了千里的山上鸟都没有,万里的道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反映了柳宗元在长期流放过程中遍尝世间人情冷暖,酸甜苦辣,从而产生的一种激愤感伤的心情,那抗寒斗雪的渔翁形象,寄托着诗人的理想抱负,映照着诗人自己的影子。整首诗合起来组成了一幅图画。

通过聆听诗歌所体会的情景和感受,那么美术作品是否也有如此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领会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吧!

2、传授新知:第一环节感受与比较分析,欣赏一组有关的美术作品,组织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探讨。主要围绕的问题——你觉得这幅画中最有趣的地方在哪里? 讲解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本幅画庭院中,姊弟二人围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精致的玩具。背景部分,笋状的太湖石高高耸立,造型坚实挺拔,周围则簇拥着盛开的芙蓉花与雏菊,这样的布局,不仅冲淡了湖石的阳刚之气,也充分点出秋天的节令。将小孩那种玩心特重,专注于游戏的神情表现出来,这也是苏汉臣婴孩画中,最能撼动人心之处。体现了一种童真和美好的情趣。

吴凡《蒲公英》:

吴凡水印木刻版画最独特之处,便是王朝闻先生曾指出的“意境”。三笔两抹的平凡草木,其意境却渺远深邃,气接寰宇。《蒲公英》笔法十分简洁,画面只有一个吹蒲公英的乡间女孩,身边一个草篮一把镰刀。这种单纯凝练而不驳杂的意象,是吸引观者入境的前提条件。意境体验较之情景体验,需要更加单纯凝练的意象。“繁”需万取一收,“简”需一以总万。吴凡倾向于一以总万的简体。 第二环节欣赏与感受:欣赏相关美术作品,并学会感受画中人物的情绪。

梁楷《泼墨仙人图》此图画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双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那副既顽皮可爱又莫测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脱俗又满带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那浑重而清秀、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可谓笔简神具、自然潇洒,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夏加尔《散步》作者对于生活的爱很大一部分源于他对妻子贝拉的爱,他高高扬起手臂,拉着飘在空中的爱妻,在平原上愉快的散着步,画中色彩明亮特别是那左下角红色的花布,充分体现了喜庆的情绪当走近夏加尔也是走进他那内心不朽的梦想,这个是一个真实的.触手可摸的梦想。飞舞着的人、倒置的小屋、会飞的钟表、人形的动物、舞蹈的鱼、马戏等一切都以毫不含混的色彩和线条呈现出来。它们挣脱了时空的束缚,飘然走进这一最深心灵出没游曳的舞台。它们的在场与会聚演示着一个特殊日子的到来——那是。黄昏里融合着黎明,太阳与月亮同时照耀着大地,动物们都伸展着四肢从牢笼中解救出来,歌声四起,人与动物们翩然起舞„„这一天是生命的节日.也是爱的全部。

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术家表现某种形象或者景色,如果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进去,就会创造出一种包含着自己情思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也就是说意境是情景结合的结果,它具有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艺术

七下

感染力,也是历代中国美术家所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 第三环节探讨与评述:启发学生自我探究徐悲鸿《奔马图》,并请学生回答

《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徐悲鸿早期画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小结: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三单元 第三课 喜悦与收获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喜悦与收获。通过对象征着成功与喜悦的奖杯奖牌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掌握独立鉴赏此类作品的能力,并且学会体会获胜者的喜悦之情,提高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教法分析:通过欣赏各种组织活动的奖杯奖牌来引导学生读懂作品,学会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学会挖掘与体会其中的乐趣与收获成功之情。 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图片并引发学生思考作品内容,探索作品创作意义所在。

2、通过赏析作品激发学生追寻喜悦与收获的斗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体验分析,丰富学生的生活和艺术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成功的向往 教学重点:学会鉴别不同活动比赛奖杯所代表的意义不同。 教学难点:深入去体会作品想要传达给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时隔二十年再夺第一的视频。调动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问:同学们,这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获得冠军时的场景,她们美不美? 学生:~~~ 教师:她们头戴橄榄枝,颈上挂着的奥运金牌格外耀眼,我们来看看这些金牌放大后是什么模样。播放雅典奥运会金牌图片

自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以来,奖牌正面的设计首次修改,以反映希腊特色。从此以后,所有奥林匹克奖牌都将反映希腊特色,因为它是奥运会的起源和复兴之地。一位身着两翼、天使般的胜利女神从天空中飞临下来,为帕纳辛奈科体育场带来荣誉和祝福。帕纳辛奈科体育场全部用大理石建造而成,是马拉松比赛的终点站,射箭比赛也在那里举行。沃特西设计方案中的胜利女神是以公元前421年雕塑家帕奥涅斯(Paionios)所雕刻的胜利女神石像为蓝本设计而成的。奥运奖牌以雅典卫城为背景,在胜利女神的上方是奥运的五环标志,五环标志的上面用希腊文写着:“2004年雅典第28届奥运会”。 奖牌的背面最明显的就是燃烧着的奥运圣火,圣火的后面用古希腊文字写着著名诗人品达为第八届奥运会所写的颂诗。这首诗翻译过来就是:“啊,竞争的光芒不断闪烁,奥林匹克,真理之源。”这首颂诗的上面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标志。

奥林匹克精神:“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2、 传授新知:除了奥运奖牌之外,,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出名的奖牌奖杯设计? 学生:电影节、世界杯、格莱美、诺贝尔、等等。

教师:是的,经常会有世界范围类的比赛或者一些评比活动,这些主办方都有设计奖杯奖牌之类,下面请同学们欣赏部分代表作品。

图1:奥斯卡奖杯:金像奖的样子是裸体男子,双手交叉于胸前,握着一把长剑,站在一个五环片盘上,每一个环代表影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部门:制片、导演、编剧、演员、技术人员。配合播放2001《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的视频。

图2:金鸡奖奖杯:金鸡奖奖杯为铜质镀金金鸡,以金鸡啼晓并鼓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起舞。奖杯为一尊引颈高唱的金鸡。评奖宗旨:学术、争鸣、民主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八面来风,自己掌舵不抱成见,从善如

七下

流充分协商,顾全大局

图3:世界杯奖杯:从基座上延伸出的几条曲线呈螺旋状向上伸展,一直连接到顶部的地球造型。作为雕像主体的两名运动员的形态设计也充分展现了那令人激动万分的胜利瞬间。(大力神杯) 世界杯精神:荣誉感,拼搏精神,团队精神,竞争精神,目标激励,全球化的魅力。

图4:格莱美奖杯:它的外形类似留声机,每年在科罗拉多州里奇韦的比林斯艺术工作室由工人全手工打造。在1990年,它改变了传统的软铅材质,采用了合金奖杯,新的奖杯更不容易损坏,而且外形也更加漂亮。获奖人的名字刻在奖杯上,而获奖人的名字只有到颁奖的那天才会揭晓。

图5:北京奥运会奖牌: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奖牌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人们形象地叫他金(银,铜)镶玉奖牌。北京奥运会奖牌中国特色浓厚,艺术风格尊贵典雅,和谐地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在一起。以其奖赠奥运成绩优胜者,是一种崇高的荣誉和礼赞。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北京奥运会奖牌在金牌上使用白玉,银牌使用清白玉,而在铜牌上使用青玉。整个奖牌尊贵典雅,中国特色浓郁,既体现了对获胜者的礼赞,也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彰显了玉的高贵品质,喻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玉良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礼赞和对运动员的尊至褒奖。

播放孙杨获奖画面并说明成功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

简单制作: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尊贵美丽的奖杯,想不想自己也能够拥有呢?一个简易 的奖杯制作材料也非常常见,请看大屏幕上的人是怎样去完成一个简易奖杯的制作呢?

