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体育引领学校发展

2023-04-12

第一篇:特色体育引领学校发展

校本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黑旺中心小学 20

14、

8、12

校本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黑旺中心小学

摘要:学校的各项工作,最重要的是教学工作。为走出一条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创新之路,黑旺中心小学以科研为先,课改为根,把创特色作为兴校之策,常抓不懈,建立健全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上学年我校在原有校本课程《书法》、《古诗诵读》的基础上,结合我校退休教师白怀孔编写的《蓼坞风情》一书,在四年级开发“探究当地风土名胜”的教学;结合《发明创新》一书,在三年级开展了“科技创新”教学。并在二年级开展了《文明礼仪》教学,在五年级开展了《好习惯伴我成长》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了校风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使学校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关键词:校本 特色 课程

正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我校经历了一个从茫然到清晰、从无序到有序、从被动到主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中成长的。

一、成立三个组织,建立四种机制。为确保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按计划、有步骤进行,我们首先成立了三个小组。一是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成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主要成员的课程管理、开发与利用指导小组。三是成立了以实验班教师为骨干的实验课题研究小组,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种活动机制:(1)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交全体教师讨论通过,形成了决策机制。(2)为了使全校教师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改实验中,利用每周二教师业务学习会,教研组组织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专题座谈会,搭建了研究机制(3)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校园文化长廊、各班黑板报、少先队广播站等各种宣传渠道,尽力让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及全社会了解学校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工作方案,支持学校课改,建立了宣传机制。(4)经常征询教育行政主管领导意见,进行答疑解惑等,构建了引领机制。

二、构建三大板块,提升教师理念。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开发校本课程,师资培训必须先行。我们将师资培训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主渠道是校本培训,着力点是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形成了三大培训内容板块:(1)校本课程理论知识板块。通过网络研修,倾听专家的课程改革辅导报告,精选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文章和报刊论文,作为教师培训内容。同时还紧密联系课改实际,顺应课改潮流,注重“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常规系列培训活动。校本培训做到了“四结合”,即与学校“十二〃五”课题研究相结合,与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与校本专题研讨相结合,与个人自研相结合。(2)校本课程教师经验板块。教研组和课题组组织不同形式的校本课程经验交流和教学问题讨论活动,要求老师之间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校本课程经验交流会,在交流中相互借鉴校本课程教学经验。(3)校本教材开发策略板块。总结本校的校本教材开发经验并向全校教师推荐几种有效的策略。主要内容有理论辅导、案例分析、尝试性实践及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等。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已初步形成三大系列,即:品行教育系列、家乡传统习俗及风土人情系列、成长故事系列。这些校本课程选材面较广,有的来源于家庭,有的来自学生的需要,有的选择老师的特长,有的则是引进社会上的优秀教育资源。在研究、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做到了: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1.典型示范,激发教师热情。我们的开发研究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典型引路。2013年下半年,我们充分发挥课题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发动多名教师设计教案,由教导处精心打造,树立样板,通过上公开课、课外实践等形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示范。如二年级毋小洁老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我能行》这篇教案,以学生喜爱的形式,让学生学会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然学科教师徐虎,结合学校科技特色,组织了“我是小小科学家”活动,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热情。学校将他们的开发案例、教学教案编辑成册,作为科研成果向全校推广。第二步全面铺开。2014年上半年开始,我们在典型引路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上,要求全体教师树立“我为校本课程开发而自豪”的理念,放下思想包袱,积极投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工作之中。大多数教师纷纷拿出了自己开发的教学案例,上了很多开发研究课。一篇篇的开发案例、一节节的校本研究课、一次次地探讨活动,交织成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生动画卷。如今,老师们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日渐高涨,研究氛围甚浓。2.资源导航,形成特色课程。特色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学校针对自身的实际,本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原则,深化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着力在挖掘课程资源、构建特色课程上下功夫。(1)利用学校资源,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室”,发挥教师、学生的作用。通过设“开放日”、“开放周”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支配时间,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2)开发家庭、社区资源,发挥家长、学生的作用。通过家务劳动、亲自实验、自身体验、相互合作交流等形式,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和各种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3)挖掘农村自然条件优势,发挥周边地方人文自然的资源作用。通过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进生活、走向社会的形式,利用大课堂,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在社会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科学素养,在生活中逐步学会创新,学会生存。

