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论文范文

2023-04-04

大学生心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介绍了肌动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从他人的研究和笔者的切身体会来说明肌动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它能通过肌肉运动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化解压力。

【关键词】肌动学 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

教师要懂得如何教,首先就需要认识教育过程的要素,除了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外,还需要知道和掌握有关教育对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知识。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一系列有规律的心理活动能调动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肌动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指可以通过肌肉运动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化解压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 肌动学的相关介绍

肌动学是系统研究人的发育与进化的学科。绝大部分的肌动学分支都以应用肌动学(Applied Kinesiology,简称AK)和触康健为基础发展而来。著名的健脑操和触康健是最先引入中国大陆的两个分支。

健脑操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教育学家保罗·丹尼逊博士所创,是一套通过运动促进身心脑整合协调发展的独特方法。以运动为本、引出自然学习,促进个人及团体学习效能提升、身心安康、自我实现的发展性课程。它能促进脑部和身体其他部分的有效沟通、组织和整合,从而提高人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创造力、身心健康水平和化解压力。自健脑操创立以来,无数的男女老少通过学习健脑操课程,在阅读、书写、语言、数字技巧、社交智慧、管理及领导力等各个方面得到快速而惊喜的提升。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最近10年,肌动学领域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和巨大的变化,很多旧的模型被修订,新的模型和技巧亦被研发出来。突出的代表有能量肌动学、脉轮肌动学、高级肌动学、发育肌动学等等。同时,这些新研发出来的技术和技巧很多都没有包含在应用肌动学的传统教学体系中,统称为新肌动学。新肌动学是对经典肌动学的继承和发展,很多观点和技巧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观点更系统全面,技巧更简洁有力,非常值得探索和学习,在教育及商业应用上也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二 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心理健康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斯惠特提出的。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它强调了心理健康的个体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协调统一的适应性,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的、以心理素质培养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专门教育,即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的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其对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有专长、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然是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则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共识,世界各国都相继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开展,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出了必然的要求。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和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点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能在全校形成一种健康的氛围。

三 肌动学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1.肌肉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沈阳体育学院的许玲在2011年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心理测量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使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就健身气功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该研究探讨健身气功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求证健身气功对高中生心理调节的效果,为处在特殊时期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提供适宜的体育运动内容,为其更加科学、健康地锻炼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结果表明:高中生参加健身气功锻炼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健身气功的锻炼效果更具有显著性,是高中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较为适合的锻炼方法。

一些授课的医生在1976年成立了应用肌动学的国际学院。学院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应用肌动学的研究和教学。缓解压力是肌动学的核心。身体、心理、情绪、环境和过激行为引发的问题,肌动学都能在这些领域中发挥最大的影响力。

对100多个有关MMT(Manual Muscle Testing)和AK(Applied Kinesiology)的研究进行回顾,发现其包括了对MMT的患者症状与诊断中的临床疗效研究。分析表明应用肌动学对清除MMT患者的肌肉骨骼功能障碍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形神合一论包括人体内环境身心的统一、协调、和谐,强调人的生命与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紧密相连。肌肉运动要求肌肉的充分伸展,通过外在的形体活动和内在的放松,协调人的身心活动,达到提高人身心健康水平的目的。

四 实践体会

教育心理学研究涉及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例如在一个基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堂前(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课堂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行为处理、如何有效教学)、课堂后(评价学习结果)以及学生心理(认知情况、情感态度等)等。

2013年11月21~24日,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召开。21日晚,我来到通州高级中学,走进了心理工作坊,认真聆听来自南京五中的杨静平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一堂生动有趣的教师肌动学的课程。在课堂上,杨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了有关教师肌动学的相关理论。她认为如果我们大家通过肌肉运动达到身心协调,那么精神也会变好、全身充满活力,从而注意力集中、心情舒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运用肌动学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知识,当学生学习累了,适当地进行肌肉放松,那么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就能保持良好的精力,注意力得到提升,从而能够在课上提高学习效率。

