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行政管理论文范文

2023-03-06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在对当代美国大学管理体系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美国大学的行政管理机构和主要特点,并对美国大学校长的工作职责与管理定位进行了阐述,以期对我国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美国;大学;行政管理

一、美国大学的管理体系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也是科技与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美国联邦政府虽设有教育部,但其管理职能与作用非常有限,在美国没有一个完整的全国性的教育管理体系。1862年《莫里尔法案》以立法形式确立州政府的办学责任。美国的州政府通常是通过教育协调委员会之类的组织来对本州区域的各类大学进行管理与协调,但州政府与大学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美国的宪法从法律上赋予了各州拥有教育立法权和管理权,各州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州的教育发展战略和教育目标,向本辖区内的大学拨款和监管教育质量。

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出于对高等教育重要性的再认识,正在巧妙地利用一套调节机制把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贯穿到大学中去,通过与大学建立起某种联系,推动大学参与国家的建设与科学研究。其主要的调控方式: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各州政府的教育责任;以“签约”形式,委托大学管理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研项目,使大学科研向着国家需要的方向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保证教学质量,把教育的选择权交给受教育者;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并引入竞争机制,确保联邦政府的研发经费得到有效使用。同时还通过经济手段的介入来支持各州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了多项科研基金和各类学生奖学金,通过科研项目的拨款支持高校进行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奖学金引导年青人就读联邦政府所需的人才专业。美国公立大学主要的办学经费来源于各州政府的教育拨款和学校的自筹资金,部分来源于学费(低于30%),而科研经费则主要是由大学各学院教授们掌握,学校主要是提供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服务。

二、美国大学内的管理机构

通过对美国马里兰等多所大学的实地考察与交流我们知道,美国各大学的行政管理架构虽然各有特色,但其基本管理模式还是有相似性。其管理架构一般分别是由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组成,三方各有分工,相互协作、相互牵制共同管理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一)决策机构

美国大学的组织框架,分别由大学董事会、校务委员会、院长委员会和校长顾问委员会组成。其中大学董事会最为重要。美国大学的组织机构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管理模式——大学系统,即由本州的几所或十几所大学共同组成一个大学联合体,联合体内的各大学校长组成大学系统的董事会。大学系统的董事会主席通常由知名的学者或社会人士来担任。大学系统董事会是一个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机构,它对系统内的各大学的财政预算、战略发展、校长聘任、大型项目投资、学费标准制定、协调各大学之间的有关标准与问题等有决策权。马里兰州就设有这种大学联合体的系统,其中马里兰大学就是这个系统大学中的旗舰大学。

1、大学董事会。公立大学董事会主席由州政府任命(广泛听取大学和社区意见),其他成员包括公众代表、校长、校友代表、社会知名人士代表、非教学人员代表和学生代表等人组成。大学董事会负责处理战略性的、预算性的、管理方面的政策问题或对大学将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务决策,如大学的财政预算、大学财产管理和学生的收费标准等。大学董事会下设多个委员会,包括人力资源与报酬、社区与政府事务、审计及投资等常务委员会。

2、大学校务委员会:大学校务委员会的主席由大学校长担任,成员包括校级管理者、学院代表、非教学人员代表和学生代表。校务委员会负责学术事务、学生事务以及院系负责人的任命和教学人员和高级管理者的聘任。大学校务委员下设学术计划委员会、设施发展委员会、学习环境委员会、学术标准委员会、大学教学奖励委员会等各种委员会。

美国大学的校务委员会与董事会的成员在任职上互有交叉,校长、学生会主席、研究生会主席、本科生代表、非教学人员代表、教学人员代表都有可能同时担任多个委员会的成员。校务委员会的各个重要决定需要经过大学董事会批准,大学董事会的各个议程由校务委员会提供。

(二)行政机构

美国大学的行政管理层,包括校长、兼管学术的常务副校长和分别主管科研、外联、财务和行政、设施的副校长以及院长、系主任。校长由董事会聘任,对董事会负责,拥有管理和指导学校一切事务的权利以及董事会所赋予的其它权利和义务。校长可以书面形式将其权利、义务委托给适当人选,并明确其所托之权利、义务的行使条件。副校长的权利和职责在校长的建议下由董事会任命。副校长对校长负责,向校长报告。大学各学院院长一般都是由校长聘任,系主任由学院院长聘任。

(三)司法机构

司法机构独立于行政及立法部门,对大学的个案进行判断,根据立法机构通过的司法政策对个案进行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法律行动。

除了以上管理机构,在美国大学的运行过程中还有一些顾问团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大学的评议委员会、院长委员会、校长顾问委员会、校友会。(1)大学评议会:一般大学的评议会是一个独立的,包括政府管理人员、大学的师生员工、社区各方人士、企业界人士等组成。通过这个大学评议会来协助大学加强与本地社区、工商界、政府、本国以及国际社会的联系,它是大学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大学评议会有责任调查大学自身及与社会利益有关的各项事务。同时,大学评议会还可要求院系委员会、研究生委员会及大学的任何教学人员向其提供报告,还可以向大学董事会提出各类建议。(2)院长委员会:由校长、副校长、各个学院院长以及任何由其它专业委员会指派的大学成员构成,院长委员会是校长、董事会、校务委员会的顾问班子并具有相应的权利和职责。(3)校长顾问委员会:负责为校长和常务副校长提供有关各院系主任所关注事务的建议,校长顾问委员会的执行委员会成员组成校长的院系主任顾问委员会。(4)校友会:美国各大学都非常重视校友会的工作,并在可能的条件下为校友提供各

