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2023-09-16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中学;角色认同

一、问题提出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指针对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通过鉴别、转介、诊断、干预等心理咨询的程序与技术,消除其心理不适,防治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1]。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是中小学精神卫生三大体系之一,其他两大体系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体系[2]。2016年12月,国家22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教育系统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专业化水平”[3]。可见,学校心理咨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专业服务,这项服务需要一支专业化、具备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队伍。

从现状来看,心理咨询工作是我国中学心理教师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对于学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角色,其内涵主要是指学习生活的辅导者、职业选择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心理发展的促进者和心理健康的示范者[4]。学校心理咨询从目标来说,既包括解决某种特别的行为问题或心理危机,又包括促进普遍的身心健康发展[5];在形式上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对于中学心理教师来说,要从专业心理咨询师和进行一对多辅导的心理健康服务教师之间进行角色转化,他们在精力、专业能力、角色定位和角色实现等方面都面临很大的挑战。在这个问题上,首先可以探讨中学心理教师对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认同问题。

张淑华等[6]认为,从心理学角度定义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和对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阿什沃斯(Ashforth)认为,角色身份认同提供了一个自我在角色中的定义,它包括和角色有关的目标、价值观、信念、规范、时空和角色间相互作用模式的认知。周永康将角色认同分为积极认同和消极认同。积极认同的构成因素包括角色定向、情感体验和角色适应,消极认同的构成因素包括角色冲突、角色懈怠和角色对抗。身份认同具有层次性。一是对身份认同的认知,这是形成身份认同的基础。它包含两个部分,主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归属群体的认知。二是主体对自我归属于某一角色身份或群体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三是主体在这些认知和情感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的行为模式[6]。本研究认为角色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身份认同。

在近些年的文献中,对于中学心理咨询师角色认同的研究不多,研究更集中在中学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上。中学心理教师是否认同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也就是说在认同的情感层面是积极还是消极,以及他们在履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这一角色并对角色进行认同时,在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具体的表现是怎样的,是本研究关注的内容。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质的访谈和分析)关注个体的语言文本的意义和主观经验,区别于量化研究,以弥补量化研究无法真实详尽主观经验的不足,为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素材。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预访谈1名从事中学咨询工作的教师,正式访谈7名从事中学咨询工作的教师(分别用C1到C7代表)。7名正式被试分别从长沙市的7所中学抽取,进行个案访谈。其中,6名来自市属中学,1名来自区属中学。全部正式被试均满足三个条件:从事学校心理咨询的专职人员;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有从事学校心理咨询五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正式被试平均年龄为33岁,平均周个案数为2到5个,入职以来平均从事心理咨询年限为8.29年,最短的为5年,最长的为16年。

(二)工具与方法

使用电话录音软件和“讯飞听见”文本转录软件。本研究采用阿什沃斯对角色身份认同的定义,从与角色有关的目标、价值观、信念、规范、时空和角色间相互作用模式几个方面确立访谈问题的维度。通过对一名被试进行预访谈后,确立正式访谈提纲,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形式。访谈者即作者本人。访谈者与受访者约定好时间,进行电话访谈并录音,要求受访者尽量排除外在干扰。

访谈提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受访者基本信息,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和工作相关信息调查;(2)与角色有关的规范认知,“您认为中学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3)与角色有关的能力认知,“您认为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才能胜任中学心理咨询工作?”;(4)与角色有关的价值观认知,“您认为中学心理咨询师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5)与角色有关的目标认知,“您认为中学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目标是什么(初级目标、中级目标、高级目标)?”;(6)与角色有关的信念认知,“您认为中学心理咨询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需要拥有怎样的信念?”(7)对时空和角色间相互作用模式的认知,主要访谈题目是“您认为中学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定位是怎样的?”(着眼于当下);“您认为中学心理老师应该如何做好心理咨询师的角色?”(着眼于未来)。在访谈时,访谈人员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进行适当追问,以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

(三)步骤

首先,作者在獲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电话访谈,并对访谈进行录音。其次,对录音材料进行逐字逐句的转录。最终转录完成的原始文本资料共7个访谈录音。文本资料共2.5万余字,访谈时间在8分钟到28分钟。最后,使用系统的文本浓缩方法得到中学心理教师对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认同在认知、情感和行动上的表现。

系统的文本浓缩法操作步骤:(1)阅读所有材料,了解受访者对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认同表现;(2)确定代表受访者对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认同在不同层面的意义单位;(3)为这些意义单位编码;(4)浓缩和概括每个编码组文本片段意义;(5)总结每个编码组的内容,以全面描述反映受访者对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认同表现[7]。

三、访谈分析

(一)对心理咨询师角色认同的认知表现

1.对心理咨询师角色规范的认知

访谈对象认为中学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一个是心理咨询师的伦理道德。中学心理咨询师首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道德规范内化于心。

从受访者的回答来看,中学心理咨询师其实是一个多角色的职务,更合适的称呼是心理咨询专职老师,它集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于一体。中学心理咨询师除了遵守咨询伦理外,还需了解学校教育的伦理要求,以及掌握处理两种伦理相互关系的能力[8]。

2.对心理咨询师角色目标的认知

中学心理教师对心理咨询师角色目标的认知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认为中学心理咨询师只是做个体咨询工作,其角色目标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

初级目标。遵循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可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能够处理一般性心理问题;评估、鉴别各类心理问题,及时转介。

中级目标。熟练运用技术解决问题;能够处理一些严重心理问题。

高级目标。灵活运用各主流流派的咨询技术,进行整合,高效解决问题;对于严重心理问题具备治疗胜任力;具备督导能力。

第二种情况,将心理咨询师角色与心理辅导教师角色整合,认为中学心理咨询师最高层级的角色目标是面向广大学生的。

中学心理咨询师,如果真的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实我觉得他可以做更多的工作推进学校心理咨询模式的探索。把它做得更符合学生的需求,或者是整个社会的、学校的需求。可以去探索一种模式。(访谈对象C2)

因面向学生进行工作,中学心理咨询专职老师的角色不能仅仅限定在个体咨询上。实际工作中,除了个体咨询,还可以做团体咨询,此外还需要探索现代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模式,促进普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对心理咨询师角色能力的认知

与陈海德等[9]的研究一致,通过访谈得出中学心理教师更多的是从自身的从教体验来定义心理咨询能力,所以强调对中学生更具针对性的理论知识和咨询技能。比如,在知识维度上,还须充分学习有关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以及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知识;在技能维度上,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成熟或生活经验不足,还须掌握引导学生来访者领悟的技巧,以及能够与儿童和父母良好沟通交流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在对自身咨询能力进行评价时,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自己不具备咨询严重心理问题的能力。

4.对心理咨询师角色定位的认知

中学心理教师对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定位,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心理咨询专职老师无法处理的问题应通过引进兼职心理咨询专家来解决。

在我的认识观念里面,中学心理咨询师和中学心理老师是区分开来的两个职业。虽然我们的现状是融合在一起,但是我会觉得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中学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老师是分开的。部分个案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专业程度会相当的高,这是大部分心理老师没办法去做的,所以我觉得可以由学校心理咨询师去填补空缺和遗憾。(访谈对象C3)

第二种,认识到心理教师做心理咨询工作存在局限性,限定其职能范围,主要是针对一般性心理问题进行适应性心理咨询和发展性心理咨询;再者,心理教师做心理咨询工作时,要尽量避免双重身份带来的破坏作用,保证专业性。

