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成本范文

2023-09-16

农业生产成本范文第1篇

摘要:农业政策涉及农业诸多生产环节、多个品种以及多个经营主体,农业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政策实施的预期效果,更要充分考量政策生命周期结束之后的影响。2015年底,中央提出着力推行农业供给侧改革,意味着农业政策变动在今后将更加频繁,而市场能否应对成为我国农业成功改革的关键,这也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以我国油菜临储政策取消为例,探究农业政策变动背景下各种因素对农民种植意愿的影响机制,采用Logistic模型对 1 850 份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民来年油菜种植意愿影响不显著,油菜生产补贴政策以及收购补贴政策对农民种植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受教育程度、现有油菜种植面积以及人工成本投入对农民种植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化肥投入以及耕地面积对农民种植意愿呈負向影响。

关键词:农业政策变动;农民;种植意愿;临储政策;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1],经济发展由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所引导,他主张经济发展应尊重自由竞争而反对政府过度干预;与之对立的一种观点则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强调的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经济发展总是围绕政策调整以及市场变化而进行。政策调整应是基于政策的预期目标以及着眼未来发展的综合决策,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要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预示着我国农业改革范围将更加广泛,力度也将更大。2015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这是基于我国农业当前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综合考虑,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粮食总产量高达6.21亿t,但我国粮食面临3量(出口量、库存量、总产量)齐增的扭曲状况,且农产品成本“地板”逼近价格“天花板”是大宗农产品普遍面临的问题,国家对几项重要农业政策进行改革:降低玉米最低收购保护价格,2015年玉米收购价格较2014年下降幅度高达11.5%;启动新疆地区棉花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2015年6月取消油菜临时收储政策。一系列的政策变动意味着我国农业发展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农业的先天弱质性及其社会保障性等特性决定农业发展对政策有着较大的依赖性,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对政策变动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以油菜为例,自2015年起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各类企业进行油菜籽收购,不再对油菜籽实行国家临时收储,意味着自2008年以来执行的油菜籽保护性收购价格政策被取消,2015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油菜籽收购价格大幅下跌,部分地区的油菜籽价格跌至3.6元/kg,较2014年同期(5.1元/kg)下跌幅度高达29.4%,降低了农户种植收益,挫伤了农户生产积极性,使得全国油菜播种面积随即迅速下滑。

回顾我国农业发展历程,城乡发展失衡及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以农业基本生产资料为基础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是国家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选定优先发展工业就必须形成相应的价格扭曲宏观政策,大多数农业政策主要通过限制农产品价格来促进工业发展,以低价农产品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使得农业成为工业发展的“营养”来源。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的快速变迁,我国农业政策方向开始扭转,逐步由歧视农业、剥夺农业向反哺农业、补贴农业转变。朱满德等认为,各项支持政策逐步向农业倾斜,通过调控要素价格、产品价格以及予以政策补贴等方式可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发展[2]。因此如何科学制定农业政策来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市场的正常运转是农业经济问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在政策实际落实过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农业政策,例如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从2004年开始我国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在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项农业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基于宏观视角考虑,促进农业生产、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转提供长期动力,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以来,农业增产以及农民增收始终是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政府为保护农民种植收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诸如对部分农产品实施价格保护政策,这些政策对稳定我国农业发展及农民增收贡献巨大。然而,时至今日,农产品供给由之前的严重不足逐渐发展为大量剩余,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逐步提高以及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农产品比较效益下滑的状况继续恶化,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的问题普遍存在。程国强认为,我国对农业的补贴支持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农业支持总量和主要农产品补贴水平大幅提高,价格支持和挂钩补贴等措施逐步成为主要政策工具,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作用日益明显[3]。

自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产品的供给由严重不足已发展为目前的大量剩余,农业的“大丰收”一方面归结于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及制度的变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家对农业给予大量的价格保护政策,刺激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在农产品大量剩余以及大量库存挤压背景下,中央提出要推行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在国家各项农业政策逐步向好的情况下,政策骤变必然会引发市场不适应,尤其在农民这一层面,因此研究农民对政策变化的反应是进一步推进农业补贴政策改革的重要实证基础,厘清农户的行为特征也是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1 文献综述

农业政策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分为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业补贴可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和粮食产量[4-5],优化品种种植结构[6];另一种观点认为,农业补贴只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和福利[7],实施粮食直补政策会增加农业部门的总产出[8],且种粮直补政策比生产性专项补贴对增加粮食产量更有效[9]。农业政策对农民行为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具体的影响机制与内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陈飞等认为,农业政策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政策的实施环境,更主要取决于农民对政策刺激反应的强烈程度,他认为随着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增加,各项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10]。吕晨钟等认为,补贴政策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保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11]。

舒尔茨认为,农民是理性的[12],即农民行为决策通常符合经济人理性,农民生产决策会综合考虑各项成本投入,遵循以最小成本投入獲取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而一些农业支持补贴政策通过降低农民生产的直接成本或间接成本来提高农民生产效益,农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确保食品安全、增强环境保护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13],而基于微观的视角,农业政策是影响农民生产决策的重要因素[14]。粮食补贴政策最直接的效果在于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上述文献分析了各项农业支持政策对农民积极性的影响以及对农业产业的支持作用,在宏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农业政策对农户以及农业产业的影响不仅限于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取消之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然而已有的文献尚未涉及农业政策取消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农业政策不仅应善始,更应善终,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是一种短期或中期扶持政策,不会长期执行,且长期政策支持也不利于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大多数农业支持政策在执行一段时间之后必然面临被取消的情况,但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户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导致农业政策由“好”到“坏”的骤变,这是否会引起农民不适应,或者说农业产业是否有能力应对产业政策的骤变,这是对农业产业政策综合评价的关键。本研究深入探讨农业政策取消之后农民的反应,以期为农业支持政策优化改革提供重要借鉴。

2 油菜籽价格变化分析

统计2002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国内油菜籽月度现货价格数据,将油菜籽日现货价格平均可得出油菜籽月度价格,依据油菜籽月度价格数据绘制出油菜籽价格趋势(图1)。

