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成长论文范文

2023-04-04

心理成长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前在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团体箱庭疗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认可。团体箱庭提供了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让教师们洞察自我,明心见性。在这一历程中教师心性得以修养,人格得以完善。团体箱庭游戏以教师体验式A的培训方式为教师心理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团体箱庭疗法;教师;自我成长

一、团体箱庭疗法的基本原理

沙盘疗法,又名箱庭疗法,是指在治疗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1]来访者在“自由而受保护”空间中透过非言语的表达整合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成长。20世纪80年代迪·多美妮科开始将箱庭疗法运用于团体,开创了团体箱庭疗法。张日昇教授参照岡田康伸的团体箱庭疗法开发出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这样一种具有特色的疗法在团体和个人心灵成长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取得广泛的认可。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是指按一定规则限制的团体箱庭治疗方法。团体成员在标准规格的沙箱中按抽签或者猜拳的顺序分轮进行箱庭的制作,所有成员轮完一次为一轮,整个过程不允许成员间进行任何语言或者非语言的交流和互动。[2]目前在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团体箱庭疗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认可。

二、团体箱庭疗法的意义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由此可见,教师作为灵魂的影响者需要先成为那束耀眼的光。“成为”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老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把自身的生命融合到教学的日常中,更需要从各类的培训中获得丰富资源提升自我。而目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主要教育部门的各类专题讲座和报告,培训的方向重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真正触及教师情绪管理、压力调节的心灵成长类培训,有理论的高度却缺乏实操,有全面的讲授却难有针对性。并且教育部门面向全体老师的培训犹如“教育大餐”难以满足各地区的实际胃口。因此,满足老师个体成长的体验式培训成为迫切需要。“见方成圆,明心见性”团体箱庭疗法这一工具在教师心理成长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孙萍、曲云霞等人的研究发现团体沙盘游戏训练可促进教师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师应对压力的能力。[3]王新梅把沙盘游戏疗法运用在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心理咨询中,收到了良好的心理咨询效果。[4]可见,团体箱庭游戏以教师体验式的培训方式为教师自我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团体箱庭疗法在教师自我成长中的应用

(一)团体箱庭疗法提供了安全的洞察自我空间

箱庭疗法以非言语沟通的特点营造了一种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在这个母性的空间中来访者可以不受拘束地创造自己的心灵世界,手随心动,这个状态下是自由的。同时在治疗师以来访者为中心温暖无条件接纳下,来访者的内在的心象变化得到了允许和流动,秘密被守住了,从而有一种自由、放松、休憩的感觉。正是在这种自由而保护的空间中,来访者的心理能量开始流动、疏解,自我的力量变得强大,洞察自我。

在一次青年教师团体箱庭体验活动中,小C老师在水域上摆放了一艘船,船代表了自己想把控自己的教师人生,扬帆远航。当分享感受时小A老师表示很担心这艘高大的船靠近而破坏了桥,小C老师的船会往哪个方向走呢?小C老师突然间意识到自己的船没有目标就如同自己现在的状态,总给自己定下很多大目标而没有行动的方向。这份察觉让小C老师在教师生涯规划时落脚于当下的小目标,团体箱庭的历程为其提供了洞察自己成长的动力。

(二)团体箱庭疗法改善教师间的人际互动

在一个限定规格的沙箱里共同完成一件箱庭作品,就如同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受限制的现实中合作共事的小片段。团体箱庭制作的历程中的人际互动模式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每个人如实地看到自己处理个人、他人和情景的关系。而生活中人际的冲突来源于个人、他人和情景三者关系的不协调。团体成员间联合制作的箱庭作品也再现了团体的“心理场”。团体成员对作品形成过程中相互撞击而产成的情绪情感体验,必然促进成员从他人的视角审视自身行为对他人的影响。[5]团体箱庭促进个人内省,调整自己的内在状态,调整想法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对生活事件人际互动的回应更有弹性,内心趋于平和。

小F老师在初次团体箱庭中多次移动别人的沙具,自己的领域不允许别人摆放物品,有时甚至破坏团体规则,急忙告诉别人不许移动自己的沙具维护自己的“领地”。团体箱庭分享中小F老师说自己有很多想表达的想法,而别人老是不理解自己,总有人挪动自己的沙具。小F老师看到了自己为人处世中只顾自己的表达想法,而无法兼顾他人想法和情景,结果带来了同事们的许多误会。团体箱庭结束时小F写下分享語“多倾听别人的想法,别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团体箱庭协助他觉察自己,从而调整自己适应外在世界,获得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