我们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做专业的心理咨询。更多只是做了一些鉴定性的工作,或者就是解决一些比较轻微的学生的心理困扰。可能做不了非常专业的咨询。(访谈对象C2)

学生走进咨询室,你首先要跟他区分一下,现在跟他对话的是老师,还是一个咨询师。学生也不大明白这两个角色怎么区分,咱们要跟他说明一下,咨询师一般是怎么跟学生工作的,跟在教室里讲课时教师的定位是不一样的。(访谈对象C6)

第三种,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等多种角色,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发展性咨询上。这类咨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目的是通过咨询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开发潜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追求完善的发展[10]。

应该成为推广者或者是宣传者这样的角色会更好。一己之力很难帮助更多的人。以一己之力去影响更多的人,我觉得是最好的。不仅在中学,只要是一对多的情况下,都应该去思考,怎样把这个工作由消防员变成推广者。(访谈对象C4)

中学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评估和鉴别这样简单功能的实现,可能更多的还是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提供一个视野,让孩子自身能够看到问题、解决问题、应对生活和适应生活。在教学中可以应用很多咨询技术,课堂上设计进去,做团体辅导。(访谈对象C7)

结合受访者的回答,更为全面的认识是,中学心理咨询专职老师一方面要做专业的心理咨询,同时也要把重点放在发展性咨询和适应性咨询上,并借用心理教育、心理辅导的方法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也可以运用在教育和教学中,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在未来工作中,我们设想部分中学心理咨询专职老师作为资深学校心理咨询师将具备处理严重心理問题的能力(严重心理问题本在心理咨询范围内);兼职心理咨询专家将对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及神经症进行有效干预;学校心理学家将着手处理教育心理干预中的棘手问题并对骨干心理教师进行高端培训。只有多方力量进行配合,学校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才能发挥最大效力。

中学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兼具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在处理双重关系时需要接受培训和督导。这也是完善我国现行伦理守则需进行的工作。

(二)对心理咨询师角色认同的情感表现

有一部分受访者不认同自己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是主要的,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则是次要的。

我首先没有把自己简单地指定为一个中学的心理咨询师。我觉得面向中学生的咨询,只是我日常工作中一个小的部分。而且我觉得我不具备处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危机个体的能力。(访谈对象C1)

我觉得我们首先是老师,其次才是心理咨询师。我们的心理咨询做得也并不是很规范的,它只是说类似于心理咨询的一种心理辅导。所以我会更认同我自己教师的身份,其次再认同咨询师,因为我理解的咨询师应该是做得很专业的。(访谈对象C2)

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更为心理老师接受和认同。目前我国对心理教师的定位主要是授课和推广,一些心理老师还被分到处室处理行政事务。心理咨询工作并未得到学校领导应有的重视。又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带来更明显的社会效益,自然而然,心理老师会相对弱化心理咨询师角色。另外,将学校心理咨询师主要定位为做个体咨询,忽视团体咨询和发展性咨询的作用,会使心理教师对心理咨询师角色产生消极认同。

(三)对心理咨询师角色认同的行为表现

受访者均提出了自己在协调多个角色时的发展目标,并且呈现出个体生涯规划路径的多样性。有三种可能的角色实现方式。

第一种方式,认为心理咨询只是心理教师工作的一部分,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功能,不把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发展作为生涯发展的重点。

我觉得不是每一个中学心理老师都会把重心放在咨询这一块。对我来说,心理咨询工作并不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我自己还是先按一个老师的要求做好,然后再通过咨询的途径给学生一个不同视角的帮助。 (访谈对象C1)

对我来讲,我可能并没有想要把心理咨询发展成为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排位置的话,他可能会排到第三位。前两位,第一个应该是心理教学,第二个应该是团体心理辅导或社团这种学生集体活动。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做群体性、预防性的工作,这会更为重要一些。然后是这种个体性的,要去做,但是應该不是工作中最主要的事情。(访谈对象C2)

第二种方式,将心理咨询师角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适当分离,成为更为专业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分离是将心理咨询师的部分角色的职责、权限和功能与教师角色的职责、权限和功能分离开[11]。

首先专业能力要有,然后不断地学习,进行个人成长。在做个案的时候,最好有专业督导的支持。在处理中小学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时候,学校老师比医生本身更具有优势。(访谈对象C6)

我觉得还要有不断学习的过程。就是要按照自己的特点需求,选取比较主流的咨询技术,重点掌握,不用五花八门。适应学生需求的几种比较经典的流派和技术,我就觉得挺好的。(访谈对象C7)

第三种方式,将心理咨询师角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整合,同时履行多个角色,结合心理学理论、心理咨询理论和教育学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干预。

我个人认为,作为中学的心理咨询师,不像大学的心理咨询师那样有一个更好的定位。就现状、要求而言,我认为可以把咨询师的角色往班主任身份,还有专干等管理者的身份去做一些带入,这样可能便于我们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访谈对象C4)

由于我国目前对心理教师岗位缺乏明确的角色定位、规范的专业标准和严格的督导评价,教师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着漫长的探索,未来发展前景不够明朗,因而呈现出生涯规划的“多样性”。

受访者均对自己的生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尝试对多角色进行调和,但是要分清各角色的权限、责任与义务,在整合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角色澄清分离,对心理老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陈海德等[8]指出,我国中学心理咨询教师有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需形成良好的角色特征,即承担多种角色任务以及在不同角色之间转换,避免造成角色混乱。

四、结论

中学心理教师对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认同有三种具体表现。

第一种,不认同自身是专业心理咨询师,在角色冲突时,将角色主要定位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

第二种,认同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角色,并想着力发展这一角色。

第三种,认同包括心理咨询师在内的多角色的整合,探索我国文化背景下的本位化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五、讨论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要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的素质,促进其健全发展的自我教育为基本精神;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两条基本途径相结合;心理辅导课程、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支持为保障[1]。

这一模式下,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应当是中学心理教师十分重要且主要的专业角色。依据最新政策和现有研究,中学心理教师应定位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教师。他们既是学校心理咨询专职老师,也是教育心理专业干预人员,还是心理辅导教师。三大专业角色的工作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发展;评估、咨询、干预、辅导、教育、矫正几大工作的专业性均要予以保证;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工作模式同等重要。中学心理教师应该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上起到引领作用。同时,广大教师应该都参与到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推广和教育心理干预技术的实践中来。

中学心理教师应立足一线,对包括心理咨询师在内的多个专业角色进行澄清、发展与整合,积极探索我国文化背景下的本位化心理健康服务总模式和分模式,并可结合自身所长和兴趣在各个角色间有所侧重,各有专长。

构建现代中学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对心理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一支高水平的队伍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发展。我们要从理念引领、制度保障、队伍建设和督导监管等多方面入手,逐渐打开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J].教育研究,1998(1):42-47,57.

[2]罗晓路,廖全明,郝敬习.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方法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2009,32(4):974-976.

[3]疾病预防控制局.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nhc.gov.cn/jkj/s5888/201701/6a5193c6a8c544e59735389f31c971d5.shtml.2017-1-19.

[4]崔景贵.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6):4-7.

[5]朱赤.美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5):98-103.

[6]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5(1):21-27.

[7]Binder P,Holgersen H,Nielsen G. Why did I change when I went to therapy?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former patients'  conceptions of successful psychotherapy[J].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Research,2009,9(4):250-256.

[8]陈海德,方晓义,胡伟,等.心理咨询工作核心能力的结构及测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3-100.