由图1可知,油菜籽价格变化总体可被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此期间油菜籽价格表现出一定幅度的波动,价格整体呈现震荡上升趋势。自2002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以来,依照世界贸易组织相关协定我国油菜籽市场逐步对外开放,自此国内与国际市场逐步对接,油菜籽市场不再是仅由国内市场构成的封闭市场,油菜籽价格形成受国内外市场环境共同影响,从价格变化状况来看,这一阶段油菜籽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第2阶段为2008年1月—2015年5月,这一时期为油菜籽临储政策执行期,油菜籽价格除受市场供需决定以外,更多的受政府临储收购政策影响,因此该阶段油菜籽价格不能客观反映市场整体供需态势,从价格发展趋势图可以看出,在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油菜籽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这主要由临储政策的短期效果所致,自2009年以后油菜籽价格变化整体相对较为平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宏观政策的影响;第3阶段为2015年6月—2016年4月,受2015年6月油菜籽临储政策取消的影响,油菜籽市场价格出现断层式下跌现象,油菜籽现货价格由2015年5月的 4 805元/t 下跌至2016年4月的3 668元/t,下降幅度高达 23.66%,2015年7月以后油菜籽价格一直相对较低,对比油菜市场价格的变化规律和政策变动可以发现,农业政策变动对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发挥着关键影响作用。除油菜之外,玉米等农产品的价格变化也是当前农业经济的关注热点,可见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放开趋势成为必然。

3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设置

3.1 模型选择

关于农户对油菜种植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一个三元离散性问题,本研究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户油菜种植意愿的因素,将农民对油菜的种植意愿设置为被解释变量,问卷中农民的选项有3种,分别是增加面积、维持面积和减少面积,其中增加面积取值为2,维持面积取值为1,减少面积取值为0,对于任意选择j=1,2,多元Logistic模型公式为

式中;y为农民对油菜的种植意愿,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0、1、2;xi取值为-1、0、1,表示i个影响农民对油菜种植意愿的自变量;αj为截距参数;βj为回归系数。

3.2 变量描述及特征说明

3.2.1 变量描述 表1为对研究样本主要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均值、标准差、最小值以及最大值)的简单描述。

户主性别对农民种植意愿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年龄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可能为正,由于身体原因,年龄较大的农户外出务工机会相对较少,大多会选择留在农村务农;户主文化程度对农民放弃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存在2种可能,主要是由于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民能更好地应用先进技术和方法管理农田进而取得较好的收益,但是受教育好的农民,由于其学习能力强,也更有可能从事非农活动,外出务工机会相对较多,因此对种植意愿的影响可能为负也可能为正;劳动力数量以及家庭人口数量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预期为正,劳动力数量较多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优势更大;耕地面积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预期方向为正,耕地面积大的农民更可能获得规模效益,其种植意愿也就越强烈;预计现有油菜面积对农户种植意愿为正向影响,农民的种植习惯存在较大惯性,且对一些现有的种植作物农业生产技术掌握较好,后期调整种植结构可能性更小;化肥投入以及人工投入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可能为负,在种植过程中的投入过多则会降低农民的种植意愿,劳动力成本在一般情况下对农民的种植意愿呈现出负向影响,这主要基于机会成本的视角来考虑。农业政策倾向对农民生产行为的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农业政策支持力度越大,农民的种植意愿越强,按照农业政策的实施阶段,可以将农业补贴政策划分为产前的要素补贴、产中的机械化补贴、产后的农产品价格补贴,实施农业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农业政策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预期为正向。

3.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2可知,在所调查的农户中,有11.30%的农户愿意在来年增加油菜种植面积,75.08%的农户选择维持油菜种植面积不变,13.62%的农户选择减少油菜种植面积。由表3可知,对于生产补贴政策的态度,有 13.08% 的农户不满意,40.86%的农户选择一般,46.05%的农户选择满意。由表4可知,对于收购政策的态度,有 36.22% 的农户不满意,39.57%的农户选择一般,24.22%的农户选择满意。由表5可知,对于农机补贴政策的态度,有11.62%的农户选择不满意,有47.57%的农户选择一般,40.81% 的农户选择满意。

作为因变量,其他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然后依次将其他因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同样检验,最终结果显示,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表明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以年龄为因变量,其他变量为自变量测算得到的方差膨胀因子如表6所示,鉴于篇幅有限,此处不对其他变量作为因变量时的方差膨胀因子进行一一罗列。

3.3 数据来源、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3.3.1 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问卷数据由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团队负责完成,为客观真实反映当前我国油菜生产动态,调查范围涉及各综合试验站合作建立的5个油菜示范县(区)(示范县不足5个的,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每个县随机选择3个行政村(个别较大的区或县级市多于3個),每个村随机选择6个农户(包括未种油菜的农户)进行座谈调查,并填报调查问卷。对选定的生产县(区)、行政村和种植户登记造表。每个综合试验站选派1个工作人员作为调查人员,每个县(区)确定3名农技推广人员协助参与试验站调查工作。2015年、2016年的调查深入乡村,将实地临田考察、集中座谈与逐一上门访问相结合,使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与客观性。本次共调查全国冬油菜产区14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河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等,涵盖全部冬油菜主产地区;调查油菜主产县(区)共计125个,占我国油菜生产大县(区)(1.33万hm2以上)的89.27%;涉及387个行政村,共计2 322户农户,收回有效问卷1 850份,有效问卷率为79.67%。

3.3.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将表1中所设置的因变量与自变量放置于多元Logistic模型中进行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3.4 结果分析

3.4.1 农户变量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表7)可知,农户受教育程度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油菜种植意愿,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户的油菜种植意愿越强,主要是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对市场相关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强,在调研中发现,在油菜籽价格较低的状况下,一些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通过卖菜籽油来代替销售油菜籽;此外,国家取消油菜临储政策,将油菜产业发展交由市场来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油菜产业发展空间,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会继续坚持种植油菜。

3.4.2 生产变量

由表7可知,农户现有耕地面积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农户油菜种植意愿,油菜的竞争作物主要是小麦,小麦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规模效益突出,因此耕地面积大的农户更倾向于种植小麦,且耕地面积越大,农户种植小麦的比较效益越高。此外,部分耕地面积大的农户的耕地是通过土地流转而来的,土地成本相对较高,这些农户的农产品多用于商品流通,而并非自给自足,因此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经济理性,在油菜比较效益下滑的情况下,油菜种植面积越大,农户的效益下滑得越严重,因此耕地面积较大的农户油菜种植意愿会下滑。农户原有油菜种植面积大小对油菜种植意愿表现为正向影响,由于油菜的种植相对效益较低,不少农户种植油菜的目的仅在于满足家庭食用,在油菜失去国家保护价格支持的状况下,农户的油菜种植面积对油菜种植意愿表现为正向影响,由于这些农民长期从事油菜生产,对油菜生产农艺相对熟悉,不愿改变现有种植结构,因此对油菜的种植意愿较强。