小结:我们看到,但凡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总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认可,这未尝不是一种成功,每一次的收获背后都蕴含着数不清的汗水。我们大家若是也想取得学习上的收获,也要向这些名人们学习,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学习他们勇于面对一切的精神。下课

第四单元 第一课 广而告之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广而告之。课本中展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招贴,旨在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了解其分类和特点,并学会自己创制一张招贴 教法分析:通过欣赏各种类型与主题的招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招贴创意设计的作用和特点及构成要素。并能将掌握的招贴设计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过程与方法:导入课题 观察分析 欣赏探究 构思小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感受创意与思路带来的乐趣,初步体会创意的魅力;建立起独立创意的自信,在轻松、预约、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探究知识,提高审美品味和创作能力,从而建立对美术课程的长久兴趣,增添生活情趣;培养学生关关注社会生活,融入生活,逐渐形成他们较主动的社会意识。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内容涉及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招贴设计的要素、种类、方法与创意。

教学难点:要能通过简单的形象语言表达艺术主题,发挥招贴画的宣传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本校去年校园艺术节的视频来引发学生观察艺术节场地布置的背景招贴。并提问这是什么? 学生:招贴~~ 老师:今年咱们学校的艺术节招贴可是到现在都还没有着落呢!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同学们,希望同学们可以设计出一副优秀的艺术节招贴,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招贴的一些知识。

2、招贴的定义与分类

什么是招贴,有什么作用: 招贴又名“海报”或“宣传画”,属于户外广告。它分布在各街道、影剧院、展览会、商业闹区、车站、码头、公园等公共场所,是一种能够起到广告、宣传、警示作用的图文并茂的平面设计作品。国外也称之为“瞬间”的街头艺术。 招贴的种类: (1)、文化招贴:读书节 (2)、商业招贴:汽车广告 手机广告招贴 可乐广告 (3)、公益招贴: 禁烟公益招贴 反腐倡廉 保护沿海水土公益招贴 (4)、政治招贴: 纪念毛泽东 学习雷锋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2、招贴的要素:图形、文字、色彩

3、招贴画的特点

七下

1)、概括有力的图形:能让人产生强烈的震憾,过目不忘。 2)、鲜明的色彩: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紧紧抓住了观赏者的视线。 3)、富有号召力的文字:能让人仔细品味其中的内涵,起到宣传鼓动的目的。 4)、构思奇特的创意:无需过多的视觉符号,却能给人无限的暇想空间。

4、招贴画设计的步骤: 1)、构思起稿。根据主题需要,设计与主题相关联的图案以及文字,用铅笔设计底稿。 2)、修改设色。反复推敲,直到立意、构图满意为止。然后进行色彩的设计,应根据主题 、内容而定,运用所学色彩的知识,或冷暖色、或对比色等。 3)、定稿涂色。最后仔细将颜色涂上,或用剪贴的办法,注意色彩的搭配,力求色彩明快。并要整体观察,修改定稿。

小结:为什么会对招贴画的图形、色彩和文字提出这样的要求呢?(概括有力的图形,能让人产生强烈的震憾,过目不忘。鲜明的色彩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紧紧抓住了观赏者的视线。富有号召力的文字,能让人仔细品味其中的内涵,起到宣传鼓动的目的。)

欣赏了这么多美丽有创意的招贴,我们再来看一看别人的艺术节招贴是怎样,汲取一下灵感,然后我们同学们尝试着自己动手构思设计一副招贴好不好? 学生:~~~ 想必同学们的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构思,老师期待看到你们优秀的作品,下课

第五单元 平面设计的盛宴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五单元平面设计的盛宴。在对前几单元知识总结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补充,主要涉及到平面设计的分支问题。旨在让学生掌握能够独立赏析平面设计作品的方法。 教法分析:欣赏多种设计类型的作品来告诉学生平面设计种类丰富,要学会观察作品的精髓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多种多样的平面设计作品来了解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以及学会鉴别作为一份优秀的平面设计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

过程与方法: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图片并引发学生思考作品内容,探索作品创作意义所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体验分析,丰富学生的生活和艺术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成功的向往 教学重点:了解平面设计的定义以及分支。 教学难点:学会去探讨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在第三单元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一些标志和吉祥物的设计,那么设计仅仅是指代标志和吉祥物么,同学们还有没有接触过其他类型的一些设计产品,发散你们的思维,联系你的所见所闻想一想。两分钟小组讨论 小组A:~~ 教师:其实啊,咱们的平面设计它可是一个大家族,包含着许多形式多样的设计,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这个大家族里面究竟都有哪些成员呢?

2、 传授新知

我们通常所说的平面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指代视觉传达设计,那么什么叫做视觉传达设计呢?(从字面意思上解释)

视觉传达:利用视觉符号并通过视觉媒介进行信息表现和传达的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

比方说我们学习过的标志设计,吉祥物设计都属于这个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 (1)复习标志设计的知识

定义:以寓意深刻,形态简洁的视觉符号形象来象征或指称某一事物,表达一定的含义,传达特定的信息的设计。

分类:商业、公益、政治、文化、体育、公共、科技 举例:中国铁路、中国联通、红十字会等等。 (2)学习一个重要成员——包装设计

定义:对产品的包装容器造型、包装结构以及包装的外观装潢进行符合保护性、便利性、经济性和审美性要求的整体设计,以达到准确有效的传递商品信息、提升品牌认知,增强销售力,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目的的设计。

要素:货架印象、可读性、外观图案、商标印象、功能特点说明、提练卖点及卖点图文化 举例:农夫山泉包装、外国牛奶包装

(3)任何平面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字体设计

定义:文字设计意为对文字按视觉设计规律加以整体的精心安排。

分类:标准字体的设计可划分为书法标准字体、装饰标准字体和英文标准字体的设计。

七下

举例:茶、中秋

(4)图像设计:图像设计是运用各种手工或电脑的绘画手段或影像技术,以及利用复合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图像设计,并将它们应用于广告,包装,展示和影视等信息载体中,使其不仅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加强文字内容的传播力度,而且以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表现,使人赏心悦目,过目不忘。 举例:详见课本

(5)书籍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的简称,书籍设计是指从书籍的文稿到编排出版的整个过程,以最新的逻辑讲,策划、编辑、乃至书籍的定价和档次都应该属于设计的一部分。在书籍设计中,只有从事整体设计的才能称之为装帧设计或整体设计,只完成封面或版式等部分设计的,只能称作封面设计或版式设计等。 举例:甲骨文、辛亥革命

(6)广告设计:广告设计是一种职业,是基于计算机平面设计技术应用的基础上,随着广告行业发展所形成的一个新职业。该职业的主要特征是对图象、文字、色彩、版面、图形等表达广告的元素,结合广告媒体的使用特征,在计算机上通过相关设计软件来为实现表达广告目的和意图,所进行平面艺术创意的一种设计活动或过程。

举例:泰国潘婷广告、蒙牛60年广告、可口可乐经典广告 7)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简称VI,视觉识别

VI: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将上述的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在CI设计中,视觉识别设计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公众接受,具有重要意义。 VI系统:

A.基本要素系统:如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造型、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案、宣传口号等。

B.应用系统:产品造型、办公用品、企业环境、交通工具、服装服饰、广告媒体、招牌、包装系统、 公务礼品、陈列展示以及印刷出版物等。 举例:国家电网、顺风速递。

3、 小结:我们欣赏了这些生动有创意的设计才知道,原来平面设计这个大家庭里面的成员有这么多成员,他们每一个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平面设计师,一定要对每项都了如指掌哦。下课

