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范文

2023-09-17

行为心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需求 行为 交往 校园环境 景观设计

0 引言

顺应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塑造能够促进交往、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和追求”。一个拥有特色的校园环境,一定是充满活力的、生长型的,它吸引着校园中的师生,也使师生更愿意参与进来,形成环境—行为心理的良性互动。

1 相关理论和概念

1.1马斯洛需要理论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他的成长动机论中提出了“需要的层次”论,其理论提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求,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2行为的概念行为是人的心理反应,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1.3交往的概念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l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2 促进交往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从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摹本需要之一,又是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和手段之一。这种需要在接园生活中表现为师生对交往活动的需求。尤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采取全日寄宿制,大多数学生远离家庭,若社交动机或好群行为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孤独感,不仅有碍人们互通思想、情感和互相理解,而且对心理素质的形成会产生消极影响。世界卫生组织近来提出,现代健康观念已不仅指身体没有缺陷或疾病,而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这种新型的健康观进一步说明了交往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2.1满足必要性行为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 杨·盖尔把我们的户外活动类型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在高校校园环境中必要性行为主要表现为认知识别和功能使用。认识活动是人在环境中定向、定位和寻址并能在付诸行动之前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涵义,并寻找适当的参照系给自身定位,要求空间的可识别性。功能使用指学生学习、生活、运动等基本行为,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走向集中型、智能化。

由于这一类型的活动在一年四季各种条件下都可能进行,参与者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因而也是对环境使用者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的环境。符合师生必要性行为心理需求的环境景观设计,有助于提高任务绩效。

2.1.1教学环境 这里所说的教学环境不是教学、科研工作直接使用的空间,而是在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建筑以外,包围教学建筑的一切空间,它为其所包围的教学建筑内部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这些空间应该具有满足教学建筑采光、通风要求的适宜尺度,并应该是开敞、明快、宁静的。考虑到教学楼的采光和通风要求,不宜紧临教学建筑的外墙种植高大的乔术和茂密的灌木,以避免使空间变得阴暗、荫蔽。为创造宁静的环境,教学空间内,最好布置成步道区,也不宜设置运动场地。在教学区内,可以在建筑群中有重点地布置一两个尺度适宜的景观空间,作为学生等候上课和课间休息的活动场所,也是校园的必要景观区。且作为校园的主要知识传播中心和师生活动服务中心,高效、快捷、明确的环境识别是这一区域的环境景观特征。

2.1.2交通环境 道路是组织整个校园空间的骨干。而交通空间是以疏导人流、车流为主要功能,它既是在建筑物围合的许多空间之内穿过,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狭长空间。可分为人流、车流、人车混流交通空间,其宽度应与人流、车流相适应,并配合设置绿化及必要的辅助设施,包括停车场地。交通空间是动态的、喧闹的,应尽可能降低其对临近建筑或地带的影响。交通空间宜是开敞的,不宜是封闭的,使人们行走其间能够左顾右盼看到周围景观,尤其车流交通空间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以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林荫道是一种特殊的交通空间,它是以沿道路一侧或两侧成排种植阔叶树,形成树冠绵延覆盖下的遮荫交通空间,对于划分空间、遮阳避暑、降低噪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过长的步行道,还应该设置景观节点或变换路两侧的风景,防止产生视觉疲劳。对于大面积的方形草坪,我们应满足师生抄近路的习惯,设置斜向铺装。清晰的环境识别有助于人们有效的组织路线,在重要的交通点设置方位指示牌是十分重要的。

2.1.3体育运动环境 体育运动环境是指进行体育教学、锻炼、比赛等各种体育活动空间的环境。各种运动空间的场地尺度,应符合有关规定。运动空间是喧闹的,在功能分区上,应为其安排适当的位置,尽可能减少对其他建筑的噪声干扰。在各个运动空间周围宜适当种植乔木、灌木和草坪既可作为隔离地带,隔离带可以减低噪音,又可以起到部分遮荫作用,以供人们在运动间隙时休息使用,也为那些观看的人提供场所,促使更多的学生加入体育锻炼。

2.1.4学生宿舍环境 我国高校传统的布局是由教学区、学生宿舍区、体育运动区及教师生活区构成的,但是随着大学与社会的接轨,学生宿舍区越来越淡化,很多宿舍区布置在校外,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但更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大部分学生反映这种方式不利于同学间的交流,更不存在班级的含义,高中一直处于填鸭式教育的学生很难适应,以至于成绩直线下降。我们更倾向于宿舍的公寓化转化,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且布置在校园的边缘,根据地域气候,朝阳避风,与学生活动中心、食堂、操场、教学区方便到达。通常当教学区、体育活动区、学生生活区呈三角状态布置时,相互之间距离最短,利用率最高。在宿舍区周边也应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对于宿舍周围的商业摊点要统一管理,尽可能在不破坏环境卫生的情况下,满足学生的需求。

2.2促进自发性行为产生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 自发行为与必要性行为不同,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对于环境规划而言,这个层次上的环境提供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校园环境的活力。交往与群化是人们社会联系的基础,对师生沟通、学科交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校园更加强调交往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如聊天、晒太阳、散步、驻足观望等。为此,要提供一系列从开放到私密的领域性环境空间,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在整个校园环境中建筑物把校园分割或围合成许多大大小小的空间。如若想把校园中所有的空间都布置得十分完美,恐怕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区别各个空间的重要程度,确定一级空间、二级空间和三级空间,分别在尺度、形态、性质、营造等方面给

