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自动化范文

2023-09-10

冶金自动化范文第1篇

图1中, PLC1-3分别为轧线、飞剪、冷床自动化系统;CS1-3分别为现场中轧、精轧操作点远程I/O;CP4A为4#主操作台远程I/O;4-15#DV300分别为各4-15#机架调速系统。

1 三层通讯网络的构成

系列90-70PLC适用于不同场合及用户要求的GE FANUC通讯网络系统, 具有相应的特殊通讯模块, 配置灵活, 可实现该系列PLC之间, PLC与GE FANUC其他产品之间, 以及与微机之间的相互通讯。

1.1 第一层:工业以态网

该PLC由一专门模块IC697CMM742来负责以态网通讯。该模块可支持MMS/S R T P两种数据传输协议, 传输速率为10Mbps。模块具有标准15针的AUI模块, 传输媒介电缆为10Base5、10Base2、10BaseT等可选。完全符合IEEE802.3标准。网络通讯软件安装在模块的存储器, 易于配置及更新。存储器需有锂电池后备支持。

工程师工作站HMI、各操作台HMI与各PLC之间采用该网络通讯。HMI上轧制程序表的设定和修改, 通过以太网传送给PLC1;各设备的状态和工艺、电气参数及故障由PLC收集送到HMI上的LCD显示。

1.2 第二层:GENIUS网

GENI US网是GE-FA NUC专有网络。该网络为令牌总线网, 有GLOBAL DATA和DATAGRAM两种数据传输方式。每层网上最多可联接31个装置, 装置之间的最大通讯距离为2280m, 通讯率为153.6Kbps。

GBC连接PLC1、PLC2、PLC3和现场操作点远程I/O (如CS1、CS2等) , 实现CPU与远程I/O信息的快速交换。GBC有很强的故障自诊断功能, 且组态十分灵活。

1.3 第三层:PROFIBUS网

PROFIBUS过程现场总线, 是一种实时开放性工业现场总线。适用于对时间要求苛刻的场合, 容许高速周期性小的小批量数据通信。其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5Mbps, 网上工作站数最多32个, 数据传输方式为主—从站令牌方式。PLC1与各传动系统 (DV300) 之间采用该通讯网络。PLC1把设定参数和控制指令传输到各调速系统, 并收集各调速系统的状态送至HMI的LCD上监控显示。

2 三级控制系统构成

2.1 人机接口 (HMI)

HMI系统完成对数据的修改与监控。HMI系统包括四台工业计算机, 通过计算机中的以太网卡实现与PLC系统的数据通讯。

一台计算机放置在主操作室中, 供操作工监视各种生产数据, 并设定、修改相关参数, 包括:轧制程序表的修改及下载, 轧制参数的设定和修改, 如:成品速度设定、辊径设定、活套飞剪操作、上卸钢冷床动作延时设定、轧件跟踪、设备状态和参数的动态显示 (速度、电流等) , 以及显示轧制坯料信息。

一台放在加热炉操作室, 供操作工输入坯料信息;一台放在精整区操作室, 供操作工监视轧制线情况, 并对冷床区设备进行操作;另有一台放在主电室, 供电气人员分析现场数据及查找故障原因。

本HMI系统使用的是GE公司的专业监控软件CIMPLICITY HMI 4.01版, 它是基于Microsoft windows 95/NT 4.0平台上的软件。

2.2 自动化控制系统

自动化系统由三台GE90系列PLC构成。其中PLC1 GE90-70主要用于连轧级联调控制, PLC2 GE90-30主要用于飞剪的控制, PLC3 GE90-30主要用于冷床区设备的控制。

系统配置要在满足工艺控制要求的前提下, 综合考虑系统的先进性、安全性、性价比。每套PLC均配置一定数量的远程I/O站, 远程扩展使对地域分布较广的系统进行综合控制, 而且实现既简单又可靠。现场的检测信号、操作台和现场操作箱上的操作显示信号, 均连接到就近的远程I/O站上,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现场的电缆和安装施工费用。对个别影响系统快速响应的信号直接连至PLC主站。

