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论文范文

2023-03-22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农业院校;拔尖人才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总体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及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在提高學术交流能力和学术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合作以及参与国际竞争力,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

1.我校分级、分类教学的具体操作。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是黑龙江省全日制普通高校,是一所具有鲜明农垦特色,以农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农业大学。全校共有13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学院招收学术型、专业性、农业推广硕士,并设有两个博士点。学校每年在全国22个省(市、区)招生,本科生招生人数近几年一直稳定在3800人左右,研究生600人左右。根据每年本科生的招生数量以及研究生比例,2013级学生入校后即根据学生们的英语入学成绩及所在院系,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级、分类教学。

2.分级教学。自1992年以来我校就坚持英语的分级教学,从最初的预备级、A级、B级,演变为现在的A级、B级两大类,通过多年的分级教学实践,在教学方面卓有成效。针对2013级学生,我们从全校学生中选拔出最为出色的、英语成绩最好的546名学生组成了10个A级教学班。分级结果如下:

3.分类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及专业特点,我们将相近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合并式教学,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拔尖人才类、文科类和理工+其他类。拔尖类为分级教学产生的10个教学班,学生来自学校各个专业,文科类包括经管+会计+人文三个学院共计6个教学班,理工+其他类为我校其他学院的学生,共计30个教学班。

4.教材的选用。我校大学英语改革以前(2012年)一直使用的是《新视野大学英语》,不同层次的学生均使用同样一套教材,已然不符合分级、分类的教学要求。基于以上考量,以及学生们的分级、分类情况和学生们的不同水平、特点,我们为不同层级的学生们选用了不同的教材。安排如下:

二、拔尖人才大学英语的培养计划

1.培养政策。我校A层次学生,即拔尖人才(根据分级的实际情况,A级学生的英语最低分为105分)在入校以后即可参加本年度12月份的全国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合格者即可申请免修其他的英语课程,四级通过者成绩录入70分,六级通过者成绩录入85分,过级的学生可选修英语类选修课,以尽早达到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

2.培养目标。我校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个等级。一级目标: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全体A级学生通过英语四级、六级,以及有考研意向的学生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成绩过国家线。二级目标:基于我校以农为主的特点,而且学生们毕业后的工作方向多与农业先关,让学生们掌握一些大农类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以英语作为基础文本。三级目标:培养学生们的英语人文素养。

3.课程内容设置。拔尖人才的培养从第一学期一直延续至第八学期。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是学生们的通识必修阶段,学生们的学习内容为《新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3册,《新通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3册。通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仍是帮助学生们从听、说、读、写、译几大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学期仍为通识必修课,学生们统一使用韩宝成教授为总主编,我校教师自己编写的《大学英语阅读教程农林类第一册》,作为农业院校的学生,了解农林类的相关话题、知识是一门十分必要的必修内容。从第二学期开始至第八学期英语教师为全校学生开设各类英语选修课。主要包括应试类:实用英语四级,实用英语六级,考研英语;文化赏析类:英文电影赏析,跨文化交际和英文作品赏析等。部分选修课设置了一定的选课限制,通过四级的学生可优先选择有限制要求的课程。

4.课程评估。对于拔尖人才的课程评估我们采取的是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成绩评定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平时管理+期中考核+期末考试的方式。其中,平时管理占40%,期中考核占20%,最终的期末考试占40%。这种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加大了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考核,没有一味地以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增加了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相对减轻了学生们备考的负担,有助于学生们培养实际的英语能力,无论是应试方面还是日常的运用。

三、培养结果

通过第一个学期的培养,A级学生们的一次性平均四级过级率达到了32.23%,远高于我校的平均水平,教学效果初见成效。具体明细如表1。

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的过级率又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达到了44.92%。具体明细如表2。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我校英语类的选修课的设置问题尤为突出,具体体现在课程的可选性上,即英语选修课的资源过于贫乏,目前为止能够固定每个学期为学生们开放的英语类的选修课只有五门左右,这就导致了拔尖人才,尤其是较早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没有课可选,间接地导致了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出现了至少四个学期甚至更久的空档期,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的热情和英语能力的提高。