化肥投入成本对农户的油菜种植意愿呈负向影响,主要是由于化肥作为主要的物质资本投入,其成本的增加必然引起油菜生产总成本的提高,势必会降低农户种植意愿。劳动力价格对农户的油菜种植意愿表现为正向影响,通常情况下,劳动力成本越高,农民越倾向于从事非农活动,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比例的不断增加,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工投入越来越少,因此在劳动力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农民更加倾向于采用机械化方式进行生产,因此劳动力成本对农民的种植意愿表现为正向影响。

3.4.3 政策变量

政策变量中的生产补贴政策以及收购补贴政策对农户的油菜种植意愿均为显著正向影响,显著水平分别为1%和10%。生产补贴政策通常是指政府对油菜种植户予以一定实物或现金补贴,通过降低油菜种植成本来增加农户种植收益,油菜的种植收益越高,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越强。统计结果显示,在油菜收储政策已经取消的背景下,农民种植油菜的意愿有所下降,但部分省份对于油菜种植大县(区)或大户仍予以一定补贴,即使补贴程度有限;收购补贴政策是稳定农民油菜种植收益的重要方式,主要通过稳定油菜籽收购价格的方式来提高油菜种植户的种植利润,可见油菜收购补贴政策对于农民的种植意愿影响较强。从影响程度方面来看,生产补贴政策比收购补贴政策更能提高农民的油菜种植积极性,由于收购补贴政策是一种最低价格保护政策,对油菜的种植收益影响并不直接,只有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时,政策的效果才得以显现,而生产补贴可直接降低油菜的生产成本,农民的受益感受较强烈。

4 政策建议

4.1 合理定位政策预期目标,增强农业经营主体抵抗风险能力

科学合理定位农业政策预期目标是正确农业政策得以贯彻实施的关键,由于农业产业具有先天弱质性,因此通常情况下,农业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以扶持幼稚产业为目的。短期来看,政策支持力度越大,对农业经济增长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强,政策效果越明显,但考虑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政策只能充当辅助和补充作用,不可过分依赖使之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保护伞”,因此在农业政策设计之初,应充分明确各项农业政策的预期目标,坚持以预期目标为导向,避免对农业产业产生过度保护,培育农业产业的“自力更生”能力。当前,农业市场的风险面临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要素以及产品供需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另一方面是农业供给侧改革正迅速推进,各项农业改革将逐步展开,随着一些农业支持政策的取消或国际市场形势的变化,国内市场必然存在诸多不适应,而政策实施重在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我国各项农业支持政策较多,农业产业应当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着重培育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以应对市场异常波动。

4.2 提高农业政策的精准性与全面性

农业包含多个生产环节和多个品种,各环节以及各品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政策的制定应具有针对性,此外,农业政策的具体落实须以财政资金作为保障,如何以有限财政支出实现农业政策效果最大化,应根据各农业产业特征制定相应产业政策,根据产前、产中以及产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来制定产业政策。通过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的政策农民较为敏感,建议在开展生產补贴时,增加农资补贴的权重,以实物补贴方式来刺激农民种植积极性。政策制定的全面性也是完善政策的关键,农业政策制定的初衷必然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考虑政策执行的预期效果,同样要将政策取消后的影响纳入考虑范围,唯有综合全面考虑政策执行前后的影响,才能保障政策实施效果的全面性。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农业市场必然会对政策产生依赖性,政策取消时应评估其后期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对于政策的取消尤其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以减小政策骤变对农业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油菜临时收储政策取消的市场反应可以看出,政策变化对市场冲击较大,给整个油菜产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4.3 科学规划政策导向,构建农民理性预期

农业政策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以及实现农民增收,那么在政策制定之初,就应当基于目标导向制定各项农业政策,不断完善政策实施机制,避免政策漏洞,使政策的实施基本符合预设方向,基本达到政策目标。此外,要构建市场的理性预期,农业政策的短期作用及长期作用应当明确,及时准确地发出市场信号,使市场对政策进行理性预期,以降低政策变动对市场的冲击。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 国富论[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满德,程国强. 中国农业政策:支持水平、补贴效应与结构特征[J]. 管理世界,2011(7):52-60.

[3]程国强. 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给中国的启示[J]. 中国禽业导刊,2009,26(18):12-13.

[4]陈慧萍,武拉平,王玉斌. 补贴政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2004—2007年分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0(4):100-106.

[5]曹 芳,李岳云. 粮食补贴改革研究——以江苏省的调查为例[J]. 当代财经,2005(4):80-83.

[6]陈 波,王雅鹏. 湖北省粮食补贴方式改革的调查分析[J]. 经济问题,2006(3):50-52.

[7]钟春平,陈三攀,徐长生. 结构变迁、要素相对价格及农户行为——农业补贴的理论模型与微观经验证据[J]. 金融研究,2013(5):167-180.

[8]穆月英,小池淳司.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SCGE模型构建及模拟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3-15,44.

[9]韩喜平,蔄 荔.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07(3):80-84.

[10]陈 飞,范庆泉,高铁梅. 农业政策、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调整能力[J]. 经济研究,2010(11):101-114,140.

[11]吕晨钟,许路遥. 我国粮食安全与补贴政策研究[J]. 经济与管理,2012(10):15-18.

[12](美)西奥多·W. 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M]. 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3]何树全.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效应分析[J]. 统计研究,2012,29(1):43-48.

[14]邓小华.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经济效应分析——以安徽省来安县、天长市粮食补贴改革试点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4(5):64-66.

