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综述论文范文

2023-04-15

管理学基础综述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奠基石,而知识来源于书本,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积累。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知识的储存地,是知识精华的汇总,尤其是高校中的图书馆,是广大师生的获取知识、查阅文献、研究的重要场所。随着新媒体文化的快速发展,师生对知识的获取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促使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也必须的得到更新。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新理念

在这个网络、信息技术全面覆盖各领域的时代,高校师生对信息的获取方式不断改变,由原来的翻阅纸质资料变成了现在的数据库和网上图书馆查询。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顺应师生需求以及时代的发展,在管理方面做出相应的革新,从而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一、“以人为本”管理新理念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是近年来非常受欢迎,以尊重服务对象为基础的管理活动。人本化的管理理念着重关注读者和员工韧性需求,并据此采取适当的管理方案服务读者以及管理员工。在高校图书馆中应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是围绕读者,来提供人性化服务,以及舒适、放松的阅读环境。高校图书馆需要从3个大的方面来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1)强化员工“以人为本”服务意识。优质的服务,舒适、幽静的阅读环境是图书馆吸引广大师生的关键,因此在高校图书馆中实施人本化服务是势在必行的。例如,借鉴校外一些商业性的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立项,结合师生的心理需求,构建新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为每一位读者提供同等的优质服务,尊重每位进馆读者,条件允许下,为一些有独特阅读习惯的读者创建个性化环境。

(2)在服务员工中实行“以人为本”管理。图书馆的员工是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人员,是高校图书馆发展和运作的关键。加上近年来,很多高校都有图书馆志愿者,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可以帮助整理书籍,减轻生活压力。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员工工作和生活上的需求,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扶持。在弹性化的管理下,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后者属于硬性要求,用于规范日常工作中的服务质量和秩序,而前者是为了弥补后者硬性要求中的不足之处,可以收拢人心。同时进行员工培训,及时将新的服务立项内容告知员工,并且让其熟练掌握,同时保证员工都会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一些基础的网上图书检索、存储等,逐渐适应信息化管理。

(3)近年来,陆续有很多国内知名高校的图书馆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因其馆藏有文化价值、收藏价值、学术价值较高并且独有的资料,而打响了校园图书馆的名声。这样的图书馆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让其产生一种自豪感,同时还能吸纳更多有利于图书馆建设的社会资源。例如,武汉大学近年来因其品牌化图书馆得到了很多著名历史典籍、珍贵文学文献资料捐赠,图书馆规模日渐壮大。

二、质量管理新理念

在高校图书馆中实施质量管理理念,就是以高效的运行、管理、服务质量为最终目标,不断优化馆内运行环境,提升服务质量,从而实现图书馆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首先应分析图书馆现行质量管理体系中尚待改进之处,并针对其中的服务问题以及环境问题进行完善,同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图书馆质量管理工作,确定改进的大体方向。在制定出新的质量管理体系后,需要对其实施质量进行检验和评估,然后再不断改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丰富经验,最后形成独具特色的成熟化质量管理体系。最后强化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从而创建一个具有优质服务、积极进步的高校图书馆。

三、信息化管理理念

开展此种管理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在保证图书馆秩序的同时,减少入馆和出馆手续,增加阅读量。师生只需要在进馆的时候进行一次身份验证即可,后面便可在图书馆的任何馆室、阅读需要的文献等,阅览室是公共开放的,每位读者都能使用,有需要借阅的文献和资料只需要在服务台进行办理即可,不需要在图书所在科室进行专门登记后才能借阅。

具体实施就是撤除多余的关卡,只保留图书馆进门的身份验证通道,开放各图书阅览室,包括纸质书籍和电子阅览室,保证图书管所有资源的共享。师生在进入图书馆后,可以提前在每个阅览室门口的电子查询系统上查询自己所需图书的具体位置,有目的的去拿取所需的书籍。在图书馆大厅设置自动借还书操作系统,例如,现在很多高校实行的,利用校园一卡通即可自行办理借书、还书手续,既减少操作麻烦,又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

此外就是充分利用网上图书馆服务平台,以往的高校图书馆一直有数字图书馆,但是一直未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高校师生数字图书馆的使用率。例如一些不能借出馆的重要典藏文献,就可以通过网上借阅平台进行下载或者在线阅读,这样学生和老师就不需要重复到图书馆来,在宿舍或者其他任何地方都能查阅资料。

四、资源管理新理念

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包括了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籍的管理、整编、采购、上架、维护、整理等环节。资源管理新理念就是以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最大化提升图书馆的资源效应,扩大资源渠道,实现图书资源扩张、更替。高校图书馆应该逐步开拓图书资源的采購渠道,丰富图书种类,同时加强和供应商的沟通合作,共同进行编目工作,降低学校图书馆编目难度。图书整理人员应该实时关注各类图书的浏览量,对于浏览量呈上升趋势的图书,可以适当延迟下架时间,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资料,管理人员必须对相关领域进行了解,以便保证馆内图书资源的实效性。

五、结语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中知识传播的主要媒介,是为校园广大师生服务的地方,随着师生对书籍资源的需求变化,图书馆也应当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而提升其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在高校图书馆中推崇“以人为本”、信息化、资源管理等管理新理念,可有效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展宁.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J].黑龙江科学,2015,(9):278.

