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审计论文范文

2024-03-20

专项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山西是一个能源大省,在经济体制的组成结构中,农业的地位易于被忽视。然后在煤炭经济下行的当前形势下,山西的发展离不开“三农”问题的良好解决。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山西省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加大,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已经很难适应“三农”工作发展的需要。适时引入“国家审计”的理念。国家审计是定位于推动和实现国家良治不可或缺的制度设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是其根本职能。而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作为其一个子系统,在农业领域充分发挥着预防、揭示、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结合“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念后,从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定义、山西省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基本情况来探讨创新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方法。

关键词:山西省 农业专项资金审计 国家审计

一、农业专项资金审计概述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山西是一个能源大省,在煤炭经济下行的当下,农业的发展更加关乎山西的点点面面。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不仅在政策上出台了许多利农、惠农政策,在资金上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提供了种类繁多、数额巨大的专项发展资金,这就迫切需要高效的农业专项资金审计来保驾护航。

(一)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定义

农业专项资金审计是指对农业经济领域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实施的审计监督。陈淑贵(2003)指出,农业资金作为专项资金,农业资金审计就是审计部门对农业资金的筹集、分配、运营等过程进行监督,起到保证效率和提高效果的作用。胡玲玲(2011)认为,农业审计是审计部门对农业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过程。

可以看出,我国学者针对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研究点,主要集中在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并对管理层决策提供服务,鲜有学者结合“农业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而提出农业审计应当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结合“国家治理”理念的农业专项资金审计

2011年7月,刘家义审计长提出,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审计工作重点是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要不断总结、深化国家审计实践,不断丰富和创新国家审计理念。因此,作为我国审计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发展对国家治理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如何通过提高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水平,推动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发展而对促进农业的发展,进而完善国家治理,将成为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发展的新的方向与重点。

因此,结合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理念,笔者认为,农业专项资金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审查各部门管理、使用涉农专项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评价涉农政策的落实情况与执行效果,以辅助国家涉农政策完善、促进农业发展和国家善治的过程。

二、山西省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基本情况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纵观历史的演进,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历史性嬗变,都未能绕开“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

(一)山西省“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基本情况

山西省农业的基础地位比较薄弱,形势还比较严峻。

1.涉农政策。涉农政策体现了农业为我国社会发展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新世纪以来,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2004年开始,为贯彻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中央连续下发了“一号文件”,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从以上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支出的政策导向,即不断增加投入,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国家要求审计机关对各项“三农”支出进行严格监督,确保涉农专项资金落到实处,真正推动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和农民增收。因此,审计机关的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随着国家工作重点向农业的不断倾斜更加任重道远。

2.涉农资金。自2004年以来,中央持续加大农村工作力度,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逐年递增。在提出实行“三个高于”、“三个继续高于”、“三个明显高于”到“三个大幅度增加”、“确保三个优先”等政策措施的推动下,2004至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625.7亿元增加到12286.6亿元,“三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4.4%提高到19.2%。中央财政“三农”支出的规模巨大,逐年稳步上升,涉及领域繁多,环节复杂。

同样,山西省涉农专项资金数额巨大、项目繁多。根据山西省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和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山西省的财政支援农业资金在近些年有着巨大的增长,从2002年到2010年的年均增长幅度高达10%左右。因此,积极开展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是山西省农业专项资金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山西的发展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目前,山西省对于这些巨额农业专项资金的监督工作主要是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审计机关负责审计监督。虽然财政厅下属设有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农业处,审计厅下属设有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和农林水审计处,但这些部门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促进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涉及到农业资金专项审计的工作比较少,且对涉农资金的审计工作重点放在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对使用资金的效益性情况关注不足,山西省农业专项资金审计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二)山西省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问题

1.在财政统一安排下,农业专项资金审计逐渐边缘化。由于近年来山西省农业项目成果不多,在考核的压力下,一些审计部门对农业项目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有的市、县农业审计的人员力量、素质得不到保证,优秀的审计人才不断流失;有的市、县农业项目选点甚至出现困难,在进行农业专项资金项目审计时,有个别地区甚至无法确保抽审县均有农业项目资金,影响了审计项目的实施,降低了审计质量。

2.审计内容点多面广,调配审计力量困难。山西省农业专项资金的来源包括中央财政下拨资金、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相关单位投入的自有涉农资金等,从中央、省市层层拨付到市、县、乡镇,层次、环节较多,容易造成各部门职责不清,甚至资金出现滞留、挪用、混用现象等。农业专项资金审计时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方面项目立项标准不清晰,审计安排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有人大提出以临时检查的形式出现,有政府提出开展专项审计等等。许多涉农资金在项目设置、资金分配上存在“撒胡椒面”的情况,造成一项资金投入涉及许多地区,甚至在一个县内又涉及多个村镇或农民个人等。另一方面,在人力投入和时间投入均有限的情况下,审计机关组织实施农业专项资金审计难以有效解决审计深度和审计广度的矛盾,致使部分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审计间隔期限较长,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计监督。

