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

2023-09-17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第1篇

一是立足统筹统揽,聚集优势资源专班攻坚推进。

我们坚持将X建设作为X的安全工程、生态保护的绿色工程、电力供给的能源工程、脱贫奔康的民生工程,纳入县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精心谋划、强力推进。成立了X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双组长,常务副县长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在全县范围内抽调了X余名业务骨干组建团队专班攻坚,注册成立了X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X建设各项事务。将项目前期推进情况列为全县重点工作强力跟踪督查督办,定期考核通报,严肃问责追究,刚性确保项目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二是立足联动联手,聚合多方力量协作高效推进。

我们坚持将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关怀作为工作推进的不竭动力,将两市两地的携手合作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支撑。成立了X两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工作对接协调会X余次,在X建设的议事机构、X淹没区界定、两地移民安置规划、征地实物调查等相关方面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合力,加快了步伐。同时,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先后多次到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对接X建设相关事宜,有力推进了项目用地、移民安置、征地实物调查、回顾性环评等工作。

三是立足提速提质,聚焦关键环节精准靶向推进。

我们坚持将做实做细项目前期、突破突围瓶颈制约作为工程建设的先决条件,紧紧盯住专题报告、可研批复、环境评价等关键环节,精准对接精确汇报确保项目有序建设。截至目前,在专题报告方面:X等X个专题报告已通过审查,X等X个专题报告完成编制待审查;在可研申报方面:上报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可研报告》的X个必备前置要件,已取得X等X个要件的批复。余下X等X个要件正在同步编制报审中。

尊敬的X市长,各位领导,虽然我们在X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在手续办理、资金筹措等方面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资金筹措问题,项目总投资约X亿元,根据国家发改委项目审批的要求,资金筹措比例为中央X%、省级X%、市县X%,市县自筹资金达X亿元,要求市县资本金筹措方案务必做到不新增地方负债,恳请市委市政府给予支持协调。

二是节点推进问题,X部要求同步报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移民安置规划报告。

移民安置规划报告需省政府、X部联合审批,分移民、X两条线进行上报。目前,省X厅已将移民安置规划报告报送至X部。移民安置规划报告涉及X两市,恳请市委、市政府协调尽快转报移民安置规划报告。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特别是X市长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加力加速推进各项工作,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抓实项目前期力争尽快开工。

对前期工作目标再研判、再细化、再跟进、再落实,明确到时间节点和具体进度,力争X月底前取得项目环评、可研报告审查意见等专项批复;X月底前取得立项批复;X月底前完成项目初设招标;X月底前完成初设;X年X月底前进入开工程序。

二是坚持宣传引导,做实群众工作确保和谐稳定。

扎实做好X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着力加大政策宣传宣讲力度,切实把各项政策宣传到位、解读到位、执行到位,力争尽快取得X部和省政府对X的批复,真正打消群众各种顾虑和疑惑。科学编制X信访安全稳定工作方案,全力摸排矛盾隐患,妥善解决各类问题,确保依法征拆、和谐搬迁、高效建设。

三是坚持规划引领,夯实区域加快发展基层基础。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第2篇

----“红色经典文化”特色活动方案

一、 指导思想:

学校文化的内核是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既是学校的灵魂,又是办学目标的凝炼。因此,丰盈办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清晰育人目标是我校打造文化品牌的思想基础。本学期,我校依托渡江战役纪念馆的独特地域,开发“红色经典文化”特色;让学生唱红歌,读红诗,做好校园文化宣传。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高雅的情趣、纯真的情感和追求真、善、美的信念。要充分发挥校雕、文化石、校园绿化、环境点缀等育人功能,让校园成为鲜活的教育读本。真正让学校成为学习的乐园,创造的学园,文化的圣园,精神的家园。

二、组织机构

组长:李金梅

副组长:王传勇

成员:朱瑞娟、李会、王苏宁、苗清玲、李民玲、郝祥臣、姚启祥

三、人员分工:

李金梅:制订“红色经典文化”特色方案、校园雕塑、校园墙面特色文化的布置等工作。

王传勇:负责“红色经典文化”展室、展板及展室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朱瑞娟: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编印红色经典文化教材。