三、探讨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为了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积极探讨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遵循“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原则,注重目标评价、过程评价、自我评价、动态评价、发展评价,将评价内容分为对校本课程本身、对教师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1)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通过家长委员会,邀请学生及家长代表,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交谈,了解他们对开设的校本课程的意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他们对开设的校本课程的组织形式、授课方式、最后效果的意见;以“学校开放周、开放月”形式,收集他们对开设的校本课程的建议、改进措施等等。根据各方代表的建议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决定课程的取舍及内容、方法的修改。(2)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校本课程的开发,关键在教师。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进而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具体的做法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诸方面制定评价标准并赋予分值。采取检查教案、听常规课、专题研究课、评课、抽查学生学习效果等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教师自评、年组互评、学校测评,在一定时间内家长代表参加评价,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和教师课后自我反思工作,促进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水平的提高。(3)加强对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努力做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和手段多样,评价标准多元,实行开放评价,淡化结果,注重过程。评价主体多元,不仅有教师,还有同学、家长、社会,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认识和反思。评价方法和手段多样。有做一件作品,解决一个问题,完成一项任务,也有口头评价,成果展示评价,实际操作评价。评价标准多元,有等级评价,而等级评价侧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重发展:有定性评价,而定性侧重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发挥,如“会做就是棒”“有创意才是优秀”“有进步就行”的标准。标准是动态的、灵活的。评价项目多元,涉及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创新与发展等。实践中我们设计了点滴记载卡,对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点滴进步进行随时记载,给予充分肯定,促进学生向深层次发展。由于对学生的评价观发生了转变,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相应发生变化,不再以教了什么来衡量,而是以学生学了什么,对学生的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来衡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潜能开发的多少来衡量。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中,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近大自然进行广泛的调查,然后回到学校走进课堂,感受频多,体会深刻。陈文静老师在教授《好习惯伴我成长》一书时,以发生在身边的生活小事为背景,广泛开展调查,确定《我们身边的食品》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描述生活中所见所闻,注意了活动的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激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合作者、组织者”的教学理念。事实证明,很多隐性的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世界里进行各种体验,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回眸过去,我校的课程改革实验已初见成效。面对成绩,我们将矢志不渝。展望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

第二篇:打造双语教学特色,以特色引领学校发展

夏普吐勒乡中学位于县城11公里处,1959年9月建校,有53年的历史,学校占地76亩,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现在165名教职工,有1493名学生,38个教学班。学校有多媒体教室、电脑教室、语音教室、图书室、音体美功能室、生化物实验室,28个教学班还配备了班班通,各项教学条件都具备。 2005年9月我校开办了第1批双语班,当时只有1个教学班,学生40名。2006年9月-2009年9年每年开办2个双语班,学生365名。2010年8月我们按照自治区的和地区的有关规定开办了7个双语班,311名学生(2010年小学毕业生数50%);2011年开办了4个双语班,学生174名,2012年开办了5个双语班,学生209名。现学校有16个双语班,学生总数为1493名,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8.6%(双语班学生数726名)。其中九年级双语班7个,学生数311名(其中男生114名,女生197名),八年级双语4个,学生数185名(男生68名,女生117名),七年级双语班5个,学生230名(其中男生102名,女生128名)。学校有双语教师33名,占学校教师总数的23%,其中3名教师在国家级、14名教师在自治区级、20名教师在地区级、8名教师在县级等机构参加过双语培训,这些经过培训的教师为学校的双语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校现有的14个双语班均按照新的模式一来授课,也就是初中汉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其它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可以简称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民语授课”)。

2008年至今我校总共有23名学生考入到内地新疆高中班。

一、打造素质过硬的汉语、双语教师队伍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打造素质过硬的汉语、双语教师队伍,是我校双语教育开展的首要任务。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推动并加快了我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在双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校一支教师队伍逐渐成型,并日渐成熟。师资力量的变化提高,使得学校教学的整体力量提高。

1、分层要求,形成梯队

我们夏普吐勒乡中学双语教研组现有双语教师31名,其中,上岗教师30名,准岗教师10名,试岗教师3名。在这些双语教师中,我们曾派出2名老师去北京参加了培训,1名在上海参加了培训,18名老师参加了自治区的培训,在地区和县上有10名老师分别参加了培训,经过严格的培训,这些老师现已成为双语教学工作的中间力量,由他们组织发起又在我校举办了多场双语教学培训活动,使我校的双语教学工作得到的很好的发展,同时也为以后的双语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对不同层次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梯队:汉语基本功扎实又有学科经验的上岗双语教师;第二梯队:汉语基本功扎实但缺乏学科教学实践经验的准岗双语教师;第三梯队:有一定汉语基础、勇于双语教学实践的试岗双语教师。

2、校本培训,整体提高

成立双语教研组,结对结帮带培训。我校双语教研组的成立促进了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双语教研组通过汉语教师与双语教师结成对子加强双语教学备课、上课的研讨,促进了学科与汉语的整合,提高了双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我校双语教研组每学期都会制定相应的双语教学活动,在双语教学活动中,要求每位双语教师公开展示一节双语课。学校还举办了教学技能大赛,双语组教师积极参与,在比赛中双语课堂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日常汉语与课堂汉语培训。为保证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学校从原来的每周每位双语教师必须上1-2节双语课要求,改成现在的双语教师执教的学科每一节课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当然汉语的使用可以或多或少。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将各个学科教学中常用的词汇、对话汇总,由汉语教师会同学科双语教师,编写了《夏普吐勒乡中学学科课堂教学汉语会话 》、《夏普吐勒乡中学教师教学用语百句》、《夏普吐勒乡中学校园汉语用语100句》等,面向全体教师培训,使每一个教师具备基本的使用汉语进行日常会话、组织教学的能力。

二、制定双语教学目标,出台双语学科教案,形成双语教学体系

经过几年的实验,我们都觉得要想切实搞好双语教学,必须有专门的一套适合双语教学的教材及其双语教案。目前,初中阶段还没有这种正规的教材采购,更没有提供给双语老师参考的双语教案,所以双语教研组在课余时间,结合现用教材,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科特点,学科教师与汉语教师共同研究探讨,采取了收集、筛选、创编的方法,制定了包括汉语、数学、自然等一系列理科在内的一套《夏普吐勒乡中学学科双语教学目标》,使低年级汉语、数学等学科双语教案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构建“汉语双语课-兴趣小组-民汉交流-日常用语”一体化的汉语使用环境

