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学论文范文

2023-04-04

心理教育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心理危机预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分析心理委员制度现实意义,了解心理委员制度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制度在选拔、培训、管理考评、职能发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析心理委员制度优化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制度;优化机制

一、心理委员制度概述

200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的意见》,依据文件精神,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为满足复杂形势下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咨询需求,解开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误区,解决学校心理咨询无法面面俱到等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2004年天津大学首先设立心理委员制度,随后这一制度得到迅速发展和推广。

心理委员制度是指“在学校班级内专门设立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班委成员的制度”[1]。具体来说,就是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基础,成立以学生为主要成员的心理委员队伍,即在班级中任命心理委员,专门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心理委员制度已成为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心理咨询以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三大载体,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互助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建立心理委员制度的现实价值

(一)心理委员制度可以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的一个重要抓手。《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2021〕10号)中明确提出: “高校要健全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依托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党团骨干、学生寝室室长等群体,重点关注学生是否遭遇重大变故、重大挫折及出现明显异常等情况。”[2]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形成“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个人”四级心理预警防控体系,心理委员能够及时发现危机个案,关注重点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灵活性与时效性。

(二)心理委员制度可以弥补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的配备不足,改善心理咨询工作的结构

教育部文件中明确规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配备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2],但大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缺少专职心理教师的问题,所以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加强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可以有效弥补心理咨询教师人数不足的问题。通过建设和培养心理委员队伍,形成“心理委员—辅导员(班主任)—心理中心”体系,使心理咨询工作结构更加立体化,更有利于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工作。

(三)心理委员制度可以拓宽学生寻求帮助的途径,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求

相较于心理老师,多数学生还是倾向于把心中的问题与困惑向同伴倾诉,心理委员对班级学生的帮扶具有内在优势。首先,心理委员来源于学生,能够及时了帮助。其次,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情感体验,使心理委员和同学之间更易接纳彼此,产生情感共鸣。再次,心理委员开展心理辅导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在任何场所、任意时间进行沟通。最后,经过系统培训的心理委员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人际交往、情绪问题等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

(四)心理委员制度能够提高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发挥助人、自助的作用

高职院校通过规范有效的程序和选拔标准选拔一批得力的学生作为班级心理委员,他们在参与心理工作和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学习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是促使学生自我觉察、自我认知。心理帮扶的过程,也是学生自身不断充实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自我成长的同时,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高职心理委员制度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目前积极推行并不断完善心理委员制度,在班委成员中设立心理委员,并定期进行培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已有一定成效,然而现阶段该制度在选拔、培训、管理、考评和职能发挥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拔机制不够规范

许多高职院校在心理委员选拔机制方面还存在缺陷。在选拔制度方面,缺乏相应的选拔标准来实现心理委员队伍的专业化,没有明确心理委员的选拔要求、选拔过程及选拔特点等。在选拔方式上,主要有自荐、直接任命或班内民主选举,这种方式选出的心理委员很难认定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能否胜任心理委员岗位。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班级的心理委员由班长或团支书兼任,这易造成职能混淆,不利于心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选拔人员的条件上,因为心理委员岗位的特殊性,对候选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可现实情况是有一些心理委员本身就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很難胜任心理委员的岗位。

(二)培训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班级心理委员,但心理委员培训机制并不健全,培训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培训形式上过于单一,主要是学校心理老师的报告讲座或知识讲授;培训时间短、效果差,由中心老师开展的团体辅导较少;缺乏案例分析、技能提升、工作坊等形式丰富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上,重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和心理委员职责的培训,轻专业技能的培训,存在培训内容重复、理论较多、实践操作及心理伦理培训欠缺等问题。培训组织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较多,部分院校重视低年级心理委员培训,忽略了高年级心理委员培训,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特质的心理委员开展的培训工作较少。

(三)管理和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高职院校是三年学制,而且大三学生一年基本在校外实习,很大一部分院校在管理上更倾向于重视大一年级心理委员而轻视大二、大三心理委员,造成心理委员管理上表现出间断性强、持续性弱的特点。再加上心理委员分属不同院系,各院系间对心理委员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够统一和完善,心理委员的工作不能得到院系的支持和关注,影响了工作热情。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委员考核机制,制定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心理委员职能发挥不够充分

