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娃娃教案范文

2023-09-24

苹果娃娃教案范文第1篇

一、激趣导入

1.猜谜激趣: “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孩子们,猜猜看,它是谁?(风)

2.揭题: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就是来自风家族的一位小成员──“风娃娃”(师板书:风娃娃)风娃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小脸蛋,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真可爱!(师边叙述边板画风娃娃)

3.读题:想和风娃娃交朋友吗?那就和风娃娃打个招呼吧!

4.(过渡):这几天,风娃娃碰到了一件烦心事,这不,他写信向我们求助来了,想和老师一起看看这封信吗?

(课件出示风娃娃的求助信及童声配音)

求 助 信

爱的小朋友:

们好!

是风妈妈的孩子风娃娃,我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小脸,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大伙儿都夸我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几天,风妈妈见我已经长大了,就让我去帮人们做点事。知道吗?我可喜欢帮人们做事了,可是我帮人们做事, 2005年9月12日 什么人们有时还要责怪我?呜…… 你的朋友:风娃娃

(1)质疑:咦,风娃娃都碰到什么烦心事呀?

(2)是呀,看到风娃娃这样伤心,你一定想帮帮它。可是,风娃娃到底是做了哪些事,求助信上可没告诉我们,怎么办?那就赶紧请出手中的小博士吧!(师晃动书本)让我们一同到书中看个明白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2. 趣味识字 (1) 摘智慧果

过渡:第一次读课文就知道那么多,小朋友们真会读书。瞧,风妈妈让风娃娃送来了许多智慧果请我们尝尝。

(课件:带本课生字的“智慧果”开心地跳入)

① 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生字:自由读、齐读、小组比赛读、抽读。 ②交流识记方法

3.指名分段读课文,交流风娃娃都到了哪些地方?做了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田野 吹动大风车 河边 推动帆船

广场 吹跑风筝、衣服,吹断小树

三、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2段

让我们跟随着风娃娃一同到田野去看看吧!

1.自由读第二段:人们是喜欢风娃娃还是在责怪风娃娃?说说你的理由。 2.结合重点句指导读中感悟

①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

②“秧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风娃娃也高兴极了!”

交流:(1)品读句子①:风娃娃是怎样吹动大风车的?(课件演示,并相机理解“断断续续”,指导读句子①) (2)品读句子②

◆读着,读着,我们仿佛都成了小秧苗。瞧,小秧苗正喝着风娃娃送来甜甜的水呢!

◆ 来,可爱的小秧苗,和风娃娃说句话吧!

(二)分组学习,品读课文第3段、6—8段

带着小秧苗的感谢,风娃娃又兴高采烈地来到河边和广场,请小朋友选择喜欢的一个地方做个小调查,人们是喜欢风娃娃还是在责怪风娃娃?并说出你的理由。

(1)自由读,交流人们是喜欢风娃娃还是责怪风娃娃,说说理由。

(2)理解“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喊着号子,船却走得很慢。”一句,体会纤夫十分辛苦。 (3)指导朗读

(4)填空:风娃娃想:帮助人们做好事,真( ),只要有( )就行。 第6—8段教学策略预设:

(1)自由读,交流人们是喜欢风娃娃还是责怪风娃娃,说说理由。 (2)理解“无影无踪”

(3)如果你就是那棵受伤的小树、那只断线的风筝、那件被吹跑的衣服,你想对风娃娃说些什么?

生:风娃娃你不应该光想着做好事,还得看人们是不是需要帮助。 生:做事情不要帮倒忙。

四、明理小结

1.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时需要风大点,有时又希望风小点。什么时候你希望风大点儿?什么时候希望风小点儿?

2.听了你们的话,风娃娃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瞧,他又写了一封信向我们表示感谢来了。

(课件出示风娃娃的感谢信)

 感 谢 信

亲爱小朋友: 你们好!

和大家一起学习真快乐!你们真是有智慧的小朋友,在你们的帮助下,我懂得了做好事光有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让我们共同记住这个道理,争做一位人人喜欢的好娃娃!

你的朋友:风娃娃  2005年9月12日

(生读风娃娃的感谢信)

总结:同学们,风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好的时候,也有坏的时候,所以,我们不要像风娃娃那样做好事单靠力气,有时好心办了坏事,帮了倒忙,我们做事情要多动脑筋,帮助别人收获快乐。

板书设计 : 风娃娃

田野 吹动大风车 河边 推动帆船

苹果娃娃教案范文第2篇

活动目标

1、乐意扮演角色和小朋友一起玩。

2、学习使用简单礼貌用语招待小客人。

3、懂得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

4、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游戏区域:胖胖娃娃家、瘦瘦娃娃家、牛角娃娃家、大力娃娃家所需的游戏材料新投放的材料:自制电话四部、小衣服。

知识经验:幼儿已有参与娃娃家游戏的经历。

活动过程:

(一)分享经验

1、交流游戏经验:玩娃娃家时你最喜欢当谁?都做些什么事情?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展示相应的照片)

2、交流生活发现:爸爸妈妈在家还会做哪些事情?

(教师展示幼儿收集的照片)

(二)提出问题,引出新的游戏内容-小客人做客。

1、问题:娃娃娃家里已住满了小主人,还有小朋友想去玩,怎么办?

2、讨论:怎样招待小客人?怎样做文明的小客人?

3、提出新任务:小客人评选"文明家庭"。

(三)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入娃娃家游戏。

1、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钥匙"进入"娃娃家",扮演角色。

2、幼儿相互自我介绍,明确游戏伙伴的身份。

(四)教师以妈妈的身份带领小客人在各娃娃家串门。

重点指导:引导小主人主动、热情的招待客人。

活动结束:

听音乐结束游戏,评选文明家庭。

1、主人交流:你为客人做了哪些事情?

2、客人评选文明家庭。

教学反思:

最近我在关注孩子们区角活动的情况,发现去娃娃家的孩子越来越少。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在娃娃家游戏时总是重复类似的活动内容比如:烧饭,吃饭,喂娃娃吃饭和给娃娃过生日等。作为老师的我,我敏感的意识到这样的游戏活动状况处于停滞状态,于是我在游戏分享的时候,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关于娃娃家孩子们能作什么事情的讨论!

