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物理范文

2023-09-17

生活中的物理范文第1篇

厨房中的物理知识

我们认真观察厨房里燃料、炊具,做饭、做菜等全部过程,回忆厨房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会看到有关的物理现象。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如下:

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

2、排气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

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4、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5、厨房中的电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6、厨房的炉灶(蜂窝煤灶,液化气灶,煤灶,柴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

二、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5、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

6、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

7、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

三、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

6、炒菜主要是利用热传导方式传热,煮饭、烧水等主要是利用对流方式传热的。

7、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会看到瓶塞马上跳一下。这是因为随着开水倒出,进入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很快膨胀,压强增大,从而推开瓶塞。

8、冬季刚出锅的热汤,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很烫,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内热量散失(水分蒸发)。

9、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破裂。

10、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因为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二)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1、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若不装水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3、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4、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将在锅内继续沸腾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食物为100℃,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能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锅底的温度降为100℃为止。

5、用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些。主要是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6、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而是自来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湿度较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7、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结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使锅内水蒸发变干,浪费燃料。正确方法是用大火把锅内水烧开后,用小火保持水沸腾就行了。

8、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见“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见“白气”。这是因为紧靠壶嘴的地方温度高,壶嘴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气”。

9、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的响声,并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溅到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升温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到油面破裂而发出响声。

10、当锅烧得温度较高时,洒点水在锅内,就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因为水先迅速汽化后又液化,并发出“吱、吱”的响声。

11、当汤煮沸要溢出锅时,迅速向锅内加冷水或扬(舀)起汤,可使汤的温度降至沸点以下。加冷水,冷水温度低于沸腾的汤的温度,混合后,冷水吸热,汤放热。把汤扬起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比汤温度低,汤放出热,温度降低,倒入锅内后,它又从沸汤中吸热,使锅中汤温度降低。

(三)与热学中的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象

1、腌菜往往要半月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的离子运动越快的缘故。

2、长期堆煤的墙角处,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见里面呈黑色,这是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在长期堆煤的墙角处,由于煤分子扩散到墙内,所以刮去一层,仍可看到里面呈黑色。

我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只要细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联系到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就能够提高观察、分析及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厨房里,若留心看一下其中的炉灶、器皿以及做饭、炒菜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定会发现很多处要用到物理知识。

一、热凉粥或冷饭时,锅内发出”扑嘟、扑嘟”的声音,并不断冒出气泡来,但一尝,粥或饭并不热,这是为什么?

把凉粥或饭烧热与烧开水是不一样的。虽然水是热的不良身体,对热的传导速度很慢,但水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当锅底的水受热时,它就要膨胀,密度减小就上浮,周围的凉水就流过来填补,通过这种对流,就把锅底的热不断地传递到水的各部分而使水变热。而凉粥或饭,既流动性差又不易传导热。所以,当锅底的粥或饭吸热后,温度就很快上升,但却不能很快地向上或四周流动,大量的热就集中在锅底而将锅底的粥烧焦。因热很难传到粥的上面,所以上面的粥依然是凉的。加热凉粥或饭时,要在锅里多加一些水,使粥变稀,增强它的流动性。此外,还要勤搅拌,强制进行对流,这样可将粥进行均匀加热。

二、用砂锅煮肉或烧汤时,当汤水沸腾后从炉子上拿下来,则汤水仍会继续沸腾一段时间,而铁、铝锅却没这种现象,这是为什么?

因为砂锅是陶土烧制成的,而非金属的比热比金属大得多,传热能力比金属差得多。当砂锅在炉子上加热时,锅外层的温度大大超过100℃,内层温度略高于100℃。此时,锅吸收了很多热量,储存了很多热能。将砂锅从炉子上拿下来后,远高于100℃的锅的外层就继续向内层传递热量,使锅内的汤水仍达到100℃而能继续沸腾一段时间,铁、铝锅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请同学们自己分析)。

三、炒肉中的“见面熟”。逢年过节,人们总要炒上几个肉菜,那么怎样爆炒肉片呢?

