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2023-09-01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以下简称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拔尖人才主要是指经选拔在我市从事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开发与转化、经营管理、文教卫体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 拔尖人才选拔工作应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控制总量的原则,不受身份、技术职务和资历的限制,以对社会贡献和政治表现为依据,严格按照选拔条件和规定程序进行,确保质量。

第四条 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具体工作由拔尖人才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负责。

第五条 对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选拔一次,管理期限为三年。

第二章 选拔范围和条件

第六条 凡在我市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未脱离专业技术岗位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在专业技术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党政机关干部,均可参加拔尖人才的评选。已列入市管干部的,不再作为拔尖人才的评选对象。选拔拔尖人才,以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年龄一般不超过52岁;对贡献大、名望高、身体健康仍从事其研究领域工作的专家学者,年龄可放宽到57岁。

第七条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遵纪守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近三年在专业技术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一)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下列成绩之一:

1、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主要研究人员;获国家星火奖、专利奖、发明创造奖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的主要研究人员;

2、承担国家基金项目或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科研课题的主要主持人或课题负责人,参加国家或省(部)重大科研、技术、工程项目(正在进行或已完成)实施的主要人员;

3、获省(部)级科学技术省长特别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前三位人员;

4、以第

一、第二作者在国外杂志或国际会议上发表,并被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索引)检索的论文一篇,或以第一作者在国家一级期刊上发表本专业论文二篇,或独立撰写正式出版过专著二部,或参编国家计划的教材二部,本人撰写在10万字以上;

5、获两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前二位人员。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下列成绩之一:

1、获一项国家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优秀教学成果奖或获国家级荣誉称号的教育工作者;

2、直接培养的在校学生在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二等奖以上或在全国中学生学科联赛中获一等奖的教师;

3、直接培养的在校学生在全省中学生学科联赛中获二项一等奖的教师;

4、获一项省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或两项省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的负责人(主持人)及获省级荣誉称号的教育工作者;

5、培养出打破全国记录的运动员的教练员或直接为国家培养(两年以上)输送(三年以内)优秀运动员(在国家大型运动会或锦标赛中获金牌)的教练员。

(三)在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下列成绩之一:

2

1、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省重点工程中解决了重大理论或关键性技术、疑难问题,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人员;

2、在市以上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技术改造、引进项目中,担任设计、施工方面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四)在农业技术方面有下列成绩:

从事农业栽培、农产品加工等相关技术研究、应用、推广或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获得一项三等以上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或一项二等以上省山区创业奖或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人员。

(五)在医疗卫生方面取得下列成绩之一:

1、在医疗卫生(含计划生育)方面,技术或成果填补了省级以上本专业空白,并得到了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的人员;

2、在医药科研中,发明研制新药、特药,被省以上卫生或医药药品监督部门认定,属省内首创,疗效显著,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主要研究人员。

(六)在新闻出版方面取得下列成绩之一:

1、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成绩显著,获国家级新闻作品评奖活动一等奖或连续三年来每年在国家级报刊(台)发表头条文章二篇以上的新闻工作者;

2、获二项省级新闻作品评奖活动一等奖的专业人员。

(七)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下列成绩之一:

1、在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的全国性有届次的权威性评奖活动中获三等以上奖项者;

2、在省政府、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省文联主办的全省性有届次的权威性评奖活动中获二等以上奖项者。

(八)在管理科学方面取得下列成绩:

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首创或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有重大改革和创新,使企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单位经济效益居全国、全省同行业领先水平,主要产品获国际、国家、

3 省(部)级奖,企事业单位通过国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本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或二次市级荣誉称号的优秀管理者。

(九)在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下列成绩之一:

1、完成科技项目产业化一项,项目投资额500万元以上或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二项,累计成交额200万元以上的;

2、在省(部)级以上的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技术能手(标兵)称号或在企业技改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工人。

(十)获国家、省以上优秀专家称号的各类人才。

(十一)在律师、公证、刑侦、审判、检察、交通管制或其他行业中做出突出贡献,被公认为专业学科技术带头人,并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较高声誉的人员。

第三章 选拔方法和程序

第八条 选拔拔尖人才,采取组织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法。

第九条 拔尖人才的选拔程序:

(一)公布条件。宣传选拔拔尖人才的指导思想、标准条件和方法步骤;

