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安全论文范文

2023-05-21

焊接安全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我国当代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各个行业对于机械的需求逐渐增大,一方面,其可以代替人工劳动减少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操作的产生。因此,越来越多人开始注重机械制造工作的开展,以良好的机械质量作为基础保障,使其能够发挥稳定性能。在开展机械制造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焊接工作,才能够保证机械产品的安全性,使其能够发挥综合性能。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影响焊接质量的因素,对其质量控制对策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机械制造;机械焊接;质量控制

Analysis on Control Measures of Mechanical Welding Quality in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Song Yun-zhu

在現代工程建设领域中,机械制造广泛使用焊接结果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并且焊接产品逐渐往大型化方向发展,需要满足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机械焊接质量控制时,需要以机械焊接构件的精度及质量控制作为核心,使其能够满足现代化工程项目建设生产要求,避免在实际操作中产生问题。

1  机械焊接概述

机械焊接需要利用加热、高温或者高压的方式对金属进行接合,还能够应用于其他热塑性材料制造中,促使相关机械设备在实际使用中可以体现根本性能。在开展机械焊接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能量供给进行分析。主要的能量来源有激光、电弧、气体焰、摩擦及电子束等。在焊接机械时,可以利用三种不同的操作方法,使其能够达到焊接机械构件的目的。第一,加热需要接合的金属,技术人员在焊接的过程中要让金属的局部熔化形成熔池,在其冷却凝固之后就需要开展接合操作。在实施这种操作形式时,可以介入熔填物起到辅助作用,促使焊接操作更加顺畅。第二,单独加热熔点较低的焊料,这种焊接操作不需要对金属进行操作,而是可以借助焊料的毛细作用对金属进行连接。第三,金属渗透接合,在开展这种操作时,需要在低于金属熔点的温度下利用高压或者振动的方式让金属之间相互渗透接合,使其能够连接起来。

2  影响焊接质量的因素分析

2.1  焊接工序

任何操作的实施都需要满足工序要求按部就班完成相关工作任务,从而减少实际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在开展机械焊接工作时,技术人员需要明确焊接工序,对每一个工序的内容及要求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基础的焊接工作要求。完善的焊接工序可以有效提高机械焊接质量,促使焊接出来的机械产品更加满足客户需求。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很多企业在机械制造中对于机械焊接的重视程度较弱,采用的焊接工序存在缺陷,导致机械焊接的完整性达不到要求。焊接工序缺陷的存在会在较大程度上减弱技术人员的能力,导致其在体现自身的工作实力时有所削弱。

2.2  裂缝现象

裂缝现象在机械焊接中比较常见,其不仅会影响机械制造工作的开展,还会在后续利用机械开展相关作业的过程中产生质量问题。引起机械裂缝的原因较多,在开展机械焊接操作的过程中,焊接原料中的硫元素过多或者固化速度过快都会产生机械裂缝。部分机械焊接设备的刚性较大,在焊接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裂缝,从而影响机械焊接质量。

2.3  熔渣因素

在完成机械焊接操作之后,部分技术人员没有及时处理熔渣,在后续开展相关操作时,可能会导致熔渣掉进焊接缝理念,导致其强度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机械焊接部分的金属在固化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开裂现象,还会产生细纹,对于机械焊接质量的体现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

2.4  技术人员操作素质

机械制造中的机械焊接操作需要由技术人员实施,虽然很多工业企业在开展生产工作的过程中会利用自动化技术,但是在机械焊接过程中还是需要依靠技术人员的操作达到相关要求。技术人员的操作素质会直接影响焊接质量,部分技术人员在开展机械焊接操作的过程中不具备资格证,其对于机械焊接的了解程度不足,自身的技术水平较低。在开展相关操作的过程中会受到专业能力限制,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焊接问题。在从事机械焊接操作时,技术人员对于有关的焊接设备操作不熟练,在没有掌握机械焊接的要求时,直接开展相关操作。不仅难以保证机械焊接质量,还会产生安全隐患,存在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3  机械制造中机械焊接质量的控制对策

3.1  完善焊接工序

在控制机械制造中的机械焊接质量时,相关企业需要完善焊接工序,让技术人员可以按照完善的工序开展相关操作,提高焊接操作的规范性。目前,很多机械焊接工序都比较复杂,技术人员需要从根本上意识到焊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形成完善的焊接工序操作意识,使其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完全按照焊接要求开展机械焊接工作。工业企业在开展机械制造工作的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焊接工序,对技术人员的操作流程进行规范性管理,促使焊接工序保持完整性。

3.2  控制裂缝现象

裂缝在机械焊接中比较常见,在产生这个问题之后,机械设备的结构会受到损害,导致其在开展相关操作的过程中难以达到工作要求。在实施机械焊接工作时,技术人员要对产生裂缝的不同原因进行分析、控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机械焊接裂缝。其在控制裂缝现象时,要以焊接原料的质量控制作为基础,避免使用硫元素过高的原料,否则容易产生裂缝。在完成机械焊接操作之后,技术人员要对机械的外观、性能等进行全面检查,还要及时处理熔渣,防止其掉入焊接裂缝中产生细纹。技术人员要加大对裂缝的检查力度,按照专业要求排查机械焊接裂缝,从各个方面满足机械焊接需求,控制焊接质量。

3.3  焊接工艺控制

焊接工艺实际上比较复杂,在开展焊接操作的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采取不同的工艺形式提高焊接质量。在利用不同的焊接工艺形式时,技术人员要对工艺的参数、顺序、设备及操作等进行详细的分析,按照焊接施工体系优化自身的技术能力,从而合理开展机械焊接工作。在控制焊接工艺的过程中,技术人員需要对机械焊接的不同形式进行分析,同时要控制预热温度,对焊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避免产生温度变化情况影响焊接质量。在温度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机械焊接的裂纹会逐渐扩大,所以,其在实施焊接工艺的过程中,要将温度控制在400 ℃以内,但是不能低于250 ℃。在控制焊接工艺时,还要对破口形式与工艺参数进行分析,选择碱性焊条,确保机械焊接操作的开展符合相关要求。

