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范文

2023-09-19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1篇

通过综合考虑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 也不是出了问题再纠正, 更不是一时一地的事, 而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从内容上看, 以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为“一条基线”, 心理学教学、心理健康讲座与活动以及心理咨询共同组成“三驾马车”, “一条基线”和“三驾马车”共同构成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模式。

1.1 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所有工作的基础, 可以初步筛选出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咨询, 也有利于以后出现新情况时进行对比。在信息化的今天, 计算机软件让这件事情变得更容易操作。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建立起了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1.2 心理学教学

医学专业通常会开设《医学心理学》或《医护心理学》等课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 《医学心理学》通常由基础心理学、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心理干预 (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以及病人心理等内容板块构成。与《精神病学》不同, 《医学心理学》人文关怀的味道更浓, 对于终日浸淫于医学学习是很好的调节与补充。

心理学教学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心理健康观念, 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 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1.3 心理健康讲座与活动

根据医学生专业培养的特点以及现有研究结果, 心理健康讲座与活动分为定期与不定期两种。二者相互补充, 共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定期的心理健康讲座与活动。根据医学生特点以及现有研究结果, 新生和学制中期 (五年制的大三) 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 因此, 需要针对这两个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开设相应的专题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

每年的5月25日是“心理健康日”、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这两个日子也刚好分布在上下两个学期的中间, 学校可以在这两个时间附近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如讲座、心理电影展播、心理自助游戏等。

对医学生而言, 通常会有一整年的医院实习时间。在刚进入临床时, 其心理是复杂的, 有担心、紧张、好奇、喜悦等各种情绪。如果能够在这个时期结合医学实习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指引, 对于他们顺利地融入实习并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是很有助益的。

伴随高考扩招, 我国医学人才求职人数增加, 而另一方面, 各大医院人才几近饱和, 应届医学生的就业压力的增大。通常在最后一学年, 医学生面临着临床实习、找工作甚至考研、考公务员等多重选择与压力, 这些急慢性的应激事件对他们的临床实习和身心健康都会产生影响。因此, 学校有必要针对这个时期的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讲座、考研自助小组等, 既有利于疏导医学生的压力, 也有利于临床实习的顺利进行。

(2) 不定期的心理健康讲座与活动。不定期的心理健康讲座与活动主要是危机干预。学校本身是人口密集地, 极端事件发生的几率较高。另外, 通过各种媒体报道, 学生们能够获悉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事情, 包括那些会带来心理创伤或产生不良心理影响的事件。学校有必要根据学校或社会上的突发、极端事件, 及时、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如自杀和他杀事件后, 需要及时对目击者、当事人的室友、同班同学、全校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心理疏导, 预防和处理极端事件带给学生的负性影响。

1.4 心理咨询

前述的所有努力都无法避免会有部分学生产生突出的心理问题, 这就需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目前, 我国高校基本上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不同, 学校心理咨询通常是免费为学生服务, 并且肩负着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责任, 所以在某些心理咨询原则上可能会灵活些。如在社会或医院心理咨询中, 如果来访者有明显问题, 一次来访后没有跟进, 咨询师通常不会主动找来访者。而学校心理咨询老师则可能在坚持保密原则下灵活地与学生联系, 或传介或继续, 总之尽最大努力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另外, 学校心理咨询还要注意咨询对象的筛选。咨询师要明确自己的能力范围, 对超出自己咨询范围的, 必须及时准确地进行转介。

2 讨论

2.1 整体模式的内部关系

“一条基线, 三驾马车”模式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点、线、面的结合, 是一个整体。作为“一条基线”, 新生一入校即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既让学生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意识, 也有利于筛选、比较等个别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只要年年开展就能够使每个医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咨询针对的是有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 是突出的点;讲座与活动针对的既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群体, 是一个小的面, 定期与不定期又是时间上的线, 线与面的结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心理学教学面向所有医学生, 是心理健康素质的普及教育, 是一个“大面”, 并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医学教育一举两得, 是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所在。因此, 整体模式从点、线、面与时间轴上立体地促进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2 整体模式的实现

实际上, 上述整体模式所谓的点、线、面可能都已经为各个高校实施, 而有的高校实施效果不好, 在于没有从整体的视角来审视并实施各个环节。整体模式的成功实施受多因素的影响, 在此笔者要强调的是一个“整体的人”, 即一支能够出现在时间轴任何点、线、面上并能够将各点、线、面结合起来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

