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论文范文

2023-09-22

冶金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时代的发展给了我国当代冶金机械设计制造行业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当代钢铁工业的不断发展,却给我国的环境带来了相当严峻的问题,这也使得我国的冶金机械制造业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为了使冶金机械制造业更加适应我国当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有必要对冶金机械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出绿色环保的要求,所以本研究将针对于此,就绿色冶金机械设计关键技术方面的内容展开简要探讨,希望所得内容可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绿色冶金;机械设计;关键技术

引言

在冶金机械制造业当中对绿色设计方法进行合理的运用,可以提高废物的回收利用效率,这样就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企业对资源的合理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支出的费用成本。此外还可以在绿色设计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创新,在制造工艺上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决,改变以往的污染浪费现象。当然也需要从相关技术人员着手,提高其自身的绿色环保意识,这样就有助于生产出更加安全绿色的新型环保设备。

1.绿色冶金机械设计的意义

在冶金制造当中一般都会出现很多对人类生产生活不利的废物,比如说因为工厂里大型机械的生产作业而发出的噪声,严重地影响了厂区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而这也会对工厂里正常工作的工人产生一定的身体上的影响。在很多生产活动中都可能会应用到一些对人类健康有害的物质或材料,生产所排放出来的废弃物也绝大多数都是污染物质,这些都可能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所以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对冶金机械制造行业采用绿色设计方案设计机械尤为重要,这对保护我们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

最近这几年,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不断壮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能源浪费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所以,这些问题也渐渐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全社会开始对环境保护和能源解决做出了竭力的响应。在这种大背景下,冶金机械制造的绿色设计也被提上了日程,其主要设计原则就是将生产所丢弃的废物进行进一步加工回收利用,以此来节约成本,降低能源的浪费,提高环境的保护。

绿色冶金机械的设计能够促进相关员工的绿色意识增强,从人类的思想根源上来看,对于绿色设计一直都有着很高的追求,而在冶金机械行业加入绿色设计意识,能够促使相关的员工将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联系起来,然后依次为根据进行相关的机械设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绿色的高新材料的使用,进一步改善了生产工艺,提高了产品生产的质量,缩短了产品生产的时间,提高产品生产的效率。最重要的是,生产企业所排放的有害物质在逐渐减少,对环境做出了直接的保护,进而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绿色冶金机械设计的关键技术内容

绿色冶金机械设计和传统的机械设计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在绿色设计当中应当将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生产效率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严格地联系起来,这是促进冶金设计的关键。

2.1严格控制生产原材料的选择标准

在选择生产原材料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容易分解的、可以再生或可回收利用的原材料,这样能够保证其对环境的影响缩减到最小[2]。长期以来,冶金机械产生的原材料一般都选择钢、铁、合金等,相对来说,这些金属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而且也不會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但有很多机械会涉及到非金属材料的利用,比如一些耐热耐高温的工程塑料和一些高强高温玻璃钢,这些材料一方面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也不能够回收利用,属于当代绿色冶金机械设计所摒弃的材料。基于以上几点的考虑,在对绿色冶金机械设计过程中,选择原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切莫选择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材料,只有提高环保意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绿色机械设计的发展。

2.2做好机械的减震降噪工作,控制“三废”的排放

在正常的生产工作中,冶金机械的振动和噪声是污染的根源,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设计当中,应该做好器械的减震工作。要考虑在生产活动中振动较大的零部件,然后采用抗震、隔震效果好的弹性支承[3]。还要做好机械的整体布置和结构设计,以此来确保产品动态性能的提升。在降低冶金机械噪声污染方面,最好在机械设计的时候就强调对高性能消音器的使用,这能够有效将发动机和相关设备所产生的噪音降低,达到减震降噪的目的。此外,要控制好“三废”的排放工作,在绿色冶金机械设计的时候,应该设计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能够符合绿色技术要求的强制性排放设计规定,这样可以保证对所有的设计排放量进行统计的标准控制。

2.3提高故障诊断技术,防止泄露事故出现

当机械工作了一定的时间以后,一般都要进行相关的保养和维修,但是很多维修制度却存在着弊端。从两点来说,其一是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大部分的企业在维修设备的时候,一般都会投入很多人力,多的时候甚至也有上千人的共同维修。其中当然不乏有盲目修理和检查的情况存在。假使设备不存在故障情况,这样毫无目的的检查确实是一种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其二,冶金机械设备要想发挥出最佳的性能和状态,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基于此,很有必要强化设备的检测和诊断技术的研究,在对其进行维护和检修之前,要对其运行状况进行充分了解,这样可以降低维修的成本和资源的浪费。从另一方面来说,还要提高密封技术,减少机械的泄露发生。因为冶金机械泄露是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而且因为机械的润滑不良还可能会减少机械的寿命,降低机械的工作性能。所以要采取一定的防泄漏措施,提高机械的密封技术,从这里来说,国内的技术还相对较为落后,应该大力研发新的产品,开发新的技术。

3.结语

现如今,人们对绿色技术的认识已经提升到了一定的水平上,所以对资源的解决和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渐渐增强,在冶金机械的制造和生产过程中,成分采用绿色设计,对于提高资源的利用,减少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作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彩虹.冶金机械的技术及管理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4(21):524-525.