农业生产成本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农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农业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尤其重要,由于农业固有的特点,农业成本管理相较于其他行业有更大的难度,农业企业应足够重视成本管理,才能在行业立足。本文分析得出农业成本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成本管理不全面、人员素质不强、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质量较差,相应提出解决措施,对农业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农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2020年我国新增农业企业超60万家,农产品销售总额破万亿,然而农业企业中行业龙头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中小农业企业数量众多,想要生存必须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竞争力,抢争市场。除了国内竞争,国外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从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企业逐步与国际接轨,早些年我国凭着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与国外农产品竞争上有一定优势,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国外农产品价格走低,也更多地进入我国市场。

由于农业固有的特点,农业成本管理相较于其他行业有更大的难度。农产品的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长,有的农作物生产周期长达八、九个月,甚至还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企业的经营本身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很容易减产而影响利润,并且农产品的生产地域分散,一是加大了运输成本,二是加大了仓储难度,对仓储管理要求高,这些都会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价格,对政府补助的依赖性极强,成长波动性大。但如果加强对成本的控制,会削弱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成本管理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它对企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高质量的成本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扩大销售市场,直接影响利润,同时也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有十分大的帮助,整个企业组织会在一个严谨的体系内运转。此外,成本管理还有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降低成本意味着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认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业企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机会,更应乘着国家政策的“快车”,加强成本管理,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不够全面

农业企业的成本管理总体呈现出“短视行为”,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如只制定现阶段,按月或按季度制定成本计划,不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要求;在成本管理上往往也局限于财务人员,而成本管理是一个贯穿企业产业链的过程,应全员参与,在每个环节都应树立成本控制意识,而且有时候财务会计传递信息滞后,如销售量、产量、成本报表等数据传达不及时,管理层不能做出正确决策。整个成本管理的流程也不够全面,多数农业企业都偏向于成本核算且注重账面成本,仅是算出数据,管理和分析并不彻底,完整的流程应包括:成本规划(计划)、成本计算、成本控制、业绩评价,成本规划是应最先进行的,基于企业战略而制定,保证成本计算精度。

对成本的管理限于账面成本核算,虽然现在很多农业企业已经在用ERP系统,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只停留在了核算,仅仅用作一个数据核算系统,并没有发挥ERP系統的实际效益。产业链的成本管理上也不够全面,往往偏重于对生产成本的管理,很少从上游中游下游同时控制成本,其实除了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需要注意控制,也应包括上游和下游成本控制,如原材料采购、种植业、畜牧业、内部管理成本、销售费用、仓储运输费用的控制上都比较薄弱。

2.人员素质亟待加强

首先,是管理层对成本控制仍不够重视,并且大多数管理层的财务素质也不够,没有和财务人员及时对接、沟通交流,忽略基础的成本记录工作,成本管控风险意识弱,很多都是发现问题后再亡羊补牢,没有做到成本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其次,是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特别在信息技术时代,成本分析应结合大数据信息,促使成本决策科学化。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些农业企业缺乏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导致问题恶化。最后,监督问题,成本监督不力,缺乏全过程的监督,成本监督只停留在表面,原因主要是管理层仅把监督任务交付给财务、私利行为可能导致信息失真。

3.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

多数农业企业成本管理制度都是不健全的,特别是一些小微的农业企业甚至没有成套的成本管理制度,在衡量成本管理绩效时,仅仅以成本的升降作为标准,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如研发投入、设备的更新、新产品的投产,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企业成本,但从长期来看,都会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成本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管理能力差,多数员工对预算管理认识不深,ERP的实施停留于表面,执行力不够。库存管理是成本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很多农业企业没有严格的库存管理制度,没有制定严格的库存管理计划,缺乏对仓储人员有效的考核体系,难以激发主动性,库存管理对于农业企业来说是尤其重要的,因为不论是原料还是产成品,一旦积压将无法加工或销售,给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对质量监督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产品本身质量易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加监督更会导致企业存货受损。

4.成本信息质量和信息披露问题

农业企业的成本表现主要为生物资产,而生物资产因其多样性、复杂性,并容易受自然因素影响,受主观因素影响大,很容易被人为操纵。目前农业企业存在的信息披露质量问题主要是信息披露不及时,虽然符合四月内披露的规定,但多数选择最后月份才披露,和其他行业相比是明显滞后的;披露得很不充分,主观、随意性大,即便是对比两家经营同样产品的企业,也会发现披露的生物资产成本标准不相同;信息分类不够准确、具体,很多农业企业仅将企业性质归为养殖业、种植业、渔业等,并没有下分到第二级别。

5.企业规模较小带来的系列问题

我国农业企业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企业规模分布呈金字塔形状,仅有少数的龙头企业占据鳌头,而其他一些小规模企业占据市场份额小,单位生产成本高,主要是由于小规模农业企业的生产无法发挥规模效应,生产成本普遍偏高;知名度不够,为了促销需要花费大量的销售费用,以及在产业链也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与供应商经销商的议价能力偏低,由此引发的交易成本较高;农业小微企业也未收到国家的重点扶持。因此,小规模的农业企业面临着生产成本过高的现状。

二、农业企业成本管理对策

1.全面的成本管理

完整的成本管理过程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事前应制定详细的、行之有效的成本规划,制定计划前应充分调研,从供应商到客户,再到竞争者,在广泛收集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体系方法、信息工具制定规划;事中应加强成本控制和监督,及时纠正偏离成本规划的活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落实成本考核机制,人力资源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建立合作,促使全员都能够自觉遵守成本管理规定,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成本管理建言献策;事后应制定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制定时应注意不能只评判成本的升降,结合企业的战略要求,理性判断哪些活动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最后结合最终产品从采购到终端售出的全过程进行一体化分析,思考哪些环节可以优化,力追根本性的成本下降。分析整理完毕后,应做好对下一周期的预测。

2.采用合适的成本管理体系

农业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采用目标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进行管理,形成企业成本管理的制度化体系。目标成本管理是以目标为基础,强调全过程管理,基于总体的数据来看,目标成本管理多应用于制造类和电子信息类企业;作业成本强调各个环节的动因,尽可能多地增加增值作业。这两种成本管理模式被多数企业所接受,但单个模式下仍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弊端,现在学术界对二者的融合讨论较多,并且也有企业采取目标成本和作业成本融合的模式,这种融合模式的优势是克服单个模式的弊端,能严格控制供应链成本,但运用的时候应注意融合产业链外部资源。