心理学老师从心理档案筛查、个别心理咨询, 以及课堂教学中搜集到的信息可以作为相关专题讲座或活动的参考, 也可以作为教师课堂上理论联系实际的例证 (在相关保密原则下) , 既灵活了心理健康教育, 又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 整体模式的实现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具备专业的知识, 并能够将整体模式点、线、面上的工作整合起来、综合实施。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并分析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提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模式由“一条基线”和“三驾马车”构成。“一条基线”指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 “三驾马车”指心理学教学、定期与不定期的心理健康讲座与活动以及心理咨询。整体模式点、线、面综合考虑, 兼顾医学生一般大学生的特点, 又充分利用医学生的专业特点。该模式的实现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以能胜任模式的各个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2篇

一、评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综合评价大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多角度判断和观察, 包括智力水平、情绪控制、人格、自我评价、心理行为、意志力、适应力、社会交往。

(1) 智力水平:所谓智力是认知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和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执行力有着紧密联系。高智力的学生一般学习效率高, 对一些事情有着超乎别人的观点, 在学习之外有很多爱好且都能掌握得很好, 让人感觉其是学习的天才。当然智力高的学生也会体现严重的偏科, 比较钟情于数学或者语文等等。

(2) 情绪控制:能否很好地控制情绪, 这是心理健康的主要一个指标。大学生随着毕业临近存在情绪焦虑, 严重的控制不住情绪, 特别是男生容易发生冲突。当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就是情绪失控的典型。

(3) 人格完整度:不完整人格表现不一, 比如冲动、多疑、焦虑、愤世嫉俗、嫉妒、冷漠、暴力等等。不完整的人格往往会使人极端化, 对他人产生一定程度的伤害, 比如言语伤害。大学生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将自己建立在比较封闭的圈子里, 非常容易导致人格不完整。

(4) 自我评价:如果存在心理隐患往往对自己的评价不够全面, 或者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或者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大学生中存在很多这样人, 这种极端的自我认知会影响主体对外界的沟通能力, 自然而然影响到了主体的社会交往。

(5) 心理行为:大学生如果出现不符合实际年龄的举动, 往往证明心理行为和年龄的不匹配。一般人认为这是心理年轻或者是老成。实际上这却是一种心理行为滞后或者超前, 如果同时存在自我评价缺失、情绪不稳等, 可以认为主体存在一定程度心理隐疾。

(6) 意志力:健康者拥有强大的意志力, 拥有明确的目标、计划以及行动, 更拥有果断的取舍能力。而存在心理隐疾的人, 往往犹犹豫豫做事拖泥带水瞻前顾后, 做事效率低, 胆子小, 这往往会影响到主体的人际拓展、主动工作能力。

(7) 适应力:心理健康的人拥有较强的适应力。初入大学校门有的人难以适应新环境, 需要用数月才能和周围的人建立联系, 或者有的大学生远离父母情绪变化大学习没有动力, 或者难以适应家里经济条件变化对朴素的生活产生恐惧。

(8) 社会交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会积极乐观, 喜欢交朋友, 而且在学习上见贤思齐。相反有的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自我缺失、言行不一, 或者对他人苛责对自己宽容, 亦或者存在不纯的交往动机, 这些实际上都是因为自我评价缺失、人格不完整或者情绪控制不佳导致的结果。社会交往能力决定了大学生未来就业工作的适应能力, 其相对来说比较重要[1]。

二、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态

张英在2011年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做出网络调查, 最终结果显示:提交文件人数为757人, 其中612人存在情绪问题, 占比80.8%;145人无情绪问题, 占比19.2%;总人数中391人存在不同程度学业问题占比51.7%, 这其中98人学习主动性低占比25.1%, 有78人学习目标不明确占比19.9%, 功利化学习者221人占比55%;大学生适应能力问题者366人, 其中221人生活自理能力差, 占比60.4%, 心理脆弱者108人占比29.5%, 37人存在考试焦虑占比10.1%;心理行为存在问题的集中年龄段为18-22岁。由此可知, 我国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情绪问题、学业问题、适应能力问题、心理行为问题。存在治理问题较弱, 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群体基本上都是高智商人群, 基本上都能够进行自我评价。因为大学学习环境更加民主, 社会交往方面障碍并不是很高。因此, 这也就为本论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参考[2]。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看到大学生主要在情绪问题、学业问题、适应力以及心理行为四个方面存在问题。问题的根源是情绪控制能力差, 缺乏具体的学习计划功利心过重, 而适应能力差主要体现在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脆弱, 心理行为问题体现是心里不成熟, 多发生于18-22岁年龄阶段。故此我们可以形成具有:端正观念、队伍建设、定期咨询、完善档案、社团介入五大环节的“网上网下社团模式”

