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研究生论文范文

2023-03-08

建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现阶段,我国各行各领域的发展都呈现出信息化的特点,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创新机遇,对于管理中所遇到的大量的信息和数据,需要实现对其的科学化管理和处理,提高信息数据的利用率,针对于当前工程项目管理在这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还需要管理单位从整体入手,构建全过程的动态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实现项目管理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大数据;特点;挖掘;优势;建筑工程管理

引言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目前,信息化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并且,还有助于企业进行管理,从而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数据给工程项目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通过整理与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可以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力度,保证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建筑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大数据挖掘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优势

1.1了解工程数据规律

大数据挖掘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最为明显的优势,就是能充分发掘和分析工程管理中的数据,并掌握其中一些基本的数据规律。工程管理中的数据规律分为两种:第一,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据,较为容易分析和处理;第二,非结构化的数据,具有特异性,需要对其样本进行单独的分析和处理,有利于完善和补充工程管理。当前,建筑工程管理具有任务重、复杂性等特点,且涉及建筑工程从投资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这期间必然牵涉工程量、资金以及工期等问题,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同类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进行平均化的处理,通过分析可以对建筑工程的工程量、资金以及工期等进行大致的判断和确定,为工程造价和资金的投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非结构化数据的特异性是指建筑工程中的部分工程缺乏具体的参考对象,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该部分工程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以确保工程质量,同时,所得数据结果将作为同类工程的指导和参考依据,也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工程管理。

1.2有利于工程管理质量的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已经成为必然。大数据挖掘不仅可以提升数据的整合分析能力,同时还能协调不同阶段的工程管理工作,对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实现了建筑工程精细化管理。此外,大数据挖掘还能提升建筑企业对自身發展情况的了解,通过数据分析,能准确预测行业发展,为管理人员确定企业发展决策,把握发展方向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同时大数据挖掘还能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质量,有效避免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及防控,为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1.3优化管理路径

在工程管理中,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的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和效率,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必将成为主流。大数据挖掘技术具有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数据收集能力,通过合理的充分的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对信息路径的分析,优化信息处理、分析和整合的能力,提升工程管理施工效率和质量,减少管理人员工作量和压力,促进工程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进而起到优化管理路径的作用。

1.4提升建筑工程预防风险的能力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风险,二是安全风险,两者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能否顺利进行,以及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工程管理人员加强管理力度的同时,还需要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大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充分挖掘数据中隐藏的信息和价值,为工程管理人员工作的开展以及判断项目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为风险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大数据挖掘可以将工程管理中存在联系的数据内容进行结合,可以提高信息交流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从而有效的规避风险,提升防控风险的能力。

2大数据挖掘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要点

2.1构建大数据挖掘的制度框架与管理层次

想要使大数据挖掘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得到更好的应用,首先就需要构建大数据挖掘的制度框架和管理层次。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各个部门与机构都有不同的作用与职责。因此,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分层管理和集中控制的模式,使各个部门与机构可以明确自身的职能。项目公司属于信息数据的收集者,集团公司属于通过信息数据进行决策的决策者,所以,在项目工程管理过程中,项目公司需要结合集团公司的实际需求,对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并把收集到的信息完整的传送给集团公司。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式,集团公司可以有效整理、分析、评估多有的信息数据,以便于集团公司对项目工程进行准确合理的判断,做出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决策。在构建大数据挖掘制度框架时,建筑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业务工作、信息数据、管理工作的需求,从而构建一个控制与处理信息数据的中心,只有这样才保证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2.2构建工期进度控制模型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工期进度是较为控制的环节,导致工期延误的情况有很多种,例如项目设计偏差、准备工作不足、施工设备没有按时就位、施工管理不恰当。因此,建筑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创建相关部门与相关管理机制,通过数据,把施工一线的实时信息数据传送到管理人员面前,并把信息数据进行存储,以便于以后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在行政管理制度上,可以通过集团总部-地区公司-项目公司-前线的模式,来加强管理。工程项目部和现场施工人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业务往来,工程项目部门需要把施工过程中各种现场信息数据录入到系统中,然后将信息数据传送到公司的数据库中,在此同时,公司也可以把数据库中的数据传送给工程项目部。此外,建筑公司的各个部门可以在大数据库中,对信息进行查看,以便于更好的进行管理调度,而且还可以利用各种数据库挖掘项目组,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2.3组建大数据挖掘小组

大数据挖掘小组的组建对于项目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数据信息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系统分析与评估的前提和保障。而大数据挖掘小组的组建需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工作。1)需要形成一个施工进度数据挖掘小组,这是因为通过施工进度数据挖掘小组能够对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根据专业人员的分析与评估来完善项目工程施工建筑中的控制管理工作,以此有效提高项目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2)还需要组建一支施工质量数据挖掘小组,这是因为,通过该小组能够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基础、质量检验、物流仓储以及施工进度数据进行详细的收集和整理,从而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有着一个清楚、准确的认知,避免工程项目施工受到不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确保施工质量。

结束语

在大数据背景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遇到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当前大数据挖掘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难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形成适宜大数据挖掘的管理层次和制度架构,同时组建一支高效的大数据挖掘小组,才能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更好的应用大数据来提高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为建筑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葛华丰.大数据挖掘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9):98-99.