李 会:负责组织开展有关的读书活动等

李民玲、郝祥臣、姚启祥:负责红歌的教唱工作。

苗清玲、王苏宁:负责编排特色红舞、组织有关活动的开展

班主任:班级红色经典文化布置、组织读书、搜集资料的督促工作

四、工作措施

1、以活动促发展,唱响红色旋律

学校以“唱红色歌曲、诵红色诗词、写红色感言”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红色文化教育。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编写“红歌”校本教材、“红歌”进课堂、课前一支歌、 “校园十大红歌手”评选等形式,让红色歌曲飘满校园。举行“红诗”擂台赛让红色经典激起学生们的红色情感。学校还在“读红色著作、讲红色故事”等系列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写红色感言”活动,让红色箴言润泽红色人生,使学校成为写作的乐园。结合拥军舞进行特色操的编练。看红色电影、听老革命同志(张长文、王建永、葛传斌等)讲故事、下社区搞实践活动,搜集红色经典事迹材料,充分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激发爱国热情,并立志学好习、做好人,做社会有用的人。

2、以环境熏陶人,畅想红色未来

学校将以建新教学楼为契机,重点打造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浮雕、收集两大战役有关图片、实物以及英雄人物资料。再从文化主题“唱红色歌曲点燃激情”到“诵红色诗词昂扬正气”,彰显着浓厚的“红色文化”校园氛围。目前我校全体师生正努力搜集有关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五、 具体安排

三月份:

1、 收集红歌,编写特色教材,教唱歌曲。(负责人:李民玲、郝祥臣、姚启祥)

2、 根据拥军舞,结合学校特色,编排学生跳红舞。(负责人:苗清玲、王苏宁)

3、 看红色电影、听老革命同志(张长文、王建永、葛传斌等)讲故事、下社区搞实践活动,搜集红色经典事迹材料,充分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此活动伴随整个学期,定期开展,学校领导及班主任为负责人)

四月份:

1、 开展“读红色著作”认识红色人物。(负责人:班主任)

2、 结合读书活动开展“写红色感言”,让红色箴言润泽红色人生,使学校成为写作的乐园。(负责人:朱瑞娟、李会)

五月份:

1、 红色经典小故事讲演,举行“红诗”擂台赛让红色经典激起学生们的红色情感。(先在班级内进行,在推选优秀选手参加学校的比赛。负责人:朱瑞娟、李会、班主任)

六月份: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第3篇

一、概况

横店,位于浙江省中部东阳市境内,距离东阳市区18公里,距中国小商品城义乌36公里。距省会城市杭州160公里,距金华90公里,处于江、浙、皖、沪、闽、赣四小时交通旅游经济圈内。区域面积121平方公里,下辖10个社区(94个小区)、18个行政村,户籍人口8.9万,外来人口9.5万。2015年,该镇GDP达到138.1亿元,国地税收入达30.3亿元,财政总收入34.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5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20元。

二、发展特点

(一)特色产业带动发展,推动城市实力不断增强 横店镇通过繁荣活跃影视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实施“影视城+”行动计划,不断衍生发展观光旅游、体育休闲、影视文化等影视休闲产业,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成为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起到了行业的风向标作用和领军效应。

与此同时,横店以“影视名城、休闲小镇”为目标,坚持二三产业并举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软硬实力,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工业强基立镇。以高科技为引领,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对低效工业、落后产能、高污染企业实施“减法”,做好科技创新“加法”,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二)坚持景城融合发展,城市风貌优化魅力提升

横店镇始终把景区与横店城区的融合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以城市风貌综合提升为载体,全面改善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小城市魅力。紧紧抓住旅游专线和景区360度两个“牛鼻子”,大力实施地下管网、道路“白改黑”、绿化、立面等四大工程和慢行、交通智慧、导视、停 1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车等四大系统,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有效改善景区周边环境。深入推进以卫生保洁、城市管理为重点的环境综合大整治,在村(小区)环境整治基础上把产业植入作为巩固成果的重要手段,推进特色村庄创建,以18个村(小区)为首批试点,引导村(小区)依托村庄资源,挖掘特色,精心打造“一村一品”,雅堂“横漂村”、官桥古宅村等一批特色村庄初具雏形。

三、融资渠道

横店集团对于横店小城市建设的鼎力支持,是促成横店城镇风貌大变样的首要因素。据了解,自2011年,横店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名单后,横店坚持企业主体造城。3年来,横店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92.6%,高居全省27个小城市首位。横店集团用于小城市建设的资金就高达150亿元,“横店模式”作为新的投融资方式广受关注。

