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品销售工作计划范文

2023-09-03

特色产品销售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2018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创新, 台州出现了如童年时光智能生鲜柜、食享会会员制社交化食品购买平台等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特色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完全可以依靠现代信息技术, 结合电子商务新媒体营销打破农户被动、销售渠道匮乏、产销衔接不畅的僵局。因此, 本文提出利用电商新媒体, 例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 结合当地农户和果蔬合作社, 构建基于本地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三个维度的电商销售途径, 提出口碑宣传、情感植入和多级分销等销售策略。

一、适合台州特色果蔬农产品电商模式研究

从本地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三个维度上摸索适合台州特色果蔬农产品的新媒体电商销售模式与策略。

(一) 本地市场

在本地市场拓展中, 在原有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基础上, 构建“农户+合作社+新零售/社区电商”的销售模式。其中, 农户受到知识水平和精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 主要负责产品种植和培育, 合作社主要承担农户管理、品质保障、品牌建设和寻找销售渠道的工作。社区电商主要建立在微信群和小程序功能基础上, 利用社区用户的口碑宣传维护客户黏性, 依托本地产品源, 优化本地供应链结构, 利用APP和公司化经营打开本地特色农产品新零售电商渠道。

(二) 国内市场

相比较而言, 平台类电商需要专业的电商运营人才、较大的推广资金投入, 并不适用于分散经营、资金单薄的果蔬农户和合作社。因此在基于微信公众号和电商短视频等移动电商模式热度趋势下, 构建“农户+合作社+微信公众号/电商短视频”的销售模式。微信公众号具有降低成本、加深客户互动、建立信任等优势, 通过自运营、第三方合作等方式, 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电商短视频作为目前电商销售火热的工具之一, 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应合理利用电商短视频进行产品宣传, 最终提升产品的销售。

(三) 国际市场

以西兰花产品为例, 生鲜产品由于其保质期较短, 不宜长距离运输, 因此在国际市场上销售西兰花产品需进行切割、保鲜、密封等加工处理。另外, 临海东部西兰花种植农户采用晾晒、干燥等方式形成花菜干货, 丰富了产品种类, 减轻了产品重量, 延长了产品保质期, 也适宜打开国际市场并在国际电商平台上销售。

二、适合台州特色果蔬农产品的电商销售策略研究

特色果蔬农产品在产品安全、质量保障、产品保鲜等方面有更高要求, 因此除了需要优化供应链, 保证产品销售渠道, 避免产品滞销情况的出现, 更应该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 帮助带动特色果蔬农产品的销售。

(一) 口碑营销策略

聚焦新媒体电商, 更多的是利用社交电商依托微信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关系链, 通过口碑宣传和分享推广。口碑营销是指企业努力使用户通过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流将自己的产品信息、品牌传播开来, 这种营销方式成功率高、可信度强。特色果蔬农产品是农副产品的一种, 由于其保质期时间短, 具有单次购买数量少、购买频率高等特点。同时, 社区电商销售模式以微信群、QQ群等即时通信工具将有共同生活特征, 比如同一小区、同一工作单位、同一年龄段的人群聚集一起, 通过口碑宣传可以强调关系与兴趣, 激发大家分享产品, 为农产品销售引导助力。

(二) 植入营销策略

植入营销是指将产品或者服务的内容、属性、优势政策性融入当代热门剧集、综艺节目等, 通过场景的重现, 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产品和服务, 继而达到营销产品的目的。特色果蔬农产品由于大规模种植的季节性, 在销售过程中需要关注时效性。在微型公众号的文案撰写中, 可以植入热点话题、热点影视作品等, 同时结合特色果蔬农产品季节性特征、产品营养价值、产品的地域特性、产品的文化价值等方面植入差异化情感, 进而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和情感满足, 迎合消费者的兴趣, 进而促进产品的销售。

(三) 多级分销策略

近年来, 社群电商发展过程中关于裂变分销和多级分销引起了很多争议。而社交电商利用社交裂变和多级分销利用“自购省钱、分享赚钱”的模式将用户转化为店主进而吸引更多用户, 将商品推荐给私域流量池的用户激活转化。然而, 采用多级分销的销售模式要注意分销等级的限定以及规范化平台建设, 形成科学、持续、健康的电商分销形态。

结语

基于国内经典案例和问卷调查基础上, 本文制定了适宜特色果蔬农产品在本地市场、国内市场上电子商务销售模式以及相应的销售策略。后期将围绕构建适宜台州特色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生态圈从优化供应链, 打通农产品上下游渠道, 结合现代信息管理系统, 整合农户、合作社、社区超市、电商平台等, 最终打造适宜台州特色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生态圈。

摘要:台州特色农产品在市场销售上存在渠道单一、消息闭塞、流通成本过高等问题, 本文提出利用新媒体电商, 结合当地农户和果蔬合作社构建基于本地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三个维度的电商销售途径, 提出口碑宣传、情感植入和多级分销等销售策略。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新媒体电商,销售策略

参考文献

[1] 黄珊, 王保敏.“互联网+”背景下地方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以芜湖为例[J].智库时代, 2018 (40) :63+73.

[2] 徐芳兰, 刘珊.特色农产品电商营销价格策略创新模式研究[J].价格月刊, 2018 (02) :61-65.