[2] 王秋平.大数据挖掘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2016,14(23):92-93.

[3] 施骞.智能交互的决策场大数据情景下重大工程项目管理新趋势[J].项目管理评论,2018(2).

(作者身份证号码:130481198009302167)

建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绿色建筑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场重要革命,是贯彻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为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当前我国绿色建筑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运用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 Space,并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1994-2018年所发表的有关绿色建筑主题的978篇核心及以上的期刊文献为分析对象,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绿色建筑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文献发表期刊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和《建筑学报》等期刊,文献关键作者呈现抱团合作趋势,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发展与推广、建筑节能、国内外绿色建筑标准与体系比较和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等方面,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研究、低能耗建筑、健康建筑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方面。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视化;知识图谱;Cite Space

0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各行业中,建筑业是我国第一能耗大户。研究表明,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即在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及物业管理的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排放总量的40%。绿色建筑因其涉及诸多资源(能源、土地、水等)的最大化利用、环境保护和污染缓解,从而受到学者、建筑业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世纪90年代起,绿色建筑概念引入中国。发展绿色建筑逐渐成为我国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并随着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颁布得到了迅速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作推进的关键时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十三五”规划正在稳步推进。因此,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亟须加强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通过Cite Space软件从样本文献中提取关键词、发文作者、发文机构、来源期刊等数据,进行知识图谱的绘制。Cite Space是近年来在文献计量和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可视化分析软件。该软件可以根据样本文献来绘制引文分析、共词分析和共被引分析等知识图谱。知识图谱,又称知识域可视化或知识领域映射地图,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知识图谱可以通过可视化节点大小、网络连接强度等要素,揭示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动向、核心群体和合作关系。本文研究所使用的软件版本为Cite Space V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

1.2 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择的数据库为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CNKI是目前中国文献收录最完整、信息量最大和内容最可靠的专业数据库。因此,CNKI数据库能为大范围的文献获取和计量分析提供权威的数据支撑。

在CNKI数据库中,通过高級检索期刊检索以“绿色建筑”为主题,检索时间截至2018年12月31日,期刊类别为核心期刊、EI来源期刊和SCI来源期刊,一共检索到文献1510篇。由于搜索引擎的模糊匹配逻辑和中文的一词多义现象,CNKI的检索结果中存在大量的无关文献。为保证所分析的文献与“绿色建筑”主题具有足够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筛选,删除会议资讯、学术动态、快讯、科研机构单位介绍、栏首语以及无作者等不相关条目,最终得到978篇相关文献。

2 结果与讨论

2.1 研究现状

2.1.1 文献发表数量增长趋势分析

将整理的样本文献导入Cite Space,并借助Excel统计工具,对绿色建筑领域978篇相关文献发表数量的年增长趋势进行分析,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截至2018年关于绿色建筑领域研究文献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97年以前是第一阶段,我国学者关于绿色建筑领域的研究较少,每年发表的文献均不超过2篇,表明此阶段我国关于绿色建筑的理论探索才刚刚起步。1998年-2005年为第二阶段,随着绿色建筑技术和成果不断引入中国,推动我国政府绿色建筑体系和标准的建立,我国关于绿色建筑领域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多,每年发表的文献得到明显的增长。2006年以后是第三阶段,绿色建筑每年发表文献数量得到迅速增长,说明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绿色建筑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我国绿色建筑标准和体系的不断完善,政府、企业及社会对于绿色建筑的不断重视,预计未来该领域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将会继续持续增长。

2.1.2 关键期刊分析

本文借助Excel统计工具,对978篇研究文献进行期刊来源分类排序统计。经统计可知,978篇文献共发表在203种期刊上。关于绿色建筑研究文献发表的期刊较为集中,各类期刊分布不均衡,载文量最多的有104篇,最少的只有1篇。对其中排名前十的关键期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在发表的203种期刊中,排名前10种期刊的文献发表数量就占全部分析文献的53%,表明这10种期刊是绿色建筑研究领域文献的主要出版物,是研究该领域的空间分布特点和研究进展的重要窗口,也是未来了解该领域研究最新动态的关键期刊群。

2.1.3 关键作者及机构分析

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数应为发文最多者的论文数平方根的0.749倍,即N核心=0.749×Nmax。根据统计,发文最多的是华侨大学的秦旋教授,共发表12篇,则得到N核心=0.749×12=2.59,因此将发表文章数量为3篇及以上的作者定位核心作者,统计共有31名核心作者,占全部作者的26.50%,其中发文量5篇以上的作者有秦旋(12)、仇保兴(10)、柴宏祥(8)、林波荣(7)、莫懿懿(5)、孙大明(5)。

[3 ]Qin X,Mo Y,Jing L.Risk perceptions of the life-cycle of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26):148-158.