横店集团的投资主要用在了影视旅游产业,据《浙江横店集团发展模式研究》显示,横店集团对于影视旅游业专项建设资金投入约占总投入的66%,土地投入和民间募捐筹资占34%。在横店集团强有力的支持下,当地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也愿意积极参与到横店影视产业投资之中,因此横店影城在发展的过程中成功避免了资金断档的情况。

除了影视产业投资以外,横店集团的投资还大力支持了横店小城市建设。横店集团曾积极参与过该地区道路、水利、学校、医院的建设以及治水、治气、治尘等环境治理,较有名的有40省道改造工程、横店人民医院等。

(二)当地政府财税政策支持横店镇稳健而有力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丰厚的税收,进而为城镇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据横店镇颁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5年三年间横店镇GDP年均增速为21.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速1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60%,国地税年均增长21.1%。

(三)浙江省政府的小城市培育项目支持浙江省政府开展的小城市培育工作在横店镇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2010年底开始,浙江从200个中心镇中选取了27个面积大、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中心镇开始第一轮培育。

四、小镇风貌建设

在横店影视城外的横店镇曾是一片脏乱差的堵城,对此,横店启动了城市风貌综合提升行动,将镇区设施功能提升与镇容镇貌整治、影视文化景观建设并列为三大工程。

(一)“白改黑”的道路升级

在道路建设中,横店镇摒弃传统水泥路,全部升级为平整流畅、吸尘降噪的柏油路。白改黑、人行道、绿化、地下管网等实行“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二)“灰改彩”的街景升级横店镇以万盛街改造作为城市风貌综合提升的重点,把曾经尘土飞扬的万盛街变为里外一新,充满民族风情的步行街。

五、面临的问题

(一)优势产业竞争压力增大,需进一步提档升级横店的特色工业和影视旅游产业具有先发优势,但当前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全国各地已先后建成了上百家风格各异、规模不等的影视外景拍摄基地,特色优势产业面临极大冲击,亟需转型升级。

(二)建设管理速度不同步,需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经过6年小城市培育建设,尤其是去年开展城市风貌综合提升以来,横店小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但城市管理与建设速度不同步问题较明显,管理水平落后于建设水平,城市管理方式仍较为粗放,精细化高水平的管理方式有待摸索建立。

(三)“小政府”面临“大考验”,需进一步改革创新 目前横店常住人口近17万,年旅游人次超1500万,城市迎来“城市功能强化”和“服务管理改善”的双重考验,当前横店的行政执法、公安交警等部门单位力量与横店的工作职责、工作量不相匹配,亟需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改革。

六、发展目标

以全国新型城镇化为契机,紧紧抓牢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和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转型提升的战略机遇,着力打造“影视名城,休闲小镇”。

七、政策支持

(一) 进一步扩大管理权限

根据横店镇行政审批和综合执法实际,优化调整审批权限和综合执法权目录。扩大横店财权,调整财政体制分成。

(二) 拓宽横店镇投融资渠道

争取国家农发行贷款资金15亿元。继续执行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土地出让金、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税费全额返还机制。

(三) 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在每年300亩小城市培育专项土地指标的基础上,再视情追加用地指标,用于横店镇建设;继续执行盘活存量用地100%留镇制度,确保横店镇建设用地需要;优先调整横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给予横店镇建设用地规划倾斜。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第4篇

摘要:通过调查济南市农业发展现状,总结归纳出生态景观型、体验参与型、高科技设施型、旅游度假型、特色精品型、物流会展型6种农业发展模式,确定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示范带动功能、可持续发展性5个评价指标,建立AHP比较分析模型,进行层次比较分析,确定高科技设施型为适合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模式。最后根据AHP比较分析模型的研究结果,提出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发展模式;现代农业;AHP模型; 济南市

近年来,济南市以都市型、城郊型“两型”农业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具有省会特色的现代农业新框架,保持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日益繁荣的良好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当前济南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仍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化”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已成为影响整个现代化进程的突出矛盾。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包括现代农业特色尚不明显,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产业基地数量较少,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少,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体系落后等。确定一种或几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明确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显得尤为迫切。