2.解决措施。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1)通识必修部分改为三个学期,第四学期转为选修课学期,即第四学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程农林类第一册》大农类课程改为选修课。(2)要求每位教师开设一门学生可能感兴趣的选修课,从2014级学生的第二学期开始为学生开设,内部竞争,择优选择,尽可能增加英语类选修课的门数。

五、总结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英语已然进入了社会化考试的新纪元,基于我校生源的实际水平,今后我校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必然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甚至可能会出现学生英语水平越来越低的趋势,大学英语的教学有出现边缘化的趋势,这就更需要高校英语教师做到与时俱进,更加大胆地加快、加大改革的力度,找到最适合本校学生英语学习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杨文滢,徐穗,余东.从试点到深化:大学英语改革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外语界,2006,(增刊).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大学的存在一般有三个层次的形态:第一层次是物质形态,第二层次是人在物质空间中的活动形态,第三层次是超越物质形态和活动形态的人文形态。如果一所大学徒有亭台楼宇、运动场馆、花草树木等各种硬件设备,那么,再漂亮的高楼大厦等物质形态也不成其为大学,因为这仅仅是物质的,仅是基本的条件而已。她还必须有大学人与大学建筑空间的交互作用,通过相互作用的活动形态,大学建筑的文化意味才能得到活化,获得现实的意蕴。但这些还不够,如果仅止于此,则大学的存在依然是现实的、平面的、单维的。大学存在的根本样态在于一代又一代的大学之人与物、当下与传统的交往互动,并且不断地将人与物活动的精神丝丝缕缕沉淀于其中,使得大学的人文意蕴不断增殖、拓展,滚雪球似地延伸,让每一个走进大学的人不仅能从大学人的直接活动中感受到大学存在的当下品格,感受到热情、活泼、无条件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意志,更能亲切地感受沉淀在大学人与物之中的那种大学历史深处的幽雅、博大、精深,以及无处不在的过往大学人求知问学的精神影像。大学不仅是当下的,更是历史的,大学不仅积极地传承与创造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和思想传统,而且也不断传承和创造自身的文化生活传统,从而使自身成为历史的、人文的存在。作为学校中的个体虽是偶在性的、短暂的,但一批批、一代代的大学人薪火相传所营构出来的大学精神形态,却使偶在性、短时性、个体性的大学人在大学的人文样式中获得了精神的永恒。①

大学的最高样式是“人文形态”的,怎么才能实现大学的人文形态呢?方法固然很多,但就大学生的人文形态形成来说,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课程。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帮助修课同学改善其语言文字的表述、交流与沟通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来说,是一时一刻也缺少不了的。哲人海德格尔有个重要的论断:语言是存在的家。在我们说话或写作的时候,无论说什么话写什么文,如何说话写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我们所拥有的话语资源决定的,话语资源越丰富,表情达意就越丰富。我们生活在语言筑就的“家”中,话语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我们的人生,我们拥有何种品质的话语资源,意味着我们拥有何种品质的人生。尽管我们从小就在一笔一画、吐字发音、字词句篇的阅读、训练中接受积累语言资源,但是,上了大学,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的语言资源仍然很贫乏,中小学教育在这方面所能达到的水准,与实际需要和社会的人才尺度相较,尚有较大的距离。基础教育并没有把这个“家”营造好,需要继续营造,从而充实自己的人生。所以,大学语文的语言资源积累价值继续存在,大学语文这门课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日益凸显。