高职院校中,学生普遍认为心理委员是挂职干部,不管是院系还是学生,都存在对心理委员岗位职能认识不够、对心理委员的认可度较低的情况,这也导致心理委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部分心理委员缺乏主动探索精神,开展活动方式单一;部分心理委员角色定位不清、职责不明,不知如何开展工作;一些心理委员除了参加过心理委员培训,基本处于归隐状态。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心理委员职能的充分发挥,使心理委员制度难以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

四、心理委员制度优化策略

(一)规范心理委员选拔机制

1.完善心理委员选拔制度

鉴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选拔制度来实现心理委员队伍的专业化这一问题,有必要确立和完善心理委员选拔制度,明确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选拔时机、选拔过程、人数设置与任用期限等形成专门的制度体系。比如,在选拔时机的选择上,一般在新生入校一月之后,这时学生生活、学习有所适应;在人数设置方面,明确规定60人以下的班级设立一男一女两名心理委员[3]。

2.规范心理委员选拔程序

心理委员选拔方式不同于其他班干部,需要学校制定统一的选拔办法,由各院系进行专门选拔,再由学校培训上岗。首先,院系负责人要高度重视选拔工作,在选拔之前应该介绍岗位的职责、工作内容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之后再竞选。然后,心理委员选拔过程应严格遵循自愿报名、综合考察、培训上岗的程序。认为自己有能力且可以胜任心理委员岗位的学生都可向辅导员或班主任报名。在综合考查阶段,班主任或辅导员按照标准,可通过笔试、面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心理委员的胜任力特质进行考核,确保心理委员的个人素质与岗位需求高度匹配。心理中心对选任的心理委员开展培训,合格者持证上岗,不合格者加强培训或淘汰。通过一系列规范程序选拔心理委员,就是对选拔出的心理委员及心理委员职位的肯定,从而减少中途脱落和消极怠工的可能性,便于心理委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3.明确心理委员选拔标准

心理委员的选拔需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突显心理健康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素质。一些学者对心理委员胜任力特质进行了研究。易思佳在心理委员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中,提出组织能力、自我认知、工作动机、团队合作、性格特质、工作态度与专业知识七个胜任力因子[4]。宋传颖等指出心理辅导员的胜任力结构包括工作素养、个性特质、自我成长[5]。一般认为,乐群性、稳定性、较强的观察力、沟通能力和组織能力、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助人特质、责任意识、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等可作为心理委员选拔的参考标准。各高职院校也可以编制适合本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特质问卷以及选拔标准作为指导文件。

(二)健全心理委员培训机制

1.拓宽心理委员培训形式

传统心理委员培训形式单一,仅限于学校心理老师的报告讲座或知识讲授,虽然有其重要作用,但难以达到效果。所以应拓宽培训形式,创新多元培训方式,如案例教学、团体辅导、情景剧、电影赏析、角色扮演、拓展训练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可以激发心理委员学习的热情,在有限时间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实战能力。比如,设置案例场景,让心理委员亲身体验,深入了解当事人的情绪状态;在特殊案例中,如何明晰职责边界,注重伦理守则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应以小班化、精细化培训为主。

此外,在互联网+教学的背景下,慕课(MOOC)、微课等新型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培训的时空限制,依托互联网使学习更加便捷,更易实现,同时网络课程教学单元模块化的特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依托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而建立的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平台,通过心理委员的角色与定位、心理委员的会谈技巧等14个专题的心理委员培训,开展全国高校心理委员MOOC认证,进一步拓宽心理委员培训的途径。

2.丰富心理委员培训内容

心理委员岗位的特殊性和工作的专业性,对心理委员培训内容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培训内容应该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认知、伦理道德等方面。专业知识主要涉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咨询理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症状及鉴别方法、常用心理测试工具的使用等;工作技能主要有心理咨询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术、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职责认知主要是使心理委员明确工作职责、清晰角色定位;职业道德主要有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态度和价值观,尤其是保密原则。培训内容还应该提高针对性,全面回应学生的心理新需求,把学生传统需要如学习压力、人际困惑、情绪问题等和新型需要如性心理困惑、网络心理等结合起来。

