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专业范文

2023-12-12

冶金专业范文第1篇

1 冶金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毕业生所学的专业往往会决定其以后所从事的工作, 也会决定毕业生选择职业的难易程度。

1.1 冶金工程专业的历史

自地球上出现了人类, 人类便很快就学会了如何从大自然获取自身需要的物质, 从石器时代到随后的青铜器时代, 再到近代钢铁冶炼的大规模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就融合了冶金的发展。随着物理化学在冶金中的成功应用, 冶金从工艺走向科学, 于是有了大学里的冶金工程专业。可以说, 有人类存在就有了冶金的存在, 因此被称之为“夕阳工业”, 但是,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离不开冶金。

1.2 冶金行业的现状及就业现状

中国冶金行业现在所面临的供求矛盾、产业结构、人员素质、社会责任等问题已日趋明显, 中国冶金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阻碍和困惑。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 必须有大量专业的人才来解决, 对于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冶金行业而言, 人才问题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 对于冶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 目前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乐观的。以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为例, 我校冶金工程专业2006年、2007年、2008年毕业生的供需情况均为需大于供。以2006年为例, 各类冶金企业有近80家到我校招聘冶金专业的毕业生, 其中有近30家用人单位招聘人数不限, 其余近50家用人单位共计招人105人, 而我校2006届冶金专业毕业生共计111人。由此可看出, 冶金专业毕业生需求远大于供给, 毕业生的选择余地是相当大的。2008年、2008年的需求情况与2006年相似。

1.3 我校冶金工程专业毕业生实际就业状况

统计我校2006年、2007年、2008年冶金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见表1。

从表一可以看出, 除签订就业协议到单位就业和升学两项外, 2006年都有15%左右的冶金专业毕业生选择了灵活就业或不就业, 也就是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 2007年、2008年两年灵活就业或不就业人数有所下降, 但还未达到理想的充分就业。

2 如何使冶金专业毕业生成功就业

2.1 更新观念, 将就业工作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改变过去将就业工作做为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 只抓毕业班学生的现状, 把就业工作的对象拓展到所有在校学生, 全过程、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的就业指导。针对不同年级的学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职业辅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 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了解职业的特性, 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 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 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

2.2 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体系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大学生成才目标的确立、成才发展道路的选择等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尽快形成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 接受教育和引导。

2.3 利用专业教学活动, 稳定学生专业思想, 坚定学生职业理想

冶金行业工作环境较差, 属于艰苦行业, 现在许多冶金行业急需高层次人才, 但一些学生即使专业对口也因工作环境差, 条件艰苦等客观原因放弃选择。这种现象的发生, 归根结底还是专业思想不稳定。因此充分利用专业教学活动, 在润物细无声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坚定学生的职业理想。学校要注重培养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 在平时的理论学习、教学法活动中倡导专业教师将这些思想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在专业教学课堂上,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过程中, 积极介绍冶金行业在国家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大力宣传冶金行业人才成长成才的业绩, 激发本专业学生热爱所学专业。

2.4 积极开展实践教育, 帮助学生增强投身基层的信心和决心

积极利用各种有效途径为本专业学生搭建课内外实践的平台, 利用已经建立的相对稳定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实习活动, 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基层、感受基层, 从而认清到基层工作的优势和机遇。在实践教育中要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推动学生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逐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为将来到基层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5 注重发掘冶金专业校友中的先进典型, 树立在校生正确的就业、择业榜样

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学生, 邀请成功校友回母校开展讲座、座谈、联谊、论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积极宣传和报道冶金行业涌现出的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起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正确就业观、成才观。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冶金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及社会需求状况, 从更新观念、利用专业教学活动、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等方面, 提出了如何使冶金工程专业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几点建议。

冶金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问题;策略

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冶金企业的生产,促进了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引用。在产业不断发展,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改善的过程中,企业依然不能因为经济利益的提升而忽略了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冶金企业的日产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和企业人员的身心发展更为重要。

