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师范文

2023-09-17

心理治疗师范文第1篇

第二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TOP TEN”(十佳)评选揭晓

科研课题挂帅,专题讲座精彩。

论文专著丰厚,心育创新人才。

刘翔平 1959年生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咨询与临床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学校心理学会会员,北京翔平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培训学校校长,全国儿童学习障碍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学校心理咨询与测评研究,研究领域为中小学生学习障碍与情绪障碍。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阅读障碍研究”,教育部“十五”教育规划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儿童学习障碍的认知机制、诊断与矫正研究”,北京市“十五”教育规划项目重点课题“学习障碍的个别化教育方案研究”,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障碍研究”等多项课题。

在学习障碍领域,曾发表《紧急援助学习障碍儿童》、《注意力障碍儿童的诊断与矫正》、《学习能力与学习障碍》、《儿童心理语言评估模式》、《ADHD:概念与进展》等论著近百篇,被誉为中国学习障碍研究第一人。

在情绪障碍方面,在国内率先引入积极心理学思想,并撰写了国内第一部介绍积极心理学著作《给自己注入积极基因》,发表《感觉良好——认知改变心情》、《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等论著数十种,并为中小学校长、教师、管理者、大学生举办积极心理学讲座近百场,被誉为中国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

孟万金1963年生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主任,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特殊教育》杂志社社长,美国佛州大学客座教授。研究领域: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外语教学、校长培训、教师培训和特殊教育。

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课题“中国教育创新案例研究”,教育部课题“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评价研究”及世界银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十余项。参加了“全国校长发展论坛”、“百年中国教育论坛”和首届“中国英语教学法论坛”的工作。在“全国科研型骨干教师培训”、“中美教育学术交流”以及与美国著名大学、教育技术开发机构合作开展“英语多元智能教学体系”的推广与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版《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务》培训丛书及其他心理与教育专著合计二十余部,在《心理科学》、“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近百篇。

与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大学、教育技术开发机构和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2005年春季应邀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肯尼索州立大学、美国复兴教育技术开发中心等进行学术交流及讲座。

周红五1951年生人,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兼任浙江省学校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浙江省心理卫生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学校心理学联合会(ISPA)中国代表。

主要从事学生心理、教师心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曾主持编写《浙江省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书籍十余部。主持编写的《中小学生平安100分》,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荐为2005年优秀图书。为英国SAGE 出版社出版的《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School Psychology》撰写《School Psychology in China》。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1992年创建杭州市第一个学校心理辅导室,1998年开始从事并负责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的建设和具体工作指导,为省教育厅起草各种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文件,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到基层单位和学校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在部分省市为教师、学生、家长开设各类讲座上千场。先后到过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学校心理学会议、发表演讲和开设讲座。2006年在杭州主持第26届国际学校心理学学术年会,与国际学校心理学界保持着密切联系。

韩似萍 1958年生人,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书记、副所长,杭州市教育学会学校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副校长,“奥迪”家庭教育指导热线88825885主持人。

主要研究方向:

一、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研究。承担的课题“学校对现代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曾获得浙江省教科规划“九五”重大研究成果一等奖;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被全国家庭教育学会命名为“全国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个人被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园丁”和“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主要研究成果有:主编《家长学校教材(初中册)》、主编《影响家庭教育的12个话题》、主编《择学与择业指导》、主编《让家长更理解教育——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模式》。

二、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研究。承担浙江省教科规划课题“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课标制定、教材编写、课堂设计、教师培训以及家庭资源开发等实践层面的具体操作指导。同时还担任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成果有:主编杭州市高中德育综合教材《人与社会》、主编《中小学生青春期教育手册》、主编《让每一个学生懂得性健康——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姚本先1963年生人,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高校教学名师,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1984年进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198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9年至2001年先后被聘为副教授、教授,并任教科所所长、心理学系主任,2000年至2004年担任教育科学学院科研副院长,2004年至今担任科研处处长。

先后在《教育研究》、《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主要著作有教育部规划“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心理学》(五次获得省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等,编著面向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科学普及教材与读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卷)、《快乐人生的良方——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等近十部。姚本先教授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思想道德建设视野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研究”。

黄辛隐 1958年生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临床心理学。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副主任,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培训部主任,苏州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讲师团团长。

