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法论文范文

2024-03-30

讨论法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已成为积极投身教改的所有教师的共识。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主体本身参与课堂的全面心理活动过程。因此,教师在探讨教学模式时,不应该仅仅从教学行为上去考虑教学过程,而应该从揭示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并使其与客观教学规律辩证地统一起来。诱思探究理论认为,教学系统应该由五个教学心理要素组成,并且对应着五个教学行为要素,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意”、“及时反馈,促进同化”、“积极探索,认真观察”、“精心研究,活跃思维”、“广泛运用,加强迁移”。其中,“情境—情意”要素和“反馈—同化”要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它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的需要适时地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优化的心理情意状态,通过及时的反馈评价,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通过同化,达到高层次的目标认知结构,以保证最佳教学效果的实现。诱思探究理论关于课堂教学心理结构组成要素的分析,为广大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设计教学,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运用诱思探究理论指导教学的实践中,作为中学历史学科教师,我们认为,课堂活动形式采用讨论法是比较可取的。理由有四:首先,讨论法的运用能比较充分地体现诱思探究的理论思想。诱思教学思想可以准确地概括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关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讨论法中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其中只起引导、点拨、掌舵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在商讨和辩论中掌握知识,探求真理。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在学生与教材的关系中,变学生机械接受课本提供的现成结论的状况为学生能够提出“是不是”和主动分析“为什么”,以批判的精神接受知识的过程。关于“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一节讨论课中,几个揭示教材核心的讨论题,就是贯穿整节课的训练主线。在讨论中,学生为了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的见解,必须首先对历史史实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对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评论等。惟有如此,讨论者才能正确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下。长期训练,这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就会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其次,采用讨论法比较适合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思维特征来看,到了高中阶段,思维中的抽象逻辑较为充分,在与具体形象成分的辩证统一中,渐占绝对优势。随着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进行着从经验型到逻辑型和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并逐步形成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在思维活动中,他们能够看到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是基于这一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讨论课才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讨论,不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上实现教学目标,在思想认识上提高一步,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青年学生的“个性”形成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青年时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我”形象的树立。此时期,他们愿意在同伴面前充分展示自己,树立自己的形象,尤其是当代中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展示意识都比较强烈,这也是讨论课能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讨论教学法的功能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讨论前的准备促使学生主动地把握教材,同时积极搜寻资料,加强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和理性分析,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讨论中,为了做到观点明确、语言准确,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激烈的论辩中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反应能力等,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讨论后,学生不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历史史实,同时对历史现象、历史观点的认识也有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思维深刻性的增强,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对社会、对现实等各方面的认识也会进一步深化,使其人生观、世界观得到升华。

第四,课堂讨论法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对某一个历史现象(或某一个基本史实)进行讨论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甚至是陈旧的观点的束缚,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求异及发散思维能力。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水平,学生有能力依据对史实的归纳、分析,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发表有水平的见解。在讨论中,通过对相关历史史实信息的收集、重新组合,通过积极联想、逻辑推理等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这三项伟大的发明都是中国人完成的,但鲁迅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人却拿来当饭吃。”把这两段材料重新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展开讨论:三大发明在西方成为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强大动力,而在其故乡却并没有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为什么?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得出“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的新认识和新结论。这就有意识地培养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还会产生很多对学生非常有益的连带效果。比如: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自信心的树立;勇于探索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等等。这些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长久而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既能充分地体现诱思探究教学思想,又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特点,而且能较好地完成“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教学目标,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它是一种较好的课堂组织方式。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采用讨论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于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教师正确的发挥主导作用,是充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讨论题。一道好的讨论题,既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又能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精心设计讨论题,是一节讨论课成功的前提。讨论中,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既要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又不能使讨论偏离主题,要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恰当的诱导、适时的点拨,使“诱”和“思”不断地转化和升华,以利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讨论法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同时,教师更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和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论学生表现如何,教师都要适时、适当地予以肯定和点拨。教师要以恰当的方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其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讨论法教学一般的程序是: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目;在学生对教材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掌握重点、认清难点、提高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把握教材,提高能力。讨论教学特别强调要有计划、有准备。虽然此教学法可操作性很强,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如果总以一成不变的形式出现,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其效果。因此,应该注意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可以按学生座位分成几个讨论小组,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也可以根据学生观点的不同,分成不同的派别,各派之间进行辩论;还可以按班级原有的学习小组,根据教师课前发布的预习提纲分头进行准备,课上推荐代表进行发言,等等。形式上的变化,使学生总有一种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也避免了讨论时冷场现象的出现,同时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精神的培养。

