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2023-09-22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建设与技能人才需求

论证报告

新疆煤炭高级技工学校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1 设立新疆煤炭技师培训学院拟设专业

论证报告

新疆煤炭高级技工学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针对新疆煤炭产业发展、煤炭高技能人才需求状况,对申报设立新疆煤炭技师培训学院涉及的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两个专业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疆煤炭技师培训学院设置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两个专业的必要性

(一)我区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是我区煤炭的资源优势 新疆是煤炭资源大区,根据第三次煤炭预测资料,在地下2000米以上、7.6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已探明的预测储量为1.82万亿吨,占全国预测储量的40.6%,居首位;同时,新疆的煤层气预测储量9.5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预测总量的26%,位居全国第三位,与新疆天然气储量相当,煤层气开发利用前景非常广阔。煤炭品种齐全、煤质优良、赋存稳定、露头浅,具有大规模开发的有利条件。新疆煤炭工业发展的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按照自治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将会形成十个千万吨级、5个三千万吨级、2个五千万吨级的大型、特大型煤炭企业及企业集团,煤炭产能将超过4亿吨。煤电、煤化工项目的迅猛发展

2 等对煤炭的需求量将大幅增长。仅在伊犁,庆华公司煤制气项目已经投产,另外两个煤制气项目(分别为年产60亿立方米和20亿立方米)和准东煤制气示范项目(年产300亿立方米)均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煤炭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对煤炭原材料需求的同时也伴随对煤炭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迅速增加。

三是行业科技进步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高 近年来,煤炭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传感器技术、节能、降耗、环保、洁净技术的发展,使煤炭工业的科技水平有巨大提高,煤炭工业创建了高产、高效矿井。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使采煤工作面的单产、功效不断提高,现在一个长壁综采工作面的年产量相当于过去一些大型矿井的年产量。随着科技进步,煤矿装备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型集机、电、液、计算机为一体的设备不断增加,现代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高新技术、工艺得到广泛应用。

(二)我区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现状

目前,区内大型煤炭企业因广泛采用现代化的开采方法和工艺技术,中级工已难以满足生产一线的要求,对高技能人才存在大量的需求。我区煤炭行业职工约7万人,专业技能型人才有13000人,仅占主业人员总数的18.5%;工程技术人员近600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0%左右,远低于发达

3 国家煤矿60%的水平。采掘一线工人整体文化水平低、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紧缺是我区煤炭工业快速、持续发展的瓶颈。

(三)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技能人才现状 据调查,96%的煤炭企业缺少机电专业人才,88%的煤炭企业缺少煤矿技术专业人才。此外,通风、安全、选煤、煤化工、通信、计算机、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外经贸、法律等专业人才也相当紧缺。完全实行综合机械化采煤的企业拥有的本科学历专业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2.93%,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高技能型人才仅占10.2%。

(四)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技能人才需求 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发展规划(2009—2015年)》文件确定的发展目标:2015年全区煤炭产量达到6.6亿吨;2020年达到12.3亿吨。由此预计2015年全区煤炭行业需新增主业人员约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2.4万人,技术工人5.6万人,其中需培养的高级工及以上资格的高技能人员占10%,约需5600人;2020年约需15.6万人,其中技术管理人员4.6万人,技术工人110000人,其中需培养的高技能人员占10%,约需1.1万人。可见,我区煤炭工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五)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4 目前,我区煤炭职业教育培养能力、培养数量、培养规格等也不能适应煤炭产业发展的需要。区内现有两所专业从事煤炭职业教育的院校:新疆工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技术管理人员(本科层次),只有新疆煤炭高级技工学校承担的培养目标是煤炭行业中、高级技能人才。加上其它中职学校煤炭专业和涉煤专业,其年培养能力约

二、三千人,培养规模非常有限且几乎都是中级技能水平,亟待提高高级技能培养水平。

由此可见,我区煤炭工业对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从新疆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加快自治区工业化进程和自治区经济建设的高度看,大量培养煤炭高技能人才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新疆煤炭技师培训学院设置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两个专业的可行性

(一)我校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基础条件 多年来,我校紧紧围绕自治区煤炭行业的发展,开展煤炭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已培养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近千名。

1、建校至今,我校主要开设煤矿技术(综合机械化采煤、掘进)、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维修电工、煤矿电气设备维修)、机械设备维修(综采维修钳工)等矿业主体专业。我校开办的煤矿企业在职职工培训涵盖了煤炭行业