(二)个人申请。由单位、学术团体向所在单位主管部门推荐,同时提交能够反映本人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实绩的论文、著作、获奖证书等原始材料(管理型人才涉及经济效益的材料,要有财税部门的证明)。

(三)人选初评。各县(区)、市直企事业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根据选拔范围和条件对人选进行初评,初评时要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对被推荐对象进行考察,科学、公正、准确地确定初选人员,并将初选人员申报材料和论文、著作、获奖证书等原始材料,报送市委组织部。

(四)专家评审。市委组织部将初审后的人员名单按专业类别分别送交各专业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由综合评审委员会确定预选人员。

1、专业评审委员会组成:

为了使评审工作更加科学、公正、准确,评选设六个专业评审委员会,分别是:

(1)应用科学和理论研究专业评审委员会;

(2)教育体育专业评审委员会;

(3)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专业评审委员会;

(4)农业专业评审委员会;

(5)卫生医疗专业评审委员会;

(6)文化艺术专业评审委员会。

对上述六个专业评审委员会没有包括进去的专业,由市委组织部根据具体情况,临时定向组织专业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

各专业评审委员会由二十人组成,市委组织部负责聘任各评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随机抽取五至七名评委进行评审;综合评审委员会由各专业评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组成,主任由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担任;专业评审委员会的职责是对上报材料进行真实性和专业水平的认定,确定本专业范围内拔尖人才人选,人选按拔尖人才名额的120%确定;综合评审委员会的职责是依据总量控制兼顾专业覆盖面的原则,按照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对人才的需求,对各专业评审委员会评选的人选进行综合平衡,确定预选人员。

2、评委的选聘条件: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政治立场坚定,能够认真贯彻实施党的“科教兴国”战略;

(2)在本学科领域中有一定造诣,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专业人员状况,具有高级职称或荣获过“秦皇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以上荣誉称号;

(3)作风正派,为人公道,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在群众中有较高声望;

(4)非本批拔尖人才候选人。

3、评审:

各专业评审委员会在认真审查核实参选人员有关材料、证件的基础上,对有关论文、论著的学术水平和奖项的级别、位次等予以确认,

5 并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排列人选名次,逐人写出专业评议报告;综合评审委员会进行综合平衡后,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入围人选排列位次,确定预选人员,由新闻媒体予以公示。评审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评委出席方能召开,人选获得应参加评审评委三分之二以上的赞成票方为通过。

(五)确定人选。市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对预选人员的政治表现、思想作风、专业水平、群众基础等方面进行考察,逐人写出考察报告,经市委组织部部务会通过后,报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会审批。

(六)市委、市政府命名。

第四章 管理制度

第十条 目标管理制度。在管理期内的拔尖人才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出在管理期间的工作目标、计划和具体措施,认真填写《秦皇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考绩档案表》,每年以书面形式向市委组织部报告一次业务工作、政治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情况。

第十一条 实绩考核制度。市委组织部对拔尖人才的日常工作进行跟踪考察,管理期内对拔尖人才进行一次考核,主要考核其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工作实绩及其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各单位、各部门每年对拔尖人才进行一次工作目标考核。对完成工作目标的发给全额津贴,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奖励,没有完成的视情况减发津贴。

第十二条 联系制度。市委组织部、拔尖人才所在部门和单位领导与拔尖人才建立联系制度,经常交流思想,掌握情况。所在部门每年就拔尖人才的管理情况向市委组织部报告一次。定期召开不同类型的拔尖人才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第十三条 调整制度。在管理期限内,有以下情况之一,由市委组织部审查,报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取消其拔尖人才称号和本办法规定的待遇:

1、因个人原因给国家或集体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

2、有严重违纪行为;

3、有违法犯罪或参加反动(邪教)组织行为;

4、经考察发现不适宜继续作为拔尖人才管理。

第十四条 档案制度。市委组织部建立拔尖人才档案和信息库。记录拔尖人才的实绩考核结果和调整情况。

第五章 管理内容

第十五条 给予拔尖人才政治上的尊重和保护。

(一)发挥好拔尖人才参政议政作用。必要时邀请拔尖人才参加有关专业研讨会;大力宣传拔尖人才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

(二)培养选拔复合型拔尖人才担任领导职务。根据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对适合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复合型拔尖人才要大胆提拔重用。