[2]葛遂平.浅谈机械设计中绿色技术运用[J].科技风,2012,18(31):362-363.

[3]伍伟.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在冶金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3,03(18):258.

冶金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冶金行业的迅速发展,冶金安全生产事故的频发,不仅造成冶金行业的经济损失,更是严重威胁冶金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文章以冶金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冶金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根源,提出冶金安全生产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冶金行业;安全生产;生产事故;设备陈旧;粗放管理 文献标识码:A

冶金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最近几年频发的安全生产事故也逐渐引起社会对冶金安全生产的关注,冶金行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深,冶金企业的生产依然存在的安全事故的隐患。

1 冶金行业安全生产事故频发根源

1.1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目前,我国社会市场对冶金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在市场销售利润的驱使下,不断加快企业的冶金生产,许多新建的冶金项目,没有经过实践的调研就积极投入生产,使得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生产的负担也就变得更加沉重。但是,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中,并没有转变传统的冶金生产方式,安全生产的设备和措施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更新,冶金企业的迅速发展和粗放的生产方式、日益落后的生产设备之间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很容易导致冶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1.2 企业生产设备陈旧,给冶金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随着冶金行业的迅速发展,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然而,在我国许多的钢铁企业仍然存在着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设备陈旧等问题。虽然我国钢铁企业在不断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进行吸收与改造,但是我国钢铁企业的生产设备还只是极少一部分能够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一半左右能够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落后的企业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为企业的冶金安全生产带来严重的隐患。

1.3 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模式落后,粗放的管理给冶金生产带来隐患

当前,我国在钢铁企业的生产中,主要采用的是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企业生产的环节和生产工艺不仅多,而且十分繁杂,这就使得企业的内部生产管理很难真正地实施到位,导致企业管理粗放的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制约企业的生产发展。而在冶金生产的过程中,高温熔融金属以及有毒气体的逸散,很容易产生烧伤、爆炸、中毒等安全生产事故。而在许多冶金企业,依然实行着模块化管理,各个流程分开管理,不能实现生产流程的相互监督与监督,对安全生产的设备不能做到及时检查与维修,这很容易使企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另外,一些冶金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的责任没有明确落到实处,盲目地追求企业的经济利润,管理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作业环境较差。这些现象都是冶金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重要根源。

1.4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不强,没有严格遵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生产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使企业的安全生产逐渐走向规范化与法制化的道路。但是,冶金安全生产事故依然时常发生。许多冶金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安全生产。企业在设立和审批新的项目时,对项目的前提条件把关手段不够强硬,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即使是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很难真正实施。在许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地方,安全生产的管理条例随处可见,这充分说明企业在冶金生产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生产,这些规章制度往往只是一个摆设。企业领导对冶金生产的重视程度不高,企业职工也不能够认真执行生产的规章制度,职业技能和素质低下,埋下安全生产的事故隐患。

2 冶金行业安全生产的主要对策

2.1 健全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落实企业生产主体责任

安全生产在冶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企业要积极健全企业的安全管理机构,国家安全监管部门以及企业的领导要加强对冶金安全生产的重视,明确落实企业生产主体的责任,完善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保障冶金生产的安全。冶金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对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冶金生产的安全意识,让企业职工掌握先进的冶金生产技术,并能够严格按照相应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进行生产作业。另外,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冶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应急管理预案,并积极加强演练,以降低企业职工在冶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人员伤亡,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

2.2 加大冶金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减少安全生产隐患

许多冶金企业在生产管理的模式上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对企业冶金的生产流程和生产设备监管不到位,这就给企业的冶金生产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冶金企业要积极结合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做好安全生产的专项整治工作。通过加强对企业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督力度,及时检查和维修冶金安全生产的设备,认真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整改的责任和方案制度,减少冶金生产的安全隐患,保障冶金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另外,对于一些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高危险工艺生产环节,以及一些重要的生产设备,企业也要积极加强监控,努力促进冶金企业的安全生产。

2.3 严肃彻查安全生产事故,加大对事故的惩罚力度

对于冶金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这一现象,国家相关部门要对这些事故进行严肃彻查,通过加大对发生安全事故企业的惩罚力度,提高事故的成本,促使企业重视冶金的安全生产,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在安全生产事故查处的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要认真查清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根源,事故安全的主要负责人,企业在冶金生产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通过对安全生产事故的严肃彻查,提高企业管理层对冶金的安全生产意识,减少冶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2.4 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更新企业生产设备

在企业的冶金安全生产的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能够有效促进冶金企业的发展,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频率。在冶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河北钢铁集团为促进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已开始致力于全球资源、技术的科学配置,积极采用全新的生产技术,创新企业的生产工艺,积极研发新的钢铁产品,在生产与管理上,通过技术与设备的革新,保证冶金生产的安全。企业可以根据冶金生产技术发展的状况,并结合企业的冶金生产发展规模,选用科学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加大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力度,不断提高安生产的设备水平,实现冶金的安全生产,降低冶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概率。

3 结语

总之,冶金安全生产事故的频发,并不只是偶然的、局部的现象,其发生的根源更是多方面的。所以,冶金企业在保障冶金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引起生产事故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保障企业冶金生产的安全,进而促进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凤都.冶金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根源及对策措施

[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2,15(6).