2.3 调速传动系统

直流调速系统采用美国GE-DV300系列全数字可控硅变流装置, 所有的控制、调节、监控及附加功能都由16位的微处理器来实现。调节系统结构可软件组态, 并可选择给定值和反馈值为数字量或模拟量。该装置通过6KCV300PDP通讯接口卡连接Profibus传动网, 并通过Profibus实现与PLC的通讯。该系统只需一个带有数字显示器的参数设定单元, 毋需其他的附加设备, 便可完成参数的设定和调试。调试过程可通过对电流调节器、速度调节器及励磁特性曲线进行自动优化, 从而实现最佳控制。装置还具有完善的故障诊断、报警、显示和保护功能。该系统的性能指标可调节到静态精度:0.01%, (脉冲发生器反馈) ;动态精度:8~10rad/s;冲击速度降:2.5%。

摘要:φ260mm机组自控系统以GE系列PLC和数字调速系统为核心, 构成总线拓朴型的GE-PLC网络;有三级控制系统和三层通讯网络。

冶金自动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问题;策略

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冶金企业的生产,促进了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引用。在产业不断发展,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改善的过程中,企业依然不能因为经济利益的提升而忽略了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冶金企业的日产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和企业人员的身心发展更为重要。

1 冶金企业的生产特点及事故危害

冶金企业是运用高温、高电压的方式对金属进行冶炼和锻造,这些生产方式的危险性较高,对人员和企业的危害性较大。只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进行多角度的防护,才能进来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第一,由于冶金企业生产是在高温环境下,因此,极容易发生烫伤事故。烫伤事故作为冶金企业常见的生产事故,通常是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三违”现象导致的。由于操作失误、失当等造成的铁水外溢险肇事故、炉内塌料喷溅事故、铁水包倾翻、出铁口侵蚀严重穿炉事故均可能引起烫伤事故,严重伤害企业工人的人身安全。由于烫伤的常见性和危害性,冶金企业对烫伤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办法是作为企业事故管理中的重点内容[1]。

第二,由于冶金企业是在高压下采用电热加热方式生产的,因此触电事故的预防也不容忽视。电气使用事故可能是超负荷运行、三相电流不平衡、电气保护元件故障等引发的。这些电气事故如果在正常的运行制度和保养管理体制下,发生的几率会大大减少。

第三,由于冶金企业的生产一般是较重的机械设备和大型起重设备,因此,机械事故和吊装事故也是较为常见的。机械位置安放错误,设备未按正常步骤装卸都是造成机械事故的原因。

2 冶金企业安全管理的价值和意义

2.1 冶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冶金企业的生产是危险性较高的生产线作业,工人在冶金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小伤是被扎伤、烫伤、甚至是遇到电气伤害。这些较为产检的小事故,虽然不至于影响整个企业的生产,但是这样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伤害危及家庭。冶金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安全管理,既可以降低这些事故发生的频率,减小发生的可能性,可对预防企业安全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2 冶金企业安全管理的价值

随着国家对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规范的要求日益提高。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的红线意识”也受到了许多冶金企业的重视。对于冶金企业而言,企业安全生产不仅能够为企业自身带来经济利益,而且能够保障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保障冶金企业安全的管理方式是保障人员的作业安全,为企业的稳定和团结做出突出的贡献。因此对于冶金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价值更为突出。

3 我国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冶金企业也在逐渐进步中改变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当然这些也就决定我国的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也要随之变化,以辅助生产的顺利进行。虽然在我国冶金企业的历史上出现过不同的管理模式。无论是依靠管理工作人员个人管理能力以及事故经验教训的以人为中心的传统安全管理模式,还是以控制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的以管理为中心的对象型安全管理模式都将重点落在安全防范上。然而,冶金企业的生产工作是一个过程,尽管所有的人都具备安全意识,工作程序和设备也都处于正常状态,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以全员教育、全面管理、全线预防为主的过程安全管理模式在冶金企业的安全管理过程中作用明显,不容忽视,例如受到广泛认可的“0123安全管理模式”已经被许多冶金企业应用在标准化作业的安全管理模式之中[1]。