3.4  施工环境控制

在不同的施工环境下,机械焊接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最终的焊接效果也会产生差异。在控施工环境时,需要注意焊热循环会受到空气温度的影响,导致其产生质量问题。所以,在开展焊接操作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超过20 ℃的环境内。如果施工环境温度过低,会导致金属的冷却速度过快,促使表面组织产生变化,不利于焊接接头的质量控制。施工环境控制的要点还在于对空气湿度的控制,技术人员在开展机械制造生产中的机械焊接操作时,需要将空气湿度控制在90%以内。如果湿度过高,会导致空气水分重的氢气过高,一旦熔池中进入了水分,就会产生氢气孔,不利于机械焊接工作的开展。部分机械焊接操作需要在室外进行,在雨雪季节就需要做好防护工作,避免雨雪中的水分进入到焊缝中。

3.5  提高人员技术水平

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可以从根本上控制机械焊接的质量,减少实际操作中产生的问题。工业企业在生产发展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人员培训工作,使其能够在工作中体现自身的基本职能。在控制机械制造生产中机械焊接的质量时,需要由工作人员开展相关操作,一旦其在专业技能上达不到工作要求,就很可能影响焊接质量。工业企业需要针对机械焊接定期组织焊接培训,让技术人员通过专业的机械焊学习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及技能。企业可以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网上在线学习,也可以去外地实习,更新焊接理论知识及技能,提高技术辅导效用。企业还需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对技术人员的操作能力进行强化,使其在考核中体现自身的工作能力。对于没有通过考核的技术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机制,让其找到能够提高自身技术能力的途径,有效控制机械焊接质量。

3.6  严格控制焊接材料

焊接材料的质量对于机械焊接质量控制综合效果的体现尤为重要,在实施相关的技术形式时,需要以焊接材料的质量作为基础,达到基本的焊接施工要求。在选购焊接材料时,技术人员要保持严格细致的工作态度,检查材料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对其出厂证明进行分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材料是否符合焊接要求进行检查,从根本上控制机械焊接质量。技术人员要了解材料的用途,在焊接的过程中避免产生材料错用的现象。每一种焊接材料的应用都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内容执行相关操作,技术人员要熟悉焊接材料的说明书内容,使其可以发挥最佳性能。

3.7  控制电焊机电流量

在正式开展机械焊接操作时,需要利用电焊机完成这项操作,而电焊机的电流量对于整体操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技术人员需要合理控制电焊机电流量,避免在操作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在焊接的过程中,电焊机会直接显示当前采用的电流量数值,技术人员需要对显示出来的数值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机械焊接要求。在使用电焊机时,需要避免电流量偏大或者偏小的问题,所以,技术人员在使用电焊机之前,需要做好全面的检查,使其在实际运行中保持正确的电流量,满足机械焊接要求。

3.8  机器人自动焊接

机器人自动焊接是我国工业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衍生的一种机械焊接形式,其能够在較大程度上代替人工操作,减少实际焊接操作中产生的问题。机器人自动焊接模式较多,其中点焊机器人的优势比较明显,其主要是利用机器人对各种电焊焊钳进行操作。这种机器人自动焊接形式可以实现大型焊钳操作,还能够对电焊地板等零件进行焊接,因此,其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在对这种机械焊接形式进行利用时,可以体现比较快的焊接速度,产生的效果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还有弧一种焊机器人自动焊接形式,机器人需要对弧焊焊距进行控制,在焊接的过程中比较便利,还能够发挥传感器的作用跟踪焊缝,有效控制弧长。这种机器人自动焊接技术形式对于零件的匹配度要求较高,如果需要使用的零件存在间隙不均匀或者不平整等情况,就会产生焊接缺陷。另外,部分工业企业会利用螺柱焊机器人、涂胶机器人、激光机器人等形式开展机械焊接操作,其应用范围较窄,很多时候还是难以保证焊接质量,所以,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4  结语

机械制造生产中机械焊接质量控制操作的开展需要满足较多要求,技术人员需要提高焊接技术水平,对产生焊接质量问题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控制。在焊接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材料质量控制工作,提高机械设备的安全性,促使机械焊接更加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董喜君.机械焊接质量的控制对策探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7(7):21.

[2] 谭鑫.机械焊接质量的控制措施的分析[J].科技资讯,2015(1):118.

[3] 李建强.探究机械焊接质量的控制措施[J].装备维修技术,2019(6):22.

[4] 郑金海.浅析起重机械焊接质量的控制策略[J].科技经济导刊,2016(3):208-209.

[5] 何伟.刍议起重机械焊接质量的控制方法[J].科技风,2013(8):32.

[6] 王晓光.机械制造中机械焊接质量的控制与对策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20,310(10):195-196.

[7] 宋丽丽.机械制造中机械焊接质量的控制对策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8(21):12.

[8] 刘金南.机械制造中机械焊接质量的控制对策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12):49.

[9] 薛岩.机械制造中机械焊接质量的控制与对策[J].南方农机,2019,50(14):190.

[10] 杨峰.机械制造中机械焊接质量的控制与对策[J].内燃机与配件,2020(6):201-202.

焊接安全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对接“十四五”时期新形势,重点服务制造业强国建设、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等,以目录为引领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目录也随之调整,在价值导向上比以往更加强调适应性、衔接性和数字化。在装备制造大类职业教育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着眼点上要增强匹配性、提升适切性、注重超前性;并从对接区域产业链顶层布局和设置专业、融入新培养标准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瞄准新技术方向引领技术转化与应用三方面着力,切实提升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有效性。

[关键词]装备制造大类;专业链;产业链;价值性;着眼点;着力点

[作者简介]邱福明(1982- ),男,江西赣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广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5YJC88005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远景目标和“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的新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四方面下功夫,并在专栏4中重点列出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八个方面的内容。职业教育作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必须主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做好专业建设,发挥好人才和技能支撑作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新版专业目录”)的颁布,正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全面对接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的有力体现,也是职业教育紧密对接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动回应。

