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融资风险评估范文

2023-09-13

项目融资风险评估范文第1篇

及防范措施

摘 要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个高风险的施工过程,工程建设参与各方均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如不加以防范,很可能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甚至酿成严重后果。我们目前的国内市场尚未发展成熟,相当一部分高超低风险的施工技艺无法完全落实,这更加使得我们的项目施工风险防控工作显得重要和紧迫,对于风险的识别、预防和控制始终都是我们建筑工程项目开展的永恒主题。

为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种类,如技术与环境方面的风险、组织风险、经济方面的风险、合同风险,接着分析了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特点,并提出了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防控措施,如风险控制、险转移、风险自留,最后通过具体的建筑施工项目风险及防范案例分析加以说明。

关键词:

1、建筑工程;

2、风险控制;

3、风险预防

目 录

一、引言 .......................................................................................................... 1

二、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种类 ...................................................................... 2

(一)技术与环境方面的风险 ............................................................. 2

(二)组织风险 ..................................................................................... 2

(三)经济方面的风险 ......................................................................... 4

(四)合同风险 ..................................................................................... 5

三、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特点 ...................................................................... 6

四、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防控 ...................................................................... 7

(一)风险控制 ..................................................................................... 7

(二)风险转移 ..................................................................................... 9

(三)风险自留 ................................................................................... 11

五、建筑施工项目风险及防范案例分析 .................................................... 12

六、结论 ........................................................................................................ 13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14

一、引言

建筑工程是国家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很快,建筑市场已初步形成。但是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工程和建筑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这一要求,建筑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推行施工项目管理是对施工企业最有影响的方面之一。其意义在于通过实行施工项目经理负责制,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内部资源的市场化管理等,推动企业内部的机构调整,最终实现企业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劳务密集型向劳务密集与技术密集结合型转变。通过这种转变来整体提高施工企业的素质。

建筑工程由于具有投资大、工期长、施工难度大、技术复杂以及工程参与方众多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所以建筑工程施工是一个高风险的施工过程,工程建设参与各方均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各种风险,如不加以防范,很可能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甚至酿成严重后果。因此,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研究建筑工程施工的风险,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可适应国际建筑市场的客观需求,并将有利于国家基本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

为此,本文针对建筑施工项目常见风险及防范措施,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种类

(一)技术与环境方面的风险

建筑施工项目技术与环境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 工程地质条件。这种风险一般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需要依靠相应的历史地质资料,但这些资料并不可能完全准确,甚至有时准确率还相当低。而且经过时间的推移,地质条件也在不断的变化,再加上目前我们对环境的开发程度的加剧,各种地质情况的互相影响也使得这种风险的期望越来越高。

② 水文气象条件。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异常天气的出现,例如台风、暴雨、洪水、大雪、泥石流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现象。这种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区别在于它不可避免,一旦风险发生,只能尽可能把损失降到最低,不可能避免风险。

③ 施工准备不到位。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到位,导致施工周边或者施工现场存在自然与人为的障碍,亦或者“三通一平”等基本工作准备不够充分,导致建筑企业不能按时达到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影响开工,从而导致工期延误。

④ 设计变更或图纸提供不够及时。这个风险主要来自于业主单位,在前期沟通过程中,业主单位的设计变更理念和图纸如果提供不够及时,导致后期施工过程中出现失误,影响施工安排,从而导致一系列的施工问题,造成承包方的重大经济损失。

⑤ 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经常碰到特殊工艺或者特种施工,例如高空、高温等施工。这些不可取代的工作岗位必须由合格的持证人员担任,而细微的工作疏漏也正是此类风险发生的导火线。

(二)组织风险

组织风险其实是从立场区别的角度去考虑建筑工程风险存在的形式。他从两个相对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族群里面把各种潜在的风险立场化,就形成了下面两种风险模式。

① 业主方的风险。项目业主若是联营体,则可能由于各合伙人对项目目标、应尽义务、享有权利等的理解、预期和态度不同而造成进展缓慢。即使在项目执行组织内部,项目管理班子也会因同各职能部门之间配合不力而难以对项目实施有效的管理。

事实上,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各种干扰因素有很多,业主承担的风险很大,

在《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中规定,业主应承担的风险的内容具体包括:战争、敌对行动(不论宣战与否)、入侵、外国敌人的行动、叛乱、革命、保东、军事政变篡夺政权、内战;除工程承包企业或其分包单位雇用人员中的或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骚乱、混乱外的一切骚乱、**或混乱;永久工程的任何部分为业主使用或占用;由监理工程师的工程设计变更引起的原因造成的损失或损坏;由于任何核燃料或核燃料燃烧的核废物或有放射性的有毒炸药的燃烧引起的粒子辐射或放射性污染;以音速或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或其他飞行物引起的压力波;一个有经验的工程承包企业通常无法预测和防范的任何自然力的作用等。

② 承包方的风险。承包商应承担的风险是指工程项目实施中的除规定为业主的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其中具体在不同阶段他所承担的风险也是不同的。

比如在投标决策阶段主要内容包括是否进入市场,是否对某项目进行投标;当决定进入市场或决定对该项目进行投标时又必须决定投什么性质的标;最后还要决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中标。在这一系列的工作决策中潜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1)信息失误风险。就是指在获得信息时,存在失误,比如获得的信息是过时的信息等。

(2)中介与代理给承包商的风险。中介风险有可能是由于中介业务人员为谋取私利,以种种不实之词诱惑交易双方成交,给交易双方带来很大风险。代理人的风险有可能是水平太低,使承包商的利益受到损害;也有可能是代理人为私利与业主串通;还有可能是同时给多家代理,故意制造激烈竞争气氛,使承包商利益受损。

(3)保标与买标风险。

(4)报价失误风险。低价夺标寄希望于高价索赔;低价夺标进入市场,如果判断失误,承包商投入全部精力和资金,并未获利,而业主方无后续工程建设能力,既无后续市场,从而使承包商造成亏损;依仗技术优势报高价;依仗关系优势而盲目乐观,从而报高价;选择合作伙伴失误;自作聪明,弄巧成拙。

在签约履约阶段是风险比较集中的阶段,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工程管理风险。做好工程管理是承包商项目获得成功的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参与实施的分包单位多,相互协调工作难度大,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与项目经理部的关系是否和谐,项目管理的其他相关各主体间的配合是否协调,政府有关部门的介入等问题上,如果管理跟不上,不能应用现代管理手段,不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结果将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由此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

(2)物资管理风险。工程物资包括施工用的原材料、构配件、机具、设备。在管

理中尤其以材料管理给工程带来的风险最大。

(3)成本管理风险。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承包项目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哪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给整个成本管理带来严重风险。

(4)业主履约能力风险。业主不能按时支付工程款,也是承包商比较头疼的一种风险。

(5)分包或转包风险。分包或转包单位水平低,造成质量不合格,又无力承担返修责任,而总包单位要对业主方负责,不得不为分包或转包单位承担返修责任。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选择分包不当或非法转包而又疏于监督管理造成的。因而只要承包商稍加注意和监督就可以避免。