讨论法是笔者近两年来学习诱思探究理论,积极推进优化课堂结构教改的实践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以上所述只是笔者的一管之见,仅以此文就教于各位同仁。

(作者单位:天津蓟县教研室蓟县第一中学)责任编辑:林 屹

讨论法论文范文第2篇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受到学生的学识水平、思想基础、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样的情况,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准确设计讨论问题, 恰当把握讨论现场等。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还应注意一些问题。本文试就这一情况谈几点看法。

1 要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要把事物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它要求人们着眼于整体, 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

叶圣陶也指出:“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因为, 面对同一教材, 我们可能通过本课的自身特点或本文与本单元、本学段或是整个思想品德教材体系等方面考虑选取出众多的学习目标。而不同的学习目标相对应的是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指导策略。因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紧扣课文内容, 搞清着力点。要深入研究学生, 把握学生思想基础, 在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启迪学生多向思维的过程中, 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具体到每一个文本, 要讨论题目的设计上要考虑到以下几点:有没有讨论的必要;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难度是否适中;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等。总而言之, 一切要以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体现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

2 讨论要与文本内容密切联系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明确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学习平等的对话者、启发有方的指导者、率先示范的榜样者、公平公正的评价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是学习过程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等都在不断强化过程中, 他们往往对问题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讨论过程不能依据文本内容, 可能会使课堂上出现那种七嘴八舌, 脱离文本, 漫无目的闲谈等现象。

要想改变或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 作为引路人的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以文本为载体, 围绕中心进行发言。并能根据学生讨论的进展情况及时捕捉亮点, 借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挖掘文本, 真正达到探讨的目的。否则,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就会因一些小问题而偏离论题, 自主讨论也就失去了应有意义。

3 讨论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课堂讨论是一个多边交流的互动过程, 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都要积极主动地听取他人的发言。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消除学生的顾虑, 让他们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敞开思维, 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个班级学生的能力有高有低, 综合能力差、被动和机械型的学生很容易在讨论过程中被边缘化, 甚至淡出讨论。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心中有数, 目中有人, 想方设法鼓励这些学生大胆发言, 积极参与讨论。

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是思想品德课堂讨论的主要形式之一。教师可采用“自愿组合为主, 适当优化为辅”的方法来组建, 人数以4至6人为宜, 尽量做到组内异质, 条件均衡, 优势互补。同时, 要分工明确, 座位安排要有利于成员的交流。

4 讨论时间要适度, 要注重讨论过程

讨论需要时间。有了适当的时间作保障, 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并对问题深入思考。思考深入成熟了, 他们也才能缜密地组织语言, 选择表达方式。同样, 有了适当的时间作保障, 小组内讨论才能充分, 才能收到实效。

同时, 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和方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就目的与过程而言, 我们更应该看重讨论的过程。因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同一个问题, 可能会出现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 他们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思想得到碰撞, 灵感得到激发, 结论也更加多样而明确。也可以说只有经过分析, 归纳, 综合的思维过程才能真正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 使课堂讨论落到实处。

5 讨论中, 要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 而是刺激信息加工的主体,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而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说,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应有所凸现。因为在课堂讨论中, 学生的观点有时一致, 有时会有分歧, 有时认识不到位, 有时又会陷入困惑……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教师及时引导和点拨, 但决不能越俎代庖、大包大揽。而应先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研读教材, 在学生再次学习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再次讨论。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树立自信, 奠定走向成功的基础, 同时保证课堂讨论有效进行, 并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 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讨论法教学, 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 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 整个课堂教学更加民主而开放。

摘要: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怎样讨论应是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学思想品德课内容丰富, 知识灵活, 在课堂中运用讨论法更便于激发学生思维, 彰显学生个性。

讨论法论文范文第3篇

1 问题讨论法的提出

新课标实施后, 如何体现“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这一理念呢?我认为, 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让学生敢于怀疑, 勇于提出问题, 并积极地去解决它, 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因为“读书要疑, 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 不疑不悟”, 能使学生有疑有悟, 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课堂上, 能让学生有更多的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 对所疑所问展开各种形式的讨论, 学生既能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 又可以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 并做出适当评价。这种以问题为纽带, 以讨论为互动平台的教学方法, 真正体现了“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2 问题讨论法的运用