幼儿们听了纷纷举手,样子十分激动,很想说给大家听。

通过讨论,孩子似乎对娃娃家又有了新的游戏欲望,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到“娃娃家”的孩子越来越多.(.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而且还会换着角色玩,这次指引让我由衷的感到:孩子就像漂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当它不再前进的时候,我们老师就像是一缕海风轻轻的吹动它,直到它靠岸,走向人生的旅途,我们只有默默在内心祝福每个孩子走好人生!

作为教师,要求我们应该保持一点儿童的兴趣。幼儿期是“疑问期”,它突出的表现是好奇、好问和好尝试,在这一时期,许多成人看来是视而不见的事物,却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为对他们来说,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身体所接触到的,都是新鲜的。“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苏霍姆林斯基)

多营造一个儿童的世界,你便多了一条通向心灵的途径,在与孩子嬉笑游戏时,当你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儿童越会对你油然而生亲切之感——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小班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娃娃家》这篇文章共3592字。

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动物体操》含反思》:小班教案《动物体操》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游戏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游戏提高观察力,认识动物独特的动作特征,学习运用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模式来模仿动物的动作形态,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动物体操》含反思教案吧。

苹果娃娃教案范文第3篇

1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体验玩泥的乐趣,鼓励幼儿做个活泼可爱的笑脸娃娃;

2 能力与认知目标:锻炼幼儿小肌肉群,促进手部肌肉精细动作的发展; 3 技能目标: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团圆 压扁粘合等基本泥塑技能,制作笑脸徽章; 4 创造力培养目标:感受粘泥的丰富的表现力,能够在幼儿用纸上创造性的选取表情粘泥,组成丰富的表,情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1 知识准备:认识粘泥的特性,了解五官和表情之间的关系;

2 物资准备:幼儿用书 彩色粘泥 泥工板 娃娃笑声 和哭声的音频文件 小镜子人手一面。

3 环境创设:在班级设置我是爱笑的好娃娃主题墙饰,供幼儿欣赏。 活动过程:

一 游戏导入 观察特征,

1 播放娃娃笑声和哭声的音频,引导幼儿说一说这是什么声音,做游戏《表情变变变》当老师播放不同的声音时,幼儿根据哭声和笑声做相应的表情变化。 2 请幼儿拿起小镜子 观察自己的表情,说一说笑的时候,五官是什么样的,哭的时候五官是什么样的?你喜欢自己笑起来的时候还是哭的样子?为什么? 二 看图学习 尝试塑形

1 引导幼儿学习看手工坊中的操作步骤图,初步了解团圆 压扁 粘合的塑形方法;

2 老师演示制作步骤,重点讲解团圆 压扁的塑形方法,幼儿拿泥塑跟随练习; 3 请幼儿在幼儿用纸上选取喜欢的表情,再将挂绳黏贴在粘泥的正反两面; 4 请幼儿动手操作,泥塑笑脸娃娃,教师巡回指导。 三 欣赏作品 情感表达

1 请幼儿戴上做好的笑脸徽章,教师为幼儿拍笑脸照片 打印出来张贴在我是爱笑的好娃娃主题墙饰上,欣赏彼此的作品。 2 引导幼儿说一说最喜欢哪个笑脸娃娃,为什么?

苹果娃娃教案范文第4篇

本课是“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3课。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力的现象(如浮力、水力、风力等)已有了初步认识,对研究性学习有了一定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力,并获得有关力的初步概念,知道力的作用将引起物体哪些变化,同时,也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其他有关力的内容(弹力、摩擦力、反冲现象、力和机械等)打下基础。通过对科学家牛顿和力的单位“牛顿”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牛顿对地球引力的探索以及他在物理学尤其在力学研究中的地位,并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中所制定的“通过科学教育使小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索,热爱科学,树立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目标。

本课的教学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身边经常看到的现象中去认识和研究重力问题;二是让学生在玩中研究重力的平衡,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材在整个安排上没有过多的叙述,只是把它作为学生探究的一条路径,力求让学生自己通过交流、体验、讨论、动手做等一系列活动,去发现地球表面附近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地球与物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力。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物品、器材等,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同时,可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查阅资料等了解科学家牛顿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和研究重力问题; ● 会描述和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 能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 知道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叫重力; ●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 使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教学伊始,可组织学生到室外活动,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投掷纸飞机、原地跳高、抛掷物体等活动。

1 请学生描述自己的活动。

2 在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 3 学生展开讨论,提出各种假设。

4 提问: 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学生回答)

5 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呢?(学生谈自己看到的现象) 【评析】导入是探究活动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关键。本环节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到室外活动,亲历各种活动过程,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自己去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出“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并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揭题,告诉学生:“大科学家牛顿就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顺势引出科学家牛顿及本课研究的课题——重力问题。

二、 引导学生研究有关“重力问题” 1 谈话: 关于重力,你想知道些什么? 2 提问: 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呢? 3 学生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4 交流实验、观察结果。

【评析】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环节将“测一测各种物体的重力”调整为“我想知道的重力问题”的目的就是想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研究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例如:重力有方向吗?如何测重力的大小?如何找物体的重心?怎样的物体站得更稳?假如离开了地球的吸引会怎样„„ 让学生通过预测、假设、实验、记录、交流、辩论等方式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使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 研究重力的平衡

1 观看杂技演员“走钢丝”的录像或图片。

2 讨论: 为什么走钢丝时杂技演员手里要拿根长竹竿? 3 提问: 你能用蛋壳做个不倒娃娃吗? 4 制作“不倒娃娃”活动。

5 交流、汇报在制作过程中的发现与问题。 6 师生小结。

【评析】科学教育的内容离不开生活实际,科学教育活动必须从实际出发。本环节是以小制作的形式进行的,选择制作“不倒娃娃”,一方面是想给学生更多的乐趣。因为制作材料“蛋壳”是学生司空见惯的,只是平时没有留意它,所以我们选用这种为学生熟悉的材料;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学生明白,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也许就存在于你的不经意之中。

四、 课后延伸

1 继续研究“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2 查阅有关牛顿的故事。

【评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不能光靠课堂上的三四十分钟,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课外延伸不但是课堂知识的消化与巩固,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好途径。

教学片断赏析

“导入新课”教学片断

(学生在室内用纸制作飞机、火箭后,按小组到室外进行掷纸飞机、掷纸火箭、原地跳高、抛掷球等活动)

师: 同学们在室外活动时看到了哪些现象?