盛情邀约教案:请柬,又称为请帖、简帖。为了邀请客人参加某项活动而发的礼仪性书信。它显示了邀请者对客人的尊重和邀请者的郑重态度,是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系的纽带,他在日常生活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按形式分:单贴、双贴(对折贴)、组合贴。

按内容分:活动和节日请柬(结婚请柬、展览请柬、运动会请柬,教师节请柬和圣诞节请柬......)、商务请柬(商品展示请柬、观光旅游请柬、交易请柬.....)等。 请柬的内容:

文字:标题、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和日期

装饰:图案和色彩搭配

请柬的形式:有平面的、立体有声的;横式的,竖式的;心形的、树叶形的及不规则形的。 制作的方法有:摄影的,色彩绘声绘的,镂印喷刷的以及剪贴的。包括利用多种材料拼贴和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的等。

结构:从撰写方法上说,不论哪种样式的请柬,都有标题、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和日期等。 1.标题

双柬帖封面印上或写明“请柬”二字,一般应做些艺术加工,即采用名家书法、字面烫金或加以图案装饰等。有些单柬帖,“请柬”二字写在顶端第一行,字体较正文稍大。 2.称谓

顶格写清被邀请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其后加冒号。个人姓名后要注明职务或职称,如“××先生”、“×× 女士”。 3.正文

另起行,前空两格,写明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及其他应知事项。 4.敬语

一般以“敬请(恭请)光临”“此致敬礼”等作结。“此致”另起行,前空两格,再另起行,写“敬礼”等词,需顶格 5.落款和日期

写明邀请单位或个人姓名。下边写日期。

在传统的请柬中主要分三种形式,正方型,长方型,长条型。这些产品的外形和尺寸都有一定的比例和大小。过大或过小都会给视觉和感官造成不适。大了蠢笨不精致,小了,不大气,不稳重。 尺寸:

正方型:尺寸范围在130mmX130mm至150mmX150mm 在国外,通常在卡内增加副卡,请柬(如:路线卡,回复卡,项目卡,等等)副卡,一般可以做到100mmX100mm左右。

长方型:尺寸范围在170mmX115mm至190mmX128mm,大小要随比例改变,要符合黄金分割。如有副卡不宜太

七下

大。

长条型:尺寸范围在210mmX110mm至250mmX110mm,大小要随比例改变。打开方式只适合横向和单边打开。

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单元总目标:

1、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中,体会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2、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单元课时:

本单元分2课时教学。 活动安排: ◆观赏与描述: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的性质和情节? *你对作品所表现的劳动场景有什么感受? *你对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 ◆分析与研究:

*你对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

*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题? ◆讨论与解释:

*你从这些表现人类劳动的美术作品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感情? ◆体验与评价:

*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体验和联想? *你对“劳动创造世界”有什么体会和看法?

活动一(第一课时)

1、课题: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上)

2、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3、课时: 1课时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 通过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 ② 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要学生注重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谈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 学生预习,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认真观察、思考问题。 (2)发展阶段

① 欣赏、评述《在激流中前进》 ☆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 请几名学生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 教师归纳总结: 《在激流中前进》(油画)

作者:杜键,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

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般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② 欣赏、评述《粮食》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同学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粮食》(油画)

作者:(苏联)雅布隆斯卡娅,卫国战争后著名女油画家、基辅美术学院教授。

本作品是她青年时期时荣获国家奖的成名作,约4米宽的巨幅作品,表现了苏联集体农庄女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阳光下,集体农庄女庄员们在堆积如山的金黄色麦粒的打谷场上,紧张而有秩序地劳动着。女庄员们兴奋的笑脸和欢快而有节奏的动作,充分显示了经过战争洗礼后的苏联劳动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作品构图宏伟,形象生动,主题鲜明,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③ 欣赏、评述《牛耕》,写观后感受交流。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 ☆分组讨论、写观后感。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砖画)

这是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5号墓中出土的、原位于墓前室壁的一幅砖画。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厚葬之风俗盛行。墓室中绘有大量的砖画。这幅砖画与同一墓室的其他砖画的最大特点是,除了表现墓主生前宴欢、舞乐等享乐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现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是墓主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再如,画扶犁者,只寥寥几笔,不仅生动地画出了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④ 欣赏、评述《清明上河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自愿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

本作品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荣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作。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称“上河”,此河是当时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巿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滿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相映成趣的是,大船过桥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上众多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足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从而使这一段描绘成为整个《清明上河图》中最吸引人、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

⑤ 欣赏、评述《捣练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捣练图》(宋代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作者:张萱,盛唐著名人物画家,擅长画妇女。现存的宋代摹本《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他的代表作。 《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织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按制练的工序分成三组;右边一组描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中间一组描写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

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练拉直,另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在中间和左边两组人物之间有一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团扇在扇炭盆。十二个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静适宜。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制练的劳动过程。作为一件艺术品,其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作者描绘这一劳动场面的高超技巧。这主要表现在由四个妇女组合而成的画面,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有独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态各不相同,既统一,又富有变化。“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妇女的共同特征。描画勾线工细又劲健,设色富丽而又匀净雅致,衣服的质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课后拓展

(1)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欣赏、评述、交流,课后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2)课余时间,多搜集优秀中外美术图片,通过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活动二(第二课时)

1、课题: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下)

2、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3、课时:1课时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通过进一步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拓展学生视野,体会劳动是人类最崇高的品质。 ☆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预习,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 (2)发展阶段

① 欣赏、评述《北方的九月》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同学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北方的九月》(套色木刻)

作者:晁楣,当代著名版画家,1949年参军,从事美术宣传工作。1958年初,转业黑龙江的“北大荒”。创作许多表现北大荒的版画。

本作品描绘经过开垦的北大荒金秋时节红高梁丰收的壮观景色。宏伟的构图,浓重的色彩,豪放的刀法,美得令人陶醉的意境,使这幅作品成为一首对自然、对劳动的赞美诗,同时也体现了画家对这块曾经洒下了许多汗水的土地的无比深情。在这幅作品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景与情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丰收与劳动紧密相连,劳动创造了美好世界的主题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① 欣赏、评述《倒牛奶的女佣》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倒牛奶的女佣》(油画)

作者:(荷兰)维米尔,十七世纪荷兰杰出的风俗画家,擅长表现荷兰普通巿民日常的室内生活。绘画风格深受科学精神的影响,以形体结实,结构精致,色调和谐,尤其善于表现光线和室内这空间感著称于世。

本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中所呈现的是荷兰普通巿民平时劳动的场景,在欧洲美术史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就是17世纪的荷兰绘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巿民艺术。这同过去主要表现封建帝王、王公贵族、宗教神灵的绘画比较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而这种进步则是由于十七世纪的荷兰,已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帝王贵族和宗教将向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转化的制度。当然《倒牛奶的女佣》其重要不仅如此,还在于它体现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和新的艺术成就。画家不仅真实精确地描绘出人物所在的房间的空间感,而且人和景物都好像沐浴在极度纯净的光线之中,女工穿的裙子的蓝色和上衣的柠檬黄色用得恰到好处,强烈的光感使这幅画的色彩显得特别的明净和细腻,使人感到十分平易、亲切。无怪乎有人称维米尔是描绘光的大师。

② 欣赏、评述《播种者》 ☆展示挂图,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播种者》(油画)

作者:(荷兰)凡·高,十九世纪后印象主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文森特凡·高,1953年生于荷兰格罗渥忒-松丹特他是一位牧师的儿子。年少时的凡高并没有体现出任何独特的艺术天赋,在他16岁时,他才有机会接触艺术,而当时也只是在占比尔美术公司当职员。不久后,在爱情上遭受挫折的凡高,对生活感到十分痛心,他渴望寻求神灵的帮助,于是投入了宗教的怀抱,决心做一个基督教牧师。可是凡高未能熟谙深奥的教义,于是只好到比利时南部矿区波里纳士去传教。但是因为他的口才不好,最终还是未能成功。

