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质疑——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视角

2022-11-03

20世纪80年代,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传入中国, 该理论因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而被国内经济学界追捧, 涌现出了一批与人力资本理论相关的文章, 数量之多可谓汗牛充栋。而其中, 大都是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吸收、借鉴和引用, 甚至有学者将该理论纳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 称之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 但实质上这种做法是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背道而驰的。在诸多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的同时, 也有谢富胜 (2008) 、王海杰 (2008) 、吴宣恭 (2005) 等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深刻的剖析, 揭示其内在缺陷, 指出该理论“抽象掉了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 只是一个片面的生产要素理论。将人力资本理论引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必将使得科学的资本和劳动力价值理论庸俗化”。因此, 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视角, 深入分析人力资本理论的实质, 揭示其阶级的局限性, 从而避免对该理论的盲目信从, 正如马克思所言:“你们 (指资产阶级) 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二战后, 西方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 其原因很难用传统经济理论做出充分说明, 在此情况下, 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 他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 用“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对经济发展的动力做出解释:“国民产量的增长比较土地和按人时计算的劳动量以及能再生产的物质资本的增长更大, 这种情况已经普遍可见。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大概就是这个差额的主要说明。”他认为, 人力也是资本的一种具体形式, 劳动者“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 “大半是投资的产物, 而这种产物加上其他人力投资便是技术先进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占优势的主要原因”。认为“工人平均实际工资的显著增长, 大部分来自这种向人力资本的投资”, “通过向自身投资, 人民能够扩大他们得以进行选择的范围, 这是自由人可以用来增进自身福利的一条道路”。他主张通过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 提高国民收入。舒尔茨还对发展教育、医疗保健以及人口迁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方案。在《教育资本构成》和《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等文中, 舒尔茨表达了他对教育的理解:“我主张把教育当做一种对人的投资, 把教育所带来的成果当做一种资本, 因为教育已经成为受教育者的一部分, 所以我将其称为‘人力资本’。”“由于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因此在制订计划和筹措资金方面的关键经济概念应当是投资的收益率。”

继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之后, 又有贝克尔、丹尼森等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用经济数学的分析方法对人力资本的效用进行衡量。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虽重视到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很明显, 该理论背后的阶级意志不言而喻, 就其理论整体而言, 它反映的是以资本为主体的价值观念, 它把人力资本投资说成是“自由人可以用来增进自身福利的一条道路”, 而“自由人”自由的前提是什么呢?是以不能自主选择所处的经济关系为前提的, 是以处于被雇佣的经济地位为前提的, 是以不得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发展趋势为前提的, 是以服从于资本统治、资本所有者发财致富为前提的, 是以遵循资本主义所谓的理性规律为前提的。若以这样一种理念来指导社会经济乃至教育的发展, 必然导致劳动及教育的“异化”, 使劳动者的能力专业化、单调化、片面化, 使劳动不再是劳动者主体的自由行为, 而成为被迫的一种活动, 使其服从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效率主义”、“工具主义”;使教育的经济功能不断强化, 而教育在文化道德方面的传承作用逐渐弱化, 最终使教育偏离其本质, 偏离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

二、“劳动力”≠“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将劳动力纳入资本范畴, 从表面上看, “劳动力”与“资本”, 似有相通之处, 即劳动力所有者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从而获得更多收入, 劳动力所有者可以与资本所有者共享剩余。从而, “劳动力”或“人力”, 与其他资本形态一样具有资本的属性, 即带来更多收益。基于这一点, 舒尔茨将“人力”看做资本的一种具体形态, 称为“人力资本”。但这只是虚伪的表象, 经济范畴的本质往往被虚假地甚或颠倒地表现在经济过程的表面, 稍加推敲, 便知其谬误。

首先应该明确究竟什么是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资本不是一种物, 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资本”不是从来就有的, 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它产生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即以劳动力的买卖为前提, 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而出现的一个经济范畴。资本的本质在于增殖, 即不断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只能靠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的无酬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使自己增殖。因此, 资本的增殖不是来源于资本所有者自身的劳动。人力资本理论将劳动力视为资本, 则意味着劳动者收入的增加, 或人力这一资本的增殖是来源于人力资本的投入, 即劳动力所有者自身, 这明显就是一种谬误。劳动力是不可能作为资本的一种具体形态而使自身获得价值增值的。我们也可以用反证法来简单说明, 其后再做进一步的论证。

