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护理学论文

2022-04-2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创伤性休克护理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目的:分析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风险,并探讨护理安全要点。方法:择取我院收治的120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对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找出急诊护理风险,并探讨护理安全要点。结果:所选患者中共发生13次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0.83%,其中5次为护理差错事件、1次为护理纠纷事件、7次为护理职业风险事件。

创伤性休克护理学论文 篇1:

综合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 目的:探究綜合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实践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36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6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43.28±11.2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71.53±10.8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56%)明显低于对照组(3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1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救治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 急诊护理; 综合护理; 实践效果

【Key words】 Traumatic shock; Emergency nursing; Comprehensive nursing; Practical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0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15.022

创伤性休克是指由于机体遭受外界暴力作用,重要器脏受损严重出血等现象,应尽快加以抢救治疗,避免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1]。患者受伤后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微循环灌注不足以支持身体运作。患者往往由于创伤产生的剧烈疼痛而出现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出现代偿失调临床综合征[2-3]。在进行急救过程中,正确科学的护理工作对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实践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36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精神正常,能够正常沟通交流。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者;存在血液病或者内分泌疾病者;既往存在麻醉药物过敏史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特征变化情况,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使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准确评估休克程度与时间[4]。根据患者休克状况以及缺血量尽早补充血容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1)加强急救护理管理。提前制定好抢救方案,使抢救工作中各项步骤明确、合理,分配好每项抢救工作,医护人员需要及时明确各自任务与工作量,规划好每个人工作,增强责任感[5]。具体规划患者进急诊到抢救、治疗、后期病房护理交接的整个过程,合理部署调节休克工作环节,对抢救程序、治疗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使各环节能够紧密连接,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患者的救治,尽最大可能减少急诊工作中出现漏洞。从接诊至抢救整个过程中,均应由同一批人员部署与安排护理工作,实现各护理环节紧密衔接,提高护理抢救成功率[6]。(2)健康教育。采取面对面形式向患者普及严重创伤性休克相关知识,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注意事项以及康复进度等,使患者能够勇敢面对病症。鼓励患者在闲暇时间自由交谈,交流治疗经历体会等,也可以建议治疗效果良好患者讲解其治疗历程,为其他患者树立正面形象,增加治愈自信心[6]。(3)心理护理。创伤性休克多因外界突然因素所致,患者及其家属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情绪波动较大,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变化,了解患者心中苦闷,耐心仔细为其答疑,在交谈中注意言语态度、行为因素等,使患者及其家属尽快平稳下来[7-9]。针对患者出现焦虑、不安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开展讨论小组,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问题。对于心理存在严重障碍患者,护理人员应该给予高度重视,采取一对一心理评估模式对其疏导,消除患者不良情绪[10],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心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在最佳状态下发挥疗效。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两组抢救指标。包括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采取本院自制护理质量调查量表进行考核,该量表主要包括护理操作质量、医护人员积极性、急救意识、与医生配合衔接程度四个方面,每项25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护理质量越好。(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包括血栓、器官损伤、创伤后感染、挤压综合征。(4)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患者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包括8个项目,每项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满意度≥90%为非常满意,60%~89%为满意,≤59%为不满意。护理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18~59岁,平均(33.23±3.04)岁,受伤时间40~240 min,平均(150.72±5.57)min,其中锐器伤4例,跌落伤6例,车祸伤8例。观察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19~58岁,平均(33.93±3.44)岁,受伤时间48~250 min,平均(152.46±5.34)min,其中锐器伤3例,跌落伤8例,车祸伤7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抢救指标比较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義(P<0.05);观察组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786,P=0.016),见表3。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500,P=0.034),见表4。