(三)做好拔尖人才思想政治工作,关心他们政治上、思想上的进步。定期组织拔尖人才学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树立求实、创新、协作、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激励他们在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十六条 合理使用拔尖人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对拔尖人才的工作,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其特长。对专业不对口的,要有计划的逐步予以调整。

(二)尽量减少拔尖人才的社会兼职,使其专心致志地从事本职工作。确因工作需要兼职的,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报市委组织部备案。

(三)无特殊情况,拔尖人才的工作岗位不得轻易变动。调出本市工作的,必须事先报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再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七条 帮助拔尖人才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

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拔尖人才进行国内外的学术、技术交流。在安排出国考察或选派出国留学进修人员时,优先从年轻拔尖人才中挑选。

第十八条 为拔尖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一)拔尖人才申报的科研项目,在同等条件下,本单位优先申

7 报,各级主管部门优先审批,科研经费要确保专款专用。

(二)以拔尖人才为主承担的工作任务,配备助手和其他人员时,应尽量尊重拔尖人才本人的意见,以形成最佳群体结构。

(三)拔尖人才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所在单位和有关部门在政策、经费等方面予以优惠。

(四)拔尖人才可优先申报推荐专业技术资格,优先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九条 改善拔尖人才的生活条件。

(一)市财政按管理期内拔尖人才的实际人数拨付管理经费,根据组通字[2000] 23号文件精神,每人每月发给技术津贴费150元。享受政府特别津贴和获国家、省优秀专家称号的人员,不重复享受此待遇。管理期内去世、已调离本市及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后又未被单位续聘的,从离岗之日起不再发放津贴。

(二)拔尖人才夫妻两地分居的,可根据本人要求将其配偶调到拔尖人才所在地。

第二十条 关心拔尖人才的身体健康。

(一)卫生行政部门每年组织拔尖人才进行一次体检。体检费、医药费由拔尖人才所在单位负责。

(二)每年为拔尖人才安排10天以上的休息疗养时间。学习考察与休息疗养可以结合在一起,由市里统一组织,经费由拔尖人才所在单位实报实销。

第二十一条 连续两次评为拔尖人才的,由拔尖人才所在单位一次性奖励5000元;拔尖人才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并被本单位续聘的,继续享受规定的保健待遇至届满为止。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对扶持、保护拔尖人才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压制、刁难甚至打击拔尖人才的单位和个人,及时查处,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第二十三条 优先从拔尖人才中向上级推荐省管优秀专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人选。

第二十四条 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可参照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制定选拔管理拔尖人才的具体办法,并报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五条 过去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本办法由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基本情况:

常树青,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北省献县人。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办公室主任,首届河北省历史学科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担任高中历史课。1963年6月5日出生。1984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论文和实习均为全系第一名,四年全日制本科,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在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分配到沧州市一中任教至今。199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3年来,一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担任10年班主任,13年办公室副主任、主任。2002年7月任我校下基层工作队队长(新华区鞠官屯中学,支教一年)。2001年6月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2002年6月被聘为陕西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报》特约编辑、驻沧州市记者站站长,2003年被聘为北京《发现杂志社》理事。

二、学历情况:

常树青老师1984年7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全日制,学制四年,本科学历,历史学学士学位。

三、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及评审时间:

常树青老师现任中学历史高级教师,评审时间为2000年。

四、

历年进修学习和培训情况:

1、1998年8月——2000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班结业,被评为优秀学员。

2、1999年——2002年参加了“跨世纪园丁工程”首批省级骨干教师培训,2005年被河北省教育厅命名为首届河北省历史学科骨干教师。

3、2004年参加河北省新教材培训,被河北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北省历史新教材培训高级专家。

4、2005年12月,在中共沧州市委党校参加中共沧州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县级后备干部培训,成绩优秀。

5、一直坚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成绩优秀。

五、工作经历:

1、1984年7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分配到沧州市一中任教至今(共23年)。

2、23年来,一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担任10年班主任。

3、1990年和1991年担任两届学校教工团支部书记。

4、1991年暑假受学校指派参加了市委组织部举办的“沧州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培训班”。

5、1994年2月至今担任13年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99年至今兼任学校行政党支部组织委员、纪检委员。