3.树立战略管理思维

成本战略管理的本质是要整合价值链,包含内部价值链、外部价值链。内部价值链上,应关注成品成本动因和产品生命周期,从采购、研发设计、投产、生产、仓储、物流、销售等过程全面控制,包括对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损失项目等的控制,可专设成本管控中心负责各环节成本管控,使成本工作不再局限于财务部门。采购方面,若是集中采购,或自有上游种植业扩大生产面积都能有效降低成本,根据实时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制定合适的养殖目标,避免存货或产品滞压;人工成本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趋势明显,农业机械化会导致人力成本降低,但会伴随着管理活动成本的提高,农业企业成本管理应转变观念,注意降低管理费用,制定严格的成本考核体系,具体到人,激发企业各个阶层、各个岗位人员,提高积极性;仓储和物流方面,应随时关注市场的变化,引用ABC分类法等,采用互联网智慧物流模式,合理制定库存,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做好灾害应急防范措施,尽可能地降低损失;销售方面,应充分了解顾客需求,根据需求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其次在电商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利用电商助力销售,直销可大幅度降低销售成本。此外内部价值链管理还包括企业组织机构的管理,农业企业应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合理规划管理机构,不应仿照制造业企业的机构设置模式,尽量减少职能重叠的部门,优化人员配置。

在外部价值链上,供应商是外部价值链的起始环节,企业常用的选择供应商的方法即竞标法、货比三家法,农业企业的供应商包括种子、化肥、农业机械设备等,经过合理评估供应商的生产能力、盈利能力,可与这些供应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长期合作,降低采购成本。当然,这是最基础和最传统的做法,除了寻求采购成本更低,更应注重提高周转率、市场应变能力和缩短生产周期等;对于长期订货、稳定订货的客户,也可以发展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给予客户优惠,在稳定客户的基础上拓展其他新的客户,直销的企业,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判定企业已有的消费者市场、潜在的消费者市场空间,制定合理的销售价格和销售策略。要随时关注行业同类竞争者动态,特别是实力悬殊不大和实力稍好的企业,借鉴那些企业成本管理的经验、汲取教训。

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延伸价值链,产品上研究开发出高附加值产品,增加自身产品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特别是对于小规模农业企业来说,生产异质化的产品是其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途径;產业链上,随着观光农业、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生产基地可趁势打造成为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基地,一地两用,降低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农产品本身是低附加值产品,如何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专属品牌或设计出多样化产品,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进行同类业务并购或延伸业务并购整合企业价值链。

4.加强技术创新

农业技术创新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关键。这里所说的技术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技术创新,也包括成本管理方式上的技术创新。生产环节的技术创新是降低生产成本最有效的途径,为了促进这一创新,企业应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引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促进技术与科学相结合;成本管理上,应利用大数据信息管理,提高数据的精度和准确度。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首先可以从节约水、土地、化肥、能源等角度入手,有研究显示,如果单位化肥使用量降低到20%,总成本能降低15%;其次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逝、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推动机械化尤为紧迫,我国农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一个突出的弱势就是机械化水平不足,我国自2000年农业机械化起步后,截至2014年农业劳动生产率约增长了6倍,科学降低劳动力成本,把更多资金投入到有价值的活动中去;最后是要积极推动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农业企业可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把技术落地到实际生产中。

5.精细化管理

宏观层面上,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将目标放长远,实现精细化管理可提高长期效益。注重工作人员素质提升,定期进行职工技能培训,培养人才,可以成立专门的ERP项目小组;营造成本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氛围、文化,让精细化管理成为企业和企业员工恪守的习惯;建立精细化制度等。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也取得较好的成果,相关技术完备,农业企业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完备的计算机成本管理系统,进行科学数据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

微观层面上来讲,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就在于“精”和“细”,如在库存管理上,要根据农业生产波动性大的特点,不仅要按常规方案制定日常的存货需要量,需要利用算法,制定自然灾害发生或农产品减产的预案。要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即成本计划,要综合利用销售信息、生产负荷数据、原材料供应情况,做好精细化和量化的预算管理。促进物流的精细化管理,在现在的快销时代,市场瞬息万变,要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更新数据,由市场倒推到生产采购或养殖环节,及时调整计划,避免滞销。必须制定每个环节乃至每台设备详细的管理制度,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科学区分哪些成本可控哪些不可控,对可控成本进一步分解,找到降低成本途径,对于可控又可变的成本应重点控制。

三、结束语

本文总结了农业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成本管理不够全面,成本管理总体呈现出“短视行为”,成本管理上往往也局限于财务人员,成本核算上偏重于账面成本,对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并不彻底,产业链在成本管理上也不够全面,偏重于对生产成本的管理,很少从上游中游下游同时控制成本;人员素质亟待加强,管理层对成本控制没有足够的重视,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多是核算型财务型人员,监督人员监督不力;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在衡量成本绩效时,仅以成本的升降作为标准,预算管理能力差,多数员工对预算管理认识不深,ERP的实施停留于表面,没有严格的库存管理制度,没有制定严格的库存管理计划,缺乏对仓储人员有效的考核体系,难以激发主动性;成本信息质量有待提升,信息披露尚存在问题,信息披露不及时,披露得不充分,主观、随意性大,信息分类不够准确。

本文提出的解决措施是实行全面的成本管理,第一是全员成本管理,将成本控制指标纳入各阶层人员考核体系,第二是全过程和和全环节的成本管理和控制,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监督,事后应制定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管理体系,可以采用目标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或是二者的结合;树立战略管理思维,整合价值链。内部价值链上,关注产品成本动因和产品生命周期,从采购、研发设计、投产、生产、仓储、物流等过程全面控制,减少职能重叠的部门;在外部价值链上,应与供应商、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注重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生产周期,关注同行业竞争者的动态,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延伸价值链,打造观光农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同类并购等;加强技术创新,从节约水、土地、化肥、能源等角度入手,提供机械化水平,积极推动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和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把技术落地到实际生产中,加强精细化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姜海燕.全面成本管理在農业企业中的应用分析[J].财会学习,2019(32).

[2]兰武.成本管理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农家参谋,2019(19).

[3]李娟.浅谈农业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与建议[J].金融经济,2019(2).

[4]李慧.浅析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管理,2021(10).

[5]袁佳怡.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20(15)

[6]范文杰,张闻泽,鞠昕滢.加强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南方农机,2017(06).

[7]蒋昕,单昭祥.《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解析[J].财会月刊,2014(01).

[8]刘能毓,王若冰.农业企业成本管理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2):117-118.