3.审计过程虽然严肃认真,但审计质量和效果不高。鉴于财政安排下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的特殊性,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都能严正以待,但审计结果却反映平平。究其原因是现行的审计体制,如对同级政府或相关部门存在的专项资金审计问题,一些审计机关很难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如实反映和公正处理,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的作用及效益大大减弱。尤其是县级审计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情况涉及较少,对资金分配是否符合客观需要,是否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是否有利于山西省农业的发展等方面缺乏客观的分析研究。

4.先进的审计手段应用困难。山西省农业专项资金大部分用于基层农村,不仅点多面广,而且由于部分农业专项资金在基层使用环节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资料收集不全,不能提供详细完整的电子数据备份,甚至根本没有电子数据,导致审计人员无法运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开展审计工作。往往越到农业审计的基层,越无法运用电子手段,只能使用手工方式的传统方法进行查阅、分析资料,审计效率低下。

三、创新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对策

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国家审计的一部分,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必须将自己融入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之中,有效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亟需对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创新。

(一)创新对农业专项资金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新世纪以来的几个“中央一号文件”、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中央部署的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颁发及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总量的持续增加,都充分反映了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农业稳则基础牢,作为国家治理“三农”的重要工具——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就要通过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发挥好对农业经济领域的财政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与效益的审计监督。在这种背景下,山西省应该在对农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效果分别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审查相关地区是否贯彻落实农业优惠政策,把发现的问题上升到体制层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更好地促进山西省“三农”的发展。

(二)创新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对象

根据《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农业审计,就是“加强对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农村生产生活、关系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提高和国家粮食安全等强农惠农资金和项目审计,揭露和查处严重损害农民利益、造成财政资金流失等问题,促进农业资金整合,确保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因此,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对象应该延伸到“三农”。要实现对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对象的创新,必须从“三农”的整体层次上进行思考。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现在的对象不仅仅侧重于农业,更应该从农业、农村、农民整体入手来考察农业资金的使用对象,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了解我国“三农”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及政策措施层面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这样才能够发挥农业审计国家治理的功能。

(三)创新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目标

农业专项资金审计要对农业经济领域的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实施审计监督。而现阶段的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大多仍停留在以财务收支真实合法为目标的审计模式上,局限于面向被审计单位、“就问题查问题”而不是以解决体制、机制和管理方面问题为主要目标的审计上,局限于“就农业审农业”的狭义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对象和范围上,而且没有涉及到“三农”问题中的另外两农:“农民”和“农村”。而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一部分,随着“三农”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的提出和完善,必须对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目标进行创新,从而服务国家治理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以,山西省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目标应该是对“三农”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全面推进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对“三农”的绩效审计。

(四)创新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1.突出农业绩效审计重点。绩效审计在农业转账资金审计中应用广泛,而审计机关资源配置相对不足,因此要遵循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具体细则为:首先,抓好政府性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着重抓好上级重视、人民群众关注的农业专项资金,如农村社保基金、农村土地补偿资金、农业扶贫救灾资金等的绩效审计;其次,抓好国家重点投资农业项目建设资金绩效审计。随着财政体制和政府财政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重点农业建设项目资金绩效审计应重点审查建设部门预算申请与财政部门的预算批复文件,审查相关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对农业项目资金的审批与分配是否合规、合法,是否存在挪用资金等违规问题;再次,抓好农业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在涉农相关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引入绩效审计理念。要以农业专项资金为主线,关注重要专项资金的投入方向和最终效益,把查处问题和促进改革提高、完善涉农资金制度结合起来,以促进提高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通过审计分析,评价领导干部对农业专项资金收支的管理、控制、监督是否健全,国有资产有无重大流失,以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2.探索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审计标准是开展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基础。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制定评价标准有一定难度。当前可以考虑:一是以国家现行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为标准;二是以社会普遍认知或约定为标准;三是参照有关标杆机构或行业的标准为标准;四是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具体事项、经过审析与职业判断得出的评价指标。对照审计标准,审计人员可以从中揭示反映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经济性、效率性问题,发挥在权力制约和监督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优化农业专项资金的有效配置,促进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健全绩效审计报告与绩效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加大对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报告与结果的公告披露力度,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报告一定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于被审计部门存在的问题应该明确指明,从体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好地发挥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国家善治目的。

(五)创新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方法

1.风险导向审计法。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为指导思想,针对重大错弊风险评估进行的审计方法。其核心思想为: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活动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错误和违规违法。在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中的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审计项目的选择,重点考虑那些容易发生重大错误行为和违规违法行为的项目;二是审计项目中重点审计内容与领域的决策,将审计重点与主要资源配置在容易发生重大错误行为和违规违法行为的审计内容与领域,提高审计效率与效果。

2.审前征集审计项目与线索法。寻找审计项目和线索,通过审计项目和线索收集审计证据。审计路径:公告审计项目→提供审计人员联系方式→获取线索→甄别线索的价值→收集证据→查证问题。

山西省审计厅从2008年开始向社会公开征集审计项目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公众关注度高的近百个项目分别纳入年度审计计划,且陆续公告了审计结果。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提高了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维护了人民群众对审计监督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审计机关可以充分采纳以上的方法为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征集项目和线索。

