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

2023-06-27

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1 精选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重点

一个合理的、科学、使用的《材料科学基础》内容将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完成材料物理专业教学计划对该课程所赋予的任务起促进作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繁多, 不同的教材也内容不一样。因此, 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选取适合学生的教材十分重要。参考各高校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以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我们选取上海交通大学胡赓祥、蔡珣教授主编的《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材料物理专业本科教材。教学内容包括晶体学基础、晶体缺陷、相图、凝固、固体中的扩散、固态相变、材料的变形与再结晶、材料概论等。在教学中, 突出材料成分-材料组织-材料性能-材料应用这条主线。

2 精讲基本原理和方法, 注意前后贯通

要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内容, 讲授内容要有详有略, 有舍有取, 对基本概念应讲透, 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精讲, 做到重点突出, 详略得体。在本课程中, 根据材料物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重点讲授晶体学基础、晶体缺陷、相图、扩散及相变等基本知识, 对其它内容, 例如凝固、固体材料的结构、材料的表面与界面、金属材料的变形与再结晶、材料的变形、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固体材料的电子结构与物理性能、材料概论等知识, 采用引导自学或简单介绍的方法, 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相关知识。部分内容在材料物理专业的其它课程中会做详细讲解。由于学时不断减少, 不能面面俱到, 要做到重点突出, 兼顾各知识点。

《材料科学基础》各部分内容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因此在上课之初一定要把该门课程的各部分内容让学生有一个整体认识, 并说明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在教学过程中, 从一个教学内容转到下一个教学内容时, 一定要做好两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工作, 因为它起到贯通内容完整性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讲解晶体缺陷时, 一定要求学生对晶体结构知识全面掌握, 而在讲解扩散与相变时, 要求学生对晶体缺陷知识熟练掌握。在授课进度安排上, 一定要保证前一部分内容已经熟练掌握, 才能安排后续相关内容的学习。

3 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多, 概念多, 理论性强, 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学。为解决这个问题, 除了授课时要突出重点, 讲清难点, 课外多做习题外, 更新教学手段,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理解与记忆, 帮助学生学习, 将是重要的途径。以往课程教学手段主要是采用课堂面授方式, 利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 生动丰富地讲透理论知识, 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 教学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教学面也很窄。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教学与网上教学已经启动并迅速开展。多媒体技术是利用各种多媒体软件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信息的综合处理, 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 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真正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具有多种形式, 可应用多种媒体进行展示, 可让教师对教学内容方便的进行调整和更换, 也能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实现教与学的交互, 还能通过链接等多种方式引入丰富的动态学习资源,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形式完成一个确定的学习任务,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材料科学基础》课件开发和网络课程建设, 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资源, 成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的重要研究任务。

采用“课堂教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 既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效果, 又让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文、声、像等各种手段吸引学生, 自如地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教学中, 让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同时, 可以利用网络课件的交互功能进行网上学习交流。对于学生在网上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引导其通过课后查阅文献资料等学习环节, 在网上对所提问题进行积极讨论, 使学习环节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4 注重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即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在《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中, 首先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材料科学发展迅速,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适当安排部分章节让学生自学。学生通过查找相关参考书籍, 总结概括自学部分的知识要点, 然后分小组进行分析讨论,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材料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其次, 要结合生产实际,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安排中, 我们安排了两次参观。一次是金属加工企业的参观, 一次是学校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的参观,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要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安排中, 在开设基础实验、演示实验的基础上, 多开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开放式教学, 学生通过自主选题, 根据命题任务,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自主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方法、实验进程, 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开放式实验教学系统, 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同时给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而且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发挥, 在整个实验教学环节中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这类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和引导。

5 紧跟学科发展, 加强前沿成果介绍, 开阔学生视野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材料科学发展更加迅速, 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安排一定的时间加强材料领域前沿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动态的介绍, 使学生在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的同时, 了解材料科学进展及研究前沿, 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今后进一步深造和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也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介绍钙钛矿结构时, 介绍超导材料相关知识, 同时介绍在该领域的研究突破 (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小组在铁基超导材料的突破等) 。在讲授表面与界面时, 对纳米材料的概念以及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介绍。通过这些科学前沿研究成果的介绍, 使学生兴趣大增, 对材料物理专业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则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6 结语

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专业课必须不断推陈出新, 积极吸收新的科技成就作为教学内容, 以适应社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 努力提高学生素质,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为社会培养材料类优秀人才。

摘要:《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物理专业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 建立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体系相适应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材料物理专业学科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本文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并结合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效果的调查结果, 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经验进行了总结, 旨在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提高《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教学体会

参考文献

[1] 潘金生, 等.材料科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 胡赓祥, 等.材料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 解念锁.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6, 23 (5) :119~120.