若将肉片直接放入热油锅里去爆炒,则瘦肉纤维中所含的水分就要急剧蒸发,致使肉片变得干硬,甚至于会将肉炒焦炒糊,大大失去鲜味。为把肉片爆炒得好吃,师傅们往往预先将肉片拌入适量的淀粉,则肉片放到热油锅里后,附着在肉片外的淀粉糊中的水分蒸发,而肉片里的水分难以蒸发,仍保持了原来肉的鲜嫩,还减少了营养的损失,肉又熟得快即“见面熟”。用这种方法炒的肉片,既鲜嫩味美,又营养丰富。

四、冻肉解冻用什么方法最好?从冰箱里取出冻肉、冻鸡,如何将其解冻呢?

用接近0℃的冷水最好。因为冻肉温度是在0℃以下,若放在热水里解冻,冻肉从热水中吸收热量,其外层迅速解冻而使温度很快升到0℃以上,此的肉层之间便有了空隙,传递热的本领也就下降,使内部的冻肉不易再吸热解冻而形成硬核。若将冻肉放在冷水中,则因冻肉、冻鸡吸热而使冷水温度很快降到0℃且部分水还会结冰。因1克水结成冰可放出80卡热量(而1克水降低1℃只放出1卡热量),放出的如此之多的热量被冻肉吸收后,使肉外层的温度较快升高,而内层又容易吸收热量,这样,整块肉的温度也就较快升到0℃。如此反复几次,冻肉就可解冻。从营养角度分析,这种均匀缓慢升温的方法也是科学的

汽车上的物理知识

一、力学方面

1、汽车的底盘质量都较大,这样可以降低汽车的重心,增加汽车行驶时的稳度。

2、汽车的车身设计成流线型,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

3、汽车前进的动力——地面对主动轮的摩擦力(主动轮与从动轮与地面的摩擦力的方向相反)

4、汽车在平直路面匀速前进时——牵引力与阻力互相平衡,汽车所受重力与地面的支持力平衡

5、汽车拐弯时:①司机要打方向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②乘客会向拐弯的反方向倾倒——由于乘客具有惯性

6、汽车急刹车(减速)时,①司机踩刹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②乘客会向车行方向倾倒――惯性 ;③司机用较小的力就能刹住车――杠杆原理;④用力踩刹车——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⑤急刹车时,车轮与地面的摩擦由滚动变摩擦成滑动摩擦

7、不同用途的汽车的车轮还存在大小和个数的差异——这与汽车对路面的压强大小相关

8、汽车的座椅都设计得既宽且大,这样就减小了对坐车人的压强,使人乘坐舒服

9、汽车快速行驶时,车的尾部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这是我们常常能在运动的汽车尾部看到卷扬的尘土形成原因

10、交通管理部门要求:①小汽车的司机和前排乘客必须系好安全带——这样可以防止惯性的危害;②严禁车辆超载——不仅仅减小车辆对路面的破坏,还有减小摩擦、惯性等;③严禁车辆超速——防止急刹车时,因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过长而造成车祸

11、简单机械的应用:①方向盘、车轮、开窗摇柄等都是轮轴,②调速杆,自动开关门装置是杠杆

12、汽车爬坡时要调为低速:由P=Fv,功率一定时,降低速度,可增大牵引力

13、关于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问题;参照物与运动状态的描述问题

14、认识限速,里程,禁鸣等标志牌,了解其含义

二、声学方面

1、汽车喇叭发声要响,发动机的声音要尽量消除(发动机上装配消音器)――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为减轻车辆行驶时的噪声对道旁居民的影响,在道旁设置屏障或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喇叭发声:电能――机械能

三、热学方面

1、汽车发动机常用柴油机或汽油机——它们是内燃机——利用内能来做功

2、发动机外装有水套,用循环流动的水帮助发动机散热——水的比热容大

3、冬天,为防冻坏水箱,入夜时要排尽水箱中的水――防止热胀冷缩的危害

4、小汽车的后窗玻璃板中嵌有一道道的电热丝——它可以防止车内形成的雾气附着于玻璃上并凝结

5、刚坐进汽车或有汽车从你身旁驶过时,会闻到浓浓的汽油味——扩散现象

6、空调车车窗玻璃设计成双层的――防止传热

7、环保汽车使用气体燃料,可减小对大气的污染

四、电学方面

1、汽车的发动机常用低压电动机起动:电动机是根据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道理制成的,工作时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汽车电动机(汽车电机)常用车载电瓶(蓄电池)供电,汽车运行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车轮带动车载发电机发电,给蓄电池充电。给蓄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此时蓄电池是用电器;用蓄电池给电动机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此时蓄电池才是电源