3.追踪资金流向审计法。按照资金流向实施审计,是最常用的审计方法。此方法适应于农业专项资金的追踪检查,通过检查资金流转的各个环节,来确定专项资金是否合法、有效地使用。追踪资金流向审计法在审计实践中具有显著的审计效果,资金流转的每个环节点都在审计人员的控制范围之内。在具体的审计业务中,审计人员往往采取抽样的系统方法来确定样本,完成样本的审计以期获取错弊存在的证据,从而决定是否放弃或扩大审计样本。审计路径:确定源头资金→确定资金流转环节点→审查流转环节资金的使用→计算资金流转的时间→审查资金流转末端的完整性→测试资金使用合规、合法和效益。

4.环境因素影响审计法。环境因素影响审计法,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时要考虑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对审计客体的影响,针对可能导致舞弊事件发生的各种概率进行判断的一种审计方法。山西省农业有区域广、跨度大和复杂性高的特点,农业专项资金审计要针对不同的农业项目,考虑被审计农业项目的不同环境,制定既符合审计目标又能够充分收集审计证据的审计计划与手段,有针对性地组织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R].工业审计与会计,2011(5)

[2] 陈云阶.涉农资金审计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审计月刊,2006(8)

[3] 李先秋.浅谈如何深化农业专项资金审计[J].审计月刊,2009(9)

[4] 王新奇,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07(11)

[5] 胡志权,徐锦婷.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研究[J].中国审计,2006(8)

[6] 约翰·格林.绩效审计[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7] 魏平英,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审计,2005(8)

[8] 刘颖.对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思考和探索[J].商业会计,2010(12)

[9] 刘哗窦,国栋.农业与资源环保效益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07(4)

[10] 陈淑贵.农业审计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J].广东审计,2003(3)

[11] 胡玲玲.浅议农业专项资金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J].商业会计,2011(4)

[12] 李新峰.深化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探讨[J].福建农业,2006(6)

[13] 审计署.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2/content_2076117.htm,2011.6.30

[14] 审计署办公厅.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汇编:2005-2006[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15] 张峰岩.浅议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EB/OL].http://www.iaudit.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1875,2012.4.17

[16] 《中国审计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审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山西焦煤金土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贾伟)

专项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财政专项资金是体现政府职能和工作重点的途径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涉及环节多、内容广,而使用环节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高低。当前,全国各地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梳理这些问题并着力加以解决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体现政府职能和意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财政专项资金; 预算编制; 财政监督; 资金整合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作为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是各地、各级财政部门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很多,但专门研究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的文献比较少。笔者认为,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环节是其整个管理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如何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推进财政改革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重要论断,围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重要提法和改革要求,指明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路径。财政专项资金运行数年,已经积累了不少问题。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正是逐步消除这些问题的目的所在,也是加快财政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的必然要求

在目前财政收入规模越来越大、财政支出盘子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特别是当前财政经济形势偏紧、财政收入增幅放缓的情况下,更要加强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这是财政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财政工作永恒的主题,也大有文章可做。而财政基本支出基本是按定额标准支出,回旋余地小,是刚性需求,基本上是购买公共服务(或产品),绝大多数都是直接支付到商品(服务)的提供者(个人或企业),基本上是“保吃饭”,其使用方式从全国范围而言基本模式大同小异,其改革创新空间有限。而财政专项资金规模大、使用范围广、涉及领域多,使用方式多种多样,有较大的改革和探索空间。

(三)加强财政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一些地区和部门及个人挪用、铺张浪费乃至挥霍贪污财政专项资金的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出现了部分财政干部在这方面的腐败案例,引起了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违纪违法行为是建设法治财政、依法理财所不容的,也与中央的“八项规定”相违背,必须切实加以解决。传统的财政专项资金“点对点”扶持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廉政风险点,加强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改革创新对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当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项资金数量过多,存在交叉重复设置

当前,财政专项资金门类较多。以苏州市级财政为例,纳入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目录的就有37个。其中部分专项资金都是因事而设、因时而立,缺乏一定的规划性、系统性和长远性,并且使用范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和重复性。例如,工业转型升级和推进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科技发展和自主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城乡一体化和市级支农专项资金等使用范围就相近,使用用途存在交叉和重复。

(二)专项资金支出进度偏慢

据统计,专项资金一般年度支出进度为80%,但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年終突击转入财政专户的资金;若剔除转入财政专户的资金,专项资金的平均支出进度只有60%~70%,有的还低于50%,甚至还有分文未动的专项资金。大量财政结余资金躺在银行账户上,既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又造成年底突击花钱。

(三)专项资金使用缺乏项目论证,导致使用效益不高

在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中,“先确定资金规模,再论证项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用款单位则表现为“重申请、轻使用”,想方设法争取财政专项拨款,但由于缺乏对项目的论证,一些项目迟迟得不到落实,形成专项资金的滞留或挪用,严重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未被充分利用