[4 ]周海珠,王雯翡,魏慧娇,等.我国绿色建筑高品质发展需求分析与展望 [J ].建筑科学,2018,34(09):148-153.

[5 ]李东红,仇保兴,吴志强,等.中美绿色建筑发展模式及其演进特征的比较研究 [J ].城市发展研究,2017,24(08):115-124.

[6 ]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的形势与任务 [J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05):1-7+11.

[7 ]何清华,王歌,谢坚勋,等.建筑业低碳技术创新图谱分析及政策启示 [J ].科技管理研究,2016,36(09):216-220.

[8 ]郝俊勤,刘伟,李昌健,等.RFID技术在我国图书馆的应用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Ⅱ知识计量分析 [J ].现代情报,2013,33(07):118-124.

[9 ]李伯华,黄曼丽,刘沛林,等.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路径与热点前沿分析 [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8,30(04):1-8.

[10 ] 叶贵,付媛,王玉合,等.行为视角下基于CiteSpace的建筑安全研究综述 [J ].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26(04):127-134.

[11 ] 赵一洁.基于CiteSpace的建筑业职业安全健康研究现状与趋势 [D ].重庆:重庆大学,2014.

[12 ] Price D d S.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 [M ].New York:Colum-bia Press,1963.

[13 ]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 [J ].科學学研究,2015,33(02):242-253.

[14 ] 戴竞,吴春笃,阿琼,等.基于CiteSpace的超声化学在光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J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7(05):658-666.

建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3篇

享誉天下的闽南民居古屋里,却有洋人的石雕,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么呢?

厦门市海沧区有一处红砖古厝建筑群落,它引起人们关注的不是它的规模和浓郁的地域色彩,而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

房子的两个石柱上的石雕竟然是两个外国人,而且其中一个外国人是身穿长裙的女性。

红砖厝是闽南和台湾地区独有的建筑样式,而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却和一段民族大迁徙的历史有关。

厦门市古民居文化专家龚洁说,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动荡,中原的氏族开始南迁,一直到南宋,历史上有5次大规模南迁,中原人把中原的建筑文化跟闽南地域的建筑艺术融合起来,创造了红砖民居,简称红砖厝。福建有四大民居:土楼民居、土堡民居、红砖民居、灰砖民居。红砖民居在福建民居系列中,地位非常高,艺术比其它3个民居更精湛。

作为纯粹中国建筑式样之一的红砖厝上为什么会出现洋人雕像呢?

房屋的主人说,那个雕像是护院的蒙伽利。

蒙伽利是闽南话,就是外国来的看家护院的神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护佑平安的神祗一般是凶悍的动物或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以及神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门神。

这个房屋的主人为什么把蒙伽利作为自己看家护院的神灵呢?闽南建筑文化专家龚洁虽然对闽南建筑有着很深的研究,但对这个问题却从未涉猎,对他来说,同样是一个全新的学术命题。

蒙伽利现象的背后,也许隐藏着重大的玄机,揭开它的面纱,对于享誉天下的福建民居或许有着重要的意义。年近8旬的龚洁欣然同意和记者一起探寻蒙伽利背后的秘密。

这所院落中的一位老人介绍了建筑者的身份。老人说,他的曾祖父年轻时便离家下南洋,在越南做大米生意,最多时有10家碾米厂。光绪年间,他携资回乡,买地建房。1906年建成了主院、家庙、仆役居室、学堂各一座。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当地人称为莲塘别墅。至于他的曾祖父为什么要把蒙伽利作为保护神,他也说不清。

蒙伽利石雕的出现只是莲塘别墅的个别现象,还是大部分红砖厝都有呢?

在厦门市,同安区的历史最悠久,在厦门市唯一的孔庙里,一块石碑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厦门市同安区地方文史学者叶文彬介绍说,这块碑叫铜鱼碑,还有一个金车碑,铜鱼、金车是同安古地标。同安城原来又叫铜鱼城。

铜鱼碑出土的地方,叫铜鱼池,水中的3块类似游鱼的巨石叫石鱼。原来这铜鱼之名居然和宋代的一位大儒有关。

厦门市同安区地方文史专家颜立水说,巨石形状像鱼,古铜色。朱熹19岁中进士,当官第一站就是到同安当主簿。南宋绍兴23年,也就是公元1153年,他把这3块大石头命名为铜鱼。