然后,杨老师让我们头放正,眼睛尽量朝上下左右不同的方向去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每个人在看一个方向时都或多或少有点不舒服。我在往左右两边看的时候感觉很不舒服,但是往下看的时候是放松的。

接下来,我们每人跟着杨老师做交叉爬行的训练,即右手臂先朝上伸直,然后右手再放到左膝盖上,左腿做高抬腿的动作;右手、左腿同时放下;接着,左手臂先朝上伸直,然后左手再放到右膝盖上,右腿做高抬腿的动作;左手、右腿同时放下。就这样,不停地交换,做几十组交叉爬行。杨老师还给我们每人准备了瑜伽垫,我们可以在瑜伽垫上慢慢练习,充分放松。我们每人在练习了三四十分钟后,我感觉我的肌肉已经充分得到运动了。大腿和手臂有点酸胀的感觉,身上已经在冒汗了。

最后,杨老师再让我们头放正,眼睛尽量朝上下左右不同的方向去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大部分人本来在看一个方向时都或多或少有点不舒服,经过肌肉运动后都表示很放松。我再往左右两边看的时候没有觉得头晕、不舒服了。大家纷纷向杨老师表示精神很好、活力充沛。

五 总结和展望

肌动学确实能给我们带来放松,不仅是从一些研究中能看出,从我的切身体会也觉得它能帮助提高注意力、保持精力充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当我们发现学生目光呆滞、精神萎靡时,不妨停下教学,让学生全体起立活动活动筋骨、让学生通过肌肉运动达到身心协调,那么他们的精神也会变好、全身充满活力,从而注意力集中、心情舒畅。接着再继续上课。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就能保持良好的精力,注意力得到提升,从而能够在课上提高学习效率。什么是学习?根据教育肌动学,学习是在刹那发生而且很快改变我们的奇妙的东西,它让我们以一种新的方法去活动和思考。在教育肌动学中,无论我们已经重复了教学的工作多少次,如果遇到一个更好的方法,整个身心通过这种新方法能获得轻松和快乐。肌动学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能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志军.教育心理学[M].湖南: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婷、马寅生.近5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3):267~268

[3]张苗苗.如何有效应用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提高教学成效[J].成功(教育版),2011(2):195~196

[4]许玲.健身气功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1

[5]李玲玲.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培训体系的建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

[6]王莉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江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庞远燕、汪二款〕

大学生心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成因对策

近几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当代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话题。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素质教育的成败。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正确地处理学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掌握初中生心理健康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采用有效的手段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健康生长。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心理压力大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学业的深入发展,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下,心里往往十分紧张,总是担心学习不好,考试失败,受到教师、学生、父母的责备与冷眼,往往会产生焦虑、悲观的思想。不正确的教育方式,还会加重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的。

2.人际关系不协调人类是群居种族,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是需要相互沟通、了解、交流。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相反,不良的人际关系可能会给学生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初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同学间的关系以及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如果其中一种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3.青春期问题困扰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阶段,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身体逐渐成熟,会产生各种不一样的情感,如对异性的爱慕之心,类似的情况如果能够正确地引导,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否则可能会出现青春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形成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社会原因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上有诸多不良现象,致使青少年对行为及思想形成认识上的模糊;另外,社会上一些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经营不正规,往往成为青少年形成不良行为的主要驱动力;还由于受一些社会上存在的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影响,以及一些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侵害中学生的思想,致使中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2.家庭原因

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备受家庭的重视与呵护,家长的溺爱使孩子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遇到困难或者不顺心的事,行为偏激,心理承受能力低。还有些家长因为忙于工作,对孩子不管不问,也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还有些父母离异、双亲外出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容易形成孤僻、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问题。