种帮助和支持,鼓励和帮助校友为社会多做贡献,同时,也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大学吸引校友关注母校、支持母校的建设与发展。

美国大学还有多个团体,它们分别是学生会、研究生会、教师联合会和教辅人员联合会。(1)学生会:首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和管理,马里兰大学的学生会是美国最强的学生会组织之一,有近250个学生团体和俱乐部,经费预算超千万美元,为学生提供的服务项目多、范围广。(2)研究生会:性质与为本科生服务的学生会一样,为学生个人和团体提供服务。(3)教师联合会:保护会员的个人和集体利益,保护个人的教学和研究自由及思想的独立性,调节和管理雇佣合同,监督和影响大学内部管理,参与州政府可能影响到大学的活动。(4)教辅人员联合会:维护大学的教学辅助人员利益,帮助他们与大学的相关部门进行工作交涉,包括工资待遇和其它聘用细节,同时也为会员提供其它方面帮助。

三、美国大学行政管理的主要特点

从对美国大学的行政组织架构的简单介绍中,可以看出美国大学行政组织在其运作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

(一)大学各行政管理层的权利与工作职责明确

美国大学在机构设置的设置过程中就已对校长职责、各个委员会的职责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如董事会的职责之一是选聘校长,之后便授权校长管理大学,如果校长做事不力,董事会也不会代替校长行使其行政管理权。相反,他们会重新选聘合适的校长来管理大学。校长与副校长、副校长与院长、院长与系主任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上一级不会直接介入下一级的工作,只要认为选定了合适的人选,便放手放权,然后根据职责要求对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检查。

(二)大学的师生员工都有其组织的委员会参与大学管理

在美国的各大学,教师代表参与学校董事会工作,出席学校董事会议,教师还是校务委员会的重要力量。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委员会在大学行政管理事务中发挥作用。同样,学生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学校事务,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提高学费,学生都有权发表意见。高层管理者特别是主管学术的副校长特别重视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有时甚至带领学生前往政府部门谈判学费等问题。另外,学生会、研究生会的工作得到学校大力支持,成为美国大学最强大的学生组织。

(三)大学有多个专业委员会管理学校不同业务

大学里的这些专业委员会,一方面有助于将擅长处理某类事务的专业人事集中起来协助校长管理大学,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大学工作效率。因为,大学只会将一些特别事务提交校务委员会研究,而学校的一般事务都是由这些专业委员会来处理。而且,行政管理人员与各级委员会之间不是直接的领导关系,这样有利于委员会提出的意见更为客观公正,行政官员的个人管理职权受到限制,从而保证大学管理事务的公开公平公正地执行。

(四)美国大学的行政事务管理重心在院系

美国大学的行政事务管理重心处于学院一级,学院院长拥有很大的权利。美国大学包括马里兰大学的学院都相对独立,学院的很多事情包括项目管理、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教师的聘任和评价、专业和课程的设置等都由学院根据教授委员会的意见来决定。院长对校长负责,校长赋予院长极大的自主权,对院长实行年度目标管理。

(五)美国大学校长的产生过程

美国各大学都非常重视大学校长的选拔工作,而且大学校长的产生过程都有各自的选拔程序。一般大学会将招聘大学校长的信息向全世界发布,欢迎全世界的专家学者应聘该校的大学校长。同时,学校也会向一些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人先发出邀请,也会通过一些中介组织协助大学寻找最理想的人物来担任校长一职。大学董事会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找到一位最合适人选来担任大学校长,所以,在大学董事会的领导下,大学会成立一个专门的校长选举委员会,委员人数往往超过100人,其中有教授、学生、职员、政府代表、学校董事会成员,社区代表、工商界人士等。校长的选举过程非常严谨与规范,候选校长要经过各种专业委员会考核,并要作多场应聘校长的报告,同时也有许多机会让候选校长了解该大学的基本情况,提供各种机会与大学的各方人士接触。

四、美国大学校长的工作职责与管理定位

(一)大学领导的工作职责

1、大学校长的工作职责。在美国,大学校长是学校的象征,有很多决策并不需要校长来决定,各行政职能部门或学院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事不需要征求校长同意或审批,可以由自己决策并执行。在美国大学里最有权力的是学院院长,因为美国大学的学院是相对独立的,学院的很多事务,包括项目管理、资金的分配与使用、教授与管理人员的招聘等都由院长决定。院长是学院的执行总管,但学院的具体事务则主要由分管的副院长负责实施。美国大学的权力是下放到学院这层次的,由学院自己决策,自行执行,不需要向大学校长汇报。美国大学有一套非常详细而又规范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管人管事,大学校长完全可放心去处理自己的事。如果院长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或做不好学院的管理就将面临解聘风险,其他人不会来代替院长来做本应由院长应该做的事。

美国的大学校长主要负责实施大学董事会的战略决策与发展规划,并可向董事会提交他认为应经大学董事会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大学校长负责领导和主持大学校务委员会的工作。大学校长是学校最高的行政长官,负责大学的一切事务管理与运作。大学的副校长则拥有大学董事会在校长建议下所赋予的权力、义务和职责。

