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城镇范文

2023-09-19

特色城镇范文第1篇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培育特色小镇的必要性分析

1.1、培育特色小镇是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创新探索

所以这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热潮, 其也是城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建设过程中, 充分结合我国目前城镇化发展状况, 体育出新的发展战略, 这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到该阶段实现转型升级的一种有效战略。和以往传统的城镇化相比较而言, 新型城镇化具有公平共享, 以人文本, 统筹城乡, 集约高效, 文化传承, 强调四化同步, 绿色低碳, 生态文明, 彰显特色, 政府引导, 坚持市场主导以及政府引导等特色。在此大环境下, 建设特色小镇也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完全符合城镇化发展规律, 将会成为新一轮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有效动力。

1.2、以往城镇化的遗留问题迫切需要寻求解决路径

我国城镇化建设历经30多年, 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主要是因为其是由于各种资源自发向城市集中, 还有有小城镇粗放发展而来等各种原因所造成的。所以国家在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时候, 必须要以全新的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思想, 注重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对质量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引起足够的重视, 大力发展小城镇和各种中小型城市, 而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刚好与之相吻合。由此可以看出, 无论是对以往传统城镇化遗留问题的解决, 还是对新型城镇的建设, 特色小镇的培育都是一种非常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2、传统城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2.1、侧重于市场化主导, 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性

以往传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一般情况下市场化都主导作用依赖性都特别强, 从而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受各种体制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城乡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我国东部沿海区域城市发展就比较快, 小镇也比较多, 但是西部区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用地规模都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二, 以往建设的城市结构不够科学合理。每个地区由于政治资源还有经济资源差距比较大, 所以各个地方城镇化建设速度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成市化进程比较快的地区, 城乡一体化建设速度也就相对比较快。但是随之而来的很多问题也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例如, 环境污染问题和住房紧张问题, 不仅会增加居民的生存压力, 而且还会大大降低城市的吸引力;三, 产业布局不够合理, 由于城镇当中某些产业布局存在问题,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产能过剩以及高能耗现象, 大大降低了产业的创新能力, 严重阻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2.2、城镇化及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在以往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总是过于注重对GDP的追求, 而并没有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化发展战略引起足够的重视, 再加上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更是把经济效益看得高于一切, 这就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压力, 引发了众多的环境问题, 例如水资源、大气以及土地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而且还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噪音污染, 严重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这样一来不仅会增加社会运营成本, 而且对城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弱化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特色小镇的建议

3.1、坚持因地制宜, 中西部小城镇要量力而行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在建设发展特色小镇的过程中, 应该严格按照自然可观发展规律, 对小镇的独特魅力进行充分地彰显, 充分体现出其形态的多样性。尽可能避免出现一哄而上、照搬照抄以及盲目拆旧城盖高楼现象的发生。我国东南区域是特色小镇的试验基地, 由于这里产业资源比较丰富, 所以还应该不断创新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 将现代化各种新型技术充分引入到对小镇的建设过程中。而西部地区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则应该量力而行, 充分结合当地的一、产业条件和能力对特色小镇进行最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引导特色小镇实现特色化发展, 不断培育我国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吸引更多的人才。

3.2、推进体制创新, 强化金融和基础设施保障

在对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 还应该不断创新其相应的体制,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以及多元体的充分参与。逐渐采用创建制度来代替以往传统的审批制, 同时还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还应该不断提升融资效率、扶持政策有奖有罚。并对特色小镇当中的水电、道路、污水垃圾以及通信等各项基础设施进行不断地完善, 对医疗设施和教育环境也要进行不断地优化, 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保障, 有效推动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进程。

3.3、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 突出“特”字

我国的职能部门应当摒弃过往直接开展建设规划的想法, 首先对国内外已有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展开学习。再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本区域发展规律与人文特色的特色小镇规划。只有因地制宜地规划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 才能更好凸显特色小镇的“特”字, 各职能部门必须利用好当地的客观条件, 如当地的历史背景、当地的人文特色、当地的文化习惯等, 在我国嵩山即可建设一定少林功夫的文化特色小镇, 在我国南京可建设一些关于六朝古都的文化特色小镇等。只有高度结合地方性特色, 才能更好杜绝千篇一律的特色小镇出现。

3.4、坚持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方式, 体现“活”字

为保证特色小镇的质量, 地方政府应当避免过多无意义的小镇建设, 其建设工作应当以社会需求、国家需求为基准, 联动社会各企业采取经济效益大、建筑成本小的方式, 开展有价值的特色小镇建设。各区域政府应当尽量避免无意义的成本支出, 使用政府提供区域与土地, 由企业注资开展建设的模式, 力争更好进行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