一种语言——汉语的学习,仅仅靠每天的汉语课和双语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供一个学生时时刻刻都在沐浴其中、都能实践锻炼的大环境。大环境的创设,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尤其关键。

1、学校汉语活动

学校倡导“月月有学,寓教于乐”的理念,从2005年至今我校已开展多次汉语活动,设有专门的“汉语角”供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学习。每年的汉语活动

既是全校素质教育、也是双语教育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次汉语活动我们都能从“促进汉语正确运用”的主题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学习活动。

2、汉语学习生活化

汉语的日常用语、汉语每周一句、汉语广播、汉语美文朗读等多项活动在学校有序开展,并在校园每处角落都张贴随处可见的双语信息,名言警句、建立校内通知、标志性双语牌、教室双语墙等,使学生时时处处浸染其中,一进校门,便呼吸到双语的气息,即无意中学到不少汉语,又受到了品格熏陶。

3、民汉交流学习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校方拨发经费组织老师和学生去县里与汉语老师和汉族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并通过老师宣讲,专家视频学习,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循序渐进感受和领悟汉语学习的多种方法和要领。同时由老师引导学生组建了“民汉交流社团”,“汉语午间俱乐部”等多种多样的学习俱乐部,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的浓厚兴趣,也让他们认识到双语的实用性,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4、汉语学习的拓展

学生对双语学习的兴趣培养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实现,学校最大限度为学生创设汉语能力表现的机会,如升旗仪式的双语演讲、汉语歌曲大赛、汉语课本剧展演等,强化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同时还组织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从而巩固自己的汉语口语能力,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四、开展双语教学给学校带来的一些变化

自我校开设双语教学班以来,在2008年的第一批双语毕业生当中有7名同学顺利考入了内高班,至2013.年已经有23名毕业生相继考上内高班,通过双语的学习他们已经很好的适应了高中课程的学习,有的还被知名大学录取。通过这些优秀毕业生的证明,夏普吐勒乡的乡民们更加认可和肯定了我校的双语教学工作,并对今后的双语教学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现在双语教学班占我校总数的50%,它正逐步影响着我校未来双语教学的发展,使我校“打造双语教学特色,以特色引领学校发展” 的理念逐步实现。 存在问题

随着双语教学班的增多同时对双语教师的要求也高,因此我校存在双语教师短缺,双语教师汉语水平达不到双语教学要求的现象.虽然近几年来双语教师有所补充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经验。

伽师县夏普吐勒乡中学双语教学基本情况

第三篇:以课题研究引领 促学校特色发展

[日期:2014-10-20]

来源:《丰台教育》 作者:丰台一小 殷楠、

张红英

[字体:大 中 小]

学校科研工作秉持科研先导原则,以课题研究为核心,以校本科研培训为主线。学校坚持以机制建设为重点,加强课题实施过程的指导与监督,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研究型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 制度保障,加强学校科研工作管理

(一) 加强领导,健全学校科研管理体系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初讨论学校的科研计划,并将科研计划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安排之中。学校明确副校长负责科研工作,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都有负责的科研课题。各年级、各学科教研组都明确了一名业务组长负责科研工作,为学校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学校课题研究进行分层管理:对区级及以上课题,每学年在学校做一次研讨活动。过程中课题组定期展开课题负责人交流,了解并调控课题研究;校级课题实行干部分块(按管辖组别相应负责)引导监督管理。

(二) 依靠制度,保证学校科研顺利开展

学校制定了《丰台一小科研工作制度》、《丰台一小教研室组织机构名单及科研室职责》、《丰台一小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意见》、《科研工作管理手册》等相关的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教师个人获奖均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之中,作为奖励的项目之一,保证了学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教师们的科研积极性。

(三) 拓展渠道,促进学校科研开展

建立研究档案。学校给课题负责人配发了档案盒。按照科研计划总结、教师的课题立项申请书、课题研究过程的资料搜集、课题研究成果的汇集、科研工作记录等几方面规范文本随时归档入盒,并不断进行增补和充实。

开展研讨活动。学校每学期开展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活动。研讨、交流活动是教师思想碰撞,科研信息共享,提高教师认识,是进行科研培训的重要渠道。因此,近三年来,我校抓住科研课题研讨活动的契机,宣传普及教育理论,推广科研成果,不断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学校先后组织多次市、区、校级研讨活动。

教学开放活动。学校坚持课题引领—合作研究—共同发展的教研方式,每学期都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开放课活动,即教学研究向组内教师开放,向全校教师开放,向家长开放。结合研究课题,选择教学内容,确定研究课。在研究主题的带动下,组内教师共同合作研究。同时,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及时发布信息,以便更多的教师能够根据研究需求,及时参与,共同研究。这样的活动,促进了教师间的信息沟通,扩大了信息容量,增强教师间情感交流,形成了学校浓厚的研究氛围。

二、 用课题引领,全面推进公民教育进程

(一) 构建具有公民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针对学生特点,立足学校实际,围绕公民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构建了以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校本课程体系(如下图),倾力打造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

