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完整病历书写

2022-07-09

第一篇:儿科完整病历书写

儿科完整病历

一、儿科完全病历的内容与要求:病史采集必须真实、完整、系统、条理、规范。体查时应态度和蔼,动作轻柔、举止端庄,取得合作。

[一般资料] 姓名、性别、年龄(5天;4月;1岁2个月)、籍贯(省、市、县)、民族、现在住址、父母姓名、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住址。入院日期、病历书写日期、病史叙述者、与患儿关系及其可靠性.

[主 诉] 就诊的主要原因和发病时间。(20个字以内) [现 病 史] 围绕主诉详细地记录从起病到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经过和诊治情况。主要包括:

1、起病的情况:何时、何地、如何起病、起病的缓急、发病的可能原因和诱因。

2、主要症状的发生和发展情况:按主要症状发生的先后详细描述。直至入院时为止。包括症状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的时间、缓慢或加剧的因素以及伴随的症状。对慢性患儿及反复发作的患儿,应详细记录描述第一次发作的情况,以后过程中的变化以及最近发作的情况,直至入院时为止。

3、伴随症状:注意伴随症状与主要症状的相互关系,伴随症状发生的时间特点和演变情况,与鉴别诊断有关的阴

性症状也应记载。

4、诊治经过:曾在何时何地就诊,作过的检查及结果,诊断与治疗情况,效果如何、有无不良反应等。应重点扼要地加以记录。特殊药物(如洋地黄制剂)要记明用法,剂量和时间。

5、患儿病后的一般情况:简要叙述患儿起病以来的食欲、精神、大小便、睡眠、和体重的变化(未测体重者可用起病后是否“长胖”或消瘦来表示)。

6、与现病史有关的病史,虽年代久远但仍属现病史。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患儿的现病史应从风湿热初次发作算起。

[既 往 史]1. 既往健康情况:一向健康还是多病。既往患过何种疾病, 患病时的年龄、诱因、症状、病程治疗经过、有无并发症或后遗症。诊断肯定者可用病名,但应加引号;诊断不肯定者则简述其症状,注意与现患疾病相同或类似的疾病。2.预防接种史及传染病史。3.药物过敏史4.手术外伤史,。 [系统回顾] 大于七岁的患儿则应书写系统查询结果。儿科系统查询内容要求:

1、呼吸系统:咳嗽、吐痰、气喘、咯血、胸痛、低热、盗汗、肺炎史等。

2、心血管系统:心慌、气促、胸闷、心悸、发绀、水肿等。

3、消化系统:呕吐、恶心、腹泻、腹痛、腹胀、便秘、黄疸等。

4、泌尿系统:血尿、水肿、尿急、尿频、尿痛、少尿、多尿、遗尿等。

5、血液系统:头昏、乏力、眼花、出血、气促、发热、淋巴结肿大、肿块等。

6、内分泌及代谢系统:多饮、多食、多尿、口渴、消瘦或肥胖、四肢短小.匀称矮小等。

7、关节及运动疾病:关节红、肿、痛、热、活动受限、关节畸形、跛行、肌肉乏力、萎缩、震颤等。

8、神经系统:抽搐、昏迷、瘫痪、精神异常等。

[个 人 史]

1、出生史:三岁以内的患儿必须询问,三岁以上的患儿可重点询问包括胎次、是否足月、顺产或难产、接生方式、出生时体重及一般情况如哭声大小、皮肤颜色、有无产伤、窒息、抽搐及Apgar评分等。母亲是否有特殊嗜好,如吸烟、喝酒。母孕期的营养情况以及孕期是否患过其他疾病,服过哪些药物、是否接触过X线或同位素检查或治疗。

2、喂养史:三岁以内患儿必须询问,三岁以上患儿可

重点询问。详细询问喂养方式,母乳分泌量是否充足;人工喂养儿以何种乳品为主,如何配制、喂哺的次数及量。添加辅食的种类与时间,断乳时间。对年长儿要询问饮食的习惯(有无偏食、挑食、厌食)、食欲情况。

3、生长发育史:三岁以内患儿必须详细询问。三岁以上的患儿重点询问,若所患疾病与发育史有密切关系应详细询问。体格发育:结合年龄进行询问。如抬头、挺胸、独坐、爬行、站立、扶走、跑、跳,出牙的时间、出牙的数目及顺序。智力发育:结合年龄了解何时大笑、认识熟人、发单音及说短句,已入学者应了解在校读书的成绩和行为表现。

4、预防接种史:

5、生活史:居住条件、户外活动、晒太阳、生活有无规律、睡眠时间,个人卫生习惯。

[家 族 史] 父母年龄,职业及健康状况,是否近亲结婚,家庭经济情况,居住环境,家中有无遗传性疾病,有无急、慢性传染病(如肝炎、结核)及患儿相似疾病的患者。

一般情况下,三岁以内的患儿均应详细书写生活史、喂养史、发育史以及免疫史。三岁以上的患儿仅书写与本次发病有密切关系的生产史、喂养史、发育史以及免疫史。

[体格检查]

一般测量:体温、脉搏(次/分)、呼吸(次/分)、血压(病情需要或五岁以上者测量)、体重、身长,结合患儿病情需要可

测量头围、胸围、上部量和下部量。

一般情况:发育(好、中、差)、营养(好、中、差)、体位(自动、被动、强迫)、病容(急、慢、轻、危重)、神志(清楚、模糊、昏睡,谵妄、昏迷)、步态、表情和面容(安静、淡漠,痛苦、恐慌)、检查是否合作。

皮肤及皮下组织:色泽(红润,潮红,紫绀,苍白、黄疸,色素沉着)、水肿(部位、性质、程度)、皮疹、出血点、紫斑、蜘蛛痣、皮肤弹性、毛发分布、皮下脂肪厚度(检查方法:在锁骨中线与脐孔水平交叉点,检查者从右手拇指与食指相距3厘米与腹壁垂直,在腹壁上滑行,捏起皮脂层,再测量拇指与食指间同一平面的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皮下结节、溃疡、疤痕。

浅表淋巴结:浅表淋巴结肿大应描述其部位、数目、大小、质地、压痛、活动度,有无粘连、瘘管、疤痕。

头部及头部器官:头颅大小、形状、颅骨软化(乒乓球感);颅骨缝、前囟门、后囟门是否闭合,前囟大小(以菱形边中点假设连线记录)、紧张度(平坦、突出、凹陷)、头发分布及颜色光泽。

面部:有无特殊面容。

眼:眼球有无突出、震颤;眼眶有无下陷;眼裂是否对称;眼睑有无水肿、外翻、下垂,结合膜有无充血、滤泡、颗粒;巩膜有无黄疸;角膜有无混浊、溃疡、云翳、白斑;

眼球活动有否受限;视力如何;瞳孔形状、大小,双侧是否等大,对光反应是否存在。

耳:听力,外耳道有无流脓,耳屏及乳突有无压痛。

鼻:有无畸形、堵塞、排液,鼻窦区有无压痛,鼻唇沟是否对称。

口腔:气味,口腔粘膜颜色,有无斑疹溃疡、色素沉着。

唇:有无紫绀、疱疹、溃疡、皲裂、兔唇。

齿:牙齿数目,有无缺齿、龋齿,齿龈有无红、肿、齿槽溢脓、色素沉着和出血。

舌:舌苔与乳突颜色,伸出方向、震颤,舌系带是否过短。

咽:有无充血及分泌物;扁桃体大小、充血、渗出物、伪膜;喉发音有无嘶哑。

颈部:是否对称、有无强直,颈静脉是否怒张,有无颈动脉异常搏动,气管位置有无移位,甲状腺(大小、硬度、压痛、搏动、杂音、震颤、结节感)。

胸部:胸廓的形状、对称性、有无压痛;有无异常搏动和畸形(鸡胸、漏斗胸、桶状胸、心前区隆起、肋骨串珠、肋缘外翻、赫氏沟);呼吸运动是否对称、是否受限。

肺部:

望诊:有无软组织下陷,呼吸运动是否对称,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

触诊:语音震颤(可利用患儿哭啼声音)的改变(增强、减弱)、是否对称、有无压痛、有无摩擦感和皮下捻发感。

叩诊:叩诊音的性质(清音、浊音、实音、鼓音、过清音)、左右两侧是否对称。

听诊:呼吸音强弱、左右两侧是否对称、罗音性质(干性、湿性)、部位(满肺、双肺背基部、右肺背基部、左肺背基部)、程度(大量、中量、少量、偶闻)、有无胸膜摩擦音、支气管呼吸音。

心脏及血管:

望诊:心尖搏动位置、范围及强度,心前区有无隆起。

触诊:心尖搏动位置、范围,有无震颤(收缩期、舒张期或连续性)。

叩诊:三岁以内婴儿一般叩左心界。3~7岁的小儿可叩左右心界。叩左界时,应在心尖搏动部位左侧起自左而右。如发觉有浊音改变则为左界。同时以左乳线作为标准记录在内或在外多少厘米。叩右界时应在肝浊音界上一肋间水平自右而左,有浊音改变即为右界。以右胸骨线(即胸骨右缘)外多少厘米来记录。七岁以上年长儿按成人方法检查记录。

小儿心界表

右 肋间 左

胸骨中线至锁骨中线的距离是

cm

心脏扩大与否

听诊:心音强弱、心率、节律、(有心律不齐时详细描述其特点)有无杂音,有杂音则要求检查杂音部位、强弱、性质、时期、传导与否,摩擦音。各瓣膜区均要仔细听诊(同内科诊断学)。

血管:桡动脉搏动强度、节律,有无水冲脉、奇脉、交替脉、脉搏短绌、射枪音、毛细血管搏动。

腹部:

望诊:外形 (平坦、饱满、膨隆如球形或蛙式腹、凹陷如舟状腹);腹部呼吸运动,肠型,蠕动波,血管曲张及血液流向,新生儿脐部有无出血、分泌物。

触诊:腹软或腹肌痉挛;压痛、反跳痛;有无包块,如有,应记录包块的部位大小、边缘清楚与否、硬度、表面光滑或结节感、压痛、搏动、移动度;肝脏脾脏是否肿大,其

大小记录同成人;液波震颤。

叩诊:有无移动性浊音。

听诊;肠鸣音有无增强、减弱或消失。有无腹部血管杂音。

脊柱四肢: 脊柱有无畸形(脊柱侧凸、前凸、后凸、僵直、压痛);四肢有无畸形(手、脚镯、“O”型腿、“X”型腿、杵状指(趾)、多指(趾)、肌肉有无萎缩,关节有无畸形、有无红、肿、痛、热、活动障碍。

肛门: 肛周皮肤有无充血、皮疹、瘘管,有无脱肛、肛裂、畸形。

外生殖器:

男孩:两侧睾丸是否下降、有无包茎或包皮过长、阴囊水肿、腹股沟斜疝或阴囊鞘膜积液。

女孩:外生殖器有否畸形,外阴是否清洁,阴道有无分泌物。

神经系统:

四肢肌张力有否异常。

运动:有无瘫痪、不自主运动。

反射: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深反射(膝腱反射)。

病理征:布氏征、克氏征、踝阵挛、巴氏征等。

[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

记录入院24小时内所做的检查。如入院前已作过可以不再重复。但要注明门诊检查及其检查日期。

[病 历 摘 要]

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入院日期。

主诉(与完全病历同)

现病史重点内容摘录(主要的阳性症状与诊断有关的阴性症状)

与现病史及诊断有关的个人史,既往史及家庭史。

体格检查的重要阳性和重要阴性体征,并且按系统顺序记录。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结果。 [入院诊断]:

1、

2、

3、

[诊断依据]

重点写第一诊断的诊断依据,每一诊断的依据应分开写,不可将所有诊断的依据混写在一起。

[鉴别诊断] 写出主要诊断的鉴别诊断病名及鉴别依据。 [诊疗计划] 根据病情定出初步的诊断治疗计划,如进一步做哪些检查、采取哪些治疗措施等。

医师签名:

第二篇:儿科门诊病历书写

目的要求】



一、掌握儿科门诊病历书写。 

二、掌握门诊处方规则。 

三、熟悉儿科常用药物及其剂量。 【地点】儿科示教室,儿科门诊。 【学时数】3学时

【教具】 听诊器、体温计(肛表及腋表),血压计、皮尺、压舌板、棉签等。 【实习内容及方法】



一、由教师向学生介绍儿科门诊见习注意事项。 (一)遵守门诊工作制度。爱护公物,保持整洁。 (二)各种记录及申清单必须由老师审核签名。 (三)尊敬老师,服从安排。

(四)接待患儿及家属要热情,看病时对患儿要关心、体贴、认真、负责。 (五)遇有不合作的家长时,不要争吵,应耐心解释取得家长的合作。 (六)下课前若有未处理完的病儿,应向门诊老师或急诊室老师进行交班。 

二、教师讲解儿科门诊病历内容与要求:

(一)填写病历首页各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药物过敏史、日期等)。

(二)门诊病历记录的各项内容(主诉、现病史等)应比完全病历简明扼要,可免写“主诉”等小标题。 (三)既往史、个人史(包括生产史、喂养史、发育史、免疫史、生活史)、家族史要求简单记录与本次发病有关的病史

(四)体格检查记录顺序同完全病历,但主要记录阳性体征及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体征。 (五)记录实验室检查及其它特殊检查结果。 (六)最后写出诊断和治疗意见以及进一步检查项目。 (七)签名(学生先签名,老师审查后再签名)。 (八)力求记录规范、书写整洁、签名应清楚。

儿科门诊病历示范一:

2001年10月10日8Am, 儿科, 男,4岁 咳嗽4天

患儿因受凉于本月6日出现单声咳嗽,以夜间为重,同时伴有低热,无气促、发绀、呛咳。曾服“止咳糖浆”效果不佳。起病来二便如常,食欲未减,精神好。 患儿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结核病患者。无药物过敏史。

体查:T38.2℃,呼吸20次/分,脉搏92次/分,神清,精神面色好,发育营养中等。咽红,双扁桃体I度,充血,未见脓性分泌物,无三凹征,双肺呼吸音增粗,闻及少许干性罗音,未闻及湿罗音。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扪及。

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处理:

青霉素注射液 80万u×6支

用法: 80万 肌注 每日二次(皮试) 复方阿斯匹林片 0.1×6

用法: 0.15 发热高于39℃时口服。

医生签名:宋新民

儿科门诊复诊病历示范二: 2001年10月5日8Am 儿科

“支气管炎”患儿,经上述处理后热退,但仍有单声咳嗽。精神、食欲仍好。 体查:一般可,咽稍红,两肺干罗音已消失。 处理:

磺胺二联混悬剂 60ml×l瓶 用法:7.5ml 每日二次 BM 100ml×1瓶

用法: 4ml 每日二次

医生签名:宋新民



三、教师向见习学生介绍门诊处方规则及门诊处方的正规格式。 (一) 门诊处方规则:



1、见习学生所开的门诊处方一律要用标准格式书写,所开的一切处方均应经教师审查签名,否则不予生效,更不准临摹教师书体签名。



2、门诊处方的书写可用中文、英文、拉丁文,但字迹必须清楚。



3、一般门诊处方一次开药3~4天,慢性疾病如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可一次开药1~2个月;危急重症则临时开药。



4、用药注意事项及可能副作用应向家长说明。 (二) 儿科门(急)诊处方格式:

姓名 刘芳 年龄 5岁 性别 男 2001年10月8日 R:剂型 药名,剂量 用药总数量

用法:每次量(注明单位) 给药途径(口服不必注明) 每日次数 Inj. Pencilline 80万u× 6 Sig:80万u im Bid Tab.APC 0.1×6