[2]尹亚蕾.浅析21世纪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70171.

[3]邹双红.试析21世纪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J].时代教育,2015,(9):88,104.

管理学基础综述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间性;综述;平等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化间性理论倡导文化平等交流开始被更多的学者关注。作者在中国知网搜索篇名含有文化间性的文章共220篇,本文主要以此文献资料为基础,对关于文化间性理论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广大研究者提供参考。

1 文化间性理论起源

文化间性理论的主、客思想源于哲学思想,文化间性来自于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从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视域出发,揭示人的存在本体论哲学。车瑞(2007)、冯毓云(2010)皆认为:主体间性最早由现象学家胡塞尔提出。主体间性最初源于胡塞尔的主体交互性、马克斯·舍勒的人之存在的本体论、伽达默尔阐释学中的理解与主体间性的关系的理论,后经萨特、梅洛—庞蒂等思想家的发展,主体间性在西方得到确立。1959年,美国人类学家霍尔首次提出了文化间交流概念,激发了文化间性思想起源。汤国荣、章锦河、曹晶晶、陈敏、朱顺顺(2018),王世靓(2017),王海生、杨桂兰、刘丽(2017),韩红(2004)、董秋华(2010)、言红兰(2016)柯依梦等,他们都认可文化间性理论来自于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是其交往行为理论中的主体间性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蔡熙(2009)从逻辑上对文化间性的产生进行溯源,蔡熙认为:文化间性有着深刻的哲学根基,哈贝马斯在继承巴赫金的他者理论, 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为文化间性理论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促进了文化间性理论的生成。他还强调差异理论是文化间性产生的基础。

由此可见文化间性源自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思想源自于哲学,文化间性是由众多思想理论发展而来,主要有三个:(1)交往理论;(2)主体间性;(3)视域融合理论。国内学者普遍认同文化间性是由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

2 文化间性理论概念研究

2.1 文化间性的视域性

关于文化间性理论内涵的研究较多,较为具有代表性的细致论述了自己关于文化间性理解的有以下学者。郑德聘(2008)文化间在多元化的沟通时,不会是整个系统进入彼此视野,而是引起对方关注的特定方面。文化间性中的对话交流,使作为不同主体的文化得到自识和互识,从而坚持自我文化独特性并开始产生与他种文化相识融合后吸纳生成的新文化。

2.2 文化间性的动态性

王才勇(2007),汤国荣、章锦河、曹晶晶、陈敏、朱顺顺(2018)他们则更为强调文化间性的动态性。王才勇主要表述了文化融合时是一个动态的状态,并且文化的间性特质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它是一种特定视界,基于此对文化间性的特定状态进行分析。

2.3 文化间性的平等性

蔡熙(2009)认为文化间性离不开主体间性、文本间性、话语间性,文化间性是一种强调文化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自身文化特质的过程中还与不同文化互动、交流的状态,不同于跨文化。跨文化只是单纯地指相遇在一起的不同的文化。汤国荣、章锦河、曹晶晶、陈敏、朱顺顺(2018)他们将文化间性视为文化变迁的动态过程,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关联性,互动性,统一性,其中多元性是其它特性的前提,文化在差异中探寻可以进行从新组合的关联,统一性是文化能够求同存异的变迁。

综上所诉可得文化间性强调以下特性:(1)差异性,差异是文化沟通的前提;(2)视域性,文化与文化不是整体都会进行沟通,引起彼此关注的部分文化进行沟通;(3)主体性,文化间性强调平等的对话,每个文化都是主体;(4)平等性,文化与文化彼此都保留各自特质。文化在保持特色的同时进行平等对话,文化变迁是一个动态的变迁过程。

3 文化间性理论主要应用领域研究

文化间性意在强调各种文化平等交流,当前已被应用于文学、美学、语言学、民族学、教育学、跨文化、政策、道德、体育、社区、企业等研究,主要归纳为:文学研究、言语研究、文化研究、美学研究四方面。

文学研究,金元浦和周劲松分别将文化间性应用于名著《红楼梦》中国文化传播的研究及林语堂先生的《唐人街》对美国华裔文献的多彩性构建。周建国将文化间性用于戏曲领域,认为元杂剧《赵氏孤儿》由伏尔泰改编为《中国孤儿》,其轰动巴黎的原因正是保留了文化间性。

语言研究,刘学蔚(2016)将文化间性用于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言红兰(2017)应用于壮泰谚语的伦理道德研究。韩红(2004)从语义范畴的认知机制阐释、文化机制阐释、语用机制阐释3方面对语义研究的学术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王海生、杨桂兰、刘丽(2017)在电影翻译認为电影翻译时应注意双方文化的差异已确保文化的流畅性。

