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2023-03-24

第一篇:如何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如何正确运用

如何正确运用“惩罚”

杨晓霞

所谓惩罚,是指个人或集体所进行的戒责,旨在控制某种不良行为。达到维护大众权益、维持公共秩序的作用。而教育上的惩罚,是指对受教育者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以达到更好地帮助受教育者健康发展,有效地遏止其不良行为蔓延的作用。

教育上的惩罚是良性的,善意的,是一种以爱作基础,它以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底线,以法律法规作准绳,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发展、有效地遏止不良行为的蔓延为目标,与“赏识”相一致的一种教育方式。

孙云晓先生曾经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其实惩罚与奖赏一样,也是教育者教育行为中常用的一种激励手段,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其基本出发点是帮助学生勇敢地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打好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惩罚”呢?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的几点:

一、“惩罚”要注意民主平等

无信不立,无法不治。要维护一种正常的群体秩序,维护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平等的权益,“惩罚”是必要的保障措施。

教育提倡“民主平等“的核心是尊重学生。而这种”民主平等“往往被过度夸大、片面理解。一些学生在生活中不懂得体谅、谦让和互助,一切以自主为中心,稍微吃点亏,便“严重受伤”或“怒火中烧”:学习上怕苦怕累,缺乏毅力,老师批评几句,不是与老师顶撞,便是“心理受创”,“离家出走”或者“愤世自杀”……只要是想得到的,他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做,根本不顾及他人和后果。

这种“尊重”不仅不是爱学生,而且是害学生。真正地爱学生,就要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真正地尊重学生,就要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着想。“惩罚”学生,正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觉自律,为了维护每个学生的“民主平等”,它能帮助学生勇敢地面对现实、勇敢地正视错误、勇敢到地承担责任,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

二、“惩罚”不等于“体罚”,

也就是说“惩罚”的外延大于“体罚”的外延。

“体罚”单指通过对学生的身体进行惩罚,是其疼痛或劳累来迫使其就范的一种方式。旧私塾曾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儿童。这种方式除了可能对学生的身体造成较大的生理损伤外,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反抗情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重表不重里的高压手段,为学生和家长所不容,

也为国家法律法规所不容,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我国《教育法》第三十七条也明确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要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第2款规定:“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而“惩罚”的方式却有很多,可以是反省,可以是承担相应责任,可以是扣除相应积分,也可以是对学生参加某种活动权利的取消……它是一种促其内省,促其承担责任的警戒方式。

三、“惩罚”要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是实施“惩罚”的前提。对学生实施“惩罚”,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对”和“错”,以及“惩罚”的标准,要先有规矩,后有“惩罚”,千万不可随意而为,临时“口谕”。

为此,班级要形成自己的“班级法规”。而这种班级“立法”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班级“立法”的必要性有了深刻认识;其次对班级“立法”的条款、措施以及依据和内涵理解得更透彻;再次由于是自己亲自参与制定,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会更强。因此,“法”要由学生自己来确立,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立法”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守“法”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维“法”的积极性。只有这样,班级“法规”才能更具有科学性和适应性,更能取得学生的认同。

四、“惩罚”态度要正确

“惩罚”是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因此,“惩罚”过程中要避免人身攻击,强度要适当,切不可实施体罚和心罚。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所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所谓的错,只是错,而不是罪,我们对他所进行的“惩罚”,只是在取得学生自己认同的前提下,所采取的帮助他增强自律能力和责任意识的一种方式。

其次,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不得伤害肉体和心理,最好是“引而不发”、“不战而屈人之兵”,起到威慑的作用。第三,我们要随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与学生交流要态度温和,切不可感情用事。

五、“惩罚”要有时效性

“惩罚”要在学生违规后立即实施,事过境迁,效果就大打折扣了。犯了错误一定要进行“惩罚”,对于学生的错误,无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应惩罚,因为结果是一样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承担错误的勇气和责任心,以免学生养成侥幸心理,其他学生生执法不严的认识,使惩罚失去其应有的威慑和教育作用。

六、“惩罚”要有时限性

“惩罚”要“对事不对人”,一事一清,不搞“秋后算帐”。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惩罚”与关爱并存,它所针对的是学生的不良行为,人非学生本身,“惩罚”是使他明理,知错,让他承担责任。千万不要让学生形成我是坏学生、大家都不喜欢我的错误印象,以免其自暴自弃。教师和其他学生也要端正认为,形成正确的氛围-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知错就改也是一种美德。

七、“惩罚”要加强沟通

“惩罚”是教育中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惩罚”不能代替教育,应先教后罚、以罚促教,不可不教而罚,以罚代教。

在“惩罚”学生之前,教师首先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事实真相,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惩罚”。并且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申诉”,尤其是学生“不服气”时,更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然后在决定是否施“惩罚”和实施什么样的“惩罚”。因为,有时学生受其自身的年龄特点、经验和知识不足所限,往往会“好心办错事”,对于此类学生,教师更要耐心疏导,做通学生思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主动接受“惩罚”,“惩罚”也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这之前,教师千万不要武断,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适得其反。

八、实施“惩罚”时态度要温和。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但如果教师态度不当或言语不当,学生就会“死不认错”,甚至会越闹越僵,失去“惩罚”的意义。因此,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学生,再指出他的错误,引导他进行换位思考。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之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怎么办……这样,学生一般会接受。

“惩罚”后要及时进行沟通,即实施“惩罚”的“善后”工作。“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吃”,这样说虽有点俗,却不无道理。而我们很多班主任都忽视了这一环节。

我们说“奖”与“罚”都是形式,关键是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发展。虽然学生亲身参与“立法”,亲身制定“罚”的方式方法,当真正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落实,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学生虽然对班级的“法”和“罚”认同了,但一旦“惩罚”到自己头上,总会不同程度地感到“不舒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受到“惩罚”后,有时会产生消极情绪,会害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会消沉下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此时,教师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会因教师的关怀和鼓励而感动,改进起来自然会快些,效果会更好些,更不会发生一些因抵触而产生的不良事件。教师可以与学生谈心,也可以对其微小进步予以表扬,还可以与学生共罚同受:学生没完成作业,教师也没