(一) 网上网下

对应大学生喜欢上网的生活习惯, 于网络开设心理咨询、心理问卷等环节。这种方式避免了学生对传统地面咨询的抵触, 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大学生主体进行心理把脉找到症结对症下药。在具体交流过程中可以教给大学生自我诊断和自我排解的方法, 达到了科普普及目的。网下开展心理咨询部门, 接受大学生咨询。同时咨询教师负责维护网络咨询平台, 和校内大学生进行交流回答疑问, 并积极地收集信息形成数据库。

(二) 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属于一种网下环节, 但是这种社团活动主要作用是排解作用, 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来积极地影响大学生, 使其能够战胜自己心理缺点, 改变传统的情绪紧张, 并在社团成员影响下更好地完成学习提高成绩, 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改善生活习惯, 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摆脱传统的幼稚行为建立健康的思维行为模式。

(三) 五大环节

五大环节包括端正观念、队伍建设、定期咨询、完善档案和社团活动。可以说对接了心理教育有关的各个主体和层面, 形成一个严密的教育系统。如何端正观念、如何队伍建设, 怎么开展定期咨询, 现在笔者进行展开叙述。

1. 端正观念

从2012年推出的有关于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师的规定中, 不含有高校, 这是因为当时观念没有上去。所谓的端正观念是教育界、各大高校、心理教师、大学生主体四个层次要重视心理教育模式的建立, 要正视大学生心理问题, 积极地进行校园心理教师、院系主任导员、专业咨询组织三个层级的干预, 确保心理咨询、心理介入和治疗顺利展开。要保证大学生个人隐私, 要使其放下顾虑积极地投入到调节治疗当中。

2. 队伍建设

既然涉及到了三个层次的干预, 那么就要具体地成立相应的队伍, 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知识的加强, 积极地学习心理咨询、介入、治疗等知识。要按照“网上网下社团”工作模式展开工作, 发挥网络具有的彻底沟通优势, 走进大学生内心, 找到其心理症结。所以心理咨询师还要具有平台维护能力, 确保平台健康运转。

3. 定期咨询

所谓定期指的是三层联防工作机制的运作方式, 每天固定时间开放, 接受学生咨询、介入和治疗。同时对已经接受咨询、介入、治疗的学生进行周期性观察, 以总结具体的调解方案是否有效。

4. 完善档案

在心理咨询平台包括网络平台和实体咨询机构都要建立大学生心理状态数据库, 将大学生心理分级, A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B级:某一方面出现一定问题的大学生;C级:体现出一定程度心理问题的大学生;D级:拥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大学生。针对不同级别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案, 对于严重者需要劝退, 并联系其监护人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治疗。这种档案的建立除了方面学校管理, 更是通过这种档案管理来总结经验,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案。

5. 社团介入

大学生虽然生活在校园里, 但是校园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 任何大学生都不可能孤立存在, 需要进行社会交流。为了实现大学生交流, 学校要广泛地开展各种社团, 发挥大学生所长, 促进其融入集体, 远离网络游戏造成的性格孤僻。可以针对性组建:学习交流社团、生活管理社团、瑜伽社团等等, 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缓解大学生比较集中的情绪问题、生活治理能力低下问题、适应力弱以及心理行为问题[3]。

四、总结

高校宿舍社区化管理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在高校社区开展有意义的、形式多样、全员参与的心理类的主题活动, 可以满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恋爱、自我管理能力等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需求, 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幸福感和生活的品质。因此, 高校社区建立以“网上+网下+社团”心理教育模式展开具体的心理咨询、介入和治疗, 在过程中积极地输入心理知识, 使得学生能够正确面对自己, 正确管理情绪, 建立良好的自理能力, 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要求, 更能在一些挫折中奋起, 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和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和后勤社会化, 越来越多的高校快速、稳健地推动着学生住宿的社区化进程, 高校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 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心理素质教育的新阵地。在高校社区积极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对于培养社会建设合格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参考文献

[1] 熊英, 赵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机制研究[J].高教论坛, 2011 (8) :65-67.