2.1 诱导式讨论

我在教《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课时, 就以问题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学习, 我们知道美国是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才最终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那么, 一个极其落后的农奴制国家——俄国, 它为什么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接着板书课题和两个问题: (1) 俄国为什么要废除农奴制? (2) 俄国与英、美等国相比, 其发展资本主义的模式相同吗?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学生阅读很认真, 发现了课文中有几个改革, 名称不一。教师极力赞赏之后说明:按年代, 叫1 8 6 1年改革;按人物, 叫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按事件, 叫俄国农奴制改革。课文是以历史事件命题的, 其实是一回事。接着顺势诱发:一件事为什么会有三个名称?因为它们之间有直接关系和影响。这就提醒我们, 只要从年代、人物、事件三方面联系起来思考, 问题就很容易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 教师鼓励举手发言, 在全班展开逐题讨论。

2.2 质疑式讨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 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质疑。我在讲授《重庆谈判》时, 第一步就开展质疑比赛, 看谁提的问题多。学生毫无顾虑, 怎么想就怎么说, 提出了“抗战后, 内战为什么没有立即爆发?”、“蒋介石为什么要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既然知道蒋介石是‘假和平’, 为什么毛泽东还要去重庆?”等十多个问题, 都是经过独立思考的, 有一定深度和广度。接着进行第二步:答疑比赛, 逐个问题展开讨论。讨论采取自由发言的形式。在教师指导下, 每个问题又由学生讲评、归纳。从质疑到答疑, 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感受到探索过程的艰辛和乐趣, 逐步养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2.3 点拨式讨论

在《美国独立战争》一课的问题讨论中, 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美国建国才短短二百来年, 就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为什么美国和拉美各地同时取得独立, 但以后的发展却大相径庭?这些问题是学生跳出历史, 从现实情况提出来的, 教材上没有, 教师平时也很少联系到, 简直出乎意料。我不做权威性的解答, 而是提出几个问题来点拨:美国和拉美独立前的发展状况怎样?二者为什么要独立?独立的原因和经过有哪些异同?它们独立后的各自发展历程怎样?等等, 促使学生回顾已学史实, 相互联系, “温故知新”, 以史论今。学生以产生问题始, 以产生和解决新问题终, 不但明白了全面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思维方式方法, 而且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4 对抗式讨论

问题讨论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后, 我把辩论对抗赛引入课堂讨论, 讨论前, 精选一个重要历史人物或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命题, 将全班学生分成正反方两个组, 根据各自论题做辩论准备。例如对秦始皇的评价, 我提供了几种观点: (1) 秦始皇是个伟人。 (2) 秦始皇是个暴君。 (3) 秦始皇功大于过。 (4) 秦始皇过大于功。 (5) 秦始皇功过两抵。并发给相关的参考资料。我分别参加双方组织的讨论, 适时点拨引导。然后由各组推选包括组长在内的5名辩手, 人人主动为把握观点出谋划策。这样强化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正式辩论按照分组陈述→自由辩论→归纳总结的程序进行, 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代表裁判, 具体分析双方得失。整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全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积极性。

3 问题讨论法的实践体验

3.1“自学、合作、探究”是学生主体原则的体现

运用问题讨论法, 必须重视课前预习和预习指导, 这是自主探究的前提。必须精心组织各种交流讨论, 在讨论中, 相互启发, 相互比较, 提出疑问或修改意见, 形成积极合作氛围, 这是自主探究的重点。问题讨论法教学的每个环节, 始终紧扣“自学、合作、探究”方式, 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2 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关键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备课的着眼点就要放在如何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 逐步培养起学生的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指导者、参与者、探究者的角色去引导点拨学生思考、探索、交流、反思, 学生才能敢疑、敢说。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 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3.3 问题讨论法要在坚持不懈的训练中摸索和完善

长期以来, 课堂上学生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 甚至上公开课也出现“哑巴课”。要转变为问题讨论, 首先要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 大胆放手。其次要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即使学生提问答疑出现偏差, 也要给予热情地鼓励, 切不可轻易否定, 以防挫伤积极性。再次要循序渐进, 有计划有目的的逐步训练培养。最后要依据教材内容坚持训练, 不断探索, 逐步完善。

