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艺术论文范文

2023-05-14

传统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对乡镇本土艺术元素的探讨,关注、思考、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以实地采风、实地写生为方法,积极发掘绘画艺术创作素材,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美术教学改革。

【关键词】乡镇本土艺术元素  美术教学  应用

习总书记指出,教育工作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改革创新,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使命。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的美术教育,更必须立足本土实际、充分挖掘本土艺术元素,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强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美术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笔者将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大涌镇安堂古村落文化与中学美术教学实践相融合,使现代教学在传统文化艺术中升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唤醒记忆,充分挖掘本土艺术元素,弘扬特色,强化学生民族情怀

把握好教学主旨,深入挖掘乡镇本土艺术主题,通过课堂教学、实地采风和写生,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个人素养,是新时代美术教师的责任。

(一)挖掘主题,激发学生收集古村落文化艺术的兴趣

1.用古村落文化艺术升华教育内涵

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挖掘古村落文化艺术的深刻内涵,多途径深入了解古村落的由来和习俗,收集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结合史实对古村落艺术作深层次了解,剔除民族文化艺术中的消极部分,弘扬精髓,升华教育内涵,实现艺术教育的初衷——“从生活中去振兴中华文化艺术,从不知不觉中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的种子,数典不忘祖,培养民族情感”。

2.用古村落文化艺术提升学生素质

乡镇中小学的美术教育,要通过对古村落的各种体验探究,充分展示丰富深厚的古村落文化艺术底蕴,同时渗入“美术、人文、科技”交融的创新教育理念,既增强了古村落文化艺术渗透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适宜性,又深入体现美术基础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锻炼学生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鉴赏力和表现能力,更有深度地推进课程改革创新。

3.用古村落文化艺术强化民族情感

中国的文化艺术植根于农业社会,具有很强的农业性,也恰恰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蕴涵于中国大多数的乡镇本土文化中。古村落文化艺术具有浓郁的中国本土地域文化特征,所体现的很多民间习俗,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重温民俗和传统,并不是简单、呆板地模仿古人,而是要用心体验民族心理的积淀,强化民族情感,以构建现代社会更适合民族性格、贴近社会发展需要的民族新艺术。

4.用古村落文化艺术促进优秀文化传承

中国乡镇古村落的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和其独特的民俗民风都是对历史的记忆和优秀文化的传承。搜集和整理古村落的历史、人文、美学等地域性资源,整合资源让学生能深入感受传统古村落的文化之美,自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成为了当今美术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实地采风,启发学生思考民族传统艺术文化

来源于民间的古村落文化艺术,蕴含着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实地采风,把对学生的美术教育培养延伸到课外,更能增强教学的生命力和趣味性,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用身体去亲近感受本土古村落的沧桑,更用心灵去亲近、解读家乡人文精神的精美,与自然对话、与文物对话、与古迹对话、与名人对话……在对话沟通中,感悟历史和文化的神韵,扩大视野见识,丰富文化底蕴,养成探究的习惯,从而提高了美术素养。

(三)实地写生,引导学生发掘绘画艺术创作素材

古村落的整体风貌、风俗民情,哪怕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大量生动的绘画资源,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探究,善于挖掘创作素材。事实证明,当学生去实地写生时,古村落的特色建筑、石雕灰塑、工艺品等都能成为其素材来源,在他们的习作中自然而然的展现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风俗画卷。

二、回顾历史,开发古村落传统艺术资源,勇于创新,构建本土艺术校本课程

笔者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古村落文化艺术融入美术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方法,实践新课程改革。

(一)造型·表现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造型方法并用适当的手法表现出来,它的内容包括一切与视觉造型有关的美术活动。

我们可以利用“古村落风采”,以“学习掌握基本的景物和人物寫生方法,如何表现古村落的景与人”为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写生古村落中的景物和人物展开学习主题,了解其造型方法,感受古村落的人文景观,体验古村落的人文情感。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紧扣主题设计富有趣味的学习探究活动,从不同角度观察古村落景物,从不同视点观察人物的活动动态,引导、培养学生敏锐地捕捉美、选择美的能力和习惯。

