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论文题目范文

2023-11-14

儿科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016年3月26日,国内首个地铁“儿科医学体验馆”项目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以下简称“儿科医院”)正式启动。据悉,这是儿科医院开展的“关注患儿就医体验”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中的又一个新项目,旨在通过儿童当“小医生”的职业体验,寓教于乐,传递医学科普知识,增加对医务工作者的理解和尊重,进而激发儿童医学兴趣。

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表示,当前儿科医生和护士十分紧缺,医疗工作负荷过大,医患关系剑拔弩张。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在医学文化传播上要有前瞻意识,用超前思维引领社会潮流,通过对儿童的早期心理塑造,为社会营造尊医重医的良好环境氛围。

徐虹告诉记者,三年前,儿科医院率先创建了全国卫生行业首个“患儿体验部”,设立了倾听窗口,组建了儿童观察团,开创了患儿就医体验的先河。经过三年的工作推进,共举办“儿童观察团”九期,120名参团小朋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倾听窗口”接待患者咨询两万余例,改进就诊流程、便民措施等方面问题191项。该活动于近日获评“上海市卫生系统首批20个医疗服务品牌”称号。前期的这些工作为地铁医学体验馆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海地铁12号线顾戴路站与儿科医院相距仅百余米,借助于地理优势及地铁站的空间,儿科医院通过对接公益平台资源,最终拿下在地铁站内建设医学体验馆的项目。建成后的医学体验馆将分为一个约50多平方米的互动体验区和一个30多米长的科普长廊。互动体验区内将放置CT机、X光机、手术台等医疗设备,设计了“角色扮演”“分享体验”“伤害防护”“科普教育”等互动功能,让儿童模拟就诊体验,消除恐惧。科普长廊为地铁站通往儿科医院的出口通道,将不定期更换儿科常见疾病的科普内容。

徐虹对记者说道:“坚持在长效推进的过程中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儿科医院一直在不断探索并努力实践。以往,医院注重‘请进来’,比如邀请儿童观察团的小朋友到医院观察体验,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挑刺’。这种办法尽管可以帮助医院在服务细节上做出改进,但是活动却受场地和人员的限制,难以满足更多儿童的体验需求。现在我们要学会把医学文化‘推出去’,建立地铁儿科医学体验馆便是举措之一。‘请进来’的就医体验,改造的是医院内部的‘小’环境,而‘推出去’的就医体验,改善的是医疗的社会‘大’环境。”

展望未来,徐虹指出,今后,儿科医学体验馆将化身为“医学大篷车”,以流动的形式,把科普知识、医学文化和趣味横生的医学职业体验内容送到社区、送进校园,并寻求与公共场所资源携手合作,开展驻点巡展活动。

项目启动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地铁第四运营有限公司、徐汇区虹梅街道企业社会责任联盟等组成公益联盟,多家单位将与儿科医院携手合作,开始对儿科医学体验馆进行建设,预计在2016年底地铁12号线开通一周年时对外开放。

儿科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 儿科临床护理因其特殊性需要掌握关注的方面很多,在临床上对其进行探索能够有效的保障患儿安全,减少临床医疗事故的发生。同时对常见奉献因素能够很好的起到预防作用,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54

所谓儿科的护理风险因素即在儿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危险事件。由于患儿不具备危险意识,无法进行自我保护,往往容易在住院期间发生意外伤害[1]。这对于护理工作来说,始终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需要护理人员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能够预知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确保患儿的护理安全。本文就本次研究的案例及处理结果进行总结和探讨,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及适宜的防范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儿科共计发生护理风险事件127起,自2009年开始制定并执行风险应对措施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共计发生护理风险事件69起。以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所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定为对照组,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所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定为观察组。

1.2 研究方法 整理总结两组各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各项指标,通过比对两组间差异,总结探讨护理风险应对措施的效果及适用范围。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13.0软件包进行处理,以t檢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127起护理事件中,属于意外事件因素的为46起,属于护理失误的为57起,属于职业损害的为11起,属于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造成的为5起,属于抢救重症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的为8起。

