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育论文范文

2023-04-15

特色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韩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韩国有句古语:“即使是老师的影子也不能踩”,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反映出韩国人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程度,也是韩国民族长期以来兴办教育的一个原则。过去韩国人称大学生是“牛骨塔里的人”,因为在过去,即使是再贫苦的人家,父母宁肯自己挨饿也要将子女送到学堂读书,许多农民为了送孩子上学将耕地的牛卖掉也在所不惜。在韩国人看来,再苦再累送孩子读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韩国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韩国的教育部是中央政府机构,负责有关学术活动、科学及公众教育的政策方针的制订和执行。各道和广域市设有教育委员会,在各郡、市也有教育委员会下属的专员,负责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育活动。政府对委员会进行有关基本政策方面的指导并提供财政支援。

教育资金由中央统一筹措,政府拨款占学校预算的绝大一部分。教育部的预算虽然年年不同,但是通常占政府支出总额的23.9%,1997年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8%。学前教育并非义务教育,但是从1953年起,6年小学教育已成为免费的义务教育。1992年,在乡村开始实行3年初中义务教育,其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将这套义务教育制度推广到全国各地。近年来,学龄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教育部已经制订了学龄前儿童教育发展的长期规划,要求增加幼儿园的设施。

一、韩国别具特色的教育类别

(一)学校教育

韩国的学制分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学院旨在培养博士的研究生课程的大学4年,另外还有两年制的专科大学及职业大学。

韩国有5,721所小学,在校学生有378万名,教师总数则达到138,670名。小学的基础课程由8个主要科目组成:伦理学、国语、社会学、算术、科学、体育、音乐、美术和实用美术。在一、二年级时,有些课程混合编排教授,从三年级起增设英语和实用美术。小学教师必须是4年制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小学毕业后,年龄在12岁至14岁的少年允许进入初级中学,学习七年级至九年级的课程。在过去的30年中,小学毕业后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比率大幅度增加。

自1969年废除初中入学考试以来,韩国初级中学招生便改为按区域抽签分配的制度,不给学生选择学校的余地。这一改变旨在消除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之间的差别,从而使所有的初级中学都能给学生提供同等质量的教育,并免除学生入学考试的压力。初中课程包括11门基本的或必修的科目,若干选修科目以及课外活动。技术及职业课程包括在选修科目之内,以供那些毕业后准备谋职的学生学习。

高中入学制度也于1974年实行“平准化教育”,高中通过推荐、书面材料、区域配置等方式招收学生。经国家会考合格的学生可以按区域通过抽签办法决定自己就读的高中。这种修订废除了每个学校自己主持的考试,以使高中教育具有同等的质量。结果初中毕业后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比率也随之增加。有234万名学生在1,892所高级中学上学,在职教师总数为104,404名。高级中学大部分分为两类: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全国共有774所职业高中。申请进入职业高中就读的学生必须具备初中毕业条件,并须参加道一级的预试。职业高中的课程通常是普通课程占40~60%,职业课程占60~40%,而且理论与实践并重。

韩国高等院校分以下几类:4年制综合大学和单科大学(医学院和牙医学院为6年制);4年制的教育大学(师范学院);2年制的专科、广播函授大学和电视大学;以及2~4年制相当于大学的各类学校,如护士学校和神学院等。

韩国教育法及有关法令规定,所有公立或私立高等院校均须接受教育人力资源部的监督。教育人力资源部负责处理学校招生名额、师资审核、课程设置、学位审议以及规定统一课程等事务。大学校长和董事会董事的任命亦须经教育人力资源部批准。教育公务员法对教师基本资格也作了具体规定。并且,韩国政府于1998年制定《英才教育振兴法》,并先后修订和制定了这一法律和相关实施法令。2000年1月28日,韩国颁布了《英才教育振兴法》,正式确立了英才教育的国家法律体系和教育体系。2002年11月29日,教育与人力资源部发表了由7部委联合制定的《英才教育振兴综合计划》。2006年6月12日,以总统令第19513号颁布修订的《英才教育振兴实施令》。

(二)非正规教育

韩国于1961年颁布了《非正规教育促进法》,第四次修改后于1979年公布,使非正规教育制度化。韩国的非正规教育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那些没有受完正规教育的青年或成年人提供继续教育的课程;另一种则是用来对那些在职人员或非正规学生提供短期的技术或进修课程的教育。初期,非正规教育多强调读写的普及、大龄儿童的教育、农业知识推广课程以及成人教育。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非正规教育也变得更加多样化。目前,技术训练成为非正规教育的主要推动力。主要的非正规教育机构包括公民学校和商业学校。公民学校和高级公民学校为那些期望提高或恢复初中正规教育的人提供一至三年不等的相当于正规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商业学校和高级商业学校和高级学校则对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人传授一至三年的职业教育课程。广播和函授大学为在职青年和成年人提供高中之后的四年课程,包括家政学、商业管理、农业、教育学以及公共行政等课程。该大学播放14个30分钟的广播节目和1个30分钟的教育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此外,还通过开放大学网的有线电视频道每天自上午6时至午夜共播放18个小时的节目。修完了所要求的学分的学生可以获得正规高等院校毕业生同等的学位。另外,还有中学的广播函授节目。学校以外的非正规教育包括由政府机构与私人组织提供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训练课程。设置的课程范围为特殊的职业技能训练和各种技艺。在乡村地区,还开办各种青年班或妇女班,作为社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这些班通常是在晚上利用学院的教室或村民活动中心进行授课。