生: 有的纸飞机会拐弯,有的会直飞„„但不管怎样,最终都是落在地上。 生: 我发现如果是顺风的话,纸飞机会晚些落地;若是逆风,落地会早些。 生: 我猜想纸飞机落地的快慢可能跟飞机的形状有关,阻力大的落地快,阻力小的落地慢。

„„

师: 除了掷纸飞机,你们在别的活动中有什么发现吗? 生: 不管你在哪里跳、从哪里跳,最终都要落地。

生: 我发现胖的人体重重,跳不高,落地快;瘦的人跳得稍高些,落地也稍慢些。

生: 我发现跳的高矮还跟人的力气、穿的鞋子是否有弹性有关。

生: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肌肉弹性好,所以跳得比较高,落地也慢。 „„

师: 向空中抛掷物体呢?

生: 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 生: 抛得高落地慢,抛得低落地快。 生: 不管怎么抛,最终都落地。

师: 你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发现有什么共同地方吗?

生: 所有物体不管你怎么抛、怎么扔,人怎么跳,都会落到地面上来。 师: 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生: 墙上的石灰时间久了会剥落在地上。 生: 白色垃圾——塑料袋被风吹起后也会落地。 生: 秋天的叶子也会落在地上。 生: 雨水是从空中落下来的。 生: 熟了的苹果也会往地上落。 „„

师: 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呢?

生: 因为地球上有引力。地球上的引力能把地球上的一切物体牢牢地吸引住,使得人或物体无法摆脱。

„„

【片断评析】这是本课的导入部分,教学内容是从学生进行的各种活动导入,选择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掷纸飞机、往高处跳、抛掷物体等活动,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兴趣参与,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实践证明,学生亲历各种活动过程,能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亲自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并能像科学家那样去关心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生活中的奥秘。

(丁国芳杨静娟)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B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3课,课题本身就是一个吸引了几代人的科学故事。因此,无论是编者还是教者,肯定都希望把这节课上得精彩,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材首先从苹果为什么落地的故事入手,引导学生探讨了“人跳得再高总要落回地面”、“水总是往低处流”,从而认识重力(地球引力)的存在;然后是测量重力的大小;最后研究重力的应用。其中用测力计测定力的大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使用测力计的技能,为下一节课定量研究“摩擦力的秘密”打好基础。

地球引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那么为什么要等到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落地才逐渐揭开其中的秘密呢?如此抽象的现象,真的就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的殿堂吗?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对我们能够有所启发的问题。为了避免枯燥乏味,我对教材稍稍作了一点变动:第一课时研究重力和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第二课时学习使用测力计测定重力。前者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后者重在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探究活动就比较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也有利于保持学生的研究兴趣。

为了使探究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除了要设计好探究活动以外,还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如下材料:

1 牛顿研究苹果为什么落地的动画课件。画面突出了苹果成熟后脱离枝条落地的过程,背景故事突出了牛顿通过研究苹果落地作出的贡献。

2 研究重力的材料:纸团、小皮球、制作重垂线的重物和线。

3 研究生活中平衡现象的材料:重力玩具、制作重力玩具的牙签和弯头吸管。我发现用牙签和弯头吸管可以很容易做成一个重力玩具,只需将两根吸管短的一头上下重叠,再用牙签从中间部位插进去,把它们连在一起,就可以使它们成为一个好玩的重力玩具了。(如图:)

4 测力计、和测力计匹配的轻小物体。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 能利用纸团等简单材料研究重力现象;

● 会制作简单的重力玩具; ● 会使用测力计测定重力;

● 能主动交流、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规律。 知识与技能

● 认识能证明地球引力存在的现象,知道地球引力的方向是向着地心的; ● 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量; ● 初步了解一些平衡现象,知道一定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仔细观察研究就能有所发现; ● 意识到身边的科学现象之间是有联系的;

● 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 养成认真观察、记录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播放课件: 牛顿研究苹果为什么落地的故事。

2 提问: 苹果是因为牛顿坐在树下才掉下来的吗?人人都有可能看见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为什么只有牛顿才会去研究这个现象呢?

3 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些东西终究是要被学生所遗忘、所抛弃的,而良好的科学态度将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本环节提出的问题,并不期望激起学生多大的共鸣,只是为了不让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一句空话。

二、 玩纸团、皮球,认识地球引力

1 谈话: 今天我们也要来研究苹果为什么落地的问题,苹果可以用纸团、小皮球来代替。请大家注意观察,积极思考,看谁的发现多。

2 小组实验: 抛掷纸团、小皮球。 3 讨论交流。

4 提问: 如果在空中直接放手的话,纸团、小皮球这些物体落下来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5 小组实验: 做个重垂线观察地球引力的方向。

6 讲解: 刚才我们发现,无论怎么抛掷纸团、小皮球,最后它们总是要竖直落到地面上的。是什么力量把它们拉到地面上的呢?三百多年前,大科学家牛顿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终于弄清了这个问题,原来这是地球引力的作用!(板书:地球引力)

7 课件: 地球引力(讲解概念、方向)。 8 提问:

(1) 人跳起来后为什么总是会落回地面? (2) 水为什么总是往低处流? 9 全班讨论、交流。 10 小结。

【评析】掌握科学概念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过程,它受到学生认识水平的限制,我们不必去追求定义的完整性。比如,“相互吸引力”的意义我们就完全可以不作探讨,随着学生认识的提高,这是可以不断充实的。

探究也不是科学学习的惟一方式。“地球引力”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并不是学生经验里已有的认识,或者说即使知道地球引力的名称也并不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只有通过必要的讨论、讲解,才能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

三、 玩重力玩具,研究平衡现象 1 玩铅笔: 怎样才能让它立在桌上?

2 提问: 为什么铅笔笔尖朝下放不稳,倒过来就可以立在桌上呢? 3 播放课件: 这些物体(电风扇、公共汽车站牌、遮阳伞等)为什么不容易倒? 4 讨论交流。

5 谈话: 原来这都是因为我们身边所有的物体都要受到地球引力吸引的缘故,所以头重脚轻的物体放不稳,而上轻下重的物体则不容易倒。如果我们把铅笔横过来,你可以把它平稳地放在瓶盖上吗?

6 学生实验、汇报。

7 谈话: 我们发现铅笔放在瓶盖上,要两边一样重才能放稳。(出示重力玩具)玩过这样的玩具吗?