3.5、加强特色小镇的统筹规划, 强化“保”字

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开展不利的重要因素是, 即使部分职能工作者进行完善的建设规划, 但由于缺乏应有的维护监督工作, 导致其建设效果差强人意,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 各职能部门要发挥自身的作用, 力求开展好小镇建设过程中的监督工作。首先, 定期对建设队伍开展检查工作, 确保其工作过程中的合理有序。其次, 职能部门还需要不定期对建设工程队伍展开抽查, 保证其工程建设符合相关规定, 力求建设出符合规范与要求的特色小镇。

4、实例分析

以阿克苏温宿县托甫汗特色小镇建设为例-------稻香小镇创业乐园

2017年新疆将启动南疆四地州特色小城镇建设, 首批试点建设的特色小城镇主要集中在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这些特色小城镇建设既是推动南疆发展的重要引擎, 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

托甫汗镇位于阿克苏地区“阿温同城化城市群”之间, 区位优势明显, 历史悠久。温宿自古就有“塞外江南、鱼米之乡”之美称。清朝时温宿的香稻即进贡朝廷。清朝在温宿建立的种植水稻军屯组织, 也是清政府在新疆南疆地区唯一的稻屯。

温宿县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 水资源丰富、水网众多、地下水位较高。加之温宿地处阿克苏河流域上游, 农业生产用水来自天山雪水, 对生产有机水稻等优质农产品提供了保障, 因而也被命名为“中国温宿大米之乡”。

温宿县托甫汗特色小城镇建设目标:将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特色旅游等内容相结合, 集聚各种要素资源, 推动托甫汗城镇周边村庄整合归并, 优化行政区划和空间布局, 推动土地、资金、外部帮扶的资源要素向托甫汗集聚。

规划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 强调了工贸和农旅联动, 延伸了产业链, 以期形成托甫汗“种养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休闲农业和双创产业”三大基地。

总而言之,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应从各方面挖掘城镇特色, 充分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对产业进行精细化包装升级, 逐渐形成特色化的城镇, 这样才能在众多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特色小镇建设热潮逐步形成, 逐渐从区域范围扩展到全国范围内, 在这种大背景环境下, 对特色小镇的培育其实也是县区域范围内科学发展的新动力源泉。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认知和了解, 只有一科学合理的建设, 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程, 不断提升全县区域范围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晶.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 2016 (31) :4-6.

[2] 陈立旭.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6, 32 (05) :14-20.

[3] 贾淑军.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与启示[N].河北日报, 2016-09-07 (007) .

[4] 吴生锋.积极探索精心打造一批特色小镇[N].扬州日报, 2016-08-30 (A01) .

特色城镇范文第2篇

城镇风貌是展示城镇形象和凸显城镇特色的重要标志。旅游型小城镇通常由于具有相对特殊的城镇性质和突出的环境优势, 其景观风貌的设计、建设也具有特殊性, 需要与周边的环境景观资源相协调。

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小城镇景观风貌的建设, 城镇环境得到提升, 越来越多的小城镇在其旅游建设中环境建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同时, 旅游的发展对小城镇的建设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城镇建设侵占风景资源、破坏资源环境、缺乏人文特色、以及开发过度等等。

二、旅游型小城镇特色风貌塑造的理念

在小城镇景观风貌塑造中融入“空间-景观”的理念, 关注小城镇总体空间意向、空间结构、重要公共空间的组织系统、总体生态系统以及典型“空间—景观”要素的提炼与表达[1]。

三、旅游型小城镇特色风貌塑造的内容

(1) 、明确功能定位, 构建城镇景观风貌主题形象

要确定明确的特色旅游主题, 形成鲜明的旅游产品, 根据小城镇特有的旅游资源来定位.明确考虑该区域总体规模、整体布局关系、远期和近期关系等, 构建清晰的、协调的空间秩序。

(2) 、科学划分功能分区, 形成创意主题文化

景观风貌功能分区是对小城镇整体景观风貌的细化, 根据小城镇的自然山体水系及各功能区独特的景观特色、文化资源, 抽象提取各功能区整体的形象要素中具备总体意义和代表性特点的主旨要点, 使得每个功能区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主题文化。

(3) 、细化核心区详细设计, 强化区域核心建设

景观风貌核心区是城镇整体景观风貌设计的标志性景观节点, 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 往往也是整体景观风貌中最具特色的区域, 也为其它一般区域的建设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核心区代表风貌区主要铁砧, 应基于城镇空间形态划分[2], 并应在整体景观风貌设计基础上细化设计, 强化该区域的建设。

四、案例分析——以湖北麻城市浮桥河集镇总体规划景观风貌塑造为例

(1) 、城镇概况

浮桥河集镇位于麻城市中心城区西北, 浮桥和国家湿地公园和浮桥和国家水利风景区内北至顺河镇, 南至中馆驿镇, 东至胡家墩—梅家楼一线, 西至巴河、火生岗—陈家冲、陈家河、西垸一线, 是麻城的城市生态休闲绿心所在地、麻城都市旅游发展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及形成麻城“依山傍水”旅游格局的重要依托。此外, 浮桥河集镇面毗邻红安县, 东面邻近麻城市城区和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