特色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是加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和内涵建设、推进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从特色专业的内涵着手,并结合南京大学的建设实践,以期对综合性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原则和建设内容加以初步探讨。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

成人高等教育是否有活力,是否具备竞争力,是否能保证教育质量,很关键的一个方面就在于成人高等教育专业是否有特色,能否以特色见长、以特色取胜。因此,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是加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和内涵建设、推进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的内涵

所谓特色专业是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办学理念、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改革、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有人把“特色”引申为三层基本含义:一是“人无我有”,即独特性或个性;二是“人有我优”,即杰出性或优质性;三是“人优我新”,即开拓性或创新性。

首先,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应该是优秀的成教专业,注重教学质量是成教优秀专业的主要支撑点;其次,这个专业应该是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能为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所接纳;最后,成教特色专业要彰显出自身的个性,根据本校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结合不同生源、不同学习形式、不同人才培养要求进行建设。这就要求特色专业的建设,应充分分析专业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已有的专业优势,明确专业定位,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办出优势和特色。

开展成教特色专业建设,从宏观层面上讲,可以引导高校更加重视和加强专业建设,结合已有专业的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其他专业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上讲,可以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改善专业办学条件,提高专业的社会声誉和竞争力。

二、综合性大学成教特色专业的建设原则

(一)重点建设、优先发展的原则

高校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要进行有选择的遴选建设。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当摒弃平均主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发展战略,理清学校专业的基本状况,根据专业办学历史、现有条件和发展潜能,集中力量将那些社会需求大、师资队伍结构优良、生源稳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高、专业建设基础厚、发展后劲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作为特色专业来建设。同时坚持把特色专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学校发展规划优先安排特色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特色专业建设,教学资源投入优先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引领学校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二)科学定位、明确特色的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是要准确定位,这建立在对专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充分调查并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要分析评价可用教学资源在本专业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因素,分析评价外界环境中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这就要求在建设中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趋势,密切关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别和人才质量的要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及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明确专业特色,确定专业建设目标,不断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学校应当把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并将保持特色、强化特色、创新特色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并通过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扶强带弱的目的,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遴选立项、有建有评的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首先,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和定位出发,加强特色专业的调研论证与立项管理工作。论证内容应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从学校的学科门类、办学定位、服务方向和实际条件出发,对专业的社会背景、产业与行业背景、就业形势等深入地、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并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对经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审查通过的特色专业采取立项管理、专项经费支持的办法。其次,应建立和完善特色专业建设检查验收制度。对特色专业建设过程及时跟踪检查,对建设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对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加以巩固并发扬。这样有建有评,监控管理,保障成果,将特色专业建设落到实处,从而确保特色专业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四)服务社会、以生为本的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服务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牢记服务社会的宗旨,明确专业建设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办学水平。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创新办学方式,改革学习形式,努力构建优质教学资源,为创建人人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做贡献。

三、综合性大学成教特色专业的建设内容

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制定科学可行的建设方案,并经过专家论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精心组织实施。综合性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一方面应结合学校自身的定位、特色和多学科综合优势,另一方面应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组织开展建设工作。以南京大学为例,自2001年开始大力推进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作,至今,已有包括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工程等7个专业被遴选为省级成教特色专业,予以重点建设。根据多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南京大学创建了“两大平台、三维融合”的特色专业建设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中努力搭建强调知识性、基础性、共享性的“基础平台”和强化专业性、职业性和个体性的“专业平台”;在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科学精神与职业素养培养相融合,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相融合,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三维融合”。南京大学开展了一系列特色专业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它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是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职业发展需求而制定的人才培养具体方案,体现了专业人才特色。成人高等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其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体现成人教育特点,并致力于提高成教学生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总原则,是组织教学、进行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中要体现应用型、职业性、开放性。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立足应用、兼顾基础。课程设置上侧重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突出能力,由此构建起“两大平台”的课程体系,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又突出了个性培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是专业教学质量与教学秩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综合性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应该抓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根据专业建设的要求,制定政策,采取措施,保证成教特色专业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二是要注重对现有的成教教师的培训教育,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习交流活动,提高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水平;三是要多方面、多渠道引进人才,积极引进名师走上成教讲台,同时适当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兼职授课,理论联系实际,拓宽专业视野;四是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对部分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予以返聘,继续发挥老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三)注重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的“细胞工程”,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应该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高水平成人高等教育示范性课程。南京大学在多年的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从2006年至今,先后遴选建设了20门校级精品课程,目前共有9门课程被遴选为省级成教精品课程予以重点建设,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综合性大学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做好课程教材、自学指导书、教学大纲的选择和编制工作,保障课程的实施。在教材的选取中以适应学生学习需要为主,而不简单选取本科教学层次的教材,体现专业性、职业性,做到科学精神与职业素养培养相融合、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相融合、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各专业都为成教学生“量身定做”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教材。