Sig:0.2 SOS. 医生签名:宋新民



四、儿科门诊常用药物及剂量:



1、青霉素Penicilline(40万u/瓶,80万u/瓶) 2.5~5万u/kg?d. 分2次肌注,皮试阴性后用。 

2、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0.5g/瓶,lg/瓶), 50~100mg/kg?d。分2~3次肌注,静推或静滴。用药前皮试。



3、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Amoxycillin(0.25/粒,0.125/粒,粉剂125mg/袋),50~100mg/kg?d,

新生儿50mg/kg?d。分3~4次口服。



4、头孢氨苄(先锋霉素Ⅳ,头孢霉素Ⅳ)Cephalexin(0.125/粒,0.25/粒, 125mg/包),50~100mg/kg?d,分3~4次口服。



5、利菌沙(0.1/片,0.125/片,冲剂0.1/包),20~30mg/kg/d,分3~4次口服。 

6、罗红霉素 (50 mg/片,0.15/片),5~10mg/kg?d,分2次口服。



7、小诺霉素(小诺米星)Micronomycin(针剂30mg/ml/支,60mg/2ml/支,80mg/2ml/支),3~4mg/kg?d,2~3次/日。



8、双嘧啶(SD—TMP),DMD(糖浆剂,每10ml含SD 0.5g,TMP 0.062g) 2~6岁10ml/日,6~12岁20ml/日,分2次服。



9、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SMZco(儿童片:每片含SMZ 0.1g、TMP 0.02g),2~5岁:l~2片/次(儿童片)6~12岁:2~4片/次(儿童片),均为2次/日对磺胺过敏者禁用。 

10、呋喃唑酮(痢特灵)Furazolidone,(25mg/片,l00mg/片) ,10mg/kg/d,分3次口服。 

11、异烟肼(雷米封)Rimifon,INH(0.1g/片,针剂:0.1g/支),10~20mg/kg/d.一般清晨一次顿服。



12、利福平(甲哌利福霉素)Rifampin,RFP(150mg/粒) ,10~15mg/kg/d,分1~2次口服。 

13、制霉菌素 (50万u/片)

新生儿:40万u~80万u/日 分四次口服 <2y:40万u~80万u/日 分四次口服 >2y:100万u~200万u/日 分四次口服。



14、复方阿斯匹林:A?P?C(0.42/片,0.1/片)5~10mg/kg/次,必要时口服。



15、安定Valium(2.5mg/片,l0mg/安瓿),0.1~0.3mg/kg?次 ,肌注或静注,注射速度要慢。 

16、速尿(呋喃苯胺酸):Furosemide(20mg/片,20mg/安瓿)口服:2~3mg/kg/日,分2~3次,静注,肌注l~2mg/kg?次。



17、利血平Reserpine(0.25mg/片,lmg/lml),口服:0.02mg/kg/日,分2~3次口服;肌注或静注为0.07mg/kg/次,极量为1.5~2mg/次。



18、复方甘草合剂(棕色合剂):Brown Mixture lml/岁?次 ,一日3~4次口服。



19、氨茶碱 Aminophylline(0.1g/片,0.05g/片,0.25g/l0ml?支),小儿一般:4~6mg/kg?次,每日服3~4次。静注或静滴,2~4mg/kg?次。

20、硫酸阿托品Atropine Sulfate(片剂:0.3mg/片,针剂:0.5mg/支,lmg/支),小儿一般:0.01mg/kg?次,口服、皮下注射、静注。抢救感染性休克,0.03~0.05mg/kg?次,静脉注射,每15~30分钟一次。



21、毛花甙丙(西地兰)Cedilanid,(针剂;0.4mg/2m1)饱和量:<2岁0.03~0.04mg/kg,>2岁0.02~0.03mg/kg,肌注或稀释后静注,首次剂量给饱和量的1/2,余量分二次,每4~6小时一次。



22、普罗帕酮(心律平):Propafenone(片剂:150mg/片,针剂:70mg/20ml)口服:5~7mg/kg?日,分3次。静注:0.5~lmg/kg?次,在心电监护下20分钟后可重复用1次。



23、甲基磺酸酚妥拉明:(苄胺唑啉)Phentolamine, Regitine,(10mg/m1)0.3~0.5mg/kg/次,稀释后静滴。



24、甘露醇:MannitoI(20%溶液100ml,250ml),0.5~lg/kg?次,1/2小时内静滴或静注,必要时4~6小时重复。



25、盐酸苯海拉明:Benadryl,(25mg/片,糖浆:0.2g/100m1),2~4mg/kg?日,分3~4次服用。 

26、枸椽酸哌嗪(驱蛔灵):Piperazine(0.5g/片,0.25g/片,糖浆:160mg/m1)。 驱蛔虫:0.1~0.15g/kg?d,最大量3g/日,连服2日,睡前顿服; 驱蛲虫:60mg/kg?d,分2次服,1日不超过2g,连服7~10日。



27、强的松:Prednisone,(片剂:5mg/片),1~2mg/kg?d,分3次口服。

第三篇:外科完整病历最新(完整)

外科完整病历最新范文

作者:孤 澍 更新日期:2009年06月18日 来源:医范文网 吸引力:

姓名:医范文 工作单位:efanwen.com 职别:医范文网一级编辑

5027 性别:女 住址:广州市新港东路

年龄:43岁 入院日期2009-5-25 婚否:已 病史采集日期2009-5-26 籍贯江苏阜宁县 病史记录日期2009-5-25 民族:汉族 病情叙述者本人

主诉 左侧乳房肿块5月。

现病史

患者于今年1月初在洗澡时无意中发现左侧乳房有一“蚕豆”大小之肿块,当时无任何不适感,并未引起重视,至今年5月初,自觉肿块较前明显增大,约有“核桃”大小。曾在外院门诊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无效,肿块仍逐渐增大,即来我院门诊,摄钼靶片提示:“左乳外上象限肿块疑有恶变”;B超提示:“左乳房均质性肿块,有恶变可能”。要求手术治疗而收容入院。自发病以来,患者无午后低热,无胸痛及咳嗽,无乳头溢液及血性分泌物,无腹痛,腹泻及便秘,无明显消瘦,食欲及睡眠尚好,大、小便正常。

过去史平素体健否认肝炎、血吸虫病、肺结核及其他传染病史。按时接种疫苗。无重要皮肤病史。

系统回顾

五官器:头部无疮疖及伤史。双眼视力尚可,无耳痛,外耳道流脓史。无慢性鼻塞及流脓性分泌物史。近年来常有右牙痛,无咽痛史。

呼吸系:无气喘,呼吸困难,长期咳嗽,咯痰及咯血史。无午后低热、胸痛史。

循环系:无心悸、气急、发绀、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史。无心前区疼痛,高血压史。

消化系:无腹痛、腹胀、胀泻史、无喛气、反酸、呕吐史。无呕血、黑便及长期便秘史。

血液系:无皮肤、粘膜出血、瘀点、瘀斑史。无贫血史。

泌尿生殖系:无尿频、尿急、血尿及排尿异常史。无颜面浮肿、腰酸、腰痛史。无阴道流血、痛经、白带过多、外阴瘙痒史。

神经精神系:无头痛、眩晕、昏厥、抽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史。

运动系:无游走性关节痛及运动障碍史。无关节脱位及骨折史。

外伤及手术史:无。

中毒及药物过敏史:无。

个人史 生于原籍,5岁来泸,未去过外地,否认血吸虫疫水接触史。

无烟、酒嗜好。无食生鱼、生肉史。参加工作30余年,曾有有色金属烟尘污染史。否认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否认肝炎、结核、麻风等传染病接触史。月经史:

154~550,绝经已3年,18岁结婚,丈夫健在。生育二女,顺产。 28~30

家族史 父因胃癌于1968年病故。母因“脑溢血于1976年逝世。有二弟二妹,均健在。女儿健在。否认家庭遗传病史。家庭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验