(2) 镇域景观风貌规划

1、景观风貌规划策略

(1) 生态和谐策略, 构建蓝绿共生的自然景观框架;

(2) 平台多元, 培育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形式。

2、景观风貌结构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自然生态、人文资源要素, 建设城乡交融、生态健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湿地公园景观风貌。规划形成“一带即依托浮桥河水库形成的全域旅游生态景观带;三区即沿水库湿地生态休闲体验景观区, 外环现代农业产业景观区和东南部中心集镇景观区;多点即充分利用全域区位条件和资源要素, 形成的公共绿地景观、旅游文化景点等多节点的全域景观风貌;蓝绿网络即利用道路绿网、农田绿网和河流水系等生态景观共同构建景观网络基质”的整体景观风貌结构。

(3) 镇区景观风貌规划

1、景观形象定位

综合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自然资源、文化特色和旅游发展的需求三个因素, 将中心集镇景观形象定位于建成一个功能完备, “城中有水, 水中有绿, 水绿相宜”的旅游风情小镇。

2、景观结构

规划形成“四心即南入口“有凤来仪”景观中心、老集镇行政办公景观中心、生态度假景观中心、风情小镇景观中心;四轴即凤凰大道景观轴、浮桥河大街景观轴、风情街景观轴、镇南大道景观轴;六片区采用“组团布局”模式, 确定景观节点布局结构模式与绿化组团结合, 多节点即“有凤来仪”门廊景观节点、镇南绿化景观节点、凤凰广场景观节点、渔区文化景观节点、镇北绿化景观节点、工人新村绿化景观节点、南部生态居住中心景观节点、风情商业景观节点等等。”的景观风貌结构。四条主要景观轴线构成了集镇特色的景观骨架, 结合多条沿主要交通干道或城镇主要水系统两侧的控制带型绿化景观绿廊, 体现浮桥河湿地公园景观功能。

五、结语

旅游型小城镇特色风貌构建需结合整体战略定位、系统创意设计、旅游策划、重点区域特色设计, 在各个阶段落实小城镇特色风貌建设中要兼顾旅游开发和城镇发展[3]。

摘要:旅游型小城镇景观风貌的塑造有利于促进小城镇的旅游业的发展, 在景观风貌设计中要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论文引入“空间—景观”的设计理念, 结合案例提出旅游型小城镇景观风貌的塑造应明确城镇整体景观风貌定位、科学划分功能分区, 形成创意主题文化, 并细化核心区规划设计。

关键词:旅游型小城镇,特色景观风貌,塑造

参考文献

[1] 魏浩颜许靖涛.小城镇风貌的营造——“空间-景观”设计融入型的小城镇规划方法探讨[J].小城镇建设, 2011年, 11期:28.

[2] 唐骑.小城镇风貌规划初探[J].小城镇建设, 2011年11期:83.

特色城镇范文第3篇

一、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小镇经济作为现代经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模式, 是步入城市化后期的欧美国家推动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抓手。这类欧美小镇聚集了众多历史经典元素和现代新兴产业, 正在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我国人口规模庞大、空间分布广泛, 城镇化要素集聚能力稍显不足。因此, 建设好一定数量的特色小镇既有利于国土空间结构的优化和生态安全的保障, 又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当前, 部分地区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认识不够、概念混乱等问题, 少数地区甚至存在房地产化和加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苗头。总结当前特色城镇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 概念不清, 定位不准

一是概念把握存在偏差, 未能准确理解特色小镇建设的空间范围。二是概念混淆, 着重建设打造小镇特色定位, 忽视城镇内部的综合功能与设施配套。三是把特色小镇等同于高新开发区或者产业园区, 产城人文融合不足。四是泛化特色小镇概念, 部分地方政府将招商手册里的建设项目冠名为特色小镇。

(二) 发展重速度轻质量

一是跟风发展, 攀比成风。忽略当地实际情况, 只管盲目发展, 追求建设速度。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 在省级层面上, 2018年全国有10个省 (区、市) 提出拟在未来3-5年建设100个特色小镇。二是粗放用地, 重增量扩张轻存量改造, 不重视城市或城镇内部的内生挖潜, 脱离原有乡镇规划另辟新区大搞建设, 造成国土资源浪费。三是忽视环境保护问题。少数地区县 (市) 不重视山水林田湖的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意识不高, 三条红线把控不严, 存在挖山填湖、破坏山水田园、侵占基本农田、占优补劣的现象。