在美术公司工作期间,凡高喜欢在业余时间参观一些美术馆,对当时弗朗索瓦;米勒的艺术颇有兴趣,同时从他的作品中有所领悟。于是,在事业和爱情上屡经失败的凡高,终于决定自己也当个画家。

1886年3月,依靠他在巴黎当画商的弟弟的帮助来到巴黎,并通过弟弟的关系认识了印象派画家,并与他们密切交往,画风深受其影响。一年半后,他迁居到终年充满阳光的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居住,他在这里拼命作画,主要作品都产生在这一时期。由于穷困和劳累,他精神失常,反反复复,最终自己结束生命,那时才37岁。十几年的艺术生涯,留下八百多幅油画。他的画风对后来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艺术影响很大,堪称世界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他的主要艺术特点是运用对比强烈而又明亮的色彩,以粗犷的笔触,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而不是简单地再现客观事物,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油画《播种者》,从其构图来看,虽然带有模仿十九世纪法国著名农民画家米勒同名作品的痕迹,但却具有凡·高特有的艺术个性。这突出地表现在色彩和笔触的运用上。全画以鲜明的黄色为基调和灿烂的色彩表达了画家内心强烈的情感,充分显示了一种强调表现画家主观感受和艺术个性的新的画风,把油画中色彩和线条的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③ 欣赏、评述《收获》 ☆展示挂图,欣赏、讨论。

☆学生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收获》(雕塑,青铜)

作者:(苏联)穆希娜,苏联老一辈著名女雕塑家,是一位具有才华和大胆创新精神的杰出艺术家。她在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苏联展馆所创作的巨大的《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的不锈钢雕像(高24米),使她获得了世界性的荣誉。以后多次获奖,对苏联雕塑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雕塑《收获》(又称“粮食”)是她创作的装饰性雕塑的代表作。它原是为莫斯科河桥面设计的装饰性组雕,1939年曾经在“食品工业展览会”上展出。它表现两个青年妇女,共同扛着一捆沉甸甸的麦子,一个向右,一个向左,通过共同扛着一捆麦子的动态。将两个人物有机地连续在一起,在统一中求变化。不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看清其中一个妇女脸部显露出的丰收喜悦之情。作者将两个青年妇女的形象塑成结实有力的全裸和半裸的女人体,既是为了赞美青年妇女蕴藏的青春活力,也是以此象征苏维埃国家的丰收景象。作者虽没有直接表现劳动,但以劳动后的丰收表现劳动给予人们的愉快和幸福。

②欣赏、评述《纺织女》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交流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纺织女》(油画)

作者:(西班牙)委拉斯凯兹,十七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擅长肖像画和风俗画。虽任宫廷首席画师,绘画题材受到一定限制,但仍然有不少作品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纺织女》,宫廷生活题材,画面分前后两大部分:前景部分是西班牙马德里皇家织造厂的纺织工正在劳动的情景;后景则是宫廷贵妇们正在欣赏由皇家织造厂织造出来的壁毯。两个场景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阶级,而且似乎隐含着一种对比。这不能不说是体现了画家的一种思想倾向。加上画家着重表现的各种劳动姿态,而且有意识

地通过画面右侧白衣的纺织女劳动时的优美体态,让人清楚地看到了劳动妇女特有的质朴的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西班牙美术史家对这一作品的最新研究,这一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还有更深的含义。这就是画面后景壁毯上所表现的图像,是以技艺女神巴拉斯与擅长纺织的人间少女阿莱辛比赛织布的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它描绘巴拉斯因比不过阿莱辛,而恼羞成怒把阿莱辛变成了永远吐丝的蜘蛛。据研究者讲,前景的纺织女是为陪衬这个故事而安排的。所以此画原名《巴拉斯与阿莱辛》。从这个研究成果看,这幅画实际上是描绘了天上人间两个纺织世界,反成为背景,作为陪衬的人间的纺织女倒成了全画的主角。这证明委拉斯凯兹虽然以神话为题材,但他更重视现实人间,特别是重视他在宫廷中可以经常见到的他很同情的劳动妇女。

③欣赏、评述《弋射收获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交流,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弋射收获》(东汉画像砖,四川出土。)

画像砖画像石,是汉代统治阶级盛行厚葬的产物。它主要用于地下墓室,也包括少数地上祠堂。这是一种介于绘画和浅浮雕之间、更多的属于绘画性质的艺术形式。已发现的画像砖,主要集中在四川。本图是其中著名的代表。整个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弋射图,右为莲池,池内浮着莲叶,莲蓬结实饱满,水中有鱼鸭遨游,空中有大雁飞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下部为收获图,一人挑担提篮,三人俯身割草,整个画面,简洁分明,但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将不同的空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所表现的劳动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3)收拾与整理

收拾课堂用品及资料。 (4)课后拓展

提醒学生课后收集优秀中外美术作品,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欣赏、评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第二单元 多彩的学习生活

单元总目标:

通过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并了解对相关环境、人物活动的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

单元课时:

第一课 优美的校园(2课时)

第二课 校园伙伴(1课时)

第三课 在校园中健康成长(2课时)

活动一

课题:优美的校园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3、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活动安排: 体验与选择:

1、你对校园有哪些美好的印象?

2、你想选择哪个场景表现你的感受? 学习与研究

1、风景画是怎样表现景物空间的?

2、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消失的规律? 写生与表现:

1、怎样取景与构图才能表现好校园?

2、采用什么表现方法才能显示校园的美感?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石膏正方体、长方体或纸盒等立方体;厚纸板;建筑物图片或挂图;本校校园环境和建筑物照片等。

学生准备学具:厚纸板;方开纸盒;画纸;铅笔、钢笔或其他画笔。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选择在校园中进行教学。教师带领学生游览校园环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的各个角落,注意从不同角度观察校园建筑物所得到的感受,对具有美感特征的场景、角度进行必要的观赏提示。

②引导学生注意建筑物呈现的透视现象,并讨论怎样才能基本正确地表现校园场景和建筑的透视现象。通过在室外结合校园场景、在室内结合石膏立方体、挂图或图片与学生共同研究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规律。

③演示并指导学生用厚纸板制作取景框,用取景框或用双手组合手势代替取景框的方法观察校园场景和建筑物,提示选择最佳构图的方法。

④引导学生在对透视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校园场景并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观察,自己确认校园中最具有美感特征、印象最深、最想表现的场景、建筑物及其角度。

(2)发展阶段

①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课前准备的纸盒,练习运用透视规律表现纸盒的立体形象。

②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理想的位置和角度,大胆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在校园中进行对景写生。写生过程中应指导学生确定最佳构图、对物象主次的区别表现以及对物象简繁的必要的取舍。

(3)收拾与整理

在写生过程中,应提示学生注意爱护校园设施及花草树木,并随时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安全。3 、课后拓展 ①提示学生留心观察乡村或社区环境的场景及建筑物,注意物象所呈现的透视现象,感受其美感特征并大胆进行写生表现。

②也可在家中进行立方体静物的写生练习,以巩固所学的透视知识。

③同学之间将平时所做的写生练习,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和欣赏评述,并在教室里开辟作品专栏进行展示。 ④平时多做一些校园环境场景写生练习,为今后校园题材的绘画创作积累素材。

活动二

课题 校园伙伴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的基本比例及其处在不同姿态情况下比例的变化。

2、学习用简单的线条描绘人物动态的基本方法和人物写生的一般步骤。

3、通过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感知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 活动安排: 学习与研究:

1、不同姿态的人体比例有什么不同?

2、人物的动态与重心如何掌?