[2] 王志,陶婷婷.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3,36(6).

作者简介:孟令书(1974-),男,河北邯郸人,供职于河北钢铁集团邯郸分公司副,高工,研究方向:钢铁企业安全管理。

(责任编辑:黄银芳)

冶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冶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

一、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积累呈指数增长,新的技术革命促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以知识传递为特征的传统课程体系已不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等。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的改革势不容缓。

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拓宽的专业教育

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是在当年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建国初期主要是借鉴前苏联教育模式,按行业设置专业。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模式在当时为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原有专业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随着冶金及材料工程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系统工程得到充分利用,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上个世纪80年代,将炼铁、炼钢、电冶金三个专业调整为钢铁冶金专业,专业面有所拓宽,但专业宏观结构不尽合理,严重影响着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有人主张我国高等教育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培养“通才”。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还应是拓宽的专业教育,而不应是通才教育。为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需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关键是从注重知识的继承与传授向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转变。2000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目录将钢铁冶金、粉末冶金、有色冶金、冶金物理化学四个专业合并为“冶金工程”专业。这就是要强化基础教育,注重学科交叉与渗透,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的培养

面对未来要求,工程技术人才将是掌握整个工程技术系统所涉及的有关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在形势和任务多变的情况下,在群体的协调工作中对跨学科领域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求得最合理解决方法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显然,在高等学校有限的学制内完全达到这一要求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培养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主流。

1.强化公共基础课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是高校按照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具体设计图,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学时配置、实践环节等项内容,其中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和规格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学时配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为了适应高等人才目标的具体要求,充分体现拓宽专业、加强基础、学科交叉、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模式,我们对教学计划作了如下调整:①调整课内理论总学时到2300学时以内,改变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取课堂精讲与课下多练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启发、引导、讨论和提问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从学会什么向会学什么转变。②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增加总学时。重点是增加外语和计算机课总学时,并要求外语和计算机学习四年不间断。外语课除了240学时的公共外语课外,在三、四年级还开设48学时的专业外语。专业英语的内容由过去只讲钢铁冶金逐渐向科技英语拓宽;同时鼓励学生学习第二外语。在毕业设计(论文)中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外文参考文献,并翻译1到2篇外文文献。计算机课内总学时由40学时增加到100学时,其内容由过去只讲Basic语言改为讲计算机原理、Fortran语言、网络技术和软件设计等内容。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要求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计算、绘图,用计算机打印设计说明书和论文;同时在冶金数学模型课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2.加强专业基础课教育。冶金热力学、冶金过程传输原理、金属学及热处理三门课为冶金专业的三大理论支柱,为拓宽专业口径,夯实专业基础理论,本次课程体系改革,我们对这三门课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对授课内容和学时都进行了调整。冶金炉热工基础为原钢铁冶金专业的另一门专业基础课,这次改革将本门课改为冶金过程传输原理,它侧重于冶金过程中三相间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规律,理论性较强、覆盖面宽,特别是加强了数学解析内容,增加了专业理论深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未来的钢铁工业将由规模效益型向质量、品种效益型转变,新型材料不断涌现,为此,在金属学基础上增加一门属于金属学范畴的选修课——金属强韧化,为学生将来进行新材料的开发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技术人才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主要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等。科学文化素质又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人才培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发展,文化素质对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增加人文科学方面的选修课,如大学语文、美学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音乐欣赏、科技写作等,同时利用第二课堂活动,经常组织科技文化节、艺术节等文体活动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文化修养。

五、拓宽专业口径,增加专业知识面

课程体系改革的宗旨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专业口径、增加知识面。学生在校期间在德、智、体三方面完成培养要求。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学完必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必要的任意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取得20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必修课47.5学分、选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必修课74学分;专业平台课程必修课56.5学分、选修课6学分;课外培养计划6学分。此外实践教学环节45学分。在学完基础课之后,专业课只讲概论或者是通过举办讲座的方式来学习专业课。同时增加冶金和金属材料加工等方面的交叉学科课程。目前专业课仍应侧重于钢铁冶金,重点学习冶金的理论和方法。钢铁冶金学习好了就掌握了火法冶金方法,再增加约30学时的湿法冶金原理和方法课程,实际上学生就掌握了整个冶金的知识,对于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问题都可以解决。调整后专业必修课由过去的七门改为三门:钢铁冶金Ⅰ、钢铁冶金Ⅱ和钢铁冶金设计原理。专业必修课学时由326学时减至224学时。专业必修课后增加部分拓宽专业面和现代冶金理论方面的后续选修课,供同学们选修。

六、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我院冶金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是具备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等专业知识,能在企事业及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部门从事冶金工程专业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应用在学校所学到的先进的冶金理论去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掌握、综合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以及进行工业设计、生产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是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想象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新的课程体系对实践教学环节做了如下方面的改革:

