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统计学论文范文

2024-03-05

应用统计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测控技术与仪器;入学教育;专业导论课;实验室

1 引言

经过了高考的洗礼,许多学生如愿进入大学校园进一步学习。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新生对本专业了解不多,很多学生对专业很陌生,特别是对于调配志愿的学生,如何引领新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过渡,开启专业认识的大门,建立专业的启蒙教育,建立团队工作的概念,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和专业任课教师等多数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了促进新入学学生对专业进行有效认识,和许多兄弟院校一样,兰州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新生开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课程,以期提高新生对专业的认知,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专业学习,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建立团队协作完成复杂项目的工作意识。本文是在参考兄弟院校和总结兰州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导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专业导论课教学、微型科技作品引领四个方面,对有效提高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课教学质量进行探索。

2 入学教育

大学入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和开启大学生活之前的重要教育活动,也是结束高中学习和高考假期状态,正确开启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教育环节。作为大学教育的开端,特别是对2018级的新生,入学教育对大学教育回归本质,特别是强调本科教育质量对国家整体教育质量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严抓本科教育质量的教育部精神指引下,在本科教学回归人才培养,回归专业高水平建设,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这一前提下,通过大学入学教育,使新生收心,结束高考之后的假期状态,摒弃“混”大学的不正确思想,重新认识大学是为国家培养相关人才的地方。入学新生虽然通过了高考的选拔,但是不认真对待大学的学习生活,也最终将被大学淘汰。

入学教育的目的是使新生能够顺利、平稳、有效地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进一步树立和巩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大学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并且在讲述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入学教育要强调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对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帮助新生进行前期的学业规划,从大一开始就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

3 专业介绍

新生入学报到后,经过入学教育的短暂状态调整,军训前即安排进行专业介绍。兰州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介绍由三部分组成。

首先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测控、机电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精密机械设计、智能仪器仪表设计、传感器应用开发,能在测量与控制设备产品和系统设计制造、应用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为:掌握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掌握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控制应用方法,掌握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具有测量、测试与测控仪器和系统开发设计能力,具有测控系统设计与集成、运行维护和技术改造能力;掌握精密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具备设计专用传感器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具有使用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国家政策与法规,能够阅读本专业的英文书籍和资料,具有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专业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毕业时应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问题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和交流、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方面达到学院培养方案的要求。

其次是专业师资及实验室建设情况,通过介绍,使新生对接受专业教师的培养有信心。本专业内容涵盖了精密机械、工程光学、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学习较为困难,要求师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专业学习中需要新生特别重视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重视机械制图等基础课程。

最后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研究生招生情况,为有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指引。

4 专业导论课教学

鉴于入学新生特点,学院设置16学时,安排专业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组成导论课程教学团队,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完成专业导论课程教学。

理论教学 在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的基础上,较详细地介绍专业的来源以及专业的内容和课程体系,主干学科包括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工程光学、电工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控制工程基础、精密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测控信号分析与处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测控电路、检测技术、精密仪器设计等多门类的主干课程,专业课程对应工业生产的多领域。因此,导论课程理论课程安排自动化生产线认识、测控技术实现途径、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数控技术,共八个学时;介绍其中的传感器、测控技术及仪器仪表的应用,了解相关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性能指标等,了解数据处理涉及的课程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等学习内容,了解课程体系,理解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比较生硬,学生不便理解。因此,在导论教学中安排八个学时的实践教学,将课堂设置在专业实验室中,通过对机器人实验室、数控技术实验室、测量实验室、三坐标测量机、疲劳试验机等的现场教学,使学生理解仪器仪表使用环境、寿命、精度、厂家、成本以及后续处理的要求。在实践教学的同时,就学生感兴趣的技术的背景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议题涉及仪器仪表的应用、就业、学科在社会上的作用、专业、工作、前景等。在讨论中加入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明确学习目的。实践教学现场如图1所示。

5 微型科技项目引领

项目设置 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室中的实践教学,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理解。鉴于入学第一学期专业知识涉及不多,在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合理“增负”的前提下,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在导论教学后,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分组安排涉及专业知识的微型科技制作,進一步加深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认识,为相关课程的后期开展进行预热。