1济南市现代农业主要发展模式

按照2009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的要求,济南市着手构筑一圈(围绕主城区,在绕城高速两侧着力培植环城都市型现代农业圈)、一带(沿黄河南岸着力打造滨河都市型现代农业风情带)、三区(突出抓好南控都市型现代农业景观区、临港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博都市型现代农业开发区)、200个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1132”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域布局新框架。目前,济南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1.1生态景观型农业(M1)

生态景观型农业以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优化、美化、净化城市环境为主要功能,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

1.2体验参与型农业(M2)

体验参与型农业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让市民和游客在接触自然、体验农艺中调节身心健康,享受田园之乐,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1.3高科技设施型农业(M3)

高科技设施型农业主要应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农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等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建设资本、技术、设施高度密集的现代化、智能化、精准化高科技设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可控化和工业化,展示现代高科技农业风采。

1.4旅游度假型农业(M4)

旅游度假型农业依托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建设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农艺园,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满足与适应市民走出城市、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生活的心理和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1.5特色精品型农业(M5)

特色精品型农业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组织生产富有地域特色的安全、营养、优质、鲜活农副产品,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食品消费需求。

1.6物流会展型农业(M6)

物流会展型农业以服务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城市近郊区的物流中心和流通网络,通过运输、加工、包装、仓储、配送等环节,为农产品创造更大的增值空间。大力发展农业会展业,扩大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可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2中间层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为定量比较分析研究6种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劣,确定以下5个评价指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

生态功能(X1):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承担起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

生活功能(X2):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对农业文明回归、体验自然的精神需求;

生产功能(X3):提高农民收入、满足省会农产品市场的有效供应;

示范带动功能(X4):发挥济南作为全省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发挥示范带动功能;

可持续发展性(X5):以科技为先导,引领济南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基于AHP群决策控制分析法的比较研究

3.1中间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专家调查表统计数据得到矩阵A-Xi,经过一致性检测,计算出λmax=5.0461,XR=Xi/Ri=0.0103﹤0.1,认为矩阵A-Xi具有一致性,然后用AHP群决策法计算得出中间层各指标的权重值(表1)。

从表1可以看出,5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排序为生产功能>可持续发展性>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示范带动功能。

3.2生态功能比较

根据调查表统计数据得到矩阵X1-M,经过一致性检测,计算出XR=0.0069﹤0.1,认为矩阵X1-M具有一致性,然后用AHP群决策法计算得出中间层各指标的权重值(表2)。

从表2可以看出:6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生态功能的排序为:生态景观型>高科技设施型、特色精品型>旅游度假型>体验参与型。

3.3生活功能比较

根据调查表统计数据得到矩阵X2-M,经过一致性检测,计算出XR=0.0120﹤0.1,认为矩阵X2-M具有一致性,然后用AHP群决策法计算得出中间层各指标的权重值(表3)。

从表3可以看出,6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生活功能排序为:体验参与型>旅游度假型>生态景观型>高科技设施型>特色精品型>物流会展型。

3.4生产功能比较

根据调查表统计数据得到矩阵X3-M,经过一致性检测,计算出XR=0.0095﹤0.1,认为矩阵X3-M具有一致性,然后用AHP群决策法计算得出中间层各指标的权重值(表4)。

从表4可以看出:6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生产功能排序为:高科技设施型、特色精品型>物流会展型>旅游度假型>生态景观型>体验参与型。

3.5示范带动功能比较

根据调查表统计数据得到矩阵X4-M,经过一致性检测,计算出XR=0.0137﹤0.1,认为矩阵X4-M具有一致性,然后用AHP群决策法计算得出中间层各指标的权重值(表5)。

从表5可以看出,6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示范带动功能排序为:高科技设施型>特色精品型>物流会展型>旅游度假型>生态景观型>体验参与型。

3.6可持续发展性比较

根据调查表统计数据得到矩阵X5-M,经过一致性检测,计算出XR=0.0069﹤0.1,认为矩阵X5-M具有一致性,用AHP决策法计算得出中间层各指标的权重值(表6)。

从表6可以看出:6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性排序为:高科技设施型>特色精品型>物流会展型>旅游度假型、生态景观型>体验参与型。

3.7 6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总排序

从表7可以看出:6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综合排序为:高科技设施型>特色精品型>生态景观型>体验参与型>物流会展型>旅游度假型,说明高科技设施型是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好模式。