特色产品销售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历史名城襄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通过对襄城、樊城古城区风貌恢复与建设规划,保康县歇马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襄阳特色动画产品的设计与创作,襄阳特色艺术品、工艺品和纪念品的设计创作等几个开发方案或思路的分析,探讨襄阳地域特色文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从而促进襄阳地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中国历史文化名称襄阳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襄阳地区的文物古迹或风景名胜多达七百多处,襄阳历史上名垂千古的文化人物、历史事件和典故不胜枚举。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当前襄阳的文化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文化产品市场不够发达,文化产品贫乏,设计开发单一趋同,缺少文化品牌,这与襄阳文化资源的丰富多彩形成鲜明地对比。因此,要促进襄阳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应大力开发襄阳地域特色文化产品。

襄阳地域特色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

襄阳地区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本地旅游资源的特点是融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可供游览观赏的自然风光、历史古迹、名人故居、革命旧址、现代景观等非常之多。这里留下从史前到楚汉,到三国、唐宋、元明清,再到民国、新中国解放,从古至今山水古城文化、军事商贸文化等等的一系列自然与人文印记。

1. 襄城、樊城古城区风貌恢复与建设规划

提升襄阳城市形象和品质,要充分发挥襄阳古、近代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优势,精心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构建文化型、创新型的旅游发展格局,突出城市特色品牌文化,实现“文化立市、旅游活市”的发展战略目标。打造襄城和樊城古城文化旅游品牌。以襄阳古城开发和樊城古城开发为重点,以古城历史背景和文化遗迹为线索,以历史风貌建筑为载体,精心设计、开发、恢复、修缮襄阳古城墙及东、西、南门城楼,护城河,荆州北街,襄阳王府和绿影壁,樊城九街十八巷,定中街,友谊街等旅游主题板块。精心设计旅游品牌路线,突出设计古城墙护城河观光游、老街古巷风情游、汉江码头风光游、名人故居文化游、宗教历史建筑游等,着力打造襄阳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形象。

对襄城和樊城古城区的修复和建设,应严格保护历史文物建筑,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和环境应与重点保护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避免大拆大建。新建建筑应注意历史文脉的延续,建筑的形式、高度、体量、尺度、色彩和材料等应与周边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相协调。规划不仅只考虑每个建筑和街道自身,而且包括与周围整体环境、景观、绿化等的协调统一,应把古城墙、古码头、街道、建筑与设施小品等各景观要素有机结合、统一规划。

2. 保康县歇马镇新农村建设规划

近几年来,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持续为保康县歇马镇48个村庄设计制订了《歇马镇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并获保康县规划局批准。歇马镇位于保康县的西南部,历史文化悠久、资源丰富。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人文底蕴相得益彰。县域规划定位歇马镇为旅游型发展目标:利用九路寨自然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依托省道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形成南部的旅游节点城镇。

歇马镇新农村建设规划本着突出地方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地形地貌、传统的历史文化和地方民风民俗。景观规划则突出山、水、城、林、田为一体的自然环境,保护和强化自然生态景观,特别是关键性的自然要素,包括山体、水体等,从长远角度控制乡村的景观生态质量,突出其生态景观特色。梳理村庄的空间结构,使景观要素之间具有较好的连续性、一致性和协调性,通过营造景观亮点,创造有特色、可识别、和谐悦目的乡村审美品质,建构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体系。以各现有散状分布居民点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居住片区。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依据地形条件灵活布置,各户之间有道路相联系,各户的建筑布局形态进行分类规划,要求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筑外观应尽量统一风格,体现地方特色,可通过建筑装饰符号,建筑色彩等建立各住户间的呼应关系,强化整体效果和视觉连续性。建设商业点,结合村民住宅进行商业活动,为日常百货、小吃店、农家乐休闲等服务设施,满足村民自身及村对外服务的不同功能要求。

襄阳地域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

襄阳地区深厚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其中楚汉文化、三国文化、汉水文化、古城文化最具代表性;卞和、宋玉、刘秀、诸葛亮、孟浩然、米芾等一大批本土历史文化名人也可为襄阳地域原创动画的创作、文化艺术产品设计等提供人文素材;而襄阳地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风景秀丽的山水文化、汉江文化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等,也是本土文化产品设计与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

1.襄阳特色动画产品的设计与创作

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动画系与浩翰动画有限公司联合创作了多部地域特色鲜明的襄阳本土动画作品,如《喊彩迎春》、《卧龙金凤》等襄阳贺岁动画片,在襄阳电视台播出获得很好的反响。动画片《喊彩迎春》是以盛行于清末民初襄阳民间春节期间的一种民俗活动形式为主题创作的,作品中人物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都取材于襄阳地方风土人情和襄阳地方风景;动画以色彩斑斓的画面体现了襄阳地区民间美术和装饰风格;动画中的对白则是配以地地道道的襄阳本地方言,生动活泼地演绎襄阳乡景、乡音、乡情。动画片《卧龙金凤》则是讲述诸葛亮娶襄阳才女黄月英的故事,动画中运用了许多襄阳和三国文化元素,动画人物主要有诸葛孔明、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诸葛亮的岳父三国名士黄承彦等,动画场景取景襄阳古城门楼、襄阳特色古建筑、襄阳名胜黄家庄(今黄家湾)、襄阳秀丽的山水等,动画中以鄂西北襄河流域一带的“襄河道坠子”为唱白,由襄河道坠子的著名传承人郝桂萍演唱,襄河道坠子音乐简洁、唱腔流畅,擅演长篇大书和即兴抓词,演唱中尤其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动画以多姿多彩的画面、诙谐幽默的说唱形式演绎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以三国人物和故事为题材的动画系列剧《智圣诸葛亮》则正在创作开发过程中……这些襄阳本土动画产品都取材于襄阳历史文化、民俗传统和民间故事等,艺术创作表现形式则大量运用襄阳本土民间美术、民间曲艺、说唱、方言等元素,彰显了浓郁的襄阳地方文化魅力。