3.优化心理委员培训组织

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应该具有连续性、系统化、专业化特色。高、低年级的心理委员应该要注重连续性,班级心理委员一旦被选定,就要积极主动地参加一系列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勤。而针对不同年级的心理委员,培训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如大一以入学适应性教育、学习心理、自我认知、恋爱心理、学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为主;大二以人际关系处理、情绪控制、人格完善等培训为主;大三重点开展就业、创业心理培训等。培训期间,分层组织,严格考勤,规范考试,最终总成绩由考勤、调查报告、结业考试三部分构成,颁发结业证书,全方位提高每一位心理委员的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

(三)完善管理和考评体系建设

1.规范心理委员的管理

有必要将心理委员的管理科学规范化。组织管理方面,心理委员一旦确立,任期直至毕业,原则上不轻易更换,否则会影响到心理工作的整体运行,包括心理培训的连续性被中断、同学间已建立的良好信任遭到破坏等。工作归属上,心理委员属于班干部成员,但因其岗位具有特殊性,应由心理中心和院系班级共同管理。心理中心负责业务管理和培训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

2.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对心理委员的考核应从多方面进行。从心理委员参加培训情况、班级心理活动开展情况和日常心理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加强考核,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多重考核模式。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考核方案,将客观心理工作完成指标与心理委员的自评,班级学生对其心理工作的评价以及辅导员、心理中心的评价结合起来。

(四)健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心理委员职能

在充分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的基础上,还要创建高职院校心理委员队伍的激励机制,通过良好的激励策略,发挥心理委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表现突出的心理委员进行表彰奖励,可以通过颁发“优秀心理委员”荣誉称号、班干部加分中设置较高分数、发放奖学金、荣誉证书等方式,激发其對心理委员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防止出现懈怠心理,促进心理委员队伍充分发挥岗位职能。同时,鼓励心理委员参评由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究协作组举办的“全国百佳心理委员”评选活动,形成部门级、校级、国家级三个不同等级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詹启生.心理委员工作手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http://m.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2107/t20210720_545789.html.

[3]陀柠瑜.班级心理委员系统构建的实践探究:以武汉音乐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26):143-144.

[4]易思佳.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与问卷编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5]宋传颖,秦启文.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力的结构探索及问卷编制[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94-100.

编辑 薛直艳

心理教育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生;入学适应;家校合作

每年开学季在校门口或是教室门口,我们总会遇到与家长展开“拉锯战”的孩子:他们拒不进校门;哭着闹着想妈妈要回家;上课一刻也坐不住总是叫老师;在校期间手忙脚乱精神高度紧张,甚至顾不上喝水和上厕所……种种迹象表明,入学适应问题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小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发展。学生入学适应问题是一年级家长普遍关注的话题。

针对这一现象,山东省威海市锦华小学将“新生入学适应力”作为本校研究课题,通过“一项引领、三项跟进”的多维联动干预措施,努力搭建家校合力共育的桥梁,帮助学生走好这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一步,使其快乐融入小学校园生活,实现由“小朋友”到“小学生”的华丽蜕变。

一、专业引领,盘活心理研究资源

走专业化引领的道路,为入学适应力研究提供了源头活水,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打开了一扇发展的视窗。

威海市环翠区教育局德育科李静副科长非常热衷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且颇有建树。因此,锦华小学邀请她作为校外心理专家顾问,对我校学生入学适应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把脉问诊。每周三环翠区心理教育研讨活动,我校都会选派心理骨干教师张伟伟参与,让他与李科长以及区内心理骨干教师进行零距离交流。每学期,我校都会邀请李科长到校进行常态指导,并重点针对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这种常态化、即时化的指导,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源头活水,也为新生入学适应力研究搭建了交流平台。

同时,在校内引领方面,学校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师团队。在环翠区教育局“心桥工程”的帮助下,学校现有14名教师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其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13名,在职研修教师23名。在学校德育处的组织下,一支强有力的心理专业团队得以组建并日益强大,对新生入学适应力研究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三项跟进,家校合力同心行动

学校教育是合力因素发展的结果。锦华小学通过家长、班主任、学生三项跟进策略,让新生入学适应力的培养成为大家共同关注和行动的焦点。

(一)家长跟进

早在入学前一周,一年级新生的家长就应邀赶来,参加学校的“入学准备期”培训。培训主要从“小学与幼儿园的区别”“新生面临的三大挑战”“家校双方应对的措施”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家长帮助孩子快速适应小学生活,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强调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并对家长提出了相关要求。