以“古村落风景”为主题时,要着重学习取景构图、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表现规律,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构图方式所表达出的不同的视觉效果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和表现手法创作一幅古村落风景画;以“古村落人物”为主题时,着重学习人物造型的规律和动态速写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人体比例、形体结构和运动规律,学习运用线条捕捉对象动态的方法,表现古村落特色人群。例如大涌镇安堂古村落“双桂堂”祠堂中的壁画作品,多以中国工笔的方法描绘着人物、花草、鱼虫、飞禽走兽和各种书法提字,在开展中国画教学时,就可以带学生去实地感受中国画的趣味和表现技法,让学生以切身感受对传统与现代水墨进行观察比较,激发探索中国画的欲望,初步掌握中国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二)设计·应用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要让学生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它美术活动的区别,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能用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

如在“装饰与应用”中,让学生了解古村落中的装饰造型艺术的特点与表现手法,认识装饰设计作品与村民生活的关系,而安堂古村落传统建筑装饰风格就沿袭明清之风、岭南特色,还融入了本土文化,具有很高的美学欣赏和装饰应用价值,其建筑装饰上最大的特色是颇具匠心的木雕、石雕、砖雕,不仅雕工精美,刀法明快,还融人物、山水、花鸟、故事为一体,成为吉祥图案和辟邪装饰,题材多样、意趣动人,无不栩栩如生且寓意深刻。课堂教学应以审美为导向,以设计制作技巧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为目的,突出设计和应用两个要点。首先是引导学生关注装饰、设计和古村落民间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其次通过观察、构思、设计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造型表现能力,体会装饰与应用之间的密切联系,自行设计LOGO、纪念品、书签、包装盒、明信片等等。

(三)欣赏·评述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包括美术欣赏、美术鉴别和美术评论,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古村落艺术,并在讨论、交流、共享的评述过程中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态度。

首先要走进并了解古村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理解古村落的价值,珍视和保护古村落文化。课程的实施应以本土古村落资源为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古村落雕塑的文字、图片资料,以“描述——分析——解释——判断”的欣赏方法,自主探究与沟通协作相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次,要让学生感受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获得切身体验。引导学生对具有特殊构造的古村落雕塑等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和评述,让学生充分感受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风采,体验具有科技含量的艺术品中蕴涵的科学奥妙和艺术元素,感知美术与科技巧妙融合的社会人文特色,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科技素养。教学时要注意拓展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感知从古到今各个时期的造型艺术作品的样式、风格及其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积极探索、抒发情感、表达个性,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四)综合·探索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中我们注重的是如何有序的、有效的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探索精神。

我们可以设计一堂“古村落文化艺术考察活动策划”课,通过富有创意的团队美术创造活动,充分运用美术的设计功能认识古村落、了解人文、关心集体、关注历史,提高孩子们的艺术文化素养,让他们走出校园,进行主题性的美术设计与展示活动,帮助学生积极探索,抒发情感,表达创意,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我们还可以通过欣赏、访问、摄影、绘画等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民族情怀,培养民族传统精神、审美情趣,以“创作与展示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古村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学习重点,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积极探索、策划、实践,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創造性的解决问题。

我们也可以通过“美术在你身边”的学习,探究、感知古村落的美术现象与美术门类及其特征;调查了解美术与村落生活及环境的关系,运用多种美术的建材、方法和形式,进行记录、分析与展示,得以开阔视野。

类似的课程我们还可以寻找到很多,只要有心,在美术教学中有机融合本土文化艺术元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弘扬民族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也会极大的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使我们内心更丰盈,知识更丰富,对教材理解更深刻,教学立足更高远,从而达到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冯骥才,守望民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传统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华夏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够流传到现在的艺术内容更是其浓缩的精华。因此,应该加强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力度,增强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程度,这是小学美术教育的责任,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希望通过对本文的研究,能够拓展学生在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视野,提升对美术与艺术的认知水平。

一、传统文化艺术对于小学美术教学的意义

(1)促进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寄走越来越快,再也无法和之前一样安心坐在电视机前欣赏影古典视剧作品,也无法安心进行传统文化艺术的赏析,这不利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艺术的内容,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水平,提升传统文化艺术在学生间的传播程度,从而使传统文化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文化艺术不只对过去的时代有意义,更对现在社会有重要意义。其能够警醒世人不要忘记历史中的艰难事件,从艰难事件中体会当事人不屈的精神品格,从而激励自己向具有优秀品格得人学习的动力,当很多人都掌握这种优秀品格之后,才能够将传统文化艺术真正发扬光大。