现代冶金企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机械化程度也日益提高,现代冶金企业更多地采用以系统安全分析、评价、风险控制、应急救援为核心的系统安全管理模式。冶金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需要系统安全作为保障。现代冶金企业的逐渐发展,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冶金企业最为重视的组成部分,渗透了企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文化安全管理模式是企业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现代管理科学融合,使安全文化作为企业的价值观,渗透进每一个员工的心理,使他们养成安全工作的习惯,将企业员工与设备以及工作环境处于安全管理的中心,实施全面性的安全管理。

4 冶金企業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安全管理模式多种多样,在冶金企业中的应用情况也是大不相同。但是不管企业怎样发展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都应该做好防范并能及时地查缺补漏。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与时俱进的策略[1]。

4.1 转变安全管理模式的改革思想

安全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随着冶金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安全标准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的,是需要在现有的安全管理模式的技术上不断调整和发展的。冶金企业无论是员工还是安全管理人员以及企业的经营者都要在企业安全管理的过程在不断改革,更要以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要求自己。

4.2 企业开展危险预知活动

冶金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中定期地开展危险预知活动,以保障安全生产。企业危险预知活动需要对企业开展对员工危险预知事项进行培训,并且在培训后定期组织工作前五分钟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如工作时间、定点、人员安排、现场状况进行危险因素模拟和预判,对预判信息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制定。此外在活动中还应该进行潜在事故模式的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并将造成的伤害程度降低在最小范围。企业开展危险预知活动的目的是以安全、省力、优质、高效为宗旨开展冶金生产工作。

4.3 定期实施隐患整改工作

冶金企业工程技术存在的安全隐患需要定期进行整改,以排除安全隐患,达到安全要求。对于冶金企业而言,整改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的危险项目巡检,保障安全装置、日常工具的不良状况得到改善,完善作业环境,以达到最佳状态[1]。另一种是重大缺失和缺陷的整改,虽然成本较高但是为了保障安全整改换掉老旧的工程技术和工艺,以确保企业长期发展。

4.4 保障安全检查改革

安全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冶金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早发现,早处理为原则,解决企业技术困难,改善企业的总体环境。企业安全检查制度的改革需要不断完善各级安全检查的内容和责任,对企业日产信息检查,同时也要对企业检查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和定期的查看,此外,保障安全检查不仅需要体现在数量上,还应该体现在质量上。巡检后根据情况制定应有的措施,不仅能尽量避免安全问题的出现,减少伤亡,更能为企业创造利润[1]。

4.5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完善考评制度

企业安全管理不仅需要的是企业安全制度的约束,更需要企业中的员工具备安全工作意识和安全管理理念,从而与企业一起共同努力,避免不安全因素,同时也能与时俱进完善自己。员工的安全素质培养出来需要定期做培训外,还应该完善以工区、车间为单位,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安全考评,以考评分数作为职工安全意识培养的评定标准,使员工适应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新法,黄财德,于立友,郝银贵.新常态下冶金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的挑战和机遇[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6,(01):24-27.

冶金自动化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一些科技史研究者开始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方法引进了科技史研究领域,借鉴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的科学技术史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本文指出了科技史传统研究在方向和方法上缺陷,探讨了田野工作方法在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中的优势,并就如何在少数民族科技史中较好的应用田野工作方法提出了一些笔者的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田野调查;科技史;研究方法

【中图号】C912.4【文献标示码】A

近年来,在科技史研究中尤其是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很多科技史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开始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运用了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少数民族科技史的前辈李迪先生就曾多次到民族地区做调查,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万辅彬教授因此认为,“李迪先生和陈久金先生事实上已经在实践中开始运用人类学方法研究少数民族科技史的先河。”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在读博士生韦丹芳,曾多次前往广西大化县进行田野调查工作,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完成其硕士论文《壮族传统纱纸工艺的科技人类学考察》。韦丹芳博士认为:与传统的科技史的调查方法相比,她这此次调查方法的最大的特点是她住到造纸户中,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活动,特别是与纱纸相关的活动,从中了解相关状况,这就人类学最基础也是最为强调的“参与观察法”。田松的博士论文《纳西族传统宇宙观、自然观、传统技术及生存方式之变迁》也是基于其在2000年8月至11月,对云南和四川交界的泸沽湖周边的纳西族的传统技术和生存方式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广西大学郝瑞华的硕士论文《三江侗族建筑的科技人类学考察》也是采用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访谈、调查以及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侗族的民居——干栏式吊脚楼以及标志性公共建筑鼓楼和风雨桥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这些科技史研究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少数民族的科技文化,在研究的方法上都采取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方法,并通过田野调查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形成了他们的观点。