尽到责任,也一起受罚,一起补作业;学生迟到,被罚跑步,教师也一块跑。关键是让学生明白,不管怎样,教师是爱他的,同学们是爱他的。

八、“惩罚”要取得家长支持

“在校教育一整天,不抵回家吃顿饭。”这话虽然有些夸大,但也确实反映出学校教育“孤掌难鸣”的尴尬现状。许多时候,学生在学校表现很好或者反省得很到位,回家后,家长一反对,学生立刻又“理直气壮”。因此,班级当中的“法”和“罚”,要在取得学生认同的同时,也要取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教师和家长要形成统一战线,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许多家长会剥夺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譬如孩子在学校犯了错,或者与别人打架,或者损害了别人的物品……最常见的,就是家长轻描淡写地让孩子道个歉,然后一手包办处理,学生倒成了“局外人”。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无理辩解,甚至大吵大闹,教唆孩子拒绝认错。

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取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有时可以与家长共同商定对孩子的“惩罚”方式,以形成教育合力。另外,教师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一些细节问题,如让学生留下补作业或做事情,要提前通知家长,以免家长担心;对孩子进行某种“惩罚”之后,要通知家长,并让家长留心一下 ,观察状态,随时调整方案……

九、“惩罚”要形成群体氛围

“法”是学生的“法”,“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罚”,因此,教师切不可掺杂个人的情感因素,更不可“越俎代庖”,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力量,形成群体氛围,即良好的班风。例如,对于一些于“法”不合、于情可赦的事情,如:张三因帮助小同学而打架,打架本身不对,但其前提又是帮助人……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依靠群体力量,既可缓解师生之间的直接冲突,又可使受罚学生更好地反省。

总之,“惩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关键是要把握好度,补作业,补补 多少,不多长时间;罚写说明书,写多少字。教师千万不要任意而为,变成怒气的发泄,进而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生理和心理伤害。

第二篇:企业应如何正确运用股权激励

文章描述:

伴随着人力资源在企业运行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以人力资本为主要激励对象的股权激励也越来越受到追捧,股权激励的方法也在企业具体的应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激励, 股权激励对完善企业的薪酬制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具有重大推动作用。那么,如何正确使用股权激励以及规避股权激励中常见的误区就成为了企业管理者关心的重点。本文由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根据多年来从事人力资源咨询服务的经验,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股权激励的模式及其主要应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引言:

伴随着人力资源在企业运行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以及人们对“人力资本”认识的不断深化,以人力资本为主要激励对象的股权激励也越来越受到追捧,股权激励的方法也在企业具体的应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激励, 股权激励对完善企业的薪酬制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具有重大推动作用。那么,如何正确使用股权激励以及规避股权激励中常见的误区就成为了企业管理者关心的重点。本文由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根据多年来从事人力资源咨询服务的经验,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股权激励的模式及其主要应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所谓的股权激励是一种同规格经营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企业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的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勉励尽责为公司长期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法。伴随着公司股权的日益分散以及管理技术的日益复杂化,世界各国的大公司合理激励公司管理人员,创新激励方式的以股票期权为基本表现形式的股权激励机制日益受到企业经营者的欢迎。接下来,华恒智信根据多年来从事人力资源咨询服务的经验,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股权激励模式及其主要应用。

一、股权激励的主要模式

股权激励的方式可以弥补传统管理方法和激励手段的不足。在管理理念上,通过员工对股权的拥有使公司与员工的关系由原来简单的雇佣与交换关系变为平等的合作关系。在激励约束的层面,故去激励塑造了所有者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共同体,使企业所有者与员工共同分享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收益以及公司价值。从而实现股权激励充分调整知识型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作用,为人力资本潜在价值的实现创造出无限的空间。股权激励由西方国家传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股权激励的主要模式。

第一,业绩股票形式。所谓的“业绩股票”是指在年初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业绩目标,如果激励对象到年末时达到预定的目标,则公司授予其一定数量的股票或提取一定的奖励基金购买公司股票。业绩股票的流通变现通常有时间和数量限制。另一种与业绩股票在操作和作用上相类似的长期激励方式是业绩单位,它和业绩股票的区别在于业绩股票是授予股票,而业绩单位是授予现金。

第二,股票期权。股票期权是最为常见的股权激励方式。股票期权是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的一种权利,激励对象可以在规定的时期内以事先确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流通股票,也可以放弃这种权利。股票期权的行权也有时间和数量限制,且需激励对象自行为行权支出现金。目前在我国有些上市公司中应用的虚拟股票期权是虚拟股票和股票期权的结合,即公司授予激励对象的是一种虚拟的股票认购权,激励对象行权后获得的是虚拟股票。

第三,虚拟股票。虚拟股票是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一种虚拟的股票,激励对象可以据此享受一定数量的分红权和股价升值收益,如果实现公司的业绩目标,则被授予者可以据此享受一定数量的分红,但没有所有权,没有表决权,不能转让和出售,在离开企业时自动失效。在虚拟股票持有人实现既定目标条件下,公司支付给持有人收益时,既可以支付现金、等值的股票,也可以支付等值的股票和现金相结合。虚拟股票是通过其持有者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将他们的长期收益与企业效益挂钩。由于这些方式实质上不设计公司股票的所有权授予,只是奖金的延期支付,长期激励效果并不明显。