2、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工作职责。美国有的大学设有常务副校长一职,其权力与工作责任明显高于其他副校长。其权力来自大学董事会在校长建议下所授予的权力。校长不在学校,常务副校长就是学校的代表。一般情况下,其他的副校长都经常与常务副校长交流校务工作(也可以向校长汇报)。学校的院系工作会议通常由常务副校长主持,所以许多院系的学科建设,教学管理、人事聘用、各项评估等都由常务副校长负责领导,并拥有对这些学院或部门的工作评估权。当然,校长有权力改变副校长的任何决定,但通常这样的事情在美国的各大学都很少发生。

3、大学副校长的工作职责。美国的各大学均设有副校长的职位,其具体的职位数则由大学董事会决定。一般大学会设立分管理国际事务、教学、科研、财务行政、总务运行、对外联络的副校长。副校长在自己分管的工作范围内承担管理责任和行使管理权力。

(二)大学校长的工作定位

1、校长是大学行政管理工作的执行者。根据美国州政府的教育法案规定,大学校长是大学的最高行政长官,拥有大学事务的管理与决策权。大学校长是学校发展战略、各项重大事务、教学管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工作的执行者。

2、校长是大学内外重要关系的协调者。美国

的大学校长通常由大学董事会聘任。美国公立大学董事会成员中的多数成员是由政府指派的,但这些政府指派成员的产生也是会广泛听取大学和社区的意见。大学董事会的多数成员虽然是由政府指派,但大学董事会有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保证大学的独立运作而不受政府的干预。大学校长同时又要担任大学的校务委员会主席,全面领导校务委员会的工作。学校的许多事务性工作都可能会在校务委员会上进行讨论并做出决策,而有些决策是需要报告大学董事会批准的,所以,大学校长要能很好保持与大学董事会各成员的沟通,让董事会成员能够全力支持大学的工作。大学董事会是从宏观上来把握大学的发展,而大学校务委员会则是更具体地研究和决定大学的行政事务。大学校务委员会下设若干个专业事务委员会,具体执行校务委员会所做出的工作决定。同时也为校务委员会收集和整理有关的项目资料供校务委员会研究使用。

3、校长是大学战略发展的创新者。美国的大学校长具有相当大的管理与决策权,虽然,大学校长的权力来自大学董事会的授权,许多大学的重大决定需要经过大学董事会的批准,但大学校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大学董事会的成员来支持大学校长的管理与创新工作,而且,大学董事会一般都会非常支持大学校长的工作。因为,大学校长是具有极强专业背景的高层管理者,他对于大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是会有比较成熟的思考,而且大学校长对于如何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管理大学是会有所创新的,如果大学没有发展或者进步,大学校长是无法在学校呆下去的,大学董事会另选合适人来担任大学校长这一职务。

4、校长是大学运作资金的主要筹集者。由于美国大学的起源是由私立大学发展而来,因此,筹资建校历来就是美国大学的主要工作之一,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州政府给大学的拨款有限,加上全球范围的科技竞争日渐激烈,这使得美国的大学校长更要将工作重心转到以对外交流争取资金为主的工作上。

从整体上说,美国大学管理体制一方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并重,另一方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又两权分离,相互渗透,各司其责。美国大学的行政管理分工比较明确,而且,其行政管理的模式是以各个副校长的纵向行政管理团队为主。各纵向的行政管理团队在其授权范围自行处理各自的业务工作。各副校长的纵向管理团队可以直接与其它的纵向管理团队进行沟通联络并开展工作。这种由各个副校长直接领导的纵向管理团队有较清晰的工作职责与较高的工作效率。大学的行政管理基础就是各部门事先就有的工作计划与校历安排表,任何未在计划范围内的工作都是难以执行的。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探索

一、引言

对于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在进入到大学之后,不仅仅是要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在学习的同时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这也是护理专业大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表现。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会从事护理方面的工作,而护理方面的工作,常常会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人的需求。如果护理专业的大学生缺乏人际沟通交流的能力,那么在进入到实际岗位之后,就会影响他自身的工作,给他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当前高校也应该重视对护理专业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工作。那么下面,笔者就自身的相关经验,来谈一谈如何培养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表现较差

学生在高中毕业进入到大学之后,会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而对于当前的许多大学生来说,他们在进入到大学之后,表现出适应能力很差的现象。经过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进入到大学之后,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表现为不愿意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愿意认识新的朋友,等等。这些都是当前护理专业大学生在人际沟通和交流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而学生不愿意去认识新的朋友,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必然会影响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二)社会认知能力不完善。

对于当代的护理专业大学生来说,由于许多人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对于学校和社会的认知程度都不够。同时,他们比较喜欢独来独往,性格也比较要强。这个也让他们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无法正确的进行认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且时常会与他人产生矛盾不仅如此,有的护理专业大学生还表现为过度的自卑心理,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十分不自信,这也会影响与他人之间的沟通。

(三)过度的封闭自己。

通过调查和研究还发现,有小部分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极度不愿意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他们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小的空间里,不对其他人表达自己内心真正的情感和思想,不愿对他人敞开心扉。这样的性格也让他们在与他人之间交往的时候产生了一道屏障,别人在与他们进行人际交往的时候,也會不自觉地远离他们,进而让他们越来越孤僻,越来越缺乏朋友造成了一个死循环,而这样的性格,对于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对护理类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

(一)加强对于高校学生等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问题,并且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现在许多高校通过引进心理教师,通过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到学生处理好自己的一些心理问题及时地了解到自身的一些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善和补充自己的人格缺陷,以及学会如何自我调节,培养理性的自我防御机制以便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对自己的优秀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或是可以通过咨询心理教师来更好地了解最真实的自己,从而能够充分地认知自己并善于接纳自己身上的一些优缺点同时也能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周围的同学。