1科技史传统的研究方法及其缺点

科学史研究主要以档案馆为工作地点,以文献资料、史料、档案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文献的考据为主要研究方式。近年来,随着外史研究以及科学文化研究趋势的渐强,科技史的研究也开始出现了走出书斋的趋势,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开始进入到科学史的研究领域之中,既包括方法论上的倡导,也包括田野工作方法的实际应用。科技史研究,特别是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者越来越多的人采用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这和传统科技史研究在方向和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之处是分不开的。

1.1方向上的缺陷我国传统的科技史研究均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古代“静态”的科技史上,从浩瀚的史海中寻找科技史料进行研究,即历史文献和史料的研究。随着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对处史研究和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的关注,使科技史研究仅仅局限于对故纸堆的搜寻和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更难以从已有的资料找到关于技术背后的文化信息。对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呼吁我们走出书斋,更多的关注科学技术现状、现存的传统技术,关注这些现存技艺的文化作用以及对他们的保护工作,以期更好的为现代社会服务。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要求调查者走出书斋,直接观察、参与科学技术的相关活动,通过亲身的观察和体验来获取有关的资料,这将有利于调查者了解科学技术的现存状况。并通过对科技的现状调查、分析,可为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料,也可以科技的发展、传统技术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

1.2方法上的缺陷在科技史的研究中,位于中原地区的汉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有着丰富的文字记载,为科技史的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材料。而各少数民族大多没有自己的文字,对自己民族本身的历史记载很少,关于本民族科技的记载也就更少,而在一些汉族人的文字记载中对各少数民族的科技方面的记载也为数不多或语焉不详,很难仅仅通过文献资料就能对少数民族的科技史进行完全详细的研究,一些少量的文献资料只能是起到协助研究的作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李晓岑研究员认为,“科技史研究一向重视查文献,但是有关少数民族科技的文献越查越少,有时会遇到几个星期几个月都查不出一个新材料的尴尬处境,一旦转入人类学调查,感觉空间一下子非常大。科技人类学可以涵盖文化人类学的很大一块,可以丰富科技史的研究内容。”陈久金先生于2001年4月15日在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沙龙上也曾强调“古代文人往往脱离社会生产实践,脱离劳动人民,所以大量的发明创造没有记载下来,为人民所遗忘。有的虽有记载,只是一鳞半爪,难以求其真。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少数民族科学史家应该而且可以走出书斋,作社会调查,以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因此,研究科技史应该重视田野调查工作,尤其是研究少数民族科技史更应该重视田野工作,使其能通过田野调查取得的大量资料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

2人类田野工作方法在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中的优势

2.1在田野中可寻找到真实、直观的科技史表象一些在科技史史料中没有记载或是记载不详的资料,可以在田野中找到现存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更为真实和直观,有利于弥补科技史史料中的空白。科技史家张柏春先生也曾强调过:只要稍加调查研究,我们就可以发现,传统机械和工匠的手艺中保留了完整的技术信息,其内容远比任何古籍的记载丰富得多。要想深入地认识技术传统,补充文献的不足,澄清古代机械的详细构造原理、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调查研究现存的传统机械。贵州的博物馆传统工艺课题组,在对80年代末其对贵州的传统工艺的现状进行过一次系统的调查,在调查中曾把贵州一些现存的传统工艺与明代宋应星的科学专著作《天工开物》做比较,调查的结果发现《天工开物》里所记载的流传于民间的工艺技术共计十八类一百零七项,现在仅有十六类五十九项在贵州尚有保存,仅占55%。但调查却意外的发现共有多种传统的工艺技术在《天工开物》中无记载,却真实地存在于民间,如贵州的苗族蜡染和贯首服、侗族牛把腿琴等。

