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系统范文

2023-09-19

智能交通系统范文第1篇

摘要: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是朝着智能交通系统的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交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意义,针对智能交通系统在中国如何发展,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议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智能交通 系统 发展 状况 对策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是运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和传感器方向的成果,结合车辆、行人和道路,进行控制交通局面的系统。它可以通过GPS/GIS、广播、信息发布等主动手段掌握当前的交通状况,对道路交口进行管理,根据车辆传感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随时了解情况,通过交通信号和发布信息,及时进行调整,使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畅通,能力达到最大。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智能运输系统ITS是各个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的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日本、美国、欧洲是世界上三大研究中心。

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首先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是智能运输系统进行最早研究的国家,并且ITS实用程度覆盖全国,投入四百万台汽车导航仪,其中120万台可接收信息,建立了对于交通控制、信息服务完备的综合体系,成为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美国对于智能交通系统开展比较晚, 1991年,美国对于ITS进行投资,由于投入研究资金多,在4年后就确立了100多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的ITS研发组织;1997年美国对ITS投资7亿美元,1年后,当时的总统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 Equity Act of the 21th Century)”的法案,为美国公路交通系统的研究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政府在6个财政年度共计拨款2000多亿美元,相当一部分都用ITS的进一步研发中。

欧洲针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采取一体化措施,即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进行ITS研究,其中著名的ITS项目包括DRIVE工程,它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的研究合作计划,包括十二个国家,七百多个企业参与,总投资金额达到五亿欧元。

发达国家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资源,继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之后,ITS成为高新技术应用最多的领域。

我国在智能交通系统研究领域发展比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研究计划重点开展。各个发达大城市从国外引进先进的交通控制和监控系统,同时国家也加大力度对智能交通系统进行自主研发。比如上海交大与当地交警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国家科委、计委开发的HT-UTCS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1998年交通部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正在进行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为实现畅通的城市交通智能控制,目前已经推广到全国上百个城市。

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意义

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由于公路行车限速和交通拥堵,汽车速度过慢会增加尾气排放,污染环境使得空气质量下降,同时也会造成经济损失。为了利用现有资源,使得交通运输发挥最大的效用,需要加大对智能交通系统研发的力度。

公路交通系统相对其他具有直达、机动性好、速度快的优点,成为各城市之间短途运输的主要方式。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运输装备的利用率并且减少交通故障。综合运用计算机、通信、智能控制、GPS和GIS技术,应用于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加快基础建设,达到提高交通系统的能力。

三、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发展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在条件上比较欠缺。面对经济发展和资源限制的压力下,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发展ITS的经验,根据我国现有的城市结构、交通布局和路网结构,立足我国这种混合交通的实际特点,结合中国国情制定ITS发展战略,并研究发展ITS框架流程,推动我国ITS产业。中国ITS的发展需要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变革,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管理设施现代化的,需要利用一切网路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进行高效化和社会化的集约管理,这种方式将影响中国ITS的发展道路。

四、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虽然和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还是稳步进行。对于城市客运和货运及其周转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各种交通方式应运而生,交通运输技术装备提高,使得在完成运输量的同时,提供了质量,公路交通运输是交通运输中最主要的部分,而且市场从卖方向买方过渡。对于中国发展智能运输系统,需要做一些工作:

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打好ITS发展基础

虽然各个国家都在开发实施ITS,但对ITS的理论还不够完善。我国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细致研究各国经验的同时,深入加强国际间对于ITS的交流,并且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进行理论研究,为中国的ITS发展打好基础,不会成为别国的试验场。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目前中国交通运输系统条块分割严重,没有良好的组织,民航、铁路、公路公安、建设等部门管理分散,只顾各自ITS发展,没有科学有效的结合,这势必会造成研究上的重复、资金上的浪费等严重问题。为此,我国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战略,类似日本、美国和欧洲的一些组织,特别制定关于ITS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相应的技术规范,由国家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参与的组织。使得ITS项目技术和产品具有一定的标准,可以兼容、并且通用、互换,这样对于各地政府的管理,可以有利地进行统一调控分配,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源的浪费。

3、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资源紧张、资金不足,我国的ITS项目未能达到标准化,研究部门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对于公路交通系统的运营管理、车辆安全控制系统及物流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有很多不均衡的地方。由于全国各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交通运输系统的需要也不同,应该根据资源分布、生产力布局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对于ITS市场进行有的放矢的投资。

4、注重人才的培养

ITS技术的发展,需要融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研究,为此应当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强国内和国际间的合作,需要对21世纪交通运输人才进行培养,聘请专家、外出学习,促进合作交流,引进最先进的ITS技术。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使得眼界开阔,结合国情,研究针对中国的ITS系统方案。

综上,对于发展我国的智能交通,要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在打好ITS发展基础上,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进行人才的培养,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得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是朝着智能交通系统的方向越走越远。

智能交通系统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 智能交通 系统应用

1 引言

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和当前智能化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相适应的,为能从整体上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质量水平,这就需要将智能交通系统科学化运用,发挥系统应用的优势,从整体上提升交通运输管理的质量水平。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开展和现代化的技术相结合下,能真正有助于提升系统管理的质量水平,实现高效化的管理目标。

2 交通运输管理的问题和智能交通系统应用作用

2.1 交通运输管理的问题

从现阶段交通运输管理工作开展的状况能发现,其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是比较多样的,从以下管理问题进行阐述:

2.1.1 管理质量无法保障

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实施中,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管理的理念,管理工作开展中缺乏明确的方向,没有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这就必然会影响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质量[1]。交通运输领域是比较重要的行业,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所以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质量水平,才能为实现我国经济繁荣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具体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理念没有创新,管理的方法手段应用存在着不科学之处,这对实现高质量的管理目标有着很大阻力。

2.1.2 管理效率比较低下

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实施中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是比较鲜明的,为能有效提升交通运输领域的良好发展,这就需要从管理的效率提高层面加强重视。但在具体的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落实现状能发现,管理工作中对交通运输管理的专业知识没有掌握,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工作水平和实际管理要求不相符,这就必然会影响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效率,不利于管理工作的目标实现[2]。

2.1.3 现代化管理程度低

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质量水平,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展开管理是比较重要的,但从具体的管理现状能发现,交通运输管理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不高,信息技術创新力不强,这对智能化交通系统产业链的良好发展会产生很大的阻力,信息技术创新力的不足,这对支撑交通运输管理的动力也会缺乏,影响了最终的交通运输管理的质量效果。

2.2 交通运输管理中智能交通系统应用作用

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开展当中,为能提升管理质量水平,这就需要将智能交通系统科学化运用,从整体上提升智能化交通系统应用质量水平,才能为交通运输管理的目标实现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智能交通系统的科学运用能发挥如下作用:

2.2.1 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管理质量

交通运输管理质量的有效提高需要管理人员从多样化的管理举措落实方面加强重视,将智能化交通系统加以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交通运输管理的方式,解放了劳动力,使得交通运输管理人员自身能通过智能化的系统应用实现智能化的管理目标,大大提高了交通运输管理的质量水平,保障了各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在沟通交流方面更为方便,通过按照数据信息采集以及共享的标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作用,这对提升交通管理的质量有着积极意义[3]。

2.2.2 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效率

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应用和当前现代化的管理要求是相符合的,将智能化运输管理系统和交通运输管理工作进行结合下,能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国内交通道路拥堵问题严重,大中型的城市交通运输管理效率低下,不仅对城市居民的出行造成很大的不便利,也会影响城市经济发展[4]。所以在智能化运输管理系统的应用下通过电子化信息传递,能方便道路出行方案的设计,能够将交通运输线路进行优化布局,从整体上提升了交通运输力,以及交通运输管理的整体效率。