5 的全部特殊工种和辅助工种。

2、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技师学院拟设的煤矿技术专业有技术理论课教师13人、生产实习指导教师6人。其中硕士1人、本科17人;全部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双师型教师。高级职称7人,技师、高级技师9人,专业带头人1人。矿山机电专业有技术理论课教师23人、生产实习指导教师13人,其中硕士7人(含在读),本科28人,全部为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双师型教师。高级职称13人,技师、高级技师17人,专业带头人1人。

3、具有满足技师培训的实训基地和设备。学校矿业工程实训基地中,煤矿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有煤矿监控实训室、通风实训室、安全仪器实训室、瓦斯爆炸实训室等实训场所,共有实训设备344台(套),540个工位,总价值1458.56万元;矿山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有高级电工实训室,矿业自动化实训室,液压传动实验室,机械创新搭接实训室,露采机械模拟实训室,高级矿井维修电工实训室等实训场所,共有实训设备826台套,767个工位,总价值2177.715多万元。

4、具有可靠地数字化校园网络。学校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同建设了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仿真教学培训软件。

5、具有较强的专业教学能力。近五年来,学校教师主编、副主编全国公开发行的教材3册,参编公开发行及行业

6 培训的教材5册。指导学生参加历次全国煤炭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在综采维修电工、瓦斯检查工等工种多次获

二、三等奖。

(二)煤炭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属于煤炭行业主体专业,在业务规格上要体现“职业性”特点,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求能熟练地应用这些能力完成工作任务。

根据煤炭企业的需求和我校的办学条件,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是:面向煤炭生产、建设第一线,掌握煤矿先进生产技术、运行及维护先进生产设备的高技能型人才。

三、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煤矿技术、矿山机电等与煤炭行业主体专业,使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等建设及社会服务能力方面有显著提高。

(一)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创新并进一步深化校企共同建设、共同培养、共同管理的“弹性学制、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

(二)深化改革课程体系

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与煤炭行业职业标准接轨,构建适应产学结合的新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满足工学结合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

7 段、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

(三)优化教师队伍

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在行业和区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通过培养、引进、外聘和兼职,使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更合理、更优化。

(四)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进一步扩大与企业的合作与协作,采用多元共建、共管、社会共享的方式,围绕煤矿技术、矿山机电专业建设实训室,充分发挥教学实训、培训鉴定、技术服务、生产应用的功能作用,营造具有真实工作场景或模拟仿真效果的实训环境,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并形成能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五)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新疆矿业工程实训基地”和“煤矿三级安全培训中心”的优势,拓展煤炭相关岗位培训范围;与职业学校和企业内部培训中心合作办学,推进多元化培训方式,加快缓解新疆煤矿企业技能型人才紧缺、安全形势严峻的被动局面。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每年开春,不少企业都要为用工头疼,除了普通工人难招外,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的困扰更大。记者从今年春季人才交流大会了解到,今年取得技师证的高技能人才的月薪是8000元起步,某些特殊技能的工人即便高薪聘请还不一定能招得到温州技工学校校长孙爱萍告诉记者,温州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不少都是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为企业定向培养。温州技工学校开设了2个高级工班级,其就业率几乎100%。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高技能人才是高水平、高层次、高贡献的先进劳动者,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尊重,体现出先进劳动在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也体现了这个国家和社会人们的价值观。

然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1.建立高技能人才使用和奖励制度。企业应当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高技能人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应有的回报。对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津贴,对为铁路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要实行重奖,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在省(部)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取得认可名次或取得局级技术状元称号的,可破格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同时给予奖励。

3.强化培训职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师带徒及院校和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找准培训切入点,确立培训思路,强化培训职能,拓宽培训渠道,注重培训效果。另外,还要抓好对既有的高技能人才的继续学习提高。注重对这些人的再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搭建培训平台,完善培训设施。通过建立相关工种的专业委员会,让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参与一些新项目的研发、技术革新和改造、疑难技术课题和技术攻关等,推动他们向知识性、研究型、创新型转变。建立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基地,建成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建起培训演练设备与现场同步、培训手段科学先进,培训质量一流的现代化技能培训基地。同时鼓励研制可移动教学设备,以方便现场职工的培训。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总结报告

山西燃气工程技术学校燃气输配与应用专业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过两年的建设,现已完成全部的建设项目。