(三) 发展定位不准, 同质化明显

一是未能立足地区特色, 缺乏特色产业有力支撑, 跟风发展。类似文化小镇、生态旅游小镇、“基金小镇”等小镇形态屡见不鲜, 内容重复, 同质化明显。二是自身特色挖掘不足, 拿来主义风盛行, 成功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存在多处复制的现象, 导致小镇内生力严重不足, 发展潜力令人担忧。

(四) 政府主导多, 市场推动少

一是中西部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呈现出“政府热”“市场冷”“政府急”“市场稳”的现象。二是未能遵循市场规律, 结合地区自身的产业优势, 没有仔细做好前期市场调研, 跟风发展热门产业。二是融资比例失调, 政府投资比例过高, 民间资本参与比例不高。三是政企角色混淆, 政府干预过多, 大包大揽, 缺乏统一的专业化机构进行运营管理, 难以把准市场需求的脉搏。

(五) 盲目举债, 财政金融风险加大

一是政府投入大, 占比高, 民营资本占比明显不足。二是对存量债务和新增债务缺乏统筹安排, 认识不清, 忽视本地财政实力, 盲目投资, 举债建设小镇。对偿债资金来源缺乏考虑。

二、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具体来讲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部门分工不明确

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地方政府各部门积极配合, 明确分工, 权责分明。有关部门在建设各类特色小镇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 也带来了“政出多门”等问题。再加上有的部门对小城镇、特色城镇概念、定位把握不准, 对自身客观情况了解不够, 建设过程中未能创新体制机制, 盲目建设。

(二) 部分地区理念存在偏差

一是认识不到位。部分地区依然按照传统的高新区、高发区建设和规划思路来建设特色小镇。二是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改革创新意识, 对中央提出的创新引领精神领会不够, 对绿色发展理念认识不深, 对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多规合一”、紧凑式空间布局等规划理念应用不足。

(三) 地方发展阶段存在客观差异性

一是从城镇化发展趋势上研判。我国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城镇化加速阶段, 城市群带动作用不明显, 发展不成熟;中心城市集聚效应发挥不足, 县域经济发展薄弱, 基于此阶段的地区发展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的难度较大。二是从产业结构来分析, 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且分散、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很容易追逐相同热点进行同质化建设。三是从投资环境上来看, 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不发达, 优质企业少、融资成本高, 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加之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 特色小镇建设成本高, 不少地方政府采取出让优质土地和资源、举债配套大量启动资金的方式吸引企业。然而一旦介入, 又很难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容易陷入大包大揽的困境。

三、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的政策建议

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镇, 它是集特色产业、人文景观、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为一体, 城镇范围在几平方公里, 拥有一定人口经济规模、特色产业鲜明的行政建制镇。特色小城镇是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 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和实现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 结合前文的分析, 为进一步推动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一) 合理借鉴,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镇

浙江特色小镇经济在全国范围获得成功, 主要依靠本身所具备的经济发展要素和产业基础, 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前, 全国各地区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地现象, 因此在小镇建设中应该要按客观规律制定发展方针, 科学把握浙江经验, 合理借鉴, 学会因地制宜的“照镜子”, 避免照搬照抄。积极打造战略型新兴产业, 集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化方向, 推行实施绿色减量化生产模式;落实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以优势主导产业为引导, 立足本地区基础条件, 进一步有效整合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等高端资源要素。

(二) 加快构建“三生融合”空间, 实现小镇“美丽经济”

建议突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为指导, 科学规划特色小镇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进一步构建“生活圈”便捷、“服务圈”完善和“商业圈”繁荣的小镇模式, 加大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力度, 提高集聚人口能力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尽量保留原住居民生活空间, 加快小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进一步提高小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护特色景观资源、生态资源, 切实贯彻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理念, 将小镇美丽资源转换为“美丽经济”。

(三) 严控房地产化倾向, 科学规划特色小镇

建议各地区立足本地客观实际, 综合考虑本地区吸纳就业能力和常住人口规模, 科学规划用地比例, 从严控制房地产开发, 避免出现盲目推进房地产项目的圈地运动。

(四) 严格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切实践行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集约用地制度, 严守三条红线, 把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防控放在首位。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发展边界的划定要遵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避免大拆大建, 重复建设, 要注意城镇内部挖潜。

(五) 加强环境治理, 实现减量化增长

建议加强环境治理设施建设, 把防止污染放在首位, 防止引入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对准入的产业进行严格把关, 以绿色考核等管理手段对入住的企业实行定期监督。应加快推进节能减排, 实现减量化绿色增长, 促进绿色新兴产业的发展。

摘要: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实现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议话题。本文系统分析当前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提出未来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的政策举措, 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与可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特色小镇,小城镇,新型城镇化,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阮晓东.特色小镇:立足产业, “严”字当头[J].新经济导刊, 2018 (4) :72-76.

[2] 李学锋.特色小镇建设:回归本质理顺机制[J].城市, 2017 (10) :20-24.