(二)实施情感类的教育,深入开展具体的社会实践。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应该注重情感的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同学的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学校也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出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往、沟通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们扩大交往范围。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内举办的各种庆典活动,参与社会上的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颁奖庆祝活动等;还应该鼓励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调研考察或是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从而让学生可以提前在实践中就感受职业环境,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沟通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关注度,丰富学生的大学文化生活。

对于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们与他人沟通和交流能力,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关注,丰富学生的大学文化生活。在大学阶段,许多学生都会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在社团里,他们能遇见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在与社团里的人一起举办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间接的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与人沟通交流的艺术。

四、结语

以上,就是笔者对护理专业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出的相关建议和探讨,但在实际的护理专业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高校的教师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总的来说,对于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他关乎着护理专业大学生未来的就业质量,因此护理专业大学生也应该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地提高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袁爱华. 提高护生人际沟通技能培养策略[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14).

[2]刘朝晖,温梅,李惠超.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 中国成人教育,2016.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250109)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行政权力 泛化 合法性 自我认同 专业化

当前典型的组织形式有三种类型:政府机构、商业组织和大学。政府机构行政权力最初来自底部,即群体组织管理的需要,但政府机构行政权力一经产生,则凌驾于底部而成为上层建筑,行政权力直接服务于自身的目的;商业组织的行政权力直接来源于组织本身,组织的底部结构直接服务于组织目标;大学的行政权力产生之初即作为一种“附属产品”出现,大学行政的目的要么是顶部的国家、社会目的,要么是底部的学术目的,而不是大学行政本身的目的。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转变,现代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社会一方面要求大学行政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保证大学高效运转,另一方面却批评大学行政权力过大,影响大学良性发展,大学行政陷入两难困境。

一 大学行政权力受到批评的原因

1.大学行政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管理成本无限增长

大学建立之初,其成员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只有少量的管理人员负责日常事务,而现代大学管理队伍越来越庞大,如2003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在接受采访时说:北大8000多职工,教师只有2000多人,这在中国大学中几乎是普遍的现象。北大领导说,在西方的大学中,辅助人员的数量也是不少的,有时一个名教授可能配两个助手。问题就在这里,在西方的大学中,教授配助手,那是以教学和科研为本位的。而在中国,却是以行政后勤为本位。大学行政犹如一个“百宝箱”,什么人都可以往里塞,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和官本位的管理体制,使得许多学术精英向行政发展,美其名曰“教授治校”,结果是“官”越做越大,而“学术”越做越差;学术不行的人也另辟蹊径转向行政;另外还有许多裙带关系进入行政系统。庞大的行政管理队伍组成了等级森严、复杂的科层式官僚机构,层层传递的决策模式使大学管理效率低下,而管理成本却在无限增长。这是受到批评的原因之一。

2.行政权力干预学术权力

“高校的权力结构由两部分组成,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学术权力是指学术人员所拥有的权力;行政权力是指由高校各级行政部门所拥有的权力。”学术权力的对象是微观学术事务(或称学科内学术事务),而行政权力的对象包括保障性事务和宏观学术事务(或称学科间学术事务),由于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均涉及学术事务,且二者的职责范围难以严格区别开来,因此,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成为大学中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行政权力干预学术权力,即通过行政手段处理学术事务的现象成为大学行政权力受到批评的根本原因。

二 大学行政权力泛化的原因

1.泛化于社会对大学的多元化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越来越依赖于大学,对大学寄予极大的期望,大有“成也大学,败也大学”之势。大学的功能从纽曼的保存和传承高深学识、费来克斯纳的研究型现代大学,到美国的社会服务型大学,现代大学已演变为“多元化巨型大学”。在这个演变过程中,社会通过政府对大学提出了许多要求,借助大学对政府拨款的依赖及立法权加强对大学的控制,使大学产生了应付政府权力的各种行政权力。如中央设立了一个管理大学某一事务的部门,大学内部相应地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予以应对。这样,大学行政逐步发展成为庞大的“官僚机构”。

2.泛化于学科的分化

随着知识的增长,学术向纵深方向发展,学科不断分化,虽同处一个组织,却彼此隔绝,“老死不相往来”,就像科恩和马奇提出的,大学已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原来可以通过学术组织内部协商解决的事情现在只能通过大学行政权力来解决,大学行政权力开始涉足学术事务。同时,学术的发展对管理产生了新的要求,大学诞生之初只有教学功能,现在增加了科研、社会服务等功能,现有的“教学”功能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功能,对象从未成年人扩展到全年龄段的成年人,内容从“经典”到一切世俗知识等。学术事务的发展需要大学行政提供强大的机构支持,为行政权力的泛化提供了土壤。

3.泛化于官本位思想

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大学行政权力是政府行政权力的延伸,按照行政机构的模式建立等级森严的科层化官僚结构,并习惯性地按照政府行政风格管理学术事务;二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和对“教授治学”的误解,使许多学术精英向大学行政靠拢,大学职能部门领导从学术岗位“提拔”上来,产生了许多双肩挑的行政领导,造成角色的混乱,行政的角度要求具备全局观,而从学科忠实的角度则难免“偏心”,这是一种典型的行政权力干涉学术事务的行为。