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家长把孩子升学和就业的高期望转化为学业上的高指标、严要求,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从而使学生不堪重负、精神苦闷,但又缺乏释放渠道。另一种极端是,在教育落后的一些农村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偏低,“读书无用论”思想严重。从而造成这些学生散漫成性、难以管束,心理极不健康。

3.个人原因

因为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极易扭曲,他们自我认识能力差,对社会上的一些信息没有正确的辨别能力,缺乏生活经验,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会走极端,造成心理紧张焦虑。

4.学校原因

首先,观念落后。当前,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教师和学校,只能造成忽视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教育。在分数杠杆的催动下,上至领导,下至教师、学生对心理健康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其次,方法陈旧、简单。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我们还停留在主要靠班主任发现学生一点毛病,进行批评教育的老套路上,局限于班主任个人的认知水平上。严重缺乏科学的、完善的、有较高组织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然后教师失范。部分领导和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康,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大,他们的不良情绪与日俱增,加上缺乏排遣渠道,缺乏良好的心理调解,他们常常处于焦虑、压抑的,或者是暴躁的状态中,出现厌烦学生、神经质的现象。教育者心理不健康,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不良的,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自然难以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

三、中学生心理教育的对策

1.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意识及能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开展,首先,要求教师认识到建立健康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其次,是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教师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知识与经验,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丰富教师的心理教育知识,培养一批自身心理健康、熟练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专业教师队伍,为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努力。

2.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基于此,学校应该在校园内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学生如果遇到难题,可以通过咨询、宣泄、倾吐等方式释放心理的压力,以便缓解和解决心理困惑。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尊重、理解学生,做学生的倾听者,积极帮助学生走出心里阴影。

3.在学校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单独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通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了解心理、情趣调节技术与方法,课程要涉及心理健康养护,主要讲解心理健康知识理论和和实践操作的调节技能。引导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情感交流的方式,以及发泄情绪、转移情绪、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方式等,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四、结语

总之,初中时期是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他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在这一时期,不管是社会、学校、家庭还是学生个人,都应该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利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便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生活,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斌.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24):115-116.

[2]张秀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大观周刊,2012,(50):226-227.

[3]刘红梅.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品质培养[J].教学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3,(35):167-168.

[4]张秋艳,张卫,岳颂华,王刁`康中学生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08).

[5]张智,李文芳,梁庆,董瑶洁,周波,廖峻,胡发稳中学生日常烦恼与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中國行为医学科学,2011,(07).

[6]文晓琴透视中学生心理冲突积极寻找应对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11,(02).

大学生心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爱情观;原因;误区

爱情是人际之间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一、大学生爱情观的特征

随着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作为前卫群体,恋爱问题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人生态度等各个方面,大学生谈恋爱已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但部分学生不分场合卿卿我我,无法平衡好学习和爱情的关系,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格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爱情观具有观念开放化、爱情动机多元化、恋爱方式多样化、恋爱自主性进一步加强等特点。此次舆情报告进一步探讨爱情观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对策及建议。

二、大学生恋爱误区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生理具已进入成熟阶段,必然会萌发出爱情,并在其整个精神世界占据突出地位,一旦出现合适条件,便会迅速进入恋爱实践,而大学生陷入爱情误区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种:

1、从恋爱动机方面。首先是因为寂寞而恋爱的,部分大学生因为校园生活的孤单,心灵空虚,从而寄望于通过情侣来寻求精神安慰,消遣孤独;其次是因为无聊而恋爱。大学生活空余时间较多,对于课余的时间,有的学生倾向于通过恋爱来消磨时光,寻求暂时快乐。再次是因为好奇而恋爱。大学生的生理基本成熟,心理趋于成熟,渴望与异性有更深的接触,恋爱恰巧满足了部分大学生对异性的好奇心。还有因为功利而恋爱。部分大学生以恋爱的名义获得来自对方的经济支持,以满足自身的花费。最后一种是因为跟风而恋爱。有的大学生因为周围的好友相继恋爱,从而也加入了恋爱大潮。