特色城镇范文第4篇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规划背景、关键特征与发展机遇

(一) 规划背景与发展机遇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地区特色小镇的规划背景应该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来实现综合化发展, 并在发展中探索机遇, 明确特色小镇的关键特征。

1基于宏观层面的发展机遇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基于宏观层面的发展机遇探索主要要首先契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正如2014年我国所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中所指出, 应该做到对城镇生产区、办公区、商业区、生活区等等功能区的有效规划与建设, 并全面推进功能混合与产城融合, 实现对城镇化空间结构与管理格局的发展方向优化。

对于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而言, 它应该基于先质后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来推动小镇综合发展, 实现它对于城市中心人口过于密集的疏解功能。从特色小镇的宏观发展规划来看, 它也应该充分体现自身特色产业, 将农业服务与“三农”真正结合, 大力开发特色资源与区位优势, 将小镇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并通过新型城镇化理念引导, 包括市场培育运作、商贸物流、资源加工配合交通枢纽大力建设来打造专业化、规范化特色城镇。

本文认为, 特色小镇在发展规划方面一定要抓住城镇化优化发展机遇, 做到科学发展自身定位, 明确城镇功能内容, 实现对人口经济集聚能力的有效导向, 即将人口与产业从大城市及城市主城区中引导、分散、转移出来, 为城市周边小镇带来更多资源与发展机遇, 实现城市乡镇共同发展。

2基于中观层面的特色小镇发展指导响应

从中观层面来看, 特色小镇规划必须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动资源、项目与产业整合, 实现区域性产业集聚与升级, 为特色小镇持续生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再看中观层面, 特色小镇必须采取实际行动, 对产业进行定位, 对文化内涵与社区功能进行明确实施, 进而实现发展空间平台的有效完善, 为地区生态环境发展助力, 特别是强化政府方面的引导, 做到服务保障到位。

3基于微观层面的特色小镇产业入驻契机

自2010年开始, 我国各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就已经开始落实与贯彻“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与大企业”共同发展战略思想, 其旨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 确保特色小镇产业链系统发展的完整化, 同时也做到满足技术需求, 实现小镇自我消化与更新能力的不断强化。微观背景下, 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希望满足地方企业转型升级, 走高速城镇化发展路线, 并配合特色小镇微观规划背景来抓住一切发展机遇。总而言之, 就是细节化规划建设方面做到步步到位, 确保以产业基地为核心, 做到高端产业、文化旅游配合休闲娱乐居住等一体化的特色小镇服务产业功能, 为人居空间创造良好环境, 抓住特色小镇的第三产业发展机遇。

(二) 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特征分析

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多元化关键特征, 具体来说就是要突出“新”、“特”和“融”三点。

首先是“新”, 特色小镇发展要贴合现实需求, 创新内涵发展新理念。具体来说要做到创新, 迎合我国经济新常态, 走特色化“互联网+传统产业”综合向发展路线;其次是协调, 强调传统城镇二元化结构框架向新型城镇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 结合乡镇产业转型来实现特色小镇产业升级, 有效凸显区域优势结合的整体性与互补性;再一点就是要发展全新绿色特色小镇, 始终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新稳定格局, 并配合创新技术来开发更多新材料、新能源, 实现特色小镇的全面开放, 做到顺应全球化发展, 满足特色小镇居民的资源共享与开放建设要求, 并同时引领小镇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其次是“特”, 所谓特色小镇就要始终强调特色化发展, 特色形象塑造, 特色产品生产, 特色服务推广, 全面展示特色小镇的公共基础设施与专门生产设施硬实力, 同时发挥小镇地域文化软实力。再一点要发展小镇的生产项目模式特色, 树立自我基础与发展风格, 摒除传统建设中“千镇一面”的尴尬不利发展局面, 走特色化因镇制宜路线, 找到适合自身的健康发展模式并构建内外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机制。

第三要做到“融”, 特色小镇必须融合方面思想, 不但通过创新来实现多要素、多功能、多主体融合, 也通过创新来搭建城乡互动的有效平台载体, 实现以生产为主的人城共融, 基于信息网络技术不断优化小镇三大产业发展, 做到各方面的多元化主体融合互补, 进而满足多元主体协调发展要求, 并共同参与到小镇文化建设当中。

基于上述特征与理论分析, 就说明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一定要迎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多元化发展要求, 做到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全面发展, 并以创新、特色、融合为关键基本发展理念, 实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规划策略优化, 并提出相应切实有效的特色小镇发展规划策略[1]。

二、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不但要遵循上述理论原则内容, 也要做到灵活应用, 因地制宜, 发挥小镇资源优势, 真正做到“产融结合”, 它也是特色小镇未来规划发展建设的重要技术理念环节。本文认为, 特色小镇作为乡村区域的特殊空间, 它集合了城市中绝大部分发展内容, 其发展规划策略应该由空间赋予它相应功能, 全面构建小镇发展的核心策略与辅助支撑策略, 为小镇未来发展进行全面规划。