由于新生对专业所学知识了解不足,在开展科技小项目时,对项目的复杂程度要严格把握。项目复杂,新生开展过程无从下手,难以融入,会严重打击对专业学习的信心;项目过于简单,新生将对专业发展缺乏信心。因此,选择适合新生开展、可以引领专业学习的题目,需要专业导论团队认真讨论和选择。

学院在认真分析新生兴趣和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选择设置霍尔转速传感器的制作与调试、土壤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与调试、简易酒精检测仪的制作与调试、压电式简易门铃的设计与制作等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组队完成。

团队精神培养 新生进入课程学习时间较为紧张,在小项目的引领下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强调项目不是由个人单独完成的,需要项目组每位学生都付出相应的努力。项目虽小,也要做到任务明确、目标明确以及规划路径明确,并依据项目进展安排分类进行,遇到问题分组讨论;按时间节点进行检查,定时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寻求指导;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更深入地探索,希望通过人人参与的方式,在思考题目的同时理解专业。

项目验收是重要环节。虽然项目验收时不是所有组队全部完成,但是经过一学期的努力,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学生加深了对专业、对项目工作方式的理解,大大提升了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确立了学习目标。项目分组讨论和分组指导现场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6 考核方式

专业导论考核与课程考核有较大不同,课程考核需要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而专业导论考核主要是为了解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也无法进行量化的处理,仅仅反映学生对专业认识的理解程度。兰州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导论课程考核方式,由课程论文与科技作品中的工作总结两部分组成,形式不僵化,了解学生对专业认识程度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良好的科学工作态度,在不唯分数论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投入对专业的理解和对四年学习的规划。

7 结语

专业导论课对很多新生来说是专业学习前的启蒙课程,是大学四年学习以及将来职业规划的基础,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理论和实践课组成的专业导论课教学,以及科技小项目在内的引领,使新生竖立了正确的大学学习生活态度,建立了学业规划,初步建立了专业知识体系,了解了课程先后衔接关系,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来源及发展前景也有了专业认识,了解了一定的专业内涵。专业导论课为新生未来四年的学习提供了规划意见,提出了建立学习目标以及继续深造的建议,也解答了学生对未来就业职位的困惑。

参考文献

[1]施昕昕,黄家才.跨专业选修课“机器人学导论”课程建设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8(12):68-70.

[2]王平.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导论教学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35):119-120.

[3]鄢泰宁.为新生开设专业概论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J].中国地质教育,2008(2)76-77.

[4]刘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1):37-39.

应用统计学论文范文第2篇

2、2020年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白皮书(上)

3、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博物馆观众研究议题:概念、理论与实践

5、数据挖掘在财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6、大数据在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应用

7、统计学的发展及其在大数据中的应用分析

8、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建设路径思考

9、应用统计学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应用与创新探讨

10、市场调研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

11、智能电厂控制层和管理层实施过程中的大数据应用研究

12、数据挖掘技术在统计学上的应用

13、以大数据提升国家审计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

14、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学有何意义

15、大数据的统计学基础分析

16、大数据时代统计学面临的挑战与变革

17、思维导图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效应

18、浅析大数据环境下的统计学课程教学

19、以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应用统计学人才课程体系构建

20、大数据对统计学的影响研究

21、一款轻量级的复杂生物网络图形化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22、面向应用的网络流量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3、大数据时代传统统计学变革的研究

24、循证护理在晚期肺癌疼痛护理中的效果

25、大数据时代统计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6、人工智能驱动教育技术发展的中德视角

27、透视我国远程高等教育研究图景:主题、热点与趋势

28、统计学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研究

29、大数据环境下安全防范技术在数据库的应用探究

30、新时期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变革的探析

31、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32、大数据背景下本科统计教育的思考

33、新文科背景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培养特征的内容分析

34、经济学研究的统计思想探讨

35、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应用统计学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探究

36、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科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研究

37、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水文统计学》教学质量

38、大数据时代中西部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的思考

39、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学教育

40、谈如何基于大数据特征做好高校统计学教学工作

41、探析大数据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42、大数据背景下R语言在医学统计学教学实验中的应用

43、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探析

44、浅谈会计与统计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综合运用

45、数据分析技术方法在企业审计中的创新应用

46、统计学方法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探究

47、对医学信息大数据趋势下医学统计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48、大数据应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