1995年4月至1996年4月赴日本进修临床心理学。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赴日本进修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有效性。2004年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资格培训班,获“职业培训师资合格证书”。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3年,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临床心理咨询经验。在江苏省几十所中小学指导学校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同时,长期在政府机关、妇联、企业、公司等单位从事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曾在苏州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黄老师工作室”。

在学术研究方面,已出版专著或编著教材17本,发表论文共五十余篇。主持和承担过教育部“十五”、江苏省“九五”、“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苏州市和苏州大学等各级各类的课题18项,并获得过江苏省、苏州市和苏州大学的先进个人奖11次。1996年和2005年分别以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为研究主题出国访学,并多次应邀在国外一些著名大学讲学和研究。

郑洪利1965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委员,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心理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青岛市科协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青岛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特邀审定专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青岛市青年专家服务团首批专家。任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青岛农业大学、呼伦贝尔学院客座教授等学术兼职。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与机构注册系统的首批注册督导师。

郑洪利师从国际著名的心理辅导与治疗专家——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长期从事心理辅导和治疗的实践、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学校多项课题研究。近年来,发表《青少年心理辅导与治疗中的本土化思考》、《心理辅导与治疗产生成效的基本条件》等论文 三十多篇,多篇论文获国家和省、市级奖励。主编参编《学校心理教育论》、《小学生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程》等论著十多部,有的被教育部审定为高等院校教材。多次应邀参加在香港、台湾等地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田丽 1965年生人,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主任,教育学硕士。负责黑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教学研究、课题实验、业务检查与评估等项工作。

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 “以人为本”,立足中小学实际,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已成功举办九期不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班,培训近三千名中小学教师,培养146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建立198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省级教研基地。

2006年1月在俄罗斯的《远东高教学刊》上发表论文《关于黑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近年来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八篇;在省一级刊物上发表文章五篇;出版学术著作13部,其中独著一部,合著一部,主编十部,参编一部。

主持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两项,均已结题并获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主持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参与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实验工作。

2006年4月被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规划办公室授予“十五”期间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5年9月被省教育厅授予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

孙时进 1958年生人,1990年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指导教师。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法学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与机构注册系统首批注册督导师,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理事长,上海市心理会副会长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心理学探新》杂志编委,《大众心理学》杂志编委。教育部“九五”规划课题“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项目负责人,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团体心理辅导的推广与应用”项目负责人。

出版《社会心理学》、《心理学概论》、《管理心理学》等著作,发表论文多篇。研究领域是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研究兴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以及超个人心理学;精通团体心理咨询、催眠和内观疗法的理论与技术。

赵淑兰 1966年生人,毕业于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教育与发展心理学方向)。现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教研员,重庆市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长期从事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务工作。自1992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小学师生心理辅导,坚持研究与实务结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与技术基础,实践经验丰富,擅长团体辅导、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实务、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及课题研究。

近年来,先后独立主持三项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研究工作,并先后参与主研了重庆市政府规划课题“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研究”和多项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研究的课题成果先后获得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重庆市优秀教改科研成果二等奖一项,参与主研的课题成果获重庆市政府规划课题成果一等奖一项、重庆市优秀教改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两篇并在全国学术会议上交流。主编或参与主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三套、专著一部。先后荣获中国心理学会“全国普及应用心理科学教育先进工作者”和重庆市教委“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

心理治疗师范文第2篇

1 术前心理护理

(1) 病人入院后常担心切除子宫是否会对今后的生活造成不良后果, 有的未孕妇女惧怕手术后不再妊娠, 再者是害怕麻醉的风险、手术创伤及疼痛, 害怕术中出血多, 医生技术不过硬, 同时部分病人也可因为手术费较贵担心家庭负担不起而产生焦虑不安。术前与患者有效进行沟通,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尤为重要。首先护理人员主动接近病人,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了解病人担心什么;了解病人的工作情况、经济情况及亲属情况;了解病人有什么困难及要求等。其次, 护理人员应以诚恳、耐心、关心的态度倾听和分析, 然后采取最适合病人心理状态的语言, 予以解答和解释, 尽快消除患者的孤独、恐惧、忧郁、焦虑的不良情绪, 给予心理上支持。