文化研究,王世靓、纪晓岚将文化间性用于引导当下团结中华民族的民族互嵌及其政策探析。车瑞(2007)用于民族文化研究。柯依梦在社区传播中使用文化间性思想。王平、宫丽艳(2015)应用在企业文化研究。王才勇(2007)从主体间性角度切入用于分析处理跨文化的逻辑思维。张矛矛、翟丰(2017)分析近现代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关系,从“特质”“同质”和“变迁”3 个维度对中国和西方体育文化的间性进行剖析。

美学研究,邓桂英(2018)应用于现代新儒家生命美学的探索。冯毓云(2010)基于实用主义将文化间性应用于美学的视域,美学的整合统一,美学的开放性。

关于文化间性理论的研究主要应用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常用于国内外文化交流研究,但在旅游方面的研究较少。客栈行业作为一个不同地域文化,多元交流互动的聚集体,当下研究较为罕见。

4 文化间性理论的作用研究

文化间性理论作用研究主要分为两类:(1)文化间性可使用的研究内容研究,为其它学科视角提供新思路;(2)文化间性的效用研究,当前文化间性的效用主要应用于文化发展传播。

4.1 文化间性未来可应用范围研究

章锦河、汤国荣、胡欢、于鹏、赵琳(2018)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文化间性有以下可为:处理文化多样性的新范式,文化间性何以可能及地理学视角的可能路径。他们为文化间性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他们更注重对同一地点不同文化间的文化间性研究提供指导。汤国荣、章锦河、曹晶晶、陈敏、朱顺顺认为文化间性理论可以应用在:政治实践和社会文化地理学。他们更注重对不同社会文化类型间的文化间性研究提供方向。

4.2 文化间性当前效用研究

陈白颖(2011)认为:主体间性理念有助于传统文化精髓的转化,文化间性会保留文化间的特质,中华民族传统会与西方文化在求同存异中不断完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她还认为:主体间性视阈有利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国际性传播,主体间性的视阈用于解除不同文化间的分歧,在国际舞台上实现文化间差异性的统一。言红兰(2017):(1)文化间性视角下,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实现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2)文化间性的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以主体间性指导我国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可行性及对外传播的必要性。文化间性的作用研究总结了当前文化间性的作用同时为文化间性的发展开拓了新视野。

5 综述结论

第一,文化间性理论是一个起源于哲学思想的应用型理论,它在众多哲学家、思想家的思想及理论上发展形成的,国内学者们普遍认为由哈贝马斯提出的哲学术语。

第二,文化间性理论强调文化间的以下特性:(1)文化的差异性,文化与文化的差异是文化间性理论的前提条件。(2)文化的主体性,不同文化各自的特质是文化间性发生作用的核心元素,主体性强调各种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依旧以自己为主体,保有自我特质。(3)文化的视域性,文化与文化会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进行有选择的交流、融合,文化与文化的交流并非整体都进行交流,而是在彼此视线中部分进行交流。(4)文化的平等性,文化间性提倡的是文化间的平等交流,无论何种文化与何种文化都能交流。国内相关研究者关于文化间性的研究观点主要有三种:(1)文化间性体现了从属于两种不同文化的主体之间及其生成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2)文化的主体间性是指文化交流中主体与其环境对理解异质文化有深刻的影响。(3)文化间性是指国际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可交流性。

第三,当前文化间性主要应用于文学、言语、文化、美学研究四方面,主要学科视角有:文学、民族学、美学、教育学等,但学科视角正在丰富,学者开始探索文化间性的可应用领域。文化间性目前主要被应用于跨文化研究,主要为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跨学科研究较少,大多应用都为人文社科类研究,缺少数据建模型类研究。当下旅游文化成为多文化交流的舞台,可将文化间论应用于旅游资源研究,避免旅游资源在旅游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出现同质化。

参考文献

[1]冯毓云.审美复兴的文化间性立场——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美学建构之路径[J].文学评论,2010,(4):63-64.

[2]车瑞.主体间性阈下的民族文化[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7.

[3]冯毓云.审美复兴的文化间性立场——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美学建构之路径[J].文学评论,2010,(4):63-64.

[4]汤国荣,章锦河,曹晶晶,等.文化间性理论要义及其在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啟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2):14.

[5]言红兰.民族间性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对外传播[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149-150.

[6]王海生,杨桂兰,刘丽.电影翻译中文化间性的伦理审视[J].现代交际,2017,(4).

[7]蔡熙.关于文化间性的理论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9,(1):80-82.

[8]郑德聘.间性理论与文化间性[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7(4):76.

[9]蔡熙.关于文化间性的理论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9,(1):84.

[10]言红兰.文化间性视域下壮泰谚语的伦理道德[J].百色学院学报,2015,28(6).

[11]韩红.文化间性话语中语义研究的自我理解[J].外语学刊,2004,(1):72.

[12]陈白颖.本土文化传播与文化间性主[J].义嘉兴学院学报,2011,23(2):65-66.

[13]张矛矛,翟丰.近现代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间性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9(3):213.

[14]邓桂英.现代新儒家生命美学的文化间性伦理及启示[J].美学论坛·生命美学专题,2018,(11).