49、个性化护理干预在痔疮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应用统计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根据企业需求,结合营销知识体系,得出本科营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为:以人为本,与企业接轨,通过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来塑造其专业综合协同能力。进一步明确了以塑造学生的“沟通推销能力,市场研究能力,销售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为培养目标。基于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制定了包括课程群的设置与教学大纲、课程与课程群的教学模式、课程与课程群的考评方式三大主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

营销专业;学生能力;协同;培养模式

F2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环境变化也日新月异,所有这些改变都要求企业能够快速应变并能够更好更快地进行顾客价值创造,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培植和强化其营销能力,而高素质的营销人才是提高企业营销能力并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重要保障,所以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自然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迎合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作为企业培养营销人才重要基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对过去重学历轻能力的学历教育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营销人才的培养流程,以学生能力的塑造为导向对营销人才培养的流程进行再造,创新本科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的模式。

2 能力理论文献评述

对能力理论的关注起源于Penrose(1959)所提出的企业成长理论,她认为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有其他资源的运用,最终制约了企业成长的速度。Chandler(1962)认为组织能力对企业组织的发展非常重要。Richardson(1972)认为组织能力是一种组织知识,其对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这些学者都强调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组织独特的知识和能力。在传统能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Prahalad &Hamel(1990)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他认为核心能力是一种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并且核心能力会随着应用和共享的增多而增强。因为企业和环境都在不断变化,所以核心能力也应该不断变化,在这种背景下,Teece等(1994)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并认为动态能力是那些有助于在变化的环境中适宜地调整、整合和重构企业技能、资源和职能能力的流程。

对于核心能力的获取,以及企业由培植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的途径,Helleloid等(1994)给予了回答,他们详细地阐述了学习、核心能力、持续竞争优势三者的关系,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的获取、处理、存储与应用的过程,通过持续地学习不断培植和提升核心能力以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在环境突变、竞争激烈的新经济时代,学习力是应变的根本,只有重视学习、用心学习,才能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3 本科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并由此认为任何企业都有而且只有两个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并且他进一步指出营销是企业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独特功能。从营销是区分企业与非企业组织的独特功能这个意义来讲,培养营销人才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企业能更好地创造顾客价值提供人才支持。因此,培养营销人才必须牢牢把握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我们提炼出本科营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为:“以人为本,与企业接轨,通过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来塑造其专业综合协同能力”。本科营销应用型人才区别于营销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营销研究型人才和营销技能型人才,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把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营销人才称为营销研究型人才,把专科及以下层次的营销人才称为营销技能型人才。作为处于中间层次的本科营销应用型人才,其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应该具备较系统的营销专业知识且能够应用专业知识专业地去发现、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二是要具备一线的营销实践操作技能,进而能够去实施操作和管控。

根据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并结合营销学科的知识体系,本科营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塑造学生的四种专业核心能力:沟通推销能力,市场研究能力,销售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四种专业核心能力的涵义如表1所示。

本科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的明确为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后续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和实施都应牢牢围绕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展开,以使在大学教育中能够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和塑造上来,通过对学生四大专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消化和融合,逐步使学生形成专业综合协同能力,提高营销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迎合企业对应用型营销人才的需求。

4 本科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协同要求

要落实本科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应以四大专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为抓手,实现各专业核心能力之间的协同,具体来说,在本科营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4.1 人才培养要以能力为导向

由于本科院校长期以来都是以学历教育为中心,教学方式基本是以机械式的知识传递为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落不到实处。从某种程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基本是在灌输“知识”,而学生们基本是在背“知识”,这样,学生就难以真正领悟到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科学营销理念、操作方式和方法。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老师不能只简单地灌输知识,而应把知识转换成思想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并通过多元化的实验、实训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科学的营销理念和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专业思想,提升其分析营销问题、解决营销问题的能力。

4.2 课程、课程群的设置应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

很多高校在营销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一般是把课程划分为“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课”等模块,这样客观上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同一课程群(模块)中的各门课程在内容设置和体系安排上各行其是,缺乏较好的协同和配合;课程、课程群之间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和交叉;课程群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能力的培育无法逐级递进,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要解决以上问题,这就要求营销专业课程与课程群的设置均要以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导向,根据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实现课程群之间以及课程群内部课程之间的互补与协同,从而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育由单科技能向专业核心能力再向专业综合协同能力逐级增强的转变。