三 大学行政权力是否合法

对大学的权力包括:政府权力、学术权力、大学行政权力。政府权力和学术权力合法性是不证自明的,政府为了实现国家目标,为大学买单,利用行政手段控制大学,这是一种强制性权力;学术本身是大学存在的理由,大学的目的就是获得学术的发展,学术的性质决定了学术权力是一种“天赋”权力;那么,大学行政权力合法吗?这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大学行政权力的功能

早期大学规模小,学科相对单一,大学事务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学术组织内部加以协商解决,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学科的分化,大学由单一学术团体发展成为多元学术团体,团体之间关系不再像过去那样密切,甚至可能“老死不相往来”,最关键的是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这就需要一个组织把各个不同的学科团体组织起来,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一个“舞台”,给他们提供道具、布置场景、维持秩序。正如伯顿·R.克拉克所说:由于需要所有不同类型的专家致力于共同的使命,需要在外人面前作为单一实体出现,所以会产生整合院校的学说和象征物。当院校必须为生存、活力和地位竞争时,当学科分裂的离心力威胁到整体的存在时,这种需要加强了。不断集权的行政管理产生了一批角色,他们自然地形成了整合参照系。大学行政权力的学科整合功能是大学行政权力合法性基础之一。

2.大学行政权力是否可以被替代

学科的分裂需要一种整合力量,这种力量最可能在什么地方产生呢?学科内部具有强大的整合力,但由于没有共享的利益和观念,学科之间自发的整合力极其弱小,相邻学科和相关学科之间也许还有一点作用,但对于其他学科则是鞭长莫及。因此,学科之间的整合功能不可能在底部产生,即学术权力本身不可能承担这个责任。政府权力正好相反,它们具有全局观念,利益和目标相对统一,但不符合管理适度原则,必然导致信息不对等,学科整合功能也不可能由政府承担。因此,大学行政权力是不可替代的。这是大学行政权力合法性基础之二。

四 如何塑造大学行政权力之魂

1.培养大学行政自我认同感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只有自我认同的人,才是独立自主的、理性的、自我意识较强的人,也只有自我认同的人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只有文化认同的民族,才是自强自立的民族,而没有文化认同的民族,则会成为无所适从的民族。自大学产生至今,似乎大学行政权力不是底部学术权力请来的“保姆”,就是顶部委托的“代理人”,所以大学行政往往对“委托人”唯命是从、过分迁就,以取得合法性基础,这是缺乏自我认同最直接的表现。大学行政权力作为大学中不可替代的合法权利,应该培养对自身的认同感,对自身的权力进行理性的思维,否则“无所适从的大学行政权力”将会导致大学成为“无所适从的大学”。

2.树立大学行政主体意识

无论大学行政权力来源于顶部还是底部,大学行政一经产生则获得了相对独立性,并代表大学处理内外事务。今天的大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大学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目标越来越模糊,竞争越来越强,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接受的问责越来越多,大学已不再是社会的边缘,而是社会的中心。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大学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艰难的抉择,这是大学行政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只有具备独立意识的大学行政才能担此重任。

3.确立大学行政的理念

任何组织都有一定的目标,大学也不例外,一所大学的“舞台”空间有限,资源有限,不可能容纳百川,因此学科发展必须有所取舍,而取舍是根据“合目的性”标准进行的,大学不能没有目标。那么,大学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人能够作出明确的回答,但就某个大学而言,可以对某个时期提出一个相对具体的目标是可能的,例如,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科大学;地方性大学还是全国性、国际性大学等,虽然这些目标还是很模糊,表述也不一定准确,但却是组织得以运行的基础。如前所述,学科是彼此分隔的,有各自的结构、信念和利益需求,不可能承担起确定学校发展目标的重任,只有大学的行政权力才有整合各学科确定大学目标的功能,而这一行为需要有一定的理念指导。大学行政权力的理念不能是外界强加给大学的,应该是作为自由的、自我认同的主体通过外部环境分析和在内部条件评估的基础上长期深思熟虑的结果。

4.准确定位大学行政权力

对于一所大学,“教育及其相关的教学科研成就是终极目标,是第一位的;而行政及其相关的管理系统是技术目标,是第二位的。”学术组织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大学行政权力的正当性应当具备三种特性:目的性,即行政权力以学术自由为中心而存在,坚持这一特征是树立行政权力服务于学术权力的意识,防止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的前提;需要性,即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失灵进行干预的行动边界,坚持这一特征是平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防止行政权力干预学术权力的关键;非牟利性,即行政权力主体在干预学术权力的过程中不得有利益预设,而必须以学术的发展为目标。

5.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化

专业化的大学行政管理是大学行政权力之魂的载体,只有专业化的行政管理才能塑造和把握行政权力之魂。行政管理专业化要求:第一,加强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行政人员。第二,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治校和治学是两回事,学术做得好不一定管理做得好,教授兼任行政领导是沟通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一种途径,但兼职教授是否具备全局观,是否能够以中立的立场参与学术管理,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兼顾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有待商榷。第三,建立大学行政系统流动制度,包括领导班子遴选制度、行政人员职务、工资晋升制度等,这样才能明确行政人员的发展方向,解决行政人员的后顾之忧,从而使行政人员形成对组织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91372010003dh.html

[2]陈笃彬.我国高校行政权力泛化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科学,2001(4)

[3]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13

[4]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46

[5]董云川.论大学行政权力的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6]向东春.我国大学行政权力正当性的学理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3)

〔责任编辑:陈晨〕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独立学院由于其生源的独特性,特别是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针对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实行分层分类教学”。本文从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际情况着手,分析了在实施分级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改进办法,以帮助我院今后更好的开展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工作。