学校现场话题交流是每年九月开学前都要举办的培训活动,针对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等进行话题式交流。这种近、小、实的培训方式,深受广大家长欢迎。

家庭网络沙龙交流是学校与新生家长进行交流互动的又一有力载体。学校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建立新生家长QQ群,在新生适应期内及时帮助家长答疑解难,加强家庭教育的有效跟进。一年级新生家长QQ群,由心理咨询师张伟伟老师组建,并由五位理念先进、热衷于亲子教育的家长担任家长群管理员,在群内定期组织以“入学适应”为主题的家长沙龙,一起商讨新生入学适应策略,引导家长及时反馈、献计献策,共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

第一期家长沙龙,小美(化名)的妈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孩子上课不由自主走神,身体缺乏锻炼,食欲不振,各方面比一般小孩差,胆子很小,不善于表现自己……”问题一抛出来,立刻引起群里家长们的关注。有的认为妈妈太敏感了,一股脑儿就列举出孩子那么多缺点;有的认为肯定是被家长过度包办……小美妈妈承认照顾孩子照顾得过度了,到现在还是要喂孩子吃饭,当天早晨还因女儿不吃早饭动手打了她。谈到这里,张伟伟老师提醒群里的家长们思考:吃饭到底是谁的事情?吃不吃飯由谁来做选择?小美妈妈总是强制性、替代性地为孩子做出选择,久而久之孩子会错误地认为饭是为妈妈吃的,自己不高兴了还会以不吃饭要挟家长。同样,学习、锻炼身体等问题处理不好也会产生类似的效应。

亲子工作坊活动已成为当下周末亲子教育的一种休闲活动模式。学校积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亲子心理绘画、亲子沙盘、亲子拓展等活动。心理咨询师张伟伟老师经常利用周末时间,运用心理辅导策略,引导家长运用技巧使孩子敞开心扉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争当智慧型的家长,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可。

入学后第二周,家长就和孩子们一起如约走进了锦华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在活动室,张伟伟老师先给家长和孩子们介绍了曼陀罗心灵彩绘。

曼陀罗有“自性圆满”的寓意,人们在绘制曼陀罗时,其循序渐进的图案和线条所产生的聚集作用能把当事人无形而抽象的潜意识表现出来,使人更了解自我,据此提升自我觉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塑人生的价值观。经常绘制曼陀罗还可以起到放松身心、释放情绪、传递情感、提升创造力等作用。

家长和孩子们首先挑选自己中意的曼陀罗图案,再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填色。过程中色彩的搭配、画笔的细腻程度等都能反映出绘制者的部分心态。即使是同一个图案,不同的人绘制出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活动最后,家长和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作品进行心得分享并向心理老师咨询。有位年轻的妈妈画完后感叹:“我在画之前非常焦虑,总担心自己画得不完美,每涂完一个色块就想对称的颜色是什么,该在哪个位置涂,找不到自己理想的颜色时,我也会等待很久懊恼不已,后来发现别的家长都画好只剩下自己了,我就开始着急,情急之下随便找了几种颜色收尾。最后画出来的曼陀罗自己一点也不满意,总羡慕其他人的。通过张老师的引导,我反思生活中的自己,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也是一样,总是期待他出类拔萃,上学前就给他报了各种特长班,给他定了很多要求,但现在却发现孩子其实很忙乱,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不说,还一点也不快乐,因此我也很烦躁,参加这个活动真的让我明白了很多……”活动结束,孩子们和家长们意犹未尽,都希望能多参加几次这样的活动。

(二)教师跟进

班主任心理沙龙,是每年新生入学前,学校为新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老师组织的沙龙活动。在活动中,由富有管理经验的骨干班主任为新一年级班主任分享带班经验,分析一年级新生的特点,讲解适应期内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入学一周后,学校会组织第二次班主任沙龙活动,新老班主任交流一周以来自己处理的各种典型案例,大家共同献计献策。如此循环反复,一个月下来,新班主任对一年级学生入学管理也就了然于心、轻车熟路了。