6、1998年12月任沧州市青年历史教师教学研究会理事长。2006年3月任沧州市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7、2000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班结业,被评为优秀学员。

8、2003年任沧州市政府督学。

9、2004年2月被聘为沧州市教研室兼职教研员。

10、2004年7月被省教育厅聘为河北省历史新教材培训高级专家。

11、2005年12月被聘为首届沧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12、2002年7月至2003年9月任我校下基层工作队队长(新华区鞠官屯中学支教一年)。

六、2002年以来完成教学情况:

2002年初至同年7月,常树青老师担任高一3班、4班、9班、10班历史教学。主要进行,主要学习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周学时数12节,学年总学时数近450节,学生数240人

2002年7月至2003年9月任我校下基层工作队队长(新华区鞠官屯中学支教一年)。常树青老师作为下乡支教队长,带领支教队员一道帮助该校进行教学业务指导与培训,并亲自授课,举办教学讲座,组织课堂教学比赛,并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该校在当年的中高考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因效果显著,2003年7月,常树青被沧州市委评为干部下基层工作先进工作队员,职称考核优秀并荣立三等功。

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常树青老师担任高三3班历史教学。主要高考复习,周学时数6节,学年总学时数140多节,学生数60人。高考平均分为沧州市第一名。

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常树青老师担任高一7班、8班、13班、18班历史教学。主要学习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周学时数12节,学年总学时数近450节,学生数240人。

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常树青老师担任高二文科班3班的历史教学。主要学习高中历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周学时数6节,学年总学时数140多节,学生数60人。

常树青老师在教学中注意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成绩都有不同的进步和提高,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授课很受学生欢迎,取得突出教学效果。

七、获奖情况:

1、2001年2月《中学开设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基本构想》获中国教育创新论坛征文评比二等奖。

2、2001年7月沧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3、2001年5月首届“沧州市十佳(杰出)青年教师”并记三等功。

4、2002年职称考核优秀,记三等功。

5、2003年职称考核优秀,记三等功。

6、2002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市教委系统教育法制工作先进个人。

7、2003年6月被沧州市委命名为沧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8、2003年7月被沧州市委评为干部下基层工作先进工作队员。

9、2005年12月被河北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北省首届高中历史学科骨干教师。

八、公开教学情况:

常树青老师自1993年开始执教市级大型观摩课(原高中历史世界史《美国内战》)以来,除每学期为本校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外,多次执教省市级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为来自天津、张家口等地和沧州各县市的听课教师做观摩课。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应《沧州晚报》邀请,为沧州的高三学生、学生家长现场答疑,解决孩子复习时在学习、心态方面及高考报志愿遇到的各种问题。

常树青老师年多次为沧州市高中历史教师举办大型公开课、讲座、新教材培训,并多次担任河北省、沧州市评优课、说课比赛评委,为省市历史学科教学的改革、发展、创新和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九、组织指导课外活动情况:

多年来,常树青老师经常带领历史组老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辩论会、故事会、撰写历史小论文、沧州地方史研究等。让学生开拓视野,得到锻炼。作为河北省新教材培训专家,对8个县市试验区初中历史教师进行培训,并结合实际在高一年级进行教研实验,编辑出版了学生个人成长史专辑《追寻梦中的太阳》一书。 200

5、2006年,在沧州师范专科学校组织的沧州市高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高中骨干教师市级培训中,为受训教师上专题课和公开课,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广大教师好评。

十、论文论著:

(一)论著:

1、2003年6月,《当代教育教学论坛》(副主编),中国文学艺术出版社,国家级。

2、2004年3月,《名人名文名诗精粹》(主要撰稿人),新华出版社,国家级。

(二)论文:

1、2001年1月5日,《教师应该偏爱后进生》,《河北科技报》,省级。

2、2001年2月16日,《怎样制作和使用学习卡片》,《河北科技报》,省级。

3、2001年3月5日,《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中学历史报》,省级。

4、2001年3月16日,《关于2001年历史高考命题趋势的几点思考》,《河北科技报》,省级。

5、2001年3月20日,《学雷锋关键是抓住实质》,《北京青年报》,省级。

6、2001年4月25日,《五四巾帼英雄邓颖超》,《中学历史报》,省级。

7、2001年4月,《中学开设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基本构想》,《中国教育创新论坛》第二卷,新华出版社,国家级。