在竣工验收与交付阶段的风险有时常会被一些经验不足的承包商所忽略,其实这一阶段也有很多风险,它主要体现在竣工验收的条件、竣工验收资料的管理、债权债务的处理等方面。

其中,竣工验收是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前面任何阶段遗留的问题都将会反映到这一阶段。因此施工方应全面回顾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以保证项目验收时能顺利通过。

(三)经济方面的风险

经济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 招标文件。作为整个招投标过程的核心,投标者必须研究招标文件中任何一项涉及设计图纸、质量要求以及工程量清单的潜在经济风险。

② 各大要素的市场价格。劳动力市场、设备租赁及买卖、材料市场等的价格变化,特别是目前全国提倡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上升和材料市场中材料价格的波动都直接影响着工程承包价格。

③ 融资成本的控制。目前国内的建筑企业基本都是在垫资中生存,任何一家上规模的建筑企业都面临一个融资成本的风险控制问题。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国家政策对工资、税种、税率和银行政策的调控都直接对企业的融资带来影响。

(四)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 存在缺陷、显失公平的合同。在合同条款上存在不完善的或者没有转移风险的担保、索赔、保险等相应的条款,缺少因第三方影响造成的工期延误或者经济损失的条款,存在单方面的约束性,过于苛刻的权利等不平衡的条款等。

② 发包人的资信因素。发包人经济状况恶化,导致履约能力差,无力支付工程款;发包人信誉差,不诚信,不按合同约定进行工程结算,有意拖欠工程款等。

③ 分包方面。遇到分包商违约,不能按质量按工期完成分包工程等。

三、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特点

投资规模大只是建设工程项目的特征之一,还有实施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经济风险和技术风险大、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严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等特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各工程项目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风险所致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促使科研人员和实际管理人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视对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从立项到完成后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必须重视对风险的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作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超越人们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而且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风险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这些说明为什么虽然人类一直希望认识和控制风险,但直到现在也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第二,某一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任何一种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个别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但对大量风险事故资料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运动规律,这就使人们有可能用概率统计方法及其他现代风险分析方法去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同时也导致风险管理的迅猛发展。

第三,风险的可变性。这是指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的变化,随着项目的进行.有些风险将得到控制,有些风险会发生并得到处理,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

第四,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建筑工程项目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其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并与外界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这是建筑工程项目中风险的主要特点之一。

四、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防控

本文例举了多种建筑工程风险的种类,目前为止,我们在日常建筑工程当中遇到过的和常见的风险并没有如此之多。所以,本文我们重点针对常见的建筑工程风险展开进行探讨。

(一)风险控制

①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应贯穿项目的全过程,坚持“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工作方法,持续改进过程的质量控制。项目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程序:(1)明确项目质量目标;(2)编制项目质量计划;(3)实施项目质量计划;(4)监督检查项目质量计划的执行情况;(5)收集、分析、反馈质量信息并制定预防和改进措施。

② 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控制。工程所有使用的材料及其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构件等应有出厂合格证和材质报告单。对需要作材质复试的材料,应规定复验内容、取样方法并应填写委托单。试验员按要求取样,送有资质的试验单位进行检验,检验合格的材料方能使用。首先,为了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在取样时应首先选取有疑问的样品,也可以由承发包双方商定增加抽样数量。其次检测单位应符合相应的国家规定和地方法规,遵循其明确规定和要求在施工单位的试验室进行试验,也可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且施工企业试验室出具的实验报告是该工程竣工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对建筑施工企业试验室出具的报告有争议时,应委托争议各方认可的、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重新检测。

③ 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管理,其管理的内容涉及建筑生产的各个环节。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制定安全政策、计划和措施,完善安全生产组织管理体系和检查体系,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分为五点,分别是:

(1)制定安全政策:任何一个单位或者机构必须由明确的安全政策,施工单位的安全政策必须有效并且有明确目标;

(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体系:一项政策的实施,有赖于一个恰当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去贯彻落实。仅有一项政策,没有相应的组织去贯彻、落实,政策仅是一纸空文。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系统,是确保安全政策、安全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

(3)安全生产管理计划和实施:计划和实施的重点是使用风险管理办法,确定清楚危险和规避风险的目标以及应该采取的步骤和先后顺序,建立有关标准以规范各种操作;

(4)安全生产管理业绩考核:施工单位应采用涉及一系列方法的自我监控技术,用于判断控制风险的措施成功与否,包括对硬件(设备、材料)和软件(人员、程序和系统),也包括对个人行为的检查进行评价,也可通过对事故及可能造成损失的事件的调查和分析,识别安全控制失败的原因;

(5)安全管理业绩总结:施工单位需要通过对过去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并用于今后工作的参考,这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工作环节。

① 专项安全方案编制。对于下列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应单独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1)土方开挖工程:开挖深度超过3米(包含3米)的基坑的土方开挖工程; (2)基坑支护、降水工程:开挖深度超过3米(含3米)或虽未超过3米但是地址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的基坑支护、降水工程;

(3)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

(4)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KN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采用起重机械进行安装的工程;起重机械设备自身的安装,拆卸;

(5)脚手架工程:搭设高度24米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附着式整体和分片提升脚手架工程;悬挑式脚手架工程;吊篮脚手架工程;资质卸料平台、移动操作平台工程;新型及异型脚手架工程;

(6)拆除、爆破工程以及建筑幕墙安装,钢结构、网架和索膜结构安装工程,人工挖扩孔桩工程,地下暗挖、顶管及水下作业工程,预应力工程,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尚无相关技术标准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除上述这些所列举的专项工程外,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还应组织专家对单独编制的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

② 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招标文件。吃透业主意图及要求,了解项目的来源,分析企业现有的状况(包括人力、资金、设备、技术力量等),再研究一下此工程施工的可

行性。详细审查图纸,复核工程量,分析招标文件中存在的风险,如采用竞争性谈判的工程,此工程的风险出现在价格竞争上,投标企业相互之间打价格战(谈判至少两轮以上),这样的工程一般以赔钱为代价而中标;如采用清单报价中的风险,比如业主提供的工程量,是否存在漏项及工程量需投标人核实,中标后一律不予调整,这种是工程量上的风险。还有措施费不因任何变更而改变,规费竞报一次性包死(定额测定、文明施工、排污、社保、住房公积金等规费文件不可竞争),还有不执行任何政策性调整,不计取总包服务费。研究投标策略,以减少合同签订后的风险。

