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供应链管理

2022-10-06

第一篇:苹果公司供应链管理

苹果公司供应链系统管理研究

目录

内容摘要........................................................... 1 第一章引言......................................................... 2

第二章苹果公司的供应链............................................. 2 第一节关于供应链................................................ 3 第二节苹果公司所遇到的困难........................................ 3 第三节苹果公司供应链的改革过程.................................... 3 第四节苹果公司供应链改革的成果.................................... 4

第三章 苹果公司供应链管理.......................................... 4 第一节关于供应链的管理........................................... 4 第二节苹果公司的供应链管理........................................ 5

第四章苹果公司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意义................................. 6 第一节对现代流通方式的创新........................................ 6 第二节加速现代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7 第三节改变现代社会竞争的方式...................................... 7 第四节导致企业机构和供应链的重构.................................. 7 第五节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7

第五章苹果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启示..................................... 8 第一节提高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 8 第二节 苹对现有供应链进行整合..................................... 8 第三节加速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9

第六章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苹果公司供应链系统管理研究

苹果公司供应链管理研究

内容摘要

供应链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是重要的流通组织形式和市场营销方式。它既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纵观我国近几年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传统的供应链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注重企业的自身利益目标。后来供应链注意了与其它企业的联系,注意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通过对顾客、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内部以及贯穿于供应网络中的物料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调整合,是一体化的供应链。本文即是对苹果公司供应链系统的综合研究,集中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苹果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尤其是苹果公司对供应链的周密部署,这也是本文的重点,详尽阐述了苹果公司如何通过改造原来的供应链使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这也是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苹果公司仍能取得骄人战绩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库存

苹果

苹果公司供应链系统管理研究

苹果公司供应链管理研究

一、引言

苹果公司-美国著名老牌计算机公司,成立于1977年,是个人电脑最早的倡导者和著名生产商。它所生产的苹果系列电脑,包括iMac,PowerMac,ibook,Powerbook等产品线的众多硬件产品,一直是个人电脑市场的主流产品之一,并曾提出过很多新概念,其产品也掀起过多次流行潮,风行一时。Mactonish操作系统也是苹果公司出品的著名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专门从事开发、制造、销售个人电脑、服务器、外围设备、计算机软件、联机服务及个人数字式辅助设备。是1995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供应商,位居当年"世界百大信息技术公司"排行榜第11位,"世界软件厂商最大50家"第25位。9

4、95在全球多媒体市场占有率高踞榜首。上世纪90年代中期,苹果电脑公司陷入了其历史上的危难时期。但经过苹果公司的供应链革命,使其高效运作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使它在全球IT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逆市而上,依照不同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做计算机,与客户直接的沟通使苹果更有效及明确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并迅速与客户的需求互动。直接经营模式使苹果与供应商、客户之间构筑了一个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保证了供应链的无缝集成。本文结合供应链的部分原理着重阐述了苹果公司是如何通过有效的供应链决策来打破传统意义上“厂家”与“供应商”之间的供需配给,从而形成了以客户为供应链核心的业务平台以及通过对苹果公司供应链系统管理的研究带给目前国内企业的一些启示。

二、苹果公司的供应链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供应链是个过程,而供应链管理是个活动或者叫管理活动。所以,首先从概念入手对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苹果公司的供应链管理作出研究和探讨。

(一) 关于供应链

所谓供应链, 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即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 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同一企业可能构成这个网络的不同组成节点,但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不同的企业构成这个网络中的不同节点。它以市场组织化程度高、

苹果公司供应链系统管理研究

规模经营的优势, 有机地连接生产和消费, 对生产和流通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

(二)苹果公司所遇到的困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著名的苹果电脑公司陷入了其历史上的危难时期。

1996年,苹果公司的销售收入下降了17亿美元,但其库存成品的价值却高达7亿美元。一方面,公司的新产品脱销,使得电脑的分销商感到十分被动,大量的客户转向了竞争对手;而另一方面,公司的其他产品却严重过剩,大量的成品存货不得不大幅度降价出售,公司处于一种无利润销售的状况之中。苹果电脑当时的股票价格已经跌至13美元一股,一些行业分析家甚至认为,奄奄一息的苹果电脑是即将被行业竞争所淘汰的公司之一。

事实上,与电脑行业的新起之秀戴尔公司相比,苹果电脑在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方面具有无可置疑的技术优势,而在市场营销的战略与供应链方面却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典型的问题之一是对市场需求预测出现连续的失误,造成一方面是某些产品的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却出现大量的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

(三)苹果公司供应链的改革过程

苹果电脑的供应链革命

库克的来临,给苹果电脑在带来了一系列深度的供应链关系改革:

第一,降低公司的在产品的存货成本。这是整个改革的最基础的环节。主要的措施是简化了产品计划,把原先的15种以上的产品样式消减到4种基本的产品样式。这样一来,就大大地减少了产品生产的零部件的备用数量以及半成品的数量。

第二,通过对客户直销,准确预测市场需求,降低公司的成品库存。在市场营销方面,公司实施了互联网的销售战略,开始在公司的专卖店直接接收客户的订单,并为他们进行产品的配置。

第三,重组公司的供应商关系,形成一个更紧密地产品生产合作的价值链条,从而降低公司的材料研发与供应的成本。苹果电脑采取的最重要的手段首先是将原先庞大的供应商的数量减少至一个较小的核心群体。同时,向这些零部件的供应商经常地传递市场预测的信息,并要求他们及时地从离公司最近的配送中心向生产线供货,这样便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供应商网络。

第四,降低产成品仓储及运输的成本。改革开始后,公司在美国国内的许多仓库及产品配送中心被关掉了。因为,只要是仓库,总是或多或少地倾向于多储存货物。苹果电脑开始了从生产到客户进行直接交货的革命。这样一来,使得公司总体的仓储与运输的成本得到了相当大的节省。

苹果公司供应链系统管理研究

第五,将公司非核心竞争力部分的业务外包出去,既提高了生产制造的效率,又相应地节省了不必要的制造成本。譬如,苹果电脑过去一直生产PC机的主板,在1998年的调查中发现,一些生产厂家生产的主板已经好于苹果电脑自己生产的主板,于是在当年公司决定将这部分业务卖掉,并将以后的业务外包给供应商完成。

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深化,苹果电脑的经营效益情况开始有了明显的好转。

(四)苹果公司供应链改革的成果

到1998年9月,苹果电脑的总体库存已比1996年底的水平下降了82%,从1996年的平均库存27天下降至只有6天,比当时的戴尔公司的平均库存水平还少一天的时间。到1999年9月,公司连续两年盈利,利润从1997年的亏损一亿八千万美元,变成了盈利一亿一千多万美元,到1999年9月,苹果电脑的股票从1996年的每股13美元上升至每股超过100美元。

从2004年第四季度致力于减少流通渠道中的库存数量开始,到第二财季,苹果公司账上的库存只有1亿美元,比前一季度少了将近50%,分销渠道的库存周转少于四周半,公司净利为1400万美元。

从案例的分析上看,苹果公司完善企业的供应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着手工作:通过改革管理与流程来减少存货、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手段来增加存货营运的效率、通过改变战略合作的关系来减少存货。

三. 苹果公司供应链管理 (一)关于供应链的管理

供应链管理,就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在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有效的物资运输和储存,以及高质量的服务和有效的相关信息所做的计划、操作和控制。

供应链管理是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各环节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 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激励职能, 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 以期达到最佳组合, 发挥最大效率, 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供应链管理是在现代科技促进产品极其丰富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理念, 它涉及各种企业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是一种跨行业的管理, 企业间作为贸易伙伴, 为追求共同经济利用的最大化而共同努力。

(二)苹果公司的供应链管理 1. 加强对供货商的管理 压缩响应时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经济活动的节奏也越来越快,

苹果公司供应链系统管理研究

用户在时间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户不但要求企业要按时交货,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因此,企业必须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必须要有很强快速组织产品生产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因此,苹果公司对供货商制定了一套考核制度,项目包含品质、物流和服务等项目,不断检视每一家供货商的表现,做为保留或淘汰的依据。苹果的评估做得非常仔细,对供货商非常了解,这套系统也有助于供货商做内部管理。同时,苹果公司将原本下给200 多家供货商的订单集中,交给其中50家,但条件是他们在苹果公司工厂旁边盖仓库,就近供货,不愿配合的就从供应链剔除。苹果本身的零件库存不到2 小时,接到订单后,再通知供货商送零件来,从进料到组装完出货只要4 小时。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里,如果要达到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目的,仅靠一个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供应链必须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通过各节点企业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加快了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很明显,苹果做到了。 2. 强化库存管理 加大信息共享