同安的历史悠久,如今的厦门市区当年只是同安县的一个岛屿。

颜立水说,同安县实施县治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原来同安县管辖的范围很大,民国元年以前,同安县就管辖现在的厦门市、金门县,还有漳州龙海市的一部分。

在同安区田洋村,有一处建于明代的红砖厝。当地人把这个有近500年历史的建筑群叫陈厝。陈厝占地3000多平方米,共有99间房。

龚洁介绍说,这处红砖古厝是明代嘉靖年间刑部侍郎陈沧江的府邸。这个房子叫三落三护厝,这种规制在厦门不太多。不多的原因不是其他人盖不起,而是来自朝廷的限制。

龚洁说,一般老百姓盖三开间;官做得大一点或者是经商富豪盖五开间;一般的小官、有钱人不能搞七开间,违反规制要受到中央政府的法律制裁。

在这组明代建筑中,没有丝毫和洋人有关的痕迹。当地人告知,离陈厝不远的村子有一个进士第,历史也很悠久。记者欣然前往,期望在那里能够找到蒙伽利的身影。当来到进士第时,一场乡间演出正在进行。当地人说,这叫车鼓弄。

厦门市同安区文化馆馆长袁和平介绍说,车鼓弄是这里特有的一种民俗民间歌舞形式。因为比较容易学,在同安地区非常普及,基本每个村都有车鼓弄这种表演形式。车鼓弄主要表现夫妻相敬如宾、邻里和睦、子女孝敬、尊老敬贤这类内容。

车鼓弄内容生动活泼,风格诙谐幽默,唱词通俗易懂,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走进这座三进双护厝的进士第院落,房顶上悬挂的匾额表明,这不是一般人家。果然,从房间的斗拱上看出了端倪。

龚洁说,斗拱是有讲究的,一般老百姓住的是一拱一斗;如果家里有读书人或再有经商人或稍微有点钱的就两拱一斗,这里是三拱两斗,说明这家出了进士。

牌匾清楚地表明了房屋主人的身份。房屋的主人叫陈睿思,康熙六年进士,官至户部主事。这座房子已有340多年的历史。在这座建于清初的进土第里也没找到蒙伽利的踪影。

海沧区新安村也有许多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早期的红砖厝,那里会不会存在蒙伽利现象呢?记者首先来到新安村最古老的房子,没想到这个简朴的红砖厝竟然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关。

龚洁说,这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夫人陈粹芬的祖厝,是她祖父的房子。清代初期建的。

在这座老房子里,龚洁还透露了鉴别红砖厝年代的诀窍。龚洁说,属清早期的特征在拱和斗,这里两拱一斗,统统没有漆金、雕刻,非常简明。乾隆之前都是这样。乾隆以后,经济发达了,人们开始装饰自己的居所,居室主人要表现自己有身份,开始装饰走廊,到乾隆后期就越繁复、漂亮,一直延续到民国。它们的分野就是乾隆以前简陋;乾隆后越来越雍容华贵。

在陈粹芬的祖厝,依然没有发现和蒙伽利有关的蛛丝马迹。

既然乾隆以前的红砖厝都比较简约,缺少雕饰,记者开始把探寻的目光聚焦到乾隆以后的红砖厝上。

记者见到了一座叫永裕堂的房子,是清末光绪年建的,这处标准、完整的红砖民居,木雕、砖雕、石雕都非常精美。

据说,这座精美的房子同样和历史上的大人物有着联系。1922年,时任粤军总司令的许崇智率军征讨陈炯明时途经此地,在永裕堂居住。

龚洁说,当时蒋介石是他的参谋长,参谋长是离不开司令的,所以判断:许崇智住过这个房子,蒋介石应该也住过这个房子。

永裕堂虽然装饰精美,但都是中式风格,没有丝毫异域文化的痕迹,自然也找不到蒙伽利的身影。难道莲塘别墅的蒙伽利只是个别现象?

从翔安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一个海岛上发现了一大片保存完好的红砖古厝,而且房上也有洋人雕像。

这是翔安区大嶝岛上的一个村落,叫田乾。在这片规模最大的红砖厝群落中,蒙伽利石雕再一次现身。不过这栋房子上的蒙伽利,位置与莲塘别墅不同,是在房脊下。这个蒙伽利肩负着沉重的房脊,表情却很轻松。

这座红砖厝另一侧的房脊下同样有一个蒙伽利雕像。

令人遗憾的是,田乾村也没人知道祖先为什么把蒙伽利安置在房脊下。

当地人说,同安有一个很特别的红砖厝,名字和古城同安有关,它的主人也非同一般。那个特殊的院落坐落在莲花村。由于整体格局是个同字,所以叫同字厝。盖成这样并非巧合,而是建房者有意为之。

厦门市同安区文史学者蔡良山说,同字厝的主人叫叶金泰,1930年建房时,他想显示自己是同安的土皇帝,就造了一个同字厝、安字厝。安字厝在战乱中停建了。

叶金泰究竟是怎样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呢?