一、装备制造大类新版专业目录对于专业链构建的价值性

新版专业目录的颁布,是职业教育战线面向新发展阶段顶层设计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一盘大棋’中的关键落子,对在新征程中奋进的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①。《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中共有19个专业大类,748個专业,其中装备制造大类包含65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8.7%。新版专业目录中,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总数358个(调整幅度61.1%),高等职业教育专科744个(调整幅度56.4%) ,高等职业教育本科247个(调整幅度260%)。其中,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数及占比分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30个,占8.4%;高等职业教育专科68个,占9.1%;高等职业教育本科28个,占11.3%。其对于专业链构建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

1.在对专业链的价值定位上,以智能装备行业需求为导向,更加强调“适应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要紧贴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为产业升级服务,为产业技术创新与引领服务,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装备制造大类的专业建设,承载着制造强国的使命和重任。未来的装备制造业,必须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新版专业目录充分考虑到了多门类技术复加、叠加与融合发展,万物互联与智能化成为重要驱动要素。主动对接装备制造业聚焦价值链迈向高质量,加快职业岗位变化和人力资源规格上移的需求,培养优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增强职业教育对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与变革特征的适应性。

2.在对专业链的贯通衔接上,以技术技能人才层次为主线,更加强调“衔接性”。装备制造类专业要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类型特色,深入推进专业改革创新,优化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新版专业目录充分考虑到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明确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不同层次专业的各自定位。按照“中职强调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技术应用、运行维护服务等,高职专科强调针对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从事技术、工程技术工作,高职本科强调针对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工作等”②的原则和思路,紧贴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需求,力图做到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有序递进和科学衔接,破解过去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断头不衔接或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凸显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图和决心。例如,分别在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设置了机电技术应用、机电设备技术、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及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专业。

3.在对专业链的实施标准上,以智能装备行业前沿技术为引领,更加突出“数字化”。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李克强总理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近年来,制造业“两化融合”趋势方兴未艾,紧接着人工智能、5G+制造、量子科技的发展速度超出预期,新技术、新业态、新优势的兴起和更迭周期快速缩短,对装备制造业的技术革新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众所周知,以数字化与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趋势明显,将在我国高质量发展中起到有力驱动作用。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目录注重数字化发展趋势,设置了智能焊接技术、智能机电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智能光电制造技术、工业互联网工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一批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专业,旨在瞄准装备制造业的前沿技术,注重数字定义制造流程和效能,力争实现智能制造技术体系向深度和广度并进,以此引领国家未来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的发展。

二、装备制造大类职业教育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着眼点

新的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目录对相关职业院校的专业链构建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标准,职业院校要学懂弄通新版专业目录对专业建设的导向性引领作用,检视学校在专业链建设上的不足,以主动应对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1.增强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匹配性。我国目前的装备制造领域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从整体上看人才培养规模呈下降趋势,装备制造类紧缺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有些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层次低难就业,结构也不合理,如铸造、锻压、热处理等关键基础制造、高端制造、绿色制造、定制化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还不足。究其原因,一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考虑到前沿技术需要的师资、实训设备投入等问题,不敢也不愿去对专业进行升级改造;二是部分职业院校升格时间短,对职业教育的核心要义领悟不深,素养、管理、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不强,理念亟待更新。

2.提升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的适切性。当前,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革新和自主创新的支撑与驱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逐步带来了企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社会职业和岗位出现了分化、复合、撤销等现象。新版专业目录中高职专科装备制造大类新增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船舶智能焊接技术、飞行器数字化装配技术、航空装备表面处理技术等14个专业,合并(更名)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精密机械技术、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机电设备安装技术、船舶机械工程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32个专业。调整后的专业目录对加快推动服务型制造、智能化制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职业院校尤其是装备制造类专业为主的院校,作为支撑制造强国的生力军和骨干战场应该更好发挥作用,提升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的适切性。

3.注重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的超前性。“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高端装备、海洋装备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版专业目录中装备制造大类新增设的专业中,有针对未来汽车发展应用而新增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有反映传统制造升级的船舶智能焊接技术、飞行器数字化装配技术专业。装备制造的智能化是当前全球装备制造关注的热点,引领了装备制造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装备制造大类职业教育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着力点

面對新的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目录,相关职业院校要积极主动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及时弄懂弄通新版专业目录的内在逻辑和期许,尤其是要聚焦以下四个方面:

1.对接区域产业链,顶层布局和设置专业。要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前提下,结合区域和学校自身条件,尽快重新布局和调整设置专业,从结构和层次上画出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图谱。一是在结构上对专业再布局和再设计。统筹所在区域产业布局,根据支柱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实际情况,制定学校面向区域的“产业—专业”对接表。从学校层面制定宏观调整方略,引导各二级学院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控制与逐步淘汰新版专业目录删减的专业,启动开设新版专业目录新设的专业。二是从层次上对专业着眼谋划。针对本次新版专业目录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一体化衔接设计的思路理念,强化与中职学校的对接,谋划高职本科专业,及早谋划构建学校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一体化衔接的专业体系。例如,针对汽车装备制造专业群,学校可与之前已合作或即将合作的中职学校对接,指导中职学校建设好汽车制造与检测、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汽车电子技术应用三个专业,通过“撤、补、建、强”链原则优化布局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汽车造型与改装技术五大专业,在谋划申报高职本科专业方面,从汽车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三个专业展开。总之,通过在结构和层次上的调整与优化布局,形成与区域产业对接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中高职与本科有效衔接、特色鲜明、品牌纷呈的专业体系,构建面向“十四五”规划定位准确、有序发展的专业大格局。