邵龙宝说:“造成目前大学素质教育中健全人格教育的相对缺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实用功利,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道德教育体系中成了稀缺资源。这既表现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又表现为他们对人文精神的渴求。”②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特点的界定,它适应基础语文教育,同样也对大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指导作用。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大学应该提供这样一种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赋予她们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使她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为此,他建议大学要加强人文学问的传授,要求学生“除主修像化学、经济学或天文学等一个专业外,还要跨越不同的学科,从道德哲学、伦理学到数学逻辑,从自然科学到人文,从历史到其他文化研究广泛涉猎”。③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世界文明各具特色,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孕育了各自优秀灿烂的文化,凝结了各民族具有特色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哺育了无数优秀的人物,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应该尊重各民族的历史,弘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其中富有特色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教育。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人格教育备受重视,然而,人格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由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来承担。虽然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着许多人格教育的因素,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课程着眼于政治理论的内容多,针对于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少,在诸如属于人格范畴方面的兴趣、性格、能力、情感、意志、自我调节等方面的教育相对不足,这中间主要缺少的是必要的人文教育课程。

其实,关于健全人格教育方面的资源相当丰富,世界文明不说,就说我国,除了提到的政治理论书籍以外,还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它们都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源。中国的古代教育就十分注意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来对教育对象进行人格教育。周代的教育课程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书”、“数”是实用的技艺教育,而“礼”、“乐”则是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人文精神教育。孔子办教育,更是把学生的人格培养放在首位,他将人文精神的教育贯注在“诗”、“书”、“礼”、“乐”的教育过程之中,因材施教,培养出了许多既有渊博历史文化知识又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此后,历代教育开设的课程虽有不同,但以人文精神为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却始终是核心内容。中国近代的新式学校教育,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前身。在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教育中,有各种培养专门人才的学堂,如军事学堂、实业学堂、商务学堂、铁路学堂、外国语学堂等等。这些学堂,除开设有专业课程之外,以传统人文精神为内容的汉文、经学也一直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如张之洞就一再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在《劝学篇》中指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④将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视为一切学问的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变法需要,开设了许多新学堂,在这些学堂的教育中,人格教育也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如梁启超就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时,就亲自制定了一个《湖南时务学堂学约》,规定学纲十条:立志、养志、治身、读书、穷理、学文、乐群、摄生、经世、传教,以达到“共矢宏愿”的教学目的。而他们开设的课程,便有传载中国人文精神的诸子学、经学等。

当然,我国当代的高等教育与中国古代和近代教育有着极大的不同,那个时代的教育思想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当代的高等教育,但是,他们以传统文化来传导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一点却是值得充分借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思想情感的精髓,是我们对于自然与人类社会认识的结晶。它虽然是适应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模式和那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发展的,其中有着许多糟粕,但也不乏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只要我们“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⑤,对于当前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还是有非常积极的教育意义的。例如儒家提倡的“君子”人格,不仅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而且许多方面体现出非常积极的人文精神。在志向方面,儒家要求人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主张以仁爱待人,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在个人情操上,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将那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称之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在立身方面,孔子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在诚信方面,孔子一再对学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论语·卫灵公》)面对困难曲折,孟子告诫人们:“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这些人文精神,培养了古代一大批知识阶层人才高尚的节操,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的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不仅限于儒家经典,在其他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那里也有许多。如道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否定贵贱高下的等级区分。墨家主张“兼相爱”,强调人生在世要“以行为本”,意志坚强,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屈原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屡受打击却至死不渝,在“漫漫其修远”的人生征途上,“上下而求索”;在污泥之中而不染,情愿“伏清白以死直”,而不改变自己的情操。还有匡衡凿壁偷光读书,李白蔑视权贵,范式一诺千金,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勾践卧薪尝胆,苏武北海牧羊保持汉节,苏轼在人生遭受挫折时对于自我的调节,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于友情和爱情的追求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当今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极好资源。

利用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应该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编写大学人文教材,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系列