3 讨论

严重创伤性休克归属于严重创伤并发症之一,发病突然,病情险恶。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抢救时间有限,患者身体各项器脏均受到不同程度损伤,致残率与病死率较高[11-13]。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对其严重创伤救护缺乏基本常识,且治疗过程中伴随剧烈疼痛,容易引发患者产生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依从性差,抵触甚至拒绝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影响治疗过程顺利开展实施。目前,临床上治疗方式呈现多样化,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护理人员协助才能够顺利完成对患者的救治[14]。因此,对严重创伤休克患者提供综合护理干预,对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患者预后情况具有重大影响。

综合护理干预工作围绕“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根据医院科室实际情况以及患者创伤严重程度,制定合理护理计划以及应急措施,将护理工作落实到细节,实施统一规划与任务分配,有助于工作人员之间形成默契配合,将不同护理环节实施有效结合[15]。同时护理人员应该在平时丰富自己,主动参与专业急救知识培训,积极进行实践操作,提升自我价值,在临床工作中能够熟练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把握病情动态变化方向,提高护理效率[16-18]。

患者创伤部位与出血量密切相关,在急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神智、面容、呼吸、出血情况,根据患者伤情恢复情况以及后续出血量及时调整诊治方案以及护理措施。严重创伤性休克主要是做好呼吸道护理工作,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在短时间内快速止血,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避免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威胁生命安全[19]。此外,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变化情况,耐心仔细为其答疑,针对性给予心理疏导,普及创伤恢复自护技巧,缓解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心态配合护理人员工作,使患者体会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爱护,有助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20]。

在本研究中,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实施综合护理,观察组抢救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血栓、器官损伤、创伤后感染、挤压综合征)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38.89%(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100%,对照组为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合理安排患者接诊、抢救、治疗、转入病房的整个过程,形成系统化、整体化护理模式,有效改善护理服务质量。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与主治医生沟通,实现高度配合工作,培养工作责任感,提高工作热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抢救时间,使患者能够尽快止血,减少失血量。

综上所述,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实施综合护理,临床效果良好,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瑾.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护理安全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8):227-229.

[2]林飞英,麦海亮,王红吉,等.细节护理在急诊休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8):83-85.

[3]王昕.降低急诊抢救室患者管路滑脱的综合护理干预实践[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5):477-479.

[4]周伟,朱月兰.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常规和优质急诊护理干预对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5):1684-1685.

[5]吉亚楠.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护理期间实施并发症预防性护理干预的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5):2005-2006.

[6]艾利芳.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优质急诊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7,23(32):168-170.

[7]刘利霞.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及并发症处理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5):2129-2130.

[8]張秀香,郑玉秀.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与并发症处理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9):261-262.

[9]郑少红.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护理中应用院前创伤评分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2):71-74.

[10]黄娜,李寒.急诊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19):153-154,157.

[11]郭琼.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急诊护理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10):92-93.

[12]贾先君.综合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中的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41):185-186.

[13]褚慧英.70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4,33(4):147-148.

[14]田媛.研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急诊护理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7):317.

[15]杜雅明,孙永芳.护理干预应用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1):87-89.

[16]宁艳梅.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8):2567-2568.

[17]杨芳.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探讨[J].医药前沿,2016,6(7):240-241.

[18]徐静.护理干预用于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护理与并发症预防[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6):3069,3072.

[19]陈志会,韩鹏飞,刘爽,等.综合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刍议[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5):287-288.

[20]刘文涛.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综合创伤急救模式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1):103-106.

(收稿日期:2018-11-08) (本文编辑:田婧)

作者:吴旋

创伤性休克护理学论文 篇2: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护理安全要点探讨

摘要:目的:分析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风险,并探讨护理安全要点。方法:择取我院收治的120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对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找出急诊护理风险,并探讨护理安全要点。结果:所选患者中共发生13次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0.83%,其中5次为护理差错事件、1次为护理纠纷事件、7次为护理职业风险事件。年龄、综合素质不足、护理记录不规范、护理制度不健全、法律意识淡薄、护患沟通不到位、支持系统不到位是导致急诊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结论: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急诊护理风险,并做好相关护理安全对策,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