8 活动: 玩重力玩具。

9 提问: 这些东西为什么不会倒下来?它们身上有什么秘密呢? 10 讨论研究。

11 谈话: 你们想自己做一个这样的玩具吗?桌上有一些牙签和吸管,我们先来试试吧!

12 学生制作重力玩具。 13 小结。

【评析】正如上面所说,掌握科学概念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通过牛顿的故事,以及对重垂线的观察,学生对地球引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只是一种间接的感知,终究是肤浅的。让他们玩重力玩具、制作重力玩具,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去直接体会地球引力的存在,去利用、驾驭地球引力。在这个主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才会自觉地接受地球引力的概念,并进行意义建构把它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 谈话: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像牛顿一样研究了地球引力,还制作了一些小玩具,谁愿意把自己制作的玩具给大家演示一下?

2 学生演示。

3 提问: 这些玩具为什么不会倒下来呢? 4 学生讨论、汇报。 5 小结。

二、 学习使用测力计 1 谈话: 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有重量的,都要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因此,在科学上我们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叫重力。一个力总是有方向和大小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也就是向着地心的。那么,它有多大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

2 讲解: 每个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测力计测量出它们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出示测力计)这就是测力计。请各组同学取出桌上的测力计观察一下,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力的单位是什么?想一想,它为什么可以用来测量重力?

3 小组观察、讨论。 4 小结。

5 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注意最大测量范围、指针调节零位的问题)

三、 练习使用测力计

1 谈话: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测一测我们平时常见的物体,请大家注意选用合适的测力计,同时做好测量记录。下面开始吧。

2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安排15分钟左右,注意要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实践一下)

3 汇报交流。 4 小结。

四、 总结 (略)

【说明】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使用测力计。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都要经历初步感知——反复练习——形成技能的过程。教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讲解示范准确扼要,点拨指导及时有效,又不能越俎代庖,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学生测量能力的培养有一个从弱到强的过程,或许他们在测量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但他们自己肯定可以解决。如果学生测量的结果有偏差,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不要盲目追求结果的统一,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片断赏析

“玩重力玩具,研究平衡现象”教学片断 师: 我们都从文具盒里拿出一支铅笔来,试试看,怎样才能让它立在桌上? (学生实验)

师: 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 铅笔只能倒过来放。

生: 铅笔尖那一头是不能立在桌上的,没削的那头才行。 生: 短的铅笔很容易就立在桌上了,长的要小心一点才能立住。 „„

师: 大家观察很仔细,说的也不错。下面我们来看看电脑里的一些问题并进行思考。

(播放课件: 不容易倒的物体)

师: 这些物体都是我们平时比较熟悉的物体,它们都不容易倒。它们为什么不容易倒呢?

生: 电风扇下面有个大铁块。 生: 它们下面都有个重东西。

生: 我们家的电风扇刚买回来时我搬过,下面的铁很重,管子什么的都很轻。

师: 大家都认为是上面轻下面重的缘故。那么,你们可以把铅笔横着平放在瓶盖上吗?

(学生实验,基本上都在试着调节左右位置)

师: 成功了?老师发现大家都在左右移动铅笔,你们为什么这样做啊? 生: 这样两边一样重了,就不会掉下来。

师: 大家发现铅笔放在瓶盖上,要两边一样重才能放稳。其实这都是因为地球引力的缘故。两边一样重实际上就是两边受到的地球引力一样大了,这时就能平衡,如果一边大一边小,就不能平衡,地球引力就会把物体拉倒。

师(出示“不倒翁”): 玩过这个玩具吗?它可是怎么弄都不会倒的?知道为什么吗?我们来研究一下。

(分发各种重力玩具,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师: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玩具不倒的秘密了吗?

生: 我发现这个玩具鸟的嘴这边很重,尾巴那边是很轻的,拿在手里感觉怪怪的。

师: 放在桌子上看起来挺好玩的,对吧? 生: 这个“不倒翁”里面有重的东西。

生: “不倒翁”里的重的东西是放在下面的。我以前跟我哥哥一起做过,放的是橡皮泥。就是不知道这个“不倒翁”里面放的什么。

师: 很好,亲自做过了知道的就多了。看来我们以后也要像陈飞一样多动手啊。

生: 这个小人手里握住的东西也是很重的。

师: 我这里有两根吸管、一根牙签,我们就用它们来做一个小人。看看我们能不能做出一个不会倒的小人,好吗?

(学生制作,教师注意观察并及时给无从着手的组一定的指导) 师: 你们的小人做成功了吗?它为什么不容易倒呢? 生: 因为吸管重,牙签轻。 生: 我不同意,吸管也很轻的。 生: 但是吸管有两根呢,而且那么长。

生: 过超说的是对的,牙签做的小人身体轻,两根吸管做的身体重,也是上面轻下面重,而且跟“不倒翁”一样,摇来摇去总是下面重。

师: 说的非常好! „„

【片断评析】教师有意识地从学生玩过无数次的竖铅笔开始和他们一起研究平衡现象,又收集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平衡玩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学生亲自制作平衡玩具,能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用材料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是这个教学片断的亮点所在。

(万云立)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C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3课。本课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类似苹果落地等现象的分析,认识一种常见的力——重力。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认识重力,重力是普遍存在的。教材以常见的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人跳高总要落地等现象,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从而发现地球都要吸引它周围的物体,认识什么是重力,并且举出更多的例子说明重力是普遍存在的。第二部分,研究重力,学会测量物体的重力。学生要学会用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不同的物体重力大小是不同的。第三部分,研究有关重力平衡的现象。通过类似独脚小人站立瓶盖的活动,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物体的平衡与重心的高低有关系。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 能搜集相关证据说明重力是普遍存在的; ● 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 能通过游戏对物体平衡现象进行研究。 知识与技能

● 认识重力是地球对它周围物体的吸引力; ● 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 了解物体的平衡与物体重心的高低有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到每一项科学发现都离不开生活; ● 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教学过程设计

一、 认识重力,重力是普遍存在的

1 游戏: 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做原地跳高动作,比一比谁跳得高。 2 学生活动。

3 提问: 同学们跳得真高啊!有谁能跳起来而不落下去吗?为什么人跳得再高,总要落回地面呢?