蔡良山介绍说,叶金泰拥有很大的势力,影响到同安县、长泰县、安溪县。他有自己的武装、自己的银票,扩张过程中打家劫舍,有不少血案,在闽南一带影响很大,外边的人都叫他大土匪。

土匪建的房子和普通人家建的房子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走进同字厝,院内长廊便是同字中间的那一横。这样的结构在红砖厝中绝无仅有。长廊是主人接待宾客,饮酒赏月的场所。长廊后面的一个房间就是叶金泰的卧室,在这个看上去有些温馨的房间内,竟然暗藏着玄机。

厦门市同字厝休闲山庄总经理傅瑛介绍说,它跟普通的民居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他的床后竟隐藏着秘密。傅瑛指着一个小孔说,这是一个枪眼,枪眼内敞外小,从外面根本看不到,是为了防止别人袭击。

像这样的射击孔,在同字厝里还有许多。显然,同字厝是集居家与防卫一体的特型建筑。同字厝内不同于普通民宅的秘密还有很多,但是最吸引人注意的却是长廊后的一栋二层小楼,这种圆拱连廊的建筑样式是典型的欧式风格。

大山深处的莲花村居然也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可见当地人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经过寻访,虽然没有发现更多的蒙伽利,但是体现在红砖厝中的西洋建筑元素却不少,纯粹的西洋建筑也很多。蒙伽利的秘密或许就隐藏在西洋建筑的背后。

厦门西洋建筑最多的莫过于鼓浪屿。因此,从西洋建筑上破解蒙伽利的奥秘,鼓浪屿是最好的地点。

登上鼓浪屿,满眼是各种各样的异国风情建筑,仿佛置身海外。鼓浪屿各式各样的别墅有近2000栋。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异域建筑,鼓浪屿便有了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面积仅1.91平方公里的鼓浪屿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欧式建筑呢?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大清帝国一直紧闭的大门。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屈辱的《南京条约》上签字,开放包括厦门在内的5个口岸。英国军队在1841年8月便强行进占鼓浪屿,并设立了“领事事务所”。

龚洁说,1843年,英国人在鼓浪屿建第一栋别墅:领事事务所。紧接着,有10多个国家向厦门鼓浪屿派驻领事或建领事馆、公馆。

于是,那些与当地的红砖厝完全不同的洋房如雨后春笋般在鼓浪屿冒出来。1905年,鼓浪屿成为由西方列强共管的“公共租界”。之后,许多华侨也来到鼓浪屿买地建房,以致鼓浪屿的洋房越来越多。历史告诉我们:厦门市的洋房是鸦片战争后才有的,而且最早出现在鼓浪屿。

鼓浪屿众多的洋房中,有座庭院比较异样。这组以欧式风格为主基调的建筑群,中间的房子却盖了一个中式的屋顶。龚洁介绍,这个庭院的主人与在红砖厝上雕刻洋人雕像的主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下南洋的华侨。

鸦片战争后,厦门开放,很多青年人不安于贫困生活,离开家乡到东南亚。因为故乡情结,赚钱以后一定要回到家乡来。他们衣锦还乡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买地建房,他们建的房子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海外漂泊的烙印。

龚洁说,他们在东南亚各国看到殖民者在那些国家留下的建筑式样,同时,也看到外国人在这些国家耀武扬威的情景,所以把这些元素都带回来,表现在红砖民居上。然而,中西合璧的背后还另有深意。一位长期居住在鼓浪屿的美国牧师点破了主人在西洋建筑上加盖中国屋顶的真实用意。他说,华侨在海外遭受欺凌,因而在建造房屋时将中国式屋顶盖在西洋式建筑上,以此来舒展他们饱受压抑的心情。

建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通过对南疆传统民居的调研与实地考察,结合实际项目的实践得出南疆传统民居的特色的理论与新农村建筑设计实践的经验总结。

关键词:南疆民居;新农村

1 引 言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地域辽阔,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族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所以,这些地理和人文因素对当地民居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2 南疆传统民居的特点

天山以南的南疆盆地聚居了主要的少数民族,其民居保留得更为传统。以喀什为例。喀什夏季日照强,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风沙大。传统民居多以土坯、烧结砖建筑为主。房屋平顶,屋架木梁檩铺芦苇席,上抹掺芦苇杆黄土。后期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民间自建房出现了以烧结砖为主要墙体材料,木、土屋盖的混合结构。建筑布局上,多围合成相对封闭的庭院。这种封闭式庭院不仅有良好的夏季遮阳、冬季保温、保湿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防风沙功能。同时,也满足了居民的私密、安全等心理需要。