1 冶金企业的生产特点及事故危害

冶金企业是运用高温、高电压的方式对金属进行冶炼和锻造,这些生产方式的危险性较高,对人员和企业的危害性较大。只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进行多角度的防护,才能进来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第一,由于冶金企业生产是在高温环境下,因此,极容易发生烫伤事故。烫伤事故作为冶金企业常见的生产事故,通常是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三违”现象导致的。由于操作失误、失当等造成的铁水外溢险肇事故、炉内塌料喷溅事故、铁水包倾翻、出铁口侵蚀严重穿炉事故均可能引起烫伤事故,严重伤害企业工人的人身安全。由于烫伤的常见性和危害性,冶金企业对烫伤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办法是作为企业事故管理中的重点内容[1]。

第二,由于冶金企业是在高压下采用电热加热方式生产的,因此触电事故的预防也不容忽视。电气使用事故可能是超负荷运行、三相电流不平衡、电气保护元件故障等引发的。这些电气事故如果在正常的运行制度和保养管理体制下,发生的几率会大大减少。

第三,由于冶金企业的生产一般是较重的机械设备和大型起重设备,因此,机械事故和吊装事故也是较为常见的。机械位置安放错误,设备未按正常步骤装卸都是造成机械事故的原因。

2 冶金企业安全管理的价值和意义

2.1 冶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冶金企业的生产是危险性较高的生产线作业,工人在冶金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小伤是被扎伤、烫伤、甚至是遇到电气伤害。这些较为产检的小事故,虽然不至于影响整个企业的生产,但是这样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伤害危及家庭。冶金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安全管理,既可以降低这些事故发生的频率,减小发生的可能性,可对预防企业安全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2 冶金企业安全管理的价值

随着国家对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规范的要求日益提高。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的红线意识”也受到了许多冶金企业的重视。对于冶金企业而言,企业安全生产不仅能够为企业自身带来经济利益,而且能够保障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保障冶金企业安全的管理方式是保障人员的作业安全,为企业的稳定和团结做出突出的贡献。因此对于冶金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价值更为突出。

3 我国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冶金企业也在逐渐进步中改变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当然这些也就决定我国的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也要随之变化,以辅助生产的顺利进行。虽然在我国冶金企业的历史上出现过不同的管理模式。无论是依靠管理工作人员个人管理能力以及事故经验教训的以人为中心的传统安全管理模式,还是以控制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的以管理为中心的对象型安全管理模式都将重点落在安全防范上。然而,冶金企业的生产工作是一个过程,尽管所有的人都具备安全意识,工作程序和设备也都处于正常状态,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以全员教育、全面管理、全线预防为主的过程安全管理模式在冶金企业的安全管理过程中作用明显,不容忽视,例如受到广泛认可的“0123安全管理模式”已经被许多冶金企业应用在标准化作业的安全管理模式之中[1]。

现代冶金企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机械化程度也日益提高,现代冶金企业更多地采用以系统安全分析、评价、风险控制、应急救援为核心的系统安全管理模式。冶金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需要系统安全作为保障。现代冶金企业的逐渐发展,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冶金企业最为重视的组成部分,渗透了企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文化安全管理模式是企业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现代管理科学融合,使安全文化作为企业的价值观,渗透进每一个员工的心理,使他们养成安全工作的习惯,将企业员工与设备以及工作环境处于安全管理的中心,实施全面性的安全管理。

4 冶金企業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安全管理模式多种多样,在冶金企业中的应用情况也是大不相同。但是不管企业怎样发展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都应该做好防范并能及时地查缺补漏。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与时俱进的策略[1]。

4.1 转变安全管理模式的改革思想

安全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随着冶金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安全标准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的,是需要在现有的安全管理模式的技术上不断调整和发展的。冶金企业无论是员工还是安全管理人员以及企业的经营者都要在企业安全管理的过程在不断改革,更要以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要求自己。

4.2 企业开展危险预知活动

冶金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中定期地开展危险预知活动,以保障安全生产。企业危险预知活动需要对企业开展对员工危险预知事项进行培训,并且在培训后定期组织工作前五分钟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如工作时间、定点、人员安排、现场状况进行危险因素模拟和预判,对预判信息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制定。此外在活动中还应该进行潜在事故模式的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并将造成的伤害程度降低在最小范围。企业开展危险预知活动的目的是以安全、省力、优质、高效为宗旨开展冶金生产工作。