关键词:严重创伤性休克;急诊护理风险;护理安全

创伤性休克属于临床常见危重症之一,如果患者抢救不及时,则会对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同时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中,因多种因素影响容易出现护理风险事件,这也会对临床抢救效果产生影响,对于此应分析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原因,并制定针对护理安全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2]。基于此,本文分析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风险,并探讨护理安全要点,报告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最大为55岁,最小为33岁,年龄均值为(40.5±5.8)岁。参与急诊抢救的护理人员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7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5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最大为50岁,最小为20岁,年龄均值为(34.5±4.4)岁。

1.2方法

汇总并分析参与急诊抢救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护理参与者相关资料,包括年龄、综合素质、护理记录、护理制度、法律意识、护患沟通、支持系统等方面信息和资料,筛选急诊护理风险影响因素。据此制定护理安全对策,使护理风险发生率降低。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分析

所选患者共发生13次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0.83%,其中5次为护理差错事件、1次为护理纠纷事件、7次为护理职业风险事件。

2.2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年龄、综合素质不足、护理记录不规范、护理制度不健全、法律意识淡薄、护患沟通不到位、支持系统不到位是导致急诊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见表1:

3讨论

因急诊科护理人员流动较大,同时护理人员组成向年轻化方向发展,年轻护理人员则存在临床经验不足、配合不到位、操作熟练、评估处理能力差等问题,容易造成护理风险事件[3]。对于此应安排高年资护理人员作为护理组长,培养并管理低年资护理人员,并监管组内护理情况,及时解决护理问题。

因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因此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如果护理人员的病情判断、应急能力等不佳则容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对于此应注重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训,使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护理记录是患者病情的客观反映,只有护理记录规范、完善,才利于进一步诊疗,同时也具有具备法律效应,若未及时规范记录,出现不准确、不完整的护理记录问题,则容易因证据不足而导致护理风险[4]。对于此要求护理人员规范书写,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抢救情况,做到真实、准确、无涂改。

伴随急救护理专科的进步和发展,一些护理规章制度也得到发展,且与实际护理需求相符合,但在风险管理机制、操作流程、风险意识教育等方面并未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因此容易导致风险与纠纷。对于此,一方面应完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应强化监管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急诊科本身就是护患纠纷高发科室,法律意识淡薄则很容易导致护理风险问题,护理人员的证据意识、风险意识不足,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认识不足,对患者权益予以忽视的同时,也对自身缺乏保护意识,容易导致护理风险。因此应强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组织并开展相关规章制度学习,使护理人员的防范能力和法律意识得到强化。

因忙于抢救,如果护患之间的沟通不到位,则容易引起误会,增加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5]。对于此应强化护患沟通,完善护理人员沟通技巧,强调服务意识,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予以患者尊重和关心。

尽管急诊科配置与环境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存在仪器设备故障、环境嘈杂、急救器械缺乏管理、消毒不及时、维修不及时、抢救物品不充分等问题,这些支持系统的缺失给抢救工作带来影响,从而也导致安全隐患。因此应强化系统支持,每日分三班对急救物品、仪器设备等进行检查,包括其运行状况、完整性等,并做好清洁、维护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若有缺失及时补充,使其始终保持备用状态。

结语: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急诊护理风险,并做好相关护理安全对策,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张瑾.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护理安全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8):227-229.

[2]杨芳.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探讨[J].医药前沿,2016,06(07):240-241.

[3]王礼艳.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分析与临床体会[J].心理医生,2016,22(20):183-184.

[4]巴艳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治疗与护理风险分析[J].科研,2016,01(11):189.

[5]劉利霞.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及并发症处理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5):2129-2130.