[9]方晓义,王锦,赵晨,等.中学心理咨询工作核心能力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1-38.

[10]陈传林.试论学校心理咨询的一些理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1996(4):31-34.

[11]韦耀阳,杨邓红.论学校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角色冲突[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3(2):34-36.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周南实验中学,长沙,410008)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自助;互助;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要求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则又进一步强调和要求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不断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上述文件的陆续出台和贯彻,为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也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越来越受到了家庭、学校、社会的普遍重视。

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已开始引起高度重视,都不同程度地在大学生中开始了心理咨询工作。但是许多高职院的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着起步较晚、专业师资薄弱、涉及面窄、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体系的普遍问题。这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嫉妒、自责、孤僻、焦虑、逆反、人际关系、攻击性行为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心理冲突、心理问题的复杂性、普遍性、严重性相比,还远远不能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需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面对大量的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必须积极构建和完善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体系,对大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和危机进行全方位的有效干预。为此,我们提出建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三级预防干预体系的运行模式。通过构建心理咨询的三级预防干预机制,改变目前主要以教师或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为中心的辅导咨询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或心理咨询师为主导的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体系,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能量,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真正达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目的。

所谓“心理健康咨询的三级预防干预体系”,就是改变以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为中心的辅导咨询模式,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自助与互助相结合、业余与专业相结合、个体与团体相结合的面向全体学生的“金字塔”型的心理咨询辅导体系,让学生挖掘出自身的能量,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第一级是以大学生互相帮助为基础的朋辈心理咨询,第二级是以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为基础的师生互助心理咨询,第三级是以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为基础的专业心理咨询。具体做法是:

一、 建立以大学生互相帮助为基础的朋辈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第一道防线

由于现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相对较少,面对绝对数量较大的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来说是杯水车薪。因此仅仅依靠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是不行的,我们必须扩大心理工作者的队伍,其最佳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大学生之间的朋辈心理咨询。

所谓朋辈心理咨询就是建立以大学生朋友之间、同龄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为基础的心理咨询,这是心理咨询体系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第一道防线。它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信任度高,有利心理问题的解决。由于是同学、朋友,互相之间比较了解,也比较信任,因此有助于切中要害,找到心理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二是能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避免问题程度的加剧。由于同学朝夕相处,特别是同班同学,同寝室的舍友,只要细心关注,人的情绪、行为的变化都有可能发现,对这样的同学及时送去关注、温暖,就有可能是春风化雨,使问题在萌芽时期及时得到宣泄。三是主动性高,覆盖面广。作为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在面对来访者时必须坚持来访者自愿的原则,不能主动去接触学生,只能让学生自愿来咨询。而朋辈心理咨询,由于同学之间是一起生活、学习、工作的,相互之间发生的事情可以说一有风吹草动,其他人就有可能知道。这时一方面作为心理工作者的学生主动去接近、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可行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主动寻求帮助,使心理问题及时得到处理。四是有利于助人自助。作为心理工作者的学生在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时候,自己的心理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进行自我整合,促使自我成长。并且以此往复,良性循环,使自身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极大提高。

朋辈心理咨询也有其弱点:一是要求朋辈心理工作者自身的心理素质较高。因为缺少专业背景,很能保证他们在为同学提供服务时,自己不受到伤害。这就要求担任心理工作者的学生具备以下心理素质:有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特别是能具有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具有正确的自我概念等。二是选拔培养朋辈心理工作者比较困难。目前虽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但要想让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心理咨询的知识及技能,还需要大量的心理知识培训和实践操作训练,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学制都是三年制,事实在校时间大约为两年半,工作难度还是很大。三是求助者有可能受到伤害,从而害怕心理咨询。因为朋辈心理工作者在解决问题时,由于价值不中立,理解不够,共情不到位等原因,对求助者反而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不敢找专业的心理老师解决问题,使问题泛化,严重化。

因此,开展朋辈心理咨询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加强对朋辈心理工作者的培训,二是要及时由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提供帮助,建立心理督导机制,以保证朋辈心理咨询发挥其最大功能,保证其运转顺利,真正对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

二、 建立以教师帮助为基础的师生互助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第二道防线

除了在大学生中选择朋辈心理工作者外,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辅导员及相关的任课老师,也是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主力军,可以缓解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严重短缺问题。作为老师,主要应该向学生提供文化和心理的支持。社会支持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社会都存在社会奉献。这种社会奉献犹如经济学上的‘水桶效应’,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块一样,极易在承受力最弱的社会群体身上爆发。”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的刺激情境,在有社会支持的人身上极少出现心理问题,反之较少社会支持的人身上较多地产生了心理问题。现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肩负着家庭和亲友的殷殷期望,面对着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形势,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冲击着他们的内心,很多人因为对自我和未来缺少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应积极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及相关的任课老师的文化与心理支持作用,减少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与迷茫,为大学生积极调整自己的学习、生活目标,排除来自于外界的不必要的干扰与压力,及时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提高自己应变的心理能力等提供有力保障。

师生互助心理咨询的开展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才能使其成为沟通师生间的心理桥梁,真正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服务,而不是徒有虚名。一是师道尊严的下放,平等关系的建立,是师生互助心理咨询顺利开展的前提。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而在心理咨询中是大忌。由于上下尊卑,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也就带上教育、指导的色彩,因而使学生感觉到压力,而不是心灵的释放。因此,老师一定要处理好自己角色的变换,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二是相互尊重,真诚信任,是师生互助心理咨询顺利开展的基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是以尊重、真诚、信任为基础,缺少这三个因素,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沟通的平台,也就更谈不上心灵的交换。三是保密的原则,是师生互助心理咨询顺利开展的保证。没有了保密,也就无所谓心理咨询;没有了保密,人的生命也就少了安全的护航,因此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保密,是我们起码的道德要求。四是共情理解,及时转介,是师生互助心理咨询顺利开展的养分。老师应在充分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发现重大心理问题要及时转介给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而不能延误时机,造成更大的伤害。

同时,对于师生互助心理咨询中的班主任、辅导员及相关的任课老师,我们也要进行心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对他们定期进行心理督导,使他们能及时清空自己的心理问题,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文化和心理支持,为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付出他们的汗水。

三、 建立以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为基础的专业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第三道防线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智力因素基本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而非智力因素则因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或给予补偿,就必然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冲突或心理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生个体下一人生任务的完成与发展。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理想、性格和习惯等智力因素以外,又能对智力活动产生效益的一切因素,涵盖了生命个体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因此,专业心理咨询应该从两个方面切入大学生心理咨询:一是心理咨询的重点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协助大学生顺利完成目前的人生任务,也可以说是发展性心理咨询;二是注意大学生心理异化或恶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协助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甚至要补偿大学生因以前未完成的人生任务而受到的心理伤害,使其能适应目前的学习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能力,防止或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这也可以说是适应性心理咨询。因此,心理咨询人员要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咨询和适应性心理咨询。