4 学生讨论并回答。

5 提问: 你能举例说明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力吗?这个吸引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6 学生讨论、交流。 7 学生汇报。

8 小结: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力,它能把这些物体拉向地面,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我们把这种力叫做重力。重力是普遍存在的。

【评析】本课采用游戏方式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科学学习;另一方面能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体现“做中学”的思想,并进一步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有科学。

二、 研究重力,学会测量物体的重力

1 提问: 各种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一样吗?怎样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有多大呢?

2 学生回答。

3 讲解: 我们通常使用测力计来测量物体的重力。重力的单位用牛顿表示,符号为“N”。

4 学生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大小。

【评析】能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是《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科学能力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本环节通过指导学生使用测力计对身边的常见物体进行测量,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熟悉并正确掌握使用测力计的方法;另一方面,能使学生通过测量对生活中各种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逐步形成感性认识——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是不同的。

三、 研究有关重力平衡的现象

1 (教师出示修改过的“不倒翁”)谈话:同学们一定都玩过“不倒翁”吧!老师这个“不倒翁”怎么不灵了?你能帮我找出原因吗?

2 学生研究、讨论。 3 学生回答。

4 提问: 如果把“不倒翁”里的重物放在其他位置,行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5 学生实验。

6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 小结: “不倒翁”不倒是因为它重心低的缘故。看来物体的平衡与它的重心高低有关,重心越低就越容易平衡稳定。

【评析】这里教师并没有采用教材给出的“独脚小人”的活动,而是选择了学生平时比较熟悉的“不倒翁”,因为它更贴近儿童生活,学生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它还有利于学生对重心的理解。

四、 拓展,延伸

1 (出示“独脚小人”)提问:你们能使“独脚小人”平稳地站立在瓶盖上吗?

2 学生活动。 教学片断赏析

“认识重力,重力是普遍存在的”教学片断

师: 同学们请全体起立,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站在原地,用力向上跳,比比谁跳得最高?

(学生活动)

师: 同学们跳得真高呀!有谁能跳起来而不落下去吗? 生(齐声): 没有!

师: 为什么人跳得再高,总要落回地面呢? 生: 因为我们人很重。 生: 因为人是有重量的。 生: 因为地球对人有引力。

生: 这个力叫地球引力,我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生: 我还知道这个地球引力是由牛顿发现的。

师: 回答得真不错!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吗?

生: 跳高运动员跳得很高,但他还是要落在垫子上。

生: 体育课上我们把排球打得很高,最后它还是要落下来,说明排球也受到了地球引力的影响。 生: 炮弹打得再高,最后还是落在地球上,说明炮弹也要受到地球的引力。 生: 苹果成熟后,会自己从树上落下来,大科学家牛顿就是通过这个事情发现地球引力的。

师: 说得很对!你了解得真多,看来多读课外书是大有好处的。 生: 我来说,水总是由高处往低处流,说明它也受到了地球的引力。 生: 老鹰不管用多大的力也飞不出地球周围,说明它也受到了地球的引力。 生: 对,还有飞机。

生: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刚才他们说老鹰、飞机飞不出地球周围,是因为受到了地球的引力,我也同意。但是,火箭、航天飞机不是已经飞出地球,飞到月亮上去了吗?它不就没有受到地球的引力吗?

师: 对呀!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告诉他?

生: 不对,它们也受到地球引力,只是它们产生的升力超过了地球对它们的吸引力,所以可以飞到月亮上去。

师: 你回答得真棒!确实火箭、航天飞机也受到地球的引力。那你们说地球引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 地球引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因为各种物体都是往下落的。 生(齐声): 对。

师: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我们发现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都有引力,它能把这些物体拉向地面,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我们把这种力叫做重力。记住:重力是普遍存在的。

苹果娃娃教案范文第5篇

本课是“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3课。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力的现象(如浮力、水力、风力等)已有了初步认识,对研究性学习有了一定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力,并获得有关力的初步概念,知道力的作用将引起物体哪些变化,同时,也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其他有关力的内容(弹力、摩擦力、反冲现象、力和机械等)打下基础。通过对科学家牛顿和力的单位“牛顿”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牛顿对地球引力的探索以及他在物理学尤其在力学研究中的地位,并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中所制定的“通过科学教育使小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索,热爱科学,树立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目标。

本课的教学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身边经常看到的现象中去认识和研究重力问题;二是让学生在玩中研究重力的平衡,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材在整个安排上没有过多的叙述,只是把它作为学生探究的一条路径,力求让学生自己通过交流、体验、讨论、动手做等一系列活动,去发现地球表面附近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地球与物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力。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物品、器材等,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同时,可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查阅资料等了解科学家牛顿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和研究重力问题; ● 会描述和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 能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 知道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叫重力; ●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 使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教学伊始,可组织学生到室外活动,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投掷纸飞机、原地跳高、抛掷物体等活动。

1 请学生描述自己的活动。

2 在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 3 学生展开讨论,提出各种假设。

4 提问: 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学生回答)

5 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呢?(学生谈自己看到的现象) 【评析】导入是探究活动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关键。本环节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到室外活动,亲历各种活动过程,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自己去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出“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并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揭题,告诉学生:“大科学家牛顿就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顺势引出科学家牛顿及本课研究的课题——重力问题。

二、 引导学生研究有关“重力问题” 1 谈话: 关于重力,你想知道些什么? 2 提问: 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呢? 3 学生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4 交流实验、观察结果。

【评析】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环节将“测一测各种物体的重力”调整为“我想知道的重力问题”的目的就是想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研究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例如:重力有方向吗?如何测重力的大小?如何找物体的重心?怎样的物体站得更稳?假如离开了地球的吸引会怎样„„ 让学生通过预测、假设、实验、记录、交流、辩论等方式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使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 研究重力的平衡

1 观看杂技演员“走钢丝”的录像或图片。

2 讨论: 为什么走钢丝时杂技演员手里要拿根长竹竿? 3 提问: 你能用蛋壳做个不倒娃娃吗? 4 制作“不倒娃娃”活动。

5 交流、汇报在制作过程中的发现与问题。 6 师生小结。

【评析】科学教育的内容离不开生活实际,科学教育活动必须从实际出发。本环节是以小制作的形式进行的,选择制作“不倒娃娃”,一方面是想给学生更多的乐趣。因为制作材料“蛋壳”是学生司空见惯的,只是平时没有留意它,所以我们选用这种为学生熟悉的材料;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学生明白,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也许就存在于你的不经意之中。

四、 课后延伸

1 继续研究“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2 查阅有关牛顿的故事。

【评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不能光靠课堂上的三四十分钟,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课外延伸不但是课堂知识的消化与巩固,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好途径。

教学片断赏析

“导入新课”教学片断

(学生在室内用纸制作飞机、火箭后,按小组到室外进行掷纸飞机、掷纸火箭、原地跳高、抛掷球等活动)

师: 同学们在室外活动时看到了哪些现象?

