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语言中的反讽气质

2022-09-11

1 什么是反讽

来源于古希腊喜剧的“反讽”一词, 是喜剧中的一种角色类型, 即“佯装无知者”。反讽原本意义就是佯装无知的意思, 反讽的基本特征诸如隐幽委婉性之类。后来反讽为语言学中的一种修辞格, 意指所言和所指恰好相反的具有嘲讽意味的修辞方法。如《现代汉语词典》将其界定为:从反面讽刺;用反语进行讽刺。现代叙事学逐渐把它扩展为文学创作的最为基本的创作原则与结构原则, 认为“反讽性的作品”代表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在其影响下, 反讽己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的一种重要的学术视野和理论武器, 反讽叙事也成为现当代小说创作的一种重要的叙事模式, 而被广泛运用。

2 张爱玲小说语言中的反讽气质

语言是作家和外界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对话的重要媒介, 它是区别作家间个性魅力的重要表现特征之一。张爱玲用新奇舒缓而又华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她高超的语台技巧和个性特点。

2.1 反讽的技巧

2.1.1 结构反讽

结构反讽是作品结构内部的情节因素的悖立与互反, 它注重把那些具有对立性质的事物在作品中予以并置, 从而形成鲜明的对照, 提示悲与喜, 成与败, 雅与俗, 严肃与荒诞并存的现象, 这种基于人类社会不能解决的根本性矛盾的反讽也是一种总体反讽。

张爱玲喜欢对作品中人物的自身性格进行不同方面的对照:白流苏一直追求着现代生活, 却没有真正走出过封建传统意识的束缚;孟烟鹏在温良贤淑的名义下与人偷情;范柳原表面上被西洋化了, 骨子里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儿……这种对立的叙述具有某种颠覆性, 它召唤着读者在阅读时超越非反讽叙事中的单一视角, 不断地对叙述对象进行证伪再认。

张爱玲灵活地运用了结构反讽, 在深层次的对照中, 营造其独特多层次的艺术世界, 表现人性与道德, 本能与文明等诸多因素的交织与冲突。在这种对举陈述的背后, 潜藏着张爱玲对人类存在状况荒谬本质的认识, 看到了世俗中挣扎男女的悲哀, 是她对人生的全面观照, 她的讽刺融合了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与担忧, 是饱含热情的书写。

2.1.2 情景反讽

情景反讽是一种注重意义的反讽, 它是文本在叙事风格, 主题立意与情节编撰等文体要素中呈现的对立状态共同孕育的一种内在的张力, 其反讽形式不再局限于语词之间表里的悖异, 而是在叙述或情境中追求一种整体化的反讽效果。

张爱玲小说的情景反讽主要表现在人物主观愿望与情节发展的悖反。她的大部分作品都以一本正经或漫不经心的姿态讲述或荒唐或沉痛的故事, 使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叙述者叙述形成反差, 传递出反讽的意味。

2.1.3 词语反讽

语言, 是一种思想符号。它是主体意识得以形成并存在的基础, 讽刺便多蛰居于语言的艺术之中, 而运用词语是最能体现语言讽刺艺术的一种。词语反讽是主要表现为小说的语言外壳与真实意指间的矛盾。

词语反讽常常会给我们带来“黑色的幽默”,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 词语反讽一直都被小说整体苍凉的背景所制约, 读者很难获得畅快的喜剧性感受, 而体会到一种很沉重的感受。我们也可以从她冷嘲热讽的词语中, 体味出了她机智的讽刺艺术。

2.2 反讽的方法

张爱玲在小说中, 所运用的讽刺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 戏仿

戏仿是一种互文性的反讽, 又称“戏拟”是对传统文本规范的知识、情感、价值信仰的嘲弄。在具体语境中, 戏仿即传统文本的语境与戏仿文本的语境之间存在着一种颠覆和批判性的距离, 正是这种对经典文本内容和创作原则规范的颠覆, 解构了读者的传统思维方式, 打破成规性审美感受能力, 使得读者和叙述者之间产生对立情绪, 进而形成反讽效果。

2.2.2 设置意象

意象的设置在张爱玲的反讽叙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张爱玲将自己的感情物象化, 把自己的观点隐含化, 作者通过对客观物象的顺摸领会到她隐于物象背后的反讽态度。

反高潮是一种打破自然之序逆高潮而动的叙事思路, 是她独特的叙事方式。一种思路。张爱玲在层层铺垫后都是预示高潮而又闪避, 在出人意料的结局中涂上淡淡的冷色, 这无不烙上她的痕记, 是别人无法模仿的。

3 张爱玲小说语言中的反讽气质的意义

张爱玲的讽刺里, 含着基本的同情, 这种同情显示出了她温和的一面, 尽管她运用讽刺时笔含鄙意, 却仍掩盖不住这种暖色, 使她的讽刺终于只是一种微温的讽刺, 并不那么尖酸刻薄, 也不那么的张牙舞爪。在这里, 讽刺具有了双重作用, 用它去嘲笑乃至否定人生中那些不合情理的人与事, 又用它去表达作家对人生的充满同情的温和的关爱之情。

4 结语

在张爱玲那里, 反讽不仅是一种创作技巧, 而且也是张爱玲的一种人生态度, 她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去看人生, 她所讽刺的不是一人一事, 而是整个人类, 反讽成为了一种创作精神。这种反讽融会于她的整个艺术生命中, 使她的艺术生命丰富而有活力。

她的讽刺既然是与同情相结合, 与悲悯情怀不可分, 期望的是人类意识的自我清醒, “张爱玲的讽刺并不惩恶劝善, 它只是她悲剧人生观的补充……表面上是写实的幽默的描写, 骨子里却带一点契诃夫的苦味……”

张爱玲的作品, 道出了世间的荒谬, 写尽了人生的苍凉, 但是她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所以她对人生才有如此的包容和理解, 对人性有如此的悲悯和认同, 对人世有如此的执著和眷恋。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 在语言风格上, 作品一向是以华美、新奇而著称的, 被人称为“张体”。伴随着国内叙事学理论研究热的升温, 反讽作为近些年在中国兴起并形成热潮的修辞方法, 被引入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研究当中。本文从张爱玲小说语言的反讽气质入手, 在参照前人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深入分析张爱玲有代表性的文本, 来探讨她小说文本中反讽叙事的技巧、方法及影响等, 从而对探析她小说语言特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反讽,语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绩效管理在我院疾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下一篇: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热门文章

张爱玲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