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范文

2023-09-16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范文第1篇

一、必修课;

二、限选课;

三、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和限选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选修课由上级统一下发,由学校组织学员“在教师指导下统一选修”。全部课程请同学们参看本专业的教学计划,现将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介绍如下:

1、宏微观经济学 。本课程5学分,开设一学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财经类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需求与供给曲线的决定,弹性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结构,资源投入的应用,资本市场,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互补,国民经济的流转与均衡,国民消费与投资,政府收支与国际收支,国民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财政、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其选择,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商品的外部性。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 经济数学等

2、组织行为学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从事实际的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学科性质、产生与发展及其研究方法,有关人性的假设,人的行为分析,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知觉与行为,价值观、态度与行为,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激励概述,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激励理论的应用,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影响群体行为和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群体决策,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群体冲突,领导的概念与领导的作用,领导者素质理论,领导者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提高领导的有效性,信息沟通,组织的概念与组织理论,组织设计,工作设计,工作压力,组织行为合

先修课程:管理学基础。

3、人力资源管理。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学会用人力资源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树立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观念。

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职位分类与定员工作、人力资源组织、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流动、员工教育与人员流动、人力资源保护、人力资源管理诊断与评价。

先修课程:管理学基础。

4、 中小企业管理 。本课程3 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中小企业及企业家的特征;如何寻找创业机会(包括创建或收购企业的机会、建立分支机构的机会、开办家庭企业的机会);新企业计划(包括新企业计划的作用、创造竞争优势、分析市场形成市场营销计划、选择经营场所和设备、编制财务报表、确定资金需求、寻找资金来源)等内容。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管理学基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等。

5、成本管理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课程基本内容包括: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和体系、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计划、分析和审计等。

先修课程为会计学基础、管理学基础。

6、企业战略管理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定;企业战略方案的选择、制定与实施;战略控制等。

先修课程:管理学基础、企业信息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

7、流通概论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商品流通的基本形态和物流的组织与管理基本方法。

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商品流通概述、零售商业的管理、批发商业的管理、电子商务及物流管理、商品流通政策等。

先修课有:管理学基础。

8、企业信息管理。本课程3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为使学生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及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信息与信息系统,企业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的技术手段,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等。

先修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学基础等。

9、国际企业管理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国际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和从事跨国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打下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国际企业管理总论,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国际企业的经营环境,国际企业的全球发展战略,国际企业的投资方式和策略,国际企业的营

与管理体制,国际企业的风险管理,国际企业文化管理,国际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先修课程: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财务管理等。

10、资本经营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资本运作的一般知识和操作知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资本经营战略,资本经营的中介,企业兼并,企业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品牌战略等。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范文第2篇

现代物流(又称第三方物流)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如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手段多样化,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减少库存,降低成本,延伸并扩大了传统的物流功能。物流管理百度百科:

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指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的。

物流管理物流专业就业流向

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好。包括物流系统化管理人才和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熟悉国内进出口市场业务的中介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和物流软件开发设计人才、商务谈判代表、外语人才等。

目前我国在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尚十分匮乏。

目前我国物流管理开办院校主要有: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物资学院

天津: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天津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上海: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水产大学重庆: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邮电学院 重庆工学院 重庆交通学院

河北: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南:河南工业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山东: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财政学院 山东工商学院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财经大学 江苏:东南大学 盐城师范学院

安徽:安徽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阜阳师范学院江西:南昌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东华理工学院 井冈山学院

浙江:浙江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财经学院 浙江万里学院

湖北: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长江大学 江汉大学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云南:云南财贸学院 贵州:贵州大学

广东 :中山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商学院

四川: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四川天一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陕西:长安大学 陕西理工学院 西安邮电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辽宁: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吉林:吉林大学 长春大学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长春税务学院 福建:闽江学院 福州大学

甘肃:兰州交通大学 内蒙古:内蒙古财经学院 港澳台: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大学物流管理 物流专业的相关介绍

(一) 业务工作范围:毕业生适应在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中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和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仓储等管理和技术工作。

(二)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开发与设计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知识结构

(1) 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 了解物流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

2、 能力素质结构

(1) 具备物流管理的应用程序操作能力; (2) 具备物流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3) 能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规划,具有物流管理的基本能力。

物流管理物流专业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物流学导论、采购理论与策略、运输与包装、国际市场营销、配送中心营运与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财务成本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物流规划与设计、仓储管理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范文第3篇

【内容简介】物理学本科专业着重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科学理论和实验基础、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浙大物理系物理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和实验技能,具有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所需资讯的能力,能运用物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他们对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等离子体物理、无线电物理等物理学二级学科的现代发展有较深入的了解,对当代高科技相关领域的发展也有比较广泛的认知。

本专业培养的物理学人才除了作为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所博士或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外,可在材料物理、量子信息、纳米科技、新型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物理学交叉学科领域或金融、电信等部门从事原创性开发、应用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

【主干课程】普通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大学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微机原理与应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