③ 合同签订规避风险。合同通常的文本格式是固定的,但是在专项条款和敏感节点上,应当留意。例如,在协议书上,工期时间要以实际开工时间为准,价款要与专用条款相对应;在专用条款中,工期条款关键要写上“奖罚总额不得超过工程预算价的百分之几”这句话。固定价格合同一定要约定价格包括的范围,那么超出这个范围的就是允许调整的。可调价格合同要把可调范围内的全写上。工程价款的支付要明确支付的节点和支付的金额,并且都必须以实际数据为准,不可出现虚词,例如大约或者左右等。结算条款一定要约定结算审核期限,不能让业主无休止的审来审去,建设部有个107号令,提交结算资料室必须让业主签收。关于质保金条款,建质【2005】7号文“关于工程质量保证金暂行管理办法”上面规定保修金返还期限为六至二十四个月。违约条款上,必须注明“非承包人原因导致工期逾期,承包人不承担逾期责任”,并且需要明确承包人的责任范围。对于专用条款及通用条款的补充,也就是对前面条款中未涉及的内容作补充的补充条款也是必不可少的。

④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规避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是建筑施工合同签订履行的基础,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明确规定了各项合同无效情形和处理方式。建筑公司应将合同归置统一保管,便于查阅和整理归档。

(二)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在承包商不能回避风险的情况下,将自身面临的风险转移给其他主体来承担,但转移风险并不是转嫁损失,有些承包商可能无法控制的风险因素,在其他主体那里却可以得到控制。

转移风险并不一定会减少风险的危害程度,它只是将风险转移给另一方来承担。在

某些情况下,转移风险可能会造成风险显著增加,这是因为接受风险的一方可能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所面临的风险。比如:总承包商在和分包商签订分包合同时,可能会制订一个误期限损害赔偿条款,该条款既包括分包商由于误期而需要对主合同所作的赔偿,又包括对主承包商所遭受损失的赔偿,分包商可能没意识到这种转嫁给他的额外风险,并且分包商很可能不具备承担这些风险的经济能力。一般说来,风险转移的方式可以分为财务型非保险转移和财务型保险转移。

财务型非保险转移是指通过订立经济合同,将风险以及与风险有关的财务结果转移给别人。在经济生活中,常见的财务型非保险风险转移有租赁、互助保证、基金制度等等。

财务型保险转移是指通过订立保险合同,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人)。个体在面临风险的时候,可以向保险人交纳一定的保险费,将风险转移。一旦预期风险发生并且造成了损失,则保险人必须在合同规定的责任范围之内进行经济赔偿。

购买保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转移风险的手段,通过保险可以将自身面临的风险很大程度上转移给保险公司,让他们来承担风险,以将不确定性化为一个确定的费用。在建筑业中,获得保险的投保费用正在变得越来越高昂。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没有任何缺陷的建筑是无法保证的,它很有可能在项目完工后很久才会被发现。这种在建筑完工时或合同规定的缺陷责任期内无法发现的某些潜在的缺陷正是建筑业的一大特点。由于保险存在着许多优点,所以通过保险来转移风险是最常见的风险管理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能够通过保险来转移,因此,可保风险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目前对于发现潜在缺陷后的处理安排无法很好的满足业主、承包商或设计者的利益。对于业主来说,存在一种风险,即他必须通过法律程序证明缺陷及其造成的损失是由其他方违反合同、忽略或忽视而引起的,以此来弥补业主的诉讼费和修复费等。但同时也有些业主可能因缺乏足够的资金而无法提出诉讼。对于承包商和设计者来说,他们在项目完工后许多年中都存在着对业主索赔所需承担的潜在的责任。而且,在多方关系中的连带责任,可能导致工程各方中的一方或多方,将不得不承担赔偿中的一个不合理比例。因此这也是风险转移在日后需要完善的。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风险转移给分包商。工程风险中很大一部分可以通过分散给若干分包商和生产要素供应商来处理。比如对待业主拖欠工程款的风险,可以在分包合同中规定在业主支付给总承包商后,在若干日内向分包方支付工程款。

承包商在项目中投入的资源越少越好,这样一旦遇到风险还可以进退自如,不至于无法抽身。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上可以通过租赁或指令分包商自带设备等措施来减少资

金、设备的沉淀。

(三)风险自留

那些造成损失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是最适合于自留的。因为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转移,或者说,将这些风险都转移是不经济的,对于这些风险就不得不自留。除此之外,在某些情况下,自留一部分风险也是合理的。 通常承包商自留风险都是经过认真分析和慎重考虑之后才决定的,因为对于微不足道的风险损失,自留比转移更为有利。 风险自留在操作上的具体措施有如下两点:

一、“防止损失或减少损失”

所有的防止和减少损失的措施都需要一定的费用支出,但若采取某些措施,可用较少的费用就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损失发生前的措施:在此阶段消除或减小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损失可能发生时的措施:在损失发生时有必要的技术组织措施以减少其损失;损失发生后的措施:一旦发生了风险应采取各种措施将损失降低至最低的程度。

二、自我保险

自己承担可能发生的风险有时比转移风险更为有利。这是承包商自己承担风险,称为自我保险。采取这种措施可以节约开支,承包商会积极主动地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控制。但自我保险实际上也是一种风险,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承包商必须具备全面素质,养成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各项工艺规程的良好习惯。

五、建筑施工项目风险及防范案例分析

我公司目前的重点项目“宁波集士港镇董家桥村3号居住B地块项目”在开工初始存在着一系列的安全和风险隐患。我们质安部门在项目初期加大了排查整治力度,在工作中发现了一系列的较为明显和典型的风险隐患,我这里稍微列举几项常见的也是容易被忽略的项目风险,以及和我们的预防工作。

施工用电方面:由于此类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相对较低,并且每个人的工作方式和习惯并非都能一致,所以经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失误,我们在质安检查过程中就发现了诸如下列的问题:部分配电箱接线混乱,保护零线未接,重复接地不到位,不符合“三级配电三级保护”要求,箱内维修检查记录未及时跟上,现场接线存在乱接、乱拉现象,敷设不规范。这些其实都是态度问题导致的失误,虽然发生意外的概率不高,但是不表示不会发生意外,而且一旦发生意外,凡是和电、水、火有关的都不是小事,所以我们当场就训责了安全负责人,责令当场整改处理,防止意外发生。

外架和内设方面:顶层连墙件数目不足,且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落地式卸料平台水平杆弯曲变形严重,未及时更换,安全网破损未修复。楼层内侧临边防护未做,部分作业人员未戴安全帽,南侧基坑临边防护栏杆未及时跟上,通道口未搭设防护棚等。这些安全隐患从属性上分类应该属于多发且是常见隐患,而且通常发生的事故有相当大的重复性,基本都是类似的事故。而且因为导致此类事故的原因比较基础,容易使人麻痹,产生未必需要及时整治的错觉,所以因此而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较之上述用电方面的事故概率高得多,我们安全排查工作的目标是零事故,防范工作必须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所以即便是安全网破损等小事都要及时发现及时整改,避免任何等级的安全事故,从源头上控制其发生的可能性。

质安工作负责把不到位的都整改到位,未及时跟上的都及时补上,做到定人、定时、定措施的三定,然后以电子的形式回复公司主管部门存档,进行典例化的安全教育,给其他有可能发生同类问题的项目给以提醒。

六、结论

我国目前的建筑业市场与国外的建筑业市场相比依旧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法规制度,依旧存在相当严重的缺失和不足。但是无论如何,建筑项目的风险控制都必须从始至终摆在首位,当作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开展,它关系到建设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并完成,以及对项目完成后的质量水平的检测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们只有在探索中求发展,慢慢摸索建筑风险控制的方法和防范措施,国外典例都将是我们赖以借鉴的题材。多方面加强学习国外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建筑工程实际发展需要的工程担保制度,这将对我国建筑工程的风险控制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池仁勇. 项目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 周坚. 工程保险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 基建优化, 2011.8. [3] 韩春民. 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管理[J]. 建筑经济, 2010.10. [4] 建设部工程质量与行业发展司. 全国建筑施工安全形势分析报告[J]. 建筑安全, 2011年第20期.