2、从恋爱道德方面。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以游戏态度对待恋爱,对自身与他人不负责任,倾向于三角恋、多角恋、性行为等;其次公德意识淡薄,一些学生不分时间、场合,在大庭广众下作过分亲密的举动,有损社会公德,也是对纯洁爱情的亵渎。

3、从恋爱行为方面。恋爱过程闪电化,部分学生持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态度去对待恋爱,频繁地更换情侣。恋爱周期短,对爱情不够尊重。同时将恋爱地位神圣化,部分大学生将恋爱作为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导致影响了学业。在心理方面,恋爱心理脆弱化,一些学生不能忍受恋爱过程中的摩擦与失恋带来的伤痛,精神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4、从外界原因方面。学校教育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校更注重学习成绩的教育模式致使有些大学生因为人际关系,考试,就业等让大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从而对信念价值把握不定,从而产生茫然,沮丧,故通过恋爱找人分担,从而缓解压力摆脱孤独。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许多孩子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怀,或者受父母长期在外,吵架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寻找恋人作为情感寄托。中国性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多数父母的“谈性色变”未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使得大多数好好从青春期步入大学的大学生因为对性的好奇而产生恋爱动力或行为。

三、大学生恋爱存在的误区

1、部分学生盲目跟风,为了排解寂寞而谈恋爱,恋爱动机不纯,盛行“包养风”,把爱情物质化,把男(女)朋友当作取款机。

2、部分学生对爱情认识不清,往往误把友情或者感动当爱情,轻易就陷入爱河,无法自拔,混淆恋爱与学习的主次关系,将恋爱作为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

3、一些学生公德意识淡薄,不分时间、场合,甚至在课堂上有过分亲密的举动,对老师和同学不尊重。

4、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积极想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爱情童话,妄图找到自己的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期待有一番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

5、一些学生不能忍受恋爱过程中的摩擦与失恋带来的伤痛,恋爱心理脆弱,精神萎靡不振,于是自暴自弃。

6、部分大学生以游戏态度对待恋爱,责任意识淡薄,对自身与他人不负责任,倾向于三角恋、多角恋、性行为等。

四、大学生爱情观走出误区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明确恋爱方向。恋爱是为了寻求志同道合、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是双方在有共同兴趣、共同的生活态度、共同的人生理想的前提下所产生的两心相悦。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明确爱情是一种责任。

2、培养良好的恋爱道德观念。真正的爱情是与高尚的道德融为一体的,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没有纯洁的爱情。因此,大学生恋爱也要遵從道德规范的约束,应当具备恋爱的责任感、义务感和忠贞感,以高尚的情趣、理智的行为与对方相处,受道德维系的爱情,才更具有稳定性、高尚性和纯洁性。热恋中的青年都会产生性的冲动,在内心深处经受理智与情感的煎熬,如何取舍全靠自己把握。无论做出何种选择,一定不可违背道德,对于可能导致的后果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要勇于承担责任,切不可因一时放纵而自毁前程。

3、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大学生非常清楚学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但是面对爱情的诱惑,很容易表现出“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的不正确认识。大学阶段的爱情有时像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当,就可以成为双方学业上不断进步的无穷动力,如不能理智地把握则会终日沉溺于卿卿我我之中,荒废学业。因此,大学生既要珍惜这份美好的感情,更不可辜负自己的青春,要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毕竟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参考文献

[1] 闫军秀.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误区与教育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2010.

[2] 付华.当代大学生恋爱误区[J].社会心理科学.2015.12.

[3] 林建安.大学生恋爱中的不良倾向与和谐校园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11).

[4] 邓验.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9.

[5] 陈飞,林远平.当代大学生恋爱观误区、成因与对策浅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4).