(2)丰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在传统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知识向学生讲述绘画的基本技巧,之后便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绘画练习。这是一种简单而单调的教学模式。通过传统文化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增加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丰富小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知识面,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艺术素养。在过去的美术教学内容中,基本教师只是单纯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案例进行模仿,从而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枯燥的学习过程。如果将传统文化艺术于小学美术教学相融合,不但能够让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掌握基本绘画技巧,更能够让学生的绘画作品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表达学生的精神寄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增加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提升小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涵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文化艺术渗透进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1)带领学生赏析名家作品。小学美术教学说到底是艺术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有关艺术作品对学生进行讲解,讲解的内容包括作品制造的年代、创作者的生平事迹、作品代表的含义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作品的含义和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有利于学生精神素养的提升。

比如,当教师在讲述小学美术教材中“夸张的脸”内容的时候,首先可以向学生展示三星堆文明人形青铜器的脸;兵马俑人物的脸;书本中曹操的脸;关羽的臉;清宫历史画像中乾隆皇帝的脸等各个时期文化艺术作品的照片。之后让学生对每个人物脸部呈现的特点进行描述,学生会根据自己对各个作品的理解进行有关阐述,学生也许会认为三星堆文明人形青铜器的脸比较像外星人;兵马俑人物的脸看起来比较严肃像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书本中曹操的脸看起来比较奸诈;关羽的脸很红好像刚喝过酒一样;清宫历史画像中乾隆皇帝的脸是面无表情的;但是能够看出乾隆皇帝眉宇间轩昂的气质等。当学生阐述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零碎的词语进行课程的深入讲解。

(2)联想生活中具有传统文化艺术的作品。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事物,有的是绘制图案的花瓶、有的是做工精美的门帘、还有的是大家去景点游玩能够见到的仿古建筑等[5]。通过这些具有传统文化艺术特点的事物,能够让人们更好的体会传统文化艺术的意义,也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在生活中走近传统文化艺术,享受传统文化艺术带来的视觉享受和精神震撼。学生只有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才能够认真听从美术教师对于课程的讲解,从而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艺术对于小学美术和学生生活的重要意义。

比如,当教师在讲述小学美术写意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想实际生活中的写意作品。学生可能列举出绘制图案的陶瓷、房屋两旁雕刻龙凤图案的柱子等。教师应该对学生可能列举的物件进行预先分析,当学生列举之后对其进行艺术赏析。在我国历史中陶瓷有很多分类,其中景德镇陶瓷最为出名,因其细腻的笔触、丰满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构造得以流传于世间,并且在当下仍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3)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美术基础的教学。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美术基础的培养工作,如果学生具有扎实的美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赏析和理解,能够提升传统文化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效果,使学生更好的将小学美术素养与传统文化艺术相融合,建立自己欣赏美和发现美的标准,从而提升学生生活的幸福指数[6]。美术的学习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完成的,其需要通过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学生不断的学习,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从而根据相关基础理论衍生出自己对美术和艺术的独特理解,这对于学生进行美术的学习和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美术基础的教学。

总之,将传统文化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相融合,既对提升小学生的美术素养有推进作用,也对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也有帮助,这是一种非常正确的融合方式。促进传统文化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的程度,应该由教师带领学生赏析名家作品、让学生联想生活中具有传统文化艺术的作品、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美术基础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传统文化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完美结合。

传统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岭南文化对广东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创新求变有利于艺术创新,务实有利于艺术发展。然后分析了艺术创新人才对岭南文化的作用:深化岭南文化的内涵,强化岭南文化的特质,提升岭南文化的现代性。最后提出了基于岭南文化的广东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立足岭南文化的创新求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岭南文化的重商务实,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推进岭南文化的现代性,构建艺术人才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岭南文化 广东高校 艺术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吴爱邦(1979- ),男,广东罗定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吴卫光(1957- ),男,广东梅州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广东 广州 510006)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创新性、务实性、享乐性和直观性。岭南文化与广东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之间具有很强的契合性、关联性。探索广东高校培养艺术创新人才的路径,对于弘扬岭南文化、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岭南文化对广东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岭南文化是广东高校培养艺术创新人才的重要思想资源,促进艺术创新人才的文化自觉,塑造艺术创新人才的文化意识,深刻影响艺术创新人才的价值选择和创新行为。