8、2001年6月12日,《2001年历史高考复习应对策略》,《沧州晚报》,市级。

9、2001年7月,《开展社区教育,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河北教育管理》第二期,省级。

10、2001年9月7日,《注重历史教学评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河北科技报》,省级。

11、2002年1月,《关于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的思考》,《中小学教育与管理》第一期,省教育厅、河北师大学报,省级。

12、2003年6日,《拓宽教育途径,提高创新意识深化研究,(探究)性学习模式改革》,《当代教育教学论坛》,中国文学艺术出版社,国家级。

13、2005年1月25日,《寒假,我们如何学习》,《沧州晚报》,市级。

14、2005年2月27日, 《给高

三、初三同学的几点建议》,《沧州日报》,市级。

15、2005年3月15日,《研读考纲, 夯实基础, 适量做题,查漏补缺——给2005年高考考生的几点建议》,《沧州晚报》,市级。

16、2005年4月14日,《高三“模考”后如何做好试卷分析》,《沧州晚报》,市级。

17、2006年2月19日,《立足学科 ,适当综合, 梯度训练, 培养能力——2006年高考文综复习技巧》, 《中学历史报 》,陕西师范大学,省级。

18、2006年3月9日,《文综复习:梯度训练, 培养能力》,《沧州日报》,市级。

十一、承担研究课题情况:

常树青老师在参与高中历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同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意培养和带动本组的青年教师,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取得很大进步,近几年,历史组有他指导的多名教师在省市级各种评优课中获奖。

1、“九五”期间参与了学校教科室主持的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项的科研课题“中学生学习策略分析”(已结题)。

2、“十五”期间,参加了河北省重点科研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本课题2006年已结题。

3、1996年3月份,成为“中学历史思维方法指导与训练”沧州市市级科研课题主持人,培养同学们的抽象思维和高度概括问题的能力,同学们反应这种方法较好。

4、自选教改课题——历史列表与专题归纳法。在20多年探索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5、自选教改课题——中学历史结构教改实验。这种方法主要是从宏观上让同学们掌握教材的结构网络,把教材内容纳入教材结构体系,指导原则是“宏观把握、微观入手”,使同学们所学知识结构化、网络化,既扩大了同学们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6、自选教改课题——中学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研究性课程及校本课程的探索。

常树青老师对历史目标教学法、历史列表与专题归纳法、历史知识结构教学法、历史思维方法进行长期研究与探索,并取得重要成果。撰写了5部国家级专著:任副主编编写《高中历史知识结构》(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高中历史分类复习与测试》(海洋出版社出版);编著《五四爱国运动》(入编《爱国主义教育文库·近代风云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编著《当代教育教学论坛》(任副主编,中国文学艺术出版社);编著《名人名文名诗精粹》(主要撰稿人,新华出版社)。发表《提高科研意识,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等50多篇论文2000年7月撰写的《中学开设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基本构想》获河北省中学历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该文2001年2月获《人民教育编辑部》举办的中国教育创新论坛征文评比二等奖。2000年9月撰写的《提高教育科研意识,推进素质教育——关于中小学教研工作的研究与思考》获河北省第七届优秀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三等奖; 2003年6月撰写的《拓宽教育途径,提高创新意识 , 深化研究(探究)性学习模式改革》发表在《当代教育教学论坛》(中国文学艺术出版社)。科研成果有创新,有深度,有推广价值,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指导培养教师情况:

1、在担任年级备课组长期间,为提高年级整体教学水平、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在学校以培养青年教师为主题的“青蓝工程”活动中,先后与李琪等青年教师结成师徒,进行一帮一培养。

3、2004年2月,被沧州市教研室聘为首批历史兼职教研员。在市教育局主管局长、主任的鼎立支持下,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比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主要工作:一是改选了沧州市历史专业委员会,经民主选举常树青老师担任理事长。二是组织沧州市首届青年教师说课比赛,并推荐指导两名青年教师(沧州市第一中学的张泽玲老师、孟村中学的常虹老师)于2004年6月参加河北省同类比赛双双获得一等奖;2005年推荐的沧州市第三中学的陈环老师参加河北省评优课比赛,获得河北省第一名,为沧州市争得了荣誉。三是组织沧州市初高中各类考试出题工作。包括各年级统考、会考、中高考模拟题。考试类型多,工作量大,对教材把握程度高要求高,从考试情况看,效果比较好,领导和老师们都比较满意。