【特色课程】

双语教学的课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半导体物理的基本原理 等离子体物理导论

非线性物理导论 引力论与宇宙论

自学或讨论课程:理论物理专题 凝聚态物理专题 光学专题 电子与无线电专题

研究型课程:非线性物理导论 物理学实验Ⅲ 计算物理

【修业年限】

【授予学位】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范文第4篇

财务管理专业是我国管理学科中的一个新兴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专业。该专业根据市场发展对公司财务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的专门化要求,同时面向公司理财和金融两个领域培养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较全面的公司财务管理实践规律,拥有坚实宽广的经济管理知识,注重财务管理信息开发与利用,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公司投融资、制定财务战略和政策、会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能胜任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筹措、投放、运营和分配,进行财务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分析的财务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经济法、成本会计、管理会计、投资学、货币银行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分析、审计学、计量经济学、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运营管理、资产评估、税法、高级财务管理等。

二、 国内财务管理专业发展情况

1998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决定设立财务管理专业,中国人民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于当年正式开始招生,目前为止,全国90%的大学都有开设此专业。众多大学中,厦门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最为突出。厦门大学建校之初就设立了商科,自此奠定了厦门大学财经学科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厦门大学财务学系参考国内外顶尖商学院的课程设置,并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设置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管理方面进行较大的改革和创新,充分把握教学的方向,理论结合实务,分别建立起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形成了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办学和人才培养基地。财务学系目前与厦门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厦门三微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签订了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厦门大学财务学系致力于推进厦门大学财务学科的发展和学科队伍建设,努力将“财务学系”打造成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研究和教学基地,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国际化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从事证券行业的社会精英。

三、 关于我们

依托外语院校的外语学科优势和国际化教学平台(与英美多个知名高校进行教学合作,采用大量的英文原版教材),从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实现财务管理和英语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以下技能: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就业去向:

1、主要就业岗位群

(1)财务会计岗位群

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总账会计岗位、主管会计岗位等。

(2)财务管理岗位群

资金管理岗位、资产管理岗位、成本管理岗位、投资管理岗位、财务分析岗位、理财规划岗位、财务咨询、税务代理与筹划岗位等。

2、次要就业岗位群

(1)各单位内部审计岗位;

(2)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服务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审计助理员岗位。

3、其他就业岗位群

(1)企业经营管理岗位;

(2)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经济信息统计员、分析员;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范文第5篇

第一章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第一节 知识社会的来临 第二节 人力资源概述 第三节 人力资本理论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与演变 第六节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及其任职资格 第二章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环境 第二节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人力资源战略的形成模式 第四节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第五节 人力资源战略的适应性与柔性 第三章 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重点) 第一节 工作分析概述 第二节 工作分析的过程和方法 第三节 工作设计 第四章 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 人力资源规划概述 第二节 人力资源的存量分析 第三节 人力资源供需预测与综合平衡 第四节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与应用 第五章 招聘与甄选(重点) 第一节 招聘概述 第二节 招募 第三节 筛选 第四节 录用

第六章 培训与开发(重点) 第一节 培训与培训的投资分析 第二节 培训的原则、形式和体系 第三节 培训的过程及其组织和管理 第四节 人力资源开发 第七章 职业生涯管理(重点) 第一节 职业生涯管理概述 第二节 影响职业生涯管理的因素 第三节 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的编制 第四节 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的评估 第八章 绩效管理(重点) 第一节 绩效管理概述 第二节 影响员工绩效的因素 第三节 绩效考评方法 第四节 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 第五节 绩效管理系统开发的程序 第九章 薪酬管理(重点) 第一节 薪酬管理概述 第二节 基本工资管理 第三节 激励工资管理 第四节 特殊人员薪酬设计 第五节 薪酬管理的相关问题 第十章 福利 第一节 福利概述 第二节 法定福利 第三节 自愿福利 第四节 弹性工作福利计划 第五节 福利管理 第十一章 劳动关系 第一节 劳动关系概述 第二节 集体谈判

第三节 中国的集体谈判制度 第十二章 安全与健康 第一节 劳动保护概述 第二节 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劳动保护的管理制度 第四节 工商保险

第十三章 全球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 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球性因素 第二节 全球性人力资源的选拔与配置 第三节 驻外人员的培训与培养 第四节 驻外人员的薪酬与福利 第五节 全球企业的劳资关系

工作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第一章 工作分析概述 第一节 工作分析的概念 第二节 工作分析的性质与作用 第三节 工作分析的结果与表现形式 第二章 工作分析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工作分析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西方国家工作分析的实践活动与贡献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工作分析与应用 第四节 工作分析的发展趋向 第三章 工作分析的内容与组织 第一节 工作分析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工作分析内容的标准化 第三节 工作分析的组织与实施 第四节 工作分析组织实施示例 第四章 工作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观察分析法 第二节 主管人员分析法 第三节 访谈分析法 第四节 问卷调查分析法 第五章 任务分析 第一节 任务分析概述 第二节 任务分析的方法步骤 第三节 任务分析的应用 第六章 人员分析 第一节 人员分析概述 第二节 人员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第三节 人员分析的操作与实践 第七章 方法分析 第一节 方法分析概述 第二节 方法分析技术 第三节 方法分析的数学技术 第八章 工作分析质量鉴定 第一节 工作信息的质量鉴定 第二节 工作描述的质量鉴定 第三节 工作分析质量鉴定的数学方法 第四节 工作分析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第九章 工作分析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员工恐惧问题及其对策 第二节 动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第三节 工作分析实践中的其他问题 第十章 工作评价 第一节 工作评价概述 第二节 工作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第三节 工作评价的应用