传统供应链管理中通常存在一个“需求放大效应”,即上游企业所获得的需求信息与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存在很大的偏差,上游企业不得不维持比下游企业更高的库存水平。需求放大效应是需求信息扭曲的结果,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高库存现象会给供应链的系统运作带来许多问题,不符合供应链系统整体最优的原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苹果公司采用了一种新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这种库存管理策略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其结果是降低了供应链整体的库存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实现了供应链合作企业间的多赢互惠。

也就是说,和苹果做生意的供货商,等于是帮它管理库存,必须很清楚苹果未来的出货计划,以免库存过多自己赔本、库存不够被苹果撤换。对苹果来说,也必须随时掌握整条供应链上的库存情形,确保上头每一家公司的运作都正常。

那么在合理地进行库存管理的过程中,苹果和供货商之间如何保持相应的库存水平,或者说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如何通过同步化的生产计划来解决生产的同步化。这牵涉到另外一个关键的问题:双向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准确可靠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它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了在复

苹果公司供应链系统管理研究

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因而减少了由于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

3. 降低研发和设计比重,放大伙伴价值

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的竞争能力。

苹果的核心能力,在于管理好整条供应链,让新产品在最短时间交到客户手上。和这件事无关的,都会交出来给供应链上的伙伴。苹果的研发费用只占整体营收的2%不到,在前十名计算机公司中是最低的一家,但成长动能却最强。关键在于:苹果把一些计算机的研发和设计工作,交给苹果的代工合作伙伴承揽。这些合作企业原本就有设计能力,有些企业甚至将自己变成了计算机设计制造生产的百货公司,只要有需求,他们可以为客户从上下游零组件采购一直做到设计制造。

如此一来,整条供应链的合作关系更紧密,彼此的存在都帮对方创造更多价值,而不仅是订货和交货的买卖关系而已。而遇到困难时,彼此也较能体谅。苹果公司充分强调了其通过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强强联合的方式,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价值增值链上的多赢互惠效果。

四、苹果公司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意义 (一) 对现代流通方式的创新

流通方式在传统称谓上一般称为批发和零售。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 批发被称为BtoB , 零售被称为BtoC 或CtoC。应该说BtoB 即传统的批发在社会商品的流通中占据相当大的份额, 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到巨大的作用。实际上在流通方式的革命中, 我们一直都希望自己的商圈相对稳定, 并积极寻求这一路径。供应链管理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方法, 所以说供应链管理是现代流通方式的创新, 是新的利润源。在供应链中, 上下游企业形成了战略联盟, 因此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它们通过信息共享, 形成双赢关系, 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降低社会总的成本, 避免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提高了各企业和整个供应链及全社会的效益。供应链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的全新的流通方式。

(二) 加速现代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苹果公司供应链系统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是适应现代生产方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流通方式, 反过来, 它的不断完善和水平的提高又加速了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现代生产方式是依据比较优势的理论,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为中心, 实现全球化的采购、全球化的组织生产和全球化的销售。于是现代物流成为与现代生产方式衔接的枢纽, 与现代物流共生的供应链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和现代物流的有力工具。

(三) 改变现代社会竞争的方式

在传统的生产和流通中, 竞争方式主要是企业之间的竞争, 既有同业之间的竞争, 也有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结果往往破坏了生产和流通的规律和次序, 使企业的效益下降, 更有甚者, 导致了产品的加速灭亡。这是一种低档次的竞争, 往往以降价为主要手段。现代的供应链管理使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社会竞争从企业的竞争转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核心是组织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程度, 是现代信息技术更高水平的竞争。这将导致这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四) 导致企业机构和供应链的重构

供应链的管理不仅是技术和管理方法, 还涉及到企业组织和产业组织的重构这样深层次的问题。要真正实施供应链的管理, 在企业内部要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构, 企业组织机构的重构。在重构中, 要冲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生产和流通方式, 以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为指导。在企业外部要进行供应链的重构, 选择好自己的战略联盟伙伴。规范联系的程序和技术, 并对风险和利益进行合理的承担。

(五)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由于利益主体的不同, 供应链的管理比企业的管理更为复杂。特别是供应链的各企业的地域分布更广, 因此, 现代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必不可少的技术。在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法ECR 和QR 中, 都运用了如EDI、POS、自动补货(CAO) 、预先发货通知(ASN) 、厂家管理库存(VMI) 等信息技术。它们在供应链管理中产生, 反过来又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的成熟和不断发展。

五、苹果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启示

国际上对供应链管理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组成、多级库存、供应链的财务等方面,主要解决供应链的操作效率问题。近来的研究主要把供应链管理看作一种战略性的管理体系,研究扩展到了所有加盟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特别是集中在合作制造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方面,而不仅仅是供应链的连接问题,其范围已经超越了供应链出现初期的那种以短期的、基于某些业务活动的经济关系,更偏重于长期计划的研究。而相对于国内供应链管理

苹果公司供应链系统管理研究

中存在的诸多矛盾,通过对苹果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分析研究,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帮助。

(一)提高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

国内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国内企业对供应链的关注只是集中在供应商-制造商这一层面上,局限于供应商的选择和定位、降低成本、控制质量、保证供应链的连续性和经济性等问题,缺乏应用和集成技术的能力,缺乏有效测量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指标以及改革关键流程的阻力。而通过对研苹果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的分析研究,可以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苹果的供应链是整个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完整供应链,是把供应链当作企业的战略性问题来考虑,而不能仅仅将其看作一种操作方法。所以对于国内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货物到达最终用户手中,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必须具有一个完善的供应链管理实施战略并且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供应链管理。

(二)对现有供应链进行整合

苹果公司是供应链改革的成功代表,一个真正整合了的供应链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给公司,它的供应链伙伴创造价值。供应链整合牵涉到方方面面,但信息整合是供应链整合的基础,任何时候公司必须要有能获取反映公司真实供应链运行情况方面的信息,否则就不可能期望能从整个供应链的整合中获得较大回报。

信息整合的一个层次就是实现需求驱动的信息和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在供应链中的共享。供应链中所有活动都是基于客户的实际需求的活动,上游点可以和下游点共享它的客户或它的客户的客户方面的信息。上游点也可以和它的下游点共享库存水平,生产能力和交货计划等方面的信息。这就让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能够清晰的了解彼此的供应情况,减小了他们“赌博”的倾向。供应链中的所有信息都应该是透明的。苹果公司能够做到零库存,信息共享功不可抹。

信息整合的另一个层次是供应链伙伴中实现知识交流。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系。这要求各合作伙伴之间要有更深层次的信任,而不是简单的数据共享。苹果公司通过与其各供应商的充分合作,市场和产品知识的交流帮助了苹果公司清楚的了解到当地客户的偏好,从而制定出了妥善的市场开拓计划和商品促销计划,以更客户化的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三)加速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Internet在供应链企业中的应用以及与Intranet的集成,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苹果公司的集成化供应链技术就是建立在Internet/Intranet基础上,使信息支持系统不再是仅限于一个企

苹果公司供应链系统管理研究

业内部,而是能够通过Internet和相关的企业进行信息的共享和无缝连接,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下的信息共享目的,不仅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也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并使双方快速获得信息,更方便地进行交流和联系,提高了相互的服务水平。

信息管理对于任何供应链管理都是必须的,而不仅仅是针对复杂的供应链。对于大部分国内企业或供应商或分销商来说,应及早放弃那种只靠手工方式在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传输数据的方式,实行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化信息管理,它是一种在合作伙伴企业之间交互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在缩短提前期、降低库存、加快资金流转、提高响应市场应变能力、加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这些方面来看,将发挥巨大作用。这是管理水平上的一个质的飞跃。

六、总结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哲理,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管理思想的特点。在我国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的影响非常严重,与开放式的全球制造和供应链管理模式相差甚远,无法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例如,生产系统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的影响,只考虑生产过程本身,而没有考虑生产过程以外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供应商或分销商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相互脱节;企业内部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管理信息处理手段落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没有充分利用EDI、Internet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及时、不准确,没有市场响应、用户服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企业很难一下子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很快转到供应链管理模式上来。但是,为了使企业能在当今这种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变革的阵痛可以换来企业长期发展的未来。因此,研究供应链管理对我国企业彻底打破"大而全"、"小而全"、快步迈向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供应链管理 》 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赵继新

[2]《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理论与实务 》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赵林度 [3]《苹果传奇》 清华大学出版社作者:(美)Owen Linzmayer [4]《苹果电脑为什么总能起死回生》来源:IT时代周刊 作者:招商迪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范棣

[5]《苹果电脑公司简介》来源:新浪科技

苹果公司供应链系统管理研究

致谢

本文的写作是自始至终都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从论文的选题、构思、写作到定稿都得到了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指导老师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教诲。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指导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循循善诱教学方法以及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指引我们朝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进。

感谢那些素未谋面的、本文参考文献的作者编者们,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他们的研究给了我很多学术上的借鉴和创作上的灵感。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感谢多年来他们对我的培养、关心和支持。