[2] 张怡, 刘艳萍, 高宝营, 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分析[J].医学争鸣, 2007, 28 (22) :2112-211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3篇

〔摘要〕广东省广州市铁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一直致力于打造系统化网络模式,走特色化内涵发展之路,形成了“开发潜能,促进发展”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培养幸福人生、开发心理潜能和完善积极人格为目标,通过学生、学校、家庭、社区四位一体的网络模式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和全人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验;系统化网络模式;积极心理学;内涵发展;

一、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范式

广东省广州市铁一中学摈弃以往传统的问题模式,一切从积极心理学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现象,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以增加中学生的积极情绪,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

二、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1.以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品质为内容的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发展

初一、初二年级和高一年级固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他年级以年级活动、讲座和不固定课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各年级的心理发展特点,初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幸福”作为主题,将课程命名为“十大幸福课”,包括感恩、善良与爱、希望、交往的智慧、幽默是什么、自制、心灵触动等主题内容;初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创造与潛能”为主题,包括我的优势、信任、社交智慧、合作与竞争、创造力思维等内容;高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以“领导力与卓越”为主题,包括合作、自主、情绪控制力、探索等内容,教学形式以参与、互动和体验为主。积极课程的创设也让心理教师在广州市优质课比赛、广州市心理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多次与其他区教育局以及清远、香港、西藏等地区的学校进行交流;初三、高三的“潜能激发”和“做最好的自己”考前心理辅导课程受到南方电视台、广州日报、南方日报、新快报等媒体的采访报道。

2.以体验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借鉴香港女童军的经验,和省妇联合作,在初一年级开设了“女童快乐成长学习坊”,把发挥女童潜能,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作为目标,以“品格修养、才艺技能、健康成长、服务与责任”为四大方面,精选了21个课题,每两周开展一次课程,每次两节课,有插花、烹饪、手工制作、野外生存、参加社会公益等活动体验形式,以小队活动锻炼女童的自主、自信和合作品质,并编写了《女童读本》。此活动在广东省“百系列”学校德育优秀成果展示活动中,荣获“实践育人”系列——“百项优秀校外教育成果”一等奖,并被评为广州市的特色项目。在取得一系列荣誉的同时,此活动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女童班的学生在各个班的表现突出,品格和成绩优异。为进一步扩大受益群体,学校又在初二开设了“快乐男生”“阳光女孩”系列课程和活动,均受到了师生的好评。

为了做好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工作,在高一年级开设了《中学生领导力培养》综合实践选修课,课程以改进公共政策、组织帮扶弱势群体、环保、策划社会公益项目、组织文化遗产活动保护等项目的方式分小组展开,让学生通过为他人、社会做事丰富自己的体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领悟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学习的效能感和动机,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育善良、诚信、信念、公平的品质,在团队中锻炼自律、合作、沟通、协调、忠诚、执著的人格魅力。此活动也加入了全国中学生领导力课题组,学生所做的项目也荣获各种奖项,如“融合自主学习和垃圾分类全流程理念的中小学生志愿者行动调研”在第31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博雅垃圾分类幸福社区科普行”荣获第17届“广州市青少年壳牌美境行动”方案实施奖,“中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调研分析与建议”被广州市《科技工作者建议》2015年第11期整体采用,并报送市委市政府,“铁一博雅垃圾分类越秀科普行”项目获得了越秀区公益创投一万元支持等,学生们也收获了考试成绩以外的尊严、声誉和幸福等人生财富。

3.用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发展性需要,还开展了不同主题的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包括积极人际辅导、积极情绪辅导、生涯规划、考试辅导、学习辅导、青春期教育等,逐步形成了以专业教师特点为中心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每个专业心理教师有自己的专题内容,学校根据七位老师的特点建立了中高考心理辅导、青春期教育、人际交往、生涯规划、女童教育、特殊家庭学生系统心理干预六大板块,开展系列内容。目前每个教育专题都已成体系,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高度赞誉,像“中高考心理辅导”每年都接受南方都市报、南方电视台、羊城晚报等媒体的采访,教师也应邀到其他学校进行考前心理讲座;“特殊家庭学生系统心理干预”在大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其研究成果获广州市三等奖,论文获国家一等奖;“女童教育”在省市电台也多次被报道。在2014年中国心理学会学校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上,由于在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表现突出,铁一中被评为先进集体。