护理组69起护理事件中,属于意外事件因素的为27起,属于护理失误的为31起,属于职业损害的为8起,属于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造成的为3起(P<0.05),见表1。

3 讨 论

3.1 儿科常见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 儿科通常容易出现的意外风险伤害有:患儿跌倒;从床、车、窗等处坠落;烫伤;骨折;眼外伤;利器割伤;牵拉伤;气管及食管异物;窒息;重物砸压伤等。由于患儿身体发育尚不完善,平衡功能较差,同时幼儿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较强,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却缺乏对危险的认知能力,很容易模仿危险动作或接触到各种危险因素。若陪护家长同样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例如未随时监护患儿,离开时忘记将病床防护栏拉起,将开水等危险物品置于患儿能够接触到的位置,或与患儿挤睡等,容易增加患儿遭遇意外伤害的风险概率[2]。

3.2 护理因素造成的护理风险事件总结 护理方面的操作问题,未掌握药物配伍禁忌尝试,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导致药物浑浊或相克;因未能熟练掌握急救技能,未按轻重缓急进行抢救,或抢救不到位而未能及时抢救患儿生命;例行巡视或指导不到位而导致患儿出现各种意外伤害;监管不力使患儿擅自离开病室而发生意外;护理记录混乱不清,患儿出现病情异常时,采取了护理措施却未有护理记录,或记录与实际不符,无法发挥法律证据作用,或起到反作用;医疗设备未能及时检查,导致使用时因性能不稳定却无人察觉,导致患儿发生意外[3];或医疗设备不到位,当有护理需要时却无法及时使用;护理人员心理素质不过硬,或团队精神缺失,面临紧急情况时无法冷静对待,正确处理,或同事间相互指责相互猜疑,导致护理工作出现意外[4]。

3.3 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方法

3.3.1 完善管理制度 应及时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护理规范及风险应对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从源头上控制意外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将完善的护理规范及风险应对管理制度作为全体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的行为指南,将其作为工作准则,从而确保护理工作能够保持安全且高质量。

3.3.2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首先应培训护理人员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持续定期地对护理人员举办各种护理知识及风险意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不断增强诚信度及工作责任感,并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应对、防范护理风险的业务能力。

3.3.3 护患间应增强沟通 作为护理工作本身而言,始终是一种高风险、无法完全预见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共同建立起一个抵御意外风险的协作整体,又能够对可能出现的潜在意外风险有所准备并能共同承担。就具体工作而言,护理人员应在护理时随时告知家属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存在的风险等因素,力求获得理解及配合,若需要采取特别护理或治疗时,应在实施前征得患儿家属同意,必要时应做好签字确认工作,风险由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共同承担,从而建立起意外风险防御整体。

综上所述,确保真正降低护理意外风险因素的发生率,关键在于对风险事件展开全面分析,总结其发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方案,严格贯彻执行。同时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及风险意识。相信通过长期的探讨、完善及执行,尤其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及支持后,护理工作一定能够更加优质有效,从而确保患儿的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彩云.儿科护理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7):190.

[2] 张春侠.儿科护理中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6):2397.

[3] 林晓枫,张秀玲.儿科静脉输液中护理风险因素安全管理[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7):118.

[4] 王玉枝.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的研究[J].河北医学,2011(7):969-971.