(2) 对病人高度关注的手术和预后问题给予详尽的解答, 向病人和家属介绍疾病知识, 说明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让其了解与外科手术的区别。让患者了解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等, 帮助病人正确对待手术, 在充分的心理准备下接受治疗。同时, 有意安排患者之间交流, 用术后病人自身的真实感受去消除术前病人的恐惧心理, 还要向病人介绍以往治疗成功的病例, 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术中心理护理

病人进入导管室面对陌生的环境及庞大的设备, 难免会产生恐惧心理, 术中全程陪护, 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为避免让患者有不必要的猜疑, 术中医护人员均应用专业术语进行交谈, 并且随时观察患者的表情变化, 主动询问是否有不适。对情绪紧张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一边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一边与其交谈, 一方面是为分散患者注意力, 另一方面也给患者予以心理支持, 减少患者紧张情绪,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对疼痛患者, 护理人员给予安慰鼓励, 耐心解释疼痛的原因转移注意力, 减轻患者疼痛, 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予止痛剂, 消除紧张情绪。

3 术后心理护理

体现人文关怀, 予以心理安慰和行为指导, 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 及时发现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术后患者术侧肢体需要保持伸直6-24小时, 有的还需更长时间。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烦躁不安、郁闷的情绪, 护理人员对其讲解卧床休息及保持术侧肢体伸直的重要性, 还应指导患者应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及暗示疗法, 消除其烦躁情绪。若术后一旦出现栓塞后综合征或在短时间内未显示明显疗效。患者就会误以为是手术失败而导致情绪低落, 自觉各种不适症状加重, 甚至抱怨不该做介入手术, 此时耐心向患者解释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副反应, 特别要向病人强调子宫肌瘤的缩小可能会在手术3个月后才出现, 而症状改善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马上消失。对栓塞后综合症的出现及时与医生联系, 进行治疗。给予病人安慰, 使其认同心理状态对手术康复的影响, 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和心理支持, 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说服家属勤探视, 让患者时刻感受来自家庭的关心与呵护, 以消除病人孤独感, 从而更进一步地减轻其焦虑、恐惧心理。

4 体会

(1) 增强了病人的自信心: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 加强了患者的心理护理, 减轻了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痛苦, 同时能以最佳的心理面对疾病, 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 消除了医患之间的隔阂:通过术前护理人员的身心护理, 使患者和家属感到所有与之相关的医护人员都非常关心她, 也很重视她的手术, 从而有利于从内心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感, 增加了安全感。

(3) 提升了护士自身的护理水平:通过与病人的悉心沟通, 赢得了患者的充分信任, 使护士的护理实践更加贴近实际, 从而增强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 丰富了护士的知识内涵, 提高了交往能力与技能。

(4) 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通过医患之间的交流沟通, 彼此之间互相传递信息, 这样就有利于手术成功率的提高, 从而也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 对直接加速病人的康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要: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 为子宫良性肿瘤的一种, 多发生于中年妇女、不孕的妇女, 其发生可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主要表现为子宫出血、月经过多继发贫血, 腹部肿块及压迫症状, 如发生尿频、排尿困难、尿潴留、疼痛、白带增多、不育等, 和肌瘤的生长部位有关, 不少患者可无自觉症状。常见护理问题包括 (:1) 焦虑 (;2) 睡眠型态紊乱; (3) 营养不足; (4) 有感染的危险; (5) 伤口疼痛; (6) 术后有出血的可能; (7) 腹胀、腹痛。

关键词: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付守忠, 戴锋, 王晓燕, 等.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对女性激素的影响[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7, 6 (6) :417~419.

[2] 杨红梅.介入手术病人全程心理护理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5) :381~382.