(四)加大专业建设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综合性大学在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中要保障专业建设经费,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增加实验室、图书馆、教学仪器设备等建设,合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满足学员学习的硬件要求,保证各教学环节得到较好的落实,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南京大学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以来,对于遴选立项的各个建设项目,都专门划拨专项经费资助建设,并要求专业所在院系按1:1比例配套资助,专款专用,以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还为成教学生配备了专用的实验室,并组织教师自制了适合成教学生使用的实验设备,购置了多功能实验箱和仿真器,使学生可以在多功能实验箱上完成多个实验,在仿真器上将自己的实验设计及时进行仿真,检查实验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更改。

(五)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建设

特色专业的建设要求相应的教学管理配套。一方面,高校要赋予院系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主权,凸显专业特色;另一方面,各院系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构建一支优秀的特色专业管理队伍,配备专职的成教教务员和班主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分工协作,有序管理,保证特色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制度,完善监控机制,建立教学督导组织机构和学生信息员制度,共同监控教学,及时反馈信息。

(六)注重优质教学资源分享建设

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优质教学资源的分享建设,开设专业网站,介绍专业建设历史,课程、师资等基本情况,将精品课程和精彩讲座制作成网络课件上网共享,供全体学员学习,不断扩大特色专业的影响力,进一步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为了更好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985工程”二期设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教改项目,该项目构建的资源库管理服务系统支撑平台,实现了“将不同种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分类建设并有机集成;资源集中管理、访问人口途径统一,面向全校各类各级师生开放使用,并便于不同用户群从其后续发展的角度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对于用户、对于资源等服务与管理功能全面,方便学生获得所需学习资源并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功能。

四、成教特色专业建设的验收和成果示范

(一)建立健全质量评估和验收制度

建立健全质量评估和验收制度,是创建特色、保持特色的关键。对特色专业建设进行质量评估,对于全面了解特色专业建设的情况、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建设成熟的特色专业,应完善质量评估体系,制定验收标准,严格组织验收,要求特色专业将立项时的建设目标和验收时的情况进行对照验收,保证建设质量,保持建设特色。

(二)探索永葆特色的长效机制

当今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等都较为迅速,而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也不会因为一次遴选建设而建成永远的特色专业。因此,应积极探索特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特色专业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不断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通过持续建设永葆专业特色,实现特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挥特色专业示范带动作用

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发挥其示范作用,带动特色专业点之外的其他专业,激发它们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使其发展逐步跟上特色专业的步伐,从而整体提高学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增强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四)探索成人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校内外共享机制

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工作,而对于同一个专业、同一门课程各高校往往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因此,应研究探索优质教学资源校内外共享机制,相互学习,互通有无,节约人力成本,避免重复建设。

[基金项目: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重点教改项目“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与科学发展”(编号:12)]

[施洋: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科员,硕士,主要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研究。刘苏明: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科长,硕士,主要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研究]

特色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有个性特色企业文化的培育,首先要积极构建与时俱进企业文化理念,这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单位的灵魂,对统一意志、有效推动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特色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确立一定的基本原则,特色企业文化培育的落脚点在以先进而个性化企业文化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理念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 构建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理念

俗话说,天天走旧路,年年没进步。企业文化理念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要件。要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就要构建和坚持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与时俱进企业文化理念,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单位的灵魂,对统一意志、有效推动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按照魏杰的说法,企业文化,从形式上来看是指人的价值理念,从内容上看是反映企业行为的价值理念,从性质上看是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从属性上看是属于企业性质的价值理念,从作用上看是属于规范企业行为的价值理念,或者说企业文化是真正解决企业问题的价值理念。那么,怎样才能构建出独特的企业理念呢?

首先,企业理念必须与行业特征相吻合,与行业特有的文化相契合。CI策划从根本上说是塑造企业文化的个性,企业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行业是一个先天客观的原因,它是造成企业文化个性的基础。每个行业都有其“优先”的形象要素,这一“优先”的意思是公众认为该行业最重要的形象特征,而这最重要的形象特征,基本上反映了该行业的文化特性。企业理念企划时,必须将这一点列入设计的基本概念之中。

其次,在企业形象企划时,应该充分挖掘原有的企业理念,并赋予其时代特色和个性,使之成为推动企业经营发展的强大内驱力。日本CI专家,PAOS公司经理中西元男先生认为,企业在未来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追求个性化,把新的企业理念和事业结构建立在下面三项基础之上:洞察力——具备能洞察时代的信息萃聚力和良好的信息转换力; 独创力——具备制造独特商品与事业开发的市场创造力; 魅业力——建立有个性容易瞻目的企业体。