(一)创新求变有利于艺术创新

鼓励冒险、崇尚创新、竞争开放的岭南文化是艺术人才进行艺术创新的文化土壤。改革开放以来,开放、宽容、创新的岭南文化不仅孕育了众多本土重量级的文化艺术名人,而且吸引了大批其他地区的文化艺术名人参与到文化强省建设中来。他们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经济效益,为推进岭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岭南文化彰显出新的活力,創新求变的特质得到进一步升华。因此,广东高校培养艺术创新人才,以岭南文化中的创新求变作为价值观照,以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凝聚情感认同,把艺术创新内化为个人的思维习惯、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为艺术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提供文化力量。

(二)务实有利于艺术发展

岭南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地位,形成了重务实、崇实效、求实用的特征。务实特征在艺术创新人才培养中可以理解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在当代岭南地区,务实思想集中体现在平民文化上。平民文化作为岭南文化务实思想的产物,主要特征是“俗”和“实”。“俗”即关注人民的世俗生活,“实”即关注人民的切身利益,“俗”和“实”体现了鲜明的人本主义和市民社会的色彩。广东高校要突破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瓶颈,就应立足于岭南地区的平民文化,从满足岭南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满足岭南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明确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艺术教育的办学方向。

二、艺术创新人才对岭南文化的作用

艺术创新人才队伍的壮大、艺术的商业化运作,与岭南文化的发展并不矛盾,反而会深化岭南文化的内涵、强化岭南文化的特质、提升岭南文化的现代性。

(一)深化岭南文化的内涵

在艺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广东高校以岭南文化为背景,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培育出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艺术创新人才具有的创新进取、关注民生、学以致用等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进一步夯实了岭南文化的思想体系,使岭南文化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鲜明的经世致用、开拓创新的精神。

广东高校推进岭南文化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创新颇具岭南特色的艺术形式。艺术类大学生搜集和整理岭南地区的民间艺术,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设计、公共雕塑、装饰图案等载体中,增强岭南风物的标识性和熟悉度,展现岭南艺术的魅力,拓展岭南艺术的内涵和外延。

(二)强化岭南文化的特质

在历史发展中,岭南地区与北方权力中心无论是在地理环境上还是在思想文化上都保持相当的距离,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被边缘化,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岭南文化形成了重商的价值取向、思想范式。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域文化来说,岭南文化具有唯实利、利益至上的功利主义倾向,发展出兴利、重商的精神特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岭南地区的文化艺术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这为高校培养艺术创新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艺术创新人才为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提供智力支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广东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艺术创新人才在文化艺术消费与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之间找准结合点,在文化艺术产品服务上兼顾商品性和文化性,以创意产品、艺术产品的消费为重点,在创造文化消费市场的同时引导人民加深对岭南文化的认同,确保岭南文化在艺术人才推广和参与市场开发中向高层次、高品位发展。

(三)提升岭南文化的现代性

岭南文化发展至今,其内容、思想、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消极因素。有学者认为,广东人充满了铜臭味而少了文化味。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从总体而言,广东人的文化意识、公民意识、政治意识等的确有待加强。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岭南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广东高校应增加对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物质投入,探索艺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岭南文化环境,以提升艺术创新人才的创造力,这是岭南文化实现现代转型的重要途径。

三、基于岭南文化的广东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岭南文化为艺术人才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广东高校应扎根于岭南文化之中,积极探索培养艺术创新人才的途径。

(一)立足岭南文化的创新求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广东高校既要探索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共同规律,又要避免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岭南人富有冒险创新精神,对异质化有着执着的追求。广东高校在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求新求异、因地制宜、因势而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此外,广东高校要充分发挥“敢为天下先”的岭南文化特色,联合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教育行政部门要减少对学校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扩大办学自主权。岭南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优良的传统,广东高校要发掘岭南文化的优秀内涵,促进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坚持现代主义和岭南文化的结合,坚持国家文化全局性特征和岭南文化区域性特征的并重,以艺术文化、艺术教育、艺术创新充实岭南文化的精神品格。

(二)结合岭南文化的重商务实,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广东高校在进行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时,应坚持商业与艺术的统一。

1.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当前,广东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与广东高校以市场为导向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是分不开的。广东高校积极推动文化艺术与商业的有机结合。艺术人才利用艺术社团、美术场馆等展示岭南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种文与艺搭台唱戏的做法,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素质,又能为培养艺术创新人才提供重要平台。总之,发挥岭南文化和广东高校的双重作用,能培养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立足文化产业发展、综合素质高的艺术创新人才。

