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2023-11-17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强化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总体建设目标是:2013年至2015年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两年建设期内,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实行“三共三双”模式,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培训基地建设,建立较完善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构建较为完备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发更加符合现代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带动培养方式的改变,打造培训工作品牌。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质量,增强规模化、系统化培训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使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从数量到质量大幅提升,高技能培训人数增长至500人以上。认真探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方式方法,严格执行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培训、鉴定和考评制度,认真总结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条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二是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三是基地建设项目经验交流及总结评估。

第四条 项目建设以“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为原则。

“分级管理”即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分学校、系二个层次。各项目负责人对校长负责。校长与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目标责任书。“责任到人”即每个项目建设任务落实到责任人,具体为第一责任人和第二责任人。各级责任人必须按计划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管理职责

第五条 为了加强管理,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分管培训工作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系主任为主要成员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设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办,负责指导协调组织四个专业项目组的基地建设工作。下设维修电工、餐厅服务员、数控、机电技术应用四个项目组具体实施。

第六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内容、资金的整体规划、项目实施的组织、项目实施的监督及协调、项目质量的监控、评估、验收,各级子项目建设内容负责人的确定等,并研究制订相关保障制度及措施。

第七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办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落实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 建设项目实施

第八条 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要求与进度等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为准,任何部门和项目负责人不得随意变更。对涉及建设目标、内容等重大更变由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报请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第九条 学校对各建设项目实行年度计划、年度总结、中期检查和评估验收的管理办法,及时处理建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年度总结由建设项目办把项目建设的年度统计、年度经费预决算、投资完成情况及成果效益等有关资料汇总后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然后汇总上报上级有关部门。中期检查由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其主要任务是对建设项目的建设进度情况、项目经费的落实、使用情况、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对取得的经验进行推广。

第十条 项目建设期满,建设项目办负责人向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提交验收申请报告,全面阐述项目计划的落实情况和取得的成果,由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根据《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及所签订的项目责任书对完成项目进行验收。 第四章 建设资金和设备

第十一条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资金必须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建设项目办必须严格按计划分配使用经费,加强专项资金预决算管理,保证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由学校财务科负责制订并组织实施。 第五章 考核与奖惩

第十二条 学校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行严格的绩效考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整体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估与考核,每年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组织由有政府、行业、企业领导与专家参加组成的学校建设项目指导委员会,根据每年建设情况及建设项目咨询委员会对项目的现场调研情况,对建设项目整体运行状况、运行效能进行评估、考核,提出评估意见和改进建议。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每年开春,不少企业都要为用工头疼,除了普通工人难招外,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的困扰更大。记者从今年春季人才交流大会了解到,今年取得技师证的高技能人才的月薪是8000元起步,某些特殊技能的工人即便高薪聘请还不一定能招得到温州技工学校校长孙爱萍告诉记者,温州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不少都是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为企业定向培养。温州技工学校开设了2个高级工班级,其就业率几乎100%。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高技能人才是高水平、高层次、高贡献的先进劳动者,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尊重,体现出先进劳动在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也体现了这个国家和社会人们的价值观。

然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1.建立高技能人才使用和奖励制度。企业应当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高技能人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应有的回报。对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津贴,对为铁路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要实行重奖,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在省(部)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取得认可名次或取得局级技术状元称号的,可破格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同时给予奖励。

3.强化培训职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师带徒及院校和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找准培训切入点,确立培训思路,强化培训职能,拓宽培训渠道,注重培训效果。另外,还要抓好对既有的高技能人才的继续学习提高。注重对这些人的再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搭建培训平台,完善培训设施。通过建立相关工种的专业委员会,让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参与一些新项目的研发、技术革新和改造、疑难技术课题和技术攻关等,推动他们向知识性、研究型、创新型转变。建立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基地,建成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建起培训演练设备与现场同步、培训手段科学先进,培训质量一流的现代化技能培训基地。同时鼓励研制可移动教学设备,以方便现场职工的培训。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培养开发大量能满足企业需要、适应市场变化的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须条件。

2、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和调整技能型人才培训内容

人才培训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企业生产需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培训培训内容,根据生产工艺需要增加新工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内容。

3、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有力的激励机制

企业在进行人才评价时不应“重学历、轻技能”,要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地位,提高他们的工薪待遇,建立完善鼓励技能型人才钻研技术业务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4、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成长环境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厦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技工院校各项工作得到较快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制定了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体系 一是2012年6月市委、市政府转发了《厦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实施“三个六”培养工程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要新培养高级工6万人、技师6千人、高级技师600人)。二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厦门市实施“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打造“人才特区”2013—2020行动纲要》,编入了《厦门市高技能人才集聚暂行办法》,提出强化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到202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集聚总量达到12万人以上。三是组织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工作。我市自2007年以来,每两年开展一次“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和“优秀技术能手”评选表彰活动,并分别给予获奖人员五年内每月享受政府高技能人才津贴1200元和800元。全市共表彰了4批“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50名和“优秀技术能手”57名。四是举办高技能人才和企业优秀青工高技能人才培训。每年制定下发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和企业优秀青年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文件,通过召开全市职业培训工作会、召开新闻媒体通气会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发动,对参加高技能人才定点培训机构培训,对符合条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给予高级工1800