1. 显性课程: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我们积极挖掘学校、教师、社会资源,为学生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在选择中懂得珍视,并付诸行动,逐渐形成独立、自主、自律、持之以恒的个性品质。我们开设了选修类校本课程。

经过学生选报与教师选择的双选方式,最终确定了热带观赏鱼养殖、建筑模型、十字绣、数码摄影、小学生急救、英语戏剧表演、篮球、学习心理辅导、趣味语文等58门校本选修课程。

在学生通过选课单进行选课时,学生慎重地写下了选择的顺序,这种体验、这种感悟的价值可能会远远大于孩子在选修课上所学知识与技能对他的影响。有了选择的经历,孩子才会懂得选择的重要,才会面对问题做出慎重的思考,独立的人格以及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才会在实践中逐渐形成。

同样,教师自己设计的课程也经历了被学生选择或教师选择录取学生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对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目标及内容怎样贴近学生实际)及怎样宣传课程等相关感悟。这也是教师经历的一种选择,教师的感悟为后续课程如何更好的设计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这也为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2. 隐性课程:包含每月一节、典礼仪式、主题活动等,这些活动按照课程开发的方式,进行细致安排,以便更好的发挥校园活动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建立与集体要求相一致的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公民素养。

① 学校开展每月一节活动:

结合学校和市区开展的活动,每月组织一项主题节活动。活动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但总的原则是为学生搭建自主参与、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孩子们在活动展示中找到自信,快乐成长,发展其公民素养。

② 利用开学典礼、每周升旗活动,渗透公民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

③ 以课题研究为带动,通过主题活动,拓宽公民教育的途径。

学做志愿者活动:2011年1月我校成为“学做志愿者”小学生志愿者手册实验项目的实验校。借助这一实验项目引导学生传承志愿精神,争做“六小”公民。通过一系列志愿活动,同学们理解了什么是志愿者?志愿精神有哪些?如何做一个校园志愿者?“我参与我快乐”“我奉献 我快乐”这是同学们参与活动后真实的感受。同学们的公民素养在活动中逐步提升。学做志愿者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拓宽了我校的公民教育的途径。

学校在教师中开展《讲述我和学生间故事》的活动,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关注学生成长中公民素养的培养与建立。渐渐地公民教育的理念已经在教师心中扎根,并对教师的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 探索具有公民教育内涵的课堂教学方式

学校以《创“互动课堂”,探索具有公民教育内涵的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课题为引领,开展全员性的课堂教学研究,经历了全员学习研讨,初步理解互动——人人课堂实践,研究中感悟互动——教研组展示交流,呈现研究成果——分层梳理提升,分享研究智慧的四个研究阶段后,初步梳理清晰了公民教育内涵的课堂教学内涵。我们公民教育内涵课堂倡导的是“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共同提升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互动应在教师教学的重点上、在学生学习的障碍点上、在学生思维的创新点上。初步形成六种互动课堂的策略,初步明确了互动课堂的特征:放、引、悟、效。

这样的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明显改变。教师从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转变,加强了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精神状态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

(三) 完善具有公民教育特点的学校评价方案

在学校大课题《丰台一小实施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子课题《构建多元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师生公民素养的研究》,围绕学校提出的公民教育核心价值追求:主动参与、学会尊重、勇担责任,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的,建立民主意识。坚持民主与公平的原则的基础上,对学校的一日生活制度评比进行了调整。由百分制的评比改为等级制的评比,特别是对优级的评定也放宽了尺度,这一改变体现了对学生成长的尊重。由学生检查评价改为教师抽查为主,校园志愿者提醒为辅,体现了评价的目的不在结果,而在于学生行为的真正改善。由公布评价结果改为公示评价过程,用贴笑脸、哭脸的方式把每周检查的结果在班级门上公布出来,体现出评价结果对学生行为的导引作用,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立足实际,使规则意识落实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规则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所有规范都是对权利和义务的约定。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讨论问题时,发言要按次序进行,不无理地打断别人的发言;平常与人交往,要遵守文明礼仪;遵守自然义务,当别人需要时给予帮助等等,都是在执行一种规范,都是公民精神和公民素养的重要体现。通过48字歌,用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制定了课堂常规要求,用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校园内的通道画上分界线,引导学生上下学,靠右行走,让学生从小懂得遵守秩序„„学生的规则意识通过这样细微的要求得以落实的。

注重反思,引导学生形成自律自主的人格。通过成长日记,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建构标准形成符合集体价值标准的公民意识,养成良好的公民行为。 学校以《丰台一小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大课题统领互动课堂的教育及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及评价方面的子课题研究,引领着学校公民教育的发展特色。课题的引领融入管理,即学校的管理也正融以科研的方式进行着。

其实无论是学校整体的计划、总结,还是分层面的德育、教学、科研、科技、美育等分项总结均是遵循此思路进行的。是以一种科研的思维在引领着学校的发展,以科研的方式在伴随着学校的管理,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 营造校本教研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 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促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以科研为带动,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学校以市级课题《丰台一小实施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统领学校整体工作,除此以外还开展了2项全国课题,6项市级项课题,12项区级课题的研究活动。课题研究既有学校大课题引领研究的、也有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的中型课题和教师个体研究的小课题。各层面课题均源自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协同开展研究,与教育教学自然相融,探寻有效的策略,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工作实效性,深化学校的发展。