2.襄阳特色艺术品、工艺品和纪念品等的设计开发

对襄阳地域特色的艺术品、工艺品和纪念品的开发设计,要注重挖掘襄阳本土特色和地域文化内涵,创新设计艺术表现手法,提升产品的艺术品质和文化品味,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创造品牌效应。襄阳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可供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和设计创意来源甚多。如开发雕龙碑新石器时代文物陶瓷复制品、石器复制品;荆楚文物青铜器复制品、玉器复制品、漆器复制品等;襄阳三国人物和历史文化名人剪纸、木版年画、皮影、布贴、陶瓷、泥人、雕塑、屏风、装饰画、折扇、挂饰、布娃娃、玩偶、公仔、明信片、书签等;米芾书画折扇、明信片、书签、装裱画、书籍印刷品等;襄阳民间特色服饰、T恤、鞋、帽、包、织绣工艺品等;以及襄阳观赏石工艺品、书画艺术品、柳编工艺品、根雕艺术品、木刻艺术品、石雕艺术品、孔明灯等特色文化艺术品和纪念品。在设计艺术手法上,要注意运用形式美的法则,使造型、比例、色彩、材质、装饰、工艺等各方面创造元素达到完美结合,并体现出襄阳地方独有的文化风格和特色。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3q119 )

作者简介:马佳,女,汉族,湖北省襄阳市人,职称:讲师,学位: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邮编:441021。

特色产品销售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特色化营销策略

当前,在农产品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卖难”症结的主要原因就是产业结构的趋同化和产品的大众化。因此,有效的农产品营销策略之一,就是要通过合作组织的作用,引导农户走以特取胜、以特增收之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不少消费者的口味正向大自然回归,热衷于吃粗粮、吃草食畜禽、吃野生蔬菜等。那些天然、野生、土特农产品需求量正在与日俱增,谁把握住了这个商机,谁就赢得了效益。通州在这方面至少有两个成功的实例:一个是金沙镇双龙菱角专业合作社,看准菱角这一特色产品在市场上的消费潜力,改河塘深水栽培的传统模式,依托老板投资,大胆引进浅水设施栽培新技术,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菱角设施栽培基地,使过去中秋节才能上市的菱角提前了一个多月,其产量、产值、效益成倍增长;另一个是东社香台特种蔬菜专业合作社,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野生香芋,做成了特色产业,亩收益由大宗作物一至二千元,猛增到六至八千元,受到南通市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二、优质化营销策略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安全、营养、绿色、保健等方面的消费意识显著增强,热切期盼能吃上放心的粮、油、鱼、肉、菜、果等农产品。然而,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方式中,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还屡禁不止,有害有毒物质还很难监控。为解决这些难题,不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金沙水芹菜专业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八不准”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并申领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和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确保了产品质量,近年来,水芹菜以其嫩、绿、脆、香和无公害著称,深受消费者青睐,产品远销上海、北京和韩国等地,带动950名成员人均年增收21000元;再如骑岸季庄青椒生产专业合作社,通过“五统一”等措施,生产出优质青椒,成为了上海市场上的香饽饽。

三、品牌化营销策略

品牌化是在优质化基础上的更高层次,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农产品走向大中型超市的通行证。现实生活中,当商品匮乏的时候,消费者没有选择的余地,主要愿望是有货可供;但当商品供应充裕之后,选择的余地大了,消费者就要选择好的品牌,好中选优是人之常情。当今的市场竞争已经进入品牌之争时代,以农产品营销为主要功能之一的专业合作社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占领市场,久盛不衰。东社镇景瑞蔬菜专业合作社,以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创出了“景瑞”品牌,其蔬菜产品畅销沃尔玛、大润发、易初莲花、欧尚等上海各大超市;二甲海忠葡萄专业合作社,引进国内外最新品种30多个,通过地膜、钢架大棚、滴灌等设施栽培技术,培育出了早熟、高产、优质葡萄,注册了“奇园”牌商标,阳光玫瑰、巨玫瑰、醉金香、美人指、夏黑等品种多次被省(部)级评为金奖,其产品大部分被宾馆、饭店、商场、机关等团购单位预订一空。

四、订单化营销策略

在农产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今天,发展订单农业尤为重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农贸市场、大中型超市等销售主体签订产销合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指导农民按规定种植品种、按标准生产产品、按时间数量交货,从而保证了农产品有一个稳定的生产和销售的渠道和空间。如南通青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了在商家和农

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根据商家的需求组织农民生产,农民手里有了订单,就等于吃了定心丸,不愁生产的产品没人要。许多胆大的农民,不但在自己责任田种植效益高出常规作物好几倍的蔬菜,而且还通过流转土地租用缺少劳力和技术的农户土地种植蔬菜。再如十总镇柏树墩荷兰豆营销专业合作社,与江苏嘉安食品有限公司订立了长期产销合同,带动1311户成员种植荷兰豆1298亩,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增收近400万元,实现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三赢。

五、加工化营销策略

一般的农产品通过加工,哪怕是最简单的加工,不但其价值大大攀升,而且会销得更快更好,这方面的实例是比较多的。四安镇的万和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将628户社员年饲养的200多万羽家禽,通过统一屠宰、分割、贮藏、包装,部分还深加工成熟食进行销售,不但打开了销路,而且满足了市场上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二甲镇增福花生剥壳专业合作社,带动518户农户进行花生剥壳加工,有自动剥壳机866台,年加工花生米30000吨,产值超过两个亿,产品直销苏、浙、皖、沪、鲁等大中城市;骑岸镇爱民草绳加工专业合作社,变废为宝,改变了过去“遍地稻草无处去,付之一炬土也焦”的现象,把大量的、廉价的、多数农民视为累赘的稻草,加工成草绳后主销上海、浙江、福建等地,不仅减少了过去因燃烧稻草造成的污染,而且直接为种植水稻的农户每亩增收30元左右(一亩田稻草加工成草绳后可获益700余元)。