每年学校都会为一年级新生“量身定制”教学“过渡期”课程,内容涵盖《雅行第一课》《学习习惯第一课》。

为缓解新生适应问题,学校将每年九月定为一年级准备期,并引导教师将开学第一周的教学主题定为:熟悉老师和同学、熟悉校园、熟悉“学校一日生活常规”等。学校还引导班主任借助班队会组织孩子进行“情景小剧”表演,在每个真实重现的情景中,教会孩子怎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再指导学生模仿受欢迎同学的行为,例如向老师、小伙伴打招呼、微笑,主动分享,恰当的身体接触,主动交谈,赞美与支持等,老师作为引导者及时纠正、强化孩子的行为。每年九月底的一年级准备期展示以班级团体展示方式,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规范自己,融入团队,升华集体荣誉感。

(三)新生跟进

为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小学生活,融入班集体,学校尝试在一年级开展心理沙盘课。鉴于沙盘游戏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独特优势,新学期,学校在一年级七个班级均开设心理沙盘课,由骨干心理咨询师张伟伟担任心理教师,隔周一次为学生上沙盘课。小组成员在参与沙盘制作时,会很自然地增加與他人的互动交流,成员间的内在冲突和相互吸引得到表达,默契和共感逐步形成,很多适应不良问题在沙盘中得以化解。

同时,每年的开学典礼,学校会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开展新生祝福活动。五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的牵手祝福,校长的寄语祝福,还有每位新生人手一份的《启航护照》和《我的身份证》成长礼物祝福,引导着学生从内心认同自己的成长,融入校园大家庭。

三、一种理念,建构多维育人体系

入学阶段是学校生活的关键期,对孩子小学、初中、高中生活乃至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学校如何结合“乐学善思·博雅笃行”的办学理念,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维联动的“入学适应力”育人体系,让小学生迈好人生第一步,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锦华小学,威海,264200)

编辑/丁 尧

心理教育学论文范文第3篇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推进逐步由外在的制度安排向教育、教学的内部改革过渡,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这次课改提出6大具体目标,其中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即改变以前课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逐步形成价值观。这次课改,第一次明确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各学科的课程目标。由此可见,强调把课堂教学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加强未成年人心理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为此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时、适量地渗透,提高德育效果。

1 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德育素材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道德教育必须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全面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育点,结合德育要点挖掘德育要素。

1.1 全面吃透教材要求教师不仅要吃透每一篇、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内容,而且要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整套教材的教学要求,特别是掌握一个年级、一个学期所授教材的全部内容。教学内容要有机联系,循序渐进,逐步深化。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1.2 准确把握教育点要求教师根据学校德育大纲的要求和学科内容的特点来确定教学中渗透心理道德教育的要点。渗透德育的要点要服从教学内容,不能搞形式主义。

1.3 深入挖掘心理道德因素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只有深入挖掘,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其中的道理。中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粗看起来似乎不需要进行道德教育,但如果教师深刻挖掘,善于联系,很多道德因素可以发挥作用。具体而言,要以课改实施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各学科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为此,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人文科学类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作者生平和文章写作背景等是很好的德育素材;理科类课程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重要载体;技艺类课程包括体育与保健、音乐与美术、职业导向等,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审美情趣;综合实践类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4方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全方位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

2 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渗透

2.1 衔接自然学科教学的心理德育渗透,决不能把各科都上成政治课,而是要求教师努力去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决不能丢开课本另搞一套,而应紧紧把握知识点,把德育寓于知识的讲授和训练考试中,使学科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2 研究学生思想,寻找最佳结合点学科心理德育渗透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否寻找到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如此,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兴奋点、情感点、变化点;要善于捕捉时机,适时进行思想教育;还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教师要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德育渗透时对症下药。

2.3 适量引入学科教学中引入教学相关的事件、人物进行德育教育是必要的,通过史实、数据的补充,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达到德育的目的。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引入相关德育内容时要适度,否则学科教学会受到影响,德育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3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改革的深入要借助于教学手段的进步,要提高学科教学的心理德育功能也必须借助形象、生动的教具才易于渗透观点,激发情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具、挂图、投影、幻灯片、电视录像片、多媒体等,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直观教材。在数分钟内,可以跨越时空,沟通情感,教育效果大大超出教材要求。可以通过史实的再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相关风景图片的展示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科教学中渗透未成年人心理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需要众多的教育心理学教师进行研究、挖掘、整理,加以科学推广,并结合学科教育的自身特点和教育的发展,积极进行实践。