发展性心理咨询与适应性心理咨询都是为了协助大学生增强适应能力,充分开发潜能,提高人生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关心的焦点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完成和应对策略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以便帮助个体塑造健全的人格。因此,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1)正确认识自我,促进个体健康成长。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能悦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冷静地对待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对现实有客观、理智的认知,不会消极避世、退缩。但在高职院校由于个人、学校、社会的原因,大学生极易产生极端的自卑或自尊,甚至两者共处于同一个体,使个体的内心充满冲突与困惑。因此,不断调整自我认知对每位大学生都非常重要。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正确认识自我和现实世界,调整其认知评价体系,促进自我潜能的开发,最终实现自我的发展。(2)合理化自己的情绪,增强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现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个人的生活阅历相对简单,有的还有可能被家人保护过度,缺少挫折的磨炼,可以说是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因此,一旦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遭遇挫折,就会情绪失控,行为冲动,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为情绪的宣泄提供方法和途径,使其愉快的情绪多于不愉快的情绪,不愉快的情绪能够合理化,增强情绪的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可以避免产生各种情绪障碍。(3)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强适应与应对挫折的能力。由于缺少意志,很多大学生在面对自己的困难、挫折时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消极应对,甚至逃避退缩。心理咨询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长处时,要磨炼大学生的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理智客观地对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增强适应与耐挫能力,可以避免产生各种适应不良的心理问题。(4)培养健全的人格,控制自己的行为。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学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大学生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没有一个人的人格是完美的,需要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大学生们也不例外,否则就不会有大学生杀人、盗窃、自杀等事件的发生。因此,心理咨询要协助大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控制自己的行为,摆脱自卑、自傲、虚荣、妒忌等不良人格,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工作中去。

总之,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后保障,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面向全体学生的“金字塔”型的三级预防干预机制,从学生互助、师生互助到专业咨询,从保健预防到专业治疗,从个别咨询到团体培训辅导,采取多种途径,不断拓宽渠道,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防护网”,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海萍.从社会支持理论谈优化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8).

[2]贺淑曼,李焰,赵丽琴.大学生心理优化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张玉茹,虞岚.发展适应性咨询: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5(2).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发展性心理咨询;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人际交往;案例

一、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SFBC)简介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solution-focused brief counseling,SFBC)是一种不探索问题成因,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后现代短程心理咨询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初从美国短期家庭治疗中发展而来,并在社会建构主义和系统观等理论的影响下逐步成熟起来的。

SFBC是咨询师以一种积极取向、目标取向、未来取向、发展取向的态度,协助来访者将当前的问题转化为期望达成的目标,并从其以往的成功经验或优点入手,帮助他看到自己已经拥有的能力和资源,积极去挖掘改变的线索,通过小步的改变,不断扩大优势,逐步建构出朝向目标的解决之道。

二、SFBC在高校发展性心理咨询中的适用性

所谓发展性心理咨询,就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各年龄阶段的学生尽量圆满地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在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发展性心理咨询通常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而SFBC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技术都十分适用于这种类型的心理咨询。

(一)核心理念適于高校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解决

SFBC的核心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事出并非一定有因

SFBC认为问题是互动的产物,许多问题发生的因果关系往往是很难确定的,那么与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过去的经历中挖掘问题成因,不如将视线移向未来,将对问题的关注转向对目标的思考,进而通过朝向目标的行动达成问题的解决。

2.来访者是自己问题的专家

SFBC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改变现状的资源,都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只是来访者往往深陷在自己的问题和困扰中,看不到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感受不到自身的能力。因此,SFBC强调正向的思考,咨询师通过发现来访者的优势并赞美之,来赋予他能量,通过挖掘其资源帮助他从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更积极地向解决问题的方向迈进。

3.“滚雪球”效应

SFBC非常看重一小步改变的价值,认为一点小的改变也能够给来访者带来一定的信心和能量,使其朝着积极的方向迈进。随着小步改变的持续进行,来访者的动力和信心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进而带动一系列更大的改变。

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当前我国大部分大学生是处在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时期。此阶段学生们开始更加关注自我、关注内心,面临着自我的分化、冲突和整合,同时要适应角色的转换和社会要求的变化,内心常常充斥着大量现实我和理想我的冲突,这种冲突便以目标缺失、迷茫、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焦虑、抑郁等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问题都属于发展性心理问题,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们常见的、暂时性的问题。

针对这类发展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学生具象化理想的自我,构建出具体的、合适的、可达成的目标,发现自身优势,建立起改变的信心,探索出可行的改变之道,最终达成心理冲突的解决和更加清晰的自我认识。这恰好与SFBC的基本理念相吻合,所以,将SFBC应用于高校的发展性心理咨询中是相当合适的。

(二)基本技术易于高校咨询人员的使用

SFBC主要有一般化、咨询前改变询问、预设性询问、量尺询问、赞许、振奋性鼓舞、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奇迹询问、关系询问、例外询问、任务/家庭作业、EARS询问和应对询问等13项基本技术。这些技术结构清晰、简单易学、容易操作,即使没有专业背景的老师通过努力学习、勤加练习也可以很快掌握。

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学生咨询一般仍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专职咨询老师为主,同时有一些学校在二级学院建立了二级心理工作站,其工作人员一般是经受过一定专业培训的学工队伍。

一方面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高校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类型选择不同的咨询方法,针对障碍性心理问题可以选择比较深入和长程的咨询方法,而针对发展性心理问题就可以采用SFBC来开展咨询。

另一方面,二级心理工作站的咨询人员由于本身事务繁多、工作压力大,对于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以训练的传统心理咨询方法,一般难以掌握和使用。而SFBC的基本技术简便易学、短程高效,咨询次数较少,甚至一次咨询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非常适合二级心理工作站的老师们使用。

三、SFBT在高校发展性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举例

(一)案例基本情况

小红(化名),女,大二学生,家庭关系和谐,自己主动打电话预约咨询。小红主诉的问题是觉得自己不能自然地、落落大方地和他人聊天,感觉自己经常找不到话题和他人沟通,内心常常感到非常的尴尬。本案例按照咨询设置,每周咨询一次,每次咨询50分钟,共咨询了四次。

小红现实的人际关系状态和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都没有很大问题,给她带来情绪困扰的其实是她在人际交往能力上的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冲突。她理想中的自己是可以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面对任何人都能够自然地、落落大方地与人攀谈,而现实中的自己是与不太熟的人在一起时经常不知道该说什么,自觉尴尬和难受。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导致小红内心痛苦,进而引发消极自我评价,是典型的大学生群体在青年时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

(二)SFBC技术在案例中的使用说明

本案例主要采用SFBC方法,使用了倾听、赞许、正常化、例外询问、评量询问、任务/家庭作业等技术,帮助小红从负面的自我评价中走出来,并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力量。小红在第一次咨询之后情绪就得到了极大的缓解,经过四次咨询之后,学会了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人际交往表现,并且开始看到自己的优点,自尊、自信和自我接纳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1.倾听与正常化,纾解其情绪困扰

SFBC中的倾听技术是一种开放而不预设的倾听,咨询师会以“建构解决之道的耳朵”倾听来访者的故事,并努力倾听出那些来访者未说出的、有能力、有意义的部分,是协助咨询师形成后续介入技巧的重要关键。正常化技术是指通过让来访者理解到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产生的情绪困扰,是大多数正常人都会遇到的,是人生的某一发展阶段中常见的问题,进而帮助来访者纾解负向情绪。

在第一次咨询学生具体描述自己的问题时:

学生:我们班级有一个女生也是话不多,但她和别人在一起时哪怕不说话气氛也很自然,可是我和别人一起没话可说时就感觉很尴尬。

咨询师:听起来你觉得有时和他人一起时不说话也是很自然的状态,别人也会有这样的时候,是不是?