[4] 崔占全, 等.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 2007, 30 (1) :53~57.

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摘要】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素质教育已经深入国民心中,其教学理念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探究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大意义,多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 教学运用

科学探究即学生用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理解科学家如何研究自然界的各种活动[1]。目前,我国的小学科学教学提倡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应用到小学科学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运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用科学探究架起知识和学生理解之间的桥梁,确保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科学探究观念,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1.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科学探究教学法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那么教师再好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发挥实效,更不用提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了。小学科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发现教学生活实例,亲近教学自然案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例如,在开展《遗传与变异》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生活常见的动物——猫,来开展教学。教师在PPT教学课件上,展示一窝小猫,猫妈妈是白色的,五只小猫中两只是白色的,剩下的三只都是橘黄色的花猫,那么猫爸爸是什么颜色?通过小猫的颜色,依据动物的遗传规律,推断出猫爸爸应该是橘黄色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遗传与变异》教学时,也可以采用实地参观动物园中老虎一家、豹子一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加深学生对“遗传”知识的理解。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小学科学教学既重过程又重结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大胆的质疑,帮助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小学生年龄小,见识不足,他们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有疑问,同时,在学习中,学生也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培养提供思想基础。

笔者在教学中就遇到这种情况,笔者在教授学生“生物伙伴是如何相互合作的?”知识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实际生活的观察:哪些昆虫可以帮助传播花粉。学生一般都会得出蝴蝶、蜜蜂的答案,但是笔者的一个学生在观察中得出苍蝇也会帮助传播花粉。课堂教学时,学生听到他的观察结果,哄堂大笑。笔者立即打断教学过程,鼓励该学生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让其它学生思考“苍蝇”真的能帮助花粉传播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笔者引入了一小节教学视频,里面包含蝶类、蜂类、蛾类、蝇类等昆虫传播花粉的过程,学生认识到“蝇类”确实可以帮助花粉传播。这位学生受到笔者的鼓励,在以后的教学中,观察事物就更仔细、认真,其他同学受到他的激励,也更喜欢从多方面观察事物。

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法的重要目标,教师在回答学生质疑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效果。

3.借助有效的實验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又一重大内容,教师借助有效的教学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途径,制定问题解决的计划,实验问题解决的方法,得出问题的结果的整个过程,就是一种科学探究的过程,再也没有比实验更能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养成的教学内容了。

例如,在开展“水滴里的生物”一课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实验:将收集好的一些实验用水放置在课桌上,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这些水滴里有没有其他东西呢?学生看着干净的水,一般都会认为什么都没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设计教学假设——水滴里是没有生物存在的。根据这一假设,教师设计如下实验环节:“我们肉眼观察到水滴里是没有生物的,通过前面的教学我们知道肉眼观察是有局限的,今天我们就借用科学的手段——显微镜来观察水滴里的世界吧。”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水滴里有很多微生物,学生在教学实验中得出与假设不符的教学结果——水滴里有生物存在。在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得到强化。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教学法的最好土壤。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的趣味性、实践性,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养成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进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成长发展。

总而言之,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的比较广泛,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小学科学教师在运用科学探究法的时候,一定要借助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借助有效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进而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明辉.科学探究的内涵及其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科学研究.2011.07:59.

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一、故事讲解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

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二、民主讨论法。

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三、典型分析法。

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

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四、情景设计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

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五、社会调查法。

判断需要信息,信息需要实际调查。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注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避免负面影响。社会是复杂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往往在主流的下面存在着某些负面影响,在社会调查中要注意避免负面影响,并使学生在辨是非中获得某种免疫力。

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导体与绝缘体》

从课堂上的情况反馈看,导体与绝缘体这两个科学概念学生以前可能都听说过,但是在认识上是比较模糊的。教科版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是电单元的第五节课,学生在以前的探究活动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为什么导线的外面用塑料皮,里面用铜丝?,为什么小灯座、电池盒的有些部分用铜来做,有些部分用塑料来做?因此,教材开门见山,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什么叫导体,什么叫绝缘体,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然后掌握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20种(甚至更多)物体能不能使小灯泡发亮,在检测前让学生先作出预测,强调重复几次。教材的这种设计凸显了探究活动的价值,强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概念、内化概念,如果说起初的概念是模糊的话,那么,活动后的概念将是深刻的、影响深远的。