予不同的处理,支持不同的行为,并运用收和放的布局手法把空间联系起来,形成空间序列。

2.2.1一级空间 一级空间指的是校园主要广场空间、主轴线空间或重要的历史性空间。这种环境空间要体现校园的独特性,是重要的礼仪性活动的使用空间,应给人开敞、明快、振奋的感觉。一般300m为该区域的控制尺度。300*300m是步行者愉快胜任的适宜距离,亚历山大在《模式语言》中建议的节点距离300码(约275m),300m也与中国古代风水形势说的“百尺为形,千尺为势”中的千尺(千尺约为230-350m)不谋而合。因此,将300m作为控制规模是合适的,便于学生、教师愉快的感知。在一级空间处理中,很多规划设计只强调了气派,忽视人对于环境尺度的控制把握,造成了非人性化尺度的空间浪费。因而我们在这个层次的开敞空间中更强调环境和人的互动。

2.2.2二级空间 二级空间应该包括小型的庭院、楼间绿地等空间,具有一定的景观特征。这是个中观尺度的空间。C·莫丁在《城市设计:绿色尺度》一书中提出70*70m~100*100m作为充满活力又宜人的尺度,其空间的感受是符合人性化要求的。将之作为大学校园中观空间的控制尺寸可以营造理想的景观节点,有利于校园环境景观的有机生长。二级空间往往在校园环境中均匀分布,它是校园中每个功能区的景观核心,相对封闭,使用者也相对稳定,而且使用时间延续性长。由于在该空间中会出现多种层次的行为需求,我们应该通过景观元素进行空间划分,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2.2.3三级空间 在校园中,我们最简单的“交往”是指师生之间三三两两的个别交谈。他们或事先约定,或是偶然相遇,从一般的寒暄转入对某些课题的探讨。这就需要有一个适宜的小环境,从而产生交往空间的需求。但是,这种随时随地可能出现的少数人的个别交谈,既不需要太大的空间,也不必是特定的专用空间。因而,我们就需要在校园中师生时常经过的各处,如道路旁、水池边、树荫下、建筑前后和建筑内部的门厅、走廊旁,安排适宜尺度的小环境,设置座位,随时供师生交谈使用。这种经过精心布置的功能性景观区就是我们交往开始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校园环境中的三级空间,也就是微观空间尺度。24m是芦原义信先生认定的室外空间的基本单元尺度,并对其做了充分的论证,有着合理的人文依据。将24m作为校园微观空间的控制尺度,可以有效合理安排建筑庭院、小品、绿化、地面铺装等,营造人性化的近人尺度空间。

3 结语

新时期的高校校园不再仅仅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研究的场所。优美的景观环境对人身心的塑造,是其精神效用的体现。在高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我们应从大到广场、游园,小到一凳一椅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虑,做出最大可能地满足师生行为心理需求的校园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毕岩.关于大学环境教育的思考[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59—61

[2]冯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3]石谦飞.建筑环境与建筑心理学.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09.

[4]赵玫,高巍.呼唤积极参与的人性户外空间—清华大学校园广场间间环境行为调查与评价,华中建筑.2005.05

[5]靳路明.现代校园空间意象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 3.

[6]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师2000,02.

[7]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师2000.02.

[8]马丁·皮尔斯著/王安怡、高少霞译.大学建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行为心理学范文第2篇

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城市在完善和优化公共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城市宜居的内涵建设,重视居住的人的心理感受。我们不仅要关注城市的硬环境建设,更应该关注软环境的创造。一个尺度宜人的小城市就可以达到两者的兼容。文章从小尺度空间城市的提出、人对小尺度围合感的心理需求与小尺度城市的建设原则、小尺度城市空间的发展潜力 三方面来阐述小尺度空间城市与人的心理感受。

关键词:小尺度空间城市 心理 精神 行为 宜居性

一、小尺度空间城市的提出

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格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知觉、认知、感受和所处的周围空间的尺度有密切的关系。尺度宜人的小城市会带给人温馨、舒适的氛围,尺度过大的城市则会带给人冷漠、生疏的感觉。所以文章提到的所谓“小尺度”是一个规模宜人的概念,是相对于当今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所提出。

景观设计师俞孔坚提出,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要具备两大条件:一是城市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步行空间、人们生活所需的充足的设施等物质条件;另一个则是人文条件,充满人情味的城市让人有一种归属感,人们会从心理上认同这个城市。人的心理感受是空间尺度划定不可忽视的因素。小尺度空间城市最佳规模值,如果工程经济专家从城市公共设施运营效益角度提出是5万-40万人口规模,经济地理和区域规划专家从城市经济效益和服务设施多样化角度提出是80万-120万人口规模,那么,从人的心理行为和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应是10万-90万人口规模。对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城市空间尺度与人的交往行为的关系

人们在一个城市里生活,人和城市之间会互相影响。有研究表明,当人所处的环境范围过大时,就会有信息量超载的现象,信息量超过人大脑所能承受的限度时,会引起人相应内脏器官的功能紊乱,出现头昏脑涨、精神涣散等神经性精神症状;与此同时,大环境带来的过多客流量也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和损害。城市居民参与到整个城市的舒适度建设中,主动选择建设怎样的城市空间尺度,这是城市居民主动创造的过程。正如一个城市的风格要根据当地的民俗民风而定,就是这个道理。