儿科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给孩子服药是一件“头大”的事情,不是药丸太苦,孩子难以服下,就是药品剂量难以计算精确。因为现在儿童服用的药品大都是成人药品,所以会发生孩子服用药品只需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八分之一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通常家长只能用剪刀分割药片。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随着剪刀的动作,药片往往四分五裂或者弹得不知去向。这时候,家长会犯难:药片吃得太少会影响疗效,吃得太多恐怕引起药物副作用。

造成儿童用药匮乏,是因为我国制药企业,基本上以成人用药为主,儿童用药的研发和生产还处于“幼稚”阶段,不但数量上难以满足儿童用药,而且在品种上也很难适应儿童用药的特殊需求。目前我国患病儿童人口的比例占总患病人口的20%左右,但在市场上流通的3000多种药品中,供儿童专用剂型仅60种左右,用于儿童药品剂型的不足2%。在6000多个药厂,属于儿童用药的专业厂家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尤其是有着雄厚的科研背景,能够自主开发出新药品的儿童专业厂家更是凤毛麟角。

儿童用药成人化危害大

君不见,由于市场缺乏儿童用药,所以儿童用药成人化已是无奈的选择。但是,若一味地以成人药物替代儿童药物,具有很大的弊端。

造成资源浪费 笔者了解到,在儿童药物中,虽然儿童口服制剂近年来有所增加,但是在针剂和注射液门类中,儿童用药几乎是“真空”地带,只能用成人所用的针剂或注射液代替,由此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静脉输液,目前药厂生产的静脉输液多为500毫升,而儿童所需剂量一般是一二百毫升,医生开了处方后,护士只能将多余的部分倒掉,然后再配药。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源十分有限,许多地区缺医少药,医药资源的浪费无疑非常可惜。

造成人体危害 由于儿童体质与成人不同,体液比例较成人大,基础代谢率高,水盐转换快,因此儿童对成人用药更敏感。再加上儿童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全,解毒排泄功能弱,有些对成人使用安全的药品,对儿童却并不安全,有时还非常有害。“儿童酌减”、一片药片掰成几份,容易对儿童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为有些药品服用少了难以保证应有的疗效,服用多了,又会产生毒副作用,违背了用药安全有效的基本原则。

有关专家介绍,与成人相比,儿童的器官较稚嫩、易损伤,对药物的吸收和分布与成人有显著差别,药物代谢机能低下,因此用药须十分谨慎。儿童服速效感冒药,因神经系统和肝脏尚未发育完善,可引起惊厥、血小板减少,甚至损害肝脏,这类成人药品儿童也不适宜服用;成人用的去痛片中部分成分易使儿童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新生儿使用阿斯匹林易在胃内形成黏膜糜烂;感冒通可造成儿童血尿。有些抗生素虽有抑制细菌的作用,但对人体可能引起损害,儿童根本不适宜服用这类成人药品,如超量或过长时间给孩子使用一些氨基糖甙类药物,可导致儿童听力、注意力和生长受影响;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诺氟沙星可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的损伤、抑制骨骼生长;庆大霉素可致儿童永久性耳聋及肾脏损害;新生儿使用氯霉素和磺胺类可引起灰婴综合征和溶血。

另外,在给婴幼儿服药时,为了防止呛人器官的危险,家长常常会把药片碾成粉末,或把胶囊中的药粉倒出后备用,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使药品的包衣层失去保护、遮味、控释等作用,有的肠溶片还会对胃造成刺激,损伤胃黏膜。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药剂科主任李智平指出,不能把儿童当作成人的缩小版。大部分成年人的药品,儿童是不能服用的。药物在成人身上的轻微副作用,在小儿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应。儿童药物的药效和药动力学规律与成人不同,其潜在风险不容回避。而长期以来,大多数药物的剂量是以成人指标折算来指导儿科临床用药。

数据显示,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2.9%,新生儿24%,而成人是6.9%。我国聋哑儿童中,抗生素引起的药物中毒性耳聋已逾百万,每年新增3万人。

儿童用药尴尬相原因多

迈步市场,会有这样的感觉:商场里儿童用品琳琅满目,精明的商家早已意识到“小皇帝”、“小公主”的钱最好赚,家长们在给孩子选择商品时,往往出手很大,有的一掷千金也在所不惜。那么,同为儿童用品的儿童用药为何却受到商家的冷落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制药企业老总认为,儿童用药落入尴尬状态,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投入多、回报少。儿童药品的研究开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需要高额的投入,生产的小批量、多批次、工艺相对复杂,造成生产成本较高。同时,其开发周期较长,利润较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得到的回报相对较少,因此企业一般不愿意生产儿童用药。