4.3 定期实施隐患整改工作

冶金企业工程技术存在的安全隐患需要定期进行整改,以排除安全隐患,达到安全要求。对于冶金企业而言,整改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的危险项目巡检,保障安全装置、日常工具的不良状况得到改善,完善作业环境,以达到最佳状态[1]。另一种是重大缺失和缺陷的整改,虽然成本较高但是为了保障安全整改换掉老旧的工程技术和工艺,以确保企业长期发展。

4.4 保障安全检查改革

安全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冶金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早发现,早处理为原则,解决企业技术困难,改善企业的总体环境。企业安全检查制度的改革需要不断完善各级安全检查的内容和责任,对企业日产信息检查,同时也要对企业检查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和定期的查看,此外,保障安全检查不仅需要体现在数量上,还应该体现在质量上。巡检后根据情况制定应有的措施,不仅能尽量避免安全问题的出现,减少伤亡,更能为企业创造利润[1]。

4.5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完善考评制度

企业安全管理不仅需要的是企业安全制度的约束,更需要企业中的员工具备安全工作意识和安全管理理念,从而与企业一起共同努力,避免不安全因素,同时也能与时俱进完善自己。员工的安全素质培养出来需要定期做培训外,还应该完善以工区、车间为单位,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安全考评,以考评分数作为职工安全意识培养的评定标准,使员工适应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新法,黄财德,于立友,郝银贵.新常态下冶金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的挑战和机遇[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6,(01):24-27.

冶金专业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一些科技史研究者开始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方法引进了科技史研究领域,借鉴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的科学技术史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本文指出了科技史传统研究在方向和方法上缺陷,探讨了田野工作方法在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中的优势,并就如何在少数民族科技史中较好的应用田野工作方法提出了一些笔者的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田野调查;科技史;研究方法

【中图号】C912.4【文献标示码】A

近年来,在科技史研究中尤其是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很多科技史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开始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运用了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少数民族科技史的前辈李迪先生就曾多次到民族地区做调查,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万辅彬教授因此认为,“李迪先生和陈久金先生事实上已经在实践中开始运用人类学方法研究少数民族科技史的先河。”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在读博士生韦丹芳,曾多次前往广西大化县进行田野调查工作,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完成其硕士论文《壮族传统纱纸工艺的科技人类学考察》。韦丹芳博士认为:与传统的科技史的调查方法相比,她这此次调查方法的最大的特点是她住到造纸户中,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活动,特别是与纱纸相关的活动,从中了解相关状况,这就人类学最基础也是最为强调的“参与观察法”。田松的博士论文《纳西族传统宇宙观、自然观、传统技术及生存方式之变迁》也是基于其在2000年8月至11月,对云南和四川交界的泸沽湖周边的纳西族的传统技术和生存方式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广西大学郝瑞华的硕士论文《三江侗族建筑的科技人类学考察》也是采用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访谈、调查以及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侗族的民居——干栏式吊脚楼以及标志性公共建筑鼓楼和风雨桥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这些科技史研究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少数民族的科技文化,在研究的方法上都采取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方法,并通过田野调查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形成了他们的观点。

1科技史传统的研究方法及其缺点

科学史研究主要以档案馆为工作地点,以文献资料、史料、档案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文献的考据为主要研究方式。近年来,随着外史研究以及科学文化研究趋势的渐强,科技史的研究也开始出现了走出书斋的趋势,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开始进入到科学史的研究领域之中,既包括方法论上的倡导,也包括田野工作方法的实际应用。科技史研究,特别是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者越来越多的人采用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这和传统科技史研究在方向和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之处是分不开的。

1.1方向上的缺陷我国传统的科技史研究均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古代“静态”的科技史上,从浩瀚的史海中寻找科技史料进行研究,即历史文献和史料的研究。随着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对处史研究和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的关注,使科技史研究仅仅局限于对故纸堆的搜寻和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更难以从已有的资料找到关于技术背后的文化信息。对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呼吁我们走出书斋,更多的关注科学技术现状、现存的传统技术,关注这些现存技艺的文化作用以及对他们的保护工作,以期更好的为现代社会服务。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要求调查者走出书斋,直接观察、参与科学技术的相关活动,通过亲身的观察和体验来获取有关的资料,这将有利于调查者了解科学技术的现存状况。并通过对科技的现状调查、分析,可为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料,也可以科技的发展、传统技术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