2.2可直接询问传统工艺传人,并亲自见证传统工艺的流程田野调查的工作优势是调查者能够直接向传统工艺传人交谈,并亲自参与到工艺的制作流程活动中,这将更有利于描述出完整、详细的工艺。通过和传统艺人的深入接触,直接参与和技术相关的其他活动,能更有利于了解传统工艺社会背景以及文化含义,更能深入感受和了解到科技背后的文化。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工作中强调采用主位的研究的方法,即强调的是从被研究者的观点来理解文化,而科技史工作者在对田野调查工作中,也应该采用人类学中的主位研究方法。即使是对同一工艺和技术,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会有不同的看法。采用主位研究的方法使研究者能较少的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更有利于描述出技术的完整性。

2.3可以搜集一些民间文字和实物资料民间存在着大量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有待科技史研究人员去搜集和挖掘。文字资料有石碑资料、族谱、私人笔记等等;实物资料包括一些现存的工艺实物,或是一些制作工艺的工具等等。这要求科技史研究人员必须进入田野,通过自己的调查去发现发掘更多的资料。民间的这些实物资料和文字资料还具有一定的私有性和保密性,要获取这些宝贵的资料,调查者还必须深入接触被调查者,获取得信任后,才有可能从被调查者获取相关的资料,这决不是坐于书斋的研究者能获得的资料。这些民间的文字文献、实物资料将是对科技文献的重要补充,是科技史研究者的重要资料。

3田野调查方法的具体应用

将田野调查方法引入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领域,虽然有着如上所述的诸多优势,但田野调查决不是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者的捷径,而是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研究中较好的使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科技史专业功底,还必须有一定的人类学基础,掌握好田野调查的方法。与一般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相比,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田野调查有几个显著的特点:①由于所调查的对象多为民间的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技术独占性与保守性,导致调查对象担心调查会对其经济利益造成损失,在回答问题时会有所犹豫和保守。②调查的时间长度上,人类学的调查的一个周期一般为一年。人类学的关注的对象是被调查者的文化生活,一年中被调查者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会因季节的变化表现会有所不同,因此以一年为周期方能够完整描述被调查者的文化生活。而对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者来说,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现存的科学技术,调查的时间长度可灵活撑握,调查周期可根据技术的生产工序、生产季节等来决定,以能够完整的观察和描述工艺和技术的生产过程为准。③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田野调查具有局部性和针对性,主要针对技术本身,以及技术相关的文化,调查的对象和目的十分明确。人类学田野调查则关注的是一个社区的整体性、文化性,在调查时往往有遍地撒网重点捞鱼的特点。虽然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田野调查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有一定的不同之处,但在具体的应用方法上,两者无本质上的区别,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中也应包括以下所有的过程和环节。

3.1调查的前期准备

3.1 1选题和调查方案、调查提纲的拟定选择一个题目,就是要明确所要调查的主题是什么,而这个主题要符合自己长期以来的学术经历和兴趣点,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从某一方面来说,少数民族科技史的调查以专门化的研究为主,重点关注散落民间的科学技术。但不管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还是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田野调查 ,选题都应具有一定的意义,选题是否有意义关系到最终的调查成果的意义大小,故选题时应把选题的意义考虑在内。调查方案是指调查者对课题的考虑和打算。调查方案应当包括:调查主题、调查地点和对象、调查日期和预计时间跨度、调查课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你自己具备的条件及准备如何进行调查(文化人类学中的五个“W”)。调查方案获得批准或支持后,还要根据你的调查课题,拟定一份详细的调查提纲。调查提纲中应列举你调查中准备提问的问题,调查提纲应详细周全,拟定的过程实际上是对选题的思考和论证过程,提高提纲主要用于供自己参考,帮助自己全面考虑问题,防止调查中有所遗漏。

3.1.2调查点的选择和其他的准备工作调查点的选择主要是根据你的选题决定。特别在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田野调查中更是如此。如选择要以某项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的工艺技术为调查主题,就应该选取一个工艺技术保存相对完整、有代表意义的社区为调查点。除了上述工作,还需要了解调查点的地理和历史的背景材料,这些资料一般可通过查阅地方志书和其他相关的资料获得。其次还应该掌握前人调查研究的成果。清楚前人对此项调查已有的成果,以及还有什么未曾解决的问题,即可为你的调查提供一些相关的材料,又能避免你的研究只是无用的重复。