第二篇:【供应链管理案例】苹果供应链管理

苹果供应链管理

(2013年5月)乔布斯+库克=苹果。乔布斯学不会,中国企业仍然可以从苹果身上获得关于供应链管理的教益

近年来,苹果公司的成就举世瞩目。这家创建于1976年的公司,成功推出iPod、iPhone、iPad系列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重新“发明”了移动智能终端。苹果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不断攀升,2012年已位列第55位。

苹果成功的秘密究竟是什么?一直以来,中国企业都慨叹:那是因为苹果拥有乔布斯,一个深谙商业哲学和引导消费者需求的天才。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苹果这样的企业,是因为不可能存在另一个乔布斯。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领袖人物是无法复制的。

然而,苹果成功实际上应归因于两点:一是革命性的创新产品,二是卓越的供应链管理。现代企业的竞争其实也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IT产业的微利环境下,苹果能够独占业界70%的利润,除了创新的产品设计之外,隐藏在幕后而未被人们广泛认知的是能够通过供应链管理实现优秀的软硬件集成,为消费者提供超乎想象的体验。业界公认,苹果产品中采用的技术并非是概念性的技术变成现实,而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技术的集合。苹果能够将这些优秀的单个技术集成起来,渗透到手机上游所有元器件的开发、生产和制造的过程中,始终领先竞争对手一到两年,大杀器正是供应链管理。在Gartner“2012全球最佳供应链管理25强排行榜”中,苹果依旧力压群雄,再次排名第一,以庞大的物流体系建设闻名的亚马逊则屈居第二。

作为一个供应链领域的后来者,苹果在短短几年内发展出了竞争对手羡慕不已的全球化供应链。其中,许多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和大胆的做法都值得正学着建设全球化供应链的中国企业借鉴。即便乔布斯学不会,中国企业仍然可以从苹果身上获得关于供应链管理的教益。

供应链的极简主义

苹果产品的设计惊人地崇尚极简主义。供应链也如此。

简洁性是供应链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一个复杂的供应链,再细心的管理也难免统筹不当,产生失误。为了使供应链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供应链的每个节点都应是精简的、具有活力的、能实现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尤其是对于苹果这样的产品形象高端、专注于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企业,供应链的灵活快速响应十分重要。

为了实现供应链的极简化,苹果采取了两个措施。

第一,简化公司业务。苹果以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保守者,自己生产芯片、主板等零部件,自己组装产品,但这种供应链在IT产业分工精密、技术和设备要求日渐提高、从纵向产业结构演化为横向产业结构的情况下早已不合时宜。在蒂姆·库克进入苹果之前,苹果公司库存臃肿、制造部门效率低下,1997财年苹果损失超过10亿美元。

蒂姆·库克开始大规模减记公司的制造资产,将一些简单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公司。这样,苹果能够将自己最擅长的设计和营销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苹果公司只设计外包,而将生产交给其他公司来完成。苹果过去一直生产PC机主板,但在1998年的调查中,苹果发现,一些生产商的主板已经好于苹果生产的主板。因此,苹果决定将这一业务卖掉,并将生产外包给这些生产商。

现在,苹果将全部精力都投入整个产品链中的设计和品牌两个关键环节,从世界各地网罗零部件厂商以及组装厂商进行生产。这一举措不仅给苹果带来巨大利润,而且强化了苹果的竞争优势,使得强者越强。

第二,简化产品线。19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时,苹果仅台式电脑就有12种。乔布斯画了一个象限,横轴的一端是高端用户,另一端是一般消费者;纵轴的一端是台式机,另一端是笔记本,每个象限只有一种电脑,将12种简化成4种。苹果还尽可能使用更多标准化部件,从而大大减少了产品生产所需的备用零部件数量和半成品数量,能够将精力集中于定制产品,而不是搬运存货。例如,iPod实用了通用IC,减少了元件准备上的时间和库存。2007年,苹果的存货周转水平达到50.8,业绩增长38.6%。

简化产品线有三个好处。

首先,至繁归于至简。产品线越简单,制造就越容易,供应链就越简洁,管理就越容易做好。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产品简化之后计划、执行、采购、物流等环节的管理也会随之简化。

其次,苹果产品高度定义,型号非常单一,让苹果在供应链上获得其他厂商难以获得的规模优势,使其成为各个供应商的最高规格客户,议价权远高于其他订货商。得益于庞大的采购量,苹果在零部件成本、制造费用以及空运费用中获得了巨大的折扣,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率。

最后,客户需求是企业价值实现的源泉,是供应链一切活动的起点。供应链最难的是需求的预测和计划,远远不是目前的技术可以解决的。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模型和方法,都只能是获得接近准确的结果。因此,产品线太长就增加了预测的难度,从而产生供应链中魔鬼般可怕的存货。目前,中国的运动服装产业就正在经历这样的冲击。而像苹果这样引领消费需求、产品线短、销量巨大的产品,销量的预测和计划就变得比较容易,剩下的只是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生产和最迅速的全球铺货。

构建生态系统

一个全球化的供应链的基本逻辑是集优互补,即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强强联合,每个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各自核心的业务过程,成为自组织的独立制造岛,根据需求信息的传导,高效整合资金流和物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苹果将制造等非核心业务外包后,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全球化的供应链。但他们并不满足,而是致力于将供应链升级为一个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生态系统”。这可以说是苹果供应链

管理的一个核心智慧。供应链实际运行的效率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因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合作企业关系模型是实现最佳供应链管理的保证。只有充分发挥系统中成员企业和子系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系统与环境的总体协调,供应链生态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

分析苹果的全球化供应链,可以发现其供应链设计非常符合IT产业的现实环境。

首先,苹果实行单一制造策略,公司绝大部分的硬件产品都在亚洲制造。而目前,苹果产品的市场重心正是在新兴市场。在接近销售市场的地点,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进行制造,辅以少数零部件的空运和海运,完全能够满足苹果的市场需求。这使得苹果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而且只需在少数地点协调物流和出货业务。

其次,苹果公司的供应商遍布全球,分布在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韩国、德国等地,在中国大陆主要是台资企业的生产基地,最后主要由富士康组装成机。即使在单一地区因缺乏某种关键组件而在全球造成整个系统中断的情况下,苹果这种分布式电子制造也能使其免受冲击。

再次,苹果也不是完全放弃本地制造。对于一些高端的定制产品,苹果使用爱尔兰的自有组装厂自己组装。事实证明,在满足非常个性化的高端需求方面,完全由自己掌控的制造单元能够保证产品完美的质量。

最后,苹果的供应链中包括三种类型的供应商——负责组装生产的富士康、负责生产IPS屏幕的供应商LG及夏普、负责CPU内存等配件生产的三星电子等。其中,富士康负责组装生产,但苹果其实把很多零部件的谈判权和定价权都交给了富士康,充分发挥了富士康集成组装的能力。因此,在苹果公布的全球156家官方产品和零部件供应商之外,还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供应商,有的甚至只生产一个螺丝钉或者一种特殊涂料。苹果通过这样有层次的供应链结构,减少了管控幅度和难度,提高了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现在,苹果的供应链已经演化成一个由芯片、操作系统、软件商店、零部件供应厂商、组装厂、零售体系、App开发者组成的、高度成熟和精密的强大生态系统。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苹果几乎可以控制供应链从设计到零售的方方面面。那么,苹果是如何发挥系统成员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协调的伙伴关系的呢?苹果的关键就是“共赢”。

一方面,对于供应商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企业来说,打入苹果的供应链是一个了不得的成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为,进入这个系统能够给他们带来很多好处。

首先,苹果将资金流前移,为供应商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障。这对于接下一笔订单就要提前付出一大笔采购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供应商来说简直是福音。苹果对工厂说,所有设备我来买,但只能干我的活。这样一来,供应商就免除了设备和折旧的投资风险,消除了业务的不确定性。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大型代工厂,70%到80%的设备是自费购买,而对于规模较小的代工厂商,苹果会购买其中50%的设备,免费提供给这些代工厂使用。

其次,服务于苹果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这对于制造商来说十分重要。对于供应商来说,

客户的稳定订单流至关重要。如果供应商刚刚为一个客户扩充了产能,而客户产品销售出现大的波动,那么供应商的投资就是打了水漂,利润率就会随之下降。而苹果的销量很大,订单流比较稳定。尽管为苹果打工的利润较低,但是苹果的每一款产品的销售周期较长,因此一旦生产线开动,利润就源源不断,管理上也更容易、更清晰。相比之下,如果给三星供应元器件,三星的手机型号众多,每款产品的市场反应各不相同,这对供应商的生产管理十分不利。即使暂时没有活干,工人也可以不离岗,因为苹果为他们开工资。如果在产能上有瓶颈,苹果情愿等待也不愿意为了抢时间把订单交给临时找的工厂。