4、近五年来,除本校青年教师外,对学校重点帮扶的沧州市新华区鞠官屯中学,常树青老师作为下乡支教队长,带领支教队员一道帮助该校进行教学业务指导与培训,使该校在当年的中高考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总之,23年来,常树青老师作为沧州市首届历史学科带头人,首届河北省历史学科骨干教师,河北省历史新教材培训高级专家,沧州市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沧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历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在沧州地区及河北省中学历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逐步成长为一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着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科研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有着较大影响的优秀教师。

沧州市第一中学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典型事迹材料

某某,女,汉族,1975年10月出生,本科学历,现任中教一级教师,1998年8月在大名县实验学校参加工作。

1998年8月,本人邢台大学毕业参加教育工作。作为年青的教师,一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热诚教学,热心教研,遵纪守法,作风正派,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克己奉公,爱心助人,事事处处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默默工作12年,根据工作需要,服从组织安排,从不讨价还价。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本人深感教育乃立国之本,而中国现行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手段已落伍于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我潜心研究教育,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佳绩之余暇,著意从事教育科研与改革,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默默无闻地的甘作园丁,乐为人梯。

本人致力于教学创新,探索数学课教学的最佳途径,勇于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大胆推行开放型教学,使教育效果、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她总结出出自己的教学方法即“用心灵赢得心灵。”

一、用爱心感染学生

爱心是具体的,琐碎的,我每天早晨巡视教室,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早上是否吃过了早餐,各种学习用品是否都带齐了,

1 学生有无身体不适,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同学们的衣服穿得是否合理。学生生病时,我带他去看病。张英同学乘车的钱没了,我掏钱给她搭车,留守儿童朱洁学习跟不上进度,我就主动帮她补课……。家长感激,学生感动,我关心学生就应该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既关心他们的生活,又关心他们的健康,还关心他们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这些看起来很平常,其实这正是一名教师爱心的具体表现。十二年来,就是这样播撒着爱的种子,收获着爱的硕果。家长们都说:“有朱老师教我们的孩子,放心!”。

二、用激励激发潜能

自从走上工作岗位,具体工作中,本人一直注重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室后墙设立了一个“我最棒”专栏,开展以小组为单位争夺“小星星”比赛。比赛规则是:凡是小组内成员有好的表现,就为该组加一颗星星,一周一小评,“小星星”数量最多的小组为本周优胜组,一学期一大评,在每个学期结束时,总结一下本学期中获优胜组次数最多的一组为该学期优胜组,在自己的工资中取出一部分资金为该组成员颁发奖品,以表鼓励。

有了“我最棒”,孩子们有了明确的追求目标,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为了得到“我最棒”,孩子们纪律增强,即使刮风下雨,也努力做到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大胆发言。孩子们学习态度端正了,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打架、骂人、调皮捣蛋的孩子

2 少了,团结互助,互帮互学的表现多了……。同时我还善于用表扬的力量,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用表扬树立学生的信心,消除他们对教师教育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让孩子明白自己有很大的潜能,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同样,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家访是连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它可以使两者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统一教育,使学校教育更富有实效。学生本身对家访表现出一种畏惧和担心。究其原因,原来在孩子心目中,只有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误时,老师才会去家访,老师到家后表扬少,批评多,等老师走后,就会被家长训斥,重者还要被打。所以,孩子们躲避家访,反感家访。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疑虑,我便试着改变家访策略,当孩子进步了,要去家访;当孩子做了好人好事,也去家访……。把家访当作对学生的一种奖励,让家长和教师一起分享孩子们成功的快乐。

现在每当有人羡慕地对我说:“你的学生怎么那么喜欢上你的课!”,我总是笑着说:“我是用心灵赢得心灵啊!”。是啊,学生管理工作虽然琐碎繁杂,千头万绪,但是只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无微不至的细心,足以融冰的爱心,那就一定能赢得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童心!