3.2进入田野后的具体操作和基本调查方法

3.2.1进入调查点、接近报告人和选择报告人进入调查点之后,接近报告人和选择好的报告人是调查成功的关键。如何接近报告人,融入一个社区,调查者必须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主动接近调查地的居民,削除彼此的隔阂。选择报告人主要是根据你的调查内容所决定,比如在关于传统的工艺和技术的调查,选择的报告人应该能够了解整个工艺的流程、对你的调查工作有一定的理解而且愿意提供材料的人。

3.2.2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是指调查者融入被调查的社区中,成为被调查的一员,并试图用被研究对象群体的眼光来理解所要调查的文化和技术。深度访谈主要用于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对两种方法的地位和用途却不可不加区分。少数民族科技史学科的田野调查中,深度访谈对熟悉和全面了解一项技术以及技术对于技术持有者所隐含的作用和意义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调查者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快速获得工艺的主要流程信息,以及报告人的意义解释。但是访谈不能获得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调查者无法从立体上感受到工艺的真正过程以及每个具体的细节。通过访谈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还会因为报告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报告人对工艺所持的态度而影响资料的客观性。要真正的清楚工艺过程的每个细节还得依赖于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虽然会要求更长的时间,但更有利于获得完整的资料。通过参与观察还能加深与被调查者的感情,更利于调查者能全面的理解技术背后的文化意义。

3.2.3访问资料的记录和核实记录主要包括有影视记录、录音记录、以及文字记录。影视记录能完整重现技术的全过程,使技术更具可观性,更利于对技术的理解;录音记录主要记录报告人的谈话内容。录音资料可以作为文字记录的补充资料,录音资料可供我们在日后整理资料时对文字资料的补充和核实;文字记录是田野工作中的主要方法。调查对象由于种种原因(技术的独占性和保守性),提供给调查者的信息有时候是虚假的,这在调查中难于避免。对于调查者来讲,对访问获得的资料进行核实是保证资料相对客观、正确的关键。

3.2.4实物标本的搜集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者在作田野工作时,应该尽量的搜集或加以复制一些在工艺程序中所用的材料和工具,以做研究之用。

4结论与探讨

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工作为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更多的研究资料。但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说,田野调查工作绝不是“灵丹妙药”,并不是一去调查就自然会产出丰硕的成果。要想在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领域里取得成果首先还须具备丰富的学科理论和正确的研究方法,不仅应强调田野调查方法,还应重视其他的科技史的研究方法,并正确处理好各种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方能在研究中取得丰收。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有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待探讨。笔者认为,在把田野调查工作应用到科技史研究中还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田野工作并不只是进入田野,观察几天,访问几个人就能收集到大量材料那么简单。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者进入田野工作之后也应继承和发扬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光荣传统,与被调查者同吃同住,加深与被调查者的感情,能够更好的以一个被调查者而不是受欢迎的外来者的身份进行田野,这有助于的取得被调查者的协助,能获取更多的更为客观、详实的资料。除此之外也应有一定的田野调查时间,进行深入调查,务求材料的完整和详细,而应避免走马观花式的调查,然后回去凭空加工一些细节。②田野资料所收集到的资料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但田野资料并不是是唯一可用的资料,田野工作的资料并不能取代其他重要的科技史料,在后期的资料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应尽量把田野资料与已有的科技史料相结合,去伪存真。③田野工作决不是“一调查就灵”,更不能简单的用田野研究取代其他科技史的重要研究方法。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只是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方法之一,应和其他的科技史的研究方法互为借鉴、互为补充。

总之,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中引入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是对科技史传统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一种有效的补充,要想较好的运用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档案室,走进田野在调查中学会调查。

5参考文献

1万辅彬.从少数民族科技史到科技人类学[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3):24

2韦丹芳,赵小军.科技人类学:一个发展中的交叉领域——基于国内科技人类学的个案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1):73