1.强化实验课教学。首先调整机构,把实验室从教研室分离出来,将炼钢、炼铁、冶金原理、有色冶金、凝固理论研究室五个实验室合并成立冶金实验中心。调整实验,取消一部分落后的实验,增开部分有助于培养能力的新实验等。

2.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环节除全院统一安排的金工实习外,新课程体系安排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两次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末的专业课之前,时间为7周;毕业实习安排在专业课后的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之前,时间为3周。在生产实习中穿插讲授部分基本生产工艺和设备课。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侧重于生产工艺的理论分析,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深度。为提高实习效果,我们一直比较重视实习环节的教学,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基本形成了唐钢、邯钢、石钢、承钢四个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生产实习基本固定在唐钢进行,毕业实习则在其他三个钢厂进行,并聘请了工厂领导、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师傅做为实习的指导教师并颁发给聘书,参与学生实习的现场管理和指导。此项工作得到了工厂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有力地促进了实习工作的开展。

七、规范教学管理,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为促进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近几年我们在规范教学管理、加强课程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工作。

1.重新修定教学大纲,加强重点课程建设。本专业课教学大纲是1997年全国钢铁冶金专业教学研讨会上制定的,近几年冶金技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技术、新工艺,如高炉富氧喷煤、直接还原、融熔还原、超高功率电弧炉、直流电弧炉和高效连铸等,传统的炼钢工艺正在更新,原教学大纲显得有些陈旧。为了跟上冶金技术的发展步伐,针对河北省冶金工业的特点,我们对原教学大纲内容重新修订,减少传统工艺内容和课时,增加新工艺、新技术的内容和课时,制定出了与现行教学计划学时数相符合的教学大纲。为加强课堂建设,重点加强钢铁冶金Ⅰ和钢铁冶金Ⅱ两门专业课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两门课程先后被校评为“优秀课程”,并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2.实行教考分离,建立试题库软件。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教学行为,我们实行了教、考分离制度,为了规范考试过程,克服随意性,采用计算机自动拟试题,在制定出教学大纲后,我们组织编写了钢铁冶金Ⅰ和钢铁冶金Ⅱ两门课的试题库,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试题库软件,这样,不论哪位老师主考都可以用计算机根据试题类型、各类试题所占分数、各章节所占比例和难度系数自动搜索出一套试题,为教、考分离创造了条件。教、考分离和计算机拟题比较客观地反映出教学水平,教师必须按大纲授课,学生则必须全面复习,有效地促进了教与学的积极性,收到良好效果。

教学改革涉及诸多方面,让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改革步伐,深化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培养出更多满足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高层次冶金人才。

冶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冶金;电气自动化;发展趋势

一、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主要有两个,首先是该技术具有比较宽泛的技术涵盖面,电气自动化技术被大多数企业运用,它有极强的普遍性,同时它也有很强的应用性,除此之外,这门技术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相关的技术人员在设计电气自动化的系统时,不仅仅要设计硬件,还要进行软件的设计,而且设计方案的选择要根据场合和行业的不同而改变。

该技术的第二个特点是依赖电子技术。通常情况,在典型的电气自动控制系统中,很多环节和工具都用到了电子技术,如收集信号的传感器、处理信号的控制器、执行运算的执行机构等等。因此,电子技术对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二、分析冶金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1、实现自动化生产

随着我国冶金行业的发展,许多技术都被应用到了冶金生产的控制方面。特别是采用PLC、DCS计算机控制,取代了传统的模拟控制,深受冶金企业的欢迎,目前已经得到普及。近年发展起来的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技术,也逐步在冶金生产的自动化系统中应用,分布控制系统结构替代了集中控制,成为自动化发展的主流。

2、实现自动化监测

自动化技术在生产监测方面也得以大量应用。例如,闭环控制、安全职责等有关的流量、温度、压强等数据检测,用上了自动化仪表设施,保证了回路控制、安全生产、能源计量等方面的监测的准确和规范。生产过程的各种预报、报警等,也都引入最新的监管、测量技术和设施,保证了管理、进程的需要。

3、进一步加快信息化进程

电气自动化技术地引入,使得我国冶金行业的信息化程度得以增加。随着管理能力地加強,信息化开始得到冶金企业的认可,企业信息化慢慢得以建立,很多企业还创建了企业信息网。特别是国内的一些知名的钢铁企业,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控制生产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和突破。在生产控制方面,高性能控制器、集中管控智能仪表、模型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增强了生产过程的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近些年,一些冶金企业慢慢认识到制造执行系统,建成了主要生产线的MES和产销一体化系统。例如宝钢开发了数据挖掘系统,建立了智能质量设计知识库等,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总之,电气自动化技术地引入,极大地推动了冶金行业的生产自动化进程,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的水平,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冶金产业的差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工业以太网的应用