生: 有的纸飞机会拐弯,有的会直飞„„但不管怎样,最终都是落在地上。 生: 我发现如果是顺风的话,纸飞机会晚些落地;若是逆风,落地会早些。 生: 我猜想纸飞机落地的快慢可能跟飞机的形状有关,阻力大的落地快,阻力小的落地慢。

„„

师: 除了掷纸飞机,你们在别的活动中有什么发现吗? 生: 不管你在哪里跳、从哪里跳,最终都要落地。

生: 我发现胖的人体重重,跳不高,落地快;瘦的人跳得稍高些,落地也稍慢些。

生: 我发现跳的高矮还跟人的力气、穿的鞋子是否有弹性有关。

生: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肌肉弹性好,所以跳得比较高,落地也慢。 „„

师: 向空中抛掷物体呢?

生: 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 生: 抛得高落地慢,抛得低落地快。 生: 不管怎么抛,最终都落地。

师: 你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发现有什么共同地方吗?

生: 所有物体不管你怎么抛、怎么扔,人怎么跳,都会落到地面上来。 师: 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生: 墙上的石灰时间久了会剥落在地上。 生: 白色垃圾——塑料袋被风吹起后也会落地。 生: 秋天的叶子也会落在地上。 生: 雨水是从空中落下来的。 生: 熟了的苹果也会往地上落。 „„

师: 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呢?

生: 因为地球上有引力。地球上的引力能把地球上的一切物体牢牢地吸引住,使得人或物体无法摆脱。

„„

【片断评析】这是本课的导入部分,教学内容是从学生进行的各种活动导入,选择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掷纸飞机、往高处跳、抛掷物体等活动,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兴趣参与,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实践证明,学生亲历各种活动过程,能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亲自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并能像科学家那样去关心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生活中的奥秘。

(丁国芳杨静娟)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B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3课,课题本身就是一个吸引了几代人的科学故事。因此,无论是编者还是教者,肯定都希望把这节课上得精彩,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材首先从苹果为什么落地的故事入手,引导学生探讨了“人跳得再高总要落回地面”、“水总是往低处流”,从而认识重力(地球引力)的存在;然后是测量重力的大小;最后研究重力的应用。其中用测力计测定力的大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使用测力计的技能,为下一节课定量研究“摩擦力的秘密”打好基础。

地球引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那么为什么要等到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落地才逐渐揭开其中的秘密呢?如此抽象的现象,真的就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的殿堂吗?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对我们能够有所启发的问题。为了避免枯燥乏味,我对教材稍稍作了一点变动:第一课时研究重力和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第二课时学习使用测力计测定重力。前者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后者重在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探究活动就比较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也有利于保持学生的研究兴趣。

为了使探究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除了要设计好探究活动以外,还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如下材料:

1 牛顿研究苹果为什么落地的动画课件。画面突出了苹果成熟后脱离枝条落地的过程,背景故事突出了牛顿通过研究苹果落地作出的贡献。

2 研究重力的材料:纸团、小皮球、制作重垂线的重物和线。

3 研究生活中平衡现象的材料:重力玩具、制作重力玩具的牙签和弯头吸管。我发现用牙签和弯头吸管可以很容易做成一个重力玩具,只需将两根吸管短的一头上下重叠,再用牙签从中间部位插进去,把它们连在一起,就可以使它们成为一个好玩的重力玩具了。(如图:)

4 测力计、和测力计匹配的轻小物体。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 能利用纸团等简单材料研究重力现象;

● 会制作简单的重力玩具; ● 会使用测力计测定重力;

● 能主动交流、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规律。 知识与技能

● 认识能证明地球引力存在的现象,知道地球引力的方向是向着地心的; ● 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量; ● 初步了解一些平衡现象,知道一定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仔细观察研究就能有所发现; ● 意识到身边的科学现象之间是有联系的;

● 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 养成认真观察、记录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播放课件: 牛顿研究苹果为什么落地的故事。

2 提问: 苹果是因为牛顿坐在树下才掉下来的吗?人人都有可能看见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为什么只有牛顿才会去研究这个现象呢?

3 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些东西终究是要被学生所遗忘、所抛弃的,而良好的科学态度将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本环节提出的问题,并不期望激起学生多大的共鸣,只是为了不让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一句空话。

二、 玩纸团、皮球,认识地球引力

1 谈话: 今天我们也要来研究苹果为什么落地的问题,苹果可以用纸团、小皮球来代替。请大家注意观察,积极思考,看谁的发现多。

2 小组实验: 抛掷纸团、小皮球。 3 讨论交流。

4 提问: 如果在空中直接放手的话,纸团、小皮球这些物体落下来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5 小组实验: 做个重垂线观察地球引力的方向。

6 讲解: 刚才我们发现,无论怎么抛掷纸团、小皮球,最后它们总是要竖直落到地面上的。是什么力量把它们拉到地面上的呢?三百多年前,大科学家牛顿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终于弄清了这个问题,原来这是地球引力的作用!(板书:地球引力)

7 课件: 地球引力(讲解概念、方向)。 8 提问:

(1) 人跳起来后为什么总是会落回地面? (2) 水为什么总是往低处流? 9 全班讨论、交流。 10 小结。

【评析】掌握科学概念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过程,它受到学生认识水平的限制,我们不必去追求定义的完整性。比如,“相互吸引力”的意义我们就完全可以不作探讨,随着学生认识的提高,这是可以不断充实的。

探究也不是科学学习的惟一方式。“地球引力”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并不是学生经验里已有的认识,或者说即使知道地球引力的名称也并不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只有通过必要的讨论、讲解,才能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

三、 玩重力玩具,研究平衡现象 1 玩铅笔: 怎样才能让它立在桌上?