写生与表现:

1、怎样把握与表现小伙伴的动态特征?

2、试试画出照片中人物的重心线。

3、怎样把握与表现小伙伴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人体比例教学挂图;

学生准备学具:画纸;铅笔、钢笔或其他画笔。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说一说在校园里能看到的小伙伴的各种动作姿态,用语言描述这些动态特征,并相互表演一下这些动作姿态。

B 利用挂图指导学生以人体头的长度为单位,测量立姿、坐姿和其他各种姿势人体的大致比例。 C 介绍人体比例知识以及表现人体动态的要点,不同姿势下人体比例的变化;把握人物的动态特征。 (2)发展阶段:

做人物练习。先练习临摹静止画面(照片、图片、录象定格等)中的人物,再由同学当模特儿进行静止动态姿势的写生练习。引导学生随时注意测量自己所画人物身体比例是否正确,动态重心是否稳定。还要注意把握小伙伴的形象特征,并尽可能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

(3)展示讲评:

交流作业,师生共同评述作业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3、课后拓展:

(1)随时做一些校园生活中的人物速写练习,一方面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技能,一方面为以后的创作搜集积累素材。

(2)运用所学的人体比例知识以及表现人物动态的方法,用线条对家庭成员或社区中的人物进行写生练习,除画静态姿势外,还可以初步尝试用速写方式练习画运动状态中的人物。

人物速写,是在较短时间内概括而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形象和动态的一种绘画形式,其任务是迅速捕捉人物的形象特征、运动姿态和生活情趣。一般是以线造型,强调简练、概括、生动的笔法。是为绘画创作搜集素材最为常用的手段。

活动三

课题: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人物题材绘画的一般创作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进行在一定场景中以成组人物及情节表现一定主题的绘画合作。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提高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感觉能力。 活动安排: 选材与构思:

1、选择什么样的学习生活作为表现题材?

2、想要表现什么样的意义和主题? 讨论与交流:

1、谈出自己对校园生活的突出感受与表现意图。

2、其他同学的选材与构思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表现与绘制:

1、采用什么样的构图最能表现自己的构思?

2、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才能达到好的表现效果?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校园活动场景照片一组;以校园生活为题材的画家绘画作品图片若干;同一课题的学生作业若干。

学准备教具:平时搜集和积累的校园生活题材的创作素材;根据自己采用的画种,准备的所需的工具材料。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 引导学生回忆、交流自己在校园生活中印象最深刻,最有意义的事物,并讨论如何才能作为绘画创作的主题加以表现。

B 向学生提供校园活动场景照片、校园生活题材的画家绘画作品图片、同一课题的学生作业等资料作为构思的参考。

C 让学生拿出平时积累的有关校园生活的创作素材,进行选择、分析、改造,用于本课的创作实践。

(2)发展阶段:

A 将自己的创作构思画成简单的草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各自的构思草图进行修改与完善

B 根据创作意图、作品主题的需要,选择一种表现手段,如线条画、色彩或纸版画等,进行绘制。 C 创作过程中,仍可进行相互交流,交换各自所需的素材,或根据需要临时进行场景写生和人物动态写生。 D 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构思,大胆落笔,细心收拾。要独立思考,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交流的目的是启发创作灵感,而应避免相互照搬或套用一个模式。

E 教师应在辅导中,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画场景,运用所学的人体比例及动态表现的知识处理画面中的人物,成组人物的表现,应注意画面的均衡构图、前后遮挡、远近虚实等关系的处理。

(3)收拾与整理:

作业接近完成时,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自已的作品进行调整和修改,最后完成作品。

整理资料、素材、画具。恢复教室的整洁。交还暂时借用别人的资料、工具材料等并表示谢意。

3、课后拓展:

(1)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审视自己的作业,找出成功与不足,并利用课余时间尝试用另外的构图、方法和手段表现同一主题,看看会出现什么不同的效果。

(2)进一步选取新的创作主题,从另一个角度表现校园学习生活。 (3)尝试将所学的创作方法运用于校外生活的绘画创作中。

(4)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主题办一个作业展览,展示每个同学的作业,组织参观与评述活动。

第三单元

传递我们的心声

单元总目标:

通过教室壁报的编排设计练习,了解和掌握版面设计的‘般知识和技能,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热爱,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团结、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体验和分享共同合作获得的成功与快乐。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

本单元内容可分为3课,共用5课时完成教学。其中: 第l课 壁报信息搜集、交流(1课时) 第2课 字体设计与版面设计(2课时) 第3课 壁报编辑制作 (2课时) 活动一

课题:壁报信息搜集、交流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明确壁报编排设计的意义和作用,引发其设计实践的兴趣和愿望。

2、使学生学会为办壁报而进行的资料信息的搜集、选择、分析、整理,了解壁报总体设计构思的过程。

活动安排: 收集与交流: 收集报纸、网络信息。

为使壁报的内容丰富多彩,要注意选择有特色的学习、生活主题。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壁报范例小样;文稿图稿等展示资料,设计示范用工具等。

◆学生准备学具:采用自己撰写、绘制、剪报、网上下载、复印、手抄等方式搜集的壁报文稿、图稿等信息资料,及纸、铅笔等用具。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由欣赏壁报范例小样、参观校园内的优秀壁报导入本课的教学。

②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壁报?为什么要办壁报(意义何在)?壁报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③师生共同归纳以上问题的答案:壁报是在墙壁上开辟的信息传递媒体,它是用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呈现。办壁报的意义在于拓展、延伸课堂所学文化知识,丰富信息范围,扩大信息量。办壁报的活动过程,可使我们学会搜集和整理信息,学会将这些信息以艺术的形式传达出来,并可通过大家的相互合作,加强团结,增进友谊。 (2)发展阶段:

A.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析所搜集的各类信息资料。讨论确定壁报的主题。两种确定主题的方式:(a)先讨论确定一个主题,再根据这个主题的需要筛选所搜集来的信息资料;(b)先整理、分析信息资料,加以分类集中,从各类信息资料所反映的众多主题中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有特色的主题确定下来。

B.根据壁报面积的大小、所选文章的篇幅、篇数及图的数量和大小,在纸上粗略画出壁报设计草图小样,以决定文章和图的增删、字体和图的大小。

(3)收拾与整理:

草图完成后,提示学生收起被淘汰的信息资料,将拟用的文、图分门别类地整理保存好,以备正式办壁报时使用。 3.课后拓展:

提示学生留心观察乡村或社区的宣传栏、画报、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体的内容、设计所呈现的面貌,与自己的壁报设计初稿进行对比。

活动二

课题:字体设计与版面设计 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字体设计的知识,了解黑体、宋体、仿宋体等基本美术字体的笔形特征和写法;了解变体美术字的创意方法。

2.学习壁报版面设计的基本知识,了解版面设计的 —般方法。 教学评价建议:

1.是否掌握了字体及壁报版面设计的——般方法。 2.变体美术字的设计构思是否具有独特的创意。

3.是否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字体设计和版面设计。

活动安排: 学习与练习:

学习字体设计和版面设计,并做练习。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美术字体基本笔画和字例、版面设计图例等的挂图或多媒体演示设备。

◆学生准备学具:画纸;铅笔、钢笔或其他画笔;电脑(如有条件)。 2.课堂教学

第1课时: (1)引导阶段:

①教师与学生交流讨论,说一说在校园里各种场合能够看到的各种美术字体,明确这些美术字体的名称,引导学生总结出字体的选择与使用场合有什么关系——什么样的场合适用什么样的字体。