工业以太网在技术层面上和商用以太网是兼容的,但是在产品设计时,工业以太网有些方面则需要满足工业现场的要求,如材质的选择、适用性、产品的强度、实时性、可靠性、本质安全等等等。当前,监控系统以及可视化技术是冶金行业使用比较多的,仪表检测在冶金行业中作用明显,它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高炉封闭性的问题,工人的操作也因检测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虚拟技术等等先进的手段而变的更加方便和安全。冶金自动化系统按照功能层次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基础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以及企业信息化系统。光纤传输常常用在主干网中,而屏蔽双绞线主要用在连接现场的设备中,当涉及到重要的网段,一般可以使用冗余网络技术,该技术可以使网络具有比较强的可靠性和抗干扰的能力。

冶金基础自动化系统。DSC、PLC以及工业控制计算机是该系统的主要代表,主要作用是控制现场冶金自动化设备。DSC极大的改善了顺序控制功能,PLC则能够使得回路控制功能得以加强,同时PLC是最基础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也是主要的冶金流程控制。

冶金生产管理控制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和冶金流程的全息集成是工业以太网的网络通讯和网络结构。MES的重要性逐渐的被企业了解到,因此企业综合的使用了专家系统、运筹学以及流程仿真等现代化的技术,对生产线的各程序进行协调,也在质量、物流、成本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工业以太网在每一级使用的结构都不相同,常用的结构形式有树形和环形等等,使得纵向方面的管理、计划、生产、控制信息得以集成,横向方面铁、刚、扎德数据得以传递。

2、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

冶金企业的不断发展,其生产的规模在不断的增长,生产所用设备的自动化也在不断的提高,从而使得现代的冶金企业能够更加广泛的使用继电保护技术,该技术建立的基础是数字式计算机,主要依靠单片来进行机智能保护。当低压短线路出现在冶金供电系统中时,可以适当降低时限的要求,节约成本。由于钢铁冶金企业是属于一类负荷,需要让该类企业的电器系统配合上DCS系统或者是工艺系统,同时在产品要求上也有很高的灵活性。RCS——9600CS系列装置被使用在保护监控产品中,而它的配置也需要按照面向对象的思路来进行,其中也包括了适合110KV的变压器保护。

3、传感器的应用

传感器作为一种基础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在冶金工业中也运用的比较广泛,传感器的本质是一种检测装置,它能够感知外部环境的信息并将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以使用的信息,换言之,传感器可以将环境信息转化成电信号。转换组件和敏感组件是传感器的主要组成部分,传感器的主要作用是信息的传递、处理、储存、记录以及控制等等,在现代的冶金工业中,传感器是实现工作能够自动检测控制的关键环节。

压力传感器。该传感器常用在仪器仪表控制和工业实践中,同时在其他工业的自控环境中也常常被运用,如交通、水利水电、军工、航天航空、电力、油井、石化等的众多的行业。压力传感器主要是感受压力的变化,并将其转化为电压或者是电流的变化,压力传感器运用在装运煤和高炉的上煤,从而可以统计用煤量以及测量、控制上煤。

温度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感受到温度,并且将温度信息转化成可以输出的信号,温度传感器主要是用在高炉炉体以及锅炉炉体的温度检测和控制。温度测量仪表的核心就是温度传感器,在工业的生产过程中,一些物体的表面温度通常使用辐射测温法来测量,比如熔融金属在坩埚或者冶炼炉中德温度等等。

除了上述的两种传感器之外,还有流量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感受到流体的流量,并且将流量信息转化为可以输出的信号,流量传感器常常运用在不需要精确的保护流量值的情形下。锅炉中的蒸汽管道、送风管道、给水管道常常使用该传感器,通过它对管道中流体的流速、流量进行测量。

四、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应用

受市场影响,我国冶金产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需要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获得竞争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所以,信息技术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地重视和加强,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愈加突出。在冶金企业的生产控制方面,为增强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智能仪表、模型技术、高性能控制器和集中管控将得到更加广泛应用。可以预见,在MES、ERP等系统继续应用的基础上,物流管理、商务智能、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信息系统,未来将全面铺展,获得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将变得无所不在。未来,云计算、物联网、虚拟化等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将为冶金企业信息和智能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集成控制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将会在系统数据挖掘与应用、提升生产效率、冶金生产的系统控制等方面得以体现。冶金生产系统的控制将往实时控制方向发展,这要求冶金企业与时俱进,时刻关注高新技术的发展,以便适时引入新技术。在冶金生产过程中,实时控制系统的引入,能够提高生产的准确诊断和及时处理的能力,从而提高冶金生产自动化水平。与此同时,通过改善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以便对冶金的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大范围的自动控制。数据挖掘能将控制算法和数学模型运用到生产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从而实现冶金生产过程的全面自动化,推进机电的一体化。在控制、测量方面,逐步淘汰分离的传统做法,应用机电一体化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测量,以期效度和精度得到提高。

3、进一步提升生产自动化程度

冶金生产自动化,包含了全部的生产流程和环节,每个步骤都应深化技术创新与改造。例如,加强质量检测,需引入先进的仪器,比如质量在线直接检测仪;引入信息工程技术,不断对操作流程进行创新,优化技术性能;又比如引入节能技术,建立物料和能量优化模型,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效率,达到降耗、节能的目的。引入高精度预报模型技术,建立高精度预报模型,达到优化控制的目的。另外,进一步优化连铸技术,以此提升电磁连铸自动控制技术。

