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围术期心理护理对分娩的影响

2023-01-16

剖宫产术是妇科常用的手术方法, 是解决产妇及胎儿危急情况较为安全的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 对医疗要求不断提高, 心理医学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在各科护理实践中, 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心理护理可以使剖宫产患者围术期保持心理平衡、精神愉快, 使患者心理与生理、病理间趋向良性循环,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我们应用围术期心理护理起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进行剖宫产患者289例;入选标准:年龄18~40岁, 孕周为38~41周的单胎孕妇, 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 手术方式均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将本组病例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149例, 常规护理组140例, 2组在年龄、胎次、孕周、剖宫产原因上无差异, 临床具有可比性。

1.2 心理护理方法

1.2.1 手术前心理护理

大部分孕妇, 对医院陌生的环境不适应。她们大多经历了分娩前的阵痛或试产, 但仍未产出婴儿, 担心婴儿是否能安全降生, 情绪高度紧张且比较脆弱, 加之生理上的痛苦, 护理人员认真了解孕妇各种信息, 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 应用恰当的语言及非语言技巧进行有效沟通, 与孕妇进行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消除孕妇对手术和手术后的恐惧, 能够积极配合术前处理。

1.2.2 术中心理护理

产妇被接入手术间时巡回护士应热情接待产妇, 主动与产妇交谈, 了解产妇的一般状况, 注意为产妇保暖, 调节室温至适宜状态。巡回护士根据患者的不同问题、不同的心理特点, 与患者进行耐心的交谈, 及时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 引导患者正确对待治疗;主动向患者介绍实施麻醉的方法和目的, 使其从心理上得到安慰和鼓励, 同时增强对手术和麻醉医师的信任及手术成功的信心。

1.2.3 术后心理护理

手术结束患者安返病房, 去枕平卧6h, 安放好尿袋, 切口处压沙袋2h止血。护士除严密观察产妇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外, 要特别注意子宫收缩情况 (宫底高度和硬度) 及阴道出血的色和量, 注意给患者保暖, 实行母婴同室。护士应及时告知手术效果、母婴平安、婴儿性别、体重等情况, 耐心讲解, 教会产妇如何区分刀口疼痛和生理性的宫缩痛, 告之生理疼痛的原因、程度、持续时间、个体差异、作用等;教会患者正确评估疼痛的程度;播放一些轻松优美的音乐;分散和转移产妇对疼痛的注意。

1.3 观察内容

观察心理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产后出血, 新生儿阿氏评分并进行比较;观察2组术后疼痛, 疼痛分级比较效果评价参考WHO疼痛分级标准。

2 结果

对2组病例依据观察内容即产后出血、新生儿阿氏评分、术后疼痛进行统计, 并进行比较, 具体见表1。

3 讨论

剖宫产产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 紧张、情绪激动均可致中枢神经或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活动, 增加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 使宫缩乏力。同时, 精神过度紧张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 睡眠进食减少、烦躁、脉搏增快、脱水等, 从而影响正常的子宫收缩, 因此, 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减弱, 术中、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 这不仅影响麻醉效果, 而且影响术后康复。对剖宫产产妇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可使产妇痛觉的敏感性下降、对疼痛的耐受性增加、止痛药物的需求量减少, 并增强患者的心理控制能力, 使患者从身心两方面能主动接受手术治疗,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确保母婴安全。

通过对2组病例进行观察, 应用心理护理组产后出血、新生儿阿氏评分、术后疼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 充分说明、应用心理护理可以降低减少剖宫产产妇焦虑、恐惧心理, 紧张情绪, 能够配合手术及其他治疗, 明显缓解术后疼痛,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降低和消除母婴安全高危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围术期心理护理对分娩结果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进行剖宫产患者289例, 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149例, 常规护理组140例, 对2组病例产后出血、新生儿阿氏评分、术后疼痛、进行统计, 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观察内容产后出血、新生儿阿氏评分、术后疼痛进行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应用心理护理可以降低、减少剖宫产产妇焦虑、恐惧心理, 紧张情绪, 能够配合手术及其他治疗, 明显缓解术后疼痛,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降低和消除母婴安全高危因素。

关键词:剖宫产,围术期心理护理,对分娩,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红真, 房桂英, 郑燕, 等.产妇心理社会因素对分娩方式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 2004, 20 (9) :833~834.

[2] 常树玲, 潘美瑞.心理干预对择期刮宫产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16) :291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完善教学奖励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一篇: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