反过来,城市空间的尺度同样对人有着很深的影响。环境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空间的时候,综合各种环境信息进而以自己的行为为依据对空间环境做出反应。这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三、人的需求分析

现代文明已经从最初的物质追求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人的物质需求是一切需求的基础。从精神层面来讲,在尺度适中的城市中,街道、建筑物、空间、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地体会到,这样的城市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

1.人的亲密性心理需求

熟悉的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亲密性的心理需求。彼此熟知,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话语、表情、肢体语言都需要一个环境来完成。随着接触频率的增大和接触范围的缩小,这种亲密性的强度会越来越高。

2.人的安全性心理需求

人们增加与别人的交流,是为了获得明确的安全感。当我们内心无助、面临困境、迷茫动摇时,需要他人的开导、安慰和指点迷津。但是大尺度的城市空间成为这些行为的阻碍,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距离感的大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小心翼翼、充满顾虑。焦虑症、忧郁症成为现代城市的通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表明,安全感的重要性仅次于生理需要。

四、小尺度空间城市的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1.公众参与城市活动的宜人性原则

这个原则应该是小尺度城市提倡的初衷。斯堪的纳维亚有句古老的谚语:人往人处走。人类的社会性和群居性都证明了我们需要和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只有城市空间尺度给我们创造一个能让心理感到舒适的城市时,我们才会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每个人都参与城市的活动和建设。公众的参与有赖于小尺度空间城市所创造的围合感。

2.聚人气与心理安全的行为原则

小城市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城市的边界范围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时,人们就会更多关注城市的动态和生活,及时地与人沟通,不会产生恐慌无措的感觉。

当处在一个尺度适中的小城市空间里时,人们会自愿走出家门与人交流,积极地和人沟通、助人为乐,这种表现被称为“亲社会行为”,即为聚人气。

城市安全侧重于防卫和防灾两方面。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曾提到:解决城市规划问题的良方之一便是预防犯罪。城市空间尺度适宜会让众人在街上参与活动,街道富有生气,许多人会因关注令人愉快的活动而从他们的窗户俯瞰街道,这样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民众的监督,形成共同防卫。

3.摆脱孤独与内心愉悦原则

生活在现代化城市中的我们开始更多地依赖移动通讯工具,高楼林立的城市里的都市人都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警觉的内心更是让每个人都生活在厚厚的防盗门里,从猫眼里窥视这个世界。能够在一个尺度适中的城市拥有丰富多彩的户外生活是令人向往的。

人与人之间频繁、丰富的沟通交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城市极富生活气息。如果通过对城市进行明确的以满足人们交往为目的的规划设计,为户外生活创造适宜的条件,这样会使城市建筑更加迷人。功能的综合不是建筑物和主要的城市功能在形式上的综合,而是非常细小的尺度上的各种活动在实际上的综合,它决定了人们之间的接触面是单调乏味还是丰富有趣。

五、小尺度空间城市的发展潜力

小尺度的城市空间可以提高利用率,在增加市民的舒适性和心理安全感的同时,还可以解决城市的管理、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和《街道美学》中提到,“使空间更充实和更具人情味,就是将大空间划分为小空间,尽可能将消极空间积极化。”我们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的目的是构建一个人性化的最佳尺度的城市空间,注重城市生活的品质,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我们的城市变成一个宜人的场所。

现在城市正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居民活动范围和居住城市的规模成反比,城市规模日渐增大,能供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小。如何协调城市规模尺度与居民的行为方式和健康的心理,是城市规划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深入研究居民行为方式,重视城市建设的质量,才能让居民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译林出版社,2006. [3]王受之.白夜北欧——行走斯堪的纳维亚设计[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 [4]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5]孙薇薇.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原则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6]董亮.创建人性化的都市交往空间[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

行为心理学范文第3篇

1、集中精力,端坐静听,做好笔记;

2、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2010年7月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授课内容:第一个内容:为什么要组织心理行为训练 第二个内容:新训中心理行为训练的误区第三个内容:新训中难点问题剖析解答第四个内容:新训中心理行为训练的创新方法2010年7月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

一、为什么要组织心理行为训练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

(二)心理行为训练的起源、发展与作用

(三)心理行为训练的拓展知识2010年7月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什么是“心理”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主观的反映,能动的反映。

3、人通过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 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惧等 情感体验。英文名:Psychological [sa?k?‘l?d??k(?)l]。 “杀一客老姐靠”不同认知

(二)需要和动机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

(四)能力、气质和性格认 知

(一)认知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 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 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 记忆、表象、思维、想象、言语等心理过 程。需要和动机

(二)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 反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 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情绪、情感和意志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 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 ; 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能力、气质和性格