1.2方法上的缺陷在科技史的研究中,位于中原地区的汉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有着丰富的文字记载,为科技史的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材料。而各少数民族大多没有自己的文字,对自己民族本身的历史记载很少,关于本民族科技的记载也就更少,而在一些汉族人的文字记载中对各少数民族的科技方面的记载也为数不多或语焉不详,很难仅仅通过文献资料就能对少数民族的科技史进行完全详细的研究,一些少量的文献资料只能是起到协助研究的作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李晓岑研究员认为,“科技史研究一向重视查文献,但是有关少数民族科技的文献越查越少,有时会遇到几个星期几个月都查不出一个新材料的尴尬处境,一旦转入人类学调查,感觉空间一下子非常大。科技人类学可以涵盖文化人类学的很大一块,可以丰富科技史的研究内容。”陈久金先生于2001年4月15日在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沙龙上也曾强调“古代文人往往脱离社会生产实践,脱离劳动人民,所以大量的发明创造没有记载下来,为人民所遗忘。有的虽有记载,只是一鳞半爪,难以求其真。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少数民族科学史家应该而且可以走出书斋,作社会调查,以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因此,研究科技史应该重视田野调查工作,尤其是研究少数民族科技史更应该重视田野工作,使其能通过田野调查取得的大量资料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

2人类田野工作方法在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中的优势

2.1在田野中可寻找到真实、直观的科技史表象一些在科技史史料中没有记载或是记载不详的资料,可以在田野中找到现存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更为真实和直观,有利于弥补科技史史料中的空白。科技史家张柏春先生也曾强调过:只要稍加调查研究,我们就可以发现,传统机械和工匠的手艺中保留了完整的技术信息,其内容远比任何古籍的记载丰富得多。要想深入地认识技术传统,补充文献的不足,澄清古代机械的详细构造原理、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调查研究现存的传统机械。贵州的博物馆传统工艺课题组,在对80年代末其对贵州的传统工艺的现状进行过一次系统的调查,在调查中曾把贵州一些现存的传统工艺与明代宋应星的科学专著作《天工开物》做比较,调查的结果发现《天工开物》里所记载的流传于民间的工艺技术共计十八类一百零七项,现在仅有十六类五十九项在贵州尚有保存,仅占55%。但调查却意外的发现共有多种传统的工艺技术在《天工开物》中无记载,却真实地存在于民间,如贵州的苗族蜡染和贯首服、侗族牛把腿琴等。

2.2可直接询问传统工艺传人,并亲自见证传统工艺的流程田野调查的工作优势是调查者能够直接向传统工艺传人交谈,并亲自参与到工艺的制作流程活动中,这将更有利于描述出完整、详细的工艺。通过和传统艺人的深入接触,直接参与和技术相关的其他活动,能更有利于了解传统工艺社会背景以及文化含义,更能深入感受和了解到科技背后的文化。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工作中强调采用主位的研究的方法,即强调的是从被研究者的观点来理解文化,而科技史工作者在对田野调查工作中,也应该采用人类学中的主位研究方法。即使是对同一工艺和技术,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会有不同的看法。采用主位研究的方法使研究者能较少的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更有利于描述出技术的完整性。

2.3可以搜集一些民间文字和实物资料民间存在着大量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有待科技史研究人员去搜集和挖掘。文字资料有石碑资料、族谱、私人笔记等等;实物资料包括一些现存的工艺实物,或是一些制作工艺的工具等等。这要求科技史研究人员必须进入田野,通过自己的调查去发现发掘更多的资料。民间的这些实物资料和文字资料还具有一定的私有性和保密性,要获取这些宝贵的资料,调查者还必须深入接触被调查者,获取得信任后,才有可能从被调查者获取相关的资料,这决不是坐于书斋的研究者能获得的资料。这些民间的文字文献、实物资料将是对科技文献的重要补充,是科技史研究者的重要资料。

