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3-01-16

1 充分认识做好民生工作的重大意义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并对此作了明确的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是我们党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 扩大公共服务, 协调利益关系, 完善社会管理, 调处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 以及这些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三位一体, 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 新概括,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2 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具体内容

(1) 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 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政府引导,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扩大就业规模, 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 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3) 分配制度改革,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 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 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 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 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 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 完善国民健康政策, 鼓励社会参与,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6) 会管理,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 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完善信访制度, 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3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断加强社会建设

(1)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开展就业援助;落实困难企业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政策, 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鼓励有创业能力的人员自主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确保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 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启动实施好18个国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补贴;进一步提高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待遇;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 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

(3) 大力帮扶困难群体。完善低保水平与全国同步增长机制, 稳步提高低保户待遇, 加强对低保边缘群体的救助;加强“五保”供养工作;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4) 推进安居工程建设。积极构建以廉租住房为主的城镇保障性住房新模式, 完善财税、土地、金融等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 将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 力争筹集廉租住房2.5万套。

(5)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职业教育规模, 实施高校“双重工程”,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教师培训, 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确保每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有效资助。

(6) 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县级医院、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 标准化、规范化乡镇卫生院示范县 (市) 达到85%;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98%;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建立健全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长效机制;实施医疗惠民工程, 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7)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全面完成省图书馆等工程建设和7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做好44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 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

(8) 是做好人口计生工作。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 实施优生促进工程,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 加强综合治理, 努力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做好全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9) 切实加强公共安全。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年活动, 加大食品安全整顿和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制假售假行为, 让广大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全。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责任, 着力抓好高危行业、人员密集场所、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 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10) 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平安地区建设, 积极排查, 化解和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抓好社会管理创新, 强化公正廉洁执法, 重视做好信访工作, 认真解决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涉法涉诉等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斗争, 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 收入是民生之源, 保障是民生之基, 就医是民生之急。本文主要探讨改善民计民生, 劳动保障部门承担着社会建设的重要职能, 全部工作与民生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建设,改善民生

参考文献

[1] 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8.

[2] 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4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熵权法的高职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下一篇:浅谈企业办公中的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