2 提问: 为什么铅笔笔尖朝下放不稳,倒过来就可以立在桌上呢? 3 播放课件: 这些物体(电风扇、公共汽车站牌、遮阳伞等)为什么不容易倒? 4 讨论交流。

5 谈话: 原来这都是因为我们身边所有的物体都要受到地球引力吸引的缘故,所以头重脚轻的物体放不稳,而上轻下重的物体则不容易倒。如果我们把铅笔横过来,你可以把它平稳地放在瓶盖上吗?

6 学生实验、汇报。

7 谈话: 我们发现铅笔放在瓶盖上,要两边一样重才能放稳。(出示重力玩具)玩过这样的玩具吗?

8 活动: 玩重力玩具。

9 提问: 这些东西为什么不会倒下来?它们身上有什么秘密呢? 10 讨论研究。

11 谈话: 你们想自己做一个这样的玩具吗?桌上有一些牙签和吸管,我们先来试试吧!

12 学生制作重力玩具。 13 小结。

【评析】正如上面所说,掌握科学概念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通过牛顿的故事,以及对重垂线的观察,学生对地球引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只是一种间接的感知,终究是肤浅的。让他们玩重力玩具、制作重力玩具,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去直接体会地球引力的存在,去利用、驾驭地球引力。在这个主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才会自觉地接受地球引力的概念,并进行意义建构把它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 谈话: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像牛顿一样研究了地球引力,还制作了一些小玩具,谁愿意把自己制作的玩具给大家演示一下?

2 学生演示。

3 提问: 这些玩具为什么不会倒下来呢? 4 学生讨论、汇报。 5 小结。

二、 学习使用测力计 1 谈话: 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有重量的,都要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因此,在科学上我们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叫重力。一个力总是有方向和大小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也就是向着地心的。那么,它有多大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

2 讲解: 每个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测力计测量出它们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出示测力计)这就是测力计。请各组同学取出桌上的测力计观察一下,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力的单位是什么?想一想,它为什么可以用来测量重力?

3 小组观察、讨论。 4 小结。

5 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注意最大测量范围、指针调节零位的问题)

三、 练习使用测力计

1 谈话: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测一测我们平时常见的物体,请大家注意选用合适的测力计,同时做好测量记录。下面开始吧。

2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安排15分钟左右,注意要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实践一下)

3 汇报交流。 4 小结。

四、 总结 (略)

【说明】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使用测力计。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都要经历初步感知——反复练习——形成技能的过程。教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讲解示范准确扼要,点拨指导及时有效,又不能越俎代庖,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学生测量能力的培养有一个从弱到强的过程,或许他们在测量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但他们自己肯定可以解决。如果学生测量的结果有偏差,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不要盲目追求结果的统一,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片断赏析

“玩重力玩具,研究平衡现象”教学片断 师: 我们都从文具盒里拿出一支铅笔来,试试看,怎样才能让它立在桌上? (学生实验)

师: 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 铅笔只能倒过来放。

生: 铅笔尖那一头是不能立在桌上的,没削的那头才行。 生: 短的铅笔很容易就立在桌上了,长的要小心一点才能立住。 „„

师: 大家观察很仔细,说的也不错。下面我们来看看电脑里的一些问题并进行思考。

(播放课件: 不容易倒的物体)

师: 这些物体都是我们平时比较熟悉的物体,它们都不容易倒。它们为什么不容易倒呢?

生: 电风扇下面有个大铁块。 生: 它们下面都有个重东西。

生: 我们家的电风扇刚买回来时我搬过,下面的铁很重,管子什么的都很轻。

师: 大家都认为是上面轻下面重的缘故。那么,你们可以把铅笔横着平放在瓶盖上吗?

(学生实验,基本上都在试着调节左右位置)

师: 成功了?老师发现大家都在左右移动铅笔,你们为什么这样做啊? 生: 这样两边一样重了,就不会掉下来。

师: 大家发现铅笔放在瓶盖上,要两边一样重才能放稳。其实这都是因为地球引力的缘故。两边一样重实际上就是两边受到的地球引力一样大了,这时就能平衡,如果一边大一边小,就不能平衡,地球引力就会把物体拉倒。

师(出示“不倒翁”): 玩过这个玩具吗?它可是怎么弄都不会倒的?知道为什么吗?我们来研究一下。

(分发各种重力玩具,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师: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玩具不倒的秘密了吗?

生: 我发现这个玩具鸟的嘴这边很重,尾巴那边是很轻的,拿在手里感觉怪怪的。

师: 放在桌子上看起来挺好玩的,对吧? 生: 这个“不倒翁”里面有重的东西。

生: “不倒翁”里的重的东西是放在下面的。我以前跟我哥哥一起做过,放的是橡皮泥。就是不知道这个“不倒翁”里面放的什么。

师: 很好,亲自做过了知道的就多了。看来我们以后也要像陈飞一样多动手啊。

生: 这个小人手里握住的东西也是很重的。

师: 我这里有两根吸管、一根牙签,我们就用它们来做一个小人。看看我们能不能做出一个不会倒的小人,好吗?

(学生制作,教师注意观察并及时给无从着手的组一定的指导) 师: 你们的小人做成功了吗?它为什么不容易倒呢? 生: 因为吸管重,牙签轻。 生: 我不同意,吸管也很轻的。 生: 但是吸管有两根呢,而且那么长。

生: 过超说的是对的,牙签做的小人身体轻,两根吸管做的身体重,也是上面轻下面重,而且跟“不倒翁”一样,摇来摇去总是下面重。

师: 说的非常好! „„

【片断评析】教师有意识地从学生玩过无数次的竖铅笔开始和他们一起研究平衡现象,又收集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平衡玩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学生亲自制作平衡玩具,能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用材料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是这个教学片断的亮点所在。

(万云立)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C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3课。本课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类似苹果落地等现象的分析,认识一种常见的力——重力。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认识重力,重力是普遍存在的。教材以常见的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人跳高总要落地等现象,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从而发现地球都要吸引它周围的物体,认识什么是重力,并且举出更多的例子说明重力是普遍存在的。第二部分,研究重力,学会测量物体的重力。学生要学会用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不同的物体重力大小是不同的。第三部分,研究有关重力平衡的现象。通过类似独脚小人站立瓶盖的活动,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物体的平衡与重心的高低有关系。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 能搜集相关证据说明重力是普遍存在的; ● 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 能通过游戏对物体平衡现象进行研究。 知识与技能

● 认识重力是地球对它周围物体的吸引力; ● 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 了解物体的平衡与物体重心的高低有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到每一项科学发现都离不开生活; ● 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教学过程设计

一、 认识重力,重力是普遍存在的

1 游戏: 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做原地跳高动作,比一比谁跳得高。 2 学生活动。

3 提问: 同学们跳得真高啊!有谁能跳起来而不落下去吗?为什么人跳得再高,总要落回地面呢?