一般状况 体温体温36.5℃,脉搏80/min,呼吸20/min ,血压21.3/12.0kPa(160/90mmHg)。身高16.2cm ,体重67.5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晰,应答切题,检查合作。

皮肤 全身皮肤无黄染,弹性好,无水肿及紫癜。无肝掌及血管蛛。

淋巴结左腋下可触及三枚肿大之淋巴结。最大约1.5×1×1cm,质中,稍可活动,无触痛,边缘清,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颌下、颏下、锁骨上、右腋下及腹沟等处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头部

头颅:无外伤、疮疖及畸形,头发花白,无光泽。轻度脱发。

眼部:眼睑无下垂及倒睫,无浮肿,结膜无充血,眼球活动自如。巩膜无黄染。角膜透明,无白斑及云翳,可见老年环。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敏感,调节反应正常。晶状体有轻度混浊。视力粗测正常。

耳部:外耳道无分泌物,无疖肿。耳廓无畸形,无牵拉痛双侧对称。乳突无压痛。

鼻部:无畸形,鼻翼无扇动,鼻前庭无异常分泌物,无疖肿。通气良好。鼻窦无压痛。

口腔:无特殊气味,口唇、口角无疱疹及糜烂、色泽正常。口腔粘膜无溃疡及糜烂,无出血及色素沉着。牙龈无出血、水肿及色素斑,压之无溢脓。牙发育正常。无缺齿及义齿,8龋病,有轻度叩击痛。伸舌居中,无震颤,舌质红,苔白腻。悬雍垂居中,扁桃体不肿大,表面无脓性分性物。咽部无充血及滤泡。咽反射存在,声音无嘶哑。

颈部:对称,无畸形,活动自如,无颈静脉恕张及血管异常搏动。甲状腺不肿大,无结节及震颤,无血管杂音,气管居中。

胸部

胸廓 形状正常,双侧对称,肋间平坦,肋弓角约80°运动自如。胸壁无肿块及血管扩张,乳房见外科情况。

肺脏 视诊:呈胸式呼吸,节律及深浅正常,呼吸运动双侧对称。

触诊:语音震颤双侧相等,未触及胸膜摩擦感。

叩诊:反响正常,肺下界位于肩胛下角线第10肋间,呼吸移动4cm。

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及哮鸣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语音传导双侧相等。

心脏 视诊: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不明显。

触诊: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侧2cm,不弥散,无抬举性冲动,无细震颤及摩擦感。

叩诊:左右心界正常,如右表所示。左锁骨中线距前距正中线10cm 。

右(cm)肋间左(cm) 1.0Ⅰ

21.0.Ⅱ3.

51.5Ⅳ6

Ⅴ8

听诊:心率80/min,律齐,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不传导。A2>P2,未闻及心包摩擦音,

腹部 视诊:呈肥胖体型,腹式呼吸存在。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

触诊: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肾未触及,未触及腹部包块,莫菲氏征阴性。

叩诊: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腹部呈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肝、脾区无叩击痛,双肾区无叩击痛,

听诊:肠鸣音正常,无气过水声及血管杂音。

外阴及肛门 外阴呈老年性萎缩,无皮诊,溃疡及结节 ,无痔及瘘管,直肠指诊无异常发现。

脊柱及四肢脊柱发育正常,无畸形,生理弯曲存在,各棘突及肋脊角无压痛叩击痛,间接叩痛阴性。活动好。四肢发育正常,无畸形,两下肢无静脉曲张及外伤疤痕,下肢无水肿,肌力及及肌张力正常,无异常关节活动。两足趾间有皮肤鳞屑。轻度糜烂。

神经系四肢运动及感觉正常。膝腱、跟腱、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反射及腹壁反射正常,巴彬斯奇征、霍夫曼征及克尼格征阴性。

外科情况

视诊:左乳小于右乳,左乳外上象限略隆起,此处皮肤有轻度“桔皮样”改变,未见局限性凹陷。左乳头偏向左上方,未见乳头内陷,双乳无红肿、糜烂、皲裂及表浅静脉扩张。

触诊:左乳外上象限可触及5×4×4cm大小之肿块,质偏硬,表面欠光滑,边界不清。与皮肤轻度粘连,活动欠佳,无压痛,右乳房未扪及明显包块。双乳头压之无溢液。左腋下可触及三枚肿大的淋巴结。最大的约1.5×1×1cm,质硬,无压痛,融合,活动尚可,边界清,表面欠光滑。右腋下及双侧锁骨上淋巴结不肿大。

检验及其检查

血常规Hb116g/L,WBC9.3×109/L,N68%,L32%,BT1min,CT2min。

尿常规:正常。

粪常规:正常。

X线检查:胸透及胸片见异常;钼靶摄片,左乳外上象来自医范文网限肿块呈不规则状,中心区密度较高,以恶变可能性大,

B超:左乳外上象限均质性肿块,有恶变可能。肝脏无占位性病变。

EKG:大致正常。

小结

患者女性,53岁,已婚,退休工人血左乳房无痛性肿块5月余,近月来明显增大入院。自今年1月初患者于洗澡时无意中发现左乳房有一蚕豆大小之肿块,无痛,可活动,进行性增大。曾在外院行中、西医药物治疗无效,肿块明显增大。患者无外伤史,无乳头溢液,无明显消瘦。入院检查:一般情况佳。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腹无异常发现。右乳房无异常。左乳略小于右乳,乳头偏向外上方,外上象限有轻度“桔皮样”改变,并可触及5×4×4cm之肿块,质硬,表面欠光骨,边界不清,与皮肤粘连,活动欠佳,无压痛。左腋下可扪及三枚肿大之淋巴结,质硬,无压痛,无粘连融合,活动尚可,表面欠光滑,边界不清。钼靶及B超均提示在乳外上象限肿块,恶变可能性大。

最后诊断(2009-5-26)初步诊断 1.乳癌(T2N1M0)左1.左乳癌(T2N1M0)左 2.龋病2.龋病

3.足癣,双侧3.足癣,双侧

病程记录

2009-5-26女性,58岁,已婚。因左乳房无痛性肿块5月余入院。患者于今年1月初洗澡时无意中发现左侧乳房有一蚕豆大小肿块,无任何不适感,亦无外伤史,未予重视。近月来,自觉肿块较前明显增大,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无效。经我院门诊拟诊为“左乳癌”收治。检查:一般情况可,心、肺、腹无异常发现。B超及钼靶X线摄片均提示“左乳外上象限肿块,恶变可能性大”。拟手术治疗。术前需做下列检查:

1.血常规+出血、血凝时间,尿常规;

2.肝、肾功能及电解质 王德成/罗一哲

2009-5-27 入院第2天。许主治医师巡诊病房,分析如下。

根据病史、体征,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发现该患者有以下特点:①中年妇女;②左乳无痛性肿块进行性增大5月余;③肿块直径5×4×4cm,其表面皮肤可见“桔皮样”改变,质偏硬,不光滑,界限不清,与皮肤有粘连;④左乳头抬高,体积略大于右侧;⑤B超及钼靶片均提示左乳外上象限肿块,恶变可能性大。因此,初步考虑左乳癌的诊断。但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乳房纤维腺瘤常见于青年妇女,很少发生在绝经后。肿块与皮肤和周围组织无粘连,易推动,生长缓慢,可多年无变化。与本患者体征不相符合。

2.乳管内乳头状瘤本病多见于中年妇女,轻压乳房后乳头有

血性液体溢出,一般扪不到肿块,有癌变可能。此患者无乳头溢液史,不支持此诊断。

3.乳腺囊性增生病 多见于25~40岁经期女性,经期前乳房有胀痛。肿块呈结节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与皮肤和深部组织无粘连。该患者情况都不支持。