经自查,培训基地的各级目标与任务均已达到预期目标,成效显著,特色鲜明,影响良好。

现将我校实施山西省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概况

山西燃气工程技术学校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为2012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我省五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之一,为我校燃气输配与应用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建设基础

该项目相关专业在校生702人,有专业教师28人,专职教师17人,兼职教师1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实训教师12人。实训教师中,实习指导教师和具有高级职业资格的教师达到10人,占实训教师总数的83%。学员双证合格率92%,就业率100%,毕业生专业对口率95%,毕业生稳定率80%;年社会培训900多人次,高级工以上达到300人。

基地已建成燃气输配场站实训中心、管道综合实训中心、焊接实训中心、天然气液化与压缩实训中心、燃气PLC自动控制实训室、电子电工实训室、工业仪器仪表自动化实训室、输配电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电力电子实训室等12个实训室。 基地建设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发展道路,与“气化山西”主体企业在员工培训、燃起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在模式创新方面下大功夫,坚持技能特色与培养质量并举,辐射功能与带动作用并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实践。

(二)建设思路

根据《山西省关于实施2012年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要求,按照“立足燃气技术,夯实实训基础,注重内涵发展,加大模式创新”的思路,即:坚持面向燃气行业,以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为重点,着重进行课程体系、课程设臵、校本教材及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这一优势平台,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有效衔接,形成有利于燃气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基础、环境和氛围,推动我省燃气高技能人次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建设步骤

在确定建设思路的基础上,项目领导小组提出七个实施步骤。

一是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学校接受建设任务后的首要实施步骤。在认真领会和学习国家、省关于高技能人才培训相关文件精神的前提下,对新形势下加强高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内涵建设有了新的认识,提炼出新的理念,总结出新的举措,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原则要求、建设内容和实施步骤逐步从了解到认同,从认同到积极实践。

二是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大范围组织调研活动,全面把握燃气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脉搏,是基地项目启动之后的重要一步。组织广大教师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管道学院、武汉燃气热力学校、深圳燃气、港华燃气学院、山西燃气产业集团公司等区域产行业院校、企业现场进行调研活动,围绕高技能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和规格,对全国特别是我省燃气行业和企业进行全面调研,借助座谈了解、实地考察、网络查询和专题调研进行分析论证。通过调研所产生的分析结果,如燃气行业最前沿的发展动向、产业需求、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解、工艺流程等资讯融入到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中。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企业岗位设臵和燃气行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结合就业现状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燃气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途径与教学改革新思路。

四是开发适于培训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燃气行业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加强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研究和创新性探索,对课程体系进行认真深入的剖析和探讨。根据企业岗位实际工作的需要,充分考虑岗位能力、职业能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理论知识与岗位能力的实际需求与实训环节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内容,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资格证书为纽带,产学合作的专业课程体系。

五是进行对象差异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根据高技能人才培训特点和教育活动的差异,注重加强培训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由单一的学历学生教学管理向学生和学员的综合教学管理转变。倡导“一体化、模块化、做学教”的创新教学模式。

六是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按照“引进、培养、交流、兼职”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核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优先配臵燃气专业的师资队伍,重点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兼、聘等多钟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互补、老中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师资队伍。

七是基于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学校与省内燃气企业主体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联系,在山西燃气产业集团公司、山西国化能源有限公司、山西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沁水顺泰新能源有限公司的企业建立了校外师资培训基地。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与学校理论教师到生产一线顶岗的互动模式,来提升基地综合培训能力。

二、建设目标完成情况与成效

(一)建设目标

1、 通过2年努力,围绕燃气高技能人才培训,创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训模式,形成工学结合教育长效机制;

2、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培训计划的制订、课程设臵改革等方面积累高技能人才培训经验,建设“双师”型、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

3、建立健全培训能力评价考核体系。依托学校、立足行业、服务企业,将燃气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打造成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培训基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完成情况

通过2年努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围绕燃气行业、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设臵改革,使企业参与学校人才的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资格证书为纽带的、产学合作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适应了不同教学对象要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依托学校、立足行业、服务企业,为燃气企业培训员工达1300余人次;利用校企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核心竞争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认真分析企业岗位要求,确定岗位能力培养目标,依托“气化山西”战略需求,不断深化与山西燃气产业集团公司、山西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国化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入企业的生产工艺进入培训课堂,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订单式培养