心理治疗师范文第3篇

现阶段常用2舱3门式高压氧舱, 具有安全、舒适、性能优越、疗效高等特点。通过对200例高压氧治疗患者的观察与随访, 发现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有以下6点。

(1) 恐惧心理在众多首次接受治疗的患者中, 看到如此庞大, 笨重的舱体, 关闭舱门与世隔绝, 听到不寻常的高压气流以及机器设备发出的声音, 加上护士介绍入舱须知时, 其中的不安全因素往往使治疗患者产生恐惧心理。

(2) 焦虑心理首次治疗的患者, 在加压过程中会产生耳痛及闷胀不适 (一般在第2次进舱治疗时症状即减轻或消失) , 使患者产生顾虑, 怕病没治好耳朵又出毛病, 同时担心设备发生故障, 发生意外, 担心医护人员不能正确掌握治疗方法而影响治疗效果或产生不良反应。

(3) 急躁心理患者把高压氧看成是灵丹妙药, 希望l~2次病就能好, 急于求成, 有些患者治疗几次后症状基本缓解, 自我感觉恢复良好, 就不愿再坚持治疗。

(4) 疑惑心理有些患者对高压氧不甚了解, 尤其是慢性病的患者对高压氧治疗疗效持有怀疑态度, 甚至不理解高压氧能治病。

(5) 想象心理 (自尊心理) 在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患者中, 有的对高压氧疗法一知半解, 且治病心切, 认识不到高压氧舱的特殊性, 少数患者在医护人员向其介绍情况时, 似懂非懂, 任凭自己想象, 故进舱后才发现与想象的有出入, 于是产生慌乱现象和急躁情绪, 甚至有的患者碍于“面子”, 即便出现耳痛等不适也不向操舱人员诉说。由于未及时做好鼓室调压动作导致鼓膜充血而延误了治疗, 这样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引起中耳气压伤, 有的患者由于存在这种心理致使吸氧方法不当, 从而也影响治疗效果。

(6) 孤独心理患者进入氧舱有种孤独无助与世隔绝感和幽禁感, 每次治疗需要2h, 故对机器的正常运转, 设备的良好状态, 操作人员的技术都非常敏感。

2 实施高压氧治疗心理护理的前提

护士良好的素质是完成高压氧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的前提。护士良好素质包括护士的医学知识和医学以外的知识、涵养、仪表、服装、气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等诸多因素, 这些因素缺一不可。除此之外, 护理人员还必须培养敏锐观察、想象、判断、表达、理解以及操作等多种能力,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做, 使患者得到充足氧气。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实施心理护理, 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更好地完成治疗。护士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进行心理护理时, 护理人员首先自己要有较高的健康水平, 才能以愉快稳定的情绪, 正确的态度和观点去影响、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护士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 心理护理需要通过护患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 而护患之间良好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情感基础之上的, 护理人员的高度同情感表现为热情、亲善、和蔼、温暖、体贴、轻柔、谦虚等, 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从而增强其治疗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 高压氧治疗患者心理护理的实施

(1) 进舱前的心理护理护士以热情耐心、亲切和富有同情心的语言和态度, 结合专业知识, 用患者能听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高压氧的一般知识, 治疗原理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并告之我们会通过对讲和可视屏幕与其保持联系, 使患者感到医务人员就在身边, 产生一种安全感, 并播放优美动听的歌曲, 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 使患者从科学的角度认识高压氧。

高压氧舱内要保持清洁, 洁净的椅凳, 舒适安静的环境, 使患者犹如进入客厅, 从而使患者不至于产生被关入锅炉的感觉。

(2) 舱内的心理护理在开始加压时, 速度要慢, 一般有耳部不适的感觉, 患者就会产生紧张情绪。此时吩咐患者做好耳咽管通气动作此时护士说话声音要轻柔。如果有耳痛, 应立即停止加压, 等症状缓解后再继续加压。随时对讲联系, 及时沟通, 分散其注意力和让患者听喜欢的音乐、歌曲、故事等来缓解其紧张情绪, 让其恢复平静的心态。在治疗过程中, 除要认真观察各种仪表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动作、表情、经常询问患者是否不适, 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以给患者一种亲切、负责、认真和增加患者安全感。高压氧治疗一般是10个人左右同时做, 治疗总时间多为1~2个疗程 (1个疗程10~15次) 。新老患者更换较快, 护理人员热情主动地沟通新老患者之间的关系, 减少新患者陌生感, 使其近一步增加安全感及治疗疾病的信心。

(3) 出舱后的心理护理出舱时要帮助行动不便的患者, 询问和检查患者有何不适, 还有什么问题, 如有问题及时解决, 并给予鼓励。并告知按时做治疗, 保证营养和水分的摄入, 注意休息预防感冒。治疗需要有一个过程, 只有坚持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对做12次感觉症状好了, 就认为治愈了, 就停止了治疗, 特别是一氧化碳中毒患者, 我们要向其及家属讲解煤气中毒的治疗及恢复过程并介绍煤气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病例, 使患者完全康复。