项目融资风险评估范文第2篇

本文主要针对软件开发涉及到的风险,包括在软件开发周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软件实施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引起的风险等进行评估。在文中对所提到的风险都一一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回避措施。由于风险是在项目开始之后才开始对项目的开发起负面的影响,所以风险分析的不足,或是风险回避措施不得力,都很有可能造成软件开发的失败。风险分析是在事前的一种估计,凭借一定的技术手段和丰富的经验,基本能够对项目的风险做出比较准确的估计,经过慎重的考虑提出可行的风险回避措施,是避免损失的重要环节。

1 主要风险综述

任何软件的开发,其主要风险均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软件管理,二是软件体系结构。软件产品的开发是工程技术与个人创作的有机结合。软件开发是人的集体智慧按照工程化的思想进行发挥的过程。软件管理是保证软件开发工程化的手段。软件体系结构的合理程度是取决于集体智慧发挥的程度和经验的运用。

1.1 软件管理将影响到软件的下列因素:

软件是否能够按工期的要求完成:软件的工期常常是制约软件质量的主要因素。很多情况下,软件开发商在工期的压力下,放弃文档的书写,组织,结果在工程的晚期,大量需要文档进行协调的工作时,致使软件进度越来越慢。软件的开发不同于其他的工程,在不同的工程阶段,需要的人员不同,需要配合的方面也不同,所有这些都需要行之有效的软件管理的保证。 软件需求的调研是否深入透彻:软件的需求是确保软件正确反映用户的对软件使用的重要的文档,探讨软件需求是软件开发的起始点,但软件的需求却会贯穿整个软件的开发过程,软件管理需要对软件需求的变化进行控制和管理,一方面保证软件需求的变化不至于造成软件工程的一改再改而无法按期完成;同时又要保证开发的软件能够为用户所接受。软件管理需要控制软件的每个阶段进行的成度,不能过细造成时间的浪费,也不能过粗,造成软件缺陷。

软件的实现技术手段是否能够同时满足性能要求:软件的构造需要对软件构造过程中的使用的各种技术进行评估。软件构造技术通常是这样:最成熟的技术,往往不能体现最好的软件性能;先进的技术,往往人员对其熟悉程度不够,对其中隐含的缺陷不够明了。软件管理在制定软件开发计划和定义里程碑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并做出合理的权衡决策。

软件质量体系是否能够被有效地保证:任何软件管理忽略软件质量监督环节都将对软件的生产构成巨大的风险。而制定卓有成效的软件质量监督体系,是任何软件开发组织必不可少的。软件质量保证体系是软件开发成为可控制过程的基础,也是开发商和用户进行交流的基础和依据。

1.2 软件体系结构影响到软件的如下质量因素:

软件的可伸缩性:是指软件在不进行修改的情况下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的能力。由于硬件的飞速发展和软件开发周期较长的矛盾,软件升级的需要显得非常迫切。如果软件的升级和移植非常困难,软件的生命期必定很短,使得化费巨大人力物力开发出的软件系统只能在低性能的硬件或网络上运行,甚至被废弃不用,造成巨大的浪费。 软件的可维护性:软件的维护也是必然的事情,为了保证软件的较长使用寿命,软件就必须适应不断的业务需求变化,根据业务需求的变化对软件进行修改。修改的成本和周期都直接和软件的体系结构相关。一个好的软件体系结构可以尽可能地将系统的变化放在系统的配置上,即软件代码无需修改,仅仅是在系统提供的配置文件中进行适当的修改,然后软件重新加载进入运行状态,就完成了系统部分功能和性能要求的变化。对于重大改动,需要打开源代码进行修改的,也仅仅是先继承原先的代码,然后用新的功能接替原先的调用接口,这样将把软件改动量减小到最低。

软件易用性:软件的易用性是影响软件是否被用户接受的关键之关键因素。在软件产品中,设计复杂,功能强大而完备,但因为操作繁复而被搁置者屡见不鲜。造成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软件开发中软件体系结构的宏观把握能力。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软件需求的确定和对潜在需求的挖掘。

2 项目管理的风险

软件项目管理的风险来自于软件项目自身的特点:

软件产品不可见:开发的进展以及软件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难于度量,从而使软件的管理难于把握。软件的生产过程不存在绝对正确的过程形式: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软件开发项目应当采用不同的或者说是有针对性的软件开发过程,而真正合适的软件开发过程是在软件项目的开发完成才能明了的。因此项目开发之初只能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开发经验进行选择,并在开发过程中不断的调整。

大型软件项目往往是"一次性"的。以往的经验可以被借鉴的地方不多。回避和控制软件管理风险的唯一办法就是设立监督制度,项目开发中任何较大的决定都必须有主要技术环节甚至是由用户参与进行的。在该项目中项目监督由项目开发中的质量监督组来实施。

一般参与软件开发的人员(包括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和其责任进行分析如下: 参与者 项目经理1人

主要职责:进行全局把握,侧重于项目的商务方面,充当项目组同客户正式交流的接口环节。 项目负责人1人

主要职责: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和开发策略,参与项目核心系统的分析设计,同时努力保证开发计划的按时完成和开发策略的真正贯彻落实。 领域专家1或2人

主要职责:在软件分析阶段帮助分析人员界定系统实现边界和实现的功能,对特定检测点进行算法审核,同时对测试策略和软件操作界面提出参考意见。 质量监督组1或2人

主要职责:编制软件质量控制计划,并负责落实;控制必要文档的生产,通过文档,监督项目实施过程中软件的质量,并产生软件质量报告,提请项目经理和项目负责人审阅;对于项目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主持召开质量复审会议。 系统分析员1或2人

主要职责:协同项目负责人进行软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工作,书写软件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相关文档。在软件实现阶段进行测试策略的编制和对性能测试的指导。 程序员2或3人