其次,临床难度大。在临床研究上,对于儿童的一些病症,相应的服药剂量等缺乏有针对性的、可供查询的资料,研制的新药在临床试验中需要有志愿者配合,但在儿童药品的开发中,寻找儿童受试者往往比较困难。有些药的计量单位标示不明确,只是大约的用量,也使家长难以把握。

再次,生产局限性大。儿童用药市场本来应该是个大市场,但是由于很多儿童用药被成人用药所替代,而儿童用药作为一种专科药物,仅局限于儿童,并且儿童患病多集中于呼吸和消化系统等领域,这些药物都是按季节生产的,企业生产时经常要更换品种。在生产淡季时,容易造成生产能力放空的现象,因此企业不愿意生产儿童用药。

儿童用药市场大前景好

面对儿童用药市场的空白,虽说国内已不少知名企业纷纷进入此领域,但他们都只停留在单一儿童用药的基础上,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儿童用药生产及服务体系。相比之下,中外合资企业在进入这个市场中占到了先机。他们在生产工艺、产品精细程度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产品中含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退热首选成分,口味也是在做过专门样本调查后确定的香蕉和桔子口味,适合中国儿童的口味。在剂型上,针对不同年龄分别采用滴剂、溶液和咀嚼片,便于儿童服用。

更令患儿家长称道的是,合资企业生产的儿童用药更加安全。现在,为了吸引孩子服药,大多数厂家都在包装上动了脑筋,漂亮的外包装往往能使孩子们提高服药的兴趣,但是,合资企业在包装的安全性方面略胜一筹。笔者看到,一家合资企业生产的小白糖浆瓶子的保险盖孩子一般不易打开,因此不易误服;瓶子不易破碎,因此不易发生意外事情。

为了改变儿童用药匮乏的状况,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医药科研、生产企业及医疗单位应从儿童用药的安全有效性出发,尽量减少儿童使用成人药品,大力开发适合儿童剂量的片剂、针剂、胶囊、口服药等制剂药品;从儿童的特点出发,注意到儿童器官稚嫩的特殊性,多推出一些适合儿童特点的滴剂、散剂、膜剂、栓剂、喷雾剂等剂型。国产儿童用药应该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与洋药相抗衡的能力,成为药品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另外,发达国家在对儿童专用药品的开发、临床试验等方面都有相应政策支持,对药企给予税收、专利、市场和研究资助等方面优惠措施。国内还缺乏这样的政策支持。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在儿童专用药品研制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减少儿童用药成人化的现象,以提高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儿科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文献标识码:B

护理思维是在护理学科中表现出来的理解、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推理、讨论等所组成的综合思维[1]。良好的护理思维能力是护理学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然而中国传统的以课堂灌输性的教学方法以及应试教育使护生进入临床后,不是积极思考、主动寻求有用的信息、做出合理的护理决策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而是对医嘱的过分依赖。因此,在护理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护理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学科,为了更好的实现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的过渡,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锻炼护理思维能力,我们在儿科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参与式互动教学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儿科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PDCA在新生儿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我院新生儿科病房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方法。结果 护理管理措施落实到位率、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护理技术操作及三基考试合格率、护理差错率、家属满意度及健康教育普及率明显提高。结论 实施PDCA后护理管理目标明确、有章有序,能及时反馈问题并及时修正,是提高新生儿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 PDCA循环法;新生儿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

新生儿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为无陪护病房,护理工作繁琐细致、责任重、难度大、风险高[1],如何进行一种有效、安全、优质的护理管理模式一直是我们护理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自2010年7月以来,我们将PDCA循环应用于新生儿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新生儿科(NICU除外)共有床位56张,护理人员23人,主管护师及以上6人,护师8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5人,专科8人,床护比为1:0.4。开展PDCA循环法质量管理前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84%。