3、车载蓄电池还被用来为汽车上配装的空调、电扇、收录机、CD机及各种用途的电灯供电,方便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声能、光能等等

3、油罐车的尾部通常要挂一条铁链直达路面,这样做有利于使运输过程中因颠簸而产生的电荷迅速传到大地上,避免因静电放电而带来灾难

4、车灯发光:电能――光能

五、光学方面

1、汽车旁的观后镜,交叉路口的观察镜用的都是凸面镜,可以开阔视野

2、汽车在夜间行驶时,车内一般不开灯,这样可防止车内乘客在司机前的挡风玻璃上成像,干扰司机正确判断

3、汽车前的挡风玻璃通常都不直立(底盘高大的车除外),这是因为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车内物体易通过它成像于司机面前,影响司机的判断

4、汽车尾灯灯罩:角反射器可将射来的光线反回,保证后面车辆安全

5、汽车头灯:凹面镜反射原理,近距光灯丝在焦点附近,远距光灯丝在焦点上

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

你知道自行车上有哪些物理知识吗?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1、自行车上的摩擦知识。

①自行车外胎为什么要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摩擦力的大小跟两个因素有关: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自行车外胎有凸凹不平的花纹,这是通过增大自行车与地面间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行车打滑。

②自行车为什么能前进? 当我们骑在自行车上时,由于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有压力,轮胎和地面之间不光滑,因此自行车与路面之间有摩擦,不过,要问自行车为何能前进?这还是依靠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这个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前的。那前轮的摩擦力是干什么的?阻碍车的运动!其方向与自行车前进方向相反。正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自行车作匀速运动。不过,当人们在地上推自行车前进时,前轮和后轮的摩擦力方向都向后。那谁和这两个力平衡呢?脚对地面的摩擦力向前! ③刹车以后,自行车为何能停止?

刹车时,刹皮与车圈间的摩擦力,会阻碍后轮的转动。手的压力越大,刹皮对车圈的压力就越大,产生的摩擦力也就越大,后轮就转动的越慢。如果完全刹死,这时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就变为滑动摩擦力(原来为滚动摩擦,方向向前),方向向后,阻碍了自行车的运动,因此就停下来了。 ④自行车哪些地方安有钢珠?为什么安钢珠?

在自行车的前轴、中轴、后轴、车把转动处,脚蹬转动处等地方,都安有钢珠。 人们骑自行车总是希望轻松、灵活、省力。而用滚动代替滑动就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力,因此要在自行车转动的地方安装钢珠,我们可以经常加润滑油,使接触面彼此离开,这样就可以使摩擦力变得更小。

2、自行车上的杠杆、轮轴知识。 ①自行车上的杠杆

A、控制前轮转向的杠杆:自行车的车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转动自行车前轮,来控制自行车的运动方向和自行车的平衡。

B、控制刹车闸的杠杆:车把上的闸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使车闸以较大的压力压到车轮的钢圈上。 ②自行车上的轮轴

A、中轴上的脚蹬和花盘齿轮:组成省力轮轴(脚蹬半径大于花盘齿轮半径)。 B、自行车手把与前叉轴:组成省力轮轴(手把转动的半径大于前叉轴的半径)。 C、后轴上的齿轮和后轮:组成费力轮轴(齿轮半径小于后轮半径)。

3、自行车上的气压知识。

自行车内胎充气:早期的各种轮子都是木轮、铁轮,颠簸不已。现代自行车使用充气内胎主要是使胎内的压强增大,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同时可以减小自行车前进的阻力。

气门芯的作用:充气内胎上的气门芯,起着单向阀门的作用,只让气体进入,不让气体外漏,方便进气,保证充气内胎的密封。

4、自行车上光学知识。

自行车上的红色尾灯,不能自行发光,但是到了晚上却可以提醒司机注意,因为自行车的尾灯是由很多蜂窝状的“小室”构成的,而每一个“小室”是由三个约成90度的反射面组成的。这样在晚上时,当后面汽车的灯光射到自行车尾灯上,就会产生反射光,由于红色醒目,就可以引起司机的注意。