第四,股票增值权。股票增值权是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的一种权利,通常与认购权配合使用,其中股票增值权不须实际购买股票,经理人直接就期末公司股票增值部分(=期末股票市价-约定价格)得到一笔报酬,经理人可以选择增值的现金或购买公司股票。此外,由于经理人并未实际购买股票,故可避免“避险行为”的发生。 如果公司股价上升,激励对象可通过行权获得相应数量的股价升值收益,激励对象不用为行权付出现金,行权后获得现金或等值的公司股票。

第五,限制性股票。限制性股票是指事先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但对股票的来源、抛售等有一些特殊限制,一般只有当激励对象完成特定目标(如扭亏为盈)后,激励对象才可抛售限制性股票并从中获益。其限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获得条件;另一方面是出售条件,但一般而言看重点指向性很明显,是在第二方面。并且方案是依照各个公司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实施的,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第六,延期支付。延期支付是指公司为激励对象设计一揽子薪酬收入计划,其中有一部分属于股权激励收入,股权激励收入不在当年发放,而是按公司股票公平市价折算成股票数量,在一定期限后,以公司股票形式或根据届时股票市值以现金方式支付给激励对象。

第七,经营者、员工持股。这主要是指让激励对象持有一定数量的本公司的股票,这些股票是公司无偿赠与激励对象的、或者是公司补贴激励对象购买的、或者是激励对象自行出资购买的。激励对象在股票升值时可以受益,在股票贬值时受到损失。

第八,管理层/员工收购,这是指公司管理层或全体员工利用杠杆融资购买本公司的股份,成为公司股东,与其他股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从而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实现持股经营。

第九,帐面价值增值权。具体分为购买型和虚拟型两种。购买型是指激励对象在期初按每股净资产值实际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股份,在期末再按每股净资产期末值回售给公司。虚拟型是指激励对象在期初不需支出资金,公司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名义股份,在期末根据公司每股净资产的增量和名义股份的数量来计算激励对象的收益,并据此向激励对象支付现金。

二、股权激励的应用

股权激励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在具体的公司应用中,还不断地有新的股权激励方式被创新出来。所以公司在应用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公司内、外部环境条件和所要激励的对象的不同,结合各种股权激励工具的作用机理,选择适合本公司的、有效的股权激励方法。

首先,对于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等“重要员工”而言,激励的目的通常有两个:一个是为了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产生对员工的正面激励效果,另一个则是要达到稳定骨干员工的目的。故可重点选取以“限制性期股”为主的股权激励方法。授予限制性股票当期,如果是增资授予,按照授予日股票市价与收取的象征性价格之间的差额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同时按照股份面值总额增加股本,并按照两者差额增加资本公积;如果是大股东转让股份授予,不作处理。持有限制性股票的员工在授予日,按照获得股票市价计量的总额与支出的象征性价格之间的差额,缴纳个人所得税。(注:美国政府要求限制性股票所有者在股票限制取消后,即使他不出售股票也要缴纳所得税。而在他出售这些股票时,只要股价继续上涨,他还要缴纳另外的所得税。另外,他持有股票时间超过一年还要缴纳资本所得税。

其次,针对一般员工的激励,通常股权激励不应该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员工而言,由于他们可能得到的股权不可能很多,公司整体效益指标完成情况与他个人工作努力的关联度以及他个人收入的关联度都太低,股权激励作用不会太明显。对于效益良好且稳定的公司,采用股权激励能够起到增加福利和补充薪酬的作用。此外通过持股的方式让职工有机会分享公司的利润,也有助于健康的公司文化的建设。在具体的方法上可以员工直接购股或设置期股为主。

最后,针对销售人员尤其是销售部门负责人和销售业务骨干,股权激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在很多公司常犯的错误是销售人员的收入与销售业绩的挂钩过于直接、过于短期化,结果导致多数销售人员不关心公司的整体利益,不关心公司的长远利益,销售人员流动快成了令许多公司老总们头痛的问题。解决思路是通过股权激励,使股权成为销售人员当期收入中比较重要的一块,使股权收益在其长期总收入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目的是一方面借此实现对销售人员收入的延期支付,另一方面则使其在关心自己短期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公司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因为这都与他直接有关。方法之一是采取“限制性期股”的方式,授予销售人员较大的期股额度,规定其绩效收入的一半必须用于支付购买期股借款(否则作废),且其已经实际拥有的股权必须在服务期达到若干年后方能转让兑现。方法之二是使用“业绩股票”的方法,将销售人员短期收入中的一部份变为长期权益,这样必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其短期行为。

三、实施股权激励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使用股权激励一定要注意对象与环境。股权激励尽管有效,但它绝不是万能的,股权激励有它自己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如果用错了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

其次,股权激励一定要与其它激励手段合理配合使用。比如对主要经营者激励组合上可以以股权激励为主,对于其他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非股权激励可以各占一半,而对于中层干部和技术、销售等部门的业务骨干,股权激励在其激励组合中的比重则不应超过1/3.

然后,实施股权激励要注意稳定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稳定性说的是激励制度一旦颁布就要不折不扣地实施并坚持下去,否则公司将失去员工的信任,那样的话还不如不搞股权激励。灵活性则指针对不同的激励对象、在不同的环境中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所使用的激励工具和激励方法的组合应该有所不同,也就是说要做到所采取的每一个激励措施对于所要激励的对象而言都实用的、恰当的、高效的。

最后,要注意在激励方式和方法上创新。首先任何股权激励工具都是人们在管理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并且不断有新的激励工具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其次每一个成熟或不成熟的激励工具都有其自身的适应性和适用条件,并不存在一个百分之百成熟、完善的股权激励方法,所以在借用或借鉴别人的股权激励方法时一定要进行改造、创新,切忌简单模仿和盲目照搬。

股权激励制度是当今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股权激励机制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经营者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减少了管理者的短期行为,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机制。但是股权激励的适用是有条件的,要根据公司的不同情况来设计激励组合,提高激励效率,同时不能忽视约束的作用,不能把激励手段当作约束手段来使用。随着国内各种要素市场的不断成熟和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善,股权激励将越来越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第三篇:如何正确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主要通过疑问与探究结合等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设疑自探: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具体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