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1严慈并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新课程理念下培养的新教师,在工作之初,都是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努力目标,想要树立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形象,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平等交往,以朋友的模式相处,营造师生平等的融洽教学氛围。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因为缺乏教学经验而忽视一个重要问题———“良师”是“益友” 的前提。 副科老师不同于班主任,学生在与副科老师交往的过程中,尤其是和年轻的副科老师相处过程中,往往没有过多的压力,更加容易沟通,融洽交流。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正因为如此,认为生活中和老师是朋友,无话不谈,在课堂上也能随心所欲,纪律散漫,使得科学课堂比主科的课堂更难把握。 要想上好每一堂课,构建有效课堂,不严厉是不行的。 但是严厉并不代表专制与绝对权威,而是要在学生面前树立作为教师的威信。

作为良师益友,身份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学生的朋友。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存在多种角色关系,既有师生关系,又有朋友关系;既有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又有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严慈并济是关键。 要想成功的扮演“良师”“益友”这两个角色,要严格分清时间和地点。 课上,教室里是“严师”;课间,走廊里是“朋友”,必须让学生明显地意识到这两种角色的分界线。 本着“严谨的课堂教学、宽松的课间育人”的原则,扮演好“严师”“益友”这两个角色,且尽可能的达到二者和谐统一, 才能规范课堂,保证科学课程的正常实施。

2精心准备实验,开展有质有量的实验课

2.1有效的提供实验材料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学具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 比如,在上探究磁铁不同部位的磁性是否相同这课时,学生通过在磁铁不同部位挂回形针或其它小的铁片,从各部位吸引的数量不同来认识这一科学现象。 在这节课上,由于我准备的磁铁太短,学生很难用细线把它挂好,问题更大的是,这些磁铁基本上只能显示两极能吸引8—10个回形针,而其他部位大多不能吸引回形针,明显影响了后来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 用什么实验材料,怎么选择,这也是科学教师课前准备的关键。 目前器材室的材料有的已经用了好长时间,有的残缺不全,有的已经失效,应该的引起科学教师注意。

2.2简明扼要的介绍实验方案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有简单到复杂 、 有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有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 要给学生一个有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 实验是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的一项重要策略,而实验能否有效展开,就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实验、怎样实验等,因此,实验方案的制定或对实验步骤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那种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所谓探究,看似十分热闹,其实效率十分低下,学生走了许多弯路,最后尽管玩的很高兴,但能得到的东西很少。 在必要时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演示。

2.3留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分析

如果说实验是探究科学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对实验现象的交流分析是实现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实现成果共享,相互取长补短,继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科学知识的关键。 可是 “动得起来 ,静不下来 ”是科学实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你要开始交流, 教室里还是闹哄哄的样子, 或者还沉浸在动手的兴奋之中,当一位学生在发言,其他学生的嘴都在动起来,根本听不清谁在发言,在说些什么,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五六十人的大班化教学,如何实现分析交流的有效性的确值得关注。 笔者在教学中以组为单位进行一定的实验分析, 并且由组中的代表来发言展示他们小组的实验分析及实验结果。 有效避免了一个问题下去学生都在回答但不知该听谁的混乱局面。

3将每一堂课当作是自己的作品,让学生爱上科学课

3.1精彩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有一个精彩、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够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主动、 积极地投入课堂。 比如,在《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课堂的一开始,上课一开始给学生提出乌鸦喝水的故事:从前有一只特别聪明的乌鸦。 一天,它干完活又累又渴,真想喝水。 忽然,它看一只大水罐,满心欢喜。 它飞到水罐旁,一看罐里的水不多了,嘴探进去也喝不到,怎么办呢? 它使劲地用身体撞水罐,又用翅膀推水罐,想把水罐弄倒,好喝水。 可是水罐又大又重,它的力量太小了,弄不倒这罐子。 忽然,它急中生智,想到了个好办法,最后喝倒了水。提问乌鸦是如何喝到水的。以此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 接着同学们用经验说出乌鸦是通过把小石子仍进瓶中才喝到水的。 笔者由此追问, 引出本课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3.2巧用教材,精心构思

科学课的教材有其独特之处:文字少,精彩生动的图片多, 这就给教师更多的发挥和扩展的空间。 对于教学条件有限的学校,巧用教材,将有限的课本资源不断放大,同样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比如在三年级动物这一单元中,书本的资料库中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比如: 世界上最长寿的动物的象龟,它可以活到300多岁;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等等。这些知识都是小学生爱看的。看到这些顿时能够给学生全新的体验,感受到自然界的神秘和多彩。

3.3灵活变通,活用器材

上一篇:绩效管理经验交流材料下一篇:党支部书记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