3田野调查方法的具体应用

将田野调查方法引入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领域,虽然有着如上所述的诸多优势,但田野调查决不是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者的捷径,而是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研究中较好的使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科技史专业功底,还必须有一定的人类学基础,掌握好田野调查的方法。与一般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相比,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田野调查有几个显著的特点:①由于所调查的对象多为民间的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技术独占性与保守性,导致调查对象担心调查会对其经济利益造成损失,在回答问题时会有所犹豫和保守。②调查的时间长度上,人类学的调查的一个周期一般为一年。人类学的关注的对象是被调查者的文化生活,一年中被调查者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会因季节的变化表现会有所不同,因此以一年为周期方能够完整描述被调查者的文化生活。而对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者来说,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现存的科学技术,调查的时间长度可灵活撑握,调查周期可根据技术的生产工序、生产季节等来决定,以能够完整的观察和描述工艺和技术的生产过程为准。③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田野调查具有局部性和针对性,主要针对技术本身,以及技术相关的文化,调查的对象和目的十分明确。人类学田野调查则关注的是一个社区的整体性、文化性,在调查时往往有遍地撒网重点捞鱼的特点。虽然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田野调查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有一定的不同之处,但在具体的应用方法上,两者无本质上的区别,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中也应包括以下所有的过程和环节。

3.1调查的前期准备

3.1 1选题和调查方案、调查提纲的拟定选择一个题目,就是要明确所要调查的主题是什么,而这个主题要符合自己长期以来的学术经历和兴趣点,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从某一方面来说,少数民族科技史的调查以专门化的研究为主,重点关注散落民间的科学技术。但不管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还是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田野调查 ,选题都应具有一定的意义,选题是否有意义关系到最终的调查成果的意义大小,故选题时应把选题的意义考虑在内。调查方案是指调查者对课题的考虑和打算。调查方案应当包括:调查主题、调查地点和对象、调查日期和预计时间跨度、调查课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你自己具备的条件及准备如何进行调查(文化人类学中的五个“W”)。调查方案获得批准或支持后,还要根据你的调查课题,拟定一份详细的调查提纲。调查提纲中应列举你调查中准备提问的问题,调查提纲应详细周全,拟定的过程实际上是对选题的思考和论证过程,提高提纲主要用于供自己参考,帮助自己全面考虑问题,防止调查中有所遗漏。

3.1.2调查点的选择和其他的准备工作调查点的选择主要是根据你的选题决定。特别在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田野调查中更是如此。如选择要以某项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的工艺技术为调查主题,就应该选取一个工艺技术保存相对完整、有代表意义的社区为调查点。除了上述工作,还需要了解调查点的地理和历史的背景材料,这些资料一般可通过查阅地方志书和其他相关的资料获得。其次还应该掌握前人调查研究的成果。清楚前人对此项调查已有的成果,以及还有什么未曾解决的问题,即可为你的调查提供一些相关的材料,又能避免你的研究只是无用的重复。

3.2进入田野后的具体操作和基本调查方法

3.2.1进入调查点、接近报告人和选择报告人进入调查点之后,接近报告人和选择好的报告人是调查成功的关键。如何接近报告人,融入一个社区,调查者必须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主动接近调查地的居民,削除彼此的隔阂。选择报告人主要是根据你的调查内容所决定,比如在关于传统的工艺和技术的调查,选择的报告人应该能够了解整个工艺的流程、对你的调查工作有一定的理解而且愿意提供材料的人。

3.2.2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是指调查者融入被调查的社区中,成为被调查的一员,并试图用被研究对象群体的眼光来理解所要调查的文化和技术。深度访谈主要用于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对两种方法的地位和用途却不可不加区分。少数民族科技史学科的田野调查中,深度访谈对熟悉和全面了解一项技术以及技术对于技术持有者所隐含的作用和意义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调查者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快速获得工艺的主要流程信息,以及报告人的意义解释。但是访谈不能获得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调查者无法从立体上感受到工艺的真正过程以及每个具体的细节。通过访谈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还会因为报告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报告人对工艺所持的态度而影响资料的客观性。要真正的清楚工艺过程的每个细节还得依赖于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虽然会要求更长的时间,但更有利于获得完整的资料。通过参与观察还能加深与被调查者的感情,更利于调查者能全面的理解技术背后的文化意义。