②利用挂图或多媒体设备展示黑体、宋体、仿宋体、变体美术字的基本笔画及字例,指导学生辨认、区别不同的字体,并描述不同字体的笔画造型特征。

③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版面设计过程的演

示,可使用AdobePageMaker软件进行版面设计的排版演示。注意提示美术字字体、字形、字的大小与版面上图、文的关系。注意提示版面图文块面安排及色彩搭配中均衡、对比的处理方式。 (2)发展阶段:

①指导学生调出电脑字库中的各种字体,对其字形、笔画特征作对比认识。

②进行黑体和宋体美术字书写练习,教师进行书写要点指导: a打格。成篇文字,字与行之间应留出适当的字距与行距。 b书写。字体结构设计的几个基本原则:

字形匀称,大小统一。

上紧下松,上大下小。

有争有让,适当穿插。

笔画统一,主次分明。

③指导学生进行变体美术字的书写练习。使学生了解变体美术字是通过各种变化和装饰手段,达到字体和字形的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的实用要求;字体设计应从文字的内容和涵义出发,对字形、笔形做出合理的夸张变异,使之既有艺术性、趣味性,又有适应性,可读性;举例说明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的一些规律如象形法、省略法、

添加装饰法、投影式、立体式、折带式、连笔式等。

第2课时:

(1)指导学生进行版面设计练习。指导要点:

①版面的若干构成要素——

版面是刊名、报头、栏目、题花、文章、插图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的综合体。

②版面设计的原则——

版面设计要遵循对比与调和、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和形式服从内容、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合理分割版面空间,精心安排文章和图画的位置,达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块面清晰的基本要求。

③版面设计的一般步骤—— a确定报头和主题性大标题的位置;

b确定栏目的数量和形式,制定各栏目的块面空间;

c安排文章、插图的位置,确定其所占块面的形状和大概面积; d进行版面总体调整,装饰美化边角;

e根据剩余空间,安排设计尾花和其他美化装饰。 (2)课题小结:

作业完成后进行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评述作业的优缺点,总结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改进方法。 3.课后拓展:

(1)进一步作美术字书写练习和版面设计练习。

(2)搜集报头、栏图、题图、尾花图案并剪贴装册,作为办壁报的参考资料。 (3)组织字体设计和版面设计的小型展览和评比活动。

活动三

课题: 壁报编辑制作

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将前两课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班级壁报的实际编辑、设计、制作全过程。 2.培养热爱校园文化生活的情感和同学之间良好合作的精神。 教学参考资料 编排设计的法则:

平面设计是门信息艺术,需要“引人注目”的编排法则。 (1)最佳视域与视觉流程。 (2)点、线、面。 (3)远、中、近。 (4)黑、白、灰。 (5)色彩与秩序。 (6)节奏与韵律。 (7)对比与极限。 (8)调和与统—。 (9)装饰与趣味。 (10)版面美与刻、板、结。 活动安排: 研究与设计:

研究版面设计方案,自己或与小组同学一起进行壁报的设计。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报头图案资料;

◆学生准备学具:已搜集和积累的壁报文字稿件和照片、图片已剪辑装册的报头、栏图、题花、尾花图案参考资料;画笔,颜料,彩纸、白纸,剪刀,胶水等。 2.课堂教学:

第1课时: (1)引导阶段:

教师提出运用前两课所学的知识,全班合作,办一期班级壁报。 首先经过讨论确定壁报的主题,引导学生回忆、交流,温习前两课所学内容,每人将自己在第

1、2课上所完成的版面设计草图拿出来,集体分析、研究各自的优点和独到之处,将这些优点和独到之处加以集中、整理,形成新的集体设计方案,经过方案的逐步实施,完成班级壁报的制作。 (2)发展阶段:

按照研究讨论确定的活动程序进行以下各项活动——

a.分析已确定的主题并将主题展开成为若干个方面的子题,每个子题作为一个栏目。

b.进行栏目分工(比如分为6个栏目),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栏目,分头进行各自栏目内容的组织和设计。 c.各小组将搜集的有关材料加以选择、整理,充实进本栏目(小组间可进行材料的交换,互通有无)。设计栏目标题和栏图、安排文章和题图、图片、插图、尾花等要素的位置和大小,将本组的设计构思画成简单的草图,师生之间、各组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各自的构思草图进行修改与完善,完成栏目内容的设计。 第2课时:

d.全班集中,将各栏目草图组合成整个壁报全貌,由各组推举代表发表修改和调整意见,经全班讨论认可,进行整体调整完善,完成定稿。

e.返回各小组进行各栏目正稿的设计制作。完成栏目正稿。 厂全班再次集中,进行整体“拼装”后稍作调整,正式上墙完成整个壁报的设计制作。 (3)收拾与整理、单元小结:

打扫整理教室恢复整洁。一面欣赏全班合作的成果,一面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总结知识学习和操作实践中的得失,巩固本单元教学成果。 3.课后拓展:

(1)各班相互参观班级壁报,评选最佳壁报,交流学习心得。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办个人手抄小报并相互交流。

(3)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社区或村庄的宣传栏,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

第四单元

我为校园添色彩

单元总目标:

通过对学生装、校园环境艺术品的设计与模拟制作活动和校园规划模型的设计索利用各种艺术方法与艺术手段美化自己的形象、美化校园环境、创设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情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的情感,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同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运用多领域知识、技能的能力。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

本单元内容可分3课进行教学,共用5课时完成。

第1课 学生装设计与模拟制作(1课时) 第2课 校园环境艺术品设计与模拟制作(2课时)

第3课 校园规划模型设计制作(2课时) 活动一

课题:学生装设计与模拟制作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装的设计与模拟制作练习,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 活动安排: 设设与展示

1、画一幅学生装设计图,写出设计思路,还可以用你小活中的材料试着做一件模拟学生装。

2、利用自己设计的学生装开—个学生装发布会。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若干服装设计效果图、请数名同学课前穿好大小合体、款式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的学生装以备课堂表演供同学欣赏、

◆学生准备学具:搜集若干服装设计效果图、照片等图片参考资料;铅笔、彩色水笔、各色布头或彩纸,剪刀,胶水等。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与学生讨论“如何为校园添色彩”这一话题,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b请数名已穿好学生装的同学进入教室进行服装表演,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c.师生讨论以下问题:购买服装时你如何进行选择?服装设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学生装应该具有什么特点?我们学校的学生装应该体现什么特色? d.出示服装设计作品欣赏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介绍服装设计过程的几个环节:

①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从整体造型人手,用简单的几何形概括地把握服装的轮廓,要与人的职业、身份相适应。

②服装的色彩设计:服装的色彩要与人的肤色、发色成对比或调和的关系,也要考虑与人的职业、身份相适应。常用的色彩搭配方法有同种色组合、类似色组合、对比色组合。

③服装的面料选择(只作提示,内容从略) (2)发展阶段

指导学生进行学生装设计练习。练习方式:

①效果图的绘制:用铅笔画设计草图,用彩色水笔着色完成。线条应简练概括,涂色不必过于均匀,只作标示性涂绘,体现生动的效果。

②用简练的线条勾画出人体的大致轮廓,用碎布头或彩纸剪贴服装。教师预制的黑色或灰色男女人体模特剪影图可供学生叠加粘贴,展示自己的设计效果。

③要求每位同学任选以上两种方式之一,设计男、女学生装各一套

(3)收拾与整理

整理学具,恢复教室整洁。

3.课后拓展

(1)评选出最优秀的学生装设计作业,主动向学校推荐,争取用于今后本校学生装设计制作的备选方案。 (2)留心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的着装,分析其优缺点和需改进之处。运用所学知识在父母、亲友购买和定做衣服时,尝试为他们提供参考意见。 (3)举办学生装设计作业展览、交流、评议活动。

(4)根据优秀的设计稿,利用报纸、纸盒、塑料、线材、布料、等废旧材料以及围巾、帽子饰物等现成品制作成服装,召开服装设计新作模拟发布会,进行服装表演,配以音乐、化妆、动作、舞台美术、海报招贴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和表演才能。提示学生留心观察乡村或社区环境的场景及建筑物,注意物象所呈现的透视现象,感受其美感特征并大胆进行写生表现。

活动二

课题:校园环境艺术品设计与模拟制作 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环境艺术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环境艺术壁画、雕塑小品的设计制作过程。

2.校园雕塑小品和壁画的设计应与校园整体环境相协调符合审美要求。能初步提出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改进建议。 活动安排:

1、欣赏这些艺术品,想一想,它们与环境协调吗?