4 结语

我们综合运用上述方法给患者恰当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治疗, 提高了疗效减少了并发症。

摘要:高压氧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治疗学, 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 并且是某些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由于患者对高压氧的基本知识和治疗过程不够了解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对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为保证患者的安全治疗, 切实提高疗效, 探讨高压氧治疗时患者的心理护理理论, 实施正确的心理护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

关键词:高压氧舱,护理,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李茁, 葛环, 武连华, 等.医学本科生高压氧医学教学体会[J].中国病案, 2010 (6) :54~56.

心理治疗师范文第4篇

严格意义上讲, 绘画治疗从属于心理疗法, 是其中的一种。基于绘画的方式, 将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绘画者的气质、个性、情感等特点作用于将绘画与心理治疗的结合, 基于咨询师和来访者通过介入的方式完成一种治疗过程。绘画治疗能够即刻起到解决来访者的困扰。绘画者在绘画的过程中其采用不同的色彩、图形、位置等要素均能够实现心理诊断, 成为辅助诊疗的工具, 除此之外, 在作品中其他要素方式均能够成为治疗手段。以绘画作为介质被应用于心理干预的临床实践, 是因为绘画介入的方式进行心理治疗可以减弱当事者的拒绝心理。绘画过程主观包含大脑信息加工过程, 右脑的空间思维和形象思维是视觉信息处理的主要表现方式, 与左脑相比具有诸多优势更能走进来访者的世界。首先, 大脑, 先运用图像后运用文字在处理经验、感觉或情绪等信息时超过了言语思维。如果通过语言进行情绪表现, 其个体内部心理的情绪信息会通过特殊的途径基于语言被翻译到外部, 从而导致信息的流失[2]绘画治疗隶属于艺术疗法, 是一种运用绘画语言, 达到心理治疗效果的治疗手段。

二、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压力现状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处于老师与同学之间沟通桥梁的重要位置, 在同学看来, 对于班级干部行为和工作的评估, 主要是基于日常班级管理活动中与老师关系、工作态度等信息进行综合的判定。在干部角度, 与服务学生群体而言, 经营好班级权利, 做好辅导员上层的工作和迎合更为重要。造成了同学间的反感, 不能及时向外部人员尤其是老师来倾诉内心中产生的困惑, 长期积压在内心汇总, 不能及时排泄。[3]学生干部是教师的好助手, 是学生的好榜样。它们作为基准存在。为了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亮点, 他们必须承受很多压力和精神负担。常常会将消极的情绪埋藏在内心深处, 不能及时宣泄, 长期会导致抑郁。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 校园间会产生官场式的利益链条, 围绕奖学金和加分项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通过干部特殊身份来满足个人所需[4]。部分班级干部通过自己特殊的身份谋求奖学金、保研加分等特殊权利。苦苦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其真实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服务同学, 而是表现出了极强的功利性。

三、如何运用绘画治疗帮助高校学生干部自我分析找出心理压力来源及成因

(一) 画自画像——如何表现自己的认知

自画像对个体自我概念的测量是其心理评估中最为显著的功能。自我概念主要是基于个体内心的印象, 即自我存在、性格, 思维各方面形成的认知, 同时也属于意识内的系统化的价值信念组合而成的认知结构, 是系统化了的理论思维[5]。以自画像为代表的画人测验已广泛的用于自我概念、智力、情绪与行为、性别角色认同、躯体想象等方面的研究领域及临床实践中。作为大学高校班级干部, 其内心会产生一些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压力, 基于工作学习中冲突而生, 过程较为复杂。在学生工作过程中, 需要投入个人的大部分精力, 参与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 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主导作用。在组织开展活动中, 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殊作用, 来赢得教师的认可和学生们的支持, 逐渐会形成较强的责任和自信自尊意识, 有事会形成傲慢和虚荣。