[15]章锦河,汤国荣,胡欢,等.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地理学视角的文化间性研究[J].地理研究,2018,37(10).

管理学基础综述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燃气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在本质上属于安装配套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恶劣性安全事故对燃气经营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产生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需要加强对其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燃气工程;安全管理;施工现场;安装配套工程;安全事故;燃气经营企业 文献标识码:A

燃气工程大多数是在露天环境下施工的工程,其涉及到的临时设施较多、作业变化面较大、施工工期要求较紧,因此存在着较多的不安全因素,是当前工程施工中易发生事故的重要作业场所。本文主要在对当前燃气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燃气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策略。

1 燃气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安全责任制度的健全及落实问题

对于燃气工程施工来说,其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在细节上并没有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使得燃气工程施工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形同虚设。另外,燃气工程施工企业并不能有效地实现自上而下的制度贯彻和落实,不能对自身职责有效的负责,对于各项目标的管理和考核处理工作都没有进行较为全面的落实。

1.2 人员管理问题

燃气工程施工企业的人员管理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燃气工程施工企业为了相应地缩减工程开支,减少了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配置,特别是安全员的配置,出现了施工现场只有工人进行施工的情况。另外,现有的施工安全员的安全意识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自身安全知识以及安全业务素质能力有限;其次,在进行燃气工程施工的前期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岗位安全培训工作,造成了燃气工程整体施工队伍的安全意识较低,缺乏有效的自我保护能力,从而造成了燃气工程施工现场的混乱性。

1.3 用电规范性问题

对于工程施工来说,在现场用电管理上并没有实现三级配电和二级保护,对于电箱的安装以及漏电开关参数并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合理的设置,并且普遍存在着箱内无隔离开关或者引入和引出线路较为混乱的情况。另外,对于外电的防护也不到位,防护实际情况与要求不相符。

1.4 安全监护及现场施工规范性问题

燃气工程施工大多是暴露是室外环境下进行的,在进行燃气管道高空作业的过程中必须采用安全性有保障的作业吊栏或者是高空作业车,特别是在雨雪和大风天气。在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没有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就进行露天高空作业,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安全帽和安全带的配备的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2 燃气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问题的解决措施

“安全在心中,生命在手中”的安全意识应始终贯穿于燃气工程施工企业的施工全过程中,对于燃气工程的工程管理人员来说,其应从安全第一的角度对燃气工程进行施工安全管理,并注意好以下防范和解决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2.1 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作为企业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管理是与工程施工全过程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是施工企业进行共同管理的有效基础。对于燃气工程施工管理的各级管理人员、燃气公司的现场代表以及委托监理和管理工程的负责人来说,其都应积极承担起相应的安全职责。

2.2 预防为主、事前控制

燃气工程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是对施工的安全管理而不是后期的事故原因调查,任何形式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前期都是有相应的征兆的,所以在燃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安全管理不仅是对事故的处理以及相应的安全措施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做好工程项目的危险点辨识和分析工作,并确保相应的安全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2.3 安全宣传和安全教育

要求燃气工程施工企业在提升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的基础上,树立起牢固的安全第一思想,并自觉地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行充分的重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对燃气工程施工单位进行督促和检查:首先,对其安全教育制度进行检查;其次,对其三级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制度进行检验;最后,对企业施工工人的本工种安全技术规章熟悉程度进行检查。

3 燃气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策略

3.1 临时工棚的安全管理

3.1.1 工棚的设置。首先,对于工棚地点的选择应由施工队长及相关工程师在进场前与相关部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应避开高压线区、排洪暗渠以及山坡边;其次,对于临时公棚的材料选择应选用防火性较好的非易燃材料,在工程架设上应使其具备稳定的防风防雨和防潮能力,居住间和工具设施存放间应进行分开设置。

3.1.2 材料的存放。首先,在进行施工材料的堆放处理时,应确保乙烷、氧气瓶的分开存放,避免其发生相互碰撞的情况;其次,对于各防腐材料、聚四氟乙烯胶带、其他重要设备等以及施工工具等,禁止进行露天存放。对于可以进行露天存放的施工材料来说,其堆放位置应相对固定并进行防雨淋、防滑散和防盗窃等

措施。

3.2 用电安全管理

燃气工程施工的临时用电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暂时性、可变性以及地域环境多样性,所以其用电运行条件相对较差,这就直接造成了其用电安全性较低,可能会发生相应的由于电气故障所导致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问题。由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施工用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应在充分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用接地零保护系统、二级漏电保护系统、三级配电等,并同时对配电线路铺设进行规范处理。在电气照明设备设施的选择和使用上,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性。

3.3 高空临边作业安全管理

在燃气工程进行外墙的燃气立管敷设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相应的悬空作业、临边作业以及洞口作业,虽然在该作业点都设置相应的防护栏杆、安全网和脚手架,但是安全事故还是时有发生。因此在后续过程中,首先应将安全施工技术措施以及其所使用的材料和机械等完整地列入安全施工计划之中,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施工技术教育和现场技术交底;再次可以运用小型蜗轮蜗杆起重机、单滑轮以及钢丝绳等组成相对简单的吊装设备组合,从而保证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