作者简介:何余霜(2001.03- ),女,汉族,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工商管理;殷雨鑫(2000.07- ),女,汉族,四川泸州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农业生产成本范文第3篇

摘 要:农产品成本核算是农产品生产经营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成本核算的内容就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各项资源消耗的货币价值的体现。对于成本核算能够有效地提升农产品具有的经济性,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本文就是对产品成本核算的改革途径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核算;改革途径

0 引言

我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型产业,我国农业对于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农业本身就处于经济市场竞争中,同时国际交流越来越为频繁,我国农业面临的经济市场压力也越来越大。农业产品的成本核算就是农产品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生产费用,通过会计核算手段,最终获得的农产品生产的总成本,以及农产品生产的单位成本。合理的、科学的、准确的进行农产品成本核算,对于增强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生产获得的经济效益,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农产品成本理论

1.1 农产品成本的概念 农产品的理论成本指的就是农产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于各项资源消耗的货币价值的体现,具体的讲述就是因为农产品生产导致的,能够用货币价值进行体现的劳动资源、对象以及活劳动的损耗。劳动资源主要包含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应用的机械设备、生产房屋等的资金花费,劳动对象造成的成本主要农产品种子、肥料和农药等,活劳动就是对于农产品生产人员劳作需要支付的资金报酬。农产品理论能够较为清晰的阐述农产品生产的成本规律,能够全面的体现农产品物质和劳动造成的资金的消耗。站在核算的角度进行分析,农产品的核算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另一方面就是农产品含税成本核算。

1.2 农产品成本的核算程序 农产品成本核算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明确的表示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于资金消耗,农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具体操作为以下内容:第一点需明确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对象就是需要进行核算的具体项目。因为农业企业经营成产的农产品众多,只有明确农产品成本核算的具体对象,才能够全面的了解农产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于资金的花费。因为农业企业生产农产品的种类众多,要明确哪些内容属于农产品成本核算范围内,哪些内容并不属于农产品成本核算范围内,按照相应的类别进行核算工作的开展,这样才能够使得农产品成本核算结果更为准确。第二点就是确定农产品成本核算期,农产的生产经营会经历众多个阶段,同时,产品的销售也会随经济市场的变化发生变化,在农产品成本核算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相应的核算人员需要明确要对处于哪个阶段的农产品生产成本进行核算。对于农产品成本核算期可以根据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而确定,也就是农产品生产资金投入开始,一直到生产完成的农产品通过销售转变为现金的过程[1]。科学的归纳和分配成本,确定农产品生产资金的投入范围,就是明确哪些资金的消耗需要归纳到农产品成本核算中,哪些资金的消耗不能归纳到农产品成本核算中。在农产品实际生产时需要对收益性的资金投入和资本性质的资金投入进行有效的区分。与当前农产品生产经济需要消耗的资金都是属于收益性资金消耗,这些资金的消耗必须要全部归纳于农产品成本核算内。如果资金的消耗与当前农产品生产阶段无关,是对农产品后续阶段生产经营有所影响的资金消耗,这些资金消耗都可以被称为资本性质的资金投入,需要应用哪一方受益就由哪一方负责的原则,应用一定的措施将其划分到相应的成本费用中去。我国对于生产成本的划分和期间费用的计算有着相应的制度规范。

2 农产品成本核算改革路径分析

2.1 全面核算 農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各项资金的花费,应当依据农业的分类,对需要进行成本核算的对象进行确定,从而进行资金花费的计算和资金的配置。在农产品成本核算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考虑到物质对于资金的消耗,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农产品生产只要支付的人力报酬。如果仅仅是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物质的资金花费进行计算,对于人工报酬的支付采取忽略的态度,那么就对导致成本核算与农产品实际生产的资金花费不符合,导致产品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虚增,不仅对于农产品市场销售价格的标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对于人工报酬的补偿也会带来一定的损失,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非常的不利,所以核算内容必须要具有全面性。

2.2 科学设置核算科目 我国的农业企业想要明确的得知农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资金的消耗,那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设置相应的“农业生产成本”科目。例如对农业玉米种植成本进行计算时,需要考虑到承包土地需要花费的资金,玉米种子购买需要花费的资金,化肥、农药、劳动力等众多方面资金花费。同时需要收集玉米最终的亩产量信息,以及玉米农产品的生产质量等。从而对农产品的成本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计算[2]。

2.3 完善账目处理程序 农业企业需要不断地对账目处理程序进行完善,同时对成本项目进行专栏设置,然后在进行更加细致、准确核算,核算过程中要做好分类处理。对于农产品的账目处理主要包含以及几方面:本文以牛奶农产品为例,农业企业对企业自身收获的牛奶进行入库保存时,需要按照农产品生产的成本进行记录。家庭农场生产的牛奶入库房进行保存时,核算人员需要按照相应的结算价格进行记录。对于库房中储存的牛奶农产品进行出售,最终转换为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时,要依据销售农产品的计价方法最终明确牛奶农产品实际生产成本花费。

2.4 国家制定合理的标准和政策 我国必须要不断的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并且使得各项政策得到实际的落实,这些内容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以往是我国的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目前应当由我国的工业回报农业,到了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时期。我国的工业需要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的生产资源,不断的缓解我国农产品对于原材料承担的巨大成本压力,有效的降低我国农产品生产所需成本,促进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 结语

农产品成本核算是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合理的、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进行农产品成本核算,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力。所以相应的人员必须要对农产品成本核算给予高度的重视,促进其改革,将其具有的作用全面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贾兴梅.中国粮食成本收益核算及统计体系完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

[2]谢天.国有农场种植业产品成本控制问题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

农业生产成本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 双闭环控制关键 成本

华丰煤矿原有各个计算机信息系统,随着服务年限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各系统之间不能信息资源共享的缺点更加明显,供应、生产、销售和市场、财务、人力资源以及质量控制等信息的无法准确、及时、有效传递和管理的开环状态,造成企业中大量的、动态的、错综复杂的数据和信息收集、整理、融合不够及时,没有准确地分析和处理,使整个煤矿的数据不够畅通,信息孤岛现象无疑也给高层决策者带来难以准确决策的管理瓶颈。为此,华丰煤矿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将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人力资源等业务过程数字化,使各环节业务流程协调统一,建立起各项业务有机联系的运营体系,提高了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随着世界经济正在走向全球化、多元化,世界各国的企业界都在致力于企业的信息化。华丰煤矿充分认识到,要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如何充分挖掘、整合、处理企业内外部信息,管理好企业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让信息资源在企业各级领导部门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发挥效用,就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这是改变传统煤炭工业劳动效率低、技术装备落后、安全状况差等现状,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制度,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长远发展的必要手段和基本保证。