(二) 画“金鱼缸”——处理好人际关系更好地协调发展

金鱼缸效应, 又称“金鱼缸法则”等。是一种比喻, 多指极高透明度的民主管理模式。“金鱼缸效应”是由日本最佳电器株式会社社长北田光男先生最早提出。学生通过所绘金鱼缸的大小, 样子、形状分析出学生进入学校, 宿舍便是学生离开父母并且独自打理生活的地方。而这也是真正从被呵护到独立成长的开始。再通过所画金鱼缸里的几条金鱼判定住进学生宿舍意味着, 可能和来自天南地北, 不同性格, 不同生活习惯的舍友共处一室。所绘金鱼的样子、状态、颜色、大小、位置分析宿舍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 寝室环境是需要每一位同学拥有强大的包容心与耐心的。学生干部收获更多的安全感和学习动力。安全感来自于寂寞时的陪伴, 困难时的无私帮助, 伤心时的安慰, 开心时的分享。而学习动力来自于目标一致, 互相扶持。

(三) 画“房—树—人”——测试出学生干部个人知行发展失衡的原因

树木投射测试是由科赫创建的人格测试工具, 使用较为普遍, 同时也可以进行树木意象分析, 其通常会要求受测人员进行绘画行为, 在空白纸上绘画果实, 对其树木作详细分析, 来了解其内心和人格[6]。纵观前人的研究, 重点集中于测试的有效性和临床应用, 如双生子脑电模式遗传的行为测量, 以及心理治疗效果的评估等。

在绘画中所画房子的方向、屋顶的形状、倾斜的角度反映出学生干部自身的问题。绘画中“房—树—人”在画面的位置安排, 对比大小, 反映其身份特征。学生首要任务为学习。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除了需要完成相关的专业学习, 还需要考取相关的证书, 学习任务比较繁重。一旦担任学生干部, 就需要投入到学生工作中, 成为教师与学生工作的桥梁, 处理学生工作, 包括会议、活动的组织和办理, 事无巨细, 具有琐碎和复杂性。因此, 协调不同群体间的关系, 成为学生干部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需要处理不同利益群体检的问题, 如果在开展学生工作中影响自身学习会阻碍其专业知识的学习, 不能获取学业本质的东西。因此, 面临着双重压力, 与普通学生比较, 往往更具有责任风险, 在获得个人锻炼成长的过程中, 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四、运用绘画治疗寻找调适对策

(一) 健全学生干部管理机制

在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中, 需要基于学生干部来实现与学生群体的沟通, 同时完成学生工作, 但对学生干部在很多方面过于注重其人才的选取, 在管理上存在很多的不足。不断健全和完善对学生干部人员的管理机制, 可以强化学生干部的作用和价值, 使其成为良好输入-输出模式, 控制人员的流动性, 能够有效地减轻其心理负担和压力, 对学生干部进行综合素质考评, 包括基础知识、管理及修养三个方面内容综合在一起。有效避免其散漫的状态, 强化其责任意识。

(二) 进行高效地心理培训

对学生干部要进行积极地心理培训和辅导, 建立档案资料, 学生干部档案资料信息能够有效地反映其心理压力变化, 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干预。通过培训课程能够增强其自我疏导能力, 加强非工作性质交流, 作为辅导员, 要及时了解学生干部的工作情况, 进行日常谈话。时刻对其进行人文关怀, 实现和谐相处。培养其角色意识, 制定合理的期望值。其本人也要进行自身调控, 以平常心态对待, 认知自己、接纳自己, 建立自信意识, 不能过分的孤傲, 充分考虑其他人的观点。

(三) 开展绘画心理咨询, 采取针对性措施调节

学生干部也是一个需要倾诉压力的群体。老师应该定期采取绘画的模式帮助学生倾诉内心的压力。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一周一次或者一周两次的绘画治疗。在绘画中将学生干部出现的问题一一开导并且解决, 做好因材施教更加做好一个学生倾诉的垃圾桶。大致分为四类性格:性格内向, 做事没有自信, 我们需要经常给他们鼓励, 强化他们的成功自豪感。