2.融入新培养标准,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结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专业教学标准是职业院校开展教学的工作指南,是验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基准,更是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依据。随着职业教育新版专业目录的颁布,意味着新的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标准的到来。装备制造类职业院校或有装备制造类专业的职业院校应聚焦关键、突出重点,融入新培养标准,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要紧扣新版专业目录的要求,全面实施标准内化工程,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出台《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工作指引》《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开展专业教学标准内涵解读与研讨活动,引导各二级学院各专业深入调研,主动挖掘与研究专业内涵,共同开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标准、讲义和课程资源、实践基地,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的趋势,加快新兴领域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融入课程与教学。例如,针对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趋势要求,结合装备制造未来智能化技术走向,“行校企”三方联合,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改造升级为“云物大智基础”通识课程,培养学生新时代创新思维能力、信息时代互联网思维能力、以问题导向的系统思维能力。课程以知识引导、思维导入、思维训练、知识及应用研讨、价值分析、学习成果转化为体例,开发讲义和课程资源。采用线上感知和线下体验的“双线轨道”教学模式,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一流、前卫的云物大智技术应用教学实践基地(体验馆),实现实训、科普、师资培养、科研、创新创作等功能的有机结合。通过领会、内化做好专业教学标准在学校的持续迭代更新和优化,更好地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3.瞄准新技术方向,引领技术转化与应用。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优势,瞄准新技术标准,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攻关,重点解决中小微企业的技术转化与应用问题。按照开放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集各方创新要素,政校行企紧密合作,依托国家和区域创新基地与平台,打造区域性协同创新“旗舰版”,发挥智库咨询、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能传承等多功能。重点聚焦機器人及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轻量化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技术领域,组建“高端人才+学校科研团队+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开展工程机械声品质评价和改进研究与应用、汽车铝材轻量化的研究和应用等高端技术研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技术成果。聚焦机器人产业链中的本体及零部件、系统集成、信息系统、机器视觉等各环节,推动区域机器人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体到装备制造类专业,根据智能制造装备工程链中的核心技术领域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形成包括机械工程技术、机电液控制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机电设备维修、电气控制、智能装备开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工业机器人应用、新材料应用十个技术领域课程组,各课程组教师既要负责该方向的关键技术突破,也要承担技术领域内课程模块的开发及实施,面对不同的专业开发不同的内容模块。依据装备制造智能化发展的需求,结合智能传感技术、工业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集数据采集、网络组建、设备管控、装备测控、生产管理、预防性维修等功能于一体的设备智能运维实践中心。打造面向校内外的智能制造服务中心,在专业群的终身育训教学培训资源基础上,充分汇聚行业专家、科研机构、供应商等多方资源,基于云端技术构建智能云端运营服务软平台,面向企业、社会开展线上线下专业服务与应用推广,为区域企业、职业院校以及国际化行动提供培训、技术、工程实施、设备运行维护、设备维修改造、精益生产等方面的服务。

4.引入新治理模式,全方位保障落地实施。职业院校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总引擎,是一个需要系统思考与全方位推进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装备制造大类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调整,面向“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如何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需要引入新的治理模式,才能全方位保障落地实施。一是在装备制造大类相关专业群的建设上创新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产教融合治理模式,构建行业、产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机制,优化完善建设学校理事会、产学院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搭建人才培养培训平台、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建立产业学院、职业教育集团和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运行制度,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载体;实践“校中厂”“厂中校”“企业托管”“植入式工作站”和“企业订单班”等多种合作形式;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二是在装备制造大类相关专业群的管理上借助先进治理工具,实施本土化改革。系统方法是一种满足整体、统筹全局、把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职业教育“既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这种个性是这一层次、这一类型的教育区别于其他层次、其他类型教育的比较固定的特质”③。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为“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④,只有准确把握这一点,才能巩固和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装备制造大类相关专业群的建设和管理要用系统思维,建立统筹发展机制。例如,通过引入ISO9000、全面质量管理(TQM)、目标管理、卓越绩效管理、专业认证等方法来激活专业群的内部治理。以卓越绩效模式来说,它是当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一种组织综合绩效管理的有效方法(工具),以顾客为导向,追求卓越绩效管理理念,从领导、战略、顾客和市场、测量分析改进、人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结果等方面来展开,具有整体性和协同性特点。由此,把一个职业院校(组织)看成一个整体,采用集成化的管理框架,似乎更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注释]

①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新版专业目录奠基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建设[N].人民政协报,2021-03-31(10).

②陈子季.编好用好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  服务“十四五”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7):7.

③杨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④陈子季.优化类型定位加快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7.

焊接安全论文范文第3篇

2) 检查焊、割设备是否完好,必须规范放置设备、设施,严禁乙炔横卧,氧气、乙炔同放一处,并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 在有易燃易爆、可燃气体(粉尘)、带电、压力式密封(储罐)容器、涂涮过油漆的物体及场所进行焊、割明火作业时。除对周边进行清理外,还必须经相关专业人员现场认可,确认安全后才能动火;

4) 盛装过可燃气体、液体和有毒物资的各种容器,必须彻底清洗、置换,确认安全后才能动火作业;

5) 作业人员在不了解焊、割物体内部是否安全、是否对相邻部位有影响或存在危险因素,在未采取有效安全预防措施时禁止焊、割明火作业;

6) 动火人必须持有特殊工种上岗操作证和动火证、并确认安全后才能作业,未经公司消防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更换动火人和监护人;

7) 经公司专职消防人员现场安全确认,且由用火单位派有专人在场监护,并准备好相应的灭火器材的情况下,方能在规定的动火范围和限定的时间内动火作业;

8) 动火结束后,应对动火现场进行安全检查,确认无安全隐患后方可离开作业现场。 动火工作票制度

第一条 为了保证在动火作业中其作业人员的人身以及设备系统的安全,加强动火管理工作,防止火灾 事故发生,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规定了动火工作票的执行程序、动火级别及其它要求,适用于本公司重点防火区的动火作业工作以及禁止明火区的动火管理工作。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以及禁止明火区需动火工作时,必须按照该制度执行动火工作票

第三条 动火工作票制度内容:

1、动火工作票仅限于严禁明火区域有动火时使用,凡不是必须在现场动火的,应拆下动火部件,移到安全区域内进行动火作业。若同时伴有机械检修任务则必须同时执行检修工作票规定。几个动火项目不能合办一张动火工作票。