学生:嗯,是的,不过这种时候我就总觉得很尴尬很难受,不知道怎么办。

在倾听了学生的困扰之后,咨询师通过正常化技术,让学生意识到困扰自己的那些人际交往表现其实是正常的,进而再让其理解自己的尴尬感受和情绪困扰其实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所导致。

2.赞许技术赋能,唤醒其内在力量

赞许技术,也叫做赞美,主要是针对来访者执行对他自己有益或有助于朝向目标达成的行动,以现实为基础,依据来访者的表述和经验而来,能够帮助来访者以更加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增强解决问题和自我改变的信心。

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赞美进行了正向开场,并在每次咨询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种努力、优势和进步都及时地赞美。首次咨询和学生做简单的寒暄开场时,对学生的准时、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的意识等等进行了直接赞美,在倾听学生诉说的某件事后,通过询问辅导员和身边的同学对其的看法等进行了间接赞美,在学生表现出有所进步时,通过询问“你是怎么做到的”来引导她进行自我赞美。比如:

学生:这周有一个事情是我觉得做得很好,就是有一天和一个平时不熟的室友在一起聊天聊得很舒服,她一直跟我讲她喜欢的一个明星的事情,我也不熟悉也不知道要回应,但就是听她讲,气氛也很好。

咨询师:哇,那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学生:我就是在心里告诉自己,不知道说什么也没关系,只要认真倾听就可以了。

咨询师:所以你应用了我们之前探索的方法,而且它起效果了,是吗?

3.評量询问转化,具象其自我状态

评量询问,也叫刻度化询问、量尺技术,是SFBC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估策略,通常是以10分为刻度,让来访者打分,帮助其将头脑中抽象的概念、想法或标签等等转化成为具体直观的描述。

比如,在探讨问题和目标阶段,咨询师通过评量问句直接了解到学生当前的状态、理想的状态以及其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咨询师:如果用0-10分来评价你当前的人际交往能力,0分是最糟糕的状态,10分是你期待的最完美的状态,那么10分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最好的状态就是自己和别人聊天可以很自然,落落大方,不要那么尴尬,可以找到话题和别人聊天,别人说话自己也可以自然地接下去……

咨询师又让学生评估自己当前的状态是在几分,学生认为只有2分。随后咨询师就学生期待的10分状态进行了进一步更具体化的探讨,为何当前状态是2分,而不是更低,2分和10分的状态主要差距是什么等,以此帮助学生从较为积极的角度来看待自己。

4.布置家庭作业,推动其小步改变

任务/家庭作业主要是咨询师协助来访者探索出可接受的、可操作的问题解决方案,以使来访者作出有效的行动。这种行动方案通常遵循有用多做,无用不做的原则,从对例外的挖掘中发现,以小步改变的方式帮助其逐渐建构出属于自己的问题解决之道。

本案例中,学生在和咨询师对问题和期待进行了具体化的探讨后,最终确定了自己的目标,一是接纳自己当前的人际交往状态,二是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针对这一目标,第一次咨询探讨出的一小步前进的任务是,学生在接下来一周时间内在个人行动上不需要作出任何的改变,只需要在出现感觉尴尬、没话说等等情况的时候,在内心告诉自己“我可以不说话”。第二次的任务是,学生和他人在一起时,在告诉自己可以不说话的基础上,专注倾听他人并通过微笑释放自己想和他人交流的信号。第三次的任务是,观察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场景,选择一两个场景,提前想象自己期待中的表现并准备好自己要说的话,在脑中进行反复练习熟悉,然后在生活中应用,同时如果实际上做不到或是没达到自己预想的状态就继续告诉自己“没关系,我还是可以不说话,维持现状也可以,下次再尝试”。第四次咨询总结了前几次的小步行动方案,对行动的效果和学生的进步进行了赞美、鼓励和强化。

【参考文献】

[1]马建青.发展性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1998(5):7-11.

[2]戴艳,高翔,郑日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6):1442-1445.

[3]许维素.焦点解决晤谈中的积极倾听与形塑技巧[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11):45-46.

[4]许维素.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代表性问句[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1):48.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学生的就业不同于一般劳动者的就业,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重要性也日趋突出。通过论述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工作的重要性,指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承担的社会角色和应具备的必要素质。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社会角色;必备素质

一、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工作的重要性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今年也被称作“最难就业年”。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成为高校职业指导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设计科学的职业生涯,顺利度过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适应期,实现成功就业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工作范畴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等方面的咨询与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或举行就业指导讲座;探讨和研究学生就业工作的特点、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对策;定期组织专场或综合类招聘会;及时发布和更新用人单位招聘及需求信息;审核、签发就业协议书并做好就业情况的录入;处理毕业生改派或违约等。可以看出,高校指导人员不仅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职业指导理论研究、就业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同样担任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

二、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承担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能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利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尽管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标准。然而,角色规定了素质的内容,要想真正把握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必备素质,就必须认清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

(一)生涯规划的咨询者

舒伯认为在人一生的生涯发展中,各个阶段同样要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的问题,因而形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一衰退”的循环。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需要职业兴趣的探索及培养,在实践锻炼中做出与职业兴趣相关的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如方向确定则可初步确立职业生涯,如不合适则需重新经历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首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了解。可利用一些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技能、学习风格、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估,形成职业兴趣的初步报告。参考职业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探索,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将潜在的职业取向转化为确定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如果学生遇到困难,职业兴趣较为模糊或者难以转为特定选择,就会产生心理困惑。此时,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该适当地开导学生,对于前来咨询的学生,指导人员应仔细观察并认真倾听,从他们的表情、动作、话语中获取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说出困惑,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合理合适的建议。

(二)职业知识的传递者

探索阶段的发展课题为:提升与扩展各种必要的能力;培养与发展独立意识;设计与规划学习活动,了解与选择合适的专业与工作;形成与发展相关技能。学生在进行自我了解后,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采取各种可行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建设及职业技能培养。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可以通过职业指导课和专题讲座,帮助大学生分析就业环境和专业发展趋势,了解职业具体内容,如职业发展、工作任务、岗位职责等,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进行初步职业生涯规划,如有可能,引导学生撰写专业的生涯规划书。此外,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该创造条件,通过模拟面试比赛、职业生态规划比赛及专业实习等活动,为学生模拟实际的面试场景、工作场景,根据学生表现做出评估并及时给予反馈。高校职业指导部门还应主动联系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机会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并且积极建设就业信息网站,发布就业相关的新闻动态,宣传就业政策和形式,及时更新照片信息,提供职业测评的工具和资料等。

(三)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者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不仅是一名职业指导人员,更是一名高校教师。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作为高校教师,必须首先对职业指导领域内的理论前沿、学术动态有所研究。

在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方面,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研究包括国内外职业指导的历史研究、现状发展研究、具体模式研究、各国间的比较研究等。在职业指导的时间研究方面,則更注重分析现实状况,关心职业指导的应用性研究。主要包括分析每年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和最新的就业政策,深入探讨其中利弊;根据本校专业发展特色开展职业指导课程研究,开发职业指导的训练项目;总结国内外高校职业指导实践经验,立足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为以后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开展学生就业心理、就业选择、就业去向、就业发展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学生的就业能力等。

(四)职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者

在开展各项工作中,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还是职业指导活动的组织者和决策者。组织者的工作职责是对学校或所在院系的职业指导进行宏观规划和组织协调。而决策者的工作职责是对本校职业指导的发展方向、经费投入、运行模式等进行宏观调控、决策定夺。在组织和决策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还要参与职业指导工作的整体规划、年度计划及学期计划的制订。在协调各方关系时,首先,要协调好学校职业指导与社会发展需要直接的关系,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责任就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并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其次,要协调好学校内部教育力量间的关系,加强与各科教师的联系,通过反映学生在职业兴趣、就业选择方面的情况,协助各科教师结合教学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协调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反馈,共同处理好其子女的升学就业问题。最后,还要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联系,及时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和就业政策,为职业指导活动的决策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