1.2实施方法

1.2.1 P阶段—全科动员,统一思想 在开展PDCA循环法前科室安排合理而足够的人员配置,新增护理人员4人,召开全科护理人员动员大会,让每一个护理人员都了解其目的及实施方案,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达到全员重视的目的。

1.2.2 D阶段—调整步骤,重点突出,体现专科特点 ①制订本科室护理工作年度、季度和月计划、周安排、日重点和质量标准等具体目标;②健全并更新科室制度:调整各班职责内容、制定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程序、认真履行告知宣教义务、嚴格交接班制度;③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认真检查并执行晨间护理常规、沐浴常规、喂奶常规、光疗常规、高危儿护理常规及微量输液泵、血糖监测仪等仪器的护理操作常规,特别是对重、危新生儿的护理要求观察、管理到位,护士须给予重点监护;④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院感染监测,防止交叉感染;⑤注重安全管理,新生儿病房实行24 h封闭式管理,除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外,还必须严格核对腕带标识,做到万无一失,科内规定每周四下午为探视日,家属可通过探视走道探视患儿1次;⑥加强设备管理,每台设备责任人明确,建立设备登记和维修登记本,定时检修,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维修,确保设备的安全使用;⑦重视宣教和沟通,我科每周集体对患儿健康宣教和婴儿护理知识指导进行讲解,解答家长疑问,了解家长需求,对家属提出意见和建议整合上报,并作出回答,以增进了与家长的沟通;⑧对于新生儿的护理文件书,因新生儿会随时发生各种变化,护理人员的必须严格观察,详细记录新生儿的病情变化,避免遗漏、错写等情况[2]。⑨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及护理观察能力,安排科室,每月举行一次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小讲课,有计划地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如新生儿复苏知识技能培训与考核、新生儿疾病观察与护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等,每季度进行一次专科护理理论考试,每年进行“三基”和“专科”知识考试两次、操作考试两次。从而让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层层相叠,环环相扣,责任到个人,职责分明。

1.2.3 C阶段— 三级质控,亦查亦修 科室实行逐级护理质量监控制度。由质控组长、护理小组长组成一级质量组负责对护理核心制度、等级护理、护理文件书写和健康教育质量,每日进行分段检查;二级质控由护士长和护理小组长组成负责对人员仪表、无菌操作、技术操作、规章制度进行检查[3],对科室现存和潜在质量问题进行质量讲评,让全体护理人员吸取经验教训。三级检查为科室与科室之间的的护理大查房,每月护理大查护理质量一次,每季全面检查考评一次,使护理质量控制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并将质量控制的内容以简明的要求,通过发放满意度问卷调查表的形式向家属作不定期的调查,让患儿家属真实地反映对护理工作的意见。

1.2.4 A阶段—及时总结,奖惩并举 在实施过程中,护士长每日督查、科室质控小组成员对每次检查的护理工作质量结果和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总结,点评,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限期整改,并将效率和效益与奖金、工资挂钩、将工作业绩记入档案中作为晋升、提拔、进修的主要依据,或通过召开工休座谈会对病人家属提出表扬的护士给予奖励,每季度将考核第一名的评为季度服务之星、二星护士,由医院进行表彰,并张贴相片在专栏上向患者和社会公示。

2效果评价

自2010年7月新生儿病房开始应用PDCA循环进行护理质量管理后,科室护理各项护理质量标准合格率不断上升,不仅建立了市重点、省重点专科,护理质量在创“三甲”、“质量管理年”、“百姓放心医院”中各等项检查评议中达到优秀水平。我科PDCA实施前后各类护理质控指标比较见附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经过统计学X2检验分析,2010年与2009年的护理总的质量合格率及家属满意度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18.7,P<0.05),2011年、2012年连续2年在2010年基础上数据进一步拉大,可以认为通过应用PDCA循环进行护理质量管理,2010年护理质量合格率及患者满意率较2009年有很大的提高。