从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看,原各系统之间不能信息资源共享的缺点更加明显。一方面,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要求企业必须反应迅速,科学准确地安排生产,快速准确地进行产品质量分析,以优异的订单履约率来赢得市场和客户的满意。但在现实情况中,由于生产计划采用手工管理,计划环节过多,难以调配和合理利用企业现有的各种资源,造成了生产组织的严重不均衡,生产进度不能衔接统一,难以形成“木桶”效应。另一方面,在物资供应上,由于采购部门不能及时了角和掌握生产部门所需的各种原材料等信息,造成现行生产急需的各种物誊不能得到及时的供应,而超计划或计划外采购的物料却遍布于各个库房,企业资金占用加大,成本增加在财务管理上,原有的处理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集团式发展的需要,各种事务处理速度慢,财务管理仍然处于记账式管理状态,管理人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进行相应的财务分析;同时,由于没有先进的管理手段对各子公司的日常财务运作状况进行监控,加大了财务风险,严重制约着企业的整体发展。

所有这些问题都成了制约华丰煤矿做大做强,确保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对华丰煤矿的销售、计划、采购、库存、生产、财务管理进行流程再造与优化重组,是华丰煤矿降本增效、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2.确立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华丰煤矿信息系统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以实施市场链为纽带、以业务流程再造为基础、以成本控制为核心,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实现整个企业物流和资金流的双闭环控制,构建数字化煤矿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具体目标:(1)以信息集成为手段,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实现整个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与工作流的和谐运作,实现企业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企业P(生产率Productivity)、Q(质量Quality)、C(成本Cost)、s(安全Safety)、E(环境Environment)特性。

(2)用已有的信息资源优势,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以提高其信息效能为目的,设计覆盖整个管理经营全过程的信息系统。

(3)建立信息处理与交换中心,形成快速、安全、科学的信息处理与交换体系,实现管控一体化。

(4)以信息融合、过程集成为核心,强调信息共享的计算机辅助信息管理系统。同时,系统应具有较好的柔性和开放性,能够根据企业的不断发展和重组的需要进行动态组合与变化。

3.构建华丰信息系统的整体框架

根据华丰建设以煤为主,煤、电、建协同发展的跨省集团化企业的发展目标,数字华丰系统结构采用三级阶递结构,形成从矿到各分公司和各区队的信息动态管理与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多核算组织、多矿厂、多地点的应用,能够适应业务分散处理与集中控制管理的模式。

4.华丰信息系统的建设

成立信息中心行使数字化业务的管理职能,将企业信息门户与决策支持层、企业经营管理层、生产现场管理层及其三个层次的应用分系统统一在一个数据平台上,矿与各分公司的信息化工作,由信息中心统一组织筹划,实现不同数据格式和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同时,在保证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实现信息的安全管理。

该系统由四大子系统组成:安全生产综合调度监控系统、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WEBMARKET煤矿集成信息平台系统。子系统主要包括全面预算及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物资供应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及综合信息查询系统。该系统结合华丰煤矿的先进管理理念,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完美结合,企业库存超市化管理,减少了库存资金占用,降低了采购物资的成本。现金记帐引入工资管理,月工资与日工资的同步管理,全面预算及日清日结。在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两个支撑下,部署一个煤矿信息化平台。煤矿信息化平台完成数字煤矿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数据的收集、整理、融合。平台一方面完成对现场部署的不同采区的、不同性质的监测点的数据集成和设备反控;另一方面对各种不同的数据完成整理、融合,以一个统一的接口,给应用提供服务,使整个煤矿的数据畅通,消灭信息孤岛。

5.建立华丰信息系统的管理控制体系

以企业原煤生产计划拉动相关业务的管理模式,从经营计划分解成销售计划和生产计划,根据销售计划、生产计划并依据企业管理标准、绩效考核指标、目标利润、市场价格等指标分解生成物资需求计划、设备需求计划、成本

资金计划、销售任务计划,经审核生效后作为考核和差异分析依据,并指导业务层,进行资金流、物流的作业,通过业务管理系统反馈的实时数据与成本资金计划进行差异分析,优化业务流程、控制关键环节,修订企业管理标准、绩效考核指标、目标利润、市场价格等,使计划、考核、作业、控制、反馈和优化形成闭环,实现物流(备件、设备、耗材、煤)与资金流的双闭环控制。

6.把握信息化系统运作的关键实现新突破

(1)找准切入点,实现新突破。一是抓好财务、销售和供应的系统建设。财务、销售和供应是企业的命根子。财务信息化主要解决财务信息迟缓和失真的问题,增强对各个会计信息点的随时监控,实现对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供应信息化主要是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网络,逐步实现网上采购、网上配送。销售信息化主要目标是保证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反应,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二是抓好煤炭主业和相关单位的联网工作,实现办公自动化。

(2)整章建制,堵塞漏洞。信息系统涉及经营理念的创新、组织结构的优化、业务流程的再造、人员岗位的变化、利益格局的调整等深层次问题。因此,对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整章建制,堵塞漏洞,严格管理,逐步完善;对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阻力,要深入分析,不回避矛盾,下决心解决。其次,提高各系统软件的兼容性,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3)信息化系统是一把手工程。其蕴含着新的经营理念,而经营理念则更多体现为某个企业一把手的管理风格,推行信息化系统的过程,实际上是新旧经营理念、各种利益群体相互撞击的过程,也是破旧立新的过程,如果没有一把手坚定的信心,并身体力行,是无法推动的;一把手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不仅是保证投入,更重要的还是管理的变革、力量的配置和利益的协调,包括解决领导班子本身对系统的适应问题。

(4)强化数据源头管理。数据的真实性是数字化系统的基础,首先加强计量、检测、定额和标准化管理,经营部门要与信息部门配合,研究提出在哪个环节需要生成哪些信息,并建立规范化的数据采集、录入制度,确保数据的高效、真实和统一。