3.4 挖掘作业的安全管理

3.4.1 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对于燃气工程施工中大型机械设备的拆装以及重大构件的运输、吊装以及保养和维修处理工作来说,首先都应在相应的人员安全保障基础上进行,严格杜绝由于操作不当和违规作业而造成的器械损坏和人员伤亡的机械责任事故的发生。

3.4.2 施工机械的安全检查。对于燃气工程施工中施工机械的安全检查首先应从机械本身的故障状况及安全装置的具体进行入手进行检查,在消除故障隐患的基础上确保安全装置的灵敏性和可靠性;其次还需要进行的是施工现场的机械施工条件以及施工环境的

检查。

参考文献

[1] 江福耀.探讨燃气建设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J].大观周刊,2011,(47).

[2] 杨慧敏.燃气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与对策分析

[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

[3] 张宏宇.综述燃气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4,(16).

[4] 宋伟涛.燃气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6).

作者简介:吴文晖(1969-),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市燃气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燃气工程管理。

(责任编辑:王 波)

管理学基础综述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如何确保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是当今电子文件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武汉大学刘家真教授编著的《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与证据保留》一书从理念的高度和实践的深度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该书既是一本精品教材,更是一本实用价值很高的工具书。

关键词:电子文件;证据保留;途径;文件管理

随着人类社会全面步入信息化时代,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迅猛推进和全面普及,电子文件成为人们处理事务、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数字记录逐渐成为记录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流形式,但是电子文件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其法律证据作用如何保存成为人们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

2009年9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武汉大学刘家真教授编著的《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与证据保留》一书,从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深度对如何保留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研读教材和参考工具书。

全书由“信息时代与电子信息”、“文件与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的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元数据”、“电子文件与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开发的需求过程”、“企业法规遵从与电子文件管理”、“电子邮件管理”等8章43节组成,可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该书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如电子文件的基本组成、类型、特点以及元数据等;在理论论述的基础上,着重阐释了如何维护电子文件的真实与完整、如何保证电子文件的信息安全等实施策略,以及电子文件的管理与管理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和电子信息网站的管理等内容。

仔细研读《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与证据保留》一书,深感刘教授在撰写该书时,是将其多年来对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积淀、教书育人的理念、科学研究的思路融入其中,使该书成为一本集教材与工具书为一体的、用一种全新的视觉打造出来的电子文件管理的精品教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研读完该书,笔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刘家真教授用其深厚的研究功底成就了该书的理论高度

刘家真教授可以称得上是国内电子文件管理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国内数字信息保存领域的一流专家。早在1997年刘教授赴美国作访问学者时就开始关注电子文件管理问题,1998年撰写的《美国国家档案文件管理局的电子邮件文件管理规范及反馈评价综述》一文对正向电子时代迈进的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1999年在对国内外电子文件管理有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编著了《电子文件管理导论》一书,电子文件管理在当时是一个极新的领域,该书的出版,是电子文件管理很好的入门教材,并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经过多年的耕耘,刘家真教授在电子文件管理方面成果卓著,主持、主研及参与的数字信息方面的科研课题及项目多达十余项,主编相关论著多达十余本,相关高水平学术论文一百余篇。作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国家精品课程立体化系列教材之一的《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与证据保留》一书,是刘家真教授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又一力作。

该书具有较高的理论高度,刘教授凭借其多年对电子文件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对电子文件证据保留这样一个当今电子文件管理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从对信息时代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技术与信息传播工具的发展及特性、数字资源对人类的挑战分析人手,从对记录、文件与档案一个个基本概念切入并深入地对电子文档与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的归档、电子文件本质特征的维护、电子文件长期保存以及电子文件“元数据”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系统而层次分明的论述,继而对办公自动化系统及其他网络环境中的电子文件管理着重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入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其论述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浅显易懂,使读者对电子文件证据保留这样一个涉及面广、成因复杂的问题能十分清晰地了解,并知晓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刘教授多年来对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所积累的深厚的理论功底,使其能轻易地将复杂问题用简明的方式向读者做出明晰的解答。

二是刘家真教授用其长期的实践积淀成就了该书的实用效力

本书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是其在理论论述作支撑的基础上,用较多篇幅讲解解决电子文件证据保留的途径和措施。刘教授在长期对电子文件管理特别是信息存储安全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如何把文件管理功能整合进业务管理系统中;为创建合格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文件管理人员与IT工作者如何合作;长期保存电子文件价值的管理方案和技术措施;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设计、元素捕获、质量控制与管理方法;业务系统中重要记录的价值管理等具体、全面而实用的解决策略,对于如何创建合格的业务管理系统与文件管理系统,如何保留重要数据并长期保证其价值完整,以及文件管理工具开发等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很高的实用价值。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刘教授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积淀,只有将涉及电子文件管理的实践经验融会贯通,才能提出如此详细、具体、全面而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供读者学习和管理者参考。