4.乳房结核比较少见,早期与乳癌不易鉴别。可做穿刺病理学检查来确定。从患者的病史和体检结果来看,诊断该病无依据。

5.外伤性脂肪坏死常发生于肥大的乳房,多于挫伤后数日发生,而外伤史不一定能问出。该患者经反复追问无外伤史,故此诊断不考虑。

综上所述,考虑该患者的左乳肿块以乳癌可能性较大。

刘医师最后指出:乳癌与肉瘤的鉴别也很重要,此患者从年龄、病程短、无痛、单个肿块来看,都和肉瘤相同,但肉瘤肿块界限清楚,活动度不受限,多为血液转移。本病例肿块界限不清,活动度小,有腋部淋巴结转移,故仍诊断为乳癌。有关乳房肿块的辅助检查,除钼靶X线摄影术、硒板静电摄影术、B超、乳管造影、乳头分泌物涂片、肿块穿刺吸引活检外,必要时还可做放射性核素扫描、CT、液晶热图相、红外线热图相和免疫学检查。都有助于术前诊断。

2009-5-28心电图报告:正常。肝、肾功能及血、尿、粪常规检查正常。准备下周手术,有关手术情况已向其丈夫说明,家属表示理解,同意手术。 王德成/罗一哲

2009-5-29

入院第4天。今晨陈主任查房指出:该患者诊断明确,有手术指征。根据该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考虑行左乳癌根治术。手术先行肿块切除,立即冷冻切片来自医范文网检查,根据切片报告决定手术范围。如证实为癌变,则行根治术。手术的关键是肿块切除范围要足够,淋巴结清扫要彻底。如皮肤缺损过大,可行游离植皮。乳癌的治疗,原则上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越早效果越好,尤其是Ⅰ、Ⅱ期乳癌。根据该患者的检查结果,应分期为T2N1M0。故应争取行根治术。有关手术范围的问题,国内外报道意见不一致,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倾向于扩大根治,一种是主张综合治疗。但无论何种治疗方式,必须结合病人的全身情况及临床分期综合考虑。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资料来看,Ⅰ~Ⅱ期乳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与单纯乳房切除或改良根治术+放疗比较,两者在生存率上无明显差异。我院近20年来,乳癌病例统计结果认为乳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者较少,此病人属Ⅱ期乳癌,我们仍主张常规行乳癌根治术。至于是否进行放疗,还需根据乳癌标本的病理检查结果来确定。对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一般不行放疗。第Ⅲ期乳癌,可选择适当病例作乳癌姑息性切除,并用综合治疗。第Ⅳ期乳癌,一般不行手术,可根据情况,采用内分泌、化疗并辅以放疗。激素治疗现多推荐应用抗雌激素制剂Tamoxifen,特别对绝经期后复发病例疗效较好,如能将切下的标本检测雌激素受体(ER)阳性者,治疗效果好。 王德成/罗一哲

2009-5-29 术前小结

张彩芬,女,53岁,已婚,退休工人。

术前诊断乳癌(T2N1M0),左

诊断依据 ①中年妇女;②左乳无痛性肿块进行性增大;③左外上象限可触及5×4×4cm肿块,质偏硬,不光滑,界限不清,与皮肤有粘连,肿块表面皮肤可见“桔皮样”改变;④左乳头抬高;⑤B超及钼靶片均提示左乳外上象限肿块恶变可能性大。⑥左腋下可触三枚肿大之淋巴结。

拟行手术 左乳癌根治术

拟行麻醉 高位持续性硬膜外麻醉+臂丛阻滞麻醉。

术前准备 ①各项辅助检查报告,均属正常;②术前讨论会(已进行);③家属同意手术(已签字);④术前备皮(包括右侧大腿部皮肤),备血800ml;⑤术前一天5-FU500mg静脉滴入;⑥术中冷冻切片(已与病理科联系)。

手术讨论 ①仰卧位,左侧肩部垫高,上肢外展;②切口:梭形切口;③先摘除肿块,如冷冻切片检查发现为恶性病变,即行根治术。切除距肿块边缘5cm以上的皮肤,左侧乳房组织,胸大、小肌、左锁骨下及左腋窝的全部脂肪及淋巴组织。如淋巴结已与血管、神经紧密粘连,无法切除,则行姑息性左乳切除术。④病变范围估计:根据所有资料分析,估计病变范围较大,肿块可能侵及胸壁,远处淋巴结转移及血路转移,尚不能排除。⑤术中注意:腋窝部解剖要仔细,淋巴结清扫要彻底;避免损伤大血管及神经,如腋动、静脉,腋窝部神经丛及各神经主干,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等,特别要注意勿损伤头静脉;注意止血,缝、扎牢靠,勿伤及胸膜;皮肤缝合时,避免张力过大,必要时,可行游离植皮;腋窝、胸前置Y型管持续负压吸引;切口加压包扎。 王德成/罗一哲

手术记录

手术日期:2009-5-30

开始9:00

结束11:4

5 术前诊断:乳癌(T2N1M0),左

术后诊断:乳癌(T2N1M0),左

手术名称:左乳癌根治术

手术人员:许人杰

王德成

罗一哲

麻醉方式:高位持续硬膜外麻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者:汤玉玲

手术经过:仰卧位,左肩部垫高约15cm,左上肢外展约90°,距肿瘤边缘的正常皮肤约5cm处,先用甲紫画一梭形切口,上端位于胸大肌与锁骨之间,下端达肋弓下缘。用2.5%碘酊、75%乙醇常规消毒胸部及右大腿部皮肤,铺消毒巾单。于左乳外上象限肿块做一放射状切口,长约6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用电刀将肿块完整切除,即送冷冻切片检查。病理报告:左乳腺恶性肿瘤。于左胸部按切口画线,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用电刀沿皮下脂肪层锐性分离皮瓣,向内分离至左胸骨缘,向外分离至腋前线,向内上分离至左锁骨下缘,向内下分离至左肋弓及腹直肌前鞘左侧,于胸大肌与三角肌之间分离暴露头静脉,向外牵开,妥善保护。于胸大肌近肱骨头处离断,残端以7号丝线缝扎。分离胸小肌附着处,离断后其残端用7号丝线缝扎。向内下牵开胸大、小肌,避开腋动脉及正中神经,于腋窝部解剖出腋静脉,剪开血管鞘,剥离与钝性分离周围脂肪组织及淋巴结,切断腋静脉回流胸大、小肌之属支,0号丝线结扎。切除脂肪组织及淋巴结,沿胸小肌与胸壁间隙以电刀将左乳房组织,胸大、小肌及腹直肌前鞘左侧一并切除,逐一结扎穿通支动脉,热盐水垫填压创面,彻底止血,冲洗创面,检查各血管神经无损伤,无活动性出血。于切口内置噻替派20mg+生理盐水20ml,左腋窝及左胸前皮瓣下各置多孔橡皮引流管一根,于切口下方两侧戳孔引出、固定,接Y型管。清点敷料器械数量正确。切口两侧皮肤对拢无张力,用0号丝线间断缝合切口,4号丝线加强,左腋窝垫以废纱,加压包扎,术毕。

手术经过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出血不多,共输血400ml,手术共历时21/2小时,11:45患者安返病房。切除组织已送病理检查。

12:00 术后病程记录

今日在高位持续性硬膜外麻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乳癌根治术。先行左乳房肿块处放射状切口,完整切除肿块,经冷冻切片检查,病理报告为左乳腺恶性肿瘤。即行左前胸部梭形切口,两切缘距肿块边缘约5cm,切除左乳腺、胸大、小肌及腹直肌前鞘左侧,彻底清扫左锁骨下及左腋窝部脂肪组织和淋巴结,创面置入塞替派20mg,无血管神经损伤,间断缝合,切口无张力,加压包扎,于11:45安返病房。

手术估计失血约400ml ,输血400ml,输液2000ml,静脉滴注塞替派10mg。

术后处理:流食、补液、止血剂、维生素、止痛剂、塞替派10mg静脉滴入,每天1次,共3次,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Y型管接引流瓶,持续负压吸引,留置导尿。

术后注意:①切口内出血;②肺部栓塞;③肺部感染;④血压变化;⑤Y型管是否通畅;⑥皮瓣下有无积血、积液;⑦皮缘有无坏死;⑧左上肢有无水肿,功能是否正常。 王德成/罗一哲