主要职责:协助分析人员进行详细设计,和软件系统的代码实现,并进行适当的白盒测试。 测试员2或3人

主要职责:已经实现的软件组件、构件或系统进行正确性验证测试,整合后的系统的性能测试等。书写测试报告和测试统计报告提请质量监督组复审。 技术支持2或3人

主要职责:协同系统分析人员听取用户需求,对需求分析进行参考性复审。协同测试人员进行测试,书写操作手册和在线帮助,在项目交付用户之后进行跟踪服务。

文档组1或2人

主要职责:对各部门产生的文档进行格式规范、版本编号和控制、存档文件的检索;协助质量监督组进行软件质量监督。通过适当的人员配备和职责划分,能有效的降低软件开发在后期的失控的可能性,和软件对关键人员的依赖性。 软件技术风险

本系统拟订采用的两个重大的软件技术是面向对象的构件和基于微软的COM组件技术。组件和构件技术都是为了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软件的可扩展性而采用的技术手段。从技术成熟度上说不存在风险,但为了实现良好的软件构架和稳定的组件,与传统开发方法比较,有相当的多的额外工作需要做,这会给项目工期带来较大的风险。

回避和控制这部分风险的办法是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不断的对该阶段进行风险估计和指定有效的里程碑。同时采用"范例"方式提高开发人员的构件组件的分析识别能力,适时调整构件组件的数量和粒度。 软件过程风险 软件需求阶段的风险

软件的开发是以用户的需求开始,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户需求要靠软件开发方诱导才能保证需求的完整,再以书面的形式形成《用户需求》这一重要的文档。需求分析更多的是开发方确认需求的可行性和一致性的过程,在此阶段需要和用户进行广泛的交流和确认。需求和需求分析的任何疏漏造成的损失会在软件系统的后续阶段被一级一级地放大,因此本阶段的风险最大。 设计阶段的风险

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软件的功能正确的反映了需求。可见需求的不完整和对需求分析的不完整和错误,在设计阶段被成倍地放大。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系统体系结构的定义,使之能够完成需求阶段的即定目标;另一方面也是检验需求的一致性和需求分析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设计本身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系统分析人员。分析人员在设计系统结构时过于定制,系统的可扩展性较弱,会给后期维护带来巨大的负担,和维护成本的激增。对用户来说系统的使用比例会有明显的折扣,甚至造成软件寿命过短。反之,软件结构的过于灵活和通用,必然引起软件实现的难度增加,系统的复杂度会上升,这又会在实现和测试阶段带来风险,系统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业务规则的变化,或说用户需求和将来软件运行环境的变化都是必然的情况,目前软件设计的所谓"通用性"是否就能很好的适应将来需求和运行环境的的变化,是需要认真折衷的。这种折中也蕴涵着很大的风险。

设计阶段蕴涵的另一种风险来自于设计文档。文档的不健全不仅会造成实现阶段的困难,更会在后期的测试和维护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根本无法对软件系统进行版本升级,甚至是发现的简单错误都无从更正。实现阶段引入的风险软件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软件代码的生产。原代码本身也是文档的一部分,同时它又是将来运行于计算机系统之上的实体。源代码书写的规范性,可读性是该阶段的主要风险来源。规范的代码生产会把属于程序员自身个性风格的成分引入代码的比例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减小了系统整合的风险。 维护阶段的风险

软件维护包含两个主要的维护阶段,一个是软件生产完毕到软件试运行阶段的维护,这个阶段是一种实环境的测试性维护,其主要目的是发现在测试环境中不能或未发现的问题;另一个阶段是当软件的运行不再能适应用户业务需求或是用户的运行环境(包括硬件平台,软件环境等)时进行的软件维护,具体可能是软件的版本升级或软件移植等。

从软件工程的角度看,软件维护费用约占总费用的55%~70%,系统越大,该费用越高。对系统可维护性的轻视是大型软件系统的最大风险。在软件漫长的运营期内,业务规则肯定会不断发展,科学的解决此问题的做法是不断对软件系统进行版本升级,在确保可维护性的前提下逐步扩展系统。

在软件系统运营期间,主要的风险源自于技术支持体系的无效运转。科学的方法是有一支客户支持队伍不断收集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软件系统的所有使用者。 项目风险表

风险评估表中所提到的风险是一般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都客观存在的,表中所列出的风险系数是指在不对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有效的规避的情况下,该风险项发生的概率。比如软件产品的设计目标是运行十年,体系结构不合理的风险是40%的含义是,如果不对系统进行深入的分析,未采用最合理的软件技术进行设计,则生产出一个不具备可扩展性的软件系统的概率是40%。由于客户公司是仍将不断发展的,在十年内,该软件系统都能满足公司运营要求的可能性极低。由此而可能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是公司在业务发展的时候,必须重新开发新系统。

项目融资风险评估范文第3篇

凝看中国地形图,三大阶梯地势格局下巍峨的山脉、起伏的高原和绵延的丘陵(三者构成广义的山地)约占陆域国土的70%,豪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这样一个基本的国土情势,无论从自然还是社会视角,山地都是一个夺目的词语,但社会层面在深度认识山地的深远意义和关注的强度仍显不够。山地对中国具有多重意义,除了资源、生态等重要性之外,山地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重要营垒,是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力量发展壮大成坚强的人民军队的根据地。从这个意义讲,与其说农村包围城市,不如说是山地包围平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从井冈山到黄土高原的延安至太行山的西柏坡,20多年的革命力量发展壮大无不与山地息息相关。至今许多山区是红色旅游的重点区域。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来山地与山区的森林、煤炭、矿产、水电等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层面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山区的全面发展尤显重要而紧迫,成为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区域和攻坚区域。进一步关注山地,加强山地科学的建设与发展,提升认知山地的科技能力,进而更加有力地支撑国家未来山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山地所)在20世纪60年代应国家三线建设中山地灾害防治的重大需求而成立,这就决定了山地所的建设和发展必定与山地一脉相连,突显出山地所鲜明的学科特色和领域优势。近50年来,山地所为保障国家山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山区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断发展和丰富了山地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一、山地的重要性

山地是地球系统地质运动的产物,而山地的重要性不仅对地质学意义极其重大,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球表层系统过程都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一是山地控制地理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大的山系有14个。对全球地理格局具有重大影响,而我国青藏高原山系最具全球影响或区域控制性,对全球的气候格局与地域分异起着支配作用;二是山地控制水系发育。山地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山地是空中水汽汇聚的中心,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基本上都与山地有关,高山也是冰川分布地区,我国目前冰川总面积约6万km2,占全球中、低纬度的50%以上,因此,西部山地素有中国“水塔”之誉,没有山地就不会形成复杂的水系;三是山地孕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山地系统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创造了生灵万物的存在与神奇,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或物种基因库,仅以植物为例,中国维管束植物有353科,3 184属,27 150种,其中约90%分布在山区;四是山地是社会发展的资源基地、生态屏障。我国山地是自然资源的主要赋藏地,具有重要的供给服务功能。除了山区农业生产外,山区每年产铁矿石2亿多t、煤炭约10亿t、木材5 000多万m3,同时还是油气生产的重要基地。另外1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名山就有62处,占52%,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点区域,而分布在山区的森林、草地、沼泽湿地、湖泊等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并对平原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作用。