学校成立了心理社团,在组织社团开展积极心理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学生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优势,开展心理剧、朋辈心理辅导或者团体社会工作,帮助学生增加积极情绪,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开发潜能,促进积极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为此,学校心理社团也被评为广州市少先队特色小队。

4.用积极心理学咨询技术提升幸福感和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除应用传统的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外,专业教师尝试采用焦点解决、优势视角等技术,与来访学生建立一种积极的咨询关系,探索与应用人格优势,探寻人生意义,争取更多的人际优势,创设更多成功的机会,使来访者增强积极情绪、提高积极心理品质。这种尝试在特殊家庭学生身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做的项目“优势视角下困境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获广州市二等奖,多篇辅导个案公开发表和获奖。

5.采用积极心理测量技术,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初一、高一新生入学心理辅导中心会建立心理档案,利用心理健康状况量表、人格量表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还增加了主观幸福感量表、人格力量量表、优势价值实践调查问卷、生活意义问卷等积极心理量表的使用,据此客观评估和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促进学生对自身优势和潜能的认识和了解,为积极品质和潜能的培养提供支撑。

6.营造积极环境氛围

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有固定的展板用于心理学知识的展示;根据各年级需要,印刷宣传资料;编辑出版了专门面向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报纸;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校讯通、QQ群、微信群,传播积极心理学;成立心理社团,开展各种活动;每年5月和10月,开展全校大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内容包括心理图片展、大型心理游园会、现场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知识宣传、团体辅导、心理沙龙、心理讲座、心理团体训练等,涵盖各个年级;面向全体学生、家长和教师,以招募的形式进行团体咨询;针对住校生的特殊情况,安排专门的心理老师进行住宿生心理辅导与咨询,目前已成铁一中一大亮点;每个班级都设有两名心理委员,除担当老师的心理助手以外,也是班级心理健康的监督者。

学校在班会课和学科教学中注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班主任都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心理培训,班会课几乎都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各个科目结合不同学科的实际,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和积极人格的培养。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寓心育于文化建设中,独特的“火车头”文化更是塑造了学生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质;每次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团队活动也把学生的人格发展放在首位,每年的科技节、体育界、文化节、艺术节更是从全面培养人和发展人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

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铁一中家长学校的特色,通过个体和家庭咨询、亲子活动、心理讲座、发放心理资料和编辑心理报纸的方式进行家庭心理环境的改善,亲子关系、抚养方式等内容的辅导,构建积极的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平时注重和社区“思媛社工服务中心”合作开展心理活动,每周四驻校社工在校内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在社区为家庭和学生提供免费咨询与辅导服务,从而形成学生、学校、家庭、社区四位一体的立体化网络模式和完善的支持系统。

三、通过专业化队伍建设保障实施,用科研引领教育和教师成长

1.队伍建设:专业化程度高,注重积极品质的培养和培训,实现全员参与

师资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关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全体教师三方面组成。有7名专职教师,教师每年除參加学校的“三格”培训外,学校还积极鼓励他们参加省、市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全部费用给予报销,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考核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心理辅导中心还定期召开心理辅导员会议和案例讨论会。同时,聘请南方医院心理科专家为校外指导老师,建立了“校外专家—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班主任—全体教师”的“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体系。从专业、专职教师,到通过培训,扩充骨干教师队伍,实现了“全面参与”和“全面教育”。

2.教育教学研究: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科研引领教育和教师成长

科研有利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提升,更是衡量学校教育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一直重视教育教学研究,近三年来心理辅导中心申报和完成省、市课题三项、广州市家庭教育特色项目三项;撰写的多篇心理学论文在中国心理学大会、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海峡两岸家庭教育研讨会等国家级会议上发表、交流,获国家级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4篇,省级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2篇,市级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1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3篇。

四、展望与发展

铁一中未来将以心理课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以广州市铁一中学为例”为契机,继续深化和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将理论与实践更进一步的结合,在学生、教师生涯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发面发挥更大作用,继续加强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传播,加强积极心理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培训,进一步推进和家庭、社区的互动,建立全方位的支持系统。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铁一中学 ,广州,510600)

编辑/于 洪 终校/杜文姬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究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慢性腎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1-2021.6收治的80例慢性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疾病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和依从性。结果:观察组疾病健康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用药依从性、饮食依从性、锻炼依从性、复查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应用在慢性肾病护理管理中,可以增强患者对疾病健康知识的掌握,提升护理管理依从性。