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工作,是深化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高效利用财政资金、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对评价结果的应用仍有很多不足。由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工作体系还在不断完善,特别是结果应用工作缺乏法律规范,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中的成绩、问题与相关责任、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责任人缺乏约束,影响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制约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也缺乏关于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法律法规,难以将评价结果落到实处。

(五)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相脱节,降低了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在预算编制方法上没有实行完全意义上的零基预算,实行的是专项经费按实际的分配模式,使得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基数加增长的办法仍然存在;有时甚至只是将专项资金进行切块分配。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必然带来专项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以致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削弱了预算编制的约束力,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和部门基本支出相混淆

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同一事项多头申报和安排财政资金,为多争取财政资金,服务对象就同一个事项往往稍微改头换面分别通过经常性项目和专项资金向户管处室及专项资金处室重复申报预算资金。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处室之间难以有效和及时沟通,同一事项同时安排两次财政资金,造成了资金浪费。还有就是在不同的项目之间混用经费,如在专项资金中列支应由部门基本支出行政经费支付的考察费、招待费、调研费、会务费等。

(七)传统的“点对点”、“撒胡椒面”扶持方式仍存在

由于受制于传统的既得利益和观念所限,部分专项资金使用方式陈旧,管理方式相对落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实行使用方式创新的专项资金,仍保留了传统的“点对点”、“撒胡椒面”扶持方式,既影响了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又存在着廉政风险。发改、农业、财政等部门工作人员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新闻媒体也有所报道。

(八)资金设立部门多,资金监管难度大

财政专项资金相关政策的制定涉及科技、经信委、商务、金融、组织、文化等主管部门,体现了各部门支持经济(企业)发展的广泛共识。但是,由于现行政府管理模式下专业分工和职能分化的客观存在,导致部门对扶持经济(企业)发展资金项目管理出现了“碎片化”、多样化,难以避免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和协调等问题的产生,尤其是所有项目资金均归口财政部门监管,面对庞杂的项目类别和分布广泛的项目实施主体(企业或个人),财政部门限于人力和精力,监管难度大,监督职能有限,不利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三、加强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尽快推动财政专项资金实质性整合工作

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是各级财政部门一直力推和呼吁的工作,但多年来进展缓慢,成效不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因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是利益的再调整,因此一直是一项推进难度较大的工作。整合不是简单的调整和归并,也不是单纯地将某一部分资金划归一个部门或机构管理,而是要形成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资金使用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江苏省财政厅从2012年开始,整合设立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2013年上半年,又将科技、文化、农业、节能环保、人才等132个专项整合成38个。近期可以进行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是对财政部门同一个处室管理的相近的专项资金进行归并。从中期来看,还要推行跨部门资金整合工作,将由不同部门管理、资金投向相近或相同的资金进行整合归并,并按统一标准集中投向特定领域,发挥资金规模效应。由此改变多个部门分块共同扶持相同类项目为财政集合统一扶持,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避免财政资金重复投入和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整合,充分发挥资金的合力效应,打破各专项资金的界限分割,以减少结转结余。

(二)科学合理确定专项资金扶持对象,侧重扶弱扶小企业

由于部分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条款门槛高、条件严,完全符合这些申请标准和条件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大型企业、骨干企业,而且每年享受政策扶持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老面孔,而对众多的真正陷入困境、需要扶持的中小微企业则很少顾及,基本上没有惠及到。财政资金起到了“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效果。而实际上,众多中小微企业更需要贷款补助、信用担保、补贴等各项扶持。中小微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国上下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财政资金的无偿性、公共性,决定了其使用应该是弥补市场失灵,应从重点“扶优扶强扶顺”向“扶新扶幼扶逆”转变,重点扶持处于产业链两端的中小微企业及困难企业。为此,财政扶持资金要充分考虑到众多中小微企业的需求,放低扶持门槛和条件,真正关注成长性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微企业,体现“雪中送炭”的作用。

(三)严格缩小专項资金使用范围,不断优化专项资金使用结构

应及时理清专项资金专门用途、范围和支付途径,将各主管部门自用的专项经费中包含的办公经费纳入到各单位的部门经费预算中。同时,明确和理顺专项资金管理分配处室和户管处室的职责及操作流程,遵循“谁管理、谁分配,谁下达、谁核对,谁确认、谁负责”的原则,加强统一协调,扎口管理。这样有效杜绝主管部门将本应属于日常行政经费的项目放入专项资金里列支,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专注度,使之真正用于扶持经济(企业)发展,有效培植财源。

(四)不断深入推进财政专项资金“拨改奖”、“拨改保”、“拨改投”使用方式改革

财政专项资金“拨改奖”使用方式仍是传统的“点对点”扶持方式,而“拨改保”、“拨改投”选择合作对象时竞争性不强,应不断深入加快推进。一是逐步缩小乃至取消“拨改奖”扶持方式,将这部分资金分配按需给“拨改保”、“拨改投”两部分。二是在“拨改保”、“拨改投”环节选择担保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银行等合作伙伴时,要引入竞争性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招标,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原则,并根据实施业绩实行定期轮换,这样既能有效调动各相关合作伙伴的积极性,形成有效制衡,又能充分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否则在现有模式下,难以对这些合作伙伴形成有效制衡机制,容易产生垄断局面。