4 学生讨论并回答。

5 提问: 你能举例说明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力吗?这个吸引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6 学生讨论、交流。 7 学生汇报。

8 小结: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力,它能把这些物体拉向地面,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我们把这种力叫做重力。重力是普遍存在的。

【评析】本课采用游戏方式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科学学习;另一方面能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体现“做中学”的思想,并进一步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有科学。

二、 研究重力,学会测量物体的重力

1 提问: 各种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一样吗?怎样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有多大呢?

2 学生回答。

3 讲解: 我们通常使用测力计来测量物体的重力。重力的单位用牛顿表示,符号为“N”。

4 学生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大小。

【评析】能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是《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科学能力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本环节通过指导学生使用测力计对身边的常见物体进行测量,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熟悉并正确掌握使用测力计的方法;另一方面,能使学生通过测量对生活中各种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逐步形成感性认识——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是不同的。

三、 研究有关重力平衡的现象

1 (教师出示修改过的“不倒翁”)谈话:同学们一定都玩过“不倒翁”吧!老师这个“不倒翁”怎么不灵了?你能帮我找出原因吗?

2 学生研究、讨论。 3 学生回答。

4 提问: 如果把“不倒翁”里的重物放在其他位置,行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5 学生实验。

6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 小结: “不倒翁”不倒是因为它重心低的缘故。看来物体的平衡与它的重心高低有关,重心越低就越容易平衡稳定。

【评析】这里教师并没有采用教材给出的“独脚小人”的活动,而是选择了学生平时比较熟悉的“不倒翁”,因为它更贴近儿童生活,学生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它还有利于学生对重心的理解。

四、 拓展,延伸

1 (出示“独脚小人”)提问:你们能使“独脚小人”平稳地站立在瓶盖上吗?

2 学生活动。 教学片断赏析

“认识重力,重力是普遍存在的”教学片断

师: 同学们请全体起立,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站在原地,用力向上跳,比比谁跳得最高?

(学生活动)

师: 同学们跳得真高呀!有谁能跳起来而不落下去吗? 生(齐声): 没有!

师: 为什么人跳得再高,总要落回地面呢? 生: 因为我们人很重。 生: 因为人是有重量的。 生: 因为地球对人有引力。

生: 这个力叫地球引力,我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生: 我还知道这个地球引力是由牛顿发现的。

师: 回答得真不错!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吗?

生: 跳高运动员跳得很高,但他还是要落在垫子上。

生: 体育课上我们把排球打得很高,最后它还是要落下来,说明排球也受到了地球引力的影响。 生: 炮弹打得再高,最后还是落在地球上,说明炮弹也要受到地球的引力。 生: 苹果成熟后,会自己从树上落下来,大科学家牛顿就是通过这个事情发现地球引力的。

师: 说得很对!你了解得真多,看来多读课外书是大有好处的。 生: 我来说,水总是由高处往低处流,说明它也受到了地球的引力。 生: 老鹰不管用多大的力也飞不出地球周围,说明它也受到了地球的引力。 生: 对,还有飞机。

生: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刚才他们说老鹰、飞机飞不出地球周围,是因为受到了地球的引力,我也同意。但是,火箭、航天飞机不是已经飞出地球,飞到月亮上去了吗?它不就没有受到地球的引力吗?

师: 对呀!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告诉他?

生: 不对,它们也受到地球引力,只是它们产生的升力超过了地球对它们的吸引力,所以可以飞到月亮上去。

师: 你回答得真棒!确实火箭、航天飞机也受到地球的引力。那你们说地球引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 地球引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因为各种物体都是往下落的。 生(齐声): 对。

师: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我们发现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都有引力,它能把这些物体拉向地面,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我们把这种力叫做重力。记住:重力是普遍存在的。

苹果娃娃教案范文第6篇

【活动目标】

1.能认真观察图片,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图片内容。丰富词汇:发现、又红又大、越来越少。

2.能按事物发展顺序讲述图片内容,并能安静地倾听。

3.愿意表达与交流,体验毛毛虫吃苹果的喜悦心情。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4幅;毛毛虫胸饰15;毛毛虫玩具、苹果。

【活动过程】

(一)激活幼儿已有经验,激发讲述兴趣

1.你喜欢吃苹果吗?你们发现了苹果会怎么做呢?毛毛虫会吃苹果吗?

2.有一只毛毛虫出去散步的时候遇到了一件很开心的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事情吗?

(二)出示图片,观察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1.观察图1提问:图片上有什么?毛毛虫的表情怎么样?它遇到了一件什么开心的事?“毛毛虫发现苹果”这个句式尝试表述图片内容。

2.进一步提问:毛毛虫发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苹果?(丰富词汇:又红又大)

3.观察图2图3

(1)提问:毛毛虫在干什么?它是怎么吃苹果?(让幼儿来学一学)

(2)这两张图片有什么不一样?

(3)哪张在前面,哪张在后面呢?为什么?毛毛虫吃苹果,吃的越来越多,苹果变得越来越少。

(4)苹果最后吃的什么样呢?

4.观察图4

提问:这张图片上的毛毛虫在干什么?毛毛虫的头是面向苹果还是背向苹果?

(三)鼓励幼儿尝试运用已有经验讲述图片的内容

1.请你把看到的连起来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2.个别幼儿讲述:请你们3位小朋友把故事大声的讲给小朋友听。

(四)教师示范用简单的语言讲述故事,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其实这是一个很好听的故事,老师也来说一说吧。

(五)迁移:故事表演

1.教师出示毛毛虫胸饰,和幼儿一起进行故事表演。

2.活动结束:毛毛虫吃的好饱啊,我们一起到外面去散步去!

教学反思:

这一话题,孩子们比较感兴趣,都愿意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

上一篇:假如我有翅膀范文下一篇:普法宣讲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