喀什居民多以农业为主。民居的庭院空间布局充分结合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庭院主要分前后院,后院是牛羊养殖和肥料、农耕器械的存放;厕所往往也会设置在后院。前院为日常活动的主要空间,院内多搭葡萄架栽种无花果、石榴等果树,营造了舒适的起居活动空间。

房屋多为方形,其平面布局形式主要有“一”字形、“L”形、“U”字形,以中间的主厅为中心,其他的房间围绕主厅在两端布置,通过外廊连接。外廊的檐下空间在一楼被称为“苏帕”,楼上的部分称为“皮夏以旺”,都是是重要的起居空间。

3 南疆传统民居存在的不足

当地居民的智慧造就了具有适应当地气候的民居形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喀什当地的传统民居也存在着不足。①喀什当地因地广人稀,民居建筑普遍分布较散,多沿乡村干道建造。不利于给排水、电、暖等市政管网及其他公共配套设施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另外,零散的布局也不利于抵御风沙和冬季的严寒。②市政配套设施缺乏,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如无市政排污,民居中的厕所多为旱厕。牛羊圈养在民居庭院内,因无较好的排污条件,也给居民卫生条件造成不足。③喀什处于地震多发带、多数地区抗震烈度在Ⅷ度或以上级别。而原民居单体建筑中并无合理的抗震设防构造措施。安全性明显不足。

4 南疆新农村建筑设计的实践

根据对南疆喀什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分析得出当地民居的特点,同时也发现了其存在的不足。下面以新疆喀什疏附县吾库萨克乡安居房工程为例,对当地民居新农村的建筑设计进行探讨。

(1)在新农村安居房整体规划布局上,采用集中连片规划、组团式规划布局,避免布局分散。改善了原有的防风沙、冬季御寒的不足。为乡村交通规划、给排水、电、暖等市政管网等方面提供更好的基础,为配套公共设施设计提供条件。规划设计中,将独立的6户或8户组成一个方形小组团(附图:鸟瞰效果图),组团中心设计交往、活动的广场。再通过小组团通过重复、对称等方式拼接,衍生成整个居民区。为了更好地防风沙,组团间交通的道路尽量避免直通,通过适当的错位的方式组织交通。在合适的位置设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清真寺、村委会、社区中心等公建配套。从而打造与现代化生活接轨的新农村民居。

(2)统一规划设计市政给排水官网及区域集中供暖管网,改善原民居在这些方面上的不足。在每户内设计沼气池,厕所及牛羊污物可以排放至沼气池,解决原民居中在这方面的卫生问题;同时,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作燃气使用。集中供暖改善了冬季采暖条件。

(3)在建筑设计方面,尽量保留原有民居的平面布局,包括庭院式布局及建筑的平面布局。安居房的设计对原有民居的庭院空间进行了改进,将建筑门前的葡萄园与及蔬果园、牛羊圈通过围墙分开。每家的院子均设前后门,前院门为人的主要出入口,后院门为牛羊牲畜、农作物和农用器具的出入口,从而很好的组织了居民的起居生活与农业生产的流线,对原有民居混流的现状进行了很好的改善,更好地营造了居民的生活空间。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自然条件和原有的文化、生活习惯,保留了传统民居中的布局形式,通过外廊将各功能房间串联起来,保留當地民居中重要的起居空间——“苏帕”、“皮夏以旺”。在安居房设计中,不在后院单独设置旱厕,而是结合厅、房设计厕所,并配上卫生洁具。而生产农用器具的库房则与后院结合设计,靠后门就近设置。目的是为了居民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各自集中,分区相对独立。(附图:户型平面图、鸟瞰效果图)

(4)建筑造型上,保留传统民居的文脉,采用清水砖外墙。通过庭院、错落有致的建筑的组合,营造了现代的、保留传统建筑文脉的建筑形象。为结合当地地处高地震烈度区和当地的建筑材料和经济水平,建筑结构采用了砖混结构,屋盖改用钢筋混凝土屋盖,以增加房屋的安全性。同时按国家规范设计抗震措施,设置构造柱、圈梁、墙体拉结筋等,大大提升了当地民居建筑的安全性。(附图:建成实景)

5 结 语

综上所述,新疆南疆传统民居是特定的地域性与文化性的建筑产物。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南疆民居也得到了发展。在当代建筑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让新疆民居的魅力得到传承,如何让新疆民居更好地适应当代新疆居民的生活、生产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对南疆传统民居的调研与实地考察,结合实际项目设计的实践得出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茹克娅·吐尔等.特定地域文化及气候区的民居形态探索》.华中建筑,2008年04期.