截至目前,山西汇丰兴业燃气产业集团已与学校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2013年招收定向委培班学生98名,依托企业岗位需求制订教学计划,根据企业产业发展进行课程设臵,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学生毕业时获取毕业证书率100%,相关工种资格证书通过率达95%以上。 (2)企业员工技能培训

以输气工、综合计量工、管道巡检工、压力容器操作工等岗位技能为中心,坚持三结合:培训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训课题来自于企业项目,培训过程按照生产过程进行,培训质量按照技术指标检测,培训考核按照员工岗位职责考核;培训与鉴定考核相结合——课程学习针对企业员工,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培训内容与鉴定要求相一致;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培训地点、时间与企业充分沟通,员工进校培训与老师进企业送培训形式多样。 (3)课程设计突出工作过程等职业导向原则

课程体系建设基于企业岗位需求、工艺流程。根据燃气行业人才培养方案,基地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和重排,编制完成了燃气行业培训的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将每一期的理论培训课程和实训课程进行按项目编排,提升培训的针对性。

(四)资金使用与管理

2012年,省人社厅为我校下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后,学校立即向董事会汇报,并提出将培训基地项目建成为全省燃气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平台。省财政厅为项目建设划拨了100万元专项资金,学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自筹100万元配套资金。为了管好用好资金,使有限的项目资金发挥出综合效益,学校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各项财务支出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台账,规范使用和审批程序,严格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专人负责,统一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无计划、超计划使用资金。确保了项目资金使用规范安全,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当前,燃气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还面临着引领示范作用不突出,“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能力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度不强,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诸多问题,学校将会在今后的培训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 以上为我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情况总结,特此汇报。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

潞安集团公司

高技能人才是潞安集团转型跨越发展的核心人才、核心资源,培育高技能人才就是培育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潞安集团以“打造创新型企业,培育智慧型员工”为主线,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加快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逐步构建了具有潞安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潞安集团被山西省批准为首批“技能人才评价”试点企业,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潞安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于2011年在全省首家挂牌成立,以潞安职业中专为载体,由中央财政、省财政及潞安集团支持建设,总投资4000多万元,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拥有各类实训实验室23个,200台(套)先进的模拟仿真实训设备,同期可容纳2000人培训。该基地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三个注重”,即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相结合、手指口述和现场模拟相结合,注重实践锻炼、注重岗位培训、注重务实操作,初步实现了培训范围从主体矿辐射至整合矿、培训专业从煤炭延伸至煤化工、培训项目从员工技能培训拓展到员工综合素质提升,有力提升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内涵式发展的新高度。

一、潞安王庄煤矿精英大师工作室教科研基地

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王庄煤矿精英大师工作室是2011年

1 全国煤炭行业首批命名的17家大师工作室之一。为发挥王庄煤矿精英大师工作室品牌优势,利用培训基地先进的实验室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双方强强联合,优势叠加,成立了“潞安王庄煤矿精英大师工作室教科研基地”。

1、构建“创意—研究—创效”的良性科研循环链

创意产生效益。员工在工作和培训中提出的问题、思路、建议都是教科研基地创意的源泉。教科研基地坚持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工作指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构建了一条“创意—研究—创效”的科研循环链:学校教师与首席技师在基层调研中,收集生产难题,经共同分析讨论后,提出解决方案,然后由专业教师在理论上进行论证,由首席技师、专业教师共同在基地实训室进行试验,试验成功后将应用到生产中,使技术攻关真正转化为煤矿的经济效益。

自成立以来,教科研基地先后完成了“立井全自动卸载装置系统及高压电机除尘防护技术与应用”、“对掘进工作面随机电缆自动伸缩装置”等技术改装项目,2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进步奖,36项取得国家实用型发明专利,创造经济效益近1.3亿元。

2、形成“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技能提升示范教学新模式 传统的培训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得高深难懂,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教科研基地通过整合潞安的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创新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形成了“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技能提升示范教学新模式,实现了员工培训和岗位实践的无缝对接。比如,将井下模拟巷道、卡轨车、立井提升系统等设备按比例缩小,还原井下工作现场, 2 采取煤矿标准化的手指口述式现场教学,增强学员的实践能力,培训完就能直接上岗。例如,对王庄矿井下废弃的移动电站设备,经重新修整利用,“搬进”课堂,增加了学员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培训环节中,专门设置设备故障,提升学员发现故障、处理故障的实践能力。