3.2.3访问资料的记录和核实记录主要包括有影视记录、录音记录、以及文字记录。影视记录能完整重现技术的全过程,使技术更具可观性,更利于对技术的理解;录音记录主要记录报告人的谈话内容。录音资料可以作为文字记录的补充资料,录音资料可供我们在日后整理资料时对文字资料的补充和核实;文字记录是田野工作中的主要方法。调查对象由于种种原因(技术的独占性和保守性),提供给调查者的信息有时候是虚假的,这在调查中难于避免。对于调查者来讲,对访问获得的资料进行核实是保证资料相对客观、正确的关键。

3.2.4实物标本的搜集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者在作田野工作时,应该尽量的搜集或加以复制一些在工艺程序中所用的材料和工具,以做研究之用。

4结论与探讨

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工作为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更多的研究资料。但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说,田野调查工作绝不是“灵丹妙药”,并不是一去调查就自然会产出丰硕的成果。要想在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领域里取得成果首先还须具备丰富的学科理论和正确的研究方法,不仅应强调田野调查方法,还应重视其他的科技史的研究方法,并正确处理好各种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方能在研究中取得丰收。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有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待探讨。笔者认为,在把田野调查工作应用到科技史研究中还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田野工作并不只是进入田野,观察几天,访问几个人就能收集到大量材料那么简单。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者进入田野工作之后也应继承和发扬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光荣传统,与被调查者同吃同住,加深与被调查者的感情,能够更好的以一个被调查者而不是受欢迎的外来者的身份进行田野,这有助于的取得被调查者的协助,能获取更多的更为客观、详实的资料。除此之外也应有一定的田野调查时间,进行深入调查,务求材料的完整和详细,而应避免走马观花式的调查,然后回去凭空加工一些细节。②田野资料所收集到的资料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但田野资料并不是是唯一可用的资料,田野工作的资料并不能取代其他重要的科技史料,在后期的资料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应尽量把田野资料与已有的科技史料相结合,去伪存真。③田野工作决不是“一调查就灵”,更不能简单的用田野研究取代其他科技史的重要研究方法。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只是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方法之一,应和其他的科技史的研究方法互为借鉴、互为补充。

总之,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中引入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是对科技史传统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一种有效的补充,要想较好的运用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档案室,走进田野在调查中学会调查。

5参考文献

1万辅彬.从少数民族科技史到科技人类学[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3):24

2韦丹芳,赵小军.科技人类学:一个发展中的交叉领域——基于国内科技人类学的个案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1):73

3卢卫红.田野工作方法在科学史研究中的应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J].(哲社版),2007,(2):15

4王卉.拓宽科学史的研究领域[J].科学时报,2002-4-12

5张柏春.认识中国的技术传统-传统机械的调查[J].自然辩证法通迅,2002,(6)

6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6

冶金专业范文第4篇

【摘要】通过总结国内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出工程与管理并重的培养模式。结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人才培养经验,对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列出了改革后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并提出校企联合办学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工业工程 人才培养 校企联合 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

工业工程是在人们致力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率、降低成本的实践中产生的一门学科,就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研究如何使生产要素组成生产力更高和更有效运行的系统,是实现提高生产率目标的工程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是研究由人、物料、信息、设备和能源构成的集成系统的设计、改进和实施,它应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来说明、预测和评价这一集成系统将得到的结果的一门学科。

一、我国工业工程高教历史回顾

工业工程自产生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但我国工业工程的发展相对欧美日本起步较晚。1980年,天津大学等高校创办工业管理工程专业;1992年,教育部批准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并招生;1993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工业工程专业工学硕士点并招生;1999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培养工业工程工程硕士,2000年4月已经招生。迄今为止,全国开设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100多所。目前,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对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在不断探索完善之中。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水平影响着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就是总结目前国内工业工程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方式,结合本校的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探讨如何改革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使之更加有利于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建设。

二、国内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的工业工程培养模式可以总结为三种:一种是培养管理型人才;一种是培养工程型人才;一种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工业工程的学科特点,即工程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强调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的知识对生产系统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技术性和经济性评价,以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其课程体系设置也是工程与管理并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业工程专业多开设于管理工程学科下,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工程技术基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业工程专业多开设于机械工程等工程学科下。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就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某一专门专业的工程能力的培养,相当于专门为某一行业量身打造的工业工程人才。如某些设在冶金、化工、电子学科的工业工程专业,强调学生具有特定领域的技能。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安电子科大就属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