在教学研究中,各课题组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合作研究的方式,带领课题组教师共同进行教学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回顾我们所走过的研究之路,是在“反思——改进——完善——反思„„”的过程中前行的。学校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组织召开了教学分析会,旨在结合教学检测情况,准确查找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问题,确立研究课题,组成研究小组,开展相应的研究活动,力求用课题研究的方式来解决我们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做检测分析的过程大致经历分析数据——反思教学——抓主要问题——调整教学几个环节,这即是教师进行有效的判断与分析的过程,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寻找教师教学方面的不足,寻找研究点,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的主题,在实际教学中在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展开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学与科研自然相融为一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

(二) 创造良好科研条件,促教师队伍梯队发展

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学校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各类培训。

请进来:学校先后聘请丰台分院骨干教师工作室的朱滇生、李依萍、刘大凤等特级教师到我校指导工作。聘请特级教师刘德武来校指导教学;学校聘请丁榕老师、余雅风教授、张红教授、张梅玲教授等多位专家做了专题培训。

走出去:学校注重教师的培养,先后组织不同规模、不同内容的培训,学校选送教师分别参加了组长行动研究学习、新课程下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的培训学习,以及国学、国际理解项目和校园电视台的相关人员的不同培训,以及同国际友好校间的交流培训。通过培训老师们打开了视野,感悟教育理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拓展了教师的视野和思路,不同程度的提升了教师的素养,为更好的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自我培训:学校充分利用校内的优质资源,以科研的思维方式开展教师的分层培养,开展了相应的自我培训活动。

(三) 抓课题研究,提高研究能力

1. 积极立项,明确研究方向。学校引导教师结合教学中问题,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市区校级骨干教师根据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专题,积极参加市区级课题申报,现有国家级课题2项、北京市课题7项,丰台区共有37人申报相关课题32项,涉及了11门学科。经丰台区科研所审批,有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11项,其余为校级课题。

“十二五”二次课题又有3项市级课题、46项区级课题进行了申报。

⒉ 注重实效,开展活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各课题组负责人进行定期课题研究培训,定期进行交流与研讨,充分发挥课题组主持人的引领作用,推动学科组研究的不断深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⒊ 总结成果,发挥作用。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研究,各课题都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适时地在不同范围内进行推广。

第四篇:小学体育特色学校中长期发展计划

三阳小学足球特色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

为活跃校园生活,体现校园足球特色,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提高师生身体素质,努力创建和谐校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结合小学生身体特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实施推行素质教育和新的课改为工作方针,以创建和谐校园为工作落脚点,以活跃学习生活为目标,以特色项目为引领,以师生身体健康快乐成长为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施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立足于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发挥传统项目优势开展创建活动。

2.适应性原则。开展的体育活动必须适应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特点,有利于增强体质。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名学生都能够掌握一项运动技术和技能。同时要组建专业运动队,注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4.全面性原则。摆正《体育课程标准》与特色体育项目教学的关系,坚持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促进学生身体协调发展,防

止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而造成体育课堂教学的单一化。 5.教育性原则。坚持以育人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三 、现状分析

1、从我校发展历史来讲在多年办学的风雨历程中,我校足球传统项目已呈特色,优势明显,在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丰厚的资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体育工作策略与方法,多次得到了申请省市示范校的资格。学校成立足球队每天早上、下午第二节课后集中训练,由专门体育老师指导,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训练目标、计划,并推荐优秀学员参加各种大型比赛如:市运动会、市足球邀请赛对抗赛等,均取得优异成绩。

2、从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来讲,我校足球特色校分为两个校区本校与赵埠小学。12个教学班集体,6个年级,学生数700人,教师数30人,体育教师数9人,专项足球教师数1人。有两个体育场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本校区有专门的足球专项场地,环境优美,体育设施齐全,赵埠小学塑胶足球场地正在规划建设中。

总之,工作中体现特色,特色又指导工作。我校以“兴趣带动少数、少数带动多数、普及同时提高”为特色方针,以“踢出自信、踢出快乐、踢出健康”为宗旨理念,并以申报全国及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满足学生足球学习需要。为

推动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普及与提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创建目标与方向

(一)第一阶段--特色项目创建阶段(2014.9--2015.6)

足球运动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足球运动在我校的普及和提高,营造浓郁的校园足球文化,我校拟定学校特色项目创建的工作目标。

具体如下:

1、依托我校传统资源优势, 组建好学校足球队,集中优势力量加强训练。要求全体教师利用下午第三节的活动课时间与学生共同参与运动,以"普及足球运动"作为我校特色项目,使之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特色之一。

2、确立教学内容,建立评价体系。

3、在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加强专项素质的训练,增强学生体质。

4、掌握足球的相关技术,初步了解足球竞赛规则和组织竞赛方法,积极组织校内、校际间切磋与交流。

5、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树立高尚的体育道德和勇敢顽强的良好作风。

(三)第二阶段--建设学校特色阶段(2015.9-2016.6)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积极传承与探索"体育文化",

以开发学生潜能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学校特色。

具体如下:

1、进一步巩固第一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拓宽该运动领域,促进足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使其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特色,并使其成为我校的一种广泛的群众性运动,积极打造"足球特色传统学校"精品,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和教师。