3、建立“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端技能人才”阶梯式递进的立体培训体系

突出层次、因需施教,采取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端技能人才三个阶梯式培养方案,形成了立体化人才培训体系。对技能员工实施“课堂演练+技能传授”基本功教学,由专业老师手指口述、模拟示范进行实操实训;对高技能人才实施“课堂互动+绝技传承”启发式教学,由技能大师采用案例分析,重点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对高端技能人才实施“互缺互补+项目研发”的拔高式教学,由专业老师和技能大师共同指导、点拨启发,引导他们以攻克技术难关为重点,深钻细研、优势放大。在“中国平煤神马杯”第五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潞安两名高端技能人才荣获综采维修电工第5名和第8名的好成绩。

二、潞安煤基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

潞安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简称“180”项目)是省重大转型标杆项目。发挥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世界领先技术优势,依托培训基地“二级安全培训机构”的资质和师资力量,双方联合成立了潞安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对“180”项目工艺流程、设备、岗位技能、工种等大量深入的调研,围绕企业需要和岗位需要“量身定制”了相应的

3 实训和培养方案。建立了化工单元操作、煤化工产品分析检验、管道拆装等六个实训室,购置了800万元的实训仪器和设备;实行“项目+人才”模式,“引进+培养”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集团内部引入8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地,与化工专业的19名专业教师形成技术教学力量,以项目合作、难题攻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带徒传技等形式激发员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积极性,为重大项目一线人才储备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已为“180”项目培训两期330人。

此外,依托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化工应用技术科研小组,积极开展技术开发与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对煤基合成油示范厂制氢工段的工艺流程进行技改后,每年节约电能700万千瓦时,节约资金330万元左右。

目前,潞安拥有首席技师36名,其中19名获得国家和省级荣誉(全国技术能手2名,煤炭行业技能大师5名,享受省政府津贴高级技师和三晋技术能手12名),技师、高级技师3125名,高级工以上高级技能人才2万余名,技能人才5万余名,形成了高端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技能人才的“金字塔形”人才梯队。

当前,潞安正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品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三年,王庄煤矿精英大师工作室教科研基地将吸纳更多矿井、更多大师工作室参与,实现培训范围、培训专业及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的全覆盖,成为潞安教科研基地的主战场;潞安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将辐射集团新型煤化工产业,为企业转型跨越发展贡献力量;盘活 4 石圪节煤矿报废的井下工作面,建立井下实际现场教学培训基地;建立并健全网络系统,搭建技能交流、成果共享平台,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打造全国一流的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开展学习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先进事迹活动

近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宣传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学习和弘扬高技能人才刻苦钻研技术、勇攀技能高峰的精神风貌,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学习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先进事迹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学习王为民、李斌、李凯军、许振超、束滨霞、罗东元、高凤林、栗俊平、唐建平、鲁宏勋等10名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先进事迹的活动,

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简介

“铁人式好工人”王为民:生前为中国石化胜利油

田采油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首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坚持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和技术,取得3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

其中抽油杆防脱器等5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技术革新成果广

泛应用于石油行业生产实践,取得增产原油、降低成本的重大

效益。1997年9月14日在进行技术革新试验时,不幸因公殉

职。

“工人专家”李斌:上海电气液

压气动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

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工学校毕业生。刻苦钻研

数控理论和操作技术,完成技术攻关项目160余项,在生产国际

先进产品、实施刀具国产化等方面取得重大

突破,成为全国机械行业知名的数控技术应

用专家。被大学聘为数控机床教授。

“模具新秀”李凯军: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铸造公司

模具钳工高级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技工学校毕业生。刻苦钻研模具制造专业知识,练就高超的钳工

技术,加工制造了数百种优质模具,尤其是出色完成了重型车变

速箱壳体等高难度压铸模具的制造,在我国高、精、尖复杂模具加工方面独具特色。技能楷模

“金牌工人”许振超:青岛港前湾集装箱公司电动装卸

机械司机技师、电动装卸机械修理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工作岗位上积极钻研专业知识和技术,练就了“一钩准”“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加以推广,创造了“六连环”工作法和集装箱桥吊高效操作法,带领工友多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