(四)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 的心理条件; 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 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方面的 人格特征; 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 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知、情、意三本源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心理行为训练?心理行为训练是一种磨练人的意志的 训练方式。通过挑战一些极限的训练课目, 使受训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激发出 潜能,从而超越过去无法超越的事情。从 而提高受训人员的意志力。心理决定行为, 行为是心理的体现。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心理行为训练起源心理行为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大西 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潜艇的袭击,许多缺乏经验的年 轻海员葬身海底,人们从生还者身上发现,他们并不 一定都是体能最好的人,但却都是求生意志最顽强的 人。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心理行为训练起源针对这种情况,和英国人劳伦斯豪尔特在 陆地上建立了一所阿伯德威海上训练学校。该 学校的校训是“There is more in you than you think” (你拥有的超过你想到的)。学校 的目的是训练年轻海员的海上生存能力和船触 礁后的生存技巧,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 锻炼。通过体验式模拟训练,大大降低了死亡 率,在军队中得以推广。 战后,这种训练形式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 来,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士 等各群体,训练目标也从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 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规范的、有完 善理论和安全保障的行业。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军队心理行为训练了望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高精度、大威 力的制导武器大量装备部队,使得战斗的突然性、残酷性大幅度提高,突 如其来的危险和意料之外的重大事变,容易使参战官兵猝不及防,失去心 理平衡。加之敌我双方均注重通过示形造势、威胁宣传、制造恐惧等手段 实施心理战,参战官兵又容易产生紧张、恐惧、悲观和消沉等不良心理状 态。为应对各种严峻挑战,适应复杂恶劣的战场环境需要,必须强化军人 的心理训练。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外军心理行为训练掠影美、英军特种部队通过全程强化训练和心理测试来挑选特战队员。如美国 海军特种部队的海豹特战队员选拔和心理训练,被学员称之为“地狱周”。 其间学员要连续进行为期六天不间断的训练,中间每天最多仅能休息4个 小时,主要进行沙滩体能、游泳、抬舟、扛圆木、划舟、越障等内容的训 练,所有训练都是在硝烟弥漫的模拟战场中进行,有时连休息和吃饭都是 在臭气熏天的齐腰深烂泥中进行。如此高强度、大难度的训练,学员生理 和心理都达到了极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测试和考察队员的团结协作精神、 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许多参选队员因承受不了如此大强度的 训练和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主动放弃训练。这一阶段的训练通过率一般不到 50%,甚至更低。实践证明,这种测试更具有针对性,更能测试学员的真 实心理品质和承受能力。能通过这一阶段心理测试的队员,心理承受能力 的潜能更高、心理品质更好,能更好地应付战场各种复杂的情况。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我军心理行为训练的发展历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军逐步建立了心理行为训练基础理 论,并研发了相应的行为训练器械。军人心理行为训练作为军人心 理训练系统已逐步开始在我军的军事训练中发挥作用,其对提高军 人心理素质、应对能力甚至实战中的作战能力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 的影响。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

二、新训中心理行为训练的误区

(一)动作规范化,缺少思考体验的过程

(二)体验程序化,缺少认知培适的过程

(三)分享套路化,缺少心理引导的过程2010年7月新训心理行为训练四课目信任背摔翻越电网同心同行生死关卡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

(一)动作固定化,缺少思考体验的过程将心理行为训练等同于常规军事训练科目, 对每一个操作方式、动作细节都有具体的标准, 虽然确保了安全。但在翻越电网、生死关卡、 同心同行等集体类科目训练过程中,新兵缺乏 独立思考、研究体验、自我突破三个过程,完 全是在按班长的命令机械做动作,丢失了心理 体验的本意。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

(二)体验程序化,缺少认知培适的过程 实际训练过程中,过于强调新兵按程序进行训练, 方向、角度、距离、方法都进行了限定和明确, 压制了新兵的首创思维和自主体验,影响了自己 去感悟、判断和选择。不利于官兵调整情绪,体 验由紧张害怕到逐渐平静的心理过程。 而通过体验激发情感,是心理行为训练的必要条 件,也是官兵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这种体 验不仅能深化对事物的认识,积累经验,而且能 够提高心理活动的水平。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

(三)分享套路化,缺少心理引导的过程在心理行为训练中,“重实践、轻回顾”的误区 比较突出,训练只止步于动作训练结束,后期的分享 回顾环节基本没有,有也只是简单的理论性、套路性 问答,没有各抒已见的谈感受,没有因人而异的针对 性引导。 心理行为训练的精华,就在于总结回顾阶段,就 要引导新兵通过对训练动作的反复回忆,在大脑中形 成连贯的动作表象,通过归纳和提炼把感性认知上升 为理性认知,促进习惯的形成。抓住良好行为形成的 巩固期,引导官兵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

三、新训中重(难)点问题剖析解答

(一)个性重点:各课目的训练重点

(二)共性重点:引导、体验、调节、回顾

(三)心理行为训练的基本方法

(四)难点讲解:简易心理行为矫正技术2010年7月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生死关卡”训练重点问题

1、认真按新兵班人员实际体型,对洞大小与排布 进行调整,否则精干体型班通过简单,形不成心理 剌激,强壮体型班无法通过,反而造成气馁和沮丧。

2、训练时为追求速度而放宽精度,发现触网时却 不处罚,造成新兵过网时心理放松,形不成紧张、 压迫的心理,影响了体验效果。要严格标准,触网 即封洞,超过三次,任务失败。回顾引导关键点 (一)选定领导核心是完成任务的关键; (二)合作意味着成功; (三)团结产生力量。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生死关卡”的关键词缜密思维 全局考虑 统一指挥 协作配合 精准执行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翻越电网”训练重点问题

1、训练中指挥口令、调整口令、口号声过多,不 符合模拟要求中紧张、肃静的要求,影响了训练严 肃性,翻越训练变成了单纯的叠罗汉。

2、过于强调安全,班长提前对每名人员都进行了 任务分工,保护人员变相成为帮助人员,新兵基本 上只是配合做动作,没有思考试验的环节,缺少了 心理体验。回顾引导关键点 (一)形成领导核心,确定行动方案是成功的关键; (二)团队与个人之间的团结协作是成功的基础; (三)强烈的集体荣誉观念是取得成功的保证。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翻越电网”的关键词挫折磨炼意志 冷静产生判断 创新打开通道 稳固坚实基础 坚韧终会成功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同心同行”训练重点问题