三、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必要素质

在教育学上,素质不仅包括个人的天赋和后天形成的品质,如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智力素质、思想素质、技能素质等,而且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表现都用素质加以形容,是素质的概念泛化。角色决定了对素质的要求,而素质则是胜任角色的条件。通过分析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社会角色,指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胜任工作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品质、能力等方面的集合。

(一)知识与技能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必备知识包括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职业指导密切相关的学科的知识、有关职业指导活动的知识。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解决有关职业的各类问题和困惑,掌握职业指导基本理论知识有助于全面了解职业指导的本质与发展,也为职业指导实践工作、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问题,对社会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是职业指导活动的前提。因此,社会学知识和社会调查方法是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所必备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如青年心理学、职业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有助于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更好地了解学生,与学生展开沟通。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分析职业倾向和个性特点时,需掌握职业测评的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专业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并正确分析测评结果。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必备技能包括心理咨询与辅导技能、生涯规划与设计技能、职业预测与分析技能。除了学习职业指导的理论知识,还需在实践中掌握各种咨询与辅导技能,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前来寻求就业指导和帮助的学生提供咨询,传授就业面试技巧,防止就业心态偏差等。在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和设计时,结合学生特点,运用职业能力测评技术和素质测评方法,根据生涯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给予指导和建议。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关注职业现象的个别问题,更要通过现象分析本质,探索职业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预测职业发展的前景或趋势,达到指导学生准备职业、选择职业、转换职业的目的。应学会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市场信息和就业政策,分析和总结就业市场规律,评估判断职业发展。

(二)职业道德

职业指导关乎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影响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职业抉择,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个性品质是决定指导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有效的指导活动中,这种人格特征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指导者知识与技巧的因素。职业道德是指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从事职业指导工作时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包括浓厚的职业兴趣、稳定的工作情绪、良好的性格特征等。从某种程度上讲,职业指导是对人心灵和思想的指导。如果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对工作本身不感兴趣,往往会觉得职业指导枯燥乏味,甚至把它当作一种负担,从而产生的负面消极的工作情绪。如此不仅自身很难在工作中体验收获和快乐,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接受积极向上的思想引导。除了对职业指导工作感兴趣,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还需培养广泛的职业兴趣,接触和了解各类职业,同不同职业的人交往,对职业的认识和对人的了解越全面,也就越有利于对不同职业倾向的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对职业信息进行预测分析,对学生的职业倾向做跟踪调查,对职业理论进行深入研究。除了兴趣,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还需具备健康向上的工作情绪。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心境能够帮助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对工作中的各种困难。

职业指导是一种开放性的工作,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不断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知识的性格特征,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职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以人为对象展开的活动,因此,在指导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需要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表现出热情友好和善解人意的性格特征,同时,积极乐观的态度也有助于不同性格的人信任和接受自己,建立沟通的桥梁,协调人际关系。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需要强烈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主动地帮学生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热心的帮助和耐心的指导。

(三)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指以先天生理素质为基础,在教育和实践锻炼中逐步形成的,影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指导行为有效性、相对稳定的内在心理特点,主要包括思考分析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科研学习能力等。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给予学生合适的职业建议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这就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从学生的表情动作,语言表达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分析学生的实际困难,给出适当的建议。有些学生可能不善于表达心中困惑,甚至对于自己的问题存在逆反心理,这时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表达能力和亲和力,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与他们有效沟通。总之,要走进学生内心,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困惑。

在传授职业知识、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不断学习和理论创新的能力。职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观念不断变化,知识加速更新,在这样飞速发展的形势下,需要他们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更新技术、更新观念,突破现状,自我超越。此外,高校职业指导人員作为研究者,更应该关注国内外职业指导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学术动态,在科研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阙墨春.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素质要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5.

[2]梁峰.高校职业指导师素质极其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5-26.

[3]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8-60.

[4]高志敏.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新生概念——“职业生涯”探讨[J].成人教育,2002(10):5-6.

[5]陈平.谈高等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角色[J].长春大学学报,2003(10):109-110.

[6]顾雪英.浅论高校职业指导从业人员的培训[J].教育与职业,2005(1):18-19.

[7]陈光旨,郭道明.素质概念的泛化与素质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1998(1):4-5.

[8]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91-93.

[9]李蓉.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标准[J].教育导刊,2002(4):38-39.

[10]祝治国.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能力指标体系建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5.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第5篇

一、以素质教育为本,构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框架

我市在开展科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全市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分年级教育目标,并以此构建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框架。

1.小学阶段教育总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

2.分年级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一年级: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克服孤僻、胆怯心理。

二年级:让学生感受在集体中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在与同学交往中友善相待,互相谦让,克服粗心、马虎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促使学生萌发集体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自觉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学会挑战困难,品尝战胜困难和挫折后的喜悦滋味,学会动脑,做事认真、仔细。

四年级: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之不甘落后,有上进心,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克服骄傲或自卑情绪。

五年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勇于负责,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张有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六年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二、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探索小学心理辅导模式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当代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的科学、适时且适度的心理辅导。

我们认为,小学心理辅导模式,是一种地方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集实用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活动课程,并与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探索、自我感知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成的学校心理辅导,以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为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加强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建设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完善以心理辅导室为中心的学校心理教育阵地,建设和发展学校、社会、家庭综合型心理教育网络是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

三、以教育创新为机制,形成师生心灵沟通模式

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市教委鼓励各校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不拘一格。以下是教师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10种师生心灵沟通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旨在发展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进行心理训练,在教师组织下,开展以全体学生为中心的师生、生生互动活动,师生平等融合,重在心灵的沟通和心理感悟。它名为“课”,但已突破了“课”的界限,室内室外,校内校外都可进行,可与班会、队会、晨会、科教文艺课等有机结合。它主要通过游戏、唱歌、讨论、演讲、小品表演等形式使“课”活动化。

2.心语沙龙

心语沙龙类似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但相比而言,心语沙龙的参加人数要少,一般8~12人左右。活动形式更显简约、宽松和灵活,时间上常利用课余进行,场所选择也十分自由。教师会确定一个主题,针对一个目标,组织一次沙龙活动。

3.心语小屋

心语小屋具有心理咨询、心理松弛、心理辅导、心理“充电”、心理活动等功能。学生走进心语小屋,目的是为求得心灵的更加美好,开发身心潜能,学会调节心理的技巧,解决成长中的烦恼,消除心理困惑,获得心理满足。

4.心育小报

心育小报是由学生自办的“手抄报”,也可在学校和班级的墙报、黑板报中开辟专栏。其宗旨是让学生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交流思想,同时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问题讨论和心理辅导。推而广之,心育小报又与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小电视台相结合,充实校园文化内容。

5.心理信箱

心理信箱有两方面效用,一是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教师要努力获得学生的信任,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二是可以找出一些心理教育中共同的问题展开讨论,并为心育小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提供丰富的素材。

6.心育雏鹰行动

雏鹰行动是少先队活动的一种形式,心育雏鹰行动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作为一员参与其中,让学生在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中,加深了解,共同进步。

7.“心际”队员

由“心际”队员组成的学生心理小辅导员能在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中架设一道有效的桥梁。一方面,在心际交流中,有些教师不方便直接向学生说和做的,可以通过这些“心际”队员去完成,让他们发挥“二传手”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心际”队员也可以将学生的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而教师可根据这些反馈信息,了解到更多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出及时的反应。“心际”队员也是学生中互帮互学的骨干力量。