*延安大学2007级硕士在读研究生

心理教育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赫瑞瓦特大学:寓创业教育于工学和理学专业教育中

英国赫瑞瓦特大学拥有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优良传统,多年来学校很多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全世界享有良好的声誉。然而,在2000年以前,除提供一些管理方面的选修课程外,赫瑞瓦特大学并没有向工学和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任何形式的创业教育课程。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该校致力于为攻读工学和理学学位的学生提供创业教育课程,并努力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赫瑞瓦特大学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中,有的探讨企业的概念,旨在向学生传递信息和加深学生对企业经济价值的理解;有的提供场景化的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1.工学专业的创业教育

为把创业教育融入工学专业教育中,赫瑞瓦特大学采用了有计划、综合的方法,要求在工程专业的教师和企业家之间开展密切的合作与协作。

现在,对赫瑞瓦特大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电气工程等工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创业教育课程已经成为他们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创业教育的第一阶段,工学专业的所有学生都有机会选修管理课程。该课程包括简介性内容和创业内容,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构建创业模型来向学生介绍寻求创意的原则和商业计划,要求学生构想出商业点子并制订商业计划。学生在这一阶段提出的创意可以不具有创新性。在这类课程中,学生通过听讲座来接触到市场研究、争取融资和企业报告等概念。

不管有没有选修第一阶段的管理课程,第二阶段的创业教育课程都是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职业发展课程的学习,这类课程讲授工程师的职业和企业技能发展需求。赫瑞瓦特大学就业服务中心也参与到创业课程的设置中,强调并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学校要求这一阶段学生提出的点子必须具有创新性,也必须与工程专业相关。

在创业教育的第三阶段,工学专业学生需参加一些作为他们专业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程实践。这一阶段通常要求学生为一个给定的产品或某一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设计一个更高效、高产或成本更加低廉的牛饲料投喂机)。该阶段,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工程管理课程的学习。他们要根据工程项目制订一个商业计划,考虑如何让工程项目进入市场及如何管理项目并实现赢利等问题。这一阶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演讲、写作和研究等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财务规划、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商务技能。

2.信息技术专业的创业教育

学校为信息技术专业(IT)大三、大四的学生提供了三门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对那些不打算在第五年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来说,他们只需选修其中的一门,而这门选修课是专业教学的一部分,它能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企业技能。对在第五年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第五年必须参加两门创业课程的学习,其中一门讲授信息技术产业背景下创业的重要性和价值,另一门讲授企业或企业内部的商业规划和发展战略。同时,学生还必须完成一个创新项目,通常是撰写一份文献综述或进行其他二次性研究。学生硕士论文的选题可以和信息技术有关,也可以和创业教育有关。这样,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就被提到了同等的高度。当然,要想做到这些,就需要专业教师和企业家之间开展密切的合作与协作。

3.物理学专业的创业教育

赫瑞瓦特大学物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现在必须参加物理学创业课程的学习。这一创业课程被专门列入了专业课程中,是基于场景化和概念化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现代企业经济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教师根据学生的论文、考试成绩和演讲、报告等来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这一创业课程包含的内容虽不多,但是专门为物理学专业学生设计的,教学中选用的所有材料(如个案研究、举例、对概念的解释等)都是基于物理专业的。

二、卡迪夫大学:将创业教育融入建成环境类专业教育中

英国政府部门一直积极提倡营造更具创业精神的文化氛围,越来越多的大学正根据政府的政策要求开设面向所有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英国卡迪夫大学认为,高等教育能提供创业教育和培训,是培育这种文化氛围的重要机构。该大学非常注重创业课程的开设,并将这些课程融入建筑、城市规划、房地产等建成环境类专业课程之中。为了推动创业教育的教与学,卡迪夫大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师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二是丰富和推广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三是鼓励创业教育中的创新。目前,卡迪夫大学已经汇集了很多创业教育的案例,这些案例用创新的方法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教学融入建成环境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

卡迪夫大学的很多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不太熟悉的创业课程时自信心不足,因此开展教师创业培训是卡迪夫大学解决专业课教师创业知识和自信心不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面临的一个挑战是,要改变专业课教师的奖酬和评价标准。为此,除开展创业教育科学研究、出版创业教育著作外,为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卡迪夫大学改革了教师的奖酬制度,以奖励教师具有创新性的创业教育实践。