本人先任语文教学,并且在《学习方法报》报上发表了名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论文,之后根据工作需要又在教学中任历史课程,为了及时掌握当前教育研究的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就像巴西的足球得益于全民对足球的参与一样,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要基于大众教育的基础, 而且应该从小开始。

“钱学森之问”是时下很多人热议的话题。为什么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因为涉及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用人制度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从国际教育发展的视野来看, 笔者觉得, 拔尖创新人才难涌现, 与我国对科技教育重视不够, 科技教师质量有待提高, 科技教育方式较为落后大有关系。

当前, 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加强科技教育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技教育不仅受到政府的重视, 还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亚洲近邻新加坡。新加坡每年都会为100个科学和工程学的学生提供奖学金, 让他们到国外大学读博士。由于国家对科技教育重视, 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200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 新加坡的学校科学开展情况以及青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指标都名列第一。还有一个是美国。2006年美国政府公布了提高美国竞争力计划, 其中就包括鼓励儿童学习更多的数学和科学, 以提升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正是由于新加坡和美国将科技教育摆到了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位置, 并通过科技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拔尖创新人才, 两个国家才显示出较强的创新力。波士顿咨询公司2009年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 新加坡的创新能力名列第一, 美国排在第8位。

反观我国, 我们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不够, 无论是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 还是在科技教育理念、方式和活动形式方面, 或者在科技教育师资方面, 都不及世界发达国家。打一个浅显的比方来说, 科技教育就好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土壤, 科技教育搞得好, 土壤肥沃, 自然能够长出参天大树, 培养出世界顶尖的人才;科技教育搞不好, 土质贫瘠, 那想要长出大树, 就比较困难了。因此, 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科技教育, 从政策支持、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育方式等方面, 改善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

加强科技教育, 首先应该从娃娃抓起, 应通过设置相应的科技教育的课程和计划, 引导青少年关注并喜欢上科技。在国际上, 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对人的创造性的培养。然而, 对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课程, 我国在课程设置方面却相对滞后, 小学三年级才开设科学课程, 并且不是核心课程;技术教育在高中才开设, 由于不是高考范围, 缺少操作性的学习环境与相应资源的支持。当下, 我们应加大对这些基础课程的引导力度, 让学生从小就对科学、技术、工程产生兴趣, 进而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成为相关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其次, 政府应当加强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我们也常常说要重视科学探究, 但是往往缺乏相应的配套资源支持, 科学教室依然是按照过去做科学实验的标准配备, 缺乏开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更广泛的教学资源的支持, 导致很多科学教育活动无法展开。世界上很多国家, 在推进科技教育的过程中, 都非常重视对科技教育的支持。包括2009年奥巴马发起的“教育创新”运动在内, 近年来, 美国通过开发新型的互动科学游戏、设立国家实验室日等科技活动, 极大地提高了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 进而提升了国家的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教育还要改善对科技教育师资的培养。师资是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资源,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很重视科技教育师资的培训。例如, 2004年, 英国贸工部、财政部、教育和技能部联合发布了《2004-2014年科学与创新投入框架》, 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提高高等院校和中小学自然科学教师的素质。为了落实这一目标, 英国在大学建立了9个国家级科学学习中心进行科学教师的培训工作, 切实提高科学教师质量。而目前我国也进行了很多科技教育师资培训, 但是培训效率和质量都并不尽如人意, 此外, 我国科学教师与科技辅导员没有资格标准, 还缺乏科技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和培训环境。这些问题, 都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引起重视, 加以解决。

最后, 要坚决扭转科技活动功利化的倾向。科技活动是我国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学校的科技活动不能受到功利性目标的影响, 不能让在大赛上获奖成为内驱力。笔者认为, 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科技活动需要时间和资源, 眼下像钱学森在中学时经历的那种生物课可以去野外采集标本, 有很多时间可以从事课外活动已经很少见了。要扭转这一倾向, 政府要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 学校要为学生的科技活动提供时间和必要的材料。