2.加强与文化产业实体联合培养艺术人才。目前,广东各高校都加快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步伐,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广东高校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一方面对岭南文化进行保护、开发和规划,创新岭南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联合文化创意公司、企业,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推动艺术人才面向市场、面向人民、面向社会,让艺术人才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接受市场的考验,提升艺术人才的竞争力。

(三)推进岭南文化的现代性,构建艺术人才的精神家园

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岭南文化的特点深刻影响到广东地区的高校校园文化风格, 同时也熏染着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维方式。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吸取岭南文化的创新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立足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市场经济意识和艺术管理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學校可组织各种艺术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岭南艺术名家的艺术思想和方法。总之,将岭南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思想结合起来、将艺术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以岭南文化精神激励学生的艺术实践,凸显岭南文化的现代性。实践证明,将优秀的岭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利于促进岭南文化、人才培育、经济建设三者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权时,李明华,韩强.岭南文化(修订本)[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2]邓启龙.开放的岭南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3]田丰.实现文化自觉,全面提升岭南文化竞争力[J].广东社会科学,2003(3).

[4]徐南铁.20世纪末岭南文化的现状分析[J].学术研究,1999(12).

[5]柳立子.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城市文化发展——以广州与岭南文化为例[J].学术界,2014(2).

[6]吴爱邦,谭钊.岭南文化与广东高校校园文化[J].南方论刊,2011(9).

传统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保定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旅游文化艺术品的发展。目前,保定市旅游文化艺术品市场无论在艺术形式还是品种类别上,相互雷同,缺少特色,与迅速发展的旅游事业和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游客需求极不协调。本文针对当前保定市旅游产品的现状,对旅游文化艺术品创新原则及路径进行了分析归纳,指出基于地域性材料,以传统工艺为依托,深度挖掘本地区特色民间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是目前旅游文化艺术品一条可选择的可持续的创新设计路径。

关键词:文化 创新 材料 工艺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旅游文化艺术品的发展。旅游文化艺术品不仅是旅游景区特色文化的重要媒介,而且是旅游产业的经济主脉。但是,目前保定市旅游文化艺术品无论在产品种类或艺术形式上,相互雷同,缺少特色,单一、泛化性严重,与保定地区迅速发展的旅游事业和游客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产品需求极不协调。由此现象我们不难总结出,保定市旅游文化艺术品市场创新出多样的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艺术形式,迫在眉睫。

1 创新的目的

旅游文化艺术品是我国旅游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艺术品创新的目的就是创造并生产出适应旅游商品市场需要、满足游客需求、有着旅游区特色的旅游文化艺术品,从而塑造良好的旅游区形象,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2 创新的原则

创新要在特定的目标市场下,一方面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遵循消费者的审美消费趋势,离开了以市场、消费者为指导的创新都是无意义的。只有遵循市场规律进行的旅游文化艺术品形式的创新,才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做到创新的有的放矢,从而在市场中获得效益,形成良性的持续性发展。

另外一方面,不断挖掘、提炼并汲取当地文化的特点和精髓,对当地地域的传统艺术产品形式、审美文化进行充分了解,以发展的眼光吸收外来信息与资源,发现并选择出容易被游客所接受,所喜欢的内容与形式,走出一条突破传统艺术形式的,具有文化内涵与风格独特的旅游文化产品之路。

3 创新的路径

3.1 以地域性材料为基础,以地方手工艺为依托 地域性材料是指本地区容易获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材料。旅游文化艺术品作为物的存在,离不开材料的支撑,对地域性材料的适度开发与应用设计,不仅可以创造出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还可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对地方经济、地域文化的促进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作用。

地方手工艺,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积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人文、生活气息。保定市辖区22个县,其中白洋淀苇编工艺、易水砚、易州彩陶、曲阳石雕、徐水草编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品,而构成这些特色艺术形式的材料也都是取源于当地,当地的能工巧匠,根据材料的特性,制作出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彰显劳动人民质朴的思想感情和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朴素愿望。尽管各种工艺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在工业化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依旧有着自身的魅力,不但不能被遗弃,反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不可替代。

此外,在旅游文化艺术品创新设计中,手工生产它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切合当前推崇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第一,手工生产具有生产管理成本低,规模小,可分散,投入资本小等经济性优势,只要人勤手巧、口传身授,就可以广泛开展,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第二,手工生产讲求因材施艺、因地制宜的手工艺,其立足乡土的开展生产,高度切合地域文脉传统,可以充分发挥地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第三,手工生产其产业形态无论生产环境、工艺过程还是最终产品都各具特色、充满个性,也是一道可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生活化的人文景观,散发旅游景区无穷的人文魅力。