(三)团体箱庭疗法提供多样化的视角和观点

在团体箱庭制作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可以从其他成员的箱庭作品中习得用象征方式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法、形式,习得某一心象更多的象征意义,从而丰富自己的象征词汇。(张日昇)正如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箱庭的心象象征意义多样化。团体箱庭体验者对事物多样化的理解进而开阔了生命的视野,提高个人境界。箱庭将个体的影像式经验带入到一个三维的空间,从而能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这些经验,思考其问题。[5]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来访者抽离事件之外,看待的视角将发生变化,变化意味转化的可能。

(四)团体箱庭促进个人内在成长

团体箱庭的环境提供了安全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中孕育着一种成长的内在见证。治疗师提供了无条件接纳,包容和共感,相信来访者有自愈能力,在这个心灵的空间中来访者疗愈和成长并存,从冲突阶段到整合阶段心理能量不断流动,历程经验带来了成长。来访者在箱庭历程中与自己同在,觉察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心灵从呈现,转化到整合。

教师们从箱庭中获得的个人心灵成长,成为教师职业生涯成长的动力。教师们扮演着引领学生灵魂成长的工作者,其自身的个人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拥有身心健康富足的教师才能协助学生的成长,发现潜能。在竞争、权威、追求成功的父性教育工作中,教师们把箱庭中的体验内化为心灵经验就能更多地以慈悲、宽容、理解的母性方式开展工作,就更能全面地看待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健康积极的完善人格。

四、团体箱庭实践中的思考

团体箱庭于1998年由张日昇引入中国,其在中国的发展已有二十多年。如今大部分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配备了沙盘游戏室。而由于团体箱庭疗法的专业性强,负责心理健康工作老师不一定擅长此疗法,加之宣传不足,在教师群体中仍属新生事物。刚开始在教师团体中推广应用难免产生阻抗和抵触的情绪。有些老师看到陈列架上迷你沙具觉得是小孩子的游戏。经过实践的探索,我校在教师团体箱庭疗法正式开始前,通过说明会或者微信等方式向教师们宣传箱庭游戏能有效缓解老师的排斥情绪,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

为了让全校老师了解箱庭,走进箱庭的世界,我校开展每周一次团体箱庭体验活动,取名为“一期一会”,采取自由报名组合的形式,方便教师课余时间来参与活动,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老师们的主动参与度。活动后老师们在“手写我心”分享册记录自己箱庭作品的心路历程,点滴的感悟或化成美好的回忆砥砺前行或沉淀下无法述说的岁月,境由心造。此外,可根据不同的群体开展主题箱庭活动。如刚入职的年轻老师,开展“梦想起航”主题团体箱庭,探索教师生涯如何起航;准备退休的年长教师开展“岁月静好”主题团体箱庭,回顾职业生涯分享经验成果;班主任团体开展“同舟共济”主题团体箱庭,彼此扶持获得良方;骨干学科教师开展“追求卓越”主题团体箱庭,激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团体箱庭疗法是专业性实操性很强的心理治疗方法。同时箱庭疗法本身超越了疗法更是一种通达的生活哲学。走进团体箱庭的大门,别有洞天,它在见证着教师灵魂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关京.箱庭疗法为教师心理成长提供新途径[J].北京教育(科普),2012(4):50-52.

[2]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孫萍,曲云霞,吴军. 团体沙盘游戏应对教师群体压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0):34-37.

[4]王新梅.沙盘游戏疗法在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心理咨询中的运用[J].教育学研究,2014(3):63-65.