2、组织编写足球校本教材;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专题研究。

3、将足球活动拓展,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风格,师生全员参与,学有所长,使之成为我校办学一大亮点,扩大影响,提升素质教育的品位。

(四)第三阶段--提升特色学校阶段(2016.9-2017.6)

积极贯彻课改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开展"体育与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活动,形成教育有个性,发展有特长、办学有风格的特色学校。

具体如下:

1、拓宽该运动研究领域,整合我校其它工作,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并提升为一种精神文化,使之成为我校的办学个性,逐渐突现一种奋发进取、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学校精神,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教育质量。

2、进一步巩固足球普及开展所取得的成果,在活动与竞赛中推向纵深发展,倡导体育精神,同时向其他学科渗透,拓宽研究领域,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3、加强特色建设课题的研究力度,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整体研究的能力与水平,营造良好的体育与文化环境。逐渐使我们的研究指向为具有持续的、恒久的、无所不在影响力的精神文化。

五、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方案保障机制

我校一直对体育工作都非常重视,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从财力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这对我校的体育特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六、创建策略与措施:

(一)明确目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二)健全组织,加强培训,完善保障体系。

1、成立学校创建领导小组,组建研究机构,制订研究计划。

组 长:杨雷

副组长:姜逢云、吕功清、夏国保、邓国定

组 员:赵文斌、尧章明、何远浪、陶升及各班主任。

功 能:每月召开一次足球专项会议,总结当月足球开展情况,根据学校的足球发展规划、各个时期的竞赛目标、训练计划、训练经费、训练场地,布置下个月足球开展工作。

宣传组:由办公室和各班主任组成。(负责人:吕功清、舒

宏辉、万海斌)

负责足球活动的参赛组织、宣传教育、比赛摄影和总结表彰等工作。

竞赛组:由教导处和体育组组成。(负责人:姜逢云、万定华、何远浪)负责竞赛的编排、裁判员的培训、体育器材的安排、比赛场地的整理、等工作。

后勤组:由政教处和学校后勤组成。(负责人:夏国保、姜顶新、焦涛)具体负责学生在足球活动中的安全。

足球先锋少先队组(学生):协助老师管理班级足球。

2、建设一支有教育特色的育人队伍。

要真正创建特色学校靠少数几位有特长的教师是远远不够的,一所学校的特色很大程度上还得来源于教师的群体特色。为此我们积极贯彻"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管理理念,在为特长教师冒尖发展创设好环境外,更是加大了师资培训的力度,组织好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筛选、优化组合,使广大教师掌握专业技能,熟悉学校特色工作的发展和落实。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术精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3、分层制定措施,规范管理,加大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常规。建立特色建设的考评与激励机制,配套适合各年段的评价操作体系,力求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4、加大硬件投入,构筑保障平台。学校将在近两年内继

续加大投入,扩建和完善操场,进一步添置必要的器材,为争创体育特色提供有力保障,为全面铺开而奠定基石。

(三)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1、灵活组织开展好各类活动,在活动中促进特色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2、积极参加上级开展的各类活动比赛,争取高层面创出佳绩。

3、加强横向联系,与兄弟学校联盟,促进切磋交流,共同谋求发展。

(四)以科研引路,唱响特色教育的主旋律。

1、初步构建起科研先导的管理机制。在特色创建过程中,我们将加强科学研究,成立特色建设课题研究小组,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将实践与理论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巩固与推广,呈现良性循环、螺旋发展的好势头。

2、培养学生,造就一支只会研究、有作为、有贡献、有特色、有声誉的骨干教师队伍。我们始终认为:我校的特色教育关注的不能仅仅是学生的知识与田径技能,而更应关注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与发展,否则,我们便会舍本求末,毕竟学生的精神世界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我们要把我们的校园建设成为学生心智成长的精神家园。

3、建立完善实施方案与计划,逐步调整教学支撑教材,编写校本教材,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适合学生认知规

律和身心特点的教学过程。构建适合各阶段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4、从第二阶段起,学校开设好课程,列入校本课程的范畴,在地方与课程以及体育课程中开设好该课。使全校80%以上的同学积极参与该行列,激发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围绕课题,开展好研讨活动。学校将申报特色学校创建课题,通过对学校办学特色进行科学论证、系统研究、反思调整,从而实现学校特色建设的目标。

6、编制相关检测方案和细则,改革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顽强的良好作风,树立高尚的体育道德。

(五)拓展学校自身优势的特色项目

特色学校的创建要有优势充分的学校特色项目,并达到水准使特色更加显著,形成传统才能以精带广,以局部带整体,推动特色学校的全面优化。田径运动是学校特色项目之一。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学校自身特色项目的优势,强化制度创特色、优化阵地创特色、深化活动创特色。

1、开发运用好潜在的优势资源。

在师生、学校内在中发现、挖掘、组织和运用好校内资源。同时接纳、传承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学校的特色发展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辟广阔的的空间,打出特色学校的生长点。

2、创建好特色学校的校园环境氛围。

利用校园宣传栏,建立"特色建设"专题栏目,扩大信息化建设阵营,唱响特色教育主旋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进程。我们将以网络为传媒,在信息输出的同时,我们更要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与交流中吸收、融合有效信息,促进特色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同时也将通过网络将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引发周边学校的冲动和拉动。