三是刘家真教授用其负责的育人理念成就了该书的精品价值

刘家真教授长期从事图书馆学、档案学等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无论是为本科学生教学还是指导硕士、博士生做研究,她一贯认为图书馆学、档案学等信息管理专业都是应用型文科,学的东西必须要能用,她育人的理念是“学以致用”,并希望达到“给本科生更宽厚的知识,以胜任今后的工作”的教学目的。遵循这一理念,《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与证据保留》具有了“理论”和“操作”完美结合的特色,该书用较少篇幅对电子文件证据保留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用较大篇幅对解决电子文件证据保留的措施、方法、策略进行了详尽的说明、论述,这说明刘教授是实实在在想教授给学生以思路和方法,因此该书具有在理论指导下很强的实用性。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刘教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良心和责任心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这也就不难理解刘教授所教授的“电子文件管理”课程之所以能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原因了。

四是刘家真教授用其大学科研究思路成就了该书的全新视角

刘家真教授最初是学习化学专业的,后从事图书馆学、档案学研究,从她本人多学科学习和研究的经历,形成了她从事理论研究的大学科研究思路,即在从事理论研究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专题某一个专业的研究,而是放宽视野,从更广的角度借鉴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成果,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理论研究。在编写教育部“十一五”教材《电子文件管理》的过程中,认为任何工作都需要处理电子文件问题,该教材内容体系应走向更大的学科领域,《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与证据保留》一书的确体现了她大学科研究思路。该书打破了人们将“电子文件管理”理解的狭隘化,对于“电子文件”的论述不只局限于将其作为一般理解的“电子档案”来阐述,将电子文件管理推向大的管理学科,并特别注意吸收国内外成熟的理论与专业经验,使其尽可能用于指导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实践。该书从所有产生电子文件的部门都需要对电子文件加以管理,都需要对电子文件的证据保留提出应对措施这一角度出发,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应用层面、法律法规层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内容涉及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邮件、电子文件的版权保护以及与电子文件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使该书不仅仅是一本普通高校的教科书,更是一本对于凡是需要对电子文件进行管理的行业、部门都很实用的工具书。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刘教授多学科研究的经历使该书在对“电子文件证据保留”这一难点、热点问题的论述时突破了普通囿于一个科学、专业、一个角度论述的局限,而是从一个站得更高、视野更广的视角来阐释其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与证据保留》一书为本科学生和电子文件管理者提供了确保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的有效途径的思路和解决方法,因其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的实用效力,因其精品价值和全新视角,使它不仅只是一本普通高校档案专业的教学用书,也适用于其他相关的管理科学,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图书馆学等专业作为教材,以及IT公司系统设计参考和从事信息管理类工作的人员用作实际方法的指导用书。

参考文献:

[1]吴钢.博导系列访谈:刘家真教授[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7(2):29-32.

管理学基础综述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企业并购是企业发展常见的形式,通过并购可以推动企业规模化、协同化发展,可以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提升公司的管理能力和竞争力,确保公司战略的实施。企业并购整合是企业并购的落实过程,是一个资源调节、管理优化的过程,是实现并购目标、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过程。而其中的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整合的重要内容,涉及公司一系列管理体系比较复杂,且整合效果对合并后的运作管理风险和财务效率有决定性作用,非常重要。文章作者通过研究总结了财务整合的原则要点,并且结合自己工作经验,以H集团收购A公司为例,通过介绍案例的背景、企业整合的主要范围,尤其涉及的账务、资金、税务、经营管理、子公司等整合的详细内容和达到的效果,对要点进行印证。同时作者根据自己的思考,对财务整合中的关键点进行了识别,提出了关注被并购企业价值评估&预测、优化并购中的财务制度、统一财务核算方案、委派财务负责人、发挥资金协同等运作关键点,并且提醒加强财务内部监管,提升企业风险决策防范意识;也建议在财务整合中注意工作方式,保障沟通效果等一系列建议,给并购业务的开展提供参考和支撑。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整合;原则;建议

企业并购作为现代化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形式, 也是企业规模化、协同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整合优势资源、降低成本、提升行业形象、实现规模和协同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而并购后整合是并购的落实过程,是确保并购目标最终达成的关键。

一、企业并购和财务整合概述

企业并购整合是指当并购企业获得目标企业的资产所有权、股权或经营控制权后,所进行的企业资源要素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文化、财务等一系列安排,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按照一定的目标、战略组织运营。

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后整合的重要内容,是并购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对并购以后的企业财务管理方式、财务机构、财务会计核算等一系列方面的管理和监控,使被并购企业按并购企业的财务运营,进而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最终实现企业的财务协同效应和收益最大化。

因企业并购整合尤其财务整合的顺利完成,是保障企业并购整体战略目标达成的关键。而财务整合又是非常复杂、非常系统的工作,所以财务管理整合的研究,对于降低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意义很大;且并购后的财务协同效应发挥,对于提高企业的财务资源利用水平,实现并购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

二、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原则要点

(一)基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和整体整合计划,制定财务整合计划

企业在进行并购的过程中,首先基于前期的市场调查分析,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整体整合方案。明确的战略目标是并购企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并购企业财务整合的原则基准。在企业并购后,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财务整合目标,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提升财务整合效率与质量。