【关键词】独立学院分级教学大学英语因材施教

独立学院的生源与普通高等院校的生源相比有其独特性。大多数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尤其是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给大学英语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统一教学内容和统—教学进度的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 而且已经阻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按照新大纲的要求,我院从2009年开始对经济系学生进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试点,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

一、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 Krashen 的“i+1”语言输入理论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史蒂文.D.克雷申(Stephen D. Krashen)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学生只有获得可理解的语言时,才能习得语言,这就是他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其语言公式为i+1。其中,i代表语言学习者的现有知识水平,1表示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i+1为学生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教学上应保持的略高于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通过这种输入,帮助学生过渡到i+1的水平上。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过学生的现有水平,即i+2,或者接近学生的现有水平,即i+0,学生就不能获得理解性的输入,很难能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为语言知识太难,学生就接受不了;而语言知识太容易,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他们必须理解所输入的语言内容,即理解性输入,并且该语言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结构略高于他们现有的水平。i+1理论不单注重知识的获取,还特别强调学习者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而这些正是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精髓所在。

(二) 新《大纲》要求根据学生特点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則

新《大纲》指出:“由于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入学水平方面存在着差异,即使同一学校的学生入学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耍坚持分类要求.因材施教。各校应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参照本大纲列出的预备级、大学英语一至六级、高级英语等各个级别确定自己的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是中国的教育传统,也是教育事业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二、分级教学的含义

所谓分级教学.就是指针对扩招后学生生源素质不同、基础水平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参照学生高考录取成绩或根据入学考核测试成绩,将学生分为快、慢班组织教学。即按照教学的要求,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根据认知规律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英语水平不同的实际出发.将学生分成快慢等不同层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起点。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施晓燕,2008)。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也就是指英语教学水平被分成若干等级.它使大学英语训练的级别划分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而传统统一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比传统教学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符合不同个体不同阶段语言学习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

三、分级教学的实施

1. 分级教学的实践模式

我校在2009年开始对经济系大一新生进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试点。新生入学后,组织一次摸底考试,测试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英语技能,并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将教学班分为快班和普通班。快班和普通班学生都从《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学起,但在教学进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快班学生基础相对来说较好,除了上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外,另外补充其他阅读材料,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学生经过入学测试后,根据学生测试水平,教师经过合理的分析确定学生适合的班级,快班和普通班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学习。在刚开始的分级教学中,也许快班的有些学生会满足于自己已取得的成绩,而普通班的部分学生又自信心不足,这样的情绪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给学生创造竞争机会,激励学生不断上进,我们对快班和普通班级实行“滚动制”:以一个学期为一个考核阶段,根据学生期末成绩来进行相关调度,使得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能够进到快班学习,而没有取得进步的学生则留在普通班。这种方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之间开始了形成了良好学习风气。同时,这也给教师带来压力,不断挖掘新的东西,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2.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分级教学是大学英语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有利于提高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在我院初次英语分级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下面,分析我院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好地进行分级教学。

1)分级教学对学生的心理的影响

分级教学中,我们过多关注的是短时期内快班的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程度,或是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的情况,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分级教学对学生心理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学生进行英语分级,快班的部分学生心理上有优越感,认为自己的英语成绩较好而放松了英语学习,认为自己在英语学习中已是佼佼者,逐渐产生自满心理,学习上不能刻苦奋进,导致成绩下降;普通班的部分学生心理上有自卑感,觉得进了差班,自信心受挫,有一种自暴自弃的感觉,慢慢产生了厌倦英语学习的心理。因而,分级教学在实际操作当中极易造成两极分化,达不到其真正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分级教学时,学校务必要确保分级教学的公平性及公正性。对于有情绪的学生要进行积极地引导,做好思想工作,并且可以在分级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来鼓励低水平班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另外,加强学生课前对于分级教学的正确认识,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讲明分层机制的运作,让学生意识到分层教学是为了他们的学习,也要让他们明确经过努力学习后,普通班进人快班学习的机会绝对是有的,分级教学对于每个学生是公平的。

2)教学管理问题

分级教学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这集中体现在排课、学生管理等方面。由于分级教学打乱了以往自然班的教学,是将每个班的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安排在快班上课,而其他的课程又得还原成自然班上课,这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且要把英语课时间作为一个板块留下来,英语课都是在一周的同一时间上,这给教务处排课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此外,成绩的登记、存档等问题都需要各个部门、各教学环节的工作人员互相支持、协调和配合。严格管理、相互协调是搞好分级教学的外在保障。因此,进行分级教学,一定要与相关的教学管理部门做好沟通和协商。

3)注重因材施教

各个级别的学生水平不同,因此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一定要针对不同级别学生的基础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英语水平都有所提高。

4)分级测试问题

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科学的测试结果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那种快班慢班共用一张试卷的考试办法,可以省去许多麻烦,但绝对是不利于教学的,是不可取的。快慢班使用同一套试卷来考核,如果从慢班的水平来出题的话,对于快班学生来说,试题可能过于简单,无法考核他们的英语真实水平,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会使快班的学生不思进取; 如果从快班英语水平来出题的话,不仅会造成考试不及格比例过高,也会极大地挫伤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后,为了更客观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应本着分级教学、分级考试的原则。同时,实行分级考试也有助于慢班的学生获得信心,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分级教学是独立学院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和现实的必要性。从我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分级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可以克服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针对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虽然在我院分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在实行分级教学时不断探索和研究,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会使分级教学走向完善,使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s: Pergamon,1982.