在市场化、工业化生产的今天,很多文化艺术品被批量化的生产,进入了工业流水线,此制作方法虽然快速、便捷,但是所生产的产品千篇一律,缺少了人文的艺术气息,也是导致目前旅游文化艺术品单一现象的原因所在。

在保定地区,白洋淀苇编、易水砚、易州彩陶、曲阳石雕、徐水草编、手工刺绣、顺平木雕等,各具特色,有着高度的艺术性和精巧的制作工艺。这些文化艺术品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的特征,是历史的遗产,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目前,保定地区发展比较好的是白洋淀苇编,苇编是白洋淀传统的手工艺品,取材于白洋淀的苇子,当地的手工艺人,通过编制,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如立帘、线帘、篱笆帘、鞋子、帽子、包等产品、或制作成色泽淡雅朴素,制作考究精美的芦苇画。在白洋淀,芦苇编织的产品,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再加之丰富多样的产品类别,增加了游客的选择范围,拓宽了产品的销售市场,受到了游客的极大青睐。

以自然、循环、易获取的地域性材料为基础,以地方手工艺为依托,以本土多元文化为源泉,创作出富有生活情趣、民族文化色彩的文化艺术品,向游客展示地区的生活哲学、审美态度,是特色旅游文化艺术品创新的一个新路径。

3.2 打造高内涵的旅游文化艺术品 旅游文化艺术品是旅游区文化的物质载体,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艺术品,他强调的不仅是旅游产品本身,更强调内在精神性的东西。旅游文化艺术品的创新实质上也是对某种地域文化、审美文化的传承与创造。

目前,保定旅游文化艺术品市场,大多数产品样式单一,缺乏地区文化特色,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在挖掘与彰显本地区文化内涵上不够突出,改变这一现象的根本途径就是要从文化角度关注旅游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问题。打造高内涵的旅游文化艺术品并不是说对原有艺术形式的模仿或者复制,而是要用现代的形式和观念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形式,经过现代设计方法,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整合、利用和再创造。深入挖掘当地文化,提炼重构出最具文化价值的元素,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创新。将地域文化的内容和特征通过新的艺术形式重新表现与诠释,从而提高旅游文化艺术品的价值。

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不仅能体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更是传达某地区文化价值的物质载体。作为设计者应当深入挖掘、拓展地方传统文化,真正有效的利用地域文化的精髓,打造丰富多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艺术品。

4 结语

旅游文化艺术品在我国旅游经济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开发、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受游客喜欢,并有着较高审美文化价值的旅游文化艺术品,对活跃旅游商品市场,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塑造各旅游区的良好形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旅游产品设计的创新和发展已是当务之急。如何创新?这中间文化是根本,设计是它的表现方法。挖掘地区特色民间文化,探索传统工艺,运用独到的现代创新视角,是目前旅游文化艺术品设计的一条可供选择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参考文献:

[1]任建军.河南宁陵白蜡杆产品设计研究[J].装饰,2013(7):97-

98.

[2]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3]张晓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J].思想战线,2002(01).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03264。

传统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文化不变化是没有进步的,传承是为了发展。我们理性地检视民族地区的多元音乐课程,可以发现其存在着偏狭的音乐课程目标、汉化的音乐课程内容、功利化的课程实施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树立多元音乐课程理念、复归课程民族文化品性、加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以及重视师资培训等。

关键词:音乐;课程;民族;多元;问题;对策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文化不变化是没有进步的,传承是为了发展。但是,“种子资源”一定要保护好,希望不要破坏它,但也不能就此说保护它就不要发展了。学校教育,对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对于民族地区实施的多元音乐课程,旨在培养民族地区学生的多元音乐文化理念和跨文化的交往能力。这里,我们理性地检视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现状,即可发现它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们需要做的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褊狭的音乐课程目标

在一些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由于缺乏多元音乐文化理念作支撑,存在着目标取向偏狭等现象。

1.文化熔炉的课程目标取向

文化熔炉的课程目标取向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汉族应当积极吸纳少数民族的文化,并使之融入到一个整合的文化之中。这种整合的文化,就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共同孕育的文化。