8.“心理热线”

“心理热线”是教师一学生一家长三方建起的连心纽带,通过“心理联系卡”、家庭走访、家长来校交流、家长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电话联络等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双方或三方、个别或集体相结合开展“心育”。“心理热线”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与一致,扩大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9.“心语日记”

结合中高年级学生有写日记、写周记的习惯,鼓励学生记“心语日记”(周记)。“心语日记”是学生心理宣泄和排解的场所,记载着学生心理认知和感悟过程,是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也是显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窗口”。教师通过浏览学生的“心语日记”,能摸清学生的“脉搏”,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思想。

10.“心语赠言”

“心语赠言”是教师主动向学生的心理冲击。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除可结合每学年的“学生素质报告单”写操行评语外,可以单独设置“心语赠言”卡(由教师自制的卡更佳)。“心语赠言”要抓住时机,如在学生生日时、受到表扬获奖时、遇到困难受挫时、心烦苦恼时等等,也要选准火候,即冷热度要把握准确。“心语赠言”要重情感、重文采、重形式,可以是诗歌、名言,可以是书法、绘画,可以是工艺小制作,总之,是以“美”和“爱”来激活学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成为学生所渴望获取的“珍藏品”。

以上10种“模式”,是教师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结晶。在实施心育过程中,我市倡导教师要不断提高、完善和发展教学水平,“模式”不能成为“程式”,而要产生更多的“变式”才有意义。

责任编辑/冯海珍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对当前医学图书馆的专业建设和管理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就各医学图书馆在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分析,鉴于当前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背景,提出了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需求的复杂化、多样化、细节化为服务理念的创新服务。

关键词:医学图书馆?专业建设?管理?创新服务

医学图书馆是医学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是促进我国医学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源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学知识的要求也水涨船高,鉴于当前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图书馆原本的以“物”为主的工作重心已完全向以“人”为主的工作核心转变。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各个医学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为此如何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医学图书馆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医学图书馆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此笔者对当前形势下医学图书馆的专业建设以及管理方法和创新服务进行了探究。

1 医学图书馆的专业建设特点

1.1 专业化趋势越来越高

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自身的健康也越发关注,因此很多人对医学知识的渴求愈发迫切。这从传统的只有内、外、五官、妇、儿、中医等十几个科目的我国各个医院来看就十分明显,很多医院都顺应形势,细化了科目,增加至几十个,甚至大型医院科目达到上百个,以内科而言,很多医院都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比如肾内、呼吸、内分泌、血液、消化、风湿、心血管、神经、肝胆、感染、肿瘤、老年病医学等科目,因此医学专业化的趋势明显。另外,医学相较其他学科的发展速度更快,更新的周期更短,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医学图书馆在专业信息更新上的难度。因此,医学图书馆只有更加的专业化,才能满足各个层次、不同读者的各种需求。

1.2 单体化程度越来越深

在个体医疗技术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医学专业化程度的细化以及专业的跨科研究现象已是大势所趋。因此主要光顾医学图书馆的医生对医学学术探讨和临床技术研究开始热衷起来,如此其对医学图书馆可实现的一对一服务十分迫切,这就要求医学图书馆要满足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要求,要求在管理中以每个医务人员个体为服务对象,如此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进而满足读者的需求。

1.3 随机化服务越发重要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对医学的实体图书馆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医学网络图书馆指明了方向。比如,网络的即时通信软件使读者希望网络图书馆在时间上更为宽松,以便随时查阅想要了解的信息。尤其是当医务人员遇到疑难杂症或流行疾病时,对医学图书馆能否随时可用更是充满强烈的客观需求。因此,医学图书馆在新时代下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即为读者提供更长时间的、更多内容的阅读服务。

2 当代医学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都为医学图书馆带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然而,图书馆工作的内容也逐渐复杂化,针对的对象也由传统的书、本、报告、医学论文等实物,变成了以读者的需求为重心,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诸多问题,笔者以表现明显的3个主要问题阐述如下。

2.1 医学图书馆缺乏综合性人才

人是医学图书馆各项工作开展和执行的主体,因此,医学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医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在当前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在以读者需求为服务重心的经营方式下,医学图书馆管理中对既懂得计算机技术,又了解医学常识和图书馆专业的综合性人才需求迫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医学图书馆管理层的不重视或者采取的方法不当造成的。笔者建议各医学图书馆应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医学图书馆员,鉴于经济等因素的考虑,管理层可采取对本馆馆员采取针对性的培训,以达到新时期医学图书馆对图书馆员的要求。

2.2 软环境建设程度不足

虽然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医学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但是,一些医学图书馆却过度地重视网络设备配置和网络技术等硬件因素,忽略了医学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软环境建设,致使医学图书馆人文精神不明显,造成了医学图书馆特殊资源建设严重不足,甚至将固有的特色资源遗失等严重后果。因此,医学图书馆管理应在有效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人文资源环境,保护和开发医学图书馆的特殊资源,进而才能保证医学图书馆的健康、持久发展。

2.3 服务意识淡薄

提高服务质量,已是各个服务行业能否赢得市场,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然而,很多医学图书馆还未曾从传统的经营模式中走出来,服务意识严重缺失,这不但对当前快速发展的数字化医学图书馆建设设置了严重的障碍,而且极大影响了读者的借阅和购买热情,若长期以往,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加强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当前医学图书馆管理中的关键,亦是医学图书馆是否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互联网普及应用的背景下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

3 新时期下的医学图书馆管理模式

从当前医学图书馆建设的趋势以及出现的问题不难看出,传统的医学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图书馆发展的需求,也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医学图书馆只有建立新的管理模式才能与时俱进,扬帆远航。

3.1 以人为本

(1)提供舒适环境

医学图书馆管理新模式应环境优雅、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布局合理,另外应放置相应的盆景花卉予以点缀,同时桌椅应从读者阅读舒服的角度出发进行配置,比如衣架等,尤其在电子阅览室应保证计算机数量充足,并配置相应的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

(2)体现人文关怀

同样根据读者的需求出发,以提供读者优质的服务为目的,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求知心理,这主要从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内容3方面体现得最直接:①服务态度上,图书馆员应采用委婉、温馨的语句,多用敬语、谦语,礼貌热情地接待每一位读者;②服务方式上,应根据读者的需要采取灵活机智的方法,比如若医务人员因为无法离开工作岗位而又继续查询的资料等情况,图书馆应将其罗列起来并形成特殊情况的公告栏,明示读者可在此种情况下用电话或邮件的方式申请,然后由图书馆员及时地电告读者或将资料发送到相应读者的邮箱中;③服务内容上,图书馆应制定详细明晰、实时更新的读书指南,充分指引不同读者对专业性知识需求的搜索途径和方法,这应在数据库的目录和检索上切实地体现出来,进而营造医学图书馆的良好的人文管理氛围。

3.2 以开发特色资源为方向

特色资源是医学图书馆管理新模式的显著标志,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为新时期的医学图书馆网络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医学图书馆发展的动力和行业竞争制胜的法宝。