1 元/人、技师2500元/人、高级技师3000元/人的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五是技能人才落户。2012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出台印发了《厦门市技能人才落户办法》(厦府办【2012】83号)

(一)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核发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属于本市急需(紧缺)技术工种且为本单位骨干的技能人才;

(二)参加国家级

一、二类职业技能竞赛获得技术能手称号的。第四条 在本市用人单位工作的技能人才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落户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六是举办厦门市校企合作对接会。 每年召开厦门市暨厦漳泉校企合作对接会由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承办。通过校企合作对接会这个平台,企业和院校可以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培养适合企业岗位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达到企业和院校共赢的良性循环。

二、积极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一是建设厦门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05年原劳动保障部确定了苏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五个城市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地区培训工程重点实施城市,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依托现有建筑设施,分阶段、多点建设”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的总体方案。2008年通过政府投资3000万元,在市技师学院建设了“精密机械加工与模具制造”、“电子信息制造”、“工业及电气控制”三个实训平台。去年还和市财政局一起制定了《关于组织实施高技能人

2 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又确定五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二是建设厦门技师学院。技师学院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市政府在翔安新校区投入2.8亿元,占地617亩,规划办学规模6000人,2007年底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厦门技师学院”,为全省首批四家之一。近年来,学院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办学方针,强化教学改革,突出优质资源,达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现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目前,在校生达4500多人。三是建设了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发挥大师工作室的培训、展示、科研功能,直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规划到2020年要建立8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5个国家级、30个省级、50个市级),目前已建设了2个国家级、23个省级大师工作室。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正在开展

三、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一是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2015年制定下发了《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厦门市财政局关于调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事项的通知》(厦人社[2015]69号),扩大了培训补贴对象,覆盖了全体劳动者,同时提高了补贴标准。8大类人员参加定点培训机构培训,考核合格,符合条件的可以给予初级工800元/人、中级工1200元/人、高级工1800元/人、技师2500元/人、高级技师3000元/人的

3 培训费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费补贴;失业人员、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来厦务工农村劳动者、应届毕业生可以免费参加创业培训,给予培训机构入门班1000元/人,1500元/人的培训补贴。二是充分发挥全市教育培训资源作用。2009年我市对承担职业培训的机构进行了第一次公开招标,2012年我市第二次定点职业培训机构招投标,今年开展第三次招投标,确定了47家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6家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充分发挥院校、培训机构的办学优势,提供多形式、多渠道、多工种、多等级的各类职业培训。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建设,通过全市定点培训机构,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和效果。

四、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方面

(一)技能人才评价:主要按照2009年《福建省企业高技能人才考核认定工作实施细则》开展工作。

(二)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主要围绕保证证书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开展工作一是打造“理论统考”品牌,实现鉴定过程“五统一”“理论统考”每月举行一次,实行统一时间地点、统一标准、统一命题、统一考务管理、统一阅卷评分的“五统一”制度。通过考务管理“一条龙”达到对鉴定关键环节的把控。二是加强鉴定信息化建设,提升鉴定管理和服务水平。

1、不断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在线考务系统,实现了鉴定考务过程无纸化管理。开发了职业技能鉴定在线考务系统并于2012年投入使用。全市日常鉴定的考务工作实行网络化管理,将职业技能鉴定办理材料均采用网络数据传输的方式,简化了考务

4 办理程序。在线考务系统还做到了鉴定办理事项的短信提醒,提醒下一个该办理的事项及如何办理,使职业技能鉴定考务过程一目了然,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鉴定考务管理的规范、高效、快捷运转。

2、利用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平台实现鉴定业务查询和办理。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网与在线考务系统实现了数据对接,鉴定站可在职业技能鉴定网通过账号登录在线考务系统,查询某一鉴定批次的办理进程,随时了解和监督中心鉴定办理事项序时进度。三是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竞赛办公室设在总工会,考核办公室设在人社局。主要做法:每年年底向社会征集项目,召开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确定讨论会,研究确定竞赛项目,每年以市政府名义下发职工技术比赛通知,2015年确定了全年开展23个市级A类比赛和14个大类的行业(区)B类比赛。

五、技工院校管理、建设做法、取得的经验

目前我市技工教育工作取得稳步发展,各类技工院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技工院校依据办学水平和培养目标分为三类:普通技工学校主要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高级技工学校主要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学院主要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目前,厦门市属技工院校有3所(公办技工院校1所-厦门技师学院(厦门市高级技工学校)、民办技工学校2所-厦门市海西职业技术学校、厦门市航海技术学校)。