4结论及建议

根据对济南市现代农业6种发展模式的AHP分析,确定高科技设施型是促进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好模式,其次是特色精品型模式。这说明济南市现代农业要以高科技设施型农业为主要发展模式,兼顾其他模式发展。结合济南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4.1逐渐强化科技龙头带动作用

济南市农业科学院科研起步晚、人员少,机构尚未健全,科技龙头带动作用难以满足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需要创新科技运行机制,坚持“不求我有,但求我用”人才引进战略,针对济南市农业产业格局,聘任产业体系发展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研究解决制约济南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为实施高科技设施型农业发展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2充分发挥科技精品示范功能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济南市现代农业精品科技园、泉城农业公园等高科技功能园区已建设成功。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带动功能,通过开放参观、组织相关人员培训等措施,把济南市现有的高科技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尽快传播出去,应用在其他县市区的农业生产中,提高科技贡献率,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4.3提升农业生产物质装备水平

要发展高科技型设施农业,首先要提升以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物质装备水平。针对玉米收获、大葱移栽、草莓采摘等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水平较低环节,市财政应拨付专项资金,进行科技攻关;或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结合生产实际和种植模式,研究改进与相关机械配套的农业技术,实现农机农艺结合,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同时,开发使用济南市测土配方施肥系统、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等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软件,增强农业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支撑能力。

4.4实现高科技设施型模式为主、其他模式为辅协调发展

在发展高科技设施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同时,在交通不便、资金相对不足的远郊地区,以特色精品型农业发展模式为主,以特色种植业和生态渔业为依托,建设生产功能强的特色品牌基地。另外,在城市周边地区有选择地发展生态景观型农业,建设融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兼具一、二、三产业特征的现代化都市农业园区,把现代农业建设成为功能丰富的复合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

济南市农业局发展规划处.济南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EB/OL].http://www.jnny.gov.cn/jhgh/jhgh_detail.

[2]林本喜.浙江现代农业模式、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资源利用效率的视角[D]. 杭州:浙江大学, 2010.

[3]施鹤峰.宁波市鄞州区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7.

[4]师双凤.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11.

[5]李曼.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第5篇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 2

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菊苣1000亩。

4、高产粮。种植高产小麦、玉米55000亩。

5、养殖业。建设连片经营养殖小区1-3处。

六、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特色农业基地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逐步建立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创新一切有利于发展思维体制和机制,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走循环、高效、可持续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高效的原则。依托苑庄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市场取向的原则。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瞄准现实和潜- 4

七、总体布局

根据庙安乡的气候、土质、地理特征、农业生产条件等,对全镇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特色农业产业带。

(一)特色经济林产业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林种植带。

1、规划发展107杨树种植3000亩,主要分布在毕村、演马、尹村、田村等村。

2、规划发展花卉、苗木种植1000亩,在大秦村、白西、小秦村、前苑村实施。

(二)特色种植业产业带。通过区域化布局,调整优化结构,以庙安乡前小秦2000亩蔬菜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以辣椒、黄瓜、西红柿、脱毒马铃薯、红薯等特色种植业为重点的绿色、无公害、高效农业,建设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使特色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1、全镇规划辣椒种植2000亩,在小秦村、官庄村实施。

2、规划黄瓜种植2000亩,分布在前小秦村、官庄、王庄村。

3、规划西红柿种植3000亩,2012年起每年种植1000亩,分布在前小秦、后小秦、王庄村。

4、规划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在王庄村、中演马实施。

5、规划脱毒马铃薯种植2000亩,2012-2015年实施,主要分- 6

(三)优化农业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中的能动作用,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辣椒、黄瓜、西红柿等特色产业建设项目,以无公害蔬菜种植为龙头,积极推进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五)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坚持土地承包期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权入股等办法,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六)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农民自愿依法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资金、技术、实物等入股,依法兴办各类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成立各种行业协会。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第6篇

摘要:中国特色农业发展40年的历程,可大致归为三个阶段:为“以粮为纲”让路而在夹缝中等待时机、借助农业结构调整的東风踏上规划发展之路、以农业供给侧改革和精准扶贫为契机全面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特色农业呈现出三个特征:在区域层面是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区域特色基本形成;在产业层面是产业化市场化水平提升,品牌化趋势明显;在主体层面是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合作模式多样化。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可归纳为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市场容量为边界、以保护开发为基石。