2、正在运转的生产装置以及盛有油漆、溶剂等物体的容器、管线与设备,严禁进行动火工作。

3、在保证设备性能的前提下能够利用螺栓等方法联接的工作,就不要焊接,以减少动火机会。

4、现场动火,首先考虑必要隔离措施,将动火区围起来,动火部位或设备应与生产系统切断联系,动火时有专人和消防器材作戒备。

5、若涉及进入容器内部维修,下水道或密室工作,则必须两个人配合工作,佩带必要防护用品,禁止单人独自进行。

6、一级动火要求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二级动火必须在72小时内完成,三级动火必须在120小时内完成。二级、三级在每天工作结束、人员离开现场前,必须认真检查,消除火源。次日开工前,工作负责人、监护人应认真检查安全措施,以防运行方式改变,破坏原有的安全措施。

第四条 由于动火地点、动火作业对象不同,存在的火灾危险程度也不一样,因此采取的安全措施及审批手续都应有所区别。为此,在保证安全动火的前提下,适当简化执行动火工作票的程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及时消除设备缺陷及火灾隐患。根据危害程度,分为“一级动火”、“二级动火”、“三级动火”危险级别依次降低。

1、一级动火区是指火灾危险性大、发生火灾损失大、伤亡大、影响大(以下简称“四大”)的部位和场所如:主控室、油库区、油罐、天然气存储区、配电室、电缆夹层(间、沟道)、变压器、含易燃易爆气体或粉尘的容器内等区域。凡在以上区域内从事电焊、气焊、气割、砂轮打磨、电钻打眼、喷灯作业、冲击作业等能够产生火花的工作都属于一级动火作业。从事动火作业必须办理一级动火作业票。

2、二级动火区是指火灾危险性较大,如:仓库内部、油库围墙以外10米之内,天然气管道、油管道10米以内、易燃易爆容器周围5米以内、各部门油类存放区内。

3、三级动火区是指

一、二动火区以外的所有防火部位、场所,禁止明火区域。除一级、二级动火范围以外的明火作业。

4、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严禁动火:

油车停靠的区域;压力容器管道未泄压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容器未清理干净前;风力达5级以上的露天作业;遇有火险异常情况未查明原因和消除前。可燃气罐存放区域。

第五条 动火工作票的审批程序:

1、一级动火工作必须由动火单位的班长(如班长不在可由组长)提出申请,车间主任签字确认,分厂安技科审核,安技处长和分公司总经理批准指定消防负责人后方可执行。

2、二级动火工作须由动火单位班长(如班长不在可由组长)提出申请,车间主任签字确认,分厂安技科审核,安技处长批准指定消防负责人后方可执行。

3、三级动火工作须由动火单位班长(如班长不在可由组长)提出申请,车间主任签字,分厂安技科和分厂厂长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六条 动火工作安全措施的制定

1、消除现场可燃物。

2、对电缆、电线、传输信号电缆、输油管道等相关易燃易爆物体进行有效隔离遮挡,防止火焰熔渣、热辐射危及这些部件的安全。

3、对盛装可燃气体的容器要使用空气换置之后,必要时使用气体浓度探测仪器测定容器内的气体浓度,所测浓度必须低于该可然物气体爆炸下限的10%,动火作业时间不能滞后于气体取样检测30min,否则应重新检测,重要的检测取样应保留至动火作业结束后。

4、容器内施工时要向密闭的容器内持续通风,防止作业人员发生缺氧窒息,但禁止向其中注入纯氧气。

5、防止触电和高空坠落的安全措施等。

6、高空作业时要考虑火花对地上物体的影响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7、必须配备动火现场消防监护人员,并配备必要的、足够的灭火器材。

8、动火工作安全措施应根据现场具体情况专门制定。

9、动火作业间断或完成后,工作负责人和消防监护人应仔细检查现场,消除一切火源、余烬等,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确认无误后,才允许终结工作票签字确认。

第七条 动火工作票一式一份,由动火负责人随身携带,动火负责人和消防监护人不允许离开工作现场,工作结束后动火工作票由车间保存三个月,动火工作票编号由分厂安技科统一编号,动火工作票终结当日内到安技科登记存档半年。

######公司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动火工作票制度

为贯彻电力工业“第

一、防备为主”及工作“防备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增强动火工作,保障设备和人身,依据《电力设备典型规程》,特订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应于全厂防火重点部位或场以是及禁止明火区的动火工作。

一、动火工作票的填用

根据动火区域的划分,分别填用

一、二级动火工作票

l、一级动火工作票

其实用于一级动火区。首要部位或场悉数:

(1)电气主控室,集控室;

(2)制氢室,储氢罐及周围十米以内;

(3)各油库及油组围墙以内;

(4)锅炉燃油管路,汽机油体系,翻车机、轮斗机油体系:

(5)变压器,油开关;

(6)电缆沟及电缆夹层间;

(7)各氢冷发电机及体系。

2、二级动火工作票

其实用于二级动火区。首要部位或场悉数:

(])汽机生产现场距运行的氢冷发电机及氢管路体系十米以内

(2)排油坑;

(3)电气蓄电池室;

(4)距锅炉燃油管路,汽机油设备、管路五米以内

(5)运动中心、俱乐部、招待所、室、室;

(6)供给公司的各所属材料库、设备库;

(7)各单位存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库房内;

(8)电气、热工在油库进行相关电气方面的试验操作;

(9)制氧站、乙炔站围墙内;

(10)酸体系;

(11)新厂9#皮带间及停用的制粉体系;

(12)厂区室外烘烤、熬炼等生火作业;

(13)其它禁止明火区。.