CI对企业理念的挖掘与重新催生,紧紧把握个性化导向。只有这样,企业理念的企划才能既挖掘出原有的企业理念,又能反映时代的变化趋势,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

再次,企业理念要能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体现出企业自己的风格。本企业的理念区别于竞争者有利于消费者的识别,使企业赢得重视顾客,保持信誉;同时,也有利于与竞争者形成差别,从而战胜或避开竞争对手。

二、确立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当我们进行文化分析时,是将文化作为一个静态物来对待的。事实上,企业文化永远处在动态之中,它不断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的实践进行完善。企业文化问题与不同国家制度、不同民族特点、不同经济环境,不同具体条件等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且还存在各个企业的具体起点不同,发展的历史不同,传统文化不同,人员结构不同等情况。但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时,应遵循一些共同原则。

明确企业文化目标,突出个性特色。文化目标是企业文化目的的阐述,明确了企业的文化目标,企业文化就明确了发展方向,就可以依据目标,确立相应的价值观念、企业哲学、企业精抻、企业宗旨、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就可以取得企业人对文化的确认和认同。文化目标及其相应的文化体系,应突出文化个性,具有一定的差别性,这是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本来就是在本身组织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营特点,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企业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被顾客所公认,才能在企业之林中独树一帜,才有竞争的优势。只有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的企业文化,才可能有最直接的社会文化识别。众多的企业文化面向社会,社会最先发现并承认的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没有个性的企业文化,只能淹没在企业文化的沙石之中,默默无闻。一些企业在经营文化上就毫无个性所言,失去了文化的力量。你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在企业价值观上,你怎么说我就怎么说。这样的文化竞争,永远处在一个低层次之上,总是跟在竞争对手的后面亦步亦趋,永远不会有超过对手的那一天。

强化以人为中心。任何文化都离不开人,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人是文化的起点,也是文化的终点。在创立企业文化时,重视人的因素,这已经成为成功的企业文化的获益者的共识。文化以人群为载体,人是文化生成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指企业家、管理者,应该包括企业的全体职工。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首先是企业的全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一致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向心力,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一位美国“钢铁大王”不无自豪地说:即使我失去工厂、失去金钱,哪怕失去一切,只要保留我的人,十年后,我仍是钢铁大王。

强调企业文化的群体性,增强企业人群体参与性。企业文化是群体文化,需要企业人对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道德等进行整体确认和认同。离开整体参与,企业文化将蜕变为企业阶层文化、小团体文化,尊重企业人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企业人在创立企业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企业人个人价值观和心理要求,提高企业人文化行为的自觉性,是创立企业文化的重要条件。现代企业中,整体的合作与协作表现的非常明显。例如,在一条生产线上,有十个生产环节,每个生产环节生产一个零部件,最后组成产品成品。当一个生产环节上个体出现问题时,影响的不是某一个零部件,而是整个产品。因此,创立企业文化的群体原则,实质是要求全体企业人,而不是只重视局部,忽略了整体。

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增值工发,否则企业文化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也就没有生命力。中国民族坚持人的平等性,认为“人皆为尧舜”,这正是过去中国革命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的增值开发并用于现代企业的文化建设,将为企业职工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有利于倡导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运行机制。务实精神要求人们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刻苦努力、奋发向上。对此如能发扬光大,必将形成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企业精神。大庆“三老四严”的“铁人精神”就是这种民族精神增值开发的结果。同时,继承企业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原有文化持虚无态度的企业,根本不可能以博大的胸襟创立新的企业文化。对文化传统的继承要建立在新的基础之上,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营建企业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人适应外部环境的表现。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资源、民族传统、社会法规以及其他企业的发展状况等。这些外部环境,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影响着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取向。民族的传统文化环境状况,会影响企业成员对旧观念、旧做法、旧习惯的改革程度,树立新观念和新作风的程度。外部环境中的同行竞争企业,是企业经营文化直接注视的目标。确立一个实力远远超过自己的企业作为竞争对手,是伟大的理想。美国电脑大亨迈克尔·德尔在10岁创立自己的电脑公司时,就瞄准IBM为自己的竞争对象。向竞争对手学习是值得鼓励的。

重视企业民主建设。企业文化是建立在民主的价值观与信念之上的。没有企业民主就没有企业文化。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企业人才可能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被爱护,才可能调动企业人参与创立企业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民主影响企业上化改造和创立的各个方面,企业民主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层次。企业民主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通过企业中人的因素来完成的,因此,离开民主,企业文化永远也变成不了企业人的文化行为。企业文化只能是毫无约束力的文化条文。企业文化越发达的企业,它的民主化程度越高,民主表现方式也越自由。在这样的企业中,约束企业人行为的最大力量,不是来源于等级权力,而是文化价值观念。