(一) 核心策略的确立

特色小镇策略规划始终都不能忘记要以人为本, 要通过人来开辟发展路径, 基于人形成板块化或点轴式结构布局, 满足特色小镇发展进程中小镇人人性化的尺度需求。为此, 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人为本的综合化规划进程。

从细致建设缓解来说, 特色小镇要懂得“15分钟步行圈”这一基本客观规律, 它的公认度极高, 属于典型的宜人步行范围。在15分钟步行圈中, 人的正常步行速度要达到4~6km/h左右, 可以估算出15分钟步行圈的基本半径为1km左右。对于某些特色小镇的高密度人群来说, 采用这种“15分钟步行圈”就可以提高城市居民在“行”这一方面的规范化行为。例如可以在步行圈中多组织服务型集聚、绿化性集聚活动, 为人们创造良好的步行圈交通环境。必要时也可以相应缩短步行圈安全距离, 并将区域内服务内容集聚和渗透到服务项目当中, 强化步行圈的人性化特征, 也实现步行圈中服务项目功能内容的全覆盖[2]。

(二) 辅助支撑策略的提出

辅助支撑策略应该围绕城市新型城镇化核心策略来为特色小镇开展建设工作。具体来讲下文指出两点:

第一, 要配合特色小镇以人为本的核心策略来实现交通缝合, 并保证交通运营的环保低碳性。通过交通网络将特色小镇及周边联系起来, 并形成双方彼此的紧密联系。举例来说, 小镇区域交通要积极建设“多横多纵的主干线路网结构“, 这其中就包括一条高速路, 配合城市交通主干路网结构, 实现东西、南北的交错贯穿, 即多横多纵交通联系体系。总体来说, 就是要贴合实际地形现状与地产权接线来达成特色小镇的自由式布局目的。

第二, 应该为特色小镇构建健全的、现代化的公共交通体系, 将慢行系统优先设置进来, 同时注重对交通空间的无缝连接引导, 保证“产城融合”运行质量的优化提升过程。详细来讲, 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慢行系统主要可以划分为通勤与休闲两种, 一般通勤型慢行系统会与路网结构相结合, 注重对人慢区域功能的设置与发挥, 并同时遵守居住——就业空间之间的的最近距离原则, 为城市居民出行工作节约交通成本;另外一种是休闲型慢行系统, 它将小镇主要区域与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重要场合联系起来, 同时注重对小镇水网、绿网的结构优化重整, 为小镇居民创设休闲人性聚集区, 优化居民日常生活质量。

再一点, 它也能够实现特色小镇的全面设施升级, 主要是基于需求配置来进行升级和分级, 为小镇居民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与更多特色服务体验过程。下表1就以特色小镇的商贸服务区域功能建设为例, 提出它的主要配套设施建设, 展示升级过程, 如表1。

另外, 特色小镇建设也应该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主要围绕生态景观双提升来实现城镇游憩系统的结合与形成。就这一点来讲应该基于特色小镇生态格局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方面维持小镇生态网络的完整多样性, 一方面也希望配合设施与公共空间来进行小镇景观体系的多元化渗透建设过程[3]。

总结:

特色小镇的关键就在于“产城融合”, 它要小镇明确自身发展原则与特征, 然后结合核心策略、支撑辅助在策略与优化策略来全面投入建设实践与优化工作, 构筑全面完善、不输于城市的小镇服务功能体系, 为城市建设舒缓压力, 也拉近城镇间的发展距离, 实现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摘要:当前,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基于此, 许多地区开始规划并打造特色小镇, 满足地方经济及人文发展需求, 把握机遇, 探索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更多元路径。本文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的特征要素为例, 探讨了特色小镇的未来规划应有姿态。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特征要素,规划策略

参考文献

[1] 赵士雯, 赵艳华, 国福旺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天津特色小镇培育策略研究[J].城市, 2016 (10) :22-25.

[2] 周宇波, 莫蔚莹, 谢雪明等.紫金众创小镇城市"双创"空间问题调研与规划策略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 (3) :13-14.