三、利兹城市大学:将创业教育融入信息管理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教育中

英国很多大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包含创业教育课程,但这些专业大部分为商务类专业,而且创业课程也通常被安排在本科的最后一年。利兹城市大学认为,各本科专业教学中都应该包含创业教育课程,也不必等到本科的最后一年才开设创业课程,越早让学生接受创业课程越好。2005年,利兹城市大学成立了创业教育中心,中心开展的一个项目是让学校信息管理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接触现实世界中的电子商务问题,并邀请学生充当某一中小企业的顾问。尽管这个企业是虚构的,但企业面临的问题却是真实的。项目要求学生首先要找出企业面临的问题,然后把自己作为可能的问题解决者向企业推销,最后执行学生自己提出的电子商务问题解决方案。对该项目的独立评估结果显示,其对学生养成积极学习、创新与创造性思维习惯有很大帮助,对改变教师支持学生学习的态度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利兹城市大学开发的一级创业课程包括在专业课程学习前开设的三周介绍性的基础创业课程和在第一学年结束前的四周开设的发展性的创业课程。在这两类创业课程之间,每隔六周开设两门平行的专业课程。这些创业课程有助于学生熟悉今后将要学习的课程,要求学生把学到的创业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三所大学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卡迪夫大学和利兹城市大学三所学校创业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可总结为以下两点。

一是创业教育已融入本科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这三所大学都强调让学生尽早接触创业类课程,并提出了创业课程开设得越早越好的理念。创业课程如果只在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年开设,就会孤立于专业课教学之外,可能会流于形式,就不能很好地起到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作用。

二是创业教育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首先,创业教育课程选择了好的创业榜样,提供了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案例。适合的阅读材料、恰当的例子、来自本专业领域成功或不成功的企业家的事迹,使得创业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其次,专业课程教师、来自企业界的专家、学校创业教育中心的教师都参与到创业教育中,这进一步保证了创业教育材料的学科相关性。同时,邀请本专业的专家给大学生开设创业讲座,也为学生提供了可以模仿和学习的榜样。

我国自1999年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然而,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我国大学开展的创业教育并没有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创业教育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若能从英国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以更加灵活、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让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让创业教育更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其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那么创业教育就有可能受到师生的欢迎,从而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正如赫瑞瓦特大学管理与语言学院威廉·基奥教授指出的那样:“当我们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向某一专业的学生提供创业教育课程时,最重要的是在保持教学标准的同时又能保持创业教育的灵活性。我校每项创业教育活动都被赋予了灵活性,进行创业教育时鼓励向专业教师咨询。”这种灵活、与本科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

责编:晓 岚

心理教育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锻炼;素质

1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体育锻炼通过两种机制影响心理健康

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出,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积极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出现这一结果的机制有两方面:第一,体育锻炼能有效转移不良情绪,将集中力放在体育锻炼中。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的作用与反馈,而人类的左脑是沮丧、伤心等不良情绪的发出地,愉快的心情产自右脑。人们运动时,左脑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右脑控制人们的思维,这样积极的情绪就会占据主导地位。第二,运动可以增加血液流通的速度,从而释放内啡呔,让人获得轻松、愉快的感觉。正是这两种作用机制,使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积极影响的理论得以成立,成为加强大学生体育教学,提升其心理素质的理论基础。

1.2体育锻炼能够调节学生心态,振奋精神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锻炼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锻炼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3促进学生个体心理调节作用分析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消极情绪,只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消极情绪调节技巧,及时进行排解就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式;约有5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每一种体育运动都有其参与目标,例如跑步运动是为了更快、篮球是为了得分等,这些目标虽然片面,但是当运动者集中注意参与到运动中时,就可以忘记心理的消极情绪,并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评价和重新认识,在发泄消极情绪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认识。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学生可进一步控制自己的实际需要,促进自我个性成熟发展。

1.4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锻炼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锻炼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各高校管理层,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内涵,才能有效落实各项心理教育措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2.2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为紧密的内在联系,2者的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相近,促进2者的有效融合,可有效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文星.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5):31-33.

[2]吉建秋,陈颖川,郭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促进的环境研究[J].上海体育科研,2003,24(3):68-70.

[3]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论文下一篇:艺术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