3 讨论

综合上述,应用PDCA循环进行护理质量管理,不仅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提高新生儿护理工作质量,促进了护士长的管理工作,而且PDCA循环管理使护士增强了护士的自律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护理人员整体的素质也不断增强,家属满意度也随之提升。在新生儿科病房,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家属对护理要求的期望值高,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必须有严格的制度管理和培养不断增强的专业素质,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持续改进、持续进步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才能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取得家属的信任。

参考文献

[1] 汪秀华,宋立弟,刘恋.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04 :195.

[2] 张建蓉.儿科病区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0)4757.

[3] 黄惠琴 李平均.PDCA循环管理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2,21:1345.

儿科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儿科;医生短缺;原因;对策

一、儿科医生短缺问题的主要表现

首先,总数量比较低。据统计,我国约有2.3亿14岁以下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7%。而在3.6万家医疗机构中约有儿科医生12 万人,每千名儿童儿科医生约为0.52 人,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三国每千名儿童儿科医生数为0.85~1.3人)。随着“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放开,全国儿童总的数量将会继续攀升,如果不加大对儿科医生的供给,将来我国每千名儿童儿科医生的数量将会不升反降。

其次,分布不够均匀。总的来说,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儿科医疗资源相对集中一些,中部弱之,西部最弱。据2017年统计数据,每千名儿童儿科医生的数量,上海市为0.94,浙江省宁波市为0.87。安徽省全省儿科床位数占总床位数6.09%,儿科医生占有资质医师(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63%,每千名儿童儿科医生数为0.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内蒙古,这一比例更低,只有0.17。

再次,后备力量不足。据调查,现有的医学院很大比例的学生不愿意报考儿科。执业医师不通过报儿科、找不到工作报儿科、考不上研究生报儿科,这已是医学生的普遍想法。同时,跳槽问题也较为严重。既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市,三年内儿科医生流失率为11.6%,而且年轻的骨干力量流失比例为更高,35岁以下医师流失率为15.0%,占所有年龄段医师流失的41.2%。这一数据在中西部地区更高。

二、儿科医生短缺的原因分析

(一)培训力量不足,成长周期长。1998年,教育部对医学教育进行专业调整和优化,将本科临床医学定位为学习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通科教育,自此,全日制本科儿科学专业停止招生。一直到17年后,2016年,教育部才同意中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8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专业,2017年又有包括首都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等20所高校新增儿科学本科专业。此外,培养周期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招生到能够实际走上儿科医生岗位,约需要八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一名儿科医生,显然不能满足现实的紧迫需求。

(二)工作压力大,职业风险高。儿科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儿童,一些低龄儿童大多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病理特征,有些家长对病史无法准确描述,儿科医生对患儿的病史采集很困难,检查时患儿难以给予有效配合,增加了明确诊断的难度。日常门诊问诊和治疗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凭借经验,存在较高的医疗风险。这就需要儿科医生不但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由于个体差异、病情复杂程度和科学未知领域等因素,医疗结果是不确定的,致使儿科医生的职业具有较高的职业风险性。

(三)工作时间长,劳动负荷重。儿科是最累、最苦的科室之一,已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季节性患儿增加时,一名儿科医生每天甚至要看上百名患儿。在诊疗过程中,为了避免差错,一方面要与家长和患儿交流,一方面要观察患儿反映,同时还要对药物和治疗措施反复核对,疲惫不堪。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家长情绪还非常大,工作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令儿科医生身心俱疲。