特色城镇范文第5篇

摘要:投资、消费、出口常被喻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年来,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比重难提高、居民消费率逐年走低、平均消费倾向有所下降等现状表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减弱,刺激消费,发挥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学界和决策层的共识。为此,将城镇居民消费动力概括为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提出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人口城镇化率等7个可能成为城镇居民消费动力的指标,通过建立协整模型、分位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消费动力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出促进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城镇居民;增长动力;福建省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3.009

1 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动力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代表消费(记作LNZC),利用eviews6.0软件逐一从静态相关和长期均衡等两个方面实证分析能够促进消费增长的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建立综合模型。

1.1 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动力的来源综述

综合国内外研究消费增长动力的成果,可以成为居民消费增长动力的有居民收入、市场价格、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镇化程度、金融因素、消费者偏好、经济预期、社会保障等,大致可分为经济和社会两方面因素。为了能够准确反映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的实际状况,应该在考虑数据可获取性、可信度的前提下,将这些因素按照既定的技术路线进行实证分析,逐个筛选,使用筛选后的指标建立综合模型,才能比较完整、客观地得出福建省居民消费增长的动力。由于实证分析必须有可靠的数据来源,社会因素往往取决于人的心理等主观因素,本文拟采用指标主要以经济因素为主。

1.2 动力因素实证分析

本部分将可能成为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动力的因素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逐一开展实证分析,以确定综合模型的指标。分别用LNSR表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LNEGE表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LNJG表示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LNXJ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LNLL表示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LNCZH表示人口城镇化率、LNBZ表示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以上数据均采用1981-2014年的时间序列,其中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以每次调整时间日为准加权平均为年度利率;人口城镇化率在年鉴已有的时间序列数据基础上,结合第4、5次人口普查数据平滑为完整时间序列数据。

1.2.1 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用相关系数r和散点图表示,0|r|1,r值越大,相关性越强。图1分别是7个动力因素与城镇居民消费的相关散点图,并得出相关系数。

相关性分析结论:一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口城镇化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等5个指标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865、-0.8764、0.9928、0.9942、0.9786。由于恩格尔系数是一个逆向指标,其时间序列与消费支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消费结构变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正向线性相关。二是价格与居民消费不存在线性相关。虽然理论上是影响消费变动的重要因素,但是福建省的城镇居民消费与价格变动没有必然相关。三是利率与居民消费不存在线性相关。主要原因: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几次比较重大的利率调整主要是针对投资和基建领域的“过热”现象进行的,与居民消费间存在较长而复杂的传导,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很小。

1.2.2 协整性分析

经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后,对与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的5个指标进行协整分析,以检验这些因素与居民消费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1)单位根检验。

使用最常用的ADF检验法检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其他5个动力因素指标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这些指标在5%临界值水平下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一步建立协整回归方程。

(2)E-G 两步法协整关系检验。

第一步:按照yt=β0+β1xt+εt分别建立5个动力因素指标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协整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方程1:LNZC=0.3174+0.9334LNSR(Adjusted R-squared=0.9991)。

方程2:LNZC=28.2061-5.126LNEGE(Adjusted R-squared=0.7609)。

方程3:LNZC=-34.057+9.682LNJG(Adjusted R-squared=0.9852)。

方程4:LNZC=-4.7518+3.5644LNCZH(Adjusted R-squared=0.9876)。

方程5:LNZC=-1.2259+0.7093LNBZ(Adjusted R-squared=0.9563)。

第二步:对回归模型残差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以上5个回归方程的残差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回归模型具有可信度,协整关系成立。

(3)协整性分析结论。

5个动力因素指标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的两变量协整回归方程成立,除恩格尔系数Adjusted R-squared=0.7609外,其他指标Adjusted R-squared均大于0.95,拟合效果十分显著;且5个回归方程残差都是1%临界值下的一阶单整序列。据此,可以认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口城镇化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都是正向的,可以成为促进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动力。

1.2.3 ECM模型分析

ECM(误差修正)模型是对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线性调整机制。根据格兰杰定理,ECM模型可以将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特征结合到一个模型中,使偏离长期均衡状态的变量修正到均衡状态。将两变量的ECM模型简记作:Δyt=β1Δxt-λecmt-1+εt,建立ECM模型如下:

ECM模型分析结论:只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支出之间能够建立ECM模型,表明收入与消费间存在着十分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即使短期偏离后,也会以每一标准点0.4325的力度自发修正回均衡状态。而其他4个变量虽然与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短期内经常偏离这一状态,且无法自发修正。

1.3 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动力综合模型指标筛选结果

通过对拟采用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筛选结果显示,7个指标中,价格、利率与城镇居民消费不相关,不适宜作为城镇居民消费动力综合模型的分析指标;而其他5个因素与城镇居民消费都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因此,将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产业结构、人口城镇化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等作为建立城镇居民消费动力模型的指标。

1.4 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动力综合模型—分位数(QR)回归模型

由于影响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动力的因素较多,为了详细地反映各种动力的影响力度,使用分位法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以城镇居民消费支出(LNZC)为因变量,分别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LNSR)、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LNEGE)、产业结构(LNJG)、人口城镇化率(LNCZH)、财政社会保障支出(LNBZ)为自变量分别在20%-80%区间以每10个百分点为刻度,建立多元线性分位法回归模型(表2)。

2 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动力实证分析结论及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化进程、社会保障等是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动力。这些动力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和特征有所不同。