(五)强化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结余管理,不断创新管理方法

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激活财政存量资金,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等问题。一是年初编制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总盘子时,按一定比例从总盘子里扣减。对专项资金上年结转结余作为本年度预算来源统筹考虑。要深入分析近几年财政专项资金年初预算额度和年终实际支付额度的差额。例如,财政专项资金年终实际执行额占年初预算额的比重为80%,则可考虑在编制下一年度财政专项资金总盘子时,按85%的资金量通盘考虑,不必每一项专项资金都足额安排预算。在年中实际执行时,确实出现执行数大于预留数时,再按程序申请追加预算,可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年度超收收入安排。二是提高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项目。逐步压缩乃至取消那些只有预算资金规模而无具体项目的专项资金。年中对确有特殊情况需要追加专项预算的,要先在该专项沉淀结余资金中消化,然后再按程序报批,予以追加。三是在预算编制及执行时,优先使用上年结余资金,每年年底清理滚存结余,用好沉淀资金,将更多资金投入民生领域。将沉淀资金按轻重缓急逐步分配到社会保障、医疗、廉租房、城区改厕、公共交通、环保等领域,解决居民生活中的急难愁问题,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六)加大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力度

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有利于强化相关部门使用专项资金的责任意识。一是加强财政绩效管理,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进行绩效目标评价,建立以绩效实现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运用为保障的机制,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要加强评价结果运用,根据考评结果,安排、调整下一年度专项资金预算,强化绩效考评结果对预算的约束力。二是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专项监督,建立健全决策、执行与效果评价相分离的监督制约体系,完善内部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和资金分配办法。三是充分发挥人大、审计、社会公众等外部监督作用。对审计和人大提出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措施,认真进行整改,并按时上报整改情况和结果。建立财政与社会公众的信息沟通渠道,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对财政监督检查、审计监督、人大监督、社会监督过程中发现的专项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等违法违纪行为要进行责任追究,并公布处理结果。

【参考文献】

[1] 成涛林.三中全会地方财政“八走向”[J].新理财,2013(6):94-95.

[2] 钱金泉,等.促进苏州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9(31):32-34.

[3] 付凤英.对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细化到项目改革的思考[J].会计师,2012(7):62-63.

专项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以某市商务促进专项资金审计为例,使用可视化技术确定审计重点,通过关联分析多部门数据查找疑点,对大数据环境下电子数据审计的应用的难点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大数据;电子数据审计;关联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5. 011

1 前 言

随着我国财政专项资金规模持续扩大,考虑到财政专项资金具有补助金额大、补助项目分散等特征, 审计人员如果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将无法实现对专项资金的监管职能,因此使用电子数据审计方法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非常必要。伴随着审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亟需开展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审计探索,从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

由于部分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化、大数据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思维观念中,无法对海量业务数据实现分析处理,导致大量的数据未有效使用;特别是财政等数据种类多、数据量大,使用手工审计方法将无法对项目多、涉及部门广的专项资金实现全面审计,因此研究并实现专项资金的大数据审计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以某市商务促进专项资金审计为例,确定审计重点,总结被审计数据的特点,进一步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将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关联分析,查找疑点线索。使用传统的数据分析技术和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等技术分析数据,展示大数据技术在专项资金审计中的可行性。然后总结研究内容和结果,分析大数据环境下对专项资金实行审计的有效性,提出有待解决的难点和需要完善的问题。

2 商务促进专项资金数据来源

某市201×年度拨付中央和市级商务促进专项资金共计7.6亿元。中央外经贸促进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市服务外包项目、进出口贴息和中小企业发展。市级商务促进专项资金用于补贴企业涉外参展、中东欧经贸合作以及出口品牌等项目。

本审计案例的数据来源广,涉及某市商务委、工商、地税、海关等部门,包括:各项拨付情况表、补贴报告、补助明细表、工商数据、地税数据、海关进出口数据,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如政策性文件、图片等。商务促进专项资金审计调查工作涉及面广,数据多而杂,仅依靠手工审计难以完成审查任务,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多个部门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横向对比,通过可行的大数据技术对文档进行分析,筛选出重点内容,提高审计实施效率。

3 审计工具介绍

3.1 Excel

Excel以其简单性和易操作性在计算机审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审计人员必备的重要工具之一。随着信息化后被审计单位的数据更加庞大和复杂,审计人员必须在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Excel2007以后版本提供了数据挖掘外接程序DMAddin.msi,涵盖了决策树、贝叶斯、聚类等主要的数据挖掘算法,这为审计人员开展审计数据挖掘提供了新的方法。

3.2 SQL Server

Microsoft SQL Server是一个分布式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具有独立开发的SQL语言,并支持对称多处理器结构、存储过程、ODBC开放数据库连接。SQL语句执行各种各样的操作,如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修改,筛选数据等。SQL Server分析服务是与数据库服务并列的服务,整合了后台的数据库服务和前台的商业应用程序,主要功能有多个数据源视图共享一个数据源、通过钻取从数据库服务器提取完整的事例信息、交叉检验。