六、外向化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优,农产品可谓是日益丰富,有些品种在本地和国内市场逐步趋于饱和,有些品种通过外销则能获得更大效益,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外向化营销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但是,农产品要成功外销还是有很多困难的,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农产品的系列化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行生产,必须依靠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确保农产品质量。当然,外销农产品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我区就有几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把多个农产品销到了国外。首先是刘桥镇的青园、大圣、长峰、三官殿等蔬菜专业合作社,

与江苏嘉安食品有限公司联手,将青花菜、青玉米、青刀豆、荷兰豆、大粒蚕豆等几十个品种通过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后,远销到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1000多万美元。其次是金沙镇水芹菜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其“进鲜港”牌水芹菜远销到韩国,成了首尔市民餐桌上的特色蔬菜。

七、规模化营销策略

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筐梨不好卖,十筐梨就好卖,一百筐梨更好卖的现象,这就给人们一个启示:农产品规模化营销的重要。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施规模化营销策略,关键是两个方面:首先是合作社本身扩大规模。我区东社镇新街硕丰葡萄专业合作社,起初发展500亩葡萄时,不少人担心产品卖不掉,结果并不是卖不掉,而是供不应求,于是又扩大了500亩,如今发展成了千亩葡萄生产基地,一到销售旺季,前来批发、团购的车辆络绎不绝,社员足不出户就能把产品卖出去;四安镇永发和西亭镇李庄两个蔬菜专业合作社看准市场行情,分别发展800亩和1200亩设施大棚蔬菜,同样不存在销售问题。其次是发展横向联合。南通绿青阳蔬菜专业合作联社,将刘桥6个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大力发展出口蔬菜生产,复种面积达到两万余亩,使出口蔬菜成了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南通通沪菜园子专业合作联社联合了全区16个镇的17个较大蔬菜专业合作社和1家农业龙头企业,出资总额达1.1亿元,争取通过

三、五年的努力,真正把通州的“菜园子”变成上海居民的“菜篮子”。

八、超市化营销策略

这里的超市化营销,指的是农超对接,即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组织农户或基地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并通过简单整理、挑拣、包装后直接向超市、商场或便民店提供农产品的一种新型流通方式。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既可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又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商家、合作社(农民)、消费者共赢。通州在这方面已有成功尝试,2011年7月19日,南通市苏合农产品销

售合作联社通州直销店开业,区内外4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近百种农产品直接摆上了超市柜台。“苏合”通州直销店总投资200余万元,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为销售主体,主产品包括粮油、畜禽、水产、蔬菜、瓜果等,集仓储、零售、批发于一体,不仅为农民合作社产品直接进入超市搭建了新平台,也为广大市民购买价廉物美、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提供了便利。

九、配送化营销策略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的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如送快餐就是一种最简单的配送。农产品和其他工业产品、生活用品等不同,它面对的消费对象是所有人群,在这个庞大的消费人群中,需要配送服务的一定有,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方面的消费潜力将不断增强,毋庸置疑,配送服务将成为农产品营销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我们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配送化策略时可分两步走:首先是发展团体客户,如机关、学校、超市、大中型企业等;其次是发展个体客户,重点应从白领阶层中物色消费对象。

十、网络化营销策略

特色产品销售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摘要】黄河入海口正在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新兴旅游目的地,但是对于黄河口旅游目的地建设问题在理论研究上一直未能引起关注,在实践操作上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有关黄河口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简单梳理,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提出现阶段黄河口旅游的发展应提高到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高度,推进黄河口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深入挖掘黄河口文化内涵,优化产品(线路)设计,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关键词】黄河口;旅游目的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东营入海,不仅造就了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而且造就了黄河口 独特的旅游资源,而正是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正在使黄河口摆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新兴旅游目的地。因此,依据旅游目的地有关理论,加强对黄河口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研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打造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是黄河口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关于旅游目的地的界定

旅游目的地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概念,是国内外旅游地理研究者在旅游系统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与旅游客源地相对应的概念,这些观点基本构筑了旅游系统由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连接体构成的主体框架②。这种旅游系统结构的主流观点也影响到一部分从经济角度出发对旅游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如张辉(2002)提出,旅游经济是由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中间连接体构成的哑铃经济体系[1]。

国外对旅游目的地概念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从概念界定上来看,国外对于旅游目的地概念主要是描述性定义,所做的界定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从旅游者角度所做的界定;第二个角度是从旅游供给者的角度出发所做的界定[2]。在国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目的地形象、营销、管理及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等方面,同国外研究相类似,对旅游目的地概念的研究相对较少。

根据保继刚和楚义芳的观点,旅游目的地定义为“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旅游地在不同情况下,有时又被称为旅游目的地,或旅游胜地[3]。”

张辉(2002)认为,旅游目的地是拥有特定性质的旅游资源,具备了一定旅游吸引力,能够吸引一定规模数量的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特定区域[4]。

吴必虎(2001)认为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可以是指某个特定功能的旅游胜地,也可以作为一个国家首都的重要城市,甚至可以泛指整个国家[5]。早在1995年,他就指出,在中国,旅游目的地的演化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它们多数经历了较长历史时期的文化沉积[6]。而这些沉积的文化内涵,在目的地开发中,以资源文化内涵外化的方式提供给旅游者并使其得到文化上的体验(马波,1998)[5]。