4.3 培养主体之间应实现人才培养的协同整合

现代高校的规模都比较大,一般采用科层制职能型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各级管理机构和人员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各自履行一定的管理职能。但在职能型组织结构中开展工作会存在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比如没有一个对项目负责的强有力的权力中心或个人;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十分困难。招生与就业部门只是负责招生和就业工作,教学部门只负责完成教学任务,学工部门只负责学生风纪的管理,团委部门只负责团的相关活动。它们均不对学生能力的培育负最终责任,且彼此基本上是独立开展活动,导致很多时候会产生一些冲突,难以协调。新经济时代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实际需求不仅需要校内各培养主体之间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局面,也需要校内培养主体与校外企业等相关主体能够在营销人才的培养中携起手来,共同围绕营销人才应具有的专业核心能力与素质,进行培养流程的再造,形成协同的培养体系。

5 本科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协同方案

经过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本科营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设计出一套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协同培育的方案。这个方案应该包括三大主体内容:课程群的设置与教学大纲、课程与课程群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与课程群的考评方式,且这三大主体内容之间应该是一个相互协同的有机整体,共同完成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5.1 课程群的设置与教学大纲

围绕本科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四大专业核心能力,应该设置与之对应的四大课程群:沟通推销课程群、市场研究课程群、销售管理课程群、营销策划课程群。沟通推销课程群重在培养学生的沟通与推销能力,包括《营销沟通实务》、《推销技术》、《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市场研究课程群重在培养学生对市场环境进行调查与分析的能力,包括《统计学原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分析与软件应用》等课程;销售管理课程群重在培养学生的销售管理能力,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管理》、《终端营销管理》等课程;营销策划课程群重在培养学生的营销策划及执行能力,包括《市场营销原理》、《市场营销策划》、《促销策略》等课程。

教学大纲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教学大纲的制定要实现单门课程教学大纲与课程群教学大纲的融合。在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各课程群的专业核心能力指向;然后将各课程群所指向的专业核心能力进行知识体系的分解;其次就是要明确知识体系在课程群内课程间的分配;再就是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包括实施条件、实施方法以及参与主体;最后就是设计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总之,要在制定课程群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再根据课程群教学大纲制定单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单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和冲突,实现课程之间的协同,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提升本科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5.2 课程和课程群的教学模式

课程群的教学模式应紧紧围绕本科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确定的专业核心能力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应成立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委员会这种性质的机构,以全面负责和协调营销专业建设的各方面工作,委员会成员应在系、院、校、政府、企业各个层面的相关专家和领导中遴选产生,以便能保障教学活动科学、正常地运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有:第一,定期组织力量研究市场中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状况;第二,制定营销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第三,组织指导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第四,适时组织制定、修订营销专业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第五,督导营销专业的教学活动;第六,对教学绩效进行考核与评估。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运行中,采用把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验(践)场所、校外实践基地有机融合;把产、学、研有机融合;把专任教师、兼职教师、企业专家有机融合,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三三制”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课程群协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运行模式由两个子系统构成:

(1)PSP多维课堂教学系统。

P(Problem):问题或项目的引入;S(Study):互动的探讨学习;P(Plan):理清思路、提出对策从而深化理解知识原理;多维:通过讲授、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模拟、课外“读写议”等多维度的训练,使学生对营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领悟透彻,从而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2)梯级实训(践)系统。

实现课堂模拟训练、实验室仿真训练、实训基地实践的三结合,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必须打破过去的校外实训基地仅仅作为一个实习场所的局面,要通过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把企业变成课堂的延伸,不仅让企业基地变成教学场所,更要让企业的职员成为学生的指导教师,让他们也融入到培养学生的教学中来。

5.3 课程和课程群的考评方式

课程和课程群的考核评价既包括对学生的考核,也包括对教学主体的考核。对学生的考评依据基于专业核心能力指向而制定的单门课程和课程群的考核大纲,实行“三结合”的考评方式:考评的主体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相结合;考评的对象由学习的过程和成果相结合;考评的内容由知识识记和能力应用相结合。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评应依据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的相关规定进行考评,同样实行“三结合”的考评方式:考评的主体由校内外专家和学生相结合;考评的层次由常规工作和创新工作相结合;考评的内容由教学效果和教研教改成果相结合。

参考文献

[1]Penrose,E.T.The Theory of Growth of the Firm [M].Oxford: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1959.