3 交通运输管理中智能交通系统应用措施

交通运输管理中在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实际应用方面,要能结合不同的环节进行应用,以下措施的落实要充分重视:

3.1 无线收费系统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系统比较多,为能从整体上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质量水平,这就需要在对智能交通系统子系统的科学运用层面加强质量有效控制,如将无线收费系统加以科学运用,能够在交通监控领域运用,对过往车辆收费,停车收费等,从整体上提升道路交通管理的效率[5]。采用无线收费系统,其工作中主要是对车辆的牌号进行识别,以及微波读取的方式,能够对车辆通行费自动计算,自动从车主银行账户扣除,整个过程不用人员参与,自动化完成,在对车辆收费系统采集的信息分析下计算收费金额,通信网络和无线收费技术的结合下对车辆通行管理的效率能有效提升,也能保障管理系统的运行稳定,大大方便了人员的工作。

3.2 网络通信系统应用

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将智能交通系统加以科学运用,结合不同的应用环节进行积极优化下,这对提升系统运行的整体质量有着保障。如在网络通信系统的运用方面,该系统的运用比较广,是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关键系统技术,通过定位的功能应用对交通管理能提供便利。交通运输管理中对网络通信系统的运用,主要是通过两台GPS接收器以及一台微计算机构成,通过GPS接收器来测定路标,能有助于道路交通服务管理[6]。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通过计算机软硬件资源收集交通信息,以及进行数据存储,交通道路数据库主要内容是道路设施信息,车辆运行信息,位置追踪新数据等,交通管理人员能通过对道路交通管理系统数据查询,对当前交通状况有效管理,从整体上提升交通管理的质量水平。

3.3 智能检测系统应用

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对智能检测系统的应用能发挥积极作用,智能检测系统的应用主要是在不同的部分发挥作用,通过视频车辆检测仪,能够对交通流量以及特定交通事件检查,主流车辆检查器在检查车辆中比较重要,工作中主要是把机械力检测线圈埋设道路上,开关接触点是不是闭合能判断交通中车辆运行状况。通过超声波汽车检查器的运用,结合光直线传播原理能感知前方是不是有车辆通过[7]。视频车辆监测器的运用,也能发挥积极作用,主要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以及数字信号技术和录制视频技术等,能对道路交通中行驶车辆兔粮采集,对不同图像地域差异进行比对,从而能完成城市道路交通检查的各项工作,也能对空气中的雨雪以及雾等物质进行检测,以电脑交通信号标识变化,这样能在恶劣天气环境中对车辆行驶进行管理,大大提高了交通运输管理的效率。通过不同环境加测技术检测驾驶环境,对驾驶员是不是违章以及是不是酒精含量过量检查,从而能够有助于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4 交通运输压力纾解中应用

将智能交通系统在交通运输压力的纾解过程中运用,能大大缓解交通运输的压力,从整体上提升交通运输管理的质量水平。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下,通过电子化信息的方式能够为交通运输管理提供诸多的便利,交通运输中会遇到运力过剩的问题,如果对这一常见的问题不能有效的缓解以及处理,这对交通的运输力会产生影响[8]。通过将智能化系统加以科学运用下,能够结合交通运输状况通过智能交通系统来监督管理,发现交通运输中发生的拥堵和事故问题,针对性进行处理,能够为管理人员提供判断的依据,管理人员结合系统收集的相关数据分析具体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规划运输管理的方案,从而能最大程度减少交通拥堵的问题,保障车辆运输的正常性,也能为后续的交通运输管理活动顺利开展起到促进作用。

4 结语

总之,当前的智能化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为能提升交通运输管理的质量水平,这就要求在智能交通的科学应用方面加强重视,发挥智能化交通系统的优势,为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上文中对交通运输管理中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的探究分析,提出了相应应用的举措,这对具体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能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卢锦锐.智能交通系统在运输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20(09):38-39.

[2]庞心怡,冯永亮,史明坤.试论交通运输管理中智能交通系统的运用[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8):40.

[3]陈章南.智能交通系统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时代汽车,2020(12):193-194.

[4]周舟.智能交通系统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09):109.

[5]陈伟.智能交通系统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0(07):107-108.

[6]袁媛.智能交通系统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运用[J].南方农机,2019,50(19):228.

[7]罗睿挺.智能交通系统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14):36-37.

[8]刘洪斌.智能交通系统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民营科技,2019(08):69.

智能交通系统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城市拥堵 高油价 回补率 社会和谐

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世界难题,而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显得尤为突出。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是目前中国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对于这一热门课题,特别是最近民间掀起热论“迁都治堵”,在这里我想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空前繁荣,特别是近10年来汽车数量增速惊人。据相关部门统计显示,仅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现已超过470万辆。这确实使高收入人群得到了更好的享受,但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却是公共交通日益拥堵造成工作生活的诸多不便以及生存环境的严重污染。这就形成了一种“以影响所有民众的利益来为高收入人群享受买单”的不和谐现象。

高收入人群享受无可厚非,但是如何既让高收入人群享受又保证全社会民众的利益不受损害,这才是我们要研究的基点,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交通拥堵的最佳途径。

首先我们来分析交通拥堵的缘由。

交通拥堵在城市的出现,一般表现为单位时间内路上行驶的车辆数量远超出路面的正常通行量(交通事故产生的交通拥堵除外)。要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就要控制单位时间内行驶路面的车辆数量处于正常的范围之内。我国交通方面的专家习惯套用外国成熟的经验,如“单双号限行”、“尾号限行”等,以作为治理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办法。虽然这些措施能限制一定的车流量,但这种“贴膏药”式的权宜之计并非大中城市的“治堵”之本。听说最近又要出台“拥堵费”等等;这些措施在别的国家有着成功的范例,但在中国城市未必收到预期效果;这样平摊费用的方法既不公平又不合理;这种收费方式容易让百姓理解为创收手段,其效果可想而知。加上国民的环保意识与欧美国家差距很大,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的用车习惯,扭转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只能成为我们的美好愿景。

因此,我认为只有改变有车族的用车习惯,让他们自觉地减少开车时间,更多的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这才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所在。

我们如何改变这些有车族的用车习惯呢?根据我国国情,不能单靠政府简单的行政干涉,而必需形成一种长期稳定调控的机制——用经济杠杆进行调控。我认为目前最有效的手段是通过“高油价”和“回补率” 组合机制来改变有车族当前的用车习惯,从而让路面上行驶的汽车数量长期处在正常的范围内。

怎样用“高油价”和“回补率” 组合机制来进行操作呢?我先向大家介绍 “回补率”的概念。例如,有车主购买100元的汽油,相关部门在月末时贴补车主40元,回补率等于车主获得的补贴金额40元除以购买汽油总额100元的百分比,即40%。

在实际操作中,全国可以实行统一高油价,再根据本地区城市的“回补率”给车主补贴。 “回补率”具体要求如下:

以区域划分:一是回补率以地区城市为中心,确定其回补率;城市越发达回补率越低。二是以所在地区城市回补率为标准。各种车辆根据它的用途等因素参考,本地区城市回补率乘以一定系数,就是该车辆的回补率。我们可以推断出,公交车和一些特殊公共服务性车辆的“回补率”最高,其次是出租车,私人汽车回补率最低。其它车辆以实际情况而定回补率。

以车程划分:每月行驶的车程不同,回补率不同。除公交车和一些特殊公共服务性车辆外,不同用途的车规定每月最高行程。如在规定行程之内参照以区域划分的第二条“回补率”,如超过此规定部分,降低回补率,甚至不回补。 以时段划分:时段不同,回补率也不同。 我们把一天24小时分为三个时段:高峰时段(7:00—9:00和16:30—20:00),一般时段(白天其余时间),低谷时段(20:00—第二天早7:00)。除公交车外,其他汽车高峰时段行驶的车程回补率最低,低谷时段行驶的车程回补率最高。这就需要汽车统一安装一种智能电子里程表,以方便统计不同时段的车程。

此外,各个城市的“回补率”可以根据各自的交通状况进行定期调整。在调整之前要通过调查取证等手段来确定是否调整,调整多少,然后才能公布实施。在特殊时期,还可以采用更加严格的调控方式: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我们通过降低主办城市回补率,减少各车辆的当月总车行程等措施,从而达到目的。另外,使用天燃气做燃料的汽车也可以采用这一调控机制,以柴油为燃料的运输车辆可放松调控,以降低企业或个人的运输成本。

在具体实施这一机制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如在回补率高的城市购车,到回补率低的城市使用等投机行为,我们可以采用就低原则,即使用低回补率城市标准进行回补。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公开、公正,依法办事,如有违规,必须严惩。

那么,车主又如何按车辆的“回补率”领回补贴呢?