“油井女杰”束滨霞: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采油高

级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多年来坚持工作在采油第一线,潜心钻研采油技术,掌握了过硬的业务技能,探索和总结出碰泵“七个一”操作法、油井动态管理法和“三账一卡一图”成本控制法等先进、科学的管井方法,为开创老油井增产新路做出重要贡献。

“创新尖兵”罗东元: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电工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铁路电气设备维修工作中,完成了100多项技术革新项目,获得数项国家专利,其中“铁路道岔全自动转换装置”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冶金企业铁路运输电气化做出重要贡献。

“焊接巧匠”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高级技师,全国十大能工巧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工学校毕业生。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实现技术革新近百项。提出和创造多层快速连续堆焊加机械导热等多项新工艺方法,攻克运载火箭发动机大喷管焊接难关,高标准地完成多种运载火箭重要部件的焊接任务。

“采机神医”栗俊平:山西焦煤集团公司采煤机维修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采煤机维修工作中,掌握了各种型号采煤机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性能,发明“栗俊平采煤机故障排除法”并得到推广,成功解决采煤机多发和复杂技术问题,为现代化采煤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做出重要贡献。

技能楷模

“精准操作手”唐建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加工中心操作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航天产品精密结构件加工岗位上,多年坚持不懈钻研专业理论和操作技术,擅长特殊材料的复杂零部件加工,出色完成“神舟”飞船等航天型号产品的高难度、高精度加工任务。

“革新高手”鲁宏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空空导弹研究院加工中心操作高级技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工学校毕业生。在科研生产中,先后实现百种工装夹具和工艺方法革新,编制了数千个数控加工程序,总结出先进、高效、系统的数控加工方法,为我国空空导弹重点型号产品的成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

青岛首席技师颁证仪式15位高技能人才获命名

2006年06月5日,青岛市政府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首批青岛市首席技师颁证仪式,青岛市部分企业的15位优秀高技能人才被授予首批青岛市首席技师称号并获得证书。根据有关规定,这些高技能人才除了每月享受1000元的市政府津贴外,还将像高级专家一样受到重视。

据了解,首席技师是青岛市技能人才的最高荣誉,每两年选拔一次,每次不超过20人,每个职业(工种)只限1人。在4年的管理期限内,青岛市首席技师每人每月将享受市政府津贴1000元,并将纳入全市高技能人才库,我市将每年组织

他们参加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及市情国情考察、咨询等活动。同时,在管理期内,根据个人意愿,首席技师可暂不办理退休手续。

根据有关规定,青岛市首席技师将承担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任务,还将承担社会服务任务,参与重大生产建设项目咨询、重大技术联合攻关,开展同行业技能交流、绝招绝技展示等活动。从管理期的第二个年度起,每人每年还应为企业培养技师或高级技师不少于3人,达不到标准的将被取消称号,并停止相应待遇。

(记者刘芳滨)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经天津市委、市政府批准,《天津市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于近日出台。这是该市完善人才政策措施、加强高技能

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办法》明确了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的组织机构、申报条件、评审程序及具体

职教动态

奖励措施。依据《办法》规定,高技能人才从本市各类用人单位一线岗位的技师、高级技师和技术工人中评选。评选工作坚持德技并重。天津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从技师、高级技师中评选)和天津市技术能手(从技术工人中评选)分别每三年和每二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次各评选表彰100名。获选者市政府授予称号,颁发证书,并在市媒体上公布名单,同时给予物质奖励。天津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每月享受政府津贴200元;天津市技术能手给予一次性奖励5000元。获“中华技能大奖”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获“全

国技术能手”称号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

为促使高技能人才精进技术、不断进步,《办法》还规定,天津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荣誉证书和津贴有效期为三年,期满后可重新申报;天津市技术能手荣誉证书和有效期为两年,期满后可重新申报。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据了解,经过多年来的培养,目前该市技能型人才具有相当规模,现有技术工人75.4万,其中高级技师6800人,技师3.1万人。

从实际出发 注重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福州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自2005年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认为高级技工学校以来,加快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步伐,努力提升办学层次,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针对福清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级技工、技师人才的需求,该学校在全省技校系统率先试行开设“3+1”高级技工班,采取多层次办学,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今年该校设置4大类16个专业,新设立汽车电气设备维修、数控机床加工、市场营销、装璜设计4个专业,并开设高级维修电工、高级计算机应用、高级烹饪3个高级技工专业。