五、结语

绘画心理治疗是运用绘画的模式, 拉近学生干部与老师的关系。通过绘画交流, 引导学生干部暴露自己的心理压力和不足, 及时地帮助学生干部调节情绪和压力, 释放负能量最好引导其积极向上。学生干部是最为锻炼学生的良好平台, 应充分发挥其锻炼学生的作用, 提供锻炼机会, 但在工作中会产生心理压力, 要让其学会情绪管控, 排解压力负担, 平衡其学习工作间的关系, 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摘要:绘画治疗是基于信任的前提下, 绘画者与作品、治疗师与作品彼此之间进行的一种互动行为, 通过绘画行为动作来探索认知未知世界, 深入认知自我, 理清自己内心的情绪和世界, 从而使个体和世界能够达到一种清晰的程度, 实现内外的一致性[1]。我国忽视高校的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放在了有经济问题和家庭问题的学生身上。对于高校学生干部总是抱有极高的期望, 忽略他们的内心诉求。通过绘画的方式打破了语言的限制, 能使人投射内在潜意识、感受心境处理学生干部的心理素质问题。本文将绘画治疗对高校学生干部的心理压力成因与特点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培养与压力调适对策。

关键词:绘画治疗,学生干部,心理素质,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程品品.绘画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干预中的应用研究[J].昭通学院学报, 2018 (6) :25.

[2] 何海燕, 绘画艺术治疗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视界, 2018 (9) :15.

[3] 张澜, 任静.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培养与压力调适[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8 (11) :144-145+148.

[4] 史晓庆, 张雪莉.建构主义视角下创新高职学生管理策略[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 :52-55.

[5] 雷秀雅.透视心灵绘画心理分析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147-148.

[6] 雷秀雅.透视心灵绘画心理分析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154-155.

心理治疗师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肝癌患者120例, 均根据全国肝病会议制定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采用seldinger法股动脉穿刺法治疗, 其中男性79例, 女性41例, 年龄28~71岁, 平均 (51.2±3.1) 岁。全部患者均生存2个月以上,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腹胀以及肝区疼痛。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TNM分期、肝功能分级、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肝癌TACE常规护理, 包括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 穿刺部位、饮食护理、患肢的护理, 预防感染,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

术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系统的介绍肝癌的基本知识, 告诉患者介入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寿命, 也能使部分患者获得二次手术的机会。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用药、饮食、运动、生活等方面的指导。

术前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做好思想工作, 耐心细致劝解开导, 使患者保持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 理顺自己的情绪。在情况允许下, 对过分焦虑和紧张患者让家属陪伴。通过不断交流培养医患之间感情,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使其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TACE治疗[2]。

1.3 评价指标

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及抑郁自评量表 (SDS) , 评定患者焦虑、抑郁主观感受。<50分为无焦虑或抑郁, 50~59分为轻度焦虑或抑郁, 60~69分为中度焦虑或抑郁, ≥70分为重度焦虑或抑郁。SAS、SDS国内常模分别为29.78±10.07、33.46±8.55。采用SF-36量表评定患者干预前后的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及健康指数。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结果以 (x-±s) 表示, t检验做组间比较, 卡方检验做计数资料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2组患者护理前的焦虑及抑郁与国内常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的焦虑及抑郁改善程度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护理前后相比,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注:护理前后相比,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的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及健康指数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首选治疗方法仍然是手术治疗, 但是一些晚期患者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 对晚期肝癌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已经成为非手术治疗中疗效最好的办法之一, 重视加强术后观察及护理措施是获得较好疗效的可靠保证。癌症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心理打击, 而且由于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 多数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恐惧, 严重影响到治疗过程[3]。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精神需求的提高, 晚期肝癌治疗目标已经从维持患者基本生存、延长生命, 转变为提高生命质量, 促进患者回归社会[4]。

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 加强认知干预、心理疏导、家庭及社会支持、情绪转移法、身心松弛法等措施, 通过患者对负性情绪的自我调节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减小心理压力, 保持较为平和的心理状态。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的护理后的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及健康指数及心理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这提示要及时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采用恰当的心理干预, 改善其不良心理, 使其身心状况达到最佳, 促进身心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及其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120例原发性肝癌行介入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 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结果 120例患者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且观察组护理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肝癌介入治疗心理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患者的顺利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郑守华, 李秋洁.临床肿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0.

[2] 杨艳玲, 陈长香.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7.

[3] 董志维.肝癌介入治疗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8, 22 (3) :276~279.

上一篇:心理测试论文下一篇:行为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