3.3 NLPIR大数据处理工具

大数据环境下非格式化数据比例非常大,如何审计非格式化数据,发现审计线索,是值得研究的。大数据搜索与挖掘共享平台(以下简称NLPIR)具有完整的大数据技术处理流程,能够满足审计人员对大数据文本的处理需求。并且它能够提供丰富的开放接口,审计人员可使用各类主流开发语言调用所有功能。

4 电子数据审计工具的应用及分析结果

4.1 NLPIR可视化

本部分首先使用NLPIR平台对文件进行分析,以确定审计重点。非结构化数据的信息量和信息的重要程度很难被界定,分析成为了难点,但由于数据来源的多样性、数据的高价值等特点,使得审计中分析非结构化数据成为必然。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是大数据审计的研究重点,标签云是可视化的方式之一。实现中文标签云步骤主要包括分词,统计词频,根据词频设置字体大小。NLPIR平台通过文章提取、中英文分词、词频统计、关键词提取等步骤实现大数据可视化。

将《关于拨付某市商务促进专项资金的函》导入NLPIR中,对文档进行分析,通过分词处理和词频统计后,发现“海关”“进口”“比例”等词语频率较高,可以大致了解该政策针对进出口进行补贴,可以根据海关数据核实申请材料,以及可能按比例补贴等情况。

4.2 Excel处理

使用Excel簡单复制粘贴功能,将各专项资金由独立的表格汇总成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汇总表和市级商务促进资金汇总表。接下来根据专项资金的补贴项目、公司所在县市区分类筛选,并且可以通过金额排序筛选获得补贴金额较大的公司。

4.3 SQL处理分析

4.3.1 SQL Server导入处理

将Excel整理出的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和某市本级商务促进资金两张汇总表格导入SQL Server数据库,使数据能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同时便于后续的分析、筛选工作。导入数据库之后,市级补贴明细汇总表中共有3 312条记录,中央的补贴明细汇总表的记录共有9 118条,其中大部分数据为中小资金补助项目的相关数据。

4.3.2 SQL Server筛选分析

导入SQL Server数据库后,对市级和中央两张补贴明细汇总表中的同一家企业获得的所有补贴金额进行汇总,最后筛选出补贴总额大于10万元的企业名单。同理,可筛选出补贴次数较多的企业名单。

使用SQL语句对补贴金额的筛选结果发现,市本级专项促进资金补贴总额大于10万元的有178家企业,其中补贴总额超过100万元的有18家,以某进出口控股有限公司477万元补贴总额为最多;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中,补贴总额大于10万元的企业有122家,其中补贴总额超过100万元的有21家企业,某渔业有限公司为513万元。

通过SQL语句对补贴次数的筛选,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的补贴次数最多的企业达到了32次。审计组后来着重分别调取了几家企业的纸质申报材料,发现获得补贴次数较多的企业多为境外参展和产品认证补贴,都符合补贴文件规定的要求,且未发现骗补等情况的存在。

4.3.3 SQL Server关联分析

通过SQL语句关联工商地税信息,筛选出有规模不大或地税金额小,但获得的补贴却很多的企业,可以对其进一步核查。与进出口业务相关的某个资金补贴项目,可以将补贴资金关联海关数据进行审查。如关联海关数据,查看获得中东欧经贸合作补助资金企业其进口额是否达到了补贴标准。通过SQL语句筛选发现,企业最后申报的进口额均低于其当年的海关进口总量,调阅该项目补贴企业的纸质申报书,均符合文件规定的要求,与电子数据没有出入。

审核中央201×年度進口贴息项目,该项补贴文件规定:“获得补贴的企业必须在当年有进口重要机器或者技术进口。”尝试通过关联企业当年的海关进口数据进行对比,从关联结果中发现,有些企业进口额很少却获得大额补贴。针对该审计疑点,审计人员进一步调阅相应的企业纸质申报材料,确认了这几家企业是通过第三方进出口公司代理进口设备。由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不全易导致审计失误,因此必要时可利用大数据审计技术获取外部数据,通过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比对,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

5 结 语

本文通过简单的NLPIR平台可视化分析功能确定审计重点,并根据审计重点进一步数据分析,对大数据在审计领域的应用做出了探索。虽然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可能无法适应大数据的发展,但对于有时仅需要处理少量数据的审计人员来说, SQL语言仍是必须要掌握的电子数据处理技能。专项资金审计项目多且数据较分散,审计人员需使用相应的电子数据审计技术汇总数据、关联数据和分析数据,因此SQL语句仍有可用性。

大数据环境下,通过充分利用电子数据审计技术对财政专项资金实行审计,研究解决专项资金项目分散、涉及部门广的审计难点,从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赵长宝.大数据对财政信息化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招标,2017(9):23-25.

[2]姚东香.大数据时代地方财政审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建议[C]//江苏省国家审计信息化专题研讨会,2013.