1、训练标准简单,大部分只有比赛前进,没有后 退倒车、左右转向、上下坡道、S形迂回、急停急 进等内容,造成此项目被列为“最简单”课目,甚 至于用于游乐活动。

2、此项训练有危险性,安全保护工作要确实,训 练时排头和排尾要佩戴护膝、护肘、护头、手套, 严防训练过程中压惯性挤压,造成摔倒骨折。回顾引导关键点 (一)步调一致的重要性; (二)个人同集体关系的处理。 (三)团队怎样解决新难题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同心同行”的关键词团队合拍不掉队 令行禁止听号令 齐心协力一股劲 步调一致得胜利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信任背摔”训练重点问题

1、此训练是个人与团队的完美融合,但实际训练过 程中,新兵上背摔台后,由于心理紧张,动作变形 严重。而动作连续失误时,指挥员与保护者会变得 不耐烦,训斥责怪,让倒不好的新兵不停的上,造 成越压越倒不好,心理压力不断加大,最后丧失信 心,反而形成了恐惧心理。

2、注意力集中于后倒者,忽视了保护人员的参与 热情与心理激励,使保护人员心理未能融入整个训 练过程,难以形成上下呼应的整体效果。回顾引导关键点 (一)相互信任对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安全感与团队信任之间的关系 (三)纪律约束的团队更加强大。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信任背摔”的关键词鼓励增强信心 信任凝聚力量 责任产生安全 团结就是力量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

(二)共性部分:引导、体验、回顾

1、把握引导环节,端正官兵的思想认识(引人入胜) 心理行为训练的效果,首先取决于官兵的自觉性和积 极性,如果他们不相信心理行为训练的作用,不了解心理 行为训练的原理,对心理行为训练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 在指挥员强迫或命令下接受心理行为训练,不仅不会产生 良好的结果,甚至还会起反作用。因此要提高军人对心理 训练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军人的责任感,增强 主动参与的自觉性。要培养军人对心理训练的兴趣。要在 端正心理训练动机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训练本身所显示的 功能来吸引施训对象。要使施训对象掌握各种心理训练的 手段和方法,为主动参与创造条件。武警部队训练基地2014新训骨干集训——《心理行为》

(二)共性部分:引导、体验、回顾

2、把握体验环节,剌激官兵的心理感受(开启心门)心理行为训练不是心理冶疗,心理行为训练不是治愈 心理创伤的,而是剌激心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各类资格考试、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73部队心理行为训练等内容。12

下载地址:73部队心理行为训练.Doc 【Top】

行为心理学范文第4篇

【大】

?

?? 军人心理行为训练是根据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借助身体训练手段,用于提高军人的基础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训练课程。军人心理行为训练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体验式培训。德国人库尔特·汉恩于1941年创办了一所专门训练水兵的学校,后来逐渐延伸为军队士兵生存能力的训练,并在西方国家的军队发展开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军逐步建立了心理行为训练基础理论,并研发了相应的行为训练器械。军人心理行为训练作为军人心理训练系统已逐步开始在我军的军事训练中发挥作用,其对提高军人心理素质、应对能力甚至实战中的作战能力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

?? 1普及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的必要性

?

?? 1.1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符合信息化战争对军人心理素质的要求

?

?? 信息化战争中,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和各种高科技武器的威胁,会对参战人员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高技术战争实践表明,高技术兵器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极大扩展了兵力、兵器作战的空间性能,使得作战向大纵深、高立体方向发展;同时高技术武器装备在夜间和不良气候条件下作战能力的提高,使战争向全天候、全时辰方向发展。这些都使参战人员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恐慌,更有甚者部分人员因此丧失了战斗力,造成了非战斗性减员。美军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由于心理问题带来的非战斗性减员都大大超过了战斗性减员。美军测算,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由心理疾病带来的非战斗性减员将占10%-25%,战斗力将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平时不注意心理方面的训练,在应对未来战争的准备上就是不充分的。

?

?? 由于未来战争残酷性、复杂性和作战负重量的增大,要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不仅需要有强健的身体素质,还特别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实战已经证明,较之以往的战争,军人需要更多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心理承受力和团队精神的支撑。

?

?? 在未来高技术战争的严峻挑战面前,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培养心理素质过硬的新型军事人才做为崭新的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军人心理行为训练依据“体验激发情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的心理学原理,帮助士兵强化在高危险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可增强士兵的自信心、意志力及团结意识,提高心理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还可增强作战指挥时沉着冷静的心理因素,提高军人的心理素质,为实战打下良好的基础。

?

??1.2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符合科学推进军事训练改革,提高部队战斗力的要求 ?

?? 战斗力是军队的生命,也是军事训练的永恒主题。不同的发展时期,军队战斗力标准各不相同。信息时代,军事训练应当瞄准提高信息化作战能力这个最新标准。我军训练经过20多年创新发展,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内容体系和方法路子。但随着信息化战争演进和我军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新的训练理论、内容、方法和手段出现,以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适应能力。

?