三、以先进的企业文化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一些基本共识,那就是强调资源的整合、独具性和持续发展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企业独有的、支撑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这里有四个基本点:第一,资源与能力的转换。核心竞争力不能只是资源,也不能只是能力,而是两者的有效整合。资源是基础性的,没有资源,企业就失去了竞争的基本条件;但仅有资源优势而不具备转化资源的能力,也不足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第二,独具性和持续性的结合。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资源的独具性,没有独具性就没有区别于他人的优势;但独具性还必须与持续性联系在一起,以保证企业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第三,对资源的有效整合。核心竞争力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但资源不能是零散的而应是有效整合起来的。没有对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协调,无论企业的先天条件多么好,其优势都难以真正发挥,更难以持续维持下去。资源的有效整合是一系列复杂技能的集合,也是建立在企业内外职能互动基础上的集合。第四,动态实现的过程。竞争力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不断创新、发展和培育。

通过文化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在构建核心竞争力上的独特作用,主要是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企业内部活的因素是人。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最关键的是对人力资源的整合,对企业员工精神的塑造。同时,通过企业文化创新,可以发现、选择、利用外部资源。上海大众发展(集团)根据企业运作规律和文化学原理,大力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以先进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形成了良好向上的企业氛围。大众服务品牌持续保持领先,大众广大员工的“服务意识”、“品牌意识”、“效益意识”普遍增强,富有大众特色的企业形象进一步展现。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企业效益稳定, 市场扩张了,效益持续增长,2002年,大众完成了2.2亿的税后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连续15年保持在10%以上。

特色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学校管理既要有效,还要有特色。有效出质量、特色创名牌。现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最终要在学校中落实。怎样高效管理学校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

发展教育关键在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是机制。在学校管理中,宏观上,急需培养一批懂管理的人才,重点有创新意识的校长。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其次,利用目标调控学校。微观上,校长利用人本管理,激励理论,让全体教师参与管理,既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又集中了教师的智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宏观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好目标,选好校长。利用目标调控学校方向。中间过程不要干涉太多,确实发挥校长“一把手”作用。制定目标要深思熟滤。目标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素质教育。能调控全局 眼前 长远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 整体。制定目标后,使用校长是关键。校长要懂得科学管理,要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上级有关部门要做好培训校长工作,学习内容与时俱进,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利用法律监督,把资金用到刀刃上。

第 二,微观管理,即学校管理。学校管理主要是校长管理。有一个好校长,就会有一个好学校。一个学校的校长确定后,由校长“组阁”,确定领导班子,中层人员,班主任,各科教师。

首先,校长要依法制校。现在,我国制定了《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推行以法制校,使用教师要依据《教师资格条例》。学校管理中加强法制宣传。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宣传有关教育法律,使教师依法从教,使学生尊师重教。对违反教育法律者要严肃处理。

其次,校长要合理制校。校长在征询全体教师意見的基础上,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人心中有数,把“该怎么办”自觉变为“就得这么办”。校长的主要决定在征询各位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拍板定案,让教师参与管理,教师觉得公平合理,心甘情愿,想方设法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教师参与管理,也聚集了大家的智慧。然后,校长利用人本原理,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满足教师其它需要。

树立服务意识,多渠道支持教师成就事业,提高教师学历。鼓励、支持教师教师进修,满足教师被尊重、被重视的欲望。

正视新形势下教师的物质欲望与心理平衡的需求,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人们的商品意识迅猛增强,刺激着教师产生提高资金数额、改善福利待遇和子女上好学校等心理平衡的需要。校领导树立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关注教师各个阶段各个时期欲求心理,积极创造条件使之得到满足,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营造了团结友爱、奋发进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除了利用法律和让教师参与管理,利用公平理论外,校长非权利性影响也很重要。“君子至德,默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校长的品德,个性对教师、学生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品德高上,时时为他人着想,性格开朗,风趣幽默的校长能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氛围,把全体教职工紧紧聚集在一起,这就要求校长平常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教育管理者要明确教师职业趋势。新形势下,努力提高教师职业素质,使每位教师都有危机感,不学习、不提高就要被淘汰,每位教师之间形成比、学、赶、帮,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校长非权力性很重要,其它教师的亲和力也很重要,象社会上其它行业一样实施“微笑”服务,同事之间可以消除蘑檫,学生能自然而然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班级学生的质量。有的班主任从早到晚一直呆在班里,却没有形成好的班风,学生德、智、体各方面成绩都不理想。究其原因,往往是班主任把握不住“爱”与“严”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份,爱得太随便,就是管得太死,束得太紧。所以,学校管理者要抓好班主任的培养,使用工作。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爱学生既不是传统家长型,也不是保姆型,严而不厉,严而有格,不能打骂学生,严要有分寸。

提高教师素质,还要 注重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课上课下要注意言行举止。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学校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对于过激言要制止,对于一些教师完不成教学任务,课下补课现象,学校要依法强行制止。