摘要: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积极倡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种方式体现了“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的新理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要把凝炼浓缩、抽象概括的教材, 还原于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历史本身, 让学生掌握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并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去分析、评价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必须实施这一方式, 并要下功夫探索得当的教法。

讨论法论文范文第4篇

1 实验条件

1.1微库仑分析法基本原理

库仑分析法是一种电化学分析法, 在微库仑分析过程中, 根据国标要求转化率为80%~120%, 方可进行样品分析。

1.2仪器:

RPA~200微库仑分析仪泰州市中环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1.3试剂与材料:

10mg/L硫标准物质 (石化科学研究院)

氧气 (纯度>99.99%)

氩气 (纯度>99.99%)

冰乙酸、碘化钾、叠氮化钠均为优级纯。

实验用水均为去离子水或二次蒸馏水, 其阻值应大于2兆欧。

1.4操作条件

实验温度控制:气化段温度:600℃ ;燃烧段温度: 800℃ ;稳定段温度:700℃ ;

增益:150

2 结果与讨论

2.1 偏压对转化率的影响

在试验条件设置为采样电阻:2KΩ, 硫标准物质:10mg/L (石化科学研究院) , 气体流量:氧气160m L/min, 氩气240m L/min, 进样量:5.6μL的前提下, 通过调节偏压得到不同的转化率的实验数据, 如表1所示:

由表1 可以得出结论, 在进行微库仑分析时, 偏压调节在135m V~155m V可以得到符合国标要求的转化率和良好峰形。偏压过低, 转化率低;偏压高, 容易出现超调峰, 灵敏度下降。因此在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 可以通过调整偏压来调节转化率使之与样品浓度相适应。

2.2 进样量、采样电阻的选择对转化率的影响

在试验条件设置为气体流量:氧气160m L/min, 氩气240m L/min, 偏压:145m V的前提下, 通过10mg/L标准物质的进样量和采样电阻的调整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如表3所示:

由表2 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10 mg/L标准物质在进样量为5.6μL、采样电阻为2000Ω 时能得到更接近100%的转化率, 标样校正结果也更符合实际值, 精度更高。

3 结语

总之, 影响微库仑分析转化率的实验条件主要包括偏压、进样量、采样电阻。其中转化率越接近100%, 得到实验结果精度越高, 这就需要在具体实验过程中根据试验对象进行灵活选择和改动, 用科学的方法消除不利影响, 得到最适合的转化率, 以得到最准确的的分析结果。

摘要:主要讨论了微库仑分析法测定石油产品中硫含量影响转化率的各种因素, 具体包括偏压, 进样量, 采样电阻的选择这三个方面在分析过程中对转化率的影响。

关键词:微库仑分析,转化率,偏压,进样量,采样电阻

参考文献

[1] 《化验员读本—仪器分析》,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第4版.

[2] 《RPA~200微库仑分析仪使用说明书》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泰州市中环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3] 《微库仑分析原理及应用》, 石油工业出版社.

讨论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有效”之于“讨论”,其价值在于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更健康的成长。文章分析了问题提出的背景,然后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例,从问题设计具备探究性、学生参与具备主动性、课堂调控具备适度性、教师评价具备精准性等四个方面探索数学课堂有效讨论的策略。

关键词: 讨论;有效;策略;数学;探索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最近参与了几次教研活动,听了一节《用一元一次不等式》,一节《反比例函数》,一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执教者有教坛新秀也有地区名师,既然是教研课,自然课堂气氛活跃、环节紧凑,执教者游刃有余,学习者紧张有序,听课者钦佩有加。笔者为了获取真经,每次都坐在班级中间,好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从这几节课中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合作讨论运用的最为频繁,每一问题提出,学生便自觉头碰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开来,但笔者细致观察和聆听,学得了不少的经验但也看出了不少的问题,今不揣浅陋想做一探索。

二、 有效讨论的策略

1. 问题设计具备探究性

要想达成有效讨论,首先在于数学老师,讨论是针对对象的,这对象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面对课堂中目不暇接的问题,哪些问题需要讨论,哪些问题不需要讨论,需要讨论的问题如何设计提问的方式,是直接给予还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的语言如何表述才能让学生兴趣盎然而且目标明确,这些都会造成讨论的有效与否。