4、进一步提高智能化程度

在过去,电气自动化受限于电子化和机械化,新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才被慢慢引入电气自动化程序并发展成为主导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还有待加强。这是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主导,有利于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从而改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质量。把电气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两者相融合,将进一步促进冶金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机械化。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促进电气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渐趋于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深度融合,逐步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加强兼并重组,使得产业集中化提高,产业链游资源得到整合,工艺及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冶金企业向精细、集约化管理转变。

五、结束语

伴随着新技术地不断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冶金生产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也急需进一步提高。因为冶金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冶金产业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不断推进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创新,加强冶金生产过程中的整体创新,促进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最终实现冶金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翁宇庆.我国冶金工业在新世纪最初几年的科技进步[A].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1)[C].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13.21.

[2]张信传.中国钢铁工业技术创新战略[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3]劉浏.智能炼钢厂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冶金自动化,2012,24(6):1-5.

冶金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在工业上广泛运用,在锅炉的使用过程中,锅炉的焊接缺陷严重影响了锅炉的正常使用,一旦出现焊接缺陷,锅炉的使用寿命将大大折扣,使用性能的稳定性也随之下降。本文分析了锅炉焊接缺陷的造成原因,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并指出在检测过程中防止出现缺陷的步骤。

关键词:锅炉 焊接技术 改进措施

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向锅炉输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学能、电能、高温烟气的热能等形式,而经过锅炉转换,向外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水或有机热载体。锅炉中产生的热水或蒸汽可直接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所需热能,也可通过蒸汽动力装置转换为机械能,或再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提供热水的锅炉称为热水锅炉,主要用于生活,工业生产中也有少量应用。锅炉的制造过程中将大型构件相互焊接起来,并且要求很高的使用性能,所以锅炉的制造对焊接技术要求很高,一旦焊接技术不过关便会出现各种缺陷,这些缺陷决定了锅炉的使用寿命。

1 锅炉焊接缺陷分析及其改进

锅炉作为工业上重要的设备,它的制作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厂系统质量的高低,一般情况下,锅炉焊接缺陷主要表现在气孔、夹渣、裂缝、未焊透和未熔合、咬边五个方面,下面对其进行逐个分析,找出出现缺陷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1.1 气孔

1.1.1 气孔产生的原因

气孔是在焊接过程中,溶解在熔池内的气体在熔池中的液态金属冷却过程中来不及析出而在焊缝中形成的。气孔减少了焊接面积,还产生极大的集中应力。出现这类缺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焊接坡口上有油、漆、锈等污物,在焊接过程中其中的水分分解出氢气,在冷却时来不及从熔池中析出而形成了气孔;(2)焊接工艺参数选择不当,焊接电流过低或焊接速度过快都会导致熔池温度降低、熔池存在时间过短,而使熔池中的气体在凝固过程中来不及析出而导致气孔的产生;(3)焊丝上有油、锈等污物,焊条或焊剂受潮或未按要求进行烘干;(4)焊工操作不当。

1.1.2 主要控制措施

要避免气孔的出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认真清理焊接坡口,去除坡口及两侧20mm内的油、锈等污物,直到全部露出金属光泽;(2)要认真清洁焊丝,选用质量合格的焊条,并注意在风速大、湿度大及雨、雪天气不宜进行焊接;(3)要严格按要求烘干焊条,并将其置于专用保温箱内,随用随取;(4)适当增大引弧电流,使母材的热输入加大,以减慢熔池的冷却速度。

1.2 裂纹

1.2.1 裂纹产生的原因

锅炉焊接中最危险的缺陷就是焊接裂纹。出现这种最危险的缺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焊接工艺不当,或由于异种钢焊接时两者热膨胀系数不同等原因而在焊接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内应力,焊缝在内应力的作用下产生了裂纹;(2)焊缝中含有低熔点杂质,如硫化物、磷化物、碳化物等,降低了该处的结合力,当受到较大的外力作用时,就会在焊缝上这些结合力弱的地方产生裂纹;(3)其他原因,如多次结晶所致。

1.2.2 预防措施

想要避免出现焊接裂纹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1)要避免强力组焊,采用焊前预热、焊后缓冷以避免焊接应力的产生, 在停焊后用手锤敲击热影响区以释放焊接应力可有效地避免焊接冷裂纹的产生;(2)在力学方面应从焊接工艺入手,适当地提高焊接速度、缩短局部的高温焊接持续时间,可避免焊缝及热影响区热裂纹的产生;(3)在冶金方面要严格控制母材中的硫、磷、碳等有害杂质的含量,并细化晶粒、改善焊缝的结晶组织。

1.3 咬边

1.3.1 咬边产生的原因

咬边是由母材金属的损耗引起的、沿焊趾产生的沟槽及凹缝。咬边会使该处的截面积减少,形成集中应力,并会影响焊接接头的质量和外观。在锅炉压力容器中,咬边的深度不能超过0.5 mm,连续长度不允许超过100 mm。造成这类却小的原因是:(1)电弧的摆幅小、电弧在坡口两端的停留时间短、电弧偏移都会导致咬边的产生;(2)焊接电流大,熔池内铁水温度高,铁水流动性好,铁水向焊缝中心流动,电弧移走后造成熔池内铁水减少,形成咬边。