每辆机动机在交通部门都有确定自已身份的相关信息,如:车型号、排量、用途、车主姓名等等。相关部门以月为结算单位,根据当月行驶车程和购油发票以及车辆全部信息,结合它的回补率,计算出各车主当月的回补所得。回补方式可借鉴我国的电费收取方式——通过一卡通或现金的方式回补。。

但是有人又会提出疑问:调高油价多出的庞大资金最终会流向哪里呢?如果只是简单的上交给国家财政,即使成功地解决了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我认为也是失败的。资金应该这样予以分配:一部分回补给车主;一部分补贴给城市公交系统,让普通民众以公交系统出行更低价甚至免费;还有一部分补贴给公交车或地铁附近的公共停车场,让有车族从中受益。另外沿海城市甚至可以将补贴链延伸到内地城市长途汽车和火车的旅客普通票价补贴等方面。

此外,为了让这一调控机制更有效的实施,我们还要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特别是快速公共交通,如:地铁,BRT公交等等,让更多市民出行更加经济、便捷。其次是在一些城市重要的公交站点和地铁站口附近建一些大型的立体停车场,让更多的有车族把车停在这些离家最近的立体停车场,然后换乘快速公交等代步工具到达目的地。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石油消费需求也快速增长。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如果采用上述的调控机制,除了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以外,还有许多好处。下面简单列举4条:

一、可以更有效地打击黑出租车,因为出租车的回补率比其它车辆高,从而规范出租车市场的正常运营。

二、有利于打击黑机动车市场。因为只有正规车辆才能得到补贴,黑机动车主无法承担高油价,黑车就没有了市场。

三、可以更好的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减少石油资源浪费,为世界节能减排、改善自然环境作出重大的贡献。

四、通过对公车等特殊车辆当月行程数的公开、公布,加强对公车等特殊车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监管。

总而言之,要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关键在于改变我国有车族的用车习惯。通过“高油价”和“回补率”的组合机制,让有车族自觉地减少用车时间,养成尽量避开城市高峰期用车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这才是最有效的。

采用“高油价”和“回补率”组合机制,就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起码可以慢慢改变国民的用车习惯,自觉的增强环保意识。从另个角度来讲,让超时用车的人承担高额的用车成本,更能显示社会的公平,才能鼓励有车族尽量少用车,让更多的老百姓从中受益,最终达到社会的完美和谐。

如何解决交通拥堵

交通拥堵是各大一线城市面临的严峻问题,12月23日“北京交通改善措施”公布,北京治堵最终走上了“摇号”限量的方向。拥堵的交通不仅增加了人们出行的时间成本,还不利于“节能环保”。城市堵车成本最大是油耗,当前,中国的石油消耗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据统计有30%的汽油是消耗在堵车的时候。在污染排放上,我国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30%,一辆轿车一年排出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要解决“城市拥堵”,落实“节能环保”,智能交通是解决思路之一。

在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更新的年代,汽车已不仅仅是代步工具,科技赋予汽车更多功能,汽车还可以有娱乐,学习,工作,完成紧急救援等功能。3G汽车应用的远程诊断、远程控制、咨询、娱乐、通信、位置服务六大领域已是必须的领域。

这一切基于Telematics(远距离通信的电信Telecommunications与信息科学Informatics的合成词)技术的进化和应用,和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目前可见的是传统的Telematics增值服务项目,另外则是和3G甚至4G紧密相连的各种Telematics技术在汽车上的实现。

在技术上,3G移动通信网络高速发展,能够提供宽带化的无线信息传输通道,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可以处理图像、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我国三大通信运营商都已经建成覆盖全国的基础通信网,三大3G网络的建设,今年都将完成全国地市级城市的网络覆盖,未来两年将对县城实现基本覆盖。这为建设车联网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新一代汽车标榜低耗能、低碳排放,也因此现今汽车产业已经把节能减碳当成最大卖点。但是随着车辆数量的成长,行车时之突发状况也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使得标榜绿色环保的新款车辆已经相形失色,消费者更需要的,是一款除了省油节能,也要兼顾安全的智慧车辆。而新一代的汽车与智慧化相互结合,将成为汽车产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智能化是汽车产业的最终发展趋向。一般人认为智能汽车就等同于高阶车款,但随着关键半导体零组件如感测器、MCU等产品的价格更为低廉,目前在许多平价的新车款上,都已经加入更为智能化与人性化的功能,增加行车的安全性。因此,“智能”已经不是高阶车款的特权,而是逐渐“平民化”与“普及化”,以更平易近人的面貌,进入寻常百姓家。

专家认为,未来城市交通将面临的四大挑战,包括:能源消耗、废气排放、行车安全及交通堵塞。针对这些挑战,汽车科技的发展方向也将产生重大变化,加上更多智慧化的体贴驾驶人设计。此外,未来车辆也将进入“车联网”的时代,这主要是把互联网和以行车应用为主的物联网结合在一起的新网路型态。联网最大的价值在于“处理信息”,而且能够采取最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车联网是通过汽车收集、处理并共享大量信息,车与路、车与车、车与城市网络实现互相连接,从而实现更智能、更安全、更有效的驾驶。

ARS汽车远程信息服务系统是以移动通信、车载计算机、卫星导航、移动数字电视、互联网为依托,基于Telematics汽车无线远程技术平台,整合政府、交警、移动通信、金融保险、急救中心、移动传媒、加油站、维修救援、二手车、停车场等汽车后市场资源,为车主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经济、更时尚的汽车生活方式,能让未来汽车生活实现零堵塞和零事故,是未来城市个人交通的最新解决方案。

据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国内走在Telematics行业最前端的是“ARS汽车远程信息服务系统”在规模、技术、服务上都将为所有汽车驾驶者打开了全面融入互联生活的窗口。其旗下400座席的呼叫中心以及近万家特约服务商组成的服务网络,可以为汽车用户提供包含碰撞预警、红外夜视、出险报警、远程诊断、汽车救援、动态路况及各种信息咨询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对车主的汽车生活的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时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帮助。

无所不在的ARS汽车信息化服务,让更多车主将体会到后装的驾驶乐趣,全新的汽车生活方式。

现今人们开车都尽量避开收费地段,能绕则绕,你在这个地段收费,有些车为了省费就绕道行驶,另一个地段又拥挤起来,顾此失彼,其它地方又拥挤了。另外,收取道路拥堵费必然就要建与之配套的收费站,本来就拥挤的地方,还得停车或者放缓速度交费,显得更为拥挤。