自行车在我国是很普及的代步和运载工具。在它的“身上”运用了许多力学知识 1.测量中的应用

在测量跑道的长度时,可运用自行车。如普通车轮的直径为0.71米或0.66米。那么转过一圈长度为直径乘圆周率π,即约2.23米或2.07米,然后,让车沿着跑道滚动,记下滚过的圈数n,则跑道长为n×2.23米或n×2.07米。 2.力和运动的应用 (1)减小与增大摩擦。

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动以减小摩擦。为更进一步减小摩擦,人们常在这些部位加润滑剂。

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蹬板套、闸把套等。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以增大摩擦。如在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车可迅速停驶。而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握紧车闸把,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 (2)弹簧的减震作用。

车的座垫下安有许多根弹簧,利用它的缓冲作用以减小震动。

3.压强知识的应用

(1)自行车车胎上刻有载重量。如车载过重,则车胎受到压强太大而被压破。 (2)座垫呈马鞍型,它能够增大座垫与人体的接触面积以减小臀部所受压强,使人骑车不易感到疲劳。

4.简单机械知识的应用

自行车制动系统中的车闸把与连杆是一个省力杠杆,可增大对刹车皮的拉力。自行车为了省力或省距离,还使用了轮轴:脚蹬板与链轮牙盘;后轮与飞轮及龙头与转轴等。

5.功、机械能的知识运用

(1)根据功的原理:省力必定费距离。因此人们在上坡时,常骑“S形”路线就是这个道理。

(2)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如骑车上坡前,人们往往要加紧蹬几下,就容易上去些,这里是动能转化为势能。而骑车下坡,不用蹬,车速也越来越快,此为势能转化为动能。

6.惯性定律的运用

快速行驶的自行车,如果突然把前轮刹住,后轮为什么会跳起来。这是因为前轮受到阻力而突然停止运动,但车上的人和后轮没有受到阻力,根据惯性定律,人和后轮要保持继续向前的运动状态,所以后轮会跳起来。

切记下坡或高速行驶时,不能单独用自行车的前闸刹车,否则会出现翻车事故!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下面列举几例: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 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 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14、千里眼,顺风耳——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17、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18、坐井观天 所见甚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19、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20、瑞雪照丰年——下到地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21、霜前冷,雪后寒——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2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3、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24、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25、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气体的扩散现象。

26、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2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9、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30、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3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摻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32、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 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33、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34、一石击破水中天——平静的水面如一块平面镜,可看到天的像,石块投入水中破坏了平静的水面,形成层层水波,水中天的像也就被击破了。

35、瞎子点灯白费蜡——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

36、早虹雨滴滴,晚虹晒脸皮——我国的降雨云大都是由西向东移动的,早晨看到的虹,是东方射来的太阳光照在西方的天空降雨层的水滴上形成的西虹,显然,西虹是本地天气将要降雨的预示.相反,傍晚看到的虹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降雨层的水滴上而形成的东虹,它预示着西方天空已没有降雨云了,天气必然是晴朗的。

37、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参考上则)

38、虹高日头低,早晚披蓑衣——当“日头低”时,太阳光线和地平线是非常接近的,这时出现虹,虹心必然亦接近地平线,在地面上可以看到虹的半个圆弧.若此时空气中水滴很多,分布的空间很广,那么除了可以看到虹外,还可以看到霓,霓顶的半圆弧比虹高且接近天顶,也预示着降雨云已经移近天顶,本地很快就有暴雨下降。

39、照相的底片——颠倒黑白——照相机是应用物体放在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故照相底片上的像与人是颠倒的.底片上涂有感光剂,人照相时,由于浅色部位反射光的能力强,反射光进入相机的暗箱与底片上的感光剂发生了光化作用,而深色部位由于吸收光的能力强,只有很少的反射光射入底片.这样浅色部位在胶片上感光强,深色部位感光弱.胶片冲洗时,感光弱的部位的感光剂基本冲洗掉,所以呈浅色,而感光强的部位由于发生了光化反应冲不掉,所以呈深色。