魏小安(2002)采用引申定义的方式,将旅游目的地定义为:能够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追求旅游动机实现的各类空间要素的总和[7]。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概念界定差别不大,唯一需注意的是目的地文化是否归入旅游目的地概念体系中,对此吴必虎等诸多学者则鲜明指出对旅游目的地界定应注意其在较长历史时期所形成文化沉积因素,这种观点与后来区域旅游规划中出现的“文脉”或“地格”③(placeeality)分析思想应是一脉相承的。

关于旅游目的地概念是否应纳入目的地文化,可以从旅游活动与文化的关系来考究,目前对于“文化是旅游的本质”这一命题国内外学者的认识是相当一致的,同时从旅游发展史看出,各时期的旅游活动虽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的主题倾向,但在本质上具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追求的是文化享受,即经济是旅游的表象,文化才是旅游的本质。因此对于在旅游活动中发挥拉动作用、充当消费对象、享受对象的旅游目的地文化理应纳入旅游目的地研究和概念界定的范畴,从这一层涵义而言,吴必虎对旅游目的地界定是较为科学和全面的。

二、黄河口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评价与分析

作为一般规律,国内旅游研究往往滞后于旅游实践的发展,这一点在黄河口旅游发展中也有体现,目前对于黄河口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因此在目的地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诸多问题。

(一)相关文献与科研成果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以入海口地区为主体,辅以油田景观、生态农业景观等,是黄河口旅游资源的精华所在,也是东营市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就旅游规划而言,近十年关于该区的相关规划主要有七个④,纵观黄河口旅游的相关规划,基本上通过对黄河口原生湿地资源状况的客观分析评价,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提出了黄河口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构建了黄河口旅游发展的区划以及产品规划框架,成为了黄河口旅游发展的理论支持和操作指南,也正是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黄河口旅游发展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就黄河口旅游发展相关科研成果而言,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2002-2012)近十年中黄河口旅游发展相关研究的检索,共检索到有效论文23篇(较具代表性的如表1),其中对于黄河口旅游发展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资源保护与开发(18篇,占78%)、客源市场的分析与开拓(2篇,占8.7%)、地域文化研究(3篇,占13.3%)三个方向,其中近五年内(2007-2012年)发表的共17篇,占论文总数74%,说明黄河口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点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黄河口旅游发展有力的理论支撑。

通过以上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得出目前对于黄河口旅游研究研究存在的三个问题:

1.当前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进行的,从旅游目的地建设角度对黄河口旅游发展所做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

2.当前研究仍然停留在资源分析及对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层次,虽然已经有学者对于地域文化(黄河口文化)进行研究,但篇数较少,说明对于黄河口旅游发展的深度研究不足;

3.对于黄河口旅游的研究基本处于静态研究状态,没有从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产品升级换代等动态角度对黄河口旅游发展进行分析和思考。

(二)黄河口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实践评价

黄河口拥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但是并非世界级的资源就对应着世界级的产品和旅游目的地,这里面涉及如何转化的问题。就当前黄河口旅游发展的实践分析,其“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产品优势”,在产品类型、线路总体设计、配套设施建设、游行比等方面存在问题。

1.地标区建设滞后。地标区是旅游地中唯其独有的、逐渐成为其标志的形象特征所在的区域,往往是地方文脉的集中体现,标志性产品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象征,代表着旅游过程的高潮,两者在市场宣传特别是在旅游过程体验设计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标区的建设一直是黄河口旅游发展的一个难题和关键问题,在黄河口旅游产品开发上缺少类似青岛栈桥这样的标志性旅游产品,游程开始后到底高潮在哪,最佳的拍照地点在哪,到哪个地方能证明到过黄河入海口,这一系列关键点都缺乏科学的设计和安排,给人的感觉整个游览过程平铺直叙,没有使人眼前一亮或为之心动的感觉,更没有高潮而言,不会给游客留下太深的印象,满意度不高。

在以往的规划中,有的认为保护区内的大汶流鸟类驯养救护中心应设计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内的地标区,笔者认为不妥,因为其本身缺乏黄河口地域文化符号。目前来看,由同济大学设计的黄河口游客综合服务中心-----生态之盒在颜色设计、外观、形象设计上,可以作为黄河口旅游的地标区进行打造和宣传。

2.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从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角度分析,“黄河口”的旅游吸引力不仅仅源于其自然禀赋,而且还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但目前黄河口旅游产品无论在类型还是形式上都较为单一。

首先从产品类型分析,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主要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主,景观质量季节差异极大,旅游淡旺季矛盾突出,工业、人文旅游产品等产品类型尚未形成系列,最为关键的是在目的地线路设计中缺乏对于地域文化(黄河口文化)展示的产品和载体,缺少文化元素,仅仅依靠这种自然生态观光型旅游产品组合是不能满足目的地发展需要的。

从旅游产品形式分析,在新的市场发展趋势下,旅游产品层次应更强调享受性质和体验特征,但目前黄河口旅游产品仍以观光产品为主,停留在资源展示层面,体验、参与项目缺乏,尚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同时观光旅游产品也存在诸多问题,仍然处于初级开发水平,高质量的观光旅游产品应突出游客的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和享受性,这几方面在黄河口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中都没有充分得到体现。