1.3.2 控制措施

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大电弧的摆速、摆幅和停留时间,另一方面要控制焊接电流,保证其不能过大。

1.4 未焊透和未熔合

1.4.1 未焊透和未熔合产生的原因

未熔合是指在焊接过程中,焊丝熔化的铁水是堆积在母材(或上一层焊道) 表面上,而未与母材熔合在一起。未焊透是指焊接时接口根部的金属未全部熔化,也指对接焊缝的深度尺寸未达到设计要求。这类缺陷将会减少焊缝的截面积、增大应力。产生原因:(1)接头的坡口角度小、间隙小,或钝边尺寸大将会导致未焊透缺陷;(2)坡口的污物或焊道间的夹渣也会导致未焊透和未熔合缺陷;(3)操作不当导致。

1.4.2 控制措施

(1)适当增加焊接电流,降低焊接速度;(2)选用合适的间隙尺寸、坡口角度和钝边尺寸;(3)认真清理坡口的污物及焊道间的夹渣。

1.5 其他原因

包括夾渣、选材不当等,锅炉使用环境复杂,其生产缺陷也是多种,在加工生产时需有严格的检测过程。

2 焊接缺陷的检测

焊接完成之后为防止出现焊接缺陷必须对焊缝进行检测,焊缝的检测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2.1 外观检查

对接焊缝焊完后,要进行100%的外观检查,外观检查合格标准见表1。

此外,焊缝表面不允许有裂纹、未熔合、根部未焊透、气孔夹渣等缺陷,管屏向火面对接焊缝不允许咬边,炉膛外面的管对接焊缝咬边深度不得大于0.5 mm,长度不大于9 mm,根部凸出不大于2 mm,内凹不大于1.5 mm。

2.2 无损探伤

(1)类锅炉受热面管子焊口除做不少于25%的射线透照外,还应另做25%的超声波探伤。(2)外径>159 mm,工作温度高于450℃的蒸汽管道;外径>159 mm或壁厚>20 mm,工作压力大于9.81 MPa的锅炉范围内的管子及管道进行100%的无损探伤。(3)其他Ⅰ类接头探伤比例为50%,中低压焊口抽查1%~25%,钢结构的无损探伤方法及比例按设计要求进行。(4)厚度≤20 mm的汽、水管道采用超声波探伤时还应另做不小于20%探伤量的射线透照。(5)厚度>20 mm,且<70 mm的管子和焊件,射线透照或超声波探伤可任选其中一种。

3 结论

社会的发展及工业水平的提高给锅炉的制造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体改锅炉的焊接制作质量就必须对锅炉常见的损坏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文对锅炉损坏最常见的因素焊接缺陷进行了分析,并找到相应的措施,以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磊,夏洪亮.大型电站锅炉耐热材料与焊接[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

[2] 郭三爱.焊接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10).

[3] 李平瑾,徐道荣.锅炉压力容器焊接技术及焊工问答[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4] 杜文敏.火电厂金属材料焊接技术与管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11).

冶金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近年来,对工业厂房内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厂房的内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则是加强和改善厂房的通风设计。加强厂房内的气流组织设计,使新鲜空气流经操作区,并带走影响工人健康和产品质量的大量余热、污浊气流和有害气体,提高空气质量。根据武钢建工集团钢结构分公司主厂房自然通风现状,从理论上分析造成目前通风效果不佳现状的深层次原因,结合该厂房建筑结构及工艺生产特点,并给出相关整改措施及建议,对此类焊接工艺厂房的通风设计进行思考及探索,对类似厂房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通风;中和面;气流分布

1 概述

武钢建工集团钢结构分公司主厂房总建筑面积为40716m2,厂房由4跨组成,每跨分别长33m、33m、27m、24m,厂房总宽117m,总长348m,厂房檐口标高16.13m。厂房内设锅炉压力容器跨、重钢跨、结构跨、轻钢跨,厂房两端设准备跨及抛丸跨,主要生产工艺为焊接作业。

主厂房屋顶布置10条自然通风器,准备跨厂房屋顶布置6条自然通风器,抛丸跨厂房屋顶布置4条自然通风器,外墙下部设玻璃窗。

金属结构厂自投产以来,自然通风效果较差,尤其在中间跨、主要焊接区域存在烟气积聚问题,工作环境恶劣,严重影响职工身体健康。

2 现状分析

2.1 通风现状

①车间东西向进深达348m,南北向进深达117m,中间跨区域几乎无空气流动,此类区域布置为重钢跨、结构跨,烟气积聚严重,人体感觉憋闷和燥热;②5m以上的空气呈烟雾状,悬浮颗粒物积聚,流动缓慢;③靠近门窗开启区域,空气流动较快,大门入口空气流速实测约为4.5~9.6m/s,对流效果较好;④冬季门窗多数处于关闭状态,整个车间烟雾弥漫,能见度不足10m。