40、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41、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42、一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43、四两拨千斤——杠杆的平衡条件,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44、水银落地——无孔不入——水银的密度大于组成地面各物质的密度,水银又具有流动性,故它总是沉在其它物质的下面。

45、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泥鳅黄鳝的表面都光滑且润滑,摩擦力小。

46、鸡蛋碰石头——完蛋——蛋壳承受的压强远小于石头能承受的压强,鸡蛋碰石头,鸡蛋先破。

47、大船漏水——有进无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船破后,船外的水被压进船内,直到船内外水面相平,此刻船内的水也不会向外流。

生活中的物理范文第2篇

一、生活中物理运动现象与知识的联系

运动学是物理学科中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运动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 由于课本上对于物理运动现象的描述、概念比较抽象化, 所以, 在进行运动现象的学习时,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学习理解[1]。例如:汽车与人的相对速度、两辆车之间的相对速度等,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例子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使学科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形象化[2]。所以, 在进行物理学科的学习时, 学生要透过实际生活的现象理解物理运动的相关定义概念, 加强对运动学的理解, 从根本上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二、生活中常见的物理运动现象

对于物理这种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兴趣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且, 物理学科的某些名词概念复杂难懂, 只是单纯的强调定义概念, 却不加强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 这样会使学生降低对物理学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严重的会产生厌学的心理[3]。所以, 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培养是很关键的。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学科知识带到生活中, 注重观察生活, 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概念定义重新理解, 下面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运动现象与物理知识结合进行讲解。

在进行摩擦力这一章学习时, 学生可以观察到一些生活中能够看到的摩擦运动现象的例子例如人们的走路摩擦、车辆的摩擦力及惯性等。首先, 对汽车的摩擦力进行分析时, 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车辆刹车的情况, 同时将不同质量的车辆进行现象的对比, 这时我们会发现, 当车辆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快时, 刹车滑行的距离越大, 这个实际的现象就可以用物理的摩擦力知识来解释, 车辆的速度越大时, 刹车滑行的距离越长;车辆的质量越大时, 惯性越大, 刹车滑行的距离也增大[4]。这也就是提高实际生活中的各种运动现象, 使得学生对摩擦力等物理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也更加理解质量是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其大小只与质量有关[5]。

在学习物体重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部分时, 可以对挂在墙上的钟表进行观察, 当电池没有电量时, 时钟停止转动, 但会发现秒针总会停在表盘上9的位置。其实这是因为秒针在9的位置受到重力矩阻碍作用最大, 使得秒针只能停留在9的位置。在学习流体力学这一部分时, 可以对从高处落下的物体进行观察, 例如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落叶片, 我们可以发现, 在无外力风的情况下, 落叶飘落的路线也不是垂直的, 这是因为落叶的表面凸凹不同, 形状也各不相同, 在下落的过程中, 表面各部分的气流速度也不同, 按照流体力学的原理, 由于物体的流速大、压强小, 使得落叶的各个部分受到不均匀的空气作用力, 并且作用力也会随着落叶运动情况的改变而变化, 所以, 我们看到的落叶下落过程是曲折的。

三、结语

物理学科是各个理科的基础学科, 对于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人类科学的研究进步有着重要作用。物理学科在高中被国家作为正式的基础学科学习, 但许多学生对于物理学科有着逃避甚至恐惧的心理, 这与物理学科传统学习方法不当、不科学有很大的关系, 这原本是一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严谨性的学科, 却被当成文科那样死板的记忆公式的学科, 导致我国大部分高中生对于物理学科都是不感兴趣的, 厌恶的, 对于物理学习缺乏信心和耐心。所以, 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学校及教师都应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作为学生也应该养成自学的习惯,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物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物理现象随处可见。然而学生们在进行物理学科的学习时, 大多感到学科学习的难度大、积极性不高, 使得学生对物理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将物理学科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使得学生认为物理的学习比较枯燥, 不易理解。所以, 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注重提高自身对于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发现和理解能力, 更好的将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和学科知识结合在一起, 提高我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得学科知识能够真正的被理解、掌握, 促进物理学科知识能够更好的在我们生活中应用。

关键词:生活中,常见,物理,运动现象

参考文献

[1] 孙占玲.应用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J].关爱明天, 2015 (05) .