[2]Chandler,A.D.Strategy and structure: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M].Cambridge:MIT Press,1962.

[3]Richardson,G.B.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 [J].Economic Journal,1972,82:883896.

[4]Prahalad,C.K.and Hamel,G.The Core Competency of the Corpor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0.

[5]Teece DJ,Pisano G.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An Introduction [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3):537556.

[6]Helleloid,D.and Simonin,B.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a Firm’s Core Competence [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94.

[7]Peter F.Drucker.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M].New York:Harpercollins,2006.

[8]Stephen P.Robbins and Mary Coulter.Management (8th Edition) [M].NJ:Prentice Hall,2003.

应用统计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离不开正确、科学、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在方法上往往缺乏规范的训练,为数不多的一些学者在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引进了一些新概念、新方法,以此来进一步研究高等教育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国内学者对多学科研究方法与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的研究也掀起了一个小高潮,甚至有部分学者还作出了不少的努力,如徐辉、季诚钧、陈丽萍、马玉女、丁洁、耿涓涓等先后对高等教育学术期刊论文中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田虎伟对研究高等教育的博士学位论文中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胡建华对我国“六五”计划至“十五”计划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课题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等。但是究其内容而言,大都停留在“介绍”和“统计”的层面,系统和深层次的研究较少。

从笔者搜集和掌握的资料来看,迄今为止,还未见有人对研究高等教育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的研究方法进行调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欠缺,为此,笔者以湖南师范大学和湖南大学两所重点高校为例,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下载资料,对这两所高校近5年来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

一、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分析

(一)统计和结果

1.本次统计的步骤:第一,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选择检索项为“学科专业名称”,键入检索词为“高等教育学”,选择时间从“2004”到“2008”进行第一次检索,得到1 676条记录。第二,选择检索项为“作者单位”,键入检索词为“湖南师范大学”或“湖南大学”,钩选“在结果中检索”进行第二次检索,得到湖南师范大学113条符合要求的记录和湖南大学60条符合要求的记录。

2.两组统计情况表。湖南师范大学的统计情况如表1,2所示,湖南大学的统计情况如表3,4所示。

到目前为止,我国学术界对高等教育的分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本文所统计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其中,文献法包含:文献法、文献研究法、历史文献法等。比较法包含:比较分析、比较研究、历史与比较分析法等。历史法包含:历史研究法、历史分析等。调查法包含:调查分析法、问卷调查、文献与实地调查法、访谈调查等。案例法含:案例研究、案例分析、个案分析、个案法等。观察法包含:观察研究、实地观察等。跨学科研究法包含:多学科研究等。

另外,由于每篇论文全篇所用主要研究方法不止一种。因此,本次统计允许一篇文章重复计算于各种研究方法之中。固表2,表4中所得百分比总和是大于1的。

(二)现状描述及分析

通过对以上两所高校的统计表格资料的观察分析,我们不难归纳出湖南省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及特征:

1.传统研究方法仍魅力不减,备受青睐。第一,从统计数据来看,居前5位的研究方法中,传统的研究方法“独霸森林”。以表1和表3为例,湖南师大近5年113篇硕士学位论文中,前5位的研究方法分别为:文献法(89篇)、比较法(50篇)、调查法(37篇)、历史法(23篇)和理论研究法(21篇);湖南大学6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前5位的研究方法分别为:文献法(58篇)、调查法(33篇)、比较法(32篇)、理论研究法(27篇)和历史法(14篇)。第二,从近5年来的变化情况来看,无论是湖南师范大学,还是湖南大学,其主要研究方法的使用所占的百分比,整体趋势是上升的。这一点从表2和表4中是很容易看到的。

2.文献法统治地位不可动摇。由上可知,传统的研究方法已经独占了“整个森林”,然而,作为传统研究方法之首的文献法,其统治地位更是不可动摇。以表2为例,5种主要研究方法中,文献法就以其绝对优势,压倒“群雄”,近5年所占各年百分比分别约达到了:46.15%、83.33% 、63.64%、 84.21% 、90.00%。总计使用频率约达78.76%,把排在第二的比较法(44.25%)远远甩在其后。