现代社会的功利取向使得人们只重视看得见的东西,表现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上,过分强调政治、外语和专业,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认为,大学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只要学好专业课程就行,人文课程的设置会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其实,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人文教育和知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健全的人格,不仅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在大学开设优秀传统人文精神教育课程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古代人格教育的成功表现之一,就是有许多优秀的教材,《礼记》中的《曲礼》《少仪》和《内则》,《大戴礼记》中的《保傅》和《曾子事父母》,以及《颜氏家训》《三字经》《千字文》《童蒙须知》《弟子规》等,都是有很好影响的教材。过去一段时间,由于传统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封建主义的东西而受批判,结果,在大学的教育中,除了中文和历史专业的有关课程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外,工科、理科和其他的文科专业都与其处于“绝缘”的状态。因而,要利用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首先应编写一套能够充分反映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人文读本,将其纳入教育课程,在大学普遍开设。⑥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和理科的大学生,由于很少接触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古典文献的阅读能力不高,对古代文化的兴趣不强,加之人们阅读兴趣的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板着面孔进行枯燥说教的形式已很难为学生所接受。我们应了解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优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确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提升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质量,以图全面解决大学生的价值困惑问题。而优秀人文精神课程的教学也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课堂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大部分的教材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堂外进行阅读。如果教材内容枯燥,形式呆板,不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就会排斥教材的课外阅读,这样,优秀传统人文精神课程教学的目的就会落空。如何整合语言、文学、文化,怎么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品位,让学生有兴趣,这是所有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中学语文的延续,而是另辟一条新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对中国语言文学概貌有个了解,并教他们掌握最基本的欣赏角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根”的中国人。因而,优秀传统人文精神教材不仅内容要生动、有趣,而且文字也应生动,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

(三)加强大学教师自身修养,重视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播

德高望重才能为师,教师人文精神的失落,势必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大学教师不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最大的绊脚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教我们堂堂正正做一个人。人才的培养,人格教育是第一位的,要让孩子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然后才是知识教育。大学教师应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本民族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关系,了解传统,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懂得成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中国人在全球化进程中应做出什么贡献。如果我们不知道中国文化是怎样来的,它有什么优点和缺失及发展趋势,不知道它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不把中国文化当作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中国文化就会失去其创造的活力与对话的权利。

(四)结合各项活动,将人文精神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人格的教育不可能像有些知识课程的教育那样,只要教育对象用功,便能收到好的效果。由于人格表现在动机、兴趣、态度、能力、性格、气质、认识、情感、意志、价值观、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等各个方面,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关涉到人格,因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也具有其他课程所没有的优势,它可以不受时间、场合的限制,全方位进行。我们可以将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利用大学语文等课程进行传授,也可将人文精神注入其他各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将它贯穿在学校和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比如,诗歌、散文的写作和古代优秀诗歌的阅读朗诵比赛,就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某些内容进行辩论等等,将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教育落实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汉语文是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华裔)的母语,是操持这种语文的所有成员维系民族及国家认同、弘扬中华文化、构筑心灵世界、深化意义探究、传承民族精神的共同基础和必要条件。汉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是关乎民族振兴的大事业。大学生群体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各类高等院校中开设“大学语文”类课程,则是大学生深化语文学习之不可或缺、行之有效的手段。“大学语文”课程包括两个方面的综合作用,一是通过文学及文章的鉴赏,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它不同于中文专业课程,不是简单的写作训练,也不是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知识的压缩本,更不是思想文化的启蒙讲堂,甚至也不应画地为牢地界定为纯粹的文学鉴赏,而应程度不同地包含上述所有内容,并突出对“好文章”的引导性、示范性解读。

我们要什么样的大学语文?专家认为,这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第一门强化母语运用能力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要让学生懂得大学生和中学生比,并不是“进一个门出一个门”的简单问题,而是本质上的跨越。中学是无心看风景,大学则是要培养个人的审美情怀。首先是人文修养上的跨越,从此以后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认为,现在一般大学生的基本文字能力不尽如人意,不光是理科专业,甚至是文科的学生也很缺乏,而这种基本的能力是为各个学科能力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就像数理化是很多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一样。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就与其他的课程不太一样,人文精神通过大学语文这门课来形成非常重要。但大学生现在的艺术和文学素养光靠大学开两三门课是学不好的,要将课扩大到各门课的课上课下。总的来说,大学语文这门课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对于我们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我们国家优秀传统的继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安身立命?对于我们国家包括整个人类,是一个单纯的英语的世界,还是一个保持多元文化生命的世界?从这些方面来讲,大学语文课程,它在超越了中学语文课程之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专家们认为,不仅是大学语文,还有中小学语文,从国家整体普通话战略建设上,它涉及到保卫汉语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民族,我们应当意识到这不只是一个面子问题,甚至是生存问题。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⑦高等教育要塑造合格人才,就必须打破急功近利的狭隘功利主义,回归大学的本体育人功能。大学要不负众望,就应不断去追求、探索,从而使自己不仅成为传播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殿堂,而且成为实践美德、追求高尚的精神乐园。