?? 军事体育训练方面也发生深刻的变革。目前,可以把军事体育的训练模式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传授体育知识,培养体育基本技术;在第一层次基础上进行体育技能的训练为第二层次;在上述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有训练指导思想、有科学的训练设施、有教学计划和方法步骤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则为军事体育教学的第三层次[1]。在第三层次的训练中,通过“有形的”身体训练,着力培养“无形的”心理素质,这正是军事体育训练改革的魅力之所在。所以说,在强化体能训练,增强体质的同时,开展以培养学员心理素质为着眼点的军事体育训练才是最完整,最高层次的教育模式。由此可见,培养学员心理素质的教学与训练,不仅体现了军事体育训练最高层次的教育水平,同时体现了军事体育训练改革的发展方向。

?

?? 以“有形的”身体训练为辅,着力培养“无形的”心理素质为主的军人心理行为训练体现了军事体育训练的发展要求,它与其它身体训练的主要区别在于打破了传统的仅在课堂上说教的授课方式,让士兵亲身体验训练感受,根据所要增强和培养的军人心理素质设置一定的情景和训练内容,让受训军人在这样的情景训练中去体验心理上的变化,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和结束时进行相应的认知上的调适,最后通过反复训练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应对模式和认知模式,最终积淀成军人必需的基础心理素质。

?

?? 1.3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符合军人心理健康标准的达标要求

?

?? 在质量建军的今天,军人心理健康素质是军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人心理健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军建设的质量和方向。优化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不仅是当代青年军人在服役期间正常学习、训练和生活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青年军人人格完善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心理学专家在调查中发现,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同时又要进行艰苦的训练,生活在特殊的军营环境里面,军人被看作是祖国忠诚的卫士,在常人的眼里,军人总是正义的化身。但是在他们看似坚强的外表下也隐藏着脆弱的心理,他们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困惑;体力负荷和心理负荷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水平,有不少军人容易出现紧张、痛苦、自责、受挫和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有部分军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达不到军人心理健康标准和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士兵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

?? 面对军人心理健康出现的种种问题,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可以有效的培养军人的抗挫折、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服从意识、团队意识;环境适应、自我调适、协调人际关系、情绪自控和承受能力;果断、思维敏捷、自尊、自信、乐观的良好心理品质;追求成就、追求被承认的良好心理品质。心理行为训练也正是以培养和提高军人这些心理素质为目的,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项目的设置近似于实战,让受训人员提炼内心感受,最终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

?? 1.4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符合现代心理战作战样式的要求

?

?? 心理战,顾名思义,就是对敌人进行心理上的攻击,使其精神防线松垮,不攻自破。古往今来,战争几乎都是在两条战线上展开:在战场拼杀的同时进行着心理上的较量。从古代刘邦、项羽交战时的“四面楚歌”,到淮海战场上的“阵前喊话”,都是心理战的经典。信息时代,随着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心理战的形式越来越多,强度越

来越高,渗透能力越来越强,震慑威力越来越大。

?

???当今时代,无论强国还是弱国,都已经把心理战作为未来战争的重要内容加以研究。如美军率先制定了《心理战总计划》,俄、英、法、德、日等军事大国也都纷纷加强心理战建设。台军早在2002年1月,就秘密成立了专业心理作战部队。同时,台军非常重视部队的心理训练,谋求提高其部队的“战斗意志”。台军计划将从明年开始,在三军中初步开设“团队精神训练”、“思想观念训练”、“消除恐惧训练”、“压力处理训练”、“意志力训练”、“沟通能力训练”以及“领导管理训练”等心理行为训练课目。

?

?? 面对现代心理战的特点和时代的需要,我军必须加强心理战教育训练,在解决“训什么”问题的时候,必须针对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行为训练、以实用性和有效性为核心,以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科目为重点,科学设置训练内容,力争在平时训练中最大限度解决现代战争出现的心理问题。在解决“怎么训”的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心理行为训练体制,突出重点,科学施训,普及和提高部队心理行为训练,以基本技能操练为依托、以心理素质训练为目的。提升部队的“战场抗压”能力,增强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磨练意志和耐力,从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

?? 2普及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的可行性

?

?? 2.1先期开展的军人心理行为训练为部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 实践方面,2002年,总参通讯训练大队首次将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引入到部队士兵心理行为训练中来,自2002年至今,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工程兵指挥学院、武警8684部队、北海舰队、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等单位都开展了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兰州大学也专门为国防生建成了心理行为训练场,开展了心理行为训练。先期开展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的部队在训练要求、安全装具与使用方法、安全保护、动作要领、注意事项、易出现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方面为普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

?? 理论方面,2005年经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工程兵指挥学院成立了全军首家集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开发为一体的军事心理训练中心,这标志着我军军事心理教育训练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截至目前,已经构建了军人心理素质结构和军队基层指挥员心理素质能力结构模型,研发了新型组合式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器械和军内第一套心理行为训练教具箱,并取得了国家专利;创设了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系列课程;开发了器械类和情境类系列心理行为训练课目,编写了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系列指导手册,制作了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系列教学光盘。这些都为普及军人心理行为训练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 2.2军队现有人员为普及心理行为训练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

?? 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必须以身体训练为基础,同时要遵循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等学科原理,这是有效提高军人的基础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必要条件。我军现有的人才库中有大量的身体训练人才,在长期的训练实践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身体训练经验,并构建了行之有效的科学训练理论体系,为开展心理行为训练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我军心理学专业人才聚集,可在心理行为训练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并就训练效果进行效能

检验。当前,培养具有身体训练理论、实践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的一体化人才是普及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的当务之急。

?