(四)薪酬待遇低,职业吸引力小。调查显示,儿科医生离职原因中薪酬待遇较差是主要原因之一,比例高达76.92%。儿童常见病多,慢性多种疾病同时存在者少,单次就诊的花费小。加上儿童对外界理化因素敏感,许多检查如CT、X光等原则上能不做就不做,检查费用极低。加之儿童用药量小,很多药品针剂须拆开来用,所以药品收入也不高。病房及门诊、候诊场所相对湿度和温度的要求高,消耗的水、电、暖成本较多,经科室全成本核算后儿科医生收入明显低于其他临床科室。付出多、收入少,极大挫伤了儿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五)医患关系紧张,暴力伤医情况多。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很多患儿家长对于常规检查、用药存在相应的认知误区,对儿科常见疾病特别是急危重症患儿的病情变化更是难以理解、难以接受。但同时他们又对儿科医疗行为的期望值过高,忽略医学不确定性及高风险性的特点。当出现诊疗效果不理想、病情恶化时,常表现出焦躁情绪,从而导致医患冲突。加之患儿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和祖父母们都十分关注,出现暴力伤医的可能性更大。

三、解決儿科医生短缺问题的一些对策建议

(一)加强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儿科医生短缺问题并不是简单地增加专业培训量就可以解决的,国家应从宏观上抓好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一要把增加儿科医疗资源有效供经作为重点,力争每个省区市都有一所儿童医院,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地级以上城市设置一所儿童医院。二要为儿科医生创造更好的执业环境,在遭遇医患矛盾时,首先保障儿科医生的执业安全和人身安全,减轻职业风险压力,降低工作负荷强度。三要加大对儿科的投资,扩大儿童医疗保险支出,积极推动远程医疗技术和数字化医疗模式,借助科技手段推动新型医疗模式的发展。四要加强对大众进行儿科医学常识的普及和教育,引导媒体对涉医新闻的正确导向,保护儿科医生的话语权,使社会公众对儿科医生工作有充分的理解和信任。

(二)重视儿科医生培训的数质量建设

从数量上讲,首先应进一步放开儿科本科专业培训,扩大研究生儿科医生培养的规模。其次可考虑采取专项培训的形式,使其尽快形成儿科诊疗服务力量。2017年2月底,安徽省50多名儿科医师经过1年转岗培训,顺利结业,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值得各地借鉴。另外,从质量上讲,还要高度重视儿科医生培养的质量。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本科学习阶段,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学习临床知识,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联系,致使学生不善于解决实际儿科临床问题。因此,培养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在校期间儿科实习轮转管理,明确各科室的实习任务,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儿科专业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强化医院内部改革与管理

医院应重视儿科医生职业生涯规划,稳定儿科医生人才队伍,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政策,提高儿科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工作满意度,降低情感损耗,避免儿科临床人才的分流与转行。在医院内部全面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充实儿科医疗资源,遇有医患矛盾时,客观分析儿科医生责任,帮助他们减轻身心负担。科学核准儿科医生的技术劳务价值,进一步完善内部绩效考核与收入分配机制,合理确定儿科医生的薪酬待遇,确保他们的收入不低于或者高于其他专业同年资医生收入的平均水平。

(四)前移儿童疾病预防与治疗关口

从整体上考虑如何解决儿科医生紧缺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对策就是减少儿童入院诊疗数量,这就要求从需求侧减压,将关口前移。一是加强宣传引导,针对传染性疾病、儿科季节性疾病以及意外伤害等,充分利用媒体、社区、学校等渠道,积极宣传教育,提高儿童和家庭自我防范意识,有效降低发病率,缓解儿科就诊压力。二是探索分级诊疗,通过构建儿科医疗联合体等形式建立畅通的分工协作机制,合理引导和分流儿科患者。三是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科学研判与季节相关的儿科医疗服务需求变化形势,制定高峰期应对预案,合理调配资源,补足能力短板,有效缓解高峰期儿科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四是发挥各方合力,家庭、社区和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儿童身心健康,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对于儿童疾病要早发现、早处理,共同为儿童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儿科医生人才队伍萎缩的原因探析[J]. 冯娜.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13) .

[2]“儿科医生荒”带来哪些启示[J]. 刘云. 人力资源. 2016(06) .

上一篇:食品营养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微信营销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