3.新的研究法种类急剧增加,研究法出现多样化。从笔者统计的资料来看,师大113篇学位论文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就多达24种;湖南大学60篇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也达25种之多。其中,除了常见的一些研究方法外,还出现了不少新的研究法,如:层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叙事研究、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静态与动态分析结合等。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些方法是否正确合理,至少告诉我们研究方法正在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4.实证研究逐步受到重视,但力度还不够。从表1中实证研究排到了第九的位置至少可以说明,该法已经开始被我们所关注和重视了。但与西方注重实证研究相比,其力度还远远不够。

二、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一)存在的问题

1.理性思辨气息浓郁,实证研究较少。缜密的思辨有利于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但科学的研究也需要科学的、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我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重义理思辨,轻实证研究的传统。研究事物往往从个人经验和感悟出发,讲究“天人合一”的感悟性思辨,再加上湖湘文化的浓郁氛围,致使湖南省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中“重思辨,轻实证”的问题表现突出。从笔者所搜集到的资料中,以文献法为主的定性研究占据了大部分(约为70.02%),而实证研究近几年虽然明显增加,但整体而言,在表2和表4中也分别只占到了:6.19%和8.33%。且其使用也很不稳定,时有时无。这说明我们对实证研究的重视仍停留在表面层次,没有真正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

2.部分研究者的方法论意识不强。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在本文中,所讲方法论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研究者自述研究方法论情况不多。笔者在统计过程中,虽未对其做全面、精确的统计分析,但从随机抽取的5份论文中,真正作者自己在文中述及研究方法论的就只有2篇。我们在整个调查中也发现了这个情况比较严重。第二,对方法论的表述也存在不够全面、准确和规范的现象。如:从掌握的资料来看,极少有研究者能够从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和规则等方面对自己所选择的主要研究方法论做全面阐述;同时,大部分自述了研究方法论的研究者又存在表述不清楚、不规范的现象。特别是把研究思路当作研究方法论进行自述的现象突出。

3.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前沿性研究方法。虽然从统计资料来看,现行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就整体而言,仍停留在单一、简单的层面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定性研究仍以文献法为主,定量研究中调查法独占鳌头,而调查法中却又以问卷调查为主,其他方法很少用到。第二,质的研究方法更是找不到应有的“身影”。质的研究方法,它不同于思辨研究,虽然同属定性研究,但它却有其特殊的一面;它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考察的研究范式,具有自然性、归纳性、描述性和整体性等特征。由此可见,它比较适应教育活动的实践性特征,对具体教育问题的深入、细致研究也有着独到的“功效”。国外对它的关注和青睐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如此有效的研究方法,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却还只是个“新生儿”,更不用说把它系统地应用于高等教育研究活动中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落后。

4.名称不规范,以偏概全现象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把文献法表述为“文献资料法”、“文献研究法”、“资料研究法”、“文献分析”等等;第二,数量分析方法简单,大多停留在量的表示阶段(如统计分析法),缺乏深入的研究分析;第三,把研究方法论当作方法,把研究视角当作方法等以偏概全现象十分严重。

5.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缺乏有效合作。高等教育研究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属性,需要定性和定量的有效结合。定性研究在研究方式层面包括历史与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间接研究,在我国的具体方法有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理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定量研究在研究方式层面体现为统计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在我国其具体方法包括调查法、实验法、数模分析研究、统计法等。据此,由前面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近5年来这173篇论文中使用定性研究的比重约为70.02%,定量研究的约为21.9%,定性与定量结合约为1.58%。这与丁洁1999年—2004年统计的数据:93.99%、6.55%和0.54%大同小异,虽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重有所平衡,定性与定量结合比重有所上升,但是从整体而言,定性为主,定量少数和二者结合缺乏的局势依旧。

(二)影响因素

1.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我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重义理思辨,轻实证分析。从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哲学到宋明时期的理学独秀,再到现代的学术流派无不深深烙上了“义理思辨”的印迹。然而我们的教育科学正是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的,因此我国教育研究方法自始至终都带有其“母体”方法论所固有的重思辨的思想方法轨迹。