由此看出:文化熔炉论从理论上虽然也承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存在及其价值,但是仅仅把它作为了主流汉族音乐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变量,否认了其存在的独立性和发展的必要性。而这种文化熔炉观点下的音乐课程目标,也旨在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到主流社会,接受和学习以汉族音乐文化为核心的整合音乐文化。为此,学校要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相同的音乐课程和共同的音乐教材,课程也要传输共同的音乐知识、技能和核心的音乐文化观念。

这种文化熔炉观点下的音乐课程目标,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理想,但由于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独特境脉,而整合音乐文化无法具体体现每一个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性格,只能截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些片段或点滴,来融入到主流汉族音乐文化的模板之中,其实质——仍然是坚持“一元”下的音乐文化。

2.激进的多元音乐文化目标取向

当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遇到了种种阻碍和挫折,其前景不容乐观。一部分有识之士由此感到少数民族自身音乐文化有被淹没乃至于消亡的可能,因而极力主张在多元音乐课程中大力彰显本民族音乐文化。这种观点,对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创新,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开发的潮流中,封闭、孤立、倒退的激进民族多元音乐文化主义者,也随之而生。他们无视几千年来汉族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历史,反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汉族音乐文化进行交往和沟通,要求多元音乐课程传承绝对未受任何汉化影响的、“原汁原味”的、甚至“孤僻”的本民族音乐文化。

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分析、概括我国民族和文化时曾指出:中华民族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特色的多元统一体”。由此观念出发,他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可见,尽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着自己的特色,但它同时又与汉族音乐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和联系。而正是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融合,消解了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壁垒,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吐故纳新,并最终促成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因此,多元音乐课程也必须要把民族音乐文化置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背景中,不能仅凸显“差异”而否定“一体”,要在二者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而民族地区实施的多元音乐课程,则必须坚持追求“多元一体”的目标。当然,“将教育中激进的多元文化论同提倡共存的多元文化论区别开来,却并非易事”。

问题二:汉化的音乐课程内容

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内容选择的汉化取向,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一些民族地区在实施多元音乐课程时,从汉族文化而不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视角来选择和确立音乐课程内容。这种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课程选择观,没有充分考虑到各民族音乐文化多元的标准,仍以汉族音乐文化价值观为主导。充其量,只是在坚持汉族音乐文化的价值观、表现(表演)形式、立场观点的前提下,附加了一些描写和介绍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内容(知识)。这种“简单”模式下的多元音乐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特有的音乐文化境脉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内容严重背离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现实生活,致使民族音乐文化在课程中长期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

而这种汉化了的音乐课程内容,其实质是剥夺了少数民族学生在音乐文化选择上的机会和权利,影响了他们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培养,致使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觉得音乐课程失去了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以汉族音乐文化为背景”的、所谓的多元音乐课程,仅仅是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只是供学生学习的某种文化遗迹,实际上——是否定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其丧失了蓬勃的生命活力。

问题三:功利化的课程实施

1.“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民族地区的一些学校,因为担心音乐课程的开设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校的升学率,于是干脆不开设多元音乐课程或仅仅将其列在课程计划上但不去落实和实施。此外,由于办学思想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以及把“应试”当作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背景下,在民族地区的部分学校,音乐课程因不符合“应试”需要而被长期放弃或闲置起来。

2.“短视”的教学观念

民族地区的一些学校,在多元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目的,片面地理解为传递民族音乐文化历史和多元音乐文化理论知识、技能,要求学生接受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现成的结论、知识、技能、技巧,而不是对民族多元音乐文化进行思考、诘问、批判和创生。教师在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过程中,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创新,剥离了多元音乐文化学习与培养民族亲近感、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内在联系。这种“短视”的教学观念,是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中的“痼疾”。

问题四:不足的师资力量

然而,目前民族地区教师多元音乐教育的素养相当缺乏,已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瓶颈”。具体表现在:1.民族地区教师普遍缺乏多元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

2.民族地区教师普遍缺乏对本民族的音乐历史、音乐文化、音乐语言以及与音乐有关的风俗的了解和认同。并且,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往往也是零碎、片面和感性的,缺乏理性的知识和有意识的研究、学习;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也缺乏正确的评价,甚至简单地把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孤立地对立起来。3.民族地区教师往往还缺乏系统的《民族心理学》和《民族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不够,缺乏指导学生学习的具体措施。4.民族地区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和素养相对较差,无法适应实施跨文化教育的现代技术需要。