在教学上该学校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突出技校办学特色,加强操作技术训练。该校在省技校系统中率先实行“学分制”,实行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证”制度。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多个工种的技能培训、考核,使绝大部分学生获得两本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该校还实行在校两年学习基本理论,第三年上生产线到工厂社会实习的“顶岗实习”制度,并加强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管理。因此,该校毕业生成为市场“抢手”人才。冠捷、福耀、融侨大酒店等几十家知名企业都与该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毕业生供需合作关系。2005年,该校毕业生600多人,而企业对该校毕业生的需求人数达到5000多人。

我国高技能人才评价存在三大不足

我国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存在许多不足。在日前召开的全国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会议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

人坦言,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高技能人才评价跟不上社会需要,影响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用人单位普

职教动态

遍反映,许多劳动者在企业工作岗位中,技能已经达到高级工以上水平,但由于评价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不能被认定相应的职业资格,其能力和才干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成长受到制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对高技能人才评价质量不高,影响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一些地区、行业的鉴定机构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造成鉴定质量“假、次、低”,即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以低顶高。鉴定工作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声誉。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6篇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也肩负着培养更多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职责,推进落实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不仅与现阶段国家政策要求相契合,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结合笔者实际研究,从多元协同治理理论的角度入手,论述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多元协同治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创新模式

国家的发展必须依靠更多高素质人才的推动,职业教育为新形势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无数人才,为推动社会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做出了更多贡献。高职院校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是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所以必须尽快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一、多元协同治理理论概述

多元协同理论是某一系统包含了若干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时,如果其所包含的子系统之间形成协同作用,系统便可以具备自组织效应。治理理论是各类公共或私人的机构对相应事务进行管理的总和。多元协同治理致力于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各方能够有效联合并针对某一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多元协同治理涉及协同学理论以及治理理论,针对公共事务中,政府、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同时参与公共管理的情况,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各自作用,从而确保治理效率得以保障[1]。

基于多元协同治理理论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其关键一环在于对目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予以创新。协同治理的主体一般来说包括各类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如政府、企业以及高职院校,在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重新梳理和厘清政府、企业、学校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确保师资、资金以及技术等多元要素能够合理配置,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建立一个深度联系又交叉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唯有如此才能够确保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发挥出应有作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要确保教育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要打造一支高技能的教师队伍。2019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就已经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方案要求必须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及社会力量投资举办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二是在方案中明确要求应通过各种方式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招聘标准、聘任方式以及培养培训等进行了非常清楚的规定。与此同时,我国教育部下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把教师队伍建设当成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遵循立德树人的要求,强调教师成长和教学团队建设的充分融合。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发展阶段,也具备强大的能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最终实现。近年来,我国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的更新调整,各个行业和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必然会扮演一个更为关键的角色。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致力于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升,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另外,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够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提升,所以必须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三、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能力仍需提高

对于国内的高职院校而言,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核心任务和重要责任,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应当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然而从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自身的教育水平还有待提升,不管是授课方式的创新性亦或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都需要进一步更新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是否丰富有趣,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在此方面依旧还有待提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实践培训手段单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必须要更加强调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主动响应国家最新政策规定,推进此项工作的落实,然而从整体上而言,少数高职院校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式依旧单一化,比如说某高职院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培训过程中仅仅是通过企业挂职锻炼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到校指导这两种形式。而培训场所一般位于企业车间以及学校的实训中心,但这样的问题是教师在企业挂职培训的时间不是很长,在短期内仅仅能够熟悉相应的生产设备,无法达到能够熟悉了解的程度。同时高职院校自身资金有限,实训中心设备如果没有及时更新,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培训的实效性[3]。

(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一方面,因为企业经营发展和高职院校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性,企业在参与高技能教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往往不具备较高的积极性,一些企业不愿意给高职院校教师提供锻炼岗位,亦或是教师参与了挂职锻炼也容易流于形式,不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造成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的搁浅。另一方面,企业自身本就具备较多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但因为高职院校工作时间、薪酬福利以及学历需求等方面的限制,很多企业的专业人员往往不愿意到高职院校兼任教师职位。因此优秀的兼职教师数量较少,无法真正发挥出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指导作用。

(四)社会环境氛围不佳

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教育目标是培养德艺双馨的大国工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因为过去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现阶段社会中很多人都普遍表现出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思想,所以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表现出一定的轻视态度,认为职业教育属于一种低等教育,和普通高等院校比起来还有差距,然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类型,都属于高等教育范围,并没有高下之分。因为社会舆论环境对职業教育存在的错误认识,造成大量优秀人才不愿意选择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如此一来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便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也恰恰是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造成很多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结构调整以及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方面相对落后[4]。