2、集体考察一下自己的校园环境,讨论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环境艺术雕塑、装饰壁画的图像资料、泥、泡塑块、卡纸或其他材料制作的校园环艺雕塑小品和装饰壁画小样范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如有条件)等。

◆学生准备学具:泥、泡塑块、卡纸、竹、木、金属等材料;塑形、切割工具;乳胶等粘接材料等。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展示环艺雕塑、装饰壁画的图象资料和校园环境艺术雕塑小品和装饰壁画小样范作实物,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思考问题校园里设置的艺术品应该如何与校园环境相协调?在校园里设置艺术品应该考虑选择那些内容和形式?你认为目前我们的校园环境应作哪些改进?何处应增加何种壁画或雕塑艺术品?提出作业要求设计一件校园环境艺术雕塑小品或装饰壁画,并任选材料制作成小样。

b.走出教室,进行校园实地考察,然后交流讨论,对校园环境现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改进实施方案,包括自己要设计的校园艺术品的内容、形式、使用的材料及制作方法步骤,并对同学的方案加以评述。 - (2)发展阶段

归纳学生的各种方案,分步讲解艺术品与所处环境协调统一的原则、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材料的选用以及制作方法步骤。 学生进入设计制作过程,其间教师及时将有创意的作业向大家介绍,供大家借鉴。对创意构思和制作有困难的同学给以适当的指导帮助。

两课完成设计制作过程。 (3)展示讲评

交流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述作业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注意将作品与拟置于的环境结合起来进行评价,避免单一评价作品本身。 3.课后拓展

(1)对社区或乡村环境进行审美考察,提出自己的改造见解,并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环境艺术小品的模拟设计制作实践。

(2)如有条件,请校方安排施工,将优秀作业小样放大为设计尺寸,置于校园中。

环境艺术是人与其活动的环境场所、自然景况、各种接触用品等之间的综合设计和处理。它包括城乡环境总体规划设计、园林绿地设计、商业及交通信息系统环境设计、室外建筑群体的设计、室内陈设,各种用品设计以及与之相配的室内外雕塑、壁画等的统一安排设计。 教学评价建议

1.是否明确了环境艺术品与所处环境的协调统一设计原则。 2.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否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环境,化建设的习惯。 3.是否表现出关心校园和社区环境艺术建设的热 ‘隋。

4.制作过程中是否表现出有计划性、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相关教学研究课题

1.美术课环境艺术小品设计制作教学与学生现代设计意识的启蒙 2.培养学生以艺术的眼光和审美的思维看待周围的环境。

活动三

课题:校园规划模型设计制作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建筑和环境,模型设计制作知识和技能,合作设计制作校园规划模型,开拓学生的三维立体想像空间,训练立体造型的创意和动手制作能力。培养热爱生活、学习环境及学校的情感。 活动安排:

1、集体策划,绘制校园规划图。

2、用容易找到的材料,全班同学一起制作一组校园模型。

3、布置展示,邀请全校同学或家长参观、评述。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建筑模型设计制作图片、效果图、制作步骤图示等参考资料。

◆师生通过搜集,共同准备模型制作所用的材料、工具:各种白色、彩色卡纸、硬纸板、纸箱板、瓦楞纸、玻璃纸、废透明胶片、易拉罐等金属板材、木材、吹塑纸、硬泡塑(聚苯乙烯板)、软泡塑(海绵)、电热丝泡塑切割器、美工刀、剪刀、圆规、直尺、乳胶、胶水、铅笔、橡皮等。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引导学生讨论、想像自己校园未来的美好面貌,描述自己所见的建筑中最喜欢的一两个,从造型、布局、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介绍。

b.展示建筑模型设计制作欣赏图片、效果图、制作步骤图示等参考资料。介绍校园建筑模型的具体制作过程: (a)总体构思:有哪些建筑设施,如何布局各建筑的造型、结构、色彩等; (b)平面规划设计:画出平面布局草图;

(c)主体建筑的制作:大型部件的制作、表面构件的处理; (d)附属建筑的制作; (e)其他设施的制作与配置; (f)总体调整完成。 (2)发展阶段 。

a.讨论确定校园模型的总体造型和实施方案。小组之间进行设计在课堂完成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添加制作必要的附属部件,完善地形、操场、绿化、景观(如壁画、雕塑、喷泉)等区域,使整个校园模型更为精致、美观。 b.为模型拍照,布置模型的展示场地,邀请家长、老师和同学前来参观,共同进行欣赏、评述。分工合作,各组分别同时设计制作所分工负责的建筑和区域。 c.小组内进一步将各建筑部件的制作分工到人。

d.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设计制作过程。

e.各组同学把做好的模型单元组合在一起,成为校园模型整体。

(3)收拾与整理

作业接近完成时,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调整和修改,最后完成作品。

整理工具材料。恢复教室的整洁。

3、课后拓展

(1)鼓励学生关注校园环境,根据所学的环境规划与模型设计制作知识,积极提出设计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才干和能力。

(2)在课堂完成的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添加制作必要的附属部件,完善地形、操场、绿化、景观(如壁画、雕塑、喷泉)等区域,使整个校园模型更为精致、美观。

(3)为模型拍照,布置模型的展示场地,邀请家长、老g币和同学前来参观,共同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评价建议

1.是否充分表达出了想像力和新颖的设计创意。

2.设计构思中,是否充分考虑到了各个建筑主体和设施与整个校园环境的协调。 3.制作过程中是否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且步骤清晰,耐心细致,专注投入。 4.在设计制作活动中能否于同学愉快的交流与合作。

第五单元

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

单元总目标

通过对几组常见的生活用品的欣赏和评述活动,启发学生积极关注生活中一些常用品的材质、款式、造型、色彩、结构、功能极其实用性,用艺术的眼光进行欣赏和分析,了解其用途,体验其美感,从中大体了解现代生活用品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人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设计”、“设计为了更高质量的生活”、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可用1课时完成。

课题: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中的设计的习惯,学会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欣赏、分析、评述—件生活用品的设计效果,认识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原则。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优秀生活用品设计作品欣赏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生活用品实物数件。

◆学生准备学具:每人带一件生活用品实物或图片。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请学生以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用品为例导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b.在几分钟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图例,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提示和归纳。提示要点:

(a)果盘:缠枝鸡冠花纹的纹饰,色彩古朴典雅,构图大方简洁,放置水果时,与水果的鲜艳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缠枝加水果,同类物在平面、立体上的结合形成了统一的美感。不放置水果时,也是一件美观的案头摆设。

(b)木椅:金字塔式的造型,使人有稳固,安全的感觉,可以放心的倚坐休息;木质部分单纯的造型,朴实的色彩和原始感的木纹,与现代气息浓厚的椅垫形成对比,似乎暗示了现代人与大自然的融合。

(c)办公文具:简洁的半圆周组合造型、配以古朴的黑红色彩装饰,这种古代文化符号式的表达与现代文明

的撞击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谁能抵挡得住? (d)家庭用汽车造型设计图:整体的小巧,却又最大可能的加大内部空间,流线型的外形设计使速度得以更好的发挥;柔和的外观曲线造型加强与人的体贴,使人仿佛呼吸到家庭的温馨气息。