这一环节主要涉及三个步骤:一是创设问题情境。二是设置具体自探问题。根据学科特点,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如果问题还没有达到目标的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是学生自探。这里的自探是学生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探。自探前,教师一般要适当进行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励和时间的要求。自探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热切关注和期望。无论关注的形式怎样变,有一个底线不能变,那就是不能打断或干扰学生独立学习的思路。

这一环节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设置自探问题层次不清,不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问题太碎、太杂,或太大、太空。要么一看就会,课本上有直观的答案,要么思维跨度太大,缺乏递进性,学生难以接受。二是自探走过场,时间安排不足。三是在学生自探过程中教师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唠唠叨叨,使学生不能专心思考,要么漠然视之,认为学生自探与己无关。

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

合探的形式包括三种:一是提问与评价。操作的办法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或中、优等生评价。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评价。二是讨论。如果中等生也难以解决,则需要讨论,教师在学生自探的过程中巡视发现的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也要讨论。

讨论要建立在学生充分自探的基础上进行,难度小的问题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三是讲解。如果通过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则予以讲解。讲解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这一环节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抛开设疑自探中的问题,重新设置几个所谓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学生没有思考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讨论。二是教师怕学生自学解决不了问题,按自探提纲从头到尾重新讲解一遍,换汤不换药。三是提问回避学困生,怕浪费课堂时间,仅让中等以上举手要求发言的学生回答一遍了事,掩盖学情。四是试图烘托气氛,搞形式主义,很简单的问题也要进行讨论。五是小组讨论人员不固定,发言无序,时间没保证。

质疑再探: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如何正确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

在具体的实践中,对于中等以下学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还是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范畴,只是从不同侧面去提,这时让其他学生回答,实际上是起到了深化学习目标的作用。对于优等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超出书本知识,但教师还应先让其他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种种不同的解决办法,然后教师再解答。如果连教师也解答不了,应坦诚说出,师生课后通过查资料等其他途径共同解决。

如果开始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完成情况进行示范引领性质疑,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待学生养成习惯之后,教师考虑更多的应是如何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而不是再给学生预设问题。

这一环节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学生无疑可“质”,教师即转入下个环节。二是教师质疑代替学生质疑。三是学生一问,教师一答。四是教师课前对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没有充分的估计和预测。

拓展运用: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习题,让学生训练运用。在此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归纳。

此环节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教师拟题训练运用。教师首先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情况。检查反馈的原则是学困生展示,中等生评价。如果发现错误,还要让学困生本人说出错误的原因并纠正。基础性习题解决之后,教师再出示带有拓展性质的习题。检查反馈原则是中等生展示,中、优等生评价。如果发现错误,还要让答错者本人说说错误的原因并纠正。二是学生拟题训练运用。如果学生所编习题达不到学习目标的要求,教师则进行必要的补充。三是反思和归纳,具体操作是学生先说,教师后评。

这一环节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编拟习题不能牢牢把握学习目标的“底线”,关注拔高题,忽视基础题。二是怕学生编题编不到“点子”上,浪费时间,干脆不让学生编。三是不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充分表达的机会,反思归纳都是教师“一言堂”。

另外,根据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还可以增删或调换某个具体环节,进行灵活运用。

备注:

最常见的问题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本节课你对你的表现有什么感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你从同学身上学到了什么?”、“你对老师在本节课中的教学有什么评价和建议?”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多问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想怎样解答这道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需要讨论交流的?”“你想听一听其他同学是怎样想的吗?”“你敢解答这道难题吗?”“关于这道题(这节课)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能力培养:1.会展示。2.会倾听、会评价、会总结。3.会讨论。 “三疑三探”学生展示和评价要求

展示和评价的要求:

1、书面展示要展示结果,注意书写规范,清晰,迅速,注意总结方法规律。

2、非展示同学要展示结果,认真思考,深入思考,及时总结方法规律,注意变式和拓展,为质疑和补充作准备。

3、点评同学对展示内容从版书规范,内容正确性及步骤规范上点评,讲错的知识点要指出来,并发言自己不同的观点,并打分(声音洪亮,说普通话,语言简练,优缺点及方法规律)。

4、其他同学做好笔记,认真思考,提出疑问,设计变式训练。

小组讨论要求

1、组内展示,小组长协调,确保人人参与。

2、找出组内最佳答案,做好方法步骤的归纳总结。

3、注意展示点评要求。

第四篇:农村初中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多媒体论文

摘要:在农村初中师资和设备都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应对改革浪潮,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改革的宗旨,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添彩,如何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不仅是语文学科的问题,也是整个教育领域都关注的问题。关键词: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

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推出恰逢信息技术高歌走进课堂教学之时,所以不管是时间上的巧合还是大势所趋,往往谈到新教材就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如何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不仅是语文学科的问题,也是整个教育领域都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是人文化程度很高的语言能力学习形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更贴近、突出语言的本质,更能让学生易于接受和领会学习的内容。所以,如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也存在以下问题:

1、忽视了学生语感的培养。汉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似呈日薄西山之势。

2、缺少灵活性,淡化了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而多媒体课件大都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就已经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好的,所以在授课中只是按教师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软件的形式固化起来,其实质背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更强化了教师的掌控者的地位和学生的被动“填鸭”的地位,这不利于鼓励学生发现、探究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少了“人气”,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为之大减。

3、被动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由于农村中学教师的现代教学技术水平较低,大部分教师还不会制作课件,用多媒体上课时,更多的是借用别人制作的课件,对课件的内容和一些图片、动画、视频制作的目的等不太熟悉,这样在使用的时候难免陷入被动局面。另外,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不一样,而使用别人的课件,就难免会受别人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约束,这样也会陷入被动性。

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有如下体会:

1、语文教学是感性化、个性化的教学,尽量降低“机械化”。

语文课堂需要老师的个性,让良好的气氛感染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感性化、个性化的教学,而在课堂中如果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就会削弱教师的魅力。打个比方来说,语文教学应该是"中餐式"的,而被多媒体所取代的课堂变成了"西餐式"的。做中餐如果过多的依赖于程式化的、机械式的手段就不会是地道的中餐了。尽管使用同样的材料但不同的人做出来的餐味道不同,而不像西餐的麦当劳,由于是使用同样的机器和程序做出来的,使得世界各地的麦当劳都是同一个味道。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语言文字的交流获取知识,提高语文修养,不宜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

2、充分发挥多媒体存储信息量大的特点,尽可能提供大量阅读材料。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阅读。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总结等环节来实现的。由于班级集体授课、课时及授课进度的影响,教师让学生默读、朗读的时间很少,加上农村初中能提供的阅读物很少,更谈不上大量、有效的阅读。而计算机储存阅读材料等大量的教学信息,随时让学生检索到相关有用的知识,还可提供标准的读音。计算机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必要时才运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有时由于学生缺乏感性经验或无法再现某些场景,而通过想象力也无法理解时,这时有必要使用多媒体形式来展现相关内容。如《黄河颂》这一课,便可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段,激发学生的感情,展示黄河的图片增加学生对黄河的认识。可见,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事物的动态,引导学生赏读内化,还可激发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

4、使用多媒体时切记文字要简洁。多媒体课件不能变成教师讲稿,把要讲的所有话都在屏幕上展现是最大的失败,这样教师在上课时会缺乏灵活性、创造性,学生也会感到枯燥乏味。正确的做法是文字要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只需展示提示性的和归纳性的文字。

5、黑板不能被取代。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现形式尽管生动活泼,但是,不能把黑板的功能全部取代。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需要经常在黑板上书写提示语、强调语或新想法等,黑板是最便捷的媒介。尽管,有时在电脑中也可以输入文字,但是一方面不够灵活,另一方面没那么生动和亲切,在黑板上书写的同时也是一种示范,毕竟书写文字也是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方面。

6、尽量多种感官参与,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在多媒体教学中,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上课时的疲惫,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语文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一方面体现在新教材的内容选取和编排上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体现人文关怀与现实贴近,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在如何传播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体现参与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而在这些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我所用。但是,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更应体现语言文字的独有魅力和教师的个性,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慎用多媒体技术,不鼓励过分的“现代化”。

第五篇: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957723419

顿号的使用

顿号表示句内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但,易出现下列误用现象。 1.不定数(或叫约数、概数)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无须停顿,中间不用加顿号。 2.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如:他退休后生活很丰富,遛遛鸟呀,打打麻将呀,听听戏呀。

3.标题中有并列词语时中间不用顿号,可在并列词语之间空一格。如:吟诵 品位 欣赏—“主体阅读课型研究”

4.并列的词组比较长、停顿较大的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如:情况的了解,任务的确定,兵力的部署,军事和政治教育的实施,给养的筹划,武装的整理等等,都要包括在领导的工作之中。

5.并列成分做补语不用顿号,之间用逗号。如: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剔透〉,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

6.并列成分做状语,并列成分是介宾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如:他们[在朦胧的夜色中,在大青树下,在纺车旁边,用传统的诗一般的语言]倾吐着彼此的爱慕和理想。 7.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并列成分是主谓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如:她衣服新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大声大气。

8.并列的词或词组作复指成分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如: 老槐树下有两辈人:一个“老”字辈,一个“小”辈。

9.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如:他了解的著名诗人有战国时期的屈原、东晋的陶渊明、唐宋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屈原”应该使用逗号)

10.顿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并列的短语。分句之间停顿较大,不应用顿号。如:她笑得那样天真、自然, 充满了纯情的爱,更让观众为她即将降临的危机充满忧虑。(“自然”后不能使用顿号)

11.集合词语之间不能用顿号。如:市长在全市规模企业干部大会上宣布:要尽快做好亏损企业的关、停、并、转工作。(“关、停、并、转”中的顿号都是不该用的,应该去掉) 12.书名号之间不要用顿号。如:最近,我们大家先后阅读了《国家利益》《黑洞》《苍天在上》等反腐败小说。

13.引号连用,表示并列关系,中间要用顿号。当刘盈获得“十佳中学生”、“赖宁式好少年”、“优秀团干部”、“中学生金帆奖”等荣誉之后,看着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的一封热情洋溢人的来信,这个平时挺坚强的小姑娘,却不禁流下激动的泪水。

逗号的使用

1.并列词语之间误用逗号。如:我校是„„培训学校之一,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 “教师队伍”都是动词“有”的宾语,也无层次上的大小,所以它们之间用顿号即可)

2.不顾内容层次的滥用。如: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如:(“白天”前应该用分号,因为该句三个分句却是两层意思,不如此显示不出层次。当然,层次间关系除并列外,也可能是承接、转折、因果)

3.在话语人的最后误用逗号。如:李三问:“去哪里?” “操场!”王二答道,这两个字吐得很重,让李三有些发蒙。(在引用的话语结束后,在“说”(道、讲、问、答)之后的标点只能用句号)

4.独立的引文前要用冒号不要用逗号。(例略)

5.总结语前面误用逗号。(例略)

分号使用

1.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间的停顿。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2.有时在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内也用分号。如:我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转折关系,分句间使用分号。这个句子如果改用逗号,便不易分辨前后两层意思,如果改用句号,又会把前后连贯的意思割断,所以用分号) 分号误用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句中没有逗号径直用分号。如: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决。

2.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如:

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

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3.总结语前面本该用冒号而误用分号。如: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是总结前文,分号改冒号)

冒号的使用

1.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后面,有引起他人注意的意思;用在“某某说”之后,表示下面是引用的话。