??? 2.3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的器械特点为普及提供了可能

?

?? 现已开发出的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器材包括组合式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器械、心理行为训练教具箱,结构简单,费用不高,少则十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所占用的场地也不大,能被部队开展训练所接受,为最终在部队普及提供了可能。

?

?? 总之,心理行为训练是新时期提高我军部队战斗力的有效途径,全面开展心理行为训练是当今部队训练发展的必然趋势。

?

??? 参考文献

[1] 宋克文,刘志宏,钱超. 体能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新型军体教学模式. 海军院校教育,2004,03

[2] 强中贺,苏进昌. 对青年军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探索. 中国健康教育,2004,07

行为心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18岁以下的网民就占网民总数的16.6%。可见,中小学生上网已越来越普遍。

对于青少年的上网问题。在已有的一些研究中,虽然提到网络是把双刃剑,但是实际分析时。却常常倾向于网络负面影响的讨论。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研究者们也过多关注那些网络过度使用者,因此结论很难直接推广和代表其他正常的青少年网络使用者。此项调查研究,期望能全面分析中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二、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采用了自编的问卷,该问卷分两部分:一是被试互联网的使用情况,二是被试网络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前一部分是一些描述性分析题;后一部分则有17个项目。经因素分析,得出3个共同因素,可以解释的总变异量为47.209%,分别命名为“网络异常行为”(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只有上网能提起精神,通宵上网,网上赌博,因上网而逃课,因上网而误过事,上网后人际关系紧张等);“网络良好体验” (上网觉得充实,在网上更自信,在网上是愉快的,在网上能更好地展现自我,上网后越来越能独立分析问题了):“网络真诚交往” (与网友相互信赖,网上会对别人倾诉自己的秘密,给网友透露真实的信息)。三个维度的总内部一致性系数及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在0.6928至0.8484之间。后一部分17个项目的回答皆按照5点评定,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网络良好体验”和“网络真诚交往”两个维度各项目的得分越高,表明对网络的心理接纳程度越好,网络交往越真诚。而“网络异常行为”维度各项目的得分越高,表明网上的行为越失规范。

本研究选取了江苏省7所中等学校161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到的有效问卷1546份,回收率96%。其中回答未上过网者255人,占有效问卷的16%;上过网者1291人,占有效问卷的84%,他们来自:2所省级重点中学共421人,2所普通中学共387人。2所职业学校和1所幼儿师范学校共483人。本文只对上过网的1291人名被试的相关回答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互联网的使用情况

1 网龄 调查表明,网龄在1年以上的中学生占到总人数的55.9%;网龄2年以上的人数比例比2年以下的各个时间段显著占优(34.9%),卡方检验极显著。同时,男、女中学生各种网龄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但都是1年以上者占多数(男57.0%,女55.2%);而高、初中间有极显著差异,高中生网龄1年以上者(59.3%)多于初中生(44.8%)。

2,上网动机

本研究为了考察中学生上网的动机,设计了若干个选项,被试可以多选。总体上,中学生上网动机排在前三位的是:娱乐、获得知识和交友,而且男、女及初、高中学生对此的认识是一致的,同时他们对各种动机的选择顺序也基本一致。

3 上网时间与费用

80%以上的人近一年来每周平均上网时间在1-7小时,即平均起来每天1小时不到。不同性别和年级间的上同时间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每月平均上网的花费在30元以下者极显著多于其他水平。同时不同性别的上网费用分布情况差异极显著,男生上网每月花费31-60元的人数比女生多;年级间上网费用的分布基本一致。

4 经常上网的地点

在网吧和自己家的比例最高,两者合起来占到60%以上。而从性别差异看,男生去网吧的比例高于女生(45.5%与33.1%)。

5 网上从事的主要活动

中学生在网上较多的活动形式是聊天、浏览网页、玩游戏和看电影、小说、听音乐等,这些内容占到79.8%。不同性别及年级的学生从事各项活动的比例差别不大。但男生和初中生玩游戏的比例及网上看电影、小说和听音乐的比例分别高于女生和高中生,而女生和高中生则在聊天和浏览网页方面比例较高。

6 上网导致的变化

中学生上网后感觉在知识面、业余生活方面变化最大。而对心理层面的内容,诸如人际关系、能力、性格特征等的影响很小,更没有感到影响健康,也许这和他们上网时间相对较少有—定的关系。不同性别和年级的中学生的回答基本一致。

7 媒体排序

为了进一步探明网络的影响,本研究要求被试根据对自己影响的大小来对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四大媒体采用迫选法进行排序。

选择的顺序依次是:电视、网络、报纸和广播。对各项的选择,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显著,主要是高中生更认可电视,而初中生选择网络和报纸作为第一媒体的比例较高中生多。

8 拥有E-mail信箱的数量

48.6%的被试拥有电子邮箱。男生拥有信箱的比例是47.5%,女生为48.5%,但两性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而年级问的差异显著,其中高中生拥有邮箱的比例(51.2%)高于初中生(39.9%)。

9 关系密切的网友数

66.1%的中学生有关系密切的网友,而且38.9%的中学生有3个以上,说明中学生的网络交往已比较普遍和频繁。但不同性别和年级的中学生有密切网友的情况有极显著差异。其中,男生3个以上网友的比例(51.5%)超过了女生(35.6%),高中生拥有网友的比例(68.5%)超过初中生(58.1%)。