由于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医学与其他学科实现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这就产生了大量交叉性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这就直接衍生出相关文献的大量增加,因此如何整理好这些文献以方便读者的阅读需求便摆在了众医学图书馆的面前。调查了解发现,目前国内很多医学图书馆都建立了各种专题数据库,如此大大方便了读者的阅读需求。然而,这些专题在体现医学图书馆特色资源上明显不足。很多医学图书馆都有“跟风”的嫌疑,即你弄什么,我也弄什么,且没有较合理的指引和分析,为读者带来了困惑,大大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为此,各医学图书馆应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开发各自医学图书馆的特殊资源。比如,对某一项专题研究资料或文献相应的整合和简单的分析,同时在网络图书馆上开始专门的特色资源窗口,以体现医学图书馆的特殊之处,另外对于馆内传统的特色资源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社会上医学界的专家或各医学院校、乃至医院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他们在此方面发表的评论或者论文等文献资料予以收集、整理,进而逐步丰富本馆特色的内涵和容量,进而使医学图书馆特殊资源向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利用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在国内、甚至国际范围内对此专题的最新进展和科研成果及时的跟进和纳入。只有如此,方能尽情地展现医学图书馆的价值和特色,方能在为读者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的同时提高自身在业内的地位和竞争力。

3.3 以培养新型的图书管理员为重点

(1)健全用人机制

新时期下医学图书馆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要求图书管理员除了在图书、情报学上有较为专业和深厚的理论和实践背景外,还要求其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外语能力、以及更高的责任感和较强的服务意识。因此,应建立健全图书馆用人制度,让在职馆员参加各种周期短、见效快的业务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定期派馆员到一些综合性强、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图书馆进修,同时及时招聘综合性素质高的人才,以保证医学图书馆管理团队的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2)实行岗位责任制

实施岗位责任制,即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责。鉴于当前读者对服务的需要,应将图书馆员具体工作中的服务表现纳入绩效考核中,对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整理,树立图书馆服务标兵,如此不但完善了图书馆管理服务制度的完善,而且对图书馆员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4 医学图书馆的创新服务

人性化服务是医院图书馆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和未来经营的发展方向。如此,如何在医学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资源开发以及服务方式方法中,体现人性化,实现人性化的创新服务即成为医学图书馆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健康发展的关键。

4.1 在图书馆文化中体现服务

图书馆文化是在长期为读者服务的管理活动过程中和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管理作风、图书馆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总和。

由此可见,读者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根本。因此图书馆文化应以读者为中心展开,以满足读者一切要求为目标展开。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现状,整合各种资源,创新各种实用性强的功能,进而实现不断成长的,可以及时满足读者需求的综合性服务体系,将医学图书馆的个性化、特色化、精细化以及亲情化诠释人性化服务的宗旨,体现图书馆的巨大价值。

4.2 在图书馆资源开发中展现服务

(1)按需分配

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直接展现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主要内容。因此图书馆应根据读者获取书刊等相关知识信息的显性需求,以及为了获得尊重、理解、美的享受等隐形需求进行总分类,并就此进行细分。

①显性需求,所谓显性需求即是指资源、环境、设施、服务等多种需求,因此这就要求医学图书馆的资源要全,覆盖面要广,专业性要强,从而满足各层次、各方面的读者需求。鉴于此,图书馆即应站在读者的角度上考虑图书馆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比如前文提到的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即是以需求而划分的既满足读者需求又可有效体现图书馆自身价值的好办法。相应的资源划分后,图书馆再在此基础上拓展相应的服务内容,比如,可在图书馆主页上,为读者提供医学书刊借阅服务、医学信息资源报导服务、以及互借服务、医学信息信息导航服务等。

②隐性需求,即是在显性需求的基础上,读者对服务方法和服务态度的需求,这种需求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一般隐性居多。若应良好的满足读者的隐性需求即应与读者接触和沟通的过程中以良好的服务来体现。比如,在解答读者疑问时应微笑,在与读者沟通时应耐心,在提供读者刊物、文献时应细心,在传输、发送过程时应对读者的反馈意见及时处理,并进行归纳总结,及时或定期的以电话或邮件的形式告知读者问题的解答情况以及意见的采纳情况。因此,在医学图书馆建立上,尤其在网络图书馆的网页上应设置相应的读者反馈信息窗口,以帮助读者和图书馆之间实现有益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让人性化服务达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2)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人性化服务得以体现的催化剂,医学图书馆在此方面可以对一些免费的电子期刊,与其他图书馆进行良好的沟通,并达成统一的意见,进而实现较为系统的资源共享。这不但可避免图书馆出现资源重复建设的情况,而且这种互相补充的形式也让各图书馆受益良多,实现了图书馆之间的有益竞争,尤其对于当期各医学图书馆外文医学期刊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更是提条捷径。比如,广东省科技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等公益性资源共享平台的成功建立以及取得显著的效果即可为各图书馆开展资源共享提供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4.3 围绕人性化创新服务

人性化服务即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新时期下要求医学图书馆工作必须以服务为核心思想,即以读者的需要为中心进行相应的人文活动,进而达到让所有读者均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的目的。

在前文中,笔者对新时期下医学图书馆的服务环境和图书馆员的服务方式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比如如何建立医学图书馆的服务指南等,各图书馆在具体的建设管理中,只要按照上述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即可达到良好的人性化服务效果。但是,在当前图书馆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这种内部的人性化服务措施远远不够,为此,笔者结合当前医学图书馆的发展前景,以及对用户至上的前提,建议各医学图书馆应主动出击,创新服务方式和方法,将服务链条纵深化,尤其是光顾医学图书馆较为集中的医务人员群体,更应积极将服务送上门,对此可从两方面入手:

①对院内的教授、学科带头人、甚至退休在家却仍研究专题的专家应重点关注,他们是我国医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巨大的财富,某种程度上,对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医学图书馆应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知道他们需求什么,并及时为他们收集相关的医学信息资料,从而保证他们重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②对于大多数的医务人员,应从他们工作的时间上和网络技术应用不足两方面入手,因为这个群体中很多读者需要加班加点工作,对24小时开办的医学图书馆要求迫切,另外他们对于情报检索,CHKD等光盘检索,以及网上资源检索和各个大型数据库的使用均不熟悉,所以,医学图书馆应努力实现24小时的运营,并定期地深入到医院一线,利用他们的空闲时间进行相关软件知识和网络技术、技巧的专题讲座,进而达到人性化服务的有效延伸,成功实现服务上门。

5 结语

医院图书馆要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在大力推进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努力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并尽可能地将特色资源多元化,与此同时,切实地站在读者的角度实施医学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尽量为他们创造更多形式、更多内容的创新服务,只有如此才能让医学图书馆获得最大利益,进而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增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饶如明.钱进.医学图书馆的人性化管

理探究[J]重庆医学,2008(1).

[2] 王夕丽.毕静芝.论医学图书馆发展的

新模式——复合医学图书馆[J]中医药

管理杂志,2007(4).

[3] 和丽芳.和谐社会与图书馆人性化服务

[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B6).

[4] 许双华,施建兵.医学院校图书馆的优

势及人性化服务的特点[J]淮海工学院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5] 艾红冰,郭爱军.浅谈改变传统服务方

式,构建图书馆人性化服务新模式[J]

中外医学研究,2011(12).

[6] 朱蓉.医院图书馆期刊人性化管理与服

务[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11).

[7] 文代容.浅析当代医学图书馆的人本

管理和人性化服务[J]重庆医学,2009

(13).

[8] 许志雄.论医院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

和管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7(26).

[9] 肖曼群.医院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探

讨[J]现代医院,2007(8).

[10]徐丽萍.医院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探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4).

上一篇:教师业务论文范文下一篇:初中生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