薪酬管理

绪论 薪酬是什么(非重点)

第一节 薪酬概念的历史变迁及其现代内涵 第二节 薪酬构成

第三节 关于薪酬的不同视角 第一章 薪酬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影响薪酬设计的主要因素(重点) 第二节 薪酬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薪酬设计的基本决策 第四节 薪酬设计的基本流程 第二章 薪酬管理概述(非重点) 第一节 薪酬管理概述 第二节 薪酬管理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从企业战略到薪酬管理 第四节 中国当前的薪酬问题 第三章 基本工资设计与管理 第一节 基本工资概述 第二节 常见的基本工资制度 第三节 职位工资制的设计 第四节 能力工资制的设计 第四章 津贴设计与管理 第一节 津贴概述

第二节 不同类型津贴的设计与平衡 第五章 奖金设计与管理

第一节 奖金概述 第二节 个人激励计划 第三节 团队激励计划 第四节 组织激励计划 第五节 非货币奖励实施 第六节 关于奖金有效性的争论 第六章 福利设计与管理 第一节 福利概述 第二节 法定福利 第三节 带薪休假 第四节 企业福利

第五节 员工福利的规划与管理 第六节 员工福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股权设计与管理 第一节 股权概述 第二节 管理层股权设计 第二节 员工持股计划 第三节 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

第八章 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设计与管理 第一节 管理人员的薪酬设计 第二节 销售人员的薪酬设计 第三节 研发人员的薪酬设计 第四节 采购人员的薪酬设计 第五节 外派人员的薪酬设计 第六节 不同员工群体的薪酬平衡 第九章 企业薪酬体系构建 第一节 分层分类分模块的薪酬体系 第二节 薪酬制度的文本化 第三节 薪酬体系的诊断与调整 第十章 薪酬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节 薪酬沟通(重点) 第二节 薪酬设计中的合理避税 第三节 加薪的艺术

第四节 全球化时代的薪酬设计与管理

绩效管理

第一章 绩效管理概述 第一节 绩效 第二节 绩效管理

第三节绩效管理系统的职责划分 第四节 建立绩效管理系统的战略意义 第二章 绩效计划 第一节 绩效计划概述

第二节 制定绩效计划的基本程序 第三节 绩效标准的制定 第四节 绩效目标的制定 第三章 绩效实施与管理 第一节 绩效管理培训 第二节 持续绩效沟通 第三节 绩效信息收集与分析 第四章 绩效考核 第一节 绩效考核的重点 第二节 绩效考核的实施

第三节 绩效考核主体与绩效考核频率 第四节 考核者的误差及其应对措施 第五章 绩效考核方法 第一节 绩效考核方法分类 第二节 绩效考核主要方法 第六章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 第三节 绩效考核指标权重设置 第四节 绩效考核表的设计 第七章 绩效反馈与绩效改进 第一节 绩效反馈

第二节 绩效面谈计划与准备 第三节 绩效面谈的实施 第四节 绩效面谈的失误与技巧

第五节 绩效改进

第八章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 第一节 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决策 第二节 支持个人发展计划

员工关系管理

第一章 员工关系管理导论 第一节 员工关系内涵

第二节 员工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 第三节 变化的员工关系环境 第二章 员工关系理论

第一节 员工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 第二节 员工关系的价值取向:一元论与多元论 第三节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第二节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第三节 冲突的制度化 第四节 成熟的劳动关系 第五节 新的矛盾和问题 第四章 企业的用工形式 第一节 人事外包与劳务派遣 第二节 非全日制用工 第五章 人员招聘管理 第一节 录用审查 第二节 劳动合同订立 第三节 试用期管理 第六章 培训与保密制度 第一节 培训协议制度 第二节 保密与竞业限制 第七章 雇员劳动权利保护 第一节 就业保护

第二节 工作制度及工资支付 第三节 工作时间管理 第四节 健康与安全管理 第八章 沟通政策与技能 第一节 心理契约与员工关系 第二节 员工参与管理 第三节 沟通的策略与方法 第四节 员工满意度调查 第五节 员工援助计划 第九章 纪律管理 第一节 纪律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 奖惩 第三节 申诉

第十章 通过集体谈判管理员工关系 第一节 集体谈判的含义与功能 第二节 集体谈判进程 第三节 集体合同 第十一章 离职与员工退出 第一节 离职问题的形成 第二节 离职的计量管理 第十二章 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 第一节 劳动合同解除 第二节 劳动合同终止

上一篇:课程教育研究下一篇:计算机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