退一步说,假使收取拥堵费能在收费路段起到缓解的效用,那也是私家车为公务车让路,公车无须自个出钱,实报实销,越是收费越疏松越往那跑,更为方便。

诚然,国际上收取车辆拥堵费有过先例,如:新加坡等,他们在此方面确实有不少好经验,但是我国的国情不同,技术规范不同,电子化普及的程度不一样,尤其是公车过多,照搬它国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 解决交通拥堵不能把眼光盯在收费上,关键在于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如:错开上下班时间,限号驶行,鼓励上班近的人员改乘自行车,加大地铁建设步伐,实行公交优先的政策等,尤其是要严格控制和减少公车的数量。不然,收取拥堵费只能是增加车辆出行成本。

城市道路网路要有层次(干线、主干线、支路共同组成)同时要有迂回道路来应急, 组团(片区)联系一定要主干线(至少是6车道,全互通立交保障转向)来承担。 多建停车位,解决停车问题。

2、减少红绿灯,(可以减少车辆无谓停滞,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3、撤出中心隔离护栏,多设调头标志、多设人行横道线。 总之,交通要以人为本,要盘活,而不要管死。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汽车与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而增加道路和限制车辆不是解决问题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指出了其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应用价值;分析了我国城市交通的现状,明确了交通结构在我国城市的应用前景;提出了改变出行分布、交通路网等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城市交通状况,交通结构,均衡路网,交通出行分布,改善策略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机动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大中城市交通堵塞、交通秩序混乱的状况日趋严重。新建道路不仅造价高费时费力,而且完全依靠修建道路并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如何提高现有道路通行能力,对其充分利用,以达到缓解交通堵塞状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城市的交通阻塞问题,通常的做法是进行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国内外许多大城市的交通发展实践证明,增加交通供应是无法满足交通需求的无限增长的,只靠加大投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节交通供给与需求,才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交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1 现在城市交通状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私人小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居民出行总量逐步增长,出行距离快速增加。以上海市为例:2009年至2010年, 上海市调查数据表明,全市一日出行总量达到4540万人次,较2004年增长11%。在出行量增长的同时,居民出行在构成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是上下班以外的出行需求,如购物、娱乐和业务等,占出行总量的比重1995年仅为32%,目前已经达到51%。伴随出行构成呈多样化发展,居民出行对交通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也越发强烈。与2004年相比,轨道交通、小汽车、电(助)动车出行方式比重有明显增长,中心城居民上下班平均花费的时间由2004年41.4分钟延长到43.2分钟,而主要问题围绕在上下班高峰交通出行、小汽车出行增长等方面。由此可见,居民的出行总量及上下班的出行比重在不断增长,也在为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要不断努力,但是上下班时间仍在增长。

2 交通状况如此严峻的原因 2.1 机动车增长速度快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小分类中,我国属于最低的一档。但值得注重的是,车辆高速度增长与高速度增长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交通产生强大的需求,首先表现在我国机动车和自行车高速度增长。一方面,刺激了汽车工业的大发展,从1978年到1993年,我国汽车产量由14.9万辆增加到128万辆,增长7.6倍,在世界汽车工业严重滑坡的情况下, 1993年比1990年增产151%,其速度居世界首位。 2.2 城市交通结构的不合理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势不足,交通分担率低,同时,小汽车数量猛增且使用率极高。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滞后,公交优先的落实存在问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公共交通分担率下降。另一方面,我国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使汽车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日常交通工具,截止2005 年,北京仅私人汽车就有150万辆,这些车辆的日常使用给道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同时,我国私人汽车的使用率极高。北京和东京相比,北京机动车使用率高得多,每辆机动车的年平均行驶里程是东京的4倍,造成小汽车道路面积占用率为77%,只承担12%客流量,效率极低,是我国城市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城市土地利用和路网布局的不协调

从交通需求的角度来看,城市人口规模和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交通需求的总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出行要求因素,也可能源于城市布局没有考虑到交通瓶颈的影响,从而导致城市土地利用与路网布局的失衡。我国区域中心城市为了改善人口和工商业活动高度集中的市中心区的道路交通状况,纷纷进行老城区的改造和扩建新城区。由于城市规划中缺乏对交通发生源影响的协调研究,行政、医疗、教育、商务中心并未迁出老城区也未在新城区新建,而外迁人口又多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通勤工具,不愿意搬迁过远,这就导致了城市建成区的无序蔓延,这样的城市郊区化不仅没能减轻原市中心区的交通负担,而且还引发了大量不必要的交通量和远距离出行,甚至可能使部分居民由公共交通转向自驾车出行,进一步加剧城市交通的拥堵状况。

3改善城市通行能力的措施 3.1 削减交通总量

削减交通总量是指所有交通参与者与其旅行时间(或旅行距离)乘积的总和。交通总量不同于车辆拥有量,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交通总量不但要考虑时间的因素,而且要考虑空间的因素,所谓交通总量削减是相对于某个空间范围来说的。比如为了解决市中心交通拥挤问题,在市中心采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排除通过市中心的过境交通等措施,以达到削减市中心的交通总量的目的。为了解决生活居住区范围内交通环境恶化的问题,在生活居住区内禁止车辆通行,使生活居住区范围内的交通总量消减。交通总量削减的方法包括:社会工程措施、交通法规措施、交通治理措施和经济措施。 3.2 分离交通形式

城市中有各种各样的交通形式,这些交通形式的速度不一样,为了安全与畅通,必须将各种交通形式在空间或时间上进行分离。交通分离有三种形式。(1) 混合交通,即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和公共汽电车等交通参与者同在一个车行道内通行。(2)分道交通,各种交通形态如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等占用同一通行带内的特定部分,我国城市中的三块板道路,就是典型的分道交通形式。分道交通中各种交通形态之间很容易发生交错,大都是在交叉路口。这时应采用时间分离,即采用交通信号,以避免各交通形态之间在交叉路口发生交错。(3) 分离交通,各交通形态分别具有固定的通行带,各交通形态之间互不干扰,这是交通分离的最高级形式。这种交通分离,一般由机动车专用道路、自行车专用道路和行人专用道路组成。各专用道路之间不互通,交叉时采用立体结构形式。在我国常用的是分道交通形式,具体作法有两种,一是采用水泥墩、铁管栅栏或绿篱等构成分道线,也可以称为物理分离;二是采用路面交通标示,如划线、辅助设施等,两种分离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分别用于不同的情况。为了交通安全与畅通,在道路交通中,最重要的是将不同车种、不同方向和不同车速的车辆进行交通分离。不同车种的交通分离包括:自行车与机动车的交通分离,公共汽车与其他车辆的交通分离,"轻骑"与其他车辆的交通分离等。实践证实,不同方向的车辆碰撞时最危险,因此必须采用交通分离。采取的方法可以有:设中心隔离带,设中心分离线,变双向交通为单向交通,在交叉路口前设左转弯专用车道,在交叉路口设置导流岛或分离岛,以及用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对主次干道交汇处的交通进行时间分离。对不同车速车辆的交通分离则采用设快速车道与慢速车道的办法,并增设缓行车道。在城市中,还应采用空间分离、时间分离及其他交通治理方式,对人车进行交通分离。 3.3 改变居民出行方式,优化交通结构

在我国现阶段,需要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对小汽车要"鼓励拥有,限制使用",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对小汽车的出行采取限制政策,如"每周一个工作日不开车"及分单双号行使,可以降低小汽车的使用频率。 3.4均衡出行资源分布,平衡路网交通