[2] 蔡云梁.应用生活物理现象, 强化高中物理教学[J].新课程导学, 2014 (34) .

[3] 周勤霞.生活现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 (教与学) , 2014 (10) .

[4] 毛建龙.从生活现象中学习高中力学的概念[J].才智, 2013 (18) .

生活中的物理范文第3篇

刘杨

《生活中的比》一课与人教版中的《比的意义》实属同一内容,但从课题反映出:《生活中的比》的生活味浓一些,《比的意义》数学味更为偏重,这是我们对教材的第一印象。比”是我们这册书的重点概念,“生活中的比”是整个章节“比的认识”的开始,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后面各节课是否能够顺利有效进行。所以,在课前,张敏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认真揣摩分析了教材,以期课堂上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发现规律,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在数学中,要不断的发现,善于总结规律,才能永远进步,获得成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发现规律呢?我们六年级在认真读教材的前提下一致认为:

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在的教学内容也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让他们享受着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亲切。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一些数学规律。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典型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数学知识,而且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让他们享受着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根据以上研讨的理论依据,我们接着进行了本节课的上课、听课---评课---改进---上课---反思这一系列的教学研讨活动,大家积极发言,向主任对年轻教师手把手得教,毫不保留,年纪大的张老师陈老师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年轻的张海玉老师更是积极参探讨。张敏老师功底扎实,虚心好学。《比的应用》由张敏老师执教向大家精彩展示了。

在设计前,我们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基础“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次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在备课时我们反复斟酌两个问题:引入比的必要性在“图片的放大缩小”学生能感受得到,但在“速度”“水果价格”两个情境里,学生会认为直接“比速度”“比单价”就可以了,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

其次对学生也进行了前测: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都有较全面的了解,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反思本节课我们认为还是有很多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比的意义,让学生充分亲历一个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张老师设计了“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钱”等情境,图形放大缩小”引发学生的观察讨论和思考,建立起比的表象,”“速度”“水果价钱”情境抽象概括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探究,层层深入,抓住了比的本质特征,培养了学生归纳类推能力,初步感知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

2、 在引入比的概念后,教师组织学生说一说、写一写。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的比吗?教学时给学生的举列时间不多,但有个学生举出的例子很有代表性:我们篮球场上的比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张老师抓住了,让学生明确:各项比赛中出现的比,是比“相差关系”而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倍数关系”,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效果很不错再由学生说说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写法教师没有作过多的讲解,而是布置学生自学。求比值时,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得出,我们曾经认真研究认为名称不需要讲解,而求比值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方法。这一设计在张老师的教学中得到证实还是比较成功的。

3、在练习设计时我们注意了三个层次,一是对新知识加以巩固,二是应用解决问题,三是思维能力扩展

然而,本节课也有许多美中不足的地方:

主要体现在时间分配欠合理,有的地方花时过多导致在探究比,除法.分数的关系是比较仓促,有的作业处理不够到位,比如最后一个判断题:是相同数量比,比值不应该带单位。 我们的思考:

如何做到对教材背后知识的深挖,让自己站在一个高层次的角度去思考、设计自己的教学?例如对本节课,如果在备课对 “为什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的后续价值在哪里?” 等问题加以深入思考研究,那么我们所设计出来的教案会更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会更有实效性。

我们的感悟:

设计教学时认真解读教材,确定课的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是为数学内容而教还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工作中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另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共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立足长远,设计立体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有生机的课堂。

生活中的物理范文第4篇

物理是一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它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学科,为近现代的科技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纵观当今世界的每一项科技发展都与物理息息相关,而作为现代技术最前沿的航天技术更是从物理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很多我们在初次学习物理知识时,对其抱有巨大的热枕。能量守恒定理告知了我们的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热气球,其中的物质变换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整个气球内的物质和能量永远处于一个定值。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任何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引力作用,随着物质质量的增大,引力作用越来越强,最鲜明的例子要数太阳系中各个行星既受恒星太阳的作用围绕其运转,各个行星之间又相互影响,形成现今太阳系中每个行星不同的运行轨迹。高中物理中包含的知识向我们生动地揭示了世界运转、物质之间的作用力以及能量守恒等的原理。