10 希望网友的年龄

总体上,持希望网友“与自己同龄”的人最多(52.9%),排其次的是持“无所谓”态度者(29.1%),而持“比自己年长或年小”者最少(18.0%)。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对网友年龄的要求有极显著差异,其中,女生及高中生希望网友“比自己年长”的比例分别高于男生和初中生。

11 对网上异性交往的看法

不赞成网恋者占62.7%。赞成网恋者只占15.7%。不同性别、不同年级问的差异极显著。其中,女生及初中生不赞成网恋的比例(66.6%,73.6%)分别多于男生和高中生(55.0%,59.3%)。

39.4%的中学生在网上更愿意和异性交往,而不愿意者也有30.6%,说明中学生对网上交往的态度是比较分化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被试的态度有极显著差异。其中,男生及高中生愿意的比例(52.0%,42.8%)分别高于女生和初中生(33.1%,28.4%);与此相对应的是,女生及初中生不愿意的比例(34.5%,42.9%)则分别高于男生和高中生(22.9%,26.8%)。

(二)中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特点

表1,中学生在网络心理与行为三个维度上的表现

由表1可见,男生在网络异常行为、网络良好体验及网络真诚交往方面的回答皆显著多于女生,说明男生对网络的好感度更高,依赖性更强。同时还可以发现,高中生在网络异常行为和网络真诚交往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初中生,其中前者为差异边缘显著,后者为差异显著。

总体看,不同年级和性别的中学生网络异常行为和网络真诚交往的均分皆显著低于中间值3,网络良好体验的均分皆高于中间值3,说明他们在网络上的行为表现基本是正常的,在网络上的心理体验是良好的,但是对网络上的交往还比较保守,在网络交往中的隐蔽性较强。

四、讨论

(一)多数中学生的上网活动有节制,网络心理体验良好

本研究发现,网龄在2年以上的中学生极显著地多于其他网龄情况,这表明中学生的网络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但绝大多数人上网时间比较有节制,这在他们月平均上网费用在30元以下等情况中反映出来。互联网具有三大服务功能:信息服务、娱乐服务和社交服务。中学生上网基本上将这些功能都利用上了,但比较偏好后两者,这是值得教育者关注之处。

本研究发现,中学生对网络的总体感觉较好。比如,感觉上网后在知识面、业余生活两个方面变化较大的人最多,网络心理体验良好,其得分高于中间状态,并将网络排为影响第二大的媒体。可见,网络带给中学生很多有益的信息,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对他们的学习习惯,甚至是生活习惯都有较大的影响。有人认为,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自我表达的特殊机会,具有自我表达的力量,本研究也验证了这一观点。

(二)网络满足了中学生交往的需要,促进了其自我认同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对亲密朋友的需求变得非常重要,而互联网使用有助于拓展青少年的朋友圈子,增进友谊和亲密关系,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参照群体和友好和谐的交往氛围,从而有助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建立。

本研究发现,上网中学生中,48.6%的人拥有电子邮箱,66.1%的人有关系密切的网友,38.9%的人甚至有3个以上的密切网友,这都说明网络已作为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工具。同时发现,中学生的网络交往取向与其现实交往取向相似,对与同龄人交往比较认同。网络异性交往是他们热衷的内容,例如39.4%的中学生在网上更愿意和异性交往,但62.7%的人对网恋持否定态度,这也反映出他们的性心理发展尚处于性吸引期,虽然网络对人的约束要比现实减弱很多,但多数人仍能恪守道德规范。而且网上交往的实际行为也较真诚。

(三)男生网络依赖现象更明显,高中生更重网络交往

本研究发现,男、女中学生在一些网络心理和行为上显著不同。例如,男生的上网费用、去网吧的比例、玩游戏的比例、拥有3个以上网友的比例皆超过女生,而且男、女生在选择网友年龄和对待网上异性交往及网恋的态度上皆有差异。同时,男生在网络异常行为、网络良好体验及网络真诚交往三个维度上的得分皆显著地高于女生,他们甚至选择网络作为第一媒体的比例也显著地高于女生。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或许与男性富有支配性、独立性、攻击性、大胆、冒险、喜欢追求刺激的特点有关,同时,男性对情绪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不如女性,并且这种低水平的自我控制可能会转化为行为问题。有研究表明,病理性网络使用更可能是男性,而本研究的结论也发现有这一趋势。因此,对中学生,特别是男生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和自控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本研究还发现,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有以下特点:网龄长、拥有邮箱的人多,拥有更多网友,对网上交往的态度,以及在网络异常行为和网络真诚交往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高,而在上网费用,每周上网时间等方面差异不显著。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或许是高中生比初中生面临的各种困扰更多,压力更大,交流的需要更强烈,但内心却逐渐闭锁,而互联网能够使他们拓展人际交往的范围,促进人际关系的顺利建立。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表达的多样性,使得中学生渴望表达自我,叛逆社会和成人世界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网络交往可以促进他们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但又会由于自控能力不足和社会经验欠缺而导致网络使用过度和网上行为消极的网络异常行为倾向。因此,对中学生网络教育的目标是引导中学生正确上网,增强其获取有益信息的能力。在教育他们合理利用互联网来完善自我认同的同时,也要提醒他们理智和节制的上网,以促进他们社会化的更好完成。

责任编辑 星 曈

上一篇:心理治疗师下一篇:心理辅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