学校要注意预防管理中的短期行为。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避免只顾眼前,不发展学生能力的倾向。学校质量管理要惯彻全面质量管理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避免只重智育,忽视其它各育,避免应试教育,搞好素质教育。在全体教师心中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

深化教育改革,强化能力培养。业务管理要深入课堂,了解学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我们不仅要学生最终成绩,还要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跟教师学留有宽松的余地,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在教育创新中实现创新教育,满足教师各种合理需要,包括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挖掘教师最大潜力。使每位教师精力旺盛,放手大胆,把想到的新点子应用到实践中,对教师的失败不要泼泠水,要支持理解。

经常召开座谈会,研究纠正学生差错问题。学生逆反心理很强,往往教师怒火冲冠,学生寸步不让其它同学看哈哈笑。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教师泠处理。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以柔克刚,在和风细雨中化干戈为玉帛,学生往往你尊重我,我才尊重你。我错了,你不计较,我更尊重你。教师要三思而后行,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表扬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用表扬改变学生的逆反心理,每位教师要不断学习,用新的知识武装头脑,同其它教师、学生相互交流,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对教师职业提出更高要求。

科学管理,除了使用目标管理,激发理论人本管理达到高效能外,还要突出特色,就象一堂优质课,既要完成目标,还要有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脱颖而出。突出特色是学校参与竞争的根基。特色越突出,根基越牢固。特色突出越早,越快,就越有竞争的优势。

学校教育特色关键在指导思想,有独特科学的办学模式,培养有个性、全面协调发展的学生。学校特色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表现的独特之外,是学校办学个性的具体体现。学校教育特色不是一科外在的形象包装,而是学校内在教育力量的综合体现。学校任何教育特色,既包含校长的办学思想,又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力量;既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某种优势,又表现出学校特色的文化气息。首先,学校教育特色的核心在于一定的教育思想。

学校教育特色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特色的体现,它具有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它或是表现在教育教学方式上,或是表现在某些学科教学上,或表现在某类课外活动上。然而,不管何重内容和形式的教育特色,其内部必然蕴含一定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就是特色建设者的教育思想,是学校主要领导办学经验的集中体现,也是广大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教育思想是教育特色的核心,是教育特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特色就是办学者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办学思想的生动反映。

这种教育思想是学校办学者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教育活动的一种独到认识,不仅仅来自于理论学习,更来自于教育实践,是办学者在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相互融合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思想不是仅仅用漂亮的文字剪贴在学校的宣传中,或刻在学校大门口的石碑上,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学校办学者的头脑之中的。

学校教育特色的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学校要建设什么样的特色,用什么方法建设,采取那些步骤,这都受制于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支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特色,教育特色实际上就是办学者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的结果。其次,学校教育特色的价值在于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特色,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特色的教育,这种特色教育不仅仅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在学生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而且,最终在教育活动的结果中表现出来,既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其标志就是培养出一批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

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学校教育特色可分为三个方面,既知识教学方面的特色、技能训练方面的特色和人格培养方面的特色。这三个方面的教育特色能促使学生相应地形成三种不同的特长,即知识方面的特长、技能方面的特长和人格方面的特长。应该说,这三种不同的教育特色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对学校的特色建设都有其积极的意义。最后,学校教育特色的基础在于学校教育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特色是学校教育某方面优势的集中体现,这种教育特色是建立在学校教育全面发展基础上,学校的教育特色与学校的教育整体是一种点和面的关系。从特色教育的目标看特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但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

从特色建设的过程看,建设一部分学校,首先必须进行常规建设,使学校内部各部门、各机构能相互协调,形成和谐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特色教育的目标和入口,进行教育特色的建设。从特色教育内部机制看,构成学校教育工作整体的不同层次和环节中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某学校毕业的学生在一层次学校的优等生占多数,这不仅体现了学校教学方法独特高明,也体现了学校办学思想、教育管理、师德建设方面的特色。因此说,教育特色是学校整体优势的体现,是学校办学力量的综合反映。

总之,学校管理既要高效率、高效能、完成育人目标,还要突出特色,创品牌学校。

特色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义务教育均衡、创新、特色发展是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途径。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为抓手,在全面改善城乡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着力健全公平保障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学校办学品牌,全市义务教育逐步迈上一条均衡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创新;特色

当前,推进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值得认真研究并加快推进。湖南省长沙市在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后,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新任务。从机制保障、制度创新、品牌培育等方面着力,立足市情,因势利导,在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均衡发展: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公共服务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早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法定任务。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这项任务应越抓越紧,常抓常新。在缩小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差距的基础上,更要不断缩小区域、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真正办好每一所学校。长沙市在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合格学校全覆盖、域内所有县(区、市)率先整体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市)的基础上,着力“入学、优学”保障机制建设,为群众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