2 高中物理学习存在的问题

高中物理学习对每一为高中生来说像是一个噩梦般的存在,很想努力学习好,攻克物理这个大难关,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物理知识的巩固和练习题上,然而每次考试的成绩总是不理想。甚至稍不留神拉下一步,可能连老师课堂上的讲解都听得晕晕乎乎。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步入高中后物理学习开始变得更加具有逻辑性,仿佛物理知识相互之间各有联系。而我们在学习时还保留着初中物理学习的坏习惯,只是在课堂上听从老师的讲解,课下稍微做几份试题就够了。其实高中物理学习不能以记背的方法来学,而是要从整个物理知识的架构上深入学习,每个知识点之间相互串接,把握重点内容和考题方向。二是物理学习总是局限在课堂上,不能和物理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例如在物理课堂实验中我们即使在能够听懂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然而在解题时却毫无头绪,对考题不知从何下手,从而产生了对物理学习的恐惧心理。[1]

3 物理学习与生活相融合

将物理学习和生活相融合实际是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和实际构建全面形象化的思维解题能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我们高中生将建立抽象化的、更为直观的思维模式。【2】首先,每一位高中生在学习时要树立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变化的直观形象,尽可能的培养我们对于事物的形象思维能力,学会更好地从实验观察和实验证明中提取精华,建立属于自己的实验模型,从实验中联系生活实践,再从生活中提取物理知识。比如高中物理的力的作用,力作用于物体,同时物体受到的力的作用后运动状态出现改变。生活中将球用力抛出后,球将沿一定的轨迹运动,球在运动中受到重力作用竖直向下运动,若建立坐标系,物体受到垂直向下的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其次是作为一名高中生要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刻的剖析,不断提出质疑,大胆地猜测,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合理地探索,培养和发展个人实践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实践中得出物理结论。高中物理很多实验内容,例如自由落体运动实验和能量守恒实验,都来源于生活中。最著名的例子要数牛顿与苹果,牛顿由苹果的落下提出猜想和怀疑,并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不断地验证和分析,最终得出地球上的重力作用。

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物理知识也离不开生活。将物理学习和生活相融合既是使物理更融于生活,更是将物理从生活中提炼出来。我们高中生学习物理是在挑战一个巨大的难题,殊不知物理正是源于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物理,而物理更是在生活中体现。将物理与生活相融合的学习方法,一是使我们高中生能够克服学习物理的恐惧,使得物理学习不再是一个难题,学号物理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天堑,能够让我们以一个正常的心态来面对这门学科。二是,高中物理中有很多物理实验,大部分实验都是来源于生活中,或是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而我们高中生真正要做的就是从物理实验中提炼物理知识,不断地进行探究和学习,实验开始变得通俗易懂。

4 结语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理学习的确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一大难题,而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抱怨物理多么难学、难懂,而是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究中,掌握物理学习的方法。将物理学习与生活相融合,一方面让我们从心理上克服了物理学习难的恐惧,使得我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深入学习,另一方面我们将从生活中进一步具化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形象化,更具有逻辑性。

摘要:目前很多高中生对物理学习最深刻的印象是物理难学。这一观点成为了众多高中生的共识,而物理在理科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个小小的选择题可以难住一大片追逐重点高校的考生们。其中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不得不说的是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物理学习就像一块鸡肋,不成功便成仁。现阶段诸多从事教育的研究学者从高中生的角度出发,将物理学习与生活相融合,从中找出提升物理学习效率的方法。本文将从现代高中生的角度进行分析,着重剖析高中生物理学习与生活相融合的方法,不仅仅提高学习效率,更激发高中生物理学习的兴趣,解决当前我们高中生面临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高中生,物理,学习,生活,相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丽颖.如何提高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J].学周刊,2015(20)门29.