3.配套设施问题。从整体产品的角度进行分析,旅游产品是由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产品,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配套设施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旅游产品的质量。随着黄河入海口旅游南线道路的建设,黄河口旅游交通瓶颈基本解决,2012年黄河口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项目的完善,使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旺季购票拥挤、停车场、中午用餐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但问题依然存在,突出的还是“吃”的问题,这个问题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吃饱的问题,即满足基本的饮食需求。以主打产品黄河入海口旅游南线(大汶流入海口景区)为例,一般的游程安排上午入海口景区,游览活动一般在中午基本结束,接下来就是中午就餐问题,景区服务中心价格偏高,对于大众旅游者是不适合的⑤;景区外是距大汶流管理站大约半小时车程的黄河口镇,黄河口镇是按照主题城镇的立意规划建设的,其建筑、餐厅装饰、就餐桌椅与餐具较具特色,但是突出的问题是规模不够,旺季接待能力不足。其二是吃好的问题,即地方特色美食。目前最具地方特色的是孤岛鲜鱼汤,但是从大汶流入海口景区至就餐地点需一小时时间,店面普遍存在档次不高、服务质量较低的问题,同时由于品牌整合与规范管理力度不够,存在良莠不齐的局面。

4.旅游线路行游比不合理。国内外发展实践说明,一个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一般都拥有自己的主打线路(产品),并且其线路(产品)在游览时间长短、旅游项目的多少、花在旅途上的时间、花费比值的多少等方面都有合理的搭配。

黄河口旅游在这一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作为主打产品,大汶流入海口景区主要景点的游览一般在4小时左右,而周边相邻区域尚未开发出在档次上、类型上与入海口产品相匹配、互补形成合力的辅助产品(如石油工业旅游产品尚未形成系列),较多的产品仍然处于待开发或零散的资源展示状态,主打线路在游览时间安排上不充裕。从主要客源市场分析,省内主要客源发生地如青岛、济南、潍坊等地至黄河口一般需要3-4小时左右,而作为国内三大客源产生地之一的京津地区一般需要6-7小时以上,旅途时间与游览时间相比较,行游比不合理。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旅游目的地,如果主打线路旅游时间安排不充裕、行游比不合理,游客一般很少选择将其作为过夜游目的地和首选目的地,并且对产品的评价和旅游效果会大打折扣,更不利于客源市场的培育。

三、目的地建设对策与措施

关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演进过程,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是巴特勒(Butler,1980)提出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虽然自提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一理论有过争论和质疑,认为这一理论只是一个哲学层面上的命题,实践中没有一个旅游地的发展轨迹与巴特勒的曲线基本相符(阎友兵,2007)[8],但在实践中当一旅游地完全不受外部环境异常因素影响时,决定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还是旅游地吸引力的变化(余书伟,1997)[9],因此综合判断,黄河口旅游地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针对目前现状和问题,建议目的地建设方面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系统规划,明确建设目标

目前黄河口旅游发展的关键不再仅仅是资源开发的问题,而是“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系统问题,包括现有产品优化升级、产品类型丰富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旅游线路的再设计、旅游服务队伍建设、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创新、旅游行业管理体制的完善等。所以各级管理机构首先应统一认识,将思想认识提升到建设一流目的地建设的思路上来,依据目的地建设的有关理论和发展规律,制定系统的目的地建设规划;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基本要实现近期目标(1-5年内)建设国内成熟旅游目的地,远期目标(15-20年)打造世界一流、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

(二)科学定位,推进“黄河口”旅游目的地品牌化

在旅游经济体系中,营销是旅游目的地建设和发展链条的终点,也是目的地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魏小安,2002)[7],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是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的集合,即通过创建名称、标志、徽标、文字标识或者其他图表,以识别和区分旅游目的地的一系列活动[10]。该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以来,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热点话题,品牌化也成为当前旅游目的地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途径。

1.明确主题,科学定位。黄河口旅游目的地建设应明确“黄河口”品牌(口号)的基本定位,在旅游目的地宣传、营销中强调“黄河口”湿地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两个主题。因为这一品牌(口号)不仅能体现目的地的历史、社会、地理和文化价值的独特性,区别于其他目的地,而且能够彰显目的地的独特文化元素,创造品牌个性。

综观国内相关研究,一般对于主题定位口号解释与应用都强调了从供给角度设计的目的地形象(目的地向市场推出的自我形象),即“投射形象(Projected Image)”,对旅游者心目中所持有的目的地形象即“接收形象(Received Image)”则未给予应有关注[11]。所以在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对“黄河口”这一品牌(口号)推出后的调研,调查这一品牌(口号)在客源市场的知名度与熟悉度,了解“投射形象”和“接收形象”是否一致,努力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

2.整合品牌元素,塑造“黄河口”品牌。一般而言,一个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影响力来源于其品牌名称、主题口号、标志和商标元素传递信息的一致性。因此黄河口旅游目的地在明确“黄河口”品牌的基本定位基础上,要深化“黄河从这里入海、石油之城、生态之城”的宣传,做好标志性产品或地标区的打造,因为作为地域文化符号的载体,地标建筑是建设一个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新建成的黄河口游客综合服务中心----生态之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黄河口的地域文化,可以作为黄河口地标性的建筑打造。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层面,一是在认识上要明确把生态之盒作为黄河口旅游的地标性建筑;二是在行动上,在目的地市场营销中,要通过各类媒体的多层次展示,把生态之盒作为黄河口目的地形象的一个符号来进行宣传。

(三)深度挖掘,创新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黄河口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千古母亲河伟大的归结之处……一个让人激动的地方。[12]”黄河口旅游发展的优势不仅在于湿地生态资源优势,更大的优势在于其文化优势,这是黄河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也是关系黄河口旅游深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13]。