[2]柯艳,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探讨[J]. 韶关学院学报,2005,(8).

[3]教育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3.

[4]施晓燕.从情感角度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意义[J].思想纵横,2008,(08):76-78.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状况和管理效能如何,直接影响到大学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实现。应当认识我国现行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重构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

[关键词]中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控制;自主

西方国家大学兴起与形成的历史说明大学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短缺不是单纯的数量性短缺、而是一种制度性短缺。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门机构,这一任务主要是通过大学教学活动来完成的,离开了教学,大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大学的中心工作。良好的教学管理虽说不是取得教学高质量的充分条件,但却是一个必要条件。我们相信,低效的教学管理是使高等教育不能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制度问题是大学教学管理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加强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及其改革的研究,是促进我国大学教学与改革的内在需要。

一、我国现行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

我国高教体系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发展起来的,虽然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和教育体制等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各项改革也逐步深化,但是,当前大学的教学管理仍然呈现计划体制下的基本特征,如集权、刚化、封闭等。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始终围绕教学计划的完成而进行着被动式的管理,过于强调管理过程而忽视了管理效果,管理层次、管理环节繁多杂乱,导致管理成本高;又由于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又,使大学教学管理系统缺少应有的活力,最关键的是基层院系的办学积极性发挥不充分,不利于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主办学机制的形成;大学培养的学生也是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自觉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缺少社会适应性与竞争力,缺少批判思维、独立精神和自由思考。诚如杨福家院士所言:“造成清华等高等院校学生水平提高不快的原因不在学生,而在于中国高校目前的教育制度:不仅清华如此,中国其他高等院校也都如此”。概而言之,现行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表现为三个“中心”和三个“不足”。

1.以学校为中心,院系教学管理活力不足

当前我国大学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学校一级集权相对较多,院系教学管理自主权相对不足的问题。学校层次对教学管理采取了集权方式,院系的职责范围与学校层次基本相同,其主要职能是院系将学校制定的教学政策与计划以及有关要求付诸实施。学校层次几乎掌握了教学管理的全部决策责任,院系承担的只是贯彻执行学校层次的决策,从院系的角度提出咨询建议或反馈意见,缺少决策自主权。学校统一要求多,各院系创造性少,即“只当家不做主”。在许多大学,教学管理权力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务处(部),教务处(部)实际上成了全校教学工作的指挥中心,行使全校教学规划和决策、教学组织与指挥、教学控制和评价等多项职能,院系在教学管理中则主要扮演一种“事事请示,时时汇报”的“办事员”的角色。特别是实行“大教务”体制的大学,教务处实际上成了位于校长或主管副校长之下、介于学校与院系之间的亚校级权力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学委员会应有的职能。而院系在教学管理上缺少自主权,如在招生上缺少应有的发言权,在教学基本建设上缺少主动权,在课程管理上缺少自主权。这样一套以管理者为本位、以教学控制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压抑着院系管理积极性的提升,规限着大学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制约着大学教学生产力的发展:

2.以控制为中心,教与学的自由和自主不足

“自由是人成长必需的正当性条件,因为只有自由才能让每个人把自己最好、最优秀的东西发挥出来”,个人只有在自己自主时才是真正自由的或充分发展的。自由和自主是大学教育存在的开始,“真理是很多头脑在一起自由运作的结果”。大学保障教与学的自由和自主,师生才能成为实现自己精神成长可能性的自我决断者,才能成为自我升华的自我引导者,否则大学教育就是在模塑、规训甚至是奴役:而目前大学刚性的管理制度。对大学教与学的保障不力,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不够,对大学师生的个性发展关照不多:过强的规范约束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过强的共性制约导致学生个性的缺乏;不尽合理的管理制度限制了教师教学上的发展:以上情况突出表现在:学生转换专业困难;选课不能做到真正的“自主”;课堂管理制度僵化死板;考试和学籍管理制度不尽合理。一旦大学中教与学的自由没有了,知识和人都带上了物的属性,大学的精神与价值,大学理想与信念也就丧失殆尽了。

3.以管理者为中心,制度的平等性和服务性不足

我国大学长期在一种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下运行,必然形成以行政约束为主导的运行机制,相对应教学管理制度的特征是集中控制、服从模式、不计成本、封闭发展。在大学教学管理决策上,以校长和分管副校长为首的教学管理队伍在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教学管理的制度不健全,大学民主参与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教学管理系统内,“人”依旧被置于教育或管理“对象性”的地位,依旧是被塑造和被加工的客体,而非教育或管理行为的主体,师生并没有摆脱“物器”的身份和命运。师生民主参与管理的程度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制度的制订和实施也不平等。规章制度往往过于强调师生应遵守与服从的义务,忽视了他们应当享有的自由和权力;过于重视管理者对师生的管制与处罚的权力,忽视了他们应当履行的指导与服务义务。在教学组织运行中,学校教学支持服务制度不健全,管理者教学服务意识比较淡薄,使被管理者在貌似科学、公正和平等的管理机制中臣服而失去个性和创造力。

二、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重构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学生将从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服务的对象。所以管理方式也要从被动式管理向主动提供服务转变,谁提供的服务好,越有人性化,越符合国际标准,学生就选择接受它的服务:因此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需要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着重解决提升院系教学管理的活力、增强管理制度的弹性、提高学生选择的自主性、强化管理制度的服务内涵等核心问题,逐步形成学校统筹协调、院系管理为主、师生自主发展、服务体系健全的教学管理新体制。