再次,获得的利润较高。尽管苹果对供应链的整合,给苹果带来巨大的利润,其代工厂商分得的利润份额相对渺小,但在绝对额上并不低。以iPhone4为例,中国公司(包括中国台湾企业)在产业链条上所占的份额都非常小,而且多是在芯片(台积电)和组装(鸿海精密、富士康)等环节,仅占iPhone4总成本187.51美元中的6.54美元,不到零售价的1%。据此,很多评论认为苹果是在压榨供应链利润以自肥。但他们没有看到为什么供应商对苹果的召唤趋之若鹜,对苹果给的价格甘之如饴。实际上,苹果给供应商的价格都是允许他们有合理利润的价格。对于享有下层供应商谈判权的富士康,利润空间还要更大一些。

最后,和苹果这样的强者合作,能够大大提高供应商的水平。苹果通过严格的标准控制,提高了代工厂商的生产水平和技术开发水平,教会了他们如何生产一个高质量的产品。同时,与苹果合作将极大地提升厂商在业界的地位:如果它们是苹果的供应商,那么它们就会被看作业界一流的厂商。替苹果做过代工的工厂由于发展出了顶尖的设备和流程控制,所以也比较容易接到其他品牌的订单。

因此,不少元器件供应商由开始给苹果、三星、HTC供货,变成最后“只给苹果一家供货”。每当苹果推出新产品之际,“苹果概念”就推动部分上市元器件厂商股价大涨。

另一方面,通过构建供应链生态系统,实现最靠近生产线的研发,苹果极大地降低了研发成本,快速将创新设计转化为产品,获得了强强联合的产业链创新优势。这让对手望而生畏。

苹果和富士康、三星、LG、TPK等厂商合作多年,在许多技术上存在交叉授权,并共同开发出了一些短期内领先对手的生产工艺。iPad2之所以能做得那么薄,和富士康多年的代工积累有密切关系。iPad2所需要的铝镁合金重达2公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挖空90%的原料,最后真正用到的只有200克。这对加工工艺要求非常高。iPhone4的表面玻璃加工技术要求工艺非常高,中国湖南的蓝思科技和苹果一起开发出一套加工工艺,才有了iPhone4这么漂亮的外壳。iPhone的电容式多点触摸屏,背后是TPK宸鸿和苹果多年来通过交叉授权开发出的一系列专利。

苹果甚至与供应商一起研发制造设备。由于MacBook机身使用了unibody一次成型工艺,需要用一块完整的铝片制成,因此在生产这种新设计时,苹果的设计师与供应商共同开发了一种专用的新设备。这种专注于产品线并对设备进行定制的能力,成为苹果的一大优势。

在苹果的新产品研发中,大部分工作是供应商完成的。苹果自身的研发费用在整个IT业来看并不靠前。苹果的相对研发投入比例远远不及三星,绝对研发投入金额更比不上微软。

苹果2012年研发费用为34亿美元,这个数字还比2011年的24亿美元大幅提高了10亿美元,此前的2010年仅为18亿美元。而苹果在2012年财年的营业额为1750.39亿美元,也就是说苹果的研发投入销售占比只有2%。事实上,2005年开始,苹果公司的研发支出比就年年下降。相比之下,三星电子每年把大约6%的营收投入到研发之中,比例为苹果的三倍以上;微软在整个2012财政的研发费用则达到了98亿美元,研发部门在微软员工总数中的比例高达51%,比苹果高出39%。

苹果的产品创新设计竞争优势必须通过供应链来实现,而领先市场的设计导致很多时候苹果产品的元器件要求超出了供应商企业的能力。对这些元器件的供应需要供应商研发并试产,初期不仅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而且良品率也很低,通常只有20%左右。即使在苹果验收合格之后,良品率也只有80%。以触摸屏为例,宸鸿的触摸屏刚投产时良率仅有8%,经过反复改良生产线也仅提升至80%左右,其他厂商的良率比这还要低得多,短期内很难达到同样的品质。而通过对供应商的设备投资,进行合作研发,苹果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将在竞争对手看来还是概念的技术变成了商业化的现实。

苹果构建供应链生态系统的成功对中国企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一方面,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要非常通畅,才能运行顺畅。如果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只是一纸硬性合约,不考虑他们的现实困难,就等同于推卸责任,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不会好,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定会出问题。这就是很多中国服装(000902,股吧)企业所面对的情况:强制经销商订货,不管能不能卖出去,结果形成渠道存货危机。另一方面,整个供应链的“链主”要考虑从增加价值的角度把产品做好,而不能只专注于把价格降得很低,否则就会导致企业间战略严重趋同,产品同质化,没有创新。因为被压榨的供应商当然没有能力创新,结果只能是损害供应链。没有国际一流的供应商,就没有国际一流的产品。

严格的管控

苹果的全球化供应链,是一个层次分明的结构。总体上看是一头大、一头小。苹果作为整个供应链的“链主”,主导着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分配和运行协调。在保证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苹果还有一整套管理和控制措施,以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质量和标准进行管理,帮助各个环节优化、创造价值。这套制度现在看来还是行之有效的。在苹果美国总部总揽大权的情况下,苹果克服了一对多的管理难题,实现了多年的高品质、高出货量、高创新频率。

从挑选代工制造商开始,苹果就秉持了极其审慎的态度和超高的标准。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苹果美国总部会派出专门团队到工厂考察,考核项目众多,要求严格。零部件的生产工艺要求非常高,供应商要具备一定的生产实力,产量要稳定、充足。因此苹果只对占据所属加工业前五名地位的制造商感兴趣。苹果对企业是否注重信息系统建设很重视,因为如果一个制造企业有信息系统,那么就证明这个企业实力很强,对流程管控也比较重视。通过信息系统,苹果公司的美国总部就能通过远程控制获得工厂的产品信息。

一旦选择了供应商,苹果对代工厂商的控制力就开始体现出来。从厂房的规划建设到如何培训工人,再到生产监控所需的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原材料,代工厂都会得到苹果的建议,而且这种建议是带有强制性的。有时,苹果甚至会指定原材料的供应商和尾端外包的代工厂。

凡被苹果选中的代工厂商,必须使用苹果指定的生产设备,以保证每一个产品模具的质量。苹果选定代工厂商以后会进行试量产,每次试量产的时间持续长达两三个月,根据产品结果重复进行4到5次,以给代工厂商充裕的时间提升产品品质。

一般公司下单后就等着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苹果则深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事无巨细,都要过问。IT产品的生产过程繁复而精密,牵涉数万零件和设备,其中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导致最后产品的不合格。苹果相信,只有了解一线的情况,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并防患于未然,及时应对。苹果有一支非常庞大的驻厂工程师队伍,仅在富士康工厂就有近5000名驻厂工程师负责保障苹果产品一流质量和生产效率。

每天,苹果的驻厂工程师都要到生产现场了解情况,与工厂的一线负责人实时沟通。为了保证工程师和工厂之间的顺畅沟通,在苹果位于中国的代工厂,驻厂工程师都是30岁以上的中国人,只有少数是新加坡等地外派来的。驻厂工程师的人数按照工艺的复杂程度配备,工艺较为复杂的生产环节会配备两到三个工程师,工艺简单的则只要一到两个。他们整天负责代工厂的指标考核,为流水线上的产品质量打分,并严格控制交货期限。如果一个零件有不合格的嫌疑,就要叫停这条生产线。然后,工程师要与厂方和总部沟通,在短时间内对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做出定义,在不影响生产进度的情况下改善质量。由于工作压力很大,驻厂工程师流动性很大,有时一个工艺环节一年就换2到3次。

每次供应商出现问题,苹果会要求他们在12小时内做出根本原因分析和解释。此时,供应商必须加班加点地解决问题。每个季度,苹果会对所有供应商进行打分、排名。排名靠后的,未来获得的订单配额将会越来越少。

由于苹果的研发是和供应商共同完成的,出于营销和保密的需要,代工厂所有人员都会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从产品图纸到人员管控流程,尤其是产品外观这个苹果的最大秘密,都不能有丝毫泄露。这种保密控制的压力对于代工厂来说属于高压线。如富士康,为了履行保密协议,实施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安检制度。为了追踪生产效率,并确保产品在发布前夕对外保密,苹果还会在部分包装箱内安装电子监视器,使得该公司的总部员工可以追踪中国工厂的状况,防止泄密。为了逃避检查,苹果曾经将产品装在土豆包装箱内运输。当iPad2发布时,苹果将所有成品都放在包装箱内,并由该公司的员工监视每一个传送点(码头、机场、卡车仓库以及分销中心),以确保每台设备不出问题。