1.准确进行文化定位,实现观光产品的优化升级。目前对于黄河口的旅游规划和产品设计,还仅仅停留在自然资源的简单利用上,产品以一般性观光游览产品为主,类型单一。所以今后发展应定位于对“黄河口”这一地域文化和地理符号的挖掘,充分利用黄河口这一独一无二的优势,转变开发思路,努力促进地域文化在产品层面的展示度,在观光旅游线路(产品)设计中融入黄河口文化元素,实现目前观光产品的优化升级。

2.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开发“黄河口”文化主题产品。黄河口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具有主题恒定和地域嬗变的双重特征[13]。应该加强对于黄河口文化的研究,深层次挖掘黄河口文化内涵,开发诸如羊皮筏子漂流等具有黄河流域传统文化符号、游客参与性强的文化产品系列,开发黄河口文化乐园、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口主题公园等产品,探索黄河口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的方式和途径,加快黄河口旅游目的地建设发展的步伐。

(四)大胆创新,优化线路组合

旅游线路的设计应当遵循市场性原则、特色性原则、效益型原则、季节性原则、网络性原则[14]。目前应尽快完善黄河口主打旅游线路,加大辅助线路的开发力度,优化线路组合,构建多主题、多形式、多层次的旅游线路体系。

1.完善入海口主打旅游线路。为解决目前黄河口旅游产品及线路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尽快完善大汶流入海口旅游这一主打产品,对策是精心设计诸如深圳东部华侨城的“天禅”、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魅力湘西”等以“黄河口”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旅游演艺产品⑥,剧场选址就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附近(可以优先考虑设在大汶流管理区西门),这样游客在上午游完入海口后下午欣赏地域文化演出,不仅解决目前主打线路时间短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原生态湿地产品中融入文化元素,使黄河口主打线路更完善,旅游者经历更完整,对黄河口的体验更深入。

2.合理设计游览线路, 构建多层次旅游线路体系。在完善大汶流入海口线路基础上,加大对石油工业旅游、孙子文化旅游、黄河口农业旅游、西马楼海上体验游、神仙沟“梦里水乡”游、“刘集—渤海垦区”红色旅游等产品的开发力度,设计主题鲜明、游客参与、形式多样的多类型的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旅游线路,使其成为黄河入海口旅游主打产品的必要补充,形成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产品体系。

(五) 精心组织,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是旅游目的地功能完善的重要方面。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目的就是发挥目的地的综合优势,变单纯的以旅游景点为主要内容的资源竞争为以旅游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竞争[15],因此,黄河口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就成为当前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1.理念上提高认识。在内容上,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旅游公共交通服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公共安全服务、旅游公共环境服务、旅游公共救助服务等五大方面内容[15],它不等同于旅游经营性服务,而是更强调社会公益性质,以满足旅游者对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为主要目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在深度上,旅游公共服务不仅仅提供旅游咨询服务、旅游投诉处理服务,而是应符合国际旅游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惯例。

2.体制上要有创新。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涉及交通、城管、建设、卫生、公安等多个部门,仅仅依靠旅游主管部门难以有效实施,这就要求黄河口旅游目的地建设在体制上必须创新,如成立由市领导亲自参与的“旅游目的地建设领导小组”,使各部门统一认识、达成共识、统一协调、有效组织、共同推进,促进黄河口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3.方式上灵活多样。参照国内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应在政府主导下,推动企业多种方式参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企业参与市场运营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参与的内容可整体、可部分,有些项目也可以完全市场化运作,前提是不影响旅游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质。

4.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方便游客”的原则,各项建设要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精心设计,细化服务;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这是黄河口旅游目的地建设特别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黄河口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受损很难恢复,所以在实践中不但加强服务人员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和教育,而且还要注意对游客行为的教育和引导,更要在各种细小环节如垃圾箱的配备、环保警示牌设置、垃圾回收和处理、进入景区车辆的限制等方面综合考虑。

四、结束语

黄河口拥有着世界级的自然旅游资源,这种资源禀赋决定着黄河口有潜力成长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加强对处于发展初期的黄河口旅游目的地的理论研究,探索适合黄河口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模式和途径,解决在目的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瓶颈,对于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注释】

关于黄河口地域概念的界定因历史上黄河“善淤、善决、善徙”而导致其河口的变迁极为复杂,在研究中一般认为黄河口就是黄河三角洲的代称,但是黄河三角洲按其形成年代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黄河三角洲,出于具体研究的需要,同时因近代黄河三角洲90%以上地域在东营市行政辖区之内,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东营市行政区划范围来界定黄河口。

Gunn1972年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Mill、Morrison1985年提出的模型以及Leiper提出的旅游系统模型和吴必虎提出的旅游系统概念模型,基本构筑了旅游系统由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连接体构成的主体框架。

③“文脉”或“地格”是指旅游目的地所具有的自身独特的地方特征,类似于人格的养成过程,既有先天的基础,又有后天的涵育。先天的基础就是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后天的涵育相当于人类的历史文化作用。引自: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05

④七个规划分别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2001.11)、《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系,2001.12)、《东营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青岛大学旅游学院,2004.4; 2009年进行了二期升级规划)、《黄河入海口风景区概念性规划及部分重点区域控制性规划》(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2006)、《垦利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南开大学旅游学系,2007)和对《黄河口文化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7)、《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纲要》(山东省林业检测规划院,2008)。

⑤黄河口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与发展,大众旅游市场是主体市场,所以这一关键问题应尽快解决。

⑥所谓旅游演艺产品是指旅游景区现场进行的各种表演活动,以及在旅游地其他演出场所内进行的,以表现该地区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且以旅游者为主要欣赏者的表演、演出活动等。李幼常.浅谈旅游演艺兴旺的原因,中国旅游报,2007—4—2,5.