2.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要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而的话。 3.用在提示的话的末尾,表示后面有要说的话、所想的内容或所作的分析。

4.用在解释说明性的话之前。如:„„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 5.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如: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冲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冒号用在总括性话语之前) 冒号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的误用

1.分项或从几个方面分述之后,引出总括上文的话要用冒号。如:考,是老师的法宝;分,是学生的命根:师生之间的“斗智斗勇”可谓由来已久。(冒号表示总括上文)

2.没有提示的意思,没有较大的停顿,即使出现“想”、“说”、“认为”等词语,也不用冒号。如:民主生活会上,大家给他提意见,批评他:老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可删去“批评他”之后的冒号) 3.一个句子中不宜套用两个冒号。如:网友给我发邮件说:近来网上有三多: 绯闻多,脏话多,病毒多。(两个冒号中前一个最好改为逗号)

4.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末尾,也就是说,冒号要管到句末,不能只管到句中。如果要管几句话或一段话,一般要用序次语或引号标明。因此冒号后面提示的内容不能跨过句号,相反不属于冒号提示的内容就要用句号断开。如:我们并不讳言: 前两年,我们的确有过相当困难的时期,但是这种情况改变得很快。(“但是这种情况改变得很快”并不属于不讳言的内容,如果不是就应该在其前面加句号)

5.句中短暂停顿不用冒号。如: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三位女杰”和“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是同位词组,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标点符号。如果一定要用,只宜用破折号,让王、王、程作“三位女杰”的说明词语) 6.同一人话语使用“xx说”之类放在引用话之前,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之间,用逗号;放在引用话后面,用句号,前面引号里面的内容末尾一般不能用句号,可用逗号、问号、..叹号、省略号、破折号。(例略) 7.部分引用前不能用冒号。(例略)

句号的使用

1.谨防一逗到底的错误。如:每一个生命都伴着一份精彩,每一份精彩组成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而当我们沉浸在无尽的欢乐中时,却也不得不感受生命逝去的那份伤感和惋惜,或许,这就是生命的节奏,似《蓝色多瑙河》那样优美,又如《生命进行曲》那样凝重。(这里按语流实际上有三个句子,即“而”字前面为一断,“或许”前面为一断)

2。该用分号而误用句号。如:该学校造成混乱的原因,一是管理松散,措施不到位。二是教师缺少配合,各自为战。(这里的第一个句号应为分号)

感叹号的使用

感叹号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 1.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

2.语气很重,很强烈的祈使句(命令)也用叹号。 3.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后也用叹号。

4.语气强烈的独词句、非主谓句和带有强烈感情的感叹词,都可用叹号。如:长途!飞机!啊呀!你走错了。

5.在称呼语、应答词和象声词后面,以及标语口号的末尾,如果带有强烈感情,也都用感叹号。如:哦!我来了。 在以下几方面容易出现误用

1.在表感叹或祈使语气的主谓倒装句中,感叹号要放在句末。如:多么雄伟壮观啊 ,万里长江!

2.句前有叹词,后是感叹句,叹号放在句末。如:啊,这儿多么美丽! 3.两个叹词连用,一般只在后面一个叹词后加叹号。 4.表示强烈感情的陈述句或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可用叹号。

5.滥用叹号。陈述句末尾一般用句号,不用叹号。不能认为只要带有感情,就用叹号。如:想到这里,他所双目喷火,握紧了两只拳头!

6.把句末点号叹号用在句子中间,割裂了句子。如:多优美的歌声啊!我听得陶醉过去了。(感叹号处应该用逗号)

问号的使用

1.非疑问句不用问号。如: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两个问号使用欠妥,该句如读成陈述语气,两处问号均可不用,如读成疑问语气,末尾用问号,第一处问号应改为逗号。)

2.选择问句用全部用成了问号。如:一则标题写着“演戏要要演好人”,你能从中看出它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吗?是说演员要注意挑选好自己扮演的角色,只演正面人物不演反面人物?还是说演戏要把人物形象塑造好?(“是„„还是„„”属于选择问,把第二个问号改为分号)

3.连续问句群少用了问号。如: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这三句是连续问,前面的两个问句都改用问号)

4.倒装句之间误用。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引号内属于成分倒置,是一个句子,因而只能有一个句末点号,否则会造成句子结构的不完整。且只能用于句末。改法:问号改为逗号,“同志们”后用问号)

引号的使用

1.表示直接引用的话。如: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整赴刑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2.表示突出强调。如: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3.表示讽刺和否定。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4.表示特定称谓。如:“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5.有时用来引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如:“如沐春风”,唔,让人开怀令人奋发的春风啊!

引号容易出现以下几种难点:

1.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倘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用双引号,依次类推。如:(一位大娘)接着解释:“收豆子、红薯的时候,灌正肥哩。肉香、油多。俗话说‘八斤獾肉七斤油’啊。” 2.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

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除外)放在后引号的外面。如果引者只是把引语作为自己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在句子中间,那么引文末尾不能有标点(问号、感叹号除外)。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引文部分属于句中引用,所以句末不加点号,但如果最后的点号是问号或感叹号就要加上了) 4.如果引文连着有好几段,每段开头都应用一个前引号,直到最后一段的末了才用一个后引号。

5.非直接引用不要用引号。 如:吴名早上跟我说:“他脚崴了一下,今天不能来上课了。”(此处显然是间接引用。如果是直接引用只能是“我脚„„不能来上课了。”应去掉引号并改冒号为逗号)

6.加引范围要清楚,不可少引也不可多引。

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此题有两处错误:一处是加引范围不清。一般情况下,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些特定的称谓、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或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此句俗话应为“礼多人不怪”,因此“嘛”字应放在单引号之后,因为它是说话人的语气词。另一处是“俗话说”后冒号应删去)

省略号使用

省略号,主要表示文中的省略,也表示说话的中断、表示静默、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表示说话的吞吞吐吐。