(二)依据企业业务流程和规范落实财务整合措施

企业并购后在企业内部实行各项整合工作,会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领域,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都會传递到财务,最终财务结果是企业并购整合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检验标准。因此,企业要在财务整合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业务整合对财务的影响,根据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性质和特征,协调各个流程各个领域,从整体着眼,财务要求融入业务流程,提升财务整合效率,以满足企业的业务发展需求。

三、H集团收购A公司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H集团为了实现国内BSS市场突破,同时构建海外BSS市场的交付能力,收购了A公司100%股权并把国内BOSS业务逐步装入A公司。A公司具有售前支持、定制开发、管理服务等业务职能,相对独立运作,实现独立的人力资源政策,财务管理纳入集团统一管理。

(二)企业整体整合内容

战略定位及目标设定方案:BSS业务规模化程度较低,人员成本较高;为了实现BSS业务市场突破和交付能力,降低运营成本,H集团收购A公司100%股权并把国内BOSS业务逐步装入A公司,将A公司定位为面向内部的人力资源外部公司。

商业模式方案:考虑集团内部各个子公司的交易稳定型及A公司的组织定位,A公司不再作为签约主体,通过与集团公司关联交易实现。

组织整合方案:A公司相对独立运作,具有销售支持、定制开发、管理服务等职能部门,但财务、行政、采购、IT纳入集团整体运作。

运作管理方案:销售遵循公司LTC主流程,依托公司平台实现协同效应;定制开发遵循公司IPD主流程,与公司现有交付能力形成互补。

行政&采购整合:依据”一地一平台“的业务和组织归属原则,作为一个用户单元向属地行政平台提出行政服务需求,统一各项业务管理流程,由属地行政平台后勤保障服务。

人力资源整合:薪酬政策独立,薪酬框架与集团一致,参考业界构建匹配行业规律的薪酬政策;考勤严格执行集团制度,营造奋斗的氛围;人岗基于人员能力和绩效进行梳理明确;福利满足国家政策,其中商业保险和商务旅行险与集团保持一致;绩效方案和导向与集团一致。

财经整合:执行集团财经统一的流程和管理制度。从账务、资金、税务、经营管理各个维度进行整合方案适配。

(三)财经整合具体内容

1. 匹配H集团财经组织管理模式,集团召集财务各部门专家,组成项目组,深入A公司进行业务调研,分模块梳理A公司业务流程和财经工作,明确各财经模块整合方案及关键里程碑。

A.账务核算原则上整体实现共享到集团共享中心。

(1)应收业务整合方案:流程涉及的开票计划、发票开具、到款录入、到款核销、对账等,由中国区开票共享中心承接,按集团业务流程规范操作。

对于应收相关的风险管理:减值计提、争议管理、差异管理等,由中国区账务共享中心按集团规则执行。

(2)账务核算整合方案:总账、AP、AR、存货、固定资产各个模块按流程梳理,识别关键差异点,明确整合方案,逐步纳入集团各个相关流程。对于需要分阶段进行能整合的差异点,明确切换计划和里程碑。

(3)关联交易整合方案:关联交易遵循集团规则,由集团关联交易中心操作和管理。

明确A公司签约路径设置;明确使用成本加成的关联交易定价规则;明确关联交易合并抵消操作规范。

B.资金:整体原则由集团资金管理部统一管控,执行集团现有银行账户管理制度和流程,保留A公司异地资金管理职责。

将现有账户纳入集团统一监控,对不符合规定的银行账户进行注销,对权签人进行变更;建立回款账户,完成回款账户切换,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资金计划管理,实现银行账户余额监控和日清月结对账;加强资金安全存量管理,根据业务规划逐步调整安全存量。

C.税务:梳理A公司税务方面风险;后续A公司纳税申报表、财务报表、对外报送报表权签沿用集团规定;对于增值税纳税时点按集团规则进行切换(从开税票时点切换到发货和开票孰早时点);A公司继续保持即征即退增值税资格。

D.经营管理:纳入中国区及电信软件产品线财经模块管理监控。

SP/BP根据集团预算管理要求调整;滚动预测按集团要求,月度分地区、项目、客户、产品各个维度输出。

以LTC和IPD流程为牵引,实现全过程项目管理,按集团项目测算要求进行管理。

费用管理规则采用集团流程及方法,重新进行权签设置,并纳入考核体系。

E.子公司:对法人、注册资金、经营范围等信息进行变更;按当地税务、工商等政府部门要求,进行备案;委派子公司财务负责人;明确财经人员切换方案;纳入法人预算管理,补发预算案。

2. 针对讨论的整合方案有集团财经各个相关部门和A公司财经一起制定切换方案,保障平稳过渡。

3. 参照集团流程规范,参与业务整合策略和方案的讨论,识别LTC、IPD业务流程中关键点,传递对各个业务相关岗位的职责与操作流程的诉求,形成合同收入确认、财务费用报销、采购下发等各种操作规范在A公司内部宣传、培训,保障新增业务前端信息传递规范。