关键词:慢性肾病;全程健康教育;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在慢性肾病的临床治疗中,护理管理是辅助健康恢复的重要手段,其中健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但常规性健康教育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1]。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是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贯穿于治疗及恢复的整个过程中,体现了健康教育的持续性和规范性,对疾病患者的教育有良好的效果[2]。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慢性肾病中的应用效果,将我院收治的80例疾病患者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1-2021.6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肾病患者80例进行研究。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7-78岁,平均(63.21±2.52)岁;病程1-5年,平均(2.51±0.32)年。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5-76岁,平均(63.03±2.50)岁;病程1-5年,平均(2.55±0.34)年。两组各资料具有均衡性(P>0.05),可比。

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肾病诊治标准;(2)经肾功能、血液等检查确诊;(3)精神和认知正常,可配合完成调查研究;(4)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类型的肾脏疾病;(2)存在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疾病;(3)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4)临床资料不完整、不齐全者。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在护理管理中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在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口头健康宣教,让患者更加了解疾病及其治疗的知识,增强患者对慢性肾病的认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模式:(1)入院时,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消除患者接触新环境产生的陌生感,同时介绍人文环境,增进护患之间的感情,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使护理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2)治疗时,告知患者治疗的情况,缓解患者的担心感和紧张感,让患者明白慢性肾病只要积极地配合治疗,病情会稳定,并随着治疗的推移,病情会康复,进一步让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关注患者因认知偏差引起的情绪变化,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舒缓患者的负性情绪。如通过改善病房环境,营造宽松的人文氛围,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再比如,可以通过播放舒缓的音乐,让患者身心得到放松,以减轻不良情绪。(3)出院时,叮嘱患者出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告知家中恢复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家中根据医嘱进行恢复,保证用药、饮食以及锻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疾病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掌握程度越高。调查患者的用药、饮食、锻炼、复查等情况的依从性。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疾病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和用药、饮食、锻炼、复查等依从性方面,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疾病护理管理过程中,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特别是对慢性疾病患者,由于病程长,易反复,治愈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且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因此健康教育显得至关重要[3]。常规性健康教育模式,由于规范性和持续性的缺乏,导致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健康教育模式,体现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和持续性。本研究中,观察组的疾病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和用药、饮食、锻炼、复查等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全程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增强患者的认知,提升患者的护理管理依从性。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建立在常规健康的基础上,将健康教育工作从接受治疗一直延续到家中恢复中,让健康教育体现在各个环节,使得患者随时都能够产生正确的认识和行为,并且通过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增进护患之间的感情,使得患者更加依从和配合。因此,全程健康教育模式相较于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对患者疾病知识了解和依从性的提升作用更强。

综上所述,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应用在慢性肾病护理管理中,可以增强患者对疾病健康知识的掌握,提升护理管理依从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龙雄初.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9, 19(9):45-50.

[2]谭莹, 杨晓梅.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护理质量及患者血糖水平影响[J]. 河北医药, 2019, 41(6):154-157.

[3]李逃明, 邹乐, 胡林,等. 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相关脑病的临床分析[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1):20-24.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5篇

1 实施高职院校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根据各年级学生所反映出相对集中的心理需求和状况, 以学生在校学习三年为时限, 在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下, 按年级分阶段在每一学期分别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这一做法不仅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各阶段的真实需要, 还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使心理健康教育做到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采取的是专兼职相结合的人员队伍结构, 在人员队伍上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会有很多重叠。由于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本科院校滞后, 总体来讲都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工作经验、人员配备、设施场地、工作内容等都还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使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队伍上得以充实, 也使内容更加丰富, 增强了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贯穿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过程。

高职院校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交融, 有效互补, 有利于形成新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搭建完善的以“预防为主, 干预为先、助人自助”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帮助学生在挖掘自我、充实自我、发展自我中成长, 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构建和实施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 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结合,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高职院校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要求

2.1 遵循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团体辅导的基本要求

团体辅导既是一种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促进成员人格发展和预防心理困扰的有效教育活动。团体辅导要求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的作用, 实现团体辅导的目标, 从而获得预期的工作效果, 需要遵循:专业原则、民主原则、共同原则、启导原则、发展原则、综合原则、保密原则。

2.2 尊重心理健康教育参与个体的特殊性

由于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倡导“预防为先”的理念, 项目的设置面对的是广大学生, 不会单独为心理健康已经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进行阶段项目设置。

2.3 以整体的目标要求进行各阶段的项目设置

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学校三年的学习生活逐步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特征,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的平稳转变, 帮助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能主动参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2.4 重视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各阶段的相互衔接和关系