大学生心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对策和建议

[作者简介]牟艳娟,桂林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以期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促使学校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以便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整群抽样的原则,我们选取了广西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10份,有效率为82.00%,总计男生266人,女生144人。调查时间为2007年10月。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的家庭基本状况、生活消费状况、消费行为以及对消费的态度等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状况,以便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打下基础。

二、研究内容

1.调查样本的家庭背景资料。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占53.40%。因此,农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重视。在“你的家庭经济状况”的选项中,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2.60%,而家庭优越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仅有4.50%。但是,在相应的“您认为您上学的开支对家庭造成的负担”的选项中,60.50%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是家庭的一大开销,属于“高消费”,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不会对家庭造成任何的经济压力。由此说明,大学生的经济活动、消费行为对家庭以及社会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生活消费行为调查。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消费项目中,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伙食费、通讯费、学习费用、娱乐消费以及日用品消费。在伙食费方面:19.80%的同学伙食消费每月在200元以下;58.50%的同学在200~500元之间;16.30%的同学在500~800元之间;5.40%的同学在800元以上。而且绝大多数的同学使用饭卡消费。在通讯费用方面:51.20%的同学每月的通讯费用在50元以下;32.40%的同学在50~100元之间;11.50%的同学在100~200元之间;也有4.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通讯方面的费用超过了200元。在学习方面:58.30%的同学每月花费为20元以下;30.50%的同学在20~50元之间;7.30%的同学在50~80元之间;3.90%的同学在80元以上。在娱乐消费方面(包括看电影、唱KTV等):有52.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20元以下;27.60%的同学在20~50元之间;11.70%的同学在50~100元之间;7.80%的同学在100元以上。

在日用品方面:有45.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20元以下;35.40%的同学在20~60元之间;12.70%的同学在60~100元之间;7.00%的同学在100元以上。

3.关于消费心理及消费态度的调查。在“您心中合理的消费状况?”的选项中,30.20%的同学选择“超前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50.20%的同学选择“每个月有剩余,可供支配”;19.60%的同学选择“每个月刚刚够用”。在“购买东西时,您首先考虑的是什么?”的选择中,有18.00%的同学选择了“名牌,不考虑价格”;45.40%的同学选择了“非名牌,价格中等”;21.50%的同学选择了“价格便宜”;15.10%的同学选择了“其他”。在“你的金钱观”的选项中,有12.40%的同学选择“金钱至上”;41.00%的同学选择“够用就行”;6.80%的同学选择“视金钱如粪土”;39.80%的同学选择“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选择“花钱时,你首先想到的是”的调查选项中,45.10%的同学选择了“钱来之不易,能省则省”;28.30%的同学选择了“人是最重要的,钱该花就花”;6.10%的同学选择了“钱是身外之物,不花白不花”;20.50%的同学在花钱之前没有任何的考虑。在“大学生对自己现在的消费状况是否满意”的选项中,15.60%的同学选择了“很满意”;19.30%的同学选择“没考虑过,无所谓”;45.10%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过得去”;20.00%的同学觉得“不满意,花钱没计划”。

三、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大学生消费方面的基本资料,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总结了大学生的消费有如下特点。

1.理性消费占主导。调查表明:讲究实用和理性消费仍是被调查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质量好,价格合理,性价比高”是多数大学生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而且多数的大学生月消费都控制在300~700元之间,每个月的消费数额比较稳定。在问及“生活费来源”时,75.90%的同学选择“来自父母”。13.90%的同学选择“勤工俭学”,5.80%的同学选择“贷款”,4.40%的同学选择“奖学金和助学金”。为了实现消费的“最大价值化”,他们往往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尝试或者选择在校内校外兼职打小零工,来满足大学的生活消费,这部分同学达到了13.90%。而且政府开设的“贷款绿色通道”以及“奖学金助学金”也给10.20%的贫困生解决了上大学的困难。当调查“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通过勤工助学、打工挣点钱,养活自己时?”,有83.90%的同学愿意或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赚钱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在这部分同学中已经有近两成的同学实现了“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目标。