4. 建立财务整合项目组的运作机制,明确各模块责任人和整合目标。通过周例会跟踪各模块的整合进展、对于延期的事项进行预警;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随时调整方案细节;对于整合难点通过项目组向集团进行求助。通过月度向集团CFO汇报,了解集团对整合的期望和要求。通过与A公司财经部门各员工的沟通,了解员工的想法,明确整合后的安排,必要时及时调整人员。通过上述一系列运作方式确保整合按计划有序进行,保障财务整合满足集团要求。

总之,H集团收购A公司案例中,H集团在战略发展目标和整体整合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系统性的财务整合计划;并且依据集团业务流程和规范A公司的现状,及时完善财务规则和制度,通过项目组的有效运作落实财务整合措施,最终取得了整合的成功,协助实现了企业的战略目标。

四、企业并购后財务整合的几点建议

(一)企业并购前做好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评估、预测、分析

企业在对被并购企业进行并购之前,要充分重视对并购企业的合理价值评估,在全面把握相关政策、市场环境、产业发展等的前提下明确在并购决策中的定位和取向。对于被并购企业财务战略的筹划和经营状态、财务状况的掌握分析要全面、专业,必要时可以聘请专业机构介入,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和共享,避免信息不对称对企业并购产生恶性影响。

(二)及时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统一企业财务要求

在财务整合方案制定和切换中,对于被并购企业新增业务如何运作,如何融入集团整体财务管控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明确财务管理规章制度,通过一系列财务管理规范,使并购后的企业能够准确地掌握企业的财务标准和导向,确保业务日常运作按规范操作、业务信息准确、及时传递,保障财务报表准确支撑业务决策。

(三)及时完善企业的财务核算制度,统一财务报表规则

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财务报表能体现公司的追求和导向,也对业务决策、公司经营规划等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在收入、成本确认、风险计提等财务核算规则方面,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常出现差异。为了避免财务报表对公司经营决策造成困扰,确保财务整合的顺利推进,业务的顺利开展,应该对并购后的财务核算规则体系进行统一。通过建立规范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确保企业并购后合并财务报表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保障财务报表对业务经营的支撑作用。

(四)加强组织和人员管理,委派合适的财务负责人

不同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一般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并购后由于发挥管理协同作用,需要对于被并购企业财务组织进行精简,对财务核算岗位、资金岗位、审核主管等进行必要的权签及优化调整。为了保障整合的顺利进行,一般会委派财务负责人进驻被并购企业,参与决策被并购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有关的事项,指导和监督管理被并购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同时需定期向集团汇报被并购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以便集团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被并购企业的业务运营和财务运行情况。

委派财务负责人可以保持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稳定性,也可以强化财务管理服务业务和监督业务的功能,促进财务整合目标的实现。

(五)注重提升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

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包含经营战略协同、财务协同、人力资源协同等。财务整合除了能实现财务人员的协同,降低管理成本外,还应重点发挥资金等方面的协同效益。注重对于现金、存款等变现能力相对较强的资金管控,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模式,以便提高企业现金周转速率,保障企业发展资金充足;同时按照资金定量、资金计划等开展资金管理,确保企业资金运作安全,更好地保障企业运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加强财务内部监管,提升企业风险决策防范意识

尽管在企业并购之前,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进行了审慎调查,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整合中还是面临很多未知的被并购企业的财务信息,为了加强此类信息的管理,需要有系统性的财务监管体系,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系统性的财务监管体系包含政府、行业、内部监管、会计事务所几个方面。在企业并购中,需要向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进行必要的审核备案;通过业务内部监管来确保并购中不发生信息失真、财务造假等问题;并购中也可以通过购买会计事务所服务对企业进行外部审查,监管其是否按照财务运行规定的制度规则运行。通过一系列并购前、中、后期监财务监控活动,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效率,降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发生概率,促使整合合规高效高质量进行。

(七)整合中加强各个方面的沟通

并购整合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和被并购企业的每个人,为了保障并购整合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要把相关的整合内容、规则制度、要求等通过培训、邮件、讨论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沟通。沟通要贯彻以下几点:第一、因为并购整合方案一般是无法照搬的,在整合中要通过沟通督促项目组人员发挥积极性、潜能以及能力,促进整合能高效高质量完成;第二、在企业并购整合当中经常会因人才流失而影响并购整合进展和结果,所以在整个过程中都要做到知人善任,尊重被并购企业员工,针对相关关键人才进行科学的安排,要确保他们能将自己的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避免因为人为原因造成经营损失。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就是对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进行全方位的优化调整以及改革完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了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利用、财务信息传递、财经内部监控等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中做到知己知彼,制定合理的整合方案,健全财务管理体系,落实整合措施,加强财务监管力度等,才能保障整合效果,促进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范思远.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效应的实现路径[J].管理觀察,2018(08).

[2]张洁梅.企业并购整合研究现状综述[J].商业经济研究,2011(12).

[3]刘兴旺.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问题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3).

上一篇:中小学继续教育论文下一篇:管理学案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