二、动火工作规定

l、动火工作票应事先编号,未经编号的动火工作票不准行使。

2、动火工作票应用黑色或兰色笔填写,不准行使红色笔或铅笔。填写要清

晰,不得肆意涂改。

3、动火工作票至少一式三份,一份由工作负责人收执,一份由动火实行人

收执。动火工作闭幕后应将这两份工作票交还给动火工作票签发人。一级动火

工作票应有一份保存在厂安监部,二级动火工作票应有一份保存在动火部门。

若动火工作与运行相关时,还应多一份走运行人员收执。

4、动火工作票签发人不得兼任该项工作的工作负责人。动火工作负责人

可以填写动火工作票。

5、动火工作票的审批人、监护人不得签发动火工作票。

6、动火工作票不得取代设备停复役手续或检修工作票。

7、动火工作间断或闭幕时应清理现场,认真搜检和消弭残留火种。

8、已实行的动火工作票均应在票的右上角加盖“已实行”章。每月由车间

统一收回保存三个月。

9、各级人员在发现防火措施不完善不正确时。或在动火工作过程中,

发现有危险或违背相关规守时。均有权立即克制动火工作。并报告上级防火责

任人。

l0、

一、二级动火工作票签发人应考试合格,并经厂总工程师批准并书面

公布。动火实行人应具有市劳动部门颁发的合格证。

11、外单位来生产区内动火时,应由负责该项工作的本厂人员按动火等

级履举措火工作票制度。

12、遇下列情况之暂且,严禁动火:

(1)油车停靠的区域;

(2)压力容器或管道未泄压前;

(3)存放(或残留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容器(或管道)未清理干净前

(4)风力达5级以上的露天作业;

(5)遇有火险异常情况未查明理由和消弭前。

13、全厂氢体系及周围的氢含量的测试,由制氢站负责;油气体含量、煤粉

尘浓度的测试,由化学车间负责。所测的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的可燃蒸气含量

或粉尘浓度合格后方可进举措火作业。

三、动火工作票中所列人员的责任

1、各级审批人员及工作票签发人的责任

各级审批人员及工作票签发人应审查;

(1)工作必要性;

(2)工作可否;

(3)工作票上所填措施可否正确完整;

2、运行容许人的责任

运行容许人应审查;

(1)工作票所列措施可否正确完整,可否吻合现场条件;

(2)动火设备与运行设备可否已阻遏;

(3)向工作负责人交待运行所做的措施可否完善;

3、工作负责人的责任

工作负责人应负责;

(1) 正确地团体动火工作;

(2)检修应做的措施并使其完善;

(3)向相关人员布置动火工作,交待防火措施和进行教育;

(4)始终监督现场动火工作;

(5)办理动火工作票开工和闭幕;

(6)动火工作间断、闭幕时搜检现场无残留火种;

4、监护人的责任

监护人应负责

(1)动火现场配备必要的、足够的设施;

(2)搜检现场措施的完善和正确;

(3)监督动火部位或现场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的可燃蒸气含量或粉尘浓

度吻合要求;

(4)始终监视现场动火作业的动态。发现着火及时扑救;

(5)动火工作间断、闭幕时搜检现场无残留火种;

5、动火实行人的责任

(1)动火前必须收到经审核批准且许可动火的动火工作票;

(2)按本工种规定的防火要求做好措施;

(3)周全了解动火工作使命和要求,并在规定的范围内执举措火;

(4)动火工作间断、闭幕时清理并搜检现场无残留火种。

四、动火审批权限

l、一级动火工作票由申请动火部门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签发

负责人审核,总工程师批准。

2、二级动火工作票由申请动火班组班长或班组技术员签发

人员审核,动火部门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批准。

五、动火工作票的实行程序

1、签发工作票

(1)工作票签发人根据工作使命的需要和计划工作期限确定工作负责人。

(2)工作票平常应由工作票签发人填写一式二份。签发时应将工作票所有容向

工作负责人交待清晰。工作票由工作负责人填写时填写后交工作票签发人审核。

工作票签发人对工作票的所有内容确认无误后签发,并仍应将工作票所有内容向工

作负责人作具体交待。工作票应由工作负责人送走运行班长。

2、接收工作票

(1) 工作票应在开工前一小时,送走运行班长,由运行班长对工作票所有内容进

行审查;必要时在“运行应采取的措施”,栏内填好增补措施,确认无题目

后记上收到工作票时刻,并在运行班所长签名。

(2) 审查发现题目应向工作负责人询问清晰,如措施有错误或主要遗漏,工

作票签发人应重新签发工作票。

(3)运行班长签收工作票后,该工作票应送交值长(单元长)审批。

3、措施的审批、实行及工作容许

(1) 由化验人员对动火现场测定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的可燃蒸气含量或粉尘浓度,

并签注观点。

(2) 化验人员签注上述气体含量或粉尘浓度合格、可以进举措火作业的观点后,

由各级审批人员对工作票进行审核批准。

(3)根据工作票布置实行措施

(3) 措施所有实行完毕.并经监护人认可,工作负责人、运行容许人、

动火实行人共同到现场搜检,无误后办理开工手续。

4、最先工作

(1) 动火工作最先前,工作负责人应将分工情况、措施布置情况及注意

事项向全体工作人员交待清晰后,方可下达开工命令。 。

(2) 工作负责人和运行容许人不允在容许开工后单方面变动措施。如需变动时,

应克制工作并经两边赞成,重新履举措火工作票制度。

5、动火现场的监护

(1)

一、二级动火在初次动火时,各级审批人员和动火工作票签发人均应到现场搜检

防火措施可否正确完整,测定要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的可燃蒸气含量或粉尘浓度是

否合格,并在监护下作明为试验,确地无题目后可动火作业。

(2)一级动火时,动火部门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人员应始终在现场监护。

(3) 二级动火时,动火部门应指定人员,并和人员或指定的义务人员始终在

现场监护。

(4)

一、二级动火工作票在次日动火前必须重新搜检防火措施并测定

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的可燃蒸气含量或粉尘浓度,合格方可重新动火。

(5)一级动火工作过程中,应每隔2—4小时现场测定一次可燃气体、易燃

液体的可燃蒸气含量或粉尘浓度可否合格,当发现不合格或异常升高时应立

即克制动火,在未查明理由或排除险情前不得重新动火。

6、工作闭幕

(1)动火工作竣工后,工作负责人应周全搜检并清理现场确认无残留火

种后带领工作人员撤离现场。

(2)工作负责人、动火实行人会同运行容许人、监护人共同到现场检

查验收。确认无题目时,办理闭幕手续。

六、附则

焊接安全论文范文第4篇

1 安全培训时间与企业生产时间的矛盾及思考

目前, 有的企业员工未达到全部持证上岗, 大多数员工只是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进行安全检查的时候才重视起持证上岗问题。这与企业领导单打一地看效益、工人只看每天自己的产量 ( 因为企业对员工普遍是计件工资制) 有关。由于这一原因, 培训部门和企业之间在员工培训时间上自然存在着分歧。一方面企业要要生产效益, 会根据生产任务情况为保障生产而调节员工, 参加培训教育;另一方面培训部门在保证培训成本的情况下, 要少开培训班次, 要求无证人员或复训人员按时参加培训, 保证培训的质量。这种调节交叉点是, 要么企业停产, 损失效益;要么培训部门增加成本, 增加培训班次。所以, 企业要保证培训教学质量, 要在这两个方面做出合理的选择, 做到生产、培训两不误。