7.华丰信息系统实施效果

通过华丰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运行,加强了企业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实现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建立了新的管理机制。实现了财务和业务处理的一体化无缝衔接,各业务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衔接,所有业务都以资金流的形式数字化,使销售、库存、采购、生产、财务的运作都得到了完整有序的控制,在周密计划下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优化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改善库存管理,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各环节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的精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各部门职责明确、管理科学,对各种不同的数据完成整理、融合,以一个统一的接口为应用提供服务,使整个煤矿的数据畅通,消灭了信息孤岛。

农业生产成本范文第5篇

场中不断发展壮大。

1.路桥施工企业的成本构成及成本管理要点

路桥企业应当如何进行成本管理,首先我们需要探讨路桥施工企业的成本构成及成本管理要点。路桥项目成本一般包括材料成本、设备成本、人员成本、管理成本和业务费用等。

材料成本

材料成本在项目成本中一般占到70-80%,由于大宗材料用量大,计量受限或不准确等因素,导致大宗材料的消耗量很难算清,如果在收发料程序上没有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有的单据还对不上,材料的成本管理就是一个空白地带,有没有浪费,有多少浪费都不知道,材料用量和成本就是一笔糊涂帐,很可能稀里糊涂的损失了几百万还不知道。

材料成本的管理关键之一是材料用量的管理,对各种材料的使用要依照材料的使用流程,找到可控的环节点进行管理和控制,进而形成适合企业的材料使用管理体系。

材料成本管理关键之二是采购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采购管理流程和办法,提升企业采购管理能力,再加上选择可靠的人进行采购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采购成本的问题。目前很多公司都用可靠的人(或是亲属)来做采购,从而防止采购过程中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的行为。其实,有些只达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安慰而已。尝试使用科学有效的采购流程来从机制和能力上来降低采购成本少之又少,没有科学的评估,采购成本是高是低无从论证。

设备成本

设备成本在路桥施工企业项目成本中一般占到10-20%。现在的行业趋势是通用设备以租赁为主,自有设备主要是一些关键设备,设备租赁一般是按租赁时间计算租金,所以对于路桥企业而言,如何高效率的使用租赁设备就是一个关键成本控制点。有些企业经常出现因施工安排不合理或工作计划性不强,而导致的设备使用率低,闲臵时间长,造成设备使用的浪费。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进度计划和设备使用计划是从源头上解决设备使用率的根本方法。

设备的消耗(如油耗)也是设备成本管理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虽然在整个设备成本中占比不多,但偷油或是油耗管理不科学严格而导致的漏洞,对于企业风气和员工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和防微杜渐,也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败坏企业风气。

设备维修所造成的停工损失也是设备成本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停工损失是巨大的,而且会为以后的施工带来很多麻烦,所以如何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尤其是如何保证租赁设备的完好率是企业应该加以重视的,也是在租赁设备工作中要重点考虑的。

人员成本

在路桥施工项目中,人员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相对而言占比较小,一般占到百分之几,但会体现一个项目部管理的好坏。

民工成本主要是民工的定额和民工的有效管理方面,各作业面(施工班组)要有民工用量定额,民工的工作安排和安全管理要有标准,现在民工属于企业临时用工,安全管理有些企业重视不够或只停留在口头上,导致不必要的成本发生。

变更成本

变更主要是因为设计与现场情况不符,而导致的施工方法、使用材料的变更,对于路桥施工而言,变更经常存在,且有些变更对于施工成本影响比较大。

变更结果的好坏,与项目经理和总工的能力和积极性有很大关系,公司要制定相应的变更目标和原则,以及相应的奖惩机制来引导和推动项目部领导积极的去争取变更。

间接费用成本

路桥施工项目业务费用的管理难点在于费用杂,且大多没有发票,管理难度大。企业要用加强费用预算管理、以及相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来解决。

2. 路桥成本管理解决方案

路桥企业的成本管理,就是要在项目的全过程中,对各项成本构成要素进行规划、控制,通过建立有效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责任成本控制体系和动态成本管理体系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1)建立目标成本管理体系。 根据我们对路桥行业标杆企业的成本管理实践分析表明,是否有效进行项目目标成本管理是体现路桥开发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标成本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目标成本,将目标成本按规范的成本结构树层层分解;再通过将预算计划落实到部门与行动上,把目标变成可执行的行动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把实际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建立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的关键是根据基于战略的管控模式建立成本管理体系结构,以及制定准确的项目目标成本。

2)将目标成本分解至部门及岗位,建立责任成本体系.

在明确项目的目标成本的基础上, 还需要通过建立“责任成本体系”来实现落实和考核。“责任成本体系”的目标是明确各部门的成本管理职责,并借助技术经济指标反馈、考核评价其职责履行情况。“责任成本”回答的是在“成本管理相关业务中“谁来做、做什么”的问题,是成本管理体系架构在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层面的分解和落实。

“责任成本体系”包含以下要素,即责任主体、责任范围、考核指标和评价部门。

责任主体:按照项目部的各部门分工,确定相应的责任主体,并明确在各工作环节区分主导部门和配合部门;

责任范围:工程成本按发生程序划分责任部门,工程成本以外按成本项目划分责任范围;

考核指标:以定量指标为主。反馈指标的系列数值反映项目成本特性,单一反馈指标高低并不能如实反映成本理性;

评价部门:及时计算并提供反馈指标。在各部门发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就各责任成本管理结果是否经济合理,是否符合成本管理宗旨,发表评价意见,并形成系统的项目责任成本分析报告。

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将责任成本体系和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路桥企业责任成本体系的考核指标应该成为绩效考核体系财务成本类指标的核心内容。

3)进行有效的动态成本管理.

动态成本反映的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预期成本,通过实时反应目标成本 动态成本的核心是实时性,动态指的是在项目整个施工期的任一时间点,都能实时掌握项目最新的成本状态,例如,项目开工至今,各分项工程的单位造价是多少?本月各分项工程的赢利情况如何?

我们强调“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能对项目的全成本进行实时测算,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成本。如果只是在项目结束时得到相关成本数据,实际上只能完成基本成本核算功能,对项目成本控制却没有任何帮助,因为到了项目结束时,木已成舟,谈控制为时已晚。

实时的动态成本管理的理想状态是:各项目成本数据集中反馈,即时了解项目动态成本和利润状况,及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领导决策更加准确;积累各项定额数据,通过与定额的实时对比反映项目部成本管理能力和状况;类似项目之间的成本数据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比较,从而挖掘成本降低潜力。

上一篇:降低企业成本下一篇:低成本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