专项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全面持续深化农村改革,重点是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部署和县域经济“三起来”的重大要求。

2016年至2019年,为了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等文件。河南省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明确了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使改革推进有章可循。笔者在审计中发现,县级层面在对上级政策的具体执行中,又存在诸多困难、障碍和执行不力等情况。

一、基层改革推进情况

以某县专项审计调查为例, 2018年以来,该县围绕深化农村改革,也出台了《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加快土地流转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几项政策措施,土地确权、清产核资、农村宅基地确权等改革基础工作已完成,基础数据也已掌握,但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三权分置”,保障农村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方面存在堵点、难点、痛点,亟须破解。

二、改革中存在问题

一是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经营权流转监督不到位。1.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监管服务机制不健全,没有研究出台经营权退出、承包权退出、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等办法,未建立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平台)。虽然成立了农村土地仲裁委员会,但没有相应的工作机制,未发挥仲裁委员会的作用。如某乡镇某村某村民长期占用村集体土地达3年以上,村委多次要钱未果;部分乡镇因为土地纠纷直到审计日6000多亩土地未确权。2.土地流转工作推进不够,部分政策措施没有落地,农民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土地流转占总确权土地面积的36%,100亩以上的大规模流转面积14.9万亩,仅占全部流转土地面积的46.5%。3.农村承包经营土地流转规模不清。农业农村局统计的土地流转数据根据各乡镇上报,并没有对各村的土地流转明细和流转对象等基础性调查表进行核实,存在估算漏算现象。对各乡镇土地流转之后的用途和风险防范缺乏监督机制。

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离预期目标相差较远,成效不够显著。1.清产核资结果未能如实在账上反映,清产核资结果失去意义。经审计抽查4个村的三资账,其中3个村的固定资产、库存物资未根据盘盈盘亏结果据实调整账目,导致账实不符。2.各村清产核资标准不一。经抽查4个村的清产核资报表进行比较,发现4个村执行的清查填报范围标准不统一,如部分村未将道路占地、河渠沟占地等形成的资产纳入清产核资系统;部分村将不属于村集体资产电力部门的变压器纳入了清产核资范围。3.政策保障不到位。未探索制定出集体资产股份退出、抵押、担保贷款、继承等办法,未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和交易规资,运行和监管服务机制不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未制定完善组织章程和内部管理机制,保障农民财产增值和集体利益成为空谈。

三是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進展缓慢,改革基础性工作滞后。1.宅基地确权工作已完成,但均未颁证,基础性工作滞后。2.未探索制定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文件或办法,配套措施不到位,也未出台对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的整治措施和利用规划,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底子不清,“沿路跑”和建新房不拆旧房问题依然存在,闲置农房和一户多宅清理不到位。3.对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如何盘活利用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措施,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盘活经营无法得到制度保障。

四是农村深化改革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相关职能部门改革经费未能足额保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深化农村改革的步伐。

三、形成原因

一是由于制度原因和政策机制不够完善。县级政府对宅基地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未制定切实有效的改革文件和办法,深化农村改革的监管服务机制及实施细则不够完善,导致基层乡镇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二是机构改革后职能对接不畅。农村宅基地管理和改革是农业农村部门的职责,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转、仲裁等工作也应由农业农村局负责,并指导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利用。而前期宅基地确权工作是由自然资源部门负责,机构改革后农业农村局与自然资源规划局在职能交接上存在不到位、不及时的问题。当前新的土地管理法虽已正式实施,因机构改革中市乡两级机构设置没有理顺、业务不熟悉、管理人员和执法队伍组建未到位、审批管理系统未建立等多种因素难以立即承接。

三是历史遗留原因及基层人员经营能力不足导致改革不彻底。如村民私自占地、宅基地纠纷、边荒地界定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未能妥善解决导致土地确权不准确;村干部缺乏经济和财务管理等专业技能导致清产核资流于形式、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困难。

四是农民对农村改革政策理解不够,固有的思维模式使他们接受不了新的政策和方法,改革内生动力不足。

四、审计建议

一是及时出台制度措施,明确主体责任。制定深化农村改革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使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经营权流转起来,制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办法。在土地承包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明细政策,可适当调整农村耕地的承包地政策,最大限度减少土地承包争议。

二是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主体地位,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平台,让集体资产走向市场、实现增值,真正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三是加强培训,熟悉业务。县政府应立即明确部门职能,部署职能链接,指导接受承接的机构工作人员,尽快熟悉业务。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从新土地管理法、宅基地管理职能变化、个人住宅建设审批流程等方面做全面培训。

四是深入做好宣传工作。深化农村改革是涉及农村集体及农民的切身利益,是让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运营起来,走入市场,盘活资产。县政府应组织人员加强对农民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大力宣传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和意义,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

五是省级和县级层面应加大对深化农村改革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足额保障工作经费,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改革成果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撑和财力保障。