注释:

①刘铁芳.守望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②邵龙宝.人文素质教育让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N].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1日第3版.

③陆登庭.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A].北京大学高教所编.大学校长论坛[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之洞.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⑥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J].新华文摘,2005,(20).

⑦徐中玉 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杨传凯信阳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 基因工程实验室

生物技术专业是生物学领域一个新兴的本科专业,旨在适应生物学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服务于我国新兴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该专业从设置之初即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办学和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全国少数的理科热门专业之一。

1 生物技术专业建设之初实验课程之基础

笔者学校生物技术专业设立之前,学院已有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两个生物学相关的专业。其中生物科学属于理科范畴,主要是研究生物的理论问题,而生物工程专业属于工科范畴,主要是研究生物产品的产业化及大规模生产问题。生物科学专业由于是我校新建生物学科以来最早设立的学科,其发展已有了二十余年的历史,在实验课程建设方面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但由于该专业原来主要是师范性质的,培养方向主要为中学输送师资,所以其实验课程体系以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为主,现代生物技术的内容相对欠缺。而生物工程专业本身设立时间也不长,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其实践课程最主要的是建立起发酵工程的一些技术体系。由于以往学校经费欠缺等问题,新的生物技术专业设立之初,就以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现有的实验条件为基础,以两个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为综合,取长补短,初步形成一套实验课程体系,但距国家对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要求和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还有一定的差距。

2 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之平台建设

从2005年开始,我们从学校与学院实际出发,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索。对一个新建专业来说,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大体上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是参照国内外现成的实验课程体系,建立起相对规范的符合国际和国内主流的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第二条路则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利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而实验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实验室的建设和相关平台。因此,平台建设对于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关系着新建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成败。

对于生物技术专业来讲,比较核心是基因工程实验课程,这是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必不可少的。基于这种现实,我们建立了全新的基因工程实验室,制定了基因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与大纳,并配备了相关的实验教学教师,同时,对这些教师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基因工程实验室拥有PCR仪、光照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恒温振荡培养箱、制冰机、电冰箱等,以及各种规格的离心机和电泳仪,完全可以满足30人同时进行基因工程实验的操作。

对于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生物学的基础骨干课程来说,虽然原来的生物科学专业已建有相对完善的实验室,并且具有完整的实验体系,但由于原来的实验室相对陈旧,一些设备已不能满足一些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无法保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于是,我们在现有的实验室的基础上,借助学院搬迁到新校区的机会,对原来的这些实验室进行了改造,扩展了实验室面积,重新购置了一批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使其能够满足这些学科的发展,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基础实验的开展,提供了相对好的条件。

对于发酵工程等应用性的实验课程来说,搬迁到新校区后,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面积出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配合教育部对我校的评估,我们曾对发酵实验室进行了较大的整改和建设,目前完全可以满足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

3 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之模块与组成

经过考察学习和多方论证,我们建立起基本适合我校实际的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该实验课程体系目前基本上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科基础平台课;第二部分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第三部分为专业方向模块课。学科基础平台课中的实验课程为学校生物学相关学科的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普通物理学实验。这些实验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一些基础实验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专业基础平台课中的实验课主要是与传统生物基础课程相应的实验课程部分,包括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和细胞生物学实验等。该部分实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生物学方面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物学素养。专业方向模塊课中的实验课则是为了满足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我们称之为生物学综合实验,其内容主要包括基因工程大实验、发酵工程及细胞工程等内容,开设一些与现代生物技术相关的综合性实验。该部分实验课程体现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核心的实验技能。