在供应环节,苹果做到了细节上的无缝把控。苹果在管理供应商的过程中遵循一个原则,即必须完全控制手机生产的每道环节,要了解每一个元器件的来源、研发、生产、测试等过程。当苹果索取触摸屏等零部件的报价时,会要求厂商提供报价的所有细节信息,包括材料和人工成本估算,以及厂商自身的预估利润。由于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变化,手机产品以及元器件的价格也日趋下降。根据市场变化,苹果每个季度会与元器件供应商总结上一季度的合作,并谈判新的价格。所以,苹果手机的成本每个季度都会下降,从而保证苹果手机的利润率。

为使苹果和供应商能获得准确的信息流,苹果设置了与富士康等零部件供应商共享的关于生产计划和进程的数据库。这样,供应商的交货管理人员不用等待苹果的通知,就可以直

接在网上获取苹果的最新需求,直接投入生产;生产管理人员不断将交货日程和数量等关键信息传到数据库中,苹果的少量管理人员只要根据关键指标,就能利用数据库的信息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和评估。信息的集成化打破了传统供应链的线性和多层结构,形成了一种端对端的、共享、动态的伙伴关系网络,极大地加速了苹果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使得苹果的供应链具备更大的伸缩性和敏捷性。

占据专用性资源

苹果的巨额利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供应链的战略性使用。库克这位新CEO曾经送给同事们多本《与时间竞争》,这本书讲述的是如何将供应链作为一项战略武器来使用。

IT产业变化迅速,同时产品制造复杂精密,产业供应链中存在许多关键节点,这就产生了一种将供应链变成战略行动的可能:占据专用性资源,牢牢抓住供应商,并打击竞争对手。这就是苹果大手笔的供应链战略投资的动力所在。

专用性资产是指,只有当该项资产和某个特殊的用途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种资产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它的价值基本上体现不出来,或者即使有价值,与为了获得这项资产所进行的投入相比,资产的所有者也是受损失的。资产的专用性越强,其所有者在和别人进行谈判时的“筹码”也就越少。在这种情况下,苹果就能抓住主动权。

曾经,苹果设计师决定给下一代MacBook增加一项新功能:在屏幕上方设计一个小绿灯,穿过电脑的铝制外壳指示摄像头的位置。但存在一个问题,从物理学上讲,光线是不可能穿过金属的。专家发现,可以利用激光在铝制外壳上打一个人眼几乎无法识别的小孔,足以让光线穿过。要将这种解决方案大规模付诸实施,苹果需要大量的激光器。苹果发现,有一家美国公司为微芯片制造厂商提供的激光设备经过一些改进后,可以胜任这项工作,每台设备售价通常为25万美元左右。苹果说服卖家签订保密协议,并购买了数百台设备,用于为绿灯打孔。

这些设备是免费提供给供应商使用的,供应商往往也对此表示欢迎:不用自己为专用性资产投资。苹果的初衷也是为了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但事情发展到后来,供应商会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苹果的独家供应商,并且在苹果大笔预付款、设备和技术投资的诱惑下不断开发苹果需要的技术和制造工艺,而这些通常都不是自己独享的。结果就是,不想为单独客户投资于专用性资产的供应商,却不自觉地把自己变成了专用性资产。

苹果通过对创新节奏的把握牢牢控制了供应商。在新生产线量产后,根据苹果和供应商的协议,苹果可以低价采购。苹果不断推出新产品,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提升了用户体验,而且将供应商拉上了自己的战船。在技术更新换代迅速的IT产业中,放弃创新无异于等死。供应商不愿意放弃和苹果合作的机会,就必须投入非常大的力量来改善生产线,研发制造技术。如果苹果提出了下一代产品的要求,供应商必须集中精力到下一条生产线上。

独占了供应商资源非常值回票价。在市场容量有限并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供应链的争夺将决定终端出货量的数字,随之影响后续的供应链地位,形成循环。

IT制造业新生产线投资巨大,必须达到很大的产量才能收回投资。目前,还只有苹果有底气能够和供应商签订大批量的长期供货协议。苹果可以对一家供应商砸下数十亿美元的预付款,要求该供应商承诺将多数生产能力提供给苹果。苹果甚至为供应商支付工厂建设费用,以获得新零部件的独家采购权。如果业界最优秀的供应商的精力都用于满足苹果的不断提高的要求,就没有太多机会去扩张产能以服务于其他企业。因此,从这一个角度说,苹果实际上垄断了IT制造业的创新。其他企业的产品不仅在质量和性能上赶不上苹果的产品,而且往往因为缺乏关键零部件而产量缺乏,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例如,苹果在推出iPodShuffle之前和三星签订了长期协议,以极低的价格预订了三星的大部分闪存。闪存占iPodShuffle总成本的三分之二,此举极大降低了iPodShuffle的成本。在苹果推出低价的iPodShuffle的同时,闪存价格却因缺货而走高,给了其他MP3厂商很大压力。

iPhone上市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有其他手机的电容屏具有类似的触摸性能。苹果的竞争对手只能到其他厂商那里去采购这些零件,那里的良率更低,质量在短期内也很不稳定。当其他厂商的工业逐步改善时,通常已经过去半年到一年时间了,这时苹果的下一代产品已经上市了。

苹果最热门的产品iphone4的屏幕,采用的是IPS技术的960*640超高分辨率屏幕,最终供应商主要有两家:拥有IPS技术最大产能的韩国LGDisplay以及日本老牌屏幕制造商夏普。由于iPhone4的大量订单,这两家供应商将其几乎所有产能都用于供给iPhone4,致使其他手机制造商如摩托罗拉及HTC等无法获得此型号的屏幕订单,只能向其他屏幕供应商采购技术相对落后的普通TFT屏幕,导致屏幕显示效果远远落后于iPhone4。苹果仅靠屏幕这一方面的优势就赢得了大量的市场,加上CPU内存等其他供应商部件的优势,大大拉开了与其竞争对手的差距。

黑莓早在2010年9月27日就发布了备受瞩目的Playbook平板电脑,但是消费者真正买到这款平板电脑已经到了7个月后的2011年4月——这时苹果iPad2已经上市一段时间,第一代iPad价格开始猛降,还有多少人会考虑这款平板电脑呢?

此外,苹果在供应链管理的细节上有很多类似的创新,领先业界。在多数电脑制造商都通过低价的海运获取零部件的时候,为了确保新款半透明iMac能在次年圣诞节期间全面铺货,苹果花了5000万美元买断了圣诞购物季期间所有可用的空运空间。此举令康柏等临时想要增加空运订单的竞争对手陷入绝望。

苹果公司有1000亿美元现金的储备,完全可以财大气粗地买断关键供应环节。最近几年,在库克的规划下,苹果正在供应链投资上不断加码。据专家预测,苹果对自身供应链的投资,再加上不断增长的规模,以及为锁定内存和显示器等关键部件供应而预先付款这一惯常做法,意味着该公司每年的成本将减少15%到20%。

而更妙的是,这些投资苹果都可以从竞争对手丢掉的市场上挣回来。

第三篇: 宝洁公司的供应链管理

会计0801 :

王晓莹

20080367

李姝杭

20080355

20080366

张晓鸥

20080368

始创于1837年的宝洁公司我们都不陌生,它从研制并生产一块白色肥皂做起,如今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制造企业。宝洁公司全球雇员近10万,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有工厂及分公司,拥有约300个品牌,畅销160余个国家和地区,每天与全球30亿消费者发生着亲密接触。并且在其拥有的品牌中,有23个单个品牌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有20个单个品牌销售额在5亿至10亿美元之间。可以说,宝洁的发展演绎了辉煌的商业传奇。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曾说过,“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宝洁在从小到大、缔造品牌王国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通过优化供应链,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从 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宝洁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上的方法及成就。

一、全面压缩供应链时间

压缩供应链时间,提高供应链反应速度,是宝洁供应链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入分析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紧密配合,宝洁不断寻找可以压缩时间的改进点,从细节入手,针对各个环节,对供应链进行高效管理。

——根据不同材料,确定不同的管理时间。

例如香波不同种类的原材料供应最长时间105天,最短7天,平均68天。宝洁将其分为ABC三类分别进行管理:A类品种占总数5%-20%,资金占60%-70%; C类品种占总数60%-70%,资金占用小于15%;B类介于二者之间。

对材料供应部分的供应链进行优化,将时间减少和库存管理结合起来。比如,原材料A供应提前期105天,但是订货价值只占总价值0.07%,不值得花费很多精力讨论缩短提前期。而原材料B虽然提前期只有50天,但是年用量却高达总价值的24%,因此对这样的材料应该重点考虑。

——原材料的库存由供应商管理。

宝洁的材料库存管理策略是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库存状态的透明性是实施VMI的关键。首先双方一起确定供应商订单业务处理过程所需要的信息和库存控制参数;其次建立基于标准的托付订单处理模式;最后把订货交货和票据处理功能集成在供应商一边。对供应商来说,不必为确保供应预备多余的安全库存;对宝洁来说,在降低采购成本的同时,也能确保得到原材料的及时供应。