2 安全培训与技术培训问题的矛盾

在安全培训工作中, 培训部门利用有限的培训时间, 根据工种的性质确定与培训人员岗位工作紧密相关的安全培训内容, 这当然这是对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工种的安全环境、人员对安全操作知识要领的掌握程度、设备安全使用规则都与岗位人员技术操作能力有关系。它们是息息相关, 相互制约的。我们都知道, 每一个产品的生产, 其技术方案是反复优化的, 不同的技术方案, 对人员、设备、环境的要求不同, 不能独立行事。安全教育部门只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对安全方面的知识点进行培训, 对技术方面的问题在有效的时间内, 不可能安排培训。这样的脱钩现象, 一方面寄托于培训教师有丰富的知识, 来解答安全培训工作的疑点;另一方面, 最好是工人的技术水平熟练程度完全能够适应安全培训工作的需要;第三, 就是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定期根据工人的工作岗位进行技术培训。

3 安全培训与职工心理教育问题

《心理学与工作》这本书是一本以职业为导向的基础教材, 并且为读者自身效能的提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建议。书中讲到:你在工作中有过“流畅体验”吗? 那是一种单纯为了体验工作快乐, 并非因激励手段而全情投入、迎接挑战时感受到的无比激动的、忘我的终极工作境界。也就是说, 现在的安全培训是一种被动式的培训工作, 学员们在培训时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总是不能按时上课, 理由多多。不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对待培训。根据《心理学与工作》这本书的阐述, 想要搞好学习, 必须要人在学习中充满激情, 流畅体验学习的快感, 才能完成培训工作任务, 而不是抵触情绪。所以, 在进行安全培训之前, 培训机构与企业、企业与员工之间, 要积极配合, 层层沟通, 讲明道理, 晓之厉害。

4 安全培训与日常救护的问题

据了解, 发达国家国民在救护知识方面的平均普及率为50% 以上。日常救护知识在西方发达国家, 已经从学校开始抓起了, 是作为学生的一门技能培养和普及的, 所以国民在日常救护方面的知识运用上, 轻车熟路。我国日常救护知识只在医院或社会广角有这方面的知识普及, 目前, 我国每年急救知识普及人群约1000 多万, 应急教育普及率仅为1%。企业员工对这方面的技能知之甚少。特殊工种物理危害和化学危害的风险同时存在, 危险系数大, 常见的救护手段是一个有效生命保障措施, 对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员在安全培训中这是必学的内容, 教学中发现理论上培训部门可以说一说, 讲一讲, 在技能的学习方面实操性不强, 培训学员的积极性不高, 教学效果也不好。所以, 笔者认为, 从保护生命的角度讲, 这方面的培训投入要加大, 培训方法要改进。如:添加培训模拟设备, 增加培训时间, 以期补齐知识点。

5 安全培训与企业员工工种的一致性问题

企业员工的焊工工种培训人员在企业上都是从事焊接领域内的其中一种方法的技术操作。现实培训中的教材, 都是对焊接领域内的各种方法可能遇到的环境安全、设备安全、人员能力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这样, 培训中多数员工对新的操作方法不知道、不了解、不熟悉。短时间的培训, 对于员工来说难度太大。教学难度大, 教学效果不好。建议, 今后应根据地区工业的差异化, 采取集中多元式培训。也就是说培训教学时, 同时开设多个班级, 每个班级设定1—2 个培训操作方法。让培训学员根据自身情况选定班级参加培训, 考核合格, 准予毕业。

摘要:本文对特殊焊接作业培训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进行了剖析, 并对其改进措施进行了探索, 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焊接,安全培训,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1] 安德鲁·杜布林 (美) , 王佳艺译.心理学与工作[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S].

焊接安全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焊接工序是车辆生产的四大工序之一,对汽车底盘的质量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汽车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焊接机器人在车辆制造业中也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尤其是在汽车底盘焊接中,更为关键。

关键词:汽车底盘、焊接、质量控制

1.底盘的构成及焊接工艺

1.1汽车底盘的构成

车辆底盘控制系统,主要由传动控制系统、驾驶系、转向控制系统,以及刹车控制系统等四个部分所组成。底盘功能是支承、装配车辆发电机及其各部分构件、组件,以构成车辆的总体形状,并承担发电机的制动力,使车辆保持平衡运动,以维持稳定正常运转。前后悬架系统的大部分部件都是通过焊接方式实现的,其中上控制臂、前后控制臂、副车架等就是由冲压件焊接而成。

1.2底盘焊接方式分为弧焊、点焊和凸焊。

(1)履带汽车底盘钣金件,通常是(≥3.5mm)钣金件,热弧焊是在汽车底盘焊接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焊接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使用热焊接电极释放时所形成的热量,将焊丝与工件内部金属共同熔化并在冷却后重新形成焊丝,从而实现了紧密接头的焊接过程。

(2)点焊连接工艺一般应用在汽车底盘及薄板零配件,但偶尔也在较厚钢板焊前后的预焊中使用,然后再用满焊的形式完成整个焊缝。点焊工艺是把被焊工件挤压于高低压电极之间,并通过大电流的通过流经工件接触表面和周围区域,生成大量的电压热使其温度上升至熔融或塑性状态,工件在体积很大的接触表面上成为扁球状的熔核。

(3)凸焊是点焊的其中一个类型的变形,在薄板零部件上焊接螺母、螺钉等。凸焊是在某个焊缝件的结合表面预先加工制造出单一或众多的凸出点后,将其与另一种焊缝件表面相互接触、施压,并通电升温,将凸出点压溃后,使这些对接部产生焊点的电阻焊接方式,因此一次就可以在结合部产生单一或众多的熔核。