我校自从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根据十年来的经验及往届毕业生反馈,从2011年开始对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1.培养目标重新定位我校提出工程与管理并重并注重夯实工程基础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并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分析、规划、设计、评价与创新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所学知识对现场系统进行整体优化的能力。

2.课程体系改革

综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国内外课程体系设置的优缺点,我校制订了2011版培养计划。新版培养计划分为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实践与创新五个教学环节。通识教育主要指的是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政治与革命史方面课程的学习。由于是矿业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通识教育中还包括采矿概论的学习。

3.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探索

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每一个实习环节。结合学生的就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的行业和企业,尝试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之形成稳定的联合关系。在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实现校企共赢。

四、结语

工业工程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其学科内容随着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在不断变革和更新。各高校在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一直不断适应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变化,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优化。

参考文献:

[1]刘捷,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探索[J],当代经济,2011,(1)下:124—125.

[2]王东生,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研究[J],经济视角,2011,(1).74—75.

冶金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冶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

一、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积累呈指数增长,新的技术革命促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以知识传递为特征的传统课程体系已不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等。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的改革势不容缓。

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拓宽的专业教育

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是在当年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建国初期主要是借鉴前苏联教育模式,按行业设置专业。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模式在当时为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原有专业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随着冶金及材料工程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系统工程得到充分利用,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上个世纪80年代,将炼铁、炼钢、电冶金三个专业调整为钢铁冶金专业,专业面有所拓宽,但专业宏观结构不尽合理,严重影响着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有人主张我国高等教育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培养“通才”。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还应是拓宽的专业教育,而不应是通才教育。为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需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关键是从注重知识的继承与传授向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转变。2000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目录将钢铁冶金、粉末冶金、有色冶金、冶金物理化学四个专业合并为“冶金工程”专业。这就是要强化基础教育,注重学科交叉与渗透,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的培养

面对未来要求,工程技术人才将是掌握整个工程技术系统所涉及的有关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在形势和任务多变的情况下,在群体的协调工作中对跨学科领域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求得最合理解决方法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显然,在高等学校有限的学制内完全达到这一要求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培养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主流。

1.强化公共基础课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是高校按照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具体设计图,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学时配置、实践环节等项内容,其中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和规格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学时配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为了适应高等人才目标的具体要求,充分体现拓宽专业、加强基础、学科交叉、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模式,我们对教学计划作了如下调整:①调整课内理论总学时到2300学时以内,改变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取课堂精讲与课下多练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启发、引导、讨论和提问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从学会什么向会学什么转变。②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增加总学时。重点是增加外语和计算机课总学时,并要求外语和计算机学习四年不间断。外语课除了240学时的公共外语课外,在三、四年级还开设48学时的专业外语。专业英语的内容由过去只讲钢铁冶金逐渐向科技英语拓宽;同时鼓励学生学习第二外语。在毕业设计(论文)中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外文参考文献,并翻译1到2篇外文文献。计算机课内总学时由40学时增加到100学时,其内容由过去只讲Basic语言改为讲计算机原理、Fortran语言、网络技术和软件设计等内容。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要求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计算、绘图,用计算机打印设计说明书和论文;同时在冶金数学模型课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2.加强专业基础课教育。冶金热力学、冶金过程传输原理、金属学及热处理三门课为冶金专业的三大理论支柱,为拓宽专业口径,夯实专业基础理论,本次课程体系改革,我们对这三门课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对授课内容和学时都进行了调整。冶金炉热工基础为原钢铁冶金专业的另一门专业基础课,这次改革将本门课改为冶金过程传输原理,它侧重于冶金过程中三相间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规律,理论性较强、覆盖面宽,特别是加强了数学解析内容,增加了专业理论深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未来的钢铁工业将由规模效益型向质量、品种效益型转变,新型材料不断涌现,为此,在金属学基础上增加一门属于金属学范畴的选修课——金属强韧化,为学生将来进行新材料的开发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技术人才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主要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等。科学文化素质又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人才培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发展,文化素质对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增加人文科学方面的选修课,如大学语文、美学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音乐欣赏、科技写作等,同时利用第二课堂活动,经常组织科技文化节、艺术节等文体活动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文化修养。