生活中的物理范文第5篇

摘 要:物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离不开实验,实验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者公式等具体化,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水平快速升高。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意义重大,也可以促使学生带着轻松感高效掌握知识点。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尝试将生活教学法与实验联系到一起,设计并组织生活化实验展开教学。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阐述高中物理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化实验,促使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效率等不断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生活化实验;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创新研究

时代不断发展进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再单一地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争取在凸显出学生主体性基础上发展其综合能力。物理学科知识的学习需要实验的辅助,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等具有真正的价值。生活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当高中物理教师发现了生活教学法与实验教学法对于学生高效获取物理知识的影响后便尝试将两者结合到一起,通过生活化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对物理实验的热情不断升高,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等也随之发展。

一、引入生活化实验,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热情

实验是学生高效获取物理知识的有利“武器”,对于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意义重大,但是很多学生对也枯燥的物理实验不感兴趣,更不用提从实验中发现物理知识的奥秘了。进入高中阶段以后,物理知识难度随之“升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难提升。鉴于此,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尝试将实验与生活联系到一起,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化实验,以此进行激趣,促使学生在生活化实验中发现物理知识学习的意义,进而增强他们学习兴趣。

例如,学生在学习“摩擦力”内容时,高中物理教师一上课先引导学生将手放到桌面上移动,感受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同时鼓励其在手上面施加外力或者外物继续感受运动中阻力的变化情况。这一生活化的小实验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很大,他们会乐此不疲地展开探究,此时教师可以将“摩擦力”概念以及分类等内容抽象出来,并使其主动思考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当讲解到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将生活中常见的布料、塑料纸以及卫生纸等准备出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不同接触面同一物品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生活化实验的引入,使得整个物理课堂变得十分有趣,学生们才参与实验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高效地掌握物理知识。

二、演示生活化实验,增强学生科学探究动力

传统教学观念下,很多学校会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很难将实验引入课堂,导致很多学生没办法直观地观看实验并发现实验中的知识和规律。新时期,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与课堂教学逐步融合到一起,也为课堂增添了不少色彩。高中物理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一些有趣的生活化实验演示过程播放出来,促使学生通过观看奇妙的生活化物理实验对实验探究产生兴趣和动力,进而产生自主模仿的冲动,为理解知识奠定了基础。

例如,学生在学习“圆周运动”内容时,高中物理教师一上课先利用多媒体将一兴趣小组成员研究能够促使一个拴着一定长度细绳的小球转动起来的趣味实验视频播放出来。视频中,兴趣小组成员尝试了不同长度的细绳、运用不同的力量等方式展开探究,有时小球没办法迅速得完成圆周运动,有时小球的转动速度不同。视频播放完毕后,学生们也产生了想要使用身边事物模拟实验的的冲动,进而尝试将橡皮代替小球进行了尝试,为后面深度探究圆周运动中线速度和角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生活化实验的辅助充分调动了学生物理学习动力,同时对于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组织生活化实验,培养学生物理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不仅仅需要促使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点,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科学精神和思维,进而为后续学习夯实基础。生活化的实验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能够促使他们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科学思维也以此形成并逐步发散。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将一些学生常见的物品展示出来,组织生活化实验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同时创新思维得以发展。

例如,学生在学习“超重与失重”内容时,高中物理教师上课时先通过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状态引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并通过下蹲和起立的两种运动状态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了受力情况以及所处的超失重状态。为了加深学生对超失重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拿矿泉水瓶,促使学生结合超失重知识点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脑洞打开,有的人尝试将其中装满水后挥舞手臂撒了出去,有的学生在侧壁处点了一些小洞,并且通过上抛或者平抛的方式观察水的状态。在生活化实验课堂中,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发展,运用超失重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验的能力也随之升高。

一言以蔽之,物理学涉及到的领域较广,生活就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在“三新”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尝试将生活化实验引入课堂,以此促使学生带着熟悉感和兴趣主动融入其中,并积极地发现其中的奥秘,进而达到高效物理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其物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晓红. 浅析生活化教学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 013(012):112.

[2]崔金蕊. 例谈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文理导航, 2020, 000(014):P.39-40.

本文系2020年大田县基础教育教學研究立项课题(TKTZ-2041) 《“三新”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生活化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

福建省大田县第五中学 福建省三明市 366100

上一篇:物理学史下一篇:怎样学好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