既对于价值低,用量大、占用存储空间不大的材料,在供应链中时间减少的机会很少,这类材料占香波材料的80%,他们适合采用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方式来下达采购订单和管理库存。库存状态的透明性是实施VMI的关键。首先双方一起确定供应商订单业务处理过程所需要的信息和库存控制参数;其次改变订单处理方式,建立基于标准的托付订单处理模式;最后把订货交货和票据处理各个业务处理功能集成在供应商一边。 以广州黄埔工厂为例,黄埔工厂将后面6个月的销售预测和生产计划周期性地和供应商分享。供应商根据宝洁的计划制订自己的材料采购计划,并根据宝洁生产计划要求提前12天送到宝洁工厂。宝洁使用材料之后付款。对供应商来说,不必为宝洁生产多余的安全库存,自己内部计划安排更有灵活性;对宝洁来说,节省了材料的下单和采购成本。实际的材料采购提前期只是检测周期,至于原材料A,采购提前期由81天缩短到11天,库存由30天减少到0。 ——消除无价值时间,缩短有价值时间。

对于价值不高、用量大且占用存储空间很大的材料,以及价值不高但存储空间很大的材料,适合采用压缩供应链时间的方法来管理。这类材料大概占所有材料的15%。对这类材料,不能只采取传统的库存方法,因为对于高频率、小批量、多变的生产方式,对材料供应的要求更高。如果供应时间长,则要求工厂备有很大的安全库存。只有通过压缩时间的方法,才能保持材料的及时供应和库存不变或者降低。

对香波材料进行分析,原材料B属于A类材料,用量大,但是存储空间不是很大,适宜采取压缩供应时间的管理方式。对无价值时间消除,对有价值时间改进。材料AE03由国外制订供应商提供CFA,在北京生产为AE03,再运到广州,采购提前期为72天。供应链活动可以分为5种,分别为:T—运输;S—存储;P—生产;I—检测;D—延迟。AE03这五类活动的总时间分别为:34.9天、12.5天、2.0天、7.8天、14.6天。真正有价值的时间只有生产和运输两种,检测存储以及延迟都是无价值时间。

考察供应商的质量方面的日常表现,对材料实施免检放行。结合对存储时间和运输时间的有些改变,结合延迟时间和检测时间的减少,时间最后减少了18天。材料库存从30天减少到20天,库存价值每个月减少了2万美元。

——实施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与供应商全面合作。

由于制造型众业的原材料种类繁多,为了能集中企业最优势的资源来创造最大的价值,实际上并不是对所有材料供应商都要选择实施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而是选择那些对企业供应链有重大影响的供应商。对于选择的供应商,宝洁公司从来都是将他们视为长期的战略性伙伴,而不仅仅是供货商。因为能否处理好与供应商的关系,影响到组织能否持续地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影响到组织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影响到组织的生产能力以及资源配臵能否达到最优化。所以,对供应商虽然要进行控制,但不能只讲控制,还要讲互利合作,这样才能建立起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才能达到共赢。

对于那些供应提前期已经很短,很难找到时间压缩空间的材料,宝洁和供应商一起寻找在操作和管理系统中存在的机会。

首先是供应商内部改进。例如对香波瓶供应商,鼓励其缩短瓶形之间转产的时间为1小时,为不同品种的香波瓶制订不同的生产周期。对于个别品种,以建立少量库存的方式保证供货,在生产能力有闲暇的时候生产这些品种补充库存。

其次是供应商和宝洁合作改进。将100多种印刷版面合并成80多种,减少了转产频率。在材料送货方面,为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要求,宝洁雇佣专门的运输商每天将同一区域的材料收集运送到宝洁。与供应商各自做运输相比,不仅缩短了运输时间,而且降低了运输成本,更好地满足了客户要求。 ——压缩内部供应链时间。

除了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紧密合作和共享信息,宝洁还加强压缩企业内部供应链时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推行产品标准化设计。摒弃原来不同品牌香波使用不同形状的包装设计,改为所有香波品牌对于同一种规格采用性质完全一样的瓶盖,不同的产品由不同的瓶盖颜色和印刷图案区分。这样一来,减少了包装车间转产次数。例如旧的设计方案,海飞丝200ML转产到飘柔200ML,转线操作需要25分钟。统一包装设计之后,包装车间无需机器转线,只需要进行5分钟的包装材料清理转换即可。这项改进减少了包装车间20%的转线操作,从原来的112小时每月减少到90小时每月。

(2)用日计划来缩短计划时间。宝洁的香波生产最短的循环周期是7天,平均14天,最长30天。由于香波生产循环周期太长,需要在几天之内增加/减少产量时,工厂没有时间快速调整。现在宝洁公司推行每日生产计划,从每周制订下周的生产计划变化为每日制订第二日的生产计划。这样大大缩短供应链反应时间,加快了产品对市场变化的反应。

(3)改进生产工艺,压缩生产时间。宝洁香波产品制造车间有8个储缸,生产16种不同配方的香波。宝洁公司要求公司内部生产部门保证85%以上的工艺可靠性。其中,香波配方和品种的区别如下:一个香波配方对应多个品种,品种之间的不同是一些添加剂如香精、色素、以及一些特殊的营养成分等。通过对现状分析,制造部门进行了如下的改进:香波生产部门和技术部门合作,制订了储缸分配计划来减少转产并减少生产批量,分别生产5种A类配方产品,制造车间每次生产12吨,即一个储缸的量。包装车间可以根据每笔订单需求量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批量大小包装产品。即使6—16号配方每天都在车间生产一遍,则转产的损失也只有5%,远远低于15%的上限。

(4)优化仓储管理,缩减货物存取时间,以黄埔工厂管理为例,黄埔工厂的仓储在开始实施每日计划时也同步进行了改进。原来的情况是有两种货架:一是叉车可以从提货通道提取任何一个地台板的选择式货架,适合产量不大的品种;另一种叉车开入式的3层货架集中设计,每次出货入货的最小单位都是12个地台板,大约相当于6吨香波产品,即一个最小的生产批量。宝洁公司做了如下改进:增加一个货架设计,仍然是3层开入式提取和存放货物。但是通过改进,每一层是一个单独的产品品种,即每次出货入货的最小单位是4个地台板,相当于最小批量是2吨的香波成品,使得产品能够根据规模在合适的货架进行存放和提取。 ——供应链下游优化。 宝洁公司对于供应链下游优化主要是通过运输环节的优化与管理来实现。采用第三方物流运送从工厂到全国仓库,与物流供应商签订详细的运输协议,衡量运输商的可靠性和灵活性。每天跟踪运输业绩,考察由供应商造成的货物损坏率,以及由于运输不及时造成的客户订单损失。利用统计模型分析不同类型产品的运输调货频率,进行最优化设计,找到保留库存、卡车利用率和满载率的平衡点。

宝洁公司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伙伴的合作,不断挖掘自身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压缩机会,以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不断夯实作为公司竞争力的供应链反应速度。

二、顾客导向的供应战略

几年前,宝洁公司出现了库存量居高不下和零售店中时常有产品脱销的现象。这一矛盾成为困扰宝洁高层的头等问题。

虽然公司制定过多种方案,但小修小补效果不尽人意。如何从根本上打破库存堆积如山,而顾客很难买到宝洁产品的局面?

为此,宝洁的经理人频繁接触研究人员和咨询顾问,寻求供应链管理创新。咨询及软件开发公司Bios Group的研发人员创建了一个理想的供应链模型,并引入真实世界中消费者行为、货架状态等不稳定因素,展示了当宝洁变动供应链的各部分,整个系统会如何表现。通过操纵这一虚拟世界,宝洁比以前更准确地测量到了各种需求变化和分销决策的影响。

在BiosGroup建模的基础上,宝洁开始建立消费者驱动的供应网络。"顾客驱动"这一称呼本身就反映了宝洁进行了重大的重新定位。首先,现在供应链始于消费者而非供应者。宝洁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供应链"的称呼其实是措词不当的;宝洁的新流程并非围绕供应方,并且也非链状。"链"意味着长时间的按顺序的交接,对于这一流程,这恰恰是错误的术语。而宝洁正在建造的,是能灵活改变、快速适应的网络。

在此基础上,宝洁开始建立顾客导向、按需生产的供应战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建立实时需求启动装臵,从零售商的条码扫描器上直接获取销售点的信息。宝洁99%的美国客户使用电子订货,这使宝洁能在销售发生后5到7天获得实际的销售数据。为寻求更快地得到这一关键数据的方法,宝洁成为了产品电子条码(EPC)的创始赞助人。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EPC将出现在运货台、装货箱和每个消费商品上,商店内的条码扫描器将此信息传送到一个无线传感网络,制造商能随时了解消费者何时购买了产品。