2009-7-3 术后第3天,一般情况佳,体温、脉搏、血压正常。Y型管已无渗液引出,今予拔除。查切口对合良好,无渗出,皮瓣下无积液,与胸壁附着良好。今病理报告已回:左乳腺硬癌,有淋巴结转移2/5。已嘱患者下床活动。左下肢保持功能位。

王德成/罗一哲

2009-7-9 术后第9天,今拆除缝线,切口无红肿及渗出,皮瓣无坏死,附着良好,甲级愈合。刘主治医师查看病人。指示可行化疗,方案:5-FU0.5g

,VDqd,隔日复查血像,如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L(4000),或患者反应明显,可暂停观察,同时用增强造血功能药物口服,利血生20mg,每日3次,DNA40mg每日3次,5-FU总量5~10g为一疗程,用足一疗程后,拟予出院。因该患者腋窝淋巴结有转移,可考虑出院后行放射治疗。可行锁骨上及腋窝深部X线照射,放射量为0.9~1.03C/kg(3500~4000R)。根据刘主治医师指示,明日起开始化疗,化疗前查血像。嘱行左上肢功能锻炼。 王德成/罗一哲

2009-7-12 化疗第12天。复查血像:WBC3.8×109L,N68%,L32%,患者体温、脉搏正常。无明显不适。因白细胞计数低于4×109/L,故暂停化疗。已用总量6g。经请示刘主治医师同意患者出院,待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后,行口服化疗。喃氟啶0.2g,每日3次,继续口服升白细胞药物,建议出院后行放射治疗。定于1985-7-17出院。 王德成/罗一哲

2009-7-15

出院记录

张彩芬,女53岁,退休工人。因左乳房无痛性肿块5月余,于2009-5-26经门诊收治。患者于今年1月初洗澡时,在无意中发现左乳房有一吞豆大小的肿块,无痛,渐进性增大,中西医结合治疗无效。入院检查:左乳外上象限可扪及5×4×4cm的肿块,质偏硬,不光滑,界限不清,活动欠佳,无

触痛,与皮肤粘连,表面皮肤呈轻度“桔皮

样”改变,乳头抬高,左乳略大于右乳,左腋下可接应及三枚肿大之淋巴结,质硬,无触痛,不融合,活动欠佳。心肺腹无异常。钼靶及B超均提示:左乳外上象限肿块以恶变可能性大。初诊:左乳癌(T2N1M0)。于2009-5-30在高位持续性硬膜外外麻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乳癌根治术。手术证实乳癌诊断。术后患者恢复顺利,9天拆线,切口1甲愈合。病理报告:左乳房硬癌,伴局部淋巴结转移2/5。术后行化疗,总量5-FU5g。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不适,体温、脉搏、血像正常。于今日出院。共住院19天。

出院诊断 ①左乳癌(T2N1M0)②龋病;③足癣,双侧,

1.口服化疗:喃氟啶0.2g,tid;

2. 门服辅助药:利血生20mg ,tid ;DNA40mg,tid;

3.门诊定期复查血像,每2周一次。

4. 建议放射治疗;

5.左上肢功能锻炼,一年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6.定期门诊随访,3~6月一次;

7.门诊治疗足癣;

8.休息叁个月。

王德成/罗一哲【医范文网近期将陆续推出各大科室完整病历范文,敬请关注或留言QQ或邮箱efanwen@efanwen.com或联系医学范文专栏小组编辑*孤澍*邮箱gushu@foxmail.com】

第四篇:内科完整病历

内科完整病历范文 入 院 病 历

姓名辛志强

工作单位

职业

性别男

住址上海市凤阳路716号

年龄60岁

入院日期2008-3-11,10:00

婚否已婚

病史采取日期2008-3-11,10:00

籍贯山东平原县 病史记录日期 2008-3-11,10:00

民族汉

病情陈述者本人

主诉 反复发作劳累后心悸、气急、浮肿22年余,加重2月余。

现病史 患者于1972年至1976年间常宿营野外及经常发热、咽痛,此后常感四肢大关节游走性酸痛,但无红肿及活动障碍。1968年起,发现晨起时双眼睑浮肿,午后及傍晚下肢浮肿。未经特殊治疗。1980年起于快步行走0.5km后,感胸闷、心悸,休息片刻即能缓解。1986年后快步行走200m,即感心悸、气急;同时易患“感冒”,偶于咳嗽剧烈时痰中带血。1983年起,多次发生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被迫坐起1小时左右渐趋缓解,无粉红色泡沫样痰,仍坚持工作。1988年以后则经常夜间不能平卧,只能高枕或端坐,同时出现上腹部饱胀、食欲减退,持续性下肢浮肿,尿少,活动后感心悸、气急,不能坚持一般工作。1990年以后浮肿明显加重,由小腿发展至腰部,尿量明显减少,每日400~500ml,服利尿剂效果亦差,腹胀回升重,腹部渐膨隆。无尿色深黄及皮肤瘙痒感。休息状态下仍感胸闷、心悸、气急。于1970年在外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1976年发现有“房颤”,此后长期服用地高辛,同时辅以利尿剂,近来增用扩血管药物,病情仍时轻时重,并多次出现洋地黄

过量情况。近2月来一直服地高辛,每日0.25mg。于一月下旬再次出现胸闷、气急、心悸加重,夜间不能平卧,阵发性心前区隐痛,轻度咳嗽,咯白色粘痰,自觉无发热,无咯血。今日入院治疗。

过去史 平时体质较差,易患感冒。无肝炎及结核病史。未作预防接种已近30年。

系统回顾:无眼痛、视力障碍,无耳流脓、耳痛、重听,无经常鼻阻塞、流脓涕,无牙痛史。

呼吸系:1974年起经常咳嗽,咯白色泡沫样痰,每日30~50ml,冬季加重,偶发热时咯脓痰,无胸痛、咯血史。

循环系:除前述病史外,1976年起发现血压增高,20.0~21.3/13.3~16.0kPa,间歇服复降片等药治疗.1986年后血压正常。

消化系:无慢性腹痛、腹泻、嗳气、反酸、呕血及黑便史。

泌尿生殖系;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及排尿困难史。

血液系:无鼻出血、齿龈出血、皮肤瘀斑史。

神经精神系:无头痛、耳鸣、晕厥、抽搐、意识障碍及精神错乱史。

运动系:无运动障碍、脱位、骨折史。其余见现病史。

外伤及手术史:1982年行左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无外伤史。

中毒及药物过敏史:无。

个人史 出生于原籍。1952年入伍,经常在野外宿营,曾去过广州、福建、东北等地,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1956年转业来上海工作,已病休10年。吸烟 40年,每日20支,近10年已少吸,戒烟2年。喜饮酒,每日100ml,近2年已少饮。30岁结婚,生育二女一男。妻健。

家族史 父母分别于19

48、1951年病故,死因不明,四个姐姐及子女三人均健康,无类似病史。

体 格 检 查

一般情况 体温37.8℃,脉搏92±/min,呼吸24/min,血压17.3/9.3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慢性病容,斜坡卧位,对答切题,体检合作。

皮肤

无明显黄染,无皮疹、出血点、血管蛛及肝掌。毛发分布正常。

淋巴结 未触及明显肿大的浅表淋巴结。

头部

头颅: 无畸形,无压痛,无外伤及疤痕。头发略显灰花、有光泽,无秃发。

眼部:眉毛无脱落,睫毛无倒生。双眼睑无浮肿,眼球轻度突出,运动自如。结膜轻度充血,无水肿。巩膜轻度黄染,角膜透明。两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应良好。