[2]陈震东.新疆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器美学;建筑形式;“高技派”;建筑师

建筑发展至今,早已不单单是供人类居住的工具。从最初的洞穴,到后来的装饰为主的中世纪建筑再到后期的几何统一化的国际主义风格,到现在多元化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一直在改变,同时影响着其他艺术门类的形式语言。工业时代的巨变使人们开始崇拜机器,就机器美学影响下的建筑形式而言,其结构形式大胆,勇于创新,具有“叛逆感”。

一、机器美学在建筑中的萌发

(一)现代主义源流中的艺术与技术

1851年英国首届世界博览会推动了全球工业化的进展,机器在世界上第一次作为展品受到世界瞩目,新的审美正悄悄出现。与此同时,该世博会对于建筑设计的尝试也是属于革命性的,完成展馆的设计要求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其规模之大,短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身为园艺师的帕克斯顿,将花房的结构尝试用于建筑,金属和玻璃取代传统的石材成为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形式解决了当时的建筑建造难题。展会结束之后,水晶宫展馆便被拆除。其整个建造、使用到后期拆除无疑体现了工业机器的强大,这也使得机器美学第一次被实践于建筑领域。

全新的建造手段对于当时崇拜古典艺术的欧洲来说显然是悖逆的,新的结构形式虽然出现,但是并不符合当时的美学理论,水晶宫的建立也仅仅是由于时间仓促而采用的临时方案。机器美学的形式概念逐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出现萌芽。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是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启蒙运动,这一运动否定了传统的建造手段,为新的形式语言出现奠定了基础。但在此时期,工业产品的结构和造型并没有得到肯定,相反,社会对其大肆批判,以此确定人相对于机器的优越性。虽然没有推翻主流的形式语言,但建造手段的改变也为新的形式发展埋下了种子。

随着现代主义设计思想逐渐成为主流设计思想,机器美学也逐渐得到确立。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建筑是供人居住的机器”,这是首次提出将建筑与机器整合在一起。他所设计的萨伏伊别墅就是体现其机器住宅设计理念的作品,底层架空、自由的平面布置、弯曲的围合造型等设计手段无不体现了现代建筑简洁实用的特点。架高的柱体十分精巧,内院的坡道以及屋顶的曲面墙成为建筑的机械构件。从整体看,建筑层次明显,有着机器一般复杂的几何构成形式。建筑形式所透露的工业气息在当时的艺术背景下非常超前。勒·柯布西耶提出的住宅机器很大程度是从空间功能而言,在艺术品的基础上更强调了住宅的物理性,即“居住性”,这与他的城市构思密切相关,模块化的住宅在他的设计中成为冰冷的机器。他的设计理念虽然没有强调机械形式美学,但从机器功能折射出的建筑构成无疑是建筑机器美学的契机。

(二)技术的倡导者——巴克明斯特·富勒

20世纪50年代属于战后恢复期,工业发展恢复,科技气息浓厚,战后建筑的快速重建也使新的建筑形式备受期待。其间,建筑设计领域出现了新的实践形式和结构理论,在美国建筑师理查德·巴克明斯特·富勒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富勒最突出的成就是将穹顶构造的工业技术建造付诸实践,钢筋和玻璃围合成的网格球体法则即使在现在也是不可推翻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博览会的美国馆就是其代表作。作为建筑构造的革新者,富勒无时无刻不在尝试,如 “效能最大化”系列盥洗间、汽车和终极住宅,虽然所完成的实践案例数目寥寥,却引起建筑理论研究者极大的兴趣。富勒的穹顶建筑将结构、材料完全裸露在建筑表面,建筑所带来的科技感、未来感正是工业升级所造就的,他的尝试使工业技术将建筑机器美学的形式感与建筑本体捆绑。

二、20世纪的建筑——机械主宰的天下

在西方建筑艺术史中,后现代主义建筑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到现在,机器美学是其中的代表美学形式,其理论核心来源于结构建筑学。结构建筑学是以建筑结构的工程设计为核心,建筑构件为基础,通过理性的工程设计来实现建筑的形式表达。结构建筑学与建筑形式相互渗透,建筑本体潜在的欲望被逐渐激发,建筑结构不只是单纯高度理性的工程设计,结构的叛逆造就了机器美学。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出现将这种机器美学的形式感推向了高潮。

20世纪70年代,机器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在建筑领域已有一些新锐建筑师做出了尝试。“高技派”就是当时社会所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形式流派。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在法国巴黎所设计的的蓬皮杜艺术中心震惊世人。形式守旧者大肆批判的同时,也有部分新锐建筑理论家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建筑形式能作为代表工业化的时代标签。蓬皮杜艺术中心建筑的外立面纵横交错的结构管线密布杂乱地排列着,甚至像一座工厂一样,形成叠透、错乱的形式美感。罗杰斯说到:“建筑的设计本就是为了打破原有的传统文化隔阂,吸引更多的市民前来参观。”