[5]龙细连,陈顺森.阿德勒学派视野下的箱庭疗法[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2-125.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实验小学,江门,529000)

心理成长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学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当前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多关注从教育机构等外部驱动推进幼儿教师学习和发展,较少关注以幼儿教师内省式反思和学习促进专业化发展。文章从幼儿教师的内在驱动力出发,探讨以内省式学习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式。

关键词: 内省式学习    幼儿教师    专业发展

为了推进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教育部于2011年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标准中指出,幼儿教师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然而,当前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多关注从教育机构等外部驱动推进幼儿教师学习和发展,较少关注以幼儿教师内省式反思和学习促进专业化发展。文章从幼儿教师的内在驱动力出发,探讨以内省式学习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式。

一、内省式学习的内涵

内省式学习是指幼儿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结合对幼儿的教育效果,分析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进而改进行為,从而实现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内省式学习强调教师个体对自己的审视和洞察,要求教师不断回顾自己在教育场景中的行为与观念。内省式学习强调幼儿教师个体意识的觉醒,重视教师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发、主动地反思教育过程,重构教育理念,实现从教学认知到课堂行为的根本性转变。幼儿教师内省式学习的主要特点是自我驱动与反思。以自我驱动、自我导向为中心的教师学习具有内发性,而且教师的职业功能与社会角色特征要求教师在教育生活和教育行动中具有创造性,创造个体自身的教育经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倪烈宗,2016)。

二、幼儿教师内省式学习的价值

内省式学习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内省,一是外学。内省是学习的基础。通过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和教育观念的探析,幼儿教师能够较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学习。这种基于内省而获得的知识欠缺的意识,能够促进幼儿教师针对具体教育问题进行阅读探究,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当的教育读物。内省就成为幼儿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知识的动力,能够促进幼儿教师不断地查阅经典教育著作、跟进最新幼儿教育研究成果,从而扩大知识视野。学习教育知识的过程离不开教师内省。教育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幼儿教师理解教育理论的过程。然而,理论要为实践服务,离开教育实践的理论知识是无源之水。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断内省,有助于将概念化的理论知识与教育场景实际相结合,根据自己教育活动的实例与经验,对比教育理论的观点和原则,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论知识。同时,当获取新的知识的同时,幼儿教师通过内省,可以意识到自己有效合理的教育行为的心理学、认知基础,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教育行为的有效性;幼儿教师可以基于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比自己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效果,能够探析和理解自己教育行为失效的根源,从而更新观念,进而引导教育行为的改变。因此,内省式学习既可以成为教师获取更多教育知识的动力,又可以促进教师有效理解和应用教育知识。

三、幼儿教师内省式学习活动

(一)撰写教育日记

内省式学习的重要活动就是坚持撰写教育日记。幼儿教师在真实的教育领域中与幼儿发生真实的人机互动和教育引导,这些实实在在发生的教育活动是幼儿教师内省的重要内容。幼儿教师通过撰写教育日记,记录发生在自己与幼儿之间的种种活动与事件。在记录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不断重温教育场景。一些在临场环境下机智的教育方式得以记录下来,成为可以借鉴的经验,在日后与幼儿的交往中可以采取类似的策略。与此同时,教育活动的重现,也使幼儿教师能够跳出当时的局限,再次观察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可能无效的教育行为。在撰写教育日记过程中,再次思考教育行为发生时可能关注的方面,找到更适当、更有效的教育方式。这种内省有利于教师在类似的教育情况中,以更好的方式加以处理。一些问题,不仅在教育活动当时,即使在撰写日记反思时,可能都无法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撰写教育日记,教师及时记录下这一疑惑与问题,在日后的教育活动、教育交流和阅读中能够进一步探索。

更重要的是,幼儿教师撰写教育日记,不仅仅是对日常教育行为的记录和反思,更是一种研究自我的方式。幼儿教师在审视一日教学时,不仅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而且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撰写教育日志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教师在教育行为之后、教学场景之外观察自己,能够一定程度上跳出自我的窠臼,以更宏观、全面的视野审思作为教育者的自我在教育场景中的行为和理念。当幼儿教师再次分析自己的教育行为,并深思影响自己教育行为的种种认知和观念因素时,就进入到对自我的深层次研究中。对自己研究越深、了解越深,幼儿教师就不断经历“观察自己、怀疑自己、肯定或否定自己、建构自己”的螺旋式发展过程。这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我研究与自我建构过程,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幼儿教师“不断从对专业自我无知无觉的状态发展到清醒认知的阶段,自我意识的强烈程度又决定了研究教学、提高质量的进度和程度,专业知识的积淀分布在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专业情意的养成体现于这一过程的始终,这也是自我专业发展的历程”。(吴颖芳,2013)