(e)手机设计图:A款,流线外形和金属质感,传达出独特的信息:置于掌上似乎可以操控穿梭于太空的飞行器;B款,方正规整,拥有它的人应该是诚实、严谨、一丝不苟的专业人士; C款,蓝色的屏幕,游戏机式的按钮设计,外观上刻意强化的机器性特征,一定是喜欢寻求刺激的小伙子们的掌中爱物。D款,机盖合起后呈简洁的弧形造型,拿在手中、置于衣袋,都会使人感到很舒适。

(f)可爱的小汽车造型,拖着在室内移动,使枯燥的清洁地毯的劳动凭添了几分趣味。 (g)花形洗子:像出水芙蓉,口缘稍作内敛,防止水的溅出,其设计可谓用心良苦。

(h)咖啡具:瓷釉颜色柔美和谐,旋涡纹的纹饰借鉴了原始彩陶的纹饰,其色彩又与咖啡的颜色相协调。盖上无钮,防止打开放在桌上滚落摔碎。至于把手造型的设计,则充分考虑了手持时的力学原理,其舒适省力是显而易见的。

(i)椅子一组:用最少的材料、最简洁的造型、最单纯的颜色、有最舒适的感觉,也许是这组椅子的设计者所要追求的。不用时尽最大可能节省放置空间的问题也为你想到了,同时,多把椅子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新的立体构成造型,像一座抽象形态的现代雕塑,不也觉得很美吗?

(j)工作灯:前后、上下、左右、高低,全方位的调整光照位置和角度,可拆卸的夹座,可以牢固地固定在任何位置,其实用性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另外,其造型和色彩也满足了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视觉享受,在一个看着非常舒服的灯下学习,也许就不会觉得疲劳了吧!

(2)发展阶段

请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生活用品,共同讨论它们的设计好在哪里,有什么缺点。

将几件相同用途的生活用品放到一起进行对比欣赏,展开讨论:同是喝水的杯子,你更喜欢哪只?为什么?进行分析评述。

师生讨论以下问题:购买某种生活用品时你如何进行选择?工业设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什么作用?生活用品的设计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实用与美观相结合)? (3)收拾与整理

整理学具,恢复教室整洁。

3.课后拓展

(1)留心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生活用品的设计,分析其优缺点和需改进之处。 (2)运用所学知识在父母、亲友购买生活用品时,尝试为他们提供参考意见。

教学评价建议

1.能否自觉地以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周围常见的生活用品。 2.在本课的欣赏评述活动中能否联系以往所学的设计类内容。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春》教案

《春》教案 南平三中

佘冬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理解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4、学习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悟情。

2、通过自主合作讨论的方式,品析画面。 情感态度

通过欣赏春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网上查阅朱自清及其作品的简介。 2.搜集有关春天的诗句或文章。 3. 搜集有关春的图片及朗读材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一个美丽活泼的天使。”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生:喜欢)为什么?(生答)是的,春天是美丽的,春天是新鲜的,春天是充满活力的,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家朱自清一起去感受如诗如画的“春”(显示课题,作者)。首先让我们走进作者(出示作者画面)请同学们边看画面边捕捉有关作者的信息,看完后请学生讲“从„作者简介‟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说后)教师过渡:朱自清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作家,他笔下的《春》,脍炙人口,令人叹为观止,现在就让我们追随作者的笔墨,一同去领略大好春光。

二、学生听录音朗读,注意下列生字的读音。

lǎnɡ rùn yùn niànɡ

mài nònɡ

wǎn zhuǎn

liáo liànɡ

朗 润

酝 酿

卖 弄

宛 转

嘹 亮 huánɡ yūn

hōnɡ tuō

jìnɡ mò

shū huó

xīn xīn rán 黄 晕

烘 托

静 默

舒 活

欣 欣 然

fán huā nèn yè

hū pénɡ yǐn bàn

dǒu lǒu jīnɡ shen

huā zhī zhāo zhǎn 呼 朋 引 伴

抖 搂 精 神

花 枝 招 展

繁 花 嫩 叶

蓑衣(suō) 应和(hè)

三、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做好听读准备。 四,听读训练,在听读中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五、作业:

(1)请组长带领组员继续完成第

6、

7、

8、

9、10段的听读练习。 (2)完成报纸作业,特别强调完成报纸中的练字摹写训练。 (3)课余时间阅读《伊索寓言》。

第二课时

一、通过听读,你明白了文中细笔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

草、花、风、雨、人

生读第一段

师评: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突出盼春。

生读第二段

师评,宏观勾勒春天,绘春。

生读第三段

师评,具体描绘春草的嫩、绿、软。

生读第四段

师评:由春草写到春花的多、色、艳。

生读第五段 师评:花美风柔。

读第六段

师评:春雨寻常,细密轻盈。

生读第七段 师评:春到人欢,人们在辛勤的劳作。 生读最后三句

师评:赞春,春天娇美,充满活力。

一篇课文一读一评,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既组织了课堂教学又通过简评,学生很快地理清了作者思路——盼春、绘春、赞春。并了解绘春这一重点部分描绘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这五幅画面。

二、板书分析文章精美的结构: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

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春花图(花争春)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实)

(二)、绘春

(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触:抚摸

春风图(风唱春)

味:泥土气息 草味 花香

声: 鸟声 清脆 宛转

笛声 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 城乡 老小 舒活 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赞春

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三、感知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在这大好的春光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赞美)

四、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美:

(一)经典考题: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此题有两种答题模式:(1)分析句子里面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该句的修辞+修辞作用。

(1)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参考题型2。 (2)

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套路如下:

1、比喻:

①比喻的修辞手法:②用(事物)比喻(事物),③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④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请从文中找出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加以赏析: 例子一: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①比喻的修辞手法:②用火、霞、雪比喻春花,③形象地写出了五彩缤纷的美丽色彩,④表达了春花的喜爱。

例子二: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秘密的地斜织着。

①比喻的修辞手法:②用牛毛,花针,细丝比喻春雨③形象地写出了春雨多、闪亮、绵长的特点④表达了春雨的喜爱。

例子三: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①比喻的修辞手法:②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比喻春天③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④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2、拟人

①拟人的修辞手法::②把xx拟人化(或赋予xx人的情感),),③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④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例子一: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①拟人的修辞手法::②把房屋拟人化,③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雨中房屋稀疏幽静的情态,雨中农村环境的幽静,④侧面表现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 例子二:

3、排比:

①排比的修辞手法:②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③强调了(事物)的„„,④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例子一: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①排比的修辞手法:②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③强调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④突出了作者多春天的喜爱。

4、引用:

(1)①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②引用诗句,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情状,,③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

(2)①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②引用故事、神话传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③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例子一:“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①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②引用诗句,生动形象的表现春风温暖和煦温柔的情状,③表现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④“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

(二)经典考题:赏析文中精美的词语,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学生在文段中自行做圈点批注)

①动词生动表现事物„„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②表现了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①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②表现了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三)经典考题:找出文中用了五官描写法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在春风图中找出具体的句子,

作用:通过这些触觉、嗅觉、听觉的描写细腻传神地把难以状写的无形的春风写的神韵透彻。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

五、作业:(1)完成课训作业

(2)背诵全文

(3)看名著

第五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济南的冬天》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三、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的意境之美,品味的语言之美。

2、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3、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

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4、[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5、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6、信息反馈:

《山中访友》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4、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5、[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6、信息反馈:

《秋天》

一、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3、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4、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5、信息反馈:

《古代诗歌五首》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三、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二、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感知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5、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5、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如何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下一篇:人教版八下全英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