五、拓宽专业口径,增加专业知识面

课程体系改革的宗旨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专业口径、增加知识面。学生在校期间在德、智、体三方面完成培养要求。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学完必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必要的任意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取得20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必修课47.5学分、选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必修课74学分;专业平台课程必修课56.5学分、选修课6学分;课外培养计划6学分。此外实践教学环节45学分。在学完基础课之后,专业课只讲概论或者是通过举办讲座的方式来学习专业课。同时增加冶金和金属材料加工等方面的交叉学科课程。目前专业课仍应侧重于钢铁冶金,重点学习冶金的理论和方法。钢铁冶金学习好了就掌握了火法冶金方法,再增加约30学时的湿法冶金原理和方法课程,实际上学生就掌握了整个冶金的知识,对于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问题都可以解决。调整后专业必修课由过去的七门改为三门:钢铁冶金Ⅰ、钢铁冶金Ⅱ和钢铁冶金设计原理。专业必修课学时由326学时减至224学时。专业必修课后增加部分拓宽专业面和现代冶金理论方面的后续选修课,供同学们选修。

六、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我院冶金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是具备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等专业知识,能在企事业及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部门从事冶金工程专业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应用在学校所学到的先进的冶金理论去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掌握、综合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以及进行工业设计、生产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是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想象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新的课程体系对实践教学环节做了如下方面的改革:

1.强化实验课教学。首先调整机构,把实验室从教研室分离出来,将炼钢、炼铁、冶金原理、有色冶金、凝固理论研究室五个实验室合并成立冶金实验中心。调整实验,取消一部分落后的实验,增开部分有助于培养能力的新实验等。

2.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环节除全院统一安排的金工实习外,新课程体系安排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两次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末的专业课之前,时间为7周;毕业实习安排在专业课后的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之前,时间为3周。在生产实习中穿插讲授部分基本生产工艺和设备课。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侧重于生产工艺的理论分析,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深度。为提高实习效果,我们一直比较重视实习环节的教学,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基本形成了唐钢、邯钢、石钢、承钢四个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生产实习基本固定在唐钢进行,毕业实习则在其他三个钢厂进行,并聘请了工厂领导、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师傅做为实习的指导教师并颁发给聘书,参与学生实习的现场管理和指导。此项工作得到了工厂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有力地促进了实习工作的开展。

七、规范教学管理,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为促进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近几年我们在规范教学管理、加强课程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工作。

1.重新修定教学大纲,加强重点课程建设。本专业课教学大纲是1997年全国钢铁冶金专业教学研讨会上制定的,近几年冶金技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技术、新工艺,如高炉富氧喷煤、直接还原、融熔还原、超高功率电弧炉、直流电弧炉和高效连铸等,传统的炼钢工艺正在更新,原教学大纲显得有些陈旧。为了跟上冶金技术的发展步伐,针对河北省冶金工业的特点,我们对原教学大纲内容重新修订,减少传统工艺内容和课时,增加新工艺、新技术的内容和课时,制定出了与现行教学计划学时数相符合的教学大纲。为加强课堂建设,重点加强钢铁冶金Ⅰ和钢铁冶金Ⅱ两门专业课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两门课程先后被校评为“优秀课程”,并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2.实行教考分离,建立试题库软件。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教学行为,我们实行了教、考分离制度,为了规范考试过程,克服随意性,采用计算机自动拟试题,在制定出教学大纲后,我们组织编写了钢铁冶金Ⅰ和钢铁冶金Ⅱ两门课的试题库,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试题库软件,这样,不论哪位老师主考都可以用计算机根据试题类型、各类试题所占分数、各章节所占比例和难度系数自动搜索出一套试题,为教、考分离创造了条件。教、考分离和计算机拟题比较客观地反映出教学水平,教师必须按大纲授课,学生则必须全面复习,有效地促进了教与学的积极性,收到良好效果。

教学改革涉及诸多方面,让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改革步伐,深化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培养出更多满足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高层次冶金人才。

上一篇:申请书范本下一篇:冶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