四、基于多元协同治理理论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多元协同治理理论视阈下,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整合可利用资源,充分发挥出政府部门、当地企业以及学校本身的力量,构建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高技能教师人才培养模式。

(一)学校方面: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扩宽优秀人才引进渠道,进一步充实高技能教师人才的来源,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是可以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从其他学校聘请优秀教师人才,促进高职院校之间的优质师资资源共享流通,引入其他学校高质量的教师有助于促进本校教师竞争意识的提升,同时实现优势互补,逐渐提升本校教师教育水平,让高技能人才队伍更加完善。二是返聘已经退休的优秀教师,此类教师拥有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具备较为熟练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出非常大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同时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可以对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三是积极吸纳社会中的高技能人才,在进行教师招聘的过程中应当打破过去那种学历至上的观念,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社会中有很多实践能力强且工作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可以适当降低招聘门槛,对这部分特殊人才予以破格录用,如此不但能够充实高技能人才队伍,也有助于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5]。

另一方面也应当对教师聘用标准予以明确规定。教师属于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指路人,教师自身道德素质和思想认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往往承担着培育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和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所以在聘用时必须要先考虑教师的思想觉悟和师德水平,必须要强调对聘用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觉悟的考核,针对一部分思想存在偏差且师德较低的教师,不管其受教育程度多高或者实践教学能力多强,都应当予以拒绝。同时需要将师德和思想方面的因素纳入到聘任合同中来,确保高职院校教师都能够是师德高尚、技术一流、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

(二)企业方面:“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因为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目标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决定了其应当通过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来对内部教师展开有效培训。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校企合作基本上都采取挂职锻炼的方式进行,教师不能够在企业岗位中获得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技能,不能有效提升实践能力,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难以带来实际效果。所以必须推进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断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当地企业应当积极和高职院校沟通联系,促进双方协同合作关系的建议。第一,地方企业要认识到与高职院校合作的重要意义,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的构建,进一步加深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第二,推进落实“引企入教”改革。企业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来,借助于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规划、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设计以及实习实训等,将企业人才需求告知高职院校,从而确保高职院校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第三,应当积极落实高技能教师人才培养工作,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管理实际来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时应当给予其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让教师能够深入生产研发一线,适当延长他们的培训时间,确保高职院校教师能够真正掌握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进一步促进其团队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实践操作水平的提升[6]。另外教师在当地企业挂职锻炼的过程中也应当主动了解获取最新的知识技能,在未来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介绍讲解,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辅导,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三)政府方面: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输送了无数人才,同时职业教育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关键途径,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现阶段我国逐渐迈入新的发展时期,各个行业和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为急切,职业教育的价值与作用也进一步凸显。但因为我国社会、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中普遍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看法,所以必须依托政府部门进行有效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其一,必须加强宣传工作,确保更多人转变传统思想认识,让社会大众和更多媒体可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了解到职业教育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对职业教育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提升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其二,应当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来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带来更多助力。比如说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和财产资金支持,推进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推动高技能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其三,应当对表现优异的高职教师予以广泛宣传,树立模范榜样,发挥出带头引领作用,让更多优秀人才可以主动投身于职业教育事业中来。另外,当地政府部门、高职院校以及地方企业应当积极沟通配合,基于多元协同治理理论的指引,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技能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努力创设一个更加适合高技能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

五、结语

总而言之,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活动中必须要给与充分重视的一项工作。高职院校应当真正了解到高技能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不断推动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依靠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在多元协同治理理论视阈下,主动联系沟通政府相关部门和地方企业,真正打造一支高技能教师队伍,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质量的持续提升和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晶洁.浅谈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对教育教学的影响[J].才智,2019(36):132.

[2] 戴月红.校企“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路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36):254+256.

[3] 张莹.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与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06):9-11.

[4] 李海峰,许辉熙,谢旭阳.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构建[J].四川劳动保障,2019(12):28.

[5] 陈燕妮.高职院校加强青年教师工匠精神培育探赜[J].成才之路,2019(31):4-5.

[6] 谢敏,兰翔英,吕萍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风,2019(28):91.

上一篇:pc市场调查报告范文下一篇:狙击手评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