二、山地研究的重要进展

山地所自建所以来,一直秉承认知山地、服务国家的发展使命,近50年来承担并完成约2 000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解决了国家在山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为我国的山地灾害研究与防治、山地生态与环境保育、山地遥感以及山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5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出版专著达200部,发表论文4 000余篇,50余份专家咨询报告得到党和国家及地方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充分发挥了国立研究机构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随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和深入展开,特别是在创新2020目标引导下,山地所不断凝练科学目标,明确定位,突出重点,加强创新,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正以激昂的山地科学激情,朝着国际一流山地研究所建设目标而奋力前行。

1.山地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及实践不断取得突破

西南山区是我国泥石流、滑坡山地灾害非常严重的地区。山地所几代专家、学者长期不畏艰难困苦,考察的足迹印在山岭沟谷之间,洒下艰辛的探索汗水,系统认识西南重点建设工程区的泥石流、滑坡灾害特征和分布规律,创建“稳、栏、排”泥石流治理的东川技术模式,先后降服四川西昌黑沙河、汉源狮子沟、喜德县城东沟、云南盈江浑水沟等一条条泥石流“蛟龙”,缚住了如重点水电工程区、成昆线、西南干线公路等一个个崩塌和滑坡。由我所规划、设计和治理的近百条灾害性泥石流沟,成功率达100%。其中,东川大桥河泥石流治理工程已成为全国100个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金牌工程,为我国西南重点建设区的山地灾害研究与防治做出了极有显示度的贡献,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

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山地灾害学科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山地灾害研究逐步深化机理的揭示。在我国第一个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和泥石流动力学模拟实验室的支撑下,山地灾害重点实验室在崔鹏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下,通过国家973项目、支撑项目和重点基金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支持下,在山地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技术以及特大泥石流物理—力学特性,产、汇流机制和运动规律、汶川地震灾区次生山地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研究又取得一批新成果,其中“西部山区公路铁路泥石流减灾理论与技术”项目,首创泥石流地区基于风险理论的选线设计技术体系,并研发了道路泥石流工程防治技术体系,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极大地促进了山地灾害学的发展。

近年来,山地所在山地灾害原型观测、动力过程与形成机理研究、综合防治技术研发以及监测预警技术等领域已取得长足进展。在经历5年多汶川特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的特征、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基础上,不断创新山地灾害防治的技术方法,如基于流域泥石流的过程调控、逐级消能一套新型防治技术正在取得新的突破,并在治理工程中凸显先进的技术效能。这更进一步表明山地所在以泥石流为主的山地灾害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和骨干作用,在国内外也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2.山地环境与生态功能研究进展显著

在近十几年的山地环境研究方面,山地所在已有的高山环境与森林生态、土壤环境与农业生态、长江上游典型地区产汇流与侵蚀泥沙、丘陵区土壤侵蚀强度和长江上游河流泥沙变化及其动因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紧密围绕气候变化下山地生态服务功能、山区江河水资源合理开发与调度等重大需求,重点依托国家级的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观测试验站,不断深入山地生态变化与环境功能的研究,并且在定量研究水土流失方面取得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其中“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研究成果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山地植被带谱演变研究,通过与挪威波尔根大学的合作,在物种迁移、生物多样性与物种适应性方面的研究取得良好进展。紫色土系统N、P、C等的循环与生态效应研究,山地的N、P生物地球化学及土壤微生物研究都有新的拓展。在GEF项目支持下,系统开展了长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为长江流域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依据。

根据学科特点和国际学科发展动态,在加强与山峡建设委员会共建万州生态环境监测重点站、推动与西藏环保厅共建申扎草地湿地观测研究站的基础上,新部署建设了三峡忠县生态观测研究站,为长江上游水、土环境与生态演变定位研究,进一步奠定了观测—试验研究网络体系。

在后三峡时期,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护,特别是消落带的生态修复是世界级难题。2006年以来,在中科院西部重大项目支持下,山地所以项目建基地,联合有关研究单位开展了三峡库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消落带植被生态重建技术、面源污染控制与消减技术等方面的协同攻关,取得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3.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多点支撑

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基于数字地球概念,在推动山地遥感定量化、精确化进程中,努力构建数字山地基础平台,积极促进山地遥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提升对山地科学研究的支撑能力。通过争取国家和中科院重大项目,以任务带动学科建设,发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的综合集成优势,通过水土侵蚀遥感调查、典型山地生态与环境遥感监测、山地定量遥感方法创新等,为国家、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促进了山地遥感学科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汶川和芦山地震发生时,快速获取多源空间信息,包括无人机获取的低空航拍信息,为科学准确判识地震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及其风险评估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承担“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中,数字山地平台发挥了重要支撑基础,包括各类专业图件的绘制,显示了山地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

4.山区发展战略研究独树一帜

自2003年以来,以陈国阶先生为主编的研究团组,共编著出版了三部《山区发展报告》。系列报告围绕中国山区自然条件、山区发展滞后的原因、地区发展差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预测、山区“三农”问题、山区聚落与生态移民、山区环境面临的挑战、山区发展战略思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一次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经济的角度,对中国山区战略定位、产业出路、区域特点和政策导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中国山区发展对策和协调推进战略。该报告的提出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孙鸿烈、陈宜瑜、陆大道等院士对该报告给予高度评价,成为我国国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专题、中科院方向性项目支持下,山区发展研究在学科层面不断加强和提高。一是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下山地生态脆弱性增加对农牧民生计的影响和适应策略;二是山区聚落结构、形成机制及其宜居性评价;三是不同文化、传统背景下的城镇化与模式;四是典型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特征、相互作用与协调机制;五是重点山区发展战略研究。同时运用RS、GIS方法,使山区发展研究的空间分析与定量化水平显著提高,为国家山区发展的宏观决策和西南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形成集成山地灾害、山地生态、山地环境研究成果的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山区发展研究,学科特色与优势不断增强,形成以山区发展战略研究为主导的多层次山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三、国际合作助推一流山地研究所的发展

山地所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十多年前山地所完成了“中国—委内瑞拉特大泥石流成灾规律与减灾技术”国际交流项目,展示了山地所的国际学术地位和科技影响力。在申办与承办国际重要学术会议方面获得很高的国际认可度,一批中青年科学家通过开展国际项目合作研究、出席重要国际会议、减灾防灾国际援助等活动,积极活跃在相关研究领域。目前,山地所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芬兰、比利时、瑞士、韩国、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等40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及国际原子能机构建立了多层级的科技合作关系,在山地灾害预警预报、水土保持、环境核示踪技术、山地生物多样性、山区发展山地遥感等学科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项目成倍增长,特别是2007年“第四届国际泥石流学术大会”和2008年“第13届国际土壤微形态大会”由山地所主办与承办,“国际山地中心中国委员会”落户山地所,都充分显示了山地所在国际上竞争能力与国际合作深度的进一步增强。