3卢卫红.田野工作方法在科学史研究中的应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J].(哲社版),2007,(2):15

4王卉.拓宽科学史的研究领域[J].科学时报,2002-4-12

5张柏春.认识中国的技术传统-传统机械的调查[J].自然辩证法通迅,2002,(6)

6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6

冶金自动化范文第4篇

【摘要】通过总结国内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出工程与管理并重的培养模式。结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人才培养经验,对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列出了改革后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并提出校企联合办学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工业工程 人才培养 校企联合 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

工业工程是在人们致力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率、降低成本的实践中产生的一门学科,就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研究如何使生产要素组成生产力更高和更有效运行的系统,是实现提高生产率目标的工程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是研究由人、物料、信息、设备和能源构成的集成系统的设计、改进和实施,它应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来说明、预测和评价这一集成系统将得到的结果的一门学科。

一、我国工业工程高教历史回顾

工业工程自产生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但我国工业工程的发展相对欧美日本起步较晚。1980年,天津大学等高校创办工业管理工程专业;1992年,教育部批准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并招生;1993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工业工程专业工学硕士点并招生;1999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培养工业工程工程硕士,2000年4月已经招生。迄今为止,全国开设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100多所。目前,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对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在不断探索完善之中。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水平影响着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就是总结目前国内工业工程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方式,结合本校的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探讨如何改革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使之更加有利于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建设。

二、国内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的工业工程培养模式可以总结为三种:一种是培养管理型人才;一种是培养工程型人才;一种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工业工程的学科特点,即工程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强调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的知识对生产系统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技术性和经济性评价,以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其课程体系设置也是工程与管理并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业工程专业多开设于管理工程学科下,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工程技术基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业工程专业多开设于机械工程等工程学科下。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就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某一专门专业的工程能力的培养,相当于专门为某一行业量身打造的工业工程人才。如某些设在冶金、化工、电子学科的工业工程专业,强调学生具有特定领域的技能。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安电子科大就属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

我校自从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根据十年来的经验及往届毕业生反馈,从2011年开始对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1.培养目标重新定位我校提出工程与管理并重并注重夯实工程基础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并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分析、规划、设计、评价与创新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所学知识对现场系统进行整体优化的能力。

2.课程体系改革

综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国内外课程体系设置的优缺点,我校制订了2011版培养计划。新版培养计划分为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实践与创新五个教学环节。通识教育主要指的是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政治与革命史方面课程的学习。由于是矿业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通识教育中还包括采矿概论的学习。

3.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探索

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每一个实习环节。结合学生的就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的行业和企业,尝试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之形成稳定的联合关系。在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实现校企共赢。

四、结语

工业工程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其学科内容随着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在不断变革和更新。各高校在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一直不断适应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变化,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优化。

参考文献:

[1]刘捷,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探索[J],当代经济,2011,(1)下:124—125.

[2]王东生,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研究[J],经济视角,2011,(1).74—75.

冶金自动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冶金专业英语;工作过程;课程设计

文献标识码:A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简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最早是由德国人提出的,指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它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具有整体性、合作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工作过程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础。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一般有以下步骤:所从事的职业能力分析(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罗列并确定职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和教学项目的制定(含教学方法的设计)。这一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可以简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具体来说,就是从职业工作过程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再从职业行动领域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职业学习领域,包括能力目标描述、学习内容和参考学时,以此为基础制定基于工作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思路、步骤和方法,并依据行动导向的原则实施教学活动,即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工作模式来进行教学,从专业理论知识转向工作过程知识。