【参考文献】

[1]张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64.

[2]钟行明,喻学才.国外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基于Tourism Management 近10 年文章[J].旅游科学,2005,19(3):2.

[3]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8.

[4]张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64 .

[5]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29.

[6]吴必虎,刘筱娟.中国山地旅游区的文化沉积问题:试论文化地貌学,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编:《地貌·环境·发展》,260-263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7]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2-3.

[8]阎友兵.旅游的生命周期理论辨析[J].旅游学刊,2001,16(6):54.

[9] 余书炜.“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论[J],旅游学刊,1997,(1):32-37.

[10] Blain C, Levy S E, Ritchie J R B. Destination branding: insights and practices from destin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5,43:328-338.引自:刘丽娟,李天元.国外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研究现状与分析[J].人文地理,2012,124(2):27.

[11]李天元,曲颖.旅游目的地定位主题口号设计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基于品牌要素视角的分析[J].人文地理,2010,113(3):115.

[12] 2006年9月2日余秋雨参加2006垦利黄河口文化旅游节高层论坛,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讲——余秋雨,山东之旅让人激动[N].济南.大众日报,2006-9-8.

[13]李万立.黄河口文化内涵界定与解读[J].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2012,4:43-46.

[14] 罗兹柏,张述林.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15] 王信章.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与旅游目的地建设[J],旅游学刊,2012,(1):6-7.

特色产品销售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1) 品种品质优势。

(2) 建优基地。

(3) 做精龙头企业, 带动茶叶产业发展。

(4) 深度弘扬茶文化, 推进茶旅融合发展。

(5) 创大品牌, 通过品牌来推广产品。

宜昌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发展结构还并不十分的完善, 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1 政府对农产品订单生产的扶持和推动提供经济保障

农产品生产处于异常复杂的市场环境中, 自然技术、市场风险都相当大,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农产品订单生产”的脆弱。应由政府出面成立保障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经济机构, 由财政提供垫底资金并承担相关贷款的贴息, 应引入保险机制, 具体业务可由保险公司代理。在公司与农户签订协议时, 由经济担保机构出面进行担保。因人力不可抗御的自然因素或其他非经济原因而形成的经济风险由担保机构承担;因生产经营不善而产生的风险则由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承担;如不符合订单规定的品种规格和质量要求, 则由生产者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2 提高农民素养, 培养农民的责任主体意识

“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时常有违约情形。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实施部门, 仅凭一纸合同难以保证农户履约。农产品市场行情的不可预知性。特别是购销企业, 大都是以销定购, 以销定产。农产品的种植、采摘、上市这段时间差, 导致了有可能适销对路的产品变成了滞销产品, 难以及时快销, 造成积压, 出现亏本销售的后果。为了减少亏损, 甲方会采取违约, 导致乙方的权益无法保障。一般情况下, 农户违约的较多, 而企业又找不到克制农户违约的有效办法, 也难以让农户承担违约责任。以此, 宜昌还需要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提升农民素养, 培养农民的责任主体意识, 更好的规范其生产和销售。

3 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延伸农产品产业链

相比于发达地区, 宜昌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前向、侧向延伸不足, 下游及关联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以笔者调研的五峰香椿产业为例, 由于香椿芽独特的口感的营养价值, 使得其非常受城市居民喜爱, 不少居民开始尝试通过电商平台购买新鲜香椿芽。虽然不少物流公司在运输该类产品时在包裹中放入了冰袋, 但是因为初级生鲜农产品急易在运输过程中导致腐烂变质, 导致影响了用户体验, 客户好评度不高。在这种状况下, 很多有些村民开始尝试用土办法, 将香椿芽加工晒干后成干香椿, 通过微信朋友圈在网上售卖, 由于这样加工后的干香椿保存时间较长, 不易腐烂变质, 广受用户好评。但是因为淘宝等大型电商平台对这类加工农产品有严格的质检规定, 使得这样的简单加工农产品不能在正规电商平台上销售, 从而降低了产品销量, 而五峰从事干香椿加工的正规企业确为数不多。由此可见, 精加工、深加工程度不足, 也影响了“互联网+农业”环境下农产品在网上的销售, 没有充分实现农产品附加值, 拉伸产业链。这也需要政府出面, 针对宜昌特色农产品, 在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 也要注重与之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建设。

4 抓住发展机遇, 提升产业链

抢抓宜昌建设自贸区机遇, 努力拓展境外市场。以五峰茶叶产业为例,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一是加快建设茶叶电商产业园、五峰茶业交易中心。二是支持茶业协会在北上广深、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举办五峰茶巡回展销活动, 提升产品知名度。三是鼓励茶企在全国各地建立品牌专卖店、超市专柜、连锁营销、茶馆茶楼。四是支持武陵山茶业公司建设出口红茶加工中心, 使之成为全县大宗红茶加工生产的龙头, 提高大宗茶附加值和影响力。五是政府和高校为出口茶叶企业提供政策培训, 人才培养支持。

5 充分利用“互联网+”, 整合产业链

利用电商平台整合农民、供销社、中小电商企业、消费者, 打破以往的地域局限和信息不对称, 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 走出市场。

同时, 还可以推行“农产品电商+文化+旅游”的模式, 结合宜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深度开展农业观光游、农家乐游, 从而提升农产品产业链的附加值。

摘要:宜昌市政府及农业部门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宜昌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和建设, 已经形成了拥有较为系统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经验。

上一篇:产品项目部门工作计划下一篇:科技产品销售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