专项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我所在的审计部门人不多,设有一个会计主管,一个出纳,三个会计员,而教导我的是他们的经理。刚到审计部门经理就叫我先看她们以往所制的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有专门的保险柜存放,各类记帐凭证均应连同所附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按照编号顺序,折叠整齐,按期装订成册,并加具封面,注明单位名称、、月份、和起讫日期、凭证种类、起讫号码、由装订人在装订线封签处签名或盖章。其保管期限按类别分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和永久保存。总帐、明细分类帐和一般日记帐保管15年,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保管25年,涉及外事和对私改造的会计帐簿永久保管。规定有保管期限的会计帐簿,保管期满后,要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经批准之后,方能销毁。

了解完事务所的基本情况以后,首先,我就从最基本的学起,就是看代理记帐的企业以往的一些会计凭证,一页页一本本的翻阅,在这里我看到会计的最原始的凭证,看到各个帐簿的实际情况,各个科目之间的来龙去脉,相互关系,还看到各个企业的报表,认识到报税内容以及程序。由于有很多不同类型的企业委托我们公司代理记帐,我看到了很多类型公司的业务情况,例如有装修公司、广告公司、贸易公司等。看凭证的同时我看见了现实中的原始发票的格式,填写方式等,这与我在书本上学的东西有了理论与实践的对照,增强了我的感性认识,同时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理性认识。同时我还看到了企业的各科目的帐簿,这使我进一步了解到了企业帐目的明细科目,基本了解了财务各帐目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以及各种帐目记账的方式方法,如何调整错误的科目的方法,这同书本里的理论基本相同。

在基本了解了凭证、帐簿的知识后,我开始从事一些简单的财务工作,就是把原始凭证归类,然后开始做记帐凭证,可能因为这些企业都是小型的居多的关系,相对而言会计处理的业务类型较少,业务量也较小。但在记帐的时候就是一笔业务做一张凭证的,但在实习中,我们是将归好类的凭证做在同一张凭证,日期就统一写月底最后一天,当做完一个企业一个月的凭证以后,数一下,就只有7至8张凭证。做完凭证以后就做科目汇总,首先要先做丁字帐,试算平衡以后就做正式的科目汇总表,汇总完成以后就开始制作资产负债表跟利润表,然后就上网报税,等报税完毕以后再做分类帐、明细帐和总帐。根据我们事务所的会计师说,在每个月的月初,我们的客户才会把上月的所发生的业务的原始凭证拿来,这样我们才可以开始记帐,但由于报税时间为每月的10号之前,在短短的10天内要完成一个企业一个月的业务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先整理原始凭证,完成报表,等报税完毕以后再慢慢完成剩下的分类帐、明细帐和总帐。

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结束了,我在这四周的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非浅,是这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作为学习了差不多三年财务管理的我们,可以说对会计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有的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们都基本掌握。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芦葫画瓢准没错,那么,当一名出色的会计人员,应该没问题了。现在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离开操作和实践,其它一切都为零!会计就是做账。下面是我通过这次会计实习中领悟到的很多书本上所不能学到的会计的特点和积累,以及题外的很多道理。

首先,就是会计的连通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每一笔业务的发生,都要根据其原始凭证,一一登记入记账凭证、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多栏式账、总账等等可能连通起来的账户,这为其一。会计的每一笔账务都有依有据,而且是逐一按时间顺序登记下来的,极具逻辑性,这为其二。在会计的实践中,漏账、错账的更正,都不允许随意添改,不容弄虚作假。每一个程序、步骤都得以会计制度为前提、为基础。体现了会计的规范性,这为其三。在次,登账的方法:首先要根据业务的发生,取得原始凭证,将其登记记帐凭证。然后,根据记帐凭证,登记其明细账。期末,填写科目汇总表以及试算平衡表,最后才把它登记入总账。

进入学校两年,学习的专业课程有《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经法规》,对于会计的基础知识我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对会计工作流程还不是很了解。为了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作到学以至用,我决定———实习。

在实习中我看了一家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通过对上市公司审计报告较为具体的认识,对该公司的机构设置及职责、人员安排和分工等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掌握了该公司资金运动的基本特点,对该公司现金使用方面我有了较过去更深刻的认识。现金是企业的生命,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如经营活动不能产生通畅的现金流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会导致债务危机,特别是在目前投资和消费疲软,企业相互之间款项拖欠严重的今天。但是企业长期持有大量现金将会增加巨大的机会成本,不能给股东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我所看的上市公司现金流量非常巨大,动辄都有上千万的现金流入或流出。目前,很多上市公司对现金管理的价值认识普遍不足,特别是一些新上市公司或本身经营活动现金流较为丰富的公司。这些上市公司在如何利用投资项目资金的短期间歇,提高公司获利能力方面,同时增强短期投资的安全性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此外,应收款项管理涉及到公司销售政策的制定,帐目的日常管理(如编制帐龄分析表、定期核对等)及回收措施的使用等也十分重要。与现金相比,应收款项占用企业的资金,不能带来任何实际效益,并可能存在回收上的问题。对大额的应收款项如不加强管理,出现呆、坏帐,会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严重的甚至会危及企业的生存。共0条评论...

上一篇:制作技术论文下一篇:专科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