均衡出行资源分布,平衡路网交通,主要包括空间资源均衡和时间资源均衡两种策略。空间均衡法是指在空间上对路网交通流分布进行均衡。城市道路网络上车流的分布往往很不平衡,市中心区或某些路段上流量很大,造成交通拥堵,而另外一此区域或道路上车流量很小,道路有较大的空闲,如果能均衡这两部分道路的流量,则可以有效改善交通状况。时间均衡法是指在时间上对路网交通流分布进行均衡。交通流在全天内的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一天可能有两个高峰时段,通常是早晚高峰造成某些路段拥挤,可采用弹性工作制、错时上下班、限货车夜间通行等措施。 3.5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为了满足对交通的需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我们可以采取:(1)设置公共汽车专用线。在道路较宽并可划分多条车道的情况下,专门划出一条车道作为公共汽车的专用车道,设置公共汽车专用道。在道路狭窄而不能划分多条车道的情况下,将有些公共汽车线路较多的道路辟为公共汽车专用道。(2)设置公共汽车优先信号。在交叉路口前设置一个专门用来检测公共交通车辆的车辆监测器,这种检测器将所检测到的公共交通车辆的信息及时送到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机中,使交通信号机很快改变信号灯色,而让公共交通车辆优先通过交叉路口。(3)设置公共汽车定位系统。公共汽车定位系统是一种高级控制方式。在控制中心,设有交通状况显示板和可与各公共汽车直接联系的通讯系统,交通治理人员随时可以知道每个公共汽车的位置,以及每个公共汽车候车站上下乘客的多少,因而可以有效地调动车辆,提高公共汽车的运营效率。(4)设置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建立一个科学化的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系统,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指示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另一类是具有明显而科学的公共汽车站牌标志,,不同线路在同一站的站牌要尽量设的距离近一些,以方便乘客换乘。

3.6增加路网密度,提高交通建设决策水平

增加路网密度,提高交通建设决策水平使得我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欠账"过多,道路现状水平很低,功能混乱,已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交通需求,因此,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加快城市主、次干道和快速路建设,合理安排立交桥、人行过街设施、停车场和自行车道建设。在旧城改造中,应尽量不建占地过大的大型立交桥和拆迁过量的高架路,要加强路口渠化,打通堵头和改造"瓶颈"地段,提高支路利用率,提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路行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改变现有"三块板"的道路断面布置,建设非机动车专用道路,完善系统建设,注意节省用地,反对盲目追求高标准来提高交通建设总效益。 4结束语

交通管理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要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可以依据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思想,分别从削减交通总量、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管理等不同层次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由于缺乏成熟系统的应用经验,本文对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拥堵问题进行的探讨,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智能交通系统范文第4篇

我学习的食品专业,从事的是与食品相关的质量管理工作。熟悉食品行业的人都知道,水在食品行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影响作用。针对食品行业的SSOP,即卫生标准操作程序中第一条就规定的是水的要求,可见水的卫生好坏在食品行业中的作用之大。

工作过程

2009年年初,我新到**市一家饮料公司。当天下午总经理带我在工厂内转了一圈,顺便介绍了一下公司的发展情况。据说,该公司在原来的地址时生意很好,企业员工达到顶峰三百多人,每天进货的车辆在排队。老板看见生意很好,原来生产的厂区不够,就买下了现在的公司,进行饮料生产。自从公司搬到新公司之后,公司生产的饮料不到三个月就出现浑浊,沉淀。所以公司的效益越来越差,最后出现了亏损。从2007年到2009年公司员工人数由原来的三百多人缩减到现在的30多人,就这样公司还不能及时保证发工资。现在的生产状况是一个月能生产

5、6天,就是靠一些老客户养着。说完,总经理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小陈,就看你的啦。全公司三十多人都等着你养家糊口呢。你是大饮料企业出来的,这些问题应该难不倒你?!”,听完,觉得肩膀上得担子很重。我笑着答道“李总,我试试看。”,“不能试试看,问题一定能解决,我相信你!”,“我觉得应该行!”。大话说在前面啦,我的拿出具体的行动来。我笑问总经理“李总,咱们做饮料的水质怎么样啊?”,“挺好!纯正的地下水,是井水”,我能看看“水质监测的数据吗?”,“小陈,因为企业效益不好,养不起那么多的闲人,上个月化验员辞职啦,这些都是她监测的。小陈你要看什么数据,我相信你的能力,这点小问题难不倒你,对吧?”李总答道,"我试试看。”我笑笑。

我要求先去水处理系统看看,李总带我去水处理系统车间。边走边给我说“咱们的水处理系统很先进的,有预沉淀池,石英砂过滤,活性炭过滤,反渗透膜过滤。”。我们到车间一看,李总说的没有错,公司水处理系统真的有预沉淀池、石英砂过滤、活性碳过滤,反渗透膜过滤,只是预沉淀池内表面都是黑色的污垢,存放处理完的水,即所谓的纯净水罐内表面也是黑黑的一层。看过之后,我说“李总,恐怕咱们的水质不合格。”,“有啥不合格的,咱们就用这水”,“我说我们水质可能不达标。”,“有啥不达标的,不信你测测看?!”,“我办公室还有点事."你顺便看看,有什么想法就提出来,公司尽量满足你。”“好好干,可不要让我失望哦?”,“一定,李总先忙吧。”我答道。“请问咱们的储存罐多长时间清洗一次?”,我问陪同的车间主任,“好像没有清洗过。”,“从来都没有清洗过?”,我接着问,车间主任点点头,“以前没有人要求啊,这个也要清洗吗?”,“一定要,你看那内壁都成什么样啦?”,请问“石英砂过滤、活性炭过滤,反渗透膜过滤多长时间清洗一次啊?”,我接着问,“好像就安装后,设备厂家叫我们清洗过一次。”车间主任答道。我肯定水质有问题,为了说明问题,我决定先进行水质检测,然后根据检测数据给大家说明问题。

我的专业是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检测个水对我来说是个小case,三天后,当我拿着检测后的电导率,微生物指标给李总看的时候,李总傻眼啦,因为每个数据都严重超标。李总也是学食品的,具体来说是我的大学同学,只是他毕业后做方便面。因为公司效益不好,两年前被老板聘请来管理公司,只是年龄比我长几岁。我拿着检测数据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决定给大家尤其是生产一线员工培训一下,顺便也请老板参加,装装场面。

我给大家费劲口舌长达一小时之久,最后车间主任站起来说“陈工,我们都是粗人,您说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做就行。知识我们一听就蒙。”,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就连老板也嘿嘿笑起来“是啊,陈工,告诉大家怎么做。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李总和我,我们大力支持你!你就放手去干吧,大家说好不好?""好”大家一致喊到。我拿出已经准备好的方案,给老板和李总看了一下。“好家伙!方案都有啦,大家以后就跟着陈工吃香的喝辣的。”大家都笑起来了。“陈工,在学校学习是这个”李总竖起了大拇指。"我看行,就按照这个方案办吧。”一直看方案的老板说。

具体的方案

第一、定期清理各储水罐,建议一周一次。第二,定期反洗石英砂过滤、活性炭过滤装置,每次制水结束反洗一次,每周大反洗一次。第

三、定期反洗一次反渗透膜,定位每月一次,如果电导率超过控制限时立即进行反洗。第

智能交通系统范文第5篇

电视监控系统主要包括运营闭路电视监控、票务闭路电视监控以及公安视频监控系统。

运营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一般供运营、管理人员实时监控车站客流、列车出入站、旅客上下车等情况,是加强运行组织管理,提高效率,确保安全正点地运送旅客的重要手段。发生灾害时,由兼管防灾的调度员或值班员使用本系统随时监控灾害和乘客疏散情况。票务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在站长室内设置监控器,实现对车站内的进出闸机、票亭、票务管理室内的图像监控功能。公安视频监控系统主要是对轨道交通各车站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震慑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为查缉破案提供录像取证。

公安视频监控系统一般与运营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共用前端摄像机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后台控制及显示独立设置。视频流信息可以得到有效管理,相互干扰较小。