5 我市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85%均为企业需求较大的在一线岗位从事操作技能的专业,如机械维修、机械加工、电气维修、汽车检测与维修、磨具制造与维修、建筑施工与预算、现代物流、餐饮服务等几十个工科及现代服务业专业,专业设置贴近我市“十二五”发展需求。公办技工院校-厦门技师学院通过内培、外引、下厂实践、技能竞赛等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以建立ISO质量管理体系为抓手,以市场定专业、以岗位改课程、以就业促教改,优化技工教育专业设置,培养培训了近10万名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如冯鸿昌、陈国信(电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率先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为全国积累经验、作出示范。

民办技工学校适应市场需求,课程设置由偏到全,招生规模由小到大,围绕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设置从开始的钳工、电子技术发展到汽车维修、服装设计、机械加工、物流管理、市场营销、船舶驾驶、幼儿教育、会计等现代服务业门类,技工教育的职业性和技能性显著增强。

市局依据职能主要做好技校招生、学籍管理、免学费、助学金发放等业务指导;做好民办培训机构教学督导、年检、消防安全、扩大工种等管理指导工作。2015年市属技工院校2015年夏季毕业生数1632人,秋季学期招生人数为2691人。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一、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快培养一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来保证,既需要一大批企业家,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在我市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工人阶级永葆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就是努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高技能人才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和核心骨干,其素质的不断提高、数量的迅速增长、作用的充分发挥,必将带动工人阶级整体素质的提升,使工人阶级的力量更加壮大。

二、加大力度,进一步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和造就技能人才队伍,要健立健全体制机制,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在技能人才的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上下大功夫,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带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

培养和造就技能人才队伍,还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要进一步落实“四个不唯”,打破资历限定,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激励广大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掌握本领、苦练技能,努力成为企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相结合,专家认定和企业认可相结合,探索完善技能人才考评办法。要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职业培训工作的核心,重中之重的任务。结合企业实际,制订好工作计划,明确思路和任务,狠抓落实,抓出成效。

建立技能型人才成长成才的政策激励机制。用人单位应按国家规定建立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待遇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建立技能人才正常的考核、晋级、增资制度,要根据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确定相应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建立技能人才表彰制度。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扩大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影响,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激发技术工人钻研学习技术的热情。选拔和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强化培训,全面提高企业高技能人才的技术素质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创新机制,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培训工作管理,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培训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操作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和考核。强化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创新培训机制、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加大培训质量和效果评估与监督,规范培训过程,重视培训结果反馈,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制。坚持社会效益第

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健全职业技能鉴定系统,逐步改革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及时、公正的服务,促进技能人才成长。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作用,认真履行职工培训职责,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把建立、健全技术工人培养、考核和使用,纳入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重要内容。

四、转变思想,充分认识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转变思想观念方面的误区。一是人才观念的误区。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有高学历,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是人才,因此忽略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挫伤了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二是部分职工自身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工人只要有力气能干活就行,不需要什么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靠专业技术人员。三是单位领导的观念差异,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无计划,高技能人才后继无人。

要充分认识企业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先,企业的生产实践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决定作用。技能人才与企业生产实践密不可分,一个真正的技师必须在企业生产实践中才能培养成才。其次,企业需求是技能人才培养成果的最终评价标准。各种渠道、方式培养的技能人才,都需要经过企业实践的检验。第三,企业是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技能人才离不开企业的培养,企业也是技能人才的主要服务对象,只有在企业的沃土上才能真正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加快发展的需要,使技能人才自觉成为企业生产的战略性资源。同时通过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能极大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各行业企业要根据实际,针对突出问题,制定本行业和企业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意见,建立技能人才成长机制。第一,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彻底破除传统的人才观和用人观,把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对待,焕发一线工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打破干部工人界限。第二,要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第三,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成长机制。制定职工培训教育的规划,建立技术等级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培训,使培训正常化、制度化,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通过竞赛对技能人才进行评价和选拔。建立使用机制,实行持证上岗。建立激励机制,按照“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原则,在工资待遇、分配奖励及企业年金、医疗保险等方面向高技能人才倾斜,落实技能津贴。

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强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于进取,进一步做好技能人才培训鉴定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建立健全机制

中国有个难题,“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解决人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健全各种机制,从法律上、制度上进行根本保障。

首先,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流动机制。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引进人才,重视人才智力开发。强化企业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载体。多渠道灵活的吸引人才,积极实施项目引才、事业留才,通过项目的实施,提供事业

平台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甚至采取讲学、开展咨询或科研活动、进行技术合作或技术入股、聘请顾问等“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柔性流动方式,引进我市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市作贡献。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逐步取消企业引进人才的审批制度,增加企业用人的自主权。引进人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重学历重资格,但不唯学历资格,更重适用,重能力,重实绩,重能解决问题。做好引进人才的保障工作,筑巢引凤。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好高技能人才的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国的国情现状,是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通过政策优惠、政策倾斜、税金减免、奖励的方式,多渠道灵活解决好这些难题。

上一篇:服务技能下一篇: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