二、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的改进策略

策略一:提升民族文化特色,树立多元音乐课程理念

笔者以为,民族地区实施的多元音乐课程,既要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育,又要进行民族团结和音乐文化多元理念的教育。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须植根于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音乐文化之中,必须与民族音乐文化的境脉发生关联。

我国著名的民俗学专家陈勤建认为:“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由此,民族地区实施的多元音乐课程,通过对民俗、民间音乐文化的挖掘,促使少数民族学生了解、体验和感悟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引发他们积极的思考,进而提升他们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等民族音乐文化素质。而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和音乐文化多元理念的教育,旨在通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汉族音乐文化的相互交叉、融合的历史事实,使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与进步,必须吸纳其它民族优秀的、先进的音乐文化成分来作为营养。如果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完全封闭,不去与其它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交流,就不可能产生丰硕的音乐文化成果,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命力也会随之萎缩、衰退。

策略二:复归课程民族文化品性,实现多元音乐课程内容上的更新

由于一些民族地区的多元音乐课程长期以来都是以汉族音乐文化为中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实际处于课程文化的边缘。这种汉化了的音乐课程,造成了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和学生音乐文化选择权利实现的一些消极影响。这种状况,既不适应多元音乐文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有悖于我国“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还原少数民族音乐课程文化主体的地位,意味着民族地区的多元音乐课程可以根据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境脉、理想和追求,来对多元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加以选择、内化,进而构建各民族特有的多元音乐课程内容。

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的实施,是一次深层次的教育变革,它不仅是课程形式的改换,更是课程内容的更新。而实施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内容的更新,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认同国家主流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平等地对待和欣赏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使之通过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来拓宽视野,开阔胸襟,提高他们跨文化交往的能力。为此,多元音乐课程应该客观地介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以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汉族音乐文化融合的历史事实。2.注重民族性与国家性相结合。在多元音乐课程的实施中,应鼓励学生使用母语来表现音乐,允许各民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属于他们的音乐文化,呈现他们的民族音乐艺术特色。通过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促进学生对“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把对本民族的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3.强调多元性与同一性相结合。也就是说,在音乐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满足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又要体现国家的根本利益。通过对多元音乐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既了解整个社会音乐文化多元的事实,又了解各民族必须共有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观念;既看到不同民族音乐文化间的差异,又能发现其中隐含的共同的人性、理想和追求。4.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应整体融入而不是零星地、破碎地附加在多元音乐课程中。多元音乐课程可以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融入到相关的主题,也可以打破民族音乐文化界限,以社会音乐问题或历史上的音乐事件、音乐故事为线索,探讨汉族、本民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在音乐文化方面的新观点、新经验和新感受。

策略三:加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防止实施的功利化

其一,防止一些学校出于追求升学率,把多元音乐课程视为学科课程的“点缀”,或借口多元音乐课程对教师素质、实施条件等要求过高、目前条件不具备等理由,在多元音乐课程实施上设置障碍。要么视而不见,搁置一旁;要么迫于行政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项亟待加强的工作,需要得到政策、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都要把传承民族多元音乐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往能力作为民族地区的办学指导思想之一,积极转变观念,使多元音乐课程尽快成为民族地区的品牌课程、特色课程。

其二,防止多元音乐课程实施中的“短视”行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固然是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也不应该忽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即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批判、重构和创生。在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要在学生深入体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元音乐文化批判意识,赞赏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具有独特性的、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质疑和超越,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在学习和理解上的创新能力。

策略四:重视师资培训,增进教师对多元音乐课程的实施能力

教师,是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为了保障多元音乐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必须大力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教师:1.树立多元音乐文化的理念,对多元音乐课程具有全面、正确、深刻的认识和理解。2.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提高民族音乐文化的修养。3.熟悉和掌握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基本程序、操作技能及现代信息技术。4.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多元音乐课程的教学,并心甘情愿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学会和学生一起分享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的智慧。与学生共同成长。

结语

21世纪,是全球多元音乐文化并存、发展的世纪。在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既要考虑到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又要考虑怎样保留本民族音乐文化独具的特色。在这样的多元音乐文化视野中,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就应该在珍惜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用开放、豁达、多元的角度去思考各种不同形态、不同层面和不同趣味的民族音乐,以丰富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让民族音乐文化与时代、与国际接轨,朝着更宽广的道路发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大学艺术论文下一篇:音乐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