(二)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绝不是依靠教师个体努力就能够完全完成的。优秀幼儿教师需要掌握关于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丰富的教育知识,需要具备应对教育场景中各种突发情况、处理与性格不同的许多幼儿的直接交往技能。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单凭幼儿教师个体的反省和一己之力,无法及时捕捉最新的教育理论,无法从其他教师的教育经验中获得收获。因此,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以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将众多幼儿教师团结起来,将个体经验分享为集体经验,让集体智慧促进个体内省。

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通过两种形式组织。一是幼儿园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规模较大的学习共同体,也可以是几个老师组成的规模较小的学习小组。

以整个幼儿园为单位,或以学段为单位,众多幼儿教师整体组织起来,定期交流。交流的内容,既可以是自己这段时间读书、培训和教育实践中获得的收获,或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技巧,又可以是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难以处理的问题、在阅读和学习中遇到的不完全清楚的疑惑。幼儿教师团体以每个教师的个体认知和教育经验共同分析这些教育现象或问题,找出背后的根源,并分析解决之道。参与团体交流的教师人数众多,教师具有不同的视野、各异的经验,能够为团体交流带来不同角度的新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教师贡献了自己的教育智慧,也收获了他人的教育经验。

而规模较小的学习小组,则是由数量较少的几位老师组成学习共同体。这些老师可能是新入职的幼儿教师,面对崭新的教育環境,既要经历入职适应的紧张阶段,又要追求专业化发展的成长,还要不断面对变化中的实际教育情境,由此构成了这些新教师组成学习小组的内在驱动力。类似的感受、相同的境遇、共同的追求,使新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可以开展主题式阅读、教育情景讨论等形式,理解幼儿教育、交流教育经验、反省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失误与不妥,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学习小组也可以是新老教师共同参与,但与规模较大的全园式学习共同体不同,这种学习小组因其人数少而具有组织方便、活动形式灵活、随时随地开展的特点。老教师为新教师解答疑惑、讲解教育案例,新教师可以不断对比自己的教育行为,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获得专业发展;新教师可以以新鲜的视角看待教育案例,从中老教师也能获得不一样的教育理解。“教师学习共同体给所有成员营造了一个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互惠互信的环境,使教师通过交流、对话促进教育信息的流动,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师模式、教学方法得到充分地展示,最终实现教师在合作互动中得到发展。”(魏会廷,2015)

(三)开展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指幼儿教师针对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通过翻阅各种理论书籍、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咨询后,根据自己所教幼儿的具体特点,尝试采用各种可能的办法进行解决,直到最终找到最有效果、最优化的解决办法,从而推动教育过程改进的一种研究活动。行动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行动研究的起点是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以问题为引领,以问题的合理解决为终极目标。在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之间包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反思问题根源—改变教育方式—观察问题解决程度等循环过程。

行动研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教师内省。幼儿教师通过发现自己暂时无法解决或未能以合适的方法解决的教育问题,从而意识到自身教育行为的问题。通过行动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教师不断在教育阅读、教育实践、教育交流中理解和分析问题,探寻和试验最佳解决办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剖析个人内心教育知识、教育心态、教育行为,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调整心态,并将这种知识储备与内心力量转化为更合理有效的教育行为。从剖析客观问题到分析内在意识,从剖析客观行为到分析内在主观心态,以教师内在教育自我的不断提升引领外在教育行为的持续优化。行动研究有助于幼儿教师对自己教育知识的广度、深度的和教育行为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审视,能够促成教师知识与能力、意识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意味着幼儿教师不断反省自我、改变自我,成就自我专业化发展。

四、结语

幼儿教师内省式学习强调教师学习的动力源于教师内在求知驱动力。幼儿教师以自身专业发展为目标,以解决教学问题为着眼点,从自身内部产生学习动力。这种学习动力完全由教师自身产生,是发乎教师内心的、渴望提高自身、促进教学的内在动力。内省式学习既注重教师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又注重教师内在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注重教师学习品质的养成。内省式学习成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倪烈宗.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逻辑[J].当代教育科学,2016,(1):14-17.

[3]吴颖芳.认识你自己:自我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15).

[4]魏会廷.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7):83-85.