2 基于工作过程的冶金专业英语课程设计

2.1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是课程方案开发的出发点。根据高职教育应首先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的要求,应在高职院校所在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分析这些企业中重点的工作任务为确定培养目标提供依据。以本院冶金专业英语课程为例,我们对太钢、长钢、中阳钢厂进行了英语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拜访了行业资深专家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就人才规格的需求、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2.2分解岗位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指完整的一个工作进程,即工作任务是怎样被完成的。职业的工作过程是完成企业一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整的劳动进程,因此,工作成果始终是其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针对冶金技术专业人员主要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具体岗位和岗位群进行分析,将其所要求的英语专业知识、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进行排列,编成一套描述从业人员履行其工作任务的工作职责目录,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岗位能力。以冶炼炼钢生铁这一工作任务为例,其核心工作任务包括:原燃料检查、设备检查、制定操作制度、外围协调(各岗位操作)协调管理、生产故障处理、炉况调节、失常炉况判断及处理、高炉生产工艺事故处理、排、休、复风操作、停、开炉操作。完成这一工作任务需要的岗位能力包括:会识别与分析原、燃料;会操作高炉生产设备;会判断和处理炉况;会排除一般生产故障;会编制工艺方案;懂得高炉炼铁的基本理论;具有未来创新的潜在能力;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等社会能力;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等方法能力。

2.3转化开发课程

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工作过程分解之后的工作是如何将岗位能力要求转换为课程方案,这项工作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开发的关键,这里面包括两个方面的转换:①将工作过程的岗位能力要求归类提取转换为课程方案的学习领域。按照能力不冲突的原则,将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能力分类转化为教学目标的能力要求,并按照能力不重复的原则,将这些要求确定为若干个学习领域。②将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境。针对学习领域具体的能力要求将完成这些能力的学习内容重构组合,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穿插在一起,选择合适的载体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根据确定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按照认知规律和能力递增的原则合理安排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的顺序。各项工作任务,按“资讯(信息采集)、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过程设计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鉴于冶金专业英语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我们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英语教学原则,设置了5个学习情境:炼铁、炼钢、有色金属冶炼、金属成型和热处理,每个学习情境又包括若干个子学习情境。以炼铁情境为例,子学习情境包括:炼铁原料、高炉、热风炉、炼铁技术的新发展。对不同的情境任务安排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综合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以及社会决策知识和职业能力训练。在炼铁情景中,知识与技能训练体现为:能够用英语表述炼铁原料的特点及识别方法、高炉、热风炉的构造及基本操作,了解高炉生产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以及炼铁技术的新发展,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模拟炼铁原料采购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实施阶段,我们按工作过程的实际工作顺序组织教学,运用6步教学法使学生获得完整性行动及所需知识,融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于学习过程之中,这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有利于促进整体性学习过程的形成,体现创造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这里以冶炼炼钢生铁情境下炼铁原料情境为例,说明教学过程的设计。

(1)资讯(0.5学时):布置任务,明确信息。主要活动:师生互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原料相关知识)和教师讲授(高炉生产技术经济指标)。

(2)决策(0.5学时):判断思考,表达决策。学生分组通过教学资源、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下列内容分析,作出冶炼炼钢生铁使用哪些原料的决定。①分析原料的作用;②分析原料的外观特点;③分析他们对高炉冶炼的影响等。

(3)计划(0.5学时):制定方案,规划行为。列出收集原料实物的人员安排与时间计划。

(4)实施(1学时):落实计划,执行方案进行图片的收集、实物的收集(配合第二课堂进行),对原燃料进行归类。制作成样本。

(5)检查(0.5学时):比较判断,修订错误。学生互查、教师抽查学生对原料的认识程度。

(6)评价(0.5学时):分析成果,不断进步。随机抽查学生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演讲,根据评价标准,打出分数。

2.4建立监控和评价体系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案,可以尝试知识考核、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由于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展开教学,因此可以以工作任务为单元,逐项考核。即全程考核、全程评价的评价方式,在学生完成每项工作任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训练之后,教师要对学生在完成该项工作任务过程中知识掌握和能力的高低,给予评价和认定,本课程全部工作任务的学习完成后,将各项考核成绩累加。这种考核方式帮助学生及时监控管理学习过程,而且得到优秀的成绩会使他们产生成就感,激励其不断探索进步。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平时不用功,“临时报佛脚”的弊端。此外,在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内容方面,不能局限于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评价,还必须考核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合作能力及个人素质等。

3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冶金专业英语课程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培养对象更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学习领域中学习型课程和任务型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侧重与融合是一个关键点,应该突出实践,更要注意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中,始终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自觉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

上一篇:冶金设备下一篇:高校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