假如劳动力是资本, 它必然具有资本的增殖性, 那么劳动力的所有者就能够凭借自己的劳动力这种资本的所有权获得相应的价值增值额, 即剩余价值。而资本存在的前提是资本雇佣劳动的经济关系, 难道可以说工人自己雇佣自己, 自己占有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吗?绝不可以。如果说雇佣劳动者劳动创造的包括剩余价值在内的全部价值都归自己所有, 那么资本所有者将一无所获, 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如果说雇佣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分享剩余, 那么劳动者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而占有自己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在劳动者与其收益之间就不能构成资本雇佣劳动的经济关系, 就不具备资本这一概念存在的前提。因此, “劳动力”不能被称作“人力资本”, 劳动者也绝不会成为自己的资本家。

那么“劳动力”是什么呢?劳动力可以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劳动力才成为商品,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在于它能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 而这部分增值额最终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劳动者只能凭借劳动力所有权获得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即使随着教育投入的增长, 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都可以得到更多收益, 那也绝不能用“人力资本”的范畴来解释。因为教育培训费用本身就是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客观要求, 也是社会发展必然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 劳动者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培训, 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水平, 才不至于因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而成为低收入阶层或陷于失业。随着社会发展, 教育培训费用在劳动力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增大, 由此劳动者的工资的上涨也是必然趋势。可见, 教育投入的增加必然使劳动力商品具有更大价值, 使劳动者获得更高收入, 通过教育培训的投入而获得的收入的增加, 是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的报酬, 而不是什么增值额。这是劳动力价值自身形成的过程, 而不是“人力资本”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 而且只有劳动者将劳动力投入生产过程, 通过素质技能的发挥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如果劳动者不参加生产活动, 花费再高的教育费用, 劳动者具有再高的素质技能, 恐怕教育投入也获得不了回报。因此, 决不能将“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画等号, 将二者混为一谈。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实质

“人力资本”是一个不科学的范畴, 根源在于人力资本理论对“资本”的认识是不科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将资本看做是能够带来收入的要素, 它把资本视为一个具有一般性的普遍的永恒的经济范畴。由于教育培训的投入使劳动者的素质提高, 从而可以为劳动者带来更多收入。人力资本理论完全是从投资能够带来更多收入这一表象出发来认识问题的, 而未考虑这种收入的来源, 未考虑作为资本应具有的本质属性。

从资本的本质属性来看, 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能够为资本所有者带来增殖的价值。“人力资本”这个概念若成立的话, 它也绝不像舒尔茨所讲的“劳动者变成资本家”, 其真正的所有者一定不是劳动力所有者, 而是属于资本所有者, 在他们眼中, 劳动力就是一种生产要素, 就是一种以人力形式存在的资源, 就是一种能够为他们带来增殖额的资本。通过教育投资, 便可以提高这种要素的生产效率, 提高这种资源的效能, 增强这种资本带给他们的增殖能力。劳动力或人力只有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下才成为资本, 脱离了这种关系, 它也就不是资本了。人力资本理论试图混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界限和关系, 有意忽视资本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占有关系, 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舒尔茨讲:“人们已经获得了具有经济价值的大量的知识和多种技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 他们已经变成了资本家。”很明显, “人力资本”这个概念掩盖了剩余价值创造的过程, 掩盖了劳动者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差别。人力资本理论恰恰反映的是在资本雇佣劳动的这样一种社会经济关系下资本所有者的观念。

摘要:人力资本理论重视到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但对该理论不加批判地引用和借鉴, 是对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范畴的本质认识不清, 其理论总体上反映的是资本所有者的意志, 本质上是以资本为主体、以服务于资本增值需要为目的的一种理论。

关键词:人力资本,劳动力,资本,增殖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 [美]西奥多·W·舒尔茨, 吴珠华等译.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4] 吴宣恭“.人力资本”概念悖论分析[J].经济学动态, 2005 (10)

[5] 谢富胜, 李安.人力资本理论与劳动力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 (8)

[6] 王海杰.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马克思经济学检视[J].当代经济研究, 2009 (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官坑村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探讨下一篇:油气储运长输管线安装缺陷与事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