2.消费的不平衡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而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活水平的不相同,都直接导致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而且在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特点,最终表现出大学生消费行为习惯和消费心理的极大差异性。如在对“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通过勤工

助学、打工挣点钱养活自己?”这一选项中,选择“不愿意”的有67.00%为“大一”的学生。

3.消费观念的多样化。一是消费项目多样化。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支出”占据每月消费的大部分,但是,越来越多的消费项目(娱乐消费、交际消费、情感消费、旅游消费)占据每月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消费项目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如在“您个人拥有的物品(多选项)”一栏中,24.30%的同学拥有电脑,14.90%的同学拥有数码照相机,拥有手机、MP3的同学分别达到53.70%和34.10%,还有23.70%的同学选择了“其他”,而且这些数据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二是消费方式多样化。全球经济市场化和日益完善的信息网络技术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方式。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持卡消费、分期消费、网络电子消费。这些消费方式不仅给他们带来了便捷,同时也节约了消费成本。

四、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不仅仅与大学生群体自身有关,而且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大众媒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否充分发挥这些方面的作用,对于处理和解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和保持健康的消费心理,特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

1.大学生自身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1)消费适度。大学生作为一个经济上未能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应该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应根据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关键要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脱离家庭收入状况和父母的经济承受力。

(2)消费有计划。大学生应当制定一个近期、中期、长期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要细化消费的项目,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与此同时,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奢华消费和过度消费。

(3)消费健康积极。大学生消费应该倡导文明消费、节约消费以及健康消费。应以智力投资和学习消费为主导,生活消费为基本保障,文化娱乐以及其他的消费作为生活的一种补充,不应该本末倒置。生活消费过大会形成奢侈消费,文化娱乐消费过大会形成玩物丧志。大学生应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家长应教育和引导子女合理、节约型消费。家长应该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子女知道金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来之不易,子女的不良消费就是对父母劳动的不尊重,进而对父母的不尊重,从而培养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正确对待子女的物质索求,不能千依百顺,家长不应用“金钱奖励法”作为对子女教育的手段,这种做法容易使大学生养成每做一件事就讲条件要报酬的不良习惯,更严重的是淡化了子女的责任感。适当合理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更能对子女起到触动作用。父母应该作好模范带头的作用,从自身做起,做到健康节约消费,引导子女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不要向他们灌输“金钱论”和“权利论”,从而误导子女。

3.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工作中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前途。因而培养大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消费生活方式,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向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重视和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观的正确引导,根据大学生消费状况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做好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引导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价值观,从思想意识上提高科学的消费意识和观念。

(2)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调查研究。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是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工作的投入,鼓励相关的课题研究,引进相应的专家作为指导,或者担任学生工作的顾问,充分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前提工作。而学生辅导老师,更应该与学生紧密联系和交流,不仅要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消费水平,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关注学生的消费问题,比较和分析不同学生群体、个体在消费行为中的不同情况,收集个案,分类指导。一方面真正解决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消费。另一方面,为研究准备充分、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使学校对大学生消费问题调查研究和指导学生进行消费形成互动,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3)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学生工作部门应该把大学生的消费问题纳入到工作范畴中,把学生消费问题当成学风建设长期抓。在勤工助学方面,应该贯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的原则,教导学生要自立,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顺利完成学业,引导学生培育正确的消费观念,而不仅仅是在经济上予以资助。同时,也应该设立更多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积极拓展和寻求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让更多的学生自食其力。在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弘扬正确的消费观念,营造积极的消费氛围,从意识形态上起到宣传带动作用,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促进学生健康消费,以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在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评定方面,应当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保证学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主要用于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不是其他消费项目,更不是用于挥霍浪费、吃喝玩乐。

[责任编辑:荷 叶]