基金项目:本文是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基于内省式学习的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PDTR2014-027)”的成果之一。

心理成长论文范文第3篇

2、“健康中国”背景下吉林省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大学新生心理测评的实证效度研究

5、浅析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7、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体价值

9、体育游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10、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的研究

11、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策探讨

12、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研究

1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疏导

14、大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5、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外教育活动探析

16、书院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17、促进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探讨

18、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1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20、如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有效干预

2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述

23、大学生家庭支持的研究综述

24、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5、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

26、当代社会问题之大学生心理问题

27、浅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途经

28、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对策

29、寝室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0、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培育路径研究

31、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

32、高教园区(大学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

3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实效性

34、大学生心理健康视觉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方法研究

35、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36、浅议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

37、对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38、网络环境下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对策研究

39、浅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解决措施

4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分析与构建

41、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大学生阅读疗法服务平台构建

42、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讨

43、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性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44、浅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4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

46、感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47、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48、体育对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

49、家庭缺失有效沟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心理成长论文范文第4篇

每一粒种子,经过土磨、风吹、雨打、日晒,终成参天大树。每一个人,经过出生、困扰、磨练、成长,终成顶梁之柱。我们的生命一定会注定不平凡!因为我们从无知到成熟,从年幼到老迈,我们会一直坚守自己的梦想,永远不放弃。在生活中,我们频频碰壁,但我们年幼的心也因此逐渐得到醒悟,渐渐成熟。以下是我的坎坷读书历程,其中我明白了很多。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做自己,什么都靠自己,学会独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学会在残酷的社会中坚强地活下来。

小学阶段

其实我的童年时光是很美好的,有着亲人的疼爱,人见人爱,但是后来只有我与我爸两人生活,那时候我爸每天早出晚归,整天只有我一人在家,平常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课,周末就只好我一人在家,无论做什么都是一人!自己照管自己吃喝,也就从那时起我学着洗衣、做饭,不管好不好吃都得吃,不然就只好饿肚子!不过还好都是熟的,从没吃过生的,这点值得庆幸!

可是那一年,我爸帮我姑姑做房子去了,一去好几个月,这段时间我上五年级,每天晚上上课到八点多,晚上和同学一起回家,我也是寄宿在邻居家,毕竟是邻居家,可不能与自家相比,尽管这时不用操心自己的吃喝,可是我从来没有真正开心过,虽然以前需要自己做着吃,可是那时我很开心。记得有一次给我爸打电话,一句话都没说我哭了,莫名的无助感袭上心头……

因此,那时开始我学会了独立!

初中阶段

初中平平淡淡的,基本是小学的继续,一周回去一次,放假别人都有父母来接,可是 ,我独自一人骑自行车上学,锻炼了自己,也许从那时我就学会了独立,以至高中半学期回去一次也没觉有什么,因为习惯了!

高中阶段

带着这份坚强,我开始了自己的新的征程。从一进校门那一刻,我就树立了自己的梦想,我要上名校!高一,我努力学习着,努力练习习题。一直瞄准高考。我开始买台灯开夜车,自己的视力也因此一直下降。每天也比人早起一个小时看书。高二,因为自己的梦想,想起自己不平凡的使命,我以学习为重,每天继续学习,忍住不去想其他事。由于自己天天除了看书就不锻炼,自己的身体不是很好,但是考虑到家里的经济状况,我只有自己慢慢的煎熬;高三,我更加认真,我不敢有一丝松弛,因为在我眼里,放纵一天,就会失败一生!其实在那时,我的病已经使我天天头脑不清醒,而且记忆力也在衰落,自己还要为各种烦心的事缠着,学习总是力不从心。高三我被各种压力弄得失眠,有时觉得自己要垮了,好累。但我一想到那个穷旮旯,那个没有属于我的温暖的家,我就会很伤心,很愤怒。我一个人,没人懂。我必须考上大学,必须自己去拯救自己。因为你永远是你一个人,谁也帮不了你,有时候父母很想帮你,但他们的知识可能还不如你自己。我就这样一直这样煎熬着,但终究考上了,我成了全村人的焦点,大家都用赞许的目光看我,也认为我家很幸福,有了大学生。

大学时期

大学生活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从小亲戚朋友就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进入大学,身边的哥哥姐姐进入大学,回来之后给我们讲大学的种种好处,令我无限向往,进入了大学才知道……

在初来大学时,是带着高中时的那份理想欢乐的冲着它而来的,那份单纯的理想。可不久就失去了那种热情,那种脑海里想象的会为了理想要好好拼搏的动力热情。无聊躺床上时,想到这种惰性是在知道了大学的生活后才产生的。