4 研究型实验及本科毕业论文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探索

为了满足研究型教学及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研究的需要,以及为了本学科师资力量的培养及发展的需要,我们通过多方努力,筹建了河南大学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和生态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建设了植物逆境生物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工程实验室等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承担了很多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课题,为实施研究型教学以及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平台。有很多学生在大学二、三年级就进入科研实验室,参加一些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且有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表明我们的实验和实践课程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并为以后进一步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5 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展望

生物技术是新兴的产业,也是高速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涉及的学科面比较广泛。由于学校师资力量所限,能够给学生开设的一些先进的高技术的实验课程也相对有限。一些对学生能力培养、将来就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当前河南省生物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一些相关产业本身实力有限,还不能给该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产业实习,尚需要更大的努力,以确定更多的实习基地。另外,作为地方性院校,我们与同内外院校相关专业的联系尚不充分,应进一步加强交流与相互学习。对于我院来讲,专业建设的管理工作尚需进一步理顺与加强,专业的管理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待完善。

生物技术专业本身是新兴专业,其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发展尚需走很长的路程,亦需更多地开设一些重要的实验课程。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进一步积极探索和实践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的改革发展之路,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的联系与交流,取长补短。同时,要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以及知识水平。争取各方面的资源,进一步加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改善实验条件,更新实验内容,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服务。通过这些努力,将会使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学校双一流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红玉.发挥学科优势,搞好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6(3):90-93.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心理学

当前国家和高校都比较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高校不断完善、创新师资队伍与教学方法,获得良好效果。但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心理教育课程依旧存在缺陷。而在其中融入积极心理学,可以为心理健康课程提供新的教育思路。积极心理学指的是通过当前心理学中完善的实验方法以及测量手段,对人类美德和积极力量进行研究,基于组织环境、积极情绪体验与人格气质挖掘人类心理健康潜能,使得个人和社会环境相协调。因此在应注重积极心理学在大学心理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以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一、积极心理学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作用

(一)使课程体系更平衡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可知,为使心理教育课程体系更加平衡,需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1)树立教育课程目标。一般高校在构建心理课程是会将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作为教育目标,以此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避免受心理问题影响发生恶性事件。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心理教育不应只局限在该教学目标。因此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需要将积极心理教育定位重点教学目标,使学生形成勤奋向上、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促进其朝着幸福人生迈进。(2)落实积极的心理教育内容。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能够提升学生应对未知问题的能力[1]。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不应只局限在眼前片面情况,而是需要注重未来发展,考虑到学生心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基于此进行有效治疗。(4)落实积极的心理教育手段。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积极心理学,能够增强和学生间的互动性,可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使心理教育体系更先进

高校在心理教育课程中融入积极心理学,能够使课程体系更先进,并且不断创新心理教育治疗模式。在积极心理学角度可知,心理教育治疗模式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通过温暖、亲和、温柔的形象获取学生的信任,将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视为需挖掘内在潜能、抑制消极因素的整体。此外,合理运用积极心理学,应在课程各环节贯穿积极心理咨询,结合学生的特点,保证心理咨询的针对性,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应基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整治,落实观察、倾听工作,分析学生行为,引导其区分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并鼓励该学生,挖掘其自身潜力,使学生明确自身优势,消除消极心理。

二、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策略

(一)构建系统化、常规化的心理学课程

高校开展心理教育时融入积极心理学可构建常规化教学体系,增强心理健康课程的针对性以及系统性。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不同年级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新生面对大学的学习生活会有放松学业以及过度娱乐的情况出现,因此需要结合该问题进行心理疏导。高年级学生面对的社会压力,因为要面临就业以及升学等选择。学生顶岗实习时,就业以及实习方面会存在心理落差,也将影响其心理健康。这就需要在大学生就业以及就业中开展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合理运用积极心理学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学教学缺乏积极心理学这一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不同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注重预防心理疾患,并且有着良好的预防效果,其主要是个体内部的塑造能力,而不是将缺陷修正。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具备抵抗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任务主要是建造和人类自身力量相关的科学,探究个体身上如何培养出这些品质是其使命[2]。另外,每一个体在某一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受到心理性格缺陷影响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心理学可使个体挖掘自身潜力和突破个人能力,使学生在某一领域成为优秀人才。虽然现阶段积极心理学还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教师可以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内容,使心理教育成为具有综合性和实际效果的课程,以此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线上心理学教学