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各阶段所设置的项目是在对学生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产生的, 各项目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相互关联指的是无论哪个阶段的项目设置, 都围绕同一目标进行, 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这样的项目活动开展, 得到不断增强的良好心理状态。各项目相互独立是指由于学生各阶段反映出的心理特征不同, 每个项目活动都要单独承担或实现某一阶段的集体心理引导, 是一个完整的活动项目设置。

3 实施高职院校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管控措施

高职院校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采用三年六个模块的教育模型, 院系—班主任—心理气象员分别在三个层面和途径围绕模块项目成为子项目实施者和活动价值反馈意见收集者。为了使目标任务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 对模式运行和项目实施的管控尤为重要。

3.1 建立参与人员的培养机制

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学生在校三年时间内分阶段以项目活动的方式参与并接受积极的心理引导, 必须有一支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统一, 执行力强的人员队伍予以组织实施。这支队伍的建设对实施该模式并取得预期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高职院校应当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 把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3.2 建立活动项目的风险评估机制

使所设置的活动项目能够得到广大参与同学的认同, 达到活动设置的目的;使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目的参与者得到有效引导, 降低因项目设置欠妥导致的反向心理反应。

3.3 建立活动项目价值的评价机制

通过调查问卷反馈、学生评价反馈、组织人员实施意见反馈等途径对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阶段性任务的可行性、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对该项目的接受程度进行反馈, 为未来项目设置进行调整提供依据, 使各项目设置更趋合理性。

3.4 建立活动项目设置的变更机制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增大, 心理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影响。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项目设置的依据来自于学生普测后归纳的心理特质, 会呈现出滞后的情况, 这就要求项目设置部门必须根据学生群体心理状况的发展以及某阶段集中出现的心理状况及时调整和变更。

3.5 建立“两个教育”的互补机制

“两个教育”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这是保障学生在校期间良好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实施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目标是一致的, 要求开展教育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掌握个体特征, 实施以思想教育服人、心理教育感人的双重影响, 围绕培养高素质的人这一共同目标, 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及教育队伍上进行资源共享和资源整合, 有助于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步尽管晚于本科院校, 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却十分迫切。以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去关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使该项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实施过程进行主动把控, 能确保各项目实施的有效性, 从而达到实施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管控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 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 王迎春, 黄泽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3] 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出版社, 2007.

[4] 林孟平.小组辅导员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印书馆, 1993.

[5]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6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以及高校的大量扩招, 大学生的就业比例越来越大, 并且随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虽然很多高校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了教学计划,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情况并不那么顺利, 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因此, 本文详细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分析了其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明确的心理健康目标

由于受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禁锢, 许多高校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实施的教育计划往往主要是针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 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正常大学生, 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熏陶。高校的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并且容易造成教育内容相对单一的状况。因此,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循平等公平的原则, 并且要发挥教学的主动性, 而不只是被动的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将引导培养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状态,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教育目标, 促使其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勇于面对挫折和挑战, 并积极乐观的去解决问题, 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1]。始终致力于改善并提升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养, 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达到一个同步发展的水平。

(二) 教育主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大学生不应该一味地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 只是单纯的听记教师所教授的课堂知识, 应该努力摆脱这种不良学习习惯的束缚, 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自身已具备自我分辨知识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 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并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但是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 教师往往占据了课堂的主导,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往往是让思想政治教师或者辅导员扮演一个教师的角色, 来开展教育工作, 但是问题在于这些教师一般都有其它的教学任务和专职工作, 缺乏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跟进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学习效果, 并且教学缺乏专业性, 而且教育的投入程度也不够, 致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差强人意。

(三)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规范性

很多高校缺乏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往往是延用以往强制性的教学方式, 而且教育方式欠缺规范性, 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无法保障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目前来说, 由于大学生面临较大的社会压力, 致使其产生不良的心理状况的比率大幅度上升, 因此, 高校应该积极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对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 使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厌学心理, 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心应该主要倾向于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 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具备科学性[2]。与此同时, 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工作者, 要对学生的心理个性的差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表现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 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如何构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 构建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