目前,轨道交通闭路监控系统采用的视频监控技术可分模拟视频监控、模拟采集+数字传输视频监控和数字视频监控三种。 北京地铁9号线综合监控系统

在北京地铁9号线的综合监控系统建设项目中,采用了由FUJITSU SPARC Enterprise关键业务服务器, PRIMERGY工业标准服务器以及ETERNUS存储系统构成的核心硬件平台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卓越的性能设计和极强的稳定性,以及对基于Solaris平台监控软件的无缝支撑,为北京地铁构建完备监控体系,保障地铁9号线安全顺畅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北京地铁9号线综合监控系统软件基于Solaris平台打造,因此Fujitsu(富士通)在项目中采用了拥有大型机基因,并以强大性能著称于业界的Solaris关键业务服务器FUJITSU SPARC Enterprise M5000作为该系统中央数据库主服务器;在中央数据库的存储平台选择上,则以拥有优异稳定性的FUJITSU ETERNUS DX440中端储存系统为核心。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中央节点与各个分节点之间信息的管理畅通,各分中心节点则引入了FUJITSU SPARC Enterprise M4000关键业务服务器,并配备了兼具灵活、高效、节能以及节约成本等优势的FUJITSU PRIMERGY RX300两路机架式服务器作为备份服务器,从而确保整个地铁线路的畅通以及数据的安全可靠。 房山线综合监控系统、变电站监控以及环境监控系统

北京轨道交通房山线综合监控系统、变电站监控以及环境监控系统均采用国电南瑞自主研发的RT21-ISCS综合监控系统。该系统包含电力、环境与机电设备、信号、火灾告警、屏蔽门、通信集中告警、自动售检票、乘客信息、公共广播、视频监控等多个专业的实时监视和控制,并实现多专业之间的自动联动功能,为北京地铁房山线的自动化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深圳地铁2号线综合监控系统

深圳地铁2号线工程采用信息化深度集成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理念,在同一计算机硬件平台和软件体系下,将电力自动化系统SCADA、机电设备监控系统BAS、防灾自动报警系统FAS的各类型设备系统深度集成为一个大型综合监控系统。所有各类机电设备系统从顶到底完整地工作在同一网络平台和同一软件平台上,数据存储在统一的数据库内作为全线信息共享的基础;同时将其他子系统(信号系统SIG、自动售检票系统AFC、乘客信息系统PIS等)的相关信息通过数据接口也接入综合监控系统、不同专业系统之间可方便的进行数据交互,共享信息,首次以深度集成的方式构建地铁数字信息共享平台。

在中央级综合监控中心(位于竹子林车辆段)采用东土电信SICOM6496全千兆三层路由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在12个车站采用SICOM6224SM千兆三层路由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组成千兆三层路由光纤冗余双环网(A网和B网),同时传输地铁三大系统SCADA、FAS、BAS,是深圳地铁2号线的骨干传输网络。 深圳地铁5号线综合监控系统

深圳地铁5号线被称之为“关外环线”,是国内一次性开通的最长地铁线路,共设有27个站,达实智能专为提供了支撑地铁运营三大核心系统之一的综合监控系统。

达实智能综合监控系统,将众多分系统集合形成一套自动化总集成系统。通过搭建综合监控平台,将广播系统、乘客信息系统、门禁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电力监控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等多个自动化系统的信息集中到一个平台,及时获取信息并处理。这一智能监控系统,有效避免了系统间的接口管理风险,同时使子系统功能及大系统功能最大化。同时,达实智能还引入了PSCADA电力监控系统,保证地铁列车供电安全。 深圳地铁三号线综合监控系统

达实智能承接了深圳地铁三号线的自动化总集成(综合监控)项目。该项目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从上到下分为中央级、轴心站级、卫星站级,这种构架乃国内首创,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该项目集成和互联了电力监控系统(PSCADA)、环控监控系统(BAS)、安全门系统(PSD)、列车监控系统(ATS)、火灾报警系统(FAS)、传输系统(TS)、广播系统(PA)、闭路电视系统(CCTV)、时钟系统(CLK)、乘客信息系统(PIS)、门禁系统(ACS)等系统,功能齐全,集成度高,提高了地铁管理效率和运行可靠性。工作人员在中控室里,就可了解整个地铁线路电力供电、火灾报警、屏蔽门、列车运行、安防、自动售检票、门禁等子系统是否正常运营,一旦发生事故,就可快速分中央级和车站级两级进行监控处理。这是国内首次采用组群方式实现地铁综合监控。

广州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运输系统(APM)综合监控系统

2010年11月8日下午两点,世界首条全地下、无人驾驶的广州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运输系统(APM)正式开通运营。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该线国产综合监控系统的过程设计和实施,这一系统集成了电力监控、环境与机电设备、信号、火灾告警、屏蔽门与防淹门、通信集中告警、线路自动售检票、乘客信息、公共广播、视频监控等多个专业的实时监视和控制,技术水平和运营方式都实现了对现有自动驾驶线路的突破。在保证系统可靠性与高性能的基础上,针对广州珠江新城线的特点,技术人员创造性地设计并实现了各个子系统的联动功能,将各子系统信息充分融合,大大减轻了调度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运营效率。 广州地铁五号线三重安防系统

据广州地铁公司介绍,五号线采用三重安防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周界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和广播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能够全时、全方位对人或动物进入地铁安全控制范围进行视频和声音报警,有效保障地铁运营安全。

据介绍,广州地铁的车辆段、隧道出入口、变电站等设施体积较大,均设于地面。这些重要设施一旦有外物入侵,将对地铁运营构成安全危害,甚至产生人员伤亡意外。因此,这些设施日常均有铁网围蔽。

五号线使用的安防系统中,周界报警由敷设在金属围敝网上的震动感应电缆来实现入侵报警,并与闭路电视监视系统进行联动,及时显示入侵地点的视频图像。中心周界报警监控终端安装有电子地图软件,当报警信号发出时,能迅速在监控终端对入侵地点进行定位,在报警中心的电子地图上显示报警位置,发送至闭路电视显示报警现场图像信息。与此同时,可通过广播系统进行人工广播或播放预置录音,阻止入侵行为。

自动售票系统

北京地铁多线共用AFC系统(地铁旅客售检票系统)线路中心项目

北京地铁多线共用AFC系统(地铁旅客售检票系统)线路中心项目(简称MLC),采用了FUJITSU SPARC Enterprise M5000和M8000 Solaris UNIX服务器。凭借产品的高可靠性和强劲性能,富士通将成为确保北京地铁MLC系统稳定不间断运转的坚强后盾。

针对北京地铁MLC项目的需求,富士通分别根据生产系统和灾备生产系统的需求,为其配备了FUJITSU SPARC Enterprise M5000和M8000 Solaris/UNIX服务器及PRIMECLUSTER集群软件构成双机高可靠集群。采用SPARC 64VII四核处理器的FUJITSU SPARC Enterprise Solaris UNIX服务器凭借高可扩展性、高性能的设计、先进的分区技术和对数据中心的出色服务与支持,充分满足了北京地铁对于生产系统中的主数据库服务器、交易服务器、业务处理服务器、监控服务器、访问服务器的应用需求,以及相应的备份生产服务器的支撑,从而确保了北京地铁MLC系统的不间断高可靠运行。

富士通方面强调:“针对北京地铁MLC系统的实际需求,我们为其设计了一整套以SPARC Enterprise UNIX服务器为核心的解决方案,使北京地铁MLC系统在有效提升性能的同时,避免停机和其它硬件变更,并有效节约成本。同时,富士通还引入了“动态资源调整“功能,实现在系统不间断运行时,根据业务应用即时按需调整、分配资源,达到最大化的系统利用率。”