就像巴西的足球得益于全民对足球的参与一样,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要基于大众教育的基础, 而且应该从小开始。如果青少年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科学与技术教育, 教育制度缺乏培育创造性的空间, 很难通过对少数人的培养而产生拔尖创新人才。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慢下来, 减少高中教育的浮躁与功利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旨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虽然问法上有些片面 (因为杰出人才的培养不单是学校这个小环境, 更需要国家社会这个大背景) , 但冷静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 浮躁与功利之风盛行。家长为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不惜花高价让孩子参加如奥数、艺术等培训班, 也不管孩子是否有兴趣、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为了让孩子考名牌大学、重点大学, 家长让孩子加班加点接受各种补习训练, 其结果是成绩也许是上去了, 也考上了重点大学、名牌大学, 但却过早地让孩子失去了求知欲和好奇心。有的学校为了使自己的名气更大, 不惜牺牲学生的选择权, 动员甚至强迫学生报考北大、清华。在这种急功近利思想的驱动下, 家长浮躁功利了, 学校浮躁功利了, 社会浮躁功利了。他们错把短期目标的达成当成了评价学生成就的唯一标准, 把学生终身发展的赌注下在了如何获取高分上, 把本应百年树人的教育当成高效运转的制造工厂, 拔尖创新人才谈何培养?

其实, 教育是慢的艺术。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和农业最大的不同在于, 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的、批量生产的, 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 是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的, 是需要土壤、水份、阳光和等待的, 它是一个慢的过程。对待孩子的成长, 家长和老师来不得半点儿急躁, 要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 尊重它自然生长的性态, 减少教育的浮躁与功利, 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基。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 老师不能“恨铁不成钢”, 希望什么都会“立竿见影”, 对学生有太多的期待, 一下子就想让他们纠正所有缺点, 改掉一切坏毛病, 而一有问题或违纪, 就去责备他们, 惩罚他们, 失却平和的心态, 缺乏足够的耐心, 将教育简化为训斥、禁止与惩罚。有时对学生的违纪, 老师慢两拍, 放一放, 冷处理, 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 更是一种教育艺术。学科教学中, 老师不能像做工程一样赶时间、抢速度, 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 要把握张弛有度的课堂教学节奏, 给学生留足思考、理解与品悟的空间和时间, 多一些等待与期望。

二、放开来, 保证学生动手的时间与空间

我国教育在较长时期内的状态是往往采用统一教育内容、统一教育模式、统一教材、统一教法等手段管理学校、培养学生的“千校一面”“万生一模”的同质化发展态势。这种同质化的学校教育不仅与中国教育战略转移时期的要求相抵触, 而且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冲突, 与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相背离;既不符合学校发展的基本规律, 也不符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策略。长期的应试教育, 扼杀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现在的高中实验课, 大多成了教师的展示课 (有时展示都没有) , 学生只记住了什么样的实验有什么样的结果, 而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实验因子的控制从不知晓。这种实验对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毫无帮助, 当然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曾说过, “科学家不是学出来的, 而是做出来的”, 因此, 我们不但要指导学生做好课程要求的基本实验, 还应该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探究性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现力、归纳力及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敢于钻研的意志品质。同时, 一个思想僵化、行为保守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因此, 学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还学生独立自由的思维 (活动) 空间, 要组织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社团、沙龙等, 给学生创设活跃思维的情景, 搭建激发灵感的平台, 让学生的各种奇思异想, 在活动中得到展现, 思维得到启迪, 从而擦出创新的火花。学校还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建立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质疑是创新的基础,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给学生在学习内容上、时间上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挑战课本, 挑战老师, 逐步养成反思和质疑的习惯, 为培养创新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三、请进来, 拓宽高中学生的眼界与胸怀

思路决定出路, 视野决定高度。因此, 学校应该经常请一些专家、学者, 特别是利用好校友资源, 请一些有建树的校友到学校作报告、讲学、开设选修课, 有条件时可将他们聘为导师和授课老师, 让学生尽早接触前沿科技知识, 了解科技发展动向。同时, 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联合培养、短期考察等方式, 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国外一流中学学习和交流, 并与国外一流中学建立友好关系, 让一些优秀学生到学校学习, 这种文化的交流、思维的交流与行为方式的交流,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开阔学生的胸怀, 培养出的学生真的是才具有“世界眼光, 中国情怀”。

学生眼界与胸怀的拓展, 除了“请进来”外, 还要强调的是必须以通才为基础。人文领域的研究需要自然科学素养, 自然科学的领域也需要人文精神来支撑, 特别是前沿科学的研究, 更需要扎实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在高中过分强调文理科学习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对那些在高中学习中已开始崭露头角的学生, 更应该强调通识教育。只有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成为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

上一篇:科技先进人才工作计划下一篇:国有企业人才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