2.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对研究方法的系统研究不够。至本文写作时止,笔者以网络查询等方式,共查得以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命名的作品如下,其中期刊论文9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0篇,优秀博士论文0篇,专著2本,金洪海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和潘懋元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究其原因可能如有学者所说:“人们往往将高等教育研究仅仅视作一种应用研究,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也长期被归结为对普通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尽管20世纪后期,教育学家和教育家们开始反思并自觉探索普通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和方法,但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和方法则很少涉足,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在关心高等教育学科的性质、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基本范畴、思维特征和理论结构等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和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1]

3.高等教育研究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致使研究难以量化,定量研究难以得到迅速推广和广泛应用。高等教育在国外只是一个问题研究领域,称不上是独立的学科,至今为止无论是在西方的国家还是东方的国家,高等教育学都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国外的高等教育研究,一般采用多学科或综合性的研究方法,而多学科或综合性研究方法也不是高等教育学的独有研究方法。因此多数人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即使是“主要是应用学科说”,也认为高等教育学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表达了高等教育学的综合性和多学科研究特点。高等教育学跨人文与科学两大学科,高等教育研究同时具有人文研究与科学研究的性质,使高等教育研究不能单单通过量化研究的方式进行,加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惯性,所以定量研究在短期内没有在高等教育研究中成为主流研究方式。

4.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队伍整体素质落后。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队伍庞杂,许多不是科班出身,三教九流都有,不少研究缺乏规范,理论深度不够。”[2]第二,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人员缺乏足够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训练。田虎伟在其博士论文《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问题及出路》中对此有专门研究。他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实力比较雄厚的4所高等院校(厦门大学、华东师大、华中科大和北大)之硕/博士生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中发现:“虽然这四所院校都比较重视研究实践环节,但是对研究方法与技术课程重视不够。也就是说,比较重视研究能力主要是高级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3]实力雄厚且科班的院校研究者都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研究者了。

三、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改进之建议

第一,树立科学的方法论意识,为各种研究方法的正确运用提供思想基础。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问题意识淡薄、不注重方法论、经验主义与思辨倾向严重、研究方法单一且落后等问题非常突出。这说明我国教育界对研究方法论还没引起足够重视。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树立解决问题的研究意识,加强研究方法论的研究,为思辨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及其综合运用提供思想基础。

第二,在高等教育研究活动中更多地运用多元化、整体化、综合化的研究方法。“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又是一门与社会各个部门密切联系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4]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研究方法上应该积极拓宽思路,更多地去吸收其他领域的先进成果,化单一为多样,不断丰富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第三,加强对研究方法的研究与训练,提高研究者驾驭各种研究方法的能力。重视研究生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与技术课程的开设,是提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质量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第四,优化研究结构,加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发展混合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的复杂性,即高等教育现象的复杂性、研究课题与问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从客观上要求研究结构的不断优化以适应变化发展的需要,要求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由此可见,包含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混合方法研究正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 黎,马静萍.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15-9.

[2] 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与未来[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1-6.

[3] 田虎伟.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问题及出路[D].华中科技大学,2007.

[4] 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在中国发展的轨迹:为《高等教育研究在中国》(英文本)而作[J].高等教育研究,1998 (1):1-8.

(责任编辑 朱漪云)

应用统计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财务分析应用的主要统计相对数,然后介绍了企业财务分析应用的统计方法,以确保财务信息质量的提升,达到使财务职能得以扩展,和财务分析的效率与质量得以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 统计相对数 统计方法 企业财务分析 应用

统计相对数为两个存在关系的总量指标进行对比得出的结果,因为进行了各种研究对象同质特性的抽象,还使研究对象间具有的可比性加强,所以在财务分析领域,其得到大力应用,进而变为一种关键的财务分析工具。同时,如果将统计方法应用在财务分析内,能使财务职能扩大,使财务分析效率及质量提升。

一、企业财务分析应用的主要统计相对数

(一)强度相对数

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会进行强度相对数这个特性的运用,体现某个企业的一个财务特征和另外的财务特征之间的对比强度,保证特定的财务状况得到识别,也能实现特定的分析。比如:将企业的流动负债及流动资产的总量實施合理对比,进行企业流动资产储备就流动负债保证程度的观察,进而把握企业偿还债务具有的能力,进行财务风险的识别,最终确保财务风险的合理控制以及财务结构的正确安排具有决策根据。