大学生心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

导论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国家很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培养,从2001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文件和意见,指导高校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2013年张小艳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看,当代大学生心理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学生占79.1%,具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2.4%,有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7.9%,有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0.6%,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到20.9%[1]。所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大学生不良心理品质的表现

当前,大学生朋友的心理品质总体上是好的。但学校和家庭教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能力培养的弊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以当代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完全成熟,但心理上却未完全成熟。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良心理品质:

1、认知上的偏差

对大学生来说,智力和创造力都达到了人生的高峰期,却存在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灾难性思维等认知偏差。绝对化要求:容易出现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以偏概全等非理性思维。过分化概况:以一件事情的成败来评价自己或他人所有方面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灾难化思维:过分夸大事情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认为如果发生一件不好的事情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而陷入抱怨、自责等极端的不良体验中。

(2)、不良情绪体验频繁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在情绪上,一方面表现为情绪情感丰富,对生活富有激情,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情绪起伏波动性较大,而且体验到的负性情绪较多。有学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的结果发现:大学生自身情绪控制力较差,情绪受情景影响较大:如在“情绪起伏较大,常影响学习和休息”这一选项中,有31.7%的大学生做了肯定回答[2]。

(3)、意志上不够坚定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比较突出。树立了远大理想,却容易半途而废;自制力薄弱:对于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对于不该做的事情却去做,典型表现就是某些大学生存在“网络依赖症”。学者对南京六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百分比中,轻度依赖的学生占29.3%,较重依赖的学生占10.3%,严重依赖的学生占4.1% [3]。

(4)、欠缺优良的性格品质

当代大学生存在以下不良的性格品质:偏执:敏感多疑,无足够根据地怀疑他人的无意、非恶意甚至友好的行为;强迫:个体明知一些行为和观念持续存在毫无意义,却不能克制地反复出现,并感觉到紧张和痛苦;攻击性:较长时间的对环境、人和事物的敌对心理,表现出对他人的不满和厌恶,甚至对他人产生攻击和破坏行为;以自我为中心,不易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等。

了解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品质,对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二、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

1、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多渠道了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及年级特点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通过测评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目前,我们可以通过国内比较好的测量工具如《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积极情绪体验量表》等测量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和积极心理状态。

在我们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通过测量发现大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各个年级段的学生需要的教育方案,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让我们能切实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切切实实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

2、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笔者认为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心理调适的方法是很好的途径和渠道。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在课程中,老师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方向,努力从以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注重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的理念;

(2)、改革教学目标,树立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为核心的教学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三个层次的目标,关注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并进行相应的咨询和辅导、针对部分大学生普遍心理问题而进行辅导和咨询、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笔者建议努力整合三个目标,突出开发大学生潜能和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的目标,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去应对消极的情绪和体验。

(3)、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融合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在课堂中,通过个案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收集大学生中典型案例用于教学,形成典型案例分析---课堂心理活动或体验---活动或体验后的交流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3、以积极心理学为支撑,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实践促发展。只有在实践中的良好的体验才最能深入人心。而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活动中的体验、所受的感悟、心灵的触动而形成的。

笔者认为,活动本身就是实际而有效的教育刺激,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并从体验中发掘自己的潜能,所以我们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本着吸引学生“走出寝室、走出网络、走入团体、运动起来”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适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活动,比如: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手语大赛、心理电影赏析与点评、心理主题班会设计及展示大赛等等,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大胆展示,在活动中产生种种内心体验和感悟,通过活动学习如何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自信心得到增强等能力。笔者认为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开展活动的重头戏。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培养当代大学生真诚、热情、自信、乐观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也能激发个体潜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为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大事。

参考文献:

[1] 李焕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研究[J].

[2] 张淑玲,王怀章,王艳玲,孙闻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3月.

[3]王梁:《大学生网络依赖状况分析一基于南京六所高校的问卷调杏》,《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5月.

上一篇:心理健康课论文下一篇:心理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