比如学习《不等式的性质》,如果这一节中的两个不等式的性质由老师直接讲述,则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意识的养成。这个时候如果给出不等式8>4,让学生分别在不等号的两边同时加上3、减去2,让学生讨论自己的发现。同样让学生在不等式8>4两边同时乘以2和-2、除以2和-2,讨论有什么样的发现。这种问题的设计就缺乏空间感,变成了给一个题目让学生完成任务的机械操作,讨论的有效性也难以体现出来。教师给学生的问题要让学生有发现的空间,比如《不等式的性质》这一节,我直接把两个不等式性质放到一个问题中让学生讨论,如果一个不等式中a>b,两边运用加减乘除同一个数字,不等号有什么变化呢?很快心急的同学说“都不变”,我提醒他们说,别急,再多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数字看看,考虑周全一些。这样,很快学生投入到了热烈的讨论中,不但发现了不等式两条性质,甚至连两边同时乘以0后不等号变为等号都想到了。

2. 学生参与具备主动性

要想让讨论有效,教师设计问题的合理性只是前提,关键因素还是讨论的主体——学生,毕竟参与讨论是学生的事,学生是被动还是主动,会对讨论的有效性影响很大。教育实践和理论都证明,学生对所要做的事情兴致越高,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参与的程度就越深,就越能高效地完成讨论任务。反之,学生毫无兴趣,被强制性的要求讨论自己并不关心的话题,势必会应付,何谈有效?

比如学习“三视图”的内容,学生在了解了简单的、规则的物体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后,比较容易选择出对应的图形。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视图”,笔者课前准备了天安门的图片、学校体育馆的图片以及学生课桌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并且能够画出这些实物的“三视图”。实物是立体的,“三视图”是平面的,学生对于教师选择的图片很有兴趣,纷纷主动作图再在小组里展示、修改,等到我让学生到讲台给其他同学展示的时候,几乎已经无法控制学生想表现的热情了,这种讨论的效果显然是完美的。

3. 课堂调控具备适度性

有效讨论,完全是学生的事情?非也,教师主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容忽视,如果任由学生讨论,教师只是袖手旁观,学生讨论的有效性也要打折扣。那么,教师如何主导或者参与讨论,才能让学生讨论更为有效呢?笔者认为,一是教师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随时参与小组讨论;二是老师要在小组间巡视,观察学生表现,聆听学生发言,促进学生交流;三是防止学生进入误区,及时纠正提醒,如果问题很难解决,教师要及时介入,点拨学生思维,防止浪费时间。

比如学习《角》,其中一个难点是已知一个任意角,不知道其度数是多少,要求运用一把直尺和一个圆规两件文具,再画出一个角与这个角度数相等,怎么做呢?因为学生没有学到圆心角和全等三角形的内容,所以对于所给的圆规有什么作用,如何去用百思不得其解,导致很多小组讨论一直没有找到突破口,这个时候教师就不能看学生着急而无动于衷了,就要适时介入,学生讨论很久没有找出办法,所以听课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就明显高于平常了。

4. 教师评价具备精准性

教师的评价可以有效促进、激励学生进一步參与讨论,但是教师的评价要求具备精准性。所谓“精准性”就是教师评价不能模糊不清,也不能只是整体评价而不进行个体评价。首先,评价语言要精准。数学学科的答案不像文科答案,有很多时候具有唯一性,非错即对,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明确告诉学生,你的回答很好或者你的回答不对,你的思路正确或者你的思路不对,而不能用“也行、大概、差不多”这样的词语,让学生明白科学的严肃和严谨性。其次,评价的对象要精准。虽然对小组的整体评价不可或缺,但是教师要着重评价个体的表现,而且要点名评价,不可以笼统,这会让学生切实认识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从而让学生的讨论更加积极认真。

比如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和外角和》时,主要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条件,让学生探求多边形的边的个数与其内角和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规律,帮助小组其他同学也明白了关系是n边形内角和就是(n-2)·180°的公式。此时教师就要着重表扬发现规律的那位同学,不但要表扬他善于发现和总结,而且还要表扬他乐于分享的品质,这就会鼓励其他同学效仿,促进小组讨论的效果。

“讨论”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促进了学生之间智慧碰撞交流,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有效讨论”强调“讨论”的价值意义,是对课堂“讨论”学习的一种严格的要求和规范,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长远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和探索精神,以更好地真正促进学生成长。

作者简介:

赵建芬,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

上一篇:特色护理下一篇:土地产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