这种惰性是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大学的学生的身上,相对高中或者更早些我们都不会有这种放纵自己的机会,也是我们在高中的时代不可能想象的出的大学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都认为大学校园是一个世外桃源,是天方净土,然而就在这一方圣土之内却隐藏着诸多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就是目前困扰大学生的首要问题之一。从心理学观点来看,我们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属于青年中期。辩证思维的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完善,同样群体的形成,价值体系的稳定等等,有自己的独立特性:价值准则倾向于理想化。

大学生的价值准则倾向于理想化,具有明显的离散特征,当个体调用来进行社会行为判断时,当事者便会明显表现出苛求现象或理想化倾向。 初来大学时对未来有自己的设想,理想比较高,希望将来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但是,经过近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后,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有时面对前进的道路上的障碍,却没有克服它的信心和方法。或是感觉会是自己眼高手低,不喜欢“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样的琐事,感觉太耗时了,自己没有这样的精力去做这些琐事。只想做大事而一鸣惊人。

直到现在才明白了,倘若是这样的话就必然是要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那么,我们理想与现实的生活,是不是都是那朵遥远到不可触及的彼岸花。我们那么执意地追逐,哪怕它尖锐的光芒刺痛我们的双眼,哪怕明知粉身碎骨万千孤独。我们也去追逐呢?

这当然不是了。否则我们就真是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了,已经超越了作为大学生时代的正常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对于价值准则趋于理想化的问题,我想我应当以先苦后甜的方法路径来解决这一心理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要学会“推迟满足感”------我们爱某样东西,就会乐于为它付出时间。 所以,对于我的将来工作方面,我爱好,就必须会为它多付出时间。这样,就不会觉得它是那些繁琐的事了。

情绪心理和挫折心理方面。作为大学生,社会情感丰富强烈,但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容易受外界和暂时因素的影响,情绪反应很容易被激发且难于控制。

我们应当学习以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首先,树立人生的航标: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再者,建立真实的自信: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同时,塑造健康的人格:个性与心理健康;第三,学会与他人相处: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第四,审视象牙塔里的“闪电”:恋爱及性心理与心理健康;第五,为心灵创造一片明朗的天空:情绪与心理健康;第六,锤炼不折的脊梁:挫折与心理健康;第七,成功地走向社会:择业求职与心理健康;最后就是要了解你自己的心理测验与心理保健。

我们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和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整个大学阶段和走出到校园外后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对促进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以适应走向社会的激烈拼搏和竞争是很有益处的。

我们在大学中最主要就是要学会懂得如何才能心智成熟。心智成熟的路程是艰难且漫长的,但它也同样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走的路,要适应这个社会就必须走的路。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惟有依赖直觉来自行判断,当然,这之间会有风险,但我们必须面对,挑战它。

挑战它,也就是要尊重事实。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虚假、错和幻觉,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图,一张地图。凭借着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地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若是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为在人生的旅途上顺利进行,我们是需要绘制地图的,为此显然也是要付出努力的。我们的努力越大,对事实的认识就越是清楚,地图的准确性就越高。

我们应当不停的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的一刻!

心理成长论文范文第5篇

——读《心理学与成长》“自我认同”有感

黄茂灵 10071550120

【摘要】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当一个人发现得越多,接受得越多,并且克服害怕,那么对自我的认识会更客观也会更深入,越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很多东西是因为它离我们太近了反而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靠近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是回答“我是谁”的最好方式。

【关键词】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实现自己

梭罗开始在森林里生活,是因为:希望能够有意识地生活,只面对生命中基本的事实,看看能否学会它教导我们的,而不是等到将死之时,才猛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地生活过。

生命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如何选择并创造一种真实的生活,一种真正经历过的生活。知道你是谁,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现在是什么样,以及你正在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一直在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在大学以前,每一个阶段都有这么一个确定的目标。很小的时候,不懂事,只是乖乖地跟随父母,与同龄的孩子玩耍,然后期待着长大;小学,为了考中学,中学为了考大学,但当很顺利地进入了重点大学后,不再有人督促,不再有人告诉你你该做什么,朝什么目标奋斗,突然不知道生活究竟是什么,就这样,我的心一下子空了,迷茫、颓废充斥着我的大学生活,当无意间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心理学与成长》,然后很随意地翻了翻,突然有三个字吸引了我——“我是谁”。是呀,我现在连自己是谁都不确定,我又怎么能知道怎么走,当一切都非常不确定时,人是恐惧、迷茫、纠结的,做什么都觉得难,没有动力没有激情,似乎自己不是自己,没有了清醒的头脑。我开 1