加强校园足球文化等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学校特色的外在体现,是学校魅力和个性的体现。我们将通过橱窗、板报、校园广播站、媒体等宣传阵地,将特有的无形之精神文化与有形之物质环境有机结合,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使人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其独具特色的魅力。

七、对创建前景展望

1、通过传统项目和特色建设,使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较好的足球运动,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激起浓郁兴趣,显露自己的个性、特长,并有相当学生在更高层次的比赛中展示自我,推荐自我。

2、培养一批学有所长的教师,发挥其骨干示范的作用。

3、形成一整套特色创建的宝贵资源、特色资源,在学校其他科目中乃至同类学校中能推广、借鉴、参考。相关实践经验与相关成果在有关刊物上发表。

4、加大舆论宣传及校园、班级足球文化建设,以足球运

动为核心的学校特色建设初具雏形。以田径文化精神主导校园文化的办学个性逐步鲜明。

围绕实现"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一个不能少"的办学目标,我们提出确立"发展"的办学理念,在 办好体育特色校。特色学校的创建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我们相信:在各界领导、专家的关心与支持下,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们全体师生将同舟共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将会走出一条切合我校实际的体育特色创建的新路子。

第五篇:以人为本和谐健身发展特长-创建体育特色学校

以人为本

和谐健身

发展特长

——沈阳市第一七五中学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以德育教育为首,以体育教育为特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的特色目标。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执行《学生体质健康评定》标准,在全面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开展体育校本教研,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意义和目的

1、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办学特色的充分体现,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根据我校自身优势,以加强体育课程研究和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为依托,以篮球、健美操、武术为特色,办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波涛汹涌滚滚而来,新课程的改革所持有的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是课程改革的灵魂。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设,需要我们学校从本校已有资源和基础出发,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课程的一系列变革,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建构,这种创新建构的过程,也是开发、创新课程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特色学校的创建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3、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已经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树立新时期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胜任新时期教师这一多元化的角色,教师应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创新者和需要不断发展的专业工作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关注学生走向社会时世界将要发生的情况,并据此来设置校本课程,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学会快乐面对生活,学会创新。教师的成长的途径还应源于实践,以学习者的身份在教学实践、反思中不断地汲取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和学生共同成长。

三、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一)背景分析

1、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学校领导班子首先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通过初中三年的在校学习生活,让学生经历更丰富,身体健康,心理充实,终身受益。

2、2006年学校领导班子根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由校情、教情、学情形成了新的办学目标:以和谐求稳定,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求生存,以管理求质量,以科研求提升。构建品牌学科、品牌教师、品牌学生三位一体的品牌学校。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实现目标靠的是认认真真地思考,脚踏实地的工作,我们对领导班子成员的要求是:教育要有新理念,管理要有新思路,工作要有新举措,教研要有新方法。

(二)现状分析

1、学校领导重视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这项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有关科室的负责人和体育组教师组成的创建体育特色学校领导小组,并对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规划。

2、有比较雄厚的师资力量,我们的体育教师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他们凭着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对学生满腔的爱,能因地制宜,长期锲而不舍训练学生。教师的专业能力都比较强,赵亮体育组组长,大学本科毕业;郑飞、李萍体育教师,大学本科毕业;史跃宇体育教师,大学本科毕业。她们具有多年的篮球,健美操,武术训练经验,并编写了“篮球”“健美操”校本教材,为创办体育特色学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健美操传统项目已呈特色,优势明显,在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丰厚的资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体育工作策略与方法。

3、学生有自己的优势。我校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一直在全区名列前茅,2006年被沈阳市教育局评为“大课间活动优秀单位”我校男女篮球队几年来在区教育局举办的篮球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男队2007年代表苏家屯区参加沈阳市教育局举办的中学生篮球赛,获得了第二名。2009年以我校体育运动员核心组成苏家屯区体育代表队参加沈阳市运动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此,学校决定在注重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体育这一特色。但全区有体育特色的学校多,怎样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这又是摆在我们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反复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发现全区有体育特色的学校,似乎走的都是同一条路——竞技体育之路。找到了别人的特色,我们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发挥自身优势。我们提出了自己的口号:师生和谐体育!我们的理念是:运动、快乐、健康!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1、通过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挖掘非智力因素与智力潜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此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效率,努力增强全体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终身体育锻炼和健康的意识。

(二)具体目标

第一阶段——特色项目创建阶段(2010年3月——2010年8月)

1、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召开教职工大会、家长会。征求各方面意见,确定创建特色学校内容,制定方案。

2、开展对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对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认识,加深对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理解,使体育特色学校有序的开展。

3、物资准备,以生动活泼的大课间为群体活动,以篮球、健美操为专项,学校筹集资金,配全体育器材。

(三)第二阶段——建设学校特色阶段(2010年9月——2011年9月)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大课间为平台,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基础上,积极传承与探索“篮球文化”“健美操文化”,以开发学生潜能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学校特色。

鉴于我校在健美操特色项目上已积累了可贵的资源与经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在地方也引起了强大反响,我校将从第二目标起步,积极争创学校特色。

具体如下:

1、进一步巩固第一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拓宽该运动领域,促进健美操运动的普及和提高,使其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特色,并使其成为我校的一种广泛的群众性运动,积极打造“篮球、健美操特色传统学校”精品,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和教师。