构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要求相关教师要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保证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能够始终贯穿在自己的教学思路之内。因此, 首先要明确, 在构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前提下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 这里所说的积极情绪主要是那些向上的、温暖的、乐观的、阳光的情绪。构建这些积极情绪有利于大学生价值感和幸福感的提升, 使学生在挫折和困难面前, 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积极情绪的重要作用。经过认真的观察不难发现, 长期拥有积极情绪的学生, 往往会更加的积极阳光, 这在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上, 或者精神状态上都会有一个明显的表现。比如某个学生在参加考试之前做了一次模拟考试, 但未达到理想的成绩。如果这个学生在平时欠缺积累积极情绪的习惯, 往往会产生悲观、焦虑的负面情绪, 这很可能会导致他在第二天考试中无法发挥出正常水平。反之, 对于那些注重积极情绪积累的学生, 就会乐观开朗的去看待这件事, 会认为否极泰来, 很难会影响到他考试的发挥。通过这个对比, 可以得知构建大学生积极情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往往会影响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3]。

(二) 革新并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

要保证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才能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应有的成效。比如积极的干预教学模式、测量式的教学模式和自助式心理教育模式, 下面就自助式心理教育模式进行说明讨论。这种教育模式旨在训练每个大学生运用不同手段和形式来达到心理需求的满足, 这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作用。从本质上看, 自助式心理教育模式目的是促使大学生脱离教师引导的依赖, 并鼓励大学生充分借助自身力量去解决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和困难。与此同时, 教师应该积极去协助学生掌握自助式教育的重点和方法, 帮助那些无法顺利开展自助式教育的学生重回正轨, 促使其能够通过自身力量来调整心态和情绪, 并最终实现心理平衡的目标。

另外还有自助式心理暗示这种模式, 这种暗示往往源自其肢体动作或者语言, 被训练者经由外部环境来改善和周围人的关系, 并且达到消除消极情绪的目的。同时, 对强化其积极情绪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4]。大学应该鼓励并积极促成自助式心理社团的建立, 利用社团实施暗示性教育, 比如舞台演出、网站论坛、报刊广播等, 通过这些途径来传播心理健康信息, 来激发对大学生的心理暗示, 将很大程度上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 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健全完整的人格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人格的形成会受情绪的影响, 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有高尚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众所周知, 大学生属于高智商群体, 他们步入社会的积极有益的行为会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并产生良好的影响;相反, 如果他们做出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 对社会的危害往往会大于普通群体。而影响一个人行为是否得当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其人格, 一个人格上存在缺陷的人, 必然会对其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 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 完善心理健康的监督检查机制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监督检查机制的完善, 也就是完善审核评估体系。要想实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就必须要保障监督检查机制的科学完善, 唯有如此, 才能发挥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真正作用。那么, 高校首先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审核评价机制, 并且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和理念去制定相关政策制度, 与此同时, 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能力来制定考核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以利用奖励措施来激发心理辅导者的热情, 适当的奖励那些获得突出效果的心理辅导者, 对那些没有认真工作或者教育效果没有明显改善的人员给予必要的批评和惩罚, 只有这样, 本着公平公正的准则, 才能保证心理健康监督检查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意义

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能够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我们应当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生理发展虽然已经趋向成年人, 但心理上的发展往往并未成熟, 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下, 缺乏社会经验, 才形成这种矛盾的现象。调和并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以及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如果德育工作者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则非常有利于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众所周知, 一直以来消极心理学占据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 消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弱点、缺点或者心理疾病的治疗, 过于注重病理研究[5]。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是对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非常关键的补充, 为心理健康教育拓宽了发展渠道, 丰富并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积极心理学的特点在于积极主动并全面的挖掘自身的优点和长处, 并且积极的去探索发现其他事物的优点。而且积极心理学还可以有效的解决消极心理学难以解决的问题, 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并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高校的重要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因此, 心理健康教师要运用丰富多样、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来激发大学生内在的优秀特质, 将其内在潜能充分的挖掘出来, 真正实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并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相关链接】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 既是一门理论学科, 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 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 同时, 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 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由于心理问题导致其产生了很多不良的负面情绪。就目前状况来看,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十分普遍。以往的心理疏导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发展形势的需要, 所以广大的高校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思维, 革新教育方式。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开展, 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详细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分析了其意义, 以期为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策略

参考文献

[1] 白燕萍.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高教学刊, 2017 (8) :165-166.

[2] 张婷.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7 (23) :115-117.

[3] 蒋志超.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7 (1) .

[4] 李志勇, 李艳玲, 徐瑞环, 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 19 (3) :51-54.

上一篇:疫情作文素材范文下一篇:谈判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