耳部:耳部无畸形,外耳道无溢脓,乳突无压痛,无耳垂纹,听力粗测正常。

鼻部:无鼻翼扇动,通气畅,鼻孔未见血痂,鼻中隔无偏曲,嗅觉无异常,鼻窦无压痛。

口腔:口唇轻度发绀、无疱疹,7∣6中龋。齿龈无肿胀、出血及溢脓。舌质红,苔黄腻。伸舌居中,舌肌无震颤。口腔粘膜无溃疡,咽后壁轻度充血,有少数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不肿大,无脓性分泌物。软腭运动对称,悬雍垂居中。

颈部 柔软,对称,颈静脉怒张,未见动脉异常搏动。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无结节 、触痛,未闻及血管杂音。

胸部

胸廓 无畸形,两侧对称,运动正常,肋弓角约90o,胸壁无静脉曲张及压痛。双侧乳头对称。

肺脏 视诊:呼吸运动两侧一致,呼吸动度增强。

触诊:两侧呼吸运动相等,语颤一致无胸膜摩擦感。

叩诊:呈清音,肺下界位于肩胛下角线第10肋间,呼吸移动度4cm。

听诊: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异常呼吸音,双肩胛下区可闻少许细湿罗音,未闻胸膜摩擦音。

心脏:视诊:心尖搏动位于左腋前线第6肋间,搏动范围弥散。心前区无隆起。

触诊:心尖搏动位于左腋前线第6肋间处,与心前区均有抬举性冲动,心尖部并可触及舒张期震颤。无心包摩擦感。

叩诊: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以向左下扩大为主,大小如右表。锁骨中线距离中线9cm。

右(cm)肋间左(cm)

2Ⅱ6

3Ⅲ7

4Ⅳ1

2 4Ⅴ13

听诊:心率120±/min,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区可闻向左腋下传导的全收缩期粗糙Ⅳ级吹风样杂音及局限性舒张中晚期Ⅳ级隆隆样杂音。主动脉 瓣第二听诊区闻及Ⅲ级收缩中期喷射性杂音向颈部传导,舒张期递减性杂音向胸骨下端传导。肺动脉瓣区及三尖瓣区均可闻及收缩期柔和Ⅰ级吹风样杂音,不传导,吸气时不增强。P2=A2P2无亢进或分裂。无心包摩擦音。

腹部 视诊:腹膨隆,两侧对称,腹壁静脉显露,腹式呼吸消失。未见肠型、蠕动波及异常搏动。左侧腹股沟上方可见长6cm斜形手术疤痕。

触诊:腹柔软,腹壁轻度水肿,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肋下10cm,剑突下13cm,质偏硬、边钝,表面光滑,有轻度压痛。脾肋下2cm,质中、边钝,胆囊、肾未触及。肝颈回流征阳性,腹围83cm。

叩诊:上腹呈鼓音,肝浊音上界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区有轻度叩击痛。腹部有移动性浊音。

听诊:肠鸣音存在,不亢进,未闻气过水声及血管杂音。

外阴及肛门 尿道口无溃疡、糜烂及分泌物。睾丸及附睾正常,无压痛。阴囊有水肿,但无充血、皲裂。肛门无肛裂及外痔。

脊柱及四肢

脊柱呈生理弯曲,各椎体无压痛。肋脊角无叩击痛。腰骶部有凹陷性浮肿。四肢无畸形,下肢凹陷性浮肿,无静脉曲张及溃疡,无杵状指、趾。关节无红肿,运动自如。有水冲脉、枪击音及毛细血管搏动。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存在。

神经系统 肢体感觉正常,运动无障碍。肱二头肌腱、三头肌腱、膝腱、跟腱反射正常。巴彬斯奇征阴性,克尼格征阴性。

检验及其他检查

血像:红细胞4×1012/L,血红蛋白108g/L,白细胞计数14.5×109/L,中性81%,淋巴17%,单核2%。

X线:胸透示心影普遍增大,肺内有明显淤血征象,肺动脉圆锥突出,右膈肌光整,肋膈角锐利,左膈肌被心影遮盖。

心电图:快速心房颤动,右室肥厚,ST-T改变,部分与洋地黄作用有关。

小结

患者男性,60岁,起病缓慢,病情进行性加重,病程较长,起病前有反复发热、咽痛及四肢大关节游走性疼痛史。22年来,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心悸、气急、浮肿等症状。并有慢性咳嗽、咯痰10年,痰白色泡沫样,每日30~50ml左右。体检发现T37.8℃,心尖部有舒张期震颤,心尖区及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有双期杂音,两肺底闻及细湿罗音,且有肝脾肿大、腹水、浮肿、黄疸。白细胞计数14.5×109/L,中性81%,胸透见心影普遍增大,以向左下增大为主,伴有肺内淤血征象。心电图提示快速心房颤动,右室肥厚。

最后诊断(2008-3-12)初步诊断

同右1.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

心房纤颤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Ⅳ级

2.心源性肝硬化

3.慢性支气管炎,感染加重

4.龋病7∣6

病程 记 录

2008-3-11

病人于上午10时入院。入院后胸闷、气急、不能平卧,尿少,全身浮肿,心律不齐,心率120±/min,经心电图检查为心房纤颤,给予50%葡萄糖液20ml加去乙酰毛花甙丙0.4mg及呋喃苯胺酸(速尿)20mg静注,1小时后排尿200ml,心率100±/min,自觉症状稍有改善。

根据病史特点:起病缓慢,病情进行性加重,病程较长。起病前有反复发热、咽痛,四肢大关节游走性疼痛史。22年来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心慌、气急、浮肿等症状。体检发现心尖区及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有双期杂音,心尖区伴有舒张期震颤,故拟诊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

病人肝脾肿大、腹水、黄疸的原因,根据心脏病22年,全心衰10年,反复发生浮肿,而无肝炎、血吸虫病等病史,故考虑为慢性充血性心衰所致的心源性肝硬化。

病人心衰症状加重,通常与感染、风湿活动、洋地黄用量不足或过量、电解质紊乱等因素有关。此次病人咳嗽、咯痰、低热、白细胞计数增高,原有慢性咳嗽、咯痰史10年,说明有慢性支气管炎感染加重存在。同时病人长期应用地高辛0.25mg/d,仍有心衰加重,但无黄视、绿视、恶心、呕吐;心电图除心房纤颤外,无其他严重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现象,故考虑为洋地黄用量不足。

诊疗计划

1.查血沉、抗O及C反应蛋白、电解质、肝功能、HBsAg、AFP、血浆蛋白。

2.超声心动图、胸部正侧位吞钡X线摄片,肝、脾超声检查。

3.治疗原则 强心,利尿,抗感染;慎用洋地黄,慎防过量。护理应注意卧床休息,低盐饮食,观察心率、心律及尿量。

马英/陈长春

2008-3-12 今日上午牛主治医师查房,认为根据病史及体征可诊断为联合瓣膜病、慢性心衰、心源性肝硬化。此次心衰加重,可能与呼吸道感染加重及饮食钠盐限制不严格而加重心脏负担有关。关于治疗方面,认为应卧床休息,充分供氧,控制钠盐,补充钾盐,加强抗感染,应用青、链霉素。地高辛仍服用维持量0.25mg/d,但患者心衰时间长,心肌情况和肝功能均差,尤其在与利尿剂合用时,应密切注意观察,警惕洋地

黄过量。上述意见均已执行。今日下午病人情况略有好转,呼吸较平稳,心率70~80/min,浮肿减轻。 (部分病程记录从略)

2008-3-27 阶段小结

病人因风湿性联合瓣膜病、心衰、电源性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感染加重入院,入院后经青链霉素抗感染及强心、利尿等治疗2周,目前无咳嗽、咯痰、发热,心悸、气急改善,尚能平卧。体检:两肺底细湿罗音消失,心律仍不齐,心率72±/min,腰骶部及阴囊水肿消退,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腹围缩小至75cm。入院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房、左室、右室及右室流出道扩大,二尖瓣呈城墙样改变,主动脉瓣开放振幅减低。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23.9μmol/L(1.4mg),z

nTT14U,γ-GT128U,血浆总蛋白量50g/L,白蛋白20g/L,球蛋白30g/L,HBsAg阴性.B型超声检查肝内未见占位性病变.以上各项检查结果,支持上述诊断.今后应继续卧床休息,严格限制钠盐,应用地高辛、利尿剂、注意观察心律、心率变化及尿量。 马英/陈长春