关键词:特色农业;发展历程;特征;基本经验

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同期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种植历史传统、生活消费习惯等在不同地区都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当地的农业生产,成就了区域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内含于农业,但其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又因其“特”而有所不同,与整个农业的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差别。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农业从解决“吃饱”问题向解决“吃好”方向迅速迈进,以区域资源为基础的特色农业发展成为了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选择,成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方向,成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的重要战场。

一、特色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特色农业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政策演变的整个历程。40年间的特色农业发展历程,按照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及相应农业政策作大致区分,可以归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1978—2001年:为“以粮为纲”让路而在夹缝中等待时机

农村改革之初,口粮食物短缺是当时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尽管1978年农村开始了改革,但农业生产仍以大宗主要粮食生产为主,“以粮为纲”的政策口号深入人心并影响着农民的农业生产决策。1981年国务院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和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都提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提出“将本来不宜于种粮食,而适宜种其他作物的耕地逐步改为合理种植;在适宜的地区,发展国家急需的原料如棉花、糖料等生产”,但文件同时也强调“必须保证粮食生产持续稳步地增长”。1983—198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基本都贯彻着“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九五”计划期间,政府把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呈现出“板块化”特点。1998年底,国家做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大判断,认为经过改革以来20年的发展,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变成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在此背景下,21世纪初我国的农业政策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主线展开,力求把过去单纯追求产量的工作重心转到在保持总量平衡、优化农产品结构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的发展轨道上来。可以说,在这一阶段,特色农业发展主要服务于“以粮为纲”,直到20世纪末政府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21世纪初启动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

(二)2002—2011年:借助农业结构调整的东风踏上规划发展之路

2002年12月26日,原农业部下发《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以此为标志,我国迎来了特色农业发展的春天。2003年1月29日农业部颁布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指出要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重点培育一批优势农产品,优化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在此基础上,农业部选择地域性强、品质优和市场前景好的特色农产品。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继续调整农业区域布局。”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并对特色品种保护与开发、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特色农产品品牌整合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要专门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此后,2006—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非常重视特色农业发展,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要求、政策着力点更加具体和细化。

2007年7月19日,原农业部发布《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具体规划了10 大类 114 种特色农产品,系统指导各地特色农业发展,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分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从2003年的优势农产品进一步聚焦到2007年的特色农产品,政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两个区域布局规划,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化到产品选择、主攻方向、优势区选择和发展目标,特色农业走上了规划发展的道路。经过几年的努力,特色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已成为区域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三)2012年至今:以农业供给侧改革和精准扶贫为契机全面发展

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成就令人瞩目,粮食总产量连年增产势头延续至2015年,实现了“十二连增”。在粮食总产量连增的背景下,三大主粮中尤以玉米呈现出的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最为突出。考虑到资源、环境和需求等多种因素,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早在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一年,2014年4月22日,原农业部就发布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重点发展10类144种特色农产品,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要求,规划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并细化到县。

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此,原农业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农市发〔2017〕3号),发改委、农业部、林业局联合印发《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鼓励地方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把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2017年8月,原农业部等九部门启动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和遴选工作,经过公开竞争选拔出62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

无独有偶,2015年11月29日,我国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发展特色农业作为贫困地区农民产业脱贫的重要渠道。也正是从2015年起,特色农业肩负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扶贫的双重任务。随后,云南、贵州、福建、重庆等地纷纷立足当地实际,科学编制了区域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规划,聚焦重点产业发展,发展特色农业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

二、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当大致把握了40年来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轨迹后,需要总结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主要特征,以便因势利导促进特色农业进一步健康发展。