为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有效融入积极心理学,并获得良好效果,需要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当前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行为习惯,那么教师可拓展信息化教学方式,以此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使积极心理学更好的融入到心理教育中,例如设定网络平台内容以及个人权限等,这可确保网络空间公开性和隐私性,以此对学生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另外,线上心理教学形式符合当代大学生交流以及学习习惯,可使学生敞开心扉,深入分析自身心理上的缺陷。教师在网络教学环境下能够有针对性的挖掘学生存在的负面心理问题,做好疏导与调整工作,并向学生传达积极心理学理念,使学生通过心理教学课程,准确认识积极心理,开发自身潜力,提升某项专业领域能力,为自己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结束语

目前积极心理学还没有广泛应用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使得心理教育难以获得良好效果。这就需要高校心理教育与时俱进,合理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与内容,构建良好的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晓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黑龙江科学,2021,12(03):126-127.

[2]郑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对策探究[J].广西教育,2019(27):138-140.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分析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促进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措施:创新办学理念和课程定位;以学生为主体,协调发展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以学生能力为主线,结合专业构建教学内容。

【关键词】土建工程类高职 语文课程建设 办学理念 课程定位

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中,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然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虽然得到了提高,但人文素质不高。这一问题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师也纷纷从各自的专业进行改革。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它在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中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结合,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结合,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

一、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部分高职学院对《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理解过于功利化,造成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就保留,能帮助学生成就一技之长的课程就开设,即用对学生就业是否有直接作用作为标准的“实用”原则来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建设。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首要和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受“实用”原则影响,承担文化传承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课程成为“课余”的选修课。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主干课的大学语文处于这样的尴尬地位,无疑使学校的人文教育进一步受到削弱。

学生方面,迫于就业压力,多数高职生认为到职业学院就是来学技术的,只要学好技能就万事无忧,放松或完全放弃了自身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不感兴趣,不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从近几年部分高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来看,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不低,人文素质却不高,他们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功利化。具体表现在:首先,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到生活实际中,人际交往以利己为重,行为的出发点看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在工作中不爱岗敬业,更不会为企业奉献、牺牲。其次,民族、国家、社会等概念模糊。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大公无私”的崇高人格,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情怀,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年轻一代身上有所淡化。

二、围绕专业推进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同时也为改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成为广大高职学院语文教师最迫切的使命。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创新办学理念和课程定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一纲要明确提出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爱因斯坦在《教育的神圣职责》一文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科学前辈提醒我们,职业教育使学生成为“精神人才”比“技术人才”更重要。目前,我国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轻视人文素养提升倾向比较突出,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知识面窄,有一技之长,但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更是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认识偏差与人文教育缺失。作为职业学院的管理者,必须改变观念,强调“以专业为主,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应进一步强化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教学实施时,协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在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中强化人文性,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各个环节。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结合专业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兼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能否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创新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二)以学生为主体,协调发展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高职语文学科的共性,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又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同时必须具有个性特色即与专业结合、与学生将来就业结合、与职业教育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使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协调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和学生虽然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但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跟随教师兴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和兴趣的陶冶。为此,语文课教师主动改变自己,由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切实践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主动满足自己学习欲望,真正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

2.突破时空限制。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接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更多元化。大学语文课教学不应局限于有限的时间与有限的空间。应通过互联网或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即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自由的吸取知识滋养,翱翔于知识海洋的活动平台,主动获取知识,扩大视野,提升素质能力,为可持续发展蓄备力量。