1. 省略号相当于“等”、“等等”、“之类”,所以省略号后面不必再用“等”、“等等”、“之类”。反之亦然。如:在妈妈的叮嘱下,书包里的考试用品都已准备好了:钢笔、铅笔、尺子、橡皮、绘图仪、准考证„„之类。(删去省略号或之类) 2. 省略的是列举的内容时,一般要列出三项后方可用省略号。

3.如果省略号的前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该在句子的末尾加上句末点号。如: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4.如果省略号前面的句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原则上不加标点符号。省略号后面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因为连文字都被省略了,再加标点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省略号后面还有文字,为了表示这些文字跟省略号及省略号之前的文字关系较远,可以在省略号后面加上句末点号。如:现在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是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的。

5.省略号占两个字的位置,一共六个圆点。如果省略的是一大段或几段文字或诗行,可以用十二个圆点表示,单独成行,不顶格。

破折号的使用 破折号一般在下面几种情况使用:

1.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如: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

2.表示意思的递进。如: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如:“好香的干莱——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子的对面说。

4.表示语音的延长。如: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5.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

如:鲁待萍:亲戚?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6.表示总结上文。如: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 7.用在副标题前。

如:火 刑

——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

8.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如:

五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总的形势是很好的。 ——国家经济实力继续得到显著增强

——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进一步趋于协调,宏观经济效益有了提高。 ——„„ ——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1.解释或补充说明语句插在一个句子当中,前后两处都要用破折号。如: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 2.破折号与括号都有解释说明的意思,但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在阅读时必须读出,括号引出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补充说明而已。如:她妈妈满怀希望地问:“今天见到的那个大学生怎么样?”“人倒蛮老实,收入也不低,就是‘卖相’——上海话,‘外貌’的意思—— 勿好,拿不出去„„”姑娘不无惋惜地回答。

3.不能与“即”“就是”等词并用。如:生长在人际罕至的雪线以上的灵花异草,据说是稀世之宝——即一种很难求得的妇科良药。(此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同“即”“就是”等意思,只能保留其一)

4.该用而不能少用。如: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国产化商业核电站“秦山第二核电厂”的2号机组核反应堆首次临界试验获得成功,将于年内并网发电。( “秦山第二核电厂”是解释前面的,且属于句子的有机构成部分(否则用括号),前面应加“——”,去掉引号)

6.破折号前后标点的使用注意事项

表示话题或谈话对象突然转变,或语意有所跃进的时候,破折号前面常常用个句末点号,用以表示破折号前面的话语和意思的完整性与独立性。如:嘿,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好看的好用的外国东西„„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我们是同乡,有交情。——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两错,我还能回家乡吗?

表示注释性话语的时候,破折号前面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因为它把注释语和被注释语分成两部分,人们在读到破折号的时候,自然会停顿一下,前面不用标点也不会妨碍阅读理解。破折号的后面不用标点符号。

括号的使用

括号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括号里的注释是比较宽泛的,没有具体限制,一般不需要读出来。

在实际运用当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种误用:

1.非注释语误用括号。如:出版社在1997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不是注解“详细地址”的,不应使用括号,应删去,在“地址”后面加逗号)

2.句内括注常见的错误是括注内容与原词分开。如:过去的一年里,一些老牌出版社也不甘示弱(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纷纷推出了许多专业水平很高的助学读物。(括号内容是对“出版社”例举,应该紧跟在“出版社”之后)

3.句内括注误用为句外括注。如:写文章应力求“句无余字,篇无长语”。(姜夔《白石诗说》)(这是一句典型的句内括注,应把句号后移至括号完)

4.括号里表示注释、补充、说明等应当紧挨着正文,有时出现隔断括注的现象。 5.句内括注内如果有标点,那么最末一个标点(问号、感叹号除外)应省去。 6.句外括注内若有标点,可照样不动,也可不用。

7.括号和破折号都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但二者的用法是不同的。当解释说明性的词语比较重要,是正文的一部分,对文章有较大影响,必须读出时,就用破折号;否则,就用括号。经常出现的错误是该用破折号却误用了括号。

书名号

书名号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等。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边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书名号表示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等的名称。

使用书名号应注意:

1.书名内还有书名时,外面用双书名号,内用单书名号。如:《读〈石钟山记〉有感》。

2.书名与篇名连用时,先写书名,后写篇名,中间用间隔号,然后加上书名号。如:《苟子·劝学》。

3.书名号表示出版物(书籍、篇章、报刊等)的名称;也可表示法律、法规、方案的名称;还可表示文化产品的名称(电影名、电视剧名、歌曲名、乐曲名、舞蹈名、雕塑名、画名、书法名、戏曲名、曲艺名、杂技名、刺绣名、摄影名、特种邮票名、剪纸名等)。

4.书名号所表示的名称,其缩写形式依然用书名号表示。如:这个字究竟应该怎么读,还是让我们来查一查《现汉》吧。

书名号误用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书名号表示出版物(报纸除外)时,不能把名称后面的普通名词引进去。如:我常看《读者杂志》、《文学报》等报刊,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读者杂志》“杂志”应放在书名号之外,而《文学报》本是报纸名称,“报”不属于普通名词,所以不能放在外面) 2.书名号的使用不可太滥,与引号应加以区别,品牌名、证件名、会议名、展览名、奖状名、某些活动名、机构名、报告名、表格名、药品名、化妆品名、课程名、竞赛名、班组名等,不可随意使用书名号;文章应用书名号,但文章的标题、话题则不能用书名号。

如:河南省首届《教育学》、《心理学》 师资培训班于3月15日在郑州市蒙阳师范学校正式开学。(从实际情况看“教育学”与“心理学”不是书名而是培训内容,所以应该使用引号,而不能使用书名号)