北京地铁亦庄线自动售检票系统

亦庄线是连接北京市中心城和亦庄新城的轻轨线路,起点为地铁5号线宋家庄站南侧,终点为亦庄规划区东边界的亦庄火车站,全长23.2公里、共14座车站。作为亦庄线和北京智能交通建设的重要内容,AFC系统建设至关重要,经过严格筛选,方正国际凭借丰富的国际经验和综合实力从众多的AFC供应商中脱颖而出。

亦庄线采用了非接触式IC卡AFC系统,其设备软件是方正国际自主设计开发的,人性化和多种制式的兼容是其最大优势。据介绍,该AFC系统主要包括票务中心系统、维修中心系统、培训中心系统、自动售票机、半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自动查询机、便携式检票机、车票、网络设备及其它附属设备/设施等。在整个检票过程中,卡与机无需接触,大大提高乘客检票的便捷性。

而在票制的设计上,方正国际为亦庄线提供了两种制式,即以计程制为基本票制,以计时制为辅助票制。同时,该系统还实现轨道交通AFC清算管理中心、线路中心、车站等三级管理,并实现城市交通一卡通和轨道交通一票通的封闭式票务管理,从而有效满足北京市智能交通一体化建设和未来规划。 北京地铁八号线二期AFC系统

北京地铁八号线二期AFC系统自动售票机(TVM)、自动查询机(TCM)、半自动售/补票机(BOM)由AFC供应商广电运通提供。据悉,广电运通同时还将为北京地铁大兴线、亦庄线及八号线二期等线路提供纸币找零模块。

据了解,此次广电运通提供给北京地铁8号线二期的自动售票机将具备纸币找零功能,以缓解硬币短缺找零难的问题,其中机器里面的纸币找零模块将全部采用广电运通的纸币出钞机芯。

在北京地铁目前已经开通及正在建设的十余条线路中,广电运通自动售票机已经在1号线、2号线、八通线、8号线二期等线路中得以应用,其中在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由广电运通提供自动售票设备的1号线、2号线和八通线均经受住了超大客流的考验,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据了解,广电运通此次提供给8号线二期的自动售票机在造型设计及操作性能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外形设计更符合人体工学,并大量地参考了国外建筑指引标识,运用大量的图形取代现有中英文提示,指示更直观,操作更简单,不仅让乘客购票乘车更加方便,也为地铁业主提高了运营效率,创造更多价值。 深圳地铁龙华线自动售检票系统

深圳地铁龙华线(4号线)是深港两地合作的第一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达实智能为该项目提供了全程自动售检票系统和门禁系统工程。

全程自动售检票系统实现了轨道交通售票、检票、计费、收费、统计、清分、管理等全过程自动处理,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核心系统之一。

同时,门禁系统通过集中统一的管理,确保地铁安全运营,防止了非授权人员进入限制区域。

深圳地铁2号线AFC系统

深圳地铁2号线AFC项目由东土自主研发的SICOM62

24、SICOM6496系列三层千兆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组成骨干网络,完成各个站间数据隔离与通信,每个路段单独形成双环网的网路结构,并与中央计算机系统通过千兆连接,保证数据的畅通和可靠性。 通信系统

信号系统是确保列车之间安全距离的专业设备,同时也是控制列车运行、决定运营间隔的关键。既有信号系统基于轨旁固定位的设备来控制列车运行,受设备安装位置和距离的限制,行车效率不高,不利于进一步增加线网运力。而CBTC是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信号系统,在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的前提下,可大大缩小短前后2列车之间的追踪距离,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为列车的进一步增能、输送更多客流提供了较大的上升空间。

北京地铁4号线通信系统

北京地铁4号线的通信系统采用了摩托罗拉公司的TETRA数字集群无线通信系统。摩托罗拉此次提供的TETRA数字集群无线通信解决方案包括无线机群交换设备、基站、便携电台,以及为北京地铁4号线运营实际需求而开发的各种应用。 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与8号线通信系统

上海西门子数字程控通信系统有限公司(SBCS)为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与8号线提供专用传输系统及公务电话系统,包括开放式传输网络(OTN)以及HiPath系列产品。这些方案和项目都运用到了西门子先进的技术产品,如HiPath 4000、HiPath 3800以及成熟的OTN系统。此套全方位的通信系统将给北京地铁带来安全稳定的信息传输网络,并有效减少通信成本。

此项目中所采用的技术可在故障状态下实现自动网络重构,将系统不可用时间降至最低。即使发生故障时,网络自愈时间也非常短,语音通话在网络自愈过程中不会被中断。因此,在西门子OTN开放式传输网络串联下,北京地铁几乎不会因为局部的故障而导致整条地铁瘫痪,大大保证了乘客的利益。其次,由西门子HiPath 4000、HiPath 3800和IP终端所构建的通信网络覆盖了10号线的每个站点,从而保证地铁内部的沟通畅通无阻。 北京地铁昌平线无线通信专用网络子系统

全球无线和广播基础设施领域专家安弗施无线射频系统公司(RFS)是北京地铁昌平线通信系统建设项目中TETRA(Terrestrial Trunked Radio)集群无线通信专用网络子系统的集成商,为该地铁提供全程专用通信无线覆盖。安弗施为昌平线地铁提供交钥匙型的整体隧道TETRA集群无线通信专用网络和服务,负责包括现场调研、系统设计、TETRA交换设备、基站、泄漏电缆、直放站等相关设备供货、安装督导、设备调试、系统验收、项目管理和文件资料整理等全方位的服务提供。

北京地铁昌平线TETRA无线通信网络覆盖设计以安弗施 RADIAFLEX® 泄漏电缆为基础,结合其他有源和无源产品,包括新型TETRA光纤直放站、室内分布天线、基站天线以及相关配件等产品,形成完整的交钥匙型解决方案。通过采用尖端的故障安全技术和冗余设计理念,完全满足专网通信的“五个九”可用性目标,且完全支持系统将来的升级与扩展。

在本次项目中,针对昌平线地铁站间距较长的特点,RFS专门在隧道覆盖方案设计中使用了创新型的TETRA光纤直放站产品来实现可靠的信号中继,这也是近几年国内采用TETRA光纤直放站设备数量最多的地铁项目之一。这款TETRA光纤直放站产品是RFS专门设计应用于狭长隧道环境下的地铁专用通信网络扩展覆盖,具有高可靠性、高抗干扰性和易于管理的特点,同时,支持网管软件方便地对近端机和远端机进行管理。 深圳地铁2号线信号系统

深圳地铁2号线是2011年大运会专线,前不久投入了试运行。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作为该项目的信号系统集成商,承担了所有的项目设计和调试工作。该线采用了曾成功服务于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的Urbalis888网络化CB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并创造了地铁建设历史上信号最短工期纪录。

Urbalis888网络化CB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是目前全世界最完善的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此次是该系统首次应用于深圳地铁,国产化率高达80%,不仅大幅降低了初期的建设成本,也减少了后期的维护成本,性能却丝毫不受影响。新信号系统的运行,使深圳地铁2号线运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显著提高;成熟而灵活的移动闭塞技术,则使深圳地铁2号线的列车运行更加平稳,大大提升了旅客乘坐的舒适度;而旅客最明显的感受可能就是在站台等候的时间将越来越短,系统正式运行后,最短行车间隔可达90秒,对缓解深圳交通拥堵的现状、方便市民出行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安防系统

市轨道交通新线的不断建设,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乘客出行与轨道交通安全,为地铁营造安全祥和的客运环境,地铁的安防系统建设、安全运营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地铁的安防系统建设必须根据轨道交通实际情况,按照相关的安全技术防范技术规范进行设计及建设。安全运营管理必须结合已有的安防系统及非传统安全技术防范手段,实现轨道交通日常治安事件的控制、突发事件的处置以及应对恐怖活动。 广州地铁五号线安防系统