四、积极促进山地科学的发展

山地是地球表层系统物质、能量过程最为活跃的地区,山地水土迁移的强度和分布与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基于目前山地系统健康受损状况,我们将在较长时期面临以下人—地相互作用关系的地域性矛盾:不断发展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不断增长的山地灾害威胁的矛盾;持续增长的山区人口和土地过度开发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受的矛盾。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影响更加深重的背景下,山地研究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无论是国际重要科学计划,还是国家的重大战略规划,都明确指出山地是脆弱生态系统,强调加强山地系统的管理,包括加强山地灾害综合管理、建立山地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评估技术。因此,全面推动山地科学的发展具有突出的紧迫性和战略性。

1.学科创新目标

建立以山地环境灾害动力学为核心的山地学科,发展山地科学理论体系,构建以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形成与预测、山地环境变化与生态适应及调控、山区人—地关系与可持续性发展和山地遥感技术体系,泥石流灾害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凸显重要的学科引领作用,山地的系统性、综合性研究成果能够强有力地满足西部山区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

2.重点学科领域与创新

(1) 山地灾害领域。围绕山地灾害形成机理与山地灾害防治,重点开展泥石流、滑坡(崩塌)形成机理及防治技术;加强泥石流、滑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报技术研发,关注金沙江下游河谷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区泥石流、滑坡监测和预警;提高山区重要城镇、交通干线、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山地灾害综合防范技术体系;探索地震区山地灾害链的关联机理和风险评估。

(2)山地环境领域。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下山地环境演化与生态适应及调控,重点开展山地环境演化过程与生态响应及其适应的分子生物学机理、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模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高寒草地、湿地功能与保护;生态建设与侵蚀泥沙控制原理、三峡库区面源污染防治的坡面径流泥沙控制试验示范;山地生态服务功能维持机制与生态调控。

(3)山区发展领域。围绕山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主线,重点开展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特征、形成的动力机制、山区城镇化与生态产业及可持续生计、气候变化下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可持续农牧业发展,加强山区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研究。以中西部山区为研究重点区域,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诊断中国山区发展深层次问题,从国家战略层面回答山区发展重大问题,为其决策提供重要科学指导和参考依据。

(4)山地遥感与数字山地领域。围绕复杂山地定量遥感理论与方法研究进行深入突破,重点在山地重要生态与环境动态监测和评估方面发挥遥感作用,科学构建数字山地系统,以重点区域山地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支撑面,为山地科学的综合研究提供必要支撑。完善无人机应急平台和典型生态样带监测,为多目标下快速、精准的地面信息获取提供支撑。

基于我国是山地大国的国土情势,推动山地科学的大发展是适应山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大要求。只有山地科学的大发展才能对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山地所将会更加大有作为,关键是要在创新2020战略引导下,着重在“一三五”规划实施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紧密围绕国家山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力争在科技创新能力和研究所整体竞争实力方面有一个大的飞跃,在山地科学领域发挥重要的骨干与引领作用,逐步达到国际一流研究所的水平,全面实现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认知山地科学规律,服务国家可持续发展”永远是山地所信奉的使命,“提高创新能力,发展山地科学”永远是山地所奋进的指导。

项目融资风险评估范文第4篇

[摘要] 风险投资公司在风险企业评估阶段所考虑的评估准则,主要可归纳为经营团队、市场营销、财务计划与投资报酬等3个方面。这些准则是风险投资公司评估经营计划书与查证风险企业的重点。

[关键词]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投资决策

高新技术风险企业既可能获得高额收益,也可能存在失败的风险。因此风险投资公司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既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获高利的机会,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项目都作为投资对象。风险投资要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少几个杰出的投资项目,大部分投资项目都在中途被淘汰。因此,广泛收集和研究各类高新技术风险企业资料,严格、周密地选择投资对象,谨慎而又科学地评估被选送项目,以及挑选富有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成为风险投资公司最主要的工作。风险投资公司在风险企业评估阶段所考虑的评估准则,主要可归纳为经营团队、市场营销、财务计划与投资报酬等3个方面。这些准则是风险投资公司评估经营计划书与查证风险企业的重点。

一、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在经营团队方面主要考虑的评估准则

1.创业家或主要经营者的经历与背景。创业者的经历会影响其决策判断及处理事务的态度与能力。审视其过去的成功和失败经历,可以作为经营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另外对于创业家的背景、财务状况、品德声誉也是重点考虑的因素。人际关系评估不佳者,也将不利于评估的结果。

2.创业家或主要经营者的人格特质。风险投资公司认为理想的经营者人格特质应是智慧、创新、勤奋、诚实,对企业有高度献身精神与强烈使命感,对追求成功有强烈愿望,并能承受压力,具有协调整合组织团队的领导能力。

3.经营团队的专长与管理能力。风险投资公司十分重视经营成员的专长,希望经营团队能由包括生产、营销、财务、研发等不同专长且具丰富的经验与辉煌的成功记录的人士组成,经营团队的组织管理与人力资源发展运用的能力,也是一项评估重点。

4.经营团队的经营理念。由经营理念可看出经营团队对于企业经营的态度,以及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与组织运作方式。风险投资公司会注意受资公司的经营理念与本身的经营理念是否相互默契,因为这会影响未来双方在合作与辅导经营管理的效果。

5.经营团队对营运计划的掌握程度。风险投资公司会与经营团队就营运计划的内容与做法进行深入的讨论。目的是为了解经营组织成员对于营运计划的认知程度与认同程度,对于无法清楚说明或不认同自己公司营运计划的经营团队,是不会被列为考虑投资的对象的。

二、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在市场营销方面主要考虑的评估准则

1.市场规模。所谓市场规模是针对现有市场需求大小进行评估。创业家必须能够明确定义目标市场的范围与顾客对象,经营计划书如果没有提出具体的市场分析与明确的数据佐证,风险投资公司将无法确认市场需求的估计是否真正能够支持企业成长与创造足够的利润,因此回收投资将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2.市场潜力。市场增长潜力与规模和企业生存发展的机会密切相关。市场潜力大的投资项目,采取长期投资比较有可能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风险投资公司将从技术、产品、产业、消费趋势等角度来评估投资项目产品的未来市场潜力。

3.市场竞争优势。包括分析市场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竞争对手的资源优势、市场进入障碍,以及替代性产品的竞争威胁等。风险投资公司将评估受资公司的核心资源能力与核心市场竞争力,并判断经营团队提出的竞争策略是否能有效创造出市场优势。

4.营销策略规划。主要评估经营计划中有关营销管理与策略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评估的范围包括,销售与促销计划、定价策略、营销网络规划及有关顾客服务的构想方案等。由营销策略规划的评估,可以判断风险企业实现预期的销售量与市场占有率的可能性。