2、组织编写篮球、健美操校本教材;成立篮球、健美操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专题研究,向各级学校输送有健美操特长的专业人材。

3、将健美操拓展,形成健美操运动学校鲜明的办学风格,师生全员参与,学有所长,使之成为我校办学一大亮点,扩大影响,提升素质教育的品位。

(四)第三阶段——建成特色学校阶段(2011年9 月——2012年9月) 积极贯彻课改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开展“体育与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活动,形成教育有个性,发展有特长、办学有风格的特色学校。

具体如下:

1、拓宽该运动研究领域,整合我校其它工作,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并提升为一种精神文化,使之成为我校的办学个性,逐渐突现一种奋发进取、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学校精神,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教育质量。

2、进一步巩固健美操普及开展所取得的成果,在活动与竞赛中推向纵深发展,倡导体育精神,同时向其他学科渗透,拓宽研究领域,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3、加强特色建设课题的研究力度,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整体研究的能力与水平,营造良好的体育与文化环境。逐渐使我们的研究指向为具有持续的、恒久的、无所不在影响力的精神文化。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体育教学管理,提高规范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确定体育及教学工作的重点,规范教学工作要求,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规范化体育课堂的构建模式上。

2、学习新课标,新教材,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落实体育课程标准的实践,开齐、开全体育课,要求教师按规定的课时和课程计划认真授课。

3、提高授课质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大力加强现有的设备的使用,充分发展与提高学生的素质。

4、在全面完成体育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确定出本学年的体育教研专题,并在时间中逐步实施,定期组织体育教研活动,推动教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5、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二)、发挥体育活动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优势,加强两操和大课间活动的组织管理

1、体育活动开展率力争达到100%,形式要灵活多样,以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出发点。

2、着重组织学生开展跳绳、毽球等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开展好每年一次的校园体育艺术节,田径运动会。

2、以同年组配合,协作开展活动为原则,以学校活动计划为主体方向,班级活动为基本内容开展活动和活动课,并达到要有活动记录、结果。

3、抓好两操活动,广播体操要求动作达到规范,在全校开展广播操评比活动,使两操活动的开展达到上级要求,并逐渐提高。

(三)、加强体育训练工作,提高我校专业体育运动水平

1、组建篮球和健美操训练队,要求训练教师确定训练计划,训练目标,选好人才,拿出具体的训练措施。通过篮球和健美操训练队的培养推动全校篮球和健美操运动,彰显学校体育特色。

2、学校针对训练队的训练,制定出奖励措施,日常训练给予相应的补助,在教育局举办的各项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给予训练教师适当的奖励。

3、在训练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使我校的运动水平有更大的进步。

五、保障机制

1、学校建立创建特色学校领导小组,由各位校长、各科室、各年级组长为组员,负责制订并监督实施创建计划。

2、围绕特色学校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的专项培训,请体育方面的专家和领导来校指导,订阅相关报刊供教师学习、参考、交流,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加相关培训、会议活动,逐渐形成一支专业精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3、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考证体系。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提高教师创新工作的能力。

4、加大特色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根据现有设备设施情况,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加大软件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激发教师建设特色学校的热情。

六、预期成果

(一)全面提高师生生体育素质,打造和谐校园。

1、课间操活动全面落实“阳光体育活动”精神,全员参与、间操活动中集学校特色体育活动,班级活动,学生提与技能培养、体育常规训练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全员性、普及性、特色性,间操时间也成为一日常规中最为突显特色

2、强化大课间活动效果,精心设计、强化训练、科学实施,本着健康第一的原则和把快乐还给学生,创造和谐师生关系的指导思想设计了我校的大课间活动。 为配合大课间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的面貌与硬件设施正发生质的飞跃,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健身环境。

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丰富多采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使他们形成了互相激励,自学奋进的良好习惯,各种优良的意志品质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

师生身体素质能够明显增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为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提供相互了解的机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3、在积极推进体育特色工作的进程中,紧紧地抓住每一次比赛的机会,目的在于在比赛中培养参与的意识,提倡勇于挑战自我,挑战困难的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二)彰显体育特色,提升办学品位

1、不断完善篮球健美操校本教材,每学期安排8课时校本课程,,使全校师生都能够投入到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活动中来。

2、开展校本科研,在创建特色学校中是体育工作科学地发展,最终成为每名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学科,学校坚持走科研为先导的道路,力求让特色成为一个品牌,打造品牌必须有内驱力,课题就是一个会产生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每位体育教师结合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工作实际,进行科研立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实现外练体质,内提气质的变化。

3、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对全校教师特长进行调查摸底,精心设置活动项目菜单,打乱原有班级建制,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意愿,合理调配学员,合理安排辅导老师,做到责任到人,严格管理。

三、取得显著体育成果

我们通过坚持不懈进行日常训练,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按时保质抓成效,用辛勤的汗水换回了优异的体育成绩。我们的健美操在苏家屯2010年秋季运动会上展示,获得最佳表演奖;男女篮球队代表苏家屯区参加市中学生篮球赛取得好成绩;体育组有4名教师活得沈阳市体育指导教师的荣誉称号;2010年区动会成绩获得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特殊学校体艺工作计划下一篇:铁塔基础安全技术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