皮亚诺和罗杰斯以明确的机器美学作为建筑的形式表现,促使“高技派”的设计语言逐渐形成,设计作品在世界各地趋于丰富。罗杰斯所设计的伦敦劳埃德大厦建筑表面趋于整体化,高耸震撼建筑体的更像是大的机械体。建筑“高技派”的另一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在项目香港匯丰银行总部将整洁的建筑外立面用管道分割,内部空间运用了大量的钢架和玻璃组合,形式像一个巨大的结构仓。另外还有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等建筑实践也是福斯特机器美学的代表。建筑机器美学也在这个时代下被更多人关注,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方式。

三、“技术形态主义”的表现手法

(一)装置与建筑构造相结合

汤姆·梅恩无疑是“技术形态主义”的代表建筑师,“技术形态主义”使得机器装置更加形式化,艺术性得到了空前的表达。在梅恩的建筑建筑作品中,空间形式常常以机械装置与建筑构造相结合,作品细节丰富,结构复杂精巧,传动装置设计精良巧妙,形式复杂却又不失构造的秩序感。在他的作品如海普银行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卫星操作用房中,机械与建筑传动装置相结合,形成符合逻辑审美的控制装置,将构造技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是其“技术形态主义”的手法之一。

(二)丰富的表皮设计

双表皮设计是“技术形态主义”主要的特点之一,表皮设计采用多材料、多结构、多形式的手法,以达到多重的感官刺激。其强调材料的多重性和透明性,金属材质的倾斜、交错,玻璃的折叠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室内透明材质与结构表皮所产生的光影变化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建筑表皮的材料也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钢材和玻璃的结合,二是金属构架与金属网状结构,三是金属百叶窗和遮阳板的组合形式。

韩国首尔太阳大厦中,就体现了其建筑表皮的多样性。这件作品建成于1996年,建筑刻意采取了“双塔”的形式,其原因是建筑本身属于两个业主。建筑从室外看整体的结构形式夸张,丰富多变,建筑顶锥形尖顶向上伸展。建筑表皮用铝板将整个建筑包裹起来,形成了太阳大厦的第二层表皮肌肤,铝板的形式采用折疊的形式手法,其灵感来源于韩国本土繁荣的折纸手工艺。其夸张的形式、巧妙的构思,与很多解构主义建筑师的设计手法不谋而合,例如弗兰克·盖里等。

(三)“致亡技术”的倾向

“致亡技术”是指人面对复杂机械技术后的恐惧心理。在很多科幻电影中,科技的发达不只是给人类带来了便捷,还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是毁灭,科技面前人类显得渺小。“致亡技术”的建筑语言便是面对机械产生的复杂情绪。建筑传达的语言充满了矛盾性,给人以恐惧、压抑、焦躁的感受。

四、建筑机器美学的数字化趋势

而今在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基础上,当代建筑通过新的设计手段将原有形式重组,满足日渐差异性的不同受众群体。数字化重新定义了机器美学,建筑机器形式不只是钢铁与玻璃的交错,而是形式更为有机,可控制性更强。在数字化的设计驱使下,建筑设计师通过数值调整进而对方案设计进行深化,从而达到建筑空间多元、差异的发展。

数字建造赋予了技术美学更丰富的内涵,在蓝天组建筑师事务所的实践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数字化对于机器美学所带来的形式革新。复杂的建筑形体及其反叛的解构形式语言是其主要特点,数字化的建造手段是实验基础。从法国里昂汇流博物馆、韩国釜山电影中心等案例中都可以看到数字化带来的叛逆的机器美学实验。虽然数字化建造手段在世界广泛被实践,但是水平的差异化、实验的可挖掘性等因素仍然是今后的研究趋势,而机器所带来的工业使命也逐渐成为时代印记,多元化的社会需要机器美学有新的形式语言。

五、结语

建筑作为机器艺术,所呈现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正是当代人们对于未来时代的一种诉求,对于机器的思考和表达,在建筑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是形式中所表达的复杂感、秩序感、异质感却是基于建筑师对当代科技文明的思考,设计的多元化表达正是文化科技多元化的时代体现。形式的表达以及基于形式背后的审美性批评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开始,美学形式部分变得抽象、几何,这也正是促使现代设计飞速发展的重要起源之一,欣赏者从形式背后所体验到的情感也趋向多元,机械美学顺应时代的审美诉求,表达于建筑实践,实现人对于未来技术的幻想,这些人们的思绪和情感也正是这些建筑形式不断发展的前进动力。建筑与机器的完美结合、作品的感性认知大于其理性认知,这也正是此类建筑艺术形式中的审美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黑尔.建筑理念:建筑理论导论[M].方滨,王涛,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方晓风.建筑还是机器?:现代建筑中的机器美学[J].装饰,2010(4).

[3]刘顺为.技术形态主义:汤姆·梅恩的建筑思想和方法研究[J].建筑师,2012(3).

[4]高峰.产品形式的“数字建构”:当代高技派建筑的数字化设计趋向简析[J].建筑师,2010(2).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上一篇:建筑专业类论文下一篇:发表建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