如:有个同学说,他的老师教给他们,以后再遇到《责任》之类的作文题,按照“谈谈孔繁森,批判王宝森,想到钱学森,联系我自己”的程式来写,保证不会跑题。(“责任”属于标题而不是文章,所以应使用引号而不用书名号)

标点符号的位置

标点符号除了要用得正确外,还应注意书写的位置。

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这七种点号在书写时都要紧挨着文字,放在文字的右边偏下,并占一个字格。

引号、括号、书名号都用在文字前后,并占一个字格。这三种标号的前半边,可以出现在一行的开头,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后半边,可以出现在一行的末尾,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

省略号和破折号书写时都放在字格中部,占两个字格。它们可以出现在一行的开头,也可以出现在一行的末尾,但不能拆散使用,即不能出现前行末尾占一格,后行开头占一格的情况。

间隔号和连接号均放在被间隔或连接的字词中间,书写时占一字格,处于格中部。连接号在连接汉语拼音时占半个字的位置,而在铁路、公路等交通部门标时运行起迄点时,占两个字格。

着重号和专名号都放在文字的下边,不单独占格。

常见标点符号错误用法示例

(一)问号的运用

1、在一个句子中用了疑问代词但全句是陈述语气的,句末不用问号。

例: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怎么建?那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解析]: 该句中虽有两个疑问词“怎么”但都在谓语动词“关心”的统领之下,整个句子表达的并不是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所以,该句第一处问号应改为逗号,第二处问号应用句号。

2、选择问句中间的停顿不能用问号,要用逗号。 例: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 [解析]:把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因为只有一问。

3、问话中含有称呼语的,无论称呼语是在前还是在后,问号用在句末。 例:怎么了?你。

[解析]:这是称呼语在后的倒装句,问号应置于句末,前置谓语“怎么了”之后改用逗号。

(二)引号的运用

1、加引范围不清:

例: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解析]此句俗话应为“礼多人不怪”,因此“嘛”字应放在单引号之后,因为它是说话人的语气词。第二个冒号去掉,后一个单引号移到“怪”字后;改后的后半句为“„„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2、后引号与句末标点的位置关系:A、引用的话是独立的,末尾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 B、如果只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其他标点。

例:罗伯特 · 舒曼说:“一磅铁只值几文钱,可是经过锤炼,就可以制成几千根钟表发条,价值累万”。因此他劝告人们“要好好利用天赋给你的一磅铁。”

[解析]第一个句号移到引号内(引文独立),第二个句号移到引号外(引文不独立)。

(三) 顿号的运用。

1、表示约数的两个数字中间不能用顿号。

例如: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2、并列词语中又有并列词语时,大并列中的停顿用逗号,内部小并列中的停顿用顿号。 例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3、并列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如:A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B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4、并列的短语之间带有语气词时,不用顿号,用逗号。 例如:乌鲁木齐的大街上到处摆着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伊犁苹果啊,库尔勒香梨啊„„走到哪儿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

5、并列短评之间停顿较小,又不产生歧义,中间不必加顿号。 例如: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四)括号的运用

括号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用法各有不同:

1、括号内的注释语是解释句子中的部分词语或部分句子(局部)时,括号用在点号前。 例:他读的哲学书籍大约有两类:第一类是马克思主义原著,第二类是中外哲学史家的著作。(包括介绍他们哲学思想的读物)

[解析]括号移到句号前。括号里的内容是对后一分句的解释。

2、括号内的注释语是解释前面整个句子(全局)时,括号用在点号后面。

例: 倘必如实物之真,则人物只二三寸,就不真了,而没有和地球一样大小的纸张,地球就无法绘画(《鲁迅全集》第六卷,第23页)。

[解析] 括号移到句号后。 括号里的内容是对全句补充。

(五)分号的运用

1、单句排比,要求气势贯通,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例如: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2、并列关系句,分句较短的用逗号不用分号。 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六)省略号的运用:

1、用了省略号就不能在省略号后再用其他的点号。

例如: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这句应去掉省略号后的句号。

2、用了省略号不能再用“等”,用了“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 例如: 小说、诗歌、散文„„等等,他都爱读。这句该去掉省略号。

(七)冒号的运用:

1、冒号一管到底,只起局部解释作用的不用冒号。

例:本省三位中年作家:叶蔚林、韩少功、彭建明在一起畅谈往事。

[解析]冒号应一管到底,可是这里只能管到三位作家“叶蔚林、韩少功、彭建明”,却不能管到最后一句“在一起畅谈往事”。所以,冒号改为破折号,起局部解释作用。

2、同一句中不能有两个冒号。

例:会议刚开始,王校长大声宣布:今天有两个好消息告诉大家:一是我校德育工作受到省里表扬,二是„„

[解析]一句话只能有一个冒号。本句“大家”后用逗号。

3、“某某说”放在引用话之间,后面不用冒号。

例:“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 白求恩大夫说:“我要立刻做手术。” [解析]该句“白求恩大夫说”放在引用话之间,后面应用逗号。

(八)书名号的运用

书名号用来标明书名、报名、期刊名、篇章名、剧目名、歌曲名和法规文件等名;而专栏名、专题名、丛书、单位等名称不能用。

例:

1、央视一套每天中午播放的《今日说法》,他每期必看。

2、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3、《红旗飘飘画丛》的出版,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

4、在《人间指南杂志社》里有6位编辑。

[解析]1)是专栏名,2)是专题名,3)是丛书名:书名号都改为引号。 4)是单位名,不用标点符号。

(九)破折号的运用

1、破折号不能和“即”“就是”等词语并用。

例: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槽——就是“中外之界”。

[解析]该句就犯了破折号与“就是”同时使用的错误,应将破折号删去。

2、破折号可双用,表夹注时必须双用。

例:细细的秋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 [解析]句中逗号应改为破折号,和前一个破折号一起构成夹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教版地理八上导学案下一篇:人教版七年级思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