(二)动态相对数

处于相同空间,但是不同时间的同种现象进行的数值对比即为动态相对数,此指标能够体现现象进行发展变化的一定相对程度,就是发展速度。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一般要实施动态分析,进行每个指标发展动向的分析,因此在企业会计年报中,经常最少进行两期财务数据的列报[1]。

(三)结构相对数

统计常运用指标进行客观事物的体现,在统计中起到的作用,结构相对数在和另外指标的联系上得到反映。对于结构相对数,其为总体整体指标和总体内的部分指标实施合理对比得出的结果。常运用此指标,进行总体结构合理性的考核。比如:一个企业总资产即为总体,此总体的两个单位其中之一即为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即为另一个总体单位。一旦将企业资产总量和负债总量实施合理对比,就是资产负债率,因此能够基于经济资源来源视角,进行企业资本结构具有合理性的判断。

(四)比例相对数

将一个总体内部各种组成部分实施数量对比出现的相对指标比例即为相对指标,常运用此指标进行总体组成部分具有协调性的考核。一个企业发展是不是具有协调、平稳,财务指标能够对有关信息作出显示,能够凭借财务指标信息进行企业财务结构的合理调整。比如:某个企业规模发生迅速萎缩、扩张,一般地债务比重会出现降低、升高。因此,能够将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总量和负债总量实施合理对比,根据两者比例关系的改变与大小,进行企业发展是不是达到平衡的观察,进而战略对是否要进行企业财务战略调整作出决定[2]。常运用此比率,进行财务风险及企业收益水平的判断。

二、企业财务分析应用的统计方法

进行企业财务分析,经常运用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这些统计方法。

(一)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包括两种运用形式:其一为运用百分比进行比较分析;其二为利用项目金额进行比较分析。

(二)比率分析法

针对分析的目的及要求的不同,常把比率分析法划成三种。

1.相关比率分析法

将一个项目与不同与它然而存在联系的项目实施对比,得出的比率即为相关比率。运用此比率指标,能进行存在关系的业务安排是否合理的考察,确保顺利地进行企业运营活动[3]。

2.构成比率分析法

常把构成比率称为结构比率,主要指某个经济指标每个组成部分与总体间得出的比率,其体现了部分与整体间存在的关系。运用构成比率分析法,能观察总体内某个部分的形成及安排是不是具有合理性,以便协调每种财务活动。

3.效率比率分析法

一个经济活动运用的费用以及钱数间存在的比率即为效率比率,其表现为产出与投入间的某种关系。例如:利润项目以及资本、销售成本与收入等实施比较,资本、销售以及成本利润率均能得出,基于不同视角,比较企业的获利多少、增减状况。

(三)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即为运用比较以及对比的方式实施分析,进行具体操作时,具体有三种比较形式。

1.计划指标与实际指标实施对比

对于计划指标,其为财务管理的实际指标,基于对财务指标产生影响的有关客观因素,在对其分析的前提下,该指标得以制定。将计划指标和实际指标实施对比后,能够体现企业计划完成状况、程度。

2.同一指标实施纵向比较

此方式即为将同一指标置于不同时间实施比较,通常将此期实际指标与历史指标实施比较。其一为将期初与期末实施对比,其实则为将此期期末指标的实际数与上期期末的同种指标的实际数实施比较;其二为与历史同期实施比较;其三为与历史最高水平实施比较。进行财务分析时,运用历史标准是对企业的经营成果改变及财务状况的动向、具有的差距有利的。

3.同一指标实施横向对比

此方式将同一指标处于各种条件下实施对比,通常将此企业指标与同种类及同行业实施比较,其对此企业与同行业间存在差距的揭示是有利的。

三、总结

把统计相对数运用到企业财务分析中,其为能够出现新财务信息的一个过程。使财务信息数量增多,还使财务信息质量提升。同时将统计方法运用到财务分析中,使财务职能得以扩展、财务分析的效率与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芬,徐武明.对统计指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2]李鸥.揭示奥秘之数——结构相对数.中国统计.2007(3).

[3]苏虹.统计指数体系中的内在矛盾.衡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2009(6).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下一篇:旅游伦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