(一)区域层面: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区域特色基本形成

2002年以前,各地自主发展区域特色农业,2002年以后,随着农业部在2003年、2007年和2014年连续三次发布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指导各地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有计划有组织有方向地发展特色农业,我国特色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已显著提升,特色农业的区域分布格局已基本形成。据《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四川省已初步形成川西“稻菜”、“稻菇”轮作产业带、川西南茶叶产业带、龙门山脉优质红心猕猴桃集中发展区;重庆市初步形成了以涪陵、黔江为主的蚕桑产业区,以永川、荣昌为主的笋竹产业带,以九龙坡、北碚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区;安徽省形成以皖南和皖西为主的蚕茧产业区。部分地区更是细化到同一个特色产业的不同功能区。据笔者调查,云南省对其花卉产业按功能划分为“六大核心区”,包括以嵩明、红塔、通海等为重点的花卉种业核心区,以呈贡、晋宁、泸西等为重点的鲜切花核心区,以楚雄、大理、保山等为重点的地方特色花卉核心区,以沾益、安宁、宜威等为重点的加工用花卉核心区,以宜良、开远、弥勒等为重点的绿化观赏苗木核心区,以大理、丽江、腾冲等为重点的花卉旅游核心区。可以说,特色农业发展已从产业间省际区域布局逐渐具体化到省域内产业分工布局。

(二)产业层面:产业化市场化水平提升,品牌化趋势明显

只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特色农业离不开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产业化和供给市场化。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水平均有所提高,各地很多传统特色农产品生产已演变成地方农业经济的特色支柱产业。例如2016年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10个重点特色产业中,蔬菜、水果、茶叶、咖啡、花卉、中药材、生猪、牛羊等8个重点产业的农业总产值达到2788.3亿元,农业增加值1574.7亿元,分别占全省农业总产值、增加值的76.7%和70.2%。在全国范围内,云南的咖啡、花卉产业的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茶产业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重庆2015年重点推进柑橘、榨菜、生态渔业、草食牲畜、中药材、茶叶、调味品等七大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建设,力争到2020年,成功打造1000万亩产业链基地,每个特色产业链培育2—3家加工龙头企业。随着产业化市场化的提升,特色农业发展的品牌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例如,“十二五”期间,云南省蔬菜“三品一标”累计认证产品442个、面积达392万亩。截至2016年底,内蒙古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分别达到963个、472个和308个。品牌化建设显著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极大地促进了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主体层面: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合作模式多样化

特色农业的经营主体从改革之初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转变为如今的普通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百花争鸣的格局。以云南省的花卉产业为例,2016年云南省有花卉企业2136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余家)、花农合作组织489家、花农21.6万户、花卉从业人员80余万人。特色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多种合作经营模式促进了特色农业快速发展。除了各经营主体独自经营外,各地还涌现出了“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园区+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内蒙古自治区更是依托地理标志农产品去培育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探索出“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地理标志+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专营店”的经营模式,以地理标志为纽带,将分散的农户与农业企业有效联结起来。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各有其適用性和生存空间,与不同经营主体因资源拥有量、风险承受能力、利益诉求等差异引发的不同合作需求相适应,一方面保障了各方合作共赢,另一方面确保了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在最适宜的生产方式下持续发展。

三、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40年来,我国特色农业发展从地区独自探寻出路的多点分散发展走向了区域整体布局规划的集中开发式发展,有一些基本经验是40年来一以贯之所奉行的,甚至几近成为客观规律。

(一)特色资源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

任何生产活动都以一定的资源为基础,特色农业的产业基础是本地的特殊资源,包括区域独特的地理地貌、物种、气候、生态条件等自然特殊性以及人文历史、种植传统、生活习惯、消费倾向等群体特殊性。区域内的自然特殊和群体特殊分别从供给支撑和需求拉动两方面共同推动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演变成特色产业。因此,发展特色农业需要先天条件,但并非先天形成,而是长久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果,是先天基础和后天努力的结晶。物与人缺一不可,这也正是区域“特色”之所在,不是所有地区都能通过学习就能发展出特定的农业产业。

(二)市场容量是特色农业发展的边界

无市场不成产业,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和该特色产品的市场容量相适应。市场容量太小,特色农产品流通范围受限,成不了产业。市场容量太大,农产品质量差异的灵敏度就会很小,该类产品的产业就无所谓是否特色。选择哪一类特色农产品去发展成为一个特色产业,不仅要考虑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更要考虑特色产业的产品去向,考虑消费群体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人人都能生产的产品不是特色产品,同样,人人都能获得的产品更不是特色产品。

(三)保护开发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石

发展特色农业要防止过度开发,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在保护中谋开发,在开发中促保护,促进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要素的引入应客观看待,科技要素可以活化传统特色产业,但也可能将传统特色产业改造成现代大众产业。一个地区如何保护和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应以保护为底线,不必过于急切去改造特色农业。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凌玉

上一篇:图书管理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土木工程专业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