——改变规划和生产方式。通过与系统供应商SAP公司共同开发具有适应性的资源规划模型,宝洁可以在得到实时或接近实时的信息的情况下每天2到3次更新规划,而不是每天进行一次批量规划。目前,宝洁已在其最大量的库存单位(SKU)中实现了30%的按需生产系统。

事实证明,客户需求信息的及时反馈带来了更好的产品流动和更少的库存。尝到了这一变化带来的甜头,宝洁目前正与Bios Group展开新一轮项目合作,并将斥资致力于生产方式变革、缩短生产周期,以保持其在行业内的领导者地位。

此外,宝洁采用了一个由思科公司提供的名为“网络订购管理”的在线系统,实时完成零售终端的订货请求。通过对成千上万家零售终端的订单进行分析,宝洁可以发掘某个地区、某个时间段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类型。通过该系统,零售商能全面访问宝洁的促销、库存和日程安排信息。

在2009年的11月6日,宝洁的努力赢得了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颁发的“2009零售创新奖”,该奖奖励宝洁在引领零售业数据同步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在中国,宝洁和各零售商通过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持开发的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即中国数据池同步宝洁的产品信息,由此提高了产品流通速度,优化了业务流程,取得了更高的消费者满意度。

贯彻顾客导向、按需生产的供应战略,宝洁近年来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开展在线消费者研究和理念调查,以期将更多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推向市场。

三、供应链协同管理

沃尔玛与宝洁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创造了零售供应链合作的典范,实现了双赢。

——宝洁- 沃尔玛模式的形成

如果问, 是哪个公司使得 “供应链”这个词家喻户晓,那就是沃尔玛和宝洁。20 世纪80 年代,在这两家公司开始合作之前,美国零售商和制造商分享的信息很少,双方总是围绕着商品价格和货架位臵争夺控制权,情形就像今日中国之零供关系。

而随着宝洁与沃尔玛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的确立,美国零售商和供应商的目光开始转向如何加强供应链管理以降低综合运营成本,如何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而不再仅仅盯住渠道控制权。

宝洁,全球最大的日用品制造企业;沃尔玛,全球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它们之间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宝洁与沃尔玛经历过长时间的“冷战”。宝洁总是企图控制沃尔玛对其产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条件,而沃尔玛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威胁要终止宝洁产品的销售,或把最差的货架留给它。

当然,双方很快认识到深度合作的好处。1987 年,为了寻求更好的手段以保证沃尔玛分店里 “帮宝适” 婴儿纸尿裤的销售,宝洁负责客户服务的副总裁Ralph Drayer 和沃尔玛的老板Sam Walton 终于坐到了一起。 那一时刻,被业界认为是协同商业流程革命的开始。 “宝洁——沃尔玛模式” 的形成其实并不复杂。最开始时,宝洁开发并给沃尔玛安装了一套“持续补货系统”,具体形式是:双方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和卫星通讯实现联网,借助于信息系统,宝洁公司能迅速知晓沃尔玛物流中心内的纸尿裤的销售量、库存量、价格等数据。这样不仅能使宝洁公司及时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和研发计划,同时也能对沃尔玛的库存进行单品管理, 做到连续补货, 防止滞销商品库存过多,或畅销商品断货。

而沃尔玛则从原来繁重的物流作业中解放出来,在通过EDI 从宝洁公司获得信息的基础上,及时决策商品的货架和进货数量,并由MMI (制造商管理库存)系统实行自动进货。沃尔玛将物流中心或者仓库的管理权交给宝洁公司代为实施,这样沃尔玛不仅不用从事具体的物流活动,而且由于双方不用就每笔交易的条件(如配送、价格问题)等进行谈判,大大缩短了商品从定货、进货、保管、 分拣到补货销售的整个业务流程的时间。具体作业流程是 :沃尔玛的各个店铺都制定了一个安全库存水平,一旦现有库存低于这个水平,设在沃尔玛的计算机就会通过通讯卫星自动向宝洁公司的纸尿裤工厂定货。宝洁公司在接到定货后,将订购商品配送到各店铺,并实施在库管理。与整个商品前臵时间缩短相适应,两个企业之间的结算系统也采用了EFT (电子基金转换)系统,通过这种系统企业之间的财务结算就不需要传统的支票形式来进行,而是通过计算机以及POS 终端等电子设备来完成。事情正如Sam Walton对Ralph Drayer 所说的:“我们的做事方式都太复杂了。事情应该是这样的——你自动给我送货,我按月寄你账单,中间的谈判和讨价还价都应该去掉。” ——供应链管理如何双赢?

在持续补货的基础上,宝洁又和沃尔玛合力启动了CPFR(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协同、规划、预测、补货)流程。 这是一个有9 个步骤的流程,它从双方共同的商业计划开始,到市场推广、销售预测、订单预测,再到最后对市场活动的评估总结,构成了一个可持续提高的循环。流程实施的结果是双方的经营成本和库存水平都大大降低。沃尔玛分店中的宝洁产品利润增长了48% ,存货接近于零。而宝洁在沃尔玛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也增长了50% 以上。

宝洁公司与沃尔玛的合作,改变了两家企业的营运模式,实现了双赢。与此同时,他们合作的四个理念——CPFR,也演变成供应链管理的标准。 “C”——协同

不是两家企业普通买卖关系的合作,而是为同一目标创造双赢的合作。零售商店不存货,而把存货推给供货商、增加供货商的成本,就不叫合作。如果零售商与供货商共同以零售店顾客的满意为最高目标,来通力合作,就可让双方都成为赢家。这样的合作是长期的、开放的,而且要共享彼此信息,双方不但在策略上合作,在营运的执行上也要合作。双方先要协议对对方信息的保密,制定解决争端的机制,设定营运的监控方法以及利润分配的策略。双方的目标是,在让销售获得最大利润的同时,缩减成本与开销。 “P”——规划

供应链管理源于日用品的零售,当初并没有P,以后因为有别的行业应用,认为有把P纳入的必要。P是规划,两家企业合作,要规划的事很多。在运营上有产品的类别、品牌、项目;在财务上有销售、价格策略、存货、安全存量、毛利等。双方在这些问题上的规划,可以维系共同目标的实现。另外,双方可以对产品促销、存货、新产品上架、旧产品下架等一些事情进行共同规划。 “F”——预测

对销售的预测,双方可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资料。供货商可能对某类商品预测的准确,而零售商店可以根据实际销售对某项商品预测的准确,但双方最后必须制定出大家都同意的预测方式。系统可依据原始信息,自动作出基础性的预测,但是季节性、时尚性的变化,以及促销活动、顾客的反应,都会使预测出现变化。双方预先要制定好规则,来研讨并解决预测可能产生的差异。

“R”——补货

补充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程序。销售预测,可以换算成为订单预测,而供货商的接单处理时间、待料时间、最小订货量等因素,都需要列入考虑范围之内。货物的运送,也由双方合作进行。零售商订货,应包括存货比率、预测的准确程度、安全存量、交货时间等因素,而且双方要经常评估这些因素。在补充程序上,双方要维持一种弹性空间,以共同应对危机事宜。成功的补充程序,是供货商经常以少量的货品供应零售商,用细水长流的方式,减低双方存货的压力。 基于以上成功的尝试,宝洁和沃尔玛接下来在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仓储体系、 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预测与合作体系、 零售商联系平台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持续、深入而有效的合作。 宝洁公司甚至设臵了专门的客户业务发展部,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密切与沃尔玛的关系,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灵活高效的物流配送使得沃尔玛在激烈的零售业竞争中技高一筹。沃尔玛可以保证,商品从配送中心运到任何一家商店的时间不超过48小时,沃尔玛的分店货架平均一周可以补货两次,而其他同业商店平均两周才补一次货。通过维持尽量少的存货,沃尔玛既节省了存贮空间又降低了库存成本,最终使得沃尔玛的销售成本比行业平均标准低了近三个百分点。而更大的利益其实是软性的。宝洁和沃尔玛的合作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物流层面,它们开始共享最终顾客的信息和会员卡上的资料。宝洁可以更好地了解沃尔玛和最终客户的产品需求,从而更有效地制造产品。

总而言之,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更好地保持了顾客的忠诚度,为双方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根据贝恩公司的一项研究, 2004 年宝洁514 亿美元的销售额中的8% 来自沃尔玛,而沃尔玛2560 亿美元销售额中就有3.5% 归功于宝洁。

通过以上对宝洁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学习分析,我们更加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内在涵义以及对企业的重要性,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把握好供应链管理能够为企业节约许多时间成本进而节约资金,给企业带来收益。