三、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在财务计划与投资报酬方面主要考虑的评估准则

1.受资公司的财务状况。风险投资公司可通过分析受资公司过去与现在的财务状况,并与同业比较,来评估其营运绩效与经营体制,预测风险企业未来可能遭遇的财务问题。

2.受资公司的股东结构。由受资公司目前与未来可能的股东结构与股东的背景,可以判断公司资金结构与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同时股东的素质与能力也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方向,以及对经营者的支持程度,因此,股东结构会对风险投资公司是否参与投资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3.受资公司财务计划合理程度。包括受资公司财务计划上的现金流量、销售收入、各项成本估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的预估合理程度,以及未来融资方式规划的可行性。

4.受资公司资金需求规划的合理性。有时创业家会提出过高的资金需求,以充实未来营运资源,但这会影响每股分得红利的数量。风险投资公司可根据经营团队提出的盈余数额与自己期望的投资报酬率,来折算受资公司的价值、适合投入的资金比例,以及受资公司所提出资金需求的合理程度。

5.受资公司的预期投资报酬率。创业家为吸引投资资金,经常会高估投资报酬,因此风险投资公司要十分慎重地分析、评估各项财务资料,并以较保守和审慎的态度估计可能实现的投资报酬率。

6.资金回收年限、方式。资金回收年限、预期报酬与预期风险是风险投资公司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风险投资公司原则上以公开上市作为回收投资成本的主要方法,但也可能选择出售持股等其他方式。

7.受资公司的财务风险。不同的受资公司有不同的技术、市场风险等,也有不同的资金回收年限与回收方式,对于预期投资报酬产生不同程度的风险,风险投资公司必须慎重评估这些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未来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成思危:成思危论风险投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同芝: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支持系统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2)

项目融资风险评估范文第5篇

风险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条件、环境下有可能带来的损失、伤害称之为风险。一般情况下, 风险无处不在, 分为可控与不可控风险两种。PPP项目于企业、政府而言立场不同, 期待的利益也有所不同。在政府看来, 希望通过PPP项目得到长期稳定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完成服务社会公众、履行政府职能的义务;而对于投资方来说, 希望通过PPP项目获取持续、长期的商业机会, 故而得到投资回报。一般参与投资企业的有:材料供应方、施工方和资金投资人等。

但是, 有投资就有风险, PPP项目亦是如此, 所以不管是社会资本还是政府, 均要面临投资无法获得回报的局面。比如审批流程冗长、征地受阻和法律变更等都有可能带来风险, 最终导致项目拖延、无法顺利进行, 或者造成严重的债务纠纷;再者就是成本控制不力、内部管理不善等造成资金链断裂, 从而使社会资本血本无归;抑或任何一方单方违约也是造成预期目标无法实现的主要因素。只有分析风险来源并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我国PPP项目风险来源

(一) 政府信用风险

政府信用风险指的是利用行政单位的威望、承诺赢得社会资本的支持。但在合同履行期间, 常常出现政府轻视合同义务或拒绝履行相关职责的行为, 使企业的利益受到直接或间接的伤害。政府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第一, 政府契约意识薄弱, 不重视合同履行义务;第二, 缺乏长期有效的预算机制作支撑或履约能力有限, 导致违规行为的发生。

由此可见, 政府履行信用承诺的能力与项目的成败息息相关。想要顺利推进PPP项目进程, 政府必须言行举止一致, 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心中的信用度, 并做出具体承诺、履约保证等, 进一步保障投资企业的权益, 最大限度调动社会投资者参与到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当中。

(二) 金融风险

常见金融风险有两种: (1) 利率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许多企业与国际接轨, 伴随利率变动使PPP项目收益随之减少的风险并不少见。若投资方将利率作为融资依据, 那么就要面对浮动利率上升成本增加;固定利率下降则机会成本增加的局面。 (2) 通货膨胀风险。指的是物价整体上涨导致货币购买水平降低, 从而增加项目成本。PPP项目具有工期长、工作量大等特点, 所以在冗长的施工期间出现通胀率快速增长的可能性极高, 从而给投资者的收益带来风险。基于此, 在PPP项目中为了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风险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在签署承购合同时, 约定当地通货膨胀的指数定期调整项目服务、产品的价格, 用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

(三) 市场及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指的是在PPP项目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为了收回成本将PPP项目的建设成本转接到使用者身上, 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 往往运营状况远不如预期。加上在提供产品、服务过程中需求量与市场价格不断变化, 不仅提高了项目运营的不确定性, 还带来了较大的项目市场运营风险。

二、PPP项目风险防范措施

(一) 加大项目前期的调研、论证力度

前期调研工作不够细致、没有做好充足的效益评估、成本预算工作是导致PPP项目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 在PPP模式下, 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做足前期调研工作, 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第三方机构对成本收益、财力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估, 考虑PPP项目创造的利弊是否与企业展目标一致, 同时考察项目给各个环节带来的风险。尤其在合同文件、招投标方面, 最好委托专业性较强的机构针对合同条款、约定条例进行利弊商榷, 将风险、责任加以明确, 有利于在合同谈判阶段不至于处于被动地位。

(二) 重视特许权协议的签署

特许权协议是PPP项目合同的核心内容, 它涵盖了双方的风险分担、权利义务和明确参与方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等, 是项目合同的中心。企业要重视特许权协议的签署, 尤其是特许经营期的期限、服务标准与定价问题的相关内容。约定特许经营期限有利于保障双方利益, 防止一方为了私欲而有损对方利益的行为;而约定服务标准与定价问题正好体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中节约资源、合理收益、补偿成本等原则, 对强化成本控制、监测价格水平有重要作用。同时对规范政府行为、加强价格行为监管、提高调价、定价的透明度与科学性有积极作用。

(三) 促进专业PPP项目管理运营团队的组成

做好优秀人才储备及构建一支项目管理运营团队至关重要。因为PPP项目具有工期长、工作量大的特点, 同时涵盖运营全产业链、建设等模块, 业务范围涉及运营维护、法务管理、施工管理及融资、税务筹划管理等内容, 是一项繁重又系统化的工作。可见PPP项目需要一支专业过硬、视野开阔的运营团队作支撑,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PPP项目的实效性。比如在项目开发设计阶段, 设计人员除了具备业内专业, 还必须是PPP领域专家。当然, 需要企业做好优秀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

摘要:随着文明社会的到来,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目前我国面临经济全球化下行的局面, 所以多地政府出现建设公共设施力不从心的现象。而PPP作为一项新的社会资本投资方式为缓解政府财政负担、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了便利。但就目前我国PPP项目运营情况来看, 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制约了PPP项目的长远发展。因此, 本文主要对PPP项目的风险来源及风险防范进行探讨, 最大限度提高PPP项目的实效性。

关键词:PPP项目,风险来源,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 王忆南.“一带一路”PPP项目风险及其防控[J].中国招标, 2017 (1) .

[2] 严宇珺, 严运楼.养老服务PPP项目风险防范机制构建研究[J].财会研究, 2018 (4) .

上一篇:物流成本核算下一篇:产品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