其一,力促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绝不能“削峰填谷”,而是要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尽量拉长短板,以达到“携手共进”的目标。长沙市为加快推进新建校、薄弱校的发展,深入探索四种集团办学模式,有效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一是对门帮扶。安排优质中小学对口帮扶薄弱中小学,按照学校现行体制不变、法人代表不变、拨款机制不变的原则,统一教育教学管理,统一教育教学改革,统一教育教学资源。二是捆绑发展。以优质中小学为龙头.逐步采用拓展二校、三校或多校的方式,签汀搁绑协议,加快薄弱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与优质学校共同提升。三是委托管理。把政府投入新建的学校委托给优质学校管理.优质学校派出骨干团队担任新建学校的管理人员及学科带头人,将优质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办学思想、管理模式、教育资源等引入新建学校,缩短新建学校品牌成长周期。推行“多校推一”办学模式,即整合多所优质学校教育资源,集聚多所学校力量,助推一所新建学校,让其做大做强,形成晶牌。目前,参与集团办学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都在稳步提高,学校发展步入良性循环,更多的学生能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近5年来,长沙市新增优质学校200多所,全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段优质教育学校覆盖率达到75%.。

其二,力促学校生源基本均衡。让每所学校得到充分发展,不仅是教育均衡的内在要求,更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体现,而生源均衡又是办好每所学校的重要前提。为促进学校生源的基本均衡,长沙市在优化学校布局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幼升小”实行就近入学,划片招生;城区“小升初”从1996年开始就按照“相对就近、指标到校、免试人学”的方法实行微机派位、多校划片。全面推进招生管理改革,实施“阳光招生”,实行“三统一、两严禁”,即统一招生公示,统一组织新生入学考试、平行分班,统一学籍管理,严禁任何学校举行小升初招生选拔考试,严禁将学科竞赛或培训成绩与义务教育阶段升学挂钩,为促进生源均衡、办好每所学校打下了基础。

其三,力促学校师资均衡配置。教师是现代教育的第一资源,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的均衡配置。长沙市在师资配备上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统筹推进教师互动交流。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计划,每年选派100名市直学校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带教;每年选派近300名教师到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支教;深入推进集团学校教师有序交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定期组织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培训交流。二是实施教师均衡配置试点。芙蓉区实施教师“全体起立、指标到校、重新评选、均衡配置、动态管理”,对名师、骨干教师进行重新评选和认定,每校按照教师人数的5%配置名师或骨干教师,享受每年8000-10000元的岗位津贴,引导骨干教师向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合理流动。全区骨干教师学校覆盖率由过去的47%上升至现在82%。三是统筹城乡教师培养培训。实施教育英才培养工程,成立名师工作室80多个,打造一支以名师为龙头、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农村骨干教师为后盾的优秀教师梯队。实施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引导22个城区名师工作室在农村设立工作站,定期组织名师送教下乡及交流活动;设置师训专项经费,年培训教师2万多人次,全面提升城乡教师专业素质。四是统筹城乡教师编制配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合理配置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通过改善教师资源初次配置、实施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倾斜政策,设置偏远农村教师人才津贴等方式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改革农村学校教师编制配备方式,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村小学和教学点人员编制单独核算并适当增加,保障农村学校师资需求。

其四,力保特殊群体平等入学。入学机会均等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条件。如何在保障平等入学的基础上,让特殊群体获得同等公共教育服务一直是长沙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确保随迁子女“应读、就读”。按照“一视同仁”的原则,切实保障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在公办学校就读且同等享受“一切费用全免”。如今,全市每学年安置随迁子女人数约10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学生人数的1/3以上。二是确保留守儿童“应享、尽享”。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阳光行动,加大留守儿童助学力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协会、青少年维权岗,确保了6.8万名留守儿童平等享受公共教育服务。三是确保残疾儿童“可读、尽读”。开展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进全纳教育,形成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附设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等为补充的办学格局。现在,全市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7.6%。四是确保寒门学子“应读、全读”。建立“减、免、助、奖”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如2014年度,发放各类免补资金8.5亿元,确保了全市无一个家庭困难学生因贫失学。

二、创新发展:构建多维立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并促其成人、成长、成才,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长沙市以开展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改革实验为契机,通过创新德育工作、教学方式、活动方式和评价改革,着力构建多维立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式育人机制。

一是创新德育工作。首先,强化核心价值引领。长沙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儿童健康成长,通过编印教育读本、开发校本课程、团队主题活动等,推进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涌现出热衷慈善义演筹资的“全国美德少年”欧阳龙棂同学、舍身救人的“雷锋家乡小雷锋,美德少年小英雄”周美玲同学等先进典型。其次,培育德育项目品牌。首创“自主申报项目、稳步培育品牌、形成长效机制”三段式德育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确立“学生成长导师制”“模块型主题班会”等23个德育项目化管理实验。最后,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建设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室600多个.城区和农村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覆盖率分别达100%、80%,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市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网络。