第四篇:富康公司案例分析 供应链管理

富康口服液供应链案例分析

一、富康口服液生产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市场预测不准,导致整个系统的高库存水平和高缺货并存的现象。由于包装材料的不同导致了同种产品存在差异性,因此无法用某一地区过高的库存来应付另一地区供不应求的局面。如何重新设计供应链的结构,提高供应链对客户需求的反应能力和降低供应链的成本,是新竞争形势下摆在富康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

1、富康的产品从原材料投入到成品产出需要24天,包装材料需要6天,产品的生产周期过长。

2、为了考核各区域的销售业绩,避免各区域之间发生“冲货”现象,富康目前采取的是借助产品包装材料进行产品区分的方法。导致了包装差异化,不能及时地调货。

3、让利给中间商没有能够与销售商进行良好的沟通。

4、公司各部门之间不能齐心合作,却是互相推诿,存在很大问题。

三、当企业现有的供应链达不到事先设定的绩效目标时,管理者应该考虑对供应链进行重新设计。关于富康口服液供应链重新设计的建议:

1、制定供应链的目标:改变现有的状况,改善供应链让公司绩效上去。

2、制定供应链的策略:①公司现有的供应链关系需要改变。

②公司的生产,销售,以及库存之间的管理都需要改善。

3、确定供应链结构的候选方案。

4、评价供应链结构的各种方案。

5、选择供应链结构。

四、策略:

1、统一生产、包装,减少产品的生产时间。

2、在8个销售区域间,建立共同的仓库管理,每周检查库存一次,对于8个区域销售的业绩的评定,可以根据他们从仓库的提货数据来考评。

3、与销售商要进行良好的沟通。

4、培养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加强合作。

五、具体实施方案:

根据富康口服液现有供应链的结构提出的几点意见:

(1) 富康股份有限公司富康口服液生产厂从投料到区域销售公司采用的是供应链中推的模式。

推动模式是指企业通常根据历史的销售情况,兵根据市场预测和公司的发展目标,制定有关生产和分销的计划,推动模式的优点很明显,能增加商品交货的可靠性,但是缺点是不能及时满足变化的需求,它比较适合于供应链中需求不确定性相对较小,能通过预测进行管理的产品。

富康的销售问题就是在不能及时的预测市场,而富康将销售部门作为整个公司的核心,所以销售预测的不准确没有改善问题就不能解决。应该将这个模式改为推拉型供应链,拉动型供应链生产和分销活动是根据真正的客户需求确定的,而不是根据需求预测确定的,它的重点是快速反应。生产时是按照预测进行管理的,但最后销售是根据客户的订单需求进行,所以在供应链环节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2) 从富康生产销售图上可以看出,它为了避免地区之间的“冲货”,将各个生产销售系统独立开来,这个是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富康口服液市场需求的波动情况幅度是比较大的,且每个地区都是不一样的销售数量。我觉得应该将生产整个为一个,建立集中仓库,然后市场预测,将生产好的商品,根据预测,贴上“仅限XX地区销售”的标签运往区域X销售公司,及整个过程在包装之前整合为一体管理,这样管理层能够第一时间拿到数据,及时做出销售调整,避免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包装材料供应商也大大减少,节省成本。

(3) 以拉动模式来重新设计供应链,以订单模式来生产,销售人员拿到订单,到集中仓库提货,当仓库达到最低水平,就发出补货通知,通知生产部门进行生产。

(4) 各部门之间要进行良好的沟通以及信息共享,互相合作,培养企业文化和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加强部门联系和合作

第五篇:一汽大众公司供应链管理问题研究

一、一汽大众公司发展概况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一汽大众)是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奥迪汽车股份公司及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大型乘用车生产企业,是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工业基地。

一汽-大众于1991年正式成立,在这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中,一汽-大众不断成长,创造了我国汽车史上的一个个“第一次”,并以先进的造车工艺和良好的用户口碑,成为今天国内最著名汽车品牌之一。

1987年10月,一汽和大众的和合作正式拉开序幕。德国大众集团总裁哈恩(Hahn)博士和奥迪公司总裁皮耶希(Piech)博士首次访问一汽,与一汽耿昭杰厂长进行会谈。这次会谈为一汽3万辆轿车先导工程的顺利进展打下了基础。 1988年8月24日,一汽耿昭杰厂长与大众集团总裁哈恩(Hahn)博士在德国狼堡签署“一汽和大众公司长期合作备忘录”,明确双方组成工作小组进行第二阶段合作15万辆轿车合资项目的前期工作。之后9月份,邹家华国务委员听取了耿昭杰厂长赴德情况的汇报,对一汽选择大众公司为长期合作伙伴、以Golf A3为基本车型、合资建设15万辆轿车项目表示赞成,并同意一汽和大众公司开始进行15万辆轿车合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1989年4月25日~7月28日,一汽总工程师林敢为率团赴大众公司开始正式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在经过了国家部委的审议通过之后,7月26日,一汽与德国大众公司在完成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上签字。 1989年9月2日~11月19日,一汽总工程师林敢为再次率团赴大众公司,就评估中提出的意见和大众公司进一步谈判。1989年11月17日,双方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修订版上正式签字。这也标志着双方合作的阶段性目标的达成。 1990年 2月9日,国家计委以计工二(1990)97号文下发《关于第一汽车制造厂与西德大众汽车公司合资建设年产15万辆轿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意见》,正式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7月20日,一汽和大众公司15万辆合资项目合同于柏林草签。

1990年,11月20日,这是一汽-大众发展中重要的一天。当天,一汽耿昭杰厂长与德国大众集团总裁哈恩(Hahn)博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一汽和大众公司15万辆合资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约。一汽耿昭杰厂长与德国大众集团总裁哈恩(Hahn)博士分别代表一汽和大众在合资合同上签字。一汽和大众最终走到了一起。

1991年2月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向公司颁发了营业执照,标志着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正式成立。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成立,是我国轿车工业进入了大规模生产的新时代。2001 年、2002 年连续两年被美国著名杂志《财富》评为“中国最受赞赏的外资企业”,2002 年,公司获得“中国机械工业核心竞争力 100 强”之首的荣誉称号

二、一汽大众公司的供应链运行模式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与时剧增,企业为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选择把非核心业务外包(Outsourcing)给其他最佳的专业企业,从而,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由多个企业共同参与。上一业务流程为下一流程提供物料或服务,由此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链条上参与不同业务流程的各企业,构成了链条上的节点。由多个节点构成的企业业务流程网络,就是企业的供应链。

供应链由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组成,其中一般有一个核心企业,节点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生产-分销-零售)等,以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它要求各成员企业必须达成共同客户至上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成员企业合作关系所带来的整体竞争优势,相互信赖,共同服务于客户。

一汽-大众公司内部供应链模式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集成化管理。公司内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是通过信息、制造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将公司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市场对生产和管理过程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三、一汽大众公司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生产与经营系统的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的影响。

2、部门之间存在障碍,系统协调性差。

3、信息系统落后。

4、与供应商和经销商都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且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基础。

四、一汽大众公司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

1、一汽-大众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只考虑生产过程本身,而没有考虑本企业生产系统以外的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供、产、销是企业的基本活动,但在一汽-大众的运作模式下基本上各自为政,相互脱节,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链”。

2、企业和各供应商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每个部门各搞一套,只顾安排自己的活动,影响整体最优。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业绩,造成企业内部各部门片面追求本部门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被扭曲、变形。

3、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工具落后,没有充分利用 EDI、Internet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准确、不及时,不同地域的数据库没有集成起来。

4、市场形势好时经销商态度傲慢,市场形势不好时又企图将损失转嫁给经销商,因此得不到经销商的信任与合作。

五、对一汽大众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建议

1、

一汽大众公司应从战略高度定位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合理规划建立品牌经销门店,对不同地域不同市场环境的企业给予差异化管理,进行政策倾斜,通过平衡各区域的利益关系,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 扩大培训范围,增加培训投入,提高培训效率。一汽-大众公司的培训应从业务培训向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价值方向发展,将一汽-大众的管理理念植入经销商的企业文化中,加强企业各部门及外部联系。

2、加强对物流及供应链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 EDI、Internet等先进技术,使信息处理达到准确、及时,将不同地域的数据库集成起来。 健全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提高数据处理技术,更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工具。

3、一汽大众公司应根据国家汽车产业政策中确定的关键总成及关键零部件分类,将拥有这些产品核心技术并处于关键地位的优秀供应商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实行模块化管理,通过地理位置的聚集,实现供应商管理关系的层级化,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与供销商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发展供应商关系,有针对性的帮助其控制成本,实现供应商和整车厂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美)巴罗(Ballou, R. H.).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的规划、组织和控制[M].第二 版.王晓东、胡瑞娟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4.

2、杨春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供应商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

3、李占军.一汽-大众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运作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2005.

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贫困村脱贫工作总结下一篇:派出所所长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