2.2 建筑现状

①大门12扇,可开启面积357m2,常开启的为4~5扇,常开启面积约为150m2;②单层玻璃塑钢推拉组合窗49个共697.5m,可开启面积732m2;③屋面自然通风器1242m,喉口尺寸3m,可通风面积3726m2;④主要焊接区域23~36轴线、E~F1轴线建筑面积17361m2;F1轴线处厂房外墙皮布置了附垮建筑,无自然进风口。

2.3 风量计算

此次主厂房的自然通风理论计算,在工艺、土建、窗孔位置和面积确定的条件下,计算能达到的最大自然通风量,校核工作区温度是否满足卫生标准的要求。

主厂房自然通风全面换气量G=Q/c.(tp-tj) kg/s [1]

式中,Q——车间的总余热量,kJ/s;

tp——车间上部的排风温度,℃;

tj——车间的进风温度,tj=tw,℃;

c——空气比热,c=1.01kJ/kg,℃。

自然通风量计算约为900000m3/h。

根据工程经验,此类焊接厂房通风所需换气次数约为3~5次/h,按此计算主要焊接区域所需最大风量为1400000m3/h,最小风量为840000。[2]

2.4 现状分析

根据理论计算,此厂房自然通风量满足要求,但是实际运行时通风效果较差,分析原因如下:

①理论分析。

图中F1为进风窗孔面积,F2为排风窗孔面积,△P1为进风窗孔的内外压差,△P2为排风窗孔的内外压差,中和面以上为排气区,中和面以下为进气区。

根据(F1/F2)2=h2/h1[1],进排风窗孔面积之比是随中和面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和面上移,排风窗孔面积增大,进风窗孔面积减小;中和面下移,则相反。

厂房自然通风设计的思路应该是尽量设法降低中和面的位置。中和面的位置低,意味着由室外进入厂房内的新鲜空气,部分或全部流经作业区范围,对降低作业区温度、提高作业区空气质量,即提高自然通风效果,将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和面的位置越低,则图中h2值就越大,排气压力△P2就越大。在排气量一定的前提下,增大排气压力△P2则可减小排气口天窗开口面积F2。在热车间都采用上部天窗进行排风,天窗的造价要比侧窗高,因此中和面位置不宜选得太高[1]。不言而喻,减小天窗开口面积,必然对减少厂房结构断面、降低厂房土建工程投资起到较大的作用。

由自然通风原理可知,当进、排气量为定值时,降低中和面位置的关键手段,就是合理协调进、排气口面积的比值。当进气口面积F1大于排气口面积F2时,则中和面的位置低,反之,当排气口面积F2大于进气口面积F1时,则中和面积位置高。

此厂房F1/F2=882/3726=1/4,中和面处在比较高的区域,甚至高过于天窗,导致天窗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进风口。由于其h2值很小,甚至导致排气压力△P2为负值,此种情况下,尽管设置了的高大的天窗,很大的排气口面积F2,由于排气压力△P2较小,没有充分的发挥天窗的排气功能,没有取得应有的通风效果。

在厂房自然通风设计中,应合理协调进、排气口的面积,力求进气口面积不小于或大于排气口面积,对提高自然通风效果的尤为重要。

②出于车间防风霜雨雪和防盗安全等问题的考虑, 实际使用中门窗的开启数量较少,使得室内外空气流通受阻;而门窗全部开启的可能性存在一定的困难,造成通风量不满足设计及使用要求。

③F1轴线处厂房外墙皮布置了附垮建筑,厂房23轴至36轴之间只有一侧可进风,此区域无有效进风,造成此区域乃至中间跨区域气流分布不均,通风效果较差,无法满足设计风量的要求。

3 整改措施及建议

3.1 增加进风面积

根据理论分析及计算,此厂房进排风面积比达1:4,进风面积偏小,应增加进风面积,降低中和面位置,提高通风量。

在充分考虑车间防风霜雨雪和防盗安全等问题的前提下,尽量将车间外墙窗户及大门开启;在窗户下部增设可调节百叶进风窗,夏季全部开启,冬季根据实际需求可将百叶窗关闭;在窗户上部增设百叶进风口,保持开启状态。

3.2 增设送风机

针对F1轴线处厂房外墙皮布置了附垮建筑,厂房23轴至36轴之间一侧无有效进风,在附垮建筑屋顶布置送风机,对此区域进行有效送风。

3.3 合理分区

对于特大厂房通风,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通风分区计算[3]。

此厂房为多连跨厂房,即便送风面积足够大,由于跨度太大,气流组织不合理,中间跨区域通风效果依然不佳。由于厂房结构不可进行较大改造,对中间跨区域可适当增加屋顶风机进行机械排风,由于屋面自然通风器无法关闭,为防止气流短路,取消部分自然通风器。同时增设诱导风机对气流进行引导,将气流合理分布。

参 考 文 献

[1] 孙一坚.工业通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 郭丰年.钢铁企业采暖通风设计手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6.

[3] 孙权.特大厂房通风设计[J].武汉:湖北土木建筑协会,2009.

上一篇:初三激励范文下一篇:理实一体化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