3.激发学生创造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指高职学生不但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有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要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未来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的创造者,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自主学习情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独立思考后勇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4.培养和谐发展素质与能力。从近年来的市场调查发现,社会及用人单位认为人文素质,是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力之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学生的形象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未来发展。人文素质对个体也是决定个人行为、做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能力的习得,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课堂教学的熏陶培养是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的主渠道。大学语文课既能充实学生文化底蕴,还具有丰富的人文含量,能提升人文素养,因而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干课。将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定位为专业教育服务,应立足职业,突出应用、实用,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和谐发展。

(三)以学生能力为主线,结合专业构建教学内容。“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机制,任何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教学方式都是通过教材去实施的,没有好的语文教材一切都无从谈起。”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及内容选择,应突出语文学科特色,结合职校生特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时代特色,与专业、就业岗位结合进行建设,达到既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也为学生“成人”服务的目的。

1.当前高职教材存在的问题。当前高职学院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模式主要有:沿用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和各学院自编的语文教材或读本。

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大多以文学发展为主线和以文体分类为主线。按文学发展编写的教材强调系统化,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各个时代的文学流派、文学风格,在阅读选文的同时也是对文学史的一次梳理,不足之处大多限于名家名作,忽略学生学习兴趣与现实性。按文体安排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文体特点的把握,有利于提高写作各种文体的水平及鉴赏能力,但长时间学习单一的同一体裁文本,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乏味的感觉,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习效果。

高职学院自编教材有的以语文人文性为主线或工具性为主线,有的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有的将人文性、工具性和职业性结合,然后按模块组合编排。这些自编教材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内容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时代性和弹性。不足是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同一套教材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可用,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

大学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是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工作。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除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有关,更与教材的质量及教材选择什么篇目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历年来教材的编写者们对选文特别用心。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主要的不足有:一是注重传统经典名篇,而缺乏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文章。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因此,对于当代优秀作品应该广泛地选用,而不应厚此薄彼。二是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教材选文重复篇目多。大学阶段的学习,无论是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方面要求都应比中学高。如果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重复,会降低高职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大学语文教材与中学教材在要求上应该有较大的不同。三是外国文学作品入选太少或未选入。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融合。外国文学作品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外国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有利于高职学生开阔眼界,面向世界。

2.与专业结合建设大学语文教材。目前高职教学中,课程改革方向是围绕专业设置课程。公共课中的英语、数学与专业结合取得很好的实效。高职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相结合是可能的。为实现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结合,应以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迁移为突破点,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通过市场调研,了解行业从业人员的岗位素质能力需求,以“职业岗位需求”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构建教学内容。

针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不足,笔者结合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对现有的优质大学语文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优化。根据土建类专业特点和学生能力素质要求,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分模块编写教材。具体内容有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水文化导论、建筑文化导论、实用口才、文学欣赏五大模块。每个模块内容分册编写,其中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模块(下转第97页)(上接第63页)内容是必修内容,其他模块内容作为选修,各专业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教材选文注意传统经典与现当代美文结合,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结合。

3.构建立体化教材。教材是以教科书为核心的一切用于教和学的包括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语文材料。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辅助教学的光盘、多媒体课件、课程网站等资源。通过多介质,多种手段有机配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新工艺、新技术将会给职业教育带来什么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未来的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的会有什么要求,这一切都难以确定。因此,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要走出困境,走出特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与专业结合,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整个课程体系中,为实现职校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服务。这是大学语文最终的教育目标,也是教学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家碧.大学语文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的更新[J].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4)

[2]朱方琼,潘仁炎.艺术类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4)

[3]张华.语文教材中范文选编的策略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金伟.大学语文教学的模式化改革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5)

[5]周文.对高职教材编写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6]汪小艳.面向专业群的高职大学语文开发[J].文教资料,2009(9)

[7]王茜.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革[J].网络财富,2009(22)

[8]李田秀.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危机及对策[J].现代语文,2014(11)

【作者简介】李田秀(1965— ),女,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责编 黎 原)

上一篇:计算机型论文下一篇:电脑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