2008-3-31交班记录

患者男性,60岁,因风湿性联合瓣膜病、充血性心衰、心源性肝硬化及慢性支气管炎感染加重,于2008年3月11日入院。入院时病人心悸、气急,不能平卧,尿少,全身浮肿明显,同时伴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经青、链霉素治疗2周,还应用了地高辛、利尿剂,目前无发热,气急、心悸改善,尚能平卧。检查:双肺底细湿罗音消失,心率72±/min,腰骶部及阴囊水肿消退,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腹围由入院时83cm缩小于75cm。心电图仍为心房纤颤。治疗以卧床休息、限制钠盐、应用利尿剂及维持量地高辛为主,注意观察心律、心率及尿量变化。因长期患病,病人情绪低落,思想悲观,应注意安慰及生活照顾。 马英/陈长春

2008-4-1 接班记录

患者因风湿性联合瓣膜病、心衰、心源性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感染加重入院。入院后经青、链霉素抗感染及地高辛、利尿药治疗,感染控制,心衰基本纠正。目前病人无发热,无咳嗽、咯痰,心悸、气急改善,尚不能平卧。体格:巩膜轻度黄染,两肺呼吸音粗糙,未闻罗音,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尖部可触及舒张期震颤,心律绝对不齐,心率72±/min ,心尖区及全收缩期Ⅳ级吹风样杂音及舒张期Ⅳ杂音,主动脉区闻及全收缩期Ⅳ级喷射性杂音及舒张期吹风样杂音,P2无分裂、亢进。腹部平坦,未触及包块,无压痛,肝肋下10cm,剑突下13cm,质偏硬,边钝,表面光滑、无结节 ,无压痛。脾肋下2cm,质中、边钝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腰骶部及阴囊无水肿。治疗仍以地高辛0.25mg/d维持,辅以利尿剂,注意卧床休息、限制钠盐。有低蛋白症存在,考虑酌给蛋白制剂。病人现有悲观情绪,对治疗丧失信心,须耐心解释,给予安慰。 周光伟/吴亚程

2008-4-15 出院记录

患者辛志刚,男性,60岁,因反复发作劳累后心悸、气急、浮肿22年余,加重2月余,于2008-3-11入院,2008-4-15病情改善出院,共住院35天。

病人入院时心悸、气急,不能平卧,尿少,全身浮肿明显,同时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入院后给青、链霉素治疗2周,同时用强心、利尿等药物,辅以支持治疗,感染已控制,心衰基本纠正。目前病人无发热,无咳嗽、咯痰,心悸、气急改善,已能平卧,双肺底细湿罗音消失,心率72±/min,心律绝对不齐。肝肋下9cm,质偏硬。脾肋下2cm,质中边钝。腰骶部及阴囊水肿消退,双下肢有轻度凹陷性浮肿,腹围缩小至75cm。

出院诊断 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心房纤颤,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②心源性肝硬化,失代偿期;③慢性支气管炎感染加重;④龋病7∣6。

出院时嘱咐 继续服维持量地高辛0.25mg/d及间歇服利尿剂。防止呼吸道感染,注意休息、防寒,严格限制钠盐摄入。 周光伟/吴亚程

第五篇:如何写完整病历

如何写康复科完整病历

康 复 科 住 院 病 历 由 床 位 医 师 书 写

要 求 :简 明 扼 要 , 重 点 突 出 。 一般情况:

1、姓 名

2、职 业

3、性 别

4、工 作 单 位

5、 年 龄

6、 住 址

7、婚 姻

8、供 史 者 ( 注 明 与 患 者 关 系 )

9、出 生 地

10、入 院 日 期

11、民 族

12、记 录 日 期 主 诉 :

指 患 者 就 诊 的 最 主 要 原 因, 包 括 主 要 功 能 障 碍 的 致 因 和 表 现,以 及 持 续 时 间。

现 病 史 :

指 患 者 本 次 功 能 障 碍 的 发 生、 演 变、诊疗 等 方 面 的 详 细 情 况(按 时 间 顺 序 书 写)。 内 容 包 括:引 起 主 要 功 能 障 碍 的 疾 病 的 发病 情 况, 主 要 功 能 障 碍 的 特 点 及 其 发 展 变化 情 况,与 疾 病 相 关 的 主 要 并 发 症,发 病 后诊 疗 经 过 及 结 果,康 复 治 疗 经 过(包 括 核 心康 复 治 疗 的 类 型)及 结 果 功 能 障 碍 对 患 者日 常 生 活 和 社 会 生 活 方 面 产 生 的 影 响,患者 就 诊 目 的, 睡 眠、饮 食 等 一 般 情 况 的 变 化,以 与 鉴 别 诊 断 有 关 的 阳 性 或 阴 性 资 料 。与 本 次 患 病 有 密 切 关 联 的 其 他 疾 病 情 况 , 以 及 虽 与 本 次 患 病 无 关 联 但 确 需 治疗 的 其 他 疾 病 情 况 , 都 可 在 现 病 史 后 另 起 一 段 予 以 记 录 。

既 往 史 :

记 录 患 者 过 去 的 与 本 病 无 关 联 的 重 大 阳 性 病 史 , 以 及 与 本 病 有 关 联的 阴 性 病 史 。 包 括 既 往 一 般 健 康 状 况 、 疾 病 史 、 传 染 病 史 , 预 防 接 种 史 、 手 术 史 、外 伤 史 、 输 血 史 、 药 物 过 敏 史 等 。

个 人 史 :

包 括 出 生 地 、 居 住 地 、 重 要 疫 区 居 留

经 历 , 生 活 习 惯 , 个 人 生 活 的重 大 变 化 等 。

婚 育 史 :女 性 患 者 的 月 经 史 。

家 族 史 : 包 括 与 本 病 无 关 联 的 重 大 阳

性 家 族 史 , 与 本 病 有 关 联 的 阴 性 家 族 史 。

体 格 检 查 :

T ℃ P 次 / 分 R 次 / 分 B P / m m H g 按 系 统 循 序 进 行 书 写 , 包 括 : 营 养 发 育 , 神 志 、 精 神 、 情 感 , 行 动 方 式 、 体位 、 合 作 程 度 , 皮 肤 、 粘 膜 , 全 身 浅 表 淋 巴 结 , 头 部 及 其 器 官 , 颈 部 , 胸 部 ( 胸廓 、 肺 、 心 、 血 管 ) , 腹 部 ( 肝 、 脾 、 肿 块 等 ) , 脊 柱 、 四 肢 , 神 经 系 统 , 肛 门 及外 生 殖 器 。专 科 情 况: 应 当 根 据 专 科 需 要 记 录 与 本 病 直 接 相 关 的 阳 性 及 阴 性 体 征 , 以 及 与本 病 间 接 相 关 的 阳 性 体 征 。 包 含 : 脑 高 级 功 能 ( 神 志 , 精 神 , 语 言 , 认 知 , 情 绪 ,包 括 量 表 得 分 ) ; 运 动 及 感 觉 功 能 , 内 脏 功 能 , 膀 胱 与 直 肠 功 能 , 神 经 反 射 , 活 动与 参 与 功 能 。专 科 检 查 与 一 般 体 格 检 查 内 容 无 需 重 复 。

记 录 与 诊 断 相 关 的 实 验 室 和 器 械 检 查 及 其 结 果 , 应 注 明 检 查 医 院 名 称 、 检 查日 期 及 报 告 的 编 号 或 片 号 。

初 步 诊 断 : 病 因 病 理 诊 断 ( 主 要 功 能

障 碍 )、次 要 功 能 障 碍、主 要 合 并 症、

辅助检查 治疗方案

医 师 签 名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二十四节气之立冬下一篇:地震应急演练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