2.1 收入是城镇居民消费最重要、最直接的动力

在分位法回归模型中,收入对消费的正向影响参数总体上呈现逐步提高趋势,表明随着消费规模的增长,收入对消费促进作用越发明显。从ECM模型来看,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0.9699个百分点,在短期中偏离均衡趋势后,以0.4325个百分点的力度自发修正,说明收入对消费作用不仅长期影响很大,也能够明显影响当期消费。

2.2 消费结构改善较强地刺激居民消费增长

分位法回归模型显示,代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呈现“V”型反转,在消费水平由低位向中位发展时,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突破中位后,迅速加强,其加强力度超过前期减弱力度。如福建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62.6%(贫困)发展到514%(温饱)时,居民消费性支出增幅高达15.1%,从51.4%(温饱)发展到40.9%(小康)时仅为7.4%。

2.3 产业结构升级刺激居民消费增长

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呈现出由低分位向高分位逐步增强的趋势,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会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升级为居民消费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有效的供给,使居民消费欲望增强。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Iphone系列智能手机的出现引领了整个智能手机的行业发展,从而改变了手机行业格局。2015年以来,国家决策层也注意到供给对消费和经济的影响,多次表态要注重“供给侧”改革。

2.4 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增长起“托底”作用

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增长的正向作用随低分位向高分位发展过程迅速减弱,意味着低消费水平下,社会保障的动力很强,高消费水平下,社会保障的动力迅速衰减。在社会保障完善的情况下,居民可以不必专门进行储蓄以备不时之需,会刺激近期和远期消费需求;同时,社会保障通过直接给予低收入者补贴、补助的方式提高低收入者的购买能力来拉动消费,这就是社会保障的“收入替代因素”。

2.5 城镇化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在分位法回归模型中,城镇化对消费除了中分位水平上略有拉动外,其他分位水平呈现负影响关系,并且在高分位水平上负影响关系还有扩大化趋势。究其原因,福建省当前的城镇化进程没有彻底解决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端,反而出现了外来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新迁入居民与原居住居民的新城乡二元现象,并且在居住、养老、医疗、就业、教育等保障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限制了新转移人口的消费增长。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而出现的住房价格上涨对其他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反而限制了居民其他领域的消费。

3 促进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对策建议

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收入水平仍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促进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首先要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同时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1 努力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

一是要使居民收入水平整体提高,首先要关注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者间的关系,扩大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进一步降低政府、企业的份额,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二是完善最低工资制度,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正常的科学的工资增长机制,根据企业利润变化及市场物价波动情况调整劳动者工资水平,调配工资指导线的基准线和下线,为企业薪资增长提供制度支撑。三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同时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重点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适当的政策倾斜。四是进一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3.2 加快“供给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发挥创新精神,培育和提高创新能力,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创新,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增加公共消费品供给,带动和刺激个人消费需求等。二是运用政策工具引导市场需求,拓展新兴消费领域,让新产品、新技术逐渐被市场认可,被消费者接纳,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3.3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城镇化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现阶段的城镇化建设对消费增长促进作用不明显,甚至会降低居民消费。这就要求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考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即城镇化规模和速度的确定应与所在区域人口的消费需求能力相适应,与所在区域人口消费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相适应,与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以此来综合确定城镇化规模,把握好推进城镇化的速度。

3.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社会公平

增加居民收入,进而增加居民消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增加城镇居民转移收入。要统筹完善现行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对城镇贫困群体的保障水平。多渠道筹集资金,探索建立覆盖面更广、保障程度更高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

参考文献

[1]张俊英.促进中国居民消费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1923,8185,120122.

[2]付荣,伍湘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消费增长动力研究[J].商业研究,2013,(12):5660.

[3]李绍玲,栗建松.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4):69.

[4]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福建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53,77,191,211,246.

特色城镇范文第6篇

二、 科学饲养,按时免疫,保障健康安全。

三、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训练控制狗的吠叫,避免躁声扰邻。

四、 及时清理狗户外排泄的粪便,保护公共环境卫生。

五、 携带犬只出户时携带《犬只准养证》,对犬束犬链,有成年人牵领并有效控制,避免干扰他人正常户外活动。

六、 遛狗时回避密集人群以及老人、儿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惊慌。

七、 不随意抛弃狗,尽心尽责,妥善处理转让。

八、 对染疫死亡或其死亡原因不明的犬只,应当送交公安机关设立的犬只无害化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处置。

九、 所养犬只伤害他人的,应立即将受害人送往医疗机构诊治,并先行垫付医疗费用。

我保证履行上述承诺,接受邻居监督。一旦违反,除承担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外,愿意接受居民委员会处理。

保证人(姓名):(签印)

年月日

身份证号码

住所

上一篇:土木工程就业范文下一篇:辞职的理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