作者:韩惠芳

创伤性休克护理学论文 篇3:

VIPC抢救程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作用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VIPC抢救程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急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分组法将3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进行临床急救和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VICP抢救程序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PaO2、CVP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VIPC抢救程序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急救护理可有效提高抢救效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关键词】 VIPC抢救程序; 创伤性休克; 护理干预

创伤性休克是指在严重创伤刺激和器官组织损伤下,通过神经-血管反射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以及由此引发的组织器官灌流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造成患者临床死亡的主要原因[1-2]。采取科学有效的抢救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是保证抢救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保障。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采用VIPC抢救程序对16例患者进行急救护理,并完成6个月随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急诊治疗的创伤性休克患者,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4~75岁,平均(42.5±15.7)岁。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入组标准:(1)年龄14~75岁;(2)创伤后第一时间就诊,无时间延误;(3)创伤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正常;(4)知情同意,患者(家属)同意研究方案。排除标准:(1)年龄小于14岁或者>75岁;(2)时间延误,错过抢救时机者;(3)合并原发性重要脏器功能衰竭;(4)中断治疗和随访者。本研究实验目的、实施过程均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两组患者受伤程度、部位,合并症情况、受伤至就诊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观察16例患者均按照VICP抢救程序进行护理干预:(1)保持呼吸通畅:首先排查患者呼吸道,排除呼吸道阻塞情况。对存在呼吸道阻塞的患者,及时排查阻塞原因,清楚异物、血凝块、痰液等,使患者呼吸道恢复通畅。同时给予吸氧,对存在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呼吸支持治疗。氧流量维持在4~6 L/min。(2)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两条有效静脉通路,协助医师迅速给药,扩血容量。为临床抢救争取时间。配血结果出来后,迅速备血、输血。(3)心脏功能监测。对患者心泵功能等重要指标实施严密监护,掌握患者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律、心率、血氧饱和度、尿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随时调整用药方案。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4)控制出血。在及时对显在出血点进行止血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查,及时排除潜在出血。遗漏潜在出血点,忽视潜在出血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是导致创伤性休克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初步控制显在出血的基础上,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仔细检查,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就干预24 h后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中心静脉压(CVP)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28 d病死率、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24 h后两组PaO2、PaCO2、CVP变化情况比较 经过24 h急救干预和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PaO2、CVP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28 d

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先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创伤性休克是急诊科最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致死率高。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临床急救效果,避免延误病情的关键措施。制定完善的护理配合方案,并针对不同患者病情灵活应用是提高急救护理效率,提高护理配合质量的有效方法。APACHEⅡ是评价危及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常量表,对预测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3-4]。因此本研究在未影响急救措施实施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给予一定护理干预。VIPC急救护理程序按照轻重缓急顺序将急救护理措施有机整合在一起,具有良好的实操性,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和适应后,护士均能熟练掌握,有效运用到临床急救护理中。有效避免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最大限度保证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护理安全,为临床急救争取宝贵时间,改善患者预后[5-6]。姚彩燕等[7]的研究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中,恢复心泵功能是强求成功的关键部分,这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中进行积极止血和扩容,保证重要脏器血液供应是相同的。有条不紊地进行积极的抢救工作,分清先后主次,在保证患者生存率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急救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改善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键[8-10]。

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PaO2、CVP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VIPC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效率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护理措施的整合,可有效节省时间,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晓霜.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1):3576.

[2]朱学云,魏桃英,卢虹,等.C-反应蛋白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在感染性休克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危急重症医学,2006,18(9):564-565.

[3]刘新平,谢虹,陶方萍.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对ICU创伤患者病情评价和预后预测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1,39(19):25-28.

[4]刘学敏,王金幸.4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配合[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6):103.

[5]顾松涛,周江帆,杨明东.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救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0):19-20.

[6]欧阳其适,陈春香,叶巧如.VIPC抢救程序在ICU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2013,19(6):68-69.

[7]姚彩燕,吴卫娟,李素婷,等.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14-115.

[8]王钦.外伤性脾破裂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0):128-129.

[9]陈见欢.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76-77.

[10]邢艳萍.创伤性休克在手术室的急救与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82.

(收稿日期:2013-06-25) (本文编辑:欧丽)

作者:郭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小企业品牌建设论文下一篇: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