二是创新教学方式。首先,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梯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年”“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年”“课堂教学改革深化年”,协同实施名师课堂教学引领工程、课堂教学创新工程等,开展课改样板学校创建、高效课堂建设研讨会和全员赛课等活动.涌现出浏阳社港中学“一二五”课改、宁乡五里堆中学“三一五”课改等10多个成功的课改模式,打造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新模式。其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建成教育城域网。基本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启动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络赛课.有269节课入围国家级优秀网络课.上传6.6万个教学资源。基本建成覆盖全部学段、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网。顺应“互联网+”.积极探索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新模式;13所“网络联校”让40个农村教学点同步共享优质资源.推动了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最后.试点推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设现代教育实验校.深入推进创造教育;每年组织一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设置“科技创新市长奖”,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近3年来.中小学生获得科技发明国际金、银奖40个.国家级金奖67个。

三是创新活动模式。在开好国家课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活动育人。首先。抓好社团建设,推进学生活动课程化。以“第二课堂”建设为主要平台,以学生社团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兴趣爱好,不断加强课外活动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开发了艺术类、体育类、技能类、科技创新类、人文类、学科能力类6大类别100余门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为适合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机会。其次,拓展活动空间.推进社会实践常态化。在定期组织阳光体育运动会、校园艺术节等活动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全市建设了208所学校少年宫、7个学生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市教育局还与省少儿图书馆、湖南大剧院、省地质博物馆等单位联手开展丰富多彩的免费体验活动;令市42家游泳馆暑假期间为中小学生免费开放,鼓励学生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军营、走进大自然.定期开展公益劳动、社会调查、职业体验等各类综合实践活动。

四是创新教育评价。首先,全力推动中考评价改革。全面推动变“分数评价”为“等级评价”的中考评价机制改革;同时,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索质评定.把评定结果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依据;切实改变以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中招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腾出了空间。其次,全面实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按照“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理念。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动态管理与多方考评相结合的办法,从“常规管理、办学特色、办学行为”3个维度评价学校,从“师德修养、专业能力和教学效能”3个维度评价教师。从“品德修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志向和学业负担”5个维度评价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学校发展。长沙市《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最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监测与评估。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五年规划。深化督学责任区建设,对全市中小学校每年进行一次常态评估,每5年进行一次综合评估。从发展规划、规范办学、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发展绩效等方面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三、特色发展:探索促进个性成长的适合教育

社会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有多样性、有差异性,不能“千校一面”。要注重特色发展,满足不同受教育者多元、开放的可供选择的需求,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长沙市为避免区域教育同质化,以教育品牌培育为抓手,力推“一区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人人有特长”.积极探索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适合教育。

—是强化“一区一特色”。实施区域教育特色建设工程,引导各区、县(市)根据发展基础,挖掘自身优势,以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程改革、创新创造等为重点,围绕“建项目、创特色、树品牌”分步推进区域教育特色创建。目前,域内开福区的“公民教育”、宁乡县的“养成教育”、望城区的“雷锋精神引领品格教育”已在全国推介。并受到好评。还有,芙蓉区的“幸福教育”、天心区的“创造教育”、雨花区的“生命教育”、岳麓区的“传统文化教育”等区域特色教育品牌逐步成熟,基本形成了长沙区域教育“一区一特色”的局面。

二是建设“一校一品牌”。在区域特色建设的整体思路下,各区县积极引导域内学校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递进式发展策略,逐步打造学校品牌。长沙市天心区围绕“创造教育”主题引导域内学校开展特色建设研究,去年该区就有11项相关课题列入省市规划课题。初步形成了“校校有专题研究,科科有主题研究”的格局。域内的仰天湖小学形成了“机器人、建模”特色项目、沙湖桥小学形成了“科技小发明”办学特色。长沙市岳麓区以传承历史文化教育为己任,指导域内学校用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有根的健康人”,书法、戏曲、剪纸、武术、经典诵读等特色项目遍布域内学校。集团发展的学校,注重集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特色发展。如长沙博才教育集团学校的博才卓越小学的湘绣文化、博才咸嘉小学的诗词吟诵、博才洋湖小学的皮影戏研究各有特色.丰富了集团办学的文化内涵。同时,各学校还结合实际,凝练不同的校园主题文化。引领学生成长。如长沙市实验小学的“两型文化”、芙蓉区马王堆小学的“西汉文化”、开福区新竹小学的“竹文化”等各具特色。特色教育的有序推进,不仅培育了一大批体育特色学校、艺术特色学校、两型示范学校、德育特色学校等特色学校,形成了全市中小学校百花齐放的良好格局,还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眭地发展。如长沙市南雅中学欧阳龙棂同学.利用钢琴和绘画等特长经常开展爱心慈善义演义卖活动,让多名困难学生和群众受益.她因此也被评为“全国美德少年”。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创新、特色发展,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个重大课题,关注公平、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应是其核心要素。当前“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全面实现“上好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今后,长沙市将坚持以深化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为抓手.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长沙市教育现代化,推动长沙市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罗登廉)

上一篇:教育评比论文下一篇:自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