1.管理理念放开:以师生和院系为本

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重构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院系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除了要反映学生的利益、给予学生思想自由、重视学生独立、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学生来进行大学教育。“学生就是大学”,把大学教育的全部价值落实到学生身上,以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教育根本。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的重点,不

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内在的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使他们自由地成为他们自己。以教师为本是相对于我国高等院校以管理者为本位提出来的。以教师为本,就必须改变教师缺乏“教”的选择权状况,赋予教师相应的教学权力,保障其教学上的相对自由。大学教育要让学生更富有(有知识),更聪明(有思想),更高尚(有道德),关键是教师在对学生起引导作用,“没有教学的自由,教师的自主性、独特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独特个性和高度责任感的创新人才也无法造就出来。”阎教学自由是由大学教学工作的精神性、创造性等特点决定的,而且教师的自由是学生学习自由的必要条件。以院系为本,是针对以学校(校部)为本而提出来的。以院系为本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前提。院系层次对各个具体专业、具体学科教学的情况最了解,也最熟悉,他们应当最有发言权。以院系为本可以充分发挥院系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院系自主发展的欲望,形成院系各自办学的特色。管理理念的放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一种深沉的、博大的、批判的、追求新知和真理的现代大学精神。

2.校部适度放权:增强院系管理活力

管理学者萨维奇曾对组织管理中的等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认为“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在管理的分工与再分工中采用了劳动分工模式的结果。”大学行政信号过强的最终结果就是个体追求方向的迷失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滑坡。因此,大学教学管理改革应从集权管理转向分权管理;从过分集中转向相对分散,从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从事务管理转向服务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实现本科教学管理的重心由上向下的转移。管理的重心在“理”而不在“管”,“少管是管好的必要条件,管好是由管与不管两方面构成的”,大学需要学习更多的是:学会不管:在这种改革思路下,大学及其职能机构“能做”和“应做”的主要是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矛盾协调、质量监控、信息服务等工作。一方面,教务处(部)等职能部门要简政放权,让院系自主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教务处(部)等部门要强化调查研究、规划设计、政策指导、协调服务、督导评估等宏观性、导向性、智囊型、服务型职能。特别要强调教务处(部)等职能机构对院系的服务和评估的职能。赋予院系更多自主权,使其成为本级教学管理的中心,这将有利于促进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推动院系的教学改革发展,挖掘其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潜力,增强院系管理的活力和竞争力,最终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绩效。为此,各院系也要切实履行相应的职责,努力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用好、用足、用活学校赋予的权力,创造性地开展本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并通过实行院长(系主任)负责制、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等,确保院(系)成为本级教学管理的中心:此外,还应健全和完善教学民主管理的组织制度(包括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使其在教学管理的一些重大问题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其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3.管理制度放松:保障学生学习自由

保障学生学习的自由,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必要前提。学习的自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在专业学习上有探讨、怀疑、不赞同和向权威提出批评的自由,有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和教学方式的自由,在教育管理上有参与评议的自由。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生在学校的自由气氛中,通过个人的自我教育可以获得内在的自由,这是大学教育的优越之处。假如实行的是一种像军校或某些修道院式的教育以极严格的纪律来约束学生,那么这点优越之处就荡然无存了。”保障学生学习的自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建立自主学习制度。实施学分制,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条件,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甚至自主选择教师:创新教学评价制度。注重形成性考核,不以考分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如在大学中引入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科研学分等;推广免听免考制度;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失败保持宽容和理解,在制度安排上允许学生学习失败。改革学籍管理制度。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刚性的特点突出的反映在学籍管理制度上。目前弹性学制已经成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大学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自主选择学习年限,提前与推迟毕业。与弹性学制相配套,大学要适应学生来源多样化、学习需求多样化和休学创业等需要,放宽休学、转学等方面的限制,制订和完善学生休学与转学的规章制度,满足休学创业的需要。

4.管理姿态放低:强化教学支持服务

我国大学的管理问题不是管理不强,而是管理不善,甚至是管理不对,原因就在于价值导向出了问题。大学的性质关键在“学”字上,一是“学术”(教师),二是“学习”(学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应体现出对教学服务的特性。权力意志不能成为大学管理的价值信号,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责不仅仅是教学“管理”,更重要是为教学“服务”。过去大学过于强调管理,而且是控制性管理,导致大学缺乏活力和自由,致使大学难以形成或保持旺盛的学术活力和教学自由,难以做出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难以产生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学术思想,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人才,当然也就难以成为一流大学;管理不是制约人、控制人、约束人,而是创造条件服务人、发展人、提升人。有了这样清楚的认识,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放低管理姿态,强化服务观念,坚持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师生。

大学最初的建立就是学者在共同学术目标下自由结合而成的学术团体,其基本特征是按照学术的逻辑建立内部组织结构的运行机制,形成的是一种学术协商的关系。大学教学管理不能完全套用韦伯的“科学”、“效率”的科层制理论,教学管理最终所关注的是:“以人的变化为标志的教育目的的实现”,“此与科层化所要求的‘非人格化的’特征迥然相异”。它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院系为本的理念,重视师生独立、自主的存在,保障院系的相对自由。忘记了自由的大学,是丢失了活力的大学,是丢失了思想的大学,亦是丢失了真理的大学。

[责任编辑:崔颖]

上一篇:国企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专科工商管理论文