始思考,开始问自己,自己想要什么,开始探索——我想要的生活。

现在不是封建社会,我们不是在体制化的环境下生存,没有谁规定自己的身份,自己应该穿什么,做什么,甚至吃什么,当然,又或许这样还可以少些寻找自我的“负担”,少些从听命于人到自主行事的不安定与不愉快。然而,习惯了自由的我并不会喜欢这种拘束的生活(尽管时间让它变成习惯,习惯使它变得自然),我并不打算养成这样的习惯,那会让现在的我伤心、难过。我要寻找自我,找到“我是谁”的答案,迷惑、迷惘地过让我的心很不安定。但是,我又是那么害怕自己这么赤裸裸地暴露在自己面前,害怕在花蕾的根部,已是腐烂不堪,害怕原来自己是如此失败,所以有过退缩的冲动,可是如果永远去害怕,就永远也不会长大,只有正视才可走得更远。越来越觉得自我是需要去发现的,当一个人发现得越多,接受得越多,并且克服害怕,那么对自我的认识会更客观也会更深入,越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很多东西是因为它离我们太近了反而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靠近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是回答“我是谁”的最好方式。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对自己不满意。

和自己的内心世界沟通,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就会开始欣赏并喜欢自己,而不是憎恨和怀疑。喜欢自己,信任自己,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应该是和自己的关系,可是我们当中绝大部分人根本不把这当做一种关系,有时我们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得非常冷漠,以一种绝不会对待他人的方式对待我们自己,我们都意识到了外面世界的存在,有时却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仿佛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被遗落了,显得孤独又悲哀。在我们的生活中,自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当然,观众席中还有其他人,他们的响应告诉我,他们是怎样看待我,我该怎样做,在他们观察我的同时我也在观察他们,也在观察自己,不断塑造“我是谁”。

有时候,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会有回报,进而不断努力有一天就有可能成功,如果不自信,评价不高,就有可能不去做一些事情,那么结果就可能被认为“失败”。要发现一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方法就是看他怎样看待他人。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喜欢从观察一个人的做法然后对他们进行评价,认识这个人。

喜欢并接受自己的人也容易接受其他人,如果我们不喜欢或拒绝自己,结果

就是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不好。我们发脾气、不开心,有时候对象不是其他人,而是我们自己,我们是把对自己的感受转嫁到了别人身上。人是有多重自我的,一个人有时表现得外向,有时忧郁,有时做出的事按常理说是不像这个人所为,这就是所谓的次级人格,只有正视自己,真正认识自己才会觉得可以理解,也就不会太疑惑。勇敢地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就算是对自己。人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顾虑而选择欺骗,选择逃避,这无可厚非,人总会向利于自己的方面展现自己,但是不能因为伪装和习惯从而把自己最终塑造成那个伪装的自己。如果我们打算成为自己,那么就必须不断地去理解自我,但是这种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全面的。这种理解随着我们不断观察处于各种情况下的自己,渐渐加深。死亡对于那些从未真正活过的人来说是最难被接受的,因为他们不仅失去了生命,还丧失了成为自己的机会。要读懂一个人是需要用时间,用心的。

当父母在征求我买家具装修房间的意见,当一个孩子称呼我为阿姨,当我可以去兼职收获自己的汗水时,我突然间懂得——我长大了!有些人用时间划分他们的生命,另一些则是借助事件。有一天,你会结婚;有一天,你会有孩子;有一天,你会参加父母的葬礼„„有一天,很多事都会发生,现在,没有发生的事我们会觉得它很遥远,但是这些遥远的事有一天是变得那么近。

我们正处于花样年华,20多岁的年纪,充满了很多的犹豫不决、困惑和迷茫,我们即将离开学校这个保护伞,未来是未知的,将有很多的不同。二十多岁的人通常都处于一种心理过渡区,我们需要努力找到路标,从而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做、目标是什么和自己是谁等问题。当然,这段时间是充满尝试和错误的,也会做出一些不成熟的决定,有时甚至因为犹豫不决而停滞不前。

总之,一个人如果想要成长,就先问问,我是谁,然后在想想该怎么做。

文献

上一篇:认知心理论文下一篇:教育心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