2.底盘焊接的质量控制

汽车底盘系统是车辆整体承重的关键组成部分,因为这些零部件都是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工作,既遭受废水废弃的腐蚀,还经受着巨大的静载荷和热冲击压力所以要严格把控汽车底盘的质量问题。

2.1焊接前的质量策划

(1)合理的选用焊接设备。焊接设备的主要要求是为了提高焊机的连接电弧电压稳定能力,厂房内都应配备安全可靠的稳定开关电源来监控;而厂房网路的电弧电压变动通常都应该限制在零点五V之内,才能使焊机顺利的运转。

(2)机械设备的基本能力与条件。首先,技术设备的机械性能、热物理性能、电子工艺技术特点等都须具备较好的安全稳定性,并且整套机械设备控制系统还须符合人类所使用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然后,为了使电焊机器符合其特殊的焊缝工艺技术要求,焊炬应保证焊接工艺轨道平稳并可作四维空间的无级调整;再有,就是为了使焊缝装置达到更大规模、高效的制造目标,电焊器也应具备满足更多类型生产的焊接工艺与技术能力。

(3)焊接的工装精度与稳定性。要想焊接出精度合格的汽车底盘系统总成,标准工装是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由于基准统一是规定履带汽车底盘焊接工艺设计的主要准则,所以在车辆生产的各个关节,都必须保证基准的统一,这不仅仅是设计模型、检具和工装时的一项关键准则,更是确定汽车底盘设计准确度的关键准则。

(4)焊接装置的技术参数规定。焊縫生产设备的重要技术参数必须从输入电源、额定电流、工作电压调整范围、额定负载电流持续频率、送丝速率、焊缝速度、等这几个方面的稳定性加以综合考量,才能达到汽车结构件焊缝生产线的总体平衡。

2.2底盘焊接的质量控制

(1)焊接生产的基本工艺因素。控制汽车焊接结构件制造的主要工艺技术因素,如主要工人的技术素养、制造设备技术参数的稳定程度,及其对主要工艺参数的匹配性等。1)对人员能力素质的管理。焊接件能力素质的管理,是指控制焊接件在规定的一定时期内,按规定的生产工艺实现对产品质量稳定能力的有效管理能力,焊接件只有掌握技术素质才能进行工艺因素管理。2)设备与装置参数稳定性管理。在对构件实施焊接的过程中,对电压、水压、水质等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为此,公司还应根据各类汽车焊接结构件的质量特点规范,设计量化的检验汽车焊接设备质量特点规范的机械设备点检表,这张点检表将规范汽车焊接工作人员在规范的时段内录入各类机械设备特征技术参数,并需要车间设备的工作人员不定期地进行录入检查。

(2)“5E1M”管理,即人、机、料、法、环。

1)施工人员的规范作业,是一切工程质量保证的基石。在汽车底盘焊接制造现场,各个岗位均应配有具体的作业过程和步骤,以确定生产的工艺技术要求、构件在发生产品质量问题时的处理办法以及应急管理措施等规定,同时管理人员须有效执行的管理责任,进行严格管理与监察,以保证有关技术文件规定执行的有效落实

2)对原料的管理工作。针对汽车用焊缝结构件的原料管理工作应从物料购进、物料入厂前检验、物料储存管理工作、物料领用收发和汽车焊接件的备料掌握这几个主要方面加以考察。同时,焊接器件的准备工作一般有板料下料、板料的边缘处理工作,以及板料的焊前准备工作这三个过程。对于板料的上下料,应该着重检验材料的批次、炉号、牌号和规格要求,以保证与上述下料的板料不会混乱;关于板料的边缘处理工作,应重点注意剖口形状、剖口角度和剖口长度,保证上述板料可以顺利连接;关于板料的焊前准备工作,应重点控制板料的清洗质量以及毛刺高度能否满足规定条件,以实现焊缝品质的稳定性。

3)环境控制。车辆结构件焊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同时考虑到工作人员的健康问题,还需要安装排风设备。因为车辆零部件件之间通常情况使用了循环水冷却和气体保护的连接方式,这对循环系统水的水质、气源、气体混合比,以及气体流速等又提供了控制要求。

(3)实物质量控制。

1)首件质量检验。因为这类构件的机械加工,通常是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加工设备下连续生产。而结构件一经机械加工完毕,其成品质量也就无从改变。所以,对这类产品的首件质检工作就变得非常关键。首先,焊接件需要按照标准的工艺加工轨迹,以及生产加工中的工艺参数是否符合要求的条件;然后在首件生产加工完毕后,焊接件还需要按照标准,检测生产物流卡上提供的材质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并通过测量样架,检查产品的几何规格是不是符合要求:最后通过对比缺陷标准样品,检查焊缝上是不是有气孔、溅落、误边、咬边等瑕疵,并将自查的结论填写进三检验收卡。

2)返工件的质量控制。在汽车构件的生产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合格的产品。首先要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评审,明确原因和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纠正,最后对纠正后的产品在此进行检验。

3.产品检验。

(1)焊接强度质量检验。底盘焊接产品质量检验一般使用破坏性检测方式开展。弧焊时的熔深检测、点焊时的焊点检测、凸焊时的力矩检测均属破坏性检测,特别是熔深检测后的底盘必须报废处理,所以只做首件检测,其它检测可返修,比较适合过程抽检。

(2)外观质量检验。焊接缺陷主要有少焊道、焊穿、假焊、未焊透和毛刺飞溅等,操作人员和检验人员可运用目视的方法进行检验,发现问题及时纠偏。

结语:汽车底盘焊接是确保整体构件完整的重要工序,对结构质量有十足的保障。底盘焊接质量控制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工序,需要结合底盘产品的特性和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而提高底盘焊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潘际塞.现代弧焊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彭金宁,陈丙森,焊接专家系统在我国的发展[J].焊接,1993.

[3]胡特生,电弧焊[M].北京:机械工业大学学报,1996.

上一篇:物联网安全技术论文下一篇:高铁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