道交通五号线首期工程(口至文冲段)正线线路全长32 km,其中29.79km为地下线路,2km为高架线路。线路西起芳村区的口,东至黄埔的文冲站,从东往西依次设置24座车站,设1个车辆段,1个控制中心。车辆段选址在鱼珠,负责五号线的停车及检修工作。控制中心设于鱼珠车辆段内。

车辆段安防系统主要用于车辆段段内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生产基地的防盗、防破坏监控管理,通过该系统设备的设置,以实现车辆段的智能化、多方位、全天候的现代化先进管理,以确保地铁车辆段正常、有序地作业生产,从而保障地铁运营的正常进行。主要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周界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广播系统。

高架区间出入隧道口处设置的安防系统为车辆段安防系统的延伸,主要由周界报警和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两个子系统组成。

沿隧道口围蔽设置震动电缆和摄像机,报警信号及视频图像传输至鱼珠车辆段监控中心统一进行监控和管理,前端摄像机设备(含周界报警系统)电源由就近车站通信设备房内UPS系统提供,光缆线路利用五号线专用通信系统沿地铁线路敷设的光缆中的备用纤芯。 广州五号线周界报警系统

周界报警系统主要通过设置震动感应电缆的方式实现。周界防范报警系统包括需要设置区段的震动感应电缆、震动感应器(室外前端处理单元)、震动电缆连接器(室外串接单元)、周界防范报警中心终端接收处理单元、周界报警联动控制器和系统管理等。

系统沿车辆段、周边隧道口围蔽(金属扩张网)设置震动感应电缆、震动电缆及连接单元直接绑扎固定在金属扩张网上。震动电缆的固定高度按距地面1.5m设置,同时配以相应的报警处理单元、连接单元、终端负载单元、网络接口单元和防雷单元及电源模块等。

列车经过时、刮风下雨和打雷时会导致扩张网的震动。因此,震动感应电缆要求具有自识别功能,排除风、雨、雷电和车辆通行造成的震动干扰。每一根震动电缆根据围蔽的实际机械特性建立一条随位置不同的灵敏度曲线而不是只有一个报警值,使报警系统的报警阈值,达到与实际现场环境高度吻合,最大限度避免误报和漏报。

当电缆检测到震动信号时,报警系统可通过设定时间窗口、震动次数和震动强度来定义报警事件,做到对真正的攀爬或破坏围墙的行为发出报警信号,而对老鼠、猫、狗等小动物的一次性冲击围界不予理会;当电缆检测到一个真正的报警事件时,报警系统能精确显示报警位置,定位精度不应大于10米,且能与视频监控系统联动,提高系统的安全防范等级,具有误报率低、不受地形和环境限制、安全性高等特点。

在监控中心(鱼珠OCC消防控制室)设置周界报警系统监控终端,对入侵行为进行报警,并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进行联动,及时显示入侵地点的视频图像。当有人在攀爬或破坏车辆段周界金属扩张网时,系统能够及时向值班人员发出可听、可视的报警信息,并且能迅速在电子地图上对入侵地点进行定位。 广州五号线广播系统

广播系统主要用于对入侵行为进行阻止。当周界报警系统发出报警信号,并经中心值班人员确认有入侵行为正在发生时,值班人员可通过设置于监控中心的广播操作台(含话筒)进行人工广播或播放预置录音,以达到阻止入侵行为的目的。

通过控制广播操作台,可实现以下功能:编组广播功能,对任意一个区域、多个区域、全部区域进行广播; 话筒/语音合成广播,话筒为单路,语音合成分为0-9共10段不同内容(可扩充),总的存储时间应不短于600秒,语音内容能方便的更改;编程功能,用于人工对段内广播的编组设定、语音合成信息键位与内容设定等;监听选择模式,可对语音合成的广播内容进行监听。 广州五号线系统联动

当周界报警系统发出报警信号后,该系统报警监控平台可对入侵发生地点进行定位,并在报警中心的电子地图上用红色亮点的闪烁显示报警位置,显示报警位置参数,发送联动信息至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将附近的摄像机镜头对准入侵发生地点,同时监控中心液晶监控器显示内容自动切换到该路视频,显示报警现场图像信息,从入侵行为发生到监控器上显示入侵地点视频图像的联动反应时间应不小于3s。同时可通过广播系统对该广播区域进行人工广播或播放预置录音,以达到阻止入侵行为发生的目的。 门禁系统

保证授权人员在受控情况下方便地进入设备及管理区域,防止非授权人员进入限制区域,在车站、车辆段的设备房及管理用房设置门禁系统。一般为集中式管理系统,分为中央与车站两级管理,中央、车站和现场三级控制方式,并预留与线网授权中心的接口。系统运行模式分为在线、离线、灾害三种模式,并且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转换。

门禁系统由中央级设备、车站/车辆段级设备、现场级设备和连接中心与各车站/车辆段的传输网络等构成。

门禁系统采用分布式控制和集中监控管理的运行方式。在车站级,为确保主控制器与该地控制器之间通信可靠性,采用RS485环型总线或双总线形式,数据交换速率快,可靠性高,在网络发生故障时,分布在各处的智能门禁控制器能继续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对出入口进行管理。

由于地铁线路越来越多,对于各线门禁系统设置集中的门禁授权中心,规范门禁系统,采用通用的数据格式、总线及传输方式,将是门禁系统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地铁建设发展,安防方面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将不断补充完善。近来,广州地铁对于在建新线提出设置单独的全线安防系统项目,目前主要的运用范围是以下两方面: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安防和区间出入隧道口、高架桥区间、主变电站的安防方面,是对原有安全技术防范的扩展补充。 供电系统

广州市地铁四号线供电系统

广州地铁四号线(车坡南~黄阁段)作为广州第一条高架地铁线路,同时也是我国国内第一条采用直线电机运载系统的地铁线路,由于直线电机运载系统采用非黏着电磁牵引驱动方式,具有爬坡能力强、曲线转弯半径小、运行噪音小、能耗低、环保等优点。为此,广州地铁四号线首次在国内采用了直流DC1500V三轨接触网(钢铝复合轨)接触轨系统、复合材料电缆支架和复合材料疏散平台。该项目直流DC1500V三轨接触轨系统为下接触受流方式,采用整体绝缘支架,结合先进、合理的施工工艺技术,可以实现系统运营少维护甚至是免维护;复合材料电缆支架和复合材料疏散平台,具有抗腐蚀性强、寿命长的特点,不仅实现了绝缘安装,而且有效地减少了杂散电流对地铁车站、隧道结构钢筋的腐蚀,有利于地铁车站、隧道结构的保护。

显示系统

作为地铁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通显示设备一直是地铁系统关注的重点,广州地铁在对比了目前国内各大交通显示设备制造厂商之后,最终选取了三星超视频液晶拼接墙显示产品,一共采购了96台三星460UT,主要应用于广州地铁广佛线和5号线的信息发布及地铁PIS系统显示应用,通过第二代积木互联技术(Samsung ID2),全新超高清图像管理系统(Samsung UD),智能远程多媒体发布系统(MagicInfo)等多项核心技术应用,建立了稳定可靠、方便快捷的地铁显示信息化平台,更进一步增强了广州地铁自身的发展动力。

地铁客流实时信息显示系统

上海使用“地铁客流实时信息显示系统”,乘客在各座车站、列车以及上海地铁网站上,都能轻松获取地铁运营相关信息,成为非正常运营状态下指导出行的新向导。

该系统试运行初期酌情辅以人工调节干预,来增强显示的准确性。上海地铁利用列车实时载重